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周期表下载是什么

元素周期表是否有边界?不断扩展会出现奇怪现象|化学|元素|周期表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元素周期表是否有边界?不断扩展会出现奇怪现象
元素之一--铜。
一些元素会释放放射性粒子。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化学元素。日,化学元素周期表再次增添新成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正式确认发现四种新的化学元素,而且这四种元素均已在实验室中生成。这种发现趋势是否还能够继续下去?究竟还有多少种新的化学元素等待我们去发现?有科学家认为,即使元素周期表没有边界,但是随着它的不断扩展,肯定会出现奇怪的现象。
  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正式确认发现四种新的化学元素。一些报告认为,这些元素“完善”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这种看法也许并不正确。可以相信,在此次批量发现新元素之后,肯定还有更多的新元素会不断被发现。不过,这一发现过程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新元素会越来越难以发现和生成。
  现在,这四个新元素能够做到的“完善”,只是填满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第七行。如果再发现第119号或120号元素,它们将另起一行,继续扩充化学元素周期表。随着新元素越来越多,没有人知道化学元素周期表究竟会扩展多长。有人怀疑,可能没有极限。也有一些人认为,可能会有一个临界点,即原子再也无法变得更重,因为这种巨大的原子是完全不稳定的,它们会立即以辐射的形式快速消散。但有一件事是明确的,如果我们试图制造出更重的元素,就可能发现它们的行为方式是极其怪异的。
元素周期表会越来越大。
钚被用于生产原子弹,即投放于日本长崎的“胖子”。
  元素是化学物质的最基本构件,一种元素其实是一种只包含一类原子的物质。因此,制造一种新元素就意味着制造一种新原子。每一种元素被赋予一个序号,比如碳的序号是6。这些序号并非只是随意赋予的数字标签,而是拥有一种最基本的含义,它们特指原子所包含的质子数。质子也是一种基本粒子,位于原子的核心部分,带有正电荷,带有负电荷的电子绕着原子核运行。除了氢原子外,原子核还包含有第二种粒子--中子,这是一种质量几乎与质子相同但不带电荷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可以拥有不同数量的中子,这种变体被称为“同位素”。中子起到一种粘合剂的作用,用于将质子约束在一起。如果没有中子,质子因为带有正电荷而互相排斥。同理,一些较重原子的原子核(如铀)也包含有许多相互排斥的质子,甚至中子也无法将它们聚合在一起。这样的原子拥有“放射性衰变”,即释放粒子和能量。当一个原子衰变时,其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在不断变化。因此,这种放射性衰变过程也会将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这种说法听起很奇怪,其实这一过程无时不刻发生于我们身边,甚至发生于我们体内的某种原子。每一种原子核拥有最理想的质子与中子比例,因此如果原子拥有太多或太少中子,它们就会衰变,即使它们的原子核很小。
  对于较轻元素,如碳或氧,这种稳定的比例恰好是1:1,较重元素需要中子稍微超出。宇宙的自然过程只能生成一定质量的元素。最轻的五种元素,从氢到硼,大多是生成于宇宙大爆炸过程中。更重的元素则只有生成于恒星中。在恒星内部,极端的高温高压环境迫使较轻元素的原子核聚合于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核聚变”。较大的恒星可以生成较重的元素,比如汞原子核中拥有80个质子。不过,元素周期表中许多元素却是生成于恒星爆炸或超新星爆炸的剧烈环境中。巨大的能量释放也可以完成新类型的聚变,如一种原子撞入另一种原子,从而生成像铀这样的元素,铀的质子数为92个。
  核聚变反应需要大量的能量,因为正电荷的原子核会排斥另一种原子核。原子核必须要极速运动冲破这种障碍并合并在一起。因此,铀是自然界拥有相当数量的最重元素,还没有发现自然过程能够生成比铀更重的元素。科学家要想制造新的元素,就必须利用粒子加速器将需要对撞的原子加速到一个极高的速度,甚至要达到光速的十分之一。这一目标在1939年实现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家生成了第93号元素,即镎。两年后,这一研究团队又制造出第94号元素--钚。科学家们很快发现,钚和铀一样会以极快的速度自发衰变,即核裂变,其大质量原子核会几乎一分为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一重大发现很快被投入应用,这种在粒子加速器中生成的钚被用于制造了核武器,即1945年在日本长崎投放爆炸的原子弹--“胖子”。钚的发现一直被当作军事秘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内部。
俄国著名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表了世界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物理学家又开始寻找新的元素。几十年来,美国关于此项研究的主要基地是伯克利,而现在大多数实验都已转移到了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俄罗斯方面的主要研究基地则是建于1956年的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最初,美国人在这场核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第95、97、98号元素分别被称为镅(americium)、锫(berkelium)和锎(californium)。但是其它的新元素的发现途径则完全不同,它们被发现于1950年代美国氢弹爆炸试验的废墟中。这些元素是在剧烈的爆炸中由核弹中的铀聚合而成。因此,第99号和第100号元素分别以核科学领域两位先驱的名字命名,即锿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命名,而镄则以著名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命名。
  随着冷战的加剧,美苏之间关于核科学研究的竞争更加激烈。从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伯克利和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科学家一直在争论究竟是谁最先生成了第102、104、105和106号元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对此做出了最终判决,直到1997年才将第104号元素鑪的发现者明确为伯克利,将105号元素??的发现者明确为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同时,第107号元素的竞争则是由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和新的对手之间进行,即德国重离子研究实验室,该实验室德文简称为GSI,位于达姆施塔特。最终,两家单位都被认为是该元素的发现者。
第117号元素原子核。
铝原子的简单电子壳。
  早期的人造元素都是利用较轻原子轰击较重原子生成的。但是,德国重离子研究实验室则找到了另一种方式,即利用聚合两种中等大小的原子核,比如利用锌、镍和铬离子轰击铅和铋。通过这样的方式,德国重离子研究实验室发现了第108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近年来,新元素的生成则很少靠单打独斗,更多则是联合研究的成果。比如此次发现的四种新元素,既有美国人的功劳,也有俄罗斯和德国人的贡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表示,最早确信发现第117号元素和第115号元素的人包括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以及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等几家单位,他们的成果来自于2010年到2012年间的各项实验。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和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于2006年开始合作,并成功发现了第118号元素。
  当然,这些成果并非是毫无争议的。俄罗斯人一直对将第113号元素认定由日本人发明而耿耿于怀。第113号元素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认为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旗下仁科加速器研究中心的超重元素研究小组“森田研究小组”发现。俄罗斯人认为,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最早于2003年就已首次利用钙轰击镅,而日本人的实验则是在一年后,日本人是利用锌离子轰击铋。
铬原子的复杂电子壳。
带负电荷的电子。
  所有这些争议的核心是,究竟什么才算是真正有说服力的结果。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专家决定了这一结果,但这种决定毕竟很主观。这些元素是通过对它们的放射性衰变特点进行检测的。每一种同位素拥有不同的衰变过程,每一种同位素分别以自己的速度进行衰变,以半衰期进行测量。由于这种微弱的信号必须在与其它原子核聚合过程中进行探测,因此确定哪一家声明更有说服力并不容易。
  考虑到这些难点,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原子大小的上限。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好的理由进入周期表的第八行。开启元素周期表第八行确实令人振奋,因为这将意味着我们不再像以往那样生成原子。原子中的电子是以电子壳的形式排列的,每一层电子壳拥有特定的电子数量,正是这些电子壳决定了原子的行为方式以及周期表的形状。第一层壳通常容纳2个电子,氢原子有1个,氦有2个。第二层壳可以容纳8个电子。这就是为什么周期表的第二行有8个成员。更高层的电子壳拥有更多的电子。
  新发现的四种新元素是元素周期表第七行的最后成员。如果我们能够发现第119号元素,它将是第八行首个成员,因此这种元素第八层壳的电子数为1个。不过,这种极端的元素可能会打破现有周期表的组织规则。每一列的元素拥有相似的特性, 这是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壳以同样的方式排列。比如,最左侧一列的元素都是活性金属,在它们的外层壳只有一个电子。这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原子有可能失去自己唯一的电子。相反,最右侧一列外层壳电子满员,这就意味着它们是很难发生化学反应的,因此它们被称为惰性气体。
一个氦原子拥有两个质子两个中子。
究竟还有多少元素等待我们去发现?
  不过,这些规则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超重元素。在它们的原子中,位于原子核附近的电子被正电荷的原子核紧紧吸引,它们以极快的速度运行。它们的速度适用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即物质移动速度越接近光速越会增加质量。因此,内层电子变重,这种连锁反应会带动外层电子,而外层电子则能够决定元素的化学特性。结论就是这种连锁反应意味着超重元素的行为方式可能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方式。此外,超重元素似乎是越重衰变得越快。这就意味着不仅仅很难研究它们的化学特性,而且更难以生成它们,即使生成了也难以检测它们的化学特性。同理,可以估计较大原子核的稳定性。因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我们无法进入元素周期表第八行。
  事实上,超重元素并非总是越重越不稳定。还是有一些原子核相对长寿,存在于“稳定岛”中。这要依赖于中子数量和质子数量。粒子物理学家发现,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也像电子一样以壳的形式,电子壳越满状态越稳定。氦、氧、钙和铅都拥有一个满员电子壳,因此它们异常稳定。同样的,中子壳满员也意味着稳定性。然而,现在看起来,这种稳定性在122号元素之前并不是决定性的。鈇也可以从原子核壳效应中获得稳定性。鈇-298预计半衰期大约为17天,这对于超重元素来说已经是极高的标准了。已知寿命最长的同位素鈇-289半衰期为2.6秒。
现有118种元素。
  现在并不清楚是否所有超重元素都能够维持足够长时间。是否有一个临界点,即原子至此已无法再重,否则它们将不可能存在?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则认为如此。他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结论,原子核中不可能有超过137个质子,理由是最内层的电子,即第一层电子壳没有稳定的轨道。换句话说,第137号元素的原子核将无法控制住它们。不过,费曼的公式采用了一个近似值,即原子核大小近似为零,事实上当然不是。当进行更为精确计算时,在第173号元素之前,最内层电子的能量似乎并未出现异常现象。第173号元素的最内层电子可能处于一种异乎寻常的不稳定状态,即可能产生“虚拟”粒子。换句话说,这些重元素的电子云可能有时会释放出反物质粒子。
  因此,即使元素周期表没有边界,但是随着它的不断扩展,肯定会出现奇怪的现象。当然,我们将来是否能够发现这些极端元素,则另当别论。(彬彬)
此刻已经转身成为资本公司的盛大网络,和它曾经投入亿万的泛娱乐...
目前正值资本寒冬,前一段无厘头的风投热潮刚刚过去,地方政府来...
不管是付费模式开启,还是网络剧、PGC内容增加或者是贴片广告如婆...
乘客、司机双方通过中间号沟通,无需公开手机号码,从而保护乘客隐私。
刷单并非新鲜事,但是刷到名字、价格、销量和评价统统造假的情况,依旧让人吃惊。中文版化学元素周期表让日本网友崩溃_新浪清远
中文版化学元素周期表让日本网友崩溃
重庆商报评论
中文版化学元素表惊呆日本网友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对于理科生而言,化学“元素周期表”肯定不陌生。最近,中文版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被转发至日本的网站后,却引发了当地网友的疯狂“吐槽”。
  原因在于有人说这些汉字太复杂了,外型长得像“将棋”或“麻将”,甚至有人直接说成是“咒语”。日本网友震惊的同时,更多是在佩服国人能够背诵如此复杂的中文字。
  中国学生:中文版周期表生动易记
  记者从网传的“让日本网友崩溃的中文版元素周期表”截图看到,该周期表全部由繁体字写成,按照元素的种类不同,分为蓝红黄绿四种字体。对比现在化学课堂上常用到的元素周期表,除了字体不同,排序和种类都是一样的。
  “很难吗?毕业10年,至今能倒背如流的理科生一笑而过。”对于日本网友的热议,国内很多理科生表示不屑一顾,“一个元素周期表而已,用得着大惊小怪吗?”不过,也有部分网友十分理解,“化学元素本来就很多,加上繁体字中文版,外国人感觉复杂很正常”。
  黄才利是大足人,目前就职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昨日,黄才利也向记者表示,习惯了中文版的元素周期表,如今留学(课程)在外,每次用到元素排列时,都会不自觉地背诵中文版,然后再翻译成英文,中文版读起来琅琅上口,比英文版的更加生动易忆。
  外国学生:汉字版周期表复杂难懂
  范花来自日本九州岛,是一名“80后”,两年前,她陪同来华留学的妹妹来到中国,目前在重庆生活。
  得知日本同胞热议中文版元素周期表,范花笑着说,自己在高中时期学过化学,当时也背过元素周期表,不过日文版的是用片假名(日文的一种)写成的,没有特殊的记忆方法,比较难记。
  范花说,对日本人而言,中文字的结构要复杂得多。以相对简单的“氦”为例,暂且不说象形文字的特殊构造,光笔画就有十笔,而在日文中,“氦”是由几个非常简单的字符构成,更别说其他如“镍”、“镧”等复杂的汉字,感觉不可思议,其实很正常。
  来自加拿大的在读研究生PeterBai告诉记者,他记忆化学元素周期表也并无特殊办法,使用的时间长了,元素的排序和分类自然就熟悉了。不过,英文版元素习惯用缩写,相对于结构复杂的中文,肯定是英文版的好记,对非中文母语的人而言,中文字看起来真的很难。
  微调查
  标注谐音背诵周期表 你怎么看
  对于很多理科生而言,元素周期表是中学时期无法逾越的话题,为了便于记忆复杂的元素,坊间更是流传多种版本的记忆小窍门。昨日,记者搜索了“元素周期表记忆诀窍”等关键字,结果出来几十种不同版本,比较常见的有比喻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那么,重庆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亲爱哩皮蓬,谈蛋养福乃,那美女归来……”说起化学元素周期表,家住渝北区金童路的陈勇笑着告诉记者,当年上高中时,为了能把表背下来,想尽了各种办法,最好用的就是编顺口溜,班上大多同学都会用。
  万州三中教师李可春,从事高中化学教学16余年,他说,他不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周期表,重要的是理解记忆,加上经常使用,学生自然都记得住。
  微点评
  背周期表汉字有优势 但别硬背
  对于中文版元素周期表的“走红”,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教研室副教授徐岚表示,现代的元素周期表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用以展现当时已知元素特性的周期性。
  “目前国内使用的版本,就是由国外版本翻译得来的。”徐岚解释,之所以中文版的元素名结构看起来更复杂,因为在早期的翻译过程中,化学家们为了更好地体现元素的特性,结合了该元素的具体化学或物理特质,在对某些汉字进行了适当改进,从而创造出来一批新的汉字,部分国人常见的金属元素如金、银、铜等,还是沿用了原有汉字。
  比如“碳”元素,我们常用的是“炭”,但在化学元素表上,刻意加上“石”字旁,就是体现元素的属性。此外,类似氢、氦等汉字中本不存在的稀有气体元素,原理也大体如此。
  徐岚表示,汉字属于音形义相结合的象形文字,音节上的特殊节奏,也让冗长乏味的元素周期表多了很多趣味,十分有助于学生背诵和记忆。不过她强调,死记硬背并不是学习之道,而应理解记忆,探求每种元素的规律和实质。
  “九九乘法表”征服英国学生
  “1×1得1,1×2得2,1×3得3……”对于中国人来说,就算数学成绩再差,背诵乘法口诀还是很容易。不过,这一在中国流传上百年的“九九乘法口诀”,如今意外引发了欧美国家尤其是英国人的好奇。
  此事还要追溯至2009年和2012年,上海学生连续两届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获得数学、阅读和科学第一。这一成绩,随后引发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依赖计算机发展的欧洲国家的注意,因为这些国家都缺乏系统的初级运算法则。随后,英国教育界组团来沪“取经”,在这之后,“九九乘法表”作为系统的初级运算法则,第一次正式为外国人所知。2014年下半年开始,上海便开始陆续派出数学老师分批前往英国,用上海的数学教材和教学方法,给英国孩子上课,其中就包括“九九乘法表”。消息一出,网友纷纷戏谑地表示,这么多年学习英语(课程),这次让英国学生学习中国的数学教材,总算报了“一箭之仇”。您好,洛克化工网欢迎您!
会员管理中心
您当前位置:
化学元素周期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元素周期表图下载
&&&&元素周期表,点击每一个小格,在屏幕上就会显示相应位置的元素,元素周期表下方会显示出该元素的化学资料,如原子质量则显示该元素的同位素信息等。
元素周期表图大小:(378KB)
元素周期表简介
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电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和不完全周期(7)。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一个第ⅧB族,一个零族。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简介
德米特里o伊万诺维奇o门捷列夫()是俄罗斯伟大的化学家,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
&&&&1841年,7岁的门捷列夫进了中学,他在上学的早几年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1850年,门捷列夫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在大学一年级,门捷列夫就迷上了化学。他决心要成为一个化学家,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获得简单、价廉和“到处都有”的物质。
&&&&他各门功课都学的很扎实,在课外还阅读各种科学文献,20岁那年,门捷列夫的第一篇科学论著《关于芬兰褐廉石》发表在矿物学协会的刊物上,在研究同晶现象方面完成了巨大和重要的研究。
&&&&1855年,门捷列夫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师范学院,曾担任中学教师,后来门捷列夫在彼得堡参加硕士考试,并在说有的考试科目中都获得了最高的评价。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门捷列夫提出了“伦比容”,这些研究对他今后发现周期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两年后,23岁的门捷列夫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的副教授,开始教授化学课程,主要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1860年门捷列夫在德国卡尔斯卢厄召开第一次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会议上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化学问题,最终确定了“原子”、“分子”、“原子价”等概念,并为测定元素的原子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大会也对门捷列夫形成周期律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61年门捷列夫回到彼得堡,重担化学教授工作。虽然教学工作非常繁忙,但他继续着科学研究。门捷列夫深深的感觉到化学还没有牢固的基础,化学在当时只不过是记述零星的现象而已,甚至连化学最基本的基石——元素学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门捷列夫开始编写一本内容很丰富的著作《化学原理》。他遇到一个难题,即用一种怎样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组织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他准备了许多扑克牌一样的卡片,将63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分别写在卡片上。他用不同的方法去摆那些卡片,用以进行元素分类的试验。
&&&&日这一天,门捷列夫仍然在对着这些卡片苦苦思索。他先把常见的元素族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拼在一起,之后是那些不常见的元素,最后只剩下稀土元素没有全部“入座”,门捷列夫无奈地将它放在边上。从头至尾看一遍排出的“牌阵”,门捷列夫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已知元素都已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相似元素依一定的间隔出现。第二天,门捷列夫将所得出的结果制成一张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在这个表中,周期是横行,族是纵行。在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并且在其关于周期表的发现的论文中指出:按着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种元素,在原子量跳跃过大的地方会有新元素被发现,因此周期律可以预言尚待发现的元素。
&&&&1871年12月,门捷列夫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行增益,发表了第二张表。在该表中,改竖排为横排,使用一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更突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至此,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已圆满完成。化学界通将周期律称为门捷列夫周期律:主族元素越是向右非金属性越强,越是向上金属性越强。同主族元素,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大,金属性越来越强。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系数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小,非金属性越来越强。最后一列上都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记忆背诵法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记忆背诵法
=1~118)化学元素H周期2[(N+k)/2]2表:
=<font COLOR="#FF号放射性元素119=H,衰变很快,原子量m=x+n=299,属于N=9周期碱金属元素,位置在钫下。
H2[(N+k)/2]2表: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和不完全周期(7)。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8544;A-&#8550;A),7个副族(&#8544;B-&#8550;B),一个第&#8551;B族,一个零族。有报道称,俄罗斯科学界已研制出第119号化学元素,当在第8周期,证实了笔者关于化学元素不止7个周期的认定。
{FN=GHxHn/rN2+Q=GHx·nPne/rN2+QE0=E1+Qm=x+n,0≤x≤2n,T=x/n=1}HxHx,Hn为氕原子即质子P电子e对(P+e)及其数量n,原子可简化表示为HxHn=Hx·nPne,Hx·nP即原子核,ne便是核外电子。核外电子ne成周期(N)性分层(原子半径rN)的不同层面上,分N层分别自旋运动并绕核公转。核外电子ne所处的不同层面N与数量n,特别是最外层与(N)次外层即亚层(N-1),便形成化学元素的不同化学元素性质。
1氢、锂、钠、钾、铷、铯、钫,共7字,便于记住下边各周期的第一种元素
0氦氖氩氪氙氡
2锂、铍、硼、碳、氮、氧、氟共7字,0类元素氖不再记。
3钠、镁、铝、硅、磷、硫、氯,共7字,
0类元素氩不再记。
4钾、钙、钪、钛、钒、铬、锰、(以上共7字,铁、钴、镍单独记),铜、锌、镓、锗、砷、硒、溴,(也是7字,0类元素氪不再记)。
5铷、锶、钇、锆、铌、钼、锝
,(以上共7字,钌、铑、钯单独记),银、镉、铟、锡、锑、碲、碘,(也是7字,0类元素氙不再记)。
6铯、钡、镧、铪、钽、钨、铼,(以上共7字,锇、铱、铂单独记),金、汞、铊、铅、铋、钋、砹,(也是7字,0类元素氡不再记)。
最后7钫、镭、锕、(钅卢)、(钅罕)、(以下尚未命名),记忆、背诵方法依第6周期划分。
镧、锕镧、锕14镧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锕锕钍镤铀镎钚镅锔锫锎锿镄铹
如此则可依序罗列如下记忆、背诵:
氢氦,(第1周期元素,分跨两侧)
氦氖氩氪氙氡,中文名暂缺)〖各周期第0类(族)惰性元素,居各周期之尾〗
氢锂钠钾铷铯钫,〖各周期第1类主族元素,居各周期之首〗
锂铍硼碳氮氧氟〖2〗
钠镁铝硅磷硫氯。〖3〗
钾钙钪钛钒铬锰(铁钴镍),〖4〗
铜锌镓锗砷硒溴。
铷锶钇锆铌钼锝(钌铑钯),〖5〗
银镉铟锡锑碲碘。
铯钡镧铪钽钨铼(锇铱铂),〖6〗
金汞铊铅铋钋砹。
钫镭锕(钅卢)(钅罕)(未命名),〖第7周期主(红色)、副族(黑色)元素,尚不全,参与化学反应〗
铈镨钕钷钐铕钆,〖镧系元素〗
铽镝钬铒铥镱镥;
钍镤铀镎钚镅锔,〖锕系元素〗
锫锎锿镄钔锘铹。
0类:氦、氖、氩、氪、氙、氡、(第118号0类元素暂缺)。
&#8544;A:氢锂钠钾铷铯钫,
&#8545;A:铍镁钙锶钡镭,
&#8546;A: 硼铝镓铟铊(第113号&#8550;类A族元素暂缺);
&#8547;A: 碳硅锗锡铅(第114号&#8550;类A族元素暂缺),
&#8548;A: 氮磷砷锑铋(第115号&#8550;类A族元素暂缺);
&#8549;A: 氧硫硒碲钋(第116号&#8550;类A族元素暂缺),
&#8550;A: 氟氯溴碘砹(第117号&#8550;类A族元素暂缺)。
化学元素各周期的化学元素数计算通式为2[(N+k)/2]2,N为自然数1、2、3……。当周期数N为奇数时,取k=1;当周期数N为偶数时,取k=2,代入通式2[(N+k)/2]2,分别计算即得各周期化学元素数及其原子序数:
N=1时,元素数为2,原子序数n=1~2;
N=2时,元素数为8,原子序数n=3~10;
N=3时,元素数为8,原子序数n=11~18;
N=4时,元素数18,原子序数n=19~36;
N=5时,元素数为18,原子序数n=37~54;
N=6时,元素数为32,原子序数n=55~86;
N=7时,元素数为32,原子序数n=87~<font COLOR="#FF;
711810通式2[(N+k)/2]2
N=8时,元素数为50,原子序数n=<font COLOR="#FF~<font COLOR="#FF;
N=9时,元素数为50,原子序数n=<font COLOR="#FF~<font COLOR="#FF;
N=10时,元素数为72,原子序数n=<font COLOR="#FF~<font COLOR="#FF;
&化学元素都属于原子,人类视力不能看到;但宇宙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原子态物质,质量大到一定级别,人类每天都可以看得到,比如太阳——“恒星”,就是一种可见的自然原子态天体ρ1=HxHn/V1+Q=G(Hx·nP)ne/V1+Q=3E1/4πr13(2πr1/t1)2+Q,时时刻刻都在自旋运动并环绕更大的天体系统进行着公转运动。
&原子结构函数式{FN=GHxHn/rN2+Q=G(Hx·nP)ne/rN2+Q,E0=E1+Q,m=x+n,0≤x≤2n,T=x/n=1}是宇宙自旋运动法则及演化{ρ0=mH/V0=3E0/4πr03(2πr0/t0)2(当ν0→ν1=2πr1/t1≥时)→ρ/V1+Q
=G(·)1+Q=3E1/4π(2π)2+,+Q,,≤x≤2,=1}的引力表达式(可简化为mH=Hx→HnQ(·))m=x+n,能量守恒E0=E1+Q定律。
近年俄罗斯化学家已经人工合成第119号元素,当属第8周期第1类主族元素(碱金属)
),原子量300左右,在钫下边。证实了笔者2004年认为地球上存在第8周期元素的断定。
&&由此可以理解《道德经》无名(中子态物质,乾卦,道源)天地之始,有名(原子态物质(·))万物之母的确切含义,是哲学中所有正确观念的根本依据。中华传统哲学经典中诸子百家学说,都是以阴阳卦爻《易》理为依据展开阐述的;阴阳卦爻《易》理的现代科学表达式——原子结构函数式。老子学说被后世称之为玄学。玄学就是微观物理学,是比现代量子力学更彻底的物理学。
(2468字)&
补充提示:
中华传统哲学的阴阳卦爻《易》理与现代科学中的
原子结构函数式{FN=GHxHn/rN2+Q=GHxnPne/rN2+QE0=E1+Qm=x+n0x2nT=x/n=1}是一致的H—H=P+e-
-m=x+n=3HxHn=Hx·nPneHHH&#9776;HHH&#9777;HHH&#9778;HHH&#9779;HHH&#9783;HHH&#9782;HHH&#9781;HHH&#9780;m=x+n=6。
&&&H2[(N+k)/2]2HHHHHH(H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元素周期表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