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武功队传奇第22集中说的千层纸真的存在么

一谈到宋朝,很多肤浅的爱好者大多对其没有好感,因为它未能像汉唐那样实现对的反击,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北方蛮族的阴影下,因此目前不少对认识还停留在教科书阶段的无脑FF往往都喜欢YY骑兵不是宋朝军队衰弱的主要原因,宋朝不能收复安史之乱后丧失的北方失地是因为战略问题,或者说只有像汉唐那样出击大漠才需要骑兵之类弱智得掉渣的观点。目前很多智商还停留在听龟兔赛跑故事的小朋友阶段的唐FANS在捧唐贬宋的时候往往54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唐宋面对的边疆形势发生根本变化,的对手远比强大可怕,二是时代骑兵相对步兵的巨大优势。为此有必要就这个问题给那些小白扫一下盲。 当然看完此文后那些唐FANS学鸵鸟那样当那个优势不存在也没关系,因为这个事实不会因为那些无脑唐FANS的54其存在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而消失。在讨论宋朝为何无法收复汉唐故土前,还是先给那些54骑兵优势的唐FANS科普一下关于骑兵的基本常识。众所周知,13世纪崛起的一代天骄建立的蒙古帝国是靠他自己缔造的无敌铁骑打下来的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帝国,为什么铁骑能成就铁木真同志的千秋霸业呢?这就得从骑兵对步兵的三大基本优势说起,或者反过来说定居民族相对游牧民族的三大劣势。在冷兵器时代的平原地区,骑兵相对于步兵无外乎三个优势。一.冲击性,今天的,战斗机,轰炸机之类就是靠这个成为陆战之王或者空中骄子,对地面步兵军团构成严重威胁。在无马蹬之前骑兵多数情况下还只能干干侦察工作,但马蹬出现后(本文就不讨论马蹬出现时间这个问题了,不过个人认为不会晚于秦末汉初)骑兵便开始拥有对步兵的冲击优势,从此在心理上也开始建立起对步兵的优势。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的冲击性优势有多可怕呢?这一点可以从上世纪30年本朝龙兴时期派出的西路军(未配备机枪)在河西走廊遭当地军阀马家军骑兵轻松秒杀得到间接反映,要知道当时还是热兵器已经成熟的时代,热兵器时代尚且如此,就更别说冷兵器时代了。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优势。二.机动性,这个可以说是骑兵最大的优势。很显然步兵的速度在骑兵面前简直就是乌龟和兔子的区别,只不过龟兔赛跑的童话故事中兔子会睡觉,但在古代实战中骑兵是不会随便像那个故事中骄傲的兔子睡觉傻呼呼等乌龟一样的步兵来追的,无论是耐力还是速度,在平原地区步兵永远是比不过骑兵的。强调“兵贵神速”,而骑兵机动性远高于步兵的特点使其可以非常轻松做到这一点。三.后勤优势。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道出了后勤保障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性。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保障,而这正是50年代创造“神迹”的志愿军将士在朝鲜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重大教训,后来中印战争TG无法扩大战果根本原因也在于当时后勤补给无法支撑藏区边防官兵长期作战,不然国家花那么多钱修青藏铁路干嘛。事实上中国古代战争靠切断粮道迫使对方几十万军队不战自溃的经典战例不胜枚举,偶就在这里不多说。而这正好是骑兵相对步兵最大的优势,甚至还不亚于机动性这个优势。冷兵器时代游牧骑兵相对步兵有多大后勤优势呢?如果看过CCAV10套的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全时空征伐之火线补给》的朋友们相信对蒙古人靠牛肉制品和奶制品解决军粮问题并将当时号称世界征服者的花剌子模统治者摩诃末逼着去见真主的内容一定非常印象深刻,片中已经对骑兵对步兵有多大后勤优势有多大已经做出最详细的说明我就不在这里浪费口舌了。事实上不光蒙古骑兵,历史上的其他蛮族骑兵也是靠打“草谷”这种相当野蛮的以战养战方式解决后勤问题的,大家熟悉的父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同志就是没有很好约束契丹铁骑打“草谷”扰民的问题激起中原百姓反抗于是灰溜溜回老家了,险些就当上了中原的皇帝。而明朝末年的松锦大战皇太极就是靠这样的办法歼灭明军最后一支精锐部队才让李闯捡了个大便宜顺利进了北京城逼崇祯皇帝上吊。正是靠这三样优势,骑兵在那个时代对步兵拥有极高的战略战术优势,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空军对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优势。有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就意味着拥有巨大的战略战术优势。说通俗些步兵打骑兵是赢了追不上,输了跑不掉。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先天的战略优势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因此一般认为骑兵的战斗力至少相当于三个步兵,而事实上在实战步兵相对于骑兵是很难达到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的效果的,骑兵的优势岂能用数量来形容?因此在冷兵器时代要想战胜北方骑兵,无外乎防御和进攻两个手段。在防御方面中原王朝从秦以后主要靠修依托地形优势来限制骑兵的机动优势,类似于二战时期的马奇诺防线。当然靠长城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但可以用作进攻的依托。而对付骑兵最根本的办法发展自己的骑兵对抗北方游牧骑兵,正如今天中国空军对抗美帝猛禽战机最好的办法是发展本国的猛禽战机一样,战胜骑兵只能靠骑兵。而要发展骑兵必不可少的就是解决战马的来源问题,否则发展大规模骑兵只能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一句空话。因此自秦以后马政成为任何一个中原王朝也包括入主中原的汉化蛮族政权都高度重视的根本问题。因为解决战马来源问题最根本就是发展本国养马业,解决骑兵的战马来源问题。实际上汉武大帝之前的文景之治积累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是在积累反击匈奴所需要的马匹资源。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对中原王朝来说无外乎两个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也就是所谓的辽东,即今热察一带。一在西北,就是所谓的陇右河套还有河西走廊一带,当然也可能包括西域。需要指出的是,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甘泉美草之地,沃野千里之域,才能成群放养,最终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正是靠这些地方出产的战马,汉唐这样的中原王朝才得以实现对游牧民族的反击。当然即使是不必为马匹来源问题发愁的秦汉隋唐明在马匹资源掌握上也不如蛮族,那么为什么只有宋朝严重缺马呢?这得从宋朝的开国环境说起,为了让大家对宋朝开国环境的恶劣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这里笔者觉得有必要就开国环境问题和之前的汉唐还有之后的朱明进行对比,顺便为了让大家对宋朝开国环境之恶劣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本人也会拿本朝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参照物。先谈谈为什么汉唐能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呢?其实只要稍微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清楚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踩在秦隋这两个大一统帝国巨人的肩膀之上。而这两个朝代都不用为骑兵问题发愁,秦人本来就是靠给周天子养马起家的,最后秦能一统天下除了商鞅变法外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掌握了陇西养马之地(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抗衡就是胡服骑射与秦同出一脉的赵);而隋朝则继承了鲜卑人宇文氏建立的北周王朝,自然更不用为马匹问题发愁,因此汉承秦祚,唐承隋祚。,结束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时代;隋平南北,结束五胡乱华,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而这两个朝代都是二世而终,表面原因是皇位继承人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为完成统一大业,秦隋的连年征战,使国力提前透支,最终使自己走向了灭亡(当陈胜、吴广起兵的时候,秦朝的主力部队正部署在抵抗匈奴边境上,动用全国的财力修也是为了抵抗匈奴;隋朝的几次大规模用兵,不是对付突厥,就是讨伐高句丽)。应该说虽然秦隋二世而亡,但毕竟奠定了统一国家的基础,因此秦隋末年的战争动乱时期并不长,加上只是本民族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战争性质,因此汉唐一般能在很短时间内大体完成对前朝帝国遗产的大体接收,因此不必为马场问题发愁。这一点恰恰被很多网友所忽略(至少就疆域问题来说,个人认为本朝的情况相对秦隋来说和汉唐更接近,这一点本人会在后文谈到宋朝时候提及)。但对宋朝来说,养马对汉唐来说举手之劳的事情对宋朝来说却可望不可即,就如同跑一百米对正常人来说在平常不过但对先天瘸腿的人却异常艰难。这是为什么呢?这得感谢伟大的“盛唐”,由于唐朝SB的民族政策(某宋FANS曾谏太宗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之破败,此是上天剿绝,宗庙神武。且其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秦、汉患之者若是,故时发猛将以击之,收其河南以为郡县。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猜猜看这位穿越到唐代的宋FANS是谁?)和SB文化政策(除了被众唐FANS津津乐道的唐诗外文化成就其实为零,因盲目的文化开放政策导致其对胡人文化不加选择吸收而本国文化实际上处于衰落时期,可笑的是现在SB唐FANS都盛赞唐代文化何等开放,唐人心胸何等宽广),加上无节制任用胡人为将,最后连边防也由胡人负责(这和开门揖盗,借鼠守仓有什么区别,可笑今天还有不少唐FANS对这种NC做法大加称赞,真是愚蠢不可救药)因此在安史之乱后,辽东,河北,河西走廊,陇右,河套等重要战略要地先后丢失。而唐朝也因此陷入了长达15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这倒和春秋时代的周王朝很类似。但由于先前SB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的恶果,迎来了一个长达200年左右的一个非常平庸的乱世时期(这个时间段内没有大政治家、大家、大文学家、大学问家、大道德家,还不如后面的晚清民国时代,在这里替清FANS踩一下大唐,呵呵!)晚唐却没有齐桓、晋文这样的诸侯,皇帝不仅受制于潘镇,而且受制于太监(被太监宰了3个,还不如后面的猪天子)。河北,河徨等地竟然出现了逆向的蛮族化倾向(好伟大的大唐啊,大清统治中国200多年把自己还有蒙古亲戚以及边境少数民族朝汉化方向发展,而大唐竟然让自家的汉民朝朝蛮夷化方向发展,大唐比大清伟大得还真不是一点半点,呵呵!),正是在这样严重分裂的局面为周边蛮族的做大,崛起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正是在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崛起于北方的契丹建立的辽帝国利用中原混乱之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后来民国时代的军阀混战局面也无不与太君,联共对大炮公的或明或暗的支持脱不了干系)。后晋皇帝石敬瑭于公元936年割“幽燕十六州”于契丹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汉奸培训班三强:龟唐,猪明,KMT)。于是在东北方向,中原王朝不但丧失了马场更失去了最后一块抵御北方蛮族铁骑的战略屏障(后来常凯申出卖外蒙古造成的恶果偶就不多说了,左宗棠“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一语道出外蒙古对今天首都北京安全的重要性)。而西北方向,河西走廊,陇右造成了吐蕃人或者回纥人的地盘,而河套地区党项人经过上百年的经营已经根深蒂固(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契丹人一度占领河套地区但最终还是老老实实退出的根本原因)。虽然此时他们没有建国,但很显然是不会老老实实把这个地盘让出来让汉族王朝养马的。因此宋朝必须首先夺回这上述地区才能在那里养马。但是有足够的战马又不可能去占领这两片地区,于是宋朝对此也无可奈何。而解决马匹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只能是养马,而通过边境贸易的方式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马匹问题,远不能满足战争需求。 而最要命的是宋朝面对的对手和汉唐时代相比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汉唐时代处于部落联盟阶段的匈奴,突厥到宋朝就变成了已经进化为半汉化的蛮族帝国辽和西夏(关于它们之间的区别本人已专门发帖论述过,如果以TG为参照物的话,汉唐时代的匈奴,突厥顶多相当于八年抗战时期在太君面前只能打游击的TG,而宋代的契丹,党项之流可比中一口气把美帝从鸭绿江赶到38线的TG牛气多了)这种局面与今天本朝开国初期的形势极为相似(美帝,联共比之当年的辽金夏蒙强了可不止一点半点,对本朝形成压倒性优势),只不过和宋朝相比,本朝运气要好得多(领土方面继承清帝国的遗产,而且由于近代中国的落后某种程度上因祸得福为TG利用列强之间矛盾发展自己国力提供了施展空间)。面对这样险恶的立国环境,在才能上不逊色于一代天骄的本朝太祖也无力收复前朝丢出去的外蒙古,更无法解放与大陆最近不过一百多公里的台湾岛,既然我们不会因此指责本朝无能,我想理智的网友自然也不会因为宋朝收复不了前朝弄丢的领土而指责宋朝无能吧。回到正题,现在是该谈谈宋朝失去北方战略要地无力解决马匹问题来源问题对宋朝灭亡所起作用的时候了。失去了对陇西,河套这样的马场的控制实际上也就等于将冷兵器时代的战略优势拱手让人,而边境贸易很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宋朝缺马问题。因为契丹人和党项人都没大唐那么SB,既然是大唐让他们有机会控制中原王朝的边疆之地壮大为能与中原王朝的蛮族帝国(不仅仅是体制,在技术上辽,西夏也和宋朝缩小差距,如同今天的美帝虽然仍然是世界第一科技大国,但对今天PRC的技术优势已经没有ROC时代那么明显了),那么他们自然不会轻易让宋朝再把这些地方夺回去,因此这就决定了宋朝与辽金夏蒙的战争必然是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掠夺。一旦涉及这方面的争夺,就是寸土必争的问题了。这种性质是由农业文明的特性决定的。拥有土地就是拥有生命!因此,宋与北方蛮族帝国的战争必然是残酷的、持久的、难分胜负的。而且这样的战争不是一场战斗的胜负就可以决定战争命运的。土地对于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一点从今天毛子的车臣问题,塞尔维亚的科索沃问题也间接得到印证(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同民族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不同,同民族割据势力之间相互往死里掐,无论掐得多么狠,那都是上层统治者之间的事情,对于下层的平民来说谁当统治者其实区别并不大,故本民族割据势力在统一过程中被消灭后很难死灰复燃,但不同民族之间割据势力就不同了,这一点今天的热比娅和鸠摩智就是最好的明证)。当然退一万步讲,即使辽,夏不控制马匹市场,宋朝单凭边境贸易也远远不能满足自身对战马的需求。因为有经济常识的都清楚,一旦形成单方面的卖方市场,出售战马的一方往往可以借机坐地起价,就算是今天的美帝也没法经受得住这样的折腾。那么在战术层面上缺乏骑兵对宋朝产生了怎样不利的影响呢?前面我说过,要收复幽燕十六州,甘凉河套河西走廊没骑兵根本办不到,在这种形势下,要宋军在无强大骑兵的条件下去收复幽燕或者河套地区这些前朝弄丢的领土实际上已经与让他们自杀无异。现在不少NC网友对于后周世宗柴荣的死感到惋惜,和不少学者一样都喜欢做这样的假设,认为假如柴荣没有病死,后周必定可以收复幽燕。然而遗憾的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时后周所面临的历史形势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理智的承认,如果柴荣在收复幽燕两州后不懂得见好就收继续北伐幽燕,恐怕下场只会落了个后晋石重贵一样的下场-身死国灭。众所周知,契丹建立的辽在唐朝末年开始崛起,之间和后唐的战争虽然败多胜少,但后唐的胜利也是建立并未丧失幽燕十六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屏障的条件下打防御战的基础之上。而后晋儿皇帝将幽燕十六州出卖给契丹后,使中原王朝在战略上已经处于劣势的地位,其后虽然契丹入主中原的梦想虽然没能得逞,最终狼狈退回中原,但并未改变中原王朝相对契丹处于守势的地位,实际上在宋太宗北伐幽燕前中原王朝和契丹的战争胜利基本上都是防御战的胜利,并未改变“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态势。而柴荣在还没有统一中原,消灭其他割据势力(包括北汉),更没有经过长期的国力积累准备(尤其是骑兵)的情况下,带领区区几万兵马(骑兵占少数),去孤军深入一个进化为封建帝国并已经征服草原的辽国境内与擅长骑兵战的契丹人决战决战,实际上是自寻死路,按照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左倾冒险主义”。 诚然,当时柴荣选择北伐是看中了当时辽朝处于昏庸的“睡王”辽穆宗统治时期这个难得的“时机”,但当时的辽朝远没有进入社会危机爆发时期,仍然拥有相当强大的国力,后周军队能在北伐初期收复两座城池也是建立在对方没有充分重视自己加上汉族将领望风而降的侥幸之上。而一旦真的兵临幽州城下,后周军队在装备上的劣势就会在契丹铁骑面前暴露无疑。从辽国的地形地势来看,是有利于骑兵而不利步兵作战的(实际上西夏也一样)。如果让我当上辽军主帅,以本人现在的水平想打败攻城的后周军或者宋军也不过是举手之劳。兵法中说的好,兵贵神速。而骑兵的特点正好能够让辽军轻易达到“兵贵神速”的要求。在没有足够骑兵的情况下去孤军深入攻打幽州城会有怎样的下场呢?切不说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对方还有相当强大的野战部队。这也是当年隋唐帝国征伐高句丽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当然有网友说出这样弱智的话:攻打城池需要骑兵吗?攻城当然不需要骑兵,可保障攻城部队的安全没有足够骑兵却只有自杀的份。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契丹人没有在幽州城下部署十几万骑兵,旷日持久的攻城战(哪怕攻城时间超过一天也很危险)也会给契丹骑兵足够的时间迅速扑向攻城的周军或宋军,使其形成里应外合之势,使周军或宋军腹背受敌。对于北方军队尤其是蛮族骑兵来说若要击败后周军可供选择的方案无非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直接用骑兵向后周军队发起冲锋,马镫出现后,步兵在平原地区被骑兵冲锋一般只有被屠杀的命,输了跑不掉,赢了对方骑兵却可以从容撤退,使步兵无法聚而歼之,而歼灭战正是战争一方取得最终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这一点大家可以请教本朝太祖这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关于歼灭战的精彩论述)。当然在部分条件下骑兵冲锋会被粉碎,但在这里那些认为骑兵不重要的NC网友也别高兴太早,因此此时作为辽军主帅的我会采用更毒辣的招数让周军不战自溃,那就是切断周军的后勤补给。而这一招也可以说是骑兵打败步兵最轻松代价最少的招数。任何略知军事常识的人(即使是在下这种半瓶子醋)都知道,后勤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上个世纪60年代中印战争后虽打败印度军队但最终被迫放弃收复的国土就是因为后勤补给问题。期间志愿军因为后勤无法扩大战果,吃了不少苦头的例子大家也非常熟知。而在冷兵器时代,马匹对中原王朝的重要性除了提升骑兵战斗力外,更重要的就是提供强大的后勤支持。汉朝,唐朝军队深入大漠作战实际上都是由马匹负责后勤供应(因为不可能以战养战。)但即使如此,汉唐军队也经常为后勤问题苦恼(看过那篇通篇胡说八道的电视剧《安康长歌》的朋友就知道,剧中唐国强饰演的唐太宗就为这个问题感到头疼)即使周军或者宋军能够抵挡契丹骑兵的冲锋,契丹人也会充分发挥骑兵机动性优势,切断周军或者宋军的后勤补给线,使其不战自溃,一样可以置孤军深入的周军或宋军于死地(对辽军来说,这也是最省事的战法。当年后唐军队收复河套的计划就是这样被党项人粉碎的。“党项诸胡以自救”, 夏州城下“四面党项万余骑徜徉四野,抄掠粮道”。整个一的古代版,联军运输车队在阿富汗山区要给塔利班交保护费才能顺利过关的光荣事迹听说过没有?)。事实上,后来宋军几场对外战争失败均突显了宋军装备上的这种劣势和辽、夏、金在战略与战术上有效的利用敌方劣势。几场战争的过程基本上相似,先是宋军没有遭遇多大的抵抗就长驱直入敌国境内(诱敌深入,毛太祖就是这样在中央苏区几次玩死党国军队的),一旦宋军进入平原开阔地带,北方军队便即时切断宋军退路和补给线,并运用骑兵运动优势,将宋军切成几段而各个击破。由于宋军机动性不够,无法寻找敌军主力进行决战,使宋军的一些难以发挥作用,最后只好被动挨打,一旦不能速战速决,必须立即撤军,宋军往往在撤退时又首尾难顾,以至酿成溃败(宋太宗亲征契丹时,先是长驱直入,结果是全军覆没,自己靠化装才得以幸免)。北方军队优势在其机动性,聚则呼啸而至,散则倏忽而去,寻其决战而不得其门,不期而至则防不胜防,讨之难得要领,置之则边患丛生(看看今天联军被塔利班折磨成竟然要交保护费了,同情中....)北伐,均以惨败告终,丧师失地,兵败求和,最终只有纳贡的份儿。现在,人们多以人事之由苛责宋代君臣,是否有失偏颇?实际上不仅仅是宋朝,之前的时代的历史也证明:只要马上民族侵占了汉人传统势力范围(华北一带),就没有被汉人用步兵赶出去的记录。先说最近几年被很多无脑皇汉吹捧的种族主义分子冉闵,最后他的结局是被慕容鲜卑骑兵战天才慕容恪(对这号人物,李二只能说一个服字,当他十五岁大破后赵二十万大军时李二在干嘛)以五千连环马轻易击败之后被慕容俊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再说说东晋明帝的女婿桓温大将军的北伐战争。第一次是率领4万晋军讨伐前秦,被前秦国主苻健以割麦计轻易粉碎。最后一次是趁慕容恪死的时候讨伐前燕,结果是几万精锐步兵被慕容垂几千骑兵打的最后只有3000人回到东晋。而“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乘着北方大洗牌(按刘裕同志自己的说法是“后秦乱起,骨肉相残,已有亡征”再加上当时北魏连年灾荒,北有柔然威胁,无力南进)的机会灭掉南燕(当时南燕是蠢人当家)短暂收复了关中,可是很快被(这家伙是游击战思想的老祖宗,当年刘裕同志派晋使与勃勃约为兄弟之国,之后当作晋使的面,口授回复,“以答刘浴”。刘浴得勃勃回复后,叹曰:“我不如也。”)杀的匹马不得出关(其实就算刘裕镇守关中在的骑兵游击战面前被拖垮只是时间问题)。后来北魏缓过来后更是一口气杀到长江边上。而南北朝时代南朝最后一次北伐是陈庆之靠七千兵马轻易打到洛阳城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当时北魏国内内乱不止北魏朝廷并不重视的侥幸之上,等北魏骑兵回头收拾他时,最后也只有被吓得装成和尚秘密潜回建康的份了(南归后,特尊重北人,朱异觉得奇怪,便问他,答曰:“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 )。因此上述历史证明什么?证明宋朝先天性缺马的影响对宋朝灭亡因素的影响远在所谓体制性因素之上。当然有人会拿明太祖说事,不少不明真相的无脑皇汉YY什么猪88靠步兵北伐元朝,在这里有必要做一个澄清。其实明朝能成为唐朝灭亡之后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以汉族王朝标准)其实在本质上和汉唐继承秦隋的家底一样,实际上也是建立在接收元朝帝国遗产基础之上(其实也没全部接收,但对中原王朝来说只要把打下的地盘全部接收下来的话也足够其笑傲周边蛮夷了,不过放今天中国要是只有这么大真的连哭的份都没有了)。众所周知,蒙古人在横扫天下过程中,完全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这种高压、野蛮的政策同样也激起各民族、各国家的强烈反抗。反抗的强烈反过来又激起蒙古人更残酷的镇压。实际上,在征花剌子模时,由于遭遇顽强的抵抗,城破之日,成吉思汗下令屠城,女子为奴,男子包括男孩一律处决,整个国家、民族从此灭绝。蒙古人在灭金、灭西夏过程,都实施了残酷的屠杀政策,使这一地区的人口空前减少(顺便说一句,的最后一位哈里发—皇帝就是被蒙古人包上毛毯,让马队踩成肉饼)。蒙古人的屠杀政策,极大地削弱了欧亚大陆大多数民族的实力,造成了不少民族的灭绝。本来,自唐宋以来,在中国北方生活相当多的规模不等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的建立了国家,有的还处于游牧状态,经过蒙古人的征战之后,这些民族大多不见了。当明朝将蒙古人逐出漠北之后,蒙古人统治的许多疆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明朝的领土。可以说,明朝的边境问题,主要由蒙古人解决了。应该说猪88同学是在南方起家的,按道理说应该也会为骑兵问题发愁的。但事实却是猪88是根本不用为马匹问题发愁的,而这其实也是元朝花了近百年时间帮猪88解决的。熟悉蒙古历史的朋友们都清楚蒙古人是出名的破坏高于建设的民族,而元朝也是历代少数民族政权中汉化程度最差,对农业最不重视的王朝,元朝入主中原,在中原四处开辟马场,甚至连金门也有(“其牧地,东越耽罗,北俞火里秃麻,西至甘肃,南暨云南等地,凡一十四处,自上都、大都以至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兒,周回万里,无非牧地。……内及江南、腹里诸处,应有系官孳生马、牛、驼、驴、羊点数之处,一十四道牧地……”——《元史.兵志.马政》)。其中就包括猪88同学起家的两淮地区(元末由于小冰期的影响,此地出产战马质量不逊色于塞外)。当然蒙古人为了完成这项伟大的大规模退田还草工程,作为回报,元朝统治不过百年就只好老老实实回草原放牧去了,而汉族地区也付出了农业生产大倒退的惨痛代价。很显然这种以农业凋敝为代价将两淮变成牧场的自杀政策赵宋王朝还真做不出,否则马还没来得及养起来,大宋朝只怕就差那两人(那两人是谁,相信大家都清楚)了。你让马跟人抢口粮,那些梁山的英雄好汉们能答应不?事实上除了猪88起家靠近两淮马场这个因素外,其北伐成功还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此时的元朝政府早已被各路靠镇压红巾军起家的军阀架空(与太平天国后的清朝情形类似),导致此时的北方混战不休(比桓温,刘裕的机遇好多了),不相信的话大家可以问问张无忌的大舅子当猪88和陈友谅在鄱阳湖PK的时候他在干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猪88的军队北伐过程中基本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能迫使元顺帝乖乖让出北京城(废话,手里没军队能不逃吗?),实现了历史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南方政权战胜北方政权的壮举。那些说猪明开始没骑兵就敢打元的SB可以闭嘴了,没骑兵猪88敢冒险北伐(虽然偶不认同猪8治国才能,但在汉族皇帝中也算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才不会像现在的无脑皇汉那样喜欢YY)?还真当人家是猪啊(顺便说一下猪88在制定北伐策略时要求极力避免与张无忌大舅子正面冲突的)。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一.冲击性: 步兵只要配备长矛、大斧,或者排好拒马,骑兵冲上去就是找死。何况骑兵成本远比步兵高,就算一比一的消耗,吃亏的明显也是骑兵。二.机动性: 骑兵总不能永远避而不战,到了交锋的时候,请参考第一项。依赖骑射也不行,步射可以克死骑射。赢了是追不上,但只要杀伤大半,追不追都没太大分别;至于输了跑不掉,貌似骑兵充足的汉唐明也没少发生。三.后勤: 骑兵的给养消耗远比步兵大的多,还谈什么后勤优势?如果步兵后勤跟不上,骑兵就更不可能跟得上。骑兵可以切断步兵的退路和补给线,但先决条件是步兵不顾后勤强行推进。
真是白痴``
典型的战略上持久,战术上速决。刘裕要是像你这样成天只会空想YY的SB那样不识时务,早就在关中平原中被赫连勃勃玩进坟墓里去了,还有命当宋朝开国皇帝?
SB,物质的劣势靠你YY的尚武精神还有体制,战略这些“软件”来弥补的成功例子有多少?乌龟再努力也不可能在赛跑上超过兔子,小白的思维只怕还停留在听龟兔赛跑童话故事的阶段吧。
西路军是根本没考虑对方的马战。一队拿着步枪的军队面对战马,无异于古代一队弓箭手面对骑兵。古代打仗难道都是纯弓手去对抗骑兵的?事实上古代成熟的军事单位组织,即使由于缺马,没有骑兵配置,也不会遇到骑兵就溃败,长枪阵,战车阵就能有效的抵御骑兵的冲击。蒙古骑兵和其他民族的骑兵,完全是不同意义上的兵种,蒙古骑兵具备了马弓和马上投矛的能力。再加上蒙古军队的马数量几倍于人的数量,长期在马背生活的民族特点,可以不停的换马,在马背上休息的特点,才能利用高机动的能力打长途奔袭战。一知半解的家伙也来充学究。笑话!!这年头不是傻B太多,而是傻B太傻!!
那为什么原始的军国主义体制对农耕民族很重要呢?那是因为如果想训练这样一支军队,整个国家要有尚武的精神,要对军队无条件的支持,要有承受失败的能力。一个国家不尚武,军队的士气就很难振作;对军队不无条件支持,当军队需要的铠甲装备的开支影响人民生活的时候,政府就会找借口削减开支,从而降低军队的战斗力;不能承受失败,就会小败则和,不能持久有效的打击敌人。还拿我们那个连为例,如果让我们上古代的战场,士气肯定无法保障,因为我们那连队的人都是少爷兵,从小受西方文化影响,对国家缺少责任感,更没什么尚武精神。就算士气有保障,如果政府不配给我们坚甲利兵,我们就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那么上去也是送死。如果我们战无不胜,但偶尔失败一次政府就受不了,那么我们以前的成果将全部丧失。那么如果政府建立的军国主义体制,我们一定能胜利吗?回答是,不能。也许有人说,那不白忙活了,不是!因为如果建立了那样的体制,我们死活已经不重要了,我们的死亡只是简单的数字,国家,会派另外一支已经训练好的军队来接替我们的战斗。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嗯,骑兵可以无视车营,马弓的射程和准头比步弓远,骑兵中箭是不会死亡的,弓兵中箭会死亡的,西夏、辽、金、蒙古的军工制造技术远胜于宋朝,人口远多余宋朝。三江口和好水川之战宋军的确是被西夏人的铁骑掩死的随便抄一下三江口和好水川之战。-----------------------------宋和西夏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站真实过程!关于宋和西夏的战争,在中国的近、现代的史学大师的著作里,几乎全部是一边倒的对李元昊歌功颂德,一边倒的称赞他的英明神武,英勇善战,同时也是一边倒的鄙视宋军的无能、懦弱和腐败。这些大师常常提到的,就是著名的三川口之战和好水川之战,他们以这两场大战的结果来证明他们的结论的正确性,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战斗的过程。不过,很多年来,如果你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员,很多人是无法了解到三川口之战和好水川之战的详细战斗过程的,就算你到书店去看那些大师写的书籍,在描写战斗过程时,也总是一笔带过,无法窥全貌。我不是专业人士,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只知道,历史的真相,有时是需要搞明白的,不为别的,只为还那些烈士一个公道。幸好,我虽不是专业历史人士,但却曾经在图书馆工作过,在闲暇之余,有幸接触到了大量的历史书籍,虽然那些古文晦涩难懂,但还是基本了解了三川口之战和好水川之战的详细战斗过程。现在,我就以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介绍一下发生在1000年前的那两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吧!一、三川口之战宋宝元二年(1039)十一月,西夏大举进攻宋朝延州(今延安)。此时延州的最高军事长官是范雍,是一位文官。实话实说,这是宋朝的一大失误,让文官来当任军事主管,相当之恶搞,如果是赵匡胤时代,根本没这些文官什么事,那是曹彬、潘美等职业军人的专利。但问题是,此时是赵祯时代。后来战斗的结果,正和此人对军事的的无能有很大关系不过,开局对宋朝却比较有利。西夏军队的几次进攻均被击退,后来的名将狄青也在此时暂露头角,而且,宋军还主动进攻,攻破西夏的主要据点后桥寨,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和战马。西夏军队大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很能体现李元昊这个人到底是什么货色,身为堂堂一皇帝,却满脑子的阴谋诡计,偷奸耍滑,丝毫没有什么光明磊落。于是,范雍很快就收到了很多党项人的投降申请书。写这些申请书的人纷纷表示要移民大宋,而且无一例外,所要求定居的地方全都是:金明寨。金明寨位于延州城前沿,是延州城的前沿阵地,而且地势险要,可以说是宋军的第一军事重地。宋军在此聚集了十万重兵。不过,这里有个小小的问题,金明寨的守将李士彬,以及十万士兵,全是党项人。可是,之前的战况让范司令充满了革命乐观精神,他未做任何分析,就全部答应了这些西夏移民的请求。而当他向李士彬提出接纳移民的要求时,李士彬的态度是,他居然……也同意了,而且是毫不犹豫的同意了。这就太搞了,范雍是文官,不懂军事,没看出问题来还情有可原,但李士彬你作为职业军人,难道也看不出来吗?答案让人感到无聊,李士彬的确看出来这里面的名堂了,但他太过于自信,觉得这些个小鱼小虾根本就不可能闹出什么风浪来。之前的多次战争中,西夏军队都进攻过金明寨,但都让李士彬不爽,因为每次战斗,还没等李士彬来到阵前,西夏军队就已经被自己超级彪悍的部下给击溃,李士彬每次看到的,都只是西夏骑兵的背影,以至李士彬实在是忍无可忍,多次很想冲着落荒而逃的西夏背影大喊了一声:“你们的胆哪去了?”于是,西夏移民们顺利的进入了金明寨的三十六个分寨里,开始了他们幸福的移民生活。结果,到了第二年的正月新春那天,就出事了。那天半夜十分,李士彬被一阵喊杀声吵醒,等他出来查看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被部下出卖,号令根本传递不出去,自然也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来。结果,在一阵血战后,李士彬被俘,其子李怀宝战死。在被俘之前,李士彬做了最后一件事,就是派了一个心腹部下护送着自己的母亲和妻子逃往延州城,一来为了逃命,二来为了向范雍报警。谁都没有想到,正是这件事情,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战局,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金明寨失守本身。接到战报后,范雍惊慌失措,竟抱着部下大哭,哭过之后,他下达命令,竟是要求防区内所有能够机动的部队,全部增援延州城。殊不知,这正中李元昊的下怀。西夏的军队有一个软肋,就是不会攻城,之前的多次战争,从未攻取过宋朝的任何一座城池,靠的全是阴谋诡计。如果宋军全据城不出,李元昊除了玩诡计外根本没有办法,但现在宋军倾巢而出,暴露在一马平川的野外,你说,善于骑兵作战的游牧军队会怎么想?所以,让一个不懂军事的人来指挥军事,恶心啊!最先接到命令的是鄜延副都部署刘平和石元孙。此时,二人正在边境堵截西夏军队,接到命令后,他们迅速往回赶。史学大师们在描写这一段时,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时正是冬天,天寒地冻的,二人的军队中还有部分是步兵,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急行军,到达目的地后,战斗力还剩几许?而且,此时还有一件让人感到很奇怪的事情,这二位军区副司令员级别的将军,他们的兵力居然是—不到一万人,史书中并未说明为什么,但我想,这也许跟当时朝廷大臣的态度有关吧。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平和石元孙抵达万安镇,经过商讨,二人决定先率骑兵越过之前曾经被攻破的金明寨,继续向延州挺进。当天夜里,大军抵达三川口以西十里。三川口,延川、经川、宜川三条河流交汇的地方,是一片广阔平坦的滩涂地。此时距离延州城已经不远,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战,刘平决定原地休息。可就在此时,他接到了范雍的第二份急令,要求他不得休息,必须以最快速度进入延州城,而且为了防止西夏人乘机混进延州城,还必须将军队化整为零,分批进城。军令如山,刘平只有照办。可是,没多久,刘平就发现不对。他急忙去找传令的人,却发现已不见此人的踪迹。刘平才发现上当了。那么现在该怎么办呢?是继续前进还是怎么着?最后,刘平决定在原地宿营,等后面的步兵到齐了再做打算。天亮后,步兵仍未到达,刘平担心遭伏击,便率军向后撤退。结果在半路上遇到了步兵。步兵将领给他带来了唯一一个好消息,就是鄜延路都监黄德和、巡检万俟政、延州西路都巡检郭遵奉命来增援他们了。这样,刘平的兵力有所增加,上升到了一万余人。当天,宋军布成一个偃月阵,谨慎的向东前行,不多久,到达了三川口的五龙川。就在宋军准备渡河的时候,他们看到了地平线上涌出的西夏军队,人数是…十五万!没错,为了消灭这只宋军,李元昊带来了他所有的党项骑兵,约为7万人,此外还有原来金明寨的党项部队,此时他们掉转了枪口,杀向了曾经的友军,真可谓应了那句老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宋军势单力薄,停止了渡河,开始结阵布防。而西夏军队则开始渡河,准备背河结阵,向宋军进攻。接下来的事情就能显示两支军队的成色了,西夏军队渡过河的军队越来越多,但却没敢向宋军进攻,好象有等所有军队都过来才进攻的意思。而宋军此时却似乎等得不耐烦了,就在西夏军队还在渡河的时候,都巡检郭遵突然率部冲了出去,杀向了西夏军队。请记住郭遵,因为待会儿,他还要出场。见郭遵带了头,其余的宋军也尾随而出,但由于西夏军人数太多,宋军在斩杀数百人后退走。大概是宋军的主动出击伤了自尊,沉默了一会儿后,西夏人也终于主动出击了,不过他们的方式是:单挑,而且是点着名的要单挑郭遵。郭遵正在休息,史书上说他“闻声而出”,意思就是才听到敌人叫他的名字就冲了出去。才几个回合就将那名党项勇士砸死,顿时“两军皆大呼”。他的勇猛让李元昊感到震惊,直到此刻,李元昊才明白,宋军的斗志是那么的坚不可摧,要战胜他们,只有使出必杀技。李元昊下令竖起大盾牌,全军躲在大盾牌后全线向宋军逼近,以此逼迫宋军和他们打阵地战,以实力定输赢。但宋军还是没有和他们打阵地战的想法,没等西夏军队靠近,宋军又再次突然出击,打了个李元昊措手不及。战斗的经过史书上没有记载,结果只有一句话:“(宋军)击却之、夺盾,杀获及溺水死者千余人。”虽然史书上没有明说,但请注意,这里西夏军队有人被挤到河里淹死掉,说明宋军已经突破到了河边,更说明西夏军队已经全面撤退,甚至有可能退到了河对岸!多么可怕的战斗意志!要知道,宋军和西夏军队的人数比仅为1:15!遗憾的是,在众多的史学大师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及这一情节。宋军获得了暂时的胜利,但却无法也不可能消灭敌人,于是刘平下令停止追击,就地休整。这时,数十名宋军士兵拿着一堆西夏人的首级找到刘平,希望刘平能给他们奖赏。刘平此时正担心着西夏军队的下一轮攻击,没心思管这件事,于是他向部下喊话,表示等战斗结束后再一起奖励。就在大伙的注意力被刘平的喊话吸引住的时候,对岸的西夏军队突然发动了进攻。宋军措手不及,开始退却。史书记载,只退了二十步。但就是这区区二十步,给宋军带来了灭顶之灾。本来前面的宋军已抵住了敌人的进攻,正准备反攻,后面却传来了有人逃跑的消息。都监黄德和,这个被史书记载了1000年的懦夫,之前的战斗中就一直躲在后面。这次他干脆带着自己的人脱离大部队,向后逃跑。他这一逃,宋军立刻丧失斗志,全面崩溃。刘平又急又气,他一面叫自己的儿子刘宜中去追堵黄德和,一面命令亲信侍卫去稳住阵脚。等一切平静下来,一清点人数,宋军就只剩下了一千余骑兵。眼看胜利在望,西夏军队再次发动进攻,就在此时,之前曾和西夏勇士单挑过的猛将郭遵突然冲了出来,单枪匹马的冲向了西夏军阵!无比的勇猛。西夏人惊慌无比,没想到此时此刻郭遵还会来个反冲击,急迫之下使出了阴招,企图用绊马索将其绊倒,但都被郭遵用枪挑断。最终,郭遵寡不敌众,力战而死。但他还是为宋军赢得了喘息的时间。宋军稳住了阵脚,虽然只剩下了1000人,但士气尤在。西夏人并不明白这些,此时他们正在提前庆功,然后笑嘻嘻的向宋军发动进攻。在他们看来,1000:15万,结果不用四舍五入就基本可以等于零了。但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正是这群几乎可以忽略掉存在的残兵,却整整折腾了他们……三天!史书上没有记载下这三天,刘平、石元孙他们是怎样度过的,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西夏军队在疯狂进攻了三天后,撤退了。这天晚上宋军在山头上立了七座营房休整。入夜,有人敲响了营房大门:“请问有人在吗?我是范雍范大人派来的……”但来人并没有把后面的话说完,因为他看见所有的宋军士兵都在发抖,不是冻的,是气的。我靠!都什么时候了,居然还想得起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刘平没一句废话,直接就把来人给杀了。瞬时,西夏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团团围住了宋军营寨。不过,西夏人似乎被郭遵打怕了,此时他们还是没有种发动进攻,而是隔着寨门骂娘:“如许残卒,不降何待?”营房里如此回答:“你不投降,我为何要投降?有种就等到明天,我们的救兵一来,你们就死定了。”西夏人再次喊话:“赶快投降!”营房里再次回答:“贵部是想议和吗?等我们禀报一下皇帝。”见劝降无望,李元昊发动了进攻,已经筋疲力尽的宋军只有唯一的选择——坚守,但这一次奇迹没有发生,凌晨时分,西夏军队攻破营寨,刘平、石元孙部全军覆没,无一生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江口之战,最终以宋军的失败告终。宋军的失败,有着多种的因素,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1、
宋朝的军事制度。为防止武将造反或者是拥兵自重,重现唐末藩镇割据的情景,自宋太宗开始,宋朝政府就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军队管理制度,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文官掌兵。每次出兵,总是由一个文官担任主帅,武将任副手。一切军令皆出自该文官,而武将由于担心受猜疑,只能一切照办。如果该文官懂得军事还好办,而一旦碰到军事白痴,瞎指挥一气就糟糕了。三江口一战,如果范雍能够沉着冷静,仔细分析,具有一定的军事素质,或许宋军就不会败得这么惨,但遗憾的是,贵为全军主帅的范雍,却丝毫没有一点军事常识,连围点打援这种常见的计谋都未考虑到。2、
朝廷的态度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不同,打仗玩的全是钱,再由于传统儒家思想,几乎所有的中原王朝,都不太愿意打仗,宋朝在这方面更为突出。当时朝廷的主流思想是,能不打就不打,靠“天朝”的教化就能将李元昊感化;实在不行,当敌人打来的时候就防守,只要保住城池就可以,至于主动进攻,那是万万不可的,一来这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二来这跟儒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的人们对国家领土和主权的概念还比较淡漠,当时甚至还有人提出将陕西放弃,所以,当时在边境上的宋军其实比较薄弱,将领们多次提出增兵,但都遭到否决,甚至还有人以霍去病为例,认为前线只要500人就能解决问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刘平、石元孙两位军区副司令员级别的高级长官,合兵后居然只有一万人。顺便提一句,三江口之战结束后,宋军普遍认为西夏军队将攻打延州,但出乎意料的是,西夏军队立马撤了军。关于西夏军队这一奇怪的举动,史学大师们普遍认为是因为当时天太冷,西夏军队回军避寒去了。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西夏军队长期居住在塞外,所住位置比延州城还靠北,从南方来的宋军不怕冷,这些北方人士反倒怕起冷来了?即便是避寒,到延州城里不比到北边的荒漠更好?西夏军队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撤退,主要是因为他们被打得没了种了,宋军虽一直处在劣势,但迸发出的士气和意志让西夏人感到了胆寒;西夏军队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却损失惨重,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斗志,15万人居然被1000残兵折腾了整整三天,为消灭这1000残兵,居然还使了诡计。要依靠失去了斗志的军队继续攻城略寨几乎是不可能的,撤退,见好就收也许才是西夏军队最好的选择。二、好水川之战庆历元年二月,陕西都转运使兼山西经略安抚副使、知泾原路韩琦接到了朝廷的文令,文令斥责韩琦为什么没有按照原定计划,在正月出兵进攻西夏?接到文令后,韩琦感到很无奈。他是当时朝中少有的主战派,之前他雄心壮志的提出了一个五路进攻的计划,但却遭到了几乎是所有大臣的反对,甚至还遭到了好友的嘲讽。最后韩琦不知是用了什么手段,才使得宋仁宗公开支持他的计划,只是出于妥协,原来的五路进攻,最后改成了一路进攻。现在战备还未完成,这些坚决反对出兵的大佬们却在催着出兵,真是搞不明白啊!就在韩琦感到无奈时,西夏李元昊却突然出兵了,前锋直指镇戎军。韩琦不愧是一代名臣,虽是文人,但却比之前的范雍强得多。在短暂的震惊过后,他马上就制定出了一个说不上完美,但却是可行有效的作战计划来。西夏军队是一支典型的游牧民族军队,和之前的匈奴一样,几乎全是骑兵,擅长野外快速突击作战,但却短于攻城,和宋作战多年,却几乎没有正式的攻打下一座城池。因为攻城并不是一项单纯的力气活,它需要完善实用的攻城器械。而这些正是西夏军队所没有的。韩琦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他将麾下几乎是所有的精锐交给了副都部署任福,让他迅速离开镇戎军,避开西夏军队,尽量不要被西夏军队发现,绕到西夏军队背后的羊牧隆城潜伏下来。西夏军队见镇戎军空虚,必然要来进攻,而由于他们不善于攻城,必然会进攻受挫,等他们锐气一失,任福从羊牧隆城杀出西夏军队一定大败。为确保任务的顺利实施,韩琦在给任福的军令上特意强调了一句话:“苟违节制,有功亦斩。”------必须按照原定路线和方针行军,否则即便杀敌立功也不饶你!二月十日,任福率精锐二万人,以桑怿为前锋,向怀远寨出发。这一路上,每隔四十里左右就有一个军寨为任福提供补给,怀远寨是一个。第二天,任福到达怀远寨。在这里,他听到一个消息,附近的张家堡正发生激战。作为职业军人,任福瞬间充满了战斗的欲望,他决定送张家堡的西夏人去见阎王。战斗并无任何悬念,任福的军队是宋军的精锐,西夏人在丢下数百个死人后,仓皇逃窜,而且还 丢弃了大量的物品。任福下令追击。这是一个勇敢的命令,宜将剩勇追穷寇,他们一口气追了三天。在史学大师们的笔下,这个命令则成为了任福好大喜功、无能、不听将令的表现。但史学大师们似乎没有去认真研究过当时的地图。虽然追杀西夏人并不是任福的任务,但他追杀的路线,却是和韩琦制定的路线相吻合的。无论如何都是朝同一方向,沿着同一路线前进,顺路再杀几个西夏人,何乐而不为?这并不能成为无能、贪功的理由。三天后,任福下令全军休息。此时,他们距离羊牧隆城,只有数十里的路程了,顺利的话,只需一天就可到达。此时还有一个好消息传来,友军武英、朱观有到达既定位置,驻扎在龙落川,离任福的驻地好水川只有5里。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十四日,又一个好消息传来,前面的西夏人似乎跑不动了,而且人数很少。针对这一情况,任福派人联络武英、朱观,两军一同出发,分兵并进,消灭这股敌人。很快前锋桑怿就追击到了距离羊牧隆城只有5里的地方。就在这时,桑怿发现路边有几个大箱子,里面有“咕咕”的叫声,还有翅膀扇动的动静,但却无法看得见里面。丢在路边置之不理似乎不妥,桑怿不是主帅,贸然打开也不妥,于是桑怿派人通知任福,让他来处理。任福来到后,他也不知道这些箱子里到底有什么名堂,于是他下令竟箱子全部打开。结果,当箱子打开的一刹那,数百只鸽子腾空而起,鸽哨声悠扬辽远。伴随着鸽哨声,地面上涌出了黑压压的西夏军队,和三江口一样,仍然是十倍于宋军的兵力。而此时的任福,他的情况比三江口的刘平要差的远了。三江口,刘平好歹还有条河流阻敌,而好水川,则是一马平川!更为糟糕的是,由于事出突然,宋军根本没来得及列阵!就在这一刹那,桑怿率部冲向了西夏军队,毫无畏惧。和郭遵一样,桑怿要用自己的牺牲,来为任福赢得列阵的时间!该怎么办?来不及多想,任福率部发动了冲锋!只有冲锋才有希望!但即便如此,宋军还是逃不掉覆灭的命运。在败兵中,任福眼睁睁的看着桑怿和自己的儿子任怀亮战死。这是极其伤心的事情。这时,一个亲信部将对任福说,将军,您赶快逃走吧!任福望着正在厮杀的部下,感慨万千的说,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耳!这是任福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然后他冲向的敌人,最后力战而死,身中十箭,面部被刺了两枪。任福部最后全军覆没。而另一部分武英、朱观也遭到了包围,情况和任福部也差不多,就在宋军快要崩溃的时候,一个宋朝人的本质真正体现了出来。这个宋朝人名叫耿傅,是个通判,是个文官。危机的时候,武英对耿傅说,你只是个文官,不用承当失败的责任,趁现在赶快撤退还来得及。耿傅的反应是一言不发。 武英急了,冲着他再次大声重复了刚才说过的话。武英才说完,耿傅突然就像被马蜂蛰了一样发起飙来,不是冲着武英,而是冲着西夏人。他打马杀向了西夏人,最后战死。当天的战斗,只有朱观和他手下的一千多人幸存下来。他们意外的找到了几间残破的烂房子做掩护,并坚持到了援军的到来。好水川一战,宋军几乎全军覆没,二百余将校无一生还,比三川口还要惨烈。不过,最忠勇的人是王珪,因为他本不必在此战死。王珪是羊牧隆城守将。好水川发生激战,他率部救援。但赶到时西夏军队已经完成包围。王珪隐约见到任福被包围在中间,他疯狂的冲击,,但人山人海,王珪只有四千人,他如何冲进包围圈,救出友军?几次冲击都没有效果,部下们失去了斗志,有人开始劝王珪回城。望着低靡的部下,王珪默默无语。沉默了一会儿,王珪跳下了马,突然向着东方跪了下去,说了一句让我很感动的话:“臣非负国,力不能及,独有死抱国耳!”然后,王珪跳上马,独自冲进了西夏军中。他独自杀敌数百人,满脸鲜血,仍死战不退。他最后和郭遵一样,死于乱箭。在宋史中,蒙古人对好水川一战是这样评价的:“好水之败,诸将力战而死。噫,趋利以违节度,固失计矣;然秉义不屈,庶几烈士者哉!”不以成败论英雄!相反,我是相当的鄙视西夏军队。从建立到亡国,西夏军队始终没有出现过像郭遵、王珪这类的猛将,他们之所以能打胜战,依靠的是十倍于敌的兵力和阴谋诡计,即便这样,他们也常常是歼敌一千,自损八百,无论是三江口还是好水川,西夏军队都是惨胜。好水川一战,宋军援军在完全失去战场控制权的情况下,仍能歼敌六百,缴获大量牛马物品。而且西夏军队有个特点,一旦主将阵亡,士兵立刻就会溃散。在河北府州,西夏军队故伎重演,同样以十倍兵力包围宋军,但一开战,主将就被宋军射手射死,瞬间,近十万西夏军队立刻溃败,被踩死的不计其数,弄的宋军士兵目瞪口呆,好一半天才醒过神来,诶,瞧这事给闹的,多不好意思。再看看宋军,郭遵战死,但部下无一逃跑,仍和敌人激战三天,直到最后全军覆没,这就是差距。不过说实在话,西夏军队本质就是一强盗团伙,有好处就上,占不到便宜咱就跑,这样的军队,有啥意志?但遗憾的是,这些差距,如果不去看《宋史》、《宋史纪事本末》等这些原始的史料,您是无法察觉的。在史学大师们的著作里,中学的历史教材中,影视作品中,无一不是对李元昊的歌功颂德以及对宋军的无比的鄙视,而刘平、任福、耿傅、郭遵、王珪等人的忠烈,却根本看不到。相反,在某些书和影视作品中,这些人却变成了低能弱智的草包!为什么?蒙古人修《宋史》都没有抹杀掉的人和事迹,为什么却被我们的民族贬低得一无是处?我想问一问,究竟为什么?-----------------------认为骑兵无敌的某人,你仔细看清楚了,到底是唐朝将甘肃丢了还是宋帝认为甘肃是块可有可无的贫瘠土地[/quote]相反,我是相当的鄙视西夏军队。从建立到亡国,西夏军队始终没有出现过像郭遵、王珪这类的猛将,他们之所以能打胜战,依靠的是十倍于敌的兵力和阴谋诡计,即便这样,他们也常常是歼敌一千,自损八百,无论是三江口还是好水川,西夏军队都是惨胜。----------------------------------------------------------------------------------------------------------------------那就请小白顺便鄙视一下大辽,大金还有铁木真。既然西夏军队始终没有出现过像郭遵、王珪这类的猛将?既然西夏军队面对宋军这样严重缺乏骑兵的军队也是歼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咋大辽,大金想灭西夏就是灭不了,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要攻打六次才好不容易把西夏给灭了,而这还是王朝末期的西夏。[/quote]蒙古人要七次才能消灭西夏只能证明其实蒙古人骑兵也不是天下无敌[quote user="wujiawei210
在第133楼"][quote user="蒙面人T
在第118楼"]......宋朝的战略短见是很明显的 但骑兵的缺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有不等于多 不等于成本上吃得消 不等于马种优良 总的说来宋朝发展骑兵客观困难太多 这帖子主要谈骑兵 别扯太远[quote user="近卫军1986
在第121楼"]宋朝有过以步制骑[/quote]以步制骑的条件很苛刻 1 本方至少得有一支精锐骑兵限制敌方骑兵的战略战术运动 2 敌方有正面决战的意愿 3 我方有强大的远程兵种优势或城防优势 缺一不可[/quote]缺马比皇帝对武将缺乏信任重要?脑袋不行,腿上跑得再快也没用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层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