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防防粘膜能保持多久

举例说明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功能异常的表现
时间: 22:01:53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习题集&&&&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选择题A型题1.免疫的现代概念是A.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B.机体清除自身损伤、衰老细胞的一种功能C.机体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对机体都是有利的D.机体消除和杀灭自身突变的细胞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A.易发生肿瘤B.易发生超敏反应C.易发生感染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E.易发生免疫耐受3.用无毒力牛痘苗接种来预防天花的第一个医师是A.KochB.JennerC.PasteurD.VonBehringE.Bordet4.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识别5.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识别6.既参与固有性免疫应答又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成分有A.巨噬细胞B.B细胞&&&&1-&&&&&&&&&&&&C.T细胞D.中性粒细胞E.浆细胞7.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A.BurnetB.BorderC.PorterD.JennerE.Pasteur8.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A.肿瘤B.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反复感染E.免疫增生病9.最早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国家是A.中国B.美国C.日本D.俄罗斯E.英国B型题A.生理性免疫防御B.生理性免疫稳定C.免疫监视功能失调D.免疫稳定功能失调E.免疫防御作用过高10.清除病原微生物11.病毒持续感染12.超敏反应13.自身免疫病14.清除自身损伤衰老细胞C型题A.特异性免疫应答B.非特异性免疫应答C.两者都是&&&&2-&&&&&&&&&&&&D.两者都不是15.先天遗传而获得的免疫功能属于16.后天获得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抗原的免疫功能属于17.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属于18.补体的溶菌作用属于19.溶菌酶的溶菌作用属于X型题20.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A.多为生后获得的功能表现B.有针对性C.可因抗原多次刺激而加强D.出生时就具有E.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21.属于固有性免疫应答的有A.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B.吞噬细胞的吞噬病原体作用C.自然杀伤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D.血液和体液中存在的补体成分E.组织损伤局部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22.下列哪些细胞属于固有免疫应答细胞A.单核-巨噬细胞B.NK细胞C.B细胞D.T细胞E.多形核中性粒细胞23.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A.T细胞B.B细胞C.NK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E.肥大细胞24.免疫防御功能是指A.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B.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繁殖、扩散C.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D.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3-&&&&&&&&&&&&E.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25.免疫防御功能异常可发生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E.免疫增生病26.免疫监视功能是指A.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B.防止病毒的持续感染C.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D.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E.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27.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A.免疫监视B.免疫稳定C.免疫防御D.免疫调节E.免疫耐受&&&&&&&&二、名词解释28.免疫29.免疫防御30.免疫稳定(immunologichomeostasis)31.免疫监视(immunologicsurveillance)&&&&&&&&三、问答题32.简述适应性(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性。33.何谓免疫?举例说明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功能异常的表现。34.简述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征。&&&&&&&&参考答案&&&&4-&&&&&&&&&&&&一、选择题1.E2.A3.B4.A5.D6.A7.E8.D9.A10.A11.C12.E13.D14.B15.B16.A17.B18.B19.B20.ABC21.ABCDE22.ABE23.ABD24.ABD27.ABC&&&&&&&&25.BD&&&&&&&&26.AB&&&&&&&&二、名词解释28.免疫: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29.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来病原生物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分强烈可引起超敏反应,或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30.免疫稳定:或称免疫自身稳定,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反应,处于自身耐受状态。31.免疫监视:体内细胞在增殖过程中,总有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突变,这种突变的或异常的有害细胞可能成为肿瘤,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识别并清除这些有害细胞。三、问答题32.适应性免疫的基本特征有:1)特异性,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性抗原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2)多样性,机体可针对环境中多种多样的抗原,分别建立起不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3)记忆性,当异物抗原再次入侵时,可产生快而强的再次免疫应答效应;4)耐受性,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有保护性的免疫耐受;5)自限性,异物抗原激发免疫应答的程度和水平可以自我调控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免扩大和累及正常组织。33.免疫: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对机体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当抗原性异物进入机体后,机体能识别“自己”或“非己”,并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排除非己的抗原性异物,对自身物质不发生免疫应答而形成免疫耐受。主要发挥如下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来病原&&&&5-&&&&&&&&&&&&生物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分强烈可引起超敏反应,或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2)免疫稳定:或称免疫自身稳定,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反应,处于自身耐受状态。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3)免疫监视:体内细胞在增殖过程中,总有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突变,这种突变的或异常的有害细胞可能成为肿瘤,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识别并清除这些有害细胞。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34.根据作用方式及其特点的不同,机体存在两类免疫:1)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其主要特征是反应迅速,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非特异性免疫。2)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的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的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特异性免疫。&&&&&&&&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一、选择题A型题1.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区别是:A.中枢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B.外周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C.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而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分布、定居及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D.外周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E.中枢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A.淋巴结和脾脏B.胸腺和骨髓C.淋巴结和胸腺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E.淋巴结和骨髓3.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骨髓&&&&6-&&&&&&&&&&&&4.&&&&&&&&5.&&&&&&&&6.&&&&&&&&7.&&&&&&&&8.&&&&&&&&9.&&&&&&&&B.法氏囊C.脾脏D.胸腺E.淋巴结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骨髓B.腔上囊C.脾脏D.胸腺E.淋巴结T细胞主要位于外周淋巴组织中的:A.淋巴小结B.脾小结C.脾脏红髓D.胸腺皮质E.脾脏中央小动脉周围淋巴鞘人类最大的免疫器官是:A.骨髓B.胰腺C.脾脏D.胸腺E.淋巴结实验动物新生期切除胸腺后:A.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受损B.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体液免疫功能正常C.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体液免疫功能缺乏D.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正常E.细胞免疫功能缺乏,体液免疫功能受损脾脏和淋巴结生发中心主要由哪类细胞聚积形成?A.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粒细胞D.巨噬细胞E.NK细胞免疫系统的组成是:A.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B.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黏膜免疫系统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7-&&&&&&&&&&&&D.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E.胸腺和骨髓10.淋巴结的功能不包括:A.T细胞进行阴性选择的场所B.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C.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场所D.清除异物E.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B型题A.外周免疫器官B.淋巴结C.骨髓D.胸腺E.法氏囊11.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为:12.人体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是:13.成熟的淋巴细胞定居的部位在:14.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在:15.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在:C型题A.胸腺B.脾脏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T淋巴细胞经过阳性和阴性选择的部位:T淋巴细胞分布的部位在:B淋巴细胞分布的部位在:属于中枢免疫器官的是:&&&&&&&&16.17.18.19.&&&&&&&&X型题20.胸腺基质细胞包括:A.胸腺细胞B.胸腺上皮细胞C.巨噬细胞D.成纤维细胞E.树突状细胞&&&&8-&&&&&&&&&&&&关于免疫系统的特点,正确的有:A.在人体内分布广泛B.能精确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C.所有免疫细胞在清除抗原中都需要大量增殖D.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构成调节网络E.有免疫记忆功能22.人类的外周免疫器官有:A.脾脏B.胸腺C.骨髓D.淋巴结E.黏膜相关淋巴组织23.免疫细胞包括:A.T细胞B.巨噬细胞C.红细胞D.抗原递呈细胞E.B细胞二、名词解释24.免疫细胞25.淋巴细胞归巢26.淋巴细胞再循环三、问答题27.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28.简述胸腺微环境的组成及其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10.A11.C16.A2.B12.C17.C3.D13.A18.B4.A14.D19.A&&&&9&&&&&&&&21.&&&&&&&&5.E15.A&&&&&&&&6.C&&&&&&&&7.E&&&&&&&&8.B&&&&&&&&9.D&&&&&&&&-&&&&&&&&&&&&20.BCDE二、名词解释&&&&&&&&21.ABDE&&&&&&&&22.ADE&&&&&&&&23.ABCDE&&&&&&&&24.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25.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26.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是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三、问答题27.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根据功能分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有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主要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28.胸腺微环境的组成及其作用: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组成。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主要参与胸腺细胞阳性和阴性选择;细胞外基质主要介导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相互接触;细胞因子主要调节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的分化发育。&&&&&&&&第三章&&&&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A.异嗜性抗原B.抗体C.补体D.半抗原E.细菌多糖2.类毒素的性质A.有免疫原性,有毒性B.无免疫原性,无毒性C.有免疫原性,无毒性D.有毒性,无免疫原性E.有过敏原性,有毒性&&&&10&&&&&&&&抗原&&&&&&&&-&&&&&&&&&&&&3.交叉反应是由于二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中具有A.构象决定簇B.不同的抗原决定簇C.功能性决定簇D.共同抗原决定簇E.连续性决定簇4.有的抗原称为TI-Ag,这是因为A.抗原来源于非胸腺组织B.它诱生的抗体是在骨髓中产生的C.它诱生的抗体属于IgG类抗体D.抗原往往具有复杂和不相同的抗原决定簇E.它能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5.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A.异种抗原B.交叉抗原C.超抗原D.异嗜性抗原E.类属抗原6.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A.半抗原B.抗体C.抗原D.既是抗原又是抗体E.超抗原7.仅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超抗原B.半抗原C.完全抗原D.异嗜性抗原E.类属抗原8.免疫原性最强的物质是A.蛋白质B.脂质C.多糖D.核酸E.脂多糖9.许多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是因为A.在胸腺中产生的&&&&11-&&&&&&&&&&&&B.相应抗体是在胸腺中产生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性免疫D.仅在于T细胞上E.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产生针对这种抗原的抗体10.接触牛痘疫苗后产生对天花的抵抗性,这反映了A.抗原的特异性B.抗原的交叉反应C.病毒的超感染D.先天免疫E.主动保护11.属于自身抗原的是A.ABO血型抗原B.肺炎球菌荚膜多糖C.类脂D.眼晶体蛋白E.破伤风类毒素12.属于同种异型抗原的是A.ABO血型抗原B.肺炎球菌荚膜多糖C.类脂D.眼晶体蛋白E.破伤风类毒素13.属于异嗜性抗原的是A.Rh抗原与人的RBCB.AFP与乙肝病毒C.马血清与破伤风杆菌D.大肠杆菌O14型的多糖抗原与人结肠粘膜E.类毒素14.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A.抗原的大小B.抗原的物理性状C.抗原结构的复杂性D.抗原的种类E.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15.半抗原A.是大分子物质B.通常是蛋白质&&&&12-&&&&&&&&&&&&C.只有免疫原性D.只有反应原性E.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16.下列关于抗原的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A.大分子蛋白质抗原常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B.抗原诱导免疫应答必须有T细胞辅助C.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D.抗原不一定只诱导正免疫应答E.半抗原虽无免疫原性,但可与相应抗体结合17.超抗原A.可以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或B细胞B.须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处理C.与自身免疫病无关D.有严格的MHC限制性E.只能活化一个相应的T细胞克隆18.下列哪种物质不是TD-AgA.血清蛋白B.细菌外毒素C.类毒素D.IgME.细菌脂多糖&&&&&&&&B型题A.溶血性链球菌B.大肠杆菌O14的脂多糖C.大肠杆菌O86D.肺炎球菌14型E.变形杆菌0X1919.与人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20.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21.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A.自身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超抗原D.独特型抗原E.异嗜性抗原22.在某些情况下,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自身物质&&&&13-&&&&&&&&&&&&23.只需极低浓度既可激活多克隆T细胞的物质24.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25.存在于TCR或BCR可变区的抗原决定簇26.ABO血型抗原属于A.隐蔽性决定簇B.功能性决定簇C.构象决定簇D.顺序决定簇E.半抗原决定簇27.由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构成的抗原决定簇28.位于分子的表面、易被BCR或抗体识别的表位29.位于分子内部,正常情况下不能与BCR或抗体结合的表位30.由不连续的氨基酸或单糖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C型题A.甲胎蛋白(AFP)B.肿瘤特异性抗原(TSA)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31.有助于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是32.有助于结肠癌诊断的是A.细菌外毒素B.眼晶状体蛋白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33.异种抗原34.同种异型抗原35.TD抗原36.TI抗原&&&&&&&&X型题37.TD抗原A.通常是蛋白B.引起强的IgG应答C.能产生记忆和二次应答D.引起抗体产生需T细胞的参与E.既有T细胞决定簇又有B细胞决定簇&&&&14-&&&&&&&&&&&&38.属于同种异型抗原的是A.ABO系统B.HLAC.Rh系统D.补体系统E.AFP39.属于异嗜性抗原的是A.青霉素B.HLAC.Fossman抗原D.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多糖抗原与人的心肌E.大肠杆菌O14型多糖抗原与人的结肠粘膜40.佐剂的生物学作用A.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B.改变产生抗体的类型C.诱导免疫耐受D.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E.增加抗体效价41.抗原的免疫原性与何相关A.抗原的分子大小B.抗原的异己性程度C.抗原的化学组成D.抗原的分子构象E.抗原的进入机体的途径42.属于TD-Ag的物质是A.细菌脂多糖B.破伤风抗毒素C.牛丙种球蛋白D.聚合鞭毛素E.抗狂犬病毒血清43.以下关于抗原免疫原性的描述,正确的是A.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B.抗原对机体免疫系统来说必须是异物C.自身成分不具有免疫原性D.是异物的物质一定是抗原E.只有化学结构与宿主自身成分不同的物质才具有免疫原性44.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点分别是A.T细胞表位只位于抗原分子表面&&&&15-&&&&&&&&&&&&B.B细胞识别的表位往往是天然的C.T细胞表位有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两种类型D.B细胞表位有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两种类型E.T细胞表位需MHC分子的递呈45.关于TD-Ag和TI-Ag的特点错误的是A.TI-2抗原仅含有B细胞丝裂原B.TD-Ag由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组成C.TI-1抗原含有B细胞丝裂原和重复B细胞表位D.TD抗原仅能刺激细胞免疫E.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是TI抗原46.弗氏完全佐剂含有A.百日咳杆菌B.卡介苗C.细菌脂多糖D.羊毛脂E.氢氧化铝47.TI-AgA.在胸腺中加工处理的抗原B.可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C.易于诱导细胞免疫应答D.不能诱导产生再次应答E.能被T细胞抗原受体直接识别二、名词解释48.抗原决定簇(表位)49.TD-Ag50.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51.TI-Ag52.交叉反应53.B细胞表位54.T细胞表位55.佐剂(adjuvant)56.超抗原57.抗原58.半抗原(hapten)59.类毒素&&&&16-&&&&&&&&&&&&三、问答题60.简述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主要特点。61.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62.抗原的免疫原性强弱是有哪些因素决定的。63.TD-Ag与TI-Ag引起的免疫应答有何特点。64超抗原和常规抗原有何区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C3.D4.E5.D6.D7.B8.A9.E10.B11.D12.A13.D14.E15.D16.B17.A18.E19.A20.B21.E22.A23.C24.E25.D26.B27.D28.B29.A30.C31.A32.D33.A34.D35.C36.D37.ABCDE38.ABC39.CDE40.ABDE41.ABCDE42.BCE43.AB44.BDE45.ADE46.BD47.BD&&&&&&&&二、名词解释48.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49.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协助,既有T细胞决定簇又有B细胞决定簇,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50.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在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51.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的协助,而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也无免疫记忆。52.交叉反应: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之间出现的反应。&&&&17-&&&&&&&&&&&&53.B细胞表位:为构象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一般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三级结构,可直接与BCR结合,无需加工变性,无需与MHC-Ⅱ类分子结合。54.T细胞表位:为顺序决定簇,需经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处理,并与其MHC-Ⅱ类分子结合后,才能被T细胞识别。55.佐剂: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56.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57.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58.半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59.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三、问答题60.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的主要特点T细胞决定簇受体MHC递呈决定簇构型决定簇位置决定簇性质TCR必需顺序决定簇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为加工变性后的短肽B细胞决定簇BCR不需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等&&&&&&&&61.抗原具备两种特性:1)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18&&&&&&&&-&&&&&&&&&&&&2)&&&&&&&&免疫反应性,即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于此。有些小分子物质虽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称半抗原。&&&&&&&&62.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或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抗原与机体之间种系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同种异体间,由于遗传类型不同、组织细胞结构也有差异,也具有免疫原性。凡胚胎时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自身成分也具有免疫原性。2)理化状态:①分子量大小:一般分子量大于10KD免疫原性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②化学性质:一般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强,核酸和多糖的抗原性弱,脂质一般没有抗原性;③结构的复杂性:苯环氨基酸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④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④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BCR易接近的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强。3)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4)免疫方法: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63.TD-Ag与TI-Ag的主要特性比较TD-Ag组成T细胞辅助免疫应答抗体类型免疫记忆B和T细胞表位必需体液和细胞免疫多种有TI-Ag重复B细胞表位无需体液免疫IgM无&&&&&&&&64.超抗原与常规抗原的区别在于:1)常规抗原仅能激活极少数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克隆的T细胞或B细胞。2)常规抗原与TCR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超抗原的一端能与TCRVβ的外侧结合,另一端与MHC-Ⅱ类分子结合3)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是特异性的;识别超抗原是非特异性的。4)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受MHC限制;识别超抗原不受MHC限制。&&&&&&&&19&&&&&&&&-&&&&&&&&&&&&第四章&&&&&&&&免疫球蛋白&&&&&&&&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五类Ig的特性哪项是错误的A.IgG是唯一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B.SIgA多为双聚体C.IgM分子量最大D.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最早的是IgGE.正常血清中IgE含量最少2.Ig分成五类的依据是A.VL抗原特异性的不同B.V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C.CL抗原特异性的不同D.C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E.CL及C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3.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是A.IgMB.IgGC.IgED.IgAE.IgD4.下列哪种液体中分泌型IgA的含量最高A.唾液B.尿液C.初乳D.支气管粘液E.肠道分泌液5.下列哪些免疫分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A.AbB.IL-1C.IL-2D.IFNE.TNF6.五种免疫球蛋白的分类是根据A.H链和L链均不同B.V区不同C.L链不同&&&&20-&&&&&&&&&&&&D.H链不同E.连接H链的二硫键位置和数目不同7.半衰期最长的Ig是A.IgMB.IgEC.IgGD.IgAE.IgD8.Ig分成各种型及亚型的依据是A.VL抗原特异性的不同B.V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C.CL抗原特异性的不同D.C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E.CL及C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9.胎儿在宫腔内感染,脐带血或新生儿外周血中何种Ig水平升高A.IgMB.IgEC.IgGD.IgAE.IgD10.关于Ig分泌片的特性哪项是错误的A.由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B.能连接两个IgA分子单体C.分泌片的功能是保护IgAD.分泌片与IgA的形成无密切关系E.主要存在于血清中11.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位于A.VH和CHB.VL和VHC.FC段D.VH和CLE.CL和CH12.在局部黏膜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Ig是A.IgMB.IgGC.IgED.SIgAE.IgD&&&&21-&&&&&&&&&&&&13.新生儿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的主要Ig是A.IgG和IgMB.IgD和SIgAC.SIgA和IgGD.IgM和IgEE.IgE和IgD14.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Ig是A.IgG1、IgG2、IgG4、IgMB.IgG1、IgG2、IgG3、IgMC.IgG、IgA、IgE、IgMD.聚集的IgG4、IgA、IgEE.IgG4、IgA、IgE、IgD15.关于IgG的特性,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C区有4个功能区B.是胚胎晚期合成的主要抗体C.是唯一通过胎盘的抗体D.是天然的血型抗体E.是分子量最大的抗体16.3~6个月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哪类Ig不足A.IgMB.IgGC.IgED.SIgAE.IgD17.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A.IgMB.IgGC.IgED.IgAE.IgD18.CDR即为A.Fab段B.Fc段C.CD分子的受体D.HVRE.Fd段19.IgG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至少需要A.1个&&&&22-&&&&&&&&&&&&B.2个C.4个D.5个E.3个20.免疫调理作用最强的Ig是A.IgMB.IgGC.IgED.IgAE.IgD21.未成熟B淋巴细胞的SmIg类别是A.SmIgMB.SmIgGC.SmIgED.SmIgAE.SmIgD22.关于ADCC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IgM可介导ADCCB.Mφ不具有ADCCC.CTL可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D.ADCC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E.ADCC需要补体参与23.关于抗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抗体是指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B.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粘膜表面及其分泌液中C.抗体是能和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D.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E.抗体都是体内产生的24.下列分泌液中不含IgA的是A.唾液B.初乳C.汗液D.肠道分泌液E.支气管黏液25.各种Ig单体分子共有的特性是A.与靶细胞结合后能介导ADCC作用B.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C.轻链与重链以非共价键结合&&&&23-&&&&&&&&&&&&D.与抗原结合后能激活补体E.与颗粒性抗原结合后能介导调理吞噬作用26.IgG分子能与细胞表面FCγR结合的区域是A.VLB.VHC.CH1D.CH2E.CH327.关于IgG的错误叙述是A.可分为四个亚类B.可通过胎盘C.抗原结合价为二价D.CH2有补体C1q结合点E.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可获得一个F(ab’片段)228.决定Ig类别的抗原决定簇存在于Ig分子的A.轻链恒定区B.轻链可变区C.重链铰链区D.重链恒定区E.重链可变区29.IgG分子穿过胎盘借助的部位是A.VHB.CH1C.CH2D.CH3E.VL30.表面无FCγR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B.B细胞C.红细胞D.中性粒细胞E.NK细胞31.Ig分子的基本结构是A.由2条重链和2条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B.由1条重链和1条轻链组成的二肽链结构C.由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D.由1条重链和2条轻链组成的三肽链结构E.由4条相同的肽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24-&&&&&&&&&&&&32.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抗体A.抗毒素血清B.胎盘球蛋白C.淋巴细胞抗血清D.白喉抗毒素E.本-周蛋白B型题A.IgMB.IgGC.IgED.IgAE.IgD33.分子量最大34.血清含量最高35.激活补体能力最强36.血清半衰期最长37.寄生虫感染时滴度明显升高A.VH、VLB.CH、CLC.CH2D.CH3E.CH438.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39.IgG与补体C1q结合的部位是40.IgG与细胞表面FcγR结合的部位是41.Ig同种异型决定簇存在于42.IgM与补体C1q结合的部位是A.IgMB.IgGC.IgED.IgAE.IgD43.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44.能通过胎盘的抗体是45.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的抗体是46.抗原刺激后最先产生的抗体是47.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是&&&&25-&&&&&&&&&&&&C型题A.IgGB.IgM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48.激活补体49.结合葡萄球菌A蛋白50.Fc段与肥大细胞结合51.中和病毒52.由浆细胞产生A.Fab段B.PFc’段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53.用木瓜蛋白酶消化免疫球蛋白可得到54.抗原结合片段是55.可结晶片段是A.调理吞噬作用B.介导NK细胞发挥ADCC作用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56.IgG类抗体是57.IgD类抗体是X型题58.IgE对哪些细胞具有亲嗜性A.嗜酸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肥大细胞D.B细胞E.单核细胞59.含有CH4区的Ig是A.IgMB.IgGC.IgED.IgAE.IgD&&&&26-&&&&&&&&&&&&60.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A.特异性强,极少或不发生交叉反应B.质地均一,有效成分含量高C.一种单克隆抗体,其独特型可以不同D.针对抗原分子上的多个抗原决定簇E.由B细胞杂交瘤产生61.关于IgG的特性,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B.介导ADCC作用C.引起Ⅱ、Ⅲ型超敏反应D.有3个亚类E.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62.IgG经胃蛋白酶水解后可得到A.1个F(ab’2段)B.2个Fab段C.SCD.PFc’E.1个Fc段63.Ig的生物学功能包括A.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Ig可溶解靶细胞B.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C.Ig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D.IgG、IgA、IgE能与细胞上FcR结合E.IgG1、IgG2、IgG3、IgM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64.IgM的特性包括A.激活补体的能力比IgG强B.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C.是最早合成的IgD.无铰链区E.主要在血液中发挥抗感染作用65.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所获得的水解片段具有哪些生物学特性A.将IgG于铰链区H链链间二硫键近C端侧切断B.Fab段具有双价抗体活性C.Fc段具有Ig的生物学活性D.能产生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E.共裂解为2个Fab段和一个Fc段66.SIgA主要存在于A.唾液&&&&27-&&&&&&&&&&&&B.泪液C.脑脊液D.初乳E.支气管分泌液67.关于IgE特性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IgE在五类Ig中含量最低B.IgE有CH4区C.IgE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D.IgE有亲细胞性E.IgE在种系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68.关于IgM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IgM中和病毒的能力比IgG强B.IgM在防止菌血症发生中起重要作用C.IgM激活补体的能力强于IgGD.患者血中检出高滴度特异性IgM说明有近期感染E.IgM可介导ADCC作用69.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B.Ig单体分子一般是二价C.一种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分子与其表面抗原受体(SmIg)具有不同的抗原结合特性D.铰链区连接免疫球蛋白的H链和L链E.超变区位于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内70.关于ADCC作用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靶细胞与特异性抗体结合B.Mφ、NK细胞、中性粒细胞在特异性抗体介导下杀伤靶细胞C.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D.需要补体参加E.靶细胞上MHC分子参与ADCC71.关于Ig的可变区,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位于L链靠近N端的1/2及H链靠近N端的1/5或1/4B.由高变区和骨架区组成C.不同Ig的高变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抗体特异性也不同D.Ig分子独特型决定簇存在的主要部位E.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二、名词解释&&&&&&&&28&&&&&&&&-&&&&&&&&&&&&72.免疫球蛋白73.单克隆抗体74.超变区75.Fab段76.免疫调理77.CDR78.基因工程抗体79.抗体80.抗体的独特型81.Ig类别转换82.ADCC作用三、问答题83.试述Ig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活性。84.简述IgM的特性和功能。85.简述IgG的特性和功能。86.何为单克隆抗体,有何特点?87.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与联系。88.简述Ig的功能区及其功能。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D3.C4.C5.A6.D7.C8.E9.A10.E11.B12.D13.C14.B15.C16.D17.A18.D19.B20.A21.A22.D23.E24.C25.B26.E27.E28.D29.C30.C31.C32.E33.A34.B35.A36.B37.C38.A39.C40.D41.B42.D43.C44.B45.A46.A47.D48.C49.A50.D51.C52.C53.A54.A55.D56.C57.D58.ABCDE59.AC60.ABE61.ABCE62.AD63.BCDE64.ABCDE65.CE66.ABDE67.ABCD68.BCD69.ABE70.ABC71.ABCDE&&&&&&&&二、名词解释&&&&&&&&29&&&&&&&&-&&&&&&&&&&&&7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73.单克隆抗体:由一个克隆B细胞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74.超变区: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75.Fab段:木瓜蛋白酶使Ig在铰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近N端处切断,形成两个相同的单价抗原结合片段简称Fab段,一个可结晶的片段简称Fc段。76.抗体的调理作用:IgG、IgM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γR、Fcμ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77.CDR:互补性决定区,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又称互补性决定区。78.基因工程抗体: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抗体,由B细胞获得编码抗体的基因,经体外DNA重组后,转化受体细胞,使其表达特定抗体。79.抗体: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80.抗体的独特型:同一个体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V区的抗原特异性各不相同,其VH/VL超变区各自具备的独特型抗原决定簇结构。81.Ig类别转换:在B细胞的发生过程中,早期膜上仅表达IgM,成熟后表达IgM和IgD,受Ag激活后,膜上表达和分泌Ig可能转换为IgG或IgA、IgE等其他类别或亚类。82.ADCC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与靶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Mφ、单核细胞的FcγR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释放,导致靶细胞的溶解。三、问答题83.Ig的基本结构是由四条对称的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单体包括两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轻链。重链间及重、轻链间有二硫键相连形成对称结构。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各条肽链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在Ig近N端轻链的1/2和重链的1/4或1/5范围内,其氨基酸组成及序列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称为超变区,除超变区之外的部位氨基酸组成及排列相对保守,通常称为骨架区。近CIg端在L链的1/2及H链的3/4或4/5区域内,氨基酸组成在同一物种的同一类Ig中相对稳定,称恒定区。生物学活性:(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是由IgV区的氨基酸组成及空间构型所决定。(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①调理作用:IgG、IgM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γR、FcμR结合,&&&&30-&&&&&&&&&&&&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ADCC作用:②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与靶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Mφ、单核细胞的FcγR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释放,导致靶细胞的溶解。③Ig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④人IgG的Fc段能非特异性与SPA结合。(4)选择性传递:人IgG能借助Fc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主动穿过胎盘。SIgA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5)具有免疫原性84.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一般不易透出血管,主要分布在血液中。具有较多的抗原结合部位,其激活补体和免疫调理作用较IgG强。是个体发育中最早合成的Ig,不能通过胎盘,在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中最早合成并分泌。人天然血型抗体为IgM,是造成血型不符输血反应的重要因素。85.IgG的血清含量最高,是唯一能主动穿过胎盘的Ig,对防止新生儿感染具有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作用。可分为4个亚类,即IgG1、IgG2、IgG3、IgG4。IgG1、IgG2、IgG3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是机体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是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及免疫调节作用。治疗用的丙种球蛋白常以成人正常血清或胎盘血制成,其主要成分为IgG。86.由一个克隆B细胞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cAb具有很多优点:(1)结构均一,一种McAb分子的重链、轻链及独特型结构完全相同,特异性强,避免血清学的交叉反应。(2)McAb效价高,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并可经杂交瘤传代大量制备。87.抗体指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Ig是化学结构的概念,包括了正常的抗体球蛋白和尚未证实抗体活性但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是生物学功能的概念,所有的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Ig并非都是抗体活性。88.Ig的功能区及其功能:(1)VH、VL:是Ig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功能区,该区也是Ig分子独特型决定簇的存在部位。(2)CH、CL:具有Ig部位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3)IgG的CH2和IgM的CH3:与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有关。(4)CH3/CH4:具有与多种细胞FcR结合的功能,不同的Ig在结合不同的细胞时可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5)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氨酸,对蛋白酶敏感,不易形成α螺旋,易伸展弯曲,由此可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结合,使补体结合点得以暴露。&&&&&&&&31&&&&&&&&-&&&&&&&&&&&&第五章补体系统&&&&一.选择题【A型题】1.补体系统3种激活途径均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A.C1qB.C4和C2C.C3D.B因子E.D因子2.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A.C1B.C2C.C3D.C5E.C93.经典途径中,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A.IgGB.IgEC.IgAD.IgME.IgD4.补体系统是:A.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B.存在正常血清中,是一组对热稳定的组分C.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随抗原刺激而血清含量升高D.由30多种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具有酶的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E.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其含量很不稳定5.既有趋化作用又可激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C3bB.C4bC.C4aD.C5aE.C2a6.下列哪种成分是C5转化酶?A.C3bBbPB.C4b2bC.C3bBb&&&&32-&&&&&&&&&&&&D.C3bBb3bE.C5b~97.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A.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B.所需离子相同C.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D.激活物质相同E.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8.具有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C3aB.C3bC.C5bD.C4bE.C2a9.关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抗原抗体复合物是其主要激活物B.C1q分子有六个结合部位,必须与Ig结合后才能激活后续的补体成分C.C4是C1的底物,C4b很不稳定D.激活顺序为CE.分为识别和活化两个阶段10.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不包括:A.C3B.I因子C.D因子D.B因子E.P因子11.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C4aB.C5aC.C3aD.C3bE.C5b12.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A.C3~C9B.C5~C9C.C1~C9D.C1~C4E.C1、C2、C4&&&&33-&&&&&&&&&&&&13.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参与凝集反应B.对热稳定C.在免疫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有免疫调节作用,无炎症介质作用E.补体只在特异性免疫效应阶段发挥作用14.与免疫球蛋白Fc段补体结合点相结合的补体分子是:A.C3B.C1qC.C1rD.C1sE.以上都不是15.下列哪种补体成分在激活效应的放大作用中起重要作用?A.C1B.C2C.C3D.C4E.C516.经典途径中各补体成分激活的顺序是:A.CB.CC.CD.CE.C.通过自行衰变从而阻断补体级联反应的补体片段是:A.C2aB.C3aC.C3cD.C4bE.C5a18.关于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A.三条途径的膜攻击复合物相同B.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C.经典途径从C1激活开始D.旁路途径从C3激活开始E.MBL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C4b2b19.下列哪种补体成分与C3转化酶形成无关?A.C3&&&&34-&&&&&&&&&&&&B.C2C.C4D.C5E.B因子20.能协助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补体裂解片段是:A.C3aB.C3bC.C5aD.iC3bE.C3d21.全身性细菌感染时,补体活性片段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发挥免疫效应作用?A.清除免疫复合物B.ADCCC.调理作用D.溶解细胞作用E.引起炎症反应22.C1q能与哪些Ig的Fc段结合?A.IgG1、IgG3、IgG4、IgMB.IgG1、IgG2、IgG3、IgAC.IgG1、IgG2、IgD、IgMD.IgG1、IgG2、IgG3、IgME.IgG、IgA、IgM、IgG423.参与溶细胞效应的补体成分是:A.C3bB.C4b2bC.C5b~9D.C5b67E.C4b2b3b24.过敏毒素作用最强的补体裂解片段是:A.C3bB.C2aC.C3aD.C4aE.C5a25.能抑制C1r和C1s酶活性的物质是:A.C8bpB.DAF&&&&35-&&&&&&&&&&&&C.C1INHD.S蛋白E.C4bp26.在补体经典激活过程中,不被裂解的组分是:A.C1B.C2C.C3D.C4E.C627.关于补体活化的MBL途径,哪项是错误的?A.激活起始于MBL与病原体结合后B.MBL具有酶活性C.其C3转化酶是C4b2bD.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E.C反应蛋白可激活C1q28.不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A.C3B.C4C.C5D.D因子E.B因子29.下列哪种调节因子参与补体的正向调节?A.S蛋白B.D因子C.P因子D.DAFE.C8结合蛋白30.构成膜攻击复合物(MAC)的补体成分是:A.C5b~9B.C6b~9C.C5b~7D.C5b~8E.C6b~831.可协助I因子裂解C3b作用的是:A.C4bpB..DAFC.H因子D.P因子&&&&36-&&&&&&&&&&&&E.HRF32.在抗感染过程中,补体发挥作用依次出现的途径是:A.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B.旁路途径→经典途径→MBL途径C.旁路途径→MBL途径→经典途径D.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E.MBL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33.补体旁路激活途径与下列那种作用无关?A.过敏毒素产生B.膜攻击复合物形成C.C3裂解为C3a和C3bD.C4裂解为C4a和C4bE.C5裂解为C5a和C5b34.能够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免疫球蛋白是:A.IgG1B.IgG2C.IgG3D.IgME.凝聚的IgA35.补体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被称为补体的:A.炎症介质作用B.调理作用C.免疫粘附作用D.溶菌和细胞毒作用E.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X型题】1.关于补体系统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补体成分大多数以非活性的酶前体存在于血清中B.补体系统激活的三条途径均是酶的级联反应C.补体系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补体系统的激活具有放大效应E.激活的补体具有生理作用和病理作用2.补体系统激活过程的调节包括:A.自行衰变的调节B.C4bp抑制C4b与C2结合C.C8bp抑制MAC形成D.正反馈途径的扩大效应&&&&37-&&&&&&&&&&&&E.I因子、H因子在旁路途径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3.能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的物质包括:A.细菌脂多糖B.酵母多糖C.葡聚糖D.凝聚的IgAE.IgM4.能裂解C3的复合物包括:A.C5b~9B.MACC.C3bBb3bD.C3bBbPE.C4b2b5.既参与旁路途径调节,又参与经典途径调节的是:A.DAFB.CR1C.C4结合蛋白D.H因子E.I因子6.C3b的生物学效应包括:A.介导细胞溶解B.免疫调节C.ADCCD.调理作用E.过敏毒素7.补体系统的组成包括:A.参与经典途径的C1~C9B.参与旁路途径的B、D、P因子C.参与MBL途径的MBL、丝氨酸蛋白酶、C反应蛋白D.补体调节蛋白I因子、H因子、C4bp等E.CR1、CR2、CR3等补体受体8.补体的生物学作用包括:A.溶细胞效应B.调理作用C.引起炎症作用D.免疫调节作用E.ADCC9.抑制MAC形成的补体调节因子包括:&&&&38-&&&&&&&&&&&&A.C4bpB.CD59C.HRFD.C8bpE.H因子10.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的补体调节因子包括:A.I因子B.B因子C.C4bpD.MCPE.DAF11.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补体是存在于正常血清中的一组蛋白B.补体含量随抗原刺激而升高C.补体对热敏感D.补体分子由多种细胞产生E.补体三条激活途径有共同的末端效应12.补体系统的调节因子包括:A.I因子B.D因子C.B因子D.H因子E.衰变加速因子(DAF)13.下列哪些分子具有保护机体正常组织细胞免遭补体介导的损伤作用?A.B因子B.MCPC.CR1D.C8bpE.CD5914.C5b~9的生物学活性包括:A.细胞毒作用B.调理作用C.免疫粘附作用D.溶菌作用E.杀菌作用15.能裂解C5的复合物包括:A.C4b2bB.C4b2b3b&&&&39-&&&&&&&&&&&&C.C3bBb3bD.C3bBbE.MAC16.关于旁路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激活物质是细菌的内毒素B.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C.旁路激活途径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旁路激活途径发挥效应比经典途径晚E.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17.关于膜攻击复合物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是?A.是三种补体激活途径共同的末端效应B.其调节蛋白S蛋白具有阻碍MAC形成的作用C.MAC的作用机制是使细胞膜穿孔D.HRF、CD59能使细胞不受MAC攻击E.MAC由C5~9组成二.填空题和。1.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是、和三条途径。2.补体的激活过程有、和三3.补体系统由大部分组成。、和。4.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活性片段有、和。5.被称为过敏毒素的补体活性片段有6.能够抑制MAC形成的两种补体调节因子是和。、、、7.能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的因子有。和、、、8.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补体固有成分包括和C5~C9,整个激活过程可分为和两个阶段。、、和C5~C9。9.参与旁路途径的补体固有成分包括、和C2~C9。10.参与MBL途径的补体固有成分包括三.名词解释1.补体系统2.补体的激活3.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4.补体经典途径的识别5.补体经典途径的活化阶段&&&&40-&&&&&&&&&&&&6.补体活化的MBL途径(MBLpathway)7.补体活化的旁路途经(alternativepathway)8.过敏毒素9.衰变加速因子(decay-acceleratingfactor,DAF)10.备解素(properdin)四.问答题1.试述补体系统的组成。2.试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异。3.简述MAC的效应机制。4.简述补体激活的自身调控机制。5.列出参与经典途径的补体调节因子名称并简述其作用。6.试述补体调节因子对旁路途经的调节作用。7.简述补体的生物学作用。8.试述补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C2.A3.D*4.D5.D6.D7.E8.A9.D10.B11.D12.B13.C14.B15.C16.C17.D18.B19.D20.B21.C22.D23.C24.E25.C26.E27.B28.B29.C30.A31.C32.C33.D34.E35.B【X型题】1.ABCDE2.ABCDE.3.ABCD4.DE5.ABE6.BD7.ABCDE8.ABCD9.BCD10.ACDE11.ACDE12.ADE13.BCDE14.ADE15.BC16.ABCE17.ABCDE注解【A型题】[题3]IgG1、2、3和IgM具有补体结合位点,可以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每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分子的Fc段结合。由于IgM分子为五聚体,含5个Fc段,故单个IgM分子即可结合C1q,并有效的启动经典途径。但IgG是单体,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IgG分子凝聚后,才能与C1q结合。因此IgM激活补体的能力最强。二.填空题1.肝细胞、巨噬细胞2.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经&&&&41-&&&&&&&&&&&&3.补体的固有成分、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的受体4.C3b、C4b、iC3b5.C3a、C4a、C5a6.同源限制因子、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7.C4结合蛋白、补体受体1、I因子、膜辅助蛋白、衰变加速因子8.C1、C2、C4、C3、识别、活化9.C3、B因子、D因子10.MBL、丝氨酸蛋白酶三.名词解释1.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被称为补体系统。补体广泛参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2.在生理情况下,血清中大多数补体成分均以无活性的酶前体形式存在。只有在某些活化物的作用下,或在特定的固相表面上,补体各成分才依次被激活。每当前一组分被激活,即具备了裂解下一组分的活性,由此形成级联效应,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同时,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水解片段,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广泛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3.由IgM和IgG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依次活化C1q、C1r、C1s、C4、C2、C3,形成C3与C5转化酶,这一途径最先被人们所认识,故称为经典途径,又称第一途径。4.抗原和抗体结合后,抗体发生构象改变,使Fc段的补体结合部位暴露,补体C1与之结合并被激活,这一过程被称为补体激活的启动或识别。5.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C4b2b),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酶(C4b2b3b),此即经典途径的活化阶段。6.MBL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1,MASP-2)。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可水解C4和C2分子,继而形成C3转化酶,其后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这种补体激活途径被称为MBL途径7.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不经C1、C4、C2激活过程,而直接由C3、B因子、D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称为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又称第二途径。8.C3a、C4a和C5a又被称为过敏毒素,它们作为配体与细胞表面相应受&&&&42-&&&&&&&&&&&&体结合后,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过敏毒素也可与平滑肌结合并刺激其收缩。三种成分中,以C5a的作用最强。9.DAF(即CD55)表达于所有外周血细胞、内皮细胞和各种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可同C2竞争性地与C4b的结合,从而抑制C4b2b形成并促进其分解。也可促进Bb从已形成的C3bBb中解离。10.备解素又称P因子,血清中的P因子与C3bBb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可使C3bBb半寿期延长10倍,从而加强C3转化酶裂解C3的作用,因此对补体旁路途经具有正性调节作用。四.问答题1.①补体的固有成分: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MBL激活途径的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丝氨酸蛋白酶;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因子;D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②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蛋白、同种限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的受体:包括CR1~CR5、C3aR、C2aR、C4aR等。2.区别点激活物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MBL途径炎症期产生的蛋白与病原体的结合旁路途径某些细菌、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A和IgG4以及其它哺乳动物细胞C2~C9、丝氨酸C3、C5~C9蛋白酶、MBLB因子、D因子C4b2bC3bBbPC4b2b3bC3bnBb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参与的补C1~C9、体成分C3转化酶C4b2bC5转化酶C4b2b3b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3.MAC在胞膜上形成的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43&&&&&&&&-&&&&&&&&&&&&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此外,末端补体成分插入胞膜,可能使致死量钙离子被动地向胞内弥散,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4.补体激活过程中生成的某些中间产物极不稳定,成为级联反应的重要自限因素。例如:不同激活途径的C3转化酶(C4b2b和C3bBb)均极易衰变,从而限制C3裂解及其后的酶促反应;与细胞膜结合的C4b、C3b及C5b也易衰变,可阻断补体级联反应。此外,只有结合于固相的C4b、C3b及C5b才能触发经典途径,而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则仅在特定的细胞膜或颗粒表面才具有稳定性,故人体血循环中一般不会发生过强的自发性补体激活反应。5.①C1抑制分子(C1inhibitor,C1INH):C1INH可与活化的C1r和C1s以共价键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C1r和C1s失去酶解正常底物的能力。使其次,C1INH还可有效的将与IC结合的C1大分子解聚,并可明显缩短C1的半寿期。②C4结合蛋白(C4bindingprotein,C4bp)与补体受体1(complementreceptor1,CR1):二者均可与C4b结合,并完全抑制C4b与C2结合,从而防止C4b2b的组装,并加速其分解。此外,二者还可作为辅助因子,促进I因子对C4b的蛋白水解作用③I因子:I因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可将C4b裂解为C4c与C4d。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在细胞表面,但无C3转化酶活性。I因子亦降解C3b。④膜辅助蛋白(membranecofactorprotein,MCP):MCP可作为辅助因子,促进I因子介导的C4b裂解,但并不直接促进C4b2b的分解。⑤衰变加速因子(decay-acceleratingfactor,DAF):DAF可同C2竞争与C4b的结合,从而抑制C3转化酶形成并促进其分解。6.①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组装H因子可与B因子或Bb竞争结合C3b,进而使C3b被I因子酶解失活。此外,CR1和DAF也可竞争性抑制B因子与C3b结合。②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形成I因子可将C3b水解为无活性的iC3b;H因子、CR1和MCP均可作为辅助因子,促进I因子裂解C3b的作用;MCP和CR1还可增强膜结合C3b与H因子的亲和力。③促进已形成的C3转化酶解离CR1和DAF可促进Bb从已形成的旁路途径C3转化酶中解离。④对旁路途径的正调节作用P因子与C3bBb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可使C3bBb半寿期延长10倍,从而加强C3转化酶裂解C3的作用。另外,某些疾病(如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存在一种C3肾炎因子(C3nephriticfactor,C3Nef),它实际上是抗C3转化酶的自身抗体,C3bBb特异结合后,与可直接稳定C3bBb,并使其半寿期延长10~30倍。&&&&44-&&&&&&&&&&&&7.①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②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调理作用;引起炎症反应;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调节作用。8.补体可对免疫应答的各个环节发挥调节作用:①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PC处理与提呈。②补体成分可与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例如C3b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可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R2能结合C3d,iC3b及C3dg,助B细胞活化。③补体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效应功能,如杀伤细胞结合C3b后可增强对靶细胞的ADCC作用。&&&&&&&&第六章&&&&&&&&细胞因子&&&&&&&&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A.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浆细胞D.单核细胞E.成纤维细胞2.细胞因子不包括:A.淋巴毒素B.过敏毒素C.IL-2D.集落刺激因子E.干扰素3.IFN-γ主要由下列那种细胞产生?A.LAK细胞B.巨噬细胞C.NK细胞D.成纤维细胞E.B淋巴细胞4.下列哪种细胞因子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A.IL-12B.IL-10C.M-CSF&&&&D.E.&&&&&&&&TGF-βIL-8&&&&45-&&&&&&&&&&&&5.关于IL-2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B.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C.能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识别D.能增强NK细胞活性E.抑制Th1细胞的分化6.天然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物是:A.IL-1raB.IL-2RC.IL-4RD.IL-6RE.IL-8R7.能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因子是:A.IFNB.TGFC.CSFD.IL-1E.IL-28.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细胞因子是:A.IL-2B.IL-1C.IFND.IL-6E.IL-49.能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IL-1B.IL-2C.IL-4D.IFNE.EPO10.能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IL-3B.IL-5C.IL-2D.IL-4E.IL-311.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46-&&&&&&&&&&&&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C.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D.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E.细胞因子包括IL、IFN、CSF、TNF和趋化性细胞因子12.能刺激未成熟T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细胞因子是:A.IL-11B.IL-4C.IL-7D.EPOE.GM-CSF13.能与IL-4协同刺激朗格汉斯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IL-11B.IL-4C.IL-7D.EPOE.GM-CSF14.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B.无MHC限制性C.生物学效应极强D.在体内持续时间都很长E.作用具有多向性15.TNF-α主要是由哪种细胞产生?A.单核/巨噬细胞B.静止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树突状细胞E.红细胞16.能以三聚体形式存在的细胞因子是:A.IFNB.M-CSFC.IL-12D.TNFE.IL-917.在胞膜外区有两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残基和WSXWS基序的细胞因子受体是:A.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B.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B.&&&&&&&&47&&&&&&&&-&&&&&&&&&&&&C.干扰素受体家族D.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E.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18.刺激B细胞产生IgA的细胞因子是:A.TNFB.IL-4C.IL-2D.TGF-βE.IFN19.能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称为A.单核因子B.IFNC.TNFD.CSFE.IL20.能与IL-3协同刺激肥大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是:A.IL-11B.IL-4C.IL-7D.EPOE.GM-CSF21.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因子是A.IL-2B.TNFC.IFND.TGFE.CSF22.直接参与FcεRII的表达和调节IgE生成的细胞因子是:A.TNFB.IL-3C.IL-1D.IL-4E.IL-523.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属于:A.CC亚族B.CXC亚族C.C亚族D.CX3C亚族&&&&48-&&&&&&&&&&&&E.以上都不是24.下列哪组细胞因子具有趋化作用?A.IL-1、IL-8、IL-3B.IFN、MCPC.IL-8、MCPD.TNF、IL-4E.IL-1、IL-625.可通过内分泌形式作用于远处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IFNB.IL-2C.IL-4D.TNFE.IL-126.Th1细胞通过产生何种细胞因子抑制Th2细胞的活性?A.CSFB.IL-1C.IL-4D.IFN-γE.TNF27.能与IL-2竞争结合IL-2Rγ链的细胞因子是:A.IL-4B.IL-6C.IL-8D.IL-10E.IL-1228.可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细胞因子是A.IL-2B.IL-11C.IFN-γD.EPOE.M-CSF29.具有趋化功能的细胞因子称为:A.interleukineB.thrombopoietinC.lymphotoxinD.chemokineE.erythropoietin30.刺激多种造血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是:&&&&49-&&&&&&&&&&&&TNFB.SCFC.ILD.TGFE.IFN31.关于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B.合成和分泌是一种自我调控的过程C.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D.以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E.生物学效应强32.介导炎症反应发生,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A.IL-1B.IFNC.CSFD.IL-2E.IL-833.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其胞膜外区有:A.三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残基B.四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残基C.五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残基D.六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残基E.七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残基34.与IL-6R有相同的gp130信号传递亚单位的是A.IL-4RB.IL-5RC.IL-11RD.IL-13RE.IL-7R35.在Ig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转换为IgE的细胞因子是:A.IL-1B.IL-2C.IL-4D.IL-6E.TNF&&&&A.&&&&&&&&【X型题】&&&&50-&&&&&&&&&&&&1.下列哪些细胞因子受体具有IL-2Rγ链的结构?A.IL-4RB.IL-7RC.IL-9RD.IL-11RE.IL-13R2.下列哪些细胞因子具有下调免疫功能的作用?A.IL-10B.TGF-βC.IL-4D.IL-13E.IL-1ra3.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是:A.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B.以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发挥作用C.与CKR结合后才发挥作用D.具有高效性E.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4.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A.IL-15B.IL-12C.IL-4D.IFNE.CSF5.下列有关IL-10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是CTL分化因子B.在天然免疫过程中是重要的负调节因子C.是B细胞活化因子D.抑制单核细胞表达MHC-II类抗原和辅助刺激分子E.抑制T细胞产生IL-26.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制剂对下述哪些疾病有治疗或预防价值?A.感染性疾病B.肿瘤C.血小板减少症D.超敏反应E.自身免疫性疾病7.IL-6R可以归类于:A.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51-&&&&&&&&&&&&B.造血因子受体家族C.干扰素受体家族D.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E.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8.细胞因子分泌的特点是:A.多细胞来源,一种CK可由不同类型细胞产生B.短暂的自限性分泌C.以自分泌方式作用于产生细胞本身D.以旁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细胞E.以内分泌方式作用于远处靶细胞9.sCKR的生物学功能是:A.作为CK的转运蛋白,增加局部CK的浓度B.作为膜受体的清除形式之一,使细胞对CK的反应性下降C.sCKR可与mCKR竞争性结合CK,下调CK的效应D.高浓度sCKR可抑制相应CK的活性E.低浓度sCKR可增强相应CK的活性10.Th2细胞分泌的能刺激嗜碱性粒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是:A.IL-2B.IL-4C.IL-5D.IL-6E.IL-1011.造血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包括:A.IL-2R、IL-3RB.IL-4R、IL-5RC.IL-6R、IL-7RD.IL-9RE.IL-1R、M-CSFR12.对NK细胞的活化、分化具有正调节作用的CK是:A.IL-2B.IL-12IFN-γD.IL-18E.CSF13.促进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的细胞因子是:A.IL-1B.IL-4C.IL-6&&&&C.&&&&&&&&52&&&&&&&&-&&&&&&&&&&&&D.E.&&&&&&&&IFN&&&&&&&&TNF-α14.促炎症细胞因子包括:A.TNFB.IL-1C.IL-8D.IL-6E.IFN15.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包括:A.胞膜外区B.跨膜区C.稳定区D.胞浆区E.可变区二.填空题、、、、、1.细胞因子可被分为六类。、和细胞产生,II型干扰素主要2.I型干扰素主要由由细胞产生。和3.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活性包、、、。括、、和组成。4.细胞因子受体由、、、、5.根据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和细胞产生;后6.TNF分为两种,即TNF-α和TNF-β,前者主要由细胞产生。者主要由或形式作用于邻近细胞或细胞因子产生7.细胞因子通常以方式作用于远处的细胞。细胞本身,也可通过8.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即细胞因子对靶细胞作,也。用、、、9.介导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和三.名词解释1.细胞因子(cytokine)2.干扰素(interferon,IFN)3.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4.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53-&&&&&&&&&&&&5.细胞因子的自分泌效应6.细胞因子的旁分泌效应7.淋巴因子(lymphokine)8.细胞因子生物学效应的重叠性四.问答题1.细胞因子有哪些共同特性?2.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活性有哪些?3.试述细胞因子是如何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的?4.试述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分类,每一类各举一例并说明其主要生物学活性。5.试举出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制剂对其有治疗或预防价值的六类疾病。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C2.B*3.C4.E5.E6.A7.A8.D9.E10.D11.D12.C13.E14.D15.A16.D17.B18.D19.E20.B21.B22.D23.B24.C25.E26.D*27.A28.E29.D30.B31.D32.E33.B34.C35.C【X型题】1.ABC2.ABCDE3.ABCDE4.ABD5.ABCDE6.ABCDE7.AB10.BC11.ABCD12.ABCD13.ACE8.ABCDE9.A*B*C*D*E*14.ABCD15.ABD注解【A型题】[题2]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组具有调节活性的低分子量多肽类糖蛋白的统称。它们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细胞因子包括IL、IFN、TNF、TGF-β、CSF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它们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异常情况下也会导致病理反应。过敏毒素是补体激活后的裂解产物。[题26]IFN-γ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包括Th0、Th1和几乎所有的CD8T细胞)和NK细胞产生,能促进Th0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并抑制Th2细胞分化;激活巨噬细胞并促进其活性;促进多种细胞表达MHC-Ⅰ类和Ⅱ类分子;促进CTL成熟及活性;促进B细胞分化,产生抗体及Ig类型转换;激活中性粒细胞功能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等。【X型题】[题9]sCKR能作为CK的转运蛋白。sCKR与CK结合,可将CK转运到机体有关部位,增加局部CK的浓度,从而更有利于CK在局部发挥作用。sCKR作为膜受体的清除形式之一,使细胞对CK的反应性下降,并可与&&&&54+&&&&&&&&&&&&mCKR竞争性结合CK,有下调CK的效应。一般来说,高浓度sCKR可抑制相应CK的活性,而低浓度sCKR则可起增强作用。二.填空题1.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2.白细胞、成纤维细胞、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活化T细胞、NK细胞3.介导天然免疫、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凋亡、刺激造血4.胞膜外区、跨膜区、胞浆区5.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I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6.单核-巨噬细胞、活化的T细胞7.旁分泌、自分泌、内分泌8.无抗原特异性、不受MHC限制9.IL-1、IL-6、TNF、趋化性细胞因子三.名词解释1.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物质的总称。2.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根据来源和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和γ三种类型。β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也称为I型干扰素。IFN-γ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也称为II型干扰素。3.是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两种,前者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抗原刺激的T细胞、活化的NK细胞和肥大细胞也分泌TNF-α。TNF-β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具有生物学活性的TNF-α/β为同源三聚体分子4.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目前发现的集落刺激因子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某种细胞因子的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自分泌效应。6.某种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和靶细胞非同一细胞,但两者邻近,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旁分泌效应。7.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淋巴因子。8.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也可对同一种靶细胞发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这种性质称为细胞因子生物学效应的重叠性。四.问答题1.①绝大多数细胞因子是低分子量(15~30kD)的蛋白或糖蛋白。&&&&55-&&&&&&&&&&&&②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以双体或三聚体形式存在。③天然的细胞因子由活化的细胞分泌。其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的过程。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④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⑤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即细胞因子对靶细胞作用无抗原特异性,也不受MHC限制。⑥大多数细胞因子都以较高的亲和力和其受体结合,因此,很微量(pM)的细胞因子就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作用。⑦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2.细胞因子可被分为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①介导天然免疫②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③诱导凋亡④刺激造血3.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抗原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调节淋巴细胞的激活、生长、分化和发挥效应。①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的活化受到淋巴因子的正负调节。IFN-γ如通过刺激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促进CD4+细胞的活化;TGFβ可抑制巨噬细胞的激活。②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可刺激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如IL-2和IL-4是T细胞的自分泌生长因子,也是B细胞的旁分泌生长因子;IL-4和IL-3协同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IL-5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的生长。③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也有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IL-12++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1细胞,IL-4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细胞。B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发生的类别转换,也是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实现的,IL-4刺激B细胞产生IgE;如,IFN-γ刺激B细胞产生IgG2a;TGFβ刺激B细胞产生IgA。④在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免疫细胞对抗原性物质进行清除。IFN-γ激活单核巨噬细胞杀灭微生物。IFN-γ和IL-2都可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IFN-γ促进CTL成熟。IL-2刺激CTL的增殖与分化并杀灭微生物,尤其是胞内寄生物。IL-4和IL-5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分化,使其能够杀灭蠕虫。⑤有些细胞因子如TGFβ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表现免疫抑制活性。它除可抑制巨噬细胞的激活外,还可抑制CTL的成熟。&&&&&&&&56&&&&&&&&-&&&&&&&&&&&&4.根据半胱氨酸的排列方式,可将趋化性细胞因子分为三个亚家族:①α亚家族(CXC趋化性细胞因子)两个半胱氨酸按Cys-X-Cys方式排列,以IL-8为代表,主要对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②β亚家族(CC趋化性细胞因子)两个半胱氨酸按Cys-Cys方式排列,以MCP-1为代表,可趋化单核细胞。③γ亚家族(C趋化性细胞因子)氨基端只有一个Cys,以淋巴细胞趋化蛋白为代表,对淋巴细胞有趋化作用。5.感染性疾病;肿瘤;移植物的排斥;血细胞减少症;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一、单选题1.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A.白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膜分子B.T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膜分子C.B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膜分子D.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膜分子E.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2.在TCR识别抗原的信号转导过程中起作用关键的CD分子是:A.CD2B.CD3C.CD4D.CD8E.CD283.CD4分子主要表达在哪种细胞上?A.辅助性T细胞(Th)B.细胞毒T细胞(CTL或Tc)C.NK细胞D.B细胞E.中性粒细胞4.CD2分子又称:A.LFA—1B.LFA—2C.LFA—3D.ICAM—1E.ICAM—2&&&&57-&&&&&&&&&&&&5.CD8分子主要表达在哪种细胞上?A.单核细胞B.巨噬细胞(MΦ)C.Th细胞D.Tc细胞E.B细胞6.CD28分子和CTLA—4的共同配体是:A.LFA—1B.LFA—2C.B7—1(CD80)/B7—2(CD86)D.Igα/IgβE.ICAM—17.与配体结合后,对T细胞活化有负调节作用的CD分子是:A.CD2B.CD4C.CD8D.CD152E.CD288.CD28分子主要表达在哪种细胞上?A.T细胞B.单核细胞C.NK细胞D.MΦE.肥大细胞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受体是:A.CD2B.CD3C.CD4D.CD8E.CD2810.关于CD8分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属于IgSF粘附分子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B.主要分布在Th细胞上C.能传递TCR识别抗原的信号D.其配体是CD58(LFA-3)E.分布于所有的T细胞上11.在BCR识别抗原的信号转导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CD分子是:&&&&58-&&&&&&&&&&&&A.CD16B.CD32C.CD64D.CD80/CD86E.CD79a/CD79b12.下列哪类膜分子属于CD分子?A.TCRB.BCRC.FcγRD.mIgE.MHC分子13.关于CD21分子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表达于成熟的B细胞上,是B细胞重要的膜分子B.又称CR2,能与iC3b和C3d(或C3dg)结合C.与BCR构成复合物,参与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D.是EB病毒的受体E.与CD19、CD81等共同构成B细胞的辅助受体14.B细胞具有的CD分子是:A.CD2B.CD3C.D4D.D8E.CD1915.Th细胞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是:A.CD2B.CD3C.CD4D.CD5E.CD816.B细胞不表达以下哪种CD分子?A.CD19B.CD154(CD40L)C.CD79a/CD79bD.CD80/CD86E.CD4017.下列哪组细胞表达CD64分子?A.单核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C)B.T细胞、B细胞&&&&59-&&&&&&&&&&&&C.粒细胞、B细胞、血小板D.NK细胞、MΦ、肥大细胞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18.以下所列IgFc受体及相应CD编号,哪组是错误的?A.FcγRⅠ/CD64B.FcγRⅡ/CD32C.FcγRⅢ/CD16D.FcεRⅠ/CD23E.FcαR/CD8919.介导NK细胞发挥ADCC的分子是:A.CD16B.CD32C.CD64D.CD23E.CD8920.介导免疫抑制作用的IgFc受体是:A.FcγRⅠB.FcγRⅡ—AC.FcγRⅡ—BD.FcγRⅢE.FcεRⅠ21.IgE结合因子(IgE—BF)即:A.CD16B.sCD23C.CD32D.CD64E.CD2122.下列哪种免疫分子具有粘附作用?A.CD3B.mIgC.CKRD.Igα/IgβE.CD2823.CD分子与下列哪项作用无关?A.免疫应答B.T、B细胞的活化C.补体攻膜复合体的形成D.AIDS的发生&&&&60-&&&&&&&&&&&&E.EB病毒对B细胞的感染24.以下哪种粘附分子属于整合素家族?A.LFA—1B.LFA—2C.LFA—3D.ICAM—1E.ICAM—225.主要介导血小板粘附的整合素分子是:A.LFA—1B.VLA—1C.VLA—3D.Mac—1E.gpⅡb/Ⅲa26.以下哪种粘附分子不属于IgSF的成员?A.ICAM—1B.PNAdC.LFA—2D.CD4E.MHCⅠ类分子27.IgSF成员的共同特点是:A.识别的配体相同B.具有相似的功能C.具有与Ig相似的结构特征,即具有一个或多个V样或C样结构域D.分布范围相似E.由同一染色体编码产生28.以下所列IgSF成员的配受体关系,哪组是正确的?A.LFA—2/LFA—3B.CD4/MHC—Ⅰ类分子C.CD8/MHC—Ⅱ类分子D.ICAM—1/ICAM—2E.VCAM—1/VCAM—229.选择素分子与配体结合的部位是:A.C型凝集素(CL)结构域B.表皮生长因子(ECG)样结构域C.补体调控蛋白(CCP)结构域D.跨膜区E.胞浆区30.选择素分子识别的配体主要是:&&&&61-&&&&&&&&&&&&A.CD21B.CD31C.钙粘蛋白D.CD15s(sLex)E.CD4431.介导血流中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初始粘附的是:A.整合素家族B.IgSFC.选择素家族D.钙粘蛋白(Cadherin)家族E.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32.E—选择素主要表达在哪种细胞上?A.中性粒细胞B.红细胞C.单核细胞D.淋巴细胞E.活化内皮细胞33.Cadherin家族的主要作用是:A.介导同型细胞间的粘附B.介导细胞与ECM的粘附C.介导炎症细胞渗出过程D.介导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E.介导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34.MHCⅠ类分子的配体是:A.L—选择素B.CD4C.CD8D.CadherinE.CD2835.CLA主要表达于:A.树突状细胞B.记忆T细胞C.巨噬细胞D.B细胞E.单核细胞36.MHCⅡ类分子的配体是:A.CD2B.CD3&&&&62-&&&&&&&&&&&&C.CD5D.CD4E.CD837.FcεRⅠ的特点是:A.属低亲和力受体B.为单链跨膜蛋白C.表达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细胞上D.为EB病毒受体E.表达于T、B细胞上38.gpⅡbⅢa基因缺陷与下列哪种疾病有关?A.白细胞粘附缺陷症B.AIDSC.移植排斥反应D.支气管哮喘E.Glanzmann血小板无力症39.既作为淋巴细胞归巢受体,又与肿瘤转移有关的是:A.CD2B.CD3C.CD16D.CD32E.CD4440.在T细胞的活化中,最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是通过下列哪组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所提供?A.CD4/MHCⅡ类分子B.CD8/MHCⅠ类分子C.CD28/CD80或CD86D.CD2/CD58E.LFA—1/ICAM—141.参与淋巴细胞归巢的粘附分子不包括:A.L—selectionB.CD28C.CLAD.VLA—4E.CD4442.下列哪项不是粘附分子的作用?A.参与淋巴细胞归巢B.参与免疫应答C.参与炎症的形成&&&&63-&&&&&&&&&&&&D.参与补体系统的激活E.参与血栓的形成二、多选题1.CD分子分布于下列哪些细胞表面?A.T细胞B.B细胞C.NK细胞D.髓系细胞E.血小板2.关于CD4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属IgSF成员B.为Th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C.是HIV的受体D.是MHCⅡ类分子的配体E.是EB病毒的受体3.人T细胞均具有的CD分子是:A.CD2B.CD3C.CD4D.CD8E.CD164.能与B7分子(B7—1/B7—2)结合的是:A.CD2B.CD3C.CD28D.CD58E.CTLA—4(CD152)5.肽链胞浆区具有ITAM结构的是哪些膜分子?A.CD3B.FcεRⅠC.CD154D.Igα/IgβE.CD80/CD866.关于CD21分子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是B细胞的重要标志B.能与iC3b、C3d或C3dg结合C.是EB病毒的受体D.能增强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64-&&&&&&&&&&&&E.参与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的构成7.下列哪些CD分子属于FcγR?A.CD16B.CD23C.CD32D.CD64E.CD898.表达FcεRⅠ的细胞是:A.B细胞B.T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嗜中性粒细胞E.肥大细胞9.B细胞表达的CD分子包括:A.CD79a/CD79bB.CD19C.CD21D.CD80/CD86E.CD4010.粘附分子参与下列哪些生理和病理过程?A.细胞的识别、信号转导与活化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C.炎症发生D.创伤愈合E.肿瘤转移11.以下关于整合素分子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由α、β两条肽链组成B.多数分布广泛C.表达水平可随细胞分化和生长状态发生改变D.其配体主要是细胞外基质E.主要介导同型粘附作用12.属于IgSF的粘附分子是:A.CD4/CD8B.CD28C.LFA—1D.MHCⅠ/Ⅱ类分子E.CD213.选择素分子膜外区组成部分包括:&&&&65-&&&&&&&&&&&&A.IgV样结构域B.IgC样结构域C.C型凝集素(CL)结构域D.表皮生长因子(EGF)样结构域E.补体调控蛋白(CCP)结构域14.关于Cadherin家族的叙述正确的是:A.均属Ⅰ型膜分子B.主要介导同型粘附作用C.配体为整合素分子D.有独特的组织分布E.参与肿瘤的浸润与转移15.参与淋巴细胞归巢的粘附分子是:A.CD44B.L—选择素C.CLAD.LFA—1E.VLA—416.在免疫应答中,APC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粘附分子包括:A.MHCⅡ类分子/CD4B.MHCⅠ类分子/CD8C.CD80(或CD86)/CD28D.ICAM—1/LFA—1E.LFA—3/LFA—217.LFA—1的配体是:A.VLA—4B.ICAM—1C.ICAM—2D.ICAM—3E.VCAM—118.CD分子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有:A.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生机制B.机体免疫功能的检测C.白血病、淋巴瘤的免疫学分型D.免疫毒素用于治疗肿瘤E.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三、填空题1.CD3分子由______种肽链组成,其与_______组成复合物表达于T细胞&&&&66-&&&&&&&&&&&&表面,在______过程中起关键作用。2.CD4分子主要表达于_______细胞上,该分子既是_______病毒的受体,同时,作为配体又能与______分子结合。3.CD8分子主要表达于_______细胞上,该分子作为配体,可与_______分子结合。4.CD21分子又称为________和________。5.可作为B7分子(B7—1、B7—2)配体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6.属于FcγR的CD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7.粘附分子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尚未归类的粘附分子等五类。8.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识别的配体多为________分子和________分子。9.选择素家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成员。10.可作为LFA—1的配体的粘附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11.在淋巴细胞归巢过程中,归巢受体是表达在________细胞上的粘附分子,地址素是表达在________细胞上的粘附分子。12.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所需协同刺激信号主要是通过T细胞表面的________分子与APC表面的_______分子结合而提供。四、名词解释1.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2.CD(clusterofdifferentiation)3.粘附分子(adhersionmolecules)4.整合素分子(intergrinfamily)5.钙粘蛋白家族(Cadherin家族)6.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superfamily,IgSF)7.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LFA-2)8.IgE结合因子(IgE-bindingfactor,IgE-BF)9.归巢受体(homingreceptor)10.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Tlymphocyteantigen—4,CTLA—4)11.CD6412.选择素家族(Selctionfamily)五、问答题1.与T细胞识别、粘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主要有哪些?简述其结构特点、配体识别与功能的关系。2.与B细胞识别、粘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主要有哪些?简述其结构特点、配体识别与功能的关系。&&&&67-&&&&&&&&&&&&3.IgFc受体可分为哪几类?主要有哪些功能?4.粘附分子可分为哪几类?主要有哪些功能?5.CD分子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中有何应用性?&&&&&&&&68&&&&&&&&-&&&&&&&&&&&&第七章&&&&&&&&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E2.B3.A4.B5.D6.C7*.D8.A9.10.CA11.E12.C13.14.CE15.C16.B17.A18.D19.A20*.C21*.B22.E23.C24.A25.26.EB27.C28.A29.A30.D31.C32.E33.A34.C35.B36.D37.C38.E39.E40.C41.B42.D注释7.CD152即CTLA—4,为T细胞的抑制性受体,其胞浆区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结构,可与磷酸酶SHP—1及SHIP结合,对T细胞活化有负调节作用。20.FcγⅡR—B为B细胞及肥大细胞的抑制性受体,胞浆区含ITIM结构,通过招募并活化磷酸酶(SHP—1、SHIP),对B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活化起负调节作用。21.sCD23为可溶性CD23(FcεRⅡ),是CD23经蛋白酶水解后的产物,但仍保留了IgE结合的能力,故称IgE结合因子(IgE—BF)。sCD23能与B细胞CD21结合,促进其合成IgE。二、多选题1.ABCDE2.ABCD3.AB4.CE5.ABD6.ABCDE7.ACD8.CE9.ABCDE10.ABCDE11.ABCD12.ABDE13.CDE14.ABDE15.ABCDE16.ABCDE17.BCD18.ABCDE三、填空题1.5TCRTCR信号转导2.辅助性T细胞(Th)人类免疫缺陷MHCⅡ类3.细胞毒T细胞(或CTL/Tc)MHCⅠ类4.补体受体2(CR2)EB病毒受体5.CD28CTLA—4(或CD152)6.CD64CD32CD167.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选择素家族钙粘蛋白(或Cadherin)家族8.IgSF整合素家族9.L—选择素P—选择素E—选择素10.ICAM—1ICAM—2ICAM—311.淋巴内皮12.CD28B7(B7—1/B7—2或CD80/CD86)&&&&69-&&&&&&&&&&&&四、&&&&&&&&名词解释&&&&&&&&1.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广泛表达在白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血小板谱系及非造血细胞上。2.CD(clusterofdifferentiation):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CD。CD参与细胞的识别.粘附和活化等功能。3.粘附分子(adhersionmolecules):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接触和结合(或粘附)的膜表面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中,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4.整合素家族(intergrinfamily):为一组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因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而得名,此外,还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5.钙粘蛋白家族(Cadherin家族):是一类钙离子依赖的粘附分子家族,其配体是与自身相同的钙粘附素,主要介导同型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在调节胚胎形态发育和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中有重要作用,还参与肿瘤细胞的浸润与转移。6.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superfamily,IgSF):即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指具有与免疫球蛋白V区或C区类似的折叠结构,且氨基酸组成也有一定同源性的粘附分子,能介导细胞间粘附和信号传递,参与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及淋巴细胞归巢等过程。7.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LFA-2):又名CD2分子.绵羊红细胞受体。表达于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及NK细胞表面,与配体LFA-3结合后,可增强TCR与抗原肽-MHC复合体的结合,同时也参与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信号转导作用,也能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E-花环。:是CD23(FcεRⅡ)被蛋白8.IgE结合因子(IgE-bindingfactor,IgE-BF)酶水解后形成可溶性CD23(sCD23),但仍保留了与IgE结合的能力,故名IgE-BF。9.归巢受体(homingreceptor):淋巴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粘附分子,介导循环淋巴细胞附着于淋巴结中毛细血管后静脉的高内皮细胞(HEV),使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回归以及向皮肤炎症部位迁移。10.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抗原—4CytotoxicTlymphocyteantigen—4,(CTLA—4):又称CD152,为同源二聚体,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上。其胞浆区可与磷酸酶SHP—1、SHIP结合,对T细胞具有负调节作用。它和&&&&70-&&&&&&&&&&&&CD28分子均能与CD80/CD86结合,来共同调节免疫应答。11.CD64:为FcγRⅠ,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它是高亲和力的IgGFc受体,能与人的IgG1、IgG3、IgG4结合,并可介导ADCC,清除免疫复合物,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的吞噬作用,促进吞噬细胞释放IL—1、IL—6、TNF—α等介质。12.选择素家族(Selctionfamily):是一类Ⅰ型膜分子,胞外区由C型凝集素(CL)结构域、表皮生长因子(EGF)样和补体调控蛋白(CCP)结构域组成。其识别的配体与多数粘附分子不同,它识别的是一些寡糖基团,主要是唾液酸化的路易斯寡糖或类似结构分子。包括L—选择素、P—选择素、E—选择素。五、问答题1.与T细胞识别、粘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结构特点,配体识别及与功能的关系如下:⑴CD3:CD3分子由γδεζη五种链组成,与T细胞受体组成TCR-CD3复合物,其胞浆区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结构,其中的酪氨酸磷酸化后,可活化有关激酶,转导TCR-CD3介导的活化途径的信号。⑵CD4:CD4为单链跨膜糖蛋白,胞膜外有四个IgSF结构域,CD4是T细胞TCR-CD3识别抗原的辅受体,与配体MHC-Ⅱ类分子结合,参与信号转导。⑶CD8:CD8分子是由α.β链借二硫键连接的异源二聚体,是T细胞的辅助受体,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参与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信号转导。&&&&&&&&71&&&&&&&&-&&&&&&&&&&&&⑷CD2:又称LFA-2,其配体主要是CD58(LFA-3),与配体结合后能促进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功能和介导T细胞的信号转导。⑸CD58:又称LFA-3,与配体LFA-2结合后,可参与T细胞信号的转导。⑹CD28:CD28分子是由二硫键相连的同源二聚体,其配体是B7-1(CD80)和B7-2(CD86),CD28作为辅助刺激分子,提供T细胞活化的辅助信号。⑺CTLA-4:又称CD152,为同源二聚体,与配体CD80/CD86结合后,对已活化的CD8+T细胞的扩增起抑制作用。⑻CD40L:又称CD154,属TNF超家族成员,以三聚体形式结合CD40分子,与B细胞表面的配体CD40结合产生的信号,是B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和淋巴结生发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2.与B细胞识别.粘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结构特点、配体识别及与功能的关系如下:⑴CD79a/CD79b:CD79a和CD79b通过二硫键组成异二聚体,与mIg以非共价键相连,组成BCR复合物,其胞浆区的ITAM可结合B细胞内信号分子中SH2结构域,从而介导BCR途径的信号转导。⑵CD19:CD19分子胞膜外区结构属IgSF成员,是CD19/CD21/CD81信号复合物中的一个成分,其胞浆区较长,可与多种激酶结合,促进B细胞激活。⑶CD21:又称CR2或EB病毒受体。CD21分子胞膜外区属补体调控蛋白结构域胞浆区具有多个PKC和蛋白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CD21与配体iC3b和C3d相结合,能增强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此外,CD21也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病媒生物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