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盼着造句,比如(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2014年11月
26272829303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123456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1、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阅读过程中,学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在这样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形成了。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又反过来加深了学生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2、自主学习,探究发现,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3、转换角色,平等宽容,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教师角色应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导师”向“学友”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把学生学习的课堂“放心”地交给学生。&&&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2)转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3)转换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
李艳萍 阅读(154)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一、课堂调控的必要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互动已经成为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互动生成的自然、和谐、灵动的生命化课堂是我们一线的教师所崇尚、所追求的课堂。而在实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生本等多向互动的教学中,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1、低年级课堂遭遇的尴尬:【尴尬1】:众生百态现象描述 :上课铃声响过,教师已到班上,只见有的学生急着准备学习用品;有的学生在转来转去与别的学生讲话;还有的匆匆忙忙地从教室门口冲进来……准备开始上课时,老师还没张口,有几位学生又旁若无人地讲起话来;有的开始玩起自己桌子上的铅笔、橡皮等,一直没抬起头来看老师;而最迟进来的那几个学生可能是因为玩得热了,拿着纸垫当扇子正用力地为自己扇着,时不时地还往别的同学脸上甩。学生们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一点不顾及老师的存在。整个教室活象一个自由市场,上课老师见了,扯着嗓子大吼,虽是歇嘶底里,却无济于事。三言两语:这个课前状态在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的常态课上特别经常见到。因此有人说:低年级的课堂,孩子们象八爪蟑鱼。课上教师总在不停地忙乎,摁住了蟑鱼的这只脚,而那只脚却又出来了。【尴尬2】旁逸斜出现象描述:一位教师教学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第二自然段,在介绍雷龙、梁龙、三角龙、剑龙的各自特征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抢答:“老师,我知道世界上最小的恐龙是蜥蜴。”面对这位猝不及防的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老师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而下面的学生就喊起来了:“不是的,最小的恐龙不是蜥蜴。”“蜥蜴不是恐龙。”……说到激动的时候,孩子们完全忘记了自己这个时候是为了什么话题而争,只是憋红了脸,一味地跟着“是”“不是”地起哄,不一会儿所有的学生分成两派,继续着他们的“是”和“不是”。教室里乱作一团……于是教师拿起教鞭,好不容易才将这一次的“课堂暴乱”镇压了下来。三言两语:这是由教学内容滋生出来的学生听课状态,孩子们最初可能是单纯地针对问题而进行的争论,但在那样的氛围场,因为觉得好玩,所以这争论很快的衍化成瞎起哄。因此又有人说:低年级的课堂很象一个炸药包,学生就象导火线,一个孩子的行为出轨就足以引爆整个课堂。2、由尴尬引发的思考二、课堂调控的含义以上案例是因为课前组织、教学内容而引起的听课状态,除此之外,周一现象、假期效应、活动后遗症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同样也能引起的林林总总的听课状态,让我们不能不去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堂调控。课堂调控是教师对课堂上学习情境的创设控制,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使用,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应用。课堂调控不同于执行教案。课堂调控不同于“课堂以教师为权威”。三、课堂调控的策略(一)、简化课堂(1)、简化教学内容实施了人教版教材后,我们都不难看到:新教材的内容在量上多了很多。低年级第一册拼音部分就有四个复习,六个单元;第二到第四册教材都有八个单元,每一册教材当中都包括八篇识字,三十四篇左右的课文。每篇需要认识的新的汉字的数量比原来的教材有大幅度的增加。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但要承载的东西比起其他年级的学生要多得多。而我们有的教师认为低年级的学生懂得太少,觉得讲得越细,孩子就理解得越深;读得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好,对教学内容难以割舍;还有的老师觉得教材既然都这样编排出来了,如果不教那么考试考出来怎么办?所以对教学内容不敢割舍。案例陈述:《学会劝阻》理论阐述:不同学生所能承受的教学内容是有一个度的,教学内容太多,构成教学节奏太紧,使学生的心理节奏一直处于急促、紧张的状态,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这疲劳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学生游离我们的课堂。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象卢勤老师说过的故事《蹲下来看孩子》中的那位妈妈,蹲下身来,真实地感受一下孩子眼中的世界。正视学生的学情,以教材为例,截取部分,简化教学内容,那么课堂上就可以放慢脚步,和学生真诚的互动,关注他们的不会,并竭尽我们教师的全力引导他们从不会到会,课堂上就一定能够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再看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以文章教学为主,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假如我们不对讲课的内容进行调控,那么在稍纵即逝的40分钟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既要完成读通读顺课文和识字写字的保底工作,又要理解文章内容,进行相关的语言文字训练,什么都面面俱到,必定什么都不能到。在语文课堂中对于一些长的课文,要合理挤出有效的教学时间实现“长文短教”,做到立足文本,一课只求一得,落实字、词、句的低年级的训练重点,就足够了。其实,舍弃有时是为了更好的获得。(2)、简化教学语言课堂调空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堂常规的训练。但常规训练不能靠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的提醒,春风化雨的激励评价,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学生的行为总在反复,造成我们老师每天也得重复差不多的语言,时间一长,容易使学生形成听觉疲劳,甚至是听觉倦怠。因此我在课堂上就经常采用一些肢体语言进行调控,效果很好。比如:课堂上的目光提问;迫切需要发言的学生建议他们可轻轻摇动自己的小手;注目倾听;击掌两下,表示要安静……诸如此类肢体暗示学生一旦掌握,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实现无声无息地轻松调空。(二)、趣化课堂说到低年级的课堂,不能不提到“趣”。而关于趣的营造,方法更是多。有表演、故事、竞赛、游戏激趣,大型公开课上低年级的老师为了调控,还有把教学的环节以闯关形式出现,不停吸引学生的眼球,自始至终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曾有一个研究教育的人士说过:不爱学习的学生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一个也找不到。所以我今天要讲的就是怎样运用故事情节趣化低年级的课堂。在拼音的学习中,借以学习拼音知识的插图与插图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联系。而这些毫无关联的插图,又与每一节课学习的拼音知识紧紧相连。那么,单纯地以图教学拼音知识,容易产生单调、无味的课堂教学。如果能将这些零散的没有逻辑联系的插图,串联起来,协调于统一的有趣的情境中,就能让拼音学习成为刚跨入小学校门的孩子进行的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活动。如在《汉语拼音6& j、q、x》一课中,有这几幅插图:图一画着一只母鸡、图二画着几个飘着的气球、图三画着西瓜。教学时,可以对这三幅图做这样的处理:师:出示卡片(母鸡图),描述:“母鸡今天过生日了,它很快乐,瞧,它在干什么?”生:母鸡在抓蝴蝶。生:母鸡在唱歌给蝴蝶听。生:母鸡在看蝴蝶。它看见蝴蝶能自由自在地飞,羡慕极了。师:(板书“母鸡”。)“鸡”字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字母“j”(出示“j”的卡片)的读音。(这一片段教学,因为很好地创设了儿童最熟悉同时也是最感兴趣的过生日情境,孩子说得有趣,有味,同时也牢牢记住了字母的读音。情境在继续,效果十分明显。)师:母鸡的大女儿送来了一份礼物,快来看看——是什么?生:母鸡的大女儿送来了一束气球。生:它送来一束五颜六色的气球,有紫的,有黄的,有红的,这些气球飘上天空,美丽极了。生:大女儿把气球藏在背后,要给妈妈一个惊喜。母鸡问:“女儿,你干什么?”母鸡的大女儿就把气球交给妈妈,“妈妈,生日快乐!”师:呀,你真会编故事,真了不起!母鸡见了女儿的礼物,嘴巴笑得合不拢了。(全班小朋友都微张嘴巴,面带笑容,也沉浸在母鸡过生日的快乐中。)师:板书“气球”,学习读音。师:二女儿又送上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呢?(同法学习“x”的读音)师:j、q、x三个字母也来为母鸡庆贺生日了。调皮的它们要给母鸡一个惊喜,都藏在图里边,明亮的眼睛快来找一找吧。(学习字形)显然,上述片断教学中,把插图串联起来,借助插图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观察、表达、想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孩子整节课都处在一个完整的、轻松愉悦的、熟悉的童话生活情境中,实现了乐学拼音这一个最近期的教学目标。在学习拼音部分《复习二》中的第四题,(板书)题目当中出示12个音节词。样子中把12个音节词的“qi& che”“huo& che”连了起来,要求学生仿照样子把剩余的十个音节读读连连。。怎样让刚刚接触音节拼读又害怕拼读的孩子有兴趣又认真地读好这么多音节词,又能思考呢?我在语言情境的创设中,这样说:“小朋友们,秋天真好。今天,音节朋友们相约去秋游。他们是谁?快来看看。”学生开始拼读。拼好一个,师就示范相应说出那个音节词:比如学生拼好“hu& li”,老师说:我是“狐狸”,今天我要去秋游啦!接下来,由孩子们模仿读音节说句子。等到拼读完后,老师假装思考样,说:“他们要出发了,为了不要走丢,伙伴们决定手拉手去玩。可是,他们要怎样找伙伴呢?这事得问问已经拉上手的‘qi& che’‘huo& che’俩。”孩子们的手一下子举得老高,兴奋得很。 “同样是车,所以他们手拉手。”“是吗?”“他们都是交通工具。”师:“原来是这样。他们是同类的,所以手拉手了。小朋友的眼睛真亮。现在,赶紧帮帮还没找到伙伴的音节朋友吧。”学生在逐个拼读的基础上,较快地准确地连好线。这个语言情境创设简单方便,又极大地调动了孩子拼读的兴趣。这样,用故事情节将课堂的环节贯穿起来调空课堂,简单而且容易操作,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持续性的维持。(三)、异化课堂一堂课就如一块蛋糕,都是甜的,一直吃就腻了。再去吃点其他的东西就有味了。所以说没有变化的课堂是了无生机的课堂,是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我们要追求不一样的、有变化的课堂,也就是所谓的异化。1、板块变化课堂其实是一个氛围场。课堂的基调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低年纪的课堂调空很讲究动静搭配的问题。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使课堂处于安静的状态。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因此课堂虽然活跃但却显得浮躁;如果“静”多“动”少,学生就容易疲惫导致课堂沉闷压抑。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画风》的教学可以把安静的生字书写环节放在导课、课中、课末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在一个游戏之后,适当设计一些如听写、练习、默读,以静制动,快速调整学生状态;又比如在较长时间的看、写之后,结合教学,设计一些表演、背诵等活动量较大的环节;连续的半节课的训练之后,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提醒或警示对学生注意力的长久保持已无济于事。可以组织学生来一段律动等形式的课中操,舒展肢体,以动制静。这样,不但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增加师生间的感情。正如一些高明的电影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教学设计时候也要重视动、静的合理与巧妙转换,去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场,获得一个开放但不失控,规范但不沉闷的课堂。2、语言变化首先追求语气语调上的变化。比如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唤起无意注意;因为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令大脑皮层很快的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打破着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其次追求内容上的变化。如课中的写字指导常常有读准音、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动手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几个步骤。教学时可以把这些习惯性的说法改成:和生字宝宝打招呼(读准音)、找找生字宝宝的家(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送生字宝宝回家(动手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把原本枯燥的识写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加以呈现,让学生把生字宝宝当成朋友一样去爱、去呵护和生字一起游戏,体验交往的快乐,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第三,追求节奏变化。这样,通过这些变化,,使教师的语言就象蜜一样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驱散“脱轨”行为,使他们没有心思再去“走神”或“搅场”,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四)、序化课堂所谓的序化课堂是指让每一堂课的安排都要有序。课前活动。大班化教学,更需要学生尽快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课前活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尴尬一”提到的课前状态是否和课前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有一定的关系?一年级上期刚开始的课前活动可以诵读一些课前准备、听讲要求等编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小游戏,规范学习习惯;后期可以将习惯和学习内容融合,形式有:每课一诵、读生字词、读老师推荐的好词佳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的如数量词对对碰等。课前活动力求常变常新,每周一个花样,让学生有新鲜感。有时师生之间的谈话沟通也是一个好办法。教学案例: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上,教了生字“想、告、诉……”读音之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生字卡片,要求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胸前的字能组成词语的就站在一起。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站在一起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莫名其妙地坐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操作……过了几分钟,在老师的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了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下面是什么字。猜对的孩子每个人奖励一个苹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再去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的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就无比羡慕地看着苹果;有个别的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有吃的东西,全然不顾那依旧在津津乐道的老师。应对策略: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可以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而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还可以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没有找到朋友的学生也会赶紧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也可以避免操作时的无序状态。总之,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千变万化,教学对象千差万别,表现各异,必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机智灵活地运用调控策略进行调控,真正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开放”与“规范”的关系,实现“开放”与“规范”的和谐统一,使我们的课堂经常见到 “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理想的状态!
李艳萍 阅读(592)
教学内容:看雪教学目标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习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想知道的内容提示:1、谁看雪?(台湾的小朋友看雪)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 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 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 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 ?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台湾小朋友        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   看   真的   雪他们想到北京 真的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习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习“邀请”,邀请内容 略) 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从上节课同学们向台湾小朋友发出的邀请中,我知道了大家是多么盼望台湾小朋友早日到北京来看雪玩雪,孩子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这些美好的心愿真的会让台湾小朋友感动的。我有个建议,想把你们这美好的心愿告诉台湾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 师:我现在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 略) 师:我现在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 略)
李艳萍 阅读(158)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学习偏旁门、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 3、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重&&& 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 点:&&&&&&&& 区分平翘舌、前后鼻音,读中悟情。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课文&&&&&&&&& 1、你喜欢晴朗的夜空吗?&&&&&&&&& 2、它是什么样子的?能画出来吗?&&&&&&&&& 3、观察月亮的形状、颜色。像什么呢?&&&&&&&&&&&&& 【出示课题:小小的船】&&&&&&& 齐读&&&&& 二、初读课文& 认读生字&&&&&&&&&& 1、范读课文,感受美,&&&&&&&&&&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3、多种方式读课文。认读重点词语。&&&&&&&&&&&4、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三、读读、想想、说说&&&&&&&&&&& 1、美美地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 2、观察:月儿形状&&&& 像什么?&& 为什么?还可以像什么?&&&&&&&&&&& 3、这样的小船美吗?想去坐坐吗?怎样才能上去呢?会看见什么呢?&&&&&&&&&&& 4、表演读,比赛背诵。&&&&&& 四、练习&& 提升&&&&&&&&&&&& 1、填空&&&&&&&&&&&&&& 【&&&&& 】的船&&&&&& 【&&&&& 】的星星&&&&&&& 【&&&&&& 】的天&&&&&& 【&&&&&&& 】的月儿&&&&&&&&&&&& 2、你想给自己的画添上什么呢?动手试试吧。&&&&&&& 五、作业&&&&&&&&&&& 背诵课文,书写生字。课后反思:在教学中,我重视读的教学,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李艳萍 阅读(153)
《落花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两分钟&&二、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白板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板书:19.落花生)&&三、检查预习&&  白板出示生字词&&,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四、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课前两分钟&&二、复习引入&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三、深入探究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四、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     种花生→(& )→(& )→(& )&&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五、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六、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李艳萍 阅读(143)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有“阅读”、“表达”两种基本课型。“阅读”分低年级四环节阅读教学、中高年级四环节阅读教学两种策略;“表达”分低年级三环节写话教学、中高年级三环节习作教学、四环节口语交际教学三种策略,另有“自学——交流”课堂教学策略,供老师们参考使用。&低年级“自主-探究”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自读识字——合作交流——品读领悟——巩固延伸1.自读识字学习目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操作要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利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一般在教师指导下课内完成。2.合作交流学习目标:巩固识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操作要领:用多种方式交流认识的生字、识字方法、初读课文的收获、产生的疑问,教师检查、纠错、引导。3.品读领悟:学习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课文。操作要领:在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句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指导有感情朗读。此环节要避免平均用力,以讲代读;要重视体验,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读书的效率。4.巩固延伸学习目标:巩固本课的字词句,提高应用能力,开拓视野。操作要领:进行背诵、写字、词句积累、运用等方面的训练,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低年级“自主-探究”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解读&低年级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包括“自读识字、合作交流、品读领悟、巩固延伸”四个基本环节。本策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突出识字、阅读两个教学重点。下面对每个教学环节操作时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及操作要领进行说明:第一环节:自读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因此“课标”规定,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的识字总量约为3500个,而低年级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个,占整个小学阶段的一半以上,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策略的第一环节定为“自读识字”,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个体的读书活动来自行识字,体现的是一种学习上的需求,情感上的主动性。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想读通课文,必须首先解决生字的认读问题,因此本环节要达到的主要学习目标就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应当注意的是本环节对读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学生能达到以上目标即可。本环节的操作要领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利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这里提到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目的为了调动学生读书的愿望,让学生在强烈兴趣的促使下进行自读识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来选用恰当的方法激发读书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一句话、一幅图、一段声音、一个情境,用得恰当,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指导进行自主识字是本环节的重点。策略提供了两个方面操作要领,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识字的任务,知道这节课自己要学会哪些字,标画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跟生字初次见面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识字。主要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组织的不同教学活动中自主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方法。如:借助拼音识字、联系上下文猜字、请教同学或老师、查字典……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问题,从而具备一定的识字本领。在此环节中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进行识字训练,力求识用结合,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识字能力。第二环节:合作交流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充分读书,自读识字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进一步巩固识字,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从操作策略看:本环节以学生的合作交流为主,交流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自读识字的成果与方法的交流,二是初读课文的收获。老师要组织、引导好学生的合作交流,并通过检查、纠错、引导等方式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做准备。首先是组织学生交流识字。交流识字的方法很多,如:小老师检查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读生字,读课文检查生字等。很多老师在这一环节积累了很多有趣的方式如:创设情境乐识字、编唱儿歌助识字、组织游戏趣识字等。在组织识字交流活动时,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既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也可以利用小黑板、小卡片等辅助教学,需注意的问题:一是要组织好学生认识倾听,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或词语。二是生字不宜过早从语境中脱离。三是本环节不宜对生字逐一地繁琐地进行字形分析。其次组织学生交流读课文的收获。也就是交流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包括读书的收获和读后的疑问。在组织学生交流初读课文收获的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阅读的收获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得以提高。本环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弱点及时进行诱导。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合作、交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第三环节:品读领悟在低年级阅读课中,品读领悟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目标有三个: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课文。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读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强调让学生经历阅读的全过程。&这一环节的具体操作,策略中做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对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们倡导多读少讲,但并不是提倡一点不讲,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机械、重复的去读,不关注读的层次和深度,不关注读的意义和进步,这样的阅读教学无疑是徒劳的。策略中提到的“引导”和“指导”,强调了教师在这个环节里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带领学生走向文本,让他们有层次的去读,从读通到读懂,从读懂到生情,把每一次阅读都当作一次阅读能力提升的契机,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做到三个“有”: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胸中有书:品读领悟环节的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重点词、句、段的领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哪些词语、句子、段落是课文的重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胸中有书。教师要沉下心来钻研教材、咀嚼教材,发现、选取典范语段,对课文的主要特点、语言特色应了然于胸,并准备好课文的相关知识、背景资料,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发挥引导作用。目中有人:教学理念最根本的改革即物本到人本。教学的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一读就懂的问题不要喋喋不休,纠缠不断,应及时根据课堂上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思路,真正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使学生读有所感,思有所悟,练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心中有法。就是说教师要有较强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面对不同风格的课文,能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体会、感悟。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平时应加强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能正确地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敏锐地捕捉课堂上精彩的瞬间,艺术地提升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东西。
李艳萍 阅读(319)
教学目标: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三、初识长城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2、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3、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4、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5、指名接读课文,随机正音。6、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四、整体把握1、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1)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两幅图的观察点在哪?(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2、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3、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2、出示长城彩图,复习课文主要内容。二、精读课文(一)远看长城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3、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4、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5、指导朗读(二)近看长城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4、指导朗读。(三)由长城想到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四)赞美长城1、教师小结: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3、“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4、朗读最后两段。三、写话寄情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四、作业1、抄写生字词。2、完成练习册。二次备课&&教学反思:《长城》一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顺序介绍。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在学生看图初步了解了课文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然后自读课文探讨问题,品味语言。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堂中应该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
李艳萍 阅读(29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非不可造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