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三陵陵是不是都挖掘了

往事 往事:明定陵挖掘风波 - 高清在线观看 - 腾讯视频
251个视频,总播放: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视频
用手机或平板摄像头拍下右侧的二维码,您可以:
1 在手机或平板上继续观看该视频
2 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1聚焦新闻当事人2136093
2尽览天下传奇2008066
4大型法制纪实栏目1286532
5尘封秘密悬念故事1177513
6小眼看尽大世界1030096
7再现艺术大师的创作心路897734
8用事实说话618353
9大型法制纪实栏目606548
10尽览天下传奇582373
好莱坞影院推荐
彭于晏颜值战斗值爆表
三神两美“暖心五角恋”
下载手机APP十三陵挖掘50周年祭&&&&&&&&&&
发布者:&|&
浏览(19462) 评论
&|&发布时间: 00:15:03&最后更新时间: 00:15:03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普通
十三陵挖掘50周年祭
&&&& 日清晨7时,新中国对中国皇陵——北京十三陵的首次考古发掘尝试正式动工。日傍晚,在距1957年挖下第一锹土相距整整1年的时候,定陵地下玄宫的入口金刚墙显现出来,新中国考古人员第一次挖掘出了古帝王的地下宫殿。
&&&& 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发掘至今已整整50周年了。然而在这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对这次挖掘尝试的得失,好像人们总结得并不很全面和科学。特别是今天,我们当代人除了享受十三陵带给我们的巨大商业(旅游)利益外,似乎对当年的挖掘工作已经忘光了,特别对这次挖掘产生的文化方面的负面教训,我们总结的尤其少。
&&&& 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南麓。这里建有明成祖到明思宗十三个明朝皇帝的陵墓。
&&&& 1955年,国庆节刚过三天,即4日这天,时任政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接到一份以郭沫若为首,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文化界鼎鼎大名的人物,联名提议的《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习仲勋知其沉重,不敢怠慢,赶紧将这份报告呈送周恩来总理阅。
&&&& 就在此时,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和学者、民革领导人、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也得知了郭沫若等人报告的消息。对此,他们异常惊诧,立即找到报告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史学家,时任主管北京市文化教育工作的副市长吴晗,对他阐述了对挖掘长陵的看法和意见,希望吴晗能再慎重考虑,收回提议。郑振铎、夏鼐、王昆仑认为,以我国目前考古技术水平,难以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发掘工作。特别在文物的保存、复原、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几乎还是空白。这样庞大的发掘和保存,连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也难以解决。我们刚刚建国不久,在经济、文化、科研等各方面的水平还非常低,难以完成这一巨大而复杂的工程……。但吴晗认为:“全国解放已经多年,有老一辈专家,又有新一代大学生,有条件胜任这项巨大的工程。”他表示,这一成熟意见是他们几个人经过深思,共同做出的,很难改变(笔者旁白,看来,这一提议是少数几个人幕后串联做出的主张,缺乏民主性、广泛性、透明性)。
&&&& 郑振铎等三位无奈,也只好公事公办,联名写了反对发掘长陵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具体理由和依据,然后上报总理。
&&&& 周恩来总理面对这些著名学者针锋相对的严重争议,也深感棘手。这些学者在学术界都颇具影响,他们中任何一位的意见都不可小觑。周恩来清楚,对中国文化来说,这次挖掘长陵,绝对是天大的事。特别在目前,国家经济、科学实力极端落后的状态下,进行这种没有把握的发掘,弊肯定大于利。但他更清楚,郭沫若等人绝非是不知道国家这种落后现状,而随随便便提出来的,这里,肯定有某种政治原因。
&&&& 对周恩来来说,这是他前所未有的一次艰难决定。他作出的任何批示,不管是同意,还是反对,都将决定着这一文化特大工程荣辱成败的命运,他也将为这一批示,承担很大的政治责任。周总理从未这样优柔寡断过,在经过长达5天的思考后,周总理非常艰难地,且带有某些勉强,于10月9日,才在郭沫若等人的报告上,签下了四个字:同意发掘。
&&&& 由于是最崇敬、最爱戴的总理作出的决定,王昆仑、郑振铎、夏鼐等“反对派”不好再说什么,只能表态:“坚决完成任务”。
&&&& 1955年12月初,吴晗主持了“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会议。按照总理的特别指示,委员会由郭沫若、沈雁冰、吴晗等6位主张发掘的人和坚持反对发掘的郑振铎、夏鼐、王昆仑组成。接着,委员会组建起了发掘工作队,并任命刚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不久的赵其昌(28岁)担任发掘工作队队长。
&&&& 1955年的最后一天,赵其昌率发掘工作队,冒雪来到十三陵。然而经过3天的艰难勘探,却始终找不到长陵墓穴到底在那里。经过对史籍、民间说法等可靠资料两个多月的再研究后,1956年春,赵其昌率工作队又重上十三陵,按夏鼐、吴晗、赵其昌三人事前的综合意见,工作队又进行了全面的实地勘察和探访。最后,发掘委员会将挖掘目光锁定在了万寿山下的定陵。 接下来,就像本文开篇写得那样:日清晨7时,在发掘工作队副队长白万玉的命令下,新中国对皇帝陵第一次重大发掘正式动工了。
  日,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播发了一条重要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陵墓是一座地下宫殿,全部用大块青白石砌成的拱券,有两层楼高、八十多公尺长。在后殿里放着三口一人多高的朱红色棺材,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笔者注)都躺在里面。尸体已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这些锦缎时经三百余年,有的还金光闪闪。织锦品的发现,对了解和研究久已失传的明代特有的丝织技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 定陵出土了没有完全腐烂、保存基本完好的万历皇帝及其两个皇妃的尸骸,大批明代的青花瓷、丝织品等许多极其珍贵的文物。经有关部门对万历皇帝的遗骸和头发鉴定确认,万历生前驼背,身高1.64米,AB血型。这一挖掘,使考古工作者掌握了更多的明史第一手资料,引起了海内外考古学界和炎黄子孙的关注。定陵开放不久,王昆仑亲自邀请、安排自己的师辈、精通明史的著名国学家郭风惠先生对“十三陵”进行了参观、游览。作为一位诗人,郭风惠从另一角度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不封不树填沟壑,死矣何分毙与崩。最是蠢才起高冢,累人争逛十三陵。”(《十三陵戏书》)。此诗对万历代表的那些标榜文治武功,却不学无术,不懂文化的封建帝王进行了无情地讽刺。郭风惠先生这首诗最富个性和哲理,典型代表了当时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对发掘十三陵,不十分理解的态度。
&&&& 由于当时我们文物保存的科技水平确实落后,再加上管理、科研等体制方面的局限,郑振铎、王昆仑、夏鼐等最最担心的问题终于发生了。万历和两个皇妃的遗体被挖掘出后,迅速变质,很快只剩了一堆骨架。大量珍贵文物也没能完整保存下来,特别是光彩艳丽的织锦品出土不久,很快也失去了原有的光泽,都变色、变硬、变脆、变质,最后像树皮一样彻底糟朽了。
&&&& 主张发掘的那些学者,迎合当时不讲科学,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不实事求是的不正常思想方法,无视文化、科学的发展规律,放弃文化原则和时代责任,顽固坚持了这次近于愚昧、破坏式的文物发掘。使这次发掘,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如果,这次挖掘再民主一些,再慎重些,或再推迟若干年,我们今天可能会看到更多,更为珍贵的稀世文物来。比如,我们可能会看到几乎近于刚死去不久的万历皇帝来。在定陵发掘三十年之后的1988年,参加过当年发掘全过程的赵其昌先生,回忆起这段往事,想起老前辈夏鼐、郑振铎二先生语重心长的教导,仍感慨万千,他不无遗憾的说:“如果现在挖,后果会好些,再推迟三十年,也许会更好。”
&&&& 其实,以上这种损失还不算是最大的损失。最大的损失是,这次发掘给新中国的文化,特别是文物考古工作树立了一个恶劣先例。定陵发掘后,一时间,全国各地挖掘帝王陵墓成风。其挖掘的随意性、野蛮性已经大大超出了周总理和众多有责任心的专家、学者的预料和想象。
&&&& 为保护祖国这些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国家文物资源的损失降到最低,王昆仑、郑振铎、夏鼐等不顾个人利益,又联名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停止挖掘地下文物的建议。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充分理解和坚决支持。周恩来总理顶着压力,不顾扣在他头上的“促退派”的大帽子,迅速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国务院文件。
&&&& 1965年,“文革”风暴即将掀起时,郭沫若及史学界的一些“革命学者”,为表现自己的“革命忠心”,再次向周总理提出了继续发掘长陵及发掘陕西乾陵(武则天墓)的提议。但这次,敬爱的周总理没有任何犹豫,非常迅速、干脆、果断的作出了反映。总理以一句“我对死人不感兴趣”的话,对这种不切实际的盲目主张予以了坚决否决。
  在反文明的“文革”动乱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人性,一同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原保存在定陵博物馆的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狂热的“红卫兵”当作“地主阶级总头子”、“剥削阶级总后台”,横陈在在定陵门前的广场上“示众”,接受广大“革命群众”的“批判、斗争”。批判、斗争完毕,“红卫兵”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放一把火,把这些“坏蛋”的尸骨,连同和他们一起出土的许多珍贵文物烧了个精光,还美其名“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这哪里是“文化革命”,简直是对人类文明的反动,是一种耸人听闻的特大文化犯罪!
&&&& 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关这次从1956年动工、1957年挖掘成功的举世瞩目的文物考古发掘报告,直至1987年的“改革开放期间”才完成!这是世界学术界的绝顶荒唐的纪录!
&&&& 应该说,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或许都无法看到这份发掘报告的全文,但可以想象得到,因受时代、政治等方面的局限,报告在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等方面肯定还会大打折扣。因为,从我们当前的文物挖掘的混乱现状来看,我们似乎没有从十三陵的挖掘经验中(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什么有益教训。我们目前的发掘还是那么势力、那么疯狂,那么不讲科学,而且,现在的发掘又新加上了更为恶劣的一条,那就是离文化更远的“市场化”。为了先富起来,一些人把我们已经出土的文物大量走私到境外;我们的地下文物资源已经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在这种疯狂面前,我们的文物法尤其显得苍白无力。
&&&& 我们的文物考古界应该为十三陵的发掘感到悲哀,尽管十三陵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也已经为我们市场经济(旅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作为历史教训还是应该记取,我们还是应该想出办法,怎样尽多地给后人留下点东西,别让我们这一代把文物资源早早地全都糟蹋光了!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谢谢魏老师的好文章。
《风雪定陵》是我喜爱的书。想听听您对此书的评价。
谢安先生的夸奖。经您指点我刚读了《风雪定陵》。这吴确是本好书,叙史真实,思考冷静。和您一样,我也很喜欢这本书。读史,独立思考是决定性的。对挖掘十三陵这一基本史实,由于读者思想认识的差异,竟形成了两种几乎截然相反的认识结果。认为郭沫若等人提出挖掘主张正确的,就拿这是由专家集体形成的意见,并由周总理批准的说事。以证明今天我们大肆挖掘古墓也是合理的。而认为郑振铎、夏鼐、王昆仑的意见才是科学、实事求是的正确历史观。也是以这些事实作根。但历史证明,郭沫若等迎合当时不讲科学,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不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是错误的。书中,吴晗狱中反省“如果那时我能看到今天,也许不会……”的细节非常重要。
:安清福&( 10:40:40)&
向魏老师学习!
:郭竟&( 13:47:00)&
问候魏老师.你这儿可真火.那天俺来要留言,可刚要留,电脑就死机了.
其实,我每天都到您那儿拜访,看看您的文字(转载的也好)就很愉快。文雯的画很有意思。明年,您到京时,我想用我的书法换文雯的画作,不知她肯允否?愿主赐福于您!
:天鹅公主&( 09:50:26)&
代计生先生:请宽恕我的失礼。
刚看到您的留言。我不大会用电脑(只会打几个字)很想听您指教,可又没有邮箱跟你联系。只有等我的朋友来帮我了。非常对不起。问好!
:&( 21:26:33)&
魏老师您好!
您每次复制的网址都多个http://
不正确:http:///wangzhiquan
正确:/wangzhiquan
谢松刚兄弟。在您的指导下,我已经会处理这个问题了。
:&( 12:37:27)&
呵呵.很少挺人讲以前的故事.上面看到很多人都称呼您是老师.那我也称呼您魏老师吧.我才20,对于以前的事情不宜做过多的评价.说多了会被人认为肤浅.我感觉人类就是有个缺点,不敢于主动承认错误.这个缺点是我们人类罪恶的起源.很喜欢听您讲以前的故事.在喧嚣的社会里忙里偷闲听听您的故事,是一种享受.
振超小友,您好。 别人叫我老师那是抬举我。 其实我不在乎别人叫我什么,我只在乎我写的文字,人家是否喜欢。只要我写的东西别人还能凑合看,那就是我最高兴的事儿。比如,听您说“很喜欢听您讲以前的故事.在喧嚣的社会里忙里偷闲听听您的故事,是一种享受. ”我简直高兴的要发疯了。谢谢您的夸奖和鼓励,我会尽力把以前的故事讲得更好,不辜负您的期望。
:马振超&( 02:46:45)&
魏老师这篇文章非常好,观点鲜明,很有说服力!文物不可再生,一旦毁掉永远失去,真令人心疼!许多事情表现不同,根源却如出一辙——决策失误!靠少数人拍板,能不误国误民才怪?我永远尊敬周总理!
上次操作不慎,把于老师的留言误删了。今天,我是先收藏了,再回您老话的。 我感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可违背,或曰不可抗拒的思维定势。很多“决策失误”,实际就是这种定势导致的必然结果,很多这样的“失误”可都是假以“真理”、“正确”的名义,而堂而皇之的实行的。这是一种深刻的历史教训。遗憾的是,人们好像记性很差,对这种教训,接受的不多。上一代人们吃了这个亏,下一代人们接着吃。因此,我们当今“决策失误”的事儿,比以前一点也不少!周总理与我的老师出于同一师们,都是严范孙、李琴湘老先生青睐的优秀后学人。因此,我也非常敬爱他老人家。
:&( 22:00:46)&
据庞中威的《定陵发掘亲历记》:日星期天,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局长余心清,越邓小平、李富春、郭沫若等区十三陵郊游,吴晗、新凤霞等陪同。在长陵午餐时吴晗给大家讲十三陵,突然它对郭老说:“郭老,长陵这么雄伟...咱们把它挖开,搞个地下博物馆好不好?郭老完全赞成,两位副总理和其他人也表示赞同。郭对吴说:你就负责起草报告给总理批吧。离开前吴和郭还商量了报考内容和署名人的问题。--这就是发掘长陵的起因。
先生提供的资料很珍贵!多谢了。
:&( 21:48:34)&
哈哈,我也是受一些书籍的影响:1935年,夏鼐和吴晗本是北大历史系同窗,毕业时夏鼐问吴晗的志向“要让你挖你打算挖那个古迹?”,吴晗回答:“十三陵!”,言罢二人抚掌大笑,惺惺相惜。后来吴晗打报告,夏鼐反对也是事实。
马王堆的事出自《西汉亡魂》一书,新世界出版社,版1印。
谢先生指点。我说嘛,您这个朋友算交着了。
:&( 21:12:39)&
补充前面。
考古巨擎夏鼐1951年来到马王堆,人们历来说这里是五代马殷父子的墓。夏鼐看了先认为是西汉墓,他考察了很久没发现一块瓷片或别的,就犹豫了,离开了。如果坚持判断,当时就挖了,他将永载马王堆考古的史册。
先生说得这个情节是非常可能的。51年,已经很早了。能告诉在下这个信息的出处吗?我想继续研究一下。
:&( 19:56:58)&
首先肯定夏鼐是中国优秀的考古学家。
夏鼐曾经错过了马王堆的发现(发现多年之前他曾去过那里,判断不是古墓),等军队挖防空洞马王堆被迫出土时他后悔得不行,因为他错过了一个太伟大的发现。说明搞考古的没有不想挖墓的,只是这次(挖长陵)是由别人先提出的,不是他自己--我相信他的反对一定有这方面的因素,毕竟他是搞考古的。
挖皇陵,当代人是很刺激过瘾的(谁都有好奇心),为了后人为了保护文物而主张不挖,是一种很大的牺牲精神,一定要看到这一点,所以上面的诸位真得很了不起。
我也加入进来,也“了不起”一下。
刘先生讲得很有意思,我爱听。但先生认为夏鼐先生是因为别人抢了他的先儿,才反对挖掘长陵的推断,我不好苟同。不管谁先提出的挖掘主张,但挖墓最终还要必须落实到夏鼐先生头上,因为他的工作和职务正差儿就是干这个的!他用不着去跟别人抢这个虚名!咱可不能以咱们小人之心,去度人家名家之腹的。您说是吧。您加入进来,我首先支持,您已经了不起了很多下,起码在我心里是这样。咱们熟悉了就是朋友,是朋友就不要客气。有啥说啥。喜欢跟您做朋友,敬礼!
:&( 19:30:02)&
好心痛!曾在四年前,我拜访了十三陵的所有陵墓,不过据守陵的老人家说,其实现在只是一个空壳而已了.
谢谢您的光临。中国是地下文物资源最丰富的大国,好像也是盗墓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许多古墓在他刚刚封树好不久,就被盗过了。您听守墓人所讲的那些,我相信是真的。很羡慕您,能访问那么多皇陵守护人(的后代)。有机会可否讲一些故事给我听?再谢!
:&( 19:09:27)&
" 中华千古文明毁于吾D之手 "
欢迎先生光临
:匿名&( 15:25:20)&
中华千古文明毁于吾D之手.
欢迎先生光临。
:刘玉鹏&( 14:43:39)&
吴晗当时积极革命,又因自己专搞明史,实有一份私心。旧知识分子的愚昧,造成定陵不可挽回的损毁,千古罪人。此段还包括马王堆等,前几年有一套考古挖掘的教训总结书,现在还可以买到。魏老师此文提炼,言简意骇。
我在敬佩郑振铎、王昆仑、夏鼐三前辈的凛然正气的同时,我也同情吴晗、邓拓先生。吴晗、邓拓先生的悲剧,就是大多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悲剧。从吴、邓先生身上,可见中国知识分子作人之艰难。他们是受某种文化势力驱使,到头来又是被这种势力首先戕害的人。受历史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具有反抗这种历史强加在他们身上荼毒的能力。悲惨的是,我们当今的知识分子能清醒认识这段历史的人还不是很多。多谢鲍老师指点,您所说的关于“考古挖掘的教训总结”这套书,我还真不知道。我一定好好去淘换一本来。
:&( 12:31:43)&
49 篇, 4 页 2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十三陵挖掘50周年祭&&&&&&&&&&
发布者:&|&
浏览(19462) 评论
&|&发布时间: 00:15:03&最后更新时间: 00:15:03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普通
十三陵挖掘50周年祭
&&&& 日清晨7时,新中国对中国皇陵——北京十三陵的首次考古发掘尝试正式动工。日傍晚,在距1957年挖下第一锹土相距整整1年的时候,定陵地下玄宫的入口金刚墙显现出来,新中国考古人员第一次挖掘出了古帝王的地下宫殿。
&&&& 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发掘至今已整整50周年了。然而在这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对这次挖掘尝试的得失,好像人们总结得并不很全面和科学。特别是今天,我们当代人除了享受十三陵带给我们的巨大商业(旅游)利益外,似乎对当年的挖掘工作已经忘光了,特别对这次挖掘产生的文化方面的负面教训,我们总结的尤其少。
&&&& 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南麓。这里建有明成祖到明思宗十三个明朝皇帝的陵墓。
&&&& 1955年,国庆节刚过三天,即4日这天,时任政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接到一份以郭沫若为首,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文化界鼎鼎大名的人物,联名提议的《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习仲勋知其沉重,不敢怠慢,赶紧将这份报告呈送周恩来总理阅。
&&&& 就在此时,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和学者、民革领导人、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也得知了郭沫若等人报告的消息。对此,他们异常惊诧,立即找到报告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史学家,时任主管北京市文化教育工作的副市长吴晗,对他阐述了对挖掘长陵的看法和意见,希望吴晗能再慎重考虑,收回提议。郑振铎、夏鼐、王昆仑认为,以我国目前考古技术水平,难以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发掘工作。特别在文物的保存、复原、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几乎还是空白。这样庞大的发掘和保存,连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也难以解决。我们刚刚建国不久,在经济、文化、科研等各方面的水平还非常低,难以完成这一巨大而复杂的工程……。但吴晗认为:“全国解放已经多年,有老一辈专家,又有新一代大学生,有条件胜任这项巨大的工程。”他表示,这一成熟意见是他们几个人经过深思,共同做出的,很难改变(笔者旁白,看来,这一提议是少数几个人幕后串联做出的主张,缺乏民主性、广泛性、透明性)。
&&&& 郑振铎等三位无奈,也只好公事公办,联名写了反对发掘长陵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具体理由和依据,然后上报总理。
&&&& 周恩来总理面对这些著名学者针锋相对的严重争议,也深感棘手。这些学者在学术界都颇具影响,他们中任何一位的意见都不可小觑。周恩来清楚,对中国文化来说,这次挖掘长陵,绝对是天大的事。特别在目前,国家经济、科学实力极端落后的状态下,进行这种没有把握的发掘,弊肯定大于利。但他更清楚,郭沫若等人绝非是不知道国家这种落后现状,而随随便便提出来的,这里,肯定有某种政治原因。
&&&& 对周恩来来说,这是他前所未有的一次艰难决定。他作出的任何批示,不管是同意,还是反对,都将决定着这一文化特大工程荣辱成败的命运,他也将为这一批示,承担很大的政治责任。周总理从未这样优柔寡断过,在经过长达5天的思考后,周总理非常艰难地,且带有某些勉强,于10月9日,才在郭沫若等人的报告上,签下了四个字:同意发掘。
&&&& 由于是最崇敬、最爱戴的总理作出的决定,王昆仑、郑振铎、夏鼐等“反对派”不好再说什么,只能表态:“坚决完成任务”。
&&&& 1955年12月初,吴晗主持了“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会议。按照总理的特别指示,委员会由郭沫若、沈雁冰、吴晗等6位主张发掘的人和坚持反对发掘的郑振铎、夏鼐、王昆仑组成。接着,委员会组建起了发掘工作队,并任命刚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不久的赵其昌(28岁)担任发掘工作队队长。
&&&& 1955年的最后一天,赵其昌率发掘工作队,冒雪来到十三陵。然而经过3天的艰难勘探,却始终找不到长陵墓穴到底在那里。经过对史籍、民间说法等可靠资料两个多月的再研究后,1956年春,赵其昌率工作队又重上十三陵,按夏鼐、吴晗、赵其昌三人事前的综合意见,工作队又进行了全面的实地勘察和探访。最后,发掘委员会将挖掘目光锁定在了万寿山下的定陵。 接下来,就像本文开篇写得那样:日清晨7时,在发掘工作队副队长白万玉的命令下,新中国对皇帝陵第一次重大发掘正式动工了。
  日,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播发了一条重要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陵墓是一座地下宫殿,全部用大块青白石砌成的拱券,有两层楼高、八十多公尺长。在后殿里放着三口一人多高的朱红色棺材,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笔者注)都躺在里面。尸体已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这些锦缎时经三百余年,有的还金光闪闪。织锦品的发现,对了解和研究久已失传的明代特有的丝织技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 定陵出土了没有完全腐烂、保存基本完好的万历皇帝及其两个皇妃的尸骸,大批明代的青花瓷、丝织品等许多极其珍贵的文物。经有关部门对万历皇帝的遗骸和头发鉴定确认,万历生前驼背,身高1.64米,AB血型。这一挖掘,使考古工作者掌握了更多的明史第一手资料,引起了海内外考古学界和炎黄子孙的关注。定陵开放不久,王昆仑亲自邀请、安排自己的师辈、精通明史的著名国学家郭风惠先生对“十三陵”进行了参观、游览。作为一位诗人,郭风惠从另一角度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不封不树填沟壑,死矣何分毙与崩。最是蠢才起高冢,累人争逛十三陵。”(《十三陵戏书》)。此诗对万历代表的那些标榜文治武功,却不学无术,不懂文化的封建帝王进行了无情地讽刺。郭风惠先生这首诗最富个性和哲理,典型代表了当时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对发掘十三陵,不十分理解的态度。
&&&& 由于当时我们文物保存的科技水平确实落后,再加上管理、科研等体制方面的局限,郑振铎、王昆仑、夏鼐等最最担心的问题终于发生了。万历和两个皇妃的遗体被挖掘出后,迅速变质,很快只剩了一堆骨架。大量珍贵文物也没能完整保存下来,特别是光彩艳丽的织锦品出土不久,很快也失去了原有的光泽,都变色、变硬、变脆、变质,最后像树皮一样彻底糟朽了。
&&&& 主张发掘的那些学者,迎合当时不讲科学,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不实事求是的不正常思想方法,无视文化、科学的发展规律,放弃文化原则和时代责任,顽固坚持了这次近于愚昧、破坏式的文物发掘。使这次发掘,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如果,这次挖掘再民主一些,再慎重些,或再推迟若干年,我们今天可能会看到更多,更为珍贵的稀世文物来。比如,我们可能会看到几乎近于刚死去不久的万历皇帝来。在定陵发掘三十年之后的1988年,参加过当年发掘全过程的赵其昌先生,回忆起这段往事,想起老前辈夏鼐、郑振铎二先生语重心长的教导,仍感慨万千,他不无遗憾的说:“如果现在挖,后果会好些,再推迟三十年,也许会更好。”
&&&& 其实,以上这种损失还不算是最大的损失。最大的损失是,这次发掘给新中国的文化,特别是文物考古工作树立了一个恶劣先例。定陵发掘后,一时间,全国各地挖掘帝王陵墓成风。其挖掘的随意性、野蛮性已经大大超出了周总理和众多有责任心的专家、学者的预料和想象。
&&&& 为保护祖国这些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国家文物资源的损失降到最低,王昆仑、郑振铎、夏鼐等不顾个人利益,又联名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停止挖掘地下文物的建议。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充分理解和坚决支持。周恩来总理顶着压力,不顾扣在他头上的“促退派”的大帽子,迅速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国务院文件。
&&&& 1965年,“文革”风暴即将掀起时,郭沫若及史学界的一些“革命学者”,为表现自己的“革命忠心”,再次向周总理提出了继续发掘长陵及发掘陕西乾陵(武则天墓)的提议。但这次,敬爱的周总理没有任何犹豫,非常迅速、干脆、果断的作出了反映。总理以一句“我对死人不感兴趣”的话,对这种不切实际的盲目主张予以了坚决否决。
  在反文明的“文革”动乱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人性,一同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原保存在定陵博物馆的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狂热的“红卫兵”当作“地主阶级总头子”、“剥削阶级总后台”,横陈在在定陵门前的广场上“示众”,接受广大“革命群众”的“批判、斗争”。批判、斗争完毕,“红卫兵”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放一把火,把这些“坏蛋”的尸骨,连同和他们一起出土的许多珍贵文物烧了个精光,还美其名“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这哪里是“文化革命”,简直是对人类文明的反动,是一种耸人听闻的特大文化犯罪!
&&&& 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关这次从1956年动工、1957年挖掘成功的举世瞩目的文物考古发掘报告,直至1987年的“改革开放期间”才完成!这是世界学术界的绝顶荒唐的纪录!
&&&& 应该说,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或许都无法看到这份发掘报告的全文,但可以想象得到,因受时代、政治等方面的局限,报告在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等方面肯定还会大打折扣。因为,从我们当前的文物挖掘的混乱现状来看,我们似乎没有从十三陵的挖掘经验中(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什么有益教训。我们目前的发掘还是那么势力、那么疯狂,那么不讲科学,而且,现在的发掘又新加上了更为恶劣的一条,那就是离文化更远的“市场化”。为了先富起来,一些人把我们已经出土的文物大量走私到境外;我们的地下文物资源已经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在这种疯狂面前,我们的文物法尤其显得苍白无力。
&&&& 我们的文物考古界应该为十三陵的发掘感到悲哀,尽管十三陵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也已经为我们市场经济(旅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作为历史教训还是应该记取,我们还是应该想出办法,怎样尽多地给后人留下点东西,别让我们这一代把文物资源早早地全都糟蹋光了!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帝王将相,平民百姓,均为凡人!人死还不得安宁,掘其陵(林,冢,墓,坟)为之大大大不敬也。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annky&( 23:16:58)&
能不能问一下老师,郭沫若他们究竟出于什么政治原因才提议挖掘
:地上飞云&( 14:12:41)&
&p&&&&& 寻根----文化自觉&/p&&br&&p&各来宾、各位女士们、先生们:&br&&&&&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这些古籍中经典部分就是古迹和人文祠堂,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现在高度重视古籍、古迹和人文祠堂保护工作。近年来,我们的国策已经实施,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虽然,为抢救、保护我国珍贵古籍、古迹和人文祠堂中我们遇到很多与长期科学发展相违背的短视无知的不快,但我们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也是共同的。应该说,我国古籍、古迹和人文祠堂保护工作者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是,古籍、古迹和人文祠堂具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应清醒地充分认识到保护好这些,就是最小成本最大的建设成就。我们搞招商引资,首先就要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寻根学科、维护国家统一要作全面的具有实质性的科学规划。&br&今天,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寻根-----回归母亲的怀抱,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价值,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我们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代表人类文明的品牌榜样。&br&当前我国寻根的工作还有很大的空间。从保护古迹和人文祠堂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看到,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如现存古迹老化、破损严重;修复落后,保护原创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代表少数民族民族精英的古迹和人文祠堂已经被破坏得所剩无几。而且古迹保护和整合人员极度缺乏,面临流失。我见过一个叫张安蒙的老师,她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我曾经为她写过一篇文章:《中国只有一个张安蒙!》。&br&因此,加强古迹和人文祠堂的古迹保护,是要发自我们灵魂深处的警觉,按照费孝通老先生生前对我们的刻骨铭心的执导:文化反思、文化自觉!所以,我们引动更多的人回家刻不容缓,寻根是科学基因实证路线,寻根是一门大学科,寻根是地球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科学回归。我们地方政府领导,尤其是有关招商的领导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古迹和人文祠堂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文化发展新农村小城镇经济。全面贯彻和落实***先生的科学发展观,加大古迹和人文祠堂的保护工作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文祠堂古迹和古籍的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古迹和人文祠堂的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古迹和人文祠堂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大家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保护工作。&br&举例说明:江西的陈氏祠堂、山东曲阜的孔子文化引出孟子我们、六安皋陶墓引出大费的根系-----金天氏少昊的有山有水有人有文化的徽州大费文明……&br&国务院已经明确下令,加大古籍保护资金投入。而古籍中记录的古迹和人文祠堂,各位来宾如果能够对本地区古籍、古迹和人文祠堂的普查、修复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的话,就是对历史的负责任,就是落到实处的具体历史贡献。建立古迹、古籍和人文祠堂修复机构资格,培养未来的文化招商干部,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古籍、古迹和人文祠堂保护和修复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古迹和人文祠堂修复人才,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科学发展手段。我们今天的会希望经常开展,国际与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国际间的人文和平合作的精要,今天的会议意义是巨大的,是具有国际公约行为法则的,是完全符合联合国全球文化产业的保护内容,因此持续性的发展也将录入21世纪的中华文明历史记载。可以说,我们作为中国人中国绅士的责任是:我们是地球文化文明中心说的创导者、护航者、领导者。&br&               && 中国招商杂志社& 费瑛& 于中华寻根会上的演讲&br&二○○七年十一月十日&br&&&br&今生的造化&br&家乡的乡村是我们的祖宗“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地方。古人讲究衣锦还乡,叶落归根,现代人天涯飘零,四海为家。没有人不愿回家,因为都是爱家的人。没有不爱家的人,只有爱的文化的区别:有的爱小家,有的爱大家,有的爱国家,有的爱四海为家。&br&地球这个家园,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作品,乡村是大自然环抱城市的根源与母体。&br&我们的大智慧------即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乡村与城市本该是我们精神的两端,是两个并列的人类载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人为的文化异化。&br&上个世纪,我们是剥夺农村发展城市,这个世纪初,我们又开始利用城市反哺农村。&/p&&br&&p&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的生和死不同于生物的生和死,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也就是文化的种子。”然而要将这种文化延续并发扬光大,光有种子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让种子开花、结果。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和创造的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br&费瑛&/p&&br&&div&&/div&&div&&/div&
:匿名:汪洋&( 23:30:09)&
大林老师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啦。
我现在特怕听到一个话题,那就是“申遗”,申的初衷是什么姑且不谈,看看丽江,也就够让人寒心的了。
闲暇时曾经考察过江浙一带的民居,后来也曾经到过周庄、平遥,感觉旅游开发实在也应该慎而再慎。
一些古朴的东西,还是让它保留下去吧。
:热心&( 15:26:21)&
中国招商杂志社费瑛社长以“前瞻性的中国主题、世界的眼光” 为视角,创建了以中国人文建筑为特征的强调保护文物和古村落的国际化招商品质的栏目。为保护中国的地下国宝,让中国地下文明如同地球银行安详地为世世代代用不完的利息!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在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事先务必要反复论证和进行科学准备,要分阶段进行总结,实施计划要在有能力的保护下进行。要以不破坏古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为前提。”
与“文物”一样重要的是中国人文精髓的“古村落”。建设新农村一定要与保护古村落结合。中国文物和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说:“中华文化的根基在村落,西安洛阳和北京等都是从村落发展起来的。古村落的居民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他们有创业始祖的记载和传记,有古老遗训和族规。先民在建筑选址与环境营造方面,运用古代堪舆学的理论择吉而居,顺应自然合理布局,创造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张安蒙秘书长一直致力于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她说:“一座古村落不仅仅是一个古建筑群,它更是民族深厚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保护和发展古村落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希望对古村落要采取科学保护措施。”
:大林&( 18:09:35)&
中国招商杂志社费瑛社长以“前瞻性的中国主题、世界的眼光” 为视角,创建了以中国人文建筑为特征的强调保护文物和古村落的国际化招商品质的栏目。为保护中国的地下国宝,让中国地下文明如同地球银行安详地为世世代代用不完的利息!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在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事先务必要反复论证和进行科学准备,要分阶段进行总结,实施计划要在有能力的保护下进行。要以不破坏古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为前提。”
与“文物”一样重要的是中国人文精髓的“古村落”。建设新农村一定要与保护古村落结合。中国文物和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说:“中华文化的根基在村落,西安洛阳和北京等都是从村落发展起来的。古村落的居民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他们有创业始祖的记载和传记,有古老遗训和族规。先民在建筑选址与环境营造方面,运用古代堪舆学的理论择吉而居,顺应自然合理布局,创造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张安蒙秘书长一直致力于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她说:“一座古村落不仅仅是一个古建筑群,它更是民族深厚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保护和发展古村落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希望对古村落要采取科学保护措施。”
:dailin&( 18:08:07)&
恩 那就不挖了 呵呵~~
:匿名&( 20:22:07)&
回魏老师话,我说的是原副区长许伟,一个很难得的、务实的好领导,分管文化、卫生,刚一上任就赶上“非典”,生生把一个考古专家变成了疾控专家。
他曾有句自嘲的名言,说自己“前半辈子刨坟,后半辈子修庙”。
:热心&( 10:15:32)&
感谢魏老师在百忙中的回复。
我不敢妄言自己懂传统文化,但绝对是热爱传统文化的。曾经有幸在一位考古学者出身的副区长领导下工作,听他讲述过当年在晋、陕一带从事抢救性考古发掘的经历,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也被优秀考古工作者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所感动。在这位副区长积极推动下,我区内一些古迹,如历代帝王庙、月坛、白塔寺等都得到了重新修缮。
在您的博客里,我看到了众多仁者、智者在关心我们的文化,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会更加发扬光大。
先生您好。不要客气,我非常喜欢跟您这样的人交朋友,欢迎您经常来这儿一块聊聊。看来您是咱西城区的了,原来我就住离西城区政府几步远的劈柴胡同西口,隔着胡同跟白石老人住街坊。您说的副区长是张燕生先生吗?如果是,他现在官儿可作做大了! 问好。
:热心&( 11:21:42)&
首先请您接受我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敬意,中国文化需要您这样的有识之士。
很想知道,考古发掘是不是唯一的了解古代文化的手段。如今,对出土文物的保护技术还远远不够,让那些文物先安静的呆在地下是不是更好一些。
我是一名外科医生,如今的一些技术已经将传统的外科手术进行了变革,比如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使一些手术不必要“开膛破肚”,其他诸如关节镜、宫腔镜等技术的使用,引发了临床上“微创”技术的变革。
有一个幼稚的设想:为什么不把那些要打开的地宫继续保持原样,通过“开小孔”,放入类似纤维内窥镜那样的设备,这样既能看到里面的情况,也不会破坏地宫完整、密闭,会不会好一些?
您好:看到您的留言很激动。如果我们的群众有一半像您这样懂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事业就太幸福了。我不懂技术,但您讲的这道理我还能听明白。我认为应该可以,而且应该大胆的去试试。谢谢您的光临和指教。
:热心&( 15:50:48)&
感谢您老的赐教。
“一些人的积极一面”指的是我个人的认为。我觉着当时,那些积极主张的人的行为,是他们“在其位要有所为”的表现。
没有绝对的完美。如果用发展及探索的眼光看待那次挖掘,又何尝不是一次有意义的呢。更何况即使当前或再过多年以后,用最好的措施和方法去挖掘,谁又能保证100%令人满意而又符合科学规律呢。总得有第一个尝试及探索者。
对于您提出的“本文反映的问题是,当年十三陵的‘ 考古挖掘 ’是出于政治目的的‘ 文物破坏 ’或‘ 文化犯罪 ’因此,这样的‘ 考古挖掘 ’是我们应当坚决反对的。 ”我觉着理解。毕竟,当时有大的环境。这样的事应该不会再有了。
再次感谢赐教!我会经常拜读您的博客!
对世界的认识本来就见仁见智,只有争鸣才能接近真理。我喜欢您这样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朋友。让我们互相学习。谢谢您对我的鼓励!
:小张&( 11:05:35)&
谢张先生光临指导!
张先生似未没完全弄懂本文意思。谁都知道,讲究科学的考古挖掘不仅不是“破坏”,还是一种必要的研究。但,本文反映的问题是,当年十三陵的“考古挖掘”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文物破坏”或“文化犯罪”因此,这样的“考古挖掘”是我们应当坚决反对的。
恕我不敏,我一直不明白您说的“一些人的积极一面”指的是什么。对许多坚持正确意见的先生,及他们积极的方面我都尽我的能力作了正面歌颂,没敢有任何忽略呀。
对你说的“如果我们否定他们的意见,应该拿出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这话,我感觉,你是太年轻了,太不了解历史了。当时,连周总理都拿不出好办法来。还有谁能拿出好办法来?如果,您是在说现在,您想,咱们这么多领导、专家、学者都拿不出好办法,像我这样就会写几个字的老朽,还能拿出“什么好办法”来?您对我的要求太高了。
谢谢你对这一问题的关心。高兴跟您聊天。
:&( 16:26:14)&
挖掘(考古)不等于破坏。
此文中的一些情节,在《风雪定陵》中看过。
我认为应该肯定,一些人的积极的一面。
如果我们否定他们的意见,应该拿出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小张&( 14:28:13)&
真长见识,令人深思!
:&( 20:29:36)&
前几日看了[风雪定陵]
现在还提倡挖掘,真的是无耻。
与刘先生同感。金钱是最能让人迷失理智的东西!坚持挖墓,其实就是为了一点儿经济利益!这是很不可取的!
:刘永席&( 14:55:23)&
49 篇, 4 页 1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三陵水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