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如何分别获得省、区mysql 修改字段类型

生死攸关的的一环:创业公司如何找准定位|创业公司|定位_凤凰科技
生死攸关的的一环:创业公司如何找准定位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许多公司在起草定位的时候,常会跳过一个步骤:认真评估他们的竞争对手。
本文来自First Round Review,他们准备的文章既讲故事,又向创业者提供可操作的建议,以助力打造优秀的公司。 Arielle Jackson曾在Google呆了将近九年,掌管着Gmail,Docs,Calendar和Voice等产品的工作。之后她跳槽到Square,在她的带领下,新型硬件产品Square Stand走向了市场。在她加盟Android待机屏幕应用Cover之后,继续从事市场营销和传播计划的制定工作。她开足了马力,把自己所学的所会的,全都用上了,把Cover 打造成一款富有个性和价值的产品。今天,她担任着许多创业公司的顾问,帮助他们解决市场营销的问题。 如她所说的,市场营销是需要高度战略性的考虑的,很多人对此感到不以为然。而对于创始人来说,一切工作是有迹可循的,有具体的框架和步骤来供他们参考,可以帮助他们清楚的解释出自己的公司或者产品是在做什么的,为什么它们很重要,以及为什么消费者应该为它们买单。 Jackson在此分享了她的经验,告诉创业者们要如何进行产品定位,如何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公司资产(包括取个能引起共鸣的名字),以及叫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新品发布(不管是发布新公司还是推出新产品)。 (一)公司定位 定位的核心就是一段陈述。就是用一个或两个句子,明确定义出你的产品所解决的问题,以及为什么你的解决方案是令人信服的。定位陈述(positioning statement)对以下内容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招聘,产品开发,传播品牌的价值等等。这一切都始于定位。 &在考虑产品的定位时必须要考虑到用户,& Jackson说。&这需要考虑到你的潜在用户,评估产品的长处和弱点,并充分考虑你的竞争对手。市面上已经有这么多产品了,人们都很忙的,你必须够了解你自己。&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你可以努力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 所以定位陈述应该是什么样子呢?Jackson推荐了你去看看Positioning,这是一本基本营销指南,里头提到了许多好的建议。尤其有一个公式,是Jackson在Google担任产品营销经理助理时,从她的主管Christopher Escher那里学到的: For (target customer) 为了(目标客户) Who(statement of need or opportunity), 那些(潜在用户的陈述)的人, (Product name)* is a* (product category) (产品名称)是一种(产品类别) That(statement of key benefit). 是(核心竞争力的陈述)。 Unlike(competing alternative) 不像(可替代的竞争对手) (Product name) (statement of primary differentiation). (产品名称)(主要区别的陈述)。 套用这个框架,就可以尽可能清晰的给你的产品或者服务做出解释。当然,这还需要一些预先的准备工作。以下问题可以帮助你获得一份具体的定位陈述: 你的产品/服务的工作方式与其他有何不同?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 你的潜在客户的最大范围在哪里?可以先使用&Android用户&或者&没有车的人&这样定义,然后再努力形容得更具体一些,最后描述出专属于你的典型用户。 这些顾客在产品体验上有遇到什么困难?尽可能明确的具体的描述出来。这些客户会因此有怎样的情绪? 其他企业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是怎么处理的?不要只是单纯列出你的竞争对手,也要对比你们彼此的长处和短处。 避免故弄玄虚的字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定位陈述的话,它应该是&human(人们能懂的)&。 有了上面问题的答案,各类的公司都可以编写自身的定位陈述。Amazon早期的定位陈述就是一个很好的样品: 针对互联网的用户 那些喜欢的书的人, Amazon是一家零售书商 能够即时提供超过110万本书。 不像传统的书籍零售商, Amazon的优势在于便捷,低廉和多样的选择。 举一个科技界以外的例子,Harley-Davidson(世界著名摩托车品牌)也曾公开分享过他们的定位陈述: 唯一可以制造出重型、有巨大轰鸣声的 摩托车制造商 主要针对美国地区 那些有男子气概的男人(和他们的崇拜者) 在这个缺乏个人自由的年代 他们想重温西部牛仔的梦 如你所见,格式可以灵活多变,只要你抓住了关键的内容。我们不是要你在市场上或者广告里逐字逐句的使用此字段,我们的目标是鼓舞公司内部的人,让他们跟你的观点保持一致,这样他们会更乐意去帮助客户,去满足客户的需求。 有些人把tagline(宣传词)和定位陈述混淆起来了,其实宣传词具有不同的目的:它们是面对外部的,但表述的意思与定位陈述是一致的。Harley有一段宣传词:&American by birth. Rebel by choice.(生在美国,选择叛逆)&。同样的含义,包装在更简洁更精炼的语言中了。 &一般来说,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会占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会让人有一个记忆点。如果可以同时做到第一个而且是最好的一个,那就太棒了,但也太难了。所以如果不是的话,也没有关系,定位陈述可以帮助你在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人传达正确的信息,&Jackson说。 如果你的产品所处的市场已经饱和了,或者已经出现一个占统治地位的竞争对手,上面说的这点就特别有用。强大的定位陈述可以为你找到适合自身的生存空间:是具有更多的附加价值,或者是提供更大的折扣,或者是专为某一类客户打造的完美产品。像NyQuil,就成功的把自己定位成一款让感冒患者在夜晚服用的止咳糖浆。 &从一开始就明确你的定位,事半功倍。& Jackson指出,公司的定位甚至比公司的名称更为重要。公司的名字,以及最终你所传播的信息,包括网站,品牌,甚至产品的特征都可以源自于定位。 最重要的是,在沟通募资的时候,好的定位可以提供莫大的帮助,所以应该尽快敲定下来。如Jackson所说,&我认为,如果在募资演讲稿里提到定位陈述的话,人们对你公司的一切就会有一个很清晰的印象。& 至于说到产品和定位,哪一个应该优先考虑,Jackson的回答是这两部分应该并行。 &你不可能在知道自己做什么产品之前就做好定位,但我认为定位会渗透到产品里头,反之亦然。& Cover的创始团队从一开始就想做的一款取代Android传统锁屏,并且能够发挥Android有、而iOS或其他平台没有的能力的应用。就这么多。 &那时候,我们只确定了一些基本的功能,但对整个应用具体会是什么样子,一无所知。可一旦明确了定位,需要建立哪些功能,才有助于我们争取到目标客户&&那些安装了无数app的Android用户,就变得非常清楚了。它同时也影响了网站的建设,使之改头换面。& 许多公司在起草定位的时候,常会跳过一个步骤:认真评估他们的竞争对手。这是错误的。正如Jackson说的,&在竞争对手如云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很重要。通常,一个好的比喻能够帮助你更好的阐述你的产品/服务。第一台出现时,它被标榜为无马马车,它用一种可靠的方式,解释了一种很难让当时的人理解的东西。& &人们通过比较,能够了解这个东西和他们之前见到过的那些,会有什么新奇和不同之处。& 但某些特定的语言只能面向特定的受众。比如说,&like Uber for X(是X领域里的Uber)&,可能只有科技界的人才听的懂。因此在给你的公司/产品做出总体的定位陈述时,在你试图开发新的客户群时,还是有可能需要进行调整的。 &你可以为旧金山的嬉皮士们作一个定位陈述,再为其他的客户采取另一个方式,但你总会希望能有一个万能的通用的定位陈述吧。&让你的公司/产品找准市场的突破口,不应该变来变去的。 有了上面的框架,起草定位陈述还有困难的话,那么你的产品可能就有问题了。尤其是在你无法明确你的目标市场,或者很难解释出你做的事情如何区别于其他人,那么你应该退回去继续做好准备工作。&如果你的产品能够抓住顾客的眼球,也确实符合人们的需要,一个合适的定位陈述会自然而然的流出来了。如果你抓耳饶腮,那对你而言就是一个警告。& (二)公司命名 年轻的创业公司面对的难题之一就是选一个好名字,要能够反映产品/服务所具备的品质,能吸引客户,能顺利注册到域名,并且获得媒体的认可。这就像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Jackson看到过许多公司在取名字时抓破了头。而她自有一套系统可以打破这个迷思。 命名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 描述性的:明确的表示出你的业务。例如Whole Foods,Toys &R& Us和PayPal。 暗示性的:通过暗示或者联想,引出你的业务或产品,通常会使用隐喻的方法。例如Amazon,指的是一条巨大的河流(有极为丰富的产品),还有Mint,有铸币厂的意思。 空想性的:与公司产品没有直接联系。例如Adobe和苹果。 &想要了解这其中的差异,看看那些知名的网页浏览器们吧。Internet Explorer很直接的描述出它是干什么的。Safari有游猎的意思,是一种暗示,意味着探索这一理念。然后是FireFox,完全与互联网没有任何关系。& 取个新奇的名字可能需要冒一些风险,但它们也有一些优点:令人难忘,而且更容易通过商标域名等各种注册。只是你必须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来进行产品/服务的销售/推广工作。&你必须准备好通过大量的解释和营销工作,来制造共鸣,为你所取的名字和公司业务之间打造出关联。而使用其他方法,描述性的或暗示性的名字,则可以为你分担一部分定位工作。& 据Jackson所说,在你决定采取哪一种命名方案的时候,你应该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相关企业或竞争对手的公司/产品的名称是什么?你会想要和他们区分开来。例如你的公司也是搞支付的话,你会想避开&pay&这个词,因为有太多公司在名字里使用了这个词,这会让客户很难清楚的记住你。 你想传达的是怎样的品牌价值?可能像是简单,安全这样的单词。 你想要拥有一个和名称完全一致的域名吗,还是可以像许多公司那样用一个动词和名词作为组合?例如Square的,Caviar 的,和Earnest 的。 这些原则能给你提供帮助,但是当真坐下来进行头脑风暴,命名仍然是一个折腾人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Jackson建议创始人们回到自己的定位陈述上。 &第一,准备好三个桶,分别贴上&描述性的&,&暗示性的&和&新奇的&三个标签。打开你的思路。说不定偶然发现的一个名字,你就爱上了呢。& 第二,把你写出来的定位陈述拆分为名词和动词。为每一个有独立意义的词,创建一个完整的同义词列表。&可以去查询。这样你就有一份很大的名单了。然后你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组合。&Jackson对此有以下建议: 现实存在的词:旧词新用(例如:Apple, Gain, Square) 合成词:两个词融合在一起(Salesforce,Facebook) 融合词:一个词的一部分结合另一词的一部分(Pinterest,Microsoft) 词缀:在某些词末尾加上er或者ly之类的后缀(Blogger, Contently) 截断:截取某个词的一部分(Cisco 就是取自San Francisco) 其他语言:用其他语言来表示你想传达的意思(Reebok, Asana) &你会想要集思广益。很多时候,创业者只身一个人做这件事,或是只有他们的联合创始人一起商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你一定会想要把你的员工甚至家人和朋友一起召集起来出主意吧。拿出你的选项,然后看看不同的人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在这场头脑风暴里,还有以下是你应该依次考虑的(基于实际的和创意的原因): 商标和域名是否可用 独特性 能否反映出要传达的关键信息 好听与否,发音容易与否(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外观(指的就是看起来别不别扭、好不好看) 长度(二个音节的词,可能会比较好,因为它不是太长,但比单音节的更有特色) 这些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是取名成功的关键。&人们往往不会去考虑,容易拼写吗?容易上口吗?&她指出,二手家具市场Move Loot就是一个好例子。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拗口,实际上这两个词很容易发音也很容易被记住。 最后,有时候人会很容易倾向于某个名字,即使它并不理想。为了杜绝这种情况,Jackson建议,可以先选出一个夸张的名字作为过渡,是你知道最后肯定不会被采用的。 (三)品牌资产的整合 要打造一个全面的品牌,需要logo,网页,视频等等,这一切都从创意简报(creative brief)开始。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它可以提供出所有你需要的信息,帮助定义公司的整体形象,或者是某一特殊功能/产品。 &创意简报将指导创意工作的内容文档化了。你可以用它来开发你的资产,帮助公司走向市场。有些人认为这不需要写下来,只要简单的和创意机构或公司内部的创新团队开个碰头会就行了。但以我的经验,把它写下来真的很有用。它不仅对和你一起为此工作的人有所帮助,也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内化那些你想表达出来的东西。& 创业者的预算一般比较少,可能需要自己承包所有的创意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创意简报就更有用了,有了它就等同于找到一家好的创意代理商。 在某种意义上,&简报&是有规范的:定义目标客户:那些你想要打动的人,以及达到这个目的所需要借助的力量(logo,网站,宣传词,视频等等)。但正如Jackson说的,你不会希望你的表达过于直白,你会想要留下趣味和灵感的空间。 &创意简报应该就是这样&简短!& &创意简报应该只有一到两页,我也听到过有的代理公司明确表示不会接受超过一页的文件。尽可能直接的传达出:产品的背景,你想做的事情,你的时间和预算,以及竞争环境。& 一份综合的创意简报应具备以下内容: 背景:你的公司或产品的名称,一段它能做什么以及能创造什么价值的简短的描述,和一个简单的启动计划。 受众:你的目标受众应包括两部分:你诉求对象的特征和一份典型客户的画像。 定位:不加修饰的定位陈述。 竞争的统计:一份写有5至10个竞争公司的名单,标注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可以加上一句话简单的描述一下它们与你的业务在哪些方面是重叠的。 信息:你最想让你的顾客了解到的有关产品/公司的关键点。如果你已经想好宣传词的话,也可以包括进去。 当下的感知:如果你的产品已经投放到市场了,人们对它有什么看法?要尽可能的客观,包括你是否想要改变这种看法。 品牌属性:罗列出你感觉可以准确的描述出你公司性格的形容词,做成一份列表。 灵感:列出任何你喜欢的品牌,logo,宣传词,网站或者广告。很快的解释一下你喜欢的原因,以及哪些是你希望可以纳入到自己的创意工作里的(例如干净的字体,抽象的图案等等)。这有助于提供早期的方向。 可交付的成果:你只想要一个logo?或是一个完整的包括了字体,颜色和品牌指导方针的品牌形象?一个网站?一段视频?确定出你想要的东西,以便尽快走完流程。 交货日期:为文案以及最终交货都定下一个确切的deadline,这样可以确保一切都在掌握中。沟通后要确保执行的人同意这个时间表。 预算:特别的重要,特别是有外部协作的话,不管是承包商,代理公司或者创意公司。要坚守住你的财政预算。 签字:弄清楚谁负责审查和批准各种交付成果。这应该由一个人统一负责。 &很多时候创意简报里不会包括竞争对手的信息,因为客户们认为代理公司会去做调查,但如果你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就可以节省下他们做这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你也想要尽快的看到初稿吧。& 明确定义出你产品的受众以及典型的客户,也可以帮助加快脚步。&你的目标受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他们是你的产品或服务所诉求的对象。如果以Zipcar为例,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那些没有车的人&。这仍然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 而把大的族群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有许多好处。 &把你完美的用户具体的刻画出来。如果一切你都做对了,你对他们应该是稳操胜券的。& &在说到用户体验时,人们常会提到&personas(人物角色)。例如,你说&Sally,她31岁,住在旧金山,她关心环境。她过去有一辆普锐斯,但维护成本太高了,所以把它捐了。现在她会在周末时,上Zipcar租车来出城。&这样,看到你的创意简报的人就会清楚的知道这个人是怎样的,以及是什么驱动他们做出选择。& 这并不意味着该公司或产品只会吸Sally这样的人,但它确实拥有一个优势,会吸引到更多像Sally这样的人。Jackson说,&你可以开始问自己这些问题:所以,这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受众呢?要怎样向他们介绍我们自己?要如何让他们记得我们呢?怎样才能吸引他们呢?& (四)为launch所做的准备 无论是launch还是宣传活动,都需要关键的信息,来解释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想要获得纯粹而简洁的消息,帮助你更响亮更明确的表达出你的观点,可以依据下面这两个缩略词: SOCO(Single Overriding Communications Objective,头等重要的传达目标):无论是提高品牌识别度,或是单纯做一个宣传视频,你都会想要把最重要的信息清晰的传播出去。这个信息只会是一个,要牢记这一点。 SOCA(Single Overriding Communications Avoidance,头等重要的回避目标):与SOCO完全相反,这是传播过程中,你最想避免的事。是你绝对不想要用户或者记者们知道的,不管是信息,弱点,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债务。每个代表你公司去对外介绍产品的人,都应该牢牢记住你们的SOCA。 SOCO的一个例子就是Dropbox,它在早期就许下承诺:&It just works&。它表达了品牌的希望:简洁,安全以及叫用户放心,同时也朗朗上口。 SOCA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你和其他的云安全解决方案没什么两样。Jackson回忆起在Cover的时候,如果他们提供的服务会妨碍或干扰Android用户使用手机上的app,问题就严重了。因此,公司的对外信息主要是强调可以使用户的使用更加便捷。 你的其他关键信息应该围绕着你的SOCO。例如,如果有记者采访,无论他们问什么问题,你的答案应该联系到那些你希望人们记住的目标或想法上去。 Jackson建议把所有的信息都编进一个文件里,包括有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和答案。在Google,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相对应的comms doc(沟通文档),任何内部团队的成员都可以点进去,学习应该如何谈论该产品,它的受众是谁,以及为什么它是有用的或重要的。 &无论你launch什么,你都要集思广益,收集到你所认识的和信任的人的尽可能多的问题。把它们和你构思好的答案一起放进文件里。然后,每次提问,如果遇到没有准备过的问题,也把它添加到文件里,即使在公司启动之后,也要继续这么做下去。它应该是一份不断更新的越来越丰富的文档。& 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在采访之前把一切都记起来,而是要制作一个简单的学习指南。你应该常常的复习它,这样就无需每次都事先准备,也能击中要点。要能够灵活的将话题切换到你擅长的内容上去。 &最后,你的品牌,你的产品,你介绍它的方式,应该让你感到百分百的舒适和自然。而要做到这一切,首先要明确你的定位。一切都源自于此。如果你的方式是对的,大家就有理由相信你,会努力的倾听,对你采取积极的回应。& &
[责任编辑:吴倩楠]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769190
播放数:648930
播放数:873817
播放数:265535
48小时点击排行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
&&&&&&&&&&&&&&&&
/ 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 
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有机联系和合理组织,以便系统用户的有效提取、检索、 更新和共享。3、数据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主要体现,也是系统应用数字方法的主要动力,其目的是为了取得系统所需要的信息,或对原有信息结构形 式的转换。这些转换、分析和应用的类型是极其广泛的,包括比例尺和投影 的数字变换,数据的逻辑提取的计算、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地理或空间模 型的建立。4.数据传输与显示 系统将分析和处理的结果传输给用户,它以各种恰当的形式(报表、统计分析、查询应答或地图形式)显示在屏幕上,或输出在硬拷贝上提供应用。5 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工具。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复杂,且用户又往往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用户界面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通过用户询问语言的设置,采用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供 多窗口和光标选择菜单等控制功能,为用户提供方便。(二)GIS 的基本功能l 输入更新  数据的输入是 GIS 正常运转的前提。通常图形数据以数字化仪输入;图 像由扫描仪输入或由磁带机读入;属性数据以人机交互方式完成。系统在运 转一段时间后,为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需及时补充新的数据并删去一部分 过时的数据,这个过程叫数据的更新。2 查询检索  查询检索是 GIS 最常用的功能。查询检索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图形到属 性的查询,即查询某一空间实体的全部或部分属性值;另一类是从属性到图 形的查询,即查询某些属性值符合指定要求的所有空间实体。3.显示输出  GIS 具有将查询或分析运算的结果显示在终端设备上或者硬拷贝的功 能。其中图形的输出是 GIS 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这一功能大大缩短了地图的 成图周期,并减轻了制图者的工作量,为地理研究提供了方便。4 空间分析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包括数宇地形模型分析,空间特征的几何分析、网 络分析、数字影像分析等。这些空间分析功能为用户提供了解决多种专门问 题的有效手段。5.模拟预测  GIS 可以看作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可以将对自然界各个侧面的思维 评价结果作用其上,得到综合分析评价结果;也可以将自然过程、决策和倾 向的发展以命令、函数和分析模拟程序的方式作用于这些数据上,模拟这些 过程的发生发展,对未来的结果作出定量的和趋势性预测,从而预知自然过 程的结果,对比不同决策方案的效果以及特征倾向可能产生的后果,以作出 最优决策,避免和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这是 GIS 最诱人和最有前途的功能,是其发展的方向。四、GIS 中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库的建立(一)数据标准化的含义GIS 中数据标准化包括下列内容1. 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 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是为各种数据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匹配处理提供共同的地理坐标基础。这种基础可以归化为地理坐标、网格坐标和投影坐标三 种坐标形式之一的基础上来。2. 统一的数据分类标准 数据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机的存贮、编码和检索等需要。分类体系的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组织、系统间数据的联接、传 输和共享,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质量。因此它是系统设计和数据库建立 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3.统一的数据编码系统  GIS 存贮的空间要素具有时、空属性的复杂特征,需要通过计算机能够 识别的代码体系来提供数据信息的地理分类和特征描述,同时需要制定统一 的编码标准,以实现地理要素的计算机输入、存储、以及系统间数据的交换 和共享。4.统一的数据记录格式  数据记录格式是指 GIS 的原始数据和输出数据在磁性介质内的记录方 式,对不同来源(遥感、地图、社会统计)和不同形式(点、线、面)的数 据,都必须按照标准的记录格式记录,以保证系统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接纳、 处理和共享。(二)数据库的建立  GIS 中的数据库包括图形部分和属性部分。通常,图形部分中将同一幅 图的点、线、面三种要素分置于不同的文件中,用户只要按系统的提示进行 操作即可完成,拓扑生成由系统自动完成。属性部分则需要根据前面标准化 部分所设的分类编码系统的约定,完成建库工作。表 10—6 摘录了供区域管 理信息系统用的数据高位分类体系。供读者在从事实际工作时参考。具体的建库工作各个系统都会有一套不同的规定,但大同小异。对属性数据而言,绝大部分系统都采用关系数据结构作为数据库模式,这种模式是 以一组数据库文件来存储与某个专题有关的数据,每一个数据文件相当于一 个二维的表,其纵向的每一列称为一个字段,其横向的每一行称为一个记录, 如下所示:
字段 1
字段 2
???
字段 K
记录 1
通常,第一字段的内容在空间数据录入时便同时形成,其对应着某一地理实体、用户只需定义自己所需属性字段,并在系统提示下输入数据即可。五、建立 GIS 应用系统的一般流程及应用实例(一) GIS 应用系统的建立  GIS 应用系编的建立一般要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个阶 段。1.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从系统观点出点,经过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找出各种可行的方案,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它的任务是对系统用户进行需求调查,对 所选定的对象进行初步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在明确系统目标的基础上, 开展对新系统的深入凋查研究和分析;最后提出新系统的结构方案。系统分 析是使设计达到合理优化的重要步骤。这个阶段又可分为需求分析、可行性 分析和系统结构方案的确定三个过程。2.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提出的逻辑模型转化为相应的物理模型。其设计的内容随系统的目标、数据的性质和系统功能的不同而有很大差 异。一般而言,首先根据系统研制的目标,确定系统必须具备的空间操作功 能,称为功能设计;其次是数据分类和编码,完成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称为功能设计;最后是系统的建模和产品的输出,称为应用设计。系统设计是 GIS 整个研制工作的核心。3.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的重要工作是按模块编制程序、程序的调试和试运行,以致最后建立一个能交付用户使用的系统。  程序编制要做到标准化和通用化,对所编制的程序要按照统一的格式编 写程序说明,其内容包括:程序名、程序功能、程序设计的算法、程序使用 的方法、需要的存储空间、设备和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使用的数 据文件、原程序的语句数等其它有关说明。最后,是系统的测试和评价。(二)GIS 应用实例。 下面以黄土高原(重点产沙区)信息系统(LPIS)建立来说明 GIS 应用系统建立的一般过程。1.系统目标 该系统的目标是把黄土高原重点产沙区的区域管理、规划和发展决策建立在计算机化、模式化和科学化的水平上,把从遥感、野外科学调查、社会经济统计和科学研究结果方面取得的信息,经过数量化,建立数据库,发展 软件系统、研制分析模型和专家系统,形成具有黄土高原特点的资源与环境 信息系统,辅助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区)当局决策。2、LPIS 系统的组成  LPIS 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区域信息系统,它由 LP—A RC/INFO、KGIS、 MCGIS、MIFM 四个部分组成。  LP—ARC/INFO 分系统是以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研制的 ARC/INFO 地理信 息系统软件为基础;并在以 VAXll/785 计算机为核心的比较完备的软硬件环 境下实现的一个子系统。  KGIS 是在吸取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智能化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的 基础上,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一个智能 GIS。该系统型具备一般 GIS 所固有的  功能外,侧重研究知识化、模块化和实用化。  MCGIS 是一个以微机为核心的 GIS,可以在最基本的硬件配置下进行,具 备信息输入、管理,分析、检察和制图功能。MIFM 是一个联机的缩微光学信息系统,俗称光学信息库,建立在 ZMT—350 缩微终端机和 IBM—PC 微机为核心的缩微系统上。  3.LPIS 的数据主要来自遥感,并以专题图的形式反映。其次取自地形 图、统计表册、观测站网和科学研究的分析结果。它的基本数据由四部分组 成,即地理背景信息,数字地形信息,资源与环境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4.LPIS 的研究步骤  LPIS 的初步框架的建立和应用分为两步。第一步、以陕北安塞县及真武 洞乡为典型试验区,建立起由 LP— ARC/INPO、KGIS、 MCGIS 和 MIFM 组成 的基本系统,为重点产沙区系统的建立提供技术、方法、程序、应用模式和 经验。第二步建立整个重点产沙区的 LPIS 系统,并以北片七个县(旗)为重 点,根据可能和需要逐步扩大范围。5.LFIS 研究采用的方法 本研究是采用下列方法完成的,即典型实验的方法、引进消化和自主发展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和普及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侧重于分析模型的专家系统 的软件研究方法。6.LPIS 在安塞试验区的初步研究结果研究结果可归纳为 3 个方面。表 10 — 6 供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用的数据高位分类体系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1.区域背景
11 区划界线
1101 行政区划1102 流域区划
12 交通运输网
1201 空路1202 铁路1203 公路1204 水路1205 海路1206 管道
13 地形地貌
1301 数字地形模型1302 地貌
14 地质基础
1401 地层年代1402 岩性1403 构造地质1404 岩层富水性1405 潜水埋藏深度1406 潜水水化学类型1407 潜水矿化度1408 工程地质1409 地震烈度
2.人口
21 人口概况
2101 特征参数2102 年龄性性别构成2103 人口变动2104 人口城乡构成2105 民族构成
22 劳力构成
2201 行业构成2202 职业构成
续表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23 文化构成
2301 文化程度2302 技术职称
24 生活条件
2401 城市设施2402 居住条件2403 科教文卫
3.资源
31 气候资源
3101 日照3102 气温3103 降水3104 风力3105 有害天气日数
32 土地资源
3201 土壤3202 土地利用3203 土地权属
33 水资源
3301 河流3302 湖泊3303 冰川3304 地下水3305 主要水利工程设施
34 生物资源
3401 森林3402 草场3403 野生植物3404 野生动物
35 矿产资源
3501 能源矿产3502 黑色金属3503 有色金属3504 贵稀金属3505 冶金辅助原料
续表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3506 化工原料3507 建材原料
36 海洋资源
3601 海洋化学3602 海洋生物3603 海洋矿产3604 海洋能源3605 海洋空间
37 旅游资源
3701 自然风景3702 人文景观
4.经济
41 综合经济
4101 综合经济指标4102 财政4103 金融4104 对外经济
42 农村经济
4201 种植业4202 林业4203 畜牧业4204 水产业4205 农业现代化4206 农产品商品化
43 工业经济
4301 经济类型4302 轻重工业4303 企业规模4304 行业类别
44 其他经济
4401 建筑业4402 运输邮电业4403 商业服务业
续表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5.环境
51 环境污染
5101 污染源5102 环境监测5103 环境保护
52 环境恶化
5201 土壤破坏5202 森林破坏5203 草原退化5204 水土破坏5205 物种减少
53 自然灾害
5301 气象5302 海洋5303 生物5304 地质5305 其他
6.区外信息
61 物资交流
6101 物资输出6102 物资输入
62 能源交流
6201 能源输出6202 能源输入
63 信息交流
6301 信息输出6302 信息输入
64 市场信息
6401 国内市场6402 国际市场
65 参考消息
6501 经济水平6502 技术水平6503 管理水平
(1)已经建立起由 LP—ARC/INFO、  KGIS、 MCGIS 为主要组成的 LPIS 系统的雏型,它们已经能够投入运行, 并具有四个方面功能:信息查询检索功能,统计分析的功能、空间表达的功 能,模型分析和专家系统分析的功能。  (2)提出、研究发展和补充完善了一些新概念、新技术与新方法,其中 主要包括:数字地形模型(ATM),黄土丘陵土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和实用 流域产沙模式等方面。(3)建立了多种内容信息的数据库。第十一章 区域地理著作体系第一节 记述性地理著作一、地方志及其内容体系(一)概述 地方志又称方志,是全面、综合、系统记述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在空间和时间上发展变化的著作,属早期的区域地理志。 其内容通常包括一地的建置、沿革、疆城、自然环境、资源、物产、津梁、 关隘、名胜、文化、教育、民族、风俗、人物等,按其记述地域范围的不同, 分为总志、省志(通常称通志)、府志、县志、厅志、乡镇志、乡土志、边 关志等。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方志保存,但以我国最典型。据建国初期的统 计,从汉代到清代,我国各个时期的地方志共有 7413 种、109143 卷,其中70%为县志。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地理志》,以当时的郡、县两级行政区 为纲、分别记述了各郡县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情况。它是我国最早以“地理” 命名的地理志,也是中国最早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  我国编修地方志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封建时代、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 的旧中国,编修地方志其目的概括之是“存史、资治、教化”,有其鲜明的 阶级性,是为封建统治者、旧官僚们提供借鉴,以定其发号施令之方针及“教 育”的材料,其功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建国后党和政府提出编修新 地方志。全国和各省、地、县都设专门机构,编修本地区的地方志。上述“存 史、资治、教化”完全赋予了新的含义,其目的可概括为下面三项:(1)为 一代一方的自然、社会、人文及百科之业的历史、现实、建设起经世致用的 科学资料宝库,此谓之存史。(2)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史情、 现情、地力国力的信息,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参考,并根据总结出的经验 教训提供借鉴与规戒。(3)为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情教育,发扬中 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供乡土教材,作为教育的材料。(二)地方志的特点  地方志的特点各家理解不同,提法很多,如:地域性,时代性、百科性、 连续性、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人民性等,主要可以归结为下列四点。1.地域性:历来方志只记载一个行政区域内之事,有特定的方位,有空间的限制。因此,要突出地方志的特点,可以说离开了地方性就谈不上什么 地方志,因此地域性或地方性是地方志最基本的特征。任何地区有和其它区 域共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即独特的一面(个性),如它自己独特的 地理位置、境域、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物产、民族、民俗、社会、工 农业生产等等。这些方面,既与其它地方有雷同之处,但无论如何它又有自 己的独特之处。产生了个性或特殊性,也就体现了地方性,这是编篡地方志 的重要目的之一,可能正是基于这种地方差异,才产生和发展了编篡地方志 这一优良的文化传统。  2.资料性: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带资料性的记述著作,其重要功能之一是 保存资料,编纂资料和提供资料,以容纳大量资料为已任。因此资料是编志 书的基础,也是编志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前提。一部志书有无价值、有无生命 力,能否起到“存史、资治、教化”作用,关键在于资料是否详实、系统和 准确。资料性是志书的特点,但志书决不是原始资料的简单汇编,入志的资 料需要经过一个鉴别、整理、筛选、排比的过程。需要经过一番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改造制作功夫,使之条理化、科学化,然后根据所要记述的主题, 进行提炼,决定其取舍和详略,予以系统的记述。  3.科学性:志书是资料性的著作,但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一部严 谨的科学的资料汇编,即地方科学文献,必须充分反映当代的科学文化水平。 要面向时代,面向未来,运用最新资料和科学成果编修志书。资料的取舍、 内容的叙述不能有任何科学性的错误,选材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做到了“言必有据,详实无误”,提供正确的信 息、资料,也才能真正发挥志书的作用。  4.思想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修志的目 的不同。过去 2000 年编修方志,是为封建统治者,旧官僚们提供“资治”“辅 治”之书,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为维护其反动统治服务。今天,我们编 修的是社会主义新方志,新方志是为社会主义“辅治”“资治”之书。从拟 定志书的体例、篇目到资料的精选利用,以及用辞造句,都要有明确的观点 和立场??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这是新方志的政治特点,政治标准。(三)地方志的内容体系 关于内容体系不论新旧方志都很不统一,以新方志而言,各省主要编写省志和县志,两者内容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以省志为例,一般由总述、大 事记、各专志和附录四大部分组成。专志是主体,有设 50、60 甚至 70 部左 右的、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五大类,构成社会的方方面面。地理 志有放在专志中的,有单独出来与专志平行的,但无论怎样,都承认《地理 志》是基础志,它在省志(通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把《大事 记》比作志书的纵座标,那么地理志好比是横座标,一纵一横有机的结合, 从时序和空间两方面画出了一省(县)的轮廓。方志中的地理志主要应记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这是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其中的地质、气候是纳入地理志,还是单独列专志则有不同观点, 一种意见认为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部分,放在地理志中较好;另一种意 见认为地质和气候已构成一项社会事业,所以需要单独立志。争论更多的是 经济地理部分,有人认为它与各专志(如治金志、农业志、轻工业志??) 内容交叉重复太多,纳入各专业志中去写较合适。另外一些人主张放到地理 志中较好,因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关系密切,这样可体现地理学科体系的 完整性,同时写经济地理时将重点放在区内经济发展条件的记述和分区部 分,也就解决了与其他专志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地理志的内容体系,以四川省志,地理志为例,全志共分三篇。第一篇概况,包括境域、政区、人口、历代政区建置沿革(沿革是重点)。第二篇 为主体部分,包括地质与矿产、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自然地理 分区。第三篇为经济地理。(四)怎样编纂地方志  1.资料要详备:资料是修志的基础,如果不先占有大量的、系统的、翔 实的资料,修志工作就会成为“无米之炊”。资料搜集的范围包括:档案材 料、图书资料、报纸、刊物、碑刻、口碑资料(口头活资料)、实物资料。 对资料的收集要求全:门类齐全,特别是一些大的特殊的事件不能漏,比如 破坏大自然的灾害;新:当今信息日新月异,地理志的资料应该收集最新的 科研成果,虽然新方志很多省一般都断限到 1985 年,但当完稿在 1985 年以 后,有重要的新资料仍需补充,而不要受断限年代的限制;准:在资料整理  过程中,要下力气对资料进行鉴定核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力求资料准 确无误。  2.体例及要求:志书要求叙述体。如何写好具有志书特点的叙述体,而 不是写成工作总结、论文、讲义、专著等,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问题,有一定 的难度。既是叙述体,就应坚持记而不论,述而不作。如地理各要素都要写 分布,但为什么这样分布,原因何在,就不需多做解释。特别是对一些问题 有不同观点,只能客观地反映多数人的看法,而不能像专著、论文那样发表 自己的议论。一般写讲义,概念、名词解释很多,写志书对此是要忌讳的。 总之,不按志书的体例要求,而是按习惯用法,包括文章结构、用词造句等 用到写志的工作中来,写出的东西就不像“志”,纵然有详实的资料、正确 的观点,也达不到志书的要求。  3.文风端正、详略得体:志书的语言文字要求通顺、朴实、简洁,忌“华 词浮语”,如某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资源是四化建设中一个 带根本性的问题”??等词句都属于“空话”“套话”,写志时要尽量避免。 志书的内容和文字,要求详略适当,切忌冗长。所谓适当,要看志书的对象, 若是省志则应多写宏观的、少写微观的;县志则相反。比如全省的全局、大 势,省志则需详写,而琐屑细碎、无关大体的资材则需略去。而县志范围较 小,内容应局限本县的,虽在全省无关大局,但在全县是重要的内容也应详, 而超出本县范围,属地区或省区的内容则略写或少写。比如写一条公路或铁 路,写县境内那一段的情况就行,详细写整条公路或铁路的情况就是多余的 了。另外在行文时注意已经谈清楚就行了,不必再增加一些解释,唯恐别人 看不懂、或者为了所谓的文彩,加一些修饰词、套话,形成 “画蛇添足”。4.适当运用图表,增加直观性:地理志要做到“图文并茂”,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资料形象化。除采用文字叙述外,还应适当使用图表等直 观方法,以增加书志的直观性。多用图、表能将较复杂的内容给人以清楚, 明了、直观的感觉,能节省志书篇幅,所以,是提高志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 面。因此,应当根据记述内容及其特点,尽量用先进的科学制图方法,恰当 地绘制各类、各式的图,如分布图、对比图、曲线图、等值线图,以及各种 表格,达到以图代文、以图论文、以表辅文之目的。二、游记、通俗地理读物及其内容体系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叙旅途中的见闻。 这里主要指当地所见的各种地理现象,如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 社会经济情况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通俗地理读物指供文化水平较低 的读者阅读的地理图书,为使专业性强的地理知识普及,除要求内容浅显、 文字简洁外,还必须力求知识的正确性。游记与通俗地理读物和一般性作品 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游记、通俗地理读物的特点  1.科学性:这是两种读物的生命。游记与通俗地理读物其目的和作用是 大力普及地理知识,启迪读者的智慧,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因此, 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不能认为这两种读物是给文化水平低的人读的,科 学性不重要,恰恰相反,为使读者得到正确、深奥的地理知识,著者不仅要 对地理知识融会贯通,还需要深入浅出准确的表达,所以难度更大。    2.通俗性:这是主要的特点。两种读物都有广泛的读者,这些读者不论 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等差异很大。要使专业性强的地理知识得以普及,就 要求著者从实际出发,根据读者的不同层次,选取适宜的内容,进行深入的 研究,使其创作的作品作到化深为浅、化难为易、雅俗共赏、引人入胜。要 善于把读者未知的事物与读者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形象化、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掌握。采用通俗的比喻、拟人化、明了的叙述、 说明、生动的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可以更好地增强文章的通俗性。我国 现在发行量比较大的地理刊物??《地理知识》就是比较典型的通俗地理读 物,它由于在通俗性上下了功夫,所以获得了广泛的读者,最多时每期发行 数十万份。  3.趣味性:这是与通俗性相关的另一特点。它要求游记和通俗读物不仅 通俗易懂,而且有趣、引人入胜,使读者愿读、爱读。这就要求著者借用文 学上的表现手法,语言生动,多用形象的比喻;充分发挥想象力,穿插有趣 的故事、诗歌、述语等;多用照片、素描、图文并茂。1988 年地理学会和中 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联合评选出优秀地理科普读物 100 种,其中不乏趣味性浓 厚的科普读物,如:李文华等编写的《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打开第一页, 即是 10 多幅拍摄精致的自然保护区彩照,使你爱不释手。全书还穿插了几十 幅黑白照片,不仅紧扣内容,而且十分清晰。文字也极为生动、形象,如介 绍珍贵哺乳类的天然动物园,用了以下六个小标题:威武而粗犷的虎??七 星砬子自然保护区,游泳能手河狸??布尔根河自然保护区,奔驰善跑的野 驴??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秀美文静的梅花鹿??桃江岭、铁布自然保 护区,活泼欢腾的金丝猴??白河自然保护区,高山特产动物羚牛??喇叭 河自然保护区。这些标题的用词不仅点出了动物的特点,而且能吸引读者的 注意力,增加读者的兴趣,比干巴巴的只写出几个自然保护区的名字要强得 多。(二)游记、通俗读物的格式  1.记述体:这是常见的写法,将要写的通俗地理读物和游记用文字叙述 加以表达。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前言,比较简短和概括,主要表明作者 写书的意图和需要向读者说明问题。二是正文,一般少用章节,而用编号代 替,番号下用二层或三层标题突出中心内容。三是附录和结论。上例《中国 的自然保护区》即是包括了前言、正文、附录三部分。附录中列出了“中国 自然保护区建立情况统计表”,“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名录”,“国家 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地理科普文章也常用这种形式,如竺可桢写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也包括了前言,提出问题;正文采用记叙体;最后 是结论,点出西湖的成因——西湖是个泻湖。  2.标题式:游记和地理通俗读物(主要是文章),为了让读者了解各部 分的中心内容,在一篇文章中,一般都列出醒目的一些小标题,很少有不列 出标题,只采取分段记述的写法。而且标题用词都力求生动、形象,如刊登 在《地理知识》1988 年 2、4、5 三期上扬逸畴、李明森二人的游记《纵贯“横 断”千里行》,就用了三个小标题:理塘高原牧图集、海子山上古冰盖,大 小雪山景色奇、滇北高原资源多,金水玉山景观奇,丽江洱海风光美。三个 标题把所到横断山地的地点及最重要的地理特征点了出来,起到了对所叙内 容画龙点睛的作用。竺可桢写的《雷琼地区考察报告》列出了六个小标题, 也是类似的情况。    3.日记体:这在游记中用得多。按时间顺序将所看到的地理事物记录下 来,整理后成书或文章,这在国内外都比较多。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写《一 个科学家在贝尔格舰上的环球旅行记》就是一个范例。根据我国明代有名地 理学家徐霞客的日记写成的《徐霞客游记》,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名著。该书 的体例主要按日记记述旅途中的观察所得。如《游黄山后记》,记于明万历 四十六年(公元 1618 年)九月初四日,游湖南茶陵上清潭和麻叶洞,记于明 崇桢十年(公元 1637 年)正月十七日,桂林七星岩游记,记于崇桢十年五月 初二月等等,即是按时间记述那一天沿途所见的各类地理事物。《徐霞客游 记》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足以引人入胜。但其最大价值还在于对地理学的贡 献,所以,徐霞客及其游记常被称为“奇人奇书”。  第二节 阐述性地理著作一、含义  阐述性地理著作,也称说明性地理著作,它是通过阐述地理事物的概念、 特点、演变、相互关系和原因等,从而使读者获得有关的区域地理知识。它 不仅说明地理事物“是什么”,“怎么样”而且重点在于说明地理事物“为 什么是这样”,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阐述性地理著作与前述的记述性地理著作和后述的论述性地理著作不论 在写作目的,还是在表达方式方面都不同。它是为了使读者了解地理知识, 不像记述性地理著作仅为了使读者了解地理过程,解决“是什么”。论述性 地理著作是使读者相信文章所论述的道理。从行文侧重点来说也不同,记述 性著作,重在地理的情况和变化过程,论述性地理著作重在运用概念、判断、 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手段,论证作者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观点。阐述性地理著 作则重在内容的知识性,对写作对象作如实、客观的介绍和解释。  阐述性地理著作在地理图书中是大量的,从地理学的发展阶段看,德国 地理学家洪堡和李特尔最早开创了地理学这一领域,洪堡所著的五卷《宇 宙》,李特尔所著的《地理通论》十九卷。这两部巨著将描述性地理著作提 高到阐述性(说明性、解释性)阶段。这应是地理学著作的一大飞跃。二、特点(一)知识性 知识性是阐述性地理著作区别于其它类别文体的重要特点,在论述和记述性地理著作中。虽然也有内容,也可以传播知识,但传播知识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它的知识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做 到内容真实,准确可靠。阐述性区域地理著作在说明地理事物(地理要素、区域等)时把握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它的关键。所谓特征,简言之即该地理事物区别于其它地 理事物的标志。任何阐述性区域地理著作都不能忽视地理事物特征的概括和 说明。但这还不够,事物的特征是地理事物本质的反映,两者是紧密联系着 的,所以还必须阐述形成特征的原因,达到让读者既知道“是什么”也知道 “为什么”。(二)解说性 解说性、或阐述性、说明性,是阐述性著作在表达方式上区别于其它类别文体的重要特点。因为它阐述的对象是已知地理事物。因此不需进行论证、 阐述的目的是传播地理知识、也不需要描写和抒情。(三)客观性 阐述性地理著作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所以地理事物是怎样的、阐述时只能作怎样的解说和阐释,而不能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感情色彩。另外, 著作的条理顺序也需要和地理事物客观存在的条理顺序相一致,常见的有两 种:一是在说明地理要素的特征、功能时,一般采用并列式顺序;在介绍地 区区域时,一般以其在空间的位置为序,由北而南或由南而北,顺时针或逆 时针等。三、分类  根据上述阐述性地理著作和条理顺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要素拼列式 体系、区域系统体系和两段式体系。但就现有影响比较大的区域地理著作来 看,单纯是要素拼列或区域系统体系的并不多见,常见的是两段式体系,前 段为要素拼列后段为区域系统,但两者比重不同,有重前者的,有重后者的, 现分别加以叙述。(一)要素拼列式体系 区域地理内容包括范围很广,按要素分有自然、经济、社会等地理现象,每一大类还可再细分,为使阐述时条理性强、常将各要素并列,对其特点加 以叙述,如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土壤、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1985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在地理总论》第一编“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仍按这一体系,除第一章总的叙述外,第二至第九章分别阐述了中国的气候、 地貌、海域、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地理、植被和植物区系,陆栖脊椎动物, 它们的特点及各要素的分区。这种写法条理清楚,叙述详尽,但重点不突出, 所占篇幅较大。目前,常见的另一种写法是将各要素归纳出几个突出特点加 以阐述。如 1992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将中 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归纳成四个基本特征:冬干冷、夏湿热的大陆性季风 气候;山地、高原为主的阶梯地形;复杂多样的自然景观成分;人类活动对 自然环境的形成、演变与地域分异。这种体系重点突出、文字较简捷,不仅 不少区域地理专著,而且大量乡土地理教材也常采用这一形式。(二)区域系统体系  阐述性区域地理著作重要一个任务是说明区域间的差异,根据一定的划 分原则,一个大的地理区域可以划分成几级、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区域,组成 一个区域系统。按照级别高低,依次对各区域的特点、优劣、不足、利用方 向等加以阐述。这又是一种编写格式。1959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综合自 然区划(初稿)属这种形式。第一章总的阐述了区划的原则、方法和单位系 统后,第 2~30 章即是对各区域(地带)加以说明。1989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华南地区自然环境及其开发利用》基本上也属这一类型,它采用大 区套小区的区域组合模式。对每个区域的阐述采取:“概论”与其下属的各 亚区并重的方式。例如,华南区概论与华南大陆区、华南大陆岛区、南海及 南海诸岛区等四部分并重排列;华南大陆区的概论又与福建、广东、广西等 并列;福建区的概论,再与闽南、闽东、闽西北、闽西等并列。区域概论不 是要素的依次叙述,而是区域内代表性问题的讨论或是特征的阐述。这种写 法既不同于要素并列式,也不同于两段式,而把着眼放在写好区域,是一种 值得探讨和推广的写作格式。(三)两段式体系 目前所见阐述性区域地理著作,以这种体系最为常见。前半段阐述各要素的特点,后半段则为分区,对各区域加以说明。例如 80 年代全国几本有影 响的中国自然区划专著:1984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1985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1992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1984 年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 统编教材,均属这一形式,一般是后半段内容多于前半段、即以分区为主。1980 年以来,各省区还出版了大量省区地理和乡土教材则以前半段为主。如 新华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一套各省区经济地理,就以经济、人文地理各要素的 叙述为主,分别阐述人口、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旅游等等。用少 部分文字说明经济区的划分和各级经济区的特点,有的则以行政区为界,说 明各专区(市)的自然经济特点。  两段式体系目前采用比较多,其优点是条(要素)块(区域)结合,更 易全面反映出一个区域的面貌。另外,表理清楚,读者易于掌握。不足之处 是一个区域的内容,分别在要素和分区中叙述,破坏了它们的完整性,因而 常出现资料处理的困难,是置于要素或分区、如何避免重复,又不遗漏就比 较困难。  第三节 论述性区域地理著作一、含义  论述性区域地理著作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手段,对地理 事物及其规律性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观点、见解的一类著 作。从此定义就可知,这类著作与记述为主和以客观阐述为主的地理著作不 同,它要求理论性强,而且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二、特点(一)理论性 论述性区域地理著作,中心就是一个“理”,即具有理论性,这是鲜明特点,表现在该著作总是抽象地概括地叙述,进行严密的论证和分析。其基 本内容不是对地理事物的外部直观形态和发展过程的叙述,而是地理事物发 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写作中一定要“以论为纲”。首先篇 章要有条理性、层次清晰、论述的内容很有秩序的排列。其次是在大量可靠 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手段来展开,而不是以叙代论,也不 是论点加实例。80 年代。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共 12 个 分册,即总论、地貌、气候、地表水、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古 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海洋地理,是中国科学院当时基础理论研究中一项重 大课题。200 多名科学工作者,将浩如烟海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并使之条理性,同时保持了很多作者的学术观点。因此这是一套比较完整的 中国自然地理著作,从总体上看应属于论述性区域地理著作。(二)创造性  论述性区域地理著作必顺具有独创性。包含着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新理论 和新知识,即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如果见解平庸、认识一般、人云亦云, 就谈不上创造性。1991 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原 理》,作者就力图反映这一点。他们将经济理论与地理思维很好的结合起来, 用经济规律揭示经济区域系统形成的客观性,这不仅是创新之处,而且增强 了著作理论性。前述的阐述性区域地理著作虽然大量内容是说明性的、但是 有的篇章实质上是论述性,可单独成一篇论述文。例如《中国自然区域及其 开发整治》第三章关于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的论述,不仅理论性强,而 且观点比较新颖。运用这些观点划出来的一些区。如西南区、柴达木盆地及 热带北界等都与其它区划有所不同,并提出各种论据。论述其合理性,使该 书增强了理论性,并提高了它的价值。(三)逻辑性 论述性区域地理著作的理论性决定着必须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必须运用逻辑思维的种种手段,如 概念准确、用词得当、判断合理、推理合乎逻辑等。在论述过程中,只有保 证著作严密的逻辑性,才可能使著作所表达的主张和见解立得住脚、有说服 力。《中国自然区域及其开发整治》的作者为了说明将柴达木盆地划归西北 区的正确性,从气候、地貌、农业灌溉、土壤植被四个方面论述了该盆地在 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上与西部干旱区之间的相似性,既有事实依据,又利用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手段,力求说明作者这种划分方法的正确性。三、结构形式  论述区域地理著作大多以野外考察资料和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探讨某 些规律性的型式可归纳为下列三种:(一)时间式 即以时间先后和地理事物发展过程为顺序的结构。如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文章按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和 仪器观测时期等四部分内容在历史时期中的先后排列、层次分明地论证了中 国近五千年来气温的波动变迁,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概括得出了“气候的波 动是全世界性的”结论。专著《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也是按照时间,由 远及近、论述了晚元古代、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古地理。重建了中 国古代地理环境,为研究我国生物的演化和矿产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提供了 科学依据。(二)空间式 即以地理事物的方位和构成部分为顺序的结构。由于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是有规律的,所以可以依据空间分布规律来叙述地理事物。这一类著作较多,如《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下册)在论述中国森林区的植被地理 时,就由北而南,分别叙述了寒温带针叶林区、温带针叶树?落叶树混交林 区、暖温带阔叶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季雨林、雨林区,总结出 了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规律性,土壤情况也大致如此。《中国自然地理·土 壤地理》归纳了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论述 时由北而南为漂灰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文 章的结构也依次按各类土壤顺序而展开。(三)现象本质式  先提出观测的地理现象和有关资料,然后进行分析,找出本质和规律。 如《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即是总结了我国本世纪 30 年代以来, 中外植物学家对我国各地植物区系研究的成果,在分析这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后,从全球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植物分布区类型或地理成分,并探讨它们的起 源问题,还概括了我国植物区系的总特征和进行了分区。后面这些规律性的 东西,是建立在前人大量工作所获得的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的。这一种书写格 式,论述性区域地理著作常采用。离开了野外实践、离开了对前人工作的总 结,只能从理论到理论,不可能写出有独特见解的著作。(四)三段式结构 区域地理论述性论文,文章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前言——正文——结论,俗称三段式结构。即先从现状着手,提 出问题,阐明解决该问题的意义。重点是第二部分,分析问题、阐明观点、 组织论证。最后部分则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力求提出的对策针对性强, 有实践意义。  论文书写格式一般依次包括下列几个方面:①标题②作者姓名及工作单 位③中文摘要④关键词⑤前言⑥正文⑦结论⑧英文摘要⑨参考文献。  第四节 乡土地理著作一、乡土地理的范围和对象  乡土地理研究的范围各说不一,大可到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小可到学校 周围。但一般认为乡土的范围应指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经常接 触并生活其间的地理环境。这样的环境以县级行政单位最为合适,因为我国 的县级行政区大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活 等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区域实体。如果把范围扩大到省区一级,比例尺就 失之过小、内容空洞,与统编通用教材的内容负载相差不多、若范围小到乡、 区,内容失之偏狭,很难反映地理综合体特征,因而起不到地理教育的作用。 当前我国政区建置中,不少县升成市,乡土地理论述的范围不能仅局限于狭 小的市区,还应包括市区周围原来县属的农村部分,这是需要注意的。  明确了乡土范围,其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研究本县的地理,或说成是“研 究本县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并阐明其相互间的联系”。据此, 研究的内容应包括本县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河流特征及相互联系,各 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以及当时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 胜古迹和人民生活情况等。二、乡土地理编写的原则  乡土地理是区域地理、与区域地理相比、编写原则有共性,也有其个性, 而严格把握住下列“五性”或五条原则,是提高乡土地理质量的关键。(一)思想性  乡土地理应充分发挥自己“乡土”的长处,突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和国情教育,使学生对“县情”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通过对学生所在 家乡的土地、山川、一草一木、一情一景、一事一物和各地理要素的客观实 际的描述,使学生切实增加对家乡环境、对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牢固树立 扎根乡土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但使学生爱国爱家乡不能仅仅停留在家乡好 的水平上,一方面要阐述优越的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另一方面对家乡的 劣势和不足,也要求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的分析、正确的评价、更好 地激发学生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情、激励他们学好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本领。(二)科学性  教材所用地理资料来源要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又要应用新信息和新资 料,体现时代性。在材料选用时,注意要有地理学特点,不能把其它学科的 知识选进来,而失去地理教材的特点。资料还需客观、实事求是,因为乡土 是学生们的生活地,对周围环境耳闻目睹,最为熟悉,乡土地理要求学生把 自己的感性认识飞跃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去指导今后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所 以乡土地理教材地理事实和叙述越客观,就越能使学生相信,从而增加感染 性,易于达到教学目的。另外,还需注意知识要有系统性,不能违背科学、 违背地理原理和规律、术语运用要恰当,对问题的论证要合理。为要做到学 科性,编写者就得不辞辛苦、多方调查,仔细分析鉴别大量的材料,然后才 能得出比较恰当的结论。总之,观点正确、资料可靠、条理清晰是衡量乡土 地理教材的基本标准。  (三)地方性 这是乡土地理编写的突出特点,从它的取材范围、到表达的内容,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本地区的“特色”。乡土地理虽属于区域地理的范畴, 要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要注意突出本区特有的地理事 物。这就要求找准本县的区域地理特征,该特征突出区别于其他县,而为本 县特有。其次,要在内容方面多反映本县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及 解决途径等方面所特有的内容,充分体现本县的经济特征和优劣。如四川不 少县、市有简短的别称:南充——果城,内江——甜城,泸州——酒乡,自 贡——盐都,挚枝花——钢都。从一两个字就概括了本县(市)在资源和经 济上的特征和优劣。(四)可读性 乡土地理一般开设在初中一、二年级。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的编排要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要适当;文字叙述要简练通俗、流畅易懂,尽量结合本地语言风格和风土人 情生动形象地描述,深入浅出地论证。另外,为了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还 应配置相应教具或地理模型、幻灯片等。(五)实践性 乡土地理要突出实践环节,这是它的内容所决定的。本乡土的自然、人文地理现象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并生活其间的那部分地理环境。乡土地理教学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去直接观察和认识地理环 境,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与社会调查能力,这一点正是乡土地理教学同一般 区域地理教学不同之处。为达这一目的,编写时必须对可以成为学生活动基 地的地点及活动内容作认真的考虑和选择,使不同地点类型的学校都可进行 这类活动。另外,选材时要选取一些适合学生就业特点的素材,如不利条件 的改造利用,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自然资源的评价与合理利用途径,环境 保护、乡镇规划等。三、乡土地理的编写方法(一)乡土地理基本模式  1.系统列述法:主要是按乡土区域内的地理要素组织教材。从位置、地 貌、气候、河流、植物、土壤、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系统叙述。这种 方法的优点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较全面、系统,编写时有固定的格式可供 借鉴、易于掌握。不足之处是格式呆板、平铺直叙、自然和经济脱节,很难 突出乡土区域内鲜明的地理特点。  2.中心问题法:有的也称中心专题法。按乡土区域内突出的问题或重要 的地理特征为中心组织教材。这就要求编写者在众多复杂的素材中,善于挑 出最本质的、最重要的乡土问题来组织教材。省略那些枝节的、无助于说明 乡土区域特征的材料。比如,一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地貌、气候、河流、湖泊、 植被、土壤等。经济包括农业、林业、牧、副、渔业等。是否每个要素都要 面面俱到呢?当然不行,因为乡土区域内不可能每个要素都很鲜明、很突出, 过分的全面只会增加教材的繁琐性,掩盖乡土区域的个性。《上海乡土地理》 就是采用中心问题法比较好的一个例子。全书分了七个部分:上海的成陆和 城市发展;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为大城市服务的郊区农业;上海的  交通与商业贸易;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上海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明日上海 的蓝图。这几部分内容充分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性城市的特点。总的说 来,中心问题这种写法形式新颖、重点突出、最能体现乡土特色,但教给学 生的知识不够系统全面。(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加强调查研究、积累大量第一手资料,是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搞好乡土地理教学的基础。要按大纲的要求和地理学特点确定乡土地理学内容和基本 训练要求,根据需要作社会调查和索取资料。调查的单位主要是县委、县政 府的有关部门,如向地方志办公室了解当地历史沿革、发展变化情况;向气 象站了解当地及附近气候资料;向水文站了解水文资料;向工业局了解工业 发展条件、发展特点、生产布局及主要产品销路情况;向农业局了解农林牧 副渔的生产情况、农业结构、主要农产品、土特产的情况;向交通局了解水 陆发展变化情况、主要线路及货运情况等。索取的资料要尽可能丰富和详细, 不同观点也可兼收并蓄,选用时再决定取舍。  调查中,对某一事物也可以作具体的实地考察,如当地地质构造、地形 特点、山区的利用、水库的建造和作用等。对于名胜古迹、城镇历史沿革和 人民斗争史料都可以进行实地调查,然后根据乡土地理教材的教学需要选取 材料。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要做好资料的整理。主要工作是:分类,编制目录和索引,对数据细心核对、统计和计算,编制各种图表(如气温、降水柱 状图、曲线图、各种农作物和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柱状图等),整理实物标本。 之后对整理好的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以掌握该县的区域地理特征。结束语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期,李旭旦、黄秉维、林超、李春芬等我国老一批德 高望重的地理科学家,为促进我国地理学在区域和综合方面的发展而大声疾呼。 钱学森从系统工程的概念出发提出地球表层学的概念,更激发了综合的区域科学 的思维。十多年后的今天,以区域性、综合性为特征的区域地理学终于在方法论 上迈出可贵的一步。  此书以朴实的阐述,从地理学的区域性质到区域位置对区域整体功能的影 响,从古典的地理图叠置到遥感技术应用和模式模拟,从区域特征的归纳到分 类、分区、预测和规划,从野外调查到信息处理和论著体系的建立,有力地表明 区域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极为丰富且大有潜力,不是专论地理学所能代替。  区域地理学有坚固的阵地——区域。一切人与自然的联系,都落实在地球表 层的具体区域上。P.詹姆斯 1972 年所说的“科学的一切领域正在环绕着具体的 问题走到一起来了,分离的过程已为结合的过程所代替。”这个具体问题的结合, 更多的是与具体的区域开发建设和保护有关。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无不涉及到 具体的区域。全人类都在关心作为自己家乡的地球表层的发展状况,而首先是从 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区域地理学中,把人与自然分开是不科学的。因为现阶段的地球表层,没有离开人的自然环境,也没有离开自然环境的人。地理学的优势,在于它研究地球 表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若把两者割裂开来,地理学就失去优势。区域地理的空 间分布规律应该是多样的,既有地带性规律,又有区域中心——边缘规律,还有 一些待发现的规律,所以不宜把理论局限在一条“带上”。区域功能和开发规划, 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因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同,不断地作阶段性调整。区域地 理学与区域开发结合在一起,为人类建设美好的家乡服务,又不断地自我完善和 提高。这门学科,能容纳有关学科的精华,能容纳百家的观点万家的见识,能在 如此富有活力的结合面上有所发展有所发现。系统论的特点之一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区域整体功能是个富有前景的课题。区域地理熵能否用作综合标志,区域特征归纳的论理、方法、尺度又与区域 整体功能有何关系,本书仅作了初步的探试。专论地理的进步对区域地理是个促进,不应该也不必要加以限制;但也不等于专论地理之和就是区域地理,更不能以分别发展专论地理来代替区域地理。有 的专论地理发展到离开地理学,但区域地理的发展始终都不离开地理学,可见区 域地理是地理学基本学科之说是有道理的。然而,我国地理学会并没有区域地理 专业委员会,显示出我国地理科学发展的不足。  这一版《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还不成熟,还有些问题未能解决,区域地理 学近代的进步和成就还未能充分反映,有些笔调尚欠统一,甚至还有说理不周或 有误。需要热心于现代区域地理学的发展和关心我国区域开发建设事业的人们扶 植和指导。  丰富的区域信息与新的观点、科学的方法相结合,势必导致这门古老的学科 以新的姿态发展。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中国地貌区划、中国气候区划、中 国水文区划、中国土壤区划、中国植被区划、中国动物区划,科学 出版社,1959 年。[2]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貌、气 候、地表水、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科学出版社,1979~1985 年。[3]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吴征镒主编):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0 年。[4]朱炳海:中国气候,科学出版社,1962 年。[5]张家诚等:中国气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年。[6]任美锷等: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科学出版社,1992 年。[7]赵松乔等: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8 年。[8]胡兆量等:经济地理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7 年。[9]狄昂照等:中国经济发展及相关因素分析,改革出版社,1991 年。[10]肖灼基:中国经济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年。[11]李文产:中国工业地理,科学出版社,1990 年。[12]宋家泰:中国经济地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年。[13]李旭旦:现代地理学的几个问题,《地理知识》,1979 年 9 期。[14]黄秉维:国际地理学研究动向,《地理科学》 1 卷 1 期,1981 年。[15]李春芬: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代发展,《地理学报》 37 卷 1 期,1982 年。[16]林超:试论地理学的性质,《地理科学》 1 卷 2 期,1981 年。[17]王景华等:区域环境与影响评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年。[18]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分类委员会等:土壤分类及土壤地理论文集,浙 江人民出版社,1979 年。[19]朱明春: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湖南科技出版社,1991 年。[20]单树模等:区域地理若干有发展前途的理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版),1989 年 1 期。[21]张复明:论地理环境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37 年 3 月。[22]魏后凯:区域开发理论研究,地理研究与开发,1988 年 1 期。[23]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年。[24]孙捷,比较方法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人文地理,1989 年 3 期。[25]吴传钧,地理学发展的几个问题,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8 年 2 期。[26]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 年。[27]陈秀容,有关区域地理学若干问题的初探,地理研究,1982 年 4 期。[28]陈宗兴等: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年。[29]杨青山:大科学思维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地理学报,1991 年。[30]林炳耀:计量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年。[31]左大康等:现代地理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90 年。[32]吴传钧、侯锋: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年。[33]姚士谋等:中国的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年。[34]陆大道:区经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 年。[35]魏心镇等:国土规划的理论开拓,地理学报,第 44 卷第 3 期。[36]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 年。[37]牛文元:现代应用地理,科学出版社,1987 年。[38]张超等:计量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年。[39]杨吾扬:区位论原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年。[40]同济大学等:区域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年。[41]李习彬:系统工程—理论、思想、程序与方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年。[42]湖南省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所等:区域综合发展规划规范化研 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年。[43]陈锡康等:投入产出技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年。[44]《运筹学》编写组: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2 年。[45]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年。[46]梁吉义等:国土开发整治系统工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年。[47]黄杏元等: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48]杨启和:地图投影变换原理与方法,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49]马蔼乃:遥感概论,科学出版社,1984 年。[50]四川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四川地方志通迅,1987 年增刊。[51]李文华等著,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商务印书馆,1984 年。[52]候仁之等,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9 年。[53]《中国自然地理》编写会,《中国自然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1985 年。[54]韩渊丰,华南自然环境及开发利用,高教出版社,1989 年。[55]《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科学出版 社,1984 年。[56]陈才等著,区域经济地理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年。[57]赵贤舜,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方法,《地理教学》,1988 年3 期。[58]谷运如,怎样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地理知识》,1987 年 8 期。[59]杨吾扬:地理学思想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年。[60]肖荣寰、吕金福: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东北师大出版社,1988 年。[61]I.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自然杂志,1980 年 1 期。[62]李春芬:区域地理,问题和展望,世界地理集刊,1981 年。[63]艾南山:侵蚀流域系统的信息熵,水土保持学报,1987 年第 2 期。[64]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年。[65]王守安等:西方工业区位理论与方法,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 所,1982 年。[66]牛文元:自然地理新论,科学出版社,1984 年。[67]曹廷藩等:经济地理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991 年。[68]吴郁文:香港、澳门地区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90 年。[69]P.E.James 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 年。[70]R.Hartshorne 著,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商务印书馆,1981 年。[71]W.Bunge 著,石高玉等译:理论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81 年。[72] B. B 著,李世玢译:地理系统学说导论,商务印书馆,1991 年。[73]Gould,P.The Geographer at work,Routledge 8 Keg-an Paulple,1985。[74]Johnston,R.J.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EdwardAronld,1987。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ysql 修改字段类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