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老爸当家第一个女儿孩子是女儿 是胤禛的侧妃

清朝秘史:皇太极竟让为其生过女的侧妃改嫁_网易新闻
清朝秘史:皇太极竟让为其生过女的侧妃改嫁(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清初的皇帝们,其婚姻充满了政治色彩。努尔哈赤的妻妾见于史籍记载的共有十四人。其中七位妻妾的纳娶,是政治联盟的结果。而其余的妻妾,也大多来自不同的部落。清初满蒙政治联姻盛行。据《清皇室四谱》第二卷记载,清太宗皇太极有蒙古妻七人,占其后妃总数的一半左右;清世祖福临有蒙古妻六人,占其后妃总数的三分之一。
其中,清太宗皇太极的婚姻最为奇特。皇太极有名号的后妃共有十五人,在这十五位后妃中,有七位来自蒙古草原。其中地位最为尊贵的“崇德五宫后妃”全部是蒙古族女子,并且有两位是寡妇。更有三位出自科尔沁部莽古思一门姑姑、侄女三人同嫁皇太极。皇太极的婚姻之奇还不止于此,他还曾令已经为他生过两个女儿的侧妃博尔济吉特氏改嫁他人。
这里为各位盘点清朝从清太祖到清德宗(光绪)的28位皇后。其中包括12位追尊的皇后、3位被剥夺(废黜)的皇后。但宣统皇帝的妻子由于是在清帝退位之后迎娶的,并不是真正的“皇后”,故不列入其中。
孝慈高皇后(年),叶赫那拉氏,名孟古,生于明朝万历三年,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之女。在万历十六年九月,十四岁时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婚后四年生下一子,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万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日)病逝,享年二十九岁,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迁葬东京陵,天聪三年(1629年)二月十三日迁葬福陵。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尊其母为孝慈皇后,经累朝加谥,最终谥号为“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图为影视作品中石小群扮演的孝慈高皇后。
孝烈武皇后,大妃,乌喇那拉·阿巴亥(1590年-1626年),海西女真乌拉部(今天吉林省吉林市北30公里的乌拉街满族乡)贝勒满泰之女。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二岁的阿巴亥在叔父布占泰的亲自护送下到赫图阿拉,嫁给了比她年长31岁的努尔哈赤为侧福晋。两年之后被册为大福晋。万历三十四年(1605)生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1612年生十四子睿忠亲王多尔衮,1614年生十五子豫通亲王多铎。图为流传海外的阿巴亥画像。
天命五年(1620)小福晋德因泽告发阿巴亥,努尔哈赤以私藏金银的罪名而将其“离弃”。次年又复为大福晋。天命十一年(1626年 丙寅 明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逝于叆鸡堡。八月十二日卯时,四大贝勒宣称先帝曾有遗言,大福晋从殉。三十七岁的阿巴亥被逼殉葬,死时距努尔哈赤去世不到一天,与努尔哈赤同棺敛葬于福陵。图为影视作品中程丽莎扮演的阿巴亥(孝烈武皇后)。
顺治初年,阿巴亥的次子多尔衮摄政。顺治七年,阿巴亥得到“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的谥号,牌位入太庙。同年年底,多尔衮暴病身亡。阿巴亥的“孝烈皇后”又被罢谥,牌位也被赶出太庙。图为影视作品中斯琴高娃扮演的阿巴亥(孝烈武皇后)。
孝端文皇后(1599年—1649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孝庄文皇后的姑姑。生于万历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清太宗时为国君福晋,正宫皇后,居中宫。图为影视作品中邬倩倩扮演的孝端文皇后。
清世祖时与孝庄文皇后并尊为皇太后,无徽号(清朝唯一一位没有徽号的皇太后)。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崩,享年五十一岁。顺治七年二月葬昭陵。雍正、乾隆累加谥,谥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图为影视作品中蔡少芬扮演的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
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受封为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
其子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其孙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图为影视作品中袁珊珊扮演的孝庄文皇后。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日)崩,年七十五。葬孝陵之南,曰昭西陵。谥曰孝庄文皇后;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图为影视作品中斯琴高娃扮演的孝庄文皇后。
世祖废后,生卒不详,博尔济吉特氏,名孟古青,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女,孝庄文皇后的侄女。顺治八年被立为皇后。图为影视作品中郝蕾扮演的废后。
皇后资质美丽且极其巧慧,但奢侈善妒,屡与顺治发生冲突,再加上她是摄政王多尔衮为当时尚年幼的顺治所迎聘的皇后,因此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不顾满朝文武及孝庄皇太后的反对,以“皇后无能”之故,下令将她降为静妃,并改居侧宫。图为影视作品中董慧扮演的废后。
孝惠章皇后(日-日),博尔济吉特氏,名不详。生于后金崇德六年(1641)十月三日,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世祖废后的侄女。清世祖时为妃、皇后,康熙帝继位后与孝康章皇后并尊,称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曰仁宪皇太后。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丙戌卒,年七十七。五十七年(1718年)上谥,葬孝陵(清东陵)之东,称孝东陵,祔太庙。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图为影视作品中王灵扮演的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1640年—1663年),佟佳氏,少保、固山额真佟图赖之女,正蓝旗人,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妃子,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的生母。初入宫时为庶妃,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皇三子玄烨,及顺治帝崩,其子玄烨继位后与孝惠章皇后并尊为皇太后,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和皇太后,康熙二年崩,享年24岁。及崩,葬孝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谥曰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文育圣章皇后。
孝献皇后(年),董鄂氏,世称董鄂妃,属上三旗贵族的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是清朝顺治帝一生最钟爱的女子。崇德四年(1639年)出生,顺治十三年(1656年)入宫,初封贤妃;一月后晋皇贵妃,顺治帝为此而大赦天下。图为影视作品中舒畅扮演的董鄂妃。
顺治十四年生皇四子荣亲王;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日)崩逝于承乾宫,享年21岁,顺治帝大为悲痛,追封其为皇后,上谥号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与顺治帝福临、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合葬于清孝陵。图为影视作品中霍思燕扮演的董鄂妃。
孝诚仁皇后(),原谥“仁孝皇后”,赫舍里氏,四大辅政大臣索尼孙女。生于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日),崩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日)。她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后。
赫舍里皇后初谥“仁孝”,这个在清朝皇后中是独一无二的谥号。后因原谥号与圣祖谥号出现重字,于雍正元年改谥,及后乾隆、嘉庆年间累加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鳌拜义女。初入宫时封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康熙帝第二任皇后累谥: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是康熙第三任皇后,也是他的嫡亲表妹。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封后,翌日崩逝,实际上只当了一天不到的皇后,成为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累谥: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1660年—1723年),乌雅氏,康熙帝妃嫔,雍正帝生母。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晋封为德嫔,二十年晋德妃,雍正帝登基后德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崩逝于永和宫,享寿六十四岁。累谥: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据历史记载, 德妃和其子雍正关系紧张,雍正即位后,她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康熙帝, 被雍正阻止。接着又拒绝受封为皇太后, 拒绝移居到太后应住的宫殿慈宁宫。这一切,引起人们对雍正即位合法性的猜测。而几个月后,她便生病而亡,野史传闻是被雍正“逼死” , 如今事情真相已无考。图为影视作品中刘雪华扮演的德妃(孝恭仁皇后)。
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内大臣费扬古女。清世宗时为皇后。雍正九年九月己丑,崩。葬于清西陵之泰陵。谥号: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
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日(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满洲镶黄族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十三岁时入侍雍和宫邸,号格格,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
康熙五十年生下儿子弘历,母以子贵,封为侧福晋,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雍正九年孝敬宪皇后死后摄六宫事。图为影视作品中刘雪华扮演的孝圣宪皇后。
雍正十三年儿子弘历(乾隆皇帝)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卒于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东陵。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图为影视作品中孙俪扮演的甄嬛(原型为孝圣宪皇后)。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帝第一任皇后,满洲镶黄旗人,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女,保和殿大学士傅恒(后追封郡王)姊。史载:皇后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乾隆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异常”。乾隆十三年,随帝东巡,崩于德州舟次。乾隆深为哀恸,作《述悲赋》悼之。全谥“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纯帝继皇后(1718年-1766年),乌喇那拉氏,名不详,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喇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佐领那尔布的女儿,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岁。图为影视作品中邓萃雯扮演的乌喇那拉氏。
雍正年间,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 乾隆二年封娴妃,乾隆十年进娴贵妃,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崩,晋皇贵妃,摄六宫事。十五年八月初二,册立为皇后。三十年正月随驾南巡,闰二月十八日忤旨截发失宠,提前送回京;五月十四日收缴历次册宝夹纸。三十一年七月薨,以皇贵妃礼葬。图为影视作品中戴春荣扮演的乌喇那拉氏。
孝仪纯皇后(日—日),魏佳氏,内管领魏清泰之女,祖父内务府总管武士宜。 后家魏氏,本正黄旗包衣。乾隆四十年(1775年)奉旨将令懿皇贵妃之外戚人等由内务府拨出编立本旗,抬入满洲镶黄旗。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奉旨修改玉牒,于玉牒内孝仪纯皇后之母家书写为魏佳氏。 雍正五年(1727年)九月初九生,比乾隆帝小十六岁。 初入宫, 乾隆十年初封魏贵人,同年册为令嫔。 乾隆十三年晋令妃。二十四年晋令贵妃。 乾隆三十年五月初十晋令皇贵妃。
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薨,年四十九岁;二月十一日册谥令懿皇贵妃;十月二十六辰时葬入清东陵的裕陵地宫。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同时封其母令懿皇贵妃魏佳氏为皇后,册谥孝懿皇后;十月行孝懿皇后册谥礼。嘉庆二十三年,改“懿”为“仪”。 谥号全称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图为影视作品中娟子扮演的令妃(孝仪纯皇后)。
孝淑睿皇后(1760年-1797年),喜塔腊氏,名不详,是清朝唯一一位生育皇帝的嫡皇后,也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之一。她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的元配妻子,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生母。喜塔腊氏备受公公乾隆皇帝青睐,在她生前亲自将其指婚给秘立的皇位继承人(即嘉庆帝),在她逝后亲自赐谥“孝淑”,道光、咸丰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
孝和睿皇后(1776年—1850年)钮祜禄氏,礼部尚书恭阿拉女。嘉庆帝第二位皇后。事仁宗潜邸,为侧福晋。嘉庆帝即位,封贵妃。孝淑睿皇后逝世后,继位中宫。先封皇贵妃。嘉庆六年,再册为皇后。道光帝登基后,被尊为皇太后,居寿康宫。道光二十九年逝世,葬清西陵之昌西陵。累谥: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应天熙圣睿皇后。
孝穆成皇后(1781年—1808年),钮祜禄氏,名不详,其父为户部尚书、一等子布颜达赉。嘉庆元年(1796年)11月,钮祜禄氏被立为皇子绵宁(道光皇帝)的嫡福晋,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戊午二十一日崩。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宣宗道光帝即位,追谥其为孝穆皇后。咸丰、光绪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穆温厚庄肃端诚恪惠宽钦孚天裕圣成皇后。
孝慎成皇后(1790年—1833年),佟佳氏,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的第二位福晋,也是其登基后的第一任皇后。满洲镶黄旗人,世袭三等承恩公、追封一等公舒明阿女。嘉庆十三年(1808年),绵宁嫡妻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逝世。钮祜禄氏死后,佟佳氏被嘉庆指为绵宁的继室福晋。道光二年(1822年)十一月,道光帝册立佟佳氏为皇后,道光十三年(1833年)四月二十九日,皇后逝世。七月上谥为孝慎皇后,十五年(1835年)十二月与孝穆皇后一同葬入龙泉峪地宫。经过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累次上谥,最终谥号为:孝慎敏肃哲顺和懿诚惠敦恪熙天诒圣成皇后。
孝全成皇后(1808年—1840年),钮祜禄氏,本名不详,满洲镶黄旗人。曾祖父为乾隆朝著名驻藏将军成德, 祖父为战功赫赫的将军穆克登布,父亲为清朝苏州驻防将军、乾清门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爵、赠一等承恩侯、晋赠三等承恩公颐龄。她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第三位嫡妻,也是其即位后所立的第二位皇后(1834年起在位),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生母。道光二十年(1840年),皇后驾崩,初上谥为孝全皇后,经咸丰、同治、光绪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全慈敬宽仁端悫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
她生前完全不用凭借子嗣的晋封速度堪称清宫罕见,当皇后后铁腕治后宫也说明了道光帝对其非比寻常的爱重支持,她死后其子奕詝(后来的咸丰帝)能顺利击败其他皇子最终继承大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光对她爱屋及乌。也因为孝全成皇后与道光帝感情极深,自她去世后道光便未曾再立皇后。
孝全成皇后于盛年暴崩,死因不明,至今众说纷纭,且矛头都指向婆婆孝和皇太后,成为清宫疑案之一。
(原标题:清朝秘史:皇太极竟让为其生过女的侧妃改嫁)
本文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胤禛 - 搜狗百科
声明:搜狗百科免费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编辑,坚决打击恶意篡改、冒充官方收费代编等违规行为。
&&最新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姓爱新觉罗,名胤禛,满族,庙号,谥号敬天昌运立中体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入关之后第三任皇帝。经过众多兄弟激烈的竞争后取得了皇位,以统治手段严苛而闻名。他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几项很有影响的改革:“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之中,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征收人头税的历史,有利于穷人,也对人口迅猛增长起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动官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在中央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军机处,作为处理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以此加强皇帝本人的权威;加大惩治贪官的力度。他勤政务实的13年统治,才有了&康乾盛世&。  六十一年(1722年)严冬,在一片流言四起,萧杀恐怖的气氛中,第四子胤禛登上了皇位。  胤禛是乌雅氏所生之子,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胤禛采取表面竭尽孝心,暗地结交朝臣与江湖术士的隐蔽手法,搏取了父皇的好感。最后,他内倚理藩院尚书的特殊地位,外借的兵力,在隆科多宣读的康熙皇帝“传位于皇四子”遗诏的安排下,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  胤禛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雍正对他们,撤职监禁,予以严厉打击。为表明继位的合法性,雍正以极为隆重的丧礼,将圣祖葬入景陵,使其成为清代第一位土葬的皇帝。他又以不忍动用先皇遗物为由,将清帝处理政务之所,从乾清宫移至养心殿,养心殿从此而成为清廷的政务中心。在整肃皇族中反对派的同时,对当年的功臣、即位后的心腹之患--隆科多和年羹尧,雍正也毫不手软,以“居功自傲,蔑视皇权”为由,施以削权、调任、抄家、遣戍,直至处决的严酷惩罚。  雍正在位13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后,为提高军务效率,在离养心殿百步之遥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更是铸就了沿袭至清末的帝后独揽军政要务的集权模式。有鉴于康熙朝诸皇子争储位的惨痛教训,雍正创立秘密建储制,即将已选定的储君姓名,写好密藏匣内,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以备不测。这一制度,有助于以后乾嘉道咸几朝皇权的顺利过渡。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胤禛逝于。卒谥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泰陵”。  后妃  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费扬古的女儿。雍正九年九月,崩。   ,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帝。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崩,年八十六。   ,年氏,巡抚年遐龄的女儿,雍正三年十一月,崩。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殇。   纯悫皇贵妃,耿氏,管领耿德金女。雍正间,封裕嫔,进裕妃。乾隆时,尊为裕皇贵太妃。乾隆四十九年崩。一子,弘昼。   齐妃,李氏,知府李文烨女。三子,弘盼、弘昀,,只有弘时活了下来,其他两个皆殇;一女,下嫁星德。   谦妃,刘氏,管领刘满女,生于康熙五十三年。雍正上台后,封其为谦嫔,乾隆时尊为皇考谦妃,生一子,果毅亲王弘瞻。  宁妃,武氏,知州武柱国女。雍正十二年甲寅五月二十四日卒,追封为宁妃。  懋嫔,宋氏,主事金柱女。生二女,皆殇。   李贵人(?—1760年),雍正七年封贵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卒。   郭贵人(?—1786年),雍正初年封为郭常在,雍正七年进位郭贵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安贵人(?—?),卒于乾隆十四年四月到十五年底之间,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海贵人(?—1762年)雍正三年为常在,十三年进为海贵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张贵人(?—1732年)初入宫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晋封张贵人,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卒。  老贵人  那常在,雍正十三年前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李常在,雍正八年已进宫,封为李答应,进位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尚健在,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马常在(?—1768年),雍正七年七月已入宫,称马答应,雍正八年一月进位马常在。卒于乾隆三十三年夏,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春常在,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高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宫,称高答应,八年十一月,称高常在。约卒于雍正十年七月到十二年底之间,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常常在(?—1732年)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宫,雍正十年八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顾常在(?—1729年)雍正七年四月已进宫,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苏答应,雍正四年七月进宫,可能卒于雍正七年八月以后。  吉常在,原称吉官(吉官女子?),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英答应,原称兰英,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汪答应,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德答应,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苏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疑为苏答应。  张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伊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张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云惠,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子女  先后得十六子八女。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储位之争  以下从雍正继位前奏、继位疑案和继位余波三个方面,对此加以阐释和解说。  储位之争:前奏  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采取汉族的嫡长继承制,就是正妻长子继承制。努尔哈赤因为曾经立长子褚英失败,于是决定汗位的继承由八大和硕贝勒会议推定;皇太极猝死,他的遗位继承,也是在满洲贵族会议上推定,由6岁的福临继位;顺治死前,皇位的继承没有经过满洲贵族会议讨论,而是由孝庄皇太后同顺治商量,用遗诏决定由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这个“遗诏制”破坏了清太祖、太宗两代的皇位继承由满洲贵族会议推定的传统,开了生前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先例。  康熙继承了其皇父顺治生前决定继承人的办法,采取皇太子制。先立太子的好处是免得皇帝死后引起皇位争夺的血腥斗争,坏处是皇太子同兄弟之间会产生残酷斗争。康熙看到了前者,却忽视了后者。  康熙共有35个儿子,排序的有24人,成年且受册封的只有20人。这20个皇子中,年龄较长者有12人。他们是:大阿哥允褆 、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七阿哥允佑、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TáNG)、十阿哥允礻我(é)、十二阿哥允祹(TáO)、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允禵。  康熙十三年(1674年),皇二子(实际上是第六子)允礽生。皇后在生育允礽时难产死亡,年仅22岁。康熙十分伤心,故对允礽格外钟爱,第二年就册立他为皇太子。这年康熙22岁,皇太子才两岁。康熙的这个决定虽然看到他父亲未能尽早立储的教训,但立储过早、太子过幼,显然也是欠妥当的。因为其间的变数太多、太大,两岁的皇太子允礽以后会是什么样?难以预料。  康熙对皇太子的教育竭尽心力,生活上特别关爱。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出痘,时值平定三藩之乱的紧要时刻,但康熙亲自护理太子,竟连续12天没有批阅奏章。皇太子在亲征噶尔丹时,留守京师,处理政务。平时他也分担处理皇父的部分政务和军务。所以,在皇太子册立后的33年间,朝廷中自然形成党派。  皇太子集团。皇太子允礽的生母皇后赫舍里氏的祖父是索尼,父亲是噶布喇,叔父是当朝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索额图结党,趋奉皇太子,议论国政,密谋大事。康熙曾警告索额图说:“你们背后谋划的事,你们勾结一处的所作所为,你们背后说的怨恨之言,都不能摆在桌面儿上说,你心里很清楚!”康熙深感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受到威胁,说:“说不定哪天就被鸩杀,或者被谋害,真是日夜警惕,心神不宁。”后来康熙下令将索额图处死,同时警告皇太子说:“从前索额图帮着你谋划的那些事情,我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将索额图处死。”但皇太子并未因此而收敛,反而更加乖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台行宫,康熙以皇太子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宣布废除皇太子。当时,他且谕且泣,至于仆地。谕毕,悲伤万分,愤懑不已。甚至六天六夜,不安寝食,涕泣不止。后患中风,只能用左手批阅奏折。  康熙废皇太子引出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抱有野心的皇子们,结党钻营,谋贪大位。于是在党之外,又形成皇八子集团和皇四子集团。  皇八子集团。皇八子允禩,“有才有德”,聪明能干,内外经营,很得众心。在初废皇太子之后,允禩署内务府总管事,党羽相结,谋为代立。皇长子允为惠妃庶出,外叔公是已免职的大学士明珠,本没有希望获取储位。但允生母惠妃曾抚养过允禩,于是两人勾联。其他如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皇十四子允(与胤禛同母),大臣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等,都依附于允禩。  皇长子允褆的密谋泄露,被夺爵、幽禁。储位空悬,也不是回事。大臣们建议康熙早定储位。康熙命诸大臣密举可继立为太子者,以测验大臣之意。大学士马齐等大臣都秘密推举皇八子允禩。允禩觉得自己做皇太子有望,一些兄弟和朝臣也纷纷靠向允禩。由是,在皇八子允禩周围,逐渐形成一个争夺皇储的政治集团。后允禩被锁拿,革爵位。十四阿哥允求情,康熙大怒,“出佩刀将诛允,允祺跪抱劝止”。诸皇子俯地叩头,恳求皇父息怒。康熙帝怒气稍解,命诸皇子鞭挞允禩。  康熙看到废皇太子后诸子争夺储位斗争更为复杂,也更为激烈,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允礽为皇太子。诸皇子明白:既然皇太子第一次能被废掉,也可能第二次被废掉。于是,皇太子集团与皇八子集团之间的斗争更加激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决定再废皇太子,对其党羽恨之入骨、严厉惩罚,如将尚书齐世武“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而死”,将死于狱中的步军统领托合齐锉尸焚烧。这样,形势越发复杂,在皇太子集团和皇八子集团之间的皇四子胤禛也逐渐形成集团。  皇四子集团。皇四子党包括胤禛的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礼,以及隆科多、年羹尧等。胤禛颇有心计,细心观察,不露声色。他对皇太子的废立,窥测风向,暗藏心机。他对皇八弟允禩集团,既不附从,也不作对。他佯听父言,“安静守分”,虔心佛法,,巧妙地将自己隐蔽起来。他对父皇表示忠孝,又尽力友善兄弟,并交好朝廷诸臣。对其同母所生的皇十四弟允,却不去交结,听任其同皇八弟允禩结党。当皇子党和皇八子党争得鱼死网破的时候,在父皇、兄弟、王公、大臣们将视线集注于皇子党和皇八子党的时候,他以不争为争,坐收渔人之利。  胤禛为着谋取皇位,韬光养晦,费尽心机。他的心腹戴铎,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为他谋划道:  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瑟,此有所争,彼有所胜,此其所以为难。……其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  戴铎提出的策略是——对皇父要诚孝:适当展露才华。不露才华,英明之父皇瞧不上;过露所长,同样会引起皇父疑忌。对兄弟要友爱:大度包容,和睦相待。对事对人都要平和忍让:能和则和,能结则结,能忍则忍,能容则容。使有才能的人不忌恨你,没有才能的人把你当作依靠。雍正帝基本按照上述策略,一步一步地绕过皇位争夺中的险滩暗礁,向着皇帝的宝座曲折航进。  “诚孝”皇父。胤禛知道,博得皇父的信赖和喜欢,是自己一生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他抱定一项宗旨,就是诚孝皇父。如在诸皇子争夺皇位激烈之时,他极力表现出对皇父的“诚”与“孝”,既不公开竞争,且劝慰皇父保重。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后,大病一场。胤禛入内,奏请选择太医及皇子中稍知药性者允祉、允祺、允禩和自己检视方药,服侍皇父吃药治疗。康熙帝服药后,病体逐渐痊愈。于是,康熙帝命内侍梁九功等传谕:“当初拘禁允礽时,并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只有四阿哥深知大义,多次在我面前为允礽保奏,像这样的心地和行事,才是能做大事的人。”胤禛自己也说:“四十余年以来,朕养志承欢,至诚至敬,屡蒙皇考恩谕。诸昆弟中,独谓朕诚孝。”对皇父的“诚”与“孝”得到了回应。  “友爱”兄弟。胤禛知道,善于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自己一生事业中仅次于诚孝皇父的重要事情。他在随驾出京途中,作《早起寄都中诸弟》诗说:“一雁孤鸣惊旅梦,千峰攒立动诗思。凤城诸弟应相忆,好对黄花泛酒卮(ZHī)。”表明他愿做群雁而不做孤雁的心意。他在继位之前,处理兄弟关系的主要原则是“不结党”、“不结怨”。诸兄弟之间,结党必结怨。胤禛没有参加皇子党,也没有参加皇八子党。他表现出既诚孝皇父,也友爱兄弟的态度,使他躲避开皇父与兄弟两方面的矢镞,而安然无恙。  勤慎敬业。胤禛尽量避开皇储争夺的矛盾,极力表现自己不仅诚孝皇父、友爱兄弟,而且勤勉敬业。凡是皇父交办的事情,都竭尽全力去办好,即使皇父满意,也使朝臣口碑相传。自结婚后30年的实际磨炼,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为后雍正手书对联来登上皇位准备了条件。  戒急用忍。胤禛的性格,有两个特点:一是喜怒不定,二是遇事急躁。康熙就此曾经批评过他。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禛央求皇父说:“现在我已经二十多岁了,请您开恩将谕旨内‘喜怒不定’四字,不要记载了吧。”康熙帝同意,因谕:“此语不必记载!”胤禛是个性格急躁的皇子。他曾对大臣说:“皇考每训朕,诸事当戒急用忍。屡降旨,朕敬书于居室之所,观瞻自警。”胤禛继位后,定做“戒急用忍”掉牌,为座右铭,用以警示。  康熙晚年因其诸子皇位继承纠葛而大伤元气,郁结成疾,悲离人世。他曾说:“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康熙是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晚年的境况自喻:齐桓公晚年,五个儿子树党争位。齐桓公刚死,诸子相攻,箭射在尸体上,也没有人顾及。其尸体在床上67天没法入殓,以至蛆虫爬出窗外。由此可以透出康熙大帝晚年心境的悲苦。  康熙帝驾崩,皇四子胤禛登极,是为雍正皇帝。一段历史疑案就此产生。  储位之争:登极  关于雍正的继位,有三种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  第一,遗诏继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1)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雍亲王继承皇位。  (2)有康熙遗旨为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佑、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3)有《》为证。《康熙遗诏》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面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第二,改诏篡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1)胤禛虽在康熙眼中印象不错,让他代为天坛祭天,但不能证明康熙有意、有遗旨让他继位。  (2)康熙在临终的当天(十三日),寅刻,宣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共七位阿哥和隆科多进宫,向他们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么重要的决定,既然将继位大事告诉七位阿哥和隆科多,为什么不向当事人——继位者胤禛宣谕?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件事是无中生有,是雍正继位后编造的。  (3)如果说胤禛当时代父到天坛祭天不在西郊,那么胤禛在当天曾三次受召到康熙榻前问安,《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记载:“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可见这时康熙并没有糊涂。可他为什么在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12个小时之间,三次召见胤禛,都没有当面告诉由他继承皇位?有的学者认为:这反倒证明康熙没有向七位皇子宣布由胤禛继位遗旨这件事。  (4)康熙咽气之后,为什么由隆科多一人单独向胤禛宣谕由皇四子继位的遗诏?而宣谕康熙遗旨时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场?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康熙遗旨是假的。  (5)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这就使人们产生“雍正政变”的疑问。  (6)《康熙遗诏》自然应在康熙去世之前已经定稿并经康熙审定,本应在康熙十三日死后立即当众宣布,为什么到十六日才公布?可见这段记载有伪造的嫌疑。  (7)经过清史专家研究,这份《康熙遗诏》是参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旨加以修改而成的。康熙帝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康熙遗诏漏洞百出。”  (8)有人说,雍正死后不埋在清东陵而埋在清西陵,说明他得位不正,不愿意、没有脸面在地下见他的皇父康熙、祖父顺治。  (9)雍正对诸多兄弟或杀害、或监禁,似有“杀人灭口”或有口不能说之嫌。(详见下文)  (10)雍正继位后杀年羹尧、隆科多是为了“杀人灭口”。(这是不正确的,雍正即位很多年以后,仍然重用年羹尧,但是年羹尧越来越嚣张跋扈,让朝廷上下气愤,雍正才&挥泪斩人&)  在上述雍正改诏继位诸说中,主要为夺嫡说和篡位说。  其一,雍正是否夺嫡?如前所说,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在清太祖、太宗时,皇位继承采用满洲贵族会议推选制。首用遗旨制,就是在临终前指定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这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的皇位继承,先是指定允礽为皇太子,继而废,废而立,又再废。既然清朝没有实行“嫡长制”,雍正登极之前康熙并没有“立嫡”,雍正何嫡之可夺?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夺嫡”。  其二,雍正是否篡位?认为雍正篡位者的根据是:雍正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禵的位。其理由是:  (1)康熙意中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允禵,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但是当时康熙已经年老随时会有架崩的可能,战争又是没有期限的,怎么可能会不把继承人放到身边呢?  (2)有的学者认为康熙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雍亲王继位的遗诏。这份所谓《康熙遗诏》是伪造的。康熙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共有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尧改诏三种说法。如说康熙临终前本来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禵紧急回京继位,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此属传闻,不为史实。因为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嘱,那么:  其一,当时繁体字的“于”写作“於”,“十”字很难改成“於”字;  其二,当时行文规范是“皇某子”,“于”与“四”之间隔了一个“皇”字,很难改;  其三,满文为清朝的国书,如此重要的遗旨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  (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说:康熙遗嘱传位“胤祯”(皇十四子),因“胤祯”与“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后将《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这就是“玉牒易名”说。学界对雍正改名看法颇不一致。一种看法是,皇四子就叫胤禛(ZHēN),皇十四子就叫胤祯(ZHēN),雍正做了皇帝,便命皇十四弟改名允禵。胤禛做了皇帝之后,命他的兄弟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以示避讳。  总之,康熙临终前立皇十四子允继位说,可谓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既然康熙晚年没有“立储”,雍正登极之前康熙没立“储位”,雍正何位之可篡?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建成篡了兄长的位;燕王朱棣(Dì)发起“靖难之役”,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康熙死后、雍正登极之前没有皇帝在位,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篡位”。  第三,无诏夺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说雍正奉遗诏继位,许多矛盾解释不清楚,其说难以自圆;说雍正改诏篡位,真正有力的证据也显得不足。雍正登极,是因为他在皇位争夺中取得了胜利。这场皇位争夺斗争,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前前后后,40多年。结果,皇子党失败,皇八阿哥党也失败,皇四阿哥党胜利。  雍正帝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取?从胤禛登极至今282年以来,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议的问题,也是演艺界火爆炒作的题目。雍正继位是否逆取?历史没有留下记载。历史是胜利者的记录,正史不会也不可能会对雍正逆取皇位做出记载。康熙生前未立皇位继承的遗诏,也不会留下一鳞半爪暗示皇位继承的文献。但是,自康熙宾天至雍正继统,即有皇位出自篡夺的传闻异说。雍正为此亲撰上谕驳斥,编纂《》一书,想为自己洗刷不白。  储位之争:余波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让我们一一分析: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而且康熙帝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喝人参汤之类的东西。他在活着的时候就曾对臣下说,健康是要锻炼,不是靠滋补,而且也为了防止有人用这个毒害他。话都说的很明白了,雍正帝是不会进人参汤给自己的父亲的。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三个儿子:胤禛、允祚(5岁死)、允禵。传说:雍正继位后,将允禵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见允,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而且雍正帝即位,让自己的母亲搬入,她拒绝,仍旧住永和宫;上皇太后封号也拒绝,甚至还说出了关于雍正帝继承皇位不合法的话等(其中可能有一些是传闻),但是从传闻和史料中也能看的出雍正帝确实是和自己的亲生母亲关系很冷淡。而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允禵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气吗?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他囚禁胞弟相联系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乌雅氏是突然暴卒的,给世人留下很大的猜想。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雍正帝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允褆、二哥允礽、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佑、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十弟允礻我、十二弟允祹、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祯、十五弟允、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  大阿哥允褆,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允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雍正即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  五弟允祺,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七弟允佑,雍正八年(1730年)死。  八弟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允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李绂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允礻我,因党附允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KāN)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允赍(Jī)印册赐奠。允礻我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允祹(从小由苏嘛拉姑带大),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允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允祹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算是狠多兄弟中得善终的一个。  十四弟允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允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允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允禑,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允祥、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允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详(盛传是因为康熙帝发现了他为雍正谋划皇位的事情而将他幽禁)。雍正继位,即封允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允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允祥和允礼显然早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在世时,十分隐秘,没有暴露。  年羹尧,汉军镶黄旗人,父遐龄官至、遐龄女侍胤禛潜邸,后为雍正皇贵妃。年羹尧在康熙时任四川巡抚、定西将军,在青藏有军功。雍正继位,召抚远大将军允还京师,命尧管理大将军印务。但是他因为深得雍正信赖而势宠而骄,嚣张跋扈引来朝野不满.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以羹尧《贺疏》中将“朝乾夕惕”写为“夕惕朝乾”,而兴,命罢其将军,尽削其官职。“朝乾夕惕”出自,是勤勉努力、只争朝夕的意思。雍正认为,年羹尧故意这么写,就是不想把“朝乾夕惕”的美名给自己。同年,定年羹尧92款大罪,其中有32条都够杀头。最后令其在狱中自裁,斩其子年富,余子年15岁以上者皆戍极边。  有一种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年羹尧私通,入宫八个月生下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康熙遗诏”之事是年羹尧干的。年羹尧的生年不详,他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中进士,这年胤禛21岁,由此看来雍正同年羹尧岁数可能相差不多,不像两代人。这像是从吕不韦纳赵姬怀孕后送给庄襄王而后生嬴政(秦始皇)的故事移植过来的。  隆科多,满洲镶黄旗人,其父为一等公佟国维,其妹为康熙的。隆科多在康熙晚年任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康熙死时,唯有隆科多一人传遗诏由雍正继位。治丧期间,隆科多提督九门、卫戍京师。《清宫十三朝演义》说隆科多在康熙死后,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下康熙遗诏,将“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这种改法上面说过不可能。“秘密立储”制度是从雍正元年开始的,移花接木到康熙朝是张冠李戴。但雍正继位同他舅舅(雍正由孝懿仁皇后养育长大,并不是自己的母亲,故称呼为舅舅)隆科多关系密切。雍正继位,隆科多说:“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将至之时。”隆科多虽受赐袭一等公、、加太保等,但仍被定41款大罪,命在畅春园外建屋三间,永远禁锢。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  年羹尧与隆科多二人,对他们自己来说,则是知进不知退,知显不知隐,泰极否来,自酿其祸。《清史稿》论者谓:隆、年凭借权势,无复顾及,即于覆灭,古圣所诫。  雍正皇帝的性格具有两面性:说是一套做是一套、明处一套暗里一套、外朝一套内廷一套。胤禛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主要不是因为他比其他兄弟聪明,而是因为他性格的两面性。胤禛在做皇子的时候,能够“掩短显长”:其长,诚孝皇父、友爱兄弟、勤勉敬业;其短,残忍苛刻、猜忌多疑、虚伪急躁——虚伪造作将“残忍苛刻、猜忌多疑”的性格掩盖,特别是把自己贪禄天位的想法隐藏起来。所以在角逐皇位时,诸兄弟失败,而胤禛独胜。雍正的两面性格是他取得皇位的秘诀,也是他巩固皇位的法宝。他在做皇帝时,极力表现出节俭、爱民,隐藏其奢靡、残忍。近年以来,关于雍正皇帝的学术论著与,只突出、隐藏其奢靡、残忍的一面,而忽视其节俭的另一面,这就给读者、观众以误导。  当然,雍正作为一个政治家,我们评价他的功过是非,主要的着眼点不应是其性情品格,也不应是其皇位的获得是否正当。皇位争夺问题是满洲宗室内部雍正兄弟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斗争的结果,我们不能站在雍正的立场,也不能站在大阿哥、二阿哥、八阿哥等的立场,而应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来看待这件事情。我们对雍正的评价,关键要看他对中国历史、对做了哪些事情。  雍正皇帝作为一代政治家,他留给后人的历史遗产,还有两点值得特别提出:一是勤政,二是选储。  勤政,是雍正区别于其他帝王的一个显著特征。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像雍正那样勤政者,。他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共有41600余件,他在位12年零8个月,实际约4247天,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多在夜间,亲笔朱批,不假手于他人,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有1000多万字。  选储,是雍正留给清代的一份重要遗产,就是建立秘密立储制度。的继承人问题,康熙以前没有制度化。清太祖死后,因皇位继承演出大妃生殉的悲剧,害得多尔衮从小失去母亲;清太宗死后,尚未入殓,几乎演出兵戎相见的惨剧;清世祖死后,仓促让一位8岁的孩童继位,大清出现一位英明的君主实属幸运;清圣祖死前储位未定,演出了雍正兄弟骨肉相残的闹剧。大清皇朝,是家天下,用什么办法在家族内确立接班人,是清朝建立100多年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用嫡长制?虽可以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明亡教训,已有前车之鉴。用太子制?康熙帝失败的教训,雍正已经亲历切肤之痛。怎么办?雍正想出一个办法,既预立皇位继承人,又不公开宣布,这就是秘密立储。即将传位诏书置密封锦匣中预先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是建储制度的一项重大创革。其积极的方面是,既有利于在皇子中选优,又避免皇子们争夺储位,相对地保证了皇位继承的平稳过渡。  顺治选了康熙继位,雍正选了乾隆继位。这两位,都60年,开创出中国皇朝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应当说,雍正有眼力,有见识,看准并决定要乾隆继承、光大他的事业,确是选对了接班人。这对大清帝国、对中华民族、对亚洲历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雍正既继承了康熙大帝的历史遗产,又改革了康熙晚年的弊政;他既为乾隆强盛奠下了根基,又为乾隆繁盛准备了条件。康、雍、乾三朝,既是清朝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皇朝历史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应当说,雍正在位的13年,政绩卓然。但是,就在他执政已见成效之时,却突然去世。  死因:众说纷纭  胤禛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在圆明园猝然去世。据《清世宗实录》和《张廷玉年谱》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违和,仍照常听政,并召见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学士张廷玉每日进见,未尝间断。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等,御榻之侧,朝夕奉侍。二十二日,病情恶化,太医抢救。二十三日子时,进药无效,。前后三天,可算急症。胤禛突然而死,官书不载原因。于是,胤禛死因之谜,朝野众说纷纭。  一说,胤禛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稗官野史如《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书,都有雍正遇刺身亡之文。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但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后来,吕四娘乔装改扮,混入深宫,一日,乘机砍掉雍正脑袋。或说,吕四娘的师傅,原是雍正的剑客,后离去,培养了女徒吕四娘。这个,流传200多年。到1981年,曾发掘雍正泰陵地宫,未打开,即作罢。但民间传言雍正棺材已经打开,雍正的遗体有尸身而无尸首,想以此证明胤禛之头是被吕四娘砍掉的。这些传说,都是无中生有,纯属野史逸闻。学者认为,吕留良之案,吕氏一门,男女老幼,俱已严禁,不能逃逸。就连吕留良父子坟墓,都加以监视,吕女不可能逃脱。所以,吕四娘行刺雍正说,实属子虚乌有,绝不可信。  二说,胤禛是被宫女缢死的。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传说雍正九年(1731年),宫女伙同太监吴首义、霍成,伺胤禛睡熟,用绳缢杀,气将绝,被救活。这个逸闻源自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真实故事。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女杨金英等“伺帝熟睡,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同伙张宫女害怕,跑去报告方皇后。皇后赶到,解帛组,帝气绝,命召太医许绅急救。《明史·许绅传》记载:“绅急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去紫血数升,遂能言,又数剂而愈。”事后将杨金英等磔(ZHé)死。显然,雍正帝与嘉靖帝的庙号都是“世宗”,这个清世宗雍正被宫女缢杀的故事,完全是明世宗嘉靖被宫女勒缢故事的翻版。所以,宫女缢勒雍正说,实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三说,胤禛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的。据传的作者曹雪芹,有个恋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竺香玉后来被雍正霸占成为皇后。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找了一个差事混入宫中,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毒死。这是编造的故事,纯属无稽之谈。  四说,胤禛是服丹药中毒而死的。胤禛在雍正七年(1729泰陵五孔桥年),得了一场大病。大臣说“皇上下颏偶有些微疙瘩”,是甚么病,说不清楚。胤禛曾向心腹密臣发出谕旨,要他们推荐好医生、道士:“可留心访问,有内外科好医生与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优待送至京城,朕有用处。”后来密荐道士贾士芳,到北京为胤禛看病。后将贾道士处死。胤禛对道士、丹药感兴趣,特为紫阳道人重建道院。胤禛还曾延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到圆明园炼丹,以求吞服灵丹妙药,长生不老。  胤禛死后三天,他的儿子、新君乾隆帝下令驱逐张太虚等道士,并严谕他们不许透露宫中只言片字。乾隆帝对圆明园中道士的严厉态度,可能同其父食道士烧炼的丹药致死有关。近人金梁(息侯)在《清帝外纪·世宗崩》中说:“惟世宗之崩,相传修炼丹饵所致,或出有因。”杨启樵教授认为雍正是“服饵丹药中毒而亡的”。有学者则认为:“此说颇有合于情理处,然而究属推论,未可成为定谳。”或谓:“这类宫闱秘事,要确证论定,难得过硬资料。”  五说,胤禛是患中风而死的。先生认为,雍正“是中风死去的”。这个重要论断,需要史料证明。  雍正皇帝死因,是个历史之谜。  雍正皇帝自从登上皇位,就传闻不断。甚至他的死,也显得扑朔迷离。雍正的一生,留给人们许多话题,也留给研究者许多课题。他死之后,其子弘历即位,就是有名的乾隆皇帝。  《雍正皇帝》,描写了雍正的一生。本书问世后,获得河南省政府优秀成果奖和优秀畅销书奖,并由香港、台湾等地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并作为茅盾文学奖候选作品被推荐。   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从他的登基到他的去世,都盛行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几百年来,雍正皇帝的头上一直笼罩着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的疑团。作为创建了清王朝“康乾盛世”的三位杰出帝王之一,雍正生活在两位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大帝和乾隆之间,他承先启后,是“康乾盛世”中功不可没的一代帝王。  清穿小说  &清风蝶舞&  女主李清,因爱上了皇四子胤稹,不想自己穿越成为瓜尔加,乐蝶.进宫被选为乾清宫御前女官,颇得康熙喜爱,因爱着老四,就誓必辜负老八,老十三,追求唯一,不愿成为众多妻妾中的一个,便请旨出宫,离家出走,再以李清的身份开了茶楼,被老四找到,二人释怀,嫁于老四无名无份.生了女儿,被封侧福晋.因老四成为雍正后的那种疏离感,带着女儿远离他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倪萍的第一个女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