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逆序数数,看的不是这个数的本身吗?比如a12=2 a11=4 ,看的是2,4,还是列角码?

2738人阅读
通过这个题,复习了归并排序的实现,同时了解了归并排序在求数组逆序数方面的一个应用,同时也第一次学习了树状数组
题目大意:
很直接的题目描述,题目输入一个数组,数组元素的大小在0-&999.999.999的范围内,元素个数为0-500000范围。
题目要求通过相邻的元素的交换,使得输入的数组变为有序,要求输出交换的次数?
例如:输入9 1 0 5 4 ,把他变成0 1 4 5 9 , 要经过多少次交换。
题目要求求出总的交换的次数,这个问题和&求出数组的总的逆序数是一样的?&
例如输入数组9 1 0 5 4它的逆序数是6,那么交换的总次数呢?
第1次冒泡结果,0 9 1 5 4 交换了2次, 就等于0的逆序数。
第2次冒泡结果,0 1 9 5 4 交换了1次,就等于1的逆序数。
第3次冒泡结果,0 1 4 9 5 交换了2次,就等于4的逆序数。
第4次冒泡结果,0 1 4 5 9 交换了1次,就等于5的逆序数。
第5次冒泡结果,0 1 4 5 9交换了0次,就等于9的逆序数。
2+1+2+1+0 = 6
所以问题转化为求数组的逆序数的问题?
于是只要遍历每一位,计算出每一位的逆序数,求和即可,实现略,时间复杂度也是O(N^2).
下面思路2和思路3将会讲到两个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的算法的实现。
归并排序实现求数组的逆序数,这个是归并排序的一个应用,但是以前一直不知道,太弱了。
思路在前一篇日志(排序-归并排序与求逆序数的算法)里讲到过,主要就是在归并排序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句语句。
具体思路就不讲了。贴一下实现代码:
求一个数组的逆序数,用归并排序实现时间复杂度为O(NlogN),提高了单纯使用冒泡排序的速度。
只是在归并排序的基础上加了句 result += middle - i + 1;
如果后一个数组中的数比前一个数组中的数小,既input[j] & input[i]时,,
我们的计数器result就需要增加,而增加的量应该是前一个数组的剩余数据的个数middle-i+1,
归并排序的目的是通过把两个前后已经排好序的数组合并排成一个有序的数组。
既后面那个数组的第一个数input[j],如果要通过使其有序,那么它得和前面middle-i+1个数字交换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result是个很大的值,得用longlong 型类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AXN 500005
int input[MAXN] = {0};
int tmp[MAXN];
void merge(int left, int middle, int right)
i = left, j= middle+1, k = 1;
while(i&= middle && j &= right)
if(input[j] & input[i])
tmp[k++] = input[j++];
result += middle - i + 1;
//增加的语句。
tmp[k++] = input[i++];
while(i &= middle)
tmp[k++] = input[i++];
while(j &= right) tmp[k++] = input[j++];
for(i = left, k = 1; i&= i++, k++)
input[i] = tmp[k];
void merge_sort(int left, int right)
if(left & right)
int middle = (left + right)/2;
merge_sort(left, middle);
merge_sort(middle+1, right);
merge(left, middle, right);
int main()
while(true)
if(N == 0)
for(i = 1; i&= N; i++)
scanf("%d", &input[i]);
result = 0;
merge_sort(1, N);
cout && result &&
树状数组,具体的说是 离散化+树状数组。这也是学习树状数组的第一题.
算法的大体流程就是:
1.先对输入的数组离散化,使得各个元素比较接近,而不是离散的,
2.接着,运用树状数组的标准操作来累计数组的逆序数。
算法详细解释:&
1.解释为什么要有离散的这么一个过程?
&& &刚开始以为999.999.999这么一个数字,对于int存储类型来说是足够了。
&& &还有只有500000个数字,何必要离散化呢?
&& &刚开始一直想不通,后来明白了,后面在运用树状数组操作的时候,
&& &用到的树状数组C[i]是建立在一个有点像位存储的数组的基础之上的,
&& &不是单纯的建立在输入数组之上。
&& &比如输入一个9 1 0 5 4,那么C[i]树状数组的建立是在,
&& &下标 0 1 2 3 4 5 6 7 8 9&
&& &数组 1 1 0 0 1 1 0 0 0 1
&& &现在由于这个数字相对于500000这个数字来说是很大的,
&& &所以如果用数组位存储的话,那么需要的空间来存储输入的数据。
&& &这样是很浪费空间的,题目也是不允许的,所以这里想通过离散化操作,
&& &使得离散化的结果可以更加的密集。&
2. 怎么对这个输入的数组进行离散操作?
&& 离散化是一种常用的技巧,有时数据范围太大,可以用来放缩到我们能处理的范围;
&& 因为其中需排序的数的范围0---999 999 999;显然数组不肯能这么大;
&& 而N的最大范围是500 000;故给出的数一定可以与1.。。。N建立一个一一映射;
&& ①当然用map可以建立,效率可能低点;
&& ②这里用一个结构体
&& struct Node
&& & &int v,
&& }p[510000];和一个数组a[510000];
&& 其中v就是原输入的值,ord是下标;然后对结构体按v从小到大排序;
&& 此时,v和结构体的下标就是一个一一对应关系,而且满足原来的大小关系;
&& for(i=1;i&=N;i++) a[p[i].ord]=i;
&& 然后a数组就存储了原来所有的大小信息;
&& 比如 9 1 0 5 4 ------- 离散后aa数组就是 5 2 1 4 3;
&& 具体的过程可以自己用笔写写就好了。&
3. 离散之后,怎么使用离散后的结果数组来进行树状数组操作,计算出逆序数?&
&& &如果数据不是很大, 可以一个个插入到树状数组中,&
&& &每插入一个数, 统计比他小的数的个数,
&& &对应的逆序为 i- getsum( aa[i] ),
&& &其中 i 为当前已经插入的数的个数,&
&& &getsum( aa[i] )为比 aa[i] 小的数的个数,&
&& &i- sum( aa[i] ) 即比 aa[i] 大的个数, 即逆序的个数
&& &但如果数据比较大,就必须采用离散化方法
&& &假设输入的数组是9 1 0 5 4, 离散后的结果aa[] = {5,2,1,4,3};&
在离散结果中间结果的基础上,那么其计算逆序数的过程是这么一个过程。
1,输入5, & 调用upDate(5, 1),把第5位设置为1&
1 2 3 4 5&
计算1-5上比5小的数字存在么? 这里用到了树状数组的getSum(5) = 1操作,&
现在用输入的下标1 - getSum(5) = 0 就可以得到对于5的逆序数为0。
2. 输入2, 调用upDate(2, 1),把第2位设置为1&
1 2 3 4 5&
计算1-2上比2小的数字存在么? 这里用到了树状数组的getSum(2) = 1操作,&
现在用输入的下标2 - getSum(2) = 1 就可以得到对于2的逆序数为1。
3. 输入1, 调用upDate(1, 1),把第1位设置为1&
计算1-1上比1小的数字存在么? 这里用到了树状数组的getSum(1) = 1操作,&
现在用输入的下标 3 - getSum(1) = 2 就可以得到对于1的逆序数为2。
4. 输入4, 调用upDate(4, 1),把第5位设置为1&
计算1-4上比4小的数字存在么? 这里用到了树状数组的getSum(4) = 3操作,&
现在用输入的下标4 - getSum(4) = 1 就可以得到对于4的逆序数为1。
5. 输入3, 调用upDate(3, 1),把第3位设置为1&
计算1-3上比3小的数字存在么? 这里用到了树状数组的getSum(3) = 3操作,&
现在用输入的下标5 - getSum(3) = 2 就可以得到对于3的逆序数为2。
6. 0+1+2+1+2 = 6 这就是最后的逆序数&
分析一下时间复杂度,首先用到快速排序,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后面是循环插入每一个数字,每次插入一个数字,分别调用一次upData()和getSum()
外循环N, upData()和getSum()时间O(logN) =& 时间复杂度还是O(NlogN).
最后总的还是O(NlogN).&
代码实现如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AXN 500005
struct node
}input[MAXN];
//存储输入的数组
int aa[MAXN];
//存储离散化操作后的结果
int cmp(const void* a, const void* b)
//离散化操作时排序用
return (*(node*)a).value - (*(node*)b).
////////////////////////////////////////////////////////////
//标准的树状数组的操作
///////////////////////////////////////////////////////////
int C[MAXN];
//这个就是树状数组, 每次开始时都清零
int lowbit(int x)
return x&(-x);
void upDate(int n, int delta)
while(n &= N)
n += lowbit(n);
int getSum(int n)
int result = 0;
while(n &= 1)
result += C[n];
n -= lowbit(n);
int main()
while(true)
if(N == 0)
//输入处理和离散化操作
for(i = 1; i&= N; i++)
scanf("%d", &input[i].value);
input[i].num =
qsort(&input[1], N, sizeof(node), cmp);
for(i = 1; i&= N; i++) aa[input[i].num] =
//运用树状数组这个数据结构的操作来计算逆序数
for(i = 1; i&= N; i++)
long long result = 0;
for(i = 1; i&= N; i++)
upDate(aa[i], 1);
result += (i-getSum(aa[i]));
cout && result &&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181687次
积分:2843
积分:2843
排名:第4483名
原创:67篇
转载:254篇
评论:35条
(1)(2)(1)(3)(3)(3)(3)(6)(6)(5)(3)(3)(4)(8)(3)(1)(1)(3)(10)(11)(3)(7)(12)(4)(8)(5)(8)(12)(2)(4)(8)(17)(4)(1)(5)(3)(1)(6)(14)(12)(13)(5)(5)(8)(28)(34)(13)中小学教学小百科(51)化学科
&&&&&&&&&&&&&&&&
/ 中小学教学小百科(51)化学科 
化学科浅议化学作业题的选用与补充山东省龙口一中 封宗媛  化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探 索化学知识的过程。而化学作业题则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巩固学习成果的 主要手段。因此,化学作业题的选用与补充的原则应是:重点知识的加深与 巩固;难点、疑点的突破与解决;易混淆的问题的辨别。从而使学生全面掌 握所学知识。一、突出重点,发展认识网络  化学作业题要充分突出知识的重点,有效地将各知识点、知识块、知识 面形成网络。现行的学化学教材习题量太少,综合性习题更少,不能有效地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要适当补充一些能启发学生高效思维的智能题。 在智能题的选编上要采取循序渐进、可接受的原则,并使之具有巩固性、系 统性、启发性和连贯性。例如:硫化氢的性质可补充下列习题:  1.盛硫化氢饱和溶液的试剂瓶的瓶壁上有一层固体,它是
,产生固 体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该固体可用
洗涤。2.将硫化氢气体通过下列各物质,将现象及化学方程式填入空格内。(1)石蕊试液中
;(2)硫酸铜溶液中
;(3)浓硫酸中
;(4)溴水中
;(5)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中
。  3.将 5 毫升硫化氢和 5 毫升氧气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二 氧化硫的体积是多少毫升?上述三题把硫化氢的还原性、可燃性、水溶性、弱酸性及盐溶液反应的规律全部总结出来了,且使课本知识适当外延,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到“引 渡”和“桥梁”作用,为综合复习打下了基础。二、通过实验,解决疑难  新授课的习题不能是单一的,一问一答式的“呆板”习题,应该丰富学 生的感性知识。实践中可通过化学实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 如,讲完乙醇的化学性质时,为了巩固乙醇在铜做催化剂的条件下氧化为乙 醛的知识,可以边演示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将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变
色反应方程式
;再将灼热的铜丝伸到酒精灯的焰心中,拿出后变
色, 反应方程式
。若只让学生写出乙醇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那就是机械 记忆性的习题,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起不到较好地巩固知识的作用。 而把灼热的铜丝放到酒精灯的焰心中,这个习题就灵活多了。只有知道焰心 是刚蒸发的酒精蒸气,才会圆满地解答此题。该题不仅巩固了乙醇的氧化反 应,而且对酒精灯的火焰也有了充分了解。它全面实现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 的培养,的确是一个好题。在讲钠的化学性质时,可让学生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溶液反应的实验。通过现象提出问题:(1)产生的气体是什么?(2)有无 铜析出?(3)产生的蓝色沉淀是什么?(4)为什么无铜析出而有蓝色沉淀 生成?通过启发和实验,学生很容易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自然掌握了活 泼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总是先与水反应,然后由生成的碱再与盐进行复合 分解反应的规律。  通过化学试验,提出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 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思维,使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变 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二、把住关键,强化记忆  对化学概念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最主要是搞清定义中的关键 字、词的真正含义,特别是隐义,这可通过一些判断正误型的题,让学生练 习,强化记忆。在讲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后,可出这样一些题巩固。1.CaCO3 难溶水于,所以 CaCO3 不是强电解质。2.SO3 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所以 SO3 是电解质。3.铝、铁都能导电,所以铝、铁都是电解质。  4.氢氧化钠是强电解质,氨水是弱电解质,所以氢氧化钠溶液的导电生 一定比氨水强。5.氯化钠是电解质,所以不论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导电。6.硫酸是电解质,所以硫酸能导电。 上述问题,可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归纳概念要点。电解质是指“凡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在“或”和“化合物”上斟酌推敲。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是与电解质的本身结构有关。而溶液的导电 性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有关,只有这样在辨析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运 用合理的思维和推理方法,才能归纳出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四、逆向思维,培养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对正向思维易接受,而逆向思维则受到阻滞。因此,化 学作业题的选用,应当及时把一些基础题适当改编,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 力。例如,讲完“电化学基础知识”后,可编这样一道题:将铁棒插到硫酸铜溶液中,(1)可观察到什么现象?(2)铁棒的质量有何变化?(3)如何 使铁楱的质量减少,铁棒上有铜析出?(4)如何使铁棒上析出铜,而铁棒本 身质量不变?(5)为何铁棒上析出铜,铁棒不溶解,且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不 变?(6)如将 CuSO4 溶液换成 NaCl 溶液,如果使铁棒上析出 H2,而铁棒本身质量不变?(7)电极材料是铁棒和碳棒,电解质溶液自选,要使铁棒上析出 H2 且〈Ⅰ〉使电解质溶液的 pH 增大。〈Ⅱ〉电解质溶液 pH 减少。〈Ⅲ〉电解质溶液的 pH 不变。分别画出装置图。 通过这道题的多变,从内容上几乎包括了“原电池”、“电解池”、“电镀”及电解过程中 pH 的变化等电化学基础知识,从思想方法上突出了“正向 思维向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认识的程序上体现了“由 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变化规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典型题。 课后作业是新授课的延续,而不是新授课的结束。作业能巩固新授课所学知识,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作业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在教师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作业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实现对整个教学 的调控。因此,作业题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人才的素质。  总之,化学作业题的选用与补充非常重要,它不但能起到巩固、深化新 知识的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好化学习题课的几点思考 山东省枣庄矿务局田陈矿校 杨涛 山东省枣庄矿务局蒋庄矿校 王宪德  化学习题课是以总结、讲解、练习为主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是中学化 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总结是使知识系统化的主要措施,讲 解是引导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和关键的有力手段,练习是引导学生检查和运用 知识的重要环节,它在学生知识系统化中能起到组织作用,并能完成从理性 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由此可见,上好习题课,对于学生牢固掌握好化 学基础知识,提高化学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 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上好中学化学习题课笔者谈一些粗浅的意见。一、加强计划性是上好习题课的前提  习题课并非临时决定,随便找几道题讲讲即可,而必须纳入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进度,认真细致地规划,统筹安排,这样才能使习题真正起到应有 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研究并熟悉课本上的 习题,然后根据教学要求确定重点、难点,分配出适当的习题课时,从而把 习题课纳入教学计划。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课本(全一册)的前两章《空气,氧》《分子和原子》(含绪言),在整个初中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了这两章的化学基本概念,既可以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点滴 知识重新进行分析,在认识上提高一步,更可以为以后学习有关知识奠定必 不可少的基础。根据这两章教材在整个初中化学中的关键地位,在认真分析 教材的基础上,注意了习题课的配置。纵观这两章教材,从化学概念的定义 出发,把知识分成六部分:1.氧气知识;2.物质分类;3.物质结构;4.物质 组成;5.化学用语;6.有关计算。根据教材的地位及练习与习题的配备情况, 确定上习题课为六课时。(1)在氧气知识后安排一课时,因为氧气是初中化 学第一个系统介绍的物质,对于其性质学生似熟悉又不熟悉,必须通过一系 列例题及习题加深理解。(2)在讲完特质结构、物质组成后,安排一课时。(3)有关化学用语,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化学概念数量多,应用广,而且又过度集中在第二章第三、第四两节中。为了不 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用语方面出现分化,让他们对化学用语达到会写、会读、 会用,从绪言起,让学生结合实验用到的具体物质及课后习题中出现的化学 反应,有意识地记忆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这样,在课程进行到第二章第四节 时,上一节习题课。(4)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既是基础,又是难点,讲完后 安排一节习题课。(5)进行小结复习时再上两节习题课,使学生对这两章知 识系统化。二、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习题课的关键  习题课与新授课一样,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否则事倍功半, 起不到习题课应有的作用。在备课方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准备:  1.精选例题。习题课是以讲、练习题为主的课,要想上好习题课必须选 好例题。精选的例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且具有典型性;要从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要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启发性。2.要认真考虑教学方法。对所选的例题课前要认真研究,寻找最优方法或一题多解。在讲解时要详细得当,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教师 的诱导下,逐步深入,层层剖析,使学生听的条理,学的主动。同时要处理 好讲与练的关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以讲为 主,也可以以练为主。  3.要认真配置好课内外的练习题。选好、讲好习题课的例题固然重要, 但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还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因此对于 习题课要求学生既要认真完成课堂练习,也要认真做好课外习题。教师在选 择课内外练习题时,要认真筛选,决不能草率从事,掉以轻心。三、明确目的性是上好习题课的保证  上好习题课,决不能仅满足于定好教学计划,备好课,还必须明确每一 节课的具体目的,坚持以每次突出一个重点,主要解决一个问题为基本原则,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习题课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的的习题课。即在讲完每一章每一单元后, 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熟练基本技能而组织的习题课。师生通过 共同解题,复习已学过的知识,要比教师重复讲解已学过的概念、定律更有 效,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完第七章第三节溶解度及计算 后,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选用以下习题与学生共同复习巩固:1.60℃时,27.5 克硝酸钾溶解于 25 克水中,达到饱和,求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2.20℃时 9 克氯化钠溶于多少克水中才能达到饱和(20℃氯化钠的溶解 度为 36 克)。3.40℃时 210 克氯化钾饱和溶液中含有多少克水(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 40 克)。  4.某溶质的饱和溶液 a 克,蒸干后得到溶质 b 克,求该温度下某溶质的 溶解度。5.在 t℃时,某溶质 W 克溶于水配制成密度为 d 的饱和溶液 V 毫升,该溶质的分子量为 m,求 t℃时该溶质的溶解度。  6.20℃时,某物质的 W 克不饱和溶液,取 W/2 克溶液,加入 19 克该物质 后成为饱和溶液;另取 W/2 克溶液,蒸发掉 10 克水后也变成饱和溶液,求该 物质在 20℃时的溶解度。在师生共同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易出现的错误和易混淆的概念重点讲解,抓住有关溶解度计算的关键,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出有 关溶解度计算的公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解度(克)/100(克); 或者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溶解度(克)/[100(克)+溶解度(克)]。  (二)以掌握某种解题方法为目的的习题课。即通过解题练习使学生熟 练地掌握某一类习题的解法,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如为了加强有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和有关溶液计算的练习,选用以下 一套题:  1.将 87 克硫酸钾溶于 100 克水中,再加适量硝酸钡固体使之完全反应, 过滤后,将所得溶液冷却到 30℃时析出硝酸钾晶体 9 克,求 30℃时硝酸钾的 溶解度。  2.现有 3 克不纯的铁粉跟 50 克 16%的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杂质 不参加反应),试计算:(1)铁粉的纯度;(2)反应后该溶液的质量百分  比浓度。  3.有碳酸钾和氯化钙的混合物 49.8 克,在 40℃的条件下加一定量水搅 拌后恰好完全反应,其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在该温度下过滤,得滤液 104.3 克,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为 20 克。试计算:(1)原混合物中含碳 酸钾的百分率;(2)氯化钾在 40℃时的溶解度。  4.向 14.6 克某浓度的盐酸中加适量的镁粉使之完全反应,产生氢气0.02 克;再向溶液中加入 0.84 克碳酸镁,恰好完全反应,求:(1)原盐酸的百 分比浓度;(2)生成物氯化镁的质量百分比浓度;(3)要形成该溶质的饱 和溶液,需加入溶质多少克?(此温度时该溶质的溶解度为 54.5 克)这类练习对促进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基本能力大有益处。  (三)以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 的的习题课。即通过习题课,使学生理解化学的内在规律,沟通所学各部分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题的能力。如:为了测定硫 酸铜晶体(CuSO4·xH2O)中的 X 值,做下列实验(CuSO4·xH2O = CuSO4+xH2O)。将含结晶水的硫酸铜放到地坩埚中加热,到不含结晶水为止,测得数据为(见 下表):  试根据实验数据求 x 值。本题是根据实验结果,处理有关的称量数据后 以解决 CuSO4·xH2O 中的 x 值。  上综合习题课时,多选上述类似题目,既可以贯穿已学过的知识,揭示 化学内在规律,又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之,上好习题课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深入探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 断提高。实施初中化学目标教学的几点做法与体会山东省滕州市滕东中学 赵连普  自 1991 年以来,我校开展了初中化学目标教学的探讨和试验,通过师生 的共同努力,我校化学的平均成绩历届在市毕业会考中均居第一。最近两年, 初中化学目标教学在全市推广。下面就目标教学的实施,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和体会:一、目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目的不同  传统的教学目的在于应试教育,着眼点落在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上,造成 了重知识轻能力,只教书不育人的局面;而实行目标教学,目的在于改善学 生的学习,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二、实施目标教学的四个步骤  1.划分教学单元,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一般地,每个较大的章,首先划 分为 2 至 3 个单元,如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共 8 章,共划分为 15 个单元。然后确定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和学习水平。对学生的单元学习水平又 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四个级别,让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的学 习水平,并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学习水平。2.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备课,编写教案。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习题作为各类目标的例证题。编好每课时的诊断性目标检测、单元形成性检测及全 章总结性检测题。3.实施目标。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进行授课,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  4.反馈和矫正。实行信息反馈,学生在堂内完成目标检测题,未达目标 者,如果是课时检测题,要当堂矫正,如果是单元形成性检测题及全章总结 性检测题,课后进行矫正。矫正方法有集体辅导、个别辅导和学生间相互矫 正,其中个别辅导和学生之间相互矫正效果更好些。三、在实行目标教学的具体做法上的几点体会  1.目标教学的关键步骤是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目标阶段,而达标手段又是 这个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选择达标手段,一定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 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要给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自主 权,鼓励学生多思、多讲、多练、多动,努力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教学民主 气氛。通过教师的启发式引导或启发性讲解,诱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运用已 有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取新知识。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这样的方法启发学生,首先教师设疑;化学变 化中,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进一步说明:这个 问题,历史上很多科学家都进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两位科学家是英国的 波义耳和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波义耳认为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可能大 于反应物的质量,而罗蒙诺索夫认为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 成物的总质量。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到底哪个正确呢?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能否用实验来验证?能!只要以严谨的态度,认真完 成实验 4-11 和 4-12,就一定能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上述启发式引导,提 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处于民主 和谐的气氛中,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两个分组实验,因而教学目标很容易达到。2.目标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反馈和矫正。现在多数教师在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很重视课时诊断性目标检测,而往往忽略了单元形成性检测和全章总结性 检测。本人认为,以上三种检测中最重要的是单元形成性检测,因为刚学完 的新知识,当堂进行课时目标检测,一般有 90%左右的学生达标,但过后容 易遗忘。另外,各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题,往往需要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才能完成。如果忽视了单元检测和矫正,全章总结性检测成绩往 往不好,因此要十分重视单元检测的反馈与矫正。不过整个初三教学过程的 形成性检测达 15 次之多,仅靠教师自己来进行,很难完成,于是我采用了以 学生自我检测和矫正为主的办法,具体从两点抓起:①经常给学生提供个人 自测和同学间互相测评的机会,无论是课时检测,单元检测还是全章检测, 大都是教师发下测试题,定出完成时间,然后公布答案,学生进行评价,这 样能使学生养成经常反思和检测自身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②教 师要把用于批改试卷的精力转移到指导学生自我检测和矫正上来,提高检测 和矫正的质量。  另外,教师要及时获得各种测评的信息,根据检测的结果调节控制教学。 低于期望达到度 20%的单元必须停上新课,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性讲授; 差别在 10%左右的虽然可上新课,但必须及时做好矫正与辅导工作。同时要 仔细分析原因,做好教案的“教后记”,以便改进教学方法,调节后续教学。 必要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练习,促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能全部达标。  浅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浙江省三门县马娄中学 杨洁  氧化与还原是一组对立的化学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 一体。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贯穿在化学教学的始终,其反应机理深刻地 反映了事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它从自然科学方面有力地论证了“对立统一” 这一世间普遍存在的规律,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教材本身。教好学好这一化 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提高师生认识事物的矛盾法则有很大的帮助。笔者通过 多年的教学体会,浅谈有关这方面教材的一些处理方法,愿与同行们共同探 讨。一、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1.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揭示反应遵循着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第一步以金属纳和氯气化合生成氯化钠为例,用原子结构简图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特征,得出钠与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必然性, 而这种反应发生的原因正是由于电子的得失而造成的。得与失的相反过程以 及它们共存于同一体,正符合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 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统一体中。”它也形 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相辅相成”这一成语的内涵。反应方程式及反应发生的历程可表示如下:用单线桥表示反应中电子的得失。用双线桥表示反应的本质。 在学生由直意的氧化还原反应过渡到用电子得失表示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时,为了加深大多数学生的印象,笔者编写了几个字来帮助同学记忆氧化还 原反应的概念,这几个字是:“升、失、氧,还原剂;降、得、还,氧化剂。” 第二步,用氢气和氯气的化合生成氯化氢为例,说明有些反应不是由于 电子得失,而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也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牵扯到共价键与 离子键的区别与联系。离子键与共价健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极性共价键再向前跨进一步即成离子键,量的变化最终导致质的飞跃。  从以上的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除反应中电子的得失外,共用电 子对的偏移也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2.帮助学生理顺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系列概念用语。 开始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由于在教材中或有关参考材料中出现一些不统一的用语,容易使学生混淆概念,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一些同范畴 的用语,笔者作了如下归属:
①氧化、被氧化、氧化了。这三者均指某元素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例如:
②还原、被还原、还原了。这三者均指某元素或物质得到电子的过程。 例如:  ③氧化剂、氧化性、氧化能力。氧化剂是指在反应中夺得电子的物质, 它能使对方的元素或物质氧化,因而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或氧化能力。例如:Cl2 因②的反应中,Cl 原子得到电子,是氧化剂;它使 Na 氧化,因而 Cl2 具有氧化性或氧化能力。氧化剂愈容易得到电子,则氧化性愈强或氧化能力愈 强。④还原剂、还原性、还原能力。还原剂是指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它能使对方的元素或物质还原,因而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或还原能力。例如在②的反应中,Na 失去电了还原剂,它使 Cl2 还原,因而 Na 具有还原性或还原能力。还原剂愈容易失去电于,则还原性愈强或还原能力愈强。 注:当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它跟强氧化剂反应时,被氧化至相邻的高价态;它跟强还原剂反应时,被还原到相邻的低价态。如:二、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及训练中的两点做法1.归纳氧化还原反应常见的类型①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的反应②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中 HNO3 除此氧化剂外还起酸的作用,此反应只有 2 摩的 HNO3 被还 原。  反应中被氧化的 HCl 为 10mol。③氧化剂或还原剂中有多种成分起作用:FeS2 里 Fe 和 S 都起着还原作用。④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和还原剂必须是同一种物质,可以是同种元素也可不是同种元 素。⑤歧化反应:  氧化、还原作用是发生在同一分子内和同一种元素上,即该元素的原子 一部分被氧化,另一部分被还原。这种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称为歧化反应。2.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运用氧化数的好处 氧化数也叫氧化值或氧化态,它是物质分子表现所带电荷数。氧化数是在化合价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完全可以在配平训练时推出氧化数的概念。 化合价的概念是比较古老的,但它仍然是研究物质组成最基本和必要的理论。氧化数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建立弥补了化合价本身的局限性,有些化合价理率解释不了的现象,可以用氧化数得到充分地回答。为了证明氧化数这 种特殊的作用,下面先将化合价与氧化数的规则作简要对比。①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与氧化数都为零;  ②在一般情况下,氢元素的化合价与氧化数均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与 氧化数均为-2;③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的化合价与氧化数相同;④在化合物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氧化数之和等于零,在一般的化合物中(不是所有化合物)元素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等零。 在一些复杂的共价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和化学键的关系不十分明确,对于这样的化合物,应用上述化合价规则得出来的化合价叫“表现化合价”,计算出来的“表现化合价”可以是分数,而一般的化合价是不能为分 数的,这种“表现化合价”与元素之间所形成的共价数显然是两回事,这也 就是氧化数与化合价最大的区别。例如:Fe3O4 分子中,Fe 的化合价数从分 子式看不出,把它写成 Fe2O3·FeO,可以看出其中二个 Fe 原子显+3 价,一个 Fe 原子显+2 价。但是,用氧化数来表示,则在8Fe 3O 4中Fe原子的氧分数为 + 。3
在氧化还原的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纯的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去观察反 应,计算电子转移的数目,就会遇到障碍,这时,氧化数这一概念就发挥了 它的特殊作用。下面举个例子加以证明。在这一氧化还原反应中,如果从化合价来判断电子得失时,则 Fe2O3 必须写成 Fe3O4·FeO,在 3 个 Fe 原子中,有 2 个 Fe 原子共失去 6 个电子,1个 Fe 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共 8 个电子,8 个氢原子共得到 8 个电子,如果用 氧化数来表示电子的转移式则为:五环节整体优化复习教学法湖南省宜章一中 谭小金  宜章一中高三化学备课组,在认真研究大纲和考纲的基础上,将中学化 学知识分为 120 个考点,每个考点按“考点名称”,“学习目标”,“知识 提要”,“学法指导”,“能力训练”顺序编排成材料;每个考点按“阅读—练习—评价——讨论——小结”五环节实施教学,创立了“五环节整体优 化复习教学法”。理论依据  教学改革的出路,关键在于:利用课堂 45 分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和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 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按照《中学生化学程序启发教学》基本理论,结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信 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优化论),遵循“定向、适度、有序、反馈、求活” 十字原则优化教学全过程。五环节整体优化复习教学法的程序是:
阅读
练习
评价
讨论
小结
教师
备材料 备难点
精选 10-15 小题
评价学生 掌握情况
巡回参 与、提法
分析、归结
学生
明确目 标掌握 要领
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反馈掌握 情况
分组讨论
巩固知识 修正错误
优化原则
有序、系 统
适度
反馈
求活
整体提高
时间进度
10 分钟
15-20 分 钟
5 分钟
5-10 分 钟
5 分钟
资料准备资料准备是实施五环节整体优化复习教学法的关键。 根据大纲和考纲,编写考点双向细目表,以双向细目表 为基础,以知识体系为根据,以学生情况为参照,确定了 120 个考点(受高三课时限制),编写成了《高中化学考点提要与 能力训练》一书。每个考点一课时,每个考点按五部分编写: 一、考点名称。明内容二、学习目标。明目标 三、知识提要和规律。明要点,成系统、有规律、网络化。 四、学法指导、典型例题。形成解题方法、规律。  五、能力训练。精选 10-15 个代表性题目,有选择、填空、计算等,训 练思维能力,检查知识掌握情况。  资料编写体现了:目标明确、精讲精练、高效率、高质量。实现了学习 材料最优化。  五个环节  阅读:阅读材料的——四部分,从阅读中把握复习内容的基点、难点、 热点,提高学生归纳能力,建立知识网络体系,形成解题规律和方法。对学 生阅读中的难点给予适当点拨。阅读是能力训练的基础。  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强化知识点,找到自己知识的缺漏,提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通过教师对学生做能力训练题情况(两个学生代表黑板上写答案, 教师巡回视查)的评价,明确哪些知识有缺漏,从而去实现查漏补缺。  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以交流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可以形成 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兴趣,对优秀的同学有“成功”的作用,对中等同学有 激励作用;通过讨论师生融洽了关系,加深了友谊,鼓舞了士气,昂扬了斗 志,还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程度。  小结:在小结中突出重点,解决疑点,突破难点,强化热点。五环节环 环紧扣,步步为营,实现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特色与效果  五环节整体优化复习法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注重四个结合(材料与教法 同步,程序与启发结合,教法与学法协调配合,学习程序与心理程序兼顾), 坚持四个为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辩为主法),实现四个优 化(指导思想优化,资料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心理状态优化),达到整 体最优化。五环节整体优化复习教学法的实施,解决了高三复习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教效果好,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学效率高。解放了教师, 把教师从年年繁重的选题、做题、编题、抄题中解放出来;解放了学生,把 学生从抄题、抄笔记、集资料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短时高效的最优化教学目 标。我校 96 届高三在高二时全区重点中学排队在第三名,96 届高三实行五环节整体优化复习教学法,一跃成为全区第一。教案一例【考点】计算型多选选择题的设置与解法【学习目标】由设置方法掌握解题方法【知识提要】多选计算题的设置方式和选项确定设置方式
例题、习题
选项确定
1.同一计算采用 不同计量单位
例 1 1 、 2
选项引导
2.同一计算采用 不同计算途径
例 2 2 、 3
3.变量和不变量 表示同一状态
例 3 4 、 5 、 6
4.同组反应物可 能出现多种情况
例 4 7 、 8 、 9 、 10
逐一辨析
5.不同处理方法 产生相同的结果
例 5 11 、 12
【解法指导】计算型选择题常用方法——巧解、速解守恒法
原子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离子守恒、体积守恒
差量法
质量差量、体积差量、压强差量、物质的量差量
估算法
极限估算、比较分析估算、选植估算、平均值估算
分式法
有关 a %、 c 、 a 、 s 等的计算
关系式法
按组成、反应的关系计算
【典型例题】例 1 m 克铜与足量的浓 HNO3 反应,被还原的 HNO3 为A、m/64mol B、m/32mol C、63m/64 克 D、63m/32 克[设置形式:1 解题方法:电子守恒法 答案:BD]例 2 将足量 CO 通过灼热的 W 克某铁的氧化物,经充分反应后固体残留m 克,生成 n 克 CO2,则此氧化物铁的的化合价为A、7(w-m)/m B、7w/2(w-m) C、11m/28n D、28n/11m[设置形式:2 解题方法:电荷守恒法、差量法 答案:AD]  例 3 在室温时, 500ml a mol/L NaCl 溶液中含有未溶解的 NaCl m 克, 加水充分搅拌至溶液体积为 1 升时,固体资量由 m 克减到 n 克,此时 Nacl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m-n)/58.5 mol/L B、〔a+(m-n)/58.5〕mol/L C、a mol/LD、〔0.5a+(m-n)/58.5〕 mol/L[设置形式:3 解题方法:公式法、守恒法答案:CD]例 4 将 NaOH 溶液逐滴滴入等体积的 AlCl3 溶液中,溶液中含铝元素与沉淀中含铝元素的质量相等,则原 NaOH 溶液与 AlCl3 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可能是A、3∶2 B、7∶2 C、3∶1 D、4∶1[设置形式:4 解题方法:关系式法 答案:AB]例 5 要用 60%的硫酸溶液配制成 55%的溶液,可选用混和的试剂是 A、98%的硫酸 B、水 C、58%的硫酸 D、25%的硫酸[设置形式:5 解题方法:估算法 答案:BD][能力训练]1.有关等质量的乙烯与丙烯的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碳原子数之比为3∶2 B、氢原子数之比为 1∶1C、分子个数之比为 3∶2 D、原子个数之比为3∶12.m 克铜与足量的浓硝酸反应,可生在 v 升气体(标况),则被还原的 HNO3 是:A、m/16 mol B、m/32 molC、63v/22.4g D、12v/22.4g  3.某元素的氧化物式量为 M,相同状态下的硫酸盐的式量为 N,则该元素 的化合价可能为:A、(M-N)/20 B、(N-M)/40C、(M-N)/40 D、(n-M)/80  4.在 t℃时,m 克溶质溶于 W 克水中得到 n%的饱和溶液,则该物质溶解 度为:A、100m/W B、100w/(m+w) C、100n/(100-n) D、(m-n)/(m+w)5.某有机物的蒸气,完全燃烧时需要三倍于其体积的氧气,产生二倍于其体积的二氧化碳,该有机物可能是: A、C2H4 B、C2H5OH C、CH3CHO D、CH3COOH6.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 0.1mol,完全燃烧得 0.16molCO2 和 3.6克水,下列关于混合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有甲烷 B、一定是甲烷和乙烯 C、一定没有乙烷 D、一定有乙炔生成(a+3.55)克氯化物,将 a 克单质与氧气作用,生成化合物质量可能是: A、(a+0.8)克 B、(a+2.4)克C、(a+1.6)克 D、(a+3.2)克8.钾与另一种碱金属的合金 8 克与水完全反应,放出 2.24 升(标况)H2合金中另一种金属不可能是:A、Li B、Na C、Rb D、Cs9.向 50ml mol/LAlCl3 溶液中加入 1.5mol/LNaoH 溶液 aml,充分反应后,生成沉淀物为 0.02mol,则 a 数值可能是: A、40 B、65 C、90 D、12010.适量的铁数 a 克与稀 HNO3 恰好完全反应在标况下可收集到气体 3.36升,则 a 克在可能值为:A、5.6 克 B、9.8 克 C、11.2 克 D、14 克11.H2S 与 SO2 两种气体共 5mol 混合反应后,测知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32 克,则 SO2 与 H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2 B、2∶1 C、1∶4 D、3∶212.NO2 与 NH3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得到非常稳定的产物,其化学方程式为6NO28NH37N212H2O,若 20mlNO2 和 NH3 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上述反应,已知实际参加反应的 NO2 比氨少 2ml,则原混合气体 NO2 与 NH3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3∶4 B、3∶2 C、3∶7 D、3∶5【教学后记】  1.本课时对计算型多选选择题的设置和解法归纳好,所选例题典型,习 题针对性强,课堂容量大。通过本课时学习培养了学生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 各种解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反映收效大,效果好。  2.本课时在阅读程序部分运用了:提要—解法—例题三位一体,按“设 置——例题——解法”顺序掌握解题要领。3.五种解题方法在能力训练题中运用情况:方法
守恒法
差量法
估算法
公式法
关系式法
题号
2 、 7 、 10
3
6 、 8 、 9
1 、 4
5 、 11 、 12
4.学生感觉困难题:例 2、7、10,由此说明守恒运用起来灵活多变。5.各题答案:1.BC
2.BC
3.BD
4.AC
5.AB
6.AC
7.AC
8.AB
9.AD
10.BC
11.CD
12.BC
化学教学申如何正确使用启发式教学山东省济宁第五职业中专 姚惠娟  在当代,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 依据。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启发式也早成为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渗透在各 种教学活动中。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它严格遵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从教材和学 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钻研,把知识和能力 真正学到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达到以上目的,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入手。一、严密组织每一堂课  教师采用启发式时,应该从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抓本质问题,抓关键问 题。通过讲述,把钥匙交给学生,使学生的钥匙去开智慧之锁,从而真正把 书本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讲完,不给学生一点思考的余地,这里关键是教给学 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懂的地方坚决不讲;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应尽量让他思考回 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先让他们讨论解决,经过讨论仍不能解决的,再由 教师指点讲解,最后进行小结。 毕业以来,我一直从事初三的化学教学工作。在讲述第八章《酸、碱、盐》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我先让学生熟练背诵“金属活动性的顺序”:“K Ca NaMg Al Zn Fe Sn Ph(H) Cu Hg Ag Pt Au”,然后讲述它代表的三点意义:1.排在前面的金属比后面的金属活泼。即水比 Ca 活泼,Ca 与 Na 活泼,而 Na比排在它后面的其他金属都活泼; 2.排在 H 前的金属,能置换酸中的 H,排在 H 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酸中的氢(H);3.活泼金属能置换可溶性不活泼盐 溶液中的金属。在讲完这些内容以后,我先让他们做一些简的生 H2?经过讨论以后,齐答:HNO3 有强氧化性,这个反应不能产生 H2。我又 说,活泼金属能置换酸中的氢,K Ca Na 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最活泼的三 种金属,它们除了与酸作用产生 H2 外,还可与 H2O 作用产生 H2。即 2Na+2H2O2NaOH+H2,那么当 Na 放入酸溶液中时,是先与 H2O 作用,还是先与酸作用?有的同学说先与水,有的同学说先与酸,几经争执后,我说钠不论是水还是 酸作用,都是钠置换 H 而生成 H,在酸的水溶液中(当指稀盐酸、稀硫酸中), 酸电离出大量氢离子,而水的电离就非常微弱,所以钠应当是与酸作用产生 氢气。在此基础上我又出 Ca、K 与酸的作用,效果很好。最后,我又启发性 地出了一道理:让钠去置换硫酸铜溶液,能否产生铜?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同二、密度和难度要适当  在讲课时,应注意所讲内容的密度和难度,如果二者密度大小,不能使 大脑功能得到最有效地发挥;若二者密度太大,学生尽了最大努力还跟不上,  听不懂,他们也就不会再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如在讲“铁的性质”这一节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我先启发学生考虑铁生锈的各种情况;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而于燥的或涂了油的铁 制品也会生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铁生锈是因为与空气接触,铁与空气中的氧化合;2.铁生锈是在水中 发生的化学变化;3.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帮助判断正确 结论,我们摹拟铁生锈的条件,做了三个对照实验:1.将铁钉放在干燥试管 里,并塞紧试管口;2.将煮沸除去空气的水倒入试管浸没铁钉,水面覆盖植 物油以隔绝空气,并塞紧试管口;3.将洁净的铁钉入盛水的试管里,一段浸 没于水中,一段露置于空气中。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既与水接触又与空气 接触的铁锈蚀最快。从而得出结论:空气和水同时起作用是铁锈蚀的原因。 这样既验证了结论,又启发了学生如何创造简而易行的实验条件,去验证自己的结论。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勤于动手、动脑的学习兴趣。 三、要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 掌握比较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重要手段。 从人的思维发展阶段看,初中生已处于从直观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加强训练,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理论及其内在联系,并经常纠正学生阐述回答问题中的逻辑错误,就能使学生逐步有逻辑推 理的能力,如在讲述“溶解度”时,我出了以下三道小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0℃时,100g 溶液里含 29gCuSO4,所以 20℃时 CuSO4 的溶解度是 20g。B.100g 水里最多能溶解 NH4Cl50g,因此 NH4Cl 的溶解度是 50g。C.10℃时 100g 水里溶解了 20gKNO3,所以 10℃时 KNO3 的溶解度是 20g。  D.30℃时,10gKCl 溶在 100g 水里恰好达到饱和,则 KCl 在 10℃时的溶 解度是 10。E.60℃时,50g 水里最多能溶解 55gKNO3,因此 60℃时 KNO3 的溶解度是110g。  上题是从溶解度概念出发编拟的。接下来,又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又演绎 出例 2 和例 3。2.有一包混合物中含 KNO3 和不溶性杂质,加入一定量水中充分溶解,其实验测得结果如下:温度℃-1
10
40
75
剩余固体 g-1
261
175
82
已知 KNO3 溶解度是:温度℃-1
10
40
75
溶解度 g-1
20.9
63.9
150
则所用水的质量是
g,原固体混合物中,KNO3 的质量是
g。13. 一定温度下,在135gCuSO4 溶液中取出 3 ,并给其加入5g无水CuSO4 ,恰好达到饱和,在剩下的 2 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待反应完全后,所得溶3液质量为 89.5g,求:①原 135gCuSO4 溶液中,CuSO4、H2O 各多少克?②该温度下 CuSO4 溶解度。  通过这样的演绎,能使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既可激发学生逻辑思考问 题的热情,又可避免简单重复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内容的难易适度,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直观教具的适当运用,教师语言的通俗易懂,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获得新知识。 总之,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必须做到: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 二、要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教给他们科学的学生方法,让他们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河南省内黄县宋村乡中 郭福林 粟海菊  我国古代教育主张“寓知于乐,以趣激学”。初三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 课的启蒙入门阶段,对于启蒙阶段的教学,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 处在兴趣广泛发展,求知欲强的时期,只要注意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比学的兴 趣,以致发展成乐趣,就会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进 行学习,就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平时从以 下几方面着手: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兴趣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 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 法。”初三学生初次接触化学,急切期望了解什么是化学,学习化学有什么 用,怎样才能学好化学等问题。我们抓住学生这种求知心理认真地设计了两 节绪言课。第一课时开始,我们不急于介绍化学是研究什么的,而是先演示镁带的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实验所观察到的夺目强光和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试管内的绿色粉末变黑色)等奇妙的现象,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鼓舞 了学生的激情,我们顺势又引导学生对比镁带燃烧后的生成物和镁带的不 同、碱式碳酸铜颜色的变浑及澄清石灰水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 特征是生成了其它物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化学要观察实验现象。在学习 对常见的两种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再来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学生 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第二课时,我们给学生介绍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奔腾的铁水,飞溅的钢花、五光十色的塑料、巧夺天工的合成纤维、除病去疾的化学药品等都要 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得到;防火、防锈、污水净化等离不开化学;在化害为例、 变废为宝方面化学更是大显身手。我们还结合青少年喜爱科学幻想的特点, 告诉学生人类不但能合成自然界里存在的物质,也能合成自古以来没有见过 的物质。人类幻想将来实现人工合成“粮食”并不是空想,只要我们掌握了 “酶”,就可以将植物内复杂的变化应用于生产人造淀粉,这将是人类社会 发展中不可估量的大革命。使学生不但认识到化学在实现“四化”中的作用, 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肩负的光荣使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 学习兴趣。二、做好实验 培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从具体的物体和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并从对 具体事物和经验的兴趣发展成为对整类物体和经验的兴趣。”可见,通过化 学实验引起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教学发展学习兴趣,是符合培养学习兴趣规 律的。学生喜欢做化学实验,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设法运用 这一有利条件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1.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初三化学学生实验从基本操作训练开始,学生对以前从未见过的各种化学仪器都感到新奇,便想用手去摸一摸,自己动手练习操作。这时我们认为 不要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严格按操作要求去练习,以调动学生实验 的积极性。配合元素知识的学习,我们在前半个学期就安排学生做氧气和氢 气的性质和制取实验,这是仪器安装较复杂、操作要求较综合的实验,也是 较难做的实验,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信心和学习化学的 兴趣。我们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实验,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册,经验查填写的实 验报告册无错误后,再提出一些实验中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为什么制 氢气时采用这样的仪器装置,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操作顺序进行,为什么使 用锌粒与稀硫酸在实验室里制氢气等。经过预习、思考、安装、检查等步骤 再进行操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做化学实验 的兴趣。2.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吸引进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每堂课教师一走进教室,就有不少学生围绕过来,异口同声地问:“今天这堂课 做哪个实验?”下了课,有的七嘴八舌议论着刚才的实验,有的默默地回味 着那些奇妙的现象。我们抓住学生喜欢动手实验的心理,注意实验教学的深 化工作。如做金属和盐之间置换反应的实验,铜能从销酸银溶液中置换出解, 是因为铜化银活泼,而钢在氯化银的水溶液中并未发现置换出银的现象,为 什么呢?经过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金属活动性的差异是能否发生置换反 应的内因,铜确实比银活泼,但钢要从银盐中置换出银是有条件的。必须从 银盐的溶液中才能置换出银,而氯化银虽属银盐,但不溶于水,不能配成氯 化银溶液,所以铜不能从中置换出银。这说明内因通过外因才能起作用,经 过对实验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步骤,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 导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使学生通过实验能有所得, 会更加兴致勃勃地学习化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 思考,使学习兴趣更加浓厚。3.化整为零,突破难点,稳定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是化学用语,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及溶液的有关计算。对 于这些难点的克服,我们采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分类总 结知识点,强化训练等方法,分散难点,突破重点,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 负担,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这样就使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所产生的暂时兴趣, 经过有目的的思维加工形成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学生反映说:这种方法既 轻松又愉快,愿意学习化学。  ①从头抓起,化整为零。从绪言课开始,就将所接触到的试剂用中文读 音与元素符号、化学式共同交待,结合外语发音,通过读、写、练,要求学 生记住。这样每上一节课,学生便掌握几种元素符号和物质的化学式,克服 了到第二章第三、四节一下子要掌握 24 个元素符号及不少化学式的困难,同 时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溶液的有关计算,进行分类总 结、指导练习。  ②介绍顺口溜,利于记忆,使学生愉快地学习。熟记化合价,才能正确 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化合价都是一些数字,记忆起来枯燥无味,非常难记, 我们把常用的化合价编成顺口溜。如: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镁钡锌; 二、四、六硫,二四碳;三铝四硅五氧磷;铁有二三铜二价;单质零价要记 清。还有原子序数顺口溜,酸、碱、盐溶液性表顺口溜,金属活动性顺序顺  口溜,常见原子团化合价顺口溜等。在课堂上让学生齐读、朗读,这种方法 印象最深、甚至终生难忘。  ③加强练习、强化记记。对化学用语、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表,要求学 生多写,多练,多用,要相信熟能生巧。利用提问,学生板演以及小测验等 及时练习,反复练习。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加强练习,强化记忆可以更好 地减少遗忘,使学生学习兴趣能持久下去。  总之,我们通过上面几个方面的实践,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断增强, 化学课的质量逐步提高。1994 年中招化学及格率为 62.5%,1995 年及格率达 81%,对于兴趣教学的探索还待今后不断地深入。浅探初中化学中的一般与特殊山东省菏泽市马村集乡中学 刘振方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看,而不能只从单方面去看。任 何一门科学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寻的。在初中化学中存在着许多规律性的知 识,凡规律性的知识,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努力探讨这些普遍性和特殊 性,既是教师全面掌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并贯彻于实际教学的需要,也 是学生运用课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迎接各种测试,提高 教学成绩的需要。  现根据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向学生揭示的一般与特殊的情况,归 纳整理出来,略述己见,以供同仁们酌商,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由于 笔者学识浅薄,经验匮乏,文中不当及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恭请各位专家 学者及同行斧正。  1.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但并非任何元素的原子核都是由 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如,氢原子核只有质子而无中子。  2.在溶液中,一般习惯上把液态物质称为溶剂,非液态物质称为溶质, 但根据溶液的概念,清新的空气也可以称之为溶液,而这种溶液中的溶质和 溶剂均为气体。3.含氧酸一般是根据其组成时氢氧两种元素以外的另一种元素而命名的。硝酸按命名规则应该叫氮酸,但通常情况下叫硝酸,这是因为硝酸最早 是用硝石制造的。4.氧气在通常情况下,一般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在 1 个标准大气压下,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的液体,在-218℃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 固体。5.自然界里的含碳物质一般是一些复杂的物质,但金刚石、石墨等少数几种物质是由碳一种成分组成的简单物质。  6.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其最外电子层上一般是 8 个电子,但氦原子只 有一个电子层,且该层上只有 2 个电子。7.化学上一般把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有机物,不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无机物,但 CO、CO2、H2CO3 等少数简单的化合物,由于结构和性质跟无机物根相近,所以习惯上把它们称为无机物。  8.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没有金属光泽,但非金属单质石墨既能导电 又有金属光泽。9.金属单质在常温下一般是固体,但金属单质汞是液体。10.氯化物一般都能溶于水,但 AgCl、HgCl 不溶于水。  11.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元素的排列顺序一般是正价前负价后,但 CH4、C2H2、NH3 却是负价前正价后。12.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是由右向左读作“某化某”,但 CH4、C2H2、NH3 却不能由右向左读作“某化某”,而只能分别读作甲烷、乙炔、氨气。  13.根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两个以上的原子结合而成的原子团,但盐酸根却 只有一个氯原子组成。    14.酸一般是纯净物,但盐酸却是混合物,因为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 液。15.原子团一般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整体,好像一个原子一样,反应前氯酸根(ClO3)就发生了变化。  16.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一般可用“双交叉法”书写(即符号排列由名 称中元素交叉得到,角码由元素化合价交叉得到)。但 Fe3O4 例外,因为 Fe3O4 中的三个铁原子中有 2 个铁原子显+3 价,1 个铁原子显+2 价,各元素化合价 的代数和仍为零,与化合价法则并不矛盾。  17.根据氧分物性质的不同,氧化物一般可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 物,但氧化铝和氧化锌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而是两性氧化 物。  18.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 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还有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如氢氧化钙。19.大多数金属氧化物一般是碱性的,但 CrO3、Mn2O7 是酸性的,Al2O3、ZnO 是两性氧化物。  20.一种元素一般只能组成一种单质,但碳可组成金钢石和石墨、磷可组 成红磷和白磷两种不同的单质。21.燃烧一般有氧气参加,但燃烧并非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例如,氢气和钠可分别在氯气中燃烧,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22.用水稀释溶液时,一般可把水倒入溶液中,但用水稀释浓硫酸时,却 必须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并且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以免形成暴沸,造成 事故。23.爆炸一般是由化学反应引起的,但爆炸并非都是化学反应,有些爆炸仅仅是一个物理过程,如蒸气锅炉的爆炸。  24.一个化学式一般只表示一种物质,但 HCl 这个化学式既可以表示盐酸 又可以表示氯化氢。25.化合物中某种元素的化合价一般只有一种,但在 NH4NO3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既显-3 价又显+5 价。26.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 CO2,一般会产生白色沉淀,但当通入过量的CO2 时,白色沉淀反而会消失,这是因为:
27.给物质加热时,酒精灯一般是先点后撤,但当用 H2、CO 还原 Cuo 时, 酒精灯却是后点先撤。28.化学肥料一般只含一种营养元素,但(NH4)3PO4、KH2PO4 等却含有两种营养元素。29.化学肥料一般易溶于水,但钙镁磷、磷矿粉却难溶于水。30.在一般情况下,CO2 既不能自燃也不助燃。但对某些活动性大的金  31.气体单质一般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且是双原子分子,但稀有气体单质 却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32.酸性氧化物一般能直接跟水反应生成酸,但 SiO2 例外,因为 SiO2 不溶于水。  33.大多数碱性氧化物一般不能跟水后应生成碱,但有些碱性氧化物却能 直接跟水反应生成碱。如 K2O、Na2O、BaO 等。34.酸一般都能溶于水,但硅酸不溶于水。
35.盐跟金属的反应一般遵循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即在金属活动性顺 序表里,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 换出来,但某些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钠等,它们与排在其后面的金属盐溶液 反应,一般不会有金属被置换出来,例如:
36.金属和酸的反应一般遵循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即排在氢前面的金 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当活泼金 属与氧化性很强的硝酸、浓硫酸等反应时,就没有氢气放出,例如:  37.化学元素的读音,一般都是按偏旁字发音的,但也有不少例外,如氧 读作“养”,钠读作“纳”,“溴”读作“秀”。有些元素名称,常被读错, 例如:铬应读作“各”,现常读作“洛”,氙本应该“仙”,现常误读为“山” 等。38.一般从宏观组成上给各类物质下定义,但有时也从微观组成上给物质下定义,如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等。39.一般来说,绝大多数金属都可与氧反应,但 Ag、Pt、Au 除外。40.不溶性碱一般在加热条件下,能脱水生成碱性氧化物,但 Al(OH)3 、Zn(OH)2 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两性氧化物。41.一般来说,非金属绝大多数都能直接和氧反应,但 F2、Cl2、Br2、I2除外。  42.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由于金属元素很少有变 价,所以在物质名称中一般不表示出数了,但对于 Fe3O4 却必须表示出数字。43.大多数固体物质两种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一般如下:饱和溶液的升高而减少的固体物质例外,如 Ca(OH)2。44.酸一般为液体,但也有呈固态的,如 H3PO4、H2SiO3。45.固体单质的化学式一般只用元素符号表示,但碘用 I2 表示。  46.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元素的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也可以根据 化合物的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但 Fe3O4 例外,实际上 Fe3O4 是个复杂的 化合物,其组成可以看作为 Fe2O3·Feo,因此在 Fe3O4 分子中,有两个铁原 子显+3 价,一个铁原子显+2 价,由此可知,Fe3O4 是个特殊的物质。47.含变价金属的化合物,一般不显白色,但 CuSO4 却显白色。  48.水一般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水深的时候却显浅绿色,再深的又显 蓝绿色,更深的会显深蓝色甚至显黑色。这是因为不同深度的水对光的吸收 和反射的情况不同决定的。  49.现在我国通用的化学元素汉语名称里,凡是金属,一般都写作“金” 旁,但例外的是一种金属汞,因为它在常温下是液体(“水”代表液态)。  50.二氧化硫通常情况下一般是无色气体,但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却 是一种半透明的白色固体。  51.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一般选用 pH 试纸,但是当要精确测定溶液的酸 碱度时却要用 pH 计。  52.在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物体的质量一般等于砝码的质量和游码 的质量之和,但当物体和砝码的质量放翻时,则物体的质量应为砝码的质量 与游码的质量之差。  53.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 溶质,但溶质和溶剂是相对而言的,例如,酒精和水互相溶解时,一般来说 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如果把少量水溶解在酒精里,就可以把水作为溶质, 酒精作为溶剂。
54.一般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 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起反应。例如碳能在高温下夺取氧  55.在化合物里,金属元素一般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显负价。但在非 金属氧化合物里,氧显负价,另一非金属元素显正价。氧和氢在它们各自的 化合物里,氧一般显-2。氢一般显+1 价。56.有机物一般难溶于水,但 C2H5OH、CH3OH、CH3COOH 等却易溶于水。57.酸一般都能受热分解生成对应的酸酐和水,但醋酸硝酸例外。  58.带正电荷的离子一般是金属离子,但带正电荷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金属 离子,例如 H+、NH+4。59.溶液一般为液体,但并不是所有的溶液都是液体,例如,空气是一种气体溶液,合金、玻璃是一种固体溶液。60.碳酸盐大多数一般不溶于水,但钾、钠、铵的碳酸盐能溶于水。61.化学题目中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时,一般情况下都要用到,但有时有多×2+16×5=142,而不应为 2×(31×2+16×5)=284。62.化学试题中一般没有隐含条件,但有时也包含着隐含条件,如“KClO3受热不再产生气体时,固体剩余物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此题中就隐含着 作为催化剂的 MnO2 这个条件,因此只能说得到的固体剩余物是混合物,而不 能说是纯净物。  63.化学计算题中已知条件一般会有具体数据,但有时全题都是语言文字 叙述,看来没有给出具体数据,这种无数据计算题并非真正的没有数据,而 是把数据隐含在题目中,需要我们去寻找。例如:若 SO2 和 SO3 所含氧元素质 量相等时,SO2 和 SO3 的质量比是多少?分析:氧元素质量相等是联系 SO2 和 SO3 的“桥梁”,从而得出 SO2 和 SO3之间的关系式。解:3SO2—60—2SO3
192 160 则 192∶160=6∶5答:若 SO2 和 SO3 所含氧元素质量相等时 SO2 和 SO3 的质量比为 6∶5。市初中化学 “三优化一提高”活动参赛教案江苏省宜兴市张泽中学 吴解南执教教学模式名称
四段诱导式
教学模式结 构程序
迁移阅读——讨论概括——巩 固深化
教学模式特点
教师启导、学生尽学、直观明理、探求质疑、讨论解惑、强化练习、 当堂巩固、提高能力
理 论 依 据
初三学生普遍对化学有直接兴趣,但缺乏探求化学原理的自觉性,不知道问 题的来源、发展和结果。在思维方式上,以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把直接与感性知识相联系,对归纳推理比较适应,对演绎推理还不够适应。本章节教材采用讨论方式编写 ,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 O2和 H2 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这样,学生对由若干实验事实,抽象得出的一般规律能够接受。基于上述情况, 借鉴苏赫曼科学引探教学模式,采取诱导启发下阅读,直观分析、讨论、概 括,以学生为主体,教给学生发现事物变化规律一般的思维方式,传授科学 的思维策略,教会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 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课题:初三第五章第四节 CO2 的实验室制法(第 1 教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内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2.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 CO2 反应原理、装置。学会反应试剂及仪器选择,学会 CO2 的收集,检满验证等方法。3.通过研讨实验室制取 CO2 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 CO2 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教学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研讨实验室制取 CO2 的方法。教学准备:实验 5-8 补充演示石灰石与稀 H2SO4,Na2CO3 与 H2SO4,自制灯片。教 学 过 程 :教 学 程 序
教 学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迁 移 阅 读
实 验 室 里 制 取 气 体 的 设 计 思 路
【复习】我们已学过O2、H2的实验室制法(出 示装置图),请同学们选择实验室制O2 、H2 的反应、收集装置图。【设问】1.(出示幻灯)这装置能否制取CO2(不要求回答)2.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要考 虑哪些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92后回答问 题【板书】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1. 反应原理(原料条件等),2.装置,3.验证 气体。
(1)口答选择装置图序号 (2)悬念激思 (3)阅读教材用笔划要点 (4)口答气体的设计的思路
二、 直 观 明 理
一、 实 验 室 制 取 二 氧 化 碳 的 反 应 原 理
【引言】今天我们按以上三点设计思路一起探讨 CO2 的制取。首先探讨实验室制取CO2 的反应原理,请同学阅读教材,了解反应物及反应需要条 件和反应方程式。【板书】一、实验室制取CO2 的反应原理【设问】实验室是否可以用Na2CO3 代替石灰石;是否可以用稀H2SO4 代替稀盐酸?【展示】Na2CO3 、稀HCl 、大理石、稀H2SO4【幻灯展示】(1)Na
+ HC ?2 3 l
?(2)CaCO 3 + HC l ? 引导学生观?(3)CaCO 3 + H 2 SO 4 ??察现象并比较产生气体的快慢。【讲解】实验(1 )产生CO2 气体太剧烈,反应 物很快用完,不适合实验室制取,适合灭火。实 验(3 )开始有少量气体是因为生成了微溶物质, 防止了石灰石与硫酸进一步反应。因此实验室制取CO2 的反应物合适的是大理石与稀盐酸,指导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 ↑+H2O
(1 )学生围绕思路阅读了解 制CO2 应原料、条件、反应方 程式(2 )激疑思考(3 )了解物质状态(3 )观 察现象并完成实验填空(见幻 灯3 )(5 )参与议论明确反应物选 择缘故(6 )静心听讲知道该化学方 程的书写方法
二 【讲解】实验室、 要制的气体;还实 置,在实验室里是验 【设问】用什么装室 【板书】二、实验制 【展示】装置并介取 【学生阅读】课本二 【出示议题】见幻三 氧 1.怎样确定制取、 化 制取CO2 ?讨 碳 2.装置中的长颈论 的 代替锥形瓶吗?概 装 3.怎样收集CO2括 置 瓶?4.如何检验生成题,指定几位学生【板书】1.装置规律固态+液——2.收集:向上排空三 水与水反应、 3.验满的方法:实 CO2 已集满。验 4.检验方法:将室 明该气体为CO2里 【引言】下面我制 取CO2取 【板书】三、实验二 【演示】教师实验氧 1.检验装置气密性化 2.大理石放锥形瓶碳 3.向长颈漏斗里注4.收集CO25.检满6.检验CO2 (通【概括】实验室 气体的方法。制取下跟盐酸反应;根 度、水溶性等,选入澄清石灰水。四、 巩 固 深 化
练 习
出示幻灯 5 、 6 思考讨论:1.课本 P96 第 2 题2.能否用燃着的木条验证产生的气体是 CO2布置课堂练习(见作业设计) 布置作业(作适当提示)1.家庭实验(见课本 P94 )2.P96 习题 1 、 3 、 5
( 1 )口答教师提出 的问题( 2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1.反应原理(反应物状态、条件)2.装置(收集)3.验证气体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1.反应物名称: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2.常温下反应。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装置(同制氢气相似)所需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导气管、集气 瓶。2.选择二氧化碳反应装置规律:固态+液态—气3.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CO2 密度>空气,能溶于水与水反应)4.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移近瓶口,木条熄灭证明 CO2 集满。  5.鉴定方法:将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变混浊证明该该气体为 CO2。三、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步骤:1.连接装置、检气密性 2.大理石放锥形瓶3.向长颈漏斗里注入稀盐酸 4.收集(检满)5.检验 投影幻灯设计投影 1:选择实验室制 O2、H2 反应装置及收集装置投影 2:下列仪器装置能否制取 CO2?投影 3:完成下列实验填空实验
主要现象
结论
碳酸钠与稀盐酸
石灰石与稀盐酸
石灰石与稀硫酸
投影 4:讨论题1.怎样确定制取气体的装置,为什么可以用这装置制取 CO2?  2.装置中的长颈漏斗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可用其它仪器代替锥形瓶 吗?3.怎样收集 CO2,为什么?又怎样证明 CO2 已充满集气瓶?4.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 CO2?  投影 5:思考题:若用固体硫化亚铁跟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 氢气体(H2S 能溶于水),应选用与
气体相同的反应装置,与
气体 的收集装置相同。投影 6:下列反应装置各有特点,实验室制 CO2 的反应装置可以是
。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江西省临川市第二中学 花惠萍 七中学 邓燕萍  为推进全区教育尽快向素质教育转轨,地区教研室安排了几节观摩课, 要求上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素质教育的观点。在所听的几节课中,我 觉得初三一名化学老师的课,教学改革的思想,体现的比较好,注重了学生 素质的提高,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教改课。  这节课的课题是: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该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向 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常识来实现的。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知道了水污染的严重后果和防治污染的重 要意义,从而加强了对环保工作的认识。书上的内容不足一千字,学生可在 十分钟内就看完。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这位老师查阅了有关水的许多资料, 涉及物理、地理、历史、生物等许多学科,并准备好上课的教具:一瓶水、 地球仪、人体含水图片、节水标志、工业生产耗水量图片、工业三废污染水 图片等。  教学时,老师由海伦学会的第一个单词——水的故事引出课题,一下就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的第一个内容:水在自 然界的存在。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介绍蓝色部分是海洋、江河和湖泊,约 占地球表面积的四分之三,可见在地球表面存在大量的水。山东省省会济南 有一个别称——泉城,因为地下水涌出来,形成很多涌泉而得名,说明在土 壤和地下岩石中也含有水。展示人体含水量图片,说明水还存在于大气中及 动植物体内。最后由学生归纳出水在自然界中,存在于地表面、地层里、大 气中和动植物体内。这种讲解,图物并用,学生印象深刻。接着让学生了解水和人类的关系。指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启发学生回答水的用途:一是农林牧渔离不开水,二是工业用水,包括化工上、水力发 电、交通运输等方面。接着老师介绍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已经动工,利用长 江三峡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可以解决邻近几个省的电力水足。然后举两个水 运的例子说明水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如京杭大运河和北京颐和园巨石的搬 运是利用北方寒冷季节,把水浇到地上,让其结成冰后推力减小的方法,运 进北京的,这些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老师在教学中自然地 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文中。在讲解中人的活动需要水时,由《三国演义》 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和电影《上甘岭》的故事强调水的重要性。自然地引出 本节课的第三个内容:保护水资源。  老师先从一则电视广告谈起:如不节约用水,保护好水资源,人类所见 到的最后一滴水可能是自己的眼泪。因为分布在地球表面的水,大部分是海 水,不能供给人直接使用,能够被人利用的地面淡水量,还不能总水量的百 分之一,而农业灌溉就要消耗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六十至八十。工业生产又要 消耗大量的淡水,展示工业生产耗水量图片,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用的淡水 量并不富足。通过展示我国水资源表格,了解我国水资源情况。我国的总水 量居世界第六位,而总用水量却很高,居世界第二位。由于全国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水资源很低,排在八十位以后,因此我国属于人均水资源很低的国 家。因地表面水资源不足,一些城市把目光转向地层里的水,并盲目开采。 山西省太原市多年严重缺水,地下水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过  去,天津市居民饮水困难,国家发动了几万军民,进行了引滦河水入天津的 浩大工程。老师在这里适时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能引起学生忧患意识,同 时为下面讲述节约用水打好了基础。老师展示节水徽记,解释其含义后,要 学生自己讨论回答:你打算怎样节约用水?接着老师讲了中央电视台《焦点 访谈》中的一个报道:一个化工厂,把未经处理的废渣倒入河中,引起水污 染,后来政府耗资几十万元,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处理。这个事说明, 一个人仅有文化知识还不够,还必须有社会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我国已颁 布施行了《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的 政策,用法律手段来约束每一个公民的行为。在这里,老师结合教学适时地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律知识的宣传,非常必要。  在讲解“水的污染源”时,老师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工业废渣、废气、 废水对污染水的影响,并通过污染对人类损害的实例,指出在工业迅速发展 的时候,要特别警惕环境污染。农业方面的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化肥施用不 当,随雨水流入河中引起污染。结合本市情况介绍生活污水任意排放造成水 污染的实例,使学生了解使用污染的水,会降低产品质量,妨碍农作物生长, 损害人类健康。  最后,在讲解防治水污染时,老师介绍了书上的方法,还补充了使水净 化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如沉淀、过滤等物理方法净化水。在讲水净化的 化学方法时,考虑到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还比较少,老师通过故事的形式讲 解:在瑞典中部有个湖,受酸雨污染,湖水酸度加大,鱼虾不生,变成一潭 死水。湖边有一个大型蛋糕厂,每月要扔掉很多蛋壳,苦于无处容纳这些废 物。有个聪明人建议,在那里开通一条水路,让蛋壳顺水流入湖中。结果既 解决了蛋壳的去处,又使湖水酸度下降,鱼虾重又出现,水草繁生,湖中一 派生机。关于蛋壳为什么能消除水中的酸性,将在今后的化学课中学到。提 建议的人之所以聪明,就在本他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老师通 过故事不仅使学生了解到化学知识的作用,又向学生灌输了理论联系实际的 思想。最后老师介绍天津的纺织工业学院最新研制出的一种过滤用薄膜,污 水通过时可得到净化等科技成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节课布置的作业也很特别,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本市的水资源和分布状况,以及水污染情况,提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案,用小 论文的形式写好,交给老师。老师最后择优推选好的论文给有关方面论证或 采纳。整堂课采用老师讲述为主,并适当配合学生的讨论和阅读。由于老师在讲课中引入了大量的实例和故事,学生始终听得认真。特别是教学中渗透的 德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广阔的知识介绍和社会实践活动,必将 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使用投影仪 优化课堂教学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中学 张文修 李廷贵  “电化”教学是教育“三个方面”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 势,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一场变革,是减轻师生负担,实施 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重要措施之一。  广泛使用投影仪进行化学教学,是“电化”教学的组成部分,它能直观、 形象地体现教学内容,便于理解抽象知识。例如: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的组 成等,利用投影,学生一目了然。投影片可以自己做,既操作简单,便于普 及,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很多学校都购置了投影仪,实现了每个教室都配备了“一机一幕”。 可有的教师对这一新生事物不重视,使用怕麻烦,没做到物尽其用,偶尔制 作的投影片也很不规范,不理想,效果差。  为了普及“电化”教学,推广这一新的教学手段,下面把我使用投影仪 的方法简单介绍如下,希有兴趣的教师参考。一、准备工作  熟悉教学大纲,精心备课,吃透教材,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写出幻灯或 投影片所需要展示的内容。考虑好讲课时穿插出示投影片的顺序。做到投影 实验、讲授知识、板书等井然有序,投影片上所写的内容应把握重点突出, 精讲精练,版面设计应新颖、活泼,投影仪使用要熟练。二、玻璃投影片的制作  选择适明度好、两面平整无皱影的玻璃,洗净擦干。按自己所用尺寸割 好,玻璃片可在两面的四边缘部分贴一宽 1 厘米左右的透明胶带或“即时贴” 彩纸(是揭下一层,另一层有不干胶的一种),可防止叠在一起的多块玻璃 片相磨擦,使写在上面的字模糊不清。三、成品透明投影片的制作  购来的投影片,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割成小块,若投影片向内卷起不平时, 可购薄吹塑纸裁成正方形,面积稍大于投影仪工作台面上的玻璃面,中间依 据小块投影片的大小剪去一部分。(剪去的部分四边应小于投影片四边 1.5 厘米)。然后把投影片用透明胶带固定在控空的部分投影片就平整了。四、书写  1.玻璃投影片的书写:把拟好的题目用稍粗些的碳素钢笔慢慢写在投影 片上,用力宜均匀。写完晾干。把写好的投影片按上课时所需顺序叠好。用 时宜轻拿轻放,手指拿着贴有胶带的边框,不要触及字迹,保持干净。字迹 也不易磨坏。  2.成品投影片的书写:把制好的投影片边缘点上一碳素墨水,容易抹去 的是正面,不易擦去的为反面。暂时使用的书写内容可写在光滑的正面。若 需要长期保存的内容,可写在投影片的反面。这种“保存片”用完后可装入 纸袋,封面上写出材料所属的学科,名称及用于第几章第几节,备以后教学 参考。  玻璃片或透明片上的图示、图表需用彩色装饰时,可用学生画图画的彩 色水笔描画,这样更能使画面清晰,鲜艳新颖,效果更佳。五、反衬玻璃投影片的制作与使用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逆序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