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鹅散记 导学案,作者对母鹅的观察并非随意地,而是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其方法主要是?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恬(  )静  踱(  )步  欺wǔ(  )  
2、本文是一篇&&&&&&& ,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鹅的&&&&&&&&&&& ,表达了作者对鹅的&&&&&&&&&&& 之情。
3、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它们养成了定时拉屎的习惯,晚上就不必&&&&&&&&&&& (指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举动)了。
⑵公鹅经常昂起脖子,踱着方步,显得&&&&&&&&&&& (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
⑶我曾经养了两年半鹅,跟它们&&&&&&& (早晚都在一起),说句公道话,鹅不笨,可以说还相当灵活。
4、按原文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⑴碧水映白鹅,红掌拨清波,如能入画,就是一幅(  )的乡村小景。
⑵这时候,我总要想起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那个(  )的群舞场面。
⑶每天傍晚五点前后,站在我们的鹅岛上向东边遥望,总有一幅(  )的田园图景呈现在眼前。
A、恬静  美丽  优美   B、美丽  恬静  优美
C、恬静  优美  美丽   D、优美  恬静  美丽
5、课文由家乡的一句土话开头,有何作用?
6、有人认为文末&不过话还得说回来&&意识活动&一段话是多余的,因为这段话不能再现鹅的灵巧,对此你怎么看?
7、有一首写鹅的古诗非常有名,诗中艳丽的色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写出这首古诗。
第二部分:
&&&&&&&&&&&&&&&&&&& (一)
初春孵鹅季节,为了观察每只母鹅的情况,我们用紫药水在鹅头上写上号码,每个窝也用粉笔编上相应号数。有趣的是,并排三大间孵房.总共一百二十多个窝,大多数母鹅都认得自己的窝,能自动对号入座。
每天下午四点前后,要给母鹅&放风&一次,让它们到塘边去拉屎、洗澡。它们养成了定时拉屎的习惯,晚上就不必&多此一举&了。这样可以避免正在孵化中的蛋凉得太久,降低出
与此内容的频道相同、时间相近的内容
最新免费范文
最新编程文章
最新综合资讯
&&&|&&&&&&|&&&&&&|&&&&&&|&&&&&&|&&&&&&|&&&&&&|&&&Copyright&&&&雷网教育&版权所有牧鹅散记答案 母鹅到了繁殖季节,对蛋特别有兴趣。我们定时喂食,给每只母鹅准备了一只小白碗。喂食以后,_百度知道
牧鹅散记答案 母鹅到了繁殖季节,对蛋特别有兴趣。我们定时喂食,给每只母鹅准备了一只小白碗。喂食以后,
母鹅繁殖季节蛋特别兴趣我定喂食给每母鹅准备白碗喂食及碗收走眨眼工夫碗见──母鹅弄肚底蛋孵每窝我般放十六蛋每放风候我查遍窝发现件怪事:窝蛋窝少蛋幸亏每窝都立鹅事档案每蛋都编号查知道哪窝母鹅作案鹅蛋圆滚滚各窝间都用三四层砖隔偷蛋呢原鹅群马哈机灵鬼偷蛋机灵鬼偷准马哈马哈孵蛋经两蛋露身外边马哈旁边碰机灵鬼能发偷蛋事机灵鬼看见蛋眼红先伸跟马哈闹着玩碰碰碰碰露外边蛋看介意手:用脖嘴、慢慢拨露外面蛋先蛋钩邻居窝外拨隔墙端七八厘米宽共用平台再平台钩自窝程差花半且没发现哪蛋碰破鹅并笨甚至说聪明;许单足静立、侧耳倾听习惯性作让觉鹅总呆呆脑吧1.文哪些描写看鹅聪明说说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文哪些描写看鹅聪明说说受
机灵鬼看见蛋就眼红,它先伸过头去跟马大哈闹着玩儿,碰碰头,碰碰露在外边的蛋,看对方不介意,它就“动手”了:用长长的脖子和嘴,小心地、慢慢地拨动露在外面的那个蛋。它先把蛋钩出邻居的窝外,然后拨到隔墙一端一个只有七八厘米宽的共用的平台上,再从平台钩到自己窝里。这个过程差不多得花半个小时,而且从来没有发现哪个蛋被碰破。这些鹅真聪明,聪明到我都想不相信了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12、牧鹅散记(11.24)
&&共有<b style="color:#ff人关注过本帖主题:12、牧鹅散记(11.24)
(1)&(0)&(0)&
(0)&(1)&(0)&
(0)&(0)&(0)&
(1)&(0)&(0)&
(0)&(0)&(0)&
(0)&(0)&(0)&
(1)&(0)&(0)&
(0)&(0)&(0)&
(0)&(0)&(0)&
(0)&(1)&(0)&- 牧鹅散记ppt
- 《牧鹅散记》陈天昌<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 牧鹅散记ppt
- 《牧鹅散记》陈天昌">
"牧鹅散记的主要内容" 详细介绍牧鹅散记的主要内容“我”养鹅的过程,发现鹅并不笨:它们每天自动回家,而且十分准时;认得自己的窝,能对号入座;有时还会 “偷”其它鹅的蛋。牧鹅散记的主要内容“我”养鹅的过程,发现鹅并不笨:它们每天自动回家,而且十分准时;认得自己的窝,能对号入座;有时还会 “偷”其它鹅的蛋。牧鹅散记主要内容,求助,非诚勿扰牧鹅散记
我的故乡松江有一句土话──“呆头鹅”,意思就是笨鹅,人们常用来形容人笨,说人家笨得像鹅。但是根据我的观察,鹅似乎并不笨。
深秋季节,田里的庄稼收完了,我们每天把鹅群赶到田野里,让它们自由自在地找食吃。我们住的农场,方圆十里地,水塘很多。白鹅常常三三两两地在水塘中闲游,有的喜欢站在塘边洗自己洁白的羽毛。碧水映白鹅,红掌泛清波,如能入画,就是一幅恬静的乡村小景。
鹅群每天自动回家,十分准时。我看到它们常常侧着脑袋用一只眼睛瞧太阳,可能根据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时间。奇怪的是,阴天时它们也能很准时地回家,可能是所谓“生物钟”起了作用。
初春孵鹅季节,为了观察每只母鹅的情况,我们用紫药水在鹅头上写上号码,每个窝也用粉笔编上相应号数。
有趣的是,并排三大间孵房,总共一百二十多个窝,大多数母鹅都认得自己的窝,能自动对号入座。
母鹅到了繁殖季节,对蛋特别有兴趣。我们定时喂食,给每只母鹅准备了一只小白碗。喂食以后,如果不及时把碗收走,一眨眼工夫,碗就不见了──母鹅把它弄到肚子底下,当蛋孵上了。
每一个窝里,我们一般放十六个蛋。每天“放风”的时候,我们查一遍窝,有时会发现一件怪事:有的窝,多了一个蛋,有的窝,又少一个蛋。幸亏每个窝都立有“鹅事档案”,每个蛋上也都有编号,一查就知道哪个窝的母鹅作了案。
鹅蛋圆滚滚的,各个窝之间,都用三四层砖隔开了,它们怎么偷蛋呢?
原来,鹅群里也有马大哈和机灵鬼。偷蛋的是机灵鬼,被偷的准是马大哈。马大哈孵蛋不那么经心,老有一两个蛋露在身子外边。马大哈旁边碰上机灵鬼,就可能发生偷蛋的事。机灵鬼看见蛋就眼红,它先伸过头去跟马大哈闹着玩儿,碰碰头,碰碰露在外边的蛋,看对方不介意,它就“动手”了:用长长的脖子和嘴,小心地、慢慢地拨动露在外面的那个蛋。它先把蛋钩出邻居的窝外,然后拨到隔墙一端一个只有七八厘米宽的共用的平台上,再从平台钩到自己窝里。这个过程差不多得花半个小时,而且从来没有发现哪个蛋被碰破。
鹅并不笨,甚至可以说很聪明;也许是它们单足静立、侧耳倾听的习惯性动作,让人们觉得鹅总是呆头呆脑的吧?这是什么。牧鹅散记主要内容,求助,非诚勿扰牧鹅散记
我的故乡松江有一句土话──“呆头鹅”,意思就是笨鹅,人们常用来形容人笨,说人家笨得像鹅。但是根据我的观察,鹅似乎并不笨。
深秋季节,田里的庄稼收完了,我们每天把鹅群赶到田野里,让它们自由自在地找食吃。我们住的农场,方圆十里地,水塘很多。白鹅常常三三两两地在水塘中闲游,有的喜欢站在塘边洗自己洁白的羽毛。碧水映白鹅,红掌泛清波,如能入画,就是一幅恬静的乡村小景。
鹅群每天自动回家,十分准时。我看到它们常常侧着脑袋用一只眼睛瞧太阳,可能根据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时间。奇怪的是,阴天时它们也能很准时地回家,可能是所谓“生物钟”起了作用。
初春孵鹅季节,为了观察每只母鹅的情况,我们用紫药水在鹅头上写上号码,每个窝也用粉笔编上相应号数。
有趣的是,并排三大间孵房,总共一百二十多个窝,大多数母鹅都认得自己的窝,能自动对号入座。
母鹅到了繁殖季节,对蛋特别有兴趣。我们定时喂食,给每只母鹅准备了一只小白碗。喂食以后,如果不及时把碗收走,一眨眼工夫,碗就不见了──母鹅把它弄到肚子底下,当蛋孵上了。
每一个窝里,我们一般放十六个蛋。每天“放风”的时候,我们查一遍窝,有时会发现一件怪事:有的窝,多了一个蛋,有的窝,又少一个蛋。幸亏每个窝都立有“鹅事档案”,每个蛋上也都有编号,一查就知道哪个窝的母鹅作了案。
鹅蛋圆滚滚的,各个窝之间,都用三四层砖隔开了,它们怎么偷蛋呢?
原来,鹅群里也有马大哈和机灵鬼。偷蛋的是机灵鬼,被偷的准是马大哈。马大哈孵蛋不那么经心,老有一两个蛋露在身子外边。马大哈旁边碰上机灵鬼,就可能发生偷蛋的事。机灵鬼看见蛋就眼红,它先伸过头去跟马大哈闹着玩儿,碰碰头,碰碰露在外边的蛋,看对方不介意,它就“动手”了:用长长的脖子和嘴,小心地、慢慢地拨动露在外面的那个蛋。它先把蛋钩出邻居的窝外,然后拨到隔墙一端一个只有七八厘米宽的共用的平台上,再从平台钩到自己窝里。这个过程差不多得花半个小时,而且从来没有发现哪个蛋被碰破。
鹅并不笨,甚至可以说很聪明;也许是它们单足静立、侧耳倾听的习惯性动作,让人们觉得鹅总是呆头呆脑的吧?这是什么。牧鹅散记生动的句子品析《牧鹅散记》是一篇介绍动物的科学小品文,文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鹅”是一种家禽,羽毛是白色或灰色。额部有橙黄色或黑褐色肉质突起,嘴扁而阔,颈长,尾短。“牧”是放牧的意思,即把牲畜放到草地里吃草和活动牧鹅散记生动的句子品析《牧鹅散记》是一篇介绍动物的科学小品文,文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鹅”是一种家禽,羽毛是白色或灰色。额部有橙黄色或黑褐色肉质突起,嘴扁而阔,颈长,尾短。“牧”是放牧的意思,即把牲畜放到草地里吃草和活动《牧鹅散记》的教材急急急急急急急急生 22 :我们小组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观察,得出的结论是 “ 鹅不笨 ” ,为什么开头要用 “ 鹅似乎不笨 ” , “ 似乎 ” 一词又该如何理解呢? 师:哪个小组能帮《牧鹅散记》的教材急急急急急急急急生 22 :我们小组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观察,得出的结论是 “ 鹅不笨 ” ,为什么开头要用 “ 鹅似乎不笨 ” , “ 似乎 ” 一词又该如何理解呢? 师:哪个小组能帮牧鹅散记1.联系语境,解释中的词语
(1)母鹅"放风"归来,总有个别捣乱分子占据别家的窝,不走,把"户主"挤在一边.
(2)公鹅经常昂着脖子,踱着方步,显得.
(3)疼爱还疼爱不过来呢,哪里说得上呢?
2.品析中的词
(1)它们常常侧着脑袋用一只眼睛瞧太阳,会从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2)家鹅等禽类的"生物钟"就在脑内的松果体里,松果体有规律地分泌一种激素,能调节鸟类规律性的活动.相关内容
添加到搜藏已关闭
牧鹅散记悬赏分:20 - 提问时间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由朱建军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医学心理学及牧鹅散记1.联系语境,解释中的词语
(1)母鹅"放风"归来,总有个别捣乱分子占据别家的窝,不走,把"户主"挤在一边.
(2)公鹅经常昂着脖子,踱着方步,显得.
(3)疼爱还疼爱不过来呢,哪里说得上呢?
2.品析中的词
(1)它们常常侧着脑袋用一只眼睛瞧太阳,会从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2)家鹅等禽类的"生物钟"就在脑内的松果体里,松果体有规律地分泌一种激素,能调节鸟类规律性的活动.相关内容
添加到搜藏已关闭
牧鹅散记悬赏分:20 - 提问时间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由朱建军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医学心理学及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病例”分析与理论探讨
山东省肥城市教学研究室& 辛成华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可以说是既脚踏实地又风风火火,既让人热血沸腾又让人左右张望。当前的改革是链条式的改革,最后的归宿是对人的改革,革的是旧思想,除的是旧行为。改革的内容是多方面,本文仅限课堂教学而言。
就课堂教学而言,本人总的观点是据实而教,也就是根据学情,根据教材特点,根据教师的实际素质进行教学,这是体现教学预设性、个性化的根本保障。在新课改的今天却出现了有悖于以上三种说法的实际做法,尤其体现在多人智慧下的课堂教学比赛中。现陈列如下:
一“病例”分析
(一)问题设计不恰当
1、假问题。
案例一:《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段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齐答)准备好了。
师:现在我们就交流一下我们搜集到的资料。
(学生积极的读自己到搜集的文字资料或展示相关的图片)
师:大家搜集到的资料非常多,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文章。(老师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知道:圆明园在毁坏前是什么样子?圆明园是被谁毁坏的?
解析:本片段从课前展示到导题后齐读课题,可以说该环节的教学设计是不错的,它体现了几个新的教学理念: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以展示;二是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的能力得以培养;三是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它的问题给人以假的感觉,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以下三条:一是教材本身要求预习: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曾经是一座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可现在,看到的只是残垣断臂。它是我国近代一段屈辱历史的见证。认真读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看看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再把写圆明园被毁灭的部分找出来,多读读,多想想。从以上预习要求来看,如果,课前能按预习要求去做,学生能不知道圆明园在毁坏前是什么样子?圆明园是被谁毁坏的?二是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可想而知,难道一点不读文本吗?读后难道不知道圆明园在毁坏前是什么样子?圆明园是被谁毁坏的?三是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无意识学习理论,学生处于一种好奇的心理,学习每一个单元时势必要翻动书页看看,势必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或多或少的知道点儿:圆明园在毁坏前是什么样子?圆明园是被谁毁坏的吧?
2、问题设计没有价值。
案例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段(以下设计是建立在学生不读文本基础上的教学)。
师: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去过的一个地方并说一说这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纷纷谈……)
师:同学们去得地方真不少,这些地方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真是太美了。去年,老师去北京参观了被誉为“万圆之园”的圆明园,现在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去参观圆明园好吗?(课件播放内容: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和一些文字说明)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圆明园在毁坏前是什么样子的?它是被谁毁坏的?是怎样被毁坏的?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读了课文以后你就会知道了。读课文时要注意
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试着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读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书……)
师: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有的同学在读书时还作到了边读边画、边读边想,这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读书。读得效果怎么样呢?老师就要检查一下了。
师:找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要给他们当诊断医生。
(五位同学读书,师生进行过程性指导、评价……)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学生概括但没有概括好)
师:你知道了什么?
解析:这是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段。她的问题出在哪里?老师提的问题没有价值,“读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单独看这一句话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和课文相对照,老师提的这个问题就存在技术性错误,圆明园的毁灭是不是写事的文章,不是,老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令人费解?这是第一个方面的错误;学生没有概括好接着老师又问了“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不是一个很“时髦”的问法,的确这个问法“很时髦、很时尚”,这一问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关键看老师的教学流程把它放在了什么位置。老师在让学生讲完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后接着再问学生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这就造成了逻辑性错误。如果改成:读后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在这个位置一改,第一,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教学的逻辑性也有了,就符合认知规律了。
3、不会对问题进行梳理。
案例三:《可贵的沉默》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可贵的沉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沉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为什么说是可贵的沉默?
(老师边听边点头)
师:善于提出问题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是了不起的孩子。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读书、讨论
师:非常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吧!要注意把课文读通顺、流利,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解析:省略号省略的是学生读书、老师指导的过程,省略的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在施教的过程中,老师的整个施教过程没有紧扣学生提出的问题,课的结束也没有回归学生对题目的质疑,前后没有照应起来。该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没有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梳理,应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固定的问题表象,也就是说要将学生突出的问题有重点的板书出来,以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如,上述案例中可以这样调整: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沉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为什么说是可贵的沉默?
师:(老师边听边点头)同学们非常聪明,是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刚才这几位同学一共提出了这几个问题。沉默是什么意思?(可在课题“沉默”下画问号或板书沉默),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这两个问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为什么说是可贵的沉默?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是可贵的沉默?(在课题前写为什么或在课题后画问号)
师:善于提出问题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是了不起的孩子。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读书、讨论
师:非常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吧!要注意把课文读通顺、流利,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致表现为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上案例是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题时出现的问题,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呢?关键的、也是最见功力的是从学生质疑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重点问题(包括内容的、情感的、写法的),并且自自然然地把它们纳入到教学思路中,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对话中,在逐渐深入地对课文的研读中,逐一得到圆满的解决。既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束之高阁,仍然按预先的设计“走教案”,此为“教师牵着学生走”;也不能不分轻重缓急,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失去了教学目标,搞乱了教学思路,此为“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也不能学生的提问、教师的设计“两张皮”,一会儿解决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会又想起来教案,又照着教案教,教学显得杂乱无章,此为“师生一起钻进了暗胡同”,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如果觉得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纳入到教学思路中,需要比较高的应变能力,比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可以先来讨论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字词之类的小问题可随问随答;课上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可留到课后解决);而后,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角色,提出自己的问题,请全班同学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不宜多,一般是围绕课文内容、表达等方面的重点难点等问题,且被学生忽略的。这样处理也能较好地体现教师“导”的作用。
&(二)读书的过程不完整。
案例四:《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简案
师:谈话引入:小朋友,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
师:(课件演示:播放蒲公英、苍耳等植物传播种子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今天《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要告诉我们植物传播种子的巧妙办法有哪些?
师: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自己练读生字)
师:读得怎么样了呢?老师要检查检查了,看哪位小朋友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生字全认读下来。
(1)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2)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师:生字都认读下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读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师:请各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学生汇报收获)
师:讨论(根据学生的收获让学生讨论)
(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师: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把你课外搜集了解到展示出来吧!下课。
解析:从以上教学设计来看该教学设计层次非常的清楚,一是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二是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整体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三是让学生尝试朗读,整体感知,交流收获,培养了自主读书的能力,意在引导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四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方法,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提高了自主识字的效果;五是注意引导学生的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六是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还注意了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这节课的不足在哪里呢?就是缺少一个检查学生初读的过程,在这节课上一开始看不出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了,让学生读完生字后马上就让学生谈收获、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了,实际上这项工作做不好后面的教学就不会深入,整个教学过程也就很难看出李家栋老师提出的“三个提高”:要看出学生读书提高的过程;要看出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要看出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难以统一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热点。二者的统一,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品味,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前我们过于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但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又是搞合作学习,又是用多媒体,又是让学生表演,又是做游戏,忽略了语文的本体目标,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了点什么?问问学生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着力解决的问题。
案例五: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王自文老师执教《古诗两首》教学片段(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片段)
师:(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师:(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金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攮饭袋葬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他们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
生:(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中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
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地忧虑)
师: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尽的愤慨)
解析: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王老师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由心急到担忧到对当权者纸醉金迷的无限愤怒,爱国的情感在迅速积聚——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是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还是高年级的课堂教学,都不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人为的割裂,抛弃哪一要素都不是真正的语文课。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来回趟”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语文特点的最好诠释: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四)课堂评价有物质引诱的嫌疑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教学一年级《秋天的苹果》、课已近尾声,看得出教师很有积累意识,正在指导小朋友们背诵。课文只有两句话,学生们轻而易举地就能背出,有的甚至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可能是教师为了检验教学效果,也有可能是为了再次掀起一个教学高潮。于是捧出一大把新鲜的水果,你背出了,就奖励你吃一串葡萄;他背出了,则奖励一个梨。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们背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解析:上述案例中虽然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们背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但是能不能保证每节课都让学生吃一串葡萄,奖励一个梨呢?激励性评价是调控课堂的一种手段,可以借助一定的形式和手段。但是,从长远来看,奖励学生日常物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学生会把学习这一目标任务,抛之脑后而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于把奖励当成学习的目标追求,转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便产生一种功利心理:为了奖励回答问题,回答对了问题就想得到奖励。
很多时候,课初一些学生还能积极参与学习,而当他们得到奖励之后,就以为大功告成,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不那么积极参与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奖励学生最好的办法还应是真诚的评价语。学生在教师真诚的鼓励、赞美、欣赏之下,从从容容地学习,踏踏实实地探究,真真切切地对话,自然而然地对学习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快乐的源泉。
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例:对行为习惯的鼓励与评价:
&#9679;&&在别人读书的时候听得很认真,奖励一颗认真星。
&#9679;&&端书的姿势真标准,奖励一颗标准星。
&#9679;你读的声音真洪亮,声音小的同学都来学学他。
&#9679;你站起来读书的时候,态度自然大方,还很有礼貌。大家都像她这样读一读。
&#9679;&&在这节课上积极发言、思维活跃,大家真为你高兴。
&#9679;&&在这节课上发言次数不多,但是一直在听大家的发言。会听别人的发言是更重要的学习。
例:对读书的鼓励与评价:
&#9679;他们读得怎么样,大家评一评(对评价好的,你也这样读一读;对评价不足的地方,再练习读读)。
&#9679;你读得真好。大家都像他这样读一读。
&#9679;你读书的时候,全班同学听得是那样认真,知道为什么吗?
&#9679;你不但听得认真,还能说出别人读书时的优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是值得大家向你学习的。
&#9679;你不但认真读书,而且还有独到的见解,是个会读书的人。
总之,学习阅读伊始,一定要在课堂上构建起鼓励与评价机制,不但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自制、自信,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论做什么都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有始有终。
(五)师生互动缺少共振
1、教师无应对策略。
一位教师执教《麻雀》一课,当教师问:“麻雀妈妈是怎么样跟猎狗进行搏斗的?”有位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妈妈,也许是它的爸爸。”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你是根据什么认为它是麻雀爸爸的?”
生:“因为书上没有说是麻雀爸爸还是麻雀妈妈,我是猜的。”
别的学生受到了启发,纷纷补充道:“爸爸一般比妈妈勇敢一些,力气也大点,所以是爸爸的可能性比较大。”
老师表扬:“你真聪明!”
“我觉得也可能是爸爸,因为爸爸经常带我出去玩,妈妈很少有工夫同我一起玩的。”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是妈妈,有的说是爸爸,争论不停。
此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不满地嚷道:“说不定还是麻雀爷爷呢!”
教师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解析:很显然,本案例中,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智,在学生的“狂轰滥炸”下不知所措,被动应招,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学无教。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出人意料的回答,节外生枝的举止不加选择地、被动地都视为“生长源”而进行随意开发,课堂也由此陷入散漫的局面。
看得出,教师主观地臆断老麻雀为“麻雀妈妈”是事件的导火索,给学生造成了认知理解偏差。解决策略:
(1)问题改为:老麻雀是怎么跟猎狗进行搏斗的?
(2)当学生存在歧义理解、不同认知时,教师及时发挥作用,承认自己理解过于主观,直接说——“你说的有道理,文中没交代明是麻雀妈妈,还是麻雀爸爸,两者都有可能。”而不要顺着学生追问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因为这一依据根本无从查证。
2、学生缺少关注。
一年轻教师执教《胖乎乎的小手》,读到“妈妈和蔼地说……”一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谁能像文章中的妈妈一样用和蔼地语气读读这段话?(谁来扮演课文的妈妈来读一读)”多数学生立即高举起了小手,恰巧后面有一名小男孩冷不丁冒出了一句“我不能!”在众多孩子争抢读书机会的局面中,这个声音显然很异样、特别。课到这里已经暴露出了问题,但年轻教师并未理解,仍然继续。
后来多数个别练读指导后,老师组织大家来齐读这段话,小男孩又一次大声说出了:“我不能!因为她是女的,我是男的!”教学立刻陷入了尴尬局面。
解析:这个案例中,教师的第一次设问引导并无问题,问题真正出在当班内课堂上出现异样回答、特别声音时,教师未引起注意,放过了指导的机会,学生认为自己未被得到关注,即一而再、再而三地制造事端,搅扰课堂,给教师制造麻烦。事实上,当这个声音最初响起时,教师即应高度重视,追问该生,弄清原由,相机引导。或将问句改成“谁来读读文中妈妈的话?”
3、生搬硬套,师生缺少共鸣。
《坐井观天》一课快要结束时,执教教师问学生:“同学们,青蛙听了小马的话后,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学生想了一会儿,纷纷站起发言。有的说,青蛙看到了工厂,工厂里工人师傅正认真地工作着。有的说……总之,大多数学生认为青蛙原先是坐井观天,后来看到外面的天地很广阔。但有一位学生说:“青蛙又跳了回去!”理由是:“当青蛙跳出井口正要喝水,一只老青蛙拉住了它,告诉它河水被污染了。青蛙正要感谢那只老青蛙,只听一声‘哪里逃’。一柄钢叉把老青蛙捉住了。青蛙感到了外面世界的危险,所以赶紧跳回井里。”
另一位老师听了这个有趣的课例之后,也执教该课。课末,他也让学生读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学生畅快地读着青蛙在井外的愉快生活,一连几个同学发言了,仍不见教师有让他们停止的迹象,还是一个劲儿地追问。在听课者十分纳闷之时,教师发话了:“同学们,外面真这么好吗?青蛙怎么不跳回井里?”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教师要让青蛙跳回井里啊!
解析:对这个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让青蛙跳回井里,也根本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与灵感触动,是老师一厢情愿地为了让课堂精彩,而不顾学情一味地追问。可惜的是学生并没有领会教师的意图,没有出现老师期待的“生长资源”。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道出了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那也是虚假的。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精彩,把一些“出语惊人”的问题预设在学生中间,在教学进行到关键时刻让这些学生一一把这些问题引爆出来。这是绝对无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真情交流的。
4、不注意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过分追求个性化解读,忽略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滥竽充数》教学接近尾声,教师让学生对南郭先生再次进行评价。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出语惊人:“我觉得南郭先生其实也很聪明的。”教师愕然,情不自禁地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南郭先生虽然不会吹竽,但动作装得像模像样,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人发觉,不是很聪明吗?”
教师表扬道:“听你这么一说,老师也觉得有些道理。谁还赞同这种看法呢?”
“南郭先生很会利用机会,他看准了齐宣王喜欢听大伙儿合奏的机会,趁机混了进去,很聪明。”
“南郭先生很知趣,一看齐王的爱好同他父亲一样,喜欢听独奏,就非常及时地离开了,避免了出洋相。”
“南郭先生知道自己的底细,还能配合大局,不争着出风头。”
教师若有所思的回答:“想不到同学们有这么独特的理解,让老师也觉得耳目一新!”于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聪明”二字。
解析: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情趣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寓言这种文体,更具有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旨在告诫人们不管做哪一行一定要有真本事才行,没有真本事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最终不会有好下场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文章解读为南郭先生的虚伪作假,但赞扬南郭先生聪明过人显然有违编者及文章的本意,与课文主旨背道而驰。这并非是创新文本,超载文本,而是曲解文本,游离文本,是一种负效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5、教学行为游离于学生之外。
(六)环节之间缺少艺术性过渡
案例十一:
(1)《掌声》教学片段
课前,教师询问学生:“今天与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
生A:第一次在这儿上课,以前没有。
生B:台下有许多教师也来听课,很紧张。(教师即鼓励其大胆当众介绍自己,赢得掌声。)
生C:不紧张。
师:请大家现在用热烈的掌声向台下来听课的教师表示欢迎。教师板书课题,师生同写生字“声”。
(由此拉近师生间心理距离,缓解紧张气氛)
(2)《跳水》教学片段
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第一次学生读得很整齐,但无感情,教师即刻提示引导,文章描述了这样一个惊险的故事,该怎样读?学生当即意会,重新齐读,读出惊险的语气感觉。课初即铺垫好了情感基调)。
(3)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学片段
师:你们班谁读书最好?
(学生推荐一位女生,学生站起。)
师:请班里读书有困难的同学站起。
(学生的目光集中到一位男生身上,该男生难为情地低着头慢慢站起)。
师:(摸着该男生的头,问站着的女生。)他读书一定能超过你,你信不信?
女生:不信!
(师带着读男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第一句话,读了三遍,男生读得很好。)
师:(问女生)他这样认真地努力下去能超过你吗?
女生:(激动地点点头)能!
(男生充满自信地坐下。)
解析:这个片断,体现了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有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激励,增强自信)。
(七)教学语言不规范
1、教学语言太过随意
案例十二:
(1)如《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段中,学生在让学生自由读之后,引导学生汇报:看看课文给我介绍了哪些知识?
解析:其中的“我”指谁,不清楚,如果指教师个人显然不妥,根本没把学生放在眼里,若指学生,一个班级也绝不单单就是一个人。
(2)再如:一年级学习拼音《j q
x》,学生掌握了jia、qia、xia几个音节后,教师让学生当即组词说话,一生说到“qia”音节时,组词“qia人”,教师不假思索地追问了一句:“在学校里能不能掐人?”
生齐答:不能(一本正经)
此环节便带过去了。
解析:我们来想一想这一环节,教师是否有误导的嫌疑,“在学校里不能掐人”,那“在家,在校外”,是否就可以了呢?依照这位教师的话推理下去,那就是行,聪明的孩子是不会想不到吧?
2、教学语言不够严谨
案例十三:一位教师执教《赵州桥》一课,理解第二段中的赵州桥的长、宽时,“长50多米,有9米多宽,”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随即作了比较,说“50多米,比这间教室还长,9米多宽比这间教室还宽”,事实上一间教室的长约9米,宽约6米,比较二者宽倒还实际,也贴近,可比较二者之长,相去就太大太远了,教师的形象化引导比较,在此看来还不如不说为妙,说后反给学生误导。
3、教学语言缺少美。
(1)语言是叫卖声:唉!同学们抓紧认!抓紧认啊……
(2)过分抒情抹杀了美:(《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片段)同学们,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你想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请同学们欣赏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八)教师启发不到位
二理论探讨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是教材不熟,方法不巧。“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什么是教学艺术?简单地说就是高明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乐学、易学,使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培养,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等等”。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艺术来自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一文中一再强调:“一定要下工夫钻研教材,否则就不会有得心应手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好的方法,也就谈不上艺术。教材把握不好,甚至于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错了,偏了,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二是忽视学情的课堂教学。“学情”是指学生学习一篇文章所储备的相关知识,了解学情这是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很多老师在优质课评选或借班上课时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读读所学内容上,不去调查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习惯了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等。以上两条我认为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产生问题症结所在。改之,用之,提高之。
(二)课堂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崔峦老师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血,人文性如肉,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语文教师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二是要处理好习得方法,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的关系。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学习语文时反复强调两点:“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国学大师梁启超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指什么?语文能力主要包括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指: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的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初步方法;简单的记叙、说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即善于识字,善于阅读,善于习作。语文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识字的能力;较熟练、规范的写字能力;以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为标志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写简单的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应用文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勤动笔、常积累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际的习惯。其中,最要紧的习惯是读书看报的习惯。以上三项内容要渗透到教学的全程,通过评价的形式让学生领悟、发现、习得学习方法,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反复历练、逐渐生成语文能力,近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三是要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关系。好的讲解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同样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我们要在教学中强化“导学”功能,用启发式地教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不应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立起来。该自主的自主,该合作的合作,该讲解的讲解,一切从实际出发,一起从实效出发,做到两种学习方式合理运用,收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四是要处理好教科书与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利用课程资源。就阅读教学来讲,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以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了;课中可插入相关的文字、声像资料,特别是引进相关段篇让学生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课后推荐读物或引导学生观察、调查等,以拓展学习内容,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及实践能力。利用课程资源但不能喧宾夺主。
(三)课堂教学应经历的几个阶段
以学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包括:1、初读阶段,侧重感知训练。主要训练内容有:学会生字新词,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读几遍课文,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初步了解课文的概貌。2、精读阶段,侧重揣摩品味训练。精心选择值得揣摩品味的课文语言,让学生推敲传神的字眼,品评优美的句式,剖析独到的表现手法、玩味精妙的构思,领悟含义丰富的句子,或咀嚼富有个性的对话等,并从中获得课文的意蕴、主旨。这一阶段还要相机进行思维训练,指点读书方法。3、巩固阶段,侧重迁移运用训练。精心选择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并以读写结合为重点,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手法、修辞手段迁移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4、教学全程,重视语言内化训练。内化不同与机械的积累,结合语境才易于内化。阅读教学过程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途径,一是诵读;二是在学文的各个环节,把积累与感知、品味、运用结合起来,凭借互动共振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四)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当前活跃在教坛上的名师们早已通过有成效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可资借鉴的、极富启发意义的范例。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他们针对学情,努力挖掘自身的教学潜质,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才能和教学智慧,大胆创造,积极利用,或精心取舍,或巧妙拓展,或大胆改动,或多方整合,或沟通读写,或接轨生活,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凭借教材又能跳出教材,使教材内函更加丰富,个性更加鲜明,赋予教材生命的活力,带给语文教学无穷的魅力。
(一)精心取舍
许多课文内容学生自己完全能够读懂,名师们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不泛泛而教,面面俱到,浪费宝贵的时间,而是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这些“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它们在文中往往居于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处。名师们将它们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使这些切入点成了学生的创新点、发展点。
以王崧舟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为例。面对这篇距离学生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都十分遥远的课文,王老师没有从头到尾一段一段地分析,而是别出心裁抓住作者在文末抒情式的议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俭朴”这一关键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感受语言文字中蕴藏的巨大情感张力。激情导入后,他引导学生反复默读,对比阅读,大胆猜想,激情诵读,将周总理生活的“极其简朴”与工作的“极其辛劳”之间的巨大反差凸显出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激发了对总理的无比崇敬之情。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总理的内心世界,通过想象写作,深化体验总理在这极其“简朴”与“辛劳”中饱含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感情,强化学生对总理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在感情、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感染。如此使用教材,确实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二)巧妙拓展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凭借教材这个“例子”,积淀语言,悟得规律,更应该超越教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本以外的文章,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举一反三,顺利迁移,在大量阅读中获得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李吉林老师教学《海底世界》一文,就巧妙拓展,将自己选编的相关内容与课文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聚合功能、集团优势的教学“块”。导入新课时,她将“补充阅读”上的《人类的秘密仓库》引进来,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认识海洋之大、海洋之深,激发了学生探索海底奥秘的热情。精读课文时,除了纵向联系以前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又自然插入《海底的冷灯》一文。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阅读面,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专业知识的支撑,强化了学生“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要去查找资料”的意识,更让学生学会了怎样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
霍懋征老师特别善于合理补充、重组教材。教学《找骆驼》。她针对北京的孩子没有见过骆驼,对于骆驼的模样和作用缺乏认识的实际情况,先补充了《沙漠之舟》一文,让学生看骆驼的模型,听《沙漠之舟》的录音,然后复述课文,练习写介绍骆驼的小文章。在此基础上,才学习《找骆驼》。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作者的思路,注意老人观察、分析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又引进《蜜蜂引路》一文。这样以一带二、举一反三,不仅加快了教学进度,而且让学生扩大了视野,迅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规律,提高了自学能力,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大胆改动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并非精品甚至存在缺陷的课文也被编入教材。面对这样的课文,老师就不能把它奉为“圣经”,亦步亦趋领着学生围着教材“多情”挖掘,而应大胆改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不可多得的“资源”,在对比、修改中提高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北京出版社编写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的《夏夜荷花》就有明显问题:作者没有写出夏夜荷花的清新、清香,却硬加上几大段“不妖贵”、“不孤傲”“毫无私心”的标签式的赞美。而对这样缺少美感、说教味很浓的课文,窦桂梅老师大胆超越教材,大动手术:学习“一根根荷箭亭亭玉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时,引导学生回忆叶圣陶在《荷花》中对荷花具体描写的句子,补充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比较,从而让干瘪的句子丰满起来,让夏夜的荷花真正迷人起来;学习“荷花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一部分,先让学生讨论,批判性审视穿靴戴帽式的写法,然后引导学生去掉这些“标签”,改写这一段文字、让学生在创造性的阅读中真切感受到荷花带给人的好处。
(四)多方整合
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戏剧等学科的内容,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尚出音乐的旋律,产生图画的意境和舞台的氛围,让语文学习充满诗意与激情,是名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又一高招。
教学《月光曲》,霍懋征老师让语文教材与音乐教材牵手,让学生聆听贝多芬的钢琴曲,从而加深感悟、理解,读出形,读出情,读出韵;教学《桂林山水》,李吉林老师用娴熟的简笔画勾画挺立的山峰,勾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拔地而起”“危峰兀立”等词语的意思,很快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形态万千、若静若动的山峰,感受到桂林山之“奇”,课堂充满美感和学习的快乐。
被誉为“随身带着教具”的斯霞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则经常运用表演法,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以“饱满”一词的教学为例。对抽象思维不发达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弄懂这一词语形容人的精神充足的引申义有很大难度,斯霞老师在学生掌握了“饱满”一词的基本义(“一颗稻粒多饱满”中的“饱满”)之后,迈步走向教室门口,然后转过身来,面对大家,胸脯略略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双眼炯炯有神,问“你们看老师的精神怎么样?”同学们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精神饱满。”“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么样?”斯霞老师话音未落,学生个个抬起头,挺起胸,两眼直视前方,闪出奕奕光彩。如此教学词语,一举多得,不仅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形象表演感知了词义,通过入境体验领悟了词义,相机组织了教学,更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与表演手段整合的神奇魅力。
很多优秀教师教学拼音时巧妙将游戏等手段引进课堂,将童话中的人物“请进”课堂,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浙江一位教师教学《ai ei
ui》时,就将“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带到课堂,让他们引出要学习的韵母,再通过比高矮的游戏强化感知,复习巩固,课堂上笑声阵阵,学生兴趣盎然。
(五)沟通读写
丁有宽老师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四想、三议、二记、一问”。“四想”:想一想这篇课文是以记事为主的,还是写人为主的,是写个人的还是写集体的,是第几人称;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想一想文章是怎样布局谋篇、安排详略的;想一想哪段是表现主旨的重点段。“三议”:议一议题目怎么解,议一议段落大意并加小标题,议一议哪些是课文的重点词句。“二记”:记一记心得,记一记疑难。“一问”:把疑难先向自己发问,再向字典、同学、老师发问。写作时要做到“四想、三拟、二写、一多”。“四想”: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想一想表现中心的材料,想一想文章的题目,想一想文章的布局谋篇。“三拟”:拟好题目,拟好提纲,拟好主次。“二写”:先写好草稿,后誊写文。“一多”:多修改。写好草稿后,要从文章内容到语言作全面检查,认真修改,最后才誊写,这样,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六)接轨生活
语文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名师们充分利用语文与生活天然的姻缘关系,常常有意识地将鲜活的生活素材揉进教材,融入课堂,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立足文本,放眼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更为精彩的语文世界。
为了给学生提供写话、习作的题材,为了让学生了解周围世界,李吉林老师常常一个人骑上车在乡间的小路上、小河旁、花丛中寻觅典型的场景。有一回为了让学生写好教材上规定的写景作文,找到理想的看日出的观察点,李吉林老师半夜里跑出看日出,在精心选择的情境中,学生兴致勃勃,多种感官同时运作,非常容易地将眼前的物、色、声、形这些浸染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语沟通,写作不再是一种难事。
于永正老师积极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说有听众,写有读者”,按生活交际实际需要进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训练效果。为了让学生学会描述人物外貌并转述通知,他请文教局的方老师现身课堂。学生兴之所至,妙语连珠;情之所生,妙笔生花。为了让学生先通过阅读说明书获取信息,而后将获取的信息告诉别人,于老师先指导学生演练而后“实战”,将食堂的孙师傅请进课堂并让他故意反复诘难,增大了训练难度,强化了训练机制。为了让学生学一点问的本领,于老师抓住学校生活中提供的机会,让学生现场采访教数学的周老师,采访后再互相评价的优缺点,学生人人参与,个人随机应变,训练效果极好。
各个年级段不一样,教学重点也就不一样。
一、二年级阅读教学就要侧重识字、写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加强朗读指导,感受读书乐趣。
一是关于“了解意思”
课程标准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这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处理好这一环节,就能更好地去理解课文。“了解意思”贵在了解,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将词语注释抄下来,机械地背诵,要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品味词语的意思。常用理解词语的方法有:
(1)形象直观法。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他们对事物的形象很感兴趣。因此对一些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可以通过直观的方法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并理解词语的意思。如“亭子”“无轨电车”“彩虹”
“雪莲”“丝绸”等词语表示的事物,有的学生很少看到,通过图片、媒体课件或实物,就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形状、颜色,及其他特征。
(2)联系生活实际法。这是“课标”中提出的了解词语意思的主要方法之一,有些词语就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客观事物、一种现象、一种体验,学生很容易就能联相到,这样就可以联系事物对照着理解词语。如“颜料”“云霞”“洗涤”“琢磨”“寒冷”。
(3)联系上下文。这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多可爱的娃娃!’参观的人连连称赞,‘瞧,她的衣服多漂亮!她的微笑多么美丽’”(北师大版教材)联系上下文理解“连连称赞”。“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就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北师大版教材)联系上文理解“热闹”。
(4)启发想像法。一些词语在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不是它原来的意思了,这时更需要引发学生的想像,让他们品味其中要表达的意境。如“秋姐姐的地毯哪儿去了?冬爷爷白被子盖住了。”(冀教版教材)这里的“地毯”“白被子”的比喻义就需要启发学生想像季节变化的主要特征。
(5)利用工具书。学生到二年级学会了查字典、词典,对于一些带生字的词语可以借助字典、词典去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告诉他们结合句子的意思如何选择义项。如“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人教版教材)这句话中“变幻”的“幻”是生字,所以词语“变幻”需要理解。“变”即“变化”,学生能理解,“幻”就不好理解了,可以利用词典查出“&#9313;奇异的变化”,然后再回到句子中来理解。
(6)动作演示法。有的词语表示一个行为动作,用文字解释又不太清楚或者表述烦琐。比如“拧开”的“拧”,字典的解释是“控制住物体向里转或向外转。”解释中又出现了一个词“控制”,“控制”的词义比拧还令一二年级学生费解,不如做动作演示,既简单又明了。又如“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人教版教材)一句中的“离开”,这句中“我”指的是种子,“妈妈”指的是蒲公英。“离开”词典的意思是“分离”,仍旧是以词解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拿出成熟的蒲公英做演示,还可以用剪贴画来演示。
(7)近义词置换法。有的词有它意思相近的词语,在理解时可以换上它的近义词放到句子中去体会,如“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进射出兴奋和骄傲。”“迸射”是新词,不好理解,但儿童对“喷射”比较熟悉,把“喷射”这个近义词放回原句,“迸射”的意思就能被他们理解了。
(8)比较鉴别法。在阅读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时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来体现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如“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又反复地观察,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北师大版教材)这句中“反复”和“专心”两个词是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的重点词,为了突出这两个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可以通过比较去理解:&#9312;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又观察、研究,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9313;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又反复地观察,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秘密。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说出哪一句好,为什么?
了解词语的意思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不管哪种方法,教要遵循学生身心发现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是关于“积累词语”的方法
(1)从课文和课外读物中积累。
含数字的:一本正经
&二话不说& 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 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百思不解& 千头万绪& 万众一心
含动物名称的:鼠目寸光&
牛鬼蛇神&& 虎头蛇尾&
兔死狐悲& 龙腾虎跃&
画蛇添足& 马到成功&
羊肠小道& 鸡犬不宁& 狗仗人势
开头叠字的:津津有味&
头头是道& 栩栩如生&
恋恋不舍& 孜孜不倦& 滔滔不绝
含反义词的:积少成多&
左邻右舍& 异口同声&
眉来眼去& 里应外合& 深入浅出
含近义词的:志同道合&
一差二错& 咬牙切齿&
胡说八道& 胡思乱想& 胡言乱语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守株待兔& 买椟还珠& 掩耳盗铃
非成语类。
AABB:干干净净&
清清楚楚& 热热闹闹& 平平静静
ABB:慢吞吞&
金灿灿& 明晃晃& 急匆匆
AAB:散散步&
谈谈话& 打打球& 听听歌
描写颜色的词语:绿&
雪白& 通红……
描写声音的词语:呱呱叫&
沙沙响& 唧唧喳喳……
(2)从日常生活中积累。
积累口语和方言:口语和方言虽不规范,但在目前人们的口语表达中仍占一定的位置。如有人常把“上午”说成“前半晌”,把中午说成“晌午”,把下午说成“后半晌”,把“星期日”说成“礼拜天”,把“玉米”说成“棒子”……在生活中参加各种活动,如联欢会、看电影、听广播、欣赏音乐、看美展、观灯会等,都是学习和积累词语的好机会。
(3)在语文活动中积累。
在语文读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将新接触的词语按照不同类别记录下来。如描写景物的,描写人物外貌、品质的,描写事物姿态的或不同感情色彩的等。语文的其他活动中,如成语接龙、说反话、中心开花组词语、开火车、夺红旗等,都可以积累词语。
(4)从人们的交谈中积累。
在与别人的口语交际中,要学会倾听,说者可以无意,但听者要有心,留心记忆对方语言表达中的好词语。和医生接触,你可能听到“血压”“心率”“脉搏”“挂号”“就诊”等词;和音乐教师接触,你会知道“旋律”“节奏”“声部”等词;和懂京剧的人谈话,你可以知道“化妆”“走边”“行头”“反串”等词;和法官、律师接触,你可以知道“开庭”“二审”“起诉”等词。
(5)在广播中积累词语。
一段时间以来,广告商为了赚钱,挖空心思,不顾违法,篡改成语,利用成语的谐音来推销产品,导致一些好端端的成语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这是一个积累词语的很好的反面资源,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辨析,使之还其本来面目。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既积累了词汇,又认识了丰富的社会现象。下面举些例子供参考:
一网情深(往)一网无前(往)默默无蚊(闻)饮以为荣(以)
衣衣不舍(依)快炙人口(脍)哑口无炎(言)无鞋可及(懈、击)
咳不容缓(刻)有痔无恐(恃)随寓而安(遇)好色之涂(徒)
无胃不治(微、至)领鲜一步(先)鹤立机群(鸡)
(6)从“网上”积累词语。
经常上网浏览信息,你就会知道“登录”“注册”“下载”“版主”“帖子”等新鲜词语。目前学生积累词语存在的问题:一是有些学生没有认清积累词语的好处,把它当成额外作业,不是主动地去积累,而是完成任务式的突击摘抄;二是大部分学生积累内容零乱,东一词,西一句,不会整理,即缺乏“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无固定的记录本,不易保存;四是缺少展示学生积累成果的活动,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累词语的积极性。
三是关于感受读书乐趣。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乐趣、在想像中感受乐趣、在表演中感受乐趣、在创作中感受乐趣、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乐趣、在唱一唱中感受乐趣、在画一画中感受乐趣。
(四)案例总析:
案例十四:低年级教学评析之《小鹿的玫瑰花》(丁秀杰)
课前小游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刚才的小游戏喜欢吗?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呢!(出示实物玫瑰花)。你们看,是什么呀?喜欢吗?请你来闻一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2、是啊,玫瑰花又香又美,我们一起来写写它的名字好吗?指导“瑰”的读音。
3、小朋友,玫瑰花气味香甜,小鹿也非常喜欢它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小鹿的玫瑰花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朋友,课前你们读课文了吗?读了几遍?文中的生字宝宝一定和我们交朋友了吧!你们瞧,它们来了,我们来和它们打声招呼。
学生开火车组词读生字
2、那谁还愿意读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谁想评价一下他们刚才读得怎样。
4、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5、请小朋友们再来默读一遍课文,找一找鹿弟弟说的话。
6、老师也找到了这两个句子,请小朋友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你有问题要问吗?
7、那有了问题该怎么办呢?
8、那就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吧!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大声读,小声读都可以。读完后,再小与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吧!
9、小朋友们真会读书,这么短的时间就能自己把问题解决,真了不起。
(三)精读课文,深刻体验
&一&1—4自然段感悟
1、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自然段中知道小鹿的玫瑰花白栽了呢?
2、出示1—4自然段,那你愿不愿意把你刚才的感受,读给小伙伴听一听,请小朋友先自己练习读读吧!
3、谁愿意读读1、2自然段。
让学生在感悟“常常”一词中,感受小鹿的辛苦、用心、勤劳以及对玫瑰花的喜爱。
4、就像刚才一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谁愿意再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
&#9312;在评价中让学生感悟小鹿的失望、伤心难过以及鹿弟弟的惋惜。
&#9313;重点指导“一瘸一拐”
“一瘸一拐”是什么动作,谁一做一做?看你一瘸一拐的样子,脚一定很痛吧!那你这么着急出来干什么呀?你看一朵花也没有了,你现在心里会怎样?把你刚才的感受读出来,别忘了文中的小鹿就是你,该怎么读。
(让学生创造性地朗读)
5、小朋友们,当你看到小鹿这么失望,假如你就是站在它身边的鹿弟弟,你们会惋惜地说什么?
&二&体会5—8自然段
1、看到小鹿这么失望,这么难过,我们大伙来帮帮它好吗?
2、那你们当中有谁见过小鹿种的玫瑰花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出示段落
&1&黄莺:&#9312;快给小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9313;那黄莺想告诉小鹿什么呀?
&#9314;那把你的快乐再告诉小鹿吧!
3、小鹿,你听了黄莺、微风的话,现在的心情怎样呢?
4、你看,小鹿多开心、多高兴、假如你是鹿弟弟,你现在又会怎样地给小鹿说?
5、这两个问号,我们可以擦去了吗?
(四)巩固训练,拓展升华
1、小朋友们,老师感觉到了,这部分内容,你们学得非常开心,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把这部分内容分角色再读一读。
2、那你喜欢谁的话,就在小组内练习练习吧!
3、请小朋友们推荐出我们班朗读最棒的四个同学。
4、其他小朋友,你们刚才听了黄莺、微风的话,想不想看一看小鹿家的玫瑰花,那就让我们一起去静静欣赏吧!
(出示玫瑰花开放画面)
5、师生分角色读
&#9312;黄莺,小鹿家的玫瑰花是什么样的?快告诉小鹿吧!
&#9313;微风,你闻过小鹿家的玫瑰花香吗?快给小鹿说说吧!
&#9314;小朋友,这么美的玫瑰花,猜猜还会有哪些小伙伴们看到了,他又会对小鹿说些什么?
&#9315;小鹿,你听了小伙伴们这么多开心的话,你想说什么?
&#9316;鹿弟弟,你还会认为小鹿的玫瑰花白栽了吗?
6、如果小朋友有兴趣,还可以演一演《小白兔种玉米》这个故事。
7、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做过什么事,也像小鹿一样,给别人带来快乐呢?
案例十五:中年级教学评析之《白鹅》(卢静)
(一)引入教学
(通过课件,营造学习氛围,引入学习课文。)
(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石碑上这个大大的字(“我”上“鸟”下)——我
鸟,在一些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写法。但请大家注意,这种写法现在已经废除了,规范的写法是这样的——(出示课件:“我”左“鸟”右)鹅。好,让我们来看看鹅的样子。看到这只鹅你一定想起了一首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轻波。”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漂亮的白鹅,今天,我们来认识另一只白鹅。(出示课件)这只白鹅的主人叫丰子恺,(出示课件)从照片上看,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多才多艺,他精通音乐,擅长书法、绘画,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家。瞧,他不仅把他喂养的一只白鹅画了下来,而且还给它写了一篇文章。板书:白鹅。
老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一只怎样的白鹅呢?
(二)初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练习读生词。
(1) 同桌互听互读。
(2)个别学生分行领读,教师相机提醒多音字“供养不周”的“供”,“净角”的“净”,“大模大样”的“模”,看图片理解“净角”。
(3)去掉拼音,全班齐读词语。
3、理解词义。
(1)学生自由说不理解的词语。
(2)平时你们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怎么办呢?
(3)请大家再读课文,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4)互相交流词语的意思。
&#9312;看看这三句话,想想这是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
A句:(&&&
)用严厉的声音大声责备。
B句:(&&&
)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叫喊、吵闹。
C句:(&&&
)放开喉咙大叫。
&#9313;看到这三个词语,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三个词语都是在写声音)一会儿读课文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它们分别是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4、抄写生词。
(1)教师指导写“脾”字。
(2)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难写,在你的作业本上写一写。
(三)品读课文,感受白鹅的高傲有趣,体会作者的情感
1、请学生逐段读课文,边听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2、通过模仿白鹅的姿态,理解并朗读句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1)丰子恺先生第一次见到这只鹅时,心里边就暗自在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2)“左顾右盼”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用动作表示一下。
(3)同学们想想,这鹅的颈子已经够长了,它还要伸直了头颈左顾右盼,难怪作者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板书:高傲
3、它的高傲更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学生读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4、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看看可以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的高傲,勾画出来,并读一读,体会体会。
5、交流勾画的句子,感受白鹅的高傲。
(1)感受鹅叫声的高傲。
&#9312;学生读勾画的句子。
&#9313;指导学生个性朗读。同学们,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最想强调哪个词语?为什么?
(2)感受鹅步态的傲慢。
A句:“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9312;看课件理解“净角出场”,指导朗读句子。
&#9313;了解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鹅步态的特点。师生合作朗读句子,通过读表现鹅步态的傲慢。
B句:“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鹅不仅不怕人还欺负人,把鹅步态的傲慢劲儿读出来。
(3)感受鹅吃相的高傲。
&#931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三眼一板”,感受鹅吃饭时的高傲。(吃的东西不变,吃的顺序不变。)
&#9313;学生自由交流表现白鹅吃相高傲的句子。
&#9314;从“狗偷鹅食”的这段描写感受其中的趣味。(通过教师背诵、学生自由读,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趣味。)
(4)这样一个高傲的动物,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侍候它,你明白了什么?作者喜欢它什么?(有趣、可爱、忠诚、高傲……教师板书:有趣)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四)发现作者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不要求全面,尊重学生个人的感悟。
(五)积累语言,背诵喜欢的内容
(六)推荐阅读
1、对比阅读《白鹅》和《白公鹅》的两段话,激发学生学习《白公鹅》的兴趣。
2、推荐阅读《同步阅读》一书中的《牧鹅散记》《带刺的朋友》。
案例十六:高年级教学设计评析之《圆明园的毁灭》
(上课。老师板书课题,要求同学们随着老师的板书写,写毕再齐读一遍课题。)
师:读课题也要注意感情。大家学习完课文后再读题目,我相信就会读得不一样了。拿出课文,遇到生字,那上面有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它。下面大家自己认真读课文。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很可惜,这么好的一座圆明园竟被英法联军给破坏了。
生2:我认为,如果不是清政府腐败无能,那么圆明园也就不会被毁灭了。
生3:我们曾为圆明园而感到骄傲。后来被英法联军毁坏了,我心里感到愤愤不平。
师:哦,她的心里感到愤愤不平。还有不同的感受吗?心里是什么滋味?用一句话来回答。
生1:我心里非常难过。
生2:我心里非常的愤怒。
师:(板书:难受、怒、恨、惜)现在请你再读课题。(生读)感情变了,表情也变了。大家心里很难受,又恨又怒,又感到很可惜,这就是同学们读了课文后的心情。读哪一段时你最恨、最怒、最难受?
(生说第五自然段,于是教师提醒同学们把那种最难受、最可恨、最客气的感情读出来。生齐读。)
师:我很注意看,很注意听了,同学们已经把可惜、难受、愤恨、愤怒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了。再读一遍,把你的心情、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两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她表达的不仅是她个人的感情,而且是表达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感情。哪位同学再来读?
(另一生更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是对帝国主义强盗的控诉!大家齐读。
(生读。师板书:拿走、搬运、毁掉、放火)
师:这就是英法联军犯下的罪行。最可恨的是,他们为了毁灭罪证,最后放起火来。他们的罪证难道能让大火毁灭掉吗?
生齐:不能!
师:前面用了“闯”字,活化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一可恨能拿走的拿走,二可恨拿不动的搬走,三可恨搬不走的就毁掉,最可恨的是最后还要放火烧掉,企图毁灭罪证。同学们,让我们再读一遍,读出中国人的恨!读——
(学生带感情地齐读)
解析:“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我们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者没有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和串讲串问,而是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为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读真正地发自心声,教者在同学们初读课文后询问学生有和何感受,是什么滋味,以此引导同学们初步地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进而能自主地读出“难受”与“可惜”互杂,“愤恨”与“愤怒”交加的语气语调。言为心声,声音富于情感了,教师又进一步地引导同学们要把这种心情和感受“写在脸上”,通过面部表情显现出来,这样的“读”真可谓既有“声”又有“色”,使“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不但落到了实处,而且提升了层次。为使同学们读出感情,教师常常用富于激情的语言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悟。此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富于激情的语言之水涨了,学生的感情朗读之船才会高,而且,水有多涨,船有多高。概言之,教师“以情激情“,学生才能”以读悟情“。
师:(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读这一段会掺杂着这么多复杂的感情?(于是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生1:圆明园里有我们中国这么多的各种珍宝,却被英法联军任意地掠夺和毁坏了。因此,我们很难受,也很憎恨他们。
生2: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犯下了罪还要把罪证销毁掉。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却无能为力,这真令人难受。
师:一恨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二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3:中国的圆明园是一座很大的园林,而且它历时150年才建造成功。英法联军一把大火就把圆明园150年的建筑给毁掉了,我认为这让人非常可恨。
师:(教师概述同学们的发言,然后接着学习第2、3、4自然段。)好,回过头来再读2、3、4自然段。请同学们注意,会读得人要善于抓住要点,要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生默读。读完一遍后,教师要求再读两遍三遍,并提示学生边读边进行点、划、批、注,用笔作记号留下自己的思考。自己阅读和批注后再与同学间相互交流。)
师:读书要读得进去,还能跳得出来。谁能把2、3、4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1: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宏伟、壮观,真不愧是万园之园。
生2:圆明园不仅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意思都有了。谁还能说的更简洁一些?
(还有两位同学也说了意思相近的更简洁的话)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知道,最主要的有两层意思:第一,它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物;第二,它是一座历史博物馆,里面收藏着许多珍贵文物。同学们越说越简洁了。如果你会读书,除了能把书读成薄书,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外,还可以把短文读成长文,把薄书读成厚书。请大家朗读2、3、4自然段,你要读的慢些,一边读一边想象里边写了许多我们杭州、苏州的景物,你们见过杭州的雷锋塔、平湖秋月。你们可以由此想象到圆明园是何等宏伟!何等美丽!何等壮观!大家一边读一边展开自己的丰富想象,可以把一句话读成一段话,把薄书读成厚书,这又是一种阅读方法。好,读第2、3、4自然段。
师:好。告诉我,在你们的想象当中圆明园美不美?(生:美。)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里面的珍奇异宝还放在那,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第四自然段呢?大家练读一下。
(请两生带感情地朗读并评价)
师:可惜,这样的奇珍异宝被英法联军掠夺走了,一把火烧掉了。记住我们的国耻!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记住日这一天!读——
生:(齐读)“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解析:如果说上一教学片段的读侧重于情感表达在“声”与“色”的外显的话,那么,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的读则侧重于用心静默地思考和想象。教者根据概括与扩展的辨证关系,首先引导学生“要善于抓要点,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本厚书读成一本薄书”,通过静心地阅读思考,同学们把2、3、4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这由厚到薄、由繁到简的过程不是在烦琐的分析讲解中进行的,而是在同学们静默的读书思考中完成的。之后,教师又引导同学们“把短文读成长文,把薄书读成厚书”,即由薄到厚、由简到繁,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透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在这厚与薄的来回、抽象与具象的往复中,同学们自然地掌握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就自然生成。这样的教学设计的确是颇具匠心的。
师:圆明园虽然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掉了,但是,它永远留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为了让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留在每一个同学的心里,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一段(第四自然段)给背下来。开始——
(学生朗读、背诵)
师:这一段写圆明园的景色,我们背下来的目的,就是让圆明园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同时也是对英法联军的控诉。谁能基本背下来了?请举手。
(一生站起来带感情背诵,听课者报以掌声。)
师:只错了一个字,错的这个字不影响课文的整个意义,相当了不起。她之所以背得这么快,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用她的情和爱来背的。
解析:背诵是语言积累的主要形式,也是“以读为本”的更高层次。教者在这里所要求的背诵不仅体现了积累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性的特性,还强调“背下来的目的,就是让圆明园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同时也是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当一位学生很有感情地背诵出来后,教师又夸赞她是“用她的情和爱来背的”。在这里,教者把背诵也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回过头来再读第一自然段,请你告诉我,你对作者在这一段的评论或议论满意吗?
(学生默读后认为这两句概括的很好,圆明园的毁灭,既是我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受的奇耻大辱。)
师:对,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国耻。在座的同学们,作为中国人,对霸权主义,对现在还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的国家,你不想说几句吗?先想一想,然后,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能写一句就写一句,能写一段就写一段。
(生动笔写话,师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写好后相互交流。随后让学生主动上讲台读自己写的话。)
生1:我长大后必须报国,我要把八国联军告上国际法庭。
生2:不要忘记,中国曾经有过这段屈辱的历史,不要忘记霸权国家是如此的狂妄,不要忘记我们的使命,不要放下我们肩上的担子。我们要努力学习,让我们的祖国富强起来。(掌声)
师:好!强大是最重要的。
生3: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来自霸权主义国家的侵略,还来自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也是个重要原因之一。软弱就要挨打,让我们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强大起来吧!(掌声)
生4:圆明园的毁灭已无法挽回,但是,我们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把祖国建设好,使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以抵御外敌的侵略,再不受奇耻大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圆明园作为一根鞭子吧,以此鞭策我们前进。(掌声)
师:同学们,八国联军继英法联军之后,很快打入了北京。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军舰,不远万里开到中国来。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枪弹,屠杀中国人。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纸,逼着清政府在上面签订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这段历史,请大家记住。记住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话,记住,我们是中国人!下课。
解析:“感悟、积累、运用”是阅读教学的“三步曲”。教者在“以读悟情”和“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作为中国人,对霸权主义,对现在还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的国家,你不想说几句话吗”的说话写话训练。由于有了前面的情感积淀,此时的说写就好像给同学们找到了宣泄情感的喷射口,所以人人想说,越说越好。在这里,教者巧妙地把读与写、说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启示:教师只有“以情激情”学生才能“以读无情”。
总体而言当前的阅读教学其设计,能注意体现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体现以读为本,能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能体现大教学观,能体现老师的指导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是一流的课堂教学;同时注意课堂教学的逻辑性、
合理性 、科学性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牧鹅散记 导学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