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居柔处弱孔子的子是什么意思思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便日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便日什么意思?
RT在一个网站看到了,每人解答
提问者采纳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便日就是 孔子到东方游学 看到两小儿 于是便日了他们
提问者评价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注释  [编辑本段]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认为。  (4)去:离。  (5)日中:正午。  (6)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  (7)及:到了。  (8)则:就。  (9)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13)决:裁决,判断。  (14)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正音:  盘盂:pan yu  茹ru  译文  [编辑本段]  1孔子到东方演讲,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  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爽,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手伸入了热水,这不就是越近  (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懂的多呢?”  译文2.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寓意  [编辑本段]  1.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要从更多的角度看事物。  2.再大的学问家,也有不懂的事情。  读法(停顿)  [编辑本段]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写作特点  [编辑本段]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文章分析  [编辑本段]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通过两小儿辩日可知道在当时这个科学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在也是无法说出谁对谁错的,所以我们要有敢于问的精神并且摒弃那些已知既真理的谬论的科学精神!  评论  [编辑本段]  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不知道我们今天的人们,还有多少不知道两个孩子的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考虑到的是太阳光照射地球的角度的原因。您知道正确答案吗?!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1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人物资料  [编辑本段]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他与孔子针锋相对。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感悟】  我认为没有最聪明的人,学习永远是没有止境的。  【作者】  李贽(),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同“厚”)讳,取名贽。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 1588年和1590年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攻击和迫害。1599年《藏书》问世,受到进一步迫害。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下狱,同年自杀身亡。他的著作,曾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毁,但仍继续流传于世。  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 。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 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万历九年(1581年),李贽从云南辞职回加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写一些读史的文章,并教授耿家子弟。万历十二年耿定云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龙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李贽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极乐寺,撰成《净土诀》,次年春天到南京,将自己的零星著作汇成《老人行》,并再度研究《易》,撰写《易因》,最后编订其巨著《藏书》。《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如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山东济宁编成《阳明先生道学抄》、《阳明先生年谱》。  万历三十年 (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死后,马经纶把他收葬于河北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今墓地尚在。  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焚书·答耿司寇》)。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同上)。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候》)。李贽对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们的揭露真可谓一针见血,句句中的。  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在《焚书·赞刘谐》及《续焚书》的《圣教小引》、《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这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古代,真是一种大胆的举动。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焚书·答周柳塘》)。孔子没什么了不起的,&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人人都是圣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这就把孔子从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上拉下来了。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就是&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了。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作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焚书·童心说》)。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难怪统治阶级对他要恨之入骨了。  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中,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他说:&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这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尖锐挑战。  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李贽加以无情揭露。他借汉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话传说,指斥当权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焚书·封使君》)。在《焚书》中,他还借评点《水浒》,发泄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  如何拯黎民于水火,探求一条益国利民的道路呢?李贽将目光投向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希望&有一个半个怜才者&出现,使&大力大贤&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焚书·寒灯小话》)。这说明李贽并非要推翻封建统治,而是要维护它,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没有超出地主阶级思想与时代的限制,也不可能违背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李贽哲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唯物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转化的过程。李贽主张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最终是阴阳二气)所生,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李贽还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焚书·答邓石阳》),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论,这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李贽信奉佛教和王阳明的心学,所以,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点物相&(《焚书·解经文》),没有&理&,没有物,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只存在于&真心&之中。什么是真心呢?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它们是主宰一切,产生诸相的本源,可称作&清净本源&,万事万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只是真心的显现物,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关系。这种观点,与陆王学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禅宗的&万法尽在自心&是一脉相承的。李贽用主观唯心主义作为反对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程朱理学的理论武器,势必削弱自身的战斗力。  李贽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之上的先验论,主张渊源于佛性的&生知&说。《焚书·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人人有生知,人人有佛性。&人皆可以为圣&(《焚书·答耿司寇》)。李贽以&生知&说反对神化孔子,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来否定认识正确与否要以孔子为标准的传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以&人人生知&反对&圣人生知&说,其认识论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视的。  李贽的哲学思想中有不少朴素辩证法的思想。《续焚书·与陶石篑》中说:&善与恶对,犹阴与阳对,刚与柔对,男与女对,盖有两则有对。&他承认事物皆有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和相互转化。受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影响,《焚书》中表现的政治思想为&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晁错》),&不蹈故袭,不践往迹&(《与耿司寇告别》)等发展变化的思想。  黄仁宇先生在著作《万历十五年》中,亦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李贽的思想。  【基本政治思想】  李贽在反对政治腐败和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①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丘,认为孔丘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为是非,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② 提倡人类平等。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他说:“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  ③ 反对封建礼教。李贽还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抨击,认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如《论语》、《孟子》并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作万年不变的真理。他反对歧视妇女,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他指出:“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他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  ④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李贽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焚书·续焚书· 夏焦弱侯》),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同前)。他不同意道学家宣传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义”、“明其道”的宣传,也是以功利为目的的。从功利的观点出发,李贽主张富国强兵。他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四书评·大学》)。针对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现象,他强调武事重要,认为“知兵之将, 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李氏丛书·孙子参同》)。他提倡耕战,认为“务农讲武,不可偏废”(《李卓吾批点皇明通记》),说“盖有所生,则必有以养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则必有以卫此身者,兵也”(《焚书·续焚书·兵食论》)。  ⑤ “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 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动乱,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则是“因乎人者也”,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为您推荐:
其他7条回答
1孔子到东方演讲,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 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爽,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手伸入了热水,这不就是越近 (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懂的多呢?”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1孔子到东方演讲,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
辨,分辨小儿辨日
是“辩”,争论的意思。
见到两个小儿,就把他们日了
孔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一、韦编三绝  《史记》载,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要》篇中也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孔子对易学的痴迷程度,可见一般。  问题是,孔子好的是什么易?他读的,是我们现在市面上看到的通行本《周易》吗?  非也。  孔子学的,就是后来邵雍等人津津乐道的“先天”易。所谓先天易,就是以先天图(又称“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为镇派秘籍的易学。  或曰:放屁!所谓的先天六十四卦图不过到宋朝才出现,孔子那时都死了一千多年了,怎么可能会读到?难道他穿越了吗?  事实是,孔子居然真的见过这张图,而且他的门人弟子还把这个确凿的证据郑重其事地留在了《论语》中。因此,除了穿越的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孔子之时,先天图就已经存在。  或曰:胡说!《论语》中哪里有图?  当然是找不到图的。但是对这张图的解说,就藏在一段妇孺皆知的话里面。也许正是因为人们对这段话听得太多,以至于已经完全不能理解它真正暗藏的秘密。  或曰:笑话,《论语》我背得滚瓜烂熟,哪来的先天图解说?你倒是说来听听?  原来,这段话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段话跟先天图有什么关系?  打开《先天图》,有图有真相:  《先天图》上,从《坤》卦开始顺时针数:第15卦为《离》卦,第30卦为《大壮》,第40卦为《蛊》,第50卦为《遁》,第60卦为《晋》,第70卦为《震》。  或曰:我来瞧瞧……嗯,有点凑巧,“三十而立”貌似与第30卦的“大壮”有点联系,“四十不惑”的“惑”,也正好与第40卦之名“蛊”相应……你是说,先天图上的数字,跟孔子所说的数字是对应的吗?难道其它几卦也有这样的对应关系吗?  不错,孔子这段话,正是按着《先天图》上的顺序说的,图上依次出现的这六卦,正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六个阶段的经历和悟道体验的总结和概括。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二、我非生而知之者  且让我们从头细说:为什么从坤卦开始数起呢?原来《彖》(据说是孔子写的)中写道:“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卦体现的生育之德,暗示着孔子的诞生。(孔子还自称从商人的后裔宋国那里得到了名为《坤乾》的易书,估计这部书正是以《坤》卦开头,且可能也与先天图有关,在此不论)。  从《坤》顺数到第15卦,就是《离》卦,这一年孔子15岁了,他开始“有志于学”。巧的是,《离》卦正有着“文学”的卦象!《离》卦上下皆为离,离为南方之卦,在六壬等术数中,南方的朱雀也正是文学和礼仪之神。离又为明,因此表达出“学文明礼”的易象。  有关《离》卦的文学之象,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学易的时候,常常给自己算命,结果算到了《贲》卦,顿时“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觉得奇怪,就问“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离上艮下,离为火,艮为山,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兆也。《贲》饰,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孔子对算得《贲》卦不满意,是因为《贲》的内卦为离,有文饰之象,对文学之士而言虽是大吉之兆,可是对自许“文质彬彬”的孔子而言,这个卦却有点低于他的期望值了。孔子在其他的场合也曾经说过“绘事后素”的话,表示他看重“质”更甚于“文”。不过,对于年轻好学的孔丘来说,“文”还是他更喜欢的内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说明伟大的圣人很小时候就已经表达出对礼乐文学的特殊爱好。至于发现“质”的重要性,那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  
  三、失意的礼仪推销员  岁月如流,转眼孔子三十郎当岁,到了而立之年。孔子用一个名为“大壮”的卦概括了自己壮年时期的经历。他在《彖》中说道:“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孔子还在《象》中补充道:“大壮;君子以非礼勿履。”从十五岁开始专心学礼,此时的孔子已经学有所成,信心十足要弘扬他那光明正大的礼义了。  据《史记》记载,“鲁昭公之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这一年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孔子说:“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请注意孔子这段话中出现的几个关键词,他把秦国的兴盛归结为“其志大”、“行中正”,难道不正和《彖.大壮》中所言的“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如出一辄吗?35岁那年,孔子再一次和齐景公会面了。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又把他那一套礼义拿出来推销,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象》中所说的“大壮,君子以非礼勿履”,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份事,国家就能搞好了。可见这个时期的孔子,对自己十余年来学习的文礼之道坚信不疑。结果晏婴在背后对景公说:“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从此景公见到孔子,表面仍然客气,可是“不问其礼”。失意的孔子只好回到了鲁国。  
  四、男人四十,不受蛊惑?  孔子的四十岁,可以用一个《蛊》卦来概括。  这个卦什么意思?《左传》里说得很明白:“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  “女惑男”这个词顿时吸引了无数的眼球。众所周知,孔子一生中曾经发生过一桩著名绯闻,那就是所谓的“子见南子”。不过教人失望的是,“子见南子”发生在孔子五十六岁那一年,因此孔子所说的“四十不惑”,指的并非此事。  细观《孔子世家》,可知在孔子46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可以让他真正称得上“不惑”的事情。  那一年夏天,季桓子挖井的时候,土里挖出了一个似狗又似羊的怪物,谁也不认得这是什么东西,就向孔子请教。孔子说“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从此孔子善识怪物的名声传了开去,后来吴国攻打越国,得到一副巨大的骨骸。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的,也派使者来向孔子询问。孔子果然知道,说“这是防风氏的骨头”吴国使者又问了一大堆希奇古怪的问题,孔子不假思索,对答如流,吴国使者不禁大为叹服,曰:“善哉圣人!”  这两件事情,使孔子完全满足了《荀子》中所说“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的标准。孔子认识这么多怪物,何止是“不惑”而已,确实当得起圣人的夸赞了。  总而言之,孔子四十岁的闪光点,是他的博学多闻得到了大家进一步的肯定。因而他也颇为自豪地将“不惑”两字作为这一时期生涯的评语,在三十岁的理想碰壁后,孔子也终于看清了“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的现实,于是他干脆辞职不干,“退而修诗书礼乐”,走上了搞学术的道路。大家听说孔子已经博学到了“不惑”的境界,也纷纷跑来向他学习,“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五、有道则行,无道则止  年过半百的孔子,突然知道了“天命”。  为什么呢?他顿悟了吗?  奥妙就藏在孔子所暗示的那个《遁》卦中。《象》曰:“《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换句话说,孔子的五十年代,命犯小人了。  或曰:犯小人跟知天命有什么关系呢?说来话长。  前面说过,孔子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辞职隐退,专心著书育人了,这很符合《遁》卦的隐遁之意。但奇妙的是,五十岁那一年,孔子突然时来运转,受到了器重,登上了政坛。而且这一次他居然大获成功,取得了不错的政绩和口碑,还干了几件威风八面的事情,此不赘述。到五十六岁的时候,孔子又升官,“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一帆风顺的孔子似乎已经忘记了前半生的不得志,还是手下人清醒,提醒他说“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可是孔子似乎已经有点得意忘形了。就好像所有老套的剧情一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齐国派来的美女轻而易举地离间了国君和孔子的关系。孔子开始还对国君回心转意抱有希望,但是发现一切无可挽回之后,他唱着哀怨的歌离开了鲁国:“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如果说三十岁的他还能够经得起失败的话,已经迈入老境的他无法承受这种理想触手可及却又瞬间幻灭的巨大落差。  然而,命运的恶作剧才刚刚开始,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孔子真正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正像所有被落井下石的失势者一样,他开始为了“远小人”而不停地从一个地方“遁”逃到另一个地方,开始了他“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奔走列国生涯。  在卫国,他遇见了第一个小人:某个无名之辈向卫灵公进谗,孔子害怕获罪,“遁”了。  在一个叫匡的地方,他被当地人当成了阳虎,团团围住,关了五天黑屋子。幸运的是,这时候的孔子终于对天命有了一丝了解,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接下来出场的,就是绯闻的女主角南子。对于这件事情的始末,孔子有一句话道尽了心曲:“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和他在《遁》卦中所说的“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几乎一模一样。在孔子心里,女子和小人都要敬而远之。正是女人逼得他在鲁国呆不下去,如今卫灵公又搂着南子同车出游,还让他个半老头子坐着破车跟在后面招摇过市!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只好又出走。  这回是宋国一个叫桓魋的家伙出场了。他居然想要杀了孔子!幸好孔子命大,躲过一次袭击,弟子们叫他快快逃命,他却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看来,屡次大难不死使他更加坚信自己身上背负着天命。  后来到了一个叫蒲的地方,又遭到了一群小人的围攻(搞不明白孔子为什么那么仇家?),还好孔子有一个铁杆的粉丝,他大喊道:“命也已!”开始发狠拼命,把围攻的人吓坏了。围攻的人说:“放你走也行,不能去卫国。”孔子指天发誓说“好!”刚脱身,一转头又去了卫国。孔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洞察了天命的精髓,那就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孔子逃亡列国却频繁回到卫国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有他的一个老朋友蘧伯玉。在充满了小人的世界里,蘧伯玉是一个罕见的大人君子——巧的是,这位正人君子留给我们的名言是“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让人不由怀疑孔子的“五十知天命”是抄袭他的。)  综观孔子的五十岁,大起大落,正是让他领会命运无常的大好时机。他也从此悟出了《遁》卦的义理。他在《彖》中说:“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柔)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这话的意思正是说,他五十岁上台做官,这就是像《遁》卦的卦象显示的那样,九五爻当位得中,发号施令,六二爻柔而居下,一呼百应,所以说“刚当位而应”。可惜《遁》在十二消息卦内表现出阴柔渐长,刚正消亡的的趋势,(十二卦中,纯阳的《乾》卦一变为《姤》,一阴生于下;二变为《遁》,二阴生于下,三变为《否》,三阴生于下,大往小来,小人吉而君子否;五变为《剥》,群阴剥阳,宵小得志,呈现出阳气不断衰微的趋势。)《遁》卦中的阳爻虽然目前仍处在“当位而应”的位置,但是在消息卦中,未来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小人得志,君子失位之象。明智的君子应当早识时务,见机远遁以全身避祸。  
  或曰:孔子不是学易的么,他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吗?当初为什么没有早点隐退,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事实证明,孔子这完全是马后放炮,事后诸葛,接受了惨痛的教训之后才学的乖。因为他是在此之后才开始喜欢易学(“夫子老而好易”),学了《遁》卦之后,顿时领悟蘧伯玉所说的名言,拍着大腿感叹道:“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说,让时光倒退几年,俺五十岁那年如果就能领悟到《遁》卦的精义,早日抽身政治,哪里会犯那么大的错误,遭那么大活罪呢?  不过也好。血的教训换来了“知天命”的成果。孔子从自己那几年的大起大落,充分领悟了《遁》卦的精义——“时也,命也!”难道他说“《遁》之时义大矣哉!”  回过头来,再看看孔子三十岁那阵子的《大壮》卦,我们同样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一卦赫然也位列十二消息卦中,而且是和《遁》卦互为倒象!  
  六、六十为何耳顺?  孔子最难理解的一句话,就是“耳顺”。  这是什么意思?是说人到了六十岁,耳朵根就特别的软,听什么都特别的顺吗?  历来的解释,都并不能让人信服。  其实,孔子这一句,指的是《晋》的卦象。从卦象上看,就能够理解得非常透彻。    《晋》的卦象,上互卦为坎,坎为耳,下卦为坤,坤为顺,(卦象参见《说卦传》)合起来就是“耳顺”之象,更重要的是,上卦为离,离为目,下互卦为艮,艮为止。全卦四象,合起来就是“耳目顺止”之象。全卦表现的,是一种修行的境界,即面对耳目感官传来的刺激,孔子已经能够保持心如止水,而且这种“止”,并非因强行的抑制而成,而是一种“顺”乎自然的平静安宁状态。引用《庄子》的两句话,就是“官知止而神欲行”、“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七、无冕之王  孔子年的时候七十三岁,因此他说自己七十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时间,也应该是他去世之前不久。  这是孔子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了。  有谁能理解孔子对自己真实的期许呢?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孔子给自己算命,只算得了一个《贲》字,对一个学者而言,已经差不多了。(《贲》上卦艮为山,下卦离为文,合起来就是学术文化上的成就令人高山仰止之意),连这样的卦他还感到不满意。究竟怎样的卦才是他的理想?  《先天图》中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顺数第70卦,《震》卦。  《震》卦意味着什么?震卦代表着升天入地,能幽能明的龙(《说卦传》:震为龙),代表着指点迷津万世仰望的北斗星座,代表着振聋发聩,撼醒万物的雷声,代表着生生不息,刚健进取的春天,最重要的,震卦还有帝王之象!  或曰:什么?孔子还自视为王???晕了头吧?这倒称得上“随心所欲”了,可这是大逆不道!  也许大家习惯了正襟危坐的孔子,却从来没有见到他任意放言的一面。在孔子的政治理想中,天子的位置,本就该由圣人来坐的。后世有不少人尊孔子为“素王”,亦是惋惜他只“有圣人之德而无圣人之位”。“圣人之位”是什么?你懂的。也正是从孔子开始,后世无数的人都在向着“内圣外王”的方向努力,也许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无法逾矩,可是在精神世界里,他们都是睥睨一切的王者吧?   
  看不懂,推荐一下,让看懂的人去看
      
1#回复 作者:马系田毕旺
回复日期: 15:02:00    
为什么从坤卦开始数起呢?  
----------------------------------------  
你的解说很特别,不过,我认为也可以有另外的解说。  
就是呀,为什么从坤卦开始数起呢?为什么不可以从乾卦后顺时针往后数呢?  
比如从乾卦后顺时针往后数,第15是蒙卦、第30是比卦、第40是无妄,第50是损卦、第60是小畜、第70是井卦,这样的话,也可以按照你的一套逻辑进行解说呀,“蒙”是开蒙嘛,开始学习了嘛,“比”是立于地上、精诚团结,开始“立”起来了嘛,“无妄”是讲“不惑”啊,无妄而有获,必致福嘛……。总之以此类推,都可以找到解释的说辞的。  
我认为,六十四卦应该看作为一个“计时系统”,乾、坤两卦只是“原点”,乾卦与坤卦之间都只有31卦,正好作为每个月的天数的“时间记录工具”,由“乾卦”顺时针数为“单月”的天数,由“坤卦”顺时针数为“双月”的天数。怎么样?这样解说好像更有合理性呢。如果联系古代天文学思想来看,也许是更好的理解……  
我这种解释,你认为怎么样呢?  
      
把“爻”按照“二进位制”递变,就可以记录每月的天数……
  回楼上:  谢谢回贴。您提出的从乾卦开始的数法,也是我开始尝试的几种顺序之一,由于易象的模糊性和包容性,确实从多个角度都可以说得通的,选择从坤卦开始,主要还结合了孔子的生平和经历以及《象》、《彖》二传的说法,觉得这是最切合孔子思想变化的一个顺序。本贴的主要目的,还是从一个角度论证《先天图》在先秦的存在,这个论证还不是很充分,目前还在补充中,个人认为《先天图》的起源和流传,是易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关键问题,聊以拙文为引玉之资,望各路高人不吝赐教,谢谢!!
      
回复 作者:马系田毕旺
回复日期: 21:34:00    
个人认为《先天图》的起源和流传,是易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关键问题,  
---------------------------------------------  
我感觉,关于《先天图》的起源和流传?还是应该结合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来看才好。至于具体的图是什么时候画出来的?看来比较难以论定。  
其实,在现在来看,“太极图”的画法也是很简单的,就是在一个大圆内画两个相切的小圆,有一把直尺和一个圆规就行了,即有“规”与“矩”即行……你可考察一下古代数学思想,尤其是古代关于几何图形的认识……    
  同意楼上的观点:先天图的产生,正是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之上,与古代天文历法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我下一步准备论证的重点。  但是在开始进行这样的论证之前,如果不能澄清先天图的产生年代,就无法改变目前一个较普遍的看法,就是认为先天图是宋代的数学发展水平下的产物,先秦时期是不可能出现如此复杂的数学模式图的。愚以为,如果不能证明先天图的起始时间,就无法对古代的数学理念和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评估,也就无法正确理解易学的起源和发展。如今我正在做的工作,还处在纠正旧观念的阶段,有关数学和天文的问题尚无暇顾及,不明之处还请兄台多多指教,不胜感激!  
      
作者:马系田毕旺
回复日期: 23:05:00    
如果不能澄清先天图的产生年代,就无法改变目前一个较普遍的看法,就是认为先天图是宋代的数学发展水平下的产物,先秦时期是不可能出现如此复杂的数学模式图的。愚以为,如果不能证明先天图的起始时间,就无法对古代的数学理念和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评估,也就无法正确理解易学的起源和发展。  
--------------------------------------  
我看,你不如把“求证思维”逻辑反过来看,先不管“先天图”起始时间,先证明古代天文学思想与数学的关系和真实水平,这样就很容易说明问题了。我感觉,其实“太极图”画法并难,“先天图”出现应该也比较早,只要证明“八卦”和“六十四卦”是“时间记录工具”就成了……“八卦”是记录一周的时间、“六十四卦”是记录一月的时间,但是又要分“阴、阳”,即要分“双、单”……嗨,我暂时没法做这样的事情……    
纠正输入错误:“其实‘太极图’画法并难”应为“其实‘太极图’画法并不难”,
  说到太极图,还是少不了要提到先天图。因为先天图是在先天八卦方位的基础上画出来的,而先天八卦方位图,正是太极图的原型。我们根据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的办法,把先天八卦方位中的坎离二卦挪到中间,其余六卦位置顺序不变,就会得到一个阴阳太极图,图中的鱼眼,正是坎离二卦的中爻!这个由先天八卦演变而来的太极图已经不仅仅是数学的模型,它实际上又与月相的变化吻合无间,古代的数学与古人天道观念的高度融合,是一个说起来很麻烦的事情。在我看来,《先天图》正是古代数学和哲学结合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如果能够明确它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存在,无疑会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思想发展脉络提供一个重要坐标。
  七日来复  
由“乾卦”往下数为记录1、2、3、4、5、6、7,“爻”按照“二进位制”规则由下面往上面递变。由“坤卦”往上数也为记录1、2、3、4、5、6、7,依然是“爻”按照“二进位制”规则由下面往上面递变。  
我感觉:许多“太极图”都画成两个阴阳鱼,在大圆中的两个小圆根本不“相切”,而且两个小圆也不标准。这样的画法不准确,也不符合数学标准。
  二进制正是《先天图》的基础,但不知楼上有没有想过,传统的看法还是对先秦易学的内容已经出现二进制表示怀疑,要让人相信我们的解释确实是古代易学所固有而不是我们站在现代数学角度的诠释,提出一些证明应该还是很有必要的吧
      
20#回复 作者:马系田毕旺
回复日期: 22:54:00  
传统的看法还是对先秦易学的内容已经出现二进制表示怀疑,要让人相信我们的解释确实是古代易学所固有而不是我们站在现代数学角度的诠释,提出一些证明应该还是很有必要的吧  
----------------------------------  
就是呀,应该做些证明!  
这就是我说的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数学的关系所要表达的含义,因为“二进位制”是在当时天文观测实践中产生的,不一定有现在这样高级的数学水平!也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高级的理论水平!但它一定是产生了……    
  同意楼上观点。古代的二进制,其用途和基本理念跟现在是不一样的,用现在的观念去理解难免失于主观。因此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厘清古代数学与哲学、天文学的关系了,这个工程很浩大,论证起来其实难度更大,要还原易学的真实面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亦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有志于此者,愿以为友,呵呵。
      
数学的“进位制”很多,它的产生应该不是很难,其主要同社会用“数”的社会实践有关,越是比较早时代的人们越是认识不了较大的数,“3”以上的数可能就认为比较多了,“二进位制”的应用应该是比较早的,当然其对“数”的认识也没有现在这样高水平,其应用范围也比较有限。  
除“二进位制”外,还有如“十进位制、十二进位制、十六进位制、六十进位制”等等,大约“二进位制”是较早的较简单的。“爻”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位”,“爻”移动在不同位置上表示不同数位上的“二进位制”的“数”。其实,“八卦”只是一个“二进位制”的“三位数”范围内的计算,“六十四卦”就是一个“二进位制”的“六位数”范围内的计算了。  
我认为,“卦象”本身就表示了中国古代的一种“筹算方法”,正因为如此,《易》才被作为一种测算或预测的工具。    
      
当然,就我们现代人而言,也绝对不要把“八卦、六十四卦”等所谓《易》学思想神秘化,这也是要不得的,有时会害人不浅!
  在中国,数学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如果我们用太科学的观点去理解,有时反而会失去其中的精华吧。数中有道,道中有数,正如古代的礼乐制度,各种音律礼数都是从天道的角度来规定的,抛弃了这个传统,我们只能得出现代的易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易学思想的还原
在研究中“易学思想的还原”是一回事,现代人在研究中进行取舍又是一回事。这是不同的问题。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顶。。。。。。
  前排留名!回家慢慢体会!
  O 哦  高深啊
  收藏了,再慢慢研究
论据仍见不足……
  论道。。。
  蛮有道理的哦!
  先天易源于8千年前古彝族  已无疑义矣
  顶一下,新春快乐,别太监。  
  何天之衢,亨  
  楼主文笔不错,书读的也不少。可惜这篇文章出发点就存在一个致命的漏洞。也许先天图正是仿照孔子的易创造的呢?伪造尚书的事也不是没有。更何况这样一本出名的书呢。河图洛书竟然是陈抟时隔千年之后一下子蒙出来的呢,会不会正好独到孔子写的那句河不出图,凤鸟不至的句子后灵感突发的谋生创意呢?太原始的易经版本早就在文革丧尽了,所以我们现在对易经总是觉得它神神秘秘,要是有一天出土了一本完全推翻了的文物呢?我推荐楼主写的方向更倾向于孔子写易经的意图,第一比较冷门易出新,第二是楼主的文笔完全可以操控这样的文章了。千万不要大众化了,要独到!
  @马系田毕旺 7楼
15:17:00  七、无冕之王  孔子年的时候七十三岁,因此他说自己七十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时间,也应该是他去世之前不久。  这是孔子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了。  有谁能理解孔子对自己真实的期许呢?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孔子给自己算命,只算得了一个《贲》字,对一个学者而言,已经差不多了。(《贲》上卦艮为山,下卦离为文,合起来就是学术文化上的成就令人高山仰止之意),连这样的卦他还感到不满意。究竟怎样的卦才是他的理......  -----------------------------  周易真能算卦?是江湖术士说的吧。现在都什么时代了,你还拿着迷信糊弄人,好笑啊。  你该看看周易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去看看《洪范》之后,再来发帖。
  @老子懒得死 40楼
23:31:00  楼主文笔不错,书读的也不少。可惜这篇文章出发点就存在一个致命的漏洞。也许先天图正是仿照孔子的易创造的呢?伪造尚书的事也不是没有。更何况这样一本出名的书呢。河图洛书竟然是陈抟时隔千年之后一下子蒙出来的呢,会不会正好独到孔子写的那句河不出图要,凤鸟不至的句子后灵感突发的谋生创意呢?太原始的易经版本早就在文革丧尽了,所以我们现在对易经总是觉得它神神秘秘,是有一天出土了一本完全推翻了的文物呢?我推荐......  -----------------------------  以文饰操控文意,以晦涩故弄玄虚,学易之人里面就是太多你这种装神弄鬼之人,才让易学久不见天日。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是什么样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