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几个关于学校行政管理学学的专业问题,学教育经济与行政管理学的同学回答更好哦

学校管理学亟需研究的五大问题--《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12期
学校管理学亟需研究的五大问题
【摘要】:正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校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成绩斐然。从总结经验、提高研究水平角度看,还有如学校管理现象、学校管理学范畴、学校管理特点、学校管理本质和学校管理机制……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尚需有志之士继续研究与耕耘,以推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40-058【正文快照】: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校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成绩斐然。从总结经验、提高研究水平角度看.还有如学校管理现象、学校管理学范畴、学校管理特点、学校管理本质和学校管理机制……等理论一与实践间题.尚需有志之士继续研究与耕耘,以推动学校管理学的完善和发展。一、学校管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萧宗六;[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4期
;[J];河南政报;1998年09期
;[J];甘肃政报;2001年11期
袁娅;[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李海生;;[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1993年12期
周立;;[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03期
;[J];安徽政报;2001年23期
曾庆伟,吕忠堂;[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4期
陈珍容;;[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年06期
朱海燕;;[J];江苏教育;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秉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招康塞;易雯;钟小兰;;[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赫健;盛金保;王昭升;;[A];灾害风险管理与空间信息技术防灾减灾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姚冰;;[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王左;张克家;杨智;;[A];2008船舶防污染管理论文集[C];2008年
江健;;[A];2008年度海事管理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卢传坚;黄秀云;;[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安静平;;[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陈守真;;[A];饮水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水利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冬伯文;霍志斌;张柏林;马海生;易灿辉;;[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荣洁 实习生
高莉莉;[N];张家口日报;2010年
左进峰;[N];联合日报;2010年
江芸涵;[N];四川日报;2010年
翟锦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朱明辉;[N];常州日报;2005年
何雪昌;[N];闽西日报;2005年
通讯员 王挺飞;[N];浙江日报;2004年
覃彬;[N];安康日报;2006年
陈小霖;[N];安庆日报;2006年
市公安局党委;[N];北京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志军;[D];吉林大学;2005年
陈蓬;[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黄建勇;[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段炼;[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胡志勇;[D];南昌大学;2006年
朱浩;[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朱玉春;[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姜保平;[D];同济大学;2008年
高耀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于玲;[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峰;[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赵道静;[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许冬梅;[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鲍兆红;[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欧阳旭;[D];暨南大学;2007年
佟智勇;[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孟庆浩;[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刘雯;[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汪颖华;[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唐丽娇;[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管理学》习题:第三章
  练习自测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管理,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
  2.对学校工作质量的构成可以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区分。
  3.________________是对人的质量而言的,在工业产品质量管理中称为产品的&耐用性&质量。
  4.从过程角度分,可以将学校工作质量分为标准质量、过程质量和____________。
  5.工业质量管理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事后检验、统计管理和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6.学校质量标准包括管理工作标准、_________________和学生发展质量标准三部分。
  7._________________是通过调查、测量等方式来获取关于学校质量状况的数据及描述性资料的管理活动。
  8.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决定质量的两个基本变量,提高这两个变量的品质,是质量教育的核心目标。
  9.所谓教育评价,它是以一定的_______________为指导,对教育和学习工作进行___________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判断,进而提出改进意见的管理活动过程。
  10.目前的教育评价模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目标游离模式和_______________三种。
  11.进行教育评价要经过制定评价标准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信息处理和分析、_______________等四个基本环节。
  12.确定权重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专家会议法和_______________。
  13.多元智能新理论下的教育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有两层含义: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 。
  14.多元智能体系下的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有___________、卷宗评价等等。
  15.活动课程是以________________的课程,这种课程是为了促进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在课堂中间充分的表现自己,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的品质,同时促进各种各样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1.办学质量管理
  2.内容、过程
  3.发展性素质
  4.结果质量
  5.全面质量管理
  6.教职工工作标准
  7.质量信息提取
  8.人的业务能力、工作态度
  9.教育价值观念,科学调查
  10.行为目标模式,司法式评价模式
  11.运用恰当的手段获得评价信息、提出改进意见
  12.简化特尔裴法
  13.目标多角度,采用的方法应该多样化
  14.情境化评价
  15.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简答题。1.什么是学校办学质量管理?什么是学校工作质量?
  答:顾名思义,学校办学质量管理就是对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管理,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学校工作质量就是学校工作过程和结果满足使用的要求时所具有的特性。
  2.学校工作质量由哪些部分构成?
  答:对学校工作质量的构成可以从内容和过程两个角度区分。
  从内容角度看,学校工作质量大致可分为业务工作质量和管理工作质量两部分。业务工作质量包含教学工作质量、德育工作质量、体育卫生工作质量、后勤工作质量。这里边前三项内容统称为教育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是指对各项工作进行管理的活动的质量,它是对教育质量的保障。
  从过程角度分,可以将学校工作质量分为标准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其中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又可以总称为符合性质量,即符合标准要求的程度。
  3.什么是学校工作质量中的标准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
  答:标准质量又叫设计质量,它是对工作过程和质量标准进行构想的质量。制定工作质量标准是对学校工作质量进行监控的起点。在学校质量管理中,人们采用的标准多数为两个来源:其一,上级下达的;其二,多数学校共同认可的,这类标准是在经验的交流中形成的。更多的时候是两类标准相互交叉融合。
  不管是哪种来源的标准,都会遇到下面三个问题:第一,标准是否够先进,反映了新观念和社会的新要求?第二,标准是否符合本学校发展的实际条件和要求?第三,标准条款的设计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在现实中由于服从权威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使许多教师疏于对这三个问题的认真独立的思考,这种情况就使一些管理者陷入陈旧过时的标准中去难以自拔,结果管理活动一开始就陷入先天不良的困境。进行质量管理的第一步是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现实地对质量标准进行全面和认真的思考。
  过程质量是将标准转化为成果的行为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各项工作的各个活动环节符合要求的程度,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下,高质量的活动是高质量成果的保障,同时它也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条件。
  成果质量是各项工作产品的质量,它是对标准和过程质量进行管理的目的所在,离开它质量管理就失去根本意义。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三种质量是互相制约、互为依托的整体,其中标准质量是前提,过程质量是保障,结果质量是目的与验证。
  4.学校质量管理有什么意义?
  答: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质量管理是以强化教职工的质量意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设计、实施、检查和分析,以取得较高水平成绩的活动。加强质量管理,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学校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质量管理是实现学校基本任务和满足社会需要的保证;
  2.抓好学校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教育投入的有效性;
  3.质量管理提供了客观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与手段。
  5.学校质量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答:学校质量管理与企业和行政部门的质量管理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它的难度更大些。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最终&产品&与其他行业的产品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其质量形成过程也有明显特点。
  1.学校质量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学校工作任务的主体是传递知识,培育人才,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首先面临的是价值选择问题。所谓价值,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要求。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要求是多样的,所以价值功能也千差万别。在社会转型期间,价值的冲突和价值的融合是经常发生的,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是要正确、全面地判断社会当前的需要及未来发展趋势,整体地、辨证地把握价值体系,树立先进、可行的育人指导思想。
  2.学校质量管理以人的质量为中心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它所追求的是培养出高水平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它的成果也要以所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为衡量标准。学校工作质量的核心是围绕人的质量而形成的质量链条:校长及领导班子的质量即素质&(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教师的质量&(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学生的质量。
  3.学校质量管理目标具有一点多面的特点
  学校育人的质量目标归根结底是学校公众的利益要求的反映,而学校面对的公众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学校实际操作中的学生质量标准不是点、面,而是立体结构。学校在教育事业中的主导角色是社会意志的执行者,它在国家的指导下努力实现社会的根本利益,所以它必须从总体上把握一个基本点即带根本性的质量目标(质量基准目标)作为教育工作中的&大地元点&,以它为准协调与整合来自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这个质量基准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以全面、主动发展为内容的发展性素质。
  4.学生素质特性决定学校质量管理具有创造性
  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成长中的人,他们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他们的特点以及上述相互作用,构成了质量管理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就对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的创造能力提出了挑战。
  5.管理活动对象的多样化
  学生质量是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校内、校外因素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介入进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质量。在这些因素中,除学校教师有意识地施加影响外,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传媒的形形色色信息、学生所在地区的经济与文化状况、学生家庭的文化及道德背景、学生校内外伙伴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等等。这些因素形成复杂的互动网络,共同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发展过程。学校按照国家的要求对学生施加教育,有责任对各种有利或不利的社会因素加以微观调节。鉴于这一点,学校质量管理必须从系统的质量管理出发,建立起校内外合作的教育系统网络,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克服和抑制消极因素。
  1.管理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6.为什么要把&发展性素质&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目标坐标系中的一个基础纬度?
  答:所谓&发展性素质&,是对人的质量而言的,在工业产品质量管理中称为产品的&耐用性&质量。耐用性质量是耐用产品的使用特性,它指产品通过维护与修理可以长时间地多次反复使用的性质。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看,人口质量具有耐用性,这是因为,第一,人口质量形成以后就会长期发挥作用,只要人生存在社会上,他就要通过各种途径长期地表现自己,不管这种表现的结果是好是坏;第二,他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补充和提高自己,从而更好地和持续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种补充与提高就是发展。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外部,由社会对其发挥影响;另一方面来自内部,就是他的学校动机、愿望、爱好、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我们所说的学生的发展性素质,就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特别是离开学校以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以及不断发展自己的志向与能力。
  把&发展性素质&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目标坐标系中的一个基础纬度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因:第一,高水平的综合素质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发展性素质&是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内在源泉;第二,现代的学习者必须学会学习;第三,在社会加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各种社会组织中的新陈代谢也将加速,一个不能以积极姿态参与社会生活,不能为自己不断设定更高目标的人,就会被不断涌来的&后浪&超过,甚至会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总之,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素质&为根本性质量目标,是教育事业对高科技时代社会要求的回应,也体现了对人的未来命运的真正关怀。
  7.教育创造力主要面临着哪些挑战?
  答:(1)如何处理好学生质量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言,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明确的、统一的社会要求,才能保证学校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质量。缺少科学一致的标准而由各个学校自行其是,必然会出现人才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与社会各方面基本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从微观上说,只有基本质量标准统一,才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活动程序。长期以来,西方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由于没建立统一的基本教育标准而导致基础教育水平低下,犹可为鉴。但是基本质量标准统一,并不意味着用一个模式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这是因为:第一,学生质量形成存在着许多个性化的、不可控的因素,如师资、学校的物质条件、学生个人的资质与社会背景等都存在着差异,它们共同决定着一个学生的质量,所以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是必然的、绝对的;第二,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是其个性差别性的结果,如果这种发展不是消极的,就应得到承认和尊重;第三,学生的差异性发展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规格、品种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总之,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标准要定位于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2)如何发现与培养学生的深层质量
  所谓学生的深层质量是指学生人格发展中那些不够外显、难以衡量而又对其长远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素质,比如,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真实看法、承受困难与灾变的心理能力、思想方法的特征、生活中特殊的经历或特殊事件所形成的潜意识等。这些素质属于&耐用性&素质,它们是个人发展中的动力性因素,但因为其表现模糊、难于衡量,又与人们所重视的智力成就呈间接关系,往往没受到应有的关注,管理上也没有发展出成熟、简便、有效的测量工具,对其培养更显薄弱。如何识别学生的深层质量,建立有效的工作网络和方法体系进行培养,这需要更多的实验与探索。
  8.传统的学校工作质量管理有哪些特点?
  答:传统的学校工作质量管理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由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工作进行检查来实现;
  (2)以对最终成果的评定和考核为主;
  (3)考核的内容分散,缺少全面性。
  这种质量管理方式仍局限于管理者个人的经验之上,没有系统性,计划性也不够,全凭管理者的个人自觉性行事。这种情况必然造成学校内工作质量的不平衡,各个部门或个人间工作质量互相掣肘,管理工作缺乏连续性的倾向。
  9.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它包括哪三个阶段?
  答: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工业质量管理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事后检验、统计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事后检验是古老的质量管理模式,它以剔除废品为保障出厂产品质量的方法,这是一种浪费资源和劳动的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休哈特(Schewhart)等人推广了质量管理的统计学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质量问题发生频率最高的环节,进而决定在哪一方面采取控制措施,从而使质量管理转向了&预防缺陷&,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这种管理仍带有很大波动性,将管理建立在&问题必然要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认识之上,不敢设想一种主动的、近乎完美的管理。但是现代高技术的发展要求质量管理必须逼近&无缺点&,否则在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中,小小的错误或缺点就会被放大成毁灭性的灾难。在60年代,美国管理专家菲根鲍姆(Fiegenbaum)等人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新观念,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和现代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即全面质量管理或称为全面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工作进入了更高阶段。
  10.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包括哪些?
  答:1.服务的思想;
  企业或其它任何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服务对象做贡献,满足其需求。传统的管理认为企业的生产就是为了自身的赢利,因此不惜偷工减料,在操作上简化。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认为,在组织外部,广大公众是服务对象;在组织内部,下一道工序或下一个部门就是服务对象。这一认识规定了每个岗位上的工作者都必须树立为他人圆满服务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保障产品质量。
  2.从整体出发把握质量;
  影响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之间的关联和交互作用决定着产品的最终质量,因此解决质量问题不能孤立地解决个别环节上的缺陷。
  3.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传统的管理是事后检验,保证产品出厂时没有问题,这一过程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全面质量管理认为质量管理要以预防为主,把问题消灭在工作开始之前或过程之中。从这一认识出发,质量这一概念就应包括三个部分:设计质量、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
  4.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
  5.通过组织落实实现质量保障。
  传统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只承认管理者的作用,而现代管理思想认为,对于任何一种活动,组织是基础和平台,没有每一个人都被组织到整个活动中去,建立一个质量保障体系,就不可能使管理工作得到监督。
  11.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部因素的管理。
  它在实施中要求对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指标实施监督和控制,根据对象特点,将每一方面的基础指标分解为第二级、第三级等不同层次的指标,使其尽量具体化,以便进行控制操作。
  2.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工作全过程的管理。
  每项工作都有流程,每个流程都有环节,这些环节要逐一到位,而且彼此间要联系合作,形成一个体系。产品质量的形成是连续进行的全部生产活动的结果,每一步骤进行的恰当与否都关系着质量的高低。只有用科学的方法监督和控制每一环节,才能防患于未然。
  3.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上述两&全&管理不是少数领导和管理人员大包大揽可以管得过来的,必须让所有组织成员都参与进来,才能实现质量目标要求。
  4.尽量做到一切用数据说话,按客观规律办事。
  要用科学的方法获取数据,找出其内部规律,才能保障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12.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有哪些?
  答:开展现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深远、持久的系统工程,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一系列的基础工作,才可能真正获得实效。这些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质量信息提取、质量信息加工处理、建立质量责任制、质量教育。
  1.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结果和学生发展质量所进行的设计,它是依据国家提出的要求,在科学研究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活动过程。
  学校质量标准包括管理工作标准、教职工工作标准和学生发展质量标准三部分。管理质量指标是对机构、管理程序和制度、各级机构和岗位责任制、各部门工作协调办法、信息反馈流程等做出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它们是学校质量管理活动的依据。教职工工作标准是对教师和职工工作提出的技术性尺度与准则。学生发展指标既是以学生为对象提出的发展标准,也是作为衡量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成果质量的标准。学生质量指标可以用分项基础指标即学生各个阶段的德、智、体、美、劳各种素质发展水平来表示(这种标准以国家颁布的规定为依据,或以科学制定的常模为依据),也可以用比较性指标来表示,这类指标如高考成绩、各类竞赛成绩等。这两类指标中,前者是基本标准,后者是辅助性标准(但这类标准常被用来作为激励性标准,与各种大大小小的利益联系起来)。运用比较性标准时,要注意它的局限性,将它们运用在恰当的范围,
  2.质量信息提取
  质量信息提取是通过调查、测量等方式来获取关于学校质量状况的数据及描述性资料的管理活动。
  学校质量评定的项目种类和内容繁多,其特点各异,因而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完全不一样。一般常用的方法有:考试和测验(包括论文式考试、标准测验和问题情景测验)、问卷法、直接谈话法、作业及作品分析法、实验或实践报告分析法、行动观察法、自我诊断法、个案研究法等。
  3.质量信息加工整理的要求
  质量信息整理要符合以下几方面要求:
  (1)、按质量要求责成各个部门与人员对质量信息进行数据的审核、汇总、查询和订正,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2)、严格按照统一的方案、方法和表格进行综合整理,整理时注意标准和标度的一致性,从而使质量资料具有可比较性和可判断性。
  (3)、资料应配套、完整。在这一点上,应从粗放的事物性管理向精细的科研性管理发展。
  (4)、在资料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卡片档案,有条件的学校应输入计算机系统,便利查询。
  4.建立质量责任制
  质量责任制是学校岗位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明确规定每个教职工所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
  质量责任制的建立程序:
  (1)、进行职务分析,确定各个部门、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质量责任,也就是说要规定各个岗位人员的质量职能。这一环节包括:各个岗位应完成哪些基本任务?这些任务的标准是什么(要有明确的最低标准)?完成任务有何基本或约束条件?承担任务者应具备哪些经验、技能、品德和心理素质?
  (2)、制定考核制度,明确质量考核的范围、标准、时间和方法,同时说明奖惩的细则和方法。
  (3)、制定并向教职工颁发职务说明书,其中包括指导教职工履行职责的详细要求和检查、考核质量绩效的主要依据。
  5.质量教育工作
  质量教育工作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行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教育;
  质量意识教育可以在三个层次上操作:其一,在培养社会责任感层次上进行,使教职工树立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信念;同时,要通过传递信息使大家看到国际国内教育工作的迅速发展,激发起教职工追赶先进水平的内在动力。其二,在树立对学校和学生负责精神的层次上进行,使教师们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与学校的声誉紧密相连,在竞争的环境下,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引导大家分析现实和潜在的危机而保持人们的敬业精神。其三,在激发个人成就感的层次上进行,使教职工认识并真正体会到高质量的工作成果与个人利益的紧密关系。
  第二,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
  第三,进行质量管理培训。
  13.理想的学校质量指标要符合哪些要求?
  答:(1)标准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并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进。在此中间,应强调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的进行调整,体现出新的理念和要求。
  (2)标准应系列化。这里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是各项工作及一项工作的各个环节应制定配套的标准,避免由于存在标准缺口而影响整体质量;二是在确定标准时,要考虑对象群体中存在差异,标准在基础水平之上应分出不同层次要求,使管理对象既有努力方向,又感到切实可行。
  (3)标准要明确、具体,不可模棱两可。
  (4)要有群众基础,制定标准既要考虑上级要求,又要总结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引导被管理者参与到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来。
  14.什么是学校工作质量评价?科学的教育评价有何意义?
  答:学校工作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以下对它的解释实际上是对教育评价的解释。所谓教育评价,它是以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念为指导,对教育和学习工作进行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判断,进而提出改进意见的管理活动过程。它是从微观层次上,对学校内部的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教育、教学、体育卫生、后勤、领导、办学条件的改善与发展等方面工作进行的检查和督励。它以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具体的标准体系为准绳,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质量状况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判断,确定所考察的对象达到什么水平,是否符合人们对它所提出的要求,并进而提出改进的意见。评价不同于测量,后者侧重于对教育现象的描述,前者却要对后者所描述的情况进行价值分析并对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意见,测量只是评价的手段和工具。
  科学的教育评价对促进学校各个方面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提出标准,发挥指导的作用;它是管理者监督工作运行的工具,诊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它作为一种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工作人员规范治校的自觉性,激发广大干部和教职工的工作干劲。
  15.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答:1.形成性评价的地位不断上升
  传统的评价把重点放在终结性评价,即只关心活动的结果,这种倾向导致教育者和管理者以主要精力开展对最后成果的检查、评比,忽视对生成过程的管理,这导致缺乏对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也就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从而使结果缺少合理、科学的过程保障。现代教育评价注意到了这种做法的片面性,将形成性评价的地位大大提高了。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教育过程所进行的评价,它的功能是揭示问题、改进工作,只有通过评价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质量约束和保证,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2.评价方法日益科学化、多样化
  随着教育评价深入发展,方法的科学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力图使评价结论真实可信。从总体而言,系统科学的方法受到广泛应用,人们不是孤立地评价某一对象,而是把它放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获得对问题公正的认识;计算机技术也被引入到评价手段中来,使得原来难以处理的某些模糊现象(价值、情感、品德、智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合理加工和综合。从微观上看,教育评价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深入的研究,更加科学化,比如制定评价目标阶段,广泛运用了专家会议法、特尔裴法等;在收集信息阶段运用了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标准化考试、问题情景法等。
  3.评价主体范围日益拓展
  传统教育评价局限于组织内部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评价。当代教育评价则根据民主化原则和实际需要,将评价者的范围大大拓宽了,不仅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进行评价,被管理者也参与对自己、对同事、对上级的评价;不仅教育系统内部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而且其他社会力量如社区、企业、家庭也对教育系统中各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价。这种趋向弥补了单一评价主体所可能带来的片面性,在评价中反映了各个有关方面的教育要求,从多视点对教育工作的成败进行全面的考察。
  4.评价内容向全方位发展
  传统的教育评价限于对学校课程设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范围比较狭窄。现代教育评价充分注意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改进各种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16.目前的教育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答:目前的教育评价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行为目标模式
  这一模式就是由权威机构提出评价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教育工作者遵从目标要求去开展工作,之后将结果对照目标要求去进行评价。这一模式是迄今为止的基本模式,它的优点是目标明确,指导性强,可衡量性很强,有利于加强管理者的权威,评价活动规范,各方面人员行为的可预见性强,有助于形成默契配合的关系。
  该模式的问题:
  (1)权威机构提出的目标体系就那么正确吗?它会不会存在错误?有没有不够完全的地方?(2)这一模式由于重权威性,因此它必须照顾多数被评价对象的共性,体现普遍要求,这就容易忽略个别人的特殊性;(3)这一评价模式强调稳定性,其价值指导和指标内容有可能滞后于环境的变化。如果这些问题是存在的,那么这种模式可能会掩盖某些问题,甚至会产生误导。
  (二)目标游离模式
  这一模式重视结果胜于重视意图,只从结果来判定教育活动的价值,而不管当初的目的何在。在实践中这一模式具有发散性的特点,评价者具有独立性,他只从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进行评价,不拘泥于原有目标,从而提出具有启发性的结论。当然,这一模式由于随意性较大,作为评价的主体模式也是不适宜的,只能作为前一种模式的补充。
  (三)司法式评价模式(又称对手模式)
  这一模式是基于管理者想在复杂的教育活动中充分听取各种不同评价意见的前提而诞生的,该模式借用法律诉讼程序的作法,设置控辩对立双方,在各自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详陈观点并举证说明,最后由决策者根据双方叙述的观点和情况作出决断。
  17.教育评价过程中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
  进行教育评价时要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以个人好恶论长短。评价必须根据科学的评价标准来进行,标准一经确定,就不要随意改动。
  2.全面性原则
  在评价中要全面而恰如其分地评价教育工作中的各个项目或各种具体指标,不要过分地渲染某些项目或某些指标,而忽视另外一些项目,这样易使工作失去平衡,出现片面性。
  3.一致性与差别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时,对所有教职工和学生都采用一致性标准,而不能采取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标准。
  但在评价过程中又需要注意问题的相对性一面。由于学校条件各异,领导水平不同,教师和学生个体的特长和不足各异,所以在评价中又要从被评价者实际情况出发,寻找个体内的差异,通过与过去相比,判断他们现在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样做能使被评价对象发现自己主观努力程度如何,相对自己过去而言还需在哪些方面加倍努力。
  4.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是对被评价对象的状况和性质所进行的判断,这种分析方法通常首先要对评价对象的表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描述,然后对其特点、问题、本质、发展趋向等方面进行解析。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是综合性、模糊性较强,注意抓住事情的重点和本质。定量分析是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数量分析和比较,其特点是分析因素单一、精确。与定性分析方法比较,定量分析具有明快、简单、易于比较等特点,70年代以来,在教育评价的某些可量化领域得到应用。但是量化法本身有一些不足值得注意:第一,对评价要素进行量化时,首先要把它精确地区分,使之独立才能正确地加以测量,这样我们在评价某事物时,在观察阶段就必须主观地割裂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常常导致对问题进行简单化、表面化的分析,不能从根本上看问题;第二,对评价要素量化时,要将其静止化,把它看作某一时刻的某一点才能精确测量,在很多情况下,这一点表现带有一定偶然性,不能真实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实际;第三,很多社会因素和人的心理因素不能或不易被量化。根据这些特点,评价中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足以全面把握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
  5.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有两层涵义:
  其一,评价不仅要有领导、同行、同学或专家来参加,还要有被评价者自己参加。
  其二,对教育工作的评价不仅由教育系统内部自己评价,还应由教育系统以外的人士或机构来进行。
  上述几个原则仅仅是对教育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所作出的阐述,照顾到了教育评价中的普遍情况。而当被评价对象及其活动具有特殊性的时候,教育评价的原则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适当补充或细化。如,一些研究者根据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强、以学生为中心等特点,提出了&体验分享的原则&、&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原则&、&非等级评价的原则&。
  18.教育评价的过程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进行教育评价要经过制定评价标准体系、运用恰当的手段获得评价信息、对信息处理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等四个基本环节。
  (一)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系统的、操作化、可测量的评价标准,是目标的具体化。目标是对行动结果的笼统指向,为了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得到落实,就必须依据目标要求,遵循评价对象的运动规律,制定出具体的要求。它是开展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成功的关键。在这个体系中,蕴涵着教育的价值观,也明确规定了对被评价者及其职责的详细要求,因而它发挥着导向和规范作用。
  (二)选择恰当手段获得信息
  在教育评价中,一般常用的获得评价信息的手段有考试(标准化考试、论文式考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动观察法、问题情景法、个案研究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要严格遵循科学程序去进行。
  (三)质量信息的分析
  在对各项工作的质量和学生的质量进行考核或调查而获得必要的信息之后,就要对所得资料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和评价,寻找出某些带规律性的结论,作为实施质量控制的依据。
  (四)、提出质量改进意见和建议
  质量改进建议应该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因人因地制宜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改进期望,所提要求应尽可能与被评价者或部门直接交换意见。
  (五)、教育评价中需要处理好的一些关系
  1.常规评价与改革评价的关系
  所谓常规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校日常工作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注重价值观念和衡量尺度的稳定性,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它常常显现出一定的保守性,由此也就会给学校中的改革带来一定的阻碍,因为变革通常要打破常规去探索新路,创造特色。所以对学校改革应当事先制定明确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除了坚持常规评价指标中的有效内容外,要根据新的价值观念确定新的标准。在新标准尚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可以给改革项目开设&特区&允许探索,而不要简单照搬常规评价指标约束改革进行。
  2.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关系
  内部评价是指学校内部或教育系统内部对学校工作所进行的评价,外部评价是指学校或教育系统以外的人员或机构所进行的评价。内部评价比较容易组织,专业性强,熟悉情况,评价时专业理解比较到位,但也容易受习惯制约,产生保守倾向,并有可能有意或无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外部评价多采用&目标游离模式&,从社会各种需要出发进行评价,评价者对学校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敏感,常能发现教育系统内部所忽视的不足,但外部评价也可能过于实用化,目光狭隘。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把两种评价类型有机结合起来。
  19.如何制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答:指标体系是系统的、操作化、可测量的评价标准,是目标的具体化。制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指标应把握的几点特殊要求
  制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除了要遵循评价的一般原则之外,还要遵循几点特殊的要求:
  (1)科学性。
  (2)各项指标要有独立性,其内涵不应与其它指标相互重叠。
  (3)各项指标要协调,一方面应能从各个侧面反映目标要求,在主要规定性上完整地表现出评价对象的特征;另一方面,指标间不应相互矛盾和冲突。
  (4)指标应是可测的。指标应尽量使用行为化、操作化的语言,以便采用适当方法获得较为直观、便于处理的信息。
  (5)指标应有可行性。这是指指标设定的水平应符合学校的实际,有群众基础,为他们所认同,不能过高或过低,也不能过于复杂,不便于操作。
  2.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指标体系设计大致分为两步,即分解目标和制定权重。
  分解目标是将总目标解析为层次分明、可测量的具体指标条目的过程,这一过程大概要经过以下几步:
  (1)研究目标结构,将一级目标逐个列出。
  (2)将每个一级目标逐层分解,可列为第二级、第三级目标。直至定出可测量、可操作的末级指标。一般来说,为了操作方便,指标分解到第三级就可以了。分解后,要从总体上审查指标是否合理,如有内涵重复的要合并;如有矛盾的要修正;对不可测量的,或舍去,或另立一个指标系统。
  制定权重是对各项评价指标根据其在总体指标体系中作用大小而赋予一定的价值,它是以小数值来体现的,在0~1之间取值,同一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权重之和为1。科学、客观地制定权重很重要,由于权重表示各指标的地位,被评价者会对权重较大者给予较大关注,其导向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权重的分配方式可以有两种:直接分配和分级分配。
  ①直接分配是将权数直接分配到每一指标身上,这种分配方式在指标数目较少的情况下使用起来较为方便,数目一旦较多,每个权重值都非常小,造成各指标的评价分值都很小,难以区别差异大小。
  ②分级分配方式是将指标分为几个层级,每一层级都被看作总权数为1的相对独立的指标系统,在它的内部按各个指标不同地位分配相应权数,这一方式克服了直接分配方式的弱点,使得各指标在本层级中差异较为明显,便于比较和分析。
  确定权重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专家会议法和简化特尔裴法。
  (1)专家会议法是邀请一批专家开会共同讨论指标权数的确定,大家面对面交换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看法。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考虑问题全面,但有可能形成权威专家一言堂,或一些人由于顾虑大而不愿意发表独特见解的情况。
  (2)特尔裴法是专家背对背、以匿名方式展开讨论确定权重的一种方式。运用特尔裴法要经过几次意见反馈,过程比较复杂。考虑到教育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相对简单,因而可将其&背对背&这一特征借来运用,其余环节相对简化。这一方法的实施步骤大概是:
  第一,确定被征询意见的指标体系,编制征询意见书;
  第二,选择专家;
  第三,发放征询意见书,专家独立填写完成;
  第四,统计处理专家意见,将模糊评价转换成等级分,计算平均数。这里要将各模糊评价等级赋值,如很重要为95分、重要为80分、一般为65分、不重要为50分。
  20.如何进行学校办学质量信息的分析?
  答:学校质量信息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前后相联系的两种类型:状态分析和原因分析。前者是对质量现有状态的初步分析和判断,带有描述的性质;后者是对影响质量的原因进行分析,带有推断的性质。
  (1)状态分析
  状态分析又包括特征分析、比较分析和综合分析三类。
  特征分析是对学生质量或工作质量的某些项目特征指标所进行的分析。这种分析使人对质量在哪些方面或哪些具体指标上还存在什么不足可一目了然,因而它是指导教职工改进工作和指导学生改进学习的必要手段。
  比较分析是以现在的质量状况相对于某一质量水平所进行的比较,其目的是要判断被比较者质量状况的相对水平,或判断出被比较者的质量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或根据某些综合性指标,如学习成绩的合格率或体育的达标率,对质量进行的总体性分析;或凭经验或印象,对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和概括。这种分析有时较为粗糙,但对整体情况的了解却是不可缺少的。
  (2)因果分析
  在对质量的一般状况心中有数之后,就需要对质量的提高或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分析学校教育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要从教师、学生、设备与教材、管理以及环境等五个方面着手。这五个方面还可以分解为许多子因素。通常用鱼刺图来表示质量形成中的因果关系。
  21.根据美国学者坎贝尔的观点,多元智能新理论下的教育评价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根据美国学者坎贝尔的观点,多元智能新理论下的教育评价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目标多角度,不能只关注学生的逻辑智能和言语智能,还要关注学生的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二是采用的方法应该多样化,因为纸笔测验的方法仅偏重于测验某些智能,而不利于测量其他的多种智能,因此评价方法必须是多种多样的。
  (2)应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
  学生的发展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而且展现的程度也不相同,因此某些长项智能不一定在某一阶段就能表达出来,应采用耐心的和高度期待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发展。
  (3)评价要反映教学的信息。
  指评价要鉴定和估计教学内容和指导思想是否恰当。
  (4)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一样重要。
  正式评价是有组织的、规范的、结构化的评价,内容严谨,程序规范,所提供的信息相对来说比较系统。但它所针对的仅是大多数学生,而且仅用一个评价标准和尺度去衡量。非正式评价是指一种非程序性的,带有一种积极的、偶然的、片段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没有特殊规定的环境中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所揭示的信息具有特殊的,个性化的价值。
  (5)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为了判断学生的现状和潜能,还是直接为了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22.多元智能体系下的情境化评价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多元智能体系下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情境化评价、卷宗评价等等。情境化评价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1)与真实的生活相联系。
  所谓真实情境,并不是把学生放入一个完全的现实中去,而是组织一个情境模拟现实生活,在这种情境中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
  (2)要求学生从事一些高层次技能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依据问题情境,以科学论证和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也即为了发现学生某一方面智能的特长,要使其向高水平方向发展。
  (3)过程和结果是评价的重点,强调过程的重要性。
  重视过程是情境化评价和其他评价的不同之处。过程评价首先是对一项活动过程的评价,从横断面上揭示一个活动中学生多种智能发展的表现,从而使学生的多种智能能够得到表达。此外,过程带有一个连续性,在追踪过程的中间积累很多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来一项项的说明学生是怎样不断发展的,每个阶段从幼稚到成熟整个连续下来,通过对学生档案的积累,对学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从而发现其优势智能。
  (4)事先对学生活动其作用表现予以确定。
  要告诉所有的学生应该怎样从事活动,活动中间有什么要求,关键点是什么,激发其调动自身的能力,从而增加评价的条件。
  (5)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
  在情境化评价中以纸笔为形式的考试已不是主要的了,其他的一些方法转化成主要的方法,如观察、访谈、表演、自我报告、作品、真实问题的解决、电脑的模拟、做某种实验等等。加德纳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标准:
  第一,必须是能够展示智能的方法。
  第二,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判断。也即这种方法要符合儿童在某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在衡量某一阶段儿童能力表现时,必须要考虑到所用的方法要符合其年龄特征,超过其年龄阶段有时就不适用了。
  第三,最终要提出改进建议。评估学生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都必须在评语中反映出其特点,同时提出相关建议,否则评价就是不完整的,就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最终评价目标不一致。
  23.什么是活动课程?在活动课程中评价学生的发展时要注意哪些环节?
  答: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这种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中间充分的表现自己,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的品质,同时促进各种各样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多方面智能的成长与进步,评价学生的发展时要注意:
  1.注重学生的态度。
  态度是一个人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稳定的观点和行为表现。具体来说,评价时一是要关注一个人对人和社会的关心,也即要关注他对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要评价他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即一个人带着责任感投身到某项社会活动中的表现;第三,要评价其进取心,即一个人主动的参与社会事物,并力求做到最大贡献的一种行为。
  2.评价学生的能力。
  对于活动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领导和被领导的能力、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制作一些简单物品的能力等等。
  3.知识。
  主要指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以及综合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24.活动课程中评价学生的原则有哪些?
  答:活动课程中评价学生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指在活动课程评价中,要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以人为中心,反对就事论事,要从活动中发掘一切因素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熟,因人制宜,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
  2.体验、分享的原则。
  指在评价活动中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和看法,把每一个人的收获变成大家的共同财富。也即在活动中不注重最终结果的成败,而是让每个人在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作为一种情感上的感受,可以表达出来,和别人分享,在此过程中变为大家共同的财富。
  3.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原则。
  指教师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独立的分析能力。
  4.非等级评价原则。
  也即在评价中对学生要以鼓励为主,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调动他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一般来说,不打分,不评等,如果要评优,则评优不评劣,也就是说把最好的推荐出来,但不评比谁比较差和谁最差。充分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而且重视过程,只要积极参与了,就是胜利。
  5.差异性原则。
  指评价过程中标体系和项目的深度都要掌握适当的分寸。也即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水平和个体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不搞&一刀切&。
  25.实践中我们如何来组织评价活动?
  答:评价活动是定位于集体和个人相包容的层次,而且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在组织评价时首先应该有评价表,让每个人进行自我评价。这里并不是概括的说明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表现的好其原因是什么,特别要抓住重点的方面去思考,进行深一层面的总结。此外,还要根据体验、分享原则,引导学生在小组会上进行评价、汇报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需要谈到最主要的方面,而不必面面俱到。还可以扩大范围,在班级内交流,并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小组可以用书面发言或代表发言的形式把自己的经验交流出来,特别提倡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总结,如通过演小品、诗朗诵、用音乐的形式把它唱出来等。还要把最终的成果进行展示,激励学生,使其产生一种自豪感,并让更多的学生更加关注活动,强化了活动的目标,从而使评价成为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得最终的结果得到肯定。
我的电子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政管理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