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骨的上部呈穹隆形,呈穹隆形。世界上发现人类头骨化石,多数是此部分头骨

灵井出土第二颗古人类头骨化石 可以互相印证
“许昌人”2号头骨出土地
“许昌人”2号头骨化石部分断块
5月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考古发掘领队李占扬,接受大河报记者专访时透露,许昌灵井镇许昌人遗址考古发掘又有重大发现——在同一探方出土了第二颗10万年前的“许昌人”2号古人类头骨化石。
  “许昌人”1号旁再次出土头骨化石
  今年4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灵井许昌人遗址,新出土了27块古人类头骨化石断块,有完整的枕骨、部分顶骨、眉脊、面骨和颅底骨等,骨骼多数可拼接复原。其中,面骨和颅底骨属首次发现。
  这批新发现的化石,分布在9号探方西部约3平方米的范围内,和此前发现的“许昌人”头骨化石相距较近,属同一地层,年代测定距今10万年左右。
  李占扬介绍,2007年年底出土的16块古人类头骨断块,因处在现代人起源敏感时段的10万年前而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之后,该头骨被命名为“许昌人”,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次年,在9号探方东部的地层中,又找到12块属同一个体的头骨断块。两次出土的断块,已成功复原一颗基本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标本。
  但随后几年,9号探方内积水较多,不利于继续发掘,考古发掘工作转向较高位置的10号、11号和12号探方,虽然在石器类型上有所增加,动物化石也出现了一些新种类,但新的人骨化石却一直未再出现。
  近期,灵井地区旱灾严重,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在对9号探方的继续发掘中,又有了新的收获。
  “许昌人2号头骨”或是古人食脑证据
  这次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根据化石断块在人体解剖部位上重复出现的情况,推定化石来自另一个体。
  4月2日,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和赵忠义高级工程师现场观察,确认是一新的古人类头骨。根据专家建议,新发现的头骨可称为“许昌人2号头骨”,以区别于此前的“许昌人1号头骨”。
  专家认为,2号头骨和1号头骨一样重要,它不仅为遗址增加了新的人科成员,而且在研究中可以互相印证和参照,最大限度地修正已取得的认识。比如1号头骨的脑量非常大,现可通过2号头骨脑量的测量对比,知道这一现象是个例还是群体中的普遍现象。
  更为珍贵的是,在头骨内壁发现有成组的石片划痕,可能是古人食脑或其他行为最直接的证据。
  新的古人类化石再次出现仍可期待
  今年是灵井许昌人遗址的第10个考古发掘年份,已发掘面积近450平方米,完成发掘的面积仅120平方米,而整个遗址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
  在同一探方出土两颗1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李占扬说,目前正在发掘9号探方以西及与之相邻的13号和14号探方,因为这两个探方仍在被推断的埋藏人类化石的范围内,期待新的古人类化石再次出现。
  灵井许昌人遗址已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目前,该遗址已出土数以万计的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遗址性质为古人类在泉水边屠宰动物、制作石器或其他工具的工作营地。除两颗“许昌人”头骨化石外,还有众多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
  李占扬表示,头骨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大量细石器、微型鸟雕和早期陶片,时代距今1.35万年,对于研究中国北方陶器的起源、新旧石器时代过渡也十分重要。
  “十年磨一剑”,经过坚持不懈的发掘和研究,灵井许昌人遗址已在探究中国现代人起源、雕刻艺术起源和华北地区陶器的起源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灵井许昌人遗址已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
  灵井“许昌人”冲击现代人化石“非洲起源说”
  现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的黄、白、黑等人种,其起源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人类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现代人的起源是指早期人类怎样演变成现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的问题,是从人到人的问题,它是人类演化过程中最近的一段;而人类的起源则是指古猿怎样演变成人的问题,是从猿到人的问题。
  现代人的起源有两种理论,一种是“单一地区起源说”,认为现代人是非洲南部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另一种是“多地区起源说”,认为亚、非、欧各洲的现代人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来的。两种理论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早期智人,还是起源于各洲早期智人以至猿人。
  1987年初,美国伯克利大学的卡恩等几位研究者提出了“夏娃理论”。他们选择了祖先来自非洲、欧洲、中东、亚洲、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147位妇女,分析了她们胎盘细胞内的线粒体的DNA,该DNA只有母体遗传,不像细胞核的DNA由双亲遗传,因而其追溯过程最后会导向一位单一的女性祖先。
  最终,卡恩等人认为所有婴儿的线粒体的DNA最后都追踪到约20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妇女,她可理解为现代人的祖先。大约13万年前,她的一群后裔离开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取代了当地的土著人。这一说法被称为“线粒体夏娃假说”。
  从1998年开始,中国遗传学家分析了中国的现代人的基因变异,得出结论认为,有些来自非洲的现代人在6万年前来到中国,取代了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
  这两种观点长期对峙,“非洲起源说”占据上风。因为在“许昌人”发现以前,已知最早的两块现代人化石都出自南部非洲,被认为早于10万年前,被“非洲起源说”的拥护者们用以作为主要证据支持。
  李占扬表示,“许昌人”头骨化石的出现,无疑对“非洲起源说”构成了不可回避的冲击。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官方微信
中国文物网
问题纠正&&&&&&&&
&p style=&text-align:&&&img src=&/dy/c//UDDT45.jpg& alt=&“许昌人”2号头骨出土地& /&&/p&
&p style=&text-align:&&“许昌人”2号头骨出土地&/p&
&p style=&text-align:&&&img src=&/dy/c//UDDT45.jpg& alt=&“许昌人”2号头骨化石部分断块& /&&/p&
&p style=&text-align:&&“许昌人”2号头骨化石部分断块&/p&
5月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考古发掘领队李占扬,接受大河报记者专访时透露,许昌灵井镇许昌人遗址考古发掘又有重大发现——在同一探方出土了第二颗10万年前的“许昌人”2号古人类头骨化石。&/p&
&p& &b& “许昌人”1号旁再次出土头骨化石&/b&&/p&
&p&  今年4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灵井许昌人遗址,新出土了27块古人类头骨化石断块,有完整的枕骨、部分顶骨、眉脊、面骨和颅底骨等,骨骼多数可拼接复原。其中,面骨和颅底骨属首次发现。&/p&
&p&  这批新发现的化石,分布在9号探方西部约3平方米的范围内,和此前发现的“许昌人”头骨化石相距较近,属同一地层,年代测定距今10万年左右。&/p&
&p&  李占扬介绍,2007年年底出土的16块古人类头骨断块,因处在现代人起源敏感时段的10万年前而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之后,该头骨被命名为“许昌人”,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p&
&p&  次年,在9号探方东部的地层中,又找到12块属同一个体的头骨断块。两次出土的断块,已成功复原一颗基本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标本。&/p&
&p&  但随后几年,9号探方内积水较多,不利于继续发掘,考古发掘工作转向较高位置的10号、11号和12号探方,虽然在石器类型上有所增加,动物化石也出现了一些新种类,但新的人骨化石却一直未再出现。&/p&
&p&  近期,灵井地区旱灾严重,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在对9号探方的继续发掘中,又有了新的收获。&/p&
&p&  &b&“许昌人2号头骨”或是古人食脑证据&/b&&/p&
&p&  这次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根据化石断块在人体解剖部位上重复出现的情况,推定化石来自另一个体。&/p&
&p&  4月2日,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和赵忠义高级工程师现场观察,确认是一新的古人类头骨。根据专家建议,新发现的头骨可称为“许昌人2号头骨”,以区别于此前的“许昌人1号头骨”。&/p&
&p&  专家认为,2号头骨和1号头骨一样重要,它不仅为遗址增加了新的人科成员,而且在研究中可以互相印证和参照,最大限度地修正已取得的认识。比如1号头骨的脑量非常大,现可通过2号头骨脑量的测量对比,知道这一现象是个例还是群体中的普遍现象。&/p&
&p&  更为珍贵的是,在头骨内壁发现有成组的石片划痕,可能是古人食脑或其他行为最直接的证据。&/p&
&p&  &b&新的古人类化石再次出现仍可期待&/b&&/p&
&p&  今年是灵井许昌人遗址的第10个考古发掘年份,已发掘面积近450平方米,完成发掘的面积仅120平方米,而整个遗址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p&
&p&  在同一探方出土两颗1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李占扬说,目前正在发掘9号探方以西及与之相邻的13号和14号探方,因为这两个探方仍在被推断的埋藏人类化石的范围内,期待新的古人类化石再次出现。&/p&
&p&  灵井许昌人遗址已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目前,该遗址已出土数以万计的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遗址性质为古人类在泉水边屠宰动物、制作石器或其他工具的工作营地。除两颗“许昌人”头骨化石外,还有众多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p&
&p&  李占扬表示,头骨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大量细石器、微型鸟雕和早期陶片,时代距今1.35万年,对于研究中国北方陶器的起源、新旧石器时代过渡也十分重要。&/p&
&p&  “十年磨一剑”,经过坚持不懈的发掘和研究,灵井许昌人遗址已在探究中国现代人起源、雕刻艺术起源和华北地区陶器的起源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灵井许昌人遗址已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p&
&p&&b&  灵井“许昌人”冲击现代人化石“非洲起源说”&/b&&/p&
&p&  现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的黄、白、黑等人种,其起源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p&
&p&  人类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现代人的起源是指早期人类怎样演变成现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的问题,是从人到人的问题,它是人类演化过程中最近的一段;而人类的起源则是指古猿怎样演变成人的问题,是从猿到人的问题。&/p&
&p&  现代人的起源有两种理论,一种是“单一地区起源说”,认为现代人是非洲南部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另一种是“多地区起源说”,认为亚、非、欧各洲的现代人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来的。两种理论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早期智人,还是起源于各洲早期智人以至猿人。&/p&
&p&  1987年初,美国伯克利大学的卡恩等几位研究者提出了“夏娃理论”。他们选择了祖先来自非洲、欧洲、中东、亚洲、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147位妇女,分析了她们胎盘细胞内的线粒体的DNA,该DNA只有母体遗传,不像细胞核的DNA由双亲遗传,因而其追溯过程最后会导向一位单一的女性祖先。&/p&
&p&  最终,卡恩等人认为所有婴儿的线粒体的DNA最后都追踪到约20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妇女,她可理解为现代人的祖先。大约13万年前,她的一群后裔离开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取代了当地的土著人。这一说法被称为“线粒体夏娃假说”。&/p&
&p&  从1998年开始,中国遗传学家分析了中国的现代人的基因变异,得出结论认为,有些来自非洲的现代人在6万年前来到中国,取代了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p&
&p&  这两种观点长期对峙,“非洲起源说”占据上风。因为在“许昌人”发现以前,已知最早的两块现代人化石都出自南部非洲,被认为早于10万年前,被“非洲起源说”的拥护者们用以作为主要证据支持。&/p&
&p&  李占扬表示,“许昌人”头骨化石的出现,无疑对“非洲起源说”构成了不可回避的冲击。&/p&
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中国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银行支持:中国工商银行 法律支持:岳成律师事务所 网站营运:Celestone
中国文物网版权所有丽江人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丽江人
丽江人是1956年春在离11公里的漾西木家桥南面发现的三根民族人类股骨和一具少女头的名字据同时出土的哺乳动物云南轴鹿判断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属距今105万年的还出土伴生物旧石器石核石片刮削器砍斫器等28件这些发现揭示出这一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研究这一时期云南先民和周边少数民族祖先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扩大了我国西南地区旧石器分布范围别&&&&称骨化石所处时代更新世晚期出生地丽江古城附近的漾西木家桥南面出生时间1956
1956年春在离11公里的漾西木家桥南面发现三根民族人类股骨和一具少女头骨化石被定名为丽江人据同时出土的哺乳动物云南轴鹿判断地质年代为晚期属距今105万年的还出土伴生物石核石片砍斫器等28件近年丽江市文物工作者王志泓又在木家桥东蛇山首端发现有孔石刀饼状有孔石锤等多件细石器
丽江人文化遗存的发现还受到的深切关注并载入他所编著的中国史稿一书这些发现揭示出丽江这一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研究这一时期云南先民和周边少数民族祖先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扩大了我国西南地区旧石器分布范围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和石器地点发现于云南省西南木家桥村附近1956年在村南采集到 3件人类股骨化石1963年又在砂砾层中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和石制品1964年又出土了 1件少女头骨据哺乳动物化石判断地质时代属晚后期
3件股骨中有两件一左一右属于同一个体另一件左股骨属于另一个体石制品共6件均为燧石制品,包括石片石核和石核碎块石片较大长达7.6厘米保留有自然台面,打击点散漫半锥体不显著有一件石核有3个自然面,其中两面曾作台面使用过,留下了重叠的石片疤此外,还从砂砾层中发现了一段有钻孔痕迹的鹿角所发现的动物化石有剑齿象犀牛和云南轴鹿等这一地点虽然材料不多但石制品出土层位清楚它的发现扩大了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范围为在滇北地区进一步寻找旧石器时代的遗存提供了线索丽江人属晚期头骨形态与现代人十分接近,具有明显的种的特征
头盖骨头骨(收藏)有一定程度的石化但石化程度并不太深头骨呈灰褐色局部有色泽较深大小不等的色斑
脑颅部分比较完整除左侧颞骨的鼓乳部枕骨的底部和两侧部缺失外其余部分保存完好
由顶面观察两顶结节明显向外突出头骨的前部较窄头骨成五角形最大头宽是在两侧颞鳞后上缘的稍下方这一点与我国大多数晚期类型的化石智人相似而与欧洲晚期类的化石智人头骨有所不同后者的最大头宽多位于两顶结节较低处现代人最大头宽所在位置情况不一欧洲人多在顶结节处我国现代人女性多在顶结节下方男性多在颞鳞上沿附近
最大宽垂直位置指数值(即头最大宽eu-eu在眼耳平面上的投影高×100耻颅高)我国晚期类型的化石智人平均为34.1现代华东人(女性)39.9丽江人31.3在这方面丽江人较为原始
丽江人头骨没有明显的顶孔仅在相当顶孔区处有一微低的凹陷矢状缝右侧似有一很细的小孔此头骨没有明显的矢状嵴仅在它的前额处似有一些痕迹
丽江人头骨的颅长167.0毫米颅宽141.0毫米颅指数为84.4属圆颅型化石人类的头骨比较普遍的是长颅型而资阳人为中颅型
丽江人顶骨的乳突部不存在角圆枕(torus angularis)枕部圆钝枕外隆突点的位置明显地比人字点靠近前方现代人的约在同一垂直线上而化石人类多在人字点的后方
由侧面观察眉弓发育甚弱眉间突度几不可测定前额部分垂直且甚为饱满枕部圆钝具有明显的发髻状隆起我国晚期化石智人头骨的枕部有此结构为其共同特征现代人此结构一般趋向消失而早期类型的化石智人则有比发髻状隆起更为后突的结构称为跟状结节
额面上部扁平程度对判别种族属性有较大的意义鼻颧角为146.5°蒙古人种为148°~149°欧洲人种为135°~137°新石器时代大汶口人(女性)为148.44°现代华南人为145.1°华北人为145.1°另外尚可用额指数表示其扁平程度丽江人额指数为15.7据研究欧洲人及西亚人为19.4~20.5亚洲蒙古人种和为14.1~16.5现代华北人14.8云南人14.3欧洲人种指数值一般高于20蒙古人种多不超过15因此由额面上部扁平程度看丽江人明显属于蒙古人种整个头骨的各骨缝均无明显的愈合枕骨底部虽已缺失但蝶骨体与之接合处还遗有软骨骨骺的痕迹表明基底缝未曾全部愈合基底缝未愈合示头骨的年龄未达成年颞骨的乳突部尚未与鼓室部及鳞部完全愈合也说明该头骨的年纪尚轻头骨只保存智齿的齿槽孔智齿是否已经长出不能判断右m2已经长出仅内侧齿尖微有磨耗依照现代人牙齿萌出年龄的资料该牙一般是在12岁半左右萌出
头骨的体积较小骨质表面比较细致平滑肌嵴不明显眉弓发育甚弱额部丰满有明显的额结节和顶结节明显发达的额结节和顶结节是幼年头骨的特点亦常为女性头骨所保留枕外隆突发育弱头骨的骨壁较薄综观之丽江人头骨可能属于少年女性的个体头骨是云南迄今已发现的更新世晚期化石智人的颅骨化石为研究云南地区化石人类学提供了资料
丽江人头骨代表一个少年女性的个体虽然在某些性状上如最大宽垂直位置指数较低枕部有明显的发髻状隆起耳外孔长轴上端朝前方倾斜带有一定的原始性但从总的来看与现代人是十分接近的没有显著的差异
在判别种族的归属的几项重要指标下如额面上部扁平程度(鼻额角额指数)最小额宽等表现出明显的蒙古人种特点
由于本身的材料还少对比资料也不足丽江人与云南地区先民以及与少数民族祖先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工作表现出的特征说明早在十万年前已有的祖先在地区繁衍生息畔同时出土28件旧石器是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和武器与丽江人共同出土的还有一件鹿角器两边穿孔但均未穿通它是云南迄今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唯一的角器这些发现对于研究云南古代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头骨的上部呈穹隆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