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高专升本等专科学校计算机信息管理可以专升本吗

热门关键词:
热门关键词: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好不好
17:08:13 点击: 次&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好不好联系号码:文老师 & 肖老师QQ: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闻名的千年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市。&&&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地方多科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为景德镇教育学院,创建于1977年。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改建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现设有人文科学系、外语系、经济与管理系、数学与信息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生物与化学工程系、艺术设计系、体育系、教育系和继续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际教育中心等教学单位,本、专科专业涵盖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工学等9大学科门类,其中主要学科为文学、工学和艺术学科。在校学生7420人。&&& 学校占地面积1132亩,校舍建筑面积28.09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8.4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668万元,图书馆纸质图书92.3万册,电子图书21万种。&&& 学校拥有一批设施先进的综合实验室、分项实验室,并拥有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语言实验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和微格教学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训练场所。&&&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68人。其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9人;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239人。&&& 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名师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5人、省级骨干教师24人。有国家级艺术大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5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赣鄱555英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此外,学校常年聘请多名外籍教师担任外语教学工作,外聘了一批省内外重点大学的教授、优秀教师为兼职教师。&&& 学校以人文学科为主,以陶瓷文化艺术为特色,重点发展工学,建设了一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精品课程8门、省特色专业7个、省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个、省教学成果奖8项、省高校首届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凝练学科方向,优化专业结构。
阅读上一篇:阅读下一篇:
找课114全国免费课程咨询热线,为您推荐口碑最好的中小学课外辅导、少儿英语、成人英语、出国留学机构(其他课程咨询恕不接待)
北京 400-001-&上海 400-001-&广州 400-001- 深圳 400-001-&天津 400-001-&杭州 400-001- 南京 400-001-&苏州 400-001-&济南 400-001- 青岛 400-001-&武汉 400-001-&重庆 400-001-
成都 400-001-&西安 400-001-&宁波 400-001-大连 400-001-
温馨提示:拨打招生免费咨询电话方法,先拨通400-001-9911,再根据语音提示按分机号,等待接通,欢迎您的来电。(电话接听时间段:周一至周日上午9:00―晚上20:00)
??????????
????????????????????
??????????
??????????
???????????????
音频公开课
5706
2027
2662
1733
2211
2242
3624
2346
7374
3057
4655
4374
4005
10349
8832
8664
7845
14934
12786
12717
三百六十行,欢迎各培训机构加盟景德镇高专升本等专科学校计算机信息管理可以专升本吗 - 叫阿莫西中心 - 中国网络使得骄傲马戏中心!
景德镇高专升本等专科学校计算机信息管理可以专升本吗
2013年上饶师范学院专升本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7页免费9页免费11页免费8页免费6页免费 10页免费1页免费1页免费3页免费2页7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6页免费44页1下载券33页免费2页免费43页免费
2013年上饶师范学院专升本|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日 02:01 星期日&&
第五章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07.7)发布者:刘斌权 发布时间:  日,国家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特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我国教育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即将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将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决策。因此,加快发展教育,势在必行,也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加快教育发展是有条件的。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为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提供了多年难得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加快教育发展主要靠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加快教育发展。中央决定,从今年起就要较多地增加高校招生规模,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努力工作,抓紧落实。  日,学校适时召开首届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新任校党委书记范希贤在开幕词中强调:当前,我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校际联合兼并和高校扩大招生等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措施不断出台,改革步伐加快,大大超出我们预期,当前和今后我校主要是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会议通过了校长吴仁儒所作的《学校工作报告》,通过了《工会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通过了《关于人事管理的若干规定》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暂行办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英明决策,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一、调整机构,狠抓队伍建设  1、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及学校内设机构的调整、充实  日,范希贤同志被任命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日,学校党委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向中共景德镇市委请示,要求召开中国共产党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第一次党员大会。日,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批复,同意范希贤同志为中共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第一届委员会书记侯选人,请按党章进行选举,结果及时报告省委。日,中共景德镇市委批复,同意中共景德镇高专委员会提出的第一次党员大会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副书记,纪检书记、副书记侯选人名单。~26日,中共景德镇高专第一次党员大会在学校召开。党委书记范希贤代表党委作了《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坚定信心,团结奋斗,为实现我校跨世纪发展目标而努力》的报告,校长吴仁儒致开幕词。大会认为,学校的发展基础是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今后学校要把深化教学改革和强化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加强后勤社会化和人事制度改革;要树立信心,高标准、严要求,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我校在新千年有新的发展。大会选举范希贤、吴仁儒、王伯建、童光侠、徐松林、钱尼国、朱贺江、郑乐善为中共景德镇高专第一届委员会委员;选举王伯建、王正矩、余大米、林瑶、利啸华为中共景德镇高专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学校党委、纪委于日下午分别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选举范希贤为中共景德镇高专党委书记,吴仁儒、王伯建为副书记;选举王伯建为中共景德镇高专纪委书记,王正矩为副书记。  这一时期及随后的几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逐步配备到位,中层领导及内设机构逐步调整、充实。  2000年8月,王伯建被任命为校纪委书记,童光侠、徐松林、钱尼国任副校长、党委委员;日,熊冬根同志被任命为中共景德镇高专委员会委员、副书记(列王伯建同志之前),日,熊冬根同志被任命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校长;2005年2月,欧阳柏寿被任命为校党委副书记,郑富年任党委委员,郑昕芾任工会主席,朱贺江任继续教育部(景德镇电大分校)支部书记;2005年3月,郑富年被任命为副校长,余金保任继续教育部(景德镇电大分校)主任(校长),胡桂林、杨乃梓、徐文辉任正县级调研员;2005年12月,吴丁任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1999年12月,童光侠任校长助理;2000年8月,郑富年任校长助理,王正矩任校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朱贺江任校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郑乐善任党委组织部长、人事处处长,郑昕芾任党委宣传部长,舒新兴任校团委书记,章加裕任学工处处长,邹节奎任图书馆馆长级调研员;韩晓光任中文系支部书记,胡明任数学系支部书记,吴丁任物理系支部书记,余金保任化学系支部书记,罗建华任英语系支部书记,钱钶任政史系支部书记;黄志坚任数学系主任,郭小丽任英语系主任,文邦民任艺术系主任级调研员,杨红旗任马列教研室、心理教研室主任级调研员;2003年4月,王正矩任科研处处长、图书馆馆长,章加裕任招生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主任,郑乐善任监察室主任,钱钶任财经与法律系(马列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教研室)主任,余金保任生物化学系主任,钟鸣声任生物化学系副县级调研员;2005年2月,邹长生任中专教育部支部书记;2005年3月,徐艳芳任中专教育部主任,徐治平任保卫处处长,王莉雅任继续教育部(景德镇电大分校)副主任(副校长),叶树松、刘卖牛任副县级调研员;2005年5月,学校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充实了中层机构及领导,共选拔方文龙等17名副县级单位主持工作负责人,2名正县级单位副职岗位负责人;2005年12月,郑昕芾任组织人事部部长,郑乐善任监察审计室主任。  日,经景德镇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我校内设机构调整如下:党政机构(副县级):纪委(监察室)、党政办公室、组宣人事部(增挂校报编辑部牌子)、学工处(与团委合署)、教务处(增挂现代教育中心牌子)、后勤管理处、科研处(增挂学报编辑部牌子)、成人教育处、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教学系室(副县级):中文系、艺术系、体育系、外语系、数学与计算机系、物理与应用电子系、生物与化学工程系、财经与法律系(马列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教研室);教辅机构:图书馆(副县级);科级机构:保卫科、财务科。日,经景德镇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学校内设机构调整如下: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设置24个内设机构,即: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部、宣传统战部、纪检监察审计室、学工处、教务处、科研处、招生就业工作处、后勤管理处、基本建设处、计划财务处、保卫处、中文系、艺术系、体育系、外语系、数学与计算机系、物理与应用电子系、财经与法律系(马列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教研室)、生物与化学工程系、中专教育部、图书馆(以上机构为副县级)、继续教育部(保留景德镇电大分校牌子和正县级别,市教师进修学校挂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正科级),工会、共青团组织按有关章程设置。  日,经景德镇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中专教育部更名为基础教育系。  2、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中心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日~日,学校在校党政领导班子和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三讲”为中心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9月1日,学校成立了“三讲”教育领导小组。9月16日,根据省委统一部署,以徐火荣同志为组长,余冬梅、王一泽、辜克林为成员的省市委驻景德镇高专“三讲”教育巡视组进驻我校。9月18日,制定《景德镇高专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工作方案》,确定了这次“三讲”教育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工作原则和具体步骤。11月24日,学校召开“三讲”教育总结大会。党委书记范希贤作了总结讲话,会议由党委副书记、校长吴仁儒主持,省市委驻校巡视组组长徐火荣对我校“三讲”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市委副书记张桂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金云在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历时两个多月的“三讲”教育,在市委“三讲”办和省市委巡视组的直接领导下,在学校广大干部群众和离退休同志的热情帮助下,全体“三讲”教育对象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到这次“三讲”集中教育中,基本上达到了中央和省委关于“三讲”教育的要求。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和省委有关指示精神,日~11月10日,学校在全校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7月11日下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省委督导组郭永勤一行进驻我校。7月12日,学校制定的《景德镇高专党委班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方案》和《中共景德镇高专委员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经过督导组审定后通过。7月13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校全面铺开,活动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进行。通过四个月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一是提高了党员素质,增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二是加强了组织建设,增强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强化了宗旨意识,提高了为师生服务的水平;四是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  3、坚持开展了党委中心组学习活动及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新一届党委始终坚持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日,学校第一届党员大会结束后,党委便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的决定》。强调班子成员要带头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坚持理论学习制度,把中心组学习和自学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坚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解放思想,认清新形势,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拓进取,深化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2000年以来,学校党委每年都作出党委中心学习组和教职工理论学习安排。2001年9月开始,学校开展了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和庆祝建党80周年系列活动。2003年3月开始,党委中心学习组多次召开中心组学习会及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抓住机遇,不断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如何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如何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及如何适应新形势,科学地规划新时期新阶段学校的发展目标等问题展开了认真的学习讨论研究。2004年5月下旬开始,学校开展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主题学习活动,并在全校各级领导班子中开展了以“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好班子创建活动。  日~8日,学校围绕筹建景德镇学院,实现升本目标召开中心组(扩大)首次学习会,统一干部思想,部署学校迎接升本评估工作。校党委书记范希贤在中心发言中指出,全体干部职工要统一思想,把精力集中到升本工作中。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熊冬根在中心发言中提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校要咬定升本目标,实施“‘建大楼,育大师,养大气’三管齐下”的战略决策,围绕升本,真抓实干。通过学习,全体中层以上干部达成了共识:筹建景德镇学院,实现“升本”奋斗目标,是全体高专人的共同愿望,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9日,学校举行党委中心组(扩大)第二次学习会,通过学习交流,大家认清了形势,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会议认为,应把“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作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工作重点。学习会上,校党委书记范希贤在讲话中强调,将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是势在必行的,全校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全方位抓好内涵建设,一要明确努力方向,努力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二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三要改善以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图书馆建设、现代教学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四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他要求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教育质量是中心,教学质量是核心”的意识,要为教学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要加强能力建设,提升领导水平。校长熊冬根作了题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主题报告。结合我国“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分析了当前学校发展实现从壮大规模到内涵建设转移的必要性。熊冬根指出,搞好内涵建设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建院升本目标的需要。他希望通过学习,我校的干部都能培养更强的民主意识、平民思想和科学精神,成为科学的敬畏者,积极的探索者和热情的服务者。  日~11日,学校举行党委中心组(扩大)第三次学习会,会议围绕如何通过三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进一步推进学校发展展开了讨论。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目标,即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认真回顾总结我校三十年来的办学历程,弘扬“自强不息,泽土惠民”的校训精神,凝心聚力,振奋精神,开拓进取,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谱写学校建设新篇章。  这一时期,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市第七、第八、第十届文明单位,两次荣获全市普法先进集体,还先后荣获全市卫生文明庭院、党建带团建先进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村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团委、先进基层党校、全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特别是2006年,学校先后荣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为学校赢得极大荣誉。  二、招生就业,双双成效显著  1997年,在全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背景下,我国逐步完成了招生收费并轨改革,高校成本分担机制逐步形成。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制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2000年,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开始全面实行并已基本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招生收费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在国家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招生就业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日,学校党委根据国家及我校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为加强学校招生就业指导工作,决定成立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任命章加裕为主任,利啸华为副主任。2004年11月,成立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处,章加裕任处长,并于2005年设立招生科和就业科。  从2000年开始,学校招生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依法从招、规范管理,招生工作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2000年,学校招生工作成功实现四个跨越,即通过联办形式招收本科层次学生,招生范围由本地区扩大到全省,招生人数有较大增长,特色专业跨省招生。这一年,通过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形式招收汉语言文学教育和物理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共93名,首次在全省范围招收新生近700名,首次在山东省招收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28名。随后几年,在各省(市)自治区招生、计划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单向、对等招生和全省统筹等办法,招生范围逐年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01年继续面向山东、江西两个省招生;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2003年面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2004年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2005年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2006年实现了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数2001年为856人,2002年为980人,2003年为1506人,2004年为1610人,2005年为2908人,2006年为2392人。招生常设专业由2001年的15个,到2006年达48个,形成了师范与非师范,文、理、工、经、管、法、艺、体多学科的综合办学格局。到2006年,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数达到7000余人,招生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学校办学经费得到极大改善,为学校今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自1999年始,毕业生不包分配,毕业生自主择业,与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为使毕业生改变观念,适应这一重大改革,2000年2月,由校长吴仁儒组队,带领80余名毕业生到深圳择业,2001年,学校邀请了省内外30余家企事业单位人事部负责人到校,在全校召开了历应届毕业生就业大会,从此拉开了学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序幕。2001年,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系办公室主任及各毕业班辅导员为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一是做到严密组织,管理规范。从2002年开始,学校逐步制定了一系列毕业生就业制度及相关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在建立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强调了按章办事,规范管理,分级负责;三是加强就业指导,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为毕业生求职择业打好思想基础;四是拓宽就业渠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服务活动,有效地强化了毕业生求职择业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对学风、校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得到毕业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率每年均达到90%左右,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在本专业范围就业,包括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约占毕业生总数60%;一类为脱离本专业就业的,包括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0%;一类为继续升学的,如专升本、考研,占毕业生总数的10%。  自学校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成立以来,学校在招生、学历证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上级部门、学校、毕业生以及社会的肯定和认可。2005年获得全省招生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3年获得全省学历证书十年数据采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2004年和2007年的全省毕业生就业评估中均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并荣获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三、强化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  日,学校召开首次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会议,全体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校长吴仁儒主持,学校“两会” 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会上,吴仁儒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宣布将2000年确定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年”,并成立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从2000年开始,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在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迫切需求时代背景下,乘势而上,坚持不懈,取得明显成效。  1、四次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学校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日,学校首次教学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几年来学校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明确提出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组织师生员工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工作作风和学风建设,抓好重点课题和立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改革立项研究水平,带动学校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和不断深化;抓好专业调整改造及培养计划设计工作,把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教学管理结合起来;加强硬件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日,学校召开第二届教学工作会议。会议主题为“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把我校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会议确定了学校工作定位:在办学层次上,以专科教育为主,努力发展本科教育,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使我校有条件的系科均开设有本科专业;在办学格局上,立足普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根据形势需要完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办学态度上,立足自我、加快发展、努力工作、服从大局;在培养定位上,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能力,瞄准市场,培养适用型技术人才;在培养特点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根据社会需要办出自己特色;在发展规模上,2002 年在校生突破2000人,2005年在校生力争达到3000人。会议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任务: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执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管理工作质量月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意识和教学质量意识,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把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日,学校召开第三届教学工作会议。会议认为,今后几年将是我校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我们应继续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培养合格人才为使命,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会议强调教学工作要为学校的建院升本打下坚实基础。会议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促进专业设置更加合理;以推行学分制为方向,推动育人模式更加优化;以改革考核管理为重点,推动优良学风形成;以加强教学督导为动力,推动优良教风形成;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标志,推进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以学生就业创业为向导,推动教学效果评价工作;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推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积极搞好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做好教学保障工作;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日,学校召开第四届教学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办学水平,为实现建院升本目标而努力。会议认为,2006年是学校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是今明二年的重要任务。会议要求坚持以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针,以建院升本为核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明确发展方向,做好基础工作;二是贯彻办学理念,抓好学科专业建设;三是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优良教风的形成;四是严格管理,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五是搞好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六是抓紧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七是拓展就业渠道,改进教学效果的评价;八是围绕学校“办学有特色、本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发展战略目标,提高治校治教的水平。  这一时期,学校教学工作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  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相继修订、制定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实施方案》、《跟班试读暂行规定》、《教学工作规程》等十四个教学管理文件;2001年5月到2006年5月,相继修订、制定了《教学工作规程》、《关于对〈教学和教学管理责任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试行)〉有关内容的补充规定》等四十余个教学管理文件,并认真抓好落实,教学秩序进一步好转,教学及教学管理规范化意识进一步加强。大力推行了学生评教和授课质量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教师教学工作档案,坚持了每月一次的系主任联席会制度等。这些制度及管理举措的出台,使整个教学工作的管理更加有章可循,并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几年以来,学校一直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不断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工作井然有序。  3、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近几年来,学校在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⑴积极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校针对专科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对专科层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不断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取舍,必须紧扣培养目标,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重点突出应用性。对各专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修订,对各专业重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整合,加大了实践课的教学力度;在教学方法方面不断进行有益探索,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改变了过去“一本书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扩大了授课的信息量,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⑵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学校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将其作为形成办学特色的切入点,注重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近些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微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添置了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生均多媒体教室座位数、语音室座位数、图书阅览室座位数、教学用计算机台件数均高于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学校建立了经上级认定的普通话测试站,是省级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和地市级初中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是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景德镇地区的唯一考点,还是华为网络认证工程师的培训基地。同时,学校新建了20多个教育教学实习基地,有的与兄弟院校合作,借助兄弟院校实验条件开展实验实训,有的与国家大中型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学习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美术专业学生写生投入大自然怀抱,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则直接到酒店或旅行社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此同时,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各系注重抓好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以提高动手能力。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舞台。  ⑶积极推进课程结构的优化  为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利于学生成才,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学校决定从2002级学生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这是我校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经过几年实践,取得预期效果。学分制的实行,大量选修课的开设,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也为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型与应用技术型的培养目标,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⑷改革考核管理,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  学校严格执行《考核管理暂行规定》、《考场规则》和《监考人员职责》,坚持执行考卷审核、交叉监考、封名阅卷、集中登分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考务管理规定,确保考务流程中每个环节责任到人;坚持对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等有关水平能力的考试实行考生全员录相,坚决杜绝代考现象发生。从2004年开始,学校进一步完善试题库建设,并首先在公共外语考试中试行试题库调题组卷,逐步推行到其它学科;适时更新题库,逐步扩大教考分离课程的比例。通过对考试的严密监控,促使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通过对考核的科学管理,推动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⑸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改革,推动优良教风的形成  通过从严治校,学校已初步建立起全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成立校系二级教学督导组,制订并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评价方案。几年来,这个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和健全。坚持做到加强校一级教学督导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督查人员对教师的督导作用;坚持做到组织督查人员定期到系室指导工作,参与有关教研活动;坚持做到组织督查人员参与学校有关教学研究活动,给学校和教务主管部门出主意、提建议;坚持做到发挥系一级教学督导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并规范系教学督导组的工作。  4、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初步形成多科性办学优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校招生规模和招生范围迅速扩大,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学科及专业建设,到2006年5月,形成了现在学校“9系1部2中心”的格局。  2000年6月,学校启动联办本科教学工作。经省教育厅批准,江西师范大学在我校中文系、物理系分别开设汉语言文学教育和物理教育二个本科班,开创了学校本科教育先河。到2003年,联办本科已扩大到六个专业,即除汉语言文学教育和物理教育外,新增英语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艺术设计和生物科学四个专业。联办本科的开设,对于学校提高办学层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校际交流,学习兄弟学校教学管理经验以及促进学校今后进一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2000年6月开始,学校遵循“发挥优势、凸现特色、加强重点、突出创新”的原则,巩固与提高传统优势学科,重点建设特色学科,使学科整体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英语教育、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及应用、陶瓷艺术设计、电脑美术设计、生物教育等7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2006年,大学语文、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环境保护等课程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  根据社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需求情况,学校适时增设了一些新的专业,包括法律、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涉外文秘、计算机网络技术、影视多媒体、城市绿化与物业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三十多个专业,使学校招生专业达到四十二个,形成了以人文学科和理学学科为主导、工科专业为辅助,艺术设计和体育专业为两翼的专业结构,凸现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艺体相衬”的多科性办学优势。  5、以评促建,顺利通过三项评估  2003年至2004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先后接受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三项评估,即:高职高专院校工作水平评估、高校实验室评估和高校师资队伍评估。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工作水平评估是全方位的,执行的是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标准,涉及面较广,要求较高。学校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严格按照评估体系,集全校之智,举全校之力,迎接挑战,把握机遇,以良好的办学水平和工作实绩,赢得了评估专家的较高评价,顺利通过了三项评估。通过评估,我们认识到,学校要发展,必须眼光要远、立足要高、工作要实,根据校情,明确办学定位,确立办学思路,坚持以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来增强办学活力,提高社会声誉;通过评估,学校办学思路进一步明晰,教育教学质量意识进一步强化,工作标准进一步提升,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教学基础设施、实验(践)场地建设进一步改善。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水平  为了不断提高师资水平,2000年以来,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确定了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要求,规范了操作程序;聘请了外籍教师充实外语教学一线;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提高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加大教学人员在职学习提高和从事科研的督查奖励力度,出台了相关的工作量要求、考评办法、计分细则和奖励标准;组织教学人员相互听课,组织教学质量评价和优质课评选活动;积极推荐和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省级和校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帮带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开展教学比武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竞赛活动;  截止到2007年6月,我校专任教师总数386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4%;教师队伍中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36名,其中正高24名,研究生总数为114人,其中博士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3%;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名师2人,中青年省级骨干教师9人。师资的学历结构正趋于合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一切都在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优化师资结构,学校制定了引进高学历教师的优惠政策,出台了聘请“双高”(教授、博士)教师来校兼职的鼓励措施。目前学校已从兄弟院校聘请了16位“双高”教师来校兼职。与此同时,通过多方努力,学校于2001年取得了聘请外国文教专家的资格,并于当年9月,聘请了学校第一任外籍教师杰米•L•斯坦。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执教能力,学校每年都举办新教师岗前培训班,帮助他们掌握大学教师必备的教育理论及相关法规知识,增强“依法治教”、“科学施教”的自觉性。学校还组织部分教师到兄弟院校学习考察,甚至出国访学,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学科动态,掌握学术信息。通过考察学习,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和理论素养,也增强了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加强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  在学校党委行政正确领导下,全体教职员工克服困难,通力合作,开拓进取,积极推动科研工作向前发展,学校科研工作呈现繁荣景象。  日,学校首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学校科研工作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会议确定了今后几年学校科研工作的总目标: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科研工作要出新成果,科研管理要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  日,学校召开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会议在肯定一年来科研工作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与兄弟院校之间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科研工作总量偏小、层次偏低、科研立项较少、课题层次较低、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还较单一等。会议强调,要将科研工作作为学校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来抓,努力促进科研水平的稳步提高。科研工作要提上议程,摆正位置,强化管理,硬化指标,加强领导,增强意识,加大科研工作力度,确保对科研工作保障到位。  从2001年首届科研工作会议结束到2003年第三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期间,学校一是于日制定了《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成果奖励条例》;二是于日成立景德镇学院(筹)首届学术委员会;三是积极鼓励教职工从事科研工作。组织申报省级以上课题项目5项,出版教材专著10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余篇等。  日,学校召开第三届科研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努力开创我校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会议总结了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回顾了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提出了今后学校科研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从2003年第三届科研工作会议结束到2006年第四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的三年间,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是科研意识不断增强。校党委和行政强化科研意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与办学实力的增强,学校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也不断调整,从原先的注重教学,到提出“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服务为本”。这表明学校的办学思想在不断升华,更表明全校上下科研意识不断增强。  二是科研组织逐步健全。学校逐步加强了科研工作的组织建设,在校行政分工方面有副校长主抓科研工作,下设科研处专门负责科研管理工作;2004年,成立了校陶瓷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下设陶瓷文化研究所和陶瓷艺术研究所;各系也配有副主任专门负责科研工作。科研机构的建立为学校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搭建了科研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是制定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2004年5月,修订了《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成果奖励条例(试行)》,制定了《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试行)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工作量要求及科研成果计分细则(试行) 》。2005年11月,制定了《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试行)》。2006年11月,制定了《关于开展学术讲座活动的若干规定(试行)》、《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学术道德规范(试行)》、《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青年科研基金管理条例(试行)》等。  四是科研成果逐年递增。三年来,论文发表方面,教职工共发表学术论文418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刊物90篇,人大复印资料题录3篇,SCI收录6篇;出版书籍方面,出版书籍44部,其中专著12部;课题申报方面,校级立项课题有117项,市科技局立项课题有11项,省级立项课题有45项。2006年,由吴丁同志申报的“梅花草属系统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实现了在国家级自然科学课题成功申报零的突破。(以上内容详见附录)  五是学术交流更加活跃。学校重视和加强了学术交流活动,校、系两级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科技活动。学校还十分重视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如2004年5月,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顾明远先生应邀来校作了主题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学术报告,2005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曲新久先生应邀来校讲学,2006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饶平根先生应邀来校讲学等。学校还先后聘请省内外重点大学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定期来校举办学术讲座。  2006年11月,学校开展了首届学术月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我校的学术文化内涵,浓厚了校园学术氛围,促进了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我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五是科研投入持续增加。2004年,学校安排的科研经费为13.1万元,超过前两年总和;2005年投入18.2万元,接近前四年总和;2006年科研经费又有了明显的增长,其中学校投入约20万元,获课题资助26.8万元。学校还出台政策,鼓励教职员工争取横向科研经费,经努力,2005年学校争取到横向课题1项,到位资金5000元;2006年争取到2项,到位资金3万元。多层面、多渠道资金的投入,不仅为学校科研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经费保障,也进一步激发了教职工的科研热情。   日,学校召开第四届科研工作会议。会议主题为:强化科技意识,创新科研工作,为实现建院升本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会议回顾了过去几年来学校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提出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有十个方面内容:转变观念,创新科研工作新理念;高度重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研工作;强化升本意识,扭转科研工作落后局面;科学管理,积极搭建好科研平台;政策引导,造就高素质的科技队伍;择优扶持,努力促进科技创新;统筹安排,发挥实验室对科研的支撑作用;突出创新,规划建设特色科研课题;强化合作,开展全方位的科研活动;引入评价机制,严肃学术道德规范。  五、开展主题教育,推动事业发展  2000年以来,学校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2001年4月,学校开展了“管理工作质量月”活动。通过活动,使学校各领域、各层次的工作标准、质量意识、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意识得到明显增强,为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打下了坚实基础。活动中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于5月受到学校表彰。  2002年,3~9月,学校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弘扬井冈山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读书教育活动。通过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李岚清同志对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的重要批示,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5~11月,学校又开展了“塑造江西人新形象”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以塑造江西人“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新形象为目标,以《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塑造江西人新形象”教育活动通知》精神为指导,通过学习先进典型,对照自己找差距,增强了师生的开明意识、创新意识和诚信意识。  2003年6月,根据省教育工委《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基层党的组织中开展争创“十面红旗”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校党委在全校各党支部和全体党员中开展了“争创‘十面红旗’”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11月,学校在全校组工干部中开展了“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通过上述两项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顺利完成五校合并,努力争取实现建院升本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学校先后举行了一系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3~10月,学校开展了“学校艺术节暨参加‘全市第二届艺术节’”系列活动;5~8月,开展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学习活动;从6月开始,开展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年”活动;6~12月,开展了“师德师风” 主题教育活动;10~11月,开展了“遵纪守法,尊师爱校,争做文明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各项活动都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学校及市级表彰。  2005年,7~12月,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开展了“建设平安和谐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提升士气,鼓舞斗志,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充满活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全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7月~11月,在全校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006年,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将“八荣八耻”要求落到实处,4~6月,在全校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教育活动。  月,为进一步加强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工作,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繁荣校园文化,在全校师生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在全校开展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开展‘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主题教育活动。为期三个月的“一训三风”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优秀人物和感人事迹。校长熊冬根在“一训三风”主题教育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号召全体师生员工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工作。继续发扬“自强不息,泽土惠民”的校训精神,努力建设“文明、和谐、开放、奋进”的校风,自觉养成“敬业爱生,德艺双馨”的教风和“勤学、善悟、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建院升本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2007年,从3月开始,在全校开展“提倡艰苦奋斗,建设节约型校园”教育实践活动。校长熊冬根在3月29日召开的动员大会上作了题为《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动员报告。报告就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切实搞好学校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充分认识艰苦奋斗、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意义;二是把握五个要点,扎实开展各项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即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以群众参与为基础,动员和组织全体师生员工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做贡献;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要以制度建设为保证,逐步建立“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要以技术手段为辅助,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三是讲究方法,注重效果,正确处理教育实践活动与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  六、全面争先创优,连年捷报频传  2000年以来,学校多次组织师生参加全国、全省组织的有关考试、竞赛等评比活动,取得了可喜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在近几年举行的全国大学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我校学生成绩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学校教师夏景峰、王安维、刘升辉、程辛、李美珍、郑丰银、章朝晖、汪勇、徐国基、黄磊、顾勤、吴笑萍、余永来、江新平、贾兵、程坚、付翠等分别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中荣获一、二等奖;全校各处室、各系(部)在组织参加省级以上集体或个人竞赛、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得表彰;我校学生曾剑、张符娥、毕颜利、陈奇春、戴彬、杨雄、史国村等分别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荣获一、二等奖;肖团、张胜军等多名同学分别荣获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光荣称号;在“CCTV”全省高校英语演讲赛中,我校03旅游英语班肖团同学获江西赛区二等奖及高职高专“十佳”称号;2005年11月,学校爱心社被授予全省大学生示范社团;2006年5月,王尹同学被共青团景德镇市委授予2005年度“十佳共青团员”荣誉称号;2005年11月,毛鹏飞被共青团江西省委员会、江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授予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2006年4月,章朝晖被评为景德镇市第六届“瓷都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9月,王安维入选2006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4月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 “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至2007年以来,我校外语系学生杜宣梅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连续被省市多家媒体报道,日,《中国教育报》在第二版刊登《杜宣梅:身残志坚谱写美丽人生》,报道了杜宣梅同学自强不息的事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自2000年联办本科班以来,连年都有毕业生考上研究生,2007年6月,学校生化系和外语系共有14位同学考上研究生,其中生化系生物学本科班32名学生中有13人报考12人录取。6月22日下午,学校在陶艺中心报告厅召开2007年考研颁奖大会,对这14位同学敏而好学的精神进行了嘉奖。  七、适应规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主动适应全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新形势,做大做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从2000年3月到2001年9月,学校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3000余万元,建成两幢共12404平方米的标准化学生公寓,4085平方米的学生生活服务中心,3910平方米的艺术大楼,2783平方米的综合楼二期工程,1774平方米的图书馆二期工程,可容纳4000名观众的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及风雨灯光球场,5500平方米的教职工宿舍,多功能文体活动中心,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校园面积达3万平方米,装备了10个计算机房、4个语音室、4个多媒体教室,新增图书资料3万余册。学校己具体满足3000名学生就读的能力,比1999年翻了一番。  日,学校十二项系列工程竣工暨新学年开学典礼在校运动场隆重举行。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振鹏给庆典发来贺电。市委副书记、市长许爱民、市委副书记张忠信、市人大主任周庭祥、市政协主席龚农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德意等前来祝贺并参观指导工作。省委宣传部学校教育处处长刘英诚,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聂威分别受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的委托到会祝贺。出席庆典的社会各界人士200余人,师生2000余人,庆典由校党委书记范希贤主持。十二项系列工程竣工后,学校已具备满足3000名学生就读的能力,比1999年翻了一番,为后来筹建景德镇学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八、整合教育资源,实施五校合并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做大做强景德镇市高等教育,江西省教育厅、景德镇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初开始酝酿整合景德镇市高等教育资源。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市委市政府决定以高专为龙头,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等四所学校并入高专,在此基础上筹建景德镇学院。  2003年3月,江西省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03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支持景德镇市高等教育资源整合。  日,市长许爱民主持召开了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景德镇高专等学校资源整合方案》:景德镇高专等学校的资源整合是以景德镇高专为龙头,将江西省电大景德镇分校、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景德镇师范学校、景德镇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组建景德镇学院。会议决定向省政府呈报景德镇高专等学校资源整合方案。范希贤、徐文辉、欧阳柏寿、杨乃梓、程章永列席了会议。  ~17日,市委书记姚亚平主持召开了中共景德镇市委召开八届六次全委会,会议对景德镇市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日,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向江西省人民政府呈报《关于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景德镇分校、景德镇师范学校并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请示》。  日,景德镇高校资源整合领导小组成立。市委书记、市长许爱民任组长,副组长有刘德意、谢茹、范希贤,成员有熊冬根、傅桂龙、吴光辉、饶亚明、龙骏、舒超英、江永、叶芳森、熊皓、徐文辉、欧阳柏寿、胡桂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景德镇高专,范希贤兼任办公室主任。  日,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召开关于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江西省电大景德镇分校并入高专的论证会。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傅桂龙主持,参加论证的专家有胡国林、宁钢、方乐书、罗学正、韩晓光。专家组一致认为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江西省电大景德镇分校并入景德镇高专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目前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建议尽快按有关程序,办理好将上述两所学校并入景德镇高专的有关手续。  日,受江西省教育厅委托,以江西财经大学戴士根教授为组长,曾昭轰、胡业华、吴吉平、刘和生为成员的专家组一行五人,对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江西电大景德镇分校、景德镇师范学校并入高专进行了专家论证:以景德镇高专为主体,将上述三校并入景德镇高专符合省政府关于我省高校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的总体部署,其方案可行,条件成熟,建议省教育厅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三校并入景德镇高专。  日,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向江西省人民政府呈报《关于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等四所学校并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请示》。要求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江西省电大景德镇分校、景德镇师范学校、景德镇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景德镇高专。  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等四所学校并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批复》:一是景德镇高专整合四校资源后,继续保留江西省电大景德镇分校、景德镇教师进修学校两块牌子,承担原江西省电大景德镇分校相应业务工作,并负责对本市中小学新增教师的培养以及在职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二是景德镇高专的办学层次、管理体制、财政拨款渠道和级别保持不变;三是为了使原景德镇师范学校现有在校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同意其学校公章使用到现有在校生全部毕业为止;四是景德镇高专新校区建设的土地征用,必须做到依法审批,对农民补偿必须到位。  日,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刘德意主持召开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等四所学校并入高专交接工作协调会。副市长谢茹及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交接过程中的人事、编制、财政、资产等有关事项进行了认真研究。值此,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等四所学校并入高专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景德镇陶瓷职大等四所学校并入后,景德镇高专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职工人数由原来的280余人增加到620余人,各类在校学生达7000余人,涵盖了全日制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中等教育和在职培训。学校原有的机构设置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根据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教育厅《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学校于月进行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改革的基本内容:一是合理设置机构,强化编制管理。经市编委同意,学校内设了24个中层机构,其中12个党政管理机构,11个教学机构,1个教辅机构。另外根据有关章程设置群团组织2个。二是进行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以建立“机制科学、职能明晰、工作协调、行为规范”的干部管理体系,形成富有生气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新的用人机制为目标,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进行了改革。党务干部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讨论决定的方式进行选拔,其他领导干部的选拔采取个人申请报名、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党委讨论决定、行政聘任的方式进行。三是强化岗位聘用和岗位管理。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实行了聘(任)用制,打破了专业技术职务和干部职务终身制。四是建立以校内津贴为主要形式的分配激励机制。  改革的基本做法:一是精心做好准备工作;二是认真制定改革方案;三是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四是组织工作严肃认真;五是党委领导贯彻始终;六是改革工作善始善终。  改革的初步成效:一是机构设置更加合理。根据学校实际工作需要和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能,相关相近的职能机构尽可能合并或合署办公。四校并入高专后,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合了五校领导班子,成立了景德镇高专新的领导班子。原五校所属的职能部门同时进行了撤并与整合。二是建立了结构合理的中层干部队伍。三是初步消除了一些影响学校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四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学校带来了新的变化。主要有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值此,我们积极推进、平稳过渡,圆满完成了五校合并工作,具体标志是实现了四个统一:即机构统一设置,人员统一安排,财务统一管理,校产统一使用。  九、筹建本科院校,谱写壮丽篇章  二十一世纪初,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整合地方教育资源,筹建景德镇学院既是发展江西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促进景德镇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3年和2004年,省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制定的全省教育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支持景德镇整合教育资源,筹建景德镇学院。筹建景德镇学院是市委市政府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1、筹建工作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002年至2003年,市委书记姚亚平非常重视景德镇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工作,酝酿在景德镇高专基础上筹建景德镇学院事宜。  日,中共景德镇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成立景德镇学院筹备小组的通知”: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我市公共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快景德镇学院筹建步伐,经市委研究同意,成立景德镇学院筹备小组。范希贤任组长,熊冬根、饶亚明任副组长,成员有王伯建、童光侠、徐松林、钱尼国、徐文辉、欧阳柏寿、胡桂林、杨乃梓、刘文龙。  2003年7月,市委书记姚亚平亲自带领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范希贤、熊冬根到拟作为景德镇学院新校址的浮梁县湘湖乡白虎湾实地勘察,提出了新校区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日,市长许爱民主持召开了市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范希贤、熊冬根列席了会议。会议听取了景德镇学院选址情况汇报。会议明确:一是景德镇学院选址定在浮梁县湘湖镇;二是具体选点由副市长从文景、谢茹牵头,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浮梁县及湘湖镇、景德镇高专共同选定;三是确定征地原则为征用成本低、占用耕地少的用地;四是景德镇学院目前要做好两项工作,即组织有关人员到上海市松江区考察学习高校建设,借鉴经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人才,改善师资结构,发奋图强,提高教学质量。  日,市长许爱民主持召开了市长例会。范希贤列席了会议。会议研究了景德镇高专有关用地事宜。会议明确:10月底前确定景德镇高专新校址用地。根据会议精神,确定景德镇高专新校址选定在浮梁县湘湖镇白虎湾,按征地1200亩,控制800亩发展用地的要求,于10月份完成了地形测量和地形图绘制工作。  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景德镇高专新校址建设完成了划定红线图、确定总平规划设计、进行了红线范围内的地质勘探和灾害性评估、专家评审等工作。这期间,国务院出台政策,暂时停止审批“农转非”用地,学校新校区建设暂时搁置。景德镇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经认真研究,决定在现景德镇高专的校园内适度扩大基建规模,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日,学校向市政府递交申报成立景德镇学院所需的五份材料,即《关于成立景德镇学院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景德镇学院(筹)年发展战略规划》、《景德镇学院章程》、《景德镇学院(筹)学科建设规划》、《景德镇学院(筹)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请市政府审定。市政府于12月向省政府呈报《关于成立景德镇学院的请示》。  日,市长虞国庆来学校主持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议。市委副书记张忠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长庚,副市长谢茹出席了会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学校范希贤、熊冬根、王伯建、欧阳柏寿、郑富年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景德镇高专筹建景德镇学院工作情况汇报,会议作出以下决定:一是调整景德镇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虞国庆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长庚任常务副组长,副市长谢茹、景德镇高专党委书记范希贤、校长熊冬根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二是解决景德镇高专发展用地问题,即把原来从景德镇高专已有办学用地划出的400亩土地及地面建筑设施划归景德镇高专,在临近学校周边范围内再划拨200亩可用土地给景德镇高专,市政府原在浮梁县湘湖镇规划的1200亩土地作为景德镇高专长远发展控制用地;三是逐步提高景德镇高专的财政拨款基数;四是同意景德镇高专向银行申请中长期贷款5000万元,由市政府贴息5年;五是减免学校建设规费;六是重新核定原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经费;七是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2、围绕本科院校设置标准,全面推进建院升本工作  自2003年6月市委市政府作出整合高教资源,筹建景德镇学院的决定以来,至2007年7月,全体高专人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兴校”的指导思想,本着“自强不息,泽土惠民”的创业精神,围绕“建院升本”之目标,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凝心聚力,共图大业,在建院升本的道路上劈荆斩棘,勇往直前。  一是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理清了学校的办学思路。2003年10月,制定了《景德镇学院(筹)年发展战略规划》,2005年10月,全面修改、制订了学校发展战略及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建设三大规划,为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立了目标,明确了任务,描绘了蓝图。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定位。办学理念:以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为亮点,以发展为目的;办学类型:地方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辅、以服务为本;办学层次:本专科教育共同发展,逐步扩大本科教育比重;学科专业门类:以人文学科和工学学科为主要学科,师范、非师范教育兼容;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型和应用技术型,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适应的人才;服务区域:立足本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发展方向:进一步办好教学型普通高校,为向教学研究型高校发展奠定基础;战略目标:通过六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办学有特色,本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战略目标。  二是围绕设置本科院校的五大核心指标,全面推进建院升本工作。  第一,学校占地面积。在日由市长虞国庆来学校主持召开的现场办公会议上,解决了景德镇高专发展用地问题,使学校占地面积达到982亩。  第二,校舍建设面积。2004年至2005年,学校筹措资金3074万元,完成了新教学楼、艺术楼二期工程、三栋学生公寓总计建筑面积为38368平方米的工程建设;年,学校筹措资金1693万元,完成了学生活动中心、塑胶运动场、物理实验工厂、两栋学生公寓总计20360平方米(塑胶运动场未计算建筑面积)的工程建设;2006年至2007年,学校筹措资金2700万元,完成了20870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工程建设。从2004年至2007年,学校上述工程总投入资金7647万元,总建筑面积达到79598平方米。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2003年,全校在编教职工总数258人,其中专任教师181人,正高5人,副高37人,硕士研究生12人;2004年,全校在编教职工总数483人,其中专任教师339人,正高10人,副高94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6人;2005年,全校在编教职工总数485人,其中专任教师342人,正高13人,副高100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9人,在读研究生73人;2006年,全校在编教职工总数516人,其中专任教师386人,正高18人,副高107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58人(不含在读);至2007年7月前,具有正高职称教师24人,副高职称教师112人,博士研究生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为114人。  第四,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2004年,学校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300万元,新增图书资料2万余册;2005年,学校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700万元,新增图书资料12万册;2006年,学校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650万元,新增图书资料13万册;到2007年初,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到2900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4000元;各类纸质图书总数达到50万册以上,生均图书达到80册以上。上述两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本科设置标准。  3、建院升本工作成绩斐然  ~31日,江西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一行8人对我校建院升本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专家组由来自全省6所高校的专家和省教育厅的部门领导组成。原华东交大副校长沙国平教授任专家组组长,成员有王国炎、曾昭轰、许祥云、张波、王彬森、刘江华、杨为民。专家组在12月31日召开的考察结果反馈上对学校筹建景德镇学院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日,省教育厅厅长漆权签发了景德镇高专设置景德镇学院评审反馈意见传真件:“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重视下,在景德镇高专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景德镇高专的升本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己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办学条件大部分己达到国家本科设置标准,部分指标有些差距。”  为了全面达到国家本科院校设置标准,到2007年7月,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创业,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接近达到国家本科院校设置标准。  第一,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共投资一亿元人民币,兴建了一幢电化教学大楼,一幢图书馆大楼,一幢学生活动中心大楼,五幢标准化学生公寓,扩建了艺术大楼,改建了一幢健身馆等,使校舍建筑面积达到了20多万平方米,在2003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实施了水电增容、管线改造和田径场改造工程,新建了8个篮球场和6个羽毛球场,使水电容量和运动场地比2003年翻了一番;同时还完成了旧楼房装修、校园绿化、亮化工程,使校园环境更加优美舒适。  第二,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改善其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学校采取“在职培养与对外引进”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每年列支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培养提高师资水平和引进高学历人才,使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由2003年的3%提高到2007年的32%。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达到了35%,完全达到了设置本科院校的标准。  第三,加强了实验室、图书馆建设。为了改善教学辅助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校持续不断地加强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投入,重点建设了电子通信、环境工程、华为网络、汽车检修和动漫设计等六个实验室,普遍改善了各类实验室的条件;建立了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网络服务体系,新购各类图书文献近四十万册。使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了三千万元,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以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根基,在继承、提炼学校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确定了“一训三风”,即以“自强不息、泽土惠民”为校训;以“文明、和谐、开放、奋进”为校风;以“敬业爱生、德艺双馨”为教风,以“勤学、善悟、求实、创新”为学风,并在全校深入持久地开展“一训三风”教育活动,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全校师生员工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1.6453 second(s), 5 db_queries,
1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景德镇高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