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句话翻译成z藏语翻译软件语 “当弟子成熟的时候,上)师就会出现”

仓央嘉措道歌
&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找你的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早前,我知道在藏区流传着这一首情诗。这是我当时读过的最感人的一首。在前些日子,我知道了情诗的作者仓央嘉措。如同仓央嘉措的一首道歌所言:“第一最好不发现,免得不由迷上它;第二最好不谙习,免得以后受煎熬。”我发现自己已经情不自禁地陷入了仓央嘉措的精神世界里。由于自身所知有限,现把网友青国青城的帖子转载于此。并向他致谢。
&&&&&&&&&&
于仓央嘉措道歌中做一霎之旅&&&&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找你的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一个过于久远的名字;他的诗作竟是这般的入世、入情,以理悟禅;原来,高僧大德似也不能超然物外,对红尘情爱依然心有烦恼,更况乎处俗世中的我辈凡夫们。
&&&&“仓央嘉措”,藏语意思为“音律之海”;有人说,这本就是对他一生多桀命运的先知预言。
&&&&仓央嘉措的出生地,是位于不丹之东、西藏南部门隅地区的达旺;达旺是门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十四岁选定为转世灵童而离家,便就再也没能回到过他终身思念的故乡。目前印度国在门隅驻扎了一个师的军队。
&&&&&&&&&&&&&&&&&&&&&&&& (藏南达旺镇全景,现为印方控制)
性格可以影响人的命运,但是,理想却决定着人的命运。
&&&&仓央嘉措在世的欢乐与痛苦,无不与他的取舍紧紧相连;但无论去作怎样的决择,他的生命,都注定是无法实现一个完满。
&&&&他快乐而忧伤,不管世间多么纷繁嘈杂,内心始是平静如砥,情爱挚求明澈快意;这便是,我关注洛桑仁钦仓央嘉措的始起。
&&&&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岁剃度入布达拉宫称位黄教领袖,册封为六世达赖。十年后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以“耽于酒色,不守清规”之过,康熙帝下旨废黜,诏文“执献京师”。
&&&&他被逐出布达拉,解押进京;1706年秋,道经青海湖畔贡嘎诺尔,于风雪之夜倏然隐循,无人知其所往所终。
&&&&也无人知其的后来,他的卒年及准确可考的圆寂地。
&&&&至今,布达拉宫里,唯独没有安置六世达赖的灵塔;寺院的塑像、壁画中也寻不见他的身影。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爱情最终指向幻灭,换来的是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和孤寂油灯下爱恨歌哭的生命倾诉,仓央嘉措情歌表达了他割心的疼痛,他也成为唯一未在宗寺中存身的另类和叛逆,他倏然隐循的身影和不知所终的脚印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直到发现七世达赖的灵童出现在玛吉阿米的故乡,让我相信一世浪漫情缘的再相会!
&&&&&&&&&&&&&&&&&&
(拉萨:传说仓央嘉措与情人玛吉阿米曾在此约会)
&&&&据史料记载,仓央嘉措离开拉萨、被解送北上,无数为他送行的人们泪流满面。在人们请求六世达赖为一切众生祈祷的乞求声中,他的身前堆满了数不清的洁白哈达。
&&&&走过哲蚌寺时,僧侣们含着热泪,舍命从蒙古兵手中将仓央嘉措抢回。拉藏汗闻之,即调兵攻打哲蚌寺,喇嘛死伤甚重。仓央嘉措生不忍之心痛,说道,生死于我已无所谓。言罢,独自径直往蒙古军中。其后,在赴京途中,消逝于青海湖畔,时年25岁。
&&&&在藏地,灵塔内多为活佛、高僧的肉身。
&&&&仓央嘉措身世经历仍是个谜;目前只有一种说法,是他圆寂于阿拉善的(南寺),他的灵塔应是在那里。雍和宫是他的造像。
&&&&&&&&&&&&&&&&&&&&& (阿拉善承庆寺,传说仓央嘉措在此圆寂)
&&&&我言慢行行,
&&&&您道君且住。
&&&&问君此心可悲切,
&&&&何日再相会?
&&&&他于微笑中做一霎之旅,充满怜惜的走过人间尘土;在历史的长河中惊鸿一瞥,又匆匆的隐逝。只留下永远不解的后世之谜,留下神秘无尽的猜测和优美流畅的诗句。
&&&&虽是不甚成功的活佛,却是有着丰富人间情怀的伟大诗人。
&&&&原于藏汉译文的差异,便有着不同的文字版本。经典的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诗》,汇聚了他六十六首传世情诗。今已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传遍了世界五州。而在民间中,流传着仓央嘉措的情诗,却是有二百余首之丰。
&&&&在藏地佛国,念的最多的是六字真言,唱的最多的是仓央嘉措的情歌。
&&&&歌曲《在那东山顶上》,旋律取自藏族民歌《次仁拉索》,填词则是仓央嘉措的两首诗,以略加修饰连缀而成。
&&&&朱哲琴《央金玛》专辑中,有一首歌名为《仓央嘉措的情诗》;歌词就几句,反反复复的唱着真言经,美妙绝伦,宛是天籁。
佛祖慈悲度众生,诗圣情歌暖人心。
&&&&布达拉容不下他,他亦是不留恋布达拉;在他行将走出宫门,曾回头对随从说,“不要散失我的诗稿,来日还要交还给我的”。这句话,后来被人们认定是他的转世吉言。离去前,他还用心写下赠与拉萨情人的诗,永留了最后的浪漫,那一世的情缘:
&&&&天空洁白仙鹤,
&&&&请把双翅借我,
&&&&不到远处去飞,
&&&&只到理塘就回。
&&&&今日,这首情诗已谱曲成歌,经藏族歌手容中尔甲的动情演绎,似如泣如诉,哀婉心悲。
&&&&后来,寻访灵童转世,七世、十世达赖喇嘛,皆是生于理塘(今属四川甘孜);应验了他的先知先明。
&&&&仓央嘉措二十四岁前的诗作,由世间常人看来,是讴歌爱意的情歌;而从密宗学的角度解读,却是观想本尊的道歌,具有深刻的佛思哲理。从中也可略为的感知,仓央嘉措道行的高深。
&&&&藏传佛教高僧对其有过评价:“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独立特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益”。
&&&&风流的才情、显尊的高位、悲悯的早陨,都业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间;惟有脍炙心口的篇篇诗章,
三百年后还依然的真切。于心深处的感动,令我们长久地想念起他。
&&&&“今观其情歌,其事奇,其词丽,其心苦,其命薄,其意哀,其情长,其旨远,不禁同之欢愁,与之共鸣,为之叹息。”
余音犹在水,绝唱已如霜。
&&&&关注于他身世的种种,关注着藏传佛教,引领着我,将目光投向青海湖畔的莲花山下;于是,我与塔尔寺有了简单的缘起。
&&&&其实,一切事端的起始,并不一定需着理由,自然而然便是缘;所有的,只是一念之间的必然牵系而已。
&&&&佛理称,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
&&&&&&&&&&&&&&&&&&&&&&&&(额济纳旗南寺,仓央嘉措灵塔)
&&&&菩提根本,惟在大悲。
&&&&仓央嘉措短暂的二十四年,是无愧于一个大乘行者、妇人之仁的德行。所谓妇人之仁,必是人类最终的大慈悲,普天下之众生,如果都怀有此仁心,极乐便也就不远了。
  他以他的诗句,将生命永远的延续着。
&&&&他依然是活在藏地广袤的土地上,活在雪域苍穹百姓的心间里,活在他热情似如火一般燃烧的诗作里。
&&&&必然,也是会长久的鲜活在我心。
&&&&沧桑三百年恍然过,仿佛还真切的听见他在说:
&&&&那一日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你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听一宿梵唱,不为参悟
&&&&只为寻找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瞬
&&&&我飞羽成仙,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日,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只是,就在那一夜
&&&&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再读仓央嘉措,依然触动心弦。只是,诗的最后一段,让人黯然,莫非他负了佛前的花朵?只因红颜失色了吗?还他是想以此方式告诉世人一切皆空,色既是空,情亦为空,不如入空的道理?
&&&&了前世一段姻缘
&&&&如烟往事
&&&&人猜疑
&&&&其他倒影尔
全文结束后,青国青城对仓央嘉措的情况做了补充介绍,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一代圣僧,一代情圣仓央嘉措。&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
&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心上。”《仓央嘉措情歌》
相传仓央嘉措在入选达赖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的意中人,他们终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马,恩爱至深。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故宫后,他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恋着美丽的情人。他便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来,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便顺着脚印寻觅,最后脚印进入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随后铁棒喇嘛用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还派人把他的情人处死,采取严厉措施,把仓央嘉措关闭起来。悲痛欲绝仓央嘉措便把佛深深埋进了心底,拿起笔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
  我修习的喇嘛的脸面,
  不能在心中显现,
  我没修的情人的容颜,
  却在心中明朗地映见!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
  佛真的是在心底了,作为一个人的仓央嘉措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情人没有挂在嘴上修炼,但是她却清清楚楚地出现在心底,在当时对密宗佛教极为推崇的西藏社会,作为最高领袖的达赖喇嘛没有丝毫畏惧,因为他不想背叛自己的心灵,他爱的是人,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人。
当今流行的是伊沙“润色”的新版《仓央嘉措情歌》。但是和专事藏汉翻译专家往往意见相左。
&&&&事实上,《仓央嘉措情歌》不是“情歌(杂鲁)”,而是“道歌(古鲁)”,因为原文的题目是“仓央嘉措古鲁”而并非“仓央嘉措杂鲁”。在藏语里,“杂鲁”是有规范的,“杂”是名副其实的“情”。
&&&&而“古鲁”的含义是“道歌”,含劝诫意义的宗教道歌。所以,最初翻译仓央嘉措诗歌的汉人,不论现在怎么权威,其实他都很失败,因为单在诗歌题目的翻译上,他就犯了错误,以致以讹传讹到今天。而对仓央嘉措诗歌内容的翻译,更有不少歪曲历史、扭曲事实之处,甚至置真正的西藏文化及其宗教的意义于不顾,事实上扭曲了这些诗歌的本意。
&&&&下面就诗歌中广为传诵的两首诗,做一简单分析:&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
&&&&&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
&&&&(附:伊沙“润色”为:&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
&&&&&母亲般的情人脸庞,浮现在我心上。”)
&&&&以这样的译法,读者当然会以为这是在诉说对情人的思念。然而非也。这是由于译者对西藏文化和西藏历史不了解甚至不负责所导致的。译者的失败之处,在“年轻姑娘”(或“母亲般的情人”)一词上。在原文里,此词为“玛吉阿玛”,而“玛吉阿玛”并不是什么“年轻姑娘”,也不是“母亲般的情人”。“玛吉”直译过来是“不是亲生的”的意思;“阿玛”是“母亲”的意思,也即是说,“玛吉阿玛”的意思是“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
&&&&大家都知道,“母亲”一词往往不仅仅指的是生身母亲,而常常被赋予很多含义,比如大地母亲、祖国母亲等等。仓央嘉措所言的“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除了他本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断言他想说的是谁。我们必须在了解当时的历史以及对仓央嘉措本人有较深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以试着去领会他所言的“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以及整首道歌。
&&&&他的这首诗歌,是在藏蒙(受施者和施主)关系日趋恶化的历史状况下完成的。1075年,蒙古拉藏汉为了夺得政权,谋杀了为西藏民族立下丰功伟绩并受到西藏人民崇敬和爱戴的第司·桑杰嘉措,而第司·桑杰嘉措也正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政教两方的恩师(想进一步了解当时时局以及这首道歌的朋友,可以参阅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由华则与拉加才让编著的《藏族文学史》藏文版),继而这股恶势力又想方设法地陷害仓央嘉措,以致1707年,仓央嘉措被迫放弃政权,远离拉萨,一生都不得不在流亡岁月中度过。
&&&&结合当时的历史,分析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把“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理解为在仓央嘉措生命里与亲生母亲可以相提并论的重要人物第司·桑杰嘉措。略懂藏族文学及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首诗其实是用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仓央嘉措当时的思想感情,既在缺乏人身自由、政权沦落他族手上的历史状况下,怀念往日昌盛的故土或思念已故恩师第司·桑杰嘉措。也有藏族学者认为,“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指的是仓央嘉措的根本上师,而这也符合西藏的宗教传统。
&&&&实际上,《仓央嘉措道歌》里的很多诗歌都是以或暗示或譬喻或代指的手法,表达了佛学中的某些观念,隐晦地传达了仓央嘉措本人的处境,以及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所导致的许多难以明言的整个民族的苦衷,并非儿女情长。&
&&&&再看另一首:&
&&“如果不曾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
&&&&如果不曾相识,怎会受着相思的熬煎。”&&
&&(附:伊沙“润色”为:&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这首诗的翻译也很失败,原因是译者没有尊重这首道歌的本意,而是凭主观之见加以翻译,事实上原文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相恋”和“相思”(懂藏文的可以对照原文)。&
&&&&以下译法更贴近原文的意思:&
&&“第一最好不发现,免得不由迷上它;&
&&&&第二最好不谙习,免得以后受煎熬。”
&&&&可见原诗根本就不是“情歌”,而是名副其实的“道歌”。而且,对于这首道歌的理解,是需要对佛教、尤其是对藏传佛教的基本理解的。作为达赖喇嘛的仓央嘉措,自小受到广泛的宗教教育(其父乃是宁玛伏藏大师仁增·白玛林巴的后人,也是一位修行有成就的密宗师、瑜伽士),15岁正式登上六世达赖喇嘛的法座,更是受到西藏佛教高僧大德严格的宗教教育,因此,他的世界观实则是一种佛教的世界观,这也体现在他的这首诗中,所要传达的是佛教的教义:要想获得相对永恒的幸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节制乃至克服自身的欲念。
&&&&故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之所以以这样一种“情圣”的形象广为人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藏汉两种文化互相接触之时,由于充任其中关键一环的翻译者个人的局限和好恶,而不是去下功夫了解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一味地一厢情愿、兴之所致,使得仓央嘉措乃至他的诗歌不断地被改头换面,为我所用。尽管这个“情圣”的形象很人性化,更能赢得世俗人间的欢心,可是究竟是否符合其真实、原本的形象,恐怕还是与他同根、同族、同质的人了解得更多吧?也因此,当在论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物及其作品之时,是不是还应该去了解这个人物及其作品“所在”的民族和文化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类似事件恰也反映出“本土”之外的人们对于“本土”的想象。具体到西藏而言,则是对西藏的想象。正如同萨义德在《东方学》(三联书店出版)中所指出的:“德国的东方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学术的东方,或至少是古代的东方:它可以成为抒情诗、幻想作品甚至小说的主题,但它出来就不是现实的存在……”(页25)“任何就东方进行写作的人都必须以东方为坐标替自己定位;具体到作品而言,这一定位包括他所采用的叙述角度,他所构造的结构类型,他作品中流动的意象、母题的种类——所有这一切综合形成一种精细而复杂的方式,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发掘东方的内蕴,最后,表述东方或代表东方说话。”(页27)“……是东方学家——诗人或学者——使东方说话,对东方进行描述。为西方展现东方的神秘。”(页27)。
&&&&由此看来,包括伊沙所“润色”的“《仓央嘉措情歌》”其实也正是“东方学”的翻版而已。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将萨义德话里的“东方”置换成“西藏”,将“西方”置换成“汉地”或诸如此类。
&&&&忽然想起不久前在上海的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家说他要创作一部关于仓央嘉措的音乐剧,有人问,是关于仓央嘉措的生平还是仅仅就仓央嘉措的“情圣”那部分?他一挥手,大声地说,仓央嘉措只是我需要的一个符号。
&&&&何以要选择“这一个”符号,他已经在说:我去过西藏五次了,我还去过康巴,康巴人是连希特勒都欣赏的优秀人种。于是有着康巴血统的人就问,你去过康巴什么地方?可不想他的回答是,我去过康巴好几个地方,我只用了一天就转完了。什么什么?怎么会这么快?有人问,你从哪里去的?而他说,拉萨啊;在拉萨有一天我喝多了,几个朋友开车带我在拉萨附近转了一大圈,说那就是康巴啊。人们不禁失笑:那是他们在逗你呢,康巴还远着呢……
对了,萨义德还有一句话,让我深以为然:“‘真正’的东方至多激发了作家的想像,但很少能控制其想像”(页29——30)。&
&&&&--------------------------------------
&&&&当弟子成熟的时候,上师就会出现——西藏谚语&
&&&&————————————————————&
&&&&诗是不可译的。如同英语化的唐诗宋词。
&&&&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大大折损了母语诗文之美,我觉得诗这个东西和母语有很大的关联,离开了母语的传递,诗歌要表达的意境便不真切起来,特别是藏语的诗文。
&&&&汉译仓央嘉措诗版本很多,我基本上都读过,感觉很好的不多。
&&&&当然,这是基于我对不会藏语的前提下的认识。
 &&但我以为,仓央嘉措的诗在藏区如此受欢迎,其原来的语境应该远高于翻译后。
 “最好不见最好,
 & 也省得情思萦绕。
 & 原来不熟也好,
  就不会这般神魂颠倒。”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很多人读这些诗的感觉,首先是很温暖,然后感动得想哭,绝望的想笑!
生活中还有人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吗?
也许他的一生实在是命途多舛的一生,身份屡被怀疑,终身颠沛流离。
他自己尚且如此,又怎么能有现世安稳的爱情呢?
不过也许唯其动荡,才能写出如许情诗吧。
& “守门的狗儿呀
  你比人还机灵
  别说我黄昏出去
  别说我清晨才回
  若遂姑娘心
  今生便无学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
  又负姑娘一片情”
&&&&&&&&&&&&&&&&&&&&&&&&&&&&&&
&“&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尤比汝多情。
  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是这般,若将此心勤学道,即心成佛有何难。
  结尽同心缔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与卿再世重逢日,玉树临风似少年。
  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殃殃,绝顶聪明惊世智,叹他如是总茫茫。
  山头野马性难驯,机陷难堪制彼身,自叹神通空具足,不能调伏枕边人。
  欲倚檀窗伴卿卿,颇悔今生悟道成。有心持钵禅林隐,无奈情多误美人。
  静坐修观法眼开,祈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 不请情人却自来。
  入山投谒得道生,求教上师说明因。争奈相思如梦梦,意马心猿看真真。
  情到浓时欲致辞,轮回不断续相思。除非死后权分散,未许生前有别离。
  自愧多情损佛名,倾城一笑颂心经,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相见争如不见,免得纠缠。
&&&&不见争如不知,免得相思。
&&&&不知争如不识,免得戚戚。
  庄严境界处我是法王,流离浪荡时我是情郎。
&&&&可见处眼常在,不可见处心永恒。”
意味深长的字句,足够让世世代代的世人来品味其内涵和寓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孩子,你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我想把这句话纹在自己身上,跪求懂藏文的朋友把这句话翻译成藏文,或做_百度知道
“孩子,你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我想把这句话纹在自己身上,跪求懂藏文的朋友把这句话翻译成藏文,或做
图案,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去民族大学的论坛找那些高材生给你翻译,之后找美院的人给你设计!别在这儿求歪字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仓央嘉措道歌
&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找你的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早前,我知道在藏区流传着这一首情诗。这是我当时读过的最感人的一首。在前些日子,我知道了情诗的作者仓央嘉措。如同仓央嘉措的一首道歌所言:“第一最好不发现,免得不由迷上它;第二最好不谙习,免得以后受煎熬。”我发现自己已经情不自禁地陷入了仓央嘉措的精神世界里。由于自身所知有限,现把网友青国青城的帖子转载于此。并向他致谢。
&&&&&&&&&&
于仓央嘉措道歌中做一霎之旅&&&&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找你的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一个过于久远的名字;他的诗作竟是这般的入世、入情,以理悟禅;原来,高僧大德似也不能超然物外,对红尘情爱依然心有烦恼,更况乎处俗世中的我辈凡夫们。
&&&&“仓央嘉措”,藏语意思为“音律之海”;有人说,这本就是对他一生多桀命运的先知预言。
&&&&仓央嘉措的出生地,是位于不丹之东、西藏南部门隅地区的达旺;达旺是门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十四岁选定为转世灵童而离家,便就再也没能回到过他终身思念的故乡。目前印度国在门隅驻扎了一个师的军队。
&&&&&&&&&&&&&&&&&&&&&&&& (藏南达旺镇全景,现为印方控制)
性格可以影响人的命运,但是,理想却决定着人的命运。
&&&&仓央嘉措在世的欢乐与痛苦,无不与他的取舍紧紧相连;但无论去作怎样的决择,他的生命,都注定是无法实现一个完满。
&&&&他快乐而忧伤,不管世间多么纷繁嘈杂,内心始是平静如砥,情爱挚求明澈快意;这便是,我关注洛桑仁钦仓央嘉措的始起。
&&&&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岁剃度入布达拉宫称位黄教领袖,册封为六世达赖。十年后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以“耽于酒色,不守清规”之过,康熙帝下旨废黜,诏文“执献京师”。
&&&&他被逐出布达拉,解押进京;1706年秋,道经青海湖畔贡嘎诺尔,于风雪之夜倏然隐循,无人知其所往所终。
&&&&也无人知其的后来,他的卒年及准确可考的圆寂地。
&&&&至今,布达拉宫里,唯独没有安置六世达赖的灵塔;寺院的塑像、壁画中也寻不见他的身影。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爱情最终指向幻灭,换来的是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和孤寂油灯下爱恨歌哭的生命倾诉,仓央嘉措情歌表达了他割心的疼痛,他也成为唯一未在宗寺中存身的另类和叛逆,他倏然隐循的身影和不知所终的脚印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直到发现七世达赖的灵童出现在玛吉阿米的故乡,让我相信一世浪漫情缘的再相会!
&&&&&&&&&&&&&&&&&&
(拉萨:传说仓央嘉措与情人玛吉阿米曾在此约会)
&&&&据史料记载,仓央嘉措离开拉萨、被解送北上,无数为他送行的人们泪流满面。在人们请求六世达赖为一切众生祈祷的乞求声中,他的身前堆满了数不清的洁白哈达。
&&&&走过哲蚌寺时,僧侣们含着热泪,舍命从蒙古兵手中将仓央嘉措抢回。拉藏汗闻之,即调兵攻打哲蚌寺,喇嘛死伤甚重。仓央嘉措生不忍之心痛,说道,生死于我已无所谓。言罢,独自径直往蒙古军中。其后,在赴京途中,消逝于青海湖畔,时年25岁。
&&&&在藏地,灵塔内多为活佛、高僧的肉身。
&&&&仓央嘉措身世经历仍是个谜;目前只有一种说法,是他圆寂于阿拉善的(南寺),他的灵塔应是在那里。雍和宫是他的造像。
&&&&&&&&&&&&&&&&&&&&& (阿拉善承庆寺,传说仓央嘉措在此圆寂)
&&&&我言慢行行,
&&&&您道君且住。
&&&&问君此心可悲切,
&&&&何日再相会?
&&&&他于微笑中做一霎之旅,充满怜惜的走过人间尘土;在历史的长河中惊鸿一瞥,又匆匆的隐逝。只留下永远不解的后世之谜,留下神秘无尽的猜测和优美流畅的诗句。
&&&&虽是不甚成功的活佛,却是有着丰富人间情怀的伟大诗人。
&&&&原于藏汉译文的差异,便有着不同的文字版本。经典的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诗》,汇聚了他六十六首传世情诗。今已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传遍了世界五州。而在民间中,流传着仓央嘉措的情诗,却是有二百余首之丰。
&&&&在藏地佛国,念的最多的是六字真言,唱的最多的是仓央嘉措的情歌。
&&&&歌曲《在那东山顶上》,旋律取自藏族民歌《次仁拉索》,填词则是仓央嘉措的两首诗,以略加修饰连缀而成。
&&&&朱哲琴《央金玛》专辑中,有一首歌名为《仓央嘉措的情诗》;歌词就几句,反反复复的唱着真言经,美妙绝伦,宛是天籁。
佛祖慈悲度众生,诗圣情歌暖人心。
&&&&布达拉容不下他,他亦是不留恋布达拉;在他行将走出宫门,曾回头对随从说,“不要散失我的诗稿,来日还要交还给我的”。这句话,后来被人们认定是他的转世吉言。离去前,他还用心写下赠与拉萨情人的诗,永留了最后的浪漫,那一世的情缘:
&&&&天空洁白仙鹤,
&&&&请把双翅借我,
&&&&不到远处去飞,
&&&&只到理塘就回。
&&&&今日,这首情诗已谱曲成歌,经藏族歌手容中尔甲的动情演绎,似如泣如诉,哀婉心悲。
&&&&后来,寻访灵童转世,七世、十世达赖喇嘛,皆是生于理塘(今属四川甘孜);应验了他的先知先明。
&&&&仓央嘉措二十四岁前的诗作,由世间常人看来,是讴歌爱意的情歌;而从密宗学的角度解读,却是观想本尊的道歌,具有深刻的佛思哲理。从中也可略为的感知,仓央嘉措道行的高深。
&&&&藏传佛教高僧对其有过评价:“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独立特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益”。
&&&&风流的才情、显尊的高位、悲悯的早陨,都业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间;惟有脍炙心口的篇篇诗章,
三百年后还依然的真切。于心深处的感动,令我们长久地想念起他。
&&&&“今观其情歌,其事奇,其词丽,其心苦,其命薄,其意哀,其情长,其旨远,不禁同之欢愁,与之共鸣,为之叹息。”
余音犹在水,绝唱已如霜。
&&&&关注于他身世的种种,关注着藏传佛教,引领着我,将目光投向青海湖畔的莲花山下;于是,我与塔尔寺有了简单的缘起。
&&&&其实,一切事端的起始,并不一定需着理由,自然而然便是缘;所有的,只是一念之间的必然牵系而已。
&&&&佛理称,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
&&&&&&&&&&&&&&&&&&&&&&&&(额济纳旗南寺,仓央嘉措灵塔)
&&&&菩提根本,惟在大悲。
&&&&仓央嘉措短暂的二十四年,是无愧于一个大乘行者、妇人之仁的德行。所谓妇人之仁,必是人类最终的大慈悲,普天下之众生,如果都怀有此仁心,极乐便也就不远了。
  他以他的诗句,将生命永远的延续着。
&&&&他依然是活在藏地广袤的土地上,活在雪域苍穹百姓的心间里,活在他热情似如火一般燃烧的诗作里。
&&&&必然,也是会长久的鲜活在我心。
&&&&沧桑三百年恍然过,仿佛还真切的听见他在说:
&&&&那一日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你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听一宿梵唱,不为参悟
&&&&只为寻找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瞬
&&&&我飞羽成仙,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日,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只是,就在那一夜
&&&&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再读仓央嘉措,依然触动心弦。只是,诗的最后一段,让人黯然,莫非他负了佛前的花朵?只因红颜失色了吗?还他是想以此方式告诉世人一切皆空,色既是空,情亦为空,不如入空的道理?
&&&&了前世一段姻缘
&&&&如烟往事
&&&&人猜疑
&&&&其他倒影尔
全文结束后,青国青城对仓央嘉措的情况做了补充介绍,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一代圣僧,一代情圣仓央嘉措。&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
&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心上。”《仓央嘉措情歌》
相传仓央嘉措在入选达赖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的意中人,他们终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马,恩爱至深。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故宫后,他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恋着美丽的情人。他便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来,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便顺着脚印寻觅,最后脚印进入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随后铁棒喇嘛用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还派人把他的情人处死,采取严厉措施,把仓央嘉措关闭起来。悲痛欲绝仓央嘉措便把佛深深埋进了心底,拿起笔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
  我修习的喇嘛的脸面,
  不能在心中显现,
  我没修的情人的容颜,
  却在心中明朗地映见!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
  佛真的是在心底了,作为一个人的仓央嘉措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情人没有挂在嘴上修炼,但是她却清清楚楚地出现在心底,在当时对密宗佛教极为推崇的西藏社会,作为最高领袖的达赖喇嘛没有丝毫畏惧,因为他不想背叛自己的心灵,他爱的是人,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人。
当今流行的是伊沙“润色”的新版《仓央嘉措情歌》。但是和专事藏汉翻译专家往往意见相左。
&&&&事实上,《仓央嘉措情歌》不是“情歌(杂鲁)”,而是“道歌(古鲁)”,因为原文的题目是“仓央嘉措古鲁”而并非“仓央嘉措杂鲁”。在藏语里,“杂鲁”是有规范的,“杂”是名副其实的“情”。
&&&&而“古鲁”的含义是“道歌”,含劝诫意义的宗教道歌。所以,最初翻译仓央嘉措诗歌的汉人,不论现在怎么权威,其实他都很失败,因为单在诗歌题目的翻译上,他就犯了错误,以致以讹传讹到今天。而对仓央嘉措诗歌内容的翻译,更有不少歪曲历史、扭曲事实之处,甚至置真正的西藏文化及其宗教的意义于不顾,事实上扭曲了这些诗歌的本意。
&&&&下面就诗歌中广为传诵的两首诗,做一简单分析:&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
&&&&&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
&&&&(附:伊沙“润色”为:&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
&&&&&母亲般的情人脸庞,浮现在我心上。”)
&&&&以这样的译法,读者当然会以为这是在诉说对情人的思念。然而非也。这是由于译者对西藏文化和西藏历史不了解甚至不负责所导致的。译者的失败之处,在“年轻姑娘”(或“母亲般的情人”)一词上。在原文里,此词为“玛吉阿玛”,而“玛吉阿玛”并不是什么“年轻姑娘”,也不是“母亲般的情人”。“玛吉”直译过来是“不是亲生的”的意思;“阿玛”是“母亲”的意思,也即是说,“玛吉阿玛”的意思是“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
&&&&大家都知道,“母亲”一词往往不仅仅指的是生身母亲,而常常被赋予很多含义,比如大地母亲、祖国母亲等等。仓央嘉措所言的“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除了他本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断言他想说的是谁。我们必须在了解当时的历史以及对仓央嘉措本人有较深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以试着去领会他所言的“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以及整首道歌。
&&&&他的这首诗歌,是在藏蒙(受施者和施主)关系日趋恶化的历史状况下完成的。1075年,蒙古拉藏汉为了夺得政权,谋杀了为西藏民族立下丰功伟绩并受到西藏人民崇敬和爱戴的第司·桑杰嘉措,而第司·桑杰嘉措也正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政教两方的恩师(想进一步了解当时时局以及这首道歌的朋友,可以参阅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由华则与拉加才让编著的《藏族文学史》藏文版),继而这股恶势力又想方设法地陷害仓央嘉措,以致1707年,仓央嘉措被迫放弃政权,远离拉萨,一生都不得不在流亡岁月中度过。
&&&&结合当时的历史,分析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把“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理解为在仓央嘉措生命里与亲生母亲可以相提并论的重要人物第司·桑杰嘉措。略懂藏族文学及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首诗其实是用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仓央嘉措当时的思想感情,既在缺乏人身自由、政权沦落他族手上的历史状况下,怀念往日昌盛的故土或思念已故恩师第司·桑杰嘉措。也有藏族学者认为,“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指的是仓央嘉措的根本上师,而这也符合西藏的宗教传统。
&&&&实际上,《仓央嘉措道歌》里的很多诗歌都是以或暗示或譬喻或代指的手法,表达了佛学中的某些观念,隐晦地传达了仓央嘉措本人的处境,以及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所导致的许多难以明言的整个民族的苦衷,并非儿女情长。&
&&&&再看另一首:&
&&“如果不曾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
&&&&如果不曾相识,怎会受着相思的熬煎。”&&
&&(附:伊沙“润色”为:&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这首诗的翻译也很失败,原因是译者没有尊重这首道歌的本意,而是凭主观之见加以翻译,事实上原文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相恋”和“相思”(懂藏文的可以对照原文)。&
&&&&以下译法更贴近原文的意思:&
&&“第一最好不发现,免得不由迷上它;&
&&&&第二最好不谙习,免得以后受煎熬。”
&&&&可见原诗根本就不是“情歌”,而是名副其实的“道歌”。而且,对于这首道歌的理解,是需要对佛教、尤其是对藏传佛教的基本理解的。作为达赖喇嘛的仓央嘉措,自小受到广泛的宗教教育(其父乃是宁玛伏藏大师仁增·白玛林巴的后人,也是一位修行有成就的密宗师、瑜伽士),15岁正式登上六世达赖喇嘛的法座,更是受到西藏佛教高僧大德严格的宗教教育,因此,他的世界观实则是一种佛教的世界观,这也体现在他的这首诗中,所要传达的是佛教的教义:要想获得相对永恒的幸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节制乃至克服自身的欲念。
&&&&故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之所以以这样一种“情圣”的形象广为人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藏汉两种文化互相接触之时,由于充任其中关键一环的翻译者个人的局限和好恶,而不是去下功夫了解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一味地一厢情愿、兴之所致,使得仓央嘉措乃至他的诗歌不断地被改头换面,为我所用。尽管这个“情圣”的形象很人性化,更能赢得世俗人间的欢心,可是究竟是否符合其真实、原本的形象,恐怕还是与他同根、同族、同质的人了解得更多吧?也因此,当在论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物及其作品之时,是不是还应该去了解这个人物及其作品“所在”的民族和文化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类似事件恰也反映出“本土”之外的人们对于“本土”的想象。具体到西藏而言,则是对西藏的想象。正如同萨义德在《东方学》(三联书店出版)中所指出的:“德国的东方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学术的东方,或至少是古代的东方:它可以成为抒情诗、幻想作品甚至小说的主题,但它出来就不是现实的存在……”(页25)“任何就东方进行写作的人都必须以东方为坐标替自己定位;具体到作品而言,这一定位包括他所采用的叙述角度,他所构造的结构类型,他作品中流动的意象、母题的种类——所有这一切综合形成一种精细而复杂的方式,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发掘东方的内蕴,最后,表述东方或代表东方说话。”(页27)“……是东方学家——诗人或学者——使东方说话,对东方进行描述。为西方展现东方的神秘。”(页27)。
&&&&由此看来,包括伊沙所“润色”的“《仓央嘉措情歌》”其实也正是“东方学”的翻版而已。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将萨义德话里的“东方”置换成“西藏”,将“西方”置换成“汉地”或诸如此类。
&&&&忽然想起不久前在上海的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家说他要创作一部关于仓央嘉措的音乐剧,有人问,是关于仓央嘉措的生平还是仅仅就仓央嘉措的“情圣”那部分?他一挥手,大声地说,仓央嘉措只是我需要的一个符号。
&&&&何以要选择“这一个”符号,他已经在说:我去过西藏五次了,我还去过康巴,康巴人是连希特勒都欣赏的优秀人种。于是有着康巴血统的人就问,你去过康巴什么地方?可不想他的回答是,我去过康巴好几个地方,我只用了一天就转完了。什么什么?怎么会这么快?有人问,你从哪里去的?而他说,拉萨啊;在拉萨有一天我喝多了,几个朋友开车带我在拉萨附近转了一大圈,说那就是康巴啊。人们不禁失笑:那是他们在逗你呢,康巴还远着呢……
对了,萨义德还有一句话,让我深以为然:“‘真正’的东方至多激发了作家的想像,但很少能控制其想像”(页29——30)。&
&&&&--------------------------------------
&&&&当弟子成熟的时候,上师就会出现——西藏谚语&
&&&&————————————————————&
&&&&诗是不可译的。如同英语化的唐诗宋词。
&&&&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大大折损了母语诗文之美,我觉得诗这个东西和母语有很大的关联,离开了母语的传递,诗歌要表达的意境便不真切起来,特别是藏语的诗文。
&&&&汉译仓央嘉措诗版本很多,我基本上都读过,感觉很好的不多。
&&&&当然,这是基于我对不会藏语的前提下的认识。
 &&但我以为,仓央嘉措的诗在藏区如此受欢迎,其原来的语境应该远高于翻译后。
 “最好不见最好,
 & 也省得情思萦绕。
 & 原来不熟也好,
  就不会这般神魂颠倒。”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很多人读这些诗的感觉,首先是很温暖,然后感动得想哭,绝望的想笑!
生活中还有人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吗?
也许他的一生实在是命途多舛的一生,身份屡被怀疑,终身颠沛流离。
他自己尚且如此,又怎么能有现世安稳的爱情呢?
不过也许唯其动荡,才能写出如许情诗吧。
& “守门的狗儿呀
  你比人还机灵
  别说我黄昏出去
  别说我清晨才回
  若遂姑娘心
  今生便无学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
  又负姑娘一片情”
&&&&&&&&&&&&&&&&&&&&&&&&&&&&&&
&“&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尤比汝多情。
  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是这般,若将此心勤学道,即心成佛有何难。
  结尽同心缔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与卿再世重逢日,玉树临风似少年。
  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殃殃,绝顶聪明惊世智,叹他如是总茫茫。
  山头野马性难驯,机陷难堪制彼身,自叹神通空具足,不能调伏枕边人。
  欲倚檀窗伴卿卿,颇悔今生悟道成。有心持钵禅林隐,无奈情多误美人。
  静坐修观法眼开,祈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 不请情人却自来。
  入山投谒得道生,求教上师说明因。争奈相思如梦梦,意马心猿看真真。
  情到浓时欲致辞,轮回不断续相思。除非死后权分散,未许生前有别离。
  自愧多情损佛名,倾城一笑颂心经,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相见争如不见,免得纠缠。
&&&&不见争如不知,免得相思。
&&&&不知争如不识,免得戚戚。
  庄严境界处我是法王,流离浪荡时我是情郎。
&&&&可见处眼常在,不可见处心永恒。”
意味深长的字句,足够让世世代代的世人来品味其内涵和寓意。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语翻译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