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朝代为何基本都有隐逸传?隐逸三国后是什么朝代意思?

末年是什么意思_末年的拼音
&  :末年   拼音:m& ni&n 注音:ㄇㄛ? ㄋㄧㄢ?   词性名词   基本解释   ◎ 末年 m&ni&n   [last years of a dynasty or reign] 历史上一个朝代或一个统治者统治的末期   引证解释   1. 老年;晚年。《庄子&齐物论》:& 昭文 之鼓琴也, 师旷 之枝策也, 惠子 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成玄英 疏:&皆少年盛壮,故能运载形智至於衰末之年。&《南史&隐逸传下&阮孝绪》:&? 阮孝绪 ?末年蔬食断酒。& 明 李贽 《又与周友山书》:& 秉忠 自幼为僧, 世祖 至 大都 见之,乃以释服相从军旅间,末年始就冠服。& 清 王士? 《池北偶谈&谈艺六&后山师曾黄》:& 陈后山 平生尊 黄山谷 ,末年乃云&向来一瓣香,敬为 曾南丰 。&&   2. 指一个君主在位或一个年号的最后一段时期。《汉书&孔光传》:& 霸 亦治《尚书》,事太傅 夏侯胜 , 昭帝末年为博士。&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 贞元 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序》:& 太祖 元年,户九十六万;末年天下既定,户三百九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 同治 末年,这里的道?姓 马 ,是敝同乡。&   3. 指一个朝代最后的一段时期。如: 明 朝末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iyu/274201.html
相关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雲根山骨)
(derdiyok)
第三方登录:魏晋南北朝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南开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魏晋南北朝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隐逸现象和隐士的生活也因其“隐”而变得神秘莫测。有机会或有条件出仕的士人长期或暂时性远离社会政治活动,游走于社会边缘的行为,在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其人。魏晋南北朝是中古史上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上接秦汉、下启隋唐,在政治制度、学术思潮、文学艺术和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跨越式的发展和质的飞跃。隐逸现象是魏晋南北朝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隐逸思想广泛流行、隐士群体力量十分壮大,涵盖了士人中的各个阶层,而且得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的社会认同。魏晋南北朝的隐逸是在东汉中后期掀起的一个隐逸浪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汉中后期至汉魏之际隐逸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以及隐逸现象的流行对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化的发展和隐逸现象的兴盛都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又因为魏晋南北朝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其中各个阶段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这一阶段的隐逸现象出现了多样化和极端化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种学术思潮融合交汇的时代,儒学地位虽有下降,但仍深刻影响着士人们的思想;老庄之学蓬勃发展,成为士人们的新宠,对他们的思想认识起到了颠覆性的改革,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玄学理论,更是成为这一时代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两汉时期引入我国的佛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空前繁荣的发展,深刻影响了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士人的思想意识形态。这些思想理论中不乏避世与出世观念,对士人隐逸思想的形成和隐逸行为的产生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军事斗争更加残酷,政权的频繁更替、社会的持续动荡都是造成隐士大量出现的客观原因。因此,在魏晋南北朝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因避乱避祸而隐居的士人。除此之外,魏晋之际隐士不满现实的求“道”之隐、西晋蔚然兴起的逍遥庄氏之隐、十六国北朝的不仕胡族之隐以及东晋南朝的以“隐”为时尚之美的现象都彰显了这一时代隐逸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另外,因学术而隐、因孝而隐以及因信仰宗教而隐的现象也十分常见,可见这一阶段隐逸类型的繁多。
基本的生活保障是隐士能够持续隐居生活、坚守人格自由和独立的前提。中国古代社会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济背景是隐逸生活得以实现和坚持的经济基础,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使人们产生安贫乐道的思想意识,所以,小农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隐逸现象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魏晋南北朝隐士的生活来源以灌园耕种、聚徒教授为主,也有部分隐士以采集渔猎和小型商业买卖为生,这与他们的自身素质有关,也和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在生活状态上有着很大差异,既有庄园之隐的舒适惬意,又有山林之隐的贫陋艰辛,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隐士的生活状态趋向赤贫化和原始化。
魏晋南北朝隐士普遍长寿,因为他们的社会压力相对较小,生活方式较为健康,但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有部分隐士的心理偏激、行为怪异。隐士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简陋,但却有着傲人的精神财富,著书立说、聚徒教授是他们益于当下、泽被后世的举动;谨言慎行、高尚淳朴是他们被世代颂扬的美好情操,纯化了周围的民风民俗,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教化作用。
魏晋南北朝隐士数量众多,隐逸现象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隐士地位有所提高,受到了皇帝以及各级政府官员的重视。这一时期各个阶段的招隐士活动都十分频繁,具有经常性、稳定性、宽容性和高度重视的特点,但有时也存在形式主义的弊端。在看待魏晋南北朝隐士时,应该采取全面、客观的态度,虽然他们有消极、逃避的一面,但隐士们在“立言”和“立德”方面都有自己的贡献,他们安贫乐道、不慕荣禄的高迈之气,是对古代官本位思想的一种摒弃和超越。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K235【目录】:
摘要5-7Abstract7-9目录9-13绪论13-27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13-18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18-23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23-25 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25-27第一章 隐士及隐逸含义概述27-42 第一节 隐士概念之由来27-34
一、“士”的概念分析27-30
二、隐士相关各称谓考释30-33
三、隐士各称谓之比较33-34 第二节 “隐”与“逸”含义之差别比较34-37 第三节 正史《隐逸传》中魏晋南北朝隐士之选择标准37-42第二章 东汉后期之隐逸现象概述42-66 第一节 东汉后期至汉魏之际隐逸思潮的兴起与发展42-54
一、东汉后期的社会形势及党锢之祸42-44
二、汉末隐逸思潮的发展及士人个人意识的觉醒44-54 第二节 汉末隐士与政治之互动关系分析54-66
一、汉末士人归隐原因概述54-62
二、汉末之隐逸特征——隐居放言62-66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隐逸现象兴盛的思想背景66-89 第一节 儒家之隐逸观66-72 第二节 道家之隐逸观72-77 第三节 魏晋士人思想之解放与隐逸思潮的大盛77-89
一、玄学思潮对隐逸思想的浸润77-84
二、佛教与道教对隐逸思潮的影响84-89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隐逸之风的流变89-148 第一节 魏晋之际隐士的存身以求道89-103
一、嵇康和阮籍隐逸行为之比较90-95
二、积极的“朝隐”之士——山涛95-97
三、消极抵抗之隐士——向秀97-100
四 其他隐士100-103 第二节 西晋的避祸之隐与庄氏之隐103-116
一、避乱避害之隐103-105
二、洒脱放达的庄氏之隐105-109
三、西晋隐士之个案分析109-116 第三节 十六国东晋的隐逸116-131
一、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统治下的汉族隐士116-120
二、东晋士人的尚隐之风120-131 第四节 南朝士人的美隐时尚131-142
一、家族隐逸现象的繁盛132-135
二、佛道二教对南朝隐逸现象流行之影响135-140
三、南朝隐士之个案分析——陶弘景140-142 第五节 北朝隐逸现象概述142-143
一、淡泊名利无心仕途142
二、宗教因素142-143
三、忠于南朝143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隐逸的其他原因143-148
一、为学术而隐143-145
二、为孝而隐145-148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隐士的物质生活148-167 第一节 农业经济与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化之关系148-159
一、农业思想对魏晋南北朝士人隐逸观念之影响148-153
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魏晋南北朝隐士物质生活之影响153-157
三、农业经济对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学之影响157-15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隐士的其他谋生方式159-163
一、隐居教授159-161
二、采集和渔猎161
三、采药为生161-162
四、靠家庭或他人资助162
五、商业买卖162-163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隐士的生活状况163-167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隐士素质分析167-181 第一节 身体素质167-169 第二节 文化素质169-173 第三节 道德素质173-178
一、顺应自然、不越礼法173-176
二、提倡节俭、反对奢靡176-177
三、仗义疏财、乐于助人177-178 第四节 心理素质178-181第七章 隐士与魏晋南北朝社会181-193 第一节 隐士的婚姻与交友181-187
一、魏晋南北朝隐士的婚姻家庭生活181-183
二、魏晋南北朝隐士的交友183-187 第二节 隐士的社会教化作用187-188 第三节 尊隐与崇隐188-193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招隐士189-190
二、百姓之崇隐190-193结语193-196参考文献196-203致谢203-20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个人成果20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后是什么朝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