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自一体变速器图解的总体布置图

变速箱厂总平面布置设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变速箱厂总平面布置设计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9吨中型载货汽车三轴式五档变速器设计
内容总装图a0加长变速器第二轴二档齿轮a2变速器第二轴四档齿轮a2变速器中间轴常啮合齿轮a2变速器一档及倒档齿轮a2第一轴a2第二轴a1图纸汇总字数统计设计说明书目录
ID文件名称文件格式文件大小(KB)操作
正在加载...请等待或重新刷新本页面!
9吨中型载货汽车三轴式五档变速器设计
变速器是汽车传动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无疑代表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它的设计也是汽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本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台用于9吨中型载货汽车上的FR式三轴式的手动变速器,以使变速器结构更加紧凑、合理,承载能力大,满足匹配中型载货汽车发动机之所需。
本设计从后驱动变速器的总体方案开始,对传动系统的方案进行分析,档位的布置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变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零部件结构方案的分析确定,同步器、操纵机构及箱体的设计选用。根据所配车型,结合上述参数,再结合汽车设计、汽车理论、机械设计等相关知识,计算出相关的变速器参数并论证设计的合理性。最终,用AutoCAD软件完成变速器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
设计三轴式变速器,以进一步提升后驱动变速器的性能,增加后驱动中型载货汽车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关键词:变速器;轴;齿轮;同步器;设计
下载地址 (所需点数:300沐风币)
图纸发布者
本人擅长AutoCAD图纸设计及绘制,工艺工装夹具、模具设计。有需要设计帮忙的朋友可以与我联系,竭诚为大家服务!
作者热门图纸
作者其他图纸
当前分类本月下载排行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文件名称:整车总布置设计作业指导书 归口部门:研究院 文件编号:YJY? 0034? P? A1--2004 文件版本号: A1 页码: 1/40文件编号: YJY?P ?4文件名称:整车总布置设计作业指导书编制:日期:<b
r />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发布日期:年月日实施日期:年月日 前言为使本公司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化,参考国内外汽车总体设计的技术要 求,结合本公司已经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整车总布置设计指导书。意在对 本公司设计人员在整车总布置设计的过程中起到一种指导操作的作用,让一些 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员工有所依据,在设计的过程中少走些 弯路,提高整车总布置设计的效率和精度!本作业指导书将在本公司所有车型 开发设计中贯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完善。本标准于 2004 年 XX 月 XX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室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室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总布置 目第1章 1.1 1.2 1.3 第2章 2.1 2.2 2.3 第3章 3.1 3.3 3.4 第4章 4.1 4.2 4.3 4.4录概 述 ..............................................................................................................................5 整车总布置设计的任务........................................................................................................6 总体设计硬点........................................................................................................................6 总布置设计的一般程序(待调整) .........................................................................................7 总布置设计的准备...............................................................................................................8 市场调研 ...............................................................................................................................8 样车分析 ...............................................................................................................................9 制定设计目标........................................................................................................................9 整车型式的选择...................................................................................................................9 发动机的种类和型式..........................................................................................................10 驾驶室的型式......................................................................................................................10 轮胎的选型 .........................................................................................................................10 新车型主要“目标参数”的初步确定.............................................................................11 几个主要“目标参数”的确定..........................................................................................11 发动机最大功率及其转速..................................................................................................11 发动机最大扭矩及其转速..................................................................................................12 传动系速比的选择..............................................................................................................134.4.1 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13 4.4.2 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13 4.4.3 变速器档位数的选择 ......................................................................................14第 5 章 尺寸参数、质量参数的初步确定.....................................................................................14 5.1 轿车的级别与载荷确定......................................................................................................14 5.2 轿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5 第 6 章 各相关总成的匹配布置.....................................................................................................16 6.1 车身总布置设计..................................................................................................................16 6.2 发动机总布置设计..............................................................................................................16 6.3 转向节、车轮总成与前制动器总成的布置设计..............................................................17 第 7 章 整车总布置图绘制.............................................................................................................17 7.1 整车布置的基准线..............................................................................................................18 7.2 总布置图绘制的基本原则...................................................................................................20 第 8 章 各总成的布置.....................................................................................................................21 8.1 发动机及传动系的布置......................................................................................................21 8.2 驾驶室的布置......................................................................................................................22 8.3 悬架布置 .............................................................................................................................23 8.4 车架总成外形及其横梁的布置..........................................................................................23 8.5 转向系的布置......................................................................................................................24 8.6 制动系的布置......................................................................................................................25 8.7 进、排气系统的布置..........................................................................................................26 8.8 操纵系统的布置..................................................................................................................27 第 9 章 主要总成硬点概述.............................................................................................................27 9.1 整车设计基准.......................................................................................................................27 9.2 总体设计方案及主要硬点...................................................................................................279.2.1 整车总体技术硬点 ..............................................................................................27 9.2.2 动力传动系统布置方案及设计硬点 ..............................................................28 9.2.3 动力传动系统附件布置及硬点 .......................................................................299.3 底盘系统布置方案及主要硬点..........................................................................................309.3.1 悬架车轮系统.....................................................................................................30 9.3.2 转向系统 ..............................................................................................................31 9.3.4 制动系统 ..............................................................................................................31 9.3.5 电气的布置方案及主要硬点............................................................................32 9.3.6 空调系统 ................................................................................................................33 9.3.7 附件 .........................................................................................................................349.4 总结 ......................................................................................................................................34 第 10 章 运动校核 ..........................................................................................................................34 10.1 轮胎运动校核....................................................................................................................35 10.2 转向传动装置与悬架共同工作校核................................................................................35 10.3 传动轴跳动校核................................................................................................................35 第 11 章 整车设计计算(待加! ).................................................................................................36 第 12 章 悬架系统特性分析(待加! ).........................................................................................36 第 13 章 整车强制法规...................................................................................................................36 第 14 章 总体人员与计划...............................................................................................................38 14.1 人员与时间需求.................................................................................................................38 14.2 总体所开发时间计划(待加).........................................................................................40 第1章概述汽车总布置设计是新车型开发的第一道工序,而新车型总体方案的确定是总 布置设计的第一步。 首先通过充分准备和综合分析,选择一个合理的整车方案,并经过一定的程 序将其定下来。方案确定后,进行准确布置和计算,并为各总成下一步开展的工 作打好基础、准备条件、提出要求并与各专业组协同完成全部的设计,共同实现 整车的总目标。 一种新车型的投产,除产品开发过程外,还要做大量的生产准备工作,如投 入资金设备厂房、人员及制定一整套相关工艺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整车能够稳 定的大量的投入生产,并确保其整车性能和质量能被客户接受,所以整车总体方 案和全部设计内容,也直接决定着工厂的投入。因此,总布置工作――方案选择、 布置、和计算,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做好整车设计工作,必须做好以下两点:第一、要能准确地分析市场形势、 了解客户的心理状态、车辆使用特点,熟悉工厂的生产条件,以便真正确定出合 理的整车方案;第二、要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因为方案确定后,实现该方案的所 有布置、计算及整车的开发工作,基本上是由一个人来完成,所以要求设计者工 作不应该有任何失误,否则会造成反工和浪费,甚至失掉抢占市场的机会。因此 要求设计者必须具有严谨、认真、细致、负责的精神,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能协调 和解决各方面问题和矛盾,使设计产品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总布置工作虽然以完成全部图纸及技术文件资料来标志着阶段性的结束,但 还应该进行整车装配图的校核工作,即利用已完成的全部图纸或三维数模进行全 面的细致的整车装置的图面及运动校核,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设计中存 在的问题消除在试制和试装车之前。 总布置设计在整车开发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工 作。1.1 整车总布置设计的任务产品的设计任务书或开发指令是开发产品的指令性文件,是开展设计工作的 依据,因此要认真地分析研究任务书的内容,明确具体要求技术难点和完成设计 任务所需要的相关文件,做好充分准备。 接到任务书后,综合分析用户的使用要求、不同地区的特殊使用条件、企业 的产品发展规划和生产条件,合理地选择整车性能指标和有关的技术参数,并提 出整车设计方案。 认真地进行整车总体布置、性能计算、提出各总成的技术要求和设计参数, 协调好整车与总成之间的匹配关系,配合完成各总成的设计,使整车的性能、可 靠性达到设计要求。 实现产品系列化,整车设计时通常需要考虑系列变型车的工作,做到产品系 列化,零部件通用化和设计标准化,以适合于大批量生产。1.2 总体设计硬点1.2.1 设计硬点的概念和含义 设计硬点是总布置设计过程中,为保证零部件之间的协调和装配关系,及造型 风格要求所确定的控制点(或坐标)、控制线、控制面及控制结构的总称,俗称设计 硬点,英美称为 HARDPOINT。 这是汽车零部件设计和选型,附件设计及车身设计的 最重要的各项目组公共认可的尺度和设计原则。这是使项目组分而不乱,并行设 计的重要方法。 一般确定后不要轻易调整,如需调整设计硬点,需得到所有子项 目组认可或协商。开始粗定的硬点随着开发进行逐步深化逐步变得更加硬起来, 越接近设计冻结的硬点越硬。越要求最好不要轻易改动。设计硬点是所有设计的 灵魂。 1.2.2 设计硬点的核心思想与设计机理 万物千差万别,但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生都有其自身的原因,没有无原因的 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产品结构与设计也不能例外,不论简单还是复杂的 设计,都是有其客观原因和机理的存在。通过研究发现任何复杂的结构和设计都 是由众多设计特征的组合。而设计特征由功能和装配及制造等决定的设计硬点特 征和自由设计区特征组成。而自由设计区产生的特征多为轻量化设计要求等满足 自由区设计准则的设计优化结果,可以千差万别,比较容易设计。但设计硬点特 征要考虑很多问题,尤其功能与装配问题。因此任何设计都可以归纳为设计硬点 问题。要学会设计,首先要学会识别和发现设计硬点,要知道设计硬点的思想精 髓才行。 1.2.3 设计硬点的具体应用领域 ⑴ 轮距,轴距,总长,总宽,造型风格,油泥模型表面或造型面, 人体模型尺寸, 人机工程校核的控制要求, 底盘等与车身相关零部件对车身的控制点线面 及控制结构, 都称为设计硬点。这是总体设计的控制原则。 ⑵ 门锁,玻璃升降器等内饰件,车身附件与车身安装的点线面,是车身设计的 基准和控制点。 ⑶ 底盘零件,如悬架,副车架与车身的定位面,安装螺丝孔等是车身设计的基 准和控制点。 ⑷ 轴距,轮距,总长,总宽,车轮定位参数,轮胎型号和尺寸等也是底盘及零部 件设计硬点。如变速器输出轴是传动轴设计的控制设计硬点 ⑸ 其他各类设计控制设计硬点,如油箱控制结构和控制尺寸,甚至控制形状, 等等。 ⑹ 除此以外的性能和安全等法规要求的设计结构或方案,也是设计硬点。1.3 总布置设计的一般程序(待调整)总布置设计人员在接到新车型的开发任务后,首先要进行整车构思,并参与 市场调研和样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总的设计原则和明确设计目标。 做好整车方案的选择,初步确定有关的技术参数,以便给总成开发下达设计 指令。 配合好总成设计,共同完成总成的布置工作,协调、解决各部分的矛盾和问 题,完善总布置设计工作。 进行整车性能计算,完善和确定有关的技术参数、确认总成的布置及相关技 术参数。 进行主要部件的运动校核及总布置设计硬点的检查。 编制整车技术条件及汇总整车明细分组目录。 依据试制、试验的情况进行改进设计,最后完成全部设计。新车方案及车身边界草案外型概念图 内概念草图 初步车身布置 图及工程分析外型效果图内效果图风 洞 试 验1/1 内模型(概念) 1/5 外模型 车身总布置设计 及工程分析 内部设计优 化 及 细 化风 洞 试 验1/1 外 模 型 直 至 确 认 表面特征 截面图内部布 置设计内部确认模型总布置设计详图或主 模型技术及工程分析内部设计详图及 工程分析样车设计 工 艺 及 设道路试验样车试制 第2章总布置设计的准备汽车从构思到投放市场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发展汽车工业需要有战略眼 光和思想。每个汽车企业都要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规划就是一定时期 内发展战略的文字载体。在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商品规划是核心内容。企业的一 切经营活动都是以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为目标,通过实现商品的销售而实 现企业的利益和社会效益。任何商品都有一定的寿命周期,因此,企业要不断改 进产品和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要求,从而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更大的发展。 商品规划就是基于上述认识,使社会环境、市场要求和企业实际条件相协调, 保证企业不断推出适销对路商品的一项计划和管理工作。 根据时间区段和任务的不同,商品规划分为两类。一是在一定时期内(如 5 年、10 年)涉及企业所有商品系列的整个商品规划,即商品发展规划。二是按每 一个商品制定方案的单个商品规划,它包括作为商品开发第一步,给商品下个大 致定义的商品计划,以及在商品计划基础上进行的概念设计。商品计划包括确定 商品市场目标、性能目标、成本目标及投产目标等;概念设计的任务主要是,提 出产品应具有的基本结构、基本尺寸,应达到的性能和质量目标等。车辆总布置 的任务是,把概念设计确定的基本结构和部件进行空间布置,使其达到最佳组合, 以保证实现概念设计中确定的目标。 为了保证实现商品计划的目标,保证及时完成开发的任务,使商品按时投放市 场,还需要编制产品开发计划、生产准备计划和销售计划。2.1 市场调研市场调查是制定商品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企业为了获取对外部环境的认识, 需要设置专门机构,不断地进行认真、细致和规范的市场调查和预测。 首先要认真编写调研提纲、调查项目、思考提出问题、地区条件、使用要求、 用户的基本情况、货源和货物的种类等,最重要的是列出技术难点,进行重点调 研,以求解决办法。 调研工作可以分为市场普查和专项调查。 市场普查:可参与产品规划或情报部门每年进行的市场情况调查,包括国内 外制造厂家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国家政策地方规定、社会车辆运转情况统计、营 运费用、管理维修、车辆性能、可靠性、寿命及备件供应等,从而掌握国内外市 场情况、变化规律、发展趋势、用户的使用和需求状况,及时发现市场需求和预 测未来。 专项调查:参加为开发某车型而专门进行的市场调查,明确调查目标,细化 调研提纲,对整车总成性能参数,必须有初步设想后,再到用户和使用现场逐项 进行的了解、找出差异,特别重点调研有关技术难点――性能要求、结构处理、 特殊用途或要求等。调查后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 调研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听问看和测试等手段,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研究思 考达到完善和创新。 每次调研都要有编写调研报告,对问题和技术难点要有解决办法要有结论和 建议。2.2 样车分析选同类型的国内外样车,作为设计参数和设计的目标车型。 对同类型的国内外的样车进行性能测试,包括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 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等。 对样车进行模型参数的测量,包括质量参数、布置参数及有关技术数据,然 后输入计算机,并对性能进行计算,对比测试结果,修正和完善性能评价的计算 方法、掌握选择不同参数时的变化规律,提高计算精度,更好的服务于产品的预 开发设计。 对各总成之间的连接件进行测绘,分析其布置关系,找出布置和结构上的特 点,进而掌握布置与性能、使用等方面的关系。 经过零件和装配位置的测绘后,进行运动校核,找出个部件之间的间隙值与 跳动量值并与实车的测量值进行比较,掌握布置规律,积累各部件间隙数据,提 高运动件的布置水平和设计精度。2.3 制定设计目标整车设计人员要根据市场调研和样车分析的结果以及公司合同技术要求,提 出对某一车型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其中包括汽车的主要用途、适用范围、技 术水平、工艺性、通用化和系列化要求、生产继承性、优先保证的使用性能、载 客量、生产纲领、目标成本、赶超车型的技术指标及变型需要等。新车的设计要 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要求。第3章整车型式的选择根据设计原则、目标和用户的需求特点,整车设计人员要提出被开发的车型 的整车型式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发动机的种类和型式 (2)轴数和驱动型式 (3)车头和驾驶室的型式及发动机与前轴的位置关系 (4)轮胎的选择3.1 发动机的种类和型式对于发动机的种类和型式,在现代汽车上主要选用汽油机和柴油机,选用其 他燃料或其他种类的发动机可根据车型进行选取。 发动机的型式有直列式、V 型和对置式等。冷却方式有水冷和风冷。 因此要根据车型的使用条件和布置上的结构进行选择不同种类和型式的发动 机。3.3 驾驶室的型式驾驶室与发动机、前轴的布置位置,可组成不同的布置结构,形成不同的整 车外型,当然对使用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故要认真的进行选择。 轿车布置可分为三种 1) 发动机前置后驱动 传统的布置形式, 现代的中、 高级轿车在采用。 特点: 轴荷分配合理、易操纵、轴距长、整车平顺性好、轮胎寿命长,但是地板 上有一纵向凸起的传动轴通道影响乘坐舒适性。 2) 发动机后置后驱动 发动机布置在后轴之后,轴距减短,轴荷分配合理, 布置紧凑,质量轻,地板低而平,但是满载时后轴荷易偏大,汽车易产生 过度转向,前轮在高速时会产生飘浮现象,操纵机构复杂,不易变型。后 排座处的振动和噪音较大,乘坐舒适性差,故此种布置型式采用较少。 3) 发动机前置前驱动 广泛应用于中高级以下的轿车上,其特点是:前轴荷 (驱动桥轴荷)易保证,载荷的变化不大,有利于操纵稳定性,减少侧滑 的危险,行驶安全性好,地板低而平,轴距和车长均可根据需要而定。主 减速器和变速箱连成一体,省掉传动轴,减少振动和噪声。易变型为客货 车。缺点是后轴荷轻,非满载时,易产生制动抱死甩尾现象;前桥驱动兼 转向,需增加等角速万向节。这种前驱动桥结构复杂,工艺要求高、成本 高、轮胎寿命比后驱动式低。 前置前驱动型式的发动机既可纵置,亦可横置,既可布置在前桥之前,亦可 布置在前轴之后。发动机在结构和布置上需采用相应的措施,以满足整车布置和 使用性能要求。3.4 轮胎的选型根据车辆类型、总质量、道路条件、车速及其他特殊要求,合理地选择轮胎。 轮胎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整车的使用性能,如动力性、经济性、通过性、安 全性等。因此必须按使用要求、道路条件和国家标准进行合理的选择。一般在汽 车满载时,轮胎所受的静负荷应等于小于它的额定负荷(约 0.9―1.0) 。这主要根 据车辆的使用情况和道路条件而定,在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不超载、道路条件 好,轮胎的静负荷可与额定负荷相等或相近,气压也可选高一点,这样会提高整 车的经济性能。 轮胎选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车速。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道路条件的改善, 现代汽车的车速越来越高,对于轮胎来说,车速越高,轮胎的发热量也越大,致 使轮胎的磨损和寿命都受到影响。轮胎的额定负荷能力是在一定车速下给定的, 超过该车速长期使用合适轮胎的寿命急剧下降。 另外,还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超载。车辆超载或减载运行将对轮胎的负荷能 力和使用寿命产生直线下降或上升的影响。 所以要根据具体的使用条件-道路、载荷、车速等因素来选择轮胎的规格、 基本参数、气压和负荷能力,以保证整车的正常使用和性能的发挥。 汽车常用的轮胎有普通斜交胎和普通子午线胎。普通斜交胎的胎体帘线层较 多,胎侧厚,使用中不易刺破,侧向刚度大,但是缓冲性能差。而子午线胎的帘 布层呈子午线排列,是帘布线的强度得到充分的利用,缓冲层也较多,加强了胎 冠,所以提高了轮胎的缓冲性能、附着性能和使用寿命,滚动阻力比普通斜交胎 要小,因而提高了整车的经济性。但是制造成本较高,由于胎侧较薄,侧向刚度 小,太侧易被刺破。但是其优点较明显,所以很受欢迎。第4章新车型主要“目标参数”的初步确定对于一种新车型的的开发,首先要明确其主要用途,货物类型、使用条件和 一些特殊要求。总布置设计人员应初步确定以下各种参数,作为整车和总成的原 始数据和工作目标。在整车的方案(驾驶室的型式、发动机的种类、整车的初步 外廓尺寸、主要布置参数和布置草图)初步确定之后,整车设计人员通过图面工 作和计算、初步确定如下目标参数: (1) 选定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各总成质量及其整车整备、总重、轮胎 规格; (2) 估算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最大扭矩及其对应的转速(或初步选定发动 机型号) ;(3) 变速器的头档速比和档位数,分动器速比和驱动桥的总减速比。 4.1 几个主要“目标参数”的确定最高车速和最大爬坡度要根据具体的使用要求,车型用途、道路条件和安全 措施等进行选定。 质量参数可以参考同类车型和总成质量进行确定。 轮胎规格的选择非常重要,可以参考国内同类型车型来进行选择,对于国外 同类型样车,应该有保留的参数。由于道路条件和轮胎的制造水平不同,轮胎的 选择应该不同,一般情况下应该根据车辆类型、道路条件、载荷状态、轮胎负荷 能力、车速、底板离地高度、平整性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的选择。4.2 发动机最大功率及其转速设定最高车速,发动机的功率应该大于等于该车速行使时所需要的行使阻力 的功率之和,可用下式计算。Pmax = C A 3 1 m a gf Vmax + D Vmax ) ( η T 式中Pmax ――发动机最大功率 kw η T ――传动系效率m a ――汽车总质量,Kg g――重力加速度,g=9.81g/s2 f――滚动阻力系数,f 由试验确定。他与路面的种类、行车速度、轮胎的种 类、气压有关;C D ――空气阻力系数;A――迎风面积,轿车可取 0.78(前轮距*总高) ; Vmax ――最高车速,km/h。 对于 ηT 、f 值的选取可参见 9.2.2,9.2.3 节。 除考虑最高车速外,还要满足最大爬坡度的要求,既要有足够的头档最大动力 因数。 通过上述方法计算的发动机功率可以互相补充, 以便最后确定发动机的最大功 率值。 发动机最大功率点的转速及转速范围,应根据发动机的类型、最高车速、最 大功率值活塞平均速度、生产条件、参考同类样机的数值来确定。4.3 发动机最大扭矩及其转速当发动机最大功率和其相应转速确定后,可用下式确定发动机的最大扭矩。 M emax = 7019 式中 aPmax npM emax ――发动机最大扭矩,N.m; a ――扭矩适应性系数;即 a= M emax / M PM P ――为最大功率点扭矩 N.m;一般汽油机 a=1.2~1.35 柴油机 a=1.1~1.25 a 值得大小,标志着行使阻力增加时,发动机沿外特性曲线自动增加扭矩能 力。 a 值的大小可参考同类样机的数值进行选取。n p ――最大功率点转速 r/min发动机最大扭矩点的转速 n p 应该认真选取, 一般希望该转速于最大功率点的 转速有一定比例关系,即保证 n p / n m 在 1.4~2.0 之间,如果 n m 取得过高,会使 n p / n m 的比值变小,若小于 1.4,会使直接档的稳定车速偏高,造成在市区内行使转弯灯情况下增加换档次数,故希望 n m 不要太高。4.4 传动系速比的选择确定传动系速比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变速器及副变速器的挡位数及各档速比、 分动器的挡位数及各档速比、驱动桥总减速比(含单级或)双级、轮边减速) 。 在确定上述参数之前,首先要根据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及结构布置需要,确 定传动系的最小传动比和最大传动比,看是否能满足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和直 接档的最低稳定车速、坏路面条件下通过能力,然后再从结构需要和操纵方面入 手,进行档位数的合理分配。 4.4.1 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整车传动系统最小传动比的选择,可根据最高车速及其功率平衡图来确定。 普通的汽车没有分动器或副变速器,而变速器的最小传动比常为 1,所以传动 系的最小传动比就是i0。若变速器的最高档不是直接档,或为超速档,则最小传 动比应为变速器最高档传动比为主减速器传动比的乘积。 通常i0 选择到汽车的最高车速相当于发动机最大功率时车速,最高车速取最 大。近年来为了提高发动机功率利用率和燃油经济性,出现了减小最小传动比的 趋势,有的装有 5 档变速器的汽车,第 5 档的最高车速反而低于第四档的最高车 速。相反,汽车的动力性会增强,后备功率会增大,但燃油经济性会下降。 在选定最小传动比时,要考虑到最高档行驶时的汽车应有足够的动力性能, 及应有足够的最高档动力因素 Dmax。中型货车:0.04~0.08,中级轿车:0.1~0.15。 4.4.2 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最大传动比为变速器头档速比与主减速器速比的乘积,若主减速比确定,则在 确定变速器头档速比即可。该速比主要是用来爬坡与道路条件很差的情况汽车仍 能行使。此时变速器最大速比U k1 ≥ m a g (fcosα + sinα )rk M emaxη T i 0式中 α ――最大爬坡角度rk ――车轮滚动半径,m i k1 取 1.0 则 i k1 .i 0 = i 6求出 i k1 以后,在验算一下附着条件,牵引力不应大于附着力 即 Fmax = 式中M emax i 可 i 0η T ≤ F? rkFmax _最大牵引力,N F? _附着力,N; F? = m2 g? ;m2 _驱动桥质量,kg? -附着系数, ? =0.7最后验算最低档时的最低稳定车速,该车速没有规定的限值。一般情况下, 汽车只要能满足最大爬坡度的要求 (即最大动力因数) 那最低稳定车速也能满足。 , 轿车一般要求爬坡能力达到 30%以上。 4.4.3 变速器档位数的选择 变速器档位数的多少,要根据汽车的类型,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及最高档和 最低档的速比范围大小而定。 档位数越多,发动机的功率利用率越高, (高功率区工作时间长) ,即增加了 动力性,同时也增加了发动机在低油耗区工作的可能性,提高了燃油经济性。 由于相邻档之间的比值不能太大(一般不超过 1.7~1.8,太大了换档困难),所 以在最大传动比与最小传动比值越大,则档位数应增多。而档位多的变速器即 7 个前进档时,其变速器结构,特别是操纵机构就会很复杂,所以有的车辆就采用 增加前置或后置式变速器的办法来解决此矛盾。如需要全轮驱动,可以增设两档 的分动器。第5章尺寸参数、质量参数的初步确定通过整车总布置草图的绘制,可以初步确定各总成的布置关系,进而确定整车 各有关的(布置)尺寸参数和质量参数,以便为总成设计提供原始数据。5.1 轿车的级别与载荷确定在轿车设计前,首先要确定轿车的级别,不同级别的轿车,其尺寸参数、质量 参数均不同,当然性能和其他装备要求也不一样,这既要求设计时明确轿车的级 别后,在确定相应的尺寸参数和质量参数。 轿车级别参见表 1-5-1。 表 1-5-1 轿车的分级表 分级方法 VW A 00 A0 A B C D FORD A B C D E F 中国 微型 小型 次中级 中级 中高级 高级 分级标准 发动机排 小于 1.0 1.0~1.3 1.3~1.6 1.6~2.0 2.0~2.5 2.5 以上 量(L) 轴距(m) 2.00~2.20 2.20~2.30 2.30~2.45 2.45~2.60 2.60~2.80 2.80 以上 总长(m) 3.30~3.70 3.70~4.00 4.00~4.20 4.20~4.45 4.45~4.80 4.80 以上 自重(kg) 小于 680 680~800 800~970 970~80 1380 以上 轿车的设计载荷是在自重的基础上加上乘员的质量,但计入载客质量时,不 能按座位数来计乘员的数量,轿车的载重量计算与乘员数量及座位数有一定关系, 见表 1-5-2。 表 1-5-2 轿车计算用成员数 座 位 乘 员 分配 数 数 2和3 2 2 人在前排座位 4和5 3 2 人在前排座位,1 人在后排座位 6和7 4 2 人在前排座位,2 人在后排座位 8和9 5 2 人在前排座位,3 人在最后排座位;当最后排仅有 2 个座位时,1 人应在倒数第 2 排座位上5.2 轿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整车长度方面尺寸确定 ①在轿车的总布置设计中,整车长度是最重要的一个参数,首先可以根据车 辆的等级,初步确定一个长度 L 值(可参考同类同级别车选取) ,然后再确定其轴 距 L0,保证车内有与该车级别相适应的乘坐空间,合理的布置各大总称,减小外 廓尺寸。 ②油门踏板位置是室内空间设计一个关键部位,它与发动机,特别是发动机 前围挡板的布置有直接关系。为了保证驾驶员脚部的操作空间的合理性及驾驶员 操作灵活性和减少疲劳,油门踏板位置确定后,其他踏板位置也相应确定。在保 证操作空间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动机的接近性、维修的方便性,同时还要注意发 动机舱四周合理的空间。 ③前悬长度的确定。发动机位置确定后,可依次布置散热器、冷凝器等,最 后在确认保险杠的位置,累加后决定前悬的长度。 ④后悬长度主要取决于行李舱、备胎和油箱的布置。 说明:油箱的容积应保证一次行使历程不低于某个特定值。有资料推荐:对 于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其续驶里程就不低于 600km。 油箱容积一般的目标值为: 小型车;45L 中机车:55L~60L 中级以上车:60L~80L 此外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增大油箱容积将导致车长增加。 其一般规律为: 油箱每增加 1L,车长达约增加 3mm。 此部分的布置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 燃油箱距排气管的距离不得小于 350mm,否则应加有效的隔热装置; ② 燃油箱距裸露的电气接头及开关的距离不得小于 200mm; ③ 行李箱容积的计算按照 JB3983-85 轿车行李箱测量参考体积的方法) ( 油箱和备胎布置后,行李箱基本确定。在确定保险杠之后,可得到后悬 长。累加之后可得到整车长度。 (2) 整车高度方面尺寸确定 ①车身高度的确定。选取合理的人体模型即合理的百分位:女子 5%(1502mm) 男子 50%(1700mm) 男子 95%(1800mm) 说明: 1)上述百分位的选取表明仍有 5%的女人(即升高 1502 以下)及 5%的男人(即 身高 1800mm 以上者)不适用承用此车。 2) 以上数据是 1985 年发表的,如果涉及远景规划中的车型,还应考虑人体 身高在逐年增高的情况。 有资料介绍:女子第 5 百分位的身高在每年增加 1.4mm,男子第 95 百分位的 身高每年增加 2.3mm。 车内高度的确定可完全参照 SAE 的要求; 1)确定人体的舒适坐姿; 2)按眼椭圆要求进行室内布置; 3)按国标 GB11562(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校核视野; 4)确定头部空间; 5)室内高度空间的几个主要参数是: H61-从前 R 点到头部包络线; H37-从前头部包络线到车顶内表面; H63-从后 R 点到头部包络线; H38-从头部包络线到顶棚 (3)宽度方面的参数的确定这里不再述及。 整车几何尺寸方面的布置已基本完成。并由此可得到整车造型所需的硬点图, 接近角、离去角等。第6章各相关总成的匹配布置在整车方案和主要技术参数初步确定后,可以给总成下达技术设计任务书, 以便根据相关数据和要求,协调统一的进行各总成的方案设计,最终能使总成的 方案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整车的使用要求和性能的发挥。特别是全新车型的开发, 整车与总成的布置设计要同时进行,逐步完善,最后达到总成方案(基本)合理 并能适应和满足整车的性能和布置要求。6.1 车身总布置设计在车头或驾驶室里面布置发动机,散热装置,再布置前轮,正确处理相互间 的位置关系,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车头高度应尽量低,特别是前端低,可以增加视野; 2. 车头或驾驶室的翻转及其发动机的装拆和接近性问题; 3. 通风与散热要好; 4. 前轮跳动与翼子板的间隙。6.2 发动机总布置设计对于发动机总成的外型及附件的布置,首先应保证工作可靠,布置基本合理,并 能满足整车布置的需要和整车性能的发挥,因此要求发动机总布置完成以下工作: (1) 各附件的选择应保证可靠,整机布置基本合理,并能适合整车布置的需要; (2) 初步确定发动机的外特性曲线图,并保证前面初点的发动机最大功率,扭距及 共转速的要求,以便给传动系设计提供数据; (3) 发动机悬置方案的选择和布置应保证发动机振动最小; (4) 发动机进、排气歧管的布置,尽量保证进排气口的连管的方便性和通畅性。 在车身和发动机总布置的设计过程中,整车总布置要随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 问题并进行协调,以确保两个总成的布置和设计合理,发动机仓的通风散热,隔音隔 热良好,发动机与车身的振动小,各处间隙合理,地板总成,零部件的工艺性合 理,并有足够的刚度,发动机接近性好,维修保养方便,同时还要保证驾驶室内 有舒适的环境,足够的工作空间。6.3 转向节、车轮总成与前制动器总成的布置设计(1) (2) (3) (4)保证主销中心(等角速万向节中心)到车轮中心 距离最小; 选取合适的主销内倾角; 转向横拉杆与下节臂连接环头拆装的方便性; 前轮最大转角极限位。第7章整车总布置图绘制在新车型的开发、研制的初始阶段,经过调查研究与初始决策,提出整车设 想并对汽车的主要参数以及发动机和车轮进行选择后,应进行汽车总布置图的绘 制。首先是绘制尺寸比例通常为 1:10 的总布置草图,以便将整车设想绘成具体 的总体方案,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总成及部件的结构、尺寸、质量和性能指标等 能否满足整车的结构、尺寸、质量及其轴荷分配以及性能指标等方面的要求,需 求最佳的总布置方案。 在总布置方案和各总成及部件的方案确定以后或总布置草图完成以后还要绘 制其尺寸比例通常为 1:1 的汽车总布置尺寸控制图(如图 7.1) ,作为控制各总成、 部件的尺寸及位置的依据。通过对总布置尺寸控制图上各相关总成、部件装配尺 寸链的计算,也可进一步校核各有关总成、部件的安装位置及整车的安装尺寸。 侧视图和俯视图是总布置草图及总布置尺寸控制图的主要视图,当然还应辅 以汽车的前视(外形)图以及必要的横向剖面图和剖视图。在侧视图上,应将汽 车置于面向左方的位置。 7.1 整车布置的基准线在绘制总布置草图时,首先要选择绘制图的基准线(面) 。通常选择车架上平 面线、前轮中心线、汽车中心线、地面线、前轮铅垂线作为基准线,其定义如下: 1. 车架上平面线 车架纵梁较长的一段上平面在汽车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车 架上平面线。它是作为标注汽车各垂向尺寸的基准线或零线。而对于具有 从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则以车身中部底版下表面或中部边梁的下翼面在侧 视图或前视图上的投影线作为标注垂向尺寸的基准线或零线。 2. 前轮中心线 通过左右前轮的中心并垂直于车架上平面线的平面在汽车侧视图和俯视 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前轮中心线。它是标注汽车各纵向尺寸的基准线或零 线。 3. 汽车中心线 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汽车的中心 线。它是标注汽车各向尺寸的基准线。 4. 地面线 地平面在汽车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地面线。它是标注汽车高 度、货台高度、离地间隙、接近角和离去角等尺寸的基准线。 5. 前轮铅垂线 通过左右前轮的中心并垂直于地面的平面在侧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前 轮铅垂线。它是标注汽车轴距和前悬的基准线。 当车架上平面线与地面平行时,前轮中心线即与前轮铅垂线相重合,轿车即 是这样。 MPV 或 SUV 满载静止时的车架上平面线一般设计成与地面线相倾斜, 而 且前底后高的倾斜 0.5~1.5°的小角度,以便汽车驱动时车厢能趋于水平。为了绘 图简便,在绘制汽车侧视图时,应将车架上平面线这条基准线画成水平的,否则 驾驶室及货箱等都要倾斜一个小角度。 汽车总布置草图多由侧视图开始,而侧视图则由绘制基准线开始。首先画出 地面线,然后在该地面线上找出相距为轴距 L 的 A\B 两点,如图所示(图 7.2) 。 通过 A,B 点做垂直于地面线的垂直线,即得前后轮的铅垂线。沿铅垂线以轮胎的 以轮胎的自由半径 ro1,ro2 滚动半径 rr1,rr2 找出前后轮中心 O1,O2, 再以为 O1,O2 圆心, 为半径画出轮胎外圆。为了画出车架上平面线先要找出车架上平面线与前后轮铅 他们可分别由满载静止的汽车在前后轮铅垂线处 垂线之交点 A’,B’的离地高度 a,b。 的各相关零部件的安装尺寸链求得,且 a,b 尺寸间具有关系式:b-a=LtanaF。连接 A’,B’两点即绘得车架上平面线。 O1 点作车架上平面线的垂线, 过 即为前轮中心线。 它与车架上平面线交于 A’’点。在绘制汽车总布置尺寸控制图时,前轮中心线和车 架上平面线应取为主图板方格线的零线。 确定基准线时应注意的事项: 1. 整车在满载状态下,车头向左来确定整车的坐标线; 2. 在新车设计时,整车的坐标线确定后,车身的坐标线也确定了,两者是统 一的; 3. 如果用现有的车身或车架拼装新车型,则坐标线不一定一致。因为所选用 的车型、车架已有自己的坐标线,而布置在新车上时,其坐标线不一定与 新车的坐标线重合,因布置上的需要会造成差值,在设计时应记住,作为 设计的原始数据。原车身,车架的坐标不随新车的坐标而改动。 7.2 总布置图绘制的基本原则总布置图绘制规范以国内颁布的法规为主,在国内法规没有做出具体说明的 部分参照国内相关法规与国外 SAE、ECE、DIN。初步说明如下: 1. 主图板:QC/T 490-2000 2. 轿车尺寸标注编码:QC/T 576-1999 3. 眼椭圆:GB/T 1 4. 安全带固定点:GB 1 5. A、B 区:GB 1;GB 1 6. 前方视野:GB 1 7. 脚踏板:GB/T 1 8. 头部空间、上下车方便性:SAE J 1100 总布置图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前视图、后视图。其中前视图、后视图各 绘制一半,组成一个整视图。第8章各总成的布置8.1 发动机及传动系的布置根据总布置图中所确定的发动机、前悬架(含副车架)及前轮的相互位置关 系、发动机总成、散热器总成、驾驶室布置的外形图,一起在总布置图中进行细 化、准确定位,最后确定其坐标位置。 布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油底壳、机油滤清器与副车架的最小跳动距离; 2. 传动轴与副车架及前横梁的间隙; 3. 散热器与发动机的间隙,风扇中心与散热器芯部中心可以对齐,或者高于 芯部中心,但风扇不要超过上水室下边,这样的布置冷却效果差; ,一般取 3°左右。目 4. 曲轴中心线与零线布置前高后底(夹角约 2~5°) 的是能使汽车在满载状态时,传动系统的轴线互相之间夹角最小,甚至从 前至后称为一条直线,以提高万向节的传动效率和减少磨损; 5. 满载时传动轴的正常夹角在 4°以下最好,希望不超过 8°。越野车的传 动轴夹角可达 11°多。 必要时可加中间支撑, 变成两根或多根传动轴传动。 6. 单根传动轴不易过长, 轿车传动轴的布置,在不影响离地间隙的情况下,主要考虑车身地板的传动 轴鼓包越小越好,因此传动线可布置成中间低两头高的形式。 (1)布置形式 发动机总成及附件的布置有几种形式: (a)前置前驱动(纵置和横置两种); (b)前置后驱动(纵置); (c)后置后驱动(纵置和横置两种); (d)中置后驱动(纵置); (d)四轮驱动(纵置和横置两种); 多数布置形式的散热器及空调冷凝器布置到前 舱中,其优点是发动机散热器及空调冷凝器冷却效果好,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前舱空 间,便于维修保养。 (2) 发动机匹配 汽车可配置不同型号发动机, 主要要校合尺寸空间及发动机悬置设计.要考 虑(a)振动噪声最低,要分析计算;(b)维修最方便,建议进行三维装配流程仿真;(c) 传动系统进行动力性经济性优化. (3)尺寸布置和建模要求 (a)传动轴夹角水平面(俯视图)内接近零在-0.5~+0.5 之间最好,上下公差 最大不能超过 2 度,满载工况轿车前视图向上为正 0~1 度, 半载(轿车载 3 人)为 -1~+0 度之间,货车可以大一些一般在-2~+2 之间最好, 小型轿车由于传动轴短可 以比大轿车适当方大, 一般可分别在 0~+2 度和-2~0 之间. (b)发动机和附件与其他和各自之间布置间隙分别为:静止件之间布置间隙 10~15运动件或有热量件与其他件之间动间隙 15~25经常修理部件间隙应 &25mm 一般在 25~50排气管与其他所有零件间隙应大于 30mm, 一般 30~60排 气管与油箱与油管之间间隙应大于 60mm,一般为 60~90mm,而且要装防热辐射反射 板. (c)发动机悬置按装孔位硬点位置度建模精度误差为-0.5~+0.5发动机结 构外形的建模误差为在-2~+2mm 之间,发动机机舱附件建模精度误差为-1~+1mm,附 件安装孔位位置度硬点建模精度误差为-0.25~+0.25, 按装支架和车身支承孔位 硬点位置度建模精度误差为-0.25~+0.25;零部件安装螺栓与孔位之间要设计 2mm 间隙(如 M10 螺栓用直径 12 的孔),以便补偿制造和装配误差.8.2 驾驶室的布置在发动机与车架、前悬架、前轮布置关系确定后,即可布置驾驶室,在总成 设计阶段,对其关系进行协调。因此在这仅对其相互关系进行最后布置上的确认 和坐标、尺寸的确定。 (1) 驾驶区布置及要求 因前轮罩,为保证离合器踏板中心至最近障碍物(车轮)的距离符合标准 要求,需进行仔细的布置,以便获得好的舒适性. 可以依据 SAE 标准或 GB 标准进 行布置, 并要满足人机工程标准和要求.也可以从成熟产品中测量反求,以便获得 理想的结果. (2) 驾驶区尺寸布置及建模要求 (a)一般制动踏板面高出油门踏板 30~60mm,以便安全,制动踏板与油门踏板在 Y 轴方向(侧向)两踏板边界间距为 20~80mm(小车小大车大); (b)离合器踏板离制动踏板距离为 30~60mm,理想的中心距为 180~220mm. (c)制动踏板和离合器踏板宽一般大于油门踏板宽的 2 倍,离合器和制动器踏 板上平面基本在一个平面上. 很多设计是全新设计,也有部分设计任务是改进部分结构, 如前围部分进行全 新设计,包括 A 柱、前车门、风窗玻璃、前保险杠等。必须进行人机工程学布置 和三维建模,确定设计控制结构及尺寸, 这时车身的外形轮廓或边界可以根据人 体布置,行李箱和发动机等的布置进行初步的边界确定, 一般按照法规要求, 根 据头廓包络体的基础上加一定的间隙(一般为 30~150mm), 高档汽车一般要大一 些. (3) 仪表板总布置设计 仪表板部分: 在保证其基本安装尺寸及组合仪表等通用件(COPY 件)选型的 前提下和空间布置尺寸下,根据满足人机工程原则和造型与美学原则, 对仪表板 进行重新造型设计。仪表板全新设计,各种附件可以沿用,也可以根据造型需要 重新设计或选型。 (4) 灯具布置 前后照灯总成可重新设计, 也可以选型,必须参照同类型灯具的结构进行 按装布置,以便为车灯支架车身板设计提供硬点, 也为灯具设计提供了条件和便 利。 (5) 布置建模要求 (a) 以上零部件在边界和安装定位硬点的建模要求误差为-0.25~+0.25 (b) 非定位点面及形状建模误差为-3~+3mm. 8.3 悬架布置悬架系统是轿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悬架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车 辆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以及制动转向性能,因此,悬架系统设计是轿车设 计的重要工作。为了确保所期望的行使特性和直线行使能力以及避免轮胎的过度磨损,需要规定所有车辆定位角, 包括允许的公差在内。 依据 DIN70020 仅仅是把空载状况作为测量基准。 (1)转向系统布置方案 由于轴荷的变化,及运动过程中与转向系统干涉都要检验,悬架的元件需作优 化, 如减震器、螺旋弹簧校核,调整其阻尼及刚度,下摆臂长度调整, 横向稳定杆 重新布置, 纵向拉或推力杆设计, 副车架需重新设计,悬架常用结构有几十种,请 详见悬架设计章节。 (2) 悬架布置与设计硬点获取 总布置的目的是为确定悬架设计硬点和相关零部件设计硬点.在满足悬架设计 基本要求情况下先初步布置悬架布置设计,为精确悬架设计及车身等零部件设计 提供依据和硬点. 在选定某一悬架平台基础上,满足悬架设计初步定位参数,以便 得到设计硬点.悬架主要设计定位参数,可初定待悬架详细设计时, 再优化最后结 果.一般轿车按照空载,半载和满载三种工况分别进行优化. 在半载状态(轿车只乘 3 人),主销内倾角一般在 11~13 度公差-0.5~+0.5 度, 侧偏移距-10~+10主销后倾角 0~+3 度公差-0.3~+0.3 之间;车轮外倾角+0~+0.5 度公差-0.25~+0.25 度. (3) 悬架尺寸布置及建模要求 (a)总布置建模时要将沿用件尽力建准,定位面误差应在-0.25~0.25 之间,非 定位面误差应在-1~+1mm,车轮轮辋定位和按装面建模精度误差为-0.25~+0.25mm, 转向节或轮轴轮毂及轮辋按装平面的建模轴向精度误差为-0.25~+0.25mm. (b)转向节球头坐标定位建模精度空间误差为-0.25~+0.25mm. (c) 导 向 杆 的 长 度 误 差 控 制 在 -0.25~+0.25mm, 其 他 方 向 形 状 误 差 为 -2~+2mm.(e)副车架按装定位孔位定位面硬点建模误差为-0.25~+0.25mm,其余外 形结构误差为-3~+3mm.这样的误差是不能作为产品数模的,只能作为总布置之用.8.4 车架总成外形及其横梁的布置先确定车架纵梁的断面高度,可通过有限元计算,并参考同类样车的车架最 大断面高度,决定车架的最大断面高度。 车架前部的变断面,除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外形的变化及选择,要 考虑布置上的需要和冲压工艺性,如主销后倾角、前轮的跳动量、发动机和散热 器等的悬置结构及驾驶室的布置等,最后进行综合平衡后再确定车架前部的外形 尺寸和断面高度。 对车架总成的外宽,其前、中、后部不等,主要取决于布置上的需要。前部 外宽取决于发动机的外宽及悬置结构的布置、散热器的尺寸及悬置、前轮距、前 轮胎的型号及车轮的最大转角、转向纵拉杆和减振器的布置、前悬架的结构型式 和布置位置等因素。后部车架的外宽取决于后悬架的结构、尺寸、布置及后轮胎 等型号、布置尺寸、整车外宽。 轿车车架主要根据布置需要,多采用承载式车身,而高级轿车还是采用有车 架式结构,但车架的外形都根据布置上的需要,作成前后窄而高、中间宽而低的 形式,这样可以保证整车质心低而且运行平稳。 车架总成的横梁布置应均匀、结构合理,在胶板上有总成固定支架的地方, 应布置横梁,以便减少纵梁腹板的侧弯。8.5 转向系的布置转向系统布置,主要是保证驾驶员操纵轻便、舒适,并使汽车具有较高的机动 性和灵敏度,转弯时减少车轮的侧滑,减轻转向盘上的反冲力和有自动回正作用。 转向系统布置的关键要保证转向传动装置及拉杆系统有足够的刚度和较小的 传动比变化量。 转向机及转向柱的固定要牢靠, 角度及转向盘的高度位置应保证驾驶员操作灵 便,手臂没有被架高的感觉,抬腿蹬踏板时不碰转向盘。 拉杆必须有足够的刚度,特别是弯拉杆,要保证没有弹性变形。 在前轮左右最大转弯区间内,各节点不能出现发卡,摩擦现象,拉杆之间不能 出现死角,在转向过程中传动比的变化量尽量小。 (1) 转向系统形式 多数中小车辆转向系统采用齿轮齿条转向器. 其结构简单,一般采用两端出力 式,采用断开式横拉杆,少数车辆也采用单侧出力式. 如有一些微型面包车前悬架 采用单向出力式. 采用两端输出式齿轮齿条转向器,直接驱动转向节臂。优点: 结构紧凑,易于布置, 直接驱动,机械效率高, 零件数量少,成本低。转向系统 主要零部件与其他零件之间布置间隙与建模精度要求 (2) 转向系统匹配 可以用转向梯形理论对转向系统进行设计, 现代汽车设计, 由于使用频率为 高速几率大,而且由于轮胎变形的原因, 为减少轮罩设计尺寸及扩大驾驶室布置 空间,可以在转向梯形理论基础上除以 2 来校合转向梯形,即左右转角差可以适当 减小.同时要进行轮胎转向和跳动的运动学校合. (3) 转向系统尺寸布置及建模要求 (a)转向器与其他件之间间隙一般为 10~15mm,转向系统运动部件与其他件间 隙在运动过程中和静态都应在 15~25 (b)转向器外形建模精度为-1~+1mm 之间; (c)转向器按装孔位和摇臂轴孔及断开点球头中心等硬点位置度建模精度误差 为-0.25~+0.25 (d)转向节及转向柱等零部件外形建模精度误差为-0.5~+0.5 (e)转向柱按装定位孔位硬点位置度建模精度为-0.25~+0.25 (f)转向系统设计计算详见后面章节; (g)转向器支架的按装定位孔位硬点位置度建模精度误差为-0.25~+0.25 (h) 转 向 器 支 架 建 模 精 度 误 差 为 -0.5~+0.5mm, 按 装 定 位 建 模 精 度 误 差 为 -0.25~+0.25 (i)螺栓与孔间有 2mm 设计间隙,以便于装配. 8.6 制动系的布置汽车制动系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性。 为了 保证汽车有良好的制动效能,应该合理地确定汽车的制动性能及制动系结构,并 合理布置其在整车的位置。 (1) 制动系统布置和匹配 对于一个新车型, 因前后轴荷分配有变化,故前后制动系统力也需调整和优 化(一般需调整制动分泵的直径,或制动器直径等参数) 。初选前后制动器时可以 参照同样或接近设计车型前后轴荷的车型制动器参数,进行制动系统优化和调整, 并要考虑制动器与转向节,车桥和车轴的按装和定位. 为获得负或小侧偏移距,一 般前悬架常采用盘式制动器. (2) 制动系统尺寸布置及建模要求 (a)定位面和孔位建模精度误差为-0.25~+0.25mm,其余部分建模误差可以为 -3~+3mm. (b)制动地板和制动鼓之间按装定位误差为-0.25~+0.25mm,可以不详细建内部 结构,可合一起只建外形和按装面数模. (c)制动管路的布置可以先粗后精, 开始可选定管路形式然后粗排管路,以便 车身地板设计时考虑到筋槽用于布置制动管路.以便车身设计时顺便考虑一下制 动管路. 目前最普遍采用的制动系统为 ABS X 型交叉双管路式制动系统,在我们公司项目进行中也有感载比例阀或比例阀形式,但管路布置均为 X 型交叉双管路形式。1.X 型交叉双管路布置 A X 型交叉双管路特点是一回路失效时仍保持 50%的制动效能,并且制动力的分配系数和同步附着系数没有变化, 能保证制动时与整车负荷的适应性。 但 X 型交叉双管路容易引起前轮朝制动起作用的车轮一侧绕主销转动,使汽 车失去方向稳定性。所以整车布置时一定要保证前轮主销偏移距取负值,利 用不平衡的制动力使车轮反向转动,能够改善汽车制动系一回路失效时的方 向稳定性; 并预留车轮 B 制动管路布置时四个车轮处必须设有软管来连接车轮制动器, 极限跳动时的行程,其行程应按悬架的极限跳动量校核,同时软管必须套有 螺旋钢丝,以防止软管被挤压制动器不通油失效的现象; 保证装配和维修方便, 同时应 C 制动器整套管路中适当位置应设有管接头, 考虑管接头设在便于拆装的位置;D 制动管路中应适当设有固定管夹,保证整车行驶颠簸中管路不松动。 2. 制动器布置盘、 鼓式制动器布置时应考虑其维修方便性和间隙调 A 因刹车片是易损件, 整空间。目前采用的制动器基本是自动调整间隙式,省去了烦琐的调整刹车 间隙工作; 这样能够保证持续刹车或持续下 B 制动器布置时还应必须考虑其散热效果, 坡行使时的安全性。3.制动踏板布置让驾驶员预紧急情况时容易踩到制动 A 制动踏板布置时应比油门踏板高出, 踏板,而不是油门踏板;B 制动踏板和离合、油门踏板的间距应符合有关标准尺寸; C 制动踏板的行程应必须校核,一般正常行程为 50~60mm,同时一定要校核一回路失效时的制动踏板行程,其行程一般是正常行程的 2 倍,具体按结 构尺寸计算校核。 在制动踏板的行程范围内不得与前围板或其它零部件干涉;D 制动油壶的加油口应布置的便于加刹车油的位置。 4 驻车制动器布置驻车制动手柄一般布置在驾驶员右侧附仪表板上, 便于操纵, 操纵行程内不得 有任何零部件干涉。5ABS 控制器布置ABS 控制器一般布置在发动机舱内便于拆装维修的位置, 并与排气管保持一定 距离,以免过热。6 感载比例阀布置感载比例阀一般布置在后桥附近,其管路应按感载比例阀结构具体连接。 如果前后轴荷分配有变化,则前后轴制动力也需调整和优化(一般需调整制动分 泵的直径或制动鼓直径等) 。8.7 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空气滤清器及进气管路是保证发动机得到充足和清洁空气的通道,所以吸气 口要放在空气畅通、清洁、灰尘少的部位,管道长度应尽量短,以便减少阻力。 空气滤清器的容量要足够,特别在风沙、灰尘大的地区,要加大空气滤清器的容 量,以增加滤清效果,减少发动机的磨损和保证其正常工作。 排气管的布置要保证发动机排气畅通,阻力小,同时经理减少噪声和振动, 排气口要朝左或右,不许朝向人行道。 排气管的布置与油箱的距离应大于 30mm,若布置不开时,中间可加隔热板。 排气管的任何部分(除排气尾管的排气口外)都不许发生漏气现象,以防止 产生振动的噪声。 消声器进气管应尽量与动力总成固定在一起,以减小振动干涉。排气系统在 整车上要用软垫进行支撑和固定,以减少管道各接口处的振动和干涉。 在布置消声器时,注意离地间隙大小,特别是轿车更应选择合理方案,不应 影响通过性。8.8 操纵系统的布置手动操纵系统布置主要考虑换挡手柄要保证一定的换挡行程,否则驾驶员很难 把握换挡是否到位,同时换档力也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换挡各挡位之间弧长 不应小于 50mm。 换档手柄往往需要重新造型,以区别于样车并与本车的造型风格相统一。第9章主要总成硬点概述整车布置和主要总成控制硬点报告是以整车总体方案为基础,是整车详细设 计的依据和指导文件之一。也是总布置的主要成果之一。主要总成布置硬点包括 确定车身、底盘与零部件相互关系的基准点、线、面及控制结构。9.1 整车设计基准整车绝对坐标系采用右手坐标系,它是总布置设计和详细设计中的基准线。 绝对坐标系的定义如下:高度方向,上正下负;宽度方向,取汽车的纵向对称中 心线为 Y 零线,左负右正;长度方向,取通过汽车前轮中心的垂线为 X 零线,前 负后正。 整车设计时采用满载作为设计状态,空载作为一个重要技术状态进行设计校 核。9.2 总体设计方案及主要硬点9.2.1 整车总体技术硬点 以整车方案为指导,经过整车三维布置形成总体技术硬点如下: (以波导 7160 为基本型) 基本型式 驱动型式 外 形 长 宽 mm mm 5 门/ 2 排 / 5 座 动力总成横置前驱动
尺 寸 轴 轮 距 前 后 质 量 参 数高 距 前轮距 后轮距 悬 悬mm mm mm mm mm mm kg kg kg kg kg (°) (°) mm m1618(空载) 70 880 720 0 前:770(59.2%) 后:530(40.8%) 前:895(51.4%) 后:845(48.6%) 18 17 131 10.5整车整备质量 乘载质量 满载质量 空载前后轴荷 满载前后轴荷 通 过 性 数 据 接近角(满载) 离去角(满载) 最小离地间隙 最小转弯直径9.2.2 动力传动系统布置方案及设计硬点 动力总成以三菱 4G18 发动机和 F5M41 变速箱为设计基本型,参数如下: 基本型式 发动机 变速器 发动机排量 发动机最大功率 发动机最大扭距 详细方案为:4G18 和 F5M41 动力总成采用横置前驱动布置方式; 动力总成四点悬置支撑(前、左、右、后) ; 传动轴采用两半轴传动型式。 动力传动系统主要布置硬点如下:横置前置前驱动 4G18、汽油多点电喷 手动 5 挡 F5M41 L kW/rpm N.m/rpm 1.584 73.5//4500 动力总成 BHC 点坐标 发动机缸体对称中心面 差速器中心点坐标 发动机悬置中心 前 点坐标 后 左 右 发动机 输出轴中心 左传动轴 右传动轴X:-209.6;Y:-48.9;Z:145.1 Y:137.5,平行于 X 平面 X : -29.8; Y:-137.9; Z:95.2 X : -452.8; Y:-69.9; Z:75.9 X : 132.5; Y:-48; Z:234.8 X : -172.4; Y:-356.7; Z: 322.4 X : -231.1; Y:483.9 X : -11.8; Y:-276.6; Z:95.2 X : -11.8; Y:-1.2; Z:95.2 386.6 663.8左半轴理论长度 mm 右半轴理论长度 mm9.2.3 动力传动系统附件布置及硬点 动力传动系统附件以 4G18 发动机和 F5M41 变速箱为基础布置设计,具体为: 进气系统:采用水平布置滤芯结构的空气滤清器,进气口和波纹管以重 新设计;空滤器为三点支撑,空滤器支架重新设计。 供油系统:油箱参考普利马油箱,支架式固定;加油口根据造型重新选 型布置;电动燃油泵根据电喷系统确定;管路重新设计。 冷却系统:散热器参照赛马结构,后倾 5°布置,散热器四点安装; 副水箱重新设计;管路重新布置设计。 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碳罐选用成熟样件,管路重新设计。 排气系统:参照赛马结构,主消音器重新匹配设计,管路重新布置设计; 主消音器吊挂重新设计。 液压离合操纵机构(管路+踏板) :参考赛马结构,踏板支架重新设计。 变速换挡操纵装置:操纵软轴、换挡手柄参考赛马结构。换挡手柄安装 支架全新设计。 动力系统附件主要硬点如下: 油底壳最小离地间隙 散热器布置角度 152mm(油箱本体) 后倾 5° 电子风扇与发动机最小间隙 散热器下水管中心点坐标 散热器与冷凝器最小间隙 排气管前段安装中心孔坐标 离合器总泵活塞有效行程 离合踏板比 换档手柄行程 换档机构转动中心坐标 燃油滤清器布置型式 碳罐布置型式 膨胀水箱布置型式 加油口结构型式37mm X:-567.6 23mm X :-419.3; Y:94.4; Z: 215.4 30 mm 4.6 换挡前后各 17.9° 选位左右分别为 8.6°、9.3° X: 842; Y: 12; Z: 262 靠近油箱布置 后左纵梁与备胎之间 前右纵梁上侧 参照成熟产品结构 ;Y:-175 ; Z:104.19.3 底盘系统布置方案及主要硬点9.3.1 悬架车轮系统 前悬架车轮系统: 前悬架采用普利马结构的圆柱螺旋弹簧,双向作用筒式减振器结构,独立 悬架。前横向稳定杆。前车轮为驱动轮;车轮选用铝合金轮辋和钢圈两种。 后悬架车轮系统: 后悬架采用空间多连杆、圆柱螺旋弹簧,双向作用筒式减振器结构,独立 悬架。后车轮为非驱动轮。 悬架车轮系统的主要布置硬点为: 前悬架前衬套中心点 前悬架后衬套中心点 前悬架上支点 后副车架前安装点 后悬架后衬套中心点 后悬架上支点 轮胎类型 轮胎规格 X:-13;Y:±381.6;Z:-25.2 X:318.5;Y:±362.9;Z:-17.7 X:15.8;Y:±555.5;Z:596.4 X:2553.3;Y:±469.9;Z:142.8 X:2718.3;Y:±621.4;Z:-28.3 X:2629.7;Y:±566;Z:622.4 子午线轮胎 标准 195 / 55 R15 88T 轮辋规格 前轮外倾 前轮总前束 主销内倾 主销后倾 后轮外倾 后轮总前束 9.3.2 转向系统6J×15 -0.8?±30′ 0.2?±30′ 12.6°±30′ 2.5?±30′ -0.6?±30′ 0.2?±30′转向器采用普利马车样件, 四点固定结构。 吸能式转向管柱采用普利马样件, 根据内饰空间进行改动设计,四点安装结构。管路重新布置,转向油泵采用成熟 产品,转向液壶沿用成熟产品。 转向系统主要布置硬点为: 转向器断开点 转向传动装置 内外转角 传动比 转向管柱上下角度 方向管柱传动轴长度 转向器行程 管柱上顶点 9.3.4 制动系统 行车制动系统采用液压真空助力结构。前制动器为强制通风式盘式制动器, 前通风盘;后制动器为鼓式、盘式两种方案。制动踏板为吊挂式踏板,带真空助 力器。制动管路为 X 型双回路布置。装备 ABS。 驻车制动系统为拉索式手动结构,操纵手柄放置在座椅的左侧。 制动系统主要布置硬点如下: 制动总泵安装面中心 真空助力器直径(mm) 真空助力比 X:189 .6;Y:-344.2;Z:480.5 9+8 inch 7 X:156.5;Y:±310;Z:128.7 方向盘外径?380mm 36.4?/32.2? 44.6 37.1/38.1/40.1? 长度相对原件减少 47.8 mm (277.35-229.6) 140±1mm(厂家值) X:769.4;Y-331.9;Z:740.5 α=51.9 制动主缸直径(mm) 制动主缸行程(mm) 前后轮缸数量 前后轮缸直径(mm) 前后制动半径(mm) 制动踏板比 ABS 驻车制动转动中心 驻车制动手柄最大角度 9.3.5 电气的布置方案及主要硬点23.81 16+18 2,2 57.15、20.64 103 、114 5 选型匹配 X:1318;Y:0;Z:148.8 45?电气以厂家成熟产品为基础,结合电喷厂家优化匹配设计。起动机为电磁操纵式起动机,发动机自带,功率 1.2kw(暂定) 。 发电机为整体式交流发电机,内置电压调节器,规格选定 :12V/90A。 电子风扇采用双级调速双风扇,安装于散热器上。 蓄电池为免维护铅蓄电池, 容量 65~70Ah。采用单线负极搭铁制。两点固 定结构。 电喷系统采用多点顺序喷射电喷系统,ECM 四点固定固定。 点火线圈:双线圈无分电器的点火方式,固定于发动机上。 继电器盒:布置于发动机舱内,两点支撑。 电气主要布置硬点如下:蓄电池空间尺寸 蓄电池接线柱上中心点 副安全气囊打开角度 发动机 ECU 安装底面中心点 副安全气囊 ECU 安装底面中心点 中控锁 ECU 安装底面中心点 玻璃升降器 ECU 安装底面中心点300×181×250 mmX:-317.2;Y:-501.8;Z:641.320° X:376.8;Y:76;Z:208.7 X:1044.2;Y:0;Z:120 X:1258;Y:-459.3;Z:48.5 X:1258;Y:-280.5;Z:48.5继电器盒安装底面中心点(驾驶室) X:287.9;Y:-670;Z:547 CD 盒安装底面中心点 X:2509.6;Y:-448.3;Z:301.8 组合开关安装底面中心点 点火锁安装底面中心点 组合仪表安装底面中心点 电喇叭支架安装中心 9.3.6 空调系统X:676.7;Y:-326.6;Z:690.5 X:605.3;Y:-326.5;Z:612 X:485.2;Y:-323.3;Z:720.6 Y:-456.4;Z:248.5整车空调 HVAC 采用中港 1026 型(新五十铃)空调,控制方式为手动控制。结 构及参数不变,安装局部修改。主要总成如下: 冷凝器:平流式,空间尺寸为:680×20×386mm;冷凝器与散热器布置间 距为 16mm。冷凝器采用四点固定结构。干燥罐与冷凝器一体; 蒸发器与暖风机总成:布置在仪表板右下前方。安装点位置依据空间布置 做相应调整。 空调系统主要布置硬点如下: 冷凝器布置方式 冷凝器安装底面中心点 HVAC 安装点 1(本体端点) HVAC 安装点 2 HVAC 安装点 3 HVAC 安装点 4 HVAC 安装点 5 HVAC 安装点 6 HVAC 安装点 7 HVAC 安装点 8 HVAC 安装点 9 压缩机(SE5H14)中心 与散热器整体安装,后倾 5° X:-675.3;Y:0.4;Z:90.2 X:154.5;Y:-170.5;Z:531.6 X:173.7;Y:-138.8;Z:409.4 X:202.4;Y:199;Z:327.6 X:193.7;Y:253.6;Z:291 X:188;Y:452.2;Z:339.8 X:269.2;Y:637.7;Z:383.4 X:320;Y:194;Z:602.1 X:306.3;Y:287.2;Z:604.7 X:387.8;Y:461.3;Z:659.3 X:-415.8; 129.1 Z: 9.3.7 附件 内饰部件布置主要包括: GRPS 按键控制盒、安全气囊、点烟器、电器盒总成、翻转屏、防盗 ECU、风管、 高位制动灯、换档手柄、开关、空调系统、空调控制面板、内后视镜、内饰面、 前排座椅、收放机、手刹、踏板、遮阳板、转向系统、组合仪表等。 洗涤液罐布置方式 前雨刮器转动中心 后雨刮器转动中心 手刹转动中心 遮阳板转动中心线 依据空间造型,布置于右侧翼子板内 X:21.6;Y:-167.6;Z:835.4 X:91.6;Y:-564.4;Z:830 X:3183.6;Y:0;Z:843.4 X:1318;Y:-11.5;Z:148.7 X:938.7;Y:-483.6;Z:1234.6 X:938.4;Y:-476.1;Z:1234.9 X:438.6;Y:-724.6;Z:858 外后视镜安装点 X:378.9;Y:-754.4;Z:774.4 X:434.8;Y:-741.5;Z:756.9 内后视镜转动中心 X:758.2;Y:0;Z:1188.79.4 总结本报告是总布置主要硬点,整车设计及整车试制、试验的细化过程中应以此 为基础展开并对其不断深化和完善。第 10 章运动校核在进行汽车总布置设计时,要对各相对运动部件或零件的运动轨迹进行校核, 以防止运动干涉,保证必要的运动间隙。例如:要校核前轮跳动(转向时)的运动 轨迹和所需空间,前轮与翼子板,前轮与纵拉杆(转向拉杆与悬架共同工作校核 图) ,前桥(轴)校核,油底壳与横拉杆的关系,前转向轴和相关部件的关系,后 轴和传动轴的跳动图及后轴和车箱地板,车架,板簧,轮胎侧隙等。 10.1 轮胎运动校核(1)目前国内的载货轮胎大多数采用非独立悬架结构,应对其进行运动校核. 采用非独立悬架的前桥(轴)相对于车架,车身上下跳动,其跳动受悬架和纵拉杆的限 制.而且在车桥(轴)和车架之间均装有缓冲块,对车桥(轴)的跳动进行限制.在进行运 动校核时 ,首先要确定前轴的跳动极限位置,一侧车轮在平地上或过坑暂时悬空状 态,而另一侧遇到路面凸起,使前轮倾斜,.但是在具体做法上,目前还不统一.有的以 一侧车轮上跳到钢板弹簧盖板与车架下翼面接触(即铁碰铁)的位置作为最高位置. 此时假设缓冲块以丢失.有的假定橡胶缓冲块被压缩 1/3 或 1/2 为车轮上跳的最高位 置.上述第一种情况最危险,但要求较大的运动空间,这种情况比较适合于使用条件 比较差的军用越野车.第二种情况要求的运动空间比较合理.这种画法在国内比较 常见,按此种方法校核的运动空间仍然过大.这是由于所假定的缓冲块压紧量与实 际可能达到的最大压缩量有误差.另外,当汽车一侧车轮低速越过较大的凸起时,车 架前部有可能发生扭转变形 ,此时轮罩也会岁之上移而产生退让作用.所以最好是 根据同类型汽车在坑洼不平的坏路上实际测量车轮相对车架向上和向下的跳动量 来确定前轴相对于车架的最大倾斜角(国内部分工厂采用此方法).在缺乏试验数据 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上述第二种方法. 当前轴的最大倾斜角(最大斜跳位置)确定后,就可以做前轮跳动图通过跳动图 可以校核轮胎与翼子板的关系,对新开发的车型设计翼子板,可以对转向轮与纵拉 杆进行校核;另外还可以校核前轮的减振器是否满足车轮上下跳动的要求,并对前 桥(轴)校核,油底壳与横拉杆的关系进行校核. 目前,国产的轻型车,一汽,东汽,南汽,北京,江铃,庆铃等厂家都是采 用平头驾驶室的结构。这样,发动机的油底壳一般布置在前轴上方,前轴,横拉 杆和油底壳也有相对的运动。一般情况下,非独立悬架的轻型车前桥的动行程, 即前桥满载位置到缓冲块压缩 1/2 时为 80 左右,那么静止满载时前轴、横拉杆和 油底壳的间隙应不小于 90。 (2)独立悬架转向轮的上跳的最高位置可按一侧车轮上跳压缩缓冲块到 2/3 的位置,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用车的要求的不断提高, 而且我国的公路建设有着很大的发展,交通条件也大为改善,采用传统的校核方 法已经不太合适。目前国外一些汽车厂家在大量实验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 种较为合理的更接近实际使用工况的校核方法。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校核方法 规定车轮的转角不同,其跳动的高度也不同。汽车直线行驶时由于起车速较高, 路面对汽车的冲击力也较大,规定此时跳动高度也最大。当汽车转弯行驶时,由 于车速较低,路面对汽车的冲击力也小,规定此时的跳动高度小一些。到极限转 角时,跳动高度为最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给整车布置及车身造型带 来极大方便。10.2 转向传动装置与悬架共同工作校核目的:检查转向拉杆与悬架导向的机构运动是否协调,以及校核转向传动的 零件在转向和悬架变形时是否会与其他零件相碰。10.3 传动轴跳动校核目的: (1)确定传动轴上下跳动的极限位置及最大摆角; (2)确定空载时万向节传动的夹角; (3)确定传动轴长度的变化量(伸缩量) ,设计时应保证传动轴长 度最大时花减与轴不致脱开,而在长度小时,不致顶死; (4)校核后轮和车厢横梁和车厢地板的间隙。第 11 章整车设计计算(待加! )11.1 整车质量参数估算 11.1.1 空载状态下整车质量、轴荷分配和质心高度的计算 11.1.2 满载状态下整车质量、轴荷分配和质心高度的计算 11.1.3 非悬架质量的估算 11.1.4 整车质量参数计算实例 11.2 整车动力性计算 11.2.1 发动机外特性 11.2.2 整车驱动力 11.2.3 整车行驶阻力 11.2.4 整车行驶性能曲线 11.2.5 整车加速性能 11.3 整车经济性能计算 11.3.1 发动机万有特性 11.3.2 整车等速行驶燃油消耗计算 11.3.3 整车循环工况下行驶燃油消耗计算 11.4 整车转向性能计算 11.4.1 转向系统传递特定计算 11.4.2 最小转弯直径计算 11.5 稳态转向特定模拟计算 11.6 整车空载静态侧倾稳定性计算 11.7 整车滑行性能计算第 12 章悬架系统特性分析(待加! )12.1 概述 12.2 悬架特性分析所需参数 12.3 计算结果分析第 13 章整车强制法规汽车设计中必须注意贯彻各种汽车标准法规等的要求, 特别是强制性法规。 随 着时间的推移,对汽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相关的强制性法规标准会越来越多, 设计者应密切注意各种已有标准法规的更新和新的标准法规的出台。 下面是目前正在实施的各种强制性法规列表。 前方视野 座椅系统的强度 GB11562―94 GB15083--94 CMVDR631 后视镜 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汽车护轮板 车速表 汽车外部凸出物 汽车制动系结构、性能 汽车风窗玻璃刮水器洗涤器 汽车风窗玻璃 除霜 除雾 汽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前照灯配旋光性能 汽车前雾灯配旋光性能GB15084―94 GB GB7063―94 GB1 GB11566―95 GB1 GB15805―94 GB11556―94 GB11555―94 GB GB4599―94 GB4660―94CMVDR346 CMVDR634 CMVDR635 CMVDR339 CMVDR221CMVDR633 CMVDR632 CMVDR148 CMVDR120 CMVDR119 CMVDR107汽车前和后位(侧)灯、示廓灯、制动灯 GB 配旋光性能 汽车倒车灯配旋光性能 汽车及挂车转向信号灯配旋光性能 汽车后雾灯 汽车及挂车用回复反射器 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 汽车与客车座椅 汽车座椅头枕 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 汽车外廓尺寸 汽车号牌板 道路机动车辆灯泡尺寸、光电性能要求 安全带安装固定点 门锁及门铰链 汽车转向系统基本要求 GB8410―94 GB1959―89 GB1 GB―95 GB14167―93 GB15086―94 GB1 GB15235―94 GB1 GB1 GB1 GB1 GB5083―94 GB11550CMVDR123 CMVDR106 CMVDR138 CMVDR103CMVDR217CMVDR225CMVDR221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GB1495 GB/T1496 国机管(1999)20 号 机管[ 机械汽[ 号 GB CMVDR191 GB11561―89 GB11568―89 GB15743―95 GB17354―98 GB754―87 GB GB1 CMVDR294标 记 检 查汽车标志 汽车安全玻璃 安全带汽车和挂车侧标志灯配旋光性能 加速踏板的技术特点 发动机罩盖卡锁 侧门强度 前后保护系统 机动车前照灯使用和光束调整技术规定 汽车用安全玻璃 轿车内部凸出物 汽车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第 14 章总体人员与计划14.1 人员与时间需求序号 编号 整车总体设计 样车拆解(一辆样车) 样车姿态分析 设计任务书 整车总体方案及设计原则确定 造型设计配合 总布置控制线图(外模型) 外油泥模型制作配合 零部件招标配合 整车主要参数及性能要求 样车轴荷分析、轴荷分配计算及报告 动力性计算及报告(不含匹配) 燃油经济性计算及报告(不含匹配) 车轮跳动设计及校核报告 1 1 1 2 1 1 1 1 1 1 1 1 1 15 5 25 10 5 15 20 30 30 10 15 10 20 15 5 25 20 5 15 20 30 30 10 15 10 20 工作内容 人员(人) 时间(天) 人/月 备注 整车主要运动件校核 整车总布置图 整车及总成布置硬点及报告 文件格式制定 过程控制文件管理 描述文件汇总及管理 底盘总成布置 发动机(含变速器)及悬置布置 传动轴布置 进气系布置 冷却系布置 供油系统布置 排气系统布置 前后副车架布置 悬架上下支点布置 轮胎选型布置 转向系统布置 转向器断开拉点确定与运动校核 制动系布置 整车管路总体布置 底盘附件布置 碳罐、燃油滤清器布置 燃油泵、加油口布置 膨胀水箱布置 离合泵布置 制动油壶布置 转向液油壶布置 制动器布置 ABS 布置 转向泵布置 备胎布置 底盘其他附件布置 车身总成布置 空调总成(压缩机、冷凝器等)布置 地板面布置 前围板位置布置 车身附件布置 随车工具布置 安全带安装区域校核 灭火器布置 雨刮液水壶布置 前后拖钩布置及校核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15 20 15 2 60 15 15 5 5 4 8 5 15 10 5 8 15 8 15 4 6 1 4 1 3 5 8 2 2 15 6 3 5 2 2 1 2 315 20 15 2 60 15 15 5 5 4 8 5 15 10 5 8 15 8 15 0 4 6 1 4 1 3 5 8 2 2 15 6 3 5 2 2 1 2 3 电器件详细布置 前大灯布置 后组合灯布置 发动机 ECU 布置 蓄电池布置 电喇叭布置 保险丝盒布置 线束走向布置配合 其他电器件布置 新技术因素 DFMEA 详细设计协调配合 CAE 分析配合 国家法规 1 1 1 1 1 1 1 1 1 1 0.5 1 1 8 4 2 3 1 3 10 10 30 20 100 25 30 8 4 2 3 1 3 10 10 30 20 50 25 30 73614.2 总体所开发时间计划(待加)
总布置总体所设计作业指导书―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禧玛诺变速器调整图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