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 poincare 映射 存在函数不动点点? 能否详细一点,或有例子?

一个二维离散系统的理论分析及应用 ...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一个二维离散系统的理论分析及应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Brouwer不动点定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4页¥2.004页免费8页免费3页免费6页免费 4页1下载券8页免费3页免费4页免费6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免费214页1下载券4页免费5页免费10页免费
Brouwer不动点定理|介​绍​不​劳​威​尔​不​动​点​定​理​的​历​史​和​等​价​结​论​。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赚金币活动】二十世纪数学家排名你知道多少? - 数学科学 -
零点花园 文献代理,学术交流,统计年鉴,基金标书 - Powered by Discuz!
【赚金币活动】二十世纪数学家排名你知道多少?
帖子998&积分5&金币231.8 &贡献值4 &最后登录14-10-1&
【赚金币活动】二十世纪数学家排名你知道多少?
本帖最后由 flyout 于 09-6-26 22:18 编辑
本排名根据狄多涅的纯粹数学全貌和岩波数学百科全书,苏联出版的数学百科全书综合量化分析得出:
1.A.N.Kolmogorov 为概率论建立了公理体系的俄罗斯人。
2.H.Poincare&&H.庞加莱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位全才科学家。
3.D.Hilbert&&号称数学之王,无数天才的老师。
4.A.E,Nother&&二十世纪代数学执牛耳者,诺特阿姨。
5.Von Neumann&&计算机的发明者,地球人都知道。
6.H.weyl&&你还知道哪个外尔?
7.A.Weil&&韦伊,布尔巴基学派的精神领袖。
8.I.M.Gelfand&&首届Wolf奖得主,泛函分析大师。
9.Wiener&&典型的神童,控制论的创立人。
10.Alxsandrff
11.Ledesque
实分析开山鼻祖,被同行认为精神病勒贝格。
12.Shafarevich&&只知道这个家伙代数很牛。
13.V.I.Arnold&&A.N.Kolmogorov最得意的门徒。
14.Dedekind&&著名的戴德金分割-实数理论。
15.Markov&&马尔可夫?学概率的人都知道。
16.Klein&&厄兰根纲领,天才啊。
17.E.Artin&&人们对他的一般评价是,大代数学家。
18.Jordan&&老觉得他是十九世纪的人,呵呵。
19.Siegel&&来自哥廷根 ?首届Wolf奖得主。
20.Sobolev&&非线性分析知道
21.J.P.Serre&&1954年获Fields奖,时年不足28周岁。
22.Gorthenideck&&走在时代前面的格罗滕迪克?上帝!神明!
23.Whiteny&&惠特尼,微分拓扑的开山鼻祖。
24.E.Cartan&&大器晚成的微分几何大家,实在应该排在前十。
25.Thom& &突变论创立者。
与纳什合称普林斯顿那一届的双子星,微分拓扑大师。
27.Hadamand&&哈马达代数学
28.Godel&&哥德尔居然只排28?
29.Landau&&巨富的数学家。
30.Hecke&&实在没想到这个人有这么牛,听说过赫克代数而已。
31.陈省身&&一代宗师,华人的骄傲。
32.Zermelo&&集合论的东东,学过实变得人都知道。
33.Puntrijagin
34.H.Cartan&&应该是老嘉当的儿子了,子承父业。
35.Hopf& &来自瑞士的拓扑学大师,Harvard大学教授。
36.小平邦彦&&日本人,勤奋的代数几何学家。
37.Cantor&&集合论的康托只有37
38.Chevalley&&布尔巴基学派应该排第几呢?
39.Picard&&存在与唯一性定理?
40.Whitehead&&来自剑桥的哲学家?
41.Caratheodory
42.G.H.Hardy&&来自剑桥,最“纯粹”的数学家。
43.Alfors&&首届Feilds奖得主。
44.Selberg&&李的同胞,很难想象挪威竟出了那么多一流的数学家。
45.Tucker&&塔克,纳什在普林斯顿的老师。经济学中的塔克均衡的创立者。
46.高木贞治&&日本最早具有国际声誉的数学家。
47.Lefschetz&&普林斯顿王朝的缔造者。
泛函分析,太靠后了,无语。
49.Eilenberg&&艾伦伯格,和华老很交好。
50.Atiyah&&二十世纪后半期英国数学的代表。
52.Smale&&大学时代被系主任追着退学,呵呵。&&
53.志村五郎&&志村五郎猜想?
54.Vinogradov&&维诺格拉朵夫?这个人比华老怎么样?
55.Zarisky&&二十世纪代数几何的代表人物扎里斯基。
56.Litelewood&&哈代的好的合作者。
57,Nelivanna
59,Schur&&有限群理论上多次出现的名字,舒尔。
鲁津啊,A.N.Kolmogorov 的博士生导师。
61,Fredholm&&泛函分析
62,van de Waerden 读过《代数学》吗?
63,Tihonov
64,Bernstein
65,Roknlin
66,福原满洲雄
67,Hormander
图灵奖没人不知道。
69,Minkowsky&&天妒英才啊,感叹。
71,Darboux&&实变函数,概率
72.Levy& &学实变的时候听说过这个人。
73,Ramanujan&&莫非就是印度那位超天才数学家?呵呵。
74,Bronwer
75.Borel&&波莱尔的书,大学生必读。
76.Harish-Chandra
79.Calreman
80.Mumford&&芒福德,代数几何学家,Fields奖得主。
82.Fisher&&数理统计先驱
84,Schwartz&&泛函分析,概率
85.Schannon&&莫非就是那个“仙农”。
86.Deligne
87.Bochner
88.中山正&&日本人有那么牛吗?
90.华罗庚&&华老,这个排名令人欣慰。
91.Petrovsky
92.Geromov
93.佐腾干夫&&没有看到Langlands,却有这么多无关的日本人,奇怪。
94.Russell&&罗素数学家?哲学家?
95.Birkhoff&&名声很大,具体的不太了解。
96.Lindeloff& &林德洛夫,应该是在实变函数课上听说过他。
97.Teichmuller
令人震惊的排名,别把代数学家不当人。
99.Garding&&写《数学概览》的瑞典人戈丁?
100.Witt&&统计学,最早研究退休金和人寿保险问题。
进入前200名的中国数学家还包括:冯康、吴文俊、周伟良、丘成桐、萧荫堂。
进入前1500名的中国数学家还包括: 钟开莱、项武忠、项武义、龚昇、王湘浩、伍鸿熙、严志达、陆家羲、陈景润。(转载)
活动:1.热忱希望园友按照上述顺序,贴出他们尽可能详细的事迹,每人可以多贴,每帖1~10金;如遇暂时困阻,可以预留空位,稍后完善。& &2.请勿粘贴重复内容,否则删帖没商量。&&3. 紫红色代表已贴内容。
[ 本帖最后由 flyout 于 09-4-1 13:09 编辑 ]
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帖子4253&积分1022&金币7644.4 &贡献值3463 &最后登录14-12-2&
哈哈,后面的白话文比较搞笑。这个排名勉强让人接受,只是Whiteny 和E.Cartan 有点靠后,靠前的还是奠基人居多。
A.N.Kolmogorov
这是苏联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在实分析,泛函分析,概率论,动力系统等很多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而且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特别的用两次的时间来介绍他,因为Kolmogorov不仅作为数学家很传奇,更是有着丰富多彩经历。
  日,A.N.柯尔莫戈洛夫出生于俄罗斯的坦博夫城。他的父亲是一名农艺师和作家,在政府部门任职,1919年去世。他的母亲出身于贵族家庭,在他出生后10天去世。他只好由二位姨妈抚育和指导学习,她们培养了他对书本和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他5、6岁时就归纳出了“l=1^2,1+3=2^2,1+3+5二3^2,1+3+5+7=4^2.…”这一数学规律。1910年他进入莫斯科一所文法学校预备班,很快对各科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4岁时他就开始自学高等数学,汲取了许多数学知识,并掌握了很多数学思想与方法。1920年他高中毕业,进入莫斯科大学,先学习冶金,后来转学数学,并决心以数学为终身职业。大学三年级时就发表了论文,表现出卓越的数学才能,载誉国际。1925年大学毕业后,当研究生。1929年研究生毕业后,担任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35年获得苏联首批博士学位。1931年起他担任莫斯科大学教授,并指导研究生。1933年担任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研究所所长,创建了概率论、数理统计、数理逻辑、概率统计方法等教研室,先后教过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概率论、数理逻辑和信息论等课程。1939年当选为原苏联科学院院士、主席团委员和数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担任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主任。1966年当选为原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他还曾任《苏联大百科全书》数学学科的主编,长期担任《数学科学的成就》杂志的主编,创办《概率论及其应用》学术杂志和供中学生阅读的《量子》科普杂志 。
& &&&Kolmogorov的研究范围广泛:基础数学、数理逻辑、实变函数论、微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信息论、泛函分析力学、拓朴学……以及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冶金、结晶学、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广泛应用。他创建了一些新的数学分支——信息算法论、概率算法论和语言统计学等。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建立了在测度论基础上的概率论公理系统,奠定了近代概率论的基础,他也是随机过程论的奠基人之一,1980年由于他在调和分析、概率论、遍历理论及动力系统方面出色的工作获沃尔夫奖。此外他在信息论、数理逻辑算法论、解析集合论、湍流力学、测度论、拓扑学等领域都有重大贡献。下面简要地介绍他的一些数学成就。
  1. 在随机数学——概率论,随机过程论和数理统计方面
  1924年他念大学四年级时就和当时的苏联数学家辛钦一起建立了关于独立随机变量的三级数定理。1928年他得到了随机变量序列服从大数定理的充要条件。1929年得到了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重对数律。1930年得到了强大数定律的非常一般的充分条件。1931年发表了《概率论的解析方法》一文,奠定了马尔可夫过程论的基础,马尔可夫过程对物理、化学、生物、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有十分广泛应用,仍然是当今世界数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1932年得到了含二阶矩的随机变量具有无穷可分分布律的充要条件。1934年出版了《概率论基本概念》一书,在世界上首次以测度论和积分论为基础建立了概率论公理结论,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在科学史上写下原苏联数学最光辉的一页。1935年提出了可逆对称马尔可夫过程概念及其特征所服从的充要条件,这种过程成为统计物理、排队网络、模拟退火、人工神经网络、蛋白质结构的重要模型。年给出了可数状态马尔可夫链状态分布。 1939年定义并得到了经验分布与理论分布最大偏差的统计量及其分布函数。上世纪30~40年代他和辛钦一起发展了马尔可夫过程和平稳随机过程论,并应用于大炮自动控制和工农业生产中,在卫国战争中立了功。1941年他得到了平稳随机过程的预测和内插公式。年他和他的学生,苏联数学家Y.V.Prokhorov开创了取值于函数空间上概率测度的弱极限理论,这个理论和苏联数学家A.B.Skorohod引入的D空间理论是弱极限理论的划时代成果。
  2. 在纯粹数学和确定性现象的数学方面
  1921年他念大学二年级时开始研究三角级数与集合上的算子等许多复杂问题,名扬世界。1922年定义了集合论中的基本运算。1925年证明了排中律在超限归纳中成立,构造了直观演算系统,还证明了希尔伯特变换中的一个车贝雪夫型不等式。1932年应用拓朴、群的观点研究几何学。1936年构造了上同调群及其运算。年引入一种逼近度量,开创了逼近论的新方向。1937年给出了一个从一维紧集到二维紧集的开映射。年定义了线性拓扑空间及其有界集和凸集等概念,推进了泛函分析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和他的大学三年级学生V.I.Arnord、德国数学家J.K.Moser一起建立了KAN理论,解决了动力系统中的基本问题。他将信息论用来研究系统的遍历性质,成为动力系统理论发展的新起点。年,他提出基本解题思路,由他的学生V.IArnord,彻底解决了希尔伯特第13问题。
  3.在应用数学方面
  在生物学中,1937年他首次构造了非线性扩散行波型稳定解,1947年提出了分支过程及其灭绝概率,1939年验证基因遗传的孟德尔定律。在金属学中,1937年研究了金属随机结晶过程中一个给定点属于结晶团的概率及平均结晶的数目。1941年应用随机过程的预测和内插公式于无线电工程、火炮等的自动控制、大气海洋等自然现象。在流体力学中,上世纪40年代得出局部迷向湍流的近似公式。 综观柯尔莫戈夫的一生,无论在纯粹数学还是应用数学方面,在确定性现象的数学还是随机数学方面,在数学研究还是数学教育方面,他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由于他的卓越成就,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美国、法国、民主德国、荷兰、波兰、芬兰等20多个科学院的外国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他是法国巴黎大学,波兰华沙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名誉博士。1963年获国际巴尔桑奖,1975年获匈牙利奖章,1976年获美国气象学会奖章、民主德国赫姆霍兹奖章,1980年获世界最著名的沃尔夫奖。在国内,1941年获国家奖,1951年获苏联科学院车贝雪夫奖,1963年获苏维埃英雄称号,1965年获列宁奖,1940年获劳动红旗勋章,年获7枚列宁勋章、金星奖章及“在伟大的爱国战争中英勇劳动”奖章,1983年获十月革命勋章,1986年获苏联科学院罗巴切夫斯基奖。
& &&&Kolmogorov一开始并不是数学系的,据说他17岁左右的时候写了一片和牛顿力学有关的文章,于是到了Moscow(莫斯科) State University去读书。入学的时候,Kolmogorov对历史颇为倾心,一次,他写了一片很出色的历史学的文章,他的老师看罢,告诉他说在历史学里,要想证实自己的观点需要几个甚至几十个正确证明才行,Kolmogorov就问什么地方需要一个证明就行了,他的老师说是数学,于是Kolmogorov开始了他数学的一生。
  二十年代的莫斯科大学,一个学生被要求在十四个不同的数学分支参加十四门考试;但是考试可以用相应领域的一项独立研究代替。所以,Kolmogorov从来没有参加一门考试,他写了十四个不同方向的有新意的文章。Kolmogorov后来说,竟然有一篇文章是错的,不过那时考试已经通过了。
  不说他老人家在数学上的成就了,因为实在太多,譬如说上同调环这个东西他也是独立发现的。专心的说一下他的轶事。
  Kolmogorov总是以感激的口气提到斯大林:“首先,他在战争年代为每一位院士提供了一床毛毯;第二,原谅了我在科学院的那次打架。”Kolmogorov一次在选举会上打了Luzin(卢津)一个耳光,他说:“(打架)那是我们常用的方式。”Luzin在实变函数方面有着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以打架而论,远非Kolmogorov的对手,因为Kolmogorov经常自豪的回忆他在Yaroslovl车站和民兵打架的经历。
  一个人如果打架很牛的话,经验告诉我们他必然身体强壮,而Kolmogorov的确很擅长运动,并经常以此自诩。譬如说,他经常提到一件事情,并且深以为憾,三十年代的一个冬天,Kolmogorov身穿游泳裤雪橇,在得意的飞速下滑,碰到两个戴相机的年轻人请他停下来,他原以为他们仰慕他的滑雪技术会为他拍照,结果他们请他为他们拍照。再譬如说,39年的时候,他突然决定在冰水中游泳以表达对自己健康体魄的高度信任,结果以住院告终,医生一致认为他差点死掉;但是,70岁的时候,突然决定到莫斯科河里游泳,仍然是冰水,这一次却没有事情。
[ 本帖最后由 feige_007007 于 09-3-16 23:39 编辑 ]
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帖子3047&积分226&金币1462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4-11-12&
A Short Biography of A.N. Kolmogorov
Andrei Nikolaevich Kolmogorov, born 25 April 1903 in Tambov, Russia, died 20 October 1987 in Moscow. He was perhaps the foremost contemporary Soviet mathematician and counts as one of the great mathematicians of this century. His many creative and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a vast variety of mathematical fields are so wide-ranging that I cannot even attempt to treat them either completely or in any detail.
For now let me mention a non-exhaustive list of areas he enriched by his fundamental research: The theory of trigonometric series, measure theory, set theory, the theory of integration, constructive logic (intuitionism), topology, approximation theory, probability theory, the theory of random processes, information theor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dynamical systems, automata theory, theory of algorithms, mathematical linguistics, turbulence theory, celestial mechanics, differential equations, Hilbert's 13th problem, ballistics, and applications of mathematics to problems of biology, geology,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metals.
In over 300 research papers, textbooks and monographs, Kolmogorov covered almost every area of mathematics except number theory. In all of these areas even his short contributions did not just study an isolated question, but in contrast exposed fundamental insights and deep relations, and started whole new fields of investigations.
Apart from his penetrating work in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s, he devoted much of his time to improving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in providing special schools for the mathematically gifted - which were very successful. Famous are also his efforts to capture in quantitative form some aspects of Russian poetry, especially that of Pushkin. It is told that ``it was fascinating to hear him lecture on this, whether one understood Russian or not.'' In 1942 Kolmogorov married Anna Dmitriyevna Egorov. He did not have children of his own.
Apart from being acknowledged without question in science, Kolmogorov was also blessed with social recognition. The USSR conferred to him seven orders of Lenin, the Order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nd also the high title of Hero of Socialist L he gained Lenin prizes and State prizes. He occupies the first place among all Soviet mathematicians in the number of foreign academies and scientific societies that have elected him as member. These number over twenty, among them the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Sciences (1963), the London Royal Society (1964), the USA National Society (1967), the 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 (1968),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Rum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956), the German Academy of Sciences Leopoldina (1959),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 in Boston (1959).
He was presented with honorary doctorates from the universities of Paris, Berlin, Warsaw, Stockholm, etc. He was elected a honorary member of the Moscow, London, Indian, and Calcutta Mathematical Societies, of the London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 and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In 1963 he was awarded the International Bolzano prize.
Let me state here that I do not claim any personal relations with Kolmogorov. These remarks are based on second hand information, and primarily on sources in the Russian Mathematical Surveys, other references, and to a much lesser extent on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My credentials for writing about Kolmogorov's achievements are founded solely on my interests in that excellent notion we call ``Kolmogorov complexity''. Since Kolmogorov was a man of many aspects, it is a pleasure to share some of these with the reader. This writeup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an obituary: P.M.B. Vitanyi, Andrei Nikolaevich Kolmogorov, CWI Quarterly, 1(1988), pp. 3-18. See also references in Section 1.6 of M. Li and P.M.B. Vitányi, An Introduction to Kolmogorov Complex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1993 (xx + 546 pp). (This is Section 1.13 in the Second Edition of 1997.)
As a Teacher
K.'s pedagogical activities began in 1922, when he became teacher at the experimental model school of the People's Commissariat for Education. He taught there until 1925. From 1925 till 1929 he was instructor at the University. Passing on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ideas was very important for K. His interests in this subject ranged over the full scale from earliest education to higher education, and occupied much of his time. He actively took part in organizing mathematical Olympiads in schools and gave talks to school children. Thus he wrote a booklet on the topic ``Mathematics as a Profession'', which circulated in tens of thousands of copies. He put special emphasis on selection of mathematically gifted adolescents, since even the nonmathematicians will need such training in their later career
According to K., by 14-15 years about half of the pupils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will be of little use to them. In recognition of that fact a special simplified program should be followed by such pupils. ``The mechanically understood principles of uniformity of schools providing general education, which excludes schools with a more detailed study of individual subjects, has outlived itself. As applied to mathematics it has already been destroyed by the creation of schools giving special training to computer operators and computer programmers.'' And: ``At 14-16 everything changes. At this age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usually becomes apparent, which quickly and painlessly leads the student to concentrated work and then to the real research work of the young scientist (at 18-20 years). ... For the beginners, the young people entering science for the first time, it is important to be convinc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at they are capable of doing something original, their very own. When offering a subject for research to a graduate or a research student, the supervisor must not think only about the objective importance, or urgency of the subject, but also whether the work on the subject will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scientist, and whether it is within his powers to carry out, and at the same time demand the maximal effort of which he is capable.'' The ability to offer the students exactly what is most important and rip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avoid pursuing dead-ends, and what i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ir powers to accomplish is very characteristic for K.
The number of Kolmogorov's research students who have obtained their Ph.D. exceeds sixty. He was instrumental in 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of the very character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in particular the organization of practical work in mathematics, and updating the contents of mathematics. He also engaged in the search for new contents of mathematics in secondary schools, the founding of mathematical boarding schools, gave cycles of lectures for teachers on the structure of modern mathematics, and so on. Finally, he created an author's collective, and took part himself in writing textbooks on geometry, algebra and analysis for 6th through 10th grades. At the mathematical boarding school No. 18 at the University of Moscow, otherwise known as the ``Kolmogorov school'', he gave for years lessons up to 26 hours a week, and wrote accompanying syllabi. He also gave lectures to the students on music, art and literature. He felt that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must be evenly balanced. The former pupils of this school are very successful and systematically take the first places in All-Union an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s.
In 1964 K. became head of the mathematical section of a joint syllabus committee of the USSR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at of Pedagogical Sciences. K. also organized a Statistical Labora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Moscow, and succeeded in upgrading the budding library by obtaining large funds, and also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through partial use of money he received as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Bolzano prize. In 1972 on K.'s initiative a compulsory course in mathematical logic was introduc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s and Mathematics at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He wrote the syllabus (which was still followed in 1983) and was the first to teach it.
According to V.I. Arnol'd, ``K. never explained anything, just posed problems, and didn't chew them over. He gave the student complete independence and never forced one to do anything, always waiting to hear from the student something remarkable. He stood out from the other professors I met by his complete respect for the personality of the student. I remember only one case where he interfered with my work: in 1959 he asked me to omit from the paper on self-maps of the circle the section on applications to heartbeats, adding &That is not one of the classical problems one ought to work on&. The application to the theory of heartbeats was published by L. Glass 25 years later, while I had to concentrate my efforts on the celestial-mecha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same theory.''
L.S. Pontryagin relates: ``Kolmogorov gave me an interesting task..: to study [some problems in] locally compact algebraic fields in which multiplic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commutative... A week later I reported to Aleksandrov that I had solved it in the case of commutative fields. Directly afterwards the three of us, Aleksandrov, Kolmogorov and I, met in Aleksandrov's flat. With a shade of ironical doubt, Kolmogorov said: &Well now, Lev Semenovich, I hear you have already solved my problem, let's hear you.& Kolmogorov declared my very first statement to be false, but I immediately refuted him. Then he said: &Yes, it seems that the problem turned out to be much easier than I supposed.& None of the rest of my answer aroused doubt. For the case of the noncommutative field the problem was immeasurably more difficult. It took me a whole year to work it out.'' It is also said that K. was one of the very few non-political mathematicians in the Soviet Union with yet real power. He quietly helped talented people with otherwise unfashionable views.
K.'s pupils included in the early years: Millionshchikov (later Vice-President of the USSR Academy of Sciences), Mal'tsev, Nikol'skii, Gnedenko, Gel'fand, Bavli and Verchenko. The subjects ranged from theoretical geophysics, mathematical logic, functional analysis, probability theory, function theory. During and after the war: Shilov, Fage, Sevast'yanov, Sirazhdinov, Pinsker, Prikhorov, Barenblatt, Bol'shev, Dobrushin, Medvedev, Mikhalevich, Uspenskii, Borovkov, Zolotarev, Alekseev, Belyaev, Mehhalkin, Epokhin, Rozanov, Sinai, Tikhomirov, Shiryaev, Arnol'd, Bassalygo, and Ofman. Later also Prokhorov, L.A. Levin, Kozlov, Zhurbenko, Abramov, and Bulinskii. His pupils include a number of well-known foreign mathematicians, among who the Swede P. Martin-L of. Pupils who became member of the USSR Academy of Sciences: A.I. Mal'tsev (algebra, mathematical logic), S.M. Nikol'skii (function theory), A.M. Obukhov (physics of the atmosphere), I.M. Gel'fand (functional analysis), Yu.V. Prokhorov (probability theory); and corresponding member: L.N. Bol'shev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A. Borovokov (probability theor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S. Monin (oceanology), and V.I. Arnol'd. The Ukrai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B.V. Gnedenko (probability theory, history of mathematics), V.M. Mikhalevich (cybernetics), etc.
Scientific Career
K. entered Moscow University in 1920, graduated in 1925, and got his (equivalent of) Ph.D. in 1929, when he also got a position on the faculty. In 1931 K. became professor at Moscow University, and from
he also became Director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t the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Apparently, he was involved wit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all graduate students at the institute, not only his own. Most of them mention the unforgettable hikes on Sundays when K. invited all his own students (graduates and undergraduates) as well as students from other supervisors. These 40 km walks in the environment of Bolshevo, Klyaz'm, later Komarovka, are remembered as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and culturally wide ranging experiences, ending when he and Aleksandrov treated the whole company to dinner in their dacha. In 1939 K. was elected as an Academician of the All-Unio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s Academician-Secretary of the Physics-Mathematical Section. He also did enormous work as head of the mathematics editorial board of the Publishing House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as editor of the mathematics section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aedia.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K. engaged in the war effort by solving problems in ballistics and began research on problems of quality control of mass industrial production. From 1964 to 1966, and from 1976 till at least 1983 K. has been President of the Moscow Mathematical S from 1946 to 1954 and from 1983 on Editor-in-chief of Uspekhi Math. Nauk (Russian Mathematical Surveys). At the University of Moscow, K. held from 1938 to 1966 the chair of probability theory. From 1966 till 1976 he was the head of the Interdepartmental Laboratory of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from 1976 to 1980 he held the chair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which he organized. From 1980 on K. held the chair of mathematical logic. From 1951 to 1953 he was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of the Moscow State U from 1954 to 1956 and from 1978 to at least 1983 the head of the mathematics section of the Faculty of Mechanics and Mathematics. From 1954 to 1958 he was Dean of the Faculty of Mechanics and Mathematics of the University.
零点十分爱你
帖子16766&积分315&金币1129.2 &贡献值53 &最后登录14-12-3&
昂利•庞加莱是法国数学家,日生于南锡,日卒于巴黎。
& & 庞加莱的父母亲都出身于法国的显赫世家,几代人都居住在法国东部的洛林。庞加莱从小就显出超常的智力,他智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是遗传。他的双亲智力都很高,他的双亲又可追溯到他的祖父。他的祖父曾在拿破仑政权下的圣康坦部队医院供职,1817年在鲁昂定居,先后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莱昂·庞加莱即为庞加莱的父亲。
& & 庞加莱的父亲是当地一位著名医生,并任南锡大学医学院教授。他的母亲是一位善良、才华出众、很有教养的女性,一生的心血全部倾注到教育和照料孩子身上。庞加莱叔叔的两个儿子是法国政界的著名人物:雷蒙·庞加莱于年间任法国总统;吕西·庞加莱曾任法国民众教育与美术部长,负责中等教育工作。
& & 庞加莱的童年主要接受母亲的教育。他的超常智力使他成为早熟的儿童,不仅接受知识极为迅速,而且口才也很流利。但不幸的事发生了:五岁时患了一场白喉病、九个月后喉头坏了,致使他的思想不能顺利用口头表达出来,并成为一位体弱多病的入。尽管如此,庞加莱还是乐意玩耍游戏,喜欢跳舞。当然,剧烈的运动他是无法进行。
& & 庞加莱特别爱好读书,读书的速度快得惊人,而且能对读过的内容迅速、准确、持久地记住。他甚至能讲出书中某件事是在第几页第几行中讲述的!庞加莱还对博物学发生过特殊的兴趣,《大洪水前的地球》一书据说给他留下了终身不忘的印象。他对自然史的兴趣也很浓,历史、地理的成绩也很优异。他在儿童时代还显露了文学才华,有的作文被老师誉为“杰作”。
& & 庞加莱l862年进入南锡中学读书。初进校时虽然他的各科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但并没有对数学产生特殊的兴趣。对数学的特殊兴趣大约开始于15岁,并很快就显露了非凡才能。从此,他习惯于一边散步,一边解数学难题。这种习惯一直保持终身。
& & 日爆发的普法战争使得庞加莱不得不中断学业。法国被战败了,法国的许多城乡被德军洗劫一空并被德军占领。为了了解时局,他很快学会了德文。他通过亲眼看到的德军的暴行,使他成了一个炽热的爱国者。
& & 日,巴黎无产者举行了武装起义,普法的反动派又很快联合起来扑灭了革命烈火,庞加莱又继续上学了。1872年庞加莱两次荣获法国公立中学生数学竞赛头等奖,从而使他于1873年被高等二科学校作第一名录取。据说,在南锡中学读书时,他的老师就誉称他为“数学巨人”。高等工科学校为了测试他的数学才能还特意设计了一套“漂亮的问题”,一方面要考出他的数学天才;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40年前伽罗瓦的教训重演。
& & 1875年~1878年,庞加莱在高等工科学校毕业后,又在国立高等矿业学校学习工程,准备当一名工程师。但他却缺少这方面的勇气,且与他的兴趣不符。
& & 日,庞加莱撰写了关于微分方程方面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然后到卡昂大学理学院任讲师,1881年任巴黎大学教授,直到去世。这样,庞加莱一生的科学事业就和巴黎大学紧紧地联在一起了。
& & 庞加莱的研究涉及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等许多领域,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分析学方面。他早期的主要工作是创立自守函数理论(1878)。他引进了富克斯群和克莱因群,构造了更一般的基本域。他利用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级数构造了自守函数,并发现这种函数作为代数函数的单值化函数的效用。
& & 1883年,庞加莱提出了一般的单值化定理(1907年,他和克贝相互独立地给出完全的证明)。同年,他进而研究一般解析函数论,研究了整函数的亏格及其与泰勒展开的系数或函数绝对值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它同皮卡定理构成后来的整函数及亚纯函数理论发展的基础。他又是多复变函数论的先驱者之一。
& & 庞加莱为了研究行星轨道和卫星轨道的稳定性问题,在年发表的四篇关于微分方程所确定的积分曲线的论文中,创立了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他研究了微分方程的解在四种类型的奇点(焦点、鞍点、结点、中心)附近的性态。他提出根据解对极限环(他求出的一种特殊的封闭曲线)的关系,可以判定解的稳定性。
& & 1885年,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设立“n体问题”奖,引起庞加莱研究天体力学问题的兴趣。他以关于当三体中的两个的质量比另一个小得多时的三体问题的周期解的论文获奖,还证明了这种限制性三体问题的周期解的数目同连续统的势一样大。这以后,他又进行了大量天体力学研究,引进了渐进展开的方法,得出严格的天体力学计算技术。
& & 庞加莱还开创了动力系统理论,1895年证明了“庞加莱回归定理”。他在天体力学方面的另一重要结果是,在引力作用下,转动流体的形状除了已知的旋转椭球体、不等轴椭球体和环状体外,还有三种庞加莱梨形体存在。
& & 庞加莱对数学物理和偏微分方程也有贡献。他用括去法证明了狄利克雷问题解的存在性,这一方法后来促使位势论有新发展。他还研究拉普拉斯算子的特征值问题,给出了特征值和特征函数存在性的严格证明。他在积分方程中引进复参数方法,促进了弗雷德霍姆理论的发展。
& & 庞加莱对现代数学最重要的影响是创立组合拓扑学。1892年他发表勒第一篇论文,年,他在六篇论文中建立了组合拓扑学。他还引进贝蒂数、挠系数和基本群等重要概念,创造流形的三角剖分、单纯复合形、重心重分、对偶复合形、复合形的关连系数矩阵等工具,借助它们推广欧拉多面体定理成为欧拉—庞加莱公式,并证明流形的同调对偶定理。
& & 庞加莱的思想预示了德·拉姆定理和霍奇理论。他还提出庞加莱猜想,在“庞加莱的最后定理”中,他把限制性三体问题的周期解的存在问题,归结为满足某种条件的平面连续变换不动点的存在问题。
& & 庞加莱在数论和代数学方面的工作不多,但很有影响。他的《有理数域上的代数几何学》一书开创了丢番图方程的有理解的研究。他定义了曲线的秩数,成为丢番图几何的重要研究对象。他在代数学中引进群代数并证明其分解定理。第一次引进代数中的左理想和右理想的概念。证明了李代数第三基本定理及坎贝尔—豪斯多夫公式。还引进李代数的包络代数,并对其基加以描述,证明了庞加莱—伯克霍夫—维特定理。
& & 庞加莱对经典物理学有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对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有贡献。他从1899年开始研究电子理论,首先认识到洛伦茨变换构成群。
& & 庞加莱的哲学著作《科学与假设》、《科学的价值》、《科学与方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他是约定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科学公理是方便的定义或约定,可以在一切可能的约定中进行选择,但需以实验事实为依据,避开一切矛盾。在数学上,他不同意罗素、希尔伯特的观点,反对无穷集合的概念,赞成潜在的无穷,认为数学最基本的直观概念是自然数,反对把自然数归结为集合论。这使他成为直觉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 & 1905年,匈牙利科学院颁发一项奖金为l0000金克朗的鲍尔约奖。这个奖是要奖给在过去25年为数学发展作出过最大贡献的数学家。由于庞加莱从1879年就开始从事数学研究,并在数学的几乎整个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因而此项奖又非他莫属。
& & 1906年,庞加莱当选为巴黎科学院主席;1908年,他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这是一位法国科学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1908年庞加莱因前列腺增大而未能前往罗马,虽经意大利外科医生作了手术,使他能继续如前一样精力充沛地工作,但好景不长。
& & 1912年春天,庞加莱再次病倒了,7月9日作了第二次手术;7月l7日在穿衣服时,突然因血栓梗塞,在巴黎逝世,终年仅58岁!
& & 庞加莱被公认是19世纪后四分之一和二十世纪初的领袖数学家,是对于数学和它的应用具有全面知识的最后一个人。
& & 罗素认为,本世纪初法兰西最伟大的人物就是昂利·庞加莱。“当我最近在盖•吕萨街庞加莱通风的休息处拜访他时,……我的舌头一下子失去了功能,直到我用了一些时间(可能有两、三分钟)仔细端详和承受了可谓他思想的外部形式的年轻面貌时,我才发现自己能够开始说话了。”
& & 这位“如此美貌,如此年轻”的孩子,竟然是那些洪水般涌来、预示了柯西的一个后继者的到来的论文作者,这是创办《美国数学杂志》的英国数学家西尔维斯待于1885年见到庞加莱的心情写照。
& & 阿达马这位曾在函数论、数论、微分方程、泛函分析、微分几何、集合论、数学基础等领域作出过杰出贡献的法国数学家认为,庞加莱“整个地改变了数学科学的状况,在一切方向上打开了新的道路。”
& & 庞加莱逝世8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罗素、西尔维斯特、阿达马等的论断是多么正确!庞加莱一生发表的科学论文约500篇、科学著作约30部,几乎涉及到数学的所有领域以及理论物理、天体物理等的许多重要领域。
帖子3047&积分226&金币1462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4-11-12&
希尔伯特,D.(Hilbert,David,)德国数学家,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前苏联加里宁格勒)附近的韦劳.中学时代,希尔伯特就是一名勤奋好学的学生,对于科学特别是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善于灵活和深刻地掌握以至应用老师讲课的内容.1880年,他不顾父亲让他学法律的意愿,进入哥尼斯堡大学攻读数学.188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又在这所大学里取得讲师资格和升任副教授.1893年被任命为正教授,1895年,转入格廷根大学任教授,此后一直在格廷根生活和工作,于是930年退休.在此期间,他成为柏林科学院通讯院士,并曾获得施泰讷奖,罗巴切夫斯基奖和波约伊奖.1930年获得瑞典科学院的米塔格-莱福勒奖,1942年成为柏林科学院荣誉院士.希尔伯特是一位正直的科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拒绝在德国政府为进行欺骗宣传而发表的《告文明世界书》上签字.战争期间,他敢干公开发表文章悼念&敌人的数学家&达布.希特勒上台后,他抵制并上书反对纳粹政府排斥和迫害犹太科学家的政策.由于纳粹政府的反动政策日益加剧,许多科学家被迫移居外国,曾经盛极一时的格廷根学派衰落了,希尔伯特也于1943年在孤独中逝世.
希尔伯特是对二十世纪数学有深刻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领导了著名的格廷根学派,使格廷根大学成为当时世界数学研究的重要中心,并培养了一批对现代数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数学家.希尔伯特的数学工作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他几乎都集中精力研究一类问题.按时间顺序,他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不变式理论,代数数域理论,几何基础,积分方程,物理学,一般数学基础,其间穿插的研究课题有:狄利克雷原理和变分法,华林问题,特征值问题,&希尔伯特空间&等.在这些领域中,他都做出了重大的或开创性的贡献.希尔伯特认为,科学在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科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他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和终止.&在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希尔伯特发表了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他根据过去特别是十九世纪数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这23个问题通称希尔伯特问题,后来成为许多数学家力图攻克的难关,对现代数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希尔伯特问题中有些现已得到圆满解决,有些至今仍未解决.他在讲演中所阐发的想信每个数学问题都可以解决的信念,对于数学工作者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他说:&在我们中间,常常听到这样的呼声:这里有一个数学问题,去找出它的答案!你能通过纯思维找到它,因为在数学中没有不可知.&三十年后,1930年,在接受哥尼斯堡荣誉市民称号的讲演中,针对一些人信奉的不可知论观点,他再次满怀信心地宣称:&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1899)是公理化思想的代表作,书中把欧几里得几何学加以整理,成为建立在一组简单公理基础上的纯粹演绎系统,并开始探讨公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研究整个演绎系统的逻辑结构.1904年,又着手研究数学基础问题,经过多年酝酿,于二十年代初,提出了如何论证数论,集合论或数学分析一致性的方案.他建议从若干形式公理出发将数学形式化为符号语言系统,并从不假定实无穷的有穷观点出发,建立相应的逻辑系统.然后再研究这个形式语言系统的逻辑性质,从而创立了元数学和证明论.希尔伯特的目的是试图对某一形式语言系统的无矛盾性给出绝对的证明,以便克服悖论所引起的危机,一劳永逸地消除对数学基础以及数学推理方法可靠性的怀疑.然而,1930年,年青的奥地利数理逻辑学家哥德尔(K.G.del,)获得了否定的结果,证明了希尔伯特方案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正如哥德尔所说,希尔伯特有关数学基础的方案&仍不失其重要性,并继续引起人们的高度兴趣&.希尔伯特的著作有《希尔伯特全集》(三卷,其中包括他的著名的《数论报告》),《几何基础》,《线性积分方程一般理论基础》等,与其他合著有《数学物理方法》,《理论逻辑基础》,《直观几何学》,《数学基础》.
零点十分爱你
帖子16766&积分315&金币1129.2 &贡献值53 &最后登录14-12-3&
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公元1862─公元1943)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自1895年起任哥廷根大学(Universit&t G&ttingen)的终生职教授,1928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大体而言,他以在几何和数学基础上影响深远的研究最为著名;希尔伯特纲领(Hilbert's Programme)促使可计算理论(Computability Theory)的发展。他收集了23个问题,现称为希尔伯特问题(Hilbert's Problems),对二十世纪数学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他的其成就包括环论的希尔伯特基底定理(Hilbert's Basis Theorem)、《几何基础》(Grundlagen der Geometrie),以及他对希尔伯特空间(Hilbert Space)理论和数论的研究。Hilbert(),德国数学家,於代数不变量、代数数论、几何基础、变分法、Hilbert 空间等方面都有了不起的贡献,堪称他那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他提倡数学公理化,还有提出「Hilbert 问题」,对於二十世纪的数学发展影响甚大。
  1862年 Hilbert 生於 K&nigberg(当时为东普鲁士首都,二次大战画入俄罗斯版图),1880年进入当地大学,1884年得博士学位,1886年起在该大学教书,1892年成为教授并成婚。1895年成为 G&ttingen 大学教授,一直到过世为止。
  Hilbert 做数学的特色是每一时期只专注於一个领域,把主要问题解决後,就转往另一领域。
  年,Hilbert 专注於代数不变量,证明代数式之任一变换群的不变量,都有一组有限的基底,而且可以实际建构出来。年则专注於代数数论,奠定了类体论的基础。1898年开始专注於平面几何公理化的问题,结果在次年完成《几何的基础》一书,为平面几何建立了完整的公理化系统。年则是 Hilbert 的变分法时期,以严格的证明,确立了Dirichlet 原理:在边界曲线及边界值有稍许限制下,有既定边界值且有连续偏导的所有可能的函数中,会有某一个函数的双重积分值会达到最小值。1902年,Hilbert 转向积分方程,由此导出无穷维线性空间(Hilbert 空间),为随後的量子物理学储备了犀利的数学工具。
  除了在各领域有杰出的成就外,Hilbert 将几何严格公理化的想法很快普及到数学的各领域,而 Hilbert 自己也认真学习物理,想把物理的各分支公理化;不过他在物理学公理化方面的成就有限。
  1922年,Hilbert 转到研究公理化本身,希望证明一般的公理化系统在独立性、一致性及完备性都不成问题。但1930年代,G&del 的几篇论文却使这样的希望未能完全实现。
  此外,Hilbert 於1900年巴黎第二届国际数学会议演讲也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数学的发展。他认为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泉源,而问题有些来自经验与自然现象,有些则因为要将一门学问做逻辑整合、一般化、特殊化而产生。这种理论与经验的交互作用使得数学变得非常有用。他在此定名为「数学问题」的演讲後半中,举了23个有待二十世纪数学家来解决的问题,一一加以说明其背景。这就是著名的 Hilbert 问题,它们的确在二十世纪的数学发展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帖子3047&积分226&金币1462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4-11-12&
Von Neumann
Von Neumann(),匈裔美籍数学家,生於布达佩斯,卒於华盛顿特区。他是廿世纪少见的数学科学通才,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基本贡献。
Von Neumann 是犹太人。原姓 Neumann,因为父亲买下爵位,才加上贵族专称的「von」。他自幼颖异,记忆力过人,对数学有惊人的天份,但父亲希望他从商,几经折冲,他同时在布达佩斯大学学数学,又在柏林大学学化学(後转到苏黎世学化工)。但即使在苏黎世,他仍与知名数学家 Weyl 与 Polya 交游。Polya 曾经这样描述 Von Neumann
「他是我唯一害怕的学生。在课堂如果我提出一个当时未解的问题,通常他在下课後就会直接来找我,给我几页完整的解答。」
1926年 Von Neumann 以一篇集合论的论文获得布达佩斯大学的博士学位,然後以 Rockefeller 奖学金前往哥廷根大学跟随 Hilbert 作博士後研究,并在柏林,汉堡讲学。Von Neumann 在廿馀岁时已经是数学圈中公认的年轻天才。
1930年 Von Neumann 应 Veblen 之邀,到普林斯顿大学客座,1931年普林斯顿大学即授予教授职位,1933年他成为新成立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职院士。Von Neumann 的家庭宴会在普林斯顿非常热闹知名,这在数学家中是很少见的。
综论 Von Neumann 的数学成就,大致如下:
(1)初期工作以数理逻辑(尤其是公设集合论)、测度论、实分析为主。
(2)在《Mathematische Grundlagender Quantenmachanik》(1932)中, Von Neumann 为当时的量子力学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3)自1929起,Von Neumann 即从事算子代数的先驱性工作,在1930-40年间 Von Neumann 与 Murray 为後来所谓的 Von Neumann 代数写下系列基本的文章。
(4)Von Neumann 为对局论的发明人,他首先证明零和对局的 minmax 定理,并与 Morgenstern 合著《对局论与经济行为》,对社会科学、生命科学影响深远。
(5)Ergdic(遍历性)定理的证明(1938)。
(6)Von Neumann 对应用数学的兴趣,从流体力学始,并对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产生莫大的兴趣。而对他而言,数值计算是最可能的「实验」方法,这也使 Von Neumann 成为今日电脑之奠基者,并因此发展 cellular automata 的理论。
另外 Von Neumann 也是氢弹的催生者,1940年起他即热心参与美国的各项国防计划或实验室,也因此获得各式各样的数学或非数学的奖章。
帖子3047&积分226&金币1462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4-11-12&
Dedekind(),生卒于 Braunschweig,是德国本身孕育出来的一位伟大数学家。他是高斯的最后一位学生,他继承了 Kummer(库莫) 在数论上的工作。他很长寿,而且在数学上很活跃,直到他过世。
& & 他在数学上的贡献是多样的:
& & 第一、1857年他开授了 Galois(伽罗瓦)方程论的课,他首先采用公理的方法定义群,并导出其主要结果,展现了近代数学中提倡的抽象性与一般性。
& & 他将无理数的理论,树立在逻辑的基础上,特别是实数上的戴德金切割 (Dedekind cut),在他生前就已经广为流行了。这构成了分析学的基础。
& & 第三、在代数数论中,他首创了理想 (ideal) 的概念。
& & 在切割的理论中,他称一个有理数集合为一切割,若
& & 1)它非空,也非全部有理数的集合。
& & 2)此集合中的每一个有理数都比不在此集合中的有理数小。
& & 3)它不含最大有理数(即比集合中其它数都大的数)
& & 这些切割每一个都抽象地代表一个实数,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定义证明实数的完备性。
帖子3047&积分226&金币1462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4-11-12&
 陈省身,男,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编辑本段学术背景
  1922年告别秀州中学,来到天津。
  1923年考入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
  1926年从四年制的扶轮中学毕业,15岁考入南开大学本科研修数学(南开理学院),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数学历程。
  1930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到清华大学任助教并就读清华大学研究生,随孙光远先生研究射影微分几何。
  1932年在《清华大学理科报告》上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具有一一对应的平面曲线对》。
  1934年夏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动身去德国汉堡。
  1935年10月完成博士论文《关于网的计算》和《2n维空间中n维流形三重网的不变理论》。在汉堡大学数学讨论会论文集上发表。
  1936年9月来到巴黎大学做学术访问。
  1937年受聘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
  1943年7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全身心投入大范围微分几何研究。发表了几篇匠心独运的微分几何论文。
  1948年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陈省身任代理所长,主持数学所一切工作。入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49年陈省身到达芝加哥,担任芝加哥大学的几何学正教授。十年中,复兴了美国的微分几何,形成了美国的微分几何学派。
  1960年迁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那一直工作到退休。
  1961年被美国科学院推举为院士,这是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职位,并入美国国籍。
  1972年继杨振宁71年回国访问之后于72年9月首次偕夫人回国,与当时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等会见。
  1981年退休后,担任美国数学科学所第一任所长,任期三年,后任名誉所长。
  1984年5月获得世界数学最高奖项--沃尔夫奖。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聘请陈省身担任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该所日正式成立。)
  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会见陈省身夫妇。89年、96年、99年据不完全了解,江泽民同志三次会见陈省身教授,其中89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分别会见并宴请,规格很高。
  1995年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0年 回到祖国,定居南开大学。
  2004年9月获得首届邵逸夫奖。
  日因病逝世。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陈省身,日生于浙江嘉兴.少年时就喜爱数学,觉得数学既有趣又较容易,并且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常常“自己主动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什么参考书才去看”.陈省身1927年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该系的姜立夫教授对陈省身影响很大.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他还为姜立夫当助教.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中国国内最早的数学研究生之一.在孙光远博士指导下,发表了第—篇研究论文,内容是关于射影微分几何的.1932年4月应邀来华讲学的汉堡大学教授布拉希克对陈省身影响也不小,使他确定了以微分几何为以后的研究方向.1934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同年,得到汉堡大学的奖学金,赴布拉希克所在的汉堡大学数学系留学.在布拉希克研究室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嘉当方法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从汉堡大学毕业之后,他来到巴黎.1936年至1937年间在法国几何学大师E·嘉当那里从事研究.E·嘉当每两个星期约陈省身去他家里谈一次,每次一小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师面对面的指导,使陈省身学到了老师的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终身受益.陈省身数十年后回忆这段紧张而愉快的时光时说,“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
  陈省身先后担任我国西南联大教授,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等,是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陈省身的数学工作范围极广,包括微分几何、拓扑学、微分方程、代数、几何、李群和几何学等多方面.他是创立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大师.早在40年代,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形式和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他首次应用纤维丛概念于微分几何的研究,引进了后来通称的陈氏示性类(简称陈类).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他引近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工具,已远远超过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范围,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省身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生.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例如1975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1983年获美国数学会“全体成就”靳蒂尔奖,1984年获沃尔夫奖.中国数学会在1985年通过决议.设立陈省身数学奖.他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韦伊曾说,“我相信未来的微分几何学史一定会认为他是嘉当的继承人”。
  菲尔兹奖得主、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这样评价他的老师:“陈省身是世界上领先的数学家……没有什么障碍可以阻止一个中国人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贡献。
编辑本段陈省身与嘉兴学院
  嘉兴学院设立“陈省身奖”
  ——用大师精神激励广大师生
   日前,世界著名高温超导专家、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嘉兴学院名誉院长朱经武教授在浙江省教育厅和嘉兴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向嘉兴学院7位荣获首届“陈省身奖”的教师和学生颁奖。
  此次获得表彰的教师,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博士生导师孙顺华教授,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青年骨干钱苏翔教授,有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科研带头人虞锡君教授,也有关心学生成才、辅导学生考研上线率达80%的吴建一副教授。获得表彰的学生,有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本科级一等奖的省级优秀毕业生高丽娟,有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和浙江省“挑战杯”竞赛中分获浙江赛区二等奖的钟尧君,也有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三等奖并通过了研究生复试的温佩佩。
  “陈省身奖”是以世界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名字命名的。陈省身先生1911年出生于浙江嘉兴,美籍华人,是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曾荣获世界数学最高奖——沃尔夫奖。1999年,应家乡盛请,受聘担任首任嘉兴学院名誉院长。他在担任嘉兴学院名誉院长的五年多时间里,通过各种形式对学校建设等方面给予亲切指导和帮助,深受广大师生爱戴。陈省身先生谦虚谨慎、殚精竭虑的高风亮节深深铭刻在嘉兴学院人的记忆里。
  在访问中,嘉兴学院党委书记胡建成告诉笔者,“为铭记大师教诲,学习大师‘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崇高品质,并用大师的精神激励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勤奋学习、扎实工作,为早日实现创建嘉兴大学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们决定设立学校的最高奖项——陈省身奖,奖励在教学、科研及技术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全日制在校生。‘陈省身教师成就奖’每3年评比1次,‘陈省身学生奖’每学年评比1次,为了保证表彰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宁缺勿滥原则,每次表彰教师人数不超过5人,表彰学生人数按毕业生总数的2‰产生,每年不超过10人。”
  朱经武教授是继陈省身先生之后的第二任嘉兴学院名誉院长,他是陈省身先生的女婿。朱经武教授在高温超导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开创了高温超导研究及应用的新纪元。屡获美国国家科学奖、太空总署成就奖、国际新材料奖、孔士德奖等殊荣。朱经武教授现为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及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俄罗斯工程学院等多个科学院院士。2001年接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职务,同时还担任美国休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天普科学讲座教授,以及得克萨斯州超导中心创始主任。
  颁奖结束时,校长徐宪民教授兴致勃勃地对笔者说,“我们设立陈省身奖,就是要用大师的精神激励广大师生。朱经武教授是美国前总统的科学顾问、在高温超导领域蜚声国际的华裔科学家,是我们嘉兴学院迎来的又一位大师,他的到来必将对我校迅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次,我们有幸聘请朱教授担任名誉院长,使我们广大师生再一次零距离感受大师风范,他们的为人治学之道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编辑本段主要论著目录
  1.《微分几何的若干论题》,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1951年油印本。
  2.《微分流形》,美国芝加哥大学1953年油印本。
  3.《复流形》,美国芝加哥大学1956年版;巴西累西腓大学1959年版;俄译本1961年版。
  4.《整体几何和分析的研究》(编辑),美国数学协会1967年版。
  5.《不具位势原理的复流形》,凡·诺斯特兰德1968年版;斯普林格出版社第二版。
  6.《黎曼流形中的极小子流形》,美国堪萨斯大学1968年油印本。
  7.《微分几何讲义》(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
  8.《陈省身论文选集》(1—4卷),斯普林格出版社1978年、1989年出版。
  9.《整体微分几何的研究》(编辑),美国数学协会1988年版。
  10.《陈省身文选——传记、通俗演讲及其他》,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帖子3047&积分226&金币1462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4-11-12&
“对此我有一个理论:首先应该阻止或打击年轻人,让他们不要从事数学研究。这个世界不需要太多的数学家。但如果他们在被阻止或打击之后仍坚持研究数学,那么这时就应该鼓励并帮助他们。对一名高中生来说,主要的问题是要让他们知道数学仍然存在,数学没有死亡(他们总倾向于认为只有在物理学和生物学中才存在开放性问题)。传统数学教育的缺陷是老师从来不提这些问题。这是可悲的。”
——菲尔茨奖和阿贝尔奖得主J.P.Serre
法国数学家塞尔(J. P. Serre) 1926年出生于法国的Bages,被认为是典型的数学天才,喜欢研究挑战性问题更甚于探讨自己的工作或参与社交生活。他在28岁时获得了菲尔茨奖,77岁时获得阿贝尔奖。他拥有11个荣誉博士学位,被同事描述为“英雄”或“艺术大师”,热爱运动,《低俗小说》是他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他同时也是《哈利·波特》传奇的爱好者。
塞尔曾经说过,年少时的他从母亲的一本微积分书中学到了数学。他说:“当时,我不知道成为一名数学家是可以谋生的。后来,我发现一个人可以因为做数学而获得报酬。” 他强调“更多地思考”而不是“勤奋”。他常常在夜晚、在床上和黑暗中工作,“在半睡眠状态工作。事实上这时您不需要记下任何东西,这让你更集中地思考”。
塞尔的部分工作曾经是安德罗·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的关键所在。因为所做的工作备受关注,他毫无选择地承担了解释自己工作的义务,但他的回答常常语出惊人,比如当被问及如何鼓励年轻人从事数学时,他的回答是:“对此我有一个理论:首先应该阻止或打击年轻人,让他们不要从事数学研究。这个世界不需要太多的数学家。但如果他们在被阻止或打击之后仍坚持研究数学,那么这时就应该鼓励并帮助他们。对一名高中生来说,主要的问题是要让他们知道数学仍然存在,数学没有死亡(他们总倾向于认为只有在物理学和生物学中才存在开放性问题)。传统数学教育的缺陷是老师从来不提这些问题。这是可悲的。”
零点花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
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相应的处理,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函数不动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