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妍洁张一共几画有多少画

来自子话题:
1,不练徒手撕鬼子&br&2,不抵制日货&br&3,不砸国人汽车&br&4,不伤残同胞&br&5,不轻易被民族主义煽动成为政治牺牲品&br&6,不造谣不传谣“日本XX游戏把中国版图化为八块”“苹果地图把台湾独立”等&br&7,不要只看到日本的罪行而不知道自我反省&br&8,不在国内矛盾突出时被莫名的日本话题转移视线&br&9,不转不是中国人
1,不练徒手撕鬼子2,不抵制日货3,不砸国人汽车4,不伤残同胞5,不轻易被民族主义煽动成为政治牺牲品6,不造谣不传谣“日本XX游戏把中国版图化为八块”“苹果地图把台湾独立”等7,不要只看到日本的罪行而不知道自我反省8,不在国内矛盾突出时被莫名的日本…
已完成,并做部分修改&br&———————————————————————&br&&br&我也抛个砖。&br&&br&就抗战而言,日军打不了歼灭战的原因,主要是兵力不足问题,以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上四大会战为例(数据来源:百度百科):&br&1、淞沪会战(60万对20万,伤亡30万对4万)&br&2、太原会战(58万对14万,伤亡10万对3万)&br&3、徐州会战(60万对24万,伤亡10万对2.6万)&br&4、武汉会战(110万对30万,伤亡40万对3.5万)&br&兵少只能击溃,不能围歼(或者说难度很大)。每次战斗,都是国军几十万人对阵鬼子几万人,日军在人数上总是处于劣势,当然无法打歼灭战,很简单。而我军则不同,我军崇尚“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此自红军时代就总动脑子打歼灭战。而且需求也不同,只有歼灭战才能打扫战场而有缴获,日军不指望缴获,因此不注重歼灭战,我军全靠缴获,这一仗不缴获,下一仗几乎无法打,因此就只能仗仗都得歼灭。这好比艰难度日的农民,这一年没收成,就难以活到下一年,甚至种子都没着落,必须年年有收成,至少要收回种子。“庄稼不收年年种”只是轻巧的话,真要不收的话后果很严重。由此也感慨共产党的天下来之不易,那是22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得到的天下。&br&&br&以上为简要分析,下面开始具体分析。&br&&br&首先、从日军的战略思想分析,我们可以从冈村宁次的回忆录里发现:&br&“回顾过去的战绩,仅就我军之迷恋攻占城市恶习再作一言:举凡作战目标,不外能动的敌军与不动的土地(城市、山河的要地等),军队作战应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其他为次。但是,城市总有其魅力,而且各条大道最终总要通向城市,尽管军队常有穿越远离城市的旷野进逼敌军的任务,却往往为城市所吸引,人人皆愿入城。同时,在中国战场上,各兵团有许多随军特派记者,他们用无线电发报机将战绩直接向国内报纸进行报道,大事宣扬‘争先立功’之类的战果,此种情况亦可能为城市所吸引的原因之一。将自古以来日本武士‘争先立功’的精神发挥于现代战场之上,可谓功过并存。”&br&可见,日军在乎于城地的争夺,目的在于获取战争资源实现以战养战,所以对消灭对手有生力量打歼灭战不太在乎了。同时日军崇尚主力决战思想,对城市、人口、粮食、资源的抢夺,是消耗对手战争潜力,压缩其回旋余地的手段,最终目的是逼迫对手进行主力决战,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同时减少己方人力物力的损耗,导致出现城市争夺重于消灭对手有生力量,寄希望于最后一战。但是中国地太大,人太多,局部损失对整体影响太小,在中国战场此法行不通。&br&&br&第二、从围歼战术的应具备的条件分析&br&1、充足的兵力准备&br&这点无需多言,从正面战场各次会战中可知日军在兵力方面一向处于劣势,最多时也就200多万,充足的兵力是实现围歼的前提。古人也说过十则围之,日军连兵力对等都达不到,能做到围歼局部,击溃大部,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br&2、高速的机动能力&br&从当时看,日军的整体水平介于一战和二战之间,实现了骡马化和半摩托化,机动能力在理论上高于国军。但是,高速机动能力的发挥程度是受到地形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当时的中国缺乏四通八达的公路和铁路网,限制了日军机动力的发挥,无法及时到达预定地点展开包围,而国军机动能力全靠双腿,地形和交通条件对其限制不大,就算是日军步兵追上国军溃兵,炮兵也无法到位,结果仍是国军大部突围。&br&3、灵活的攻击战术&br&抛开战略不谈,日军战术可以得90分,日军擅长使用分进合击,包围歼灭。但是战术优秀不代表一定能取胜,兵力的限制影响了战术效果的实现,战役指导思想的限制直接抵消了优秀战术的优势,历次会战无不贪大贪多,但是包围范围过大,包围圈单薄易突破,外线包围兵力和内线攻击兵力都不足,导致无法出现大规模战役性质的歼灭战。&br&4、精确的协同配合&br&这个涉及到对日军的指挥体系的研究,这个我不是很了解。从战役经过图的直观感受,擅长使用分进合击,包围歼灭。正面突破和侧翼偷袭配合到位,说明在对部队的指挥、控制、协调能力极高。但是,日军的下克上的传统,又使得局限于眼前小利益,无法从全局分析和把握战局,从而一些下级军官的擅自行动破坏了整体的作战部署,丧失对战机的把握,无法实现预定目标。&br&5、准确的情报信息&br&看过一些日军地图,感觉内容很细致,强于国军,说明前期的情报准备是下了功夫的,对地形掌握十分到位。其余的了解不多,毕竟境外作战,情报收集难度增加很多,即使如此战前国军的兵力部署大都泄露。情报机关做到如此,实属难得。
已完成,并做部分修改———————————————————————我也抛个砖。就抗战而言,日军打不了歼灭战的原因,主要是兵力不足问题,以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上四大会战为例(数据来源:百度百科):1、淞沪会战(60万对20万,伤亡30万对4万)2、太原…
图一是大改后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厌战号,HMS &i&Warspite &/i&(03),是1937年改装后的状态,可以看见被改成英国特色的箱形舰桥。&br&&img src=&/21a03ff4fc2fae_b.jpg& data-rawwidth=&744& data-rawheight=&4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4& data-original=&/21a03ff4fc2fae_r.jpg&&&br&图二是英国郡级重型巡洋舰,应该是肯特号,HMS &i&Kent&/i& (54),挺好看的船,不过防护比较薄弱。&br&(大建肯特一百多发连败!受不了了……&br&&img src=&/e7c13f7ddf4c07d2bf767a44bc532539_b.jpg& data-rawwidth=&1262& data-rawheight=&9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2& data-original=&/e7c13f7ddf4c07d2bf767a44bc532539_r.jpg&&&br&&br&图三我不太确定,可能是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1937),HMS &i&Ark Royal&/i& (91)。&br&&img src=&/84eda210ed894e7dd05a0ee3a585fab2_b.jpg& data-rawwidth=&1515& data-rawheight=&7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15& data-original=&/84eda210ed894e7dd05a0ee3a585fab2_r.jpg&&&br&&br&//人教社混入了MI6的间谍?叫杰克·西蒙么?&br&//求肯特!快到我碗里来!&br&&img src=&/46ed7d431fddfec57b1ec1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46ed7d431fddfec57b1ec1_r.jpg&&
图一是大改后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厌战号,HMS Warspite (03),是1937年改装后的状态,可以看见被改成英国特色的箱形舰桥。图二是英国郡级重型巡洋舰,应该是肯特号,HMS Kent (54),挺好看的船,不过防护比较薄弱。(大建肯特一百多发连败!受不了了………
因为旧日本海军史的研究在近代史和近代海军史的研究中属于非常重要的部分,相关研究者非常多,相关著作也很多。&br&&br&在舰娘火起来之前,国内关注旧日本海军的除了搞历史研究的就是做模型的了,旧日本海军这个模型题材在模型圈属于热门题材,深受世界各地模型爱好者喜爱,产品极为丰富,所以制作旧日本海军模型的人就非常多。做模型的时候,基本的准备工作就是对你要做的模型有个基本的了解,做的多了,了解的也就多了。&br&&br&之后舰娘大热,就全是跟风小学生了。&br&&br&——————————闲着没事的补充——————————&br&其实中国很多青年人非常愿意了解的,是纳粹德国,IJN也就火个一段时间,基本上舰娘的热度过了之后,IJN基本上就回重新回到之前以模型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为主的状态。(只是我个人的判断)&br&但是纳粹德国就不一样了,长久以来,热度一直很高,而且原因比IJN更加复杂,有崇拜希特勒的,有喜欢二德军服的,有喜欢二德武器装备的,有喜欢二德将领的,有搞研究的,有做模型的,有玩游戏的,有做视频的(就是元首的愤怒)等等,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很想写写,不过我现在还没想明白,挖坑待填。
因为旧日本海军史的研究在近代史和近代海军史的研究中属于非常重要的部分,相关研究者非常多,相关著作也很多。在舰娘火起来之前,国内关注旧日本海军的除了搞历史研究的就是做模型的了,旧日本海军这个模型题材在模型圈属于热门题材,深受世界各地模型爱好…
来自子话题:
本来想引用一下东中野修道的90处批注(导致1997版和1998版内容和史料诸多不同的直接原因),想想还是算了,不要班门弄斧了,引用程兆奇的吧。&br&事是真事,书未必是好书,连江口圭一和姬田光义这种大家级人物都能给出这样的评论,实属罕见。&br&&br&南京大屠杀札记(之一)&br&&br&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室研究员 程兆奇&br&(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br&&br&......&br&张纯如(Iris Chang)《南京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遗忘的大屠杀》.1997年在美国出版后,受到了美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并曾高居畅销书排行榜,取得了很大商业成功。在国内也得到了相当的好评。但在日本,此书面对的却是一种深刻的尴尬——这不是指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虚构派”,也不是指“一般”大众,因为“虚构派” 的对立立场和日本大众的暖昧态度,无“但”可言。这里所说的尴尬,是指长期栉风沐雨,为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而作出了不懈努力的日本“大屠杀派”。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授Joshua. A. Fogel在《Iris Chang描写的南京事件的误认和偏见》中对《南京暴行》作了严厉地批评,他说是书作者对有关研究的“无知”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不仅对日本严肃学者是“重大打击”,也给了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右翼以反攻的口实。他对“好评如潮”的美国媒体也不假辞色,批评是“盲者为盲者导向”。日本左翼重镇《世界》 1999年11月号刊出此文,文后附录了一桥大学教授吉田裕的“解说”,吉田是日本“大屠杀派”的新一代中坚,他的“解说”确实有一种浓重的挫折感。他说对于与南京事件论争有关涉的日本研究者来说,Iris Chang的The Rape of Nanking是唤起复杂感情的著作。对这本书最初的率直反应,当然是不能接受。单纯的事实错误太多,这样的话,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为日本持南京事件为“虚构”的论客提供合适的标的。&br&&br&许多日本研究者和记者,对史料和证言进行了细心地发掘,对事件的背景给予了多方面地分析,但这样的努力却完全被无视,实在让人不能接受。&br&&br&《南京暴行》的日文版几经周折,终于还是躺在柏书房出版社的仓库中未能与日本读者见面。与外界的传言不同,日译本落得这样的下场,不是日本右翼的阻挠,据洞富雄去世后成为在世“大屠杀派”第一元老的藤原彰(一桥大学名誉教授)说:“因内容有问题,我们编辑了辨正性的书,拟合为一组(セット)发行。但 Chang氏不同意,出版只能终止。”&br&&br&《南京暴行》日译本迄未出版,但吉田所谓“提供”“标的”并不是杞忧。因为日本“虚构派”“中间派”确实以此书为由头,大量著文,掀起了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又一轮反攻倒算。时下“虚构派”中的活跃人物东中野修道(亚细亚大学教授)、藤冈信胜(东京大学教授)的《南京暴行》研究》,竹本忠雄(筑波大学名誉教授)、大原康男(国学院大学教授)的《再审“南京大屠杀”》都是攻击张著的专书。这些著述从事实的认证到观念都和普通的右翼宣传品一样,带有浓厚的党派意识形态偏见,但张著确有被逮住的“硬伤”(将另文详论)。我们当然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指出“虚构派”本身的种种不经之处。但在“局外人”,尤其在有护本情绪的日本民众眼目中,落下了这种“把柄”,“各持己见”的印象得以强化一定是免不了的。&br&&br&最近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右翼——左右之分虽十分陈旧,但在日本仍然有效——刊物《诸君》,就“南京事件”对日本“虚构派”“中间派”“大屠杀派”做了一次详细的间卷调查(《まぼろし派、中间派、大虐毅派三派合同大アンケート》),中间派以外的两派在所有项目上针锋相对,本是“理当”之事,此次却因张著而在对张著的评价和“大屠杀”的认定两点上出现了罕有的接近。&br&&br&对张著的评价,虽然藤原彰和笠原十九司(都留文科大学教授)就英语圈中“宣传”南京大屠杀的作用给予了有限的肯定,但因有上引吉田裕所说“太多”的错误,由错误而贻人口实,所以对此书在总体上仍作了负面的评价。而“大屠杀派”的更多人则对张著坚予否定。如江口圭一(爱知大学教授)只一句话:“张著充满了简单的失误和误认,不能说是学术研究书。”(与其他义项合观,“学术研究”似含“认真”“严肃”之意。也就是说江口并不认为张著是一本严肃的书。)井上久士 (骏河台大学教授)说:“作为历史著作,不能给予正面评价。”姬田光义(中央大学教授)说:张著“无助于科学的客观的论争,只是在海外‘狂热的’( fanatic)氛围中酿成,徒增日本‘否定派’之势而已。”姬田在“狂热”之后有一括注:“中国人的极端民族主义”。&br&&br&看了此处所引的国人,也许会对这些人的“立场”有所怀疑,请万勿误解,用一句过时的话,这些人在与“反动派”(大屠杀派)的长期斗争中都是“革命意志”最坚定的。&br&&br&对张著如何评价只是“一家一姓”的事,无关宏旨,可以弗论,但所及于对“大屠杀”的评价则是“天下大事”。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广为日本民众所知,始于东京审判之时,当时有以“南京残虐事件”称之者,以之与“Nanking Atrocities”或“Nanking Atrocity”对应,日文有时也径以音译,书为“南京アトロシティ”。因为日军在南京不仅是屠杀,还有强奸、掠夺等残虐行为,所以“残虐”较之“屠杀”也许更具概括力。但更多使用的是“南京事件”。“南京大虐杀”是“南京大屠杀”的日译,从原《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1971年访华后写的《中国之旅》使用时开始流行。据说著有《决定版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的证明》等著作的“大屠杀派”第一人洞富雄,在85年《诸君》举行的座谈会上,表示并不赞成用“南京大屠杀”。但不论如何称呼,“大屠杀派”在“大屠杀”的问题上从来是寸土不让。但在此次答卷中,“大屠杀派”对张著的“大屠杀”说却不能不加以否定,虽然并没有从原来的立场上后退,但否定张著“大屠杀”说毕竟显出了与其他诸派的“一致”。&br&&br&张著“大屠杀”使用的是“holocaust”,此词特指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亦即“种族大屠杀”。纳粹的种族大屠杀有人种优劣的理论,有周密的计划,说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是“种族大屠杀”,日本“大屠杀派”认为并不符合实际。藤原在回答中说:“与holocaust不同。所谓holocaust是从一开始就在国策中抹杀特定民族。日本军随意地杀戮中国一般民众,强奸女性,起因是指挥官的怠慢和士兵的任性。”江口说:“不是像holocaust那样依据事前的计划进行的事件,是伴随着占领南京发生的事件。”井上说:“与holocaust不能等量齐观。有过大屠杀是事实,但日本军不是为了屠杀而占领南京的。”姬田则认为:“可以比称holocaust的,是以后的‘三光作战’。”&br&&br&“虚构派”和“中间派”(“中间派”也有人称之为“中屠杀派”和“小屠杀派”,“中屠杀派”的代表人物是日本大学教授秦郁彦,“小屠杀派”则有原防卫大学教授亩本正己等不少人),以holocaust为“标的”大肆攻击,为意料中事,不必细表。“大屠杀派”反对“虚构派”、推动日本民众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努力,是不是受到了张著的负面影响,受到了多大的负面影响,“大屠杀派”冷暖自知,最有发言权。&br&&br&如果以为对“南京大屠杀”还有客观认识的必要,如果以为让日本民众有个端正态度还有意义,此事作为一个“例子”,确有值得省思之处。&br&&br&本文开头所引Joshua. A. Fogel文章中说到了受害者的话语权利:“如果你和你的集团曾有被大屠杀的经验,你就获得了说的权利,谁也不能否认的权利。”此语因省文而不甚明确,据文脉之意,所谓“说的权利”是指“随意说的权利”。反之也可以说,如果你是加害者,你就只有听说的义务,而无分辩的权利。此说甚为尖锐,它反映了就加害程度谈斤论两的难之又难。甲既强奸了乙,抵赖固要受到纠弹,声辩并没有把衣服弄脏,或只干了七次,不是告发的八次,同样决不能为常情所容。但现在是一个“法制”时代,叫“法”的行事规则,已排斥了以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声张正义”或泄愤,所以对簿公堂虽然“残酷”,但是惟一的可行取径。&br&&br&所以,面对日本“虚构派”的混淆黑白和日本民众的习非成是,&b&《南京暴行》及类似著述,就其义愤发乎衷心言,诚然可谅,但对促使迷惘中的日本民众“觉悟”,则于事无补。至于对澄清真相,恐怕只能添乱。我以为,日本军在南京——在中国和亚洲其他许多地方也一样——的表现已牢牢地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不需要再弄些靠不住的东西来“锦上添花”,那样反倒授人以柄,使凛然的是非问题降格为可以随便讨论的算术问题,不仅严正性大打折扣,本来不动的根据也会因此遭到无谓的怀疑。这是《南京暴行》给我们的一个教训。&/b&&br&&br&(原载《史林》 2002年第3期)
本来想引用一下东中野修道的90处批注(导致1997版和1998版内容和史料诸多不同的直接原因),想想还是算了,不要班门弄斧了,引用程兆奇的吧。事是真事,书未必是好书,连江口圭一和姬田光义这种大家级人物都能给出这样的评论,实属罕见。南京大屠杀札记(之…
来自子话题:
建议先把《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在国际上,尤其是日本史学界对其的评价看完,再来看下面的文字。&br&&br&其人莫名其妙,死得更莫名其妙。《南京暴行》在南京屠杀的研究意义上,基本上可以与《货币战争》在经济学的研究意义相提并论(希望您能看出来这句并不是表扬)。然后张纯如面对学术界对其著作的如雨般的质疑自杀了——我也不知道到底国内是怎么把死因解释成【对日军暴行的悲愤和境外反动势力的迫害】的。&br&&br&综上所述,我很难对其人其事给出一个正面的评价。
建议先把《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在国际上,尤其是日本史学界对其的评价看完,再来看下面的文字。其人莫名其妙,死得更莫名其妙。《南京暴行》在南京屠杀的研究意义上,基本上可以与《货币战争》在经济学的研究意义相提并论(希望您能看出来这句并不是…
来自子话题:
建议看看《乌合之众》这本书。&br&政治家演讲才能、领导力 不是如同课堂跟你讲科学的逻辑推演,也不是荧幕上优雅的举止,磁性的声线。&br&做好那些只能是一个老师,一个演员,而不是一个政治家。&br&&br&富有蛊惑性的往往是简单的无需论据,但短时间内无法证伪的断言,给民众画饼。&br&民众都是迷茫的,你一副看清了道路的样子,就都跟你走了。&br&&br&所有搞宗教 搞传销的 都这么个路数。
建议看看《乌合之众》这本书。政治家演讲才能、领导力 不是如同课堂跟你讲科学的逻辑推演,也不是荧幕上优雅的举止,磁性的声线。做好那些只能是一个老师,一个演员,而不是一个政治家。富有蛊惑性的往往是简单的无需论据,但短时间内无法证伪的断言,给民…
&p&1)因为日本需要发动太平洋战争,而美国海军是必须面对的对手,按照战前的海军裁军协议,日本海军总吨位和美国对比大概控制在5比3,日本处于劣势,而山本知道美国的真实工业实力,所以是想赌博一把,通过消灭美太平洋舰队主力,让日本在半年到一年内具有海上控制优势,夺取南洋资源,最好能够吓阻住美国&/p&&p&2)而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是因为资源没有了,美国的制裁,就像打游戏,没有矿了,只能去抢&/p&
1)因为日本需要发动太平洋战争,而美国海军是必须面对的对手,按照战前的海军裁军协议,日本海军总吨位和美国对比大概控制在5比3,日本处于劣势,而山本知道美国的真实工业实力,所以是想赌博一把,通过消灭美太平洋舰队主力,让日本在半年到一年内具有海…
临时搜了下,不是俄克拉荷马号,是&a href=&/view/389013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77eae291a34acc2b2f80f9c07285ae5f_b.jpg& data-rawwidth=&1428& data-rawheight=&5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28& data-original=&/77eae291a34acc2b2f80f9c07285ae5f_r.jpg&&&br&&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USS_West_Virginia_(BB-4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SS West Virginia (BB-48)&i class=&icon-external&&&/i&&/a&&br&点目录里的&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USS_West_Virginia_(BB-48)#Pearl_Harbo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earl Harbor&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img src=&/92cb6aea37678_b.jpg& data-rawwidth=&1330& data-rawheight=&2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0& data-original=&/92cb6aea37678_r.jpg&&&br&&br&顺便说一句,其实西佛吉尼亚号这艘船并不是“打捞”上来的,维修这艘船的方法就是贴着船先在周围建围墙,排掉围墙里的水后再拆除围墙。&br&珍珠港不过水深10至12米,刚开始岸上的人是能清楚的听到水下BangBang的敲击声的,刚开始人们以为是沉船的零件松动的声音,又以为灭火船给亚利桑那号喷水的声音或凿击翻沉的俄克拉荷马号船体的敲击声。
后来水兵们在安静的黎明也能听到这种声音才意识到有人被困在水下了。但也无能为力,后来岸上的值班警卫只能把耳朵堵上。&br&&img src=&/e7ab31d0f4e12d212cfd78_b.jpg& data-rawwidth=&718& data-rawheight=&8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8& data-original=&/e7ab31d0f4e12d212cfd78_r.jpg&&&img src=&/059c647c916cecc1164dec7_b.jpg& data-rawwidth=&902& data-rawheight=&7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2& data-original=&/059c647c916cecc1164dec7_r.jpg&&&br&&br&&a href=&http://community./archive/?date=&slug=215645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usiness | Pearl Harbor: 16 Days To Die -- Trapped By The Memories -- Few Knew The Secret Of The Sunken B Families Weren't Told Of Sailors' Lingering Deaths&i class=&icon-external&&&/i&&/a&&br&(不知墙内能否打开,还是贴下全文吧)&br&&br&Pearl Harbor: 16 Days To Die -- Trapped By The Memories -- Few Knew The Secret Of The Sunken B Families Weren't Told Of Sailors' Lingering Deaths&p&By &a href=&/search?sort=date&from=ST&byline=Eric%20Gregor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ric Gregory&i class=&icon-external&&&/i&&/a&&/p&&br&&br&&p&At first, everyone thought it was a piece of loose rigging slapping against the wrecked hull of the USS West Virginia.&/p&&p&Bang. Bang.&/p&&p&To the survivors on land, it was just another noise amid the carnage of Pearl Harbor a day after the Dec. 7, 1941, attack. Like the sound of fireboats squirting water on the USS Arizona. Or the hammers chipping into the overturned hull of the Oklahoma.&/p&&p&But they realized the grim truth the next morning, in the quiet dawn. Someone was still alive, trapped deep in the forward hull of the sunken battleship.&/p&&p&Bang. Bang.&/p&&p&The Marines standing guard covered their ears. There was nothing anyone could do.&/p&&p&When salvage crews raised the West Virginia six months later, they found the bodies of three men huddled in an airtight storeroom: Ronald Endicott, 18; Clifford Olds, 20; and Louis &Buddy& Costin, 21.&/p&&p&But the most haunting discovery was the calendar.&/p&&p&Sixteen days had been crossed off in red pencil. The young sailors had marked their time, not knowing what had happened to their ship or that their country was at war.&/p&&p&For 54 years, their story has been told in hushed tones among the West Virginia's survivors. It has become a symbol of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for these aging men.&/p&&p&Few people knew the whole truth. The Navy never told the families how long their loved ones had survived. And for those brothers and sisters who eventually found out, the truth was so devastating they kept it a secret. Even from their own parents.&/p&&p&&His days are numbered&&/p&&p&In the days after the attack, Jack Frank Miller often found himself praying on the dock near the sunken West Virginia.&/p&&p&He had met Clifford Olds at boot camp. Both were from small prairie towns in North Dakota. They liked fishing and motorcycles, ships and open seas. Now they were serving together on the same battleship.&/p&&p&They had been drinking beer at a Pearl City tavern, the Monkey Bar, the night before the attack. A woman snapped their picture, with a third sailor. Olds was smiling, toasting his friends, a Camel cigarette dangling from his fingers.&/p&&p&Miller just knew Olds was still alive down there, probably trapped in the airtight fresh-water pump room, waiting to be rescued.&/p&&p&But the ship had taken at least six torpedoes and two bombs, burned for 30 hours, and settled in the mud of the harbor bottom, its main deck covered in oily water.&/p&&p&Cut a hole to get someone out and you'd flood the whole thing. Use a torch and risk an explosion.&/p&&p&Miller knew what that meant for his friend. &His days are numbered,& he thought. &I'm afraid it's going to be a lingering death.&&/p&&p&He returned to the Monkey Bar and found the woman who took the picture. She gave Miller the negative.&/p&&p&Miller is now 75 and living in Seattle. He still has the photo, a memento of a friend he'll never see again.&/p&&p&Friends, frozen in time, on the last night of peace.&/p&&p&Trapped sailor from Aberdeen&/p&&p&The Aberdeen Daily World, Ronald Endicott's hometown newspaper in Grays Harbor County, declared him dead on Dec. 17, 1941.&/p&&p&&Died for U.S.& his obituary read. &Ronald Endicott, young Aberdeen Navy man, was killed in the war in the Pacific. Endicott was the son of Mr. and Mrs. R.B. Endicott of Aberdeen.&&/p&&p&A photo showed a dimpled, baby-faced boy in his sailor suit.&/p&&p&Nothing was said of Pearl Harbor, the West Virginia or the noise that still rang from its hull that same day, thousands of miles away.&/p&&p&Bang. Bang.&/p&&p&No one wanted guard duty that put him within earshot of the West Virginia, especially on quiet nights. They would do anything to trade posts so they wouldn't have to hear the desperate - almost tireless - cry for help.&/p&&p&&God, I can't go by that ship anymore,& a buddy told Marine Dick Fiske.&/p&&p&But there was Fiske, a sentry on Ford Island, with a thought he could not shake: &Just can't believe somebody is still in there.&&/p&&p&He used to stand watch with Cliff Olds. These were just normal guys, Fiske thought. Just like him. They used to gossip about their time in port, drink a beer now and then. Talk about girlfriends back home, worry about the threat of war.&/p&&p&Trade letters - &If I don't make it, mail this.&&/p&&p&What were those men thinking now?&/p&&p&He was pretty sure he knew. The same things had raced through his mind the day of the attack as he stood in the navigation bridge. Family. His mom and dad. What the future held. God.&/p&&p&And one more thing. Surely they had asked it a thousand times: Does anyone up there hear us?&/p&&p&The calendar&/p&&p&After months of picking bodies from the West Virginia, sailors removed the remains of three men from storeroom A-111, clad in their blues and jerseys. They were carried away in heavy canvas bags drawn tight at the top.&/p&&p&The clues left in the dry storeroom hinted at a horrifying demise. Flashlight batteries littered the floor. The manhole to a supply of fresh water had been opened. Emergency rations had been eaten.&/p&&p&And the calendar. A foot high, 14 inches long. A red &X& scratched through the dates from Dec. 7 through Dec. 23.&/p&&p&Word spread quickly of its discovery. The survivors couldn't believe it, especially Fiske, as he watched the bodies brought out. &Now we know how long they were actually there,& he thought.&/p&&p&But families weren't told&/p&&p&Spurred by the death of his brother, Harlan Costin joined the Navy in October 1942 when he turned 17.&/p&&p&He was assigned to the USS Tuscaloosa in the South Pacific, far from his family in southern Indiana. A friend was serving on the refurbished West Virginia in the same fleet.&/p&&p&He told Harlan the truth about Louis. But Harlan couldn't bring himself to tell their mother or young sister. All they knew came from a Navy man who had appeared at their door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several days after the attack:&/p&&p&&Louis died at his battle station.&&/p&&p&When the salvage crews searched his locker, they found a watch he'd already bought his mom for Christmas. It was broken and waterlogged. But the Navy sent it to Effie Costin anyway. She had it repaired and wore it until she died in December 1985. She was 92 years old.&/p&&p&Louis' sister, Edna Heil, first learned the truth about his death from a reporter last week. &It is so sad, it just breaks you up,& she said.&/p&&p&Her brother Harlan, now 70, had kept his secret. &I just wanted to spare them the grief,& he said, fighting tears.&/p&&p&Another knew the truth&/p&&p&Duke Olds had learned the real story about his brother Cliff from their cousin, a sailor assigned to the shipyards in Bremerton, where the West Virginia was repaired.&/p&&p&He told his other brother and two sisters. But not their parents. It would be too much for them, especially Dad. He and Cliff were close.&/p&&p&Cliff. That tough little rascal. He loved to pick a fight but he always got licked because he was so small.&/p&&p&He made $21 a month in the Navy, but sent $18 of it home to Mom. She put it in war bonds. Saved every penny.&/p&&p&Duke Olds' mother, Jane, died in 1956. His father, Nathan, died 15 years later. Duke kept his promise - they never learned the truth.&/p&&p&&I've never even told it to my wife.&&/p&&p&Nothing left in writing&/p&&p&The calendar, sent to the chief of naval personnel in Washington, D.C., after it was found, now is lost.&/p&&p&Ronald Endicott and Buddy Costin are buried at the National Memorial Cemetery of the Pacific at Punchbowl crater in Honolulu. Cliff Olds' body was returned to his hometown and buried in the city cemetery.&/p&&p&All their headstones say they died on Dec. 7, 1941.&/p&&br&&br&&p&Copyright (c) 1995 Seattle Times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p&
临时搜了下,不是俄克拉荷马号,是,点目录里的顺便说一句,其实西佛吉尼亚号这艘船并不是“打捞”上来的,维修这艘船的方法就是贴着船先在周围建围墙,排掉围墙里的水后再拆除围墙。珍珠港不过水…
海军很多人其实是不会游泳的。&br&实际上海上的船员有很大比例是不会游泳的(和职位有关,有的必须会游泳),海军也就延续了这个传统。&br&如果这部分人救生衣没穿好那当然就挂啦。&br&(这不是最屌炸的,最屌炸的是有不会游泳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去考海豹部队)&br&&br&如果船沉的太快,没来得及上救生艇,就只能泡在水里了。&br&德国人拿犹太人做过实验,穿着冬装飘在北大西洋的海水中,可以存活45分钟。北太平洋一般有20度左右,可以坚持久一点。世界纪录是有个大胖子,在英国附近海域飘了2个小时没死。&br&所以你看到所有荒岛漂流都发生在赤道太平洋,因为其他地方你早冻死了。&br&所以退舰的时候旁边都是有救援船在接的,至少也要先上救生艇,直接跳下水是下策。&br&&br&现代航船都有跟踪定位,过去没那么先进,万一求救电报没发出去,或者离航道比较远,你要做好在海里飘一个星期的准备,感觉幸存概率不高。就算赶来了,能不能找齐所有人也很难说,所以落海后大家一定要呆在一起。
海军很多人其实是不会游泳的。实际上海上的船员有很大比例是不会游泳的(和职位有关,有的必须会游泳),海军也就延续了这个传统。如果这部分人救生衣没穿好那当然就挂啦。(这不是最屌炸的,最屌炸的是有不会游泳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去考海豹部队)如果船沉的…
来自子话题:
可能和个人经历有关,我其实是有点佩服黑岛小时候的。&br&黑岛小时候特别苦,他爸龟太郎是一个活在社会底层的石工,然后去露西亚打工,在黑岛三岁的时候就死了。&br&黑岛的妈妈改嫁了,然后是他的铁匠叔叔,黑岛重郎收养了他,黑岛重郎需要这样的一个小劳动力,但小黑岛也不能不上学,于是黑岛只能去学校的夜间部(也就是夜校),他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夜校中度过的。&br&&br&按理来说,海兵在当时是很难考的,不仅招生少,要求还很高,黑岛这个情况基本可以说是考不上的,所以黑岛的叔叔想让黑岛去做个医生,但黑岛自己的决定是去当海军军官,而且居然还考上了,考入的名次是60/100,最后毕业时的排名是34/95。&br&&br&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经历可以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黑岛之后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这里找出问题来。&br&黑岛在小时丧父,母亲改嫁,本来就是一株羸弱的野草,而他居然没有像如今的很多人那样自暴自弃,或者安心地做条咸鱼,而是在比本来就比别人困难许多倍的情况下做出了甚至比很多人好的成绩,如果不是最后日本战败,他或许是日本梦的最典型。&br&&br&之后因为日本海军的门第派阀和黑岛都沾不上边,黑岛自己自然也不会轻视自己努力,所以他在自己的位置上干的勤勤恳恳,黑岛在是尉官的时候表现比较突出的炮术,后来定年已满,就去军务局一课(负责编制、戒严、军容军纪,仪式服装等)做一个普通课员。&br&因为毕业时间早,资历比别人长,定年晋升,1937年第四舰战队调编,这个时候黑岛就成为第四战队首席参谋,随后调任第九战队首席参谋(首席参谋基本上参谋机构参谋长最大,下来就是首席参谋),接着一跃成为第二舰队的参谋,黑岛先是从军政系统跳到了军令系统,然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为了第二大舰队的首席参谋。&br&&br&&br&参谋军官和一般的行政军官和技术军士是有很大不同的,起码当参谋的人不能太笨,黑岛这个时候负责研究的就是太平洋作战,假想敌就是美国,黑岛继续从舰队参谋往上走,成为了联合舰队的先任参谋。&br&这个时候全舰队的参谋除了参谋长宇垣缠之外,就是先任参谋黑道的话分量最重,但因为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偏爱黑岛,宇垣缠并不如黑岛的作用那么大。&br&&br&随后就是偷袭真珠湾,日本实际上没有像美国那样搞出来过那么多类似实战的Fleet Problem演习,大部分依靠搞海图推演,黑岛最后修正的方案(原本是大西提出的)除了执行上没有第三轮轰炸基本是没有太多问题的,线路选择的很正确,最后除了意料到的南云没有炸最后一波之外是成功的。&br&&br&随后空袭锡兰和攻击Z舰队的表现比较一般,珊瑚海海战因为翔鹤需要大修,瑞鹤也需要整补没有参加下一步的中途岛,但这个问题不能全部说是日本海军的锅,因为从战斗层面来看,祥凤只是轻母,而列克星敦则是比加贺还要大的航母,日本海军是赚了,但日本没有美国那种维修能力和条件,IJN之所以败,很多问题是因为日本毕竟是日本。&br&&br&至于中途岛方面,黑岛做的不是很好,因为首先两鹤不能去,4打3有可能输,而6打3就很难输,煮饺子也是要等水开的,短时间内美国不会凭空掉下来一支舰队,大可以抢修一下在过去;其次是阿留申群岛那个地方的战略价值对美国来说并不高,美国人自己都不怎么在乎,不能指望你去了美国人就真的派相当部分的力量过去。&br&最近几年有人指出黑岛应该让南云部队攻击的时候派遣重巡或高速战舰进行护航,为航母提供一定的防空火力,但当时以日本海军的大环境,这个要求别说黑岛,山本提出都不一定能过,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br&黑岛在中途岛上最大的问题,第一是我认为黑岛没有等两鹤修好之后再去找美国航母决战,第二就是黑岛和山本没有很好的将自己的意思(不顾一切击沉美国航母)传递给南云,导致南云不理解整个作战的重点,而黑岛的整个方案又是按照登陆战的方案做的(航母在前,战列舰和陆军部队在后方,前方胜利后直接突入登陆战)再加上各种问题,导致最后玩脱了。&br&这里面不能不提的问题就是美国基本掌握日本的全部情报,但不是没有办法即使情报泄露也能赢的,当时正正规规打一场航母决战,依靠日本海军的本身实力,不太容易输,但前方机动部队误以为自己周围没航母,一心攻击陆上目标,结果美国航母来的时候应对的异常仓促。&br&黑岛确实是让机动部队保留一定的力量对付可能出现的美国航母,但保留一定力量对付航母和优先攻击敌方航母对于前线指挥官来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许是黑岛和山本自己演的太入戏,把别人都带到沟里了。&br&第三个问题是侦查问题,一是没有把周围有航母(企业号)的信息传递给南云,另一个是侦察不力,这个问题说是黑岛不重视,还是说黑岛没意识到,还是说日本海航侦查能力和安排有问题不太好确定,我倾向于认为三者都有。&br&&br&应该说这个时候的黑岛,是有一定才能,没有超出“优秀的参谋人才”这个范围;黑岛不是天才,相反会犯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黑岛做得好事情是完全按照长官的意愿去制作一个可行性最大的计划,但至于长官的意愿是否正确,被山本偏爱的黑岛恐怕是不愿意多想的。&br&&br&&br&山本死后黑岛地位明升暗降,去军令部第二部当部长,但第二部只是负责军备,不管作战,实际上是远离了海军中心,然后就负责必死必杀战法,也就是自杀兵器。甲标的、回天、震洋都有参与,这个时候即使是天才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br&&br&&br&&br&&br&&br&以我个人的拙见,黑岛作为参谋,是一个不错的参谋,在本身是炮术专业,主要在巡洋舰上服役的情况下能意识到航母的重大作用,也可以按照长官的意思做出还算不错的计划,他距离卓越的参谋还有一定的距离。&br&此外,黑岛比较缺少一种作为重要参谋人员应该有的全局观念(而且目光也不是足够开阔)和持续性观点,黑岛的几次作战计划单独来看还行,但是总体上,缺少战略上的连续性,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具体目标,但没有整体的最终目标,黑岛本身对于战争的最终目标,以及战争应该怎样进行恐怕是少有思考的。&br&黑岛比较适合的位置,我个人认为(意即很可能是错的),适合一个舰队做一个舰队参谋,以黑岛的能力可以制定出来足够好的计划,但是作为海军的参谋,黑岛因为山本的缘故,并非是非常称职的,但在当时日本海军的教育机制和人事惯例的条件下,恐怕换了谁结果还是一样的。&br&&br&&br&//今日心塞,先这样,评论不保证全部回复
可能和个人经历有关,我其实是有点佩服黑岛小时候的。黑岛小时候特别苦,他爸龟太郎是一个活在社会底层的石工,然后去露西亚打工,在黑岛三岁的时候就死了。黑岛的妈妈改嫁了,然后是他的铁匠叔叔,黑岛重郎收养了他,黑岛重郎需要这样的一个小劳动力,但小…
来自子话题:
因为蠢&br&&br&想了想抖个机灵是不合适的。&br&&br&IJN的失败,充分的说明了,错误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愚蠢的战术是多么可怕。否则太平洋战争还能多大几年。&br&&br&不过最蠢的是选美国做对手,因为美国有饺子级舰队航空母舰和片汤级护航航母,以及这个地球上最恐怖的战争潜力。&br&&br&——————分割线——————&br&其实这个梗应该是舰娘里来的,因为IJN没有救赎,所以我们要还原历史,如月沉了开不开心啊?开心!如月沉了第二次开不开心啊?开心!
因为蠢想了想抖个机灵是不合适的。IJN的失败,充分的说明了,错误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愚蠢的战术是多么可怕。否则太平洋战争还能多大几年。不过最蠢的是选美国做对手,因为美国有饺子级舰队航空母舰和片汤级护航航母,以及这个地球上最恐怖的战争潜力。———…
外行跟内行军迷的区别就体现在:外行重数字而轻影响、重个体而轻整体、重第一而轻第二。&br&&br&从二战潜艇破交作战的结果来看,德军潜艇共击沉同盟国总运输船只船只吨位中的14,573,000吨,占总数的62.4%。而美军潜艇部队则消灭了运输船只5,320,094吨,只有德军战果的36.5%。&br&&br&但从影响来看,整个轴心国在大西洋战场上只消灭了同盟国28%的吨位,其中被德军潜艇击沉的占62.4%,综合起来只消灭了17.5%。而美军潜艇在太平洋消灭了日本运输船只吨位的54%。&br&&br&而德国共计投入1175艘潜艇,而美军只有314艘,总体兵力仅为德军的26.3%。德军的击沉吨位前几位虽然确实战绩斐然,但德军实际平均单艇的战果仅为12403吨,同比美军为16943吨,比德军高36.6%。当然对此有人会认为美军之所以有如此重大的战果,与日军对反潜作战的忽视有绝对的关联。但我认为,德军潜艇部队活跃的大西洋海域要较美军在珍珠港以西海域更加宽阔,这实际上是增加了盟军在大西洋海域的反潜作战难度,因此应当部分抵消日军缺乏反潜作战所带来的影响。&br&&br&所以综合来看,德军潜艇部队固然规模庞大,而且总体成绩突出,并且一度将英国逼到困境中。但是从对被袭击国的影响来看,实际上德军对英美的影响,是低于美军队日本的程度。日本由于受到持续的潜艇破袭战影响,不仅极大地削弱了从东南亚获取资源的能力,而且也持续导致了日本在战争后期国内工业经济体系的彻底崩溃。&br&&br&而且,很多对德军潜艇部队的吹捧,实际上都忽视了一个现实——美军潜艇部队击沉了日军包括13艘航母在内合共213艘战舰,这对于以航母对战为主的太平洋水面战场也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这是德军潜艇部队所不能比的。
外行跟内行军迷的区别就体现在:外行重数字而轻影响、重个体而轻整体、重第一而轻第二。从二战潜艇破交作战的结果来看,德军潜艇共击沉同盟国总运输船只船只吨位中的14,573,000吨,占总数的62.4%。而美军潜艇部队则消灭了运输船只5,320,094吨,只有德军战果…
以下是几艘战舰,请后退五米之外(注意别撞到东西)并报出正确的舰级:&br&&br&&img src=&/267c387d73905db53aac0d6f27d90042_b.jpg& data-rawwidth=&563& data-rawheight=&6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267c387d73905db53aac0d6f27d90042_r.jpg&&&br&恩,后面三个五米外看不清区别,第二个太黑看不清楚。&br&&br&远距离观测的时候只能看见上层建筑,下半部分因为地球是球体在地平线以下,我们来试一下:&br&&img src=&/886aeda4c5dee9ce21c5e_b.jpg& data-rawwidth=&192& data-rawheight=&10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2&&&img src=&/fdcd555b097d78ce5b808d5c13284f6e_b.jpg& data-rawwidth=&192& data-rawheight=&10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2&&&br&。。。这不是撞脸了么?&br&当时的环境时凌晨,比较黑,风浪很大,跟着声望的几艘驱逐舰因为海况不好都追不上声望(声望和反击都是很优雅的战舰,除了区区六炮之外),不太能看清楚舰体部分,所以认错也可以理解吧。&br&同样的例子有好多,美国人把野分看成战列舰的,日本人把南达看成驱逐舰的,英国人把欧根看成俾斯麦的,现在29节的老衲这个梗就是从这里来的,实际上德国人应该看得出来,纳尔逊这个海况是开不到29节的,乔治五世如果开到这个速度舰艏上浪会很严重。&br&&br&另外就是阴差阳错的六炮,当时声望在追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追上来刚好是半齐射,每个炮塔各一根炮管开火,刚好和纳尔逊一样:纳尔逊三炮塔半齐射也是三发炮弹。声望的舰桥和乔治五世级不一样,三发炮弹的半齐射也不是伊丽莎白女王级或者R级,也算阴差阳错吧。&br&&br&优雅的声望:&br&&img src=&/1d2d6ef87c3fc_b.jpg& data-rawwidth=&840& data-rawheight=&4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0& data-original=&/1d2d6ef87c3fc_r.jpg&&&br&&br&- end -&br&&br&&br&&br&&img src=&/efd2bcf6f097c38fa046_b.jpg& data-rawwidth=&858& data-rawheight=&2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8& data-original=&/efd2bcf6f097c38fa046_r.jpg&&&br&战舰少女大建16发一艘英国的BB和BC都没有!&br&&br&&img src=&/17a46797e96dce4dbba761ff_b.jpg& data-rawwidth=&446& data-rawheight=&4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6& data-original=&/17a46797e96dce4dbba761ff_r.jpg&&&br&&img src=&/239bc41185eecbc19f72a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239bc41185eecbc19f72a_r.jpg&&
以下是几艘战舰,请后退五米之外(注意别撞到东西)并报出正确的舰级:恩,后面三个五米外看不清区别,第二个太黑看不清楚。远距离观测的时候只能看见上层建筑,下半部分因为地球是球体在地平线以下,我们来试一下:。。。这不是撞脸了么?当时的环境时凌晨…
来自子话题:
一个国家的首都被另一个国家屠杀了三十万人,整个国家死了两千多万人难道不是耻辱?别人施与的叫侮辱,对于侮辱自己觉得羞耻了才叫耻辱。国耻难道不是自己觉得耻辱?&br&&br&一般人说的可不是勿忘国耻,杀光小日本,而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什么要振兴中华?落后就要挨打这话难道都忘了?中国这些年发展经济发展军事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防止这样的耻辱再次降临到中华大地么?&br&&br&至于南京人为什么恨日本人,国仇家恨难道很难理解么?你看看法国因为一战死的人太多所以在巴黎和会上对德国的报复有多厉害?就这样法国国内很多人还觉得不够。
一个国家的首都被另一个国家屠杀了三十万人,整个国家死了两千多万人难道不是耻辱?别人施与的叫侮辱,对于侮辱自己觉得羞耻了才叫耻辱。国耻难道不是自己觉得耻辱?一般人说的可不是勿忘国耻,杀光小日本,而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什么要振兴中华?落后…
这个问题问的挺好,第一是能反映出来日本当时的问题,有较大的反思价值,另一个就是这事情不怎么被重视,实际上日本拒绝这个提案对中国来说好处挺大的。&br&&br&1941年的《日美谅解案》实际上是日美双方半私人化的沟通,代表了当时日美两国的妥协势力的努力,当时的情况是日本侵华、南进两个方向上吞并亚洲邻国,建立德意日三国同盟;美国不想让事情闹大,但本身还是坚持独立主义,所以就继续推进援华抵日,并威胁以战争资源禁运、禁止通商挟制日本,双方矛盾都很大。&br&前期牵线的是一个在远东活动的主教,J.E. Walsh,1958年被中国囚禁,1970年释放,派遣的两位传教士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得到了一些介绍信,当时两位传教士打算和日本产业组合金库的一个人(井川忠雄)联络,这个人后来联系了当时陆军省军务处处长武藤章和军事课课长岩畔豪雄,之后的事情比较复杂,两位传教士和日方沟通之后返回美国,经过介绍面见罗斯福和赫尔,最后远东军事法庭的书证里面有双方的备忘录:&br&&img src=&/ac0e4b8afb8e773b231014_b.jpg& data-rawwidth=&859& data-rawheight=&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9& data-original=&/ac0e4b8afb8e773b231014_r.jpg&&可以看出日美双方的分歧很大,基本可以说是各说各话,但是美国认为两位传教士的日本之旅在摸清日本的正真意图和底线还是有意义的,所以就鼓励两人继续以私人的身份去日本进行沟通,如果万一能争取到日本军队和政府中的“稳健派”(准确的说,应该是对美稳健派),那自然更好。&br&&br&很快近卫内阁就派遣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就去了华盛顿,也让之前直接和两位传教士接触的井川忠雄再其次接触,打算促成谈判,野村以前是海军的人,属于亲美派,当时近卫内阁选择他作为驻美大使主要是一方面他了解美国,另一方面是他和罗斯福有交情,但是在野村去美国之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亲德派,三国同盟促成人之一,外相松冈洋右给野村训令,要以德意日三国同盟为底线避免日美战争,这个事情本身就不正常,不过后面有更不正常的,近卫文麿为了换掉松冈甚至来了次总辞职,之后松冈洋右就去了欧洲访问,暂时管不到远东的事情,不过井川忠雄的行程还是收到了较大的干扰,但还是努力的和两位传教士拟定了草案,但是这个草案有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井川忠雄这个人没有分量,其次是美国开的条件日本后来没接受。&br&&br&后来的一件大事就是德国在欧洲战场的闪电战大获成功,极大的鼓舞了陆军和海军,陆军有亲德传统,打算乘着德国的机会在亚洲捞一把,这样三国同盟和南进就势在必行,但是和美国开战还是太危险了,于是就派遣陆军省的岩畔豪雄去协助野村谈判,岩畔豪雄到达之后谈判正式开始,岩畔豪雄修改了草案,形成了《日美谅解案》,最后底线是三点。&br&&ul&&li&日本不退出三国同盟&/li&&li&保留在中国华北和满蒙的驻军&/li&&li&如果国明政府不接受谅解案,美国必须停止对华援助&br&&/li&&/ul&&br&日方的修改后草案大致内容如下:&br&&img src=&/4ffce5286d48eaa110d46c42f6cdc71b_b.jpg& data-rawwidth=&674& data-rawheight=&7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4& data-original=&/4ffce5286d48eaa110d46c42f6cdc71b_r.jpg&&&img src=&/0410a7bda4b8bfca49eba_b.jpg& data-rawwidth=&672& data-rawheight=&1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2& data-original=&/0410a7bda4b8bfca49eba_r.jpg&&&img src=&/090f592fb12bf321cd3c6_b.jpg& data-rawwidth=&667& data-rawheight=&1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7& data-original=&/090f592fb12bf321cd3c6_r.jpg&&&br&&br&当时美国的态度是可以谈判,但是有些内容美国不能接受,美国的原则是所谓的赫尔四原则:&br&&ol&&li&尊重一切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li&&li&不干涉他国内政&/li&&li&维持平等原则&/li&&li&除去和平手段,不改变太平洋现状&/li&&/ol&后来修改后的草案返回日本后,日本陆海军考虑了自己的三项原则:&br&&ol&&li&不放弃日本对华的正当要求,不妨碍大东亚共荣圈和圣战&/li&&li&不破坏三国同盟&/li&&li&不束缚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国防自由&/li&&/ol&之后松冈洋右成功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后返回了日本,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松冈洋右听说这个修订案之后非常不满意,首先是他去苏联签订协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抗美国,其次是日美谅解案的进行,尤其是后期的井川忠雄的活动是对松冈保密的,因为知道他会从中作梗,松冈听闻之后在之前日方原则上就行了修改,最终形成了《对美回答案》,在原先的基础上,不放弃三国同盟的军事援助义务;不放弃在华利益,并且要求美国政府敦促国民政府与日本媾和,国民政府如果不同意则停止对华援助;不承诺不南进。&br&修改到了这个地步基本上说除了破坏和谈之外没有别的结果了,日本当时这样做,主要是决策层错误估计了德国的优势,并且由于德国攻势的顺利产生了非常强的投机心理。&br&&br&美国在一个月之后对《对美回答案》有了回应,大体上是看清楚了日本的实际态度,当时日本的外交密码已经被破译,在赫尔四原则的基础上又把底线提高,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并且不赔偿不兼并领土,要求日本不扩大欧洲事态,维持自己通商的自由。&br&&br&日美谅解案到此其实就算可以结束了(甲乙案、苏德战争和谍报的争端和后来的珍珠港有兴趣可以看看),后来近卫和东条商量能否从中国撤军换日美和谈,这个只能说近卫文麿太不了解陆军了。&br&&br&&br&&br&这个谅解案,如果日本接受,对日本是有好处的,但是无法调节日本和美国的矛盾,在s这段时期,日本是一直需要美国的资源供应的,尤其是战争资源,但是1940年之后,美国出于各种考虑开始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部分不太了解情况的军人就开始打算对美开战,但是大体上反对直接开战的还是主流。&br&后来的变化大体是这样的,首先日本希望日美和平的这个愿望来自于对自己大东亚共荣圈的目标,这个是本,日美和平是末,不能本末倒置,美国早期的妥协(有些资料就直接称为绥靖),也使得日本轻视美国,而美国当时对日本出尔反尔已经很厌恶,难以继续。&br&第二是对美国的估计不足,这是两个方面的,首先是日本认为对美国来说,日本的地位要高于中国,而美国的利益均沾不会成为对日本开战的直接原因,其次是错误估计美国的反应速度强度,比如突然的石油禁运。这种错误的估计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很值得研究。&br&第三是没有考虑英美一家的情况,没考虑到美国会为了英国利益而行动的可能性。&br&&br&在这个时间的日美策略上,双方各自有一条底线,日本是大东亚共荣圈,美国是华盛顿体系,双方都没有在这个底线上有过让步,《日美谅解案》的破裂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必然性,日本想自己独霸亚洲,美国一点也不想日本独霸亚洲,所以怎么谈也不会有结果。
这个问题问的挺好,第一是能反映出来日本当时的问题,有较大的反思价值,另一个就是这事情不怎么被重视,实际上日本拒绝这个提案对中国来说好处挺大的。1941年的《日美谅解案》实际上是日美双方半私人化的沟通,代表了当时日美两国的妥协势力的努力,当时的…
意大利不需要反思,墨索里尼政府是被自己的人民推翻的,意大利是三轴心里唯一一个算得上政府错了而人民没错的国家,跟德国日本有本质区别。而且意大利在战争中也没做出什么暴行,最大的暴行应该是被埃塞尔比亚打败以后恼羞成怒丢毒气弹吧,跟美军在越南做的差不多,和德日相距甚远
意大利不需要反思,墨索里尼政府是被自己的人民推翻的,意大利是三轴心里唯一一个算得上政府错了而人民没错的国家,跟德国日本有本质区别。而且意大利在战争中也没做出什么暴行,最大的暴行应该是被埃塞尔比亚打败以后恼羞成怒丢毒气弹吧,跟美军在越南做的…
当然不是他不想先进攻苏联。这个问题很有趣的,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有悠久历史的问题:&br&1939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英国在一个星期内突然放弃了绥靖政策?&br&&br&德国根本不想和英法作战。对此有大量的档案和资料可供查证。德国也并没有打算挑战世界,军官团和希特勒都很清楚。军官团在38年曾经想政变结束希特勒的冒险,因为他们认为希特勒可能会引发和英法的正面冲突。英法的行动,鼓励了这一点。&br&德国进攻波兰是有严密计算的。对波兰领土安全的承诺,必需有苏联的配合才能够很好的保证。乔治劳合在英国做出对波兰的保证前明确说,这个保证,如果没有苏联的配合,将直接引发下一次欧洲大战。丘吉尔在回忆录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对3月英国突然做出的对波兰保证骂的狗血喷头,不过当时他可是表现得很出风头。&br&希特勒也是这么想的。希特勒对于英国政治家的看法,是一群理智的家伙。他断断没想到这群人竟然突然变成了感性动物。&br&1939年3月,英国做出保证,1939年4月,苏德开始接触。5月,苏联更换外长,基本关闭了对西方的通道。日,希特勒重申,6年之内不会对英国开战。日,德国入侵波兰。&br&希特勒算错了。的确,他稳住了苏联,希望理智的英国政治家能明白,这种情况下,对波兰的保证是一纸空文。理智的人当然会这么做,如同放弃了捷克斯洛伐克一样。希特勒既然想去东方争取生存的土地,那就让他去,早晚有一天苏德矛盾会不可调和。忙着消化新土地的德国,究竟还有多少余力西侵,是另一个问题。&br&英法果断的应战了,为了一个本来就不可能的保证。所以,英法变成了必需打倒的敌人。德国本来就有一战复仇的情绪,这时也复活了。但是还是文明的多。&br&&br&法西斯主义其实只是一个泛称。德国的法西斯主义,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西班牙的法西斯主义是有很大差别的。德意有过各种冲突,特别是在吞并奥地利的时候。对于墨索里尼,他的东非帝国和意属北非被英国殖民地分成两份,同时意大利对巴尔干也很贪婪。希特勒其实对希腊倒很不上心,他担心的是意大利打赢巴尔干的战役,扩大势力范围,为此还生过气。&br&然而意军的失败也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丢失了巴尔干,希特勒又面对对手从腹部打过来的重重一拳。罗马尼亚的油田会很危险。所以出了出手。北非的丢失其实差不多,主要是不能让英国人和维希殖民地连起来。那样希特勒对维希法国的牌就没用了。你看希特勒什么时候管过意属东非?&br&希特勒对于北非很不上心。固然非洲军团打得很不错,但是非洲军缺补给那是著名问题了。&br&&br&德日?一开始是德国希望日本动苏联手,日本不上心,后来是日本希望德国动中东手,德国已经没这个力量了。苏日的几场冲突,凭心而论,苏联耗尽了关东军的飞行实力,但是就整体战损而言,是个均势。考虑到双方在火力上的差距,应该说日本人表现出了良好的战术素养。战术胜利,但是战略溃败。另外,大陆战场也确实起到了斯大林希望的作用,日本大本营对大陆战场有过很多次摆脱的想法,实在是真打不起这个战争。日本的潜力也就是这样,进攻中东不可能,日本大本营曾经希望杀进印度,被英军在英帕尔靖国街道教育了一顿什么叫后勤优势。而苏军在远东的部队,一直持续到41年冬确定日本不会打苏联后才调动。&br&日本历史上打过苏联好几次,都没讨到好。最早一次是苏联成立的干涉战,结果是带了一堆性病士兵和革命士兵会日本。其它几次,战术上不大吃亏,战略上亏成马,虽然陆军一直想北进,但是一大堆的客观因素导致日军北进发力。&br&&br&德国与苏联单挑是分时间的。应该说,39年前,42年后都打不过,至少很难打。虽然苏联人直到43年才学会怎么对抗闪电战。41年的timing抓的是苏军大规模换装消化波兰的时机。6月22日则恰好抓住了苏联军队演习不在位置上的时机。德苏战争开始时,苏联在装甲技术水平上占有绝对优势,数量上的优势在积攒。在空中,按照苏联飞行员1942年的描述,虽然飞机(I16对BF109)有代差,但是实战对抗中压力不是很大。德军的优势主要是优秀的军官,特别是中级军官和德国有历史传统的欧洲闻名的步兵(闪电战固然装甲耀眼的一塌糊涂,但是没有步兵的装甲,都是步兵的菜,所以闪电战对步兵素质要求非常高。德军步兵的突击能力,在一战就很闻名了。高级军官上,华西列夫斯基,朱可夫,包括铁木辛哥,都是十分有经验有水平的统帅)。然而这些精密的要求,使得闪击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精良步兵一旦消耗殆尽,就打不起来了。&br&即使是这个极好的timing,苏军在基辅地域,1941年8月之前的防御也可以成为是富有成效的。如果不是布琼尼这个菜鸡坑了60万部队,莫斯科会战会好打的多。其实说苏联有一大堆将帅储备,有两个大菜鸡身居高位也是事实。其一是布琼尼,其二是沙波什尼科夫。如果不是两个菜鸡,1941年战况可能会好很多。
当然不是他不想先进攻苏联。这个问题很有趣的,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有悠久历史的问题:1939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英国在一个星期内突然放弃了绥靖政策?德国根本不想和英法作战。对此有大量的档案和资料可供查证。德国也并没有打算挑战世界,军官团和希特勒都很…
谢邀。&br&兵棋推演不是桌游。桌游作为一类对抗性竞技游戏,为了增强娱乐性,其在设计中着重强调的是“平衡性”,即通过规则和机制保证游戏环境对每一位参与者的公平性,不论是战略类桌游《晨昏对峙》、《反恐战争》,还是战术类桌游《二战回忆录》,都是建立在“1+1=2准则”之上的。&br&兵棋推演则不然,它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模拟和还原真实的战争态势,以便最精确预测战争结果。当代大国的兵棋推演是建立在高度互联和精密计算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分析规划系统,利用传感器和超级计算机将每一个作战装备的性能参数、每一级指战员的个人素质记录以及环境因素等充分量化后再做大量的计算而得出最终的结果。&br&这里的难点体现在:&br&1、信息数据库基础数据的获取。举个例子,大型兵棋推演系统的数据库甚至要包括每一型号军用车辆轮胎橡胶在不同温度变化下的数据,以及指战员在指挥生涯中的教育经历档案、心理素质档案、道德档案、意志力档案,以及环境模型参数。&br&2、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指的是:装备环境模型——装备的弹药、材料、零件、电子系统等不同物理环境下的状态表现模型。指挥员模型——将指挥员职业成长经历、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在不同心里场景下如何应激的数学模型。环境模型——很好理解,不做赘述。气象模型——想想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模型有多么复杂就知道了。文化模型——分析研判不同文化背景的指挥员在不同情境下决策和应激表现。&br&以上这些条件不是一般国家可以提供的,光是数据分析的超级计算机就只有少数国家才能够研发制造,而数学建模团队、装备数据跟踪、指挥员成长记录档案这些东西,就不仅仅是靠国力层面的东西,这要求当事国有着优良的军事传统、完善的生产体系、完备的学科体系以及优秀的科学团队,这几乎已经是国家全部软实力的象征了。&br&在这里举个有趣的例子,据说全球知名足球博彩公司德国博彩公司曾经重金要求美国著名智库“国家武器战略研究信息中心”启动其兵棋推演系统的部分模型和服务器来分析一系列足球赛事的结果(有一说是11年欧冠),“国家武器战略研究信息中心”不辱使命,期分析甚至涵盖了里贝里右脚穿的球鞋是否合脚和早餐中的某种氨基蛋白是否会影响队员的心理状态等等因素。&br&所以,我所了解的兵棋推演远不止桌游那么简单。
谢邀。兵棋推演不是桌游。桌游作为一类对抗性竞技游戏,为了增强娱乐性,其在设计中着重强调的是“平衡性”,即通过规则和机制保证游戏环境对每一位参与者的公平性,不论是战略类桌游《晨昏对峙》、《反恐战争》,还是战术类桌游《二战回忆录》,都是建立在…
来自子话题:
请不要根据电视剧下结论。
请不要根据电视剧下结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一共几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