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跟铝与氧气反应发生化学反应时,单位体积空间里氧分子的数目越多,反应就越-----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吗?
(11条回答)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化学复习提纲
人教版 初中
l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l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l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l“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l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l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l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l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l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C25H32+33O2 25CO2+16H2O
&&&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 2HgO和2HgO 2Hg+O2。
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①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②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④ 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1.木炭燃烧实验【实验操作】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盛有集气瓶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观察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C+O2 CO2【注意事项】木炭应该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原因: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氧气支持木炭燃烧,防止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木炭熄灭,确保实验成功。
① 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③ 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④ 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⑤ 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的关系:
l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l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l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加热结束时,酒精灯的火焰应该用灯帽盖灭。
l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大约是距试管口1/3处。
l药品要斜铺在在试管底部,便于均匀受热。
l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l试管内导管应稍露出胶塞即可。如果太长,不利于气体排出。
l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u选择装置时,要选择带有橡皮塞的弯管。
l(希望停止反应时,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这时由于试管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试管内的液面会下降)
l在气泡连续均匀放出之前,导气管管口不应伸入到集气瓶口。
l如果需要较干燥的气体,请不要使用排水法。
l气体收集完毕后,要在水下把玻璃片盖在集气瓶口上,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u暂存气体时,只需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盖上毛玻璃片就可以了。
u暂存气体时,需要盖上毛玻璃片并将集气瓶倒放在桌面上。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过滤效率)。“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接受器中,使滤液浑浊)。“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防止滴下的液滴四处迸溅)。过滤时先过滤上层清液,后过滤下层浊液。若先过滤下层浊液,滤纸上将会残留着大量不溶性杂质,再过滤上层清液时,不溶物会阻碍清液的通过,影响过滤速度。
4.硬水的危害:① 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② 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之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③ 长时间饮用硬水有害健康。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元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周期的变化规律:从左到右,原子序数由少变多。除第一周期以外,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就像分了层一样。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规律:①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② 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n为层序数,第一层n=1,第二层n=2)。③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NH3CH4H2O21
“”“”“”“”
&&&&&& &&&&&& &&&&&& &&&&&& &&&&&&&&&&&&&&&&&&&&&&&&&&&&&&&&&&&&&&&&&&&&&&&&&&&&&&&&&&&&&&&&&&&&&&&&&&&&&&&&&&&&&&&&&&
&&&&&& &&&&&& &&&&&& &&&&&&&&&&&&&&&&&&&&&&&&&&&&&&&&&&&&&&&&&&&&&&&&&&&&&&&&&&&&&&&&&&&&&&&&&&&&&&&&&&&&&&&&&&
B. CO(NH2)2 &&&&&&&&&&&&&&&&&&&& C. NH4Cl &&&&&&&&&&&&&&&&&&&&&&&&&& D. NH4HCO3
①②③④⑤
n“”“”“”“”“”“”
n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⑤⑥① ②
n①②①③③
n①②③②③
n①②③①②
n“”①②③
l①②①②①②“”③
一、酸碱指示剂
一、酸的定义和分类
一、碱的定义和分类
② 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果滤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存在,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① ② 另取少量固体,加氯化铵(或硫酸铵)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氢氧化钙存在,氢氧化钙部分变质: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铝与氧气反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