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的由来北闸的名字的由来相关信息

盐城地名的来历你知多少?(下篇)_衣食住行在盐城-爱微帮
&& &&& 盐城地名的来历你知多少?(下篇)
昨天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上篇,今天继续为大家提供下篇。有需要也可收藏哦~祇圆庵的传说祇圆庵位于北龙港镇垛田村境内,该庵始建于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682年)。在一个炎热夏天的夜晚,垛田村的人们正在室外乘凉。时约二更,忽然天上一道红光由南往北而来,似乎直冲头顶,接着就听到一声巨响,震得大地剧烈抖动,吓得人们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人们似乎觉得发生了什么,便吵哴起来,都说天上有颗星掉在村庄里了。于是,一些胆大的人便寻声找去,果然在庄子西边发现了一块大石头,石头通体绛红,闪闪发光,散发着灼人的热浪。村里不少老人连忙焚香跪拜,他们认为这是上天赐给全村人的宝物,叮嘱小孩不要随意触摸它。谁知,第二天就被几个顽皮的孩子推滚到庄前的小河里,可是过了一夜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块石头又从河里回到了原处。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去碰它了。后来,村里经常发生火灾,不少农户遭殃,于是,人们就怀疑此石是颗灾星。经一个阴阳先生指点,在石头坠落之地建造一座真武神庙,用北极玄天真武大帝相克火星,就可以避免灾祸,确保垛田一方平安,于是村民们募集资金建成庙宇,名为真武庙,1986年经茗山法师提议更名为祇圆庵。这块石头实际上是颗天然陨石,现存放在庵内,已成为祇圆庵的“镇庵之宝”。龙兴寺的传说龙兴寺座落在大纵湖风景区宗教区内,兴建于1995年,盐都县佛教协会会址设在内,江苏省佛教协会主席茗山大师题写了寺名,他的前身叫龙兴庵。传说大明天启四年,山西五台山一个和尚身背一樽跷腿长须文殊菩萨,一路化缘到南海修炼,一天傍晚,途经大纵湖北浜的北宋庄歇脚,到了夜里,忽见庄东南的一片藕池塘中,在盛开的荷花上端坐着一个弥陀大佛,一觉醒来,已是清晨,他来到庄东南,果见一片四、五亩田大的荷塘,四周有五条小河向不同方向延伸。和尚看罢心想,这个地方是个宝地,若将荷塘填成土墩建庙,岂不成为五龙戏珠。夜里所梦,莫非神灵点化于我。随即在庄上打听到荷塘主人仍北宋庄宋氏十三世祖宋复隆,便向他说明心思,“我不再往东海化缘修炼,愿在此处落脚,在你池塘上建一座庙宇,供世人修行,普渡众生,我向你化个缘,望你让出荷塘。”主人答应了和尚的请求。为此,和尚凭着他的身强力壮,独自整天挖土填塘,日复一日,肩头磨破害起了“肉疮”,仍坚持不懈。庙墩挑好后,和尚便以化缘来的钱财购来木料,模仿南海庙形,以木桩打基础,建起了“龙兴禅林大庙”,后改名为“龙兴禅院”。逸史射陵讳朝公为之序并手书“因除之日龙兴禅院,其义盖取诸腾飞焉”。“龙兴禅院”名称较大,便又改名为“龙兴庵”。为了使龙兴庵有个名声,便在庵内的大天井里立了一块石头,此石头放在水里不沉,人却搬不动,出家人都把它当着一块仙石,凡受戒和尚均坐在此石削发烫戒疤。后来,人们把这块石头叫“求戒石”。龙兴庵计有楼房瓦屋30多间,主体是前后两大殿,前殿即韦陀殿,后殿即大雄宝殿,再后有藏经楼。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为东锁马居和西锁马居。东西“锁马居”楼上立有红、黑木马各一匹,据传夜间常出来偷吃庄稼,后被人用铁钉将四脚钉住。大庙两侧分别建有佛堂,一个叫“同善堂”,一个叫“益兴堂”。凡参加佛教的人,都必须在此两堂戒烟酒、戒淫欲,做坐禅、修身养性之功。大庙东侧巷东另有两进楼房,前楼文昌阁,后楼魁星楼。前后大殿间有一座小花园,两侧建有厢房,供佛徒食宿。清 乾隆三年,扬州府兴化县郑板桥进士及第,在北宋庄“龙兴庵”教私塾经书馆期间,为后大殿题写了“天地良心”匾额,并为“韦陀殿”匾手书:“浮幢世刹”。庵上主持夏苍皓和尚,号半癫(因走路似疯癫)问道:“郑先生题的匾额,浮字怎么少了一横?”郑说:“和尚无子,去世无后,我把‘子’写‘了’,意即了凡。和尚死了,不在凡间,不就了却凡尘了。”(郑板桥在教书期间,还写有“韦陀灵课八十一卦诗”,民间现留有手抄本。)时有名为宋有庆的和尚号吉堂(板桥学生)题写了“锁马居”匾。意即:锁心猿、收意马,做事要一心无二。三十年代,一名叫周山的人,在庙上文昌阁许愿焚香,入夜,腊烛倒地,文昌阁被大火烧掉,后由北宋庄庄董宋作斌想了一个办法,凡庄上有打架的、小偷小摸的都得罚钱财,把这些钱聚拢起来,复建了文昌阁。建好后将罚来的钱财张榜公布。1940年,龙兴庵被国民党军队五十二师占为伤兵医院,庙内佛像毁坏殆尽。1941年,龙兴庵被日伪军强占,先后拆除魁星楼,文昌阁等庙内主体建筑,用于构筑炮楼等防御工事,使庙宇毁于一旦。净居寺与碎砖墙盐城西南乡,义陇堤西侧,紧靠蟒蛇河东岸,有座“古净居寺”,传说建在唐朝年间。前面的一个“古”字,是在明清修理时加上的,说明历史悠久。“净居寺”不但古老,而且范围很大,占有三、四十亩田的地面,一连三进的大佛殿,高大雄伟。“大雄宝殿”的大柱子两个人都抱不过来。大殿上的佛像神像,金光灿灿,神气活现,又大又多。整个寺院,建筑非常讲究,又美观,又雄伟。可是,就在这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东山墙下,有人把高的一段却用碎砖来砌墙基。这么高大、这么讲究的大殿,怎么能用碎砖去砌墙基呢?这里有个传说。就是在建寺的当时,有一天来了两个未请而至的陌生和尚,要求掌作的大师傅收留他们做做小工,只吃饭不要工钱,大师傅点了点头。这两个小和尚做小工确实很卖劲,搬砖弄瓦的一个抵两个,而且不损坏一砖一瓦。筑庙的工人,对两个和尚倒很喜爱。大雄宝殿理根脚砌墙了,这两个和尚建议将所有的碎砖砌在墙下面,说是施主的钱财不可浪费。对这个建议,师傅说他们不懂;小师傅说他们瞎说。和尚也不还嘴,可是,他们就趁工人吃饭的工夫,就把所有的碎砖聚集起来,在东山墙下拾砌了一段墙基。吃饭后,建庙工人上工了,但见铺脚行走的碎砖一块也没有了。再看看,东山墙拾起了个一人高左右的墙基。大师傅气得光吼:“胡闹,胡闹!去把那两个疯和尚找来。”小师傅到处去找,怎么也找不着这两个和尚的踪影。大师傅又对小师傅说:“扳!快将它扳到底,这哪能做大庙的根基啊?”几个小师傅用瓦刀撬,撬不动,用又锒头锤,还是锤不动。就像生铁铸的一样,弄得大师傅没办法想,扳又扳不掉,留着它又怕不行。这时庙里的当家知道了这个情况,看看这段碎砖墙如此坚固,而且只用了一顿饭的功夫,就砌了这么高的墙,认为这两个和尚定有来历,同意就着墙基往上砌。大师傅再反反复复地看看,虽然是碎砖砌的,但是不偏不斜,砖砖上线,也认为这是仙家指点,叫我们珍惜一砖一瓦,所以这段碎砖墙就留了下来。这个古代遗址一直留到现代,可惜它毁于日寇侵华的炮火。龙王庙的来由现今青墩乡的龙庙村,就是从前盐城北郊龙王庙的所在地。传说在三千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有一座小岛,岛上住着一位老道。一天,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鸣电闪,风雨交加,波浪滔天,海潮侵上了小岛,潮退后,岛上留下一段檀香木,乃是东海龙王的化身。老道惊喜,就花了不知多少年月,亲手雕成一尊龙王塑像。老道看真龙王登岛,便在岛上建庙,起名为“龙王庙”,供奉香火。后世,每逢干旱,人们便抬出龙王老爷游乡求雨,但见龙体顿时淋出水珠,便回庙,到庙西的“良田井”接水。老道归西,到唐朝时,由一位高僧接管了龙王庙,又加扩建,就改名为“潮音院”。因为听到海潮的吼声。“潮音院”正殿朝南,两侧东西厢房,西厢为龙王塑像所在,面朝东,仰望大海;东厢有三官老爷。南侧便是大门,门上有牌楼。正殿后有一株白果树,树干三个大人才围抱得住,高达数丈,主枝参天,远看,好像青龙腾空,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堪为壮观。世世代代,人们常为修建龙王庙筹资,一位又一位的名僧为龙王庙争誉。直到抗战前,该庙还完整无缺,此地也很热闹。可惜,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所焚毁。永宁寺的传说现在的盐城中学身地下,老早有座庙叫永宁寺。据说在砌这座大寺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穷木匠,只有一把锈斧头和一把锈锯子,找领作师傅收他做工,不要工钱,只求混口饭。师傅看他可怜,就同意了。这穷木匠不做别的,成天收木材疙瘩削木头刹,一连几天削了一大堆木头刹,就跟领作师傅提出要走,并说以后万一碰到什么难事,就用这个锈斧头边敲木头边说:“斧头一敲,木龙伸腰。”说完,丢下锈斧头走了。大寺上梁这一天,一大堆木头刹齐干齐料,用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领作师傅心里感到奇怪,突然发现大殿的中脊短了一截,正在为难,突然想起了穷木匠临走时说的话,就找出他走时丢下的锈斧头,在中脊上敲了起来,边敲边说:“斧头一敲,木龙伸腰。”中脊竟真的伸长了。领作师傅一高兴,斧头用力一敲,陷进了中脊好深,怎么也拔不出来。从此,这锈斧头就陷在中脊上了,凡到大寺的人,都能看到斧头柄挂在中脊上,就是拿不下来。于是,人们越说越神奇,就把这锈斧头说成是“神斧”了。抗战时,大寺毁于战火之中。五条岭的来历步凤镇烈士村境内,有五条高高隆起的土堆,这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当年埋葬革命烈士的墓堆。1947年底,我华东野战军在苏中南线发起强大攻势,连战告捷。国民党急调淮阴、淮安、沐阳整编四师九十旅及五十一师一部共13000余人,组成所谓“追剿纵队”,由王岩指挥,南援苏中国民党军队。该部到东台扑空后回师北犯。12月20日,进至白驹、大团一线,后犯至便仓、陈家港一带。我华野决定集中十一纵队三十一旅、三十二旅和十二纵队三十四旅以及盐阜独立旅,严阵以待。三十一旅、三十二旅负责大团一线,切断国民党军队退路。盐阜独立旅在便仓串场河西一线警戒,防止国民党军队西窜。三十四旅负责伍佑以南一线,主攻来犯的敌人。26日上午,战斗打响,敌人一个连从陈家港沿公路北犯,遭我军伏击全歼。傍晚,华野部队发起攻击,将来犯的敌人拦腰砍成几段。全歼大团守敌二个营,围歼敌人一个先头团于黄巷、陈家巷一家。敌人见状迅速就地收缩兵力,抢占公路沿线村庄为依托,加修工事负隅顽抗。27日清晨,国民党军队九十旅在便仓以南西渡串场河,企图南逃,在三角圩一带遭盐阜独立旅截击,旅长张晓柳被活捉。28日,战斗进入白热化。敌人由刘庄一线向北增援,遭我军阻击,激战至29日、30日,华野指挥部得知南线敌人北来增援,决定撤出战斗,敌人南逃,至此战斗结束。盐南阻击战,历时四昼夜,共歼灭敌军4000余人,俘敌3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200多挺和大批步枪弹药以及其他军用物资。华野部队牺牲2000余人,很多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遗体被就地掩埋,以至形成了高高隆起的五条岭。据当年参加掩埋的老人说,第一条岭用的棺木,不过一具棺木装了二、三具遗体,第二、三条是用白布裹的,第四、五条岭,是在坑底铺上草席,遗体是一层一层摞着的。烈士的遗体,血肉模糊,面目皆非,残缺不全,惨不忍睹,人们是流着泪将他们掩埋的,至今,许多烈士连名字都不知道。现在,当地政府已将其建成革命烈士陵园,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串场河的由来贯穿县境南北的串场河为人工河流,最初为沿海各盐场运盐的交通河。南起海安县的三里闸与通杨运河相接,北至阜宁县城与射阳河沟通。全长176公里。在县境内,河道由便仓富谷团到新兴潭洋河口,长40.5公里。最初,沿海各盐场产出的盐,都靠人背肩挑,运出海滩至集散地,再转运外地,运输十分困难。于是,盐商们出资,在盐场之间开挖了一些河道,改用船只运盐,提高了运输效率。由于盐场各自为阵,只考虑自身的便利,因而河道狭窄,亦不贯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盐问题。但盐业的重利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串场河的疏浚摆上了地方官府的议事日程。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西淮制置使李庭芝开浚今串场河南段。明正统五年(1440年),疏浚过一次。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疏浚丁溪到白驹段。三十七年、三十八年及四十四年,疏浚伍佑至泰州坝段,全长120公里。四十五年,都统孙渣齐督浚便仓至盐城东门闸,长21.8公里。雍正七年(1729年),陈鄂再浚。乾隆三年(1738年),疏通至射阳河。十年,知县黄垣又组织疏浚。三十一年,疏浚富安、安丰、梁垛三场之间河段。嘉庆十八年(1813年),挑浚草堰附近13.7公里。至此,盐城向南至伍佑、便仓、刘庄、白驹、草堰、丁溪、东台、梁垛、安丰、富安各盐场均通,称南串场河;向北至新兴、上冈、草堰口、沟墩、庙湾各盐场水路相连,称北串场河。南北各盐场串通,船舶直达各盐场,故定名为串场河。范公堤的传略范公堤原为人工修筑的挡潮海堤,始建于唐代。唐大历年间,李承任淮南黜陟使时,督工兴筑常丰堰,亦称捍海堰。当时常丰堰,北起阜宁沟墩,南至大丰大团,长70多里。此堰,在较长时期内起了“遮护农田,屏蔽盐灶”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境内农、盐业发展。后因年久失修,逐渐损坏。宋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任西溪盐官时,目睹海堤久废不治,海水倒灌,灾害频发,即呈奏折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后为泰州知州)请求修筑海堰,提出重修方案,经张纶转奏宋仁宗获准。次年,范仲淹调集通州、泰州、楚州、海州4万余民工施工,重修捍海堤。兴工时节,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卤气侵袭,海潮倒灌,遇到重重困难,工程被迫停工。后几经周折,在张纶和淮南转运使胡令仪的支持下,上表朝廷,力排众议,于天圣五年秋复工,次年秋建成。堤基宽3丈,高1丈5尺,顶宽1丈。传说,工程初期难以确定海堤的具体走向和高低水平,筑起的海堤常常第二天就被海潮冲得无影无踪。范仲淹反复寻求,终得一法,命人在涨潮时向大海倾倒大量稻壳,第二天落潮后,自然粘附在海岸的稻壳就成了修海堤的水平和线路。元、明时期,又修建加长,逐步向南北延伸,日臻巩固,最终形成南起通州吕四场,北至阜宁庙湾场,绵延291公里。堤成后,对挡御海潮曾发挥重要作用,守护了堤内的人民生命财产,也保住了各大盐场、农事、盐业都受其利。后人为怀念范仲淹的业绩,称捍海堰为范公堤。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范公堤身改为通榆公路,现为二O四国道。天妃闸经传天妃闸,又名北闸桥,地处盐城北门电厂附近,现已为城北大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因闸旁有建于明代的天妃宫而得名。盐城北门外的新洋港河天妃口,古来系高邮、宝应、兴化等上游水系的入海要道,河口宽阔,水势汹涌。其地亦为盐城南北交通之要冲,往来行旅,车辆不绝。明末清初,盐城离大海仅50余华里,屡遭海潮入侵,房屋淹没,农田渍卤。地方官吏屡议建造天妃石闸,以防洪御潮。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秋,直隶安平人武皋任盐城知县时,带头捐资,筹集资金,在天妃口河面上兴建了通惠桥。该桥建成后,交通虽有所改善,但洪涝、海潮交替为患的状况仍然如常。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江苏巡抚许容上奏朝廷,议建石闸。翌年,总督那苏图、河督高斌等人又联名上奏,朝廷审议后,命大理寺卿汪隆、副总敏周视相度,并委泗州知县,盱眙知县等亲监督工,拆除通惠桥新建天妃闸。计花费白银2万2千余两,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竣工。该闸斗门五矶心四,遇水则开,畅流入海;遇旱则闭,蓄水灌溉,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因年久失修,闸下淤塞,闸门不能启闭,失去作用,水患、潮灾复来,当地人深受其害。时知县刘崇照锐意重建天妃闸,盐城名富绅陶鸿恩积极赞同,倾力相助,联络当地士绅筹钱捐资。为求建闸工程能够获得上司批准,他以自家性命财产作担保。在兴建过程中,又亲自督工、选料,终于在光绪二十三年建成天妃闸。天妃闸一分为二,南五孔、称大闸;北二孔,称小闸。两闸之间有一石墩联接,长约百米,该闸在蓄淡防卤,灌溉良田,发展农业生产,稳定人民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46年,盐城人民为悼念不幸遇难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曾将天妃闸改名为叶挺桥,并刻石纪念,后又恢复原名。1969年,改天妃闸为二O四国道公路桥梁,时称北门闸桥。1975年,在疏浚新洋港工程中,将该闸拆除,新建了城北大桥。徐马庄的传说清朝乾隆年间,盐城西南二十里有个徐马庄,庄上徐铎自小读书不开窍,年已三十出头,连个秀才也未考中。一日,徐铎父母把他叫到身边,对他说:“听人家讲,盐城文庙的孔夫子很有灵神,你去拜拜他,求他显显灵,保佑你考中秀才。”徐铎听了父母的话,随即到儒学街文庙朝拜去了。徐铎到文庙后,先拜了拜夫子像,接着登上了文峰塔。传说这文峰塔是孔夫子的一支笔尖落在盐城而变成的一座塔。尖尖的塔尖,粗粗的塔身,活象一支笔锋,加之又是大文人的笔,所以,当地老百姓就叫他文峰塔。登罢文峰塔,徐铎又去了魁星阁。魁星阁是供奉魁星菩萨的地方。这魁星菩萨手中抓一支笔,据说他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拜过魁星菩萨后,徐铎就趴在香案上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魁星菩萨叮嘱他:“只有你嗍过我手中的笔,你就会变得非常聪明了。”一觉醒来,徐铎看看魁星菩萨,只见菩萨手中的笔闪闪发光。徐铎赶紧上去嗍起菩萨手中的笔,嗍着,嗍着,顿觉心胸豁亮,诗文满腹,感到头脑清醒,变得聪明无比。徐铎连忙朝魁星菩萨拜了又拜,跪下磕了几个响头,欢欢喜喜的回去,拜师补学《伦语》、《孟子》、《中庸》、《大学》。三十六岁那年,竟读完了全部课程。从此以后,徐铎变得聪慧无比,接二连三的考中秀才、举人、进士,最后身居翰林院要职。皇上特赐一块匾给徐铎,上书四个大字:“大方伯弟”。此匾一直挂在徐府的门头上。从此,在盐城也流传这么一句话:“盐城有个徐铎铎,三十六岁考大学。”南龙港的传说从前,盐城西乡南龙港朱家与冈门南边大马沟江家联姻。朱家世代书香,饱有文才;江家祖辈经商,广有家财。行彩下礼得要定庚柬配红联。配红联,就是对对子。这江家怕人家说他光有钱没文才,打算在配红联上露一手。特意请来的老私塾先生果真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上联:“大马沟,小马沟,双马欢喝大小马沟水。”江家住处是大马沟连接小马沟,取双马用欢喝谐音,欢喝即和合,一个水字又与江姓相合,马沟通长江,可谓源远流长、吉祥如意,江家上下好不得意。却说朱家吹鼓打喇叭地将彩礼大船迎到家,一见红联,全家上下翻箱倒柜,搜肠刮肚也未能想出满意的下联。按规矩,一般对红联不能上完“五灯烛”。闺房急坏了朱家姑娘,急中生智,竟然想出一联,便连忙用红纸写下叫六岁小弟弟送给家父,一看,果然妙哉。下联:“南龙港,北龙港,二龙喜戏南北龙港珠。”不仅对偶工整,而且,以“南北龙港珠”对“大小马沟水”,十分奇妙。南北龙港有大半姓朱,有句俗语就说:“欺不过龙港珠”。朱家闺女的捷才不仅让朱家脸面无尚光彩,也使婆家江门满堂喜悦。故才女妙对定婚联,一时传为佳话。泰山庙的来历传说明朝嘉靖年间,北蒋庄四世祖蒋国宝,于庄后见一无家可归的孩子,问其究竟,得知家住兴化,名叫李春芳,因家乡受灾逃难,与父母离散。蒋国宝见其聪明伶俐,念其孤苦无助,遂收为义子,资其攻书上学,聘请名师训读。李春芳天资聪慧,加之勤学苦读,及成年时,已满腹经纶。是年,朝廷科举开考,李春芳上京赶考,当船行到盐城龙冈时,已是掌灯时分。李春芳即让船夫停船靠岸吃饭,自己则到小街上转转。在街头上,见一孩童哭着向一老妇要馒头,头发花白的老妇不紧不慢的说:“要吃馒头,先得对上我出的对子!”孩子无奈,只好认从。老妇稍作思讨出上联道:“麦黄麸赤粉如霜。”孩童听后思量许久也未能对出下联,到嘴的馒头未能吃到只好作罢。站在一旁的李春芳却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李春芳到京城后,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进入了主考官的面试关。面试时,主考大人出上联道:“炭黑火红灰似雪。”李春芳一听,忽然想起了在龙冈老妇出对考孩童的情景,随即答到:“麦黄麸赤粉如霜。”主考大人一听,拍案叫绝,连称妙联。于是李春芳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忽一日,李春芳想起了龙冈老妇的对联,觉得这是神仙的点化,故派人前往龙冈,拟建一座庙宇纪念。差人赴龙冈察看后,当即禀报说,龙冈已有一座东岳庙,建议另择他地。李春芳便亲自择地,在瓢城西边一块高地上建庙。庙宇建成后,李春芳于凌晨登上楼宇,此时适逢东海日出,彩霞满天,尤如泰山观日出。于是李春芳定庙名为“泰山庙”。这就是盐城距东岳泰山千里之远,却取泰山名称的缘由。泰山庙始建于何时,无从考证。有史可考的,明万历十年,曾由盐城知县杨瑞云重修。1941年,新四军于皖南事变后在盐城重建军部,泰山庙为新四军军部。解放战争时期,泰山庙遭受战火损坏。1984年,经中宣部批准,照原样修复,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龙坟地的传说在盐城北门外的护城河里,以前有一座很大的龙坟地。相传在清朝,盐城有两个人,一个姓吴,另一个姓杨,他们都在京城做了大官,两家因为是同乡,所以来往密切,结为深交。但好景不长,姓吴的因偷看皇娘犯了法,被剐去了双眼打入了死牢。古时候,是一人犯罪株连九族,满门要被抄斩的,皇上派兵到盐城,杀得吴家尸血横流,唯有一个小儿子被老妈子带出去逃到了杨家。但杨家翻脸不认人,忘记了两家平时的情谊,不肯收留,说“城里风声紧,要是被上面知道,我家也要倒霉。”就连夜用轿子把老妈子和小少爷送出府,说是送到城外乡下去。老妈子和小少爷坐在轿子上,这轿子抬呀抬呀,老妈子发现不对头,偷偷从轿缝中朝外一看,一点不假,不是把他们送出城外,而是往县官衙门去的一条路,老妈子心想,杨家准没安好心,想把我们送往官府领赏,那吴家不就完了吗?赶快想法子让小少爷逃走。只要吴家有后代根,不愁报仇。在黑夜中,设法让吴家小少爷悄悄从轿子底下逃走了。多少年以后,盐城来了个姓吴的新知县,他就是吴家逃走的小儿子。他的本事可大呢!据说他能掐会算,会阴阳术。一天,吴知县巡视全城,傍晚时巡行到北门。吴知县登上北城楼一望,只见护城河中有一座像土龙一样的坟地,紫气莹绕,不时闪出金光,吴知县掐指一算,知道不日这坟地所属人家将有真龙天子出生,起码会出一个土皇帝。就问差人,“这块坟地是谁家的?”手下人看了看答道:“这坟地是原在京城做大官的杨家的祖坟。”吴知县一阵思量,正是仇人家的坟地,他怎能容忍杨家出生一个将来做皇帝的儿子呢!再说,盐城如果出一个土皇帝,必然天下大乱,当地的老百姓必定遭殃……想到这里,他决定破掉这个风水。当即,吴知县命手下人准备72把大锹,72件蓑衣,72顶斗蓬,并在72把大锹上画上金字符咒。次日五更天,满天雾雨蒙蒙,吴知县登上北城楼,焚香作法,命令士兵将大锹插在龙坟四周,蓑衣披在大锹上,斗蓬戴在蓑衣上,远看犹如72个天兵天将包围着龙坟。吴知县在城楼上口中不断念着咒语,一直到傍晚时分,只见龙坟四周河水渐渐泛红,最后变得通红通红,好像血水一样,真龙天子被斩死了,血染红了河水。吴知县回府后,害怕真龙死而复活,又下令部下在龙坟地旁边建了一座千佛庵,在庵的墙壁上刻画了一千尊佛像,意在镇住真龙,使他永远不能复活。后来,盐城的老百姓知道龙死了,就把这块坟地叫做龙坟地。北门“千佛庵”原来香火旺盛,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塔院寺无塔的来由楼王西北塔院村,古时叫“塔院寺”,这个寺院后头有座宝塔,又高又大。宝塔后面居住一户姓张的人家,弟兄二人,张大娶了老婆之后,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就到扬州替人家做工,张二因为穷,身上穿得又破又脏,说他邋遢,人家叫他张邋遢,邋遢就喊出了名。张邋遢同嫂子在家里,忙时候种种田,闲时他就挑鱼卖。一天,有人对张邋遢说:“张邋遢啊,你晓得吗?盐城登瀛桥上仙家多呐,三天没得仙家走,登瀛桥就要倒塌了。”张邋遢说:“真的?”“还假的呢?”,张邋遢真的到盐城登瀛桥等候仙家了。一连等了几天几夜,等来三个要饭花子,张邋遢上前一挡,把三个人拦住了,往下一跪说:“仙家仙家,你把点财我发发吧!”这三个人什么样子呢?一个瘸子,一个癞子,还有一个害一身大疮。他们说,你这个人真疯了啊,我们是什么仙家啊?我们三个全是要饭的。“嗨,你可不要瞒我,你们三个是仙家,你把点财我发发。”张邋遢边说边磕头。害大疮的说,要财没得,身上大疮疤子倒有呢?他说:“好啊,你就把大疮疤子把我。”于是,害大疮的从身上剥了几个洋钱大的疮疤子,剥了往起搓,搓啊搓的搓起个大圆子那么大,送给了张邋遢。并说:“张邋遢啊,我们不是仙家,你看那边仙家来了。”张邋遢把头一调啊,三个人连影子也没得了,张邋遢知道他们是仙家,就把大疮疤子当做宝贝带家来了。他贩鱼,人家总贩的鲜鱼,本钱大,赚钱不多。他总拣那个瘟鱼买,一半钱也没得,买家来把鱼篓子一丢摆在河码头上,把大疮疤子在鱼篓子里一搂,这一搂啊,那些瘟鱼个个活了,活蹦乱跳的,他啊,就这么天天贩死鱼,价钱低低头,卖的是鲜鱼,价钱大大的,他赚人家几倍钱,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其他卖鱼的同伙,有不服气的,想了解个究竟,看他是什么本事,将瘟鱼变成了鲜鱼,就偷偷的跟着他,看他把个瘟鱼贩家来,倒在篓子里,把个疮疤子往里一搂,那些鱼就活了,呼噜呼噜直跳,“哎,张邋遢啊,你手里抓的是什么东西啊?”几个同伙看到这个神奇的疮疤子,说着就要动手抢,他一吓把个大疮疤子往嘴里一揣,连说:“没,没东西。”没在意,“骨碌”一声,大疮疤子咽下肚子了。从此,张邋遢变化了,他成仙了。有一天早上,大嫂子说:“邋遢啊,哥哥离家好几个月了,我这块有两套衣裳,你送到扬州去,把他换换身,你顺便在那块玩两天再回家来。”张邋遢说:“好啊!”他就把哥哥的衣裳包成小包裹,往肩上一背,说“嫂子,我去了”。他脚尖离地三尺,遇河过河,就像腾云驾雾似的,从家里赶到扬州,早饭还没有好就到了。哥哥说,老二啊,你大老远难得来,在这块玩两天再家去吧。不,我家去还要有事,还要贩鱼卖哩。哥哥见留不住他,就说:“我这块还有两套衣服破了,你带家去把你嫂子补补吧。”他背起衣裳,又家来了。赶到家,嫂子正在烧中饭, “哎,邋遢啊,你没上杨州去啊?”“我去过了,哥哥衣裳带家来,叫你补补呐。”嫂子奇怪了,还不到半天时间,几百里路打来回,说“哎呀,邋遢啦,你成了仙啦!”张邋遢真的成仙了。嫂子把哥哥的几套衣裳洗好后,晒在门口,嘴里又在嘀咕:“看我家门口个宝塔呀,冬天太阳出来,宝塔影子整遮住我家门,一点太阳总晒不到,受死了罪。”张邋遢听了,说:“嫂子,我把这个塔背走好吗?”嫂子笑着说:“二兄弟,看你说疯话,这么大个宝塔,怎么能背走啊?”张邋遢说:“你搓个绳子把我。”“拿什么搓绳子啊?”“家里不是有砻糠嘛。”“啊!砻糠还能搓绳哪,你起头把我搓。”嫂子跟他开的玩笑,他呀,真的拿砻糠搓起绳子来了,而且很结实。张邋遢就用砻糠绳子,把个搭一绕,绕了三圈,往肩上一背,真的背起来了,嫂子看呆了,追在后头问:“二兄弟,二兄弟,你背到哪块去呀,什么时候回来啊?”张邋遢背住宝塔,回过头来说:“什么时候回来,连我也不知道。我马上叫哥哥回来,包你们过好日子,嫂子,我走了。”说着,像一阵风似的不见了。塔院寺在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当时见过的老人都说没有宝塔,上世纪九十年代,恢复重建了寺庙,仍然没有宝塔,因而,塔院寺无塔的传说,更广为流传,越说越神奇了。并且,还留下个“砻糠搓绳,难为起头之人”的说法。双手庵的传说大纵湖西边的东王庄上,过去有个“双手庵”。怎叫双手庵的?因为庵的屋脊两头,是用人的两只手安的兽头,你说这不稀奇吗?大概在洪武赶散年间,缩蒲荡内从苏州来了个叫潘老三的夫妻两个,一只破船划到荡边落下脚,靠割草换粮糊口,一天只能喝两顿薄粥,再挖些草根芦笋什么的填填肚子。一天夫妻两个在一个大坟滩旁边挖草根,挖出个洞来,再往下挖的,发现一只缸,再挖又是一只,一连挖出八只缸,再把盖子揭开来,看看里头有什么东西,一看的,乖乖,亮光闪闪的,全是银元宝。两个欢喜死了,女人兜起破围腰子,说,来来来,往这个里头丢,潘老三一股劲地往外拾,拾呀拾的,女人的围腰布早坠撕掉了,缸里元宝还是那么多,潘老三不拾了,他大笑地说,嗨,宝缸,听老人说过,叫“八玄缸”,这缸里的元宝,倒出来,马上就又满了,没完没了。正好八只,是“八玄缸”,哈哈,我潘老三发财啦!打那以后,在缩蒲荡东南角的潘家庄上,潘老三砌了十三进的厅院,成了财主庄园,家内银子堆如山,所以潘老三的名字就叫成了潘银山,良田买下几十顷,佃户有几十家,家中佣人、侍女一大群,眼一眨,老母鸡变成金凤凰了。再说东王庄有个五间土墙草盖的破庙,庙里住的师徒四个和尚,老和尚眼看眉毛都白了,觉得如果一无所有的死去,对不起后人,因此决心化缘起庙。老和尚把庙内的事情,交给三个徒弟,就化缘去了,化到北龙港一带,有人指点他说:“老和尚,你到潘家庄潘银山家化缘,就是单独起个庙也能哪。”老和尚听说,就往潘家庄来了。这时潘银山已六十多岁了。几十年的富豪生活,早把过去的穷苦抛到脑后去了。他对穷人十分刻薄,佃户欠他的债,照样收租加利,恨不能把银山变成金山。老和尚到他家门口,大木鱼敲了个把时辰,才把大门敲开,走出一个家丁问“你要什么呀?”老和尚合掌说:“阿弥陀佛,贫僧为建庙化缘,恳求施主布施。”“化缘,待我去禀报三太爷,你等等?”家丁转过身,一道一道的大门走过去,又一道一道的大门走出来,说:“老和尚,这是太爷给你的,拿去走吧。”说完,将一串铜钱往地上一摔, “扑通”一声把朱漆大门关起来了。老和尚弯腰拾起钱,叹了口气说:哎,二十个小铜钱,买不到三升米啊!他把钱丢在高门台上,就地盘膝打坐,又笃笃地敲起木鱼。三天三夜不停息,不吃也不睡。终于,大门开了。潘银山站在高门台上生气地说:“你这和尚真讨厌,化缘化缘,还不是吃喝玩笑要钱花,砌什么庙啊?”“阿弥陀佛”老和尚双手合十说:“贫僧实为砌庙化缘,庙成之后,都要为施主刻石标名,求施主施舍。好啊,是真是假不凭嘴说,只要你能剁下一只手,我给你一斗银子。潘银山恶狠狠地说,老和尚听说点了点头。潘银山就叫管家端出一斗银子,斗上插一把菜刀,放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闭目合掌念了声“阿弥陀佛”,随即卷起衣袖,右手拿起菜刀,左手搁在高门台上,手起刀落,“咔嚓”一声,鲜血四溅,一只血淋淋的手砍了下来。老和尚拉起袈裟包住断臂,挺身站立。潘银山说:“哦,不错,算你是真的,管家,送和尚走吧!”老和尚回到东王庄就昏倒了,小和尚伤心地直哭,要到沙沟去请医生治疗,老和尚不准,不愿花砌庙的钱为自己治疗。老和尚断了手,失血过多,自己晓得活不长了,他就把三个徒弟叫到眼前说:“我快要去见佛爷了,这个家由大徒弟来当,你师兄弟三人同心协力,按照原来的打算,立即动工砌庙。我要等到庙建成了看一看,才闭上眼睛。”徒弟们按照师傅的话,马上请来瓦工开工,庄上的人都来帮忙,砌得很快,可是砌到要盖瓦的时候,钱都用光了,至少还要一斗银子才能竣工,急得师兄弟直搓手,怎么办呢?再去化缘吧,一斗银子要化多少天哪?师傅等不到啦!想来想去,大和尚一咬牙说,“再求潘银山,他家银子堆成山,我再准备一只手,求他再施一斗。”两个师弟听了都争着要化缘,不愿让师兄剁去一只手。师傅见徒儿又要走他的路,眼泪漱漱地直往下淌,他想,如不让徒儿去,砌庙就半途而废,让他去,只怕性命难保,想来想去,只好咬咬牙子狠狠心,对大徒儿说:“徒儿,你去吧!如果还要剁你手的话,你记住,千万要让脉三分”。大徒弟点了点头,拜别师父去了。东王庄到潘家庄只有头二十里,大和尚只有两天就转回来了。小船靠到岸边,由弄船的端出一斗银子,银子上面还放了一只手。两个小和尚哭起来了,庄上人看了,也个个人流泪,咒骂潘银山做绝了,将来肯定不得好下场。这时来了一个要饭的老奶奶,据说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弄了些便方,让大和尚又吃又敷,包上伤口,没听他喊一声“嗯啊喂”,又接着领头砌庙了,上梁、盖瓦,要做大脊了,眼看老和尚也不行了。徒弟们把他抬到庙前,老和尚睁大眼睛,看了又看,最后,他伸出右手,抖抖活活的从怀里摸出黄布包的一双手,有气无力地说:拿去,把它安在大脊的两头,这庙就叫“双手庵”,庵字还没有出口,气就断了。大和尚遵照老和尚的遗嘱,将两只手安在屋脊的两头作为兽头,庙门头上嵌上一块白砥石,石上深深刻上“双手庵”三个字。“双手庵”建成了,潘银山施银二斗,也在庙内留下了名字。屋脊上的一双手,说来也怪,经过日晒风吹,不但没有腐烂,相反变得像石头一样坚固,高高地竖在屋脊上。相隔年把时间,潘家庄上出了怪事,遍地的小水蛇,满庄到处游,开头是陈铁匠的小徒弟看见的,他看到铁匠铺里有许多蛇,急忙叫师傅。陈铁匠回头一看,二话没说,就把夹住的那块红铁,对准蛇头烫去,这一烫,那条蛇竟然变成一串铜钱。这个消息一传开,家家用烧火的红火叉烫蛇头,庄上的老百姓,都发了个小财。潘银山也看到家里有蛇,就是直往外游。他急忙跑到银库,开门一看,晦气,所有银子都没得了,再去看看“八玄缸“,缸内空空如也,潘银山这一下,像豆腐掉进肉汤锅——(荤)昏得了。扑通一声倒在地上,一倒一个不回头,再也没有爬得起来。潘银山倒掉了,在“银山”上养,“银山”上长的几个儿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挥金如土的阔少,如今家无分文了,只有卖田,卖房子过日子,没多长时间就卖光了,到了孙子这一代,还是划起小破船,到缩蒲荡割草混生活了,庄上却留下一句民间俗话“钱被蛇游掉了”。东王庄的“双手庵”,当年被日本鬼子毁掉,要不然今天,还可以看到那双手的。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介绍本土特色,发布活动信息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苏省名字的由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