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答询》你说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作文,

三个作文题目: 1.《人生因……而精彩》 2.《心中有语对你说》 3.《那一刻,我发现了自我》 怎么写?三个作文题目:1.《人生因……而精彩》2.《心中有语对你说》3.《那一刻,我发现了自我》_百度作业帮
三个作文题目: 1.《人生因……而精彩》 2.《心中有语对你说》 3.《那一刻,我发现了自我》 怎么写?三个作文题目:1.《人生因……而精彩》2.《心中有语对你说》3.《那一刻,我发现了自我》怎么写?不要范文,说一下思路,比如第二个,可以只说“你”是谁.第二个第三个重点讲一下,谢谢啦~有追赏哦~~~我已经初二了……所以要有一些思想性的
第一个可以分小节写出几种人生的精彩(小节均含小标题),提出文章的主题人生可以因爱而精彩可以因竞争而精彩等等,然后分节展开,最后点题升华主题.第二个可以通过写信的形式来完成作文.可以写出青春期的烦恼,与父母的思维差异,再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最后表达出内心的感激之情;也可以写于同学之间的不和谐,最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也可以通过通话的形式,透过动植物之口写环保……第三个,通过一件小事对自己的影响,先叙事后抒情.可以是帮助别人的一刻,可以是犯错误悔过的一刻,可以是在舞台上表演的一刻,可以是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一刻.总之是让你的心为之震动的一刻哪怕是泛起涟漪的一刻.希望可以开拓你的思维,
其他类似问题
人生因失败而精彩(雨后彩虹);你:自己(认识自己);第一次:失败的自己,惰落;再次,被唤醒的自己,信心百倍。
第二个可以把“你”写成父母,说出你对父母的爱,和父母对你的无限关怀,通过这个展现出母爱的伟大!第三个可以从一件犯得错事来挖掘主题,通过这个写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人人都会犯错看怎样去面对改正等等
1_对手2-妈妈 语文 老师 困难 我的未来3-自信 勇气 实力 他人的肯定给了你信念勇往直前
1<人生因挫折而精彩》 写某一次失败给你的经验和教训。
当然如果你喜欢学习也可以写
如果你喜欢交友也可以写等等。
2可以写对你有帮助的人比如说 某一个老师或家长 还可以是某个同桌 同学等等
多的是。主要写如何帮助你得,和你想和他说的话
3写某一件事,发现了自己的一个方面可以是精神 也可以是能力。...
扫描下载二维码作文,《我心中的大海》或《大海,我终于见到了你》或《大海我想对你说》_百度知道
作文,《我心中的大海》或《大海,我终于见到了你》或《大海我想对你说》
提问者采纳
我心中的大海朋友,你见过大海吗?你是否领略过大海的波澜壮阔、浩瀚无边呢?你是否对她那充满梦幻奇异的景色而浮想联翩、流连忘返呢?…… 现在,就让我带领你们去走进大海,去认识和感悟一下我心中的大海吧!我心中的大海是博大的、幽静的。老姑带我第一次去看海,还没走到海边,远远的就望见了大海——幽蓝静谧、海天一色、与天相接、无边无垠。虽然我很早就从书上知道大海的博大,但这次大海近在眼前,却还是被她震惊了。她博大的像一位渊博的睿智的学者,恬静的如刚出生的婴儿,亲切的就如慈祥的母亲。海涛轻轻地抚摸着沙滩,海面波光粼粼,安详极了,温柔极了。我真想马上跳下去,就像久别的孩子投进妈妈的怀抱,去接受温情抚慰,去享受幸福快乐。听老姑说,大海之所以博大,是因为她能够容纳百川,吸收涓涓溪流,就连点点雨滴也不抛弃。我听后说:“老姑,我也要向大海学习,谦虚、宽容,从一点一滴学起,一步一个脚印,海纳百川,积少成多,将来成为像大海一样博学的人。”老姑笑了,大海也泛着浪花,笑了!我心中的大海也是变幻无穷、美丽壮观的。美丽的珊瑚形状各异、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把海底点缀得如一座豪华的花园。鱼群身穿五颜六色的礼服,在碧绿澄清缉担光杆叱访癸诗含涧的海水里穿梭来往,婆娑起舞,把海底装扮的犹如梦幻般的世界。我心中的大海也有令人恐惧的一面。有时海面上原本风平浪静,突然间狂风骤起、海浪呼啸,真有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感觉。此时的大海像一个亡命之徒,狂暴、凶狠,使人不寒而栗。不过,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在不久的将来便会征服大海,让她的桀骜不驯能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我爱大海,爱她的博大与睿智,爱她的美丽与神秘,更因为她是我们生命的摇篮。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我心中的大海
老师常常告诉我们蓝蓝的天空像大海,我是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小男孩,每当仰望着天空时,我就想象着它的样子。妈妈告诉我,大海像一首诗,灵动跳跃;像一幅画,意蕴丰富;又像一支交响乐,浩瀚澎湃……在我心目中,大海是蓝色的世界,也是生命的摇篮。孕育着许许多多自由自在的小生命。我是多么想亲眼看看这位有着博大胸襟、慈祥的妈妈。
听别人说,大海在睡醒的时候最美丽。清晨,大海仍在睡眠中,静静的,静静的。过了一会儿,大海似乎不那么平静了,一阵阵波浪,一朵朵浪花。啊!大海醒了。
大海也有暴燥的时候。涨潮了,湛蓝的镜面碎了,大海一下子变得愤怒起来。海水一起一伏,“哗哗哗”,打破了安静的天空,惊醒了周围事物的甜梦,她想激起人们的斗志,勇于和坏人作斗争。
天空是蓝色的,大...
今天大海已经要到他四百岁的生日了,每年大海的生日,我都有来给他过生日。但是我每年都是早上来的,只有今年是晚上来的,因为我早上没有时间,还有晚上的气愤比较热烈嘛!
今天晚上我来到了大海边,看见了浪潮很急,大概是我以前每次都很早来,这次比较晚来所以大海太着急了,把浪水都弄得很急了吧!
我拿着蛋糕,为大海点燃了四百根火烛,因为大海已经四百岁了嘛,我怀着深情的说:“大海,请您许愿吧!许完愿再吹掉火!”大海一边许愿,我一边给大海唱生日歌,大海好像很高兴,突然,一阵风吹来,蛋糕上的蜡烛灭了,我想:一定是大海许完愿了。
下面我打算和大海,一起分享蛋糕,一面观看海面,我站在高处,只见大海像一块深蓝色的绸布,一直铺到天边。远处,水天一色,分不出哪个是天哪个是海。海面上,...
大海,你是多么迷人啊!海水那么蓝,纵然是名师高手,都难以画出你那梦幻般的颜色!蔚蓝的天空衬托着蔚蓝色的海水,湛蓝的海水衬托着蔚蓝的天空,真是“天水一色”。阳光照在海面上,闪出一阵阵银色的光芒。后浪推着前浪,犹如狮子在怒吼……可怕极了。刚刚还像狮子一样的大海,霎时,又变的温顺起来。
大海,你虽然千变万化,令人难以琢磨,但是我依然仰慕你,尊敬你……
大海,你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你呀!你为人类付出了这么多,但你不求回报,继续为人类奉献。尽管人类破坏了你周围的自然环境,你,大海,依然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人类、谅解人类……。
大海,你受的委屈还不够吗?一年接一年的污染,把蔚蓝的海水弄浑浊,这一切的一切,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啊!我想唤醒人类,让人类知道你也是有...
我想对你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与渐南风同志谈作文
与渐南风同志谈作文
南风老师,您好!
您曾经对我说,想要我写一篇老题目的文章,以便与自己的文章作个对照,好找出你我间作文的差距。我十分汗颜:你我同为教书匠,且都教语文;您的文章也是常受人们赞许的,你我之间的差别在于各人行文方式不同,文章立意不同,表达角度不同,你写得相对较少,而我则常抛头露面罢了。您也许会说,差别不就是差距吗?玩什么文字游戏?诚然,差别包含了差距的概念,但差距的概念范围更小,它需要在同一标准下才能比较得出。你我之间,各人对文章的认识不一,对文章优劣的标准不一,对文章写作的要求不一,其间无准绳可测,何来差距可言?所以我只说差别而非差距。
我们都是当了一辈子国文教员的人,对如何上作文课是十分了解的。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上课是一回事,课外指导是另一回事:上课,无论讲得多活络,也是照本宣科而已,只不过此照本宣科不同于彼照本宣科罢了。任何一位老师都不能撇开教材而信口开河却是相同的。除非此人根本不配当老师(包括自己尚不懂、懒惰、不负责任等)。课外指导则不一样,那是“小灶”,是煎是煮,是烹是炸,其间所用的火候、作料、花式、刀功、手法等等,全靠老师自己的理解和写作的习惯(如果该老师自己从不写作或不屑写作则当别论)。所以,无论语文老师当得多好,至少在作文教学上,是有差别的,而且明显。这种差异并不主要地表现在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上,而是体现在教师本人的世界观、认识论、学识、知识面乃至性格、爱好上。而这种差异,正是学子所学之道的正与否的原由所在——学生成长后的写作会受到老师教学的影响,影响的深与浅则虽然与学生离开此老师后的自我学习与上一级学校或社会文人的师承有关,但启蒙老师影响却是终生的——呵呵,小学老师好当吗?天晓得!
至于怎样写作文,这样的书多了去了,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但基本是大同小异。无非是讲各种文体应当有哪些法则,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所谓虎头猪肚豹尾,正是讲文章写作的要旨。再就是选材要精当,句子要精练,文句要通畅;要不就是怎样破题、如何构思、怎么谋篇,乃至描写有多少手法,抒情有多少种类,议论有多少方式,记叙有多少手段,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到了最后是一句“文无定法”——你们怎么写,看着办吧!又一巴掌把学习者打回到了五里雾中。真的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说了我更加糊涂。这就是老师们过去和现在作文教学——写任何文体的文章——的英明指导和深切教诲。
我们论文,论作文,论作文教学,不能再走这条老路了吧?
那么我们在讨论作文的时候该说些什么呢?我想有如下题目是值得商榷的:
一.创作的动因;
二.创作的动机;
三.表达的要义;
四.观点的表述;
五.文体的体现;
六.文辞和文采。
据我写作的经历发现,此六者正是为人师者所应当注重的。不过,此六者非名门所出,能有多少人赞同就管不了许多了——赞同的则笑而谢之,不赞同的则笑而敬之。
我们论作文和作文教学,这个“文”字也是要说清楚的。在这里,所谓文,是指一切文体、文类的作品。即:既有文学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也有文章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包括各种学术论文,同时也包括各类公文甚至应用文。这个范围比一般“写作通论”所涉的范围要广得多的。之所以要如此广泛,因为还有一句话叫“文如其人”。这“文如其人”的文字既包括了文学、也包括了文章、也包括了公文,当然还包括了文辞功底、文采表现和书写体格——字的书写。
我们现在的谈论不涉及书法,故在谈“文”时,只与文学、文章、公文的“文”相关。十分清楚,一个人的“文”总是在有意或无意间透露出作文者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认识论、学识、性格和爱好来的。因此,学习者仅凭一本《写作通论》、教习者仅凭课本知识,是不能够完全认识“文”之所以然的。
一.创作的动因
我们写文章,不外乎由于两个原因,一是自己有话一定要说,不说出来就憋得难过,所以要写将出来;二是应命而作:上级的指派、老师的作业、朋友的委托、现实的要求,不写不行,不写就要得罪人,甚至关乎个人前程,所以硬着头皮也得写。这就是我们作文的基本动因。
据此,作文的动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主动动因,二是被动动因。
写文章没有动因是不可能的。
自己有话要说,当然很容易促使自己激动起来,所谓“激发了创作激情”。自己激动起来了,至少就愿意写了。那不是被人逼的,而是心甘情愿的。但是应命之作,如学生做作业,他是什么样的心情?说得专业一点,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活动的?这要看是谁的要求,这个要求的重要程度,这个要求与自己的职责的关系,乃至自己的前途。所以,就算是应命之作,也要把自己逼上梁山,让自己激动起来,激发起创作热情,去完成本来并不想完成的任务。
多数学生并不愿意做作文。因为老师命题的作文,往往不合学生个人的意愿。比如我在读书时,就十分不愿写《我的家庭》及一切涉及我的家庭成员一类的文章。原因是,我家的“成分”太高,“社会”关系“复杂”,家中的一切,按人权的标准全在不应向除本家家庭成员外的任何人公示的隐私的范畴!叫与我的情况类似的同学写这样的作文,是十分尴尬的;有的同学虽然成分红色,但也因种种原因,有不少难以向外界启齿的事情而不愿写。但是,师尊之命又如何能够违抗?故常常在进退维谷中寻求应付之策。动因虽有,却与意愿相悖,任你有通天的本事,总归激发不起创作热情,因此也没有办法写出一篇上乘之作来。所以,我在校的作文无论优劣,皆能成全校同学的楷模!
当秘书的人也是十分为难的。给领导写一篇“报告”,先得揣摸领导的意图,熟知官场流行用语,看过所能看到的文件和资料,然后归类、归纳,拼拼凑凑,以期过关;遇到报告要得罪人的时候,还得考虑如何措词,如何造句,担心有朝一日此得罪人的领导高升而被得罪之人卷土重来。从而于己不利。一不小心,头头不满意,还得推倒重来,但时间怕是又来不及了。虽然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之说,那也不能全抄,不然,没有了“本地特色”,抄漏了顶头上司的光辉语录,轻则挨骂,重则就可能被“抄化”了。
也有的人很愿意作应命之文,因为这是他们“展示”——显摆或炫耀自己“才华”的绝好机会,岂能轻易放过?
于是乎下笔千言,文采飞扬,极尽华美之能事。然而这样的动因却也未必真能写出绝佳的文章来。
与做任何事情一样,动因是做某事最为基础的原由。对于创作应命文章来说,这个原由必须有一个由外在原由化作内在原由的过程,也就是把被动动因化为主动动因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转化不好,绝对是事与愿违的。就算是因主动动因的驱使而创作的文章,有时也是吃力不讨好的。比如说很想写一篇文章以一鸣惊人、惊绝四座,撼动全球,于是乎挖空心思、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从而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文章的实质主题的凸现,由于是鲁迅所说的“写不出来硬写”,到头来恐怕只能是事与愿违,弄得自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这样的人我见得太多了!
&&&&怎样才能把外在的原由(被动动因)化为内在原由(主动动因)呢?这需要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升学考试,切不可认为这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与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无干,不是的。且不说大话“请祖国和人民挑选”,至少应当对自己负责的同时对家庭负责,尤其是高考。这样才有压力,才能把自己逼上梁山。当然压力太大也是糟糕的事情,所以在给自己施压的同时,又得做到化有为而为无为。以放松自己的心理,从而以从容不迫的心态开展创作。据此,对自己而言,解决动因的转化相对容易,而指导学生则相对困难。“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程序了。而这个程序切忌表面化、口号化:“你作文写得不好,就考不上大学了是吧?怎样能不把作文写好呢?”这样的思想工作半点作用也没有。考不上大学就不活了?没那回事!我有很多学生,连高中也考不上,不是活得很好吗?他们不是个个都住上了别墅开上了名车了吗?因为这件事关系到对于人才的认识,这里就不多谈了。做思想政治工作在于引导,给出的“药方”必须是作文者看得见、摸得着且又是极为需要的内在需求。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时既是传道受业之时,更是解惑之时。因为必须做到具体的学生具体地对待,只有特例,没有通例。说穿了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你至少必须借此检验一下自己吧?做人不能稀里糊涂地活着!”
把握学生作文的动因,化学生作文的被动动因为主动动因,是我们当老师的职责所在。对于自己作文,则这个主动动因的必要性。你真有这个必要吗?如果没有,请别忙着动笔!而如果被动动因正好符合自己的主动动因,那好办了,仔细地谋划后就可以动笔。
二.创作的动机
创作的动机是紧跟着动因的产生而形成的。动因是促使作者创作欲望的原由,动机则与作者的创作目的,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主动动因与创作动机关联得十分紧密,甚至是合二而一的。这是因为主动动因基于作者有话要说;既然有话要说,就得有听众,就是想说给别人听——这是多数,也有的是为了梳理自己的思路,读者主要是自己,当然不排除以此请教于人或显示于人。完全写给自己欣赏的不多,即便是给自己欣赏,也许还要更加加倍的用功。既然如此,作者就必然想从听者或读者那里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赞誉、同情、理解等等,绝对不会有人写了一篇文章给人看是为了等着挨人骂、讨人嫌和拍板砖的。有些时候,明为“先写一稿大家讨论”,仿佛是等人批评的。但在作者心灵深处,期待的却是“一次性通过”;甚至想获得“写此文章,舍我其谁”的炫耀也不一定。只是嘴上不说罢了。
被动动因与创作动机的关联表现为明确性。老师叫学生做作文,就是要看看学生对所命题目的文字表现能力;而学生则是(也应当是)极力按照老师(命题方)的要求,展示所学的成果。领导叫秘书写报告,是因为自己太忙(可能是不会写或自己的写作能力特臭),而秘书则应按照领导的要求准确地表达领导的本人的意图。前者可以表现自我,后者则必须老老实实地遵循领导的意愿,来不得半点的个人表现,他必须做到从内容到语气全方位地体现领导的意愿。能不能塞进一点自己的观点?当然可以,但前提是你的观点符不符合领导的需要,领导是不是赏识。不然,别塞为妙!因为你能塞入的只是领导想到但未能表达却又必须表达的意图。这话说得太绕了,是不是?
至此,我们就可知道,什么时候应妙笔生花,什么时候该循规蹈矩,什么时候当“文采飞扬”,什么时候须“严肃实在”。因为这既是创作动因所决定的,也是创作动机所决定的,更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所决定的。
创作的目的性是决定作品能不能“上”的关键所在,作品的言辞再好,文采再丰腴,如果不合时宜,不合读者(一般民众、领导首长、披阅教师、文坛编辑)的“法眼”,都是“上”不了的。虽然说不能“上”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差作品,是的,应当看到,在大量不能上的作品中,不乏优秀作品乃至杰作在。比如唐代科举考试帖诗,规定十二句(每句五言)六韵,而祖咏应举在作《终南望余雪》中只写了四句共二韵。虽然按科举规则他必然榜上无名,但这首诗却是千古绝唱。同时,我们还同样应当看到,在不能上的作品中更多的是炫耀之作、应付之作和根本没法看的玩艺。所以,不能说“正好碰上一拨没文化的观众”,所以自己的大作名落孙山!那叫自信过头。
所以,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最关键的(除了《写作通论》中的种种要求外)是,让他们明确写作目的。作为指导者,则要看清指导对象,对症下药,对口支援、看菜吃饭,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一昧地让学生在“文采”和“文辞”上下功夫,只能是南辕北辙、空洞无物,写出的文章必然是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其结果是误导了学生,损伤了自己的荣誉。注意,没有人会当着曾经为自己或为自己的子女付出劳动的人当面说“教错了”,而倒会一叠连声地道谢和夸奖。不过,听者切莫当真,如果当真了,那就叫“二百五”。
三.表达的要义
指导学生作文,主要是传授表达的技巧。表达方式在教学大纲和《写作通论》里都有论述,是教员主要传授的内容。表达的技巧却正在《写作通论》所谓“文无定式”的范围里。所以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应在这一方面要有所侧重。
表达的要义其实十分简单,说白了,就是要作文者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明白。那么怎样才能把话说明白呢?这与作文者作文的目的相关。你准备别人在拜读大作后是高兴、悲伤、愤怒呢?还是让人理解,从而获得同情、赞许呢?是准备来自他人的怒火还是准备把一个根本没有发火的人激怒呢?是要人家按照你的思路去应承相关的事情还是准备把对方逼入死角从而举手投降呢?这一点,在口头表达上有的,在书面表达上同样有。所以,“把话说明白”是必须有技巧的。
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引起阅读者的共鸣——不管这种共鸣是一种怎样的共鸣,但必须是作文者想要的共鸣,所以不用管这种共鸣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或负面的。因此,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一篇文章的好坏的首要标准就是看作者把话说清楚没有。如果把话说清楚了,就是好文章;话说得很有技巧,是较好的文章;话说得很简练明白,是很好的文章;话说得既有文采又很精当很得体,就是上好文章。反之,如果全文华词满目,丽句通篇,却无实质的内容、或与实质内容的比例本来相去甚远、或话虽然说齐了(注意,这里用的是一个“齐”字),却有过多的修饰,都是坏文章,至少不是佳作,仅算个平平。不要以为自己用了多少华丽的句子和词藻就是好文章了,说它不好是披阅者没有水平。因为这样的文章没有达成文章的终极目的,还能说得上好吗?除非自己关起门来自吹自擂,是没有人会说一句好的;即便说了,也属言不由衷或阿谀奉承!
这样说当然不是反对文章的文采,而是强调文章的本质。正如一件御寒的衣服,如果是棉布棉花所制,虽然护暖,但怎么看也有些臃肿;如果是貂裘所作,既轻巧又保暖,何乐而不为?不过我们必须知道,无论是穿棉布的棉袄还是穿裘皮大衣,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暖。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自己囊中羞涩,有棉布衣袄不穿,一心想着穿裘皮大衣,不冻死才怪呢!写文章就是要让读者明白自己所需的表达,这与文章的质朴或华丽,实在没有太大的关系。除非了解到送上的文章是给一位喜好华词美文的人看的,不然,还是把要说的话说得清楚、明白、有条不紊、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措词精当为上。
据此,表达的要义首先在于是把要说的事用话说清楚,旨在让他人一看就明白而不是费神去猜测或空等着时间的流逝。
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在对我讲一件事时,不管我愿不愿听,也不管我有没有时间听,他总要滔滔不绝地说下去,其中有无穷的插述,以说明官场人物之间的关系,而往往讲得他自己也不知道要讲的主题。这里有一个故事,说朱元璋当皇帝时,一个大臣来汇报赈灾工作,一份奏折洋洋洒洒地写了两千余言。朱元璋听了五百字后还没有听到赈灾工作的要点,就下令把这位老臣拉到殿下打了三十大板,然后再读;读了一千字,还是没有说到点上,复又拉下去打。直到最后五百余字,才讲到赈灾的具体事宜,前一千五百余字全是花言巧语华而不实之词。幸亏后面五百字讲得很实在,才免了最后的一顿猛揍。这就是注重文采而忘记言事的前车之鉴!
表达的要义主要是如下几点:
(一)要说什么事?有条有理地、清清楚楚地、简单明了地、直截了当地说完整。
(二)所用的文章语言必须符合文体的规则。
(三)所说的话必须符合事先设想的目的。
(四)要看对象说话,用对象能够看懂、听懂和理解的语言、词汇,用对象能够理解(懂得)的修辞方式。为什么不讲要用让对象接受、对象理解(体谅)的方式呢?这一点是基于文章的目的而定的。有时,不是要让对象接受,而是要诱使对象不接受,虽然这也是表达要义之一,但更是为文章目的服务的手段。这里就不细述了。记得我给您说过为收编事与父母官谈话的事吗?我采取的方式就是强迫对象接受或公然耍赖,目的自然就达到了。
这一点,讲话和写文章是相通的。文章好一般口才都好(前提是这个人不怯场,不吃〖读g&#275;〗舌),口才好一般文章也好(前提是这个是读过书的)。
(五)切忌任何不合常理、不合逻辑、不合社会伦理和不符合文章体例的话语。除非故意为之。
这样说,并不是在有意贬低文采和文辞在文章中的作用,而是一个孰主孰次、孰轻孰重的问题。
总而言之,文章的首要是看表达是否真正达成。文采和文辞是次之又次的。
四.观点的表述
解决了文章的表达要义的认识问题后,就要讨论文章的核心或说灵魂的事情了。文章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在文章中表露出来的观点。不要认为“观点”一词仅仅用于议论文,不是的,在所有的文体中,都有一个观点的问题(应用文中的票据作品一般除外。说“一般除外”是说还有特例存在,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不同的是,议论文(学术论文、科研论文、课题专著等)最为彰显。这是文体决定的。议论文若无一个清晰明确的观点,就不成其为议论文了;记叙文(包括所有记叙类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观点一般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技巧地表达;说明文有没有观点呢?也有的,一个处方说明,就说了此药何时服用、怎样服用、注意何事,禁忌何物等等,就是处方者的观点。鲁迅曾举例说“砒霜,大毒,背后是多少条命得出的”(原文已经想起来了)。这就是观点。它提醒人们在使用砒霜时要提高警惕。
观点,说到底是文章所要说事的核心,即所谓灵魂。与文章相关的一切技巧、修辞、措词、造句等等都是必须为灵魂的表述服务的。你想说什么,想通过这样的诉说达到什么目的,这个“什么”和“目的”就是文章的观点即核心或灵魂!
从技术上讲,观点的表述有多种方式。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内容。因为这在相关写作的专著中都有论述,不必复述。从写文章的目的性讲,则是绝大多数与写作相关的专著都是没有讲到的。简言之,如果观点不正确,读者绝不接受,文采再好,只能作废;如果观点不清,读者绝不认同,因为人们没有了解到你想讲些什么,不知所云,如何接受?如果支撑观点的“证据”不足(在议论文中叫论据,在记叙文中叫情节,在说明文中叫要件),或不合逻辑、或零乱,人们都不可能接受。因为他们无从接受!而如果把自己的观点淹没在一片华美的词藻里,人们除了说某某的文章“喜欢用词”或“喜欢用成语”外,还能得到什么?听也是白听,看了也是白看!
写记叙文,除了记叙六要素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情节的选择、情节先后次序的安排。有的人认为,情节不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吗?是的,但不是不可调整;而这种调整是绝不会与时间的顺序相冲突的,那就是采用倒述、插述的手法。这样就做到了条理清晰,观点明朗,让阅读者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必要的时间错位,从而使作者达到想要的表达效果。同样,在说明文中也有相似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如果偏重于文采或再三强调文采,强调文句的华美,就不能很好地阐述观点,至少在读者头脑中难以形成或难以看见清晰的观点。这有一个成语可比,那就是文过饰非。
这是观点表述的第一个要点:清晰。
观点表述的第二个要点是:正确。
正确的观点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方面当然是在政治、哲学、科学、伦理等诸方面都能站得住的观点,即不违背上述诸领域基本原则的观点。如果违背了上述诸领域的基本原则,无论如何说得天花乱坠,也是错误的观点,人们自当反对而拒绝接受。第二个方面是佐证自己观点的证据和程序没有出错。这与写议论文一样:议论文要有正确而且明确的观点,要有经得起验证的符合事实的论据,要有严密的符合逻辑的论证过程。其实写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是这样,正如在本话题一开始述说的那样:不同文体的文章都在做一件相似的事情,即证明自己的认识的正确性;只是方法、方式、形式不同罢了。比如说小说(记叙文也一样),你是想突出人物的性格呢还是想从所说的事中让人们有所感知呢?其间的情节的选择就大有学问。
正确的观点包括的第二个方面是符合当下多数人的需求。这种需求有显性的更有隐性的。显性的好办,按照第一方面,站在严肃的政治、哲学、科学、伦理的立场上,从当下多数人的需求出发去立论就行了。而隐性的则往往会被人忽略,但它同样是符合政治、哲学、科学和伦理的。提示公众的隐性需求需要深入生活,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才能把观点说明白。这里需要的是朴实的文辞而非华丽的色彩;需要的是来自生活的生动事例而非臆想;需要的是形象的比喻、比拟、象征的手法而不是描述和抒情。
此外,观点的表述还有两个技巧:新奇和独特。
说到新奇并非真新,我们不可能脱离政治科学哲学伦理去制造一个观点,但我们完全有可能从人们忽略了的角度去亮出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当然也就符合了政治科学哲学伦理的基本原则了。独特也是这样,即必须保证所亮明的观点的首次性特征,即在同一事件众说纷纭时能够融合各方意见并保留相对独立的观点。
所有这些,在文章中只能靠清晰的思路、明晰的条理、清爽的语言和明了的阐述来完成。把这一点向接受我们指导的学讲清楚,是至关重要的。
五.文体的体现
学生的考试,以现在高考发展的趋势看,要求写散文的少,写议论文的多。这一点也不奇怪:学生考入大学,期间要写不少的论文,有评价文学的,有评价时政的,有研讨经济的,最后还有一道关卡:那就是毕业论文并答询。可以这样说,论文不过关,读大学是很痛苦的。因此把论文或议论文作为指导的重点理所当然。
中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者无非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间或有一点应用文、新闻之类的体裁。这是为了学生步入社会后写其他文章时的应用而准备的:所有的文章都可能用到这三种表达的基本方式。作为教员,我们应当知道,不同的文体是有各自特有的语言特点的。写文章除了解决动因、目的和表达以及观点的建立外,莫过于“文如其文”了。所谓“文如其文”,就是让人一看你写的是什么文体。
我经常参与社会活动,其中也有不少的创作,因此接触到不少的人。这些人中间,不乏有“大学生”在。但是他们的文章却不敢令人恭维:写一篇故事,读起来怎么读怎么像报告;写一篇论文,读起来又如记叙文一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在校读书时老师没有把文体特点讲清楚或他们没有把老师讲清楚了的文体特点把握住。老实说,我们教的都是中学年和小学生,也就是说主要是教他们写记叙文和议论文。偶尔也要他们写一点说明文。很少。少得可怜!我不知道您在教作文课时是怎样想的,或想到过没有,表现出文体的特点十分重要?
先说个题外话。我记得市教育局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举办过一次讲演比赛。我是带了学生参加过这场比赛的。由于是讲演,我曾努力地把自己所知的讲演技巧传授给了我的学生。这位同学除了语速稍快了一点外,无论是讲的题目、讲演的形式,讲演的姿态,不说上乘,也至少是符合讲演要求了。但是,他未能获得任何名次。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如同别的学校那样的朗诵!别的学校的参赛学生,一个个手舞足蹈,拉腔拖声,仿佛在朗诵一首诗歌。那叫讲演吗?但是评委们——当时我市的教学精英们认为那就是讲演。那是也我第二次在比赛时为名次而与评委吵架——第一次是文艺演出。评委们当然无法与我争辩,但评判权在他们手上,他们“说了算”!而以我的观感,就算是朗诵比赛,那些参赛的学生的腔调连朗诵也不算!但那有什么办法呢?牛头不对马嘴的事是时有发生的。一点也不奇怪。不过,我想,作为一个认真甚至是较劲的教书匠,总不会由着学生乱写一气吧?
记叙文的语言特点是叙述,是讲述,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论证,是批驳。前者必须娓娓道来,后者必须斩钉截铁;前者必须是情绪毕露,而后者则当义正辞严;前者必须悬念叠起,后者必须是单刀直入;前者必须情感动人,后者必须情绪激昂。要说其间的文采,是绝对不同的,也不可能同得了。
是的,在记叙文中有议论,但那是插入的评论而非论证;记叙文中也有抒情,但那是顺势的情感披露而非特意的个人情感的舒展。在议论文中自然也有记叙,但那是作为论据运用时的举例而不是对论据的专门叙述;在议论文中也会有抒情,但那不是为了抨击,就是为了呼吁。散文中的记叙是情绪发展的铺垫,散文中的议论是情绪昂扬的起因。所以,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别于散文的抒情,议论文中的抒情更不同于抒情散文。此三者是不可并驱的;同样,在散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是为了对于情感的激发或激励。一句话,作为表达方式的记叙、议论和抒情可在任何一种文体中出现,那只是特定文体在创作过程中的需要,绝不能因此认定可以用抒情的方式来写议论文,用议论的方式来写记叙文,用记叙的方式来写散文。此三者的用语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指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文体概念,熟悉文体言语,是让学生写好文章的并获取高分的不二法门。而作为老师的我们,自己首先就必须准确地把握之。
六.文辞和文采
本来,如何作文和指导什么就讲完了。因为一篇好文章的基本标准是:主题鲜明(有赖于观点的正确)、条理清晰和措词得体(有赖于表达的要义)、意义完整和语言得当(有赖于文体的体现)。至于文章用了多少成语,用了多少华美词汇,那是次之又次之的。因为词语的掌握是学生平时积累的成果。我们要求学生积累词汇,是要求他们在表达(写文章和讲话)时做到表意精确和精准。并不是要让他们来显摆自己有多少才华。
所以,这一节首先要讲的还是文辞的问题。
首先,这个问题是一个不能强求的问题。正如刚才说过,词汇的积累是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的,急不来,恨不得。作为老师——如果是他的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平时积累词汇。不过有一点必须声明,那种弄个小本子东抄西凑的做法我是反对的。词汇的积累靠学生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任何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只能适得其反。
其次,文辞的运用在于对词语的理解,同时也在于运用的贴切。我认为,会用或善用词语的,其表现只在贴切上。“恰到好处”是上上标准。同时更要看对象。文辞运用的好坏,就在于运用的理解是否正确、在句子中用得是不是地方,在读者上看是不是符合对象的需求。前主席毛公润芝先生说过:“‘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最后要说一说文采的问题了。什么是文采?我不想多说,这里有从百度百科网站摘录下来的解释:
“文采本指事物具有错杂艳丽的色彩,现多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典雅艳丽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和风格。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文采主要通过其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适当地修饰语言是可以达到增加文采的目的的。
“一篇好文章斐然的文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9312;整齐美:句式整齐匀称,多用整句。
“&#9313;错落美: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自由地变换句子的长短和结构。
“&#9314;丰富美:词汇丰富多变,绝无呆板的雷同和机械的重复;表达方式丰富而多变,绝无统一的模式。
“&#9315;韵律美:整齐的语言铿锵而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多变的语言自由而活泼,跳跃着欢快的音符。欣赏美的语言就象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充满美的韵律。
“&#9316;意象美:意象就是通过语言描绘出来的,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美的意象符合人们生活中审美习惯的,给人以美感,因而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引起心理上的愉悦,获得审美的享受。
"&#9317;意境美: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他所描绘的客观环境有机融合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尽管它不完全是语言方面的问题,但语言的好坏总是直接影响到意境的美丑。
&&&“方法:
“怎样才能使作文飘逸出‘文采’的馨香呢?除了平时的积累外,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运用题记
“引用古诗文名句及外国名言警句
“引用成语
“引入谚语、民谣、广告词以及生活中一些鲜活的口头语,谚语、民谣、广告词清新生动,内蕴深刻,富有哲理,引入文中,值得玩味。
“讲究句式段落。”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采首先是风格。这对于初学写作的学子来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他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即原无风格可谈。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文采的产生需要历练,作为一个学子,在文章符合前面所说各项后,才可以给他去讲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更有文采。不然,路都没有会走,怎么跑步?就算学生努力了,文章的文采上去了,而最基本的事项却远未过关,那也只能是隔年的桔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故指导作文、自己作文、评论作文,首先着眼的绝对不可以先看文采,而应当看其内容、格式、立意和表达。只有在这四者都好的基础上,才有探看其文采的空间。如果此四者中有一项是败笔,那么他的文采再好,也是要被刷下来的。因此,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很少去有意指导学生的文采,而专注在文章的立意、表达、格式、内容上下功夫。此四者好了,学生愿意写了,自觉写了,再引导他多读多看,文采就自然出来了,这是一项无须老师专门着力的事情。尤其是在升学考试前指导学生作文,如果在此时大讲文章的文采,那是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引上死胡同,故是师者之大忌!
我记得我曾经给你讲过一件事,就是指导学生参加作文竞赛。那次竞赛不是参赛人坐到考场里去比,而是由学校选送文章。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指导空间。因此,我们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对参赛作品进行指导,此时要讲文采,大讲文采。因为这些参赛的作品已经由语文教研组一致讨论通过了的,是学校中最好的文章。既然已经是“最好”,其立意、内容、表达、格式均无问题。此时不讲文采,更待何时?因此取得了绝佳的成绩就成了必然。但是,一般的作文课,我并不主张给学生讲太多的文采问题,因为他们尚未学会作文,文采是无从谈起的。那么是不是绝对不对学生讲文采问题呢?当然不是,在上语文课时,讲解语文课文时,讲一些课文中体现出来的文采,那不但是必须讲,更是必要讲的。至于学生能不能把上课文时听到的文采问题文采模式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当中去,则要看学生自己的领悟,你急也没有用。因为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我只会在某个学生的某篇较好的文章的评语上会提出一点建议而已。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学生尚未有足够的写作经历,没有积累起足够的写作能力,此时大讲文采无异于对牛弹琴,是瞎子点灯!
至此,我想关于对学生的作文指导的要点都基本讲完了。这些既是我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体会,也是我从教的体会和心得。
说句大实话,人的讲话也是和写文章相同的。这里所说中的相同,是指动因、目的、主旨、内容乃至结构上的相同,同时也是用语上的相同。一句话,在一般情况下,你是怎么说话的,就会怎么写文章;反过来也是一样,你是写文章的,也就必然会用同样的方式和思维程式来讲话。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有话要说或被命发言,那么总要有一个终极的目的。既然这个终极的目的在写文章时要用种种手段,那么在讲话时也同样要用相同的手段。至于有的人善言谈,有的人善笔谈,是因为思维反应速度和胆量的问题,其他并无太大差异。如果交谈双方都能守君子之道,在对方没有讲完时绝不打断,那么慢慢地谈是会谈起来的;言谈与笔谈的差异是,能文者笔谈可能更为细致,善谈者言谈更为有条理。只是笔谈有文字在,可以反复观看品味和揣摸,而言谈则因声音的消逝而难以回头。
讲到这里,我不得不“哪壶不开提那壶”了。我相信您永生都不会忘记前市委书记与您呛声,阻止您继续发言的事件吧。这件事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说话功能的理解,同样是对作文功能的理解。毫无疑问,那小子打断你的讲话,阻止你的发言的做法是粗暴的和无理的,因为他虽身为“父母官”,但他面对的是一位长者!他不能用那样的方式来阻止您的发言,尽管他有限制在先——每人发言时长不要超过两分钟。就礼貌的角度上说,前市委书记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和粗鲁的。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好了,现在就该我们来检讨自己的做法了。打了败仗,死了很多人,吃亏的是自己,就当总结教训。我们有什么问题呢?首要的问题是目的主旨没有及时亮明!既然给的时限只有两分钟,作为教员的我们当知时间的珍贵。故必须单刀直入,决不拐弯抹角。这里容不得所谓的技巧和修饰。容不得半点的娓娓道来。至于是不是要遵守其规定的两分钟原则却不一定,如果在发言时就举牌亮明主题,此后的论证、论述就由不得前市委书记先生的时间限制了,因为他也知道,如果发言人没有把话说完,他就不可能了解发言人真正的诉求;他再着急,也只得洗耳恭听!
我的做法与您大不相同:尽管前市委书记同样规定了发言不得超过两分钟,但我可以理解为一个问题的发言不得超过两分钟,而我有六个问题,需要的是十二分钟;同时,我给自己规定了五分钟时间,每个问题还不足一分钟,他自然无奈我何!这就让我有时间、有机会得以揭示垦殖场教师收编事的内在逻辑关系,设置对方可能做出反映的方向,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最后,我仅用了四分半钟就阐述完毕,向前市委书记展示了一位老教师应有的才能和能力,展示了一位老校长的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思想工作技能。因此在最后,轮到超时的不再是发言人,而是听发言人了。
上面我讲了许多,把文采一节放在最后,同时放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位置,您可能会大为不满。仿佛我反对在作文时讲究文采似的。如果您这样看,那就大错特错了。不知您是不是还记得,我自粤国归来,曾印了《冷艳行》、《梅辞》、《兰韵》、《竹诗》、《菊赋》、《莲歌》、《昙颂》(不记得《玫瑰吟》和《桃花曲》是不是也在其中了)等散文给您指教?在这些散文中,我与您一样,是极尽华美文采之能事的。其中不少是用了韵文的方式来写的。这足已证明我并非反对讲究文采而正好相反。只是你我对于文采的理解不同,对文采于文章的作用的理解也不同。
我认为文采是多样的,王维诗如淡彩,画面绚丽,声色并重,自然是好诗;但他的诗中也有白描,如《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就是一幅线墨画;孟浩然的诗以白描见长,看上去如同丰子恺的漫画,但他也有色彩斑斓的作品,如《清明日宴梅道士房》:“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据此可知,浓墨重彩是文采,水墨淡彩也是文采,白描也是文采,工笔也是文采:华丽铺陈如司马相如者是飞扬的文采,艰深苦涩如韩逾者难道不是文采?还有周树人的尖酸刻薄、庄周的奇谈怪论、李白的天马行空、白居易的平白如话、柳三变的妩媚、关汉卿的悲寂,无一不是文采的体现。说到底,要让文章有文采,先得写就大量能感人的文章,即有实实在在内容而没有半句废话的文章。文章写得多了,词汇也就多了,造句的方式也就多了,表达的技巧也就精了,个人的风格(行文的文采)也就形成了,文章的可读性、欣赏性(言辞的文采)也就提高了。诚所谓“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也就是说,文采不是您想要就能获得的,也不是您努力教了,您的学生就能获取的。文采是在努力学习、开拓视野的基础上并贯穿于作文的实践中产生并形成的,硬做是做不出来的,就算认为自己做出来了,那也是装腔作势,不会得到文章圈内人的认同。
最后说一说我自己是如何创作吧。这也许对您打算寻找的“差距”有些帮助。
我的创作同样分为主动动因和被动动因两类。主动动因的是我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愿。写此类文章,我会让自己思考很长的时间,反正没有人来催促,所以采用文火慢炖的办法。我会想些什么呢?首先是寻找一个载体。这个载体既是引入文章的导管,也是承载文章内容的容器。载体找到后,就是仔细谋划布局了: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如何承,如何接,如何转。接下来就是考虑适用的文体。最后是动手写。写好后,先丢在一边,过几天甚至几年再翻出来看,猛找茬子,反复修改。如果是被动动因,即应人要求的创作,则先仔细看资料,体会委托者的要求,接着考虑如何把委托者的要求融入到文学艺术当中去的手段和方法。这些都考虑好了,再开始谋划全篇和布局段落。然后再写。写好后,先看有无政治问题,再看是否符合委托人的要求和意愿,三看是不是符合相应艺术门类的规则和要求,最后是修改字词句。当然,也有火急火燎的时候,一挥而就,改也不改的情况也很多。那时的办法就是迅速开动自己的脑筋,让它飞速地运转,用急火快炒的办法。不过,这不是一个学生能够完成得了的,除非他真的是天才。而在这中间,有一点是共同的,我从来不打算在自己的作品中来表现自己。无自我表现欲,则自我表现十足,无自我表现欲而自我表现十足则人皆接受。于是过关,大功告成!至于其中的文采,则看文体的需要和文章用途的需要而定。试想,我是一个在社会文化界混迹多年的老油条,早已在写作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致有的人不看作者姓名就知道这篇文章出自我手。这才是讲究文采的时候。即便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还是以文章的内容、立意、表达和格式为最主要的着眼点,绝对不弄玄虚。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你越不想出名,名就出得越快,越想出名,则名在孙山之外。这就是我在前面讲的化有为为无为的结果。
对待荣誉,也是关于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说,人生观、世界观是主导作文灵魂的能动因素。让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与人类的最高标准融合,当是真正的文者的追求。这个题目太大,不说也罢。只说说如何对待荣誉。我们的文章能够得到一些人的赞誉是不用怀疑的。不然,三十余年的国文教员就算白当了。但是正确看待取得的荣誉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在我看来,先要看是谁给的赞誉?如果赞誉者与你我同为圈中人物,则还要看看等级和专业程度。非专业、级别低的人的赞誉,听一听,谢一谢就可以了,别往心里去;如果是高级别且很专业的人士,则要警醒,别乐,他的赞许可能是不得已——因为我们的文章真的到了一定的水准且不可抹杀,但不得不防对方因妒生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表现出诚心的感谢,要极虚心的请教和指导,把自己“低调”起来;如果是一般文化程度低且与文章关系疏远的人之赞许,笑笑即可。有一个笑话,说一个父亲正恨自己的儿子的英语不好,此时,隔壁住进了一位英国侨民,他们的女儿英语好极了——能不好吗,她就是英国人!这位父亲就对儿子说:“你看看,人家的女儿才五岁,还没有上小学,英语就讲得这么好,亏你还是初中生!”如果我们听到一般农民和民众对我们作文的赞许也因之洋洋自得,那就与这位父亲一样的没有文化了。
我从来不会因为一篇文章好得到全校去读而感到高兴,反而感到为难。因为以自己的能力,如要超越自己,那是十分困难的,为此我将不得不玩命努力。我从来不会因为一篇文章差得当了全校的典型而伤心,反而会觉得高兴。因为我知道,我的空间忽然增大了,好玩艺有了伸展的余地。当然,荣辱不惊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在我所接触到的圈内人物中,一逮到机会就滔滔不绝地反复讲述自己成就光辉史者不在少数,因为人都是喜欢表扬的。我也一样,不过我所要的表扬非一般的表扬,这一点很多人觉得我的“城府”很深。天晓得,殊不知我的城府浅得可怜呢。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虚怀若谷。什么是虚怀?虚怀不是说自己的怀中什么也没有,而是怀中的玩艺太多,必须先予清空再说,何谓若谷?就是要清得空空如也。写文章眼中无文,做事情胸中无事,待人以诚,遇事以谦,发言靠后,逢难争先。既是做人的道理,同样是做文章的道理。
好了,话说完了,谨祝
&&&&&&&&&&&&&&&&&&&&&&&&&&&&&&&&&&&&
老同事汉笛谨启
&&&&&&&&&&&&&&&&&&&&&&&&&&&&&&&
二&#9675;一一年四月十四日二十二时完稿
&&&&&&&&&&&&&&&&&&&&&&&&&&&&&&&
二&#9675;一一年四月十五日一十四时又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同角度看问题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