苦竹笋方氏派别刻字之后是什么

灵 山 概 况
&&&&&&&&&&&&&&&&&&&&&&&&
灵 山 概 况
  灵山始建于东汉,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历史上称为佛教圣地,有西天灵鹫遗风之说。灵山位于徽州区呈坎镇东南,依山傍水而建,居于灵金山、丰山之间的山谷,以灵金河为纽带将村庄分为南、北两部分,河两边依林靠壁,筑房造屋。灵金河左边的房子坐北朝南,右边的房子坐南朝北,遥遥相对。灵山村内有一3华里长,1米多宽的灵山古水街,街道皆由古石板铺成。
  灵山古称灵岩,因灵山村周围数十里产灵芝香草,山上又有灵坛故以灵为名,又因四周山上岩石多故得&名灵岩。后改为灵阳,古人认为太阳主宰着一切,故把灵山的名字取得更高一点,故名灵阳。在唐朝最鼎盛的时候,也是佛教传入我国最昌盛的时候,灵山人将灵阳改名为灵山,因传灵山是佛教发源地印度灵鹫山的缩影,故借“西天灵山”之灵气,得名灵山。
  灵山在东汉时就有人在此居住,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了。东汉名臣汉黟侯方储之三十三世孙杰兴公(字世隆)于后唐长兴庚寅年间(公元930年)为避五季之乱而迁于灵山,见灵山山环水绕、瑞气腾腾,遂与三子定居于此,是为灵山方姓之始祖。。从杰兴公来此居住,方姓遂成为灵山村第一大姓,灵山村现有900多人,其中方姓约占90%。
  灵山人都有非常重视教育,从小便要求子女要好好读书,到外面去谋生,做高官,历史上与灵山有关的名人有:明代开国宰相李善长,明代三朝元老大宰相许国,明代太医方有执,翰林学士方英等。村内至今仍保存着翰苑牌坊、天尊阁(雷祖庙)、灵阳桥、五福庙、名世祠、三十六桥、古水街等明代古建筑群体。
古人建房造村,都非常注重水口的建造。所谓“水口”,指的是水源所从出之洞口。这在徽州村落建设中是一项重要的设施,对绿化和生态环境优化有着典型的意义。水口不仅具有入口的功能,更是村民命运、前程的象征。风水上认为水即是财富之气,为了留住财气,在选中好的水口位置上,最常见的是以桥为主要“关锁”,辅以亭、堤、塘、树等镇物。故灵山村的水口处建有天尊阁、五福庙、灵阳桥,并有一苦丁茶树。灵山的水口呈“S”形,弯弯曲曲,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曲水锁财,象征水源不断,财源滚滚,“肥水不外流,钱财不外流。”
  灵阳桥前的大桥是灵山村的第二道水口,建于清康熙年间,建桥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水口,锁住财气。
灵山,不但是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还是一个依山傍水,环境幽雅,风光宜人,景色秀丽的地方,灵山村四面环山,山上翠竹屹然挺拔、英姿飒爽、茫茫竹海,一眼望不到边,站在竹林当中,你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这即是灵山和竹海。灵山村最具特色的就是古水街了,灵山的大街小巷,都是用古石板铺成,临近灵金河的一条三华里长的石板路虚虚实实,这样建造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地皮太少,路不够宽,所以将它建成悬空的,以方便人们走路,从灵山任何一小巷出来到水街都有一层一层下到灵金河的悬空石,这些石头之所以悬空是因为:1、在力学上讲,涨水时可以减小阻力。2、是节约原材料。建这些悬空石的原因:1、方便人们打水、洗衣服。2、美观。
  “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灵山的古水街上就有大小不一的石板桥三十六座,对于三十六桥的得名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当年许国在皇帝面前吹嘘灵山的富有和秀丽景色,并写下了一首诗:“两典(当铺)一街楼,三十六洞桥不出村。十里海棠五里桂,万杆翠竹千株松。”前面两句写灵山的富有和人文景观,后两句写灵山的秀丽景色,三十六桥也就因此得名。
  在灵金河的上游,三十六桥中最大的一座石板桥旁有一观音庙(观音庙是因庙内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可惜在文革时被毁,观音庙对面有一观音泉,泉水清澈见底,一年四季水位不变,甘甜宜人,无污染,水质好,可饮,用观音泉的水沏茶特别香醇。在观音泉的左侧的山下有观音像(文革时被毁,现只剩底座),听村里人说要喝观音泉必先拜观音,否则不灵。对于这种说法还有一个故事:相传从前有一人生病,看病吃药都不见好,后来听村人的话来到观音泉旁拜观音,并服用了观音泉旁边的草药,结果病好了,于是就认为是观音显灵,一传十,十传百的就传开了。并称观音泉为圣水,从此圣水的美名也就传开了,来此朝拜喝圣水的人越来越多。
观音泉有一石板路,它不同于一般的石板路,它外围的石板都用铁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水流很大时,石板受到水流的冲击而被冲走,用铁块将其连接起来可以加强它的牢固力度。
  在灵金河的中部还有一“怪石”,之所以说它是“怪石”是因为它每年都在长大,人称“灵长石”,它上面呈“T”字型,底部呈长方形,黄山日报社的编辑曾两次来此观看,确认此石有长大的迹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观,这种现象在国内实属罕见。
  灵山地理位置独特,从风水上讲,灵山是独山,可以免遭兵戈&&之险,也无水患之忧。因此,灵山从古至今无“四灾”,即:无水灾、无旱灾、无风灾、无兵灾。另外,灵山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因而又有灵山四绝:贡米、灵火、竹编、梯田。
  贡米:灵山米因生产周期长(比一般米长1—2个月),地理位置高,灌溉水质好,日照时间短(日照2—3小时),因而米质柔软,颜色近透明,散发着淡淡清香,令人食欲大增。明朝万历年间,许国上奏皇帝说灵山米好吃,味道比无锡的米还要好,皇帝听后,遂让进贡灵山米到皇宫,神宗皇帝品尝过后龙颜大悦,于是让灵山人每年进贡,故灵山米成为贡米。1963年10月陈毅外长陪同外国使节游黄山,吃的就是灵山贡米。
  灵火:人称“鬼火”,古人云“不信人间阴阳事,但看灵山鬼点灯”。由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灵山“鬼火”的知名度了。世人都知道世上并无什么妖魔鬼怪,至于“鬼火”也并不是什么真的“鬼火”,而是磷在作怪罢了。因为磷的燃点在30度左右,因此只要配以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就能看见磷火了。
观看灵火的最佳季节一般是农历六月初至七月半之间,观看的最佳位置是灵金山山顶,向许村方向的公山,母山观。灵火一般持续3—5分钟,它先像一个火球,然后像礼花一样爆开,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在山腰间飘荡。。
  梯田:灵山的梯田层层相连,大小不一,弯弯曲曲,由高到低,从小到大,放眼望去,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造田之功。灵山的梯田夏天禾苗青青,秋天一片金黄,无论你什么时候来,它都向你展示它的无限魅力。但村内有两块梯田无人耕种(村头、村尾各一块)还有“谁耕种谁倒霉”之说。位于村尾的那块梯田的田埂下有一石头,石头上刻有三个“天”字,成三角形状,上面是一个“天”,下面是两个倒写的“天”字。正因这块石头将梯田的水口处挡住,故又名“关门丘”。至于三个“天”字的由来和所含的意思,目前还是个谜。
  当年第一家种那块田的人叫方小通,耕种了一年后,自己突然神志不清,妹妹也因病不能治愈而亡,后来他自己因神经错乱将自己母亲打死,没过多久自己也死了。后第二家耕种,没多久他的妻子得了乳腺癌,过了一年,他的妻子也死了。他也就不种了。第三家叫方大枝,一年耕种下来,他花一千元钱买的马突然死在了马棚里。他也不敢再种了。第四家叫方名良,种了没多久,丈母娘的腿就摔断了,他也不种了。第五家也好不哪里去,没种几天,他的妻子就在家生病半年,于是,他也不种了。从此以后,那两块空地再也无人敢种了,至今仍空在那。
&&&&&&&&&&&&&&&&&&&&
历&&史&&人&&物
一、李善长()
  字白有,歙县东乡人,信奉佛教,曾在灵金山寺“石山精舍馆”攻读,精习法家著作,有智计,元末社稷战乱,携子往来池州,凤阳之间,后定居定远县。曾到滁州求见起义军首领朱元璋,被留作幕府掌书记。朱元璋问他四方兵起何以定天善长劝朱元璋学汉人,五年帝业,朱元璋连声称善,善长在朱元璋幕下谋议军机,筹划粮饷,推荐人才等,为反抗元朝的残暴统治,征战到徽州,曾率领了一支起义军驻扎潜口。朱元璋在潜口紫霞山亲自指挥与元军大战,起义军获胜。元圣正二十六年(1356年)经李善长运筹协助谋划朱元璋攻占建康(南京),后称吴王,命善长为右相国。至正二十七年,论平定江南功绩,封善长为宣国公,升左相国。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委以善长任礼使,兼太子师,授荣禄大夫,上国柱、太祖驾取元都汴梁,善长留守京城八个月,国家事务均由善长决断,善于长率礼管定社宗庙礼,制定六部官制,监修《文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李善长官至极品后为感谢灵金山寺僧长对其教诲,后曾捐款在灵山村建“报德闇”从此,李善长得了重大的战绩。
  字天震,上古西陵人,炎帝十世孙,榆罔之子,榆罔居于空桑不帝,蚩尤作乱,雷祖《姬地发兵在涿鹿打败蚩尤,天下太平。众议雷祖,继承帝位,雷祖让而不受,说:“我不如轩辕,应由轩辕黄帝继承帝位。雷祖被委任左相,封方山侯,并以地赐姓,从此雷祖更姜姓为方姓,成为方姓始祖。雷祖娶陈郡风寻女为妻,生三子一女,子:明、清、永;女:节,后人称&“嫘祖”,嫁黄帝为妃,她一向从事农业,在种田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农民的智慧经验,发明了养蚕、抽丝、纺织丝绸等技术。
  轩辕黄帝在位期间,曾与雷祖共议医术,传至现在的《黄帝内经》,是上古时代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据传是雷祖所著,他为人类的医疗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朝人,他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的三朝元老,相传他在古徽州未考取功名前,经友人介绍于1544年慕名灵金山寺雷公殿开设“石山精舍馆”开馆讲学,又相传由于许国的父亲去世过早,母亲将他送到外婆家里,然后改嫁,(许国母亲是灵山人),于是,许国就一直在灵山长大,并在灵山读书,教书,最后考取功名被皇帝重用,当上了明朝的宰相。另一种说法是:许国在灵金山教书,取“灵金山”之“灵气”,于是他的学生有一年一次考中了十九位进士,成为当时人们“一榜中十九进士”的美谈。从此,许国的美名一时传遍古郡新安南北。许国当时正值青年时期,精力充沛,他一边教书,一边坚持自学,闲暇时间还与寺僧长志谈论经典,切磋治国安邦的伦理。经过六考终于1561年成为第一名举人,后再考中进士。由于他才华出众,被朝廷重用。到万历十二年,成为神宗的恩师,时年58岁,官至尚书乐阁武英殿大学士,在公务百忙之余,公元1584年10月,借机重返故里省亲,实际是应原“灵金山”“石山精舍馆”一榜中十九进士,后来当上大小官员的得意门生之邀,兑现当年在恩师面前承诺的“恩师许国如能仕途至上,若考官在学生之上,众学生愿为恩师在歙县古城的正阳门前竖造‘八角石坊’,以表恩师誉名千古。”但按明朝惯例,以许国的官职只能造一四柱石坊,但这样的石坊在歙县比比皆是,门生们决意要大胆创新,定要为恩师树一八角牌坊,流芳百世。许国执拗不过,也就默许了,后来许国为了免招杀身之祸,在回京之后,经过一番深思数虑,在班朝的时候在金銮殿上施计借得神宗皇帝的金口玉言,神宗见是自己的恩师,而且确实功绩显赫,牌坊之事既以成就,就破例来个将错就错,也就闭口不提,不再追究了。为了尊重“三朝元老”的声誉,以表皇恩,随即下了一道圣旨,特许许国建造八角牌楼一座,即现今歙县的许国牌坊。
&四、方有执(明代御医)
  灵山人,众所周知,御医即专门给皇帝及宫妃看病的医生。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在中医研究方面有相当高的成就,曾详细注释了张仲景的《伤寒论》,现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现在方御医的故居仍在灵山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在房子的大门的门楼上方有明皇帝赐&的题有“恩光”二字的一横匾,先仍挂在门楼上,在横匾的上方还刻有《百草图》的图案,站在房子的正前方可清楚的看到。。(对于方有执的有关资料需查阅《伤寒论》注释)
&& 灵金山顶殿对联:
雷声警世界,祖德报春秋。
 灵金山岩刻:&&&悟石----李善长题(下面六块悟石铭是对悟石的注释)
坎泉饮石、天门卦印---罗小华写
  灵阳桥横扁:灵鹫遗风&---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亲笔
  灵阳桥正面对联(朝灵山这一面):&
钟声伴逐前溪去,
山色都随彼岸来。
  灵阳桥外面对联:
流水潺潺无昼夜,青山隐隐有春秋。
        ----许国棠写
  周王庙横扁:匡胥以生
  天尊阁横扁:天尊阁
  天尊阁对联:
雷祖宣恩烈山显赫时如在,
云孙报德灵阳斋敬日常存。
  名世祠对联:
山川唐代里,云树汉公祠。
  李善长诗(游天尊阁作诗一首)
  灵阳风景最清幽,松岳尊奇至此休。
 & 岩壑万重山久盛,回盼一带水长流。
  荫浓花木听琴语,隐约烟波纳客游。
 &&灵金山上藏古寺,蔚然深秀仰千秋。
  说起雷祖会,马上就会想起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的场面。因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都要举办一次,无论家中如何的艰苦,庙会还是一直照办。甚至休宁、祁门的村民都要赶来朝拜。灵山的水街,在这一天是看不到的,因人太多,水街都用木板铺起,便于拜佛的人走路畅通。不难想象,比集市的人还要多得多呢?而且来此拜佛还有一条规矩,那就是在来前一定要洗澡、换干净的衣服、不能吃荤。不然就会遭到菩萨的惩罚,象卖东西的人会东西卖不出去,开店的会没人来光顾。听说,有一人来前偷吃了两个鸡蛋,朋友问他有没有吃荤,他说没有。
话还没说完,两个整鸡蛋全部从口中吐出。两人目瞪口呆,以后他再也不敢偷吃了。又一村中小孩不懂事,将天兵天将手中的刀说成是砍肉的刀,没过多久,头就突然发昏、神志不清。大人知道后赶紧过来朝拜,许愿不应该跟小孩一般见识,毕竟他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请求菩萨不要怪罪于他。事后,这个小孩才清醒过来。而且,当天最忌讳的就是不能说脏话,不然同样会受到惩罚。由于人们都说此地的菩萨很灵验,来此烧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另外,当天可在灵金山上看“鬼火”,故有“白天拜佛,晚上看火”之说。
八、许国与卖豆腐的故事:
  许国原先在灵山开过私塾,当教书先生。他与附近卖豆腐的关系甚好,可称兄道弟了。每天下课许国都到他家去喝酒,此二人的酒量也很了得。但是卖豆腐的老婆心里一直在变化着,刚开始几天对许国很热情,都是好酒好菜伺候。看他每天都来家中,就由热情变到一般,一般变到冷漠,冷漠变到生厌。最后却把醋当酒给许国喝。许国还跟往常一样来到卖豆腐的家,卖豆腐的老婆今天看起来也很平静,为他丈夫准备了一壶酒,为许国也准备了一壶“酒”,今天的小菜比平常也多了几个。但当许国和卖豆腐的举杯畅饮时,才知道事情的原委。许国喝了一点实在不能进口,就谎称自己身体不舒服,不能多饮,卖豆腐的可就很纳闷。平时酒量甚好,今天怎么就身体不适了呢?最后,感觉事情蹊跷,就尝了一口,才知是醋,难以下咽。最后他们约好以后都到灵金山寺去饮酒,此二人还真上山饮酒去了,(两人以前做过的石桌还在山上)时间一长,二人关系甚密。后来许国进京为官,可此人仍在灵山卖豆腐。
  有一年,灵山一座庙宇被一外地和尚霸占,灵山当时有十八派别。灵山为最小派,因当时和尚本事非常之大,其十七大派别均不能打赢官司,后有一人提议,让灵山派试试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想想我们十七大派都不行,他们能行吗?不管怎样,他们起码也是我们派别之列的呀。后来,灵山人就推荐卖豆腐上京去找许国,毕竟他们以前是拜把兄弟。于是卖豆腐的就背上苦竹菜上路了,步行千里,总算来到了京城。卖豆腐找了一家客栈住下,好几天都不曾见到许国,整天愁眉苦脸,店小二看见忙问,你这是为的什么事呀?整天闷闷不乐&,卖豆腐说他要见许国,店小二吓了一身冷汗,你这人真是胆大,当今丞相的名字也是你能挂在嘴边的吗?难道你不怕杀头呀?是不是吃了豹子胆了呀?最后,店小二告知,月月十五都有城隍庙会,许丞相每月都会过去参加,你可以在他回家的途中等他。在十五那天,卖豆腐的果真在涂中拦轿喊冤。许国一看是他、非常热情的招待了他。一起回到了京城,他把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了许国。许国却说,你管这么多的闲事干吗?在这住几天。卖豆腐的非常为难,我没有带那么多的银子,只带了些苦竹菜。这事好说,先找一家客栈住下,把住的地方告诉我就行了。另外这段时间也不要来找我。卖豆腐就按照他的吩咐,找了一家客栈住下,并将住处告诉你许国。次日,好多大臣来许国家议事,并留下一起用餐,看见许国大口大口的吃苦竹菜,就问许丞相吃的是何种美味佳肴?如此食欲大增?许国说“:这是我老家的名菜,正好有一同乡到此带了一点给我。我以前最喜欢吃了。”众位大臣一听,第二天纷纷吩咐手下人去买苦竹菜,就苦竹菜送给许国,一下苦竹菜价格猛涨,许国又将苦竹菜送到客栈。卖豆腐的也因此挣了不少银两。过了几天,卖豆腐想知道那事情办的怎么样了,又到许国那问了,许国还是那句话,你要多管闲事干吗呀?卖豆腐听后,非常生气,就回家了。走到歙县,见人在造牌坊,问起为何要到绩溪运石头来造牌坊。后来知晓,是许国为了惩罚霸占方家祠堂的和尚,让他们从绩溪背石头到歙县造牌坊,并滚出灵山方圆五百里。就这样,灵山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卖豆腐说:“早知如此,我就不回来了。”许国当然知道兄弟的性格,就施计将他气回来。
&&&&&&&&&&&&&&
人&文&景&观
一、&翰苑牌坊
  位于灵山村东首水口处,据〈歙县营建志〉记载:翰苑牌坊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即公元一五一二年。明武宗朱厚照敕至安公、至中公、至功公三房夫人牌坊,由性道公六世孙杰公,字希英,执手建造。
  牌坊随山势而建,南北走向,高十余米,宽八米左右。在牌坊横梁上面横雕“翰苑”两个大字,在“翰苑”二字上面,竖雕“恩荣”。(因当年武宗皇帝敕造时只下口谕,未下圣旨,故牌坊上方主“恩荣”二字,而非“圣旨”二字。)整个建筑构思巧妙、设计新颖、匠心独具;石雕惟妙惟肖、精美绝伦,堪称一绝。
  牌坊前面有灵山村一条主干道和一条山涧小溪。主干道由牌坊前面,绕到牌坊南面,通过灵阳桥,东去方家坞(灵山村的一自然村);山涧小溪,由牌坊前面,绕到牌坊北面通过牌坊后面流进灵阳桥,牌坊对面就是雷祖庙,中间只隔一山涧小溪,相距仅十多米远,巍立相望。
二、&苦丁茶树
  在翰苑牌坊的北面隔着山涧小溪有一苦丁茶树,(水口处,与水口相称)对于这棵苦丁茶树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相传当年日本进贡给明朝皇帝六棵苦丁茶树,皇帝赐给许国一棵,许国将其带到灵山,并将它种在水口处;二、相传当年日本进贡给明朝皇帝六棵苦丁茶树,皇宫的锦衣卫指挥使方英偷偷地从宫内带回一棵,将其栽在村子的水口处。至于哪种说法正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这棵树从明代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据说,苦丁茶对小儿发烧感冒,高血压有一定的疗效。
  在牌坊的左后方不远处,还有一口古井,井水一年四季清澈见底、甘甜宜人。村名们把古井比作砚台、把翰苑牌坊比作笔架,将苦丁茶树比作一支毛笔,有这种比喻,可见,灵山文化底蕴的深厚。
三、名世祠(名世堂)
  灵山村原有两座祠堂,一为聚睦堂(原在灵山小学边),现已不复存在。另一则是名世祠。
  名世祠居村中央,依山而建,门前是山涧小溪,畅流而下,入新安江支流丰乐河,建于明弘治年间,在祠堂的门楼上,横写“名世堂”,名世堂上方竖写“音荣”二字。名世堂的得名与许国有关。&在明万历年间,杰兴公十九世孙杰公(字希英)二十世孙信公(字好古),因当时灵山方氏祠堂无名,(信公与许国关系甚好)故叔侄二人委托当朝太保许国大学士奏本皇帝,为方氏祠堂敕名,经过许国的多次叩拜,得皇帝口谕“名世”。所以灵山祠堂的大门上方主“音荣”二字,而非“圣旨”二字。从此,灵山派后裔均称“名世堂”。祠堂原设男、女二祠,清同治年间,重新修建后只设男祠,现留下的祠堂是清代重修的。
  祠堂前面,正厅中央,神台上方,收藏雷祖神像。正厅后面,牌位台上,居各支系牌位中间有两座龛位,一座是东汉名臣汉黟侯储公,另一座是灵山派始祖杰兴公,都是穿着官服的雕塑坐像。平时门关着,每逢农历二月初五和八月十五两天开门作祭,读祭文。夏季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雷祖会。
雷祖会是方姓族众祭祀始祖方雷的一种庙会。雷祖会始出元朝末年,杰兴公十三世孙性道公,因军变被处以充军烈山,时值农历六月二十四,性道公刚到烈山,天气突变,飞沙走石,雷电交加,暴风雨大有吞没烈山之势。当时伤亡不少人,而性道公却安然无恙,自认雷神祖保佑未死。后经托人讲情,提前释放,回家路上遇到老人送画,事出神意。展开画面,是雷祖像。性道公回到家,把雷祖像悬挂在祠堂正厅,并定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雷祖会。
  雷祖会祭拜活动共五天,六月二十一日下午,选一人先洗澡,后去祠堂正厅,从神台上方接下雷祖神像沐浴,道士跪着梯子一档一档地爬上去接,雷祖神像是一张画有中堂大,装在正厅梁上的木桶里,横着放。凡是参加祭祀的人都要洗澡,并用糯米粉做成圆果作为祭品。许愿人随意给钱。祠堂门口,四根旗杆,摆上四帅:“龙、凤、马、雕”(纸扎),大门里面,摆上水、火二将,火、指火神爷,水、指哪吒。再向里面,就放着各类菩萨。然后,道士念经,还要另请二十个百姓随道士举行祭拜活动。
六月二十二日二十四日,白天申文(念经),晚上开启,由道士领二十个百姓烧香拜佛,伴随着吹笛打鼓,热闹非凡。
  六月二十三日送金鸡凤凰上天,通过道士祭拜把金鸡凤凰(纸扎)烧掉。
  六月二十四日下午,由道士举行倒务。用长棒捆上四根竹子,竹与竹之间,挂上面饼,顶端放一个用面作成的熟面娃娃,做好后,把棒子竖起来,由道士念经,做完各种祭拜仪式后,把棒放倒,让百姓抢面饼吃,吃了此饼有福,延年益寿;婚后无子的妇人,就抢面娃吃,吃后早生贵子。晚上练度,用麦麸米糠在地上画出图形,由道士念经,随图形拜佛,祭拜完毕,将水、火(纸扎)二将烧掉。
  六月二十五日,天刚亮,道士行祭,把各种菩萨烧掉,然后收下雷祖像,仍然放在正厅神台上方收藏。早饭后,用九十九张桌子搭起宝塔型台子,由道士登台作道场念经,了结祭拜活动。
文革前,雷祖像、储公、杰兴公龛位以及各支系牌位全在。文革期间,祠堂内神像,牌位全部毁坏。
四、&天尊阁(灵山雷祖庙)
  天尊阁,位于灵山村东首,据歙县营建志载,至安公同两个弟弟至中公、至功公,于明洪武年间,共建雷祖庙、灵阳桥。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进行了改修,但由于十年文革,致使天尊阁遭受严重破坏,现正修复之中。它主要供奉的是雷祖菩萨。
离灵阳桥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两棵择罗树,耸立于菩萨殿后面,好似雷祖庙两根旗杆,威武壮观,招迎游客。可惜的是在今年的一次龙卷风中被刮倒,现已不在。
  天尊阁的右首有一文昌阁,杰兴公九世孙伯起公,原为宋朝太学上舍生,后弃官回乡办学,建一书院,取名“灵山书屋”。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明代太保许国大学士年轻时就在此读书,故又名许国书院。许国书院共分上、下两层,上层与天尊阁相通,楼下是供秀才们读书、吟诗、会友之所。
  相传水碓为唐太宗发明,它是利用水力带动木轮转动,从而进行磨面、舂米,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并且用水碓磨出的面和米就是要比机器加工出来的味道要好,因而深受百姓的喜爱。灵山村原有两个水碓。一在村水口处、一在观音泉旁。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
六、水口亭
  位于灵山村自然村—里村的水口处,建于明代,清宣统三年重修,亭内墙上画着菩萨的彩色塑像,正面墙的中间画着观音菩坐于紫竹林内,两边是哪吒,文官武将和天兵天将。墙的左边画的是五福菩萨,右边是天光菩萨。两侧墙上分别为左韦陀,右灵光,水口亭建亭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可亭内的菩萨彩绘却依然绚丽如初,让人惊叹不已!
  在水口亭的右前方有一百年银杏树,因树根相连,树干分开,故又名夫妻树。
在水口亭的正后方,水口处有一女桢子树,它一年四季都开花,从建水口时就存在,距今已有四百年历史了,它的叶子对妇科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灵山,后唐时建村,元代隶属徽州府歙县22都1图,明代隶属徽州府歙县滚秀乡灵山大社仁风里,今属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行政村,辖17个村民组,人口2000余人。灵山这个有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古村,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别具一格的村落构建形态、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人们所关注。&
&  灵山以方姓为主,自后唐方杰兴迁居灵山,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方姓来此定居后,宗族兴盛,尚文重教,历代为仕为儒为商,名人辈出。灵山水口苍苍古树下巍峨凌空的天尊阁、跨溪而建的灵阳桥、断壁残垣规模依旧的五福庙、庙边由皇帝御赐树种而今老态龙钟的苦丁树,以及高大古拙的“翰苑”坊,一处遗迹就是一串透露灵山历史辉煌的故事。
  灵山方姓始祖是轩辕皇帝左相方山侯方雷,灵山天尊阁和方氏祠堂悬挂的雷祖像,就是方雷之像。“天尊阁”,又称“雷祖庙”,系明代洪武年间方圣安、方圣平、方圣功三兄弟共建。该阁建在灵山水口灵阳桥右边,故又称“水口庙”。天尊阁气势宏伟,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阁内天花板彩绘,颜色鲜艳,图案精致。大殿上题联云:“钟声半逐前溪去,山色都随彼岸来。”又一联云:“殿阁钟山川灵秀,水声喷谷口澄鲜。”只可惜年久失修,飞檐垂落,窗门俱无,砖随雨落,瓦跟云飞,摇摇欲坠,万分危险,亟待修善。
  灵山村座落在黄山南麓灵金山与丰山二水交汇处,整个村庄沿丰溪两岸建造,顺溪就势,街伴溪弯,建在二山夹一坞的涧中。灵山街,又称凤凰街,整条街道就地取材,用一色的粗麻花岗岩石条铺就。沿街逆水而上,左边较狭窄,进深只有一屋之地,出门过溪,溪桥用三五根粗麻花岗岩石条架成,长约八、九上十尺。右边地势稍为开阔,进深不过十丈。一幢幢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紧紧相连,面溪而建,房屋之间偶尔间隔有很窄的小巷内通。当地人为了拓宽街道,减少占地,沿溪石条突出一、二尺,悬空在水面上,增加了街道的宽度。灵山街大约有二、三里长,溪上架有十几座桥。丰溪落差很大,故采取梯级筑坝的方式缓冲水势,蓄积用水。坝高有的高达丈余,山泉飞泻,瀑布高悬,随四季变化,演奏着美妙动听的乐曲。春夏季节,水流湍急,其声震耳,有如万马奔腾之势;秋冬之时,水清流缓,叮铛作响,有如轻歌曼舞之情。沿灵山水街而上,过方氏宗祠,到“观音前”,观音菩萨设在左岸凹进的石塌岩里。菩萨不知何时被毁了,观音菩萨座还在;烧香的庙被拆了,用粗麻花岗岩石条搭架建在溪上的庙址还在,大约有九个平方米。再往前,丰溪右折,由原来的南北走向转为东西走向。灵金之水从东往西直冲而来,这是典型的东水西流。风水之说,东水西流,富贵在两头。丰山之水由北对着村中间流来,与灵金之水汇合左转,唱着欢歌,流过凤凰街,穿过灵阳桥,直泻而下。
  沿灵金之水逆流而上出村,路边有座墓祠,山坞中有座方氏祖墓,俗称“大坟”。沿丰山之水逆流而上,有方氏祠堂。出村是百余亩的良田,地势开阔,光照不足,属高山冷水田,水稻生长期长,是“灵山贡米”的主产地。
  雷祖庙会,是灵山最兴旺,历史最悠久的盛会。据许承尧著《歙事闲谭》卷16《灵山雷祖》云:“戴莲花《鹂岭轩质言》卷4云:‘徽州歙县灵山,供雷祖极灵。每年6月24日,焚香者络绎于道,山顶村民百余家,皆好善布施,客民食宿不取值。家中置茶具一,人人饮不禁。有窃物者,辄自扑,不能挟以遁也。对山有高冈顶,横竹筒长尺许,空洞无物。是日,自出卷轴,悬筒末,金身朱喙,宛然神容。愚民瞻仰以万计,成拜跪怠容,至一时许仍没。同治中,发逆扰徽属,僧夜梦神语云:乱人且至,盍埋我山冈下,深三尺,当免劫。僧惊寐,如神指,已亦避乱山中。未几,贼大至,寺院焚毁殆尽。闻灵山异,掘之,甫及尺,霹雳出地中,掘者尽仆,筒飞去,入黄山不见。逾年,贼平,僧始归。又梦神语曰:我在黄山某冈下,今事靖,可迎我归也。众具卤簿往觅,筒果在,迎之归。至今灵如故。’按:今灵山雷祖如昔,每年6月24日,邻近村落皆素食,往拜神者塞途,皆此种谰言,传益迷罔也。录之以见恶俗革除不易。”灵山雷祖庙会,又称“水口庙会”,同时又是灵山土特产品交易的一次盛会。今已自然消失。
紧靠“天尊阁”的是“文昌阁”,并排而建,第二层互相通连。阁已毁,遗址尚存。过灵阳桥,经天尊阁、文昌阁,山脚下石边长着一棵有500余年树龄的苦丁茶树,虽皮烂心黑,长势仍然茂盛。“天尊阁”前有一个小石板坦,坦前是人工筑起的蓄水池。丰溪水在蓄水池中打两个弯,穿入灵阳桥,飞流而下,声震如雷,一头跌入深涧,碰着对面山脚下的石塌,右折从东向西流去,再左转穿过专为风水设计的月亮形石桥洞,穿山过涧,汇入丰乐河。&
  从南边山岭到灵山,有个山嘴凸出,挡住去路。山上有2棵粗大的橡树。转过山坦,峰回路转,灵山村水口建筑一字排开映入眼帘,美不胜收,令人惊叹不已。仰望天尊阁,凌空出世,脊兽入云,角抵九霄。沿石板山路而上,路外涧深数十丈。灵阳桥下,飞流直泻,水雾蒸腾,更显涧深莫测。穿过五福庙,“翰苑”石坊迎面而立,高大古朴。该坊建于明代正德6年(公元1511年),柱、梁用粗麻花岗岩石料,雕刻的花板采用红页石和白麻石料,后两种石料酥松易雕,但经不住风吹雨打,雕刻图案已剥落不少,残缺不全。整座石坊因采用的石料不一,颜色不同,风化程度亦不一样。牌坊最高处竖雕楷书“恩荣”,中间横雕楷书“翰苑”,字迹清秀,大方有力。穿过石牌坊即进入灵山街。
  灵山十八弯,代代有做官。灵山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明代中后期,灵山人亦官
亦贾亦儒,盛极一时。现存的明代建筑及整个村的设计建设就是明证。在灵山村后的灵金山,明代开国功臣李善长当年读书的“石山精舍馆”遗址尚存,灵金山寺旁李善长捐建的“报德庵”,其匾亦见残存。灵金山寺,在灵金山上。唐天佑二年敕建,毁于“长毛反乱”。许国未出仕前,曾在灵金山寺开馆授徒。因灵金山的“灵气”,许国弟子不少人科举入仕,有“一榜十九进士”之美誉,终有众多得意门生为之竖立八脚石坊的盛举。小小灵山村,明代两相国先后与之有缘。这里还是新安医学名家方有执、“新安三士”之一方晞原的故乡。
  灵山方氏祠堂有8座。位于灵山村中间的方氏宗祠,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方氏名士方杰、方信叔侄托请曾在灵金山寺坐馆的三朝元老许国为方氏宗祠题名,并蒙皇帝口谕,钦赐“名世堂”堂名。故方氏宗祠“名世堂”匾额的上方还有一块“恩荣”竖匾。
  灵山方氏经商主要地点在武汉,方氏在武汉的汉口有半条街之称,主营盐业、布庄、南货等商品,清末民初移师江浙及上海一带。
  不信世间阴阳事,但看灵山鬼点灯。阴历6—7月,到灵金山看“鬼火”原来十分引人。灵金山富含磷矿物质,受阳光的强烈照射,每到夜晚,碧绿的磷火,三、五一簇,四、六一堆,一闪一眨,飘浮不定,确是一大奇观。
  灵山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站在灵山村,上看在山脚,下看在山头,无旱涝之忧。村庄构建非常科学,占尽地利,善用水法,是研究徽州古村落建设最理想的范式。
& 灵山,后唐时建村,元代隶属徽州府歙县22都1图,明代隶属徽州府歙县滚秀乡灵山大社仁风里,今属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行政村,辖17个村民组,人口2000余人。灵山这个有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古村,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别具一格的村落构建形态、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人们所关注。
  灵山以方姓为主,自后唐方杰兴迁居灵山,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方姓来此定居后,宗族兴盛,尚文重教,历代为仕为儒为商,名人辈出。灵山水口苍苍古树下巍峨凌空的天尊阁、跨溪而建的灵阳桥、断壁残垣规模依旧的五福庙、庙边由皇帝御赐树种而今老态龙钟的苦丁树,以及高大古拙的“翰苑”坊,一处遗迹就是一串透露灵山历史辉煌的故事。
  灵山方姓始祖是轩辕皇帝左相方山侯方雷,灵山天尊阁和方氏祠堂悬挂的雷祖像,就是方雷之像。“天尊阁”,又称“雷祖庙”,系明代洪武年间方圣安、方圣平、方圣功三兄弟共建。该阁建在灵山水口灵阳桥右边,故又称“水口庙”。天尊阁气势宏伟,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阁内天花板彩绘,颜色鲜艳,图案精致。大殿上题联云:“钟声半逐前溪去,山色都随彼岸来。”又一联云:“殿阁钟山川灵秀,水声喷谷口澄鲜。”只可惜年久失修,飞檐垂落,窗门俱无,砖随雨落,瓦跟云飞,摇摇欲坠,万分危险,亟待修善。
  灵山村座落在黄山南麓灵金山与丰山二水交汇处,整个村庄沿丰溪两岸建造,顺溪就势,街伴溪弯,建在二山夹一坞的涧中。灵山街,又称凤凰街,整条街道就地取材,用一色的粗麻花岗岩石条铺就。沿街逆水而上,左边较狭窄,进深只有一屋之地,出门过溪,溪桥用三五根粗麻花岗岩石条架成,长约八、九上十尺。右边地势稍为开阔,进深不过十丈。一幢幢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紧紧相连,面溪而建,房屋之间偶尔间隔有很窄的小巷内通。当地人为了拓宽街道,减少占地,沿溪石条突出一、二尺,悬空在水面上,增加了街道的宽度。灵山街大约有二、三里长,溪上架有十几座桥。丰溪落差很大,故采取梯级筑坝的方式缓冲水势,蓄积用水。坝高有的高达丈余,山泉飞泻,瀑布高悬,随四季变化,演奏着美妙动听的乐曲。春夏季节,水流湍急,其声震耳,有如万马奔腾之势;秋冬之时,水清流缓,叮铛作响,有如轻歌曼舞之情。沿灵山水街而上,过方氏宗祠,到“观音前”,观音菩萨设在左岸凹进的石塌岩里。菩萨不知何时被毁了,观音菩萨座还在;烧香的庙被拆了,用粗麻花岗岩石条搭架建在溪上的庙址还在,大约有九个平方米。再往前,丰溪右折,由原来的南北走向转为东西走向。灵金之水从东往西直冲而来,这是典型的东水西流。风水之说,东水西流,富贵在两头。丰山之水由北对着村中间流来,与灵金之水汇合左转,唱着欢歌,流过凤凰街,穿过灵阳桥,直泻而下。
  沿灵金之水逆流而上出村,路边有座墓祠,山坞中有座方氏祖墓,俗称“大坟”。沿丰山之水逆流而上,有方氏祠堂。出村是百余亩的良田,地势开阔,光照不足,属高山冷水田,水稻生长期长,是“灵山贡米”的主产地。
  雷祖庙会,是灵山最兴旺,历史最悠久的盛会。据许承尧著《歙事闲谭》卷16《灵山雷祖》云:“戴莲花《鹂岭轩质言》卷4云:‘徽州歙县灵山,供雷祖极灵。每年6月24日,焚香者络绎于道,山顶村民百余家,皆好善布施,客民食宿不取值。家中置茶具一,人人饮不禁。有窃物者,辄自扑,不能挟以遁也。对山有高冈顶,横竹筒长尺许,空洞无物。是日,自出卷轴,悬筒末,金身朱喙,宛然神容。愚民瞻仰以万计,成拜跪怠容,至一时许仍没。同治中,发逆扰徽属,僧夜梦神语云:乱人且至,盍埋我山冈下,深三尺,当免劫。僧惊寐,如神指,已亦避乱山中。未几,贼大至,寺院焚毁殆尽。闻灵山异,掘之,甫及尺,霹雳出地中,掘者尽仆,筒飞去,入黄山不见。逾年,贼平,僧始归。又梦神语曰:我在黄山某冈下,今事靖,可迎我归也。众具卤簿往觅,筒果在,迎之归。至今灵如故。’按:今灵山雷祖如昔,每年6月24日,邻近村落皆素食,往拜神者塞途,皆此种谰言,传益迷罔也。录之以见恶俗革除不易。”灵山雷祖庙会,又称“水口庙会”,同时又是灵山土特产品交易的一次盛会。今已自然消失。
  紧靠“天尊阁”的是“文昌阁”,并排而建,第二层互相通连。阁已毁,遗址尚存。过灵阳桥,经天尊阁、文昌阁,山脚下石边长着一棵有500余年树龄的苦丁茶树,虽皮烂心黑,长势仍然茂盛。“天尊阁”前有一个小石板坦,坦前是人工筑起的蓄水池。丰溪水在蓄水池中打两个弯,穿入灵阳桥,飞流而下,声震如雷,一头跌入深涧,碰着对面山脚下的石塌,右折从东向西流去,再左转穿过专为风水设计的月亮形石桥洞,穿山过涧,汇入丰乐河。
  从南边山岭到灵山,有个山嘴凸出,挡住去路。山上有2棵粗大的橡树。转过山坦,峰回路转,灵山村水口建筑一字排开映入眼帘,美不胜收,令人惊叹不已。仰望天尊阁,凌空出世,脊兽入云,角抵九霄。沿石板山路而上,路外涧深数十丈。灵阳桥下,飞流直泻,水雾蒸腾,更显涧深莫测。穿过五福庙,“翰苑”石坊迎面而立,高大古朴。该坊建于明代正德6年(公元1511年),柱、梁用粗麻花岗岩石料,雕刻的花板采用红页石和白麻石料,后两种石料酥松易雕,但经不住风吹雨打,雕刻图案已剥落不少,残缺不全。整座石坊因采用的石料不一,颜色不同,风化程度亦不一样。牌坊最高处竖雕楷书“恩荣”,中间横雕楷书“翰苑”,字迹清秀,大方有力。穿过石牌坊即进入灵山街。
  灵山十八弯,代代有做官。灵山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明代中后期,灵山人亦官亦贾亦儒,盛极一时。现存的明代建筑及整个村的设计建设就是明证。在灵山村后的灵金山,明代开国功臣李善长当年读书的“石山精舍馆”遗址尚存,灵金山寺旁李善长捐建的“报德庵”,其匾亦见残存。灵金山寺,在灵金山上。唐天祐二年敕建,毁于“长毛反乱”。许国未出仕前,曾在灵金山寺开馆授徒。因灵金山的“灵气”,许国弟子不少人科举入仕,有“一榜十九进士”之美誉,终有众多得意门生为之竖立八脚石坊的盛举。小小灵山村,明代两相国先后与之有缘。这里还是新安医学名家方有执、“新安三士”之一方晞原的故乡。
  灵山方氏祠堂有8座。位于灵山村中间的方氏宗祠,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方氏名士方杰、方信叔侄托请曾在灵金山寺坐馆的三朝元老许国为方氏宗祠题名,并蒙皇帝口谕,钦赐“名世堂”堂名。故方氏宗祠“名世堂”匾额的上方还有一块“恩荣”竖匾。
  灵山方氏经商主要地点在武汉,方氏在武汉的汉口有半条街之称,主营盐业、布庄、南货等商品,清末民初移师江浙及上海一带。
  不信世间阴阳事,但看灵山鬼点灯。阴历6—7月,到灵金山看“鬼火”原来十分引人。灵金山富含磷矿物质,受阳光的强烈照射,每到夜晚,碧绿的磷火,三、五一簇,四、六一堆,一闪一眨,飘浮不定,确是一大奇观。
  灵山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站在灵山村,上看在山脚,下看在山头,无旱涝之忧。村庄构建非常科学,占尽地利,善用水法,是研究徽州古村落建设最理想的范式。
我的身体拥抱大地
丈量着一望无际
用我手臂掠过白云
像清楚你的温暖手心
我要回来回到你的身边
就此日日夜夜对你思念
我要回来不管路有多远
我每一天都梦见你的脸
我的身体拥抱大地
丈量着一望无际
用我手臂掠过白云
像清楚你的温暖手心
我要回来回到你的身边
就此日日夜夜对你思念
我要回来不管路有多远
我每一天都梦见你的脸
我的身体拥抱大地
丈量着一望无际
用我手臂掠过白云
像清楚你的温暖手心
我要回来回到你的身边
就此日日夜夜对你思念
我要回来不管路有多远
我每一天都梦见
我要回来回到你的身边
就此日日夜夜对你思念
我要回来不管路有多远
我每一天都梦见 你的脸
我的更多文章:
( 15:39:49)( 10:03:55)( 09:58:28)( 09:22:24)( 09:21:58)( 16:47:51)( 14:59:53)( 14:56:54)( 14:55:37)( 14:51:4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苦竹琴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