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知道北京湖南师范大学的老师熊晓琳l老师的邮箱

||||||||||||||||
您的位置:&&&&&&& 正文
聚焦课堂革命⑥ :北师大课堂教学改革见成效
 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聚焦课堂革命⑥
改革“活水”为课堂注入活力 ――北京师范大学课堂教学改革见成效
熊晓琳在给学生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李亚楠 摄&
  画面优美的音乐PPT在播放,有的学生在安静地欣赏,有的学生在抓紧时间跟老师交流……每周四下午的课间休息,北京师范大学教七楼401都是这样轻松愉悦;就连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也积极地互动。很少有人能想到,这是一堂思想政治课:优美的音乐是熊晓琳老师为学生准备的“课间甜点”,既让学生得到了放松,也能给学生各种启迪。
  思想政治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北京师范大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
  教学方法改革创设学生钟情的课堂
  提起思想政治课,不少人便会联想到板正的概念和略显平淡的课堂。但是,在北师大,说起思想政治课以及授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熊晓琳,学生们立刻来了精神――在他们看来,熊晓琳这个名字就“约等于”有趣的思想政治课。许多高年级同学在给大一新生选课的建议中总是不忘嘱咐他们:“盯住熊晓琳,学好思政课!”
  熊晓琳有怎样的妙招,让学生如此钟情于她的课堂?“我做的所有工作其实都服务于一个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熊晓琳如是说,这也是她21年来做教师的基本信条。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她制作了各种画面优美的音乐PPT在课间播放:《世界名校之旅》用于鼓励学生进一步深造;《年迈父母的话》提醒学生要理解和体谅父母,对父母心存感激;《成长的一角》告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应该如何去面对……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手段,不仅给予学生各种启迪,也使熊晓琳的课更加有声有色、丰富精彩。
  熊老师还收集了大量的歌曲,通过从《北方吹来十月的风》到《走进新时代》,几十首歌曲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再现出来,非常生动,富有感染力。讲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段历史的时候,她使用了《北方吹来十月的风》这首歌曲,通过听歌讲授背景,让同学们了解了那个时代;《工友歌》让学生体会了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农友歌》让学生回顾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春天的故事》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迎面吹来的改革春风。
  教学方法改革让思政课变精品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染力和实效性,在信息化条件下构建了“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网络课堂”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为了鼓励老师们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学院专门设立了院级教学改革项目,通过立项的方式给老师一定的支持。
  学院要求每一位老师一个学期至少听一堂同事的课,鼓励年轻教师多观摩老教师的课,学习老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技能;老教师听年轻教师的课,帮助年轻教师成长。每一门课程定期集体备课,有针对性地探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具体问题。
  2010年起,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全国范围内7个综合试点院校之一,开展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试点工作,承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两门课的试点工作,都采取专家团队、专题授课的方式。课程突出“新”和“活”,也就是新问题、新观点和活理论。
  两门课的教学团队共有19位教师,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各个领域的资深学者。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研究专长,分别承担了一至两讲教学任务。由于教师对每一个题目都有专门的研究,既在内容上突出了重点,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特长,突出课程的研究性和前沿性,保证课程的品质。
  课程结束时,老师们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针对两门课程的调查显示,对课程讲授方式表示喜欢的同学达到93.33%。
  汉语文化学院李姣的说法非常具有代表性:“这种新授课形式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道夺目风景,而经过革新之后的政治课也变得愈加精品,愈受青睐。”
  目前,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常规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只是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
  基于对“课程是教学诸关键要素的载体”和“课程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在教学建设和改革中,重点加强了对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以校级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为牵引,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不断深化。2006年以来,学校直接投入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经费约4亿元,生均每年6000余元。
  北京师范大学在校级教学建设和改革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视加强专家意见的反馈和多形式的培训交流,实施过程管理,不仅注重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成效,更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尤其注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青年教师能力发展系列项目是北京师范大学近几年重点规划的项目,该类项目包括青年教师能力发展项目、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资助项目、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获奖资助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与新教师培训与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新教师助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以及精品课程培训支持计划、教学研讨会议支持计划、讲座教授基金助教项目等,共同构成了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完备体系,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文学院主讲“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专题”的陈雪虎教授,先后主持了校级教改项目中的自由申请项目和课程学习考核评价方式改革项目,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在“你认为教师教学突出的优点是什么”中这样说:“强烈的个人风格――课前读书,课上讨论,课后读书报告、参与讨论,期末做presentation(课堂展示)、交论文,然后不考试,我有种置身于美国校园里的感觉了。” (通讯员 李亚楠)
  【校长点评】
更新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当今时代,信息网络能随时随地把教育服务传递给任何人,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思考和交流的方式,学习资源提供的自由性、开放性增强,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凸显,教与学的关系发生深刻变革。未来个性化学习社会的教师更应当是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就是学习者―― 一个终身学习者。教师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变化,转变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成为知识创新的生力军。高校要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为各级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完善的专业发展支持,不断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职业道德的养成;要深化以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资源使用效益;要把教师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优化管理效能,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更加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经验型管理转向更加科学的管理,从相对封闭的管理转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管理,完善公平正义、更加开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制度环境,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董奇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 《中国教育报》日第8版
】【】【】【】【】【】
{ 编辑:周玲玲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师范大学的老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