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的工作人员,老子 草你们全家都是

腾讯视频 乔任梁 老子很喜欢这个刘海,我现在喜欢的女朋友也喜欢 是什么节目_百度知道
腾讯视频 乔任梁 老子很喜欢这个刘海,我现在喜欢的女朋友也喜欢 是什么节目
我有更好的答案
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0eb30f94be59a9a84bd.baidu.baidu.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0b079935acec8ac733bdb7/0eb30f94be59a9a84bd.jpg" esrc="http://e.hiphotos.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e.hiphotos://e你说的是这个嘛<a href="http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刘海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建议】请不要天天弹出“你能帮帮TA吗”这种消息了,很烦!【百度知道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建议】请不要天天弹出“你能帮帮TA吗”这种消息了,很烦!收藏
现在每次上线都弹出来这种东西,我怕是有人找我,不得不看,看了发现是莫名其妙的求助,真的很闹心!而且还找不到关掉的方法!我也不是不愿意帮人,有时间我也会去知道回答几个力所能及的问题,但我有时也想安静的上一下网。希望百度能尊重一下用户,给我们留一点选择的空间
不知道这个东西发在这里是否合适,希望知道的管理团队能看到。
我TMD也很烦!!!!!!!!!我已经设置了不接受他人向我提问,可TMD还是老弹!!!!!!!!!!!!!!靠!!!!!!!!!!!!!!!!!!!!
社区提醒里应该可以关闭的
说得好,百度真是的,每次都弹出很多帮帮ta,烦死了,而且有时候还会使网页变得很卡
怎么设置啊 关闭了接受其他人提问都不行 烦
我也很烦,根本就不是别人求助,而是系统发的,操
草,可把人烦死了
烦得要命,自从有了这玩意儿就不想上du了
我也是!!!!!!!!!!!让人讨厌的消息
这玩意儿太恶心了。。。
俺设置了,不接收,还是狂弹,真是垃圾之至。百度知道里的软件开发的真的很垃圾,一点都不人性化,希望引起开发人员的注意。真是垃圾中的战斗机(我只是实话实说,不针对任何人)。
支持,烦死了
顶..我脾气不好,一看到着些我就烦.老子不用百度帐号了... PS.老子上来发一句,马上注销.. 你能帮助TA吗...........帮你MGB.老子没那心情.CNMD
顶起,谁知道怎么关闭百度知道还想不想做了
我也支持LZ的贴子,百度知道这个弹窗口真恶心!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
淡定,神马窗口都是浮云
帮人也不是不可以.不过为什么都不是我设置的关键词问题? 我的天! 我每天都被城管问题问得发疯了.... 另一个网友说,他每天都要忍受女性化妆品问题的折磨.
点了不接受还有!!
能关的都关了&还是经常有
以后收一次在这贴草一次你们全家&我是永远不会再去主动碰知道了&以前造的什么孽
又收到了&再次艹百度知道全体工作人员全家
又收到了&再次艹百度知道全体工作人员全家
那是知道的分类管理员弄的。分类管理员也是用户不是百度人员。
每次看到这提示我都在想 帮你MB啊!!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老子韩非列传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出自《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作者。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的代表人物、、()和四人的。因限于篇幅,司马迁无法详细论述道家的各个流派,故而只能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老、庄、、为其立传。司马迁以老子“深远”,说其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并将其与申、韩同传,勾勒出道、法两家嬗变传承之关系。又附庄子,盖看重其“沈洋自恣以适己”的修身处世之道,还特意列举楚威王聘庄子为相的故事。代表了道家“ 刑名法术系统和养生神仙系统”③这两个系统 。司马迁的安排选取颇有见地。司马迁将他们合为一传,代表了先秦汉初人们对道家与法家关系的重要看法。
老子韩非列传书籍原文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而行。吾闻之,若虚,君子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同时云。
老子与《道德经》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曰:“始秦与,合五百岁而离,离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岂谓是邪?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同时。
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胠箧,以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用儒、墨,虽当世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闻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申子之学本于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内外储、、十余万言。
然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若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此之不可不知也。
夫。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
老子韩非列传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则身危。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彼显有所出事,乃自以为也故,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强之以其所必不为,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故曰: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与之论细人,则以为。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其辞,则不知而屈之;,则多而久之。顺事,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则曰而。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敬,而灭其所丑。彼自知其计,则毋以其失穷之;自勇其断,则毋以其敌怒之;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规异事与同计,誉异人与同行者,则以饰之无伤也。有与同失者,则明饰其无失也。大忠无所拂悟,辞言无所,乃后申其辩知焉。此所以,知尽之难也。得旷日弥久,而既渥,而不疑,交争而不罪,乃明计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为庖,为虏,皆所由干其上也。故此二子者,皆圣人也,犹不能无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污也,则非能仕之所设也。
。其子曰“不筑且”,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昔者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曰:“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
昔者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余桃。”故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夫龙之为虫也,可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人或传其书至秦。见、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曰:“此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而不能自脱耳。
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伯阳立教,清净无为。东鲁,迹窜西垂。栩栩,申害卑卑。刑名有术,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老子韩非列传文言文注释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①。
①藏室:国家的藏书室。即国家图书馆。
适周①,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②,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③,不得其时则而行④。吾闻之,若虚⑤,君子、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与淫志⑥,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⑦,游者可以为纶⑧,飞者可以为矰⑨。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①适:往,到……去。②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③时:机会,时运。驾:坐车,引申为外出去做官。④而行:像飞蓬飘转流徙而行,转停皆不由已。蓬,一种根叶俱细的小草,风吹根断,随风飘转。累,转行的样子。⑤贾:商人,古代指坐商。:隐藏其货,不让别人知道,好像空虚无物地样子。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露锋芒。⑥:情态神色。淫志:过大志向。淫,过分。⑦罔:捕具。同“网”。⑧纶:钓鱼的丝线。⑨矰:系有丝绳,用以射鸟的短箭。
老子修道德①,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③。”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④。
①道德:此指道家学派的术语。道,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宇宙的精神的本原。德,宇宙万物所含有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②自隐:隐匿声迹,不显露。无名:不求闻达。务:宗旨。③强:勉力。④莫:没有人。
或曰①: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②,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③。
①或曰:说。②有:又。③养寿:修养身心以求长寿。
自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①。”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②。老子,隐君子也。
①“始秦与”三句:《索引》按周秦二本纪并云“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又合,合而霸王者出”。然与此传离合正反,寻其意义,亦并不相违。②然:是,是这样。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注,注子宫,宫玄孙假①,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②。
①:曾孙的儿子。②家:居住。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①,儒学亦绌老子。“”②,岂谓是邪?无为自化,清静自正③。
①绌:通“黜”,贬斥。②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主张、原则不同,彼此不相商议、合作。语见《论语·卫灵公》。③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语本《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注本《》第五十七章,魏源《老子本义》本第五十章)。这是主张缓和社会矛盾,让事物保持原状的保守思想。无为,一任自然,无所作为。清静,内心清虚明静,无所索求。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①,与、同时。其学无所不窥②,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③。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④。作《》、《》、《》⑤,以之徒⑥,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⑦,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
离辞⑧,⑨,用儒、墨⑩,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11)。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已(12),王公大人不能器之(13)。
①尝:曾经。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此引申为涉猎、研究。③要:要旨。本:根本、源头。④大抵:大略。率:通常。寓言: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已,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⑤《渔父》、《》、《胠(qū,区)箧(qiè,怯)》;均为《庄子》中的篇名。⑥(dǐzǐ,底子):毁辱,诽谤。⑦《畏累虚》、《亢桑子》:均为《庄子》中的篇名。⑧属书:连缀文辞。离辞:犹“摛辞”,铺陈辞藻。⑨类情:描摹情状。⑩:攻击,驳斥。儒、墨:春秋战国时期两大著名学派,儒家和墨家。(11):博学、饱学之士。(12):犹“汪洋”。水势浩大、浩渺无际的样子。这里形容文辞宏瞻,议论恣肆。恣:放纵无羁。适己:适合自己的性情。(13)器之:使用他,利用他。
闻贤,使使厚币迎之①,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②?养食之数岁③,衣以纹绣④,以入大庙⑤。当是之时,虽欲为⑥,岂可得乎?子亟去⑦,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⑧,无为有国者所羁⑨,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①使使:前一“使”为派遣,后一“使”为奉使命办事的人,即使者。币:古人对礼物的通称。泛指用作礼物的玉帛、马、毛皮、禽等。迎:聘请。②郊祭:祭祀天地。牺牛:用作祭品的牛。③食(sì,四):喂养。④衣以: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衣,穿、披。⑤大庙:太庙,即宗庙。大,同“太”。⑥孤豚:小猪。《索隐》:“孤者,小也,特也。”⑦亟(jí,急):急、快。⑧渎:小水沟。⑨有国者:掌握国家政权的人。
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候①,昭候用为相。内修政孝,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②。著书二篇,号曰《申子》③。
①术:指法家的刑名法术之学。或特指君主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与手段。干:
求取,指求官。②黄老:和老子。先秦儒家只谈尧舜,不提黄帝。道家为了和儒家争夺学术地位,把传说中比尧、舜更早的黄帝搬出来与老子并尊为道家的创始人,所以汉时有“黄老之学”的称呼。刑名:即实与名。法家主循名责实,以推行法治,强化上下关系。刑,通“形”,指形体或事实。名,指言论或主张。③《申子》:已佚。《·艺文志》有《申子》六篇。有《大体篇》保存于《群书治要》中,又有清人马国翰等辑本。
者,韩之诸公子也①。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②。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③,斯自以为不如非。
①诸公子:贵族子弟。②归:归宿,引申为宗旨。③事:师事,随师求学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①,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②,以御其臣下③,富国强兵而以求人,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之上④。以为儒者用文乱法⑤,而侠者以武犯禁⑥。宽则宠名誉之人⑦,急则用介胄之士⑧。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⑨,观往者得失之变⑩,故作《》、《》、《内外储》、《》、《》十余万言(11)。
①数:屡次,多次。书:奏章。谏:下对上规劝。②疾:
老子韩非列传
痛恨。务:勉力从事。③:掌握权势。御:驾驭,控制。④举:提拔任用。浮淫之蠹:指文学游说之士。浮淫,虚浮淫夸。蠹,蛀虫。比喻像蛀虫一样危害国家的人。功实:注重功利而有实际贡献的人。⑤文:指儒家典籍,如《诗》、《书》等。⑥犯禁:违犯国家禁令。⑦宽:宽缓。指国家太平时期。介胄之士:指顶盔穿甲的武士。介,甲。作战时穿的护身铠甲。胄,头盔。⑨廉直:廉洁正直的人。⑩往者:以往的,历史上的。得失:成功和失败。(11)《》、《五蠹》、《内外储》、《说林》、《》:均为《子》书中的篇名。
然韩非知说之难①,为《》书甚具②,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①说:用话劝说,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②具:完全、周详。具,通“俱”。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①;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②;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③。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④,可以吾说当之。
①知:才智。说之:游说君主。②辩:、口才。一说分析。明:阐明,表达。③横失(yì,逸):纵横奔放,无所顾忌。失,通“佚”、“逸”。④所说:游说的对象,主要指君主。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①,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②,必矣③。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则见无心而远事情④,必不收矣⑤。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⑥,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⑦;若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⑧。此之不可不知也。
①为:这里有博取、贪图的意思。②见:被看作。下节:品德低下。遇:待遇。陈奇猷《子四集解》引刘师培曰:“‘遇’当做‘偶’,谓退与卑贱相偶也”。或谓“遇”疑当做“迩”。④无心:没头脑。远事情:脱离实际。⑤收:录用。⑥显:明显,引申为公开。⑦阳:表面上。身:指游说者自身。⑧阴:暗地里。
夫。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其所匿之事①,
老子韩非列传
如是者身危。贵人有过端②,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③,则身危。未渥也而语极知④,说行而有功则德亡⑤,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⑥,如是者身危。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⑦,说者与知焉⑧,则身危。彼显有所出事⑨,乃自以为也故⑩,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强之以其所必不为(11),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12),身危。故曰:与之论大人(13),则以为间己(14);与之论细人(15),则以为(16)。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17);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18)。其辞(19),则不知而屈之(20);(21),则多而久之。顺事,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22),则曰而(23)。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①及:到,至。引申为涉及、牵扯。匿:隐藏。②过端:过失,过错。端,端倪,即刚刚有些迹象,而尚未昭著。按以下一段文字句序与今本《子》有异。③善议:巧妙的议论。推:推导、推论。④未渥:意谓交情还不够深厚。周,亲密。泽,恩泽,恩惠。渥,浓厚、深厚。语极知:把尽其所有都说出来。极,穷尽。⑤德:功劳,功德。亡:通“忘”,忘记。⑥见疑:被怀疑。⑦得计:计谋可以实现。⑧与知:参予此事。⑨出事:做事。⑩也:疑当作“他”。盖形近而误。今诸本《韩非子》作“乃自以为他故。”他故,别的事情。(11)强(qiǎng,抢):勉强。(12)已:停止。(13)大人:达官贵族。此指在任重臣。(14)间已:离间君主与大臣的关系。(15):地位低下的人。(16)粥(yù,育)权:卖弄权势。粥,通“鬻”,卖。(17):借助别人的力量,以为己助。(18)尝己:试探自己含怒的深浅。尝,试探。(19)其辞:说话简略,直截了当。径省,简略。(20)知:通“智”,智慧。屈之:使他遭受委屈。(21)泛滥:水势漫溢横流。比喻,没有边际。博文:追求浮华之辞。(22)广(kuàng,旷)肆:谓谋虑远而放纵无所收束。广,通;“旷”,远也。肆,放纵。(23):鄙陋粗俗。:倨傲侮慢。
凡说之务①,在知饰所说之所敬②,而灭其所丑③。彼自知其计④,则毋以其失穷之⑤;自勇其断,则毋以其敌怒之;自多其力⑥,则毋以其难概之⑦。规异事与同计⑧,誉异人与同行者⑨,则以饰之无伤也⑩。有与同失者,则明饰其无失也。大忠无所拂悟(11),辞言无所(12),乃后申其辩知焉(13)。此所以亲近不疑,知尽之难也。得旷日弥久(14),而既渥,深计而不疑,交争而不罪,乃明计利害以致其功(15),直指事非以饰其身(16),以此相持(17),此说之成也。
①务:要旨。②饰:粉饰,美化。③灭:遮掩、掩盖。④自知:自己认为高明。知,通“智”。⑤穷之:指使君主困窘、难堪。⑥多:推崇,赞美。⑦概之:压抑、限制他。概,古代量谷物时,用以刮平斗斛的器具。《管子·枢言篇》“满,则人概之”。此是。⑧异事:他事,另一件事。:与君主谋划相同。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谋划另一件事与君主计策相同,谋划他事等于谋划此事,可以不犯扬己之嫌,不掠君主之美。⑨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另一个人与君主同德行,称赞那个人等于称赞君主,可以不露阿谀君主之迹。⑩无伤:没有害处。(11):违逆,抵触。悟,通“牾”。(12):攻击,排斥。(13)申:同“伸”。舒展,伸直。引申为施展。(14):犹今语“”,即多费时日,拖得很久。旷,荒废,费。弥久,很久。(15)明计:明白权衡剖析。致:达,得到。(16)直指:,讲话无顾虑。饰其身:正其身。饰,修治,整治。(17)相持:指君信臣,臣忠君。
为庖①,为虏②,皆所由干其上也③。故此二子者,皆圣人也,犹不能无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污也④,则非能仕之所设也⑤。
①伊尹为庖的故事见《子·难言》,说他为了游说商汤,“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尚贤中篇》也提到这个故事,说伊尹是“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相”。《史记》卷三《》则谓伊尹想求得商汤的任用而无由,于是就做了随同有莘氏女出嫁的“媵臣”。说他亲“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②虏:奴隶。百里奚为虏的故事,《韩非子·难言》,又《难一》、《难二》,均及之,但语焉不详。《史记》卷五《》说他原为虞国人,晋献公灭虞以后,他被俘虏,做了夫人即晋公子夷吾的姐姐的陪嫁臣到了秦国,后亡秦走宛,被楚国人捉住。秦穆公知其贤,便用五张黑公羊皮把他赎回来,与语国事三日,秦穆公大悦,于是“授之国政”。卷之十九《》亦略及其事。③由:经由,经此。干:求取。上:君主。④役身:自身做贱役。涉世:涉足社会。⑤非能仕之所设也:当依《子》作“非能仕之所耻”。能仕,智能之士。仕,通“士”。
。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①,暮而果大亡其财②,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③。昔者,乃以其子妻之④。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⑤,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⑥,薄者见疑⑦。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矣。
①父:老者,老人。亡:丢失、被窃。③知其子:以其子为智。④子:指女儿。古代男、女都称子。妻之:嫁给胡君为妻。⑤兄弟之国:亲戚的通称。春秋战国时,两国虽非同姓,但有婚姻关系也叫“兄弟之国”。⑥甚者:重的。⑦薄者:轻的。以上两句谓,言重则被杀,言轻则见疑。按文字与诸本《》多有不同。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①。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②。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③,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④,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余桃⑤。”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受憎之至变也⑥。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①刖:断足酷刑。②矫:擅称。③甘:感到甜美。④弛:松缓,松懈。这里有疏淡、减退的意思。⑤食:给吃。:咬剩下的桃子。⑥至变:最大的改变。至,最、极。
夫龙之为虫也①,可而骑也②。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③,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④。
①龙之为虫:古人认为龙属虫类。②扰狎:驯熟。扰,驯养。狎,亲近,戏弄。③婴:碰,触犯。④几:近,近于善谏。
人或传其书至秦①。秦王见《》、《》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②,死不恨矣③!”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惊之,未信用。、姚贾害之④,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⑤,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⑥。”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⑦,使自杀。欲自陈⑧,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而不能自脱耳。
①或:有的。②游:结交,交往。③恨:遗憾。④害:嫉妒。⑤并:吞并、兼并。⑥过法诛之:加以罪名,依法处死他。过,硬加罪过。⑦遗:送给。⑧自陈:当面剖白。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②,放论③,要亦归之自然。申子④,施之于名实。引绳墨⑤,切事情,明是非,其极⑥。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①虚无:指道的本体无所不在,而又无形可见。②散:散布,这里有推演、宣演的意思。③放论:犹“放言”,即纵意随心地发表议论,不受约束。④卑卑:勤奋自勉。⑤绳墨:木工用以正曲直的墨线。引申为规范,法制。⑥惨礉(hé,核):惨酷苛刻。礉,核实。引申为苛刻。
老子韩非列传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时,曾预言说:“当初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
老子的儿子叫,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老宗的儿子叫注,老注的儿子叫宫,老宫的玄孙名字叫假,老假在时做过官。而老假的儿子老担任过胶西王的太傅,因此家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李耳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庄子是 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为目的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利用他。
听说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他出任楚国的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申不害是京邑人,原先是的低级官吏。后来研究了刑名法术学问,向候求官,昭候任命他作了宰相。他对内修明政教,对外应对诸侯,前后执政十五年。一直到申子逝世,国家安定,政治清明,军队强大,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侵犯韩国。
申不害的学说本源和老子而以循名责实为主,他的著作有两篇,叫作《申子》。
,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用来驾驭臣子,不能富国强兵寻求任用是贤能之士,反而任用、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儒家用经典文献扰乱国家法度,而游侠凭借着武力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的人,形势危急时,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十余万字的著作。
然而深深地明了游说的困难。他撰写的《》一书,讲得非常详细,但是他最终还是死在秦国,不能逃脱游说的祸难。
《》写道:
大凡游说的困难,不是我的才智不足以说服君主有困难;也不是我的口才不足以明确地表达出我的思想有困难;也不是我不敢毫无顾虑地把意见全部表达出来有困难。大凡游说的困难,在于如何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然后用我的去适应他。
游说的对象在博取,而游说的人却用重利去劝说他,他就会认为你品德低下而受到卑贱的待遇,一定会被遗弃和疏远了。游说的对象志在贪图重利,而游说的人却用博取高名去劝说他,他就会认为你没有头脑而脱离实际,一定不会录用你。游说的对象实际上意在重利而公开装作博取高名,而游说的人用博取高名去劝说他,他就会表面上录用你而实际上疏远你;假如游说的人用重利去劝说他,他就会暗中采纳你的意见,而公开抛弃你本人,这些都是游说的人不能不知道的。
行事能保密就成功,言谈之中泄露了机密就会失败。不一定是游说者本人有意去泄露机密,而往往是在言谈之中无意地说到君主内心隐藏的秘密,像这样,游说的人就会身遭灾祸。君主有过失,而游说的人却引用一些美善之议推导出他过失的严重,那么游说的人就会有危险。君主对游说者的恩宠还没有达到深厚的程度,而游说的人把全部说出来,如果意见被采纳实行而且见到了功效,那么,君主就会忘掉你的功劳;如果意见行不通而且遭到失败,那么游说者就会被君主怀疑,像这样,游说的人就会有危险。君主自认为有了如愿的良策,而且打算据为自己的功绩,游说的人参与这件事,那么也会有危险,君主公开做着一件事,而自己另有别的目的,如果游说者预知其计,那么他也会有危险。君主坚决不愿做的事,却勉力让他去做,君主去做丢不下的事,又阻止他去做,游说的人就危险。所以说:“和君主议论在任的大臣,就会认为你离间他们彼此的关系;和君主议论地位低下的人,就会认为你卖弄权势。议论他所喜爱的,那么君主就会认为你是在利用他;议论君主所憎恶的,就会认为你试探他含怒的深浅。如果游说者文辞简略,那么就会认为你没有才智而使你遭到屈辱;如果你铺陈辞藻,,那么就会认为你语言放纵而无当。如果你顺应君主的主张陈述事情,那么就会说你胆小而做事不尽人意。如果你谋虑深远,那么就会说你鄙陋粗俗,倨傲侮慢。这些游说的难处,是不能不知道的啊。
大凡游说者最重要的,在于懂得美化君主所推崇的事情,而掩盖他认为丑陋的事情。他自认为高明的计策,就不要拿以往的过失使他难堪;他自认为是勇敢的决断,就不要用自己的意愿使他激怒;他夸耀自己的力量强大,就不必用他为难的事来拒绝他。游说的人谋划另一件与君主相同的事,赞誉另一个与君主同样品行的人,就要把那件事和另一个人加以美化,不要坏其事伤其人。有与君主同样过失的人,游说者就明确地粉饰说他没有过失。待到游说者的忠心使君主不再抵触,游说者的说辞,君主不再排斥,此后,游说者就可以施展自己的口才和智慧了。这就是与君主亲近不被怀疑,能说尽心里话的难处啊!等到历经很长的时间之后,君主对游说的人恩泽已经深厚了,游说者深远的计谋也不被怀疑了,交相争议也不被加罪了,便可以明白地计议利害关系达到帮助国君立业建功,可以直接指出君主的是非以正其身,用这样的办法扶持君主,就是游说成功了。
作厨师,当俘虏,都是由此求得君上的任用。所以,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他们仍然不得不做低贱的事而经历世事如此地卑污,那么智能之士就不把这些看作是耻辱的了。
宋国有个富人,因为天下雨毁坏了墙。他儿子说:“不修好将会被盗”,他的邻居有位老人也这么说。晚上果然丢了很多财物,他全家的人都认为他儿子特别聪明却怀疑邻居那位老人。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就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这两个说客,他们的预见都是正确的,然而言重的被杀死,言轻的被怀疑,所以知道某些事情并不难,如何去处理已知的事就难了。
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件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诈称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听到这件事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由于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因此,劝谏游说的人,不能不调查君主的爱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
龙属于虫类,可以驯养、游戏、骑它。然而他喉咙下端有一尺长的倒鳞,人要触动它的倒鳞,一定会被它伤害。君主也有倒鳞,游说的人能不触犯君主的倒鳞,就差不多算得上善于游说的了。
有人把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这些书,说:“唉呀,我要见到这个人并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遗憾了。”李斯说:“这是韩非撰写的书。”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韩国。起初韩王不重用韩非,等到情势吃紧,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他,还没被信用。李斯、姚贾嫉妨他,在秦王面前底毁他说:“韩非,是韩国贵族子弟。现在大王要吞并各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而不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啊。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在秦国留的时间长了,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的祸根啊。不如给他加个罪名,依法处死他。”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下令司法官吏给定罪。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陈述是非,又不能见到。后来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申子、都著书立说,留传到后世,学者大多有他们的书,我唯独悲叹韩非撰写了《》而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
太史公说:老子推崇的“道”,虚无,顺应自然,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无所作,所以,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妙不易理解。庄子宣演道德,纵意推论,其学说的要点也归本于的道理。申子勤奋自勉,推行于循名责实。韩子依据法度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决断事情,明辨是非,用法严酷苛刻,绝少。都原始于道德的理论,而老子的思想理论就深邃旷远了。
老子树立教化,追求心境洁净,不受外扰,让人得到大智慧;他的学说在东边的鲁地受到推崇,人的足迹却去了西部的边疆。纵意推论,欢喜自得,申不害勤奋自勉,充满权谋,韩非《》极其智慧。可悲啊他们的谨密防患,最后却在李斯手上终结了。
老子韩非列传说明
先秦诸子百家里头,能被太史公选中立传的并不多,列子、慎子、许行、惠施、鬼谷子、杨朱加之黄老、儒教等家,甚至战国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李悝都没有立传。庄子能和老子、韩非子并列,足见其地位。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传记。太史公将老庄申韩合为一传,代表了先秦汉初人们对道家与法术家关系的重要看法。汉人直承晚周,认为老子之言“君人南面之术”,而庄子祖述老子。、亦源自老子道德之意。而其他因其主张不够鲜明,亦不足以承上启下,故被司马迁舍弃。太史公作四人,在当时来说,确实是胸罗道德,纵横概括,指点评说,是一篇很有气魄的雄文,非大家不能。
诚如太史公所说:“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正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庄子书:“天道无为而自然”,“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其思想体系虽本归于老子之言,但主要是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庄子本人则纯是无为。申子言“术”,旨在“因术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子·定法》),是一整套控驭臣下的统治术。韩子言“法”,是在老子基础上,参合申子“术”治,的“法”治、的“势”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而一的统治术,都以处势为前提,他们的学说虽都源自道家,但侧重点和风格均有所不同。[1]
老子韩非列传文笔特点
老子本传以“未知其然否”作结,诚为科学态度。虽然如此,本传仍记述了关于老子的重要资料,如“周守藏室之史”、“”等。
庄子亦一隐君子。隐君子则是对现实取不合作态度,虽然不是有力的反抗,却可以是强烈的不满。庄子之避世源于愤此。申、韩残酷少恩,而尤甚。韩子书,且为秦王所赞赏,原因无他,“兼并者高诈术”也。
韩子死秦狱中,于传后太史公録《》全文,可见痛惜之意。韩子善为文,思维严密,逻辑性强,论证有力,且语言犀利,锐不可当。《》可见其一斑。
老子韩非列传现代解读
今人读老子皆以《郭店楚简老子》为信本,与魏时王弼所注《老子注》及马王堆出土之《老子》甲、乙篇帛本相较正,北大李零所著《郭店楚简校读记》最为行世,其考诂校订引湖北荆州郭店1993年出土墓简籍缉编成。故世考老子有世、帛、竹三本之说也,余参古往之订,刊丛牍累,颠踬踵继,然为竹本为信本之说亦有疑窦,有学者质:”{先生所谓“”今已成学界习见,然精于参证者毕竟不多。自楚简发现,世之治《老子》者,有以为传世本不及帛书本,帛书本不及竹简本,专尚异论,曲为之说,柳子厚所谓“党枯竹,骨”者时时有见,而观堂先生义法亦已失矣。按观堂先生之意,本在传世之文献与地下之资料相互参证,不务以金石竹帛废纸墨文章也。时人好作翻案,舍纸本而取竹帛,以为握珠怀玉,遽断天下学术,斯诚妄矣。”百家之鉴,各有所观,不偏不废,庶取其长,可以稍窥全豹也。
古今《》训诂浩如烟海,求备哉集书既三百余种,初读之人,不可一一卒读.然读《老子》除以阅原文为要外,若以古世本为读本,当以河上公与王弼最为切近,实老子之说发凡于,滥觞于魏晋,而魏晋乱世,士人多辟,性澹神远,老庄以自解,故而其见旨诣要中,深合原趣。古本之外今人当选陈鼓应,朱谦之注本.合世,帛两本之载,兼及海外资料,广征博引,参诸已见,少臆断,多旁轶,天贯整绎。学理颇新,适为导解老子之经典。朱本成书较早,多引纸本前人所注,杂合众家,力求信达,衷取群解,略发指趣,读两书后可略窥《老子》之堂奥。
天行日月,人出圣贤,暨周史藏,厥有老聃,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微识难道,为五千言,开篇,言简意赅,,德化为一,天道有常,不殆,修生保真,淡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不□圣人之罔,不嗅骄君之饵,,谈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贵也。有无相生,,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上善若水,柔之胜刚,,,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居后不争,守朴居素,少私寡欲,清静无为,自正,,知止不殆,无为而不无为,无欲而无不治,,。,功成弗居,内圣外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乃云:「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向慕如此,不愧道宗。
老子韩非列传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在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续自己的事业,撰写史书。3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开始在国家藏书处“金匮石室”阅读,整理历史资料。20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经和流域,凭吊沉水的,在曲阜,参观了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35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孤军深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报答汉朝,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老子韩非列传问题考证
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和老莱子
《庄子·外物篇》有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一段,其一百八十三字。庄子书上,凡老子皆称老聃,而此处不称老聃,可知老莱子另是一人。  《战国策·齐策》引道德经第三十九章,《魏策》引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皆称 “老子曰”;但《楚策》引老莱子语,不称“老子曰”,可知老莱子不是老子。  《汉书·艺文志》: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注,姓李,名耳”;又:“老莱子十六篇,注,楚人,与孔子同时”,分明不是一个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则老莱子”,可见司马迁早已认为是两个人。  《史记·老子本传》: “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又言:“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可见书非一种,人非一人,显然有区别。
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和太史儋
老子与孔子同时,比孔子年长,此说不容易推翻。据本传言 “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周太史儋见秦献公”。考《史记·周本纪》烈王二年和《泰本纪》献公十一年,皆有周太史儋见秦献公之事,此时即公元前 374 年 ( 其实在孔子死后105 年,不是孔子死后 129 年) ,设若这个时候孔子尚在,当为177 岁 (孔子生于公元前 551 年 ) 。老子是孔子的前辈,比孔子年龄高,如果太史儋就是与孔于同时的老聃,也许将近 200 左右。司马迁恐其说难以取信,只好先把老子年龄说得异乎寻常: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如果太史儋本是生在战国时代,不是春秋时代孔子所问礼的那个老聃,那么,老子传中何必要把太史儋牵涉进去 ? 他们二人有什么关系?我想西汉时代总有些人认为 “老聃、老莱子、太史儋”是三位一体,司马迁对于这件事未免怀疑,既不敢肯定,又不敢否定,所以于老子正传之后,再将老莱子附带说几句,让读者自己去分析;老聃和老莱子虽同是楚人,虽都和孔子同时,但一则“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一则“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可见同中有异,未必就是一人。其次又将文太史儋的言行也叙说几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一则当面教训过孔子,一则在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才出现;一则莫知其所终,一则亲身见秦献公,一则以自隐无名为务,一则跑到人生面前谈国家大事;一则教孔子深藏若虚、盛德若愚,一则谓秦国将出霸王、预言耸听。前后言行,这样的不伦不类。并且加以恍惚迷离之论调: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看他连用两个“或曰”,就是他自己不肯负责的话。这件事非但史迁弄不清楚,虽与史迁同时的一班知识分子也弄不清楚,竟无法下一结论,只好以不了了之,所以说“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与李耳
关于老子名为李耳只见于《史记》,其他史籍均无此记载。另外在道书《列仙传》中有此记载。而在先秦文献中则皆举其名为老聃(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国策》等)。郭沫若曾言之凿凿地认为:“老子就是老聃,本是秦以前人的定论,《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都是绝好的证明。”可见老子本名应当是老聃。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老君,而老君、老子应当是一种尊称。《史记》作为官史起初并未对外公布,从西汉开始就多有删节散佚,有很多章节也系为后人所续。唐朝从唐太宗时就有修改史籍的行为,从高宗时便把李耳奉为玄元皇帝,关于老子身世的传说在唐朝也出现了多个版本。参考史记原文,在史记原文中提到了三个老子,但在文章末尾却又言之凿凿地说明老子名为李耳,本就前后矛盾。并且”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这句话是对老子主张的高度总结,出现在文章末尾与前文也是风马牛不相及。故基于此,可以认定李耳是为神话皇权的假托,《史记》中关于李耳的记载应当是后人所为,故此,老子应为老姓,其真名应为老聃,字伯阳。而并非唐朝皇帝所认定的始祖李耳。
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与孔子是否同时
《礼记·曾子问》一篇中有几处记载孔子问礼于老聃之事: “吾闻诸老聃曰”这句话,孔子说了三次;又说:“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即此可以证明孔子当日曾经见过老子,老子年龄比较高,知识比较丰富,孔子有许多不懂的事情要去请教于他。  《庄子第十二·天地篇》有 “夫子问于老聃”一段 (约一百五十字) 。  《庄子第十三·天道篇》有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往见老聃”一段 (约二百四十字) 。  《庄子第十四·天运篇》有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一段,“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一段,“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一段 ) “孔子谓老聃曰”一段。 (以士四段共约一千二百余字)  《庄子第二十一·田子方篇》有 “孔子见老聃”一段。 (约四百六十字) 。  《庄子第二十二·知北游篇》有 “孔子问于老聃……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一段 (约三百六十字) 。  按:孔老相见之事,是庄子的 “重言”(庄子曾经说过,他的书中,重言占十分之七) ,不是虚构,因为他想借重当世所尊崇的前辈和大家所共知的事实,以发扬他自己的学说,如果孔、老非同时的人,而凭空捏造 “孔子见老聃”这件事,岂不成为笑话。我们可以相信孔、老见面,是实有其事;孔、老问答之语,却是庄子借题目做文章,未必靠得住。  《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第四·贵公》:“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王公矣”。据此可知老聃与孔子同时。  《吕氏春秋卷二·仲春纪第四·当染》:“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 ”。这也可以证明老聃是孔子的先生,二人同时。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周,间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且有赠言。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之所严事 (严事,就是尊崇这些人为师) ,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 ”。  根据以上各书记载,决定老子与孔子同时,无法可以否认。
老子韩非列传道德经是否为老聃所著
《韩非子卷十·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权势不可以借人……其说在‘老聃’之言失鱼也”。其后又加解说:“势重者人主之渊也,臣者势重之鱼也。鱼失于渊而不可复得也,人主失其势重;于臣而不可复收也,古之人难正言,故托之于鱼。赏罚者利器也,君操之以制臣,臣得之以壅主。故君先见所赏,则臣鬻之以为德;君先见所罚,则臣鬻之以为威。故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上是解说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末二句,明明白白的把“老聃”二字提出来了。  《韩非子卷七·喻老第二十一》也同样引此二句:“势重者人君之渊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赏罚者邦之利器也。……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解说与前大致相同。不管他解说的对不对,总可以证明道德经确是老聃所作。为什幺不用“老聃曰”而用“故曰”?因本篇标题“喻老”二字已很明显,故不必再重复其辞了。  《韩非子卷十八·六反第四十六》:“老聃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两句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以下都是韩非子批驳老子之说,显然与老子意旨不相符合,但也能够证实道德经是老聃所作。  《韩非子卷六·解老·卷七·喻老》这两篇完全是引道德经上的辞句,并且都加以 “故曰”二字。两篇中共计约有一百个“故曰”。所谓“故曰”,就是指老子所说的话,因为两篇标题早己表示出来了,我们还能够怀疑吗 ? 老子当然就是老聃,难道还有第二个老子吗?  《庄子第三十三·天下篇》: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欲;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 此六句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 。即此可以证明道德经是老聃的著作。《庄子第二十二·知北遂篇》: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此五句见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所引末一句,较今本老子不同。考《韩非子:解老篇》所引前四句,多四个 “失”字,亦和今本老子不同。我想《老子、庄子、韩非子》这三部书都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作品,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经过无数次的传钞和翻刻,彼此字句略有异同,才是各存真相,若一字不差,反而令人怀疑了。  《庄子第十·肤箧篇》: “故月,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二句见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下面接着自己解说一句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与《韩非子》所谓“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其意义完全两样。我们今日只求能够证明道德经是老聃所作已足,庄韩二解,谁对谁不对,可以不去管它。  《说苑·敬慎篇》: “韩平子问于叔向曰,刚与柔孰坚 ? 对曰,臣年八十矣,齿再堕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因此观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刚强者死之徒也 ”。叔向即羊舌肿,春秋时晋国人,与郑国子产同时。在那个时候,他也引 证道德经上的成语,认为是老聃之言,可知老聃著书时还在叔向和子产以前,假使在他们以后,他就无从引证了。因此可以断定著道德经者确是春秋时代的老聃。《说苑》是西汉刘向所校。刘向是公元以前的人,在当时最称博学,他既采录了叔向引证老聃这几句话,可知他对于老聃著道德经这件事没有什么怀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们全家都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