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知道大杏仁的样子,是指用文字与出来的那种,还有gnc葡萄籽籽,菠菜籽,有点类似于检验报告里的那种

正好以前看过一个类似的视频,分享给题主&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u44/v_ODc1Mzk1Mjk.html& target=&_blank&&
&img class=&thumbnail& src=&/images/16/_hd.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这视频拍的是绝对霸气侧漏!模拟迷你城市汽车追逐,碉堡了!整个无线电遥控车追逐场景及道具,虽然用纸板、热熔胶和喷漆完成,但效果震撼,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好莱坞电影的特技不外乎如此吧~~&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u44/v_ODc1Mzk1Mjk.html&/span&
&/a& 这个视频说电影中的特技不外乎如此,感觉有点夸张,但是多多少少应该还会用到一些吧。
正好以前看过一个类似的视频,分享给题主 这个视频说电影中的特技不外乎如此,感觉有点夸张,但是多多少少应该还会用到一些吧。
不单单是天涯,国内所有的开放式讨论区都在没落,SNS、BLOG、论坛、留言板、聊天室,无一例外。&br&&br&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至少我觉得能说话能交流的地方越来越少了,以前很多朋友们在一起无话不说的论坛,都在有意无意的转型变成只谈风月,网站管理者也更加喜欢加粗置顶坛子里谁又搞了女上司,哪个网友因为不搞婚前性行为所以只和已婚人士上床。。。&br&&br&微博也一样,原因就是被限制的太多,精彩的内容无法实时流通,当然对用户的黏性就会变小。看的用户越少,想写精彩的内容的作者也会变少,这是个恶性循环。&br&&br&仔细想想2年前微博置顶的24小时热点微博有多少好玩的内容,现在呢?僵尸粉账号横向。&br&&br&越来越多的中文论坛在变的向小圈子发展,新人不可注册,需要邀请码,满足一定积分开放热门板块,Https加密,禁止Google爬虫关键词检索等等等。同时新人融入社区成本超高,活跃用户永远是那几个。这固然一定程度保护了大家隐私,毕竟当年的站长们也都成家立业拖儿带女的,但是对于用户和用户的交流来说,却是非常令人不爽。&br&&br&曾经在百度贴吧想回一个贴子,具体内容是热门而不敏感,这件事情正好是我知道内情的,看到很多人在讨论,我犯贱地想以局内人身份告诉他们一点他们完全没有提到的情况,用来改变大家的某些观点,结果整个过程令人非常的难受。&br&&br&首先我新开了个帖子,打了一整段话,点击发表,然后百度告诉我,帖子需要审核,到了下午我再上这个贴吧,发现有关这个事件的讨论已经多了几页,但是我没有找到我写的那段内容,于是我打开了那个回复最多人气最旺的帖子,点进去发现基本每楼的话都并不是特别多,都只是几句话,但是都很火暴很激烈很不在点上。&br&&br&我手贱的花了15分钟打了一大段话,点击回复。&br&&br&立刻系统告诉我,我所发表的言论里有不被通过的关键词,需要审核,但是并没有告诉我到底是哪个词语是关键词,我只好再重新研究我的内容,把几个我认为可能是有问题的词语替换或者删除,再次不死心的点击回复。&br&&br&结果还是失败,还是有我不知道的关键词不能被系统接受,崩溃地我非常想问候百度贴吧管理员的老娘,因为我已经在这段文字上浪费了近半个小时,而且一点成效都没有,我已经不想告诉其他人那些他们误解的情况,也失去交流的兴趣,觉得没劲透了,直接回复了三字经就准备关掉这个窗口,神奇地这次系统没有告诉我有关键词,它告诉我请不要灌水,发帖时间的间隔不能小于多少时间~~~~~~~~&br&&br&&br&WTF !%*#$#$@%^@%#% &br&&br&&br&这种情况我想大家都很眼熟吧,从最早的新闻随便评论,到开始发帖回复需要审核,然后告诉你哪些字是违禁词又发展到不告诉你那些事违禁词,自己慢慢自我审核吧,接着是网评员的大量出现,任何门户网站涉及到高层的新闻回复都是各种文体的歌功颂德,随便说一下这个时期网易我觉得是非常可爱,在无法随心所欲评论的时候,我们只可以使用支持、反对、顶贴三个选项,而且这几个选项应该是不需要审核的,欢乐的是常常有人把五毛的话顶起来,然后200个支持,15000多个反对,每次看到这种帖子都让人觉得乐不可支。&br&&br&&br&后来的情况就是反对的选项也没有了,只有顶和回复,同样的操蛋行为同样出现在很多门户网站的所谓“民意调查”,大部分都是这种套路。&br&A.你喜欢吃屎&br&B.你喜欢喝尿&br&C.你对同时能喝屎+喝尿很满意&br&&br&更多的热点新闻下方显示本评论不开放,最有名的就是奥巴马那张。我其实很想统计一下光网易每年有哪些新闻是不能被评论的,然后做个列表从而反推我们的宣传工作注重于哪个方面,最终发现这个工作量实在太大而放弃,总之普通人话语权的丧失和专家越来越离谱的言论是成反比的,个人在网络上的传播是非常有限的,热点焦点事件如果你不是持续关注,很有可能等你再想了解已经发现这个话题已经没有了,你前面所知道的一切如果和另一个不上网的人说起,别人会觉得你肯定是幻觉,更憋屈的是你想证明这不是幻觉还挺复杂。&br&&br&对此我们的办法无非就是小圈子内传播,搞小众论坛,把我们想说的话加密,结果就是能阅读到的人越来越少,得到的回应也越来越少,我们既没有办法和别人交流想法,别人也没有办法让我知道他的想法,最后更多的人懒得去说,选择沉默。&br&&br&不得不说这让我觉得很无奈,更大的无奈是更多人觉得我个人的这种不适完全是一小撮人的无病呻吟。&br&&br&&br&&br&*******追加一下内容*******&br&手机打的
&br&&br&论坛的衰退,还有网络写手都只写穿越修真电视台热衷放手撕鬼子这种小事都和国家的政策密不可分好不好,你文笔再好,经历再牛,写出来没人看,写出来发不上去有什么意义。&br&&br&所谓的监管并不是只有时政板块才会受影响,你在本地论坛吐槽一下猪肉涨价或者贴个温习功课一样可能发表不了或者被删帖。在这种情况变多了你就情愿在私密小圈子里说了。不少用户就是这样从微博转移到了朋友圈。&br&&br&家长里短我们在小圈子里说当然没事,但是其他事情小圈子会产生太多无谓的内耗。&br&&br&举个栗子&br&现在国内的游戏论坛都略衰败,置顶攻略开头和中期压根就不像是一个人写的,不少都是 :&br&&br&截图。。。一行字。。。&br&翻下页。。&br&&br&截图。。。一行字。。。&br&再下一页的模式&br&&br&10个网站有7个内容还是重复&br&&br&按理说国内玩家基数这么大, 比国外人口都多了,那研究游戏的速度为什么始终比国外慢一拍呢。原因就是很多资源被无谓的消耗掉了。&br&&br&我们来假设一张超大的图片来玩大家来找茬:&br&一共有50万个不同的地方。本来可以国外1000个人找,国内1000个人找,大家还可以互相把已找到的地方标出,这样后面的人就不用再浪费时间找之前的人已经标出的位置了。&br&&br&现在的情况就是同样一个新视频,你想给国内的玩家看到必须先从YouTube上面下载下来,转码,上传到国内视频网站,当中还要视频网站审核的时间,有可能还过不了审核。&br&这还不都是审查制度闹的?而且因为有审查的关系导致两边交流不畅通,最后互相帮助的效果变成了1000个人+100个会翻的中国人+100个会中文的外国人。 &br&&br&2000个人的人力资源本来可以也应该是当2000个人用,现在变成2000个人当1200个人用。20年可以干完的活变成35年才干完。这个比喻用在打游戏上面当然大家当然可以呵呵,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教育、医疗、金融、科研等方方面面。&br&&br&一共造成了多大的资源浪费?&br&&br&&br&&br&&br&******以下和主题内容关系不大*****&br&&br&吐槽一下有些人已经习惯了,他们觉得中国目前的网络很好,也有人觉得就算放开了,外国的那些YouTube什么的我也不爱看,相比之下我更加喜欢优酷土豆,中文内容比YouTube什么多多了,真开放了最多是能上几个黄色网站,好孩子也不稀罕,和普通人生活关系不大。&br&&br&这种我觉得就属于考虑问题略肤浅。你们觉得有关部门背了这么多骂名花了这么多钱,就是为了不让你上黄色网站?假设真的放开了,整个互联网世界完全就不一样了好吧。&br&&br&优酷看视频前要广告一分钟。&br&YouTube的高清画质比优酷强太多了,人家广告最多5秒有些还不要广告。&br&你选择用哪个? &br&&br&别说什么YouTube上面内容少,速度慢,有人看还怕没人分享没人升级服务器?&br&&br&湖南卫视的页面,东西已经不少了&br&&a href=&///?target=http%3A///user/imgotv&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user/imgotv&/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不单单是天涯,国内所有的开放式讨论区都在没落,SNS、BLOG、论坛、留言板、聊天室,无一例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至少我觉得能说话能交流的地方越来越少了,以前很多朋友们在一起无话不说的论坛,都在有意无意的转型变成只谈风月,网站管理者也更加喜…
谢谢邀请。&br&&br&&a data-hash=&b7ebd539ed5b95ad8f92eab64b565867& href=&///people/b7ebd539ed5b95ad8f92eab64b565867&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金渡江& data-hovercard=&p$b$b7ebd539ed5b95ad8f92eab64b565867&&@金渡江&/a& 已经贴出了比较知名的Ernst Stuhlinger 写给修女的那封信。航天对科技的拉动以及对工农业的意义,我就不多讲了。&br&&br&我来讲点长远的意义。&br&&br&公元1433年,郑和舰队回到中国。从此一直到被欧美列强击破国门,中国再未派出远洋船队。&br&&br&当年的人们是这么说的:“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br&&br&我们今天则已经从欧洲人的故事里了解了远洋航海“有什么益处”。我想我们的子孙,恐怕不应该再从外国人的事迹里去了解发展航天“有什么益处”。拓展贸易、拓展资源来源从长远看,总是有深刻意义的。&br&&br&即便是站在今天的位置,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的资源完全不足以让所有中国人过上现在美国人的生活。&br&&br&2012年中国人均发电功率为395瓦,美国为1402瓦。欧洲发达国家一般至少都有750瓦。中国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发电量至少要翻倍,要达到美国水平,就要翻两番。&br&&br&2012年中国煤炭消耗量为38.6亿吨,超过世界煤炭消耗量的一半。2012年中国每天消耗石油1030万桶,美国1860万桶。目前全世界石油消耗大概是每天9000万桶。中国如果要达到美国的人均石油消耗水平,那么中国的石油消耗将超过世界石油产量的7成。&br&&br&无论从那方面看,中国人要达到现在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都是这个地球无法承担的。那么难道我们就应该甘心让我们子孙的生活水平局限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么?&br&&br&显然不应该。&br&&br&而宇宙中则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br&&br&所以,中国才要在可控核聚变以及航天方面下大功夫。我们不能等到能源、资源成为我们发展的严重瓶颈时再去考虑这些问题。那时候就太晚了。&br&&br&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一个大学生不应该因为今天想吃烤鸭而花掉明天要付的学费。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如此。&br&&br&中国航天过去20多年总开支也就不到400亿人民币(&a href=&///?target=http%3A///stor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國航天費用與公眾知情權&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cn/BIG5/n//c0.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航天產業:390億或撬動4000億--科技--人民網&i class=&icon-external&&&/i&&/a&)。平均每人每年缴纳税款中有一块多钱用在航天上面。以后开支会越来越大,但我想未来一段时间最多也不超过100亿每年。每个人每年平均花销最多不超过8块钱。&br&&br&为了现在的民生砍掉航天,其实就是以未来的民生为代价。当然有的人说我死以后哪管洪水滔天,但是我觉得,即便从自私的基因角度考虑,这一年8块钱也是值得的。
谢谢邀请。
已经贴出了比较知名的Ernst Stuhlinger 写给修女的那封信。航天对科技的拉动以及对工农业的意义,我就不多讲了。 我来讲点长远的意义。 公元1433年,郑和舰队回到中国。从此一直到被欧美列强击破国门,中国再未派出远洋船队。 当年的人…
这个问题我有资格回答……本科的时候我是我们班班长,班级所有集体活动,包括球赛都要张罗着全班同学一起去。大一的时候一场足球赛到现在还是经典,当时我方球队被罚了个点球,我方球队的守门员是我的舍友,他在一个翻滚奋力扑救、全身多处擦伤之后球还是进了,可是这还有什么话说,够不容易了,我就开始大声吆喝并鼓掌,喊道“漂亮!XX你太牛逼了!以你为荣……”等,班里同学在带动下都开始热烈鼓掌并高声鼓励,可是高潮是罚这个点球时裁判不知道在干嘛没有看到,球门的边网有洞,球进去之后就又漏出去了,结果裁判一看我们这边反响这么热烈,以为是守门员把球扑出去了,就判了没进……尽管对方球队几乎疯了,但是到最后这个球也没有改判,于是,我们赢了……这应该算是体育比赛中一个现场观众影响比赛结果的例子吧。知乎首答。
这个问题我有资格回答……本科的时候我是我们班班长,班级所有集体活动,包括球赛都要张罗着全班同学一起去。大一的时候一场足球赛到现在还是经典,当时我方球队被罚了个点球,我方球队的守门员是我的舍友,他在一个翻滚奋力扑救、全身多处擦伤之后球还是进…
&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var scale = 1;
var baseHeight = 544 *
var baseWidth = 602 *
var eachFrame = 15;
var canvas = $('&canvas id=&canvas&/&').css({
'position': 'fixed',
'zIndex': 9999,
'bottom': '0',
'overflow': 'hidden',
'width': baseWidth,
'height': baseHeight,
$('body').append(canvas);
var frameCnt = 0;
var context = canvas[0].getContext('2d');
function animate(isReset) {
if (isReset) {
frameCnt = 0;
context.clearRect(0, 0, baseWidth, baseHeight);
// draw stuff
context.drawImage(imageObjs[parseInt(frameCnt / eachFrame)], (frameCnt % eachFrame) * baseWidth, 0, baseWidth, baseHeight, 0, 0, baseWidth, baseHeight);
frameCnt++;
// request new frame
if (frameCnt & eachFrame * 2) {
setTimeout(animate, 1000 / 8);
animate(true);
var pic = [
'/8c/fb/8cfbc0ebee0dccd4c8bf66_r.jpg',
'/4f/3d/4f3db206b0fd094ef2fc00ece876ad30_r.jpg'
function preLoadImages(imgSrcList, callback) {
var imageObjs = [];
var len = imgSrcList.
var callbackAfter =
var preloadInterval = window.setInterval(function() {
if (callbackAfter === 0) {
window.clearInterval(preloadInterval);
callback();
for (var i = 0; i & i++) {
imageObjs[i] = new Image();
imageObjs[i].onload = function() {
callbackAfter--;
imageObjs[i].src = imgSrcList[i];
return imageO
var imageObjs = preLoadImages(pic, function() {
animate(true);
&/code&&/pre&&/div&&br&&br&Chrome F12 Consle&br&粘贴运行以上代码,回车。&br&然后,这小东西就来到知乎了 =。= &br&&br&canvas 逐帧动画。&br&&br&晚安知乎 ~
var scale = 1;
var baseHeight = 544 *
var baseWidth = 602 *
var eachFrame = 15;
var canvas = $('&canvas id="canvas"/&').css({
'position': 'fixed',
'zIndex': 9999,
'bottom': '0',
'overflow': 'hidden',
'width':…
首先给出我的答案: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平民阶层以及新富阶层相比,最核心的区别在于,&b&他们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会自然而然地极端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礼的品质&/b&。在某些地区(比如东亚),集体文化的特点使得“张扬”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这些地区的上流社会,在【衣】和【行】等有可能会被“外人”看见的方面,会保持表面上的低调。但低调绝不代表他们不注重衣和行的品质。&br&&br&纵观本题所有答案,只有佐藤先生对于日本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描述与我上面所说的相吻合。而其他人的答案,我可以明确说,都不是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质。&br&&br&但是,仅仅给出上面这样的回答是不够的。我相信大家还等着我的解释:生理方面的原因?你不是在开玩笑吧!&br&&br&我没有在开玩笑。事实上,仅仅解释【生理原因】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本答案真正做到完善,得解释清楚两大问题:&br&&br&&b&问题1: 凭什么定义:这群因为生理因素而极端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礼的人,是上流社会。而其他人所说的就不是。&/b&&br&&br&难道就不能有别的定义方式吗?&br&&br&比如说,我们定义白芳礼老人,证严法师,特蕾莎修女这样拥有崇高道德情操的人,才是真正的上流人士,又有何不可呢?&br&&br&而大富豪曹德旺这样的慈善家。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崇高的社会地位,还乐善好施,受人尊重,生活简朴。他并不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等个人的生活品质,这还分明是个优点,说明了他的艰苦朴素。他凭什么就不属于上流社会呢?&br&&br&究竟是什么东西定义了上流社会?在这一点上,大家往往会想当然的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比如传承啦,血统啦,修养啦,教养啦,社交圈啦,等等等等。&br&&br&就连佐藤先生也在这一点上犯了错误。比如他答案的最后一段话:&br&&br&&blockquote&也許,新興的富人階層會極爲富有,但他們從來沒有進入過「上層社會」。因爲,「炫耀自己的財富」,和「沒有教養」一樣,是最要不得的陋習。&br&&/blockquote&&br&佐藤先生把东亚文化独有的谦逊和低调误当成了上流社会的标签。这是不对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那么&b&阿拉伯世界就没有上流社会了&/b&。按照这样的标准,阿拉伯世界最显赫的沙特王室家族都不算上流社会。因为在他们的词典里,根本就没有“低调”这个词语。他们的奢靡铺张炫耀堪称世界之最。&br&&br&如果有某个定义“上流社会”的标准,把佐藤先生的家族定义成上流社会,却把沙特王室家族排除在外。那这个标准显然应该被抛弃。对此,大家应该没有异议吧?&br&&br&所以说,把定义搞清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质。但想要搞清楚它,并不是那么容易,大家都太容易想当然了。&br&&br&&b&问题2:上流社会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极端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礼的生活方式。&/b&&br&&br&如果你不搞清楚这个问题,看完佐藤先生的答案大概就是两种感觉。&br&&br&
向往的觉得:哇!好神秘!好有派!好高大上!行为举止就是不一般,等我有钱了,我也要做这样讲究的人。&br&&br&
鄙视的觉得:繁琐!矫情!做作!装逼!简直要吐了!我见过某个超级大富豪,资产XX亿,人家那么有钱,也就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没这么装逼呀!&br&&br&
这两种看法,其实都没能理解这种生活方式的本质:既不是装逼,不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有派,不是炫耀财富,也并没有多高贵。就是因为生理方面的原因,自然形成的而已。&br&&br&接下来,请允许我试着来解释清楚这两个问题。&br&&br&============================================&br&首先,我要把本题的讨论排除出下面两种特殊情况。&br&&br&&b&第一种情况:该群体(或阶层)是被某些标准从外部定义的。它对群体中成员来说,毫无意义可言。&/b&&br&&br&比如有个学术组织,要研究身处上海行政区域内的总人口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出于这个研究目的,该组织把身处上海行政区域内的人,起了一个代号,叫做【上海人】。那么这个【上海人】的定义就只对该组织的研究有意义。而对于被定义的人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我现在在上海市内,我就是上海人;我明天去北京了,就不是上海人了;等我后天回到上海,我又成了上海人。是不是【上海人】,对我来说毫无意义。&br&&br&&b&第二种情况:该群体(或阶层)是自发形成的社交圈和朋友圈。它对于群体成员来说,有意义且具备社交属性。但它对于群体之外的人来说,毫无吸引力。&/b&&br&&br&比如说,研究甲骨文的人,自发形成了一个学术圈子。大家在这个圈子里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和讨论,共同成长。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和促进了大家的学术研究。如果你不属于这个圈子,你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就会比较艰难。但是,甲骨文毕竟是个小众的兴趣。这个群体对于外人来说,毫无吸引力。我们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不研究甲骨文,也能活得非常开心。我们才不想加入什么劳什子的甲骨文学术圈呢!&br&&br&而我们在这里讨论【上流社会】,它就不能是上述这两种情况。理由如下:&br&&br&你可以想当然的给出一些条件来定义【上流社会】,比如说“有钱却不炫耀”,立刻就被沙特王室给操翻了。你还可以继续嘴硬说“按照我的定义,沙特王室就不是真正的上流社会”,其他人也拿你没办法。但我觉得,这样一来,这整个问题的讨论就毫无意义可言了。最终将沦为各说各话,各自定义,各自装逼,各自显摆我认识XXX而已。事实上,本题的诸多答案正是这么干的。有说我认识个富豪是上流社会的,有说我认识个红二代是上流社会的,有说祖上有传承的是上流社会的,有说中国根本就没有上流社会的。反正就是给个肯定的定义来,既不证明这个定义的合理性,也不证明它的意义,更不去问问当事人怎么看。大家提到的那些富豪和红二代们,他们自己觉得自己是上流社会吗?如果是,那他们觉得自己是上流社会的原因是什么?身为上流社会的一员,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等等等等。没人说这些,没人去关心当事人的看法……&br&&br&所以,如果要使这个讨论本身有意义,我们所讨论的【上流社会】就不能是第一种情况:其存在对其成员来说无意义。&br&&br&我无条件假设&b&【上流社会】并不是一个虚幻的外部定义,这个阶层本身的存在对其成员来说是有意义的&/b&,我要寻找这个意义。哪怕最终的结论是:这样有意义的上流社会不存在。但至少,我追寻这个结论的过程是有意义的。诸位能明白我的意思吗?&br&&br&我们再看看“上流社会”这个中文词汇,以及“high life”、&upper class&这样的英文词汇。虽然在定义上模糊不清,但我们仅凭望文生意就可以明确肯定,&b&它一定是被绝大多数人向往的&/b&。它绝对不会是甲骨文学术圈那种自娱自乐,圈外人毫无兴趣的小圈子。&br&&br&所以,【上流社会】也不能是第二种情况。&br&&br&我为什么要在一开始排除这两种情况呢?因为我看完了本题的所有回答和评论。有很多人把纯正的血统,生活习惯的传承,家族名号的传承,良好的教育和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谦逊低调等等等等,当做是定义上流社会的重要因素。&br&&br&事实上,以这些因素定义出来的上流社会,只会出现上述两种被排除的情况。&br&&br&我们想象一下某人是北京普通白领,父母也是工薪阶层。但他祖上是民国大家,再祖上则是清朝贵族。此人有着纯正的“贵族血统”,甚至家里还传承着不少祖上的生活习惯,并保留着老祖宗的一些物品(在古玩市场上,还能卖出不老少钱呢)。但如果我们因此而把他定义成上流社会,他可能自己都会觉得搞笑。假如他答应被我们定义成“流氓”就可以拿到一万块钱的话,我估计他会毫不犹豫的答应。反正你送我钱,我不拿白不拿。你说我是上流社会,我就真是上流社会了?你说我是流氓,我就真是流氓了?你神经病啊你!&br&&br&我们再来假设:某广告公司的文员是恭亲王的直系后人。某钢厂的看门大爷,是醇亲王的直系后人。他们都为自己的皇族血统而骄傲。某天见面了,感觉比亲人还亲。在他俩的努力下,凑齐了满清十二大铁帽子王包括绿帽子王的直系后人。大家见到彼此可开心了,共同组成了一个QQ群,叫做【屌炸天の皇族后裔!】,每天在里面聊得不亦乐乎。他们确实是自发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社交圈,圈内人都有着纯正的皇族血统。但是,没有外人对这个圈子感兴趣,想要加入进来。&br&&br&再说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教育程度和修养。这些东西,一个人具备了就是具备了,和什么圈子,群体,阶层无关。你定义他因此而属于【上流阶层】,对他来说毫无意义。这个上流阶层也不能带给他任何东西。所以说,这种定义完全属于文字游戏。不把他们定义成上流人士,而是定义成高尚人士,伟大人士,傻帽人士,笨蛋人士,也都可以。完全取决于定义者的心情和词汇量。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具备了这些素质的人们,为了躲避低素质的人群,而自发形成了一个“上流圈子”。该圈子对于圈外人来说,也是毫无吸引力的。粗俗的人,没有教养,不讲道德情操,一样生活得很好,他们根本就不向往什么【高尚人的圈子】&br&&br&&b&因此,纯正的血统,生活习惯的传承,家族名号的传承,良好的教育和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谦逊低调等等看上去和【上流社会】很相关的因素,由于只能导致上述两种情况,全都被排除在了上流社会的定义之外。&/b&&br&&br&文科生可能会对我这样的排除法感到不习惯。如果从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文献,从各个角度来还原所谓的“贵族生活”。总会得到大致差不多的图景:良好的经济条件,崇高的社会地位,祖上的身份和血统传承,优良的教育教养,在生活品质的细节上非常讲究。等等等等。凭什么对其中的大部分因素,你说排除就排除了呢?&br&&br&原因很简单。&br&&br&从古代一直到近代,由于社会阶层高度固化,血统、教育、道德等因素一直都是和财富与地位牢牢绑定的。它们在过去对于上流社会的人来说是有意义的。&br&&br&先说血统。东汉末年,卖草鞋的刘皇叔正是靠着汉室血统,来维持着自己起兵的名正言顺。而在封建时期的欧洲,王室和贵族的血统就意味着王位、爵位、封地等实质利益得到了法律上的保证。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算把自己的表妹玛丽斯图亚特给咔嚓了,也不得不按照法定继承序列指定玛丽的儿子詹姆斯六世为王位继承人。在以欧洲历史为基础的架空魔幻作品《魔戒》中,一无所有的阿拉贡,仅仅凭借着古老的人皇血统,就能对刚铎提出王位要求。—— 这就是血统所能保障的实质利益。&br&&br&所以说,在古代乃至近代,血统是和实质利益有着几乎强行绑定的关系。拥有血统的人自然会有动机集中的起来形成圈子甚至阶层,而这个圈子或阶层又有利于血统和实质利益在圈内延续和壮大。所以说,不管这个圈子或阶层的名字是叫【上流社会】还是叫【贵族】还是叫【狗屁社会】,它对于圈内人来说都有着巨大的意义,而且是&u&好的意义&/u&。&br&&br&再说教育,教养,道德这些。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过去的数千年,全世界的平民几乎唯一的生活目标就是仓廪实和衣食足,就是平安的活下去!什么识字呀,接受教育呀,有教养啊,知礼节啊,等等等等,和绝大多数的平民无关。所以,一个人假如是平民,他是极难拥有良好的教育程度和骑士精神这样的道德情操的。(插个题外话:在隋以后的中国,平民也能接受教育,参加科举走入仕途。所以有人说隋以后中国就没有世家了。——意指像欧洲和日本那样的垄断了受教育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贵族集团。)&br&&br&在当今世界,血统、教育、道德这些因素已经失去了和财富与地位的强绑定关系。除非老爸是富豪或高官,否则血统带不来任何实质利益。因血统而形成的圈子,对其成员无意义,对外人也没有了吸引力。而平民也可以拥有良好的教育、教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如果我们还抱着这些过时的因素来定义当今世界的上流社会,显然是刻舟求剑了。&br&&br&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血统之类的因素,不能单独用来定义【上流社会】,但是,如果把它们和财富,地位结合在一起呢?能不能起到&b&锦上添花&/b&的作用呢?比如一群当今社会的高官富豪,碰巧祖上也都曾是皇族。这群拥有纯正皇族血统的高官富豪们,因为共同的血统和利益而彼此结交,形成一个有机的圈子和阶层。那血统在中间不就起到作用了吗?&br&&br&对于这种情况,这个圈子是确切存在的。但是不管你把这个高官富豪所组成的圈子定义成什么,所谓“高贵的血统”对于这个圈子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它只不过是这些高官富豪们为了结识彼此而找出来的借口而已。就算没有纯正的血统,这些高官富豪们也会找到别的借口来认识彼此。这跟高官富豪们拜李一做师傅,其实并不是在内心里有多么崇拜和相信李一,只是为了结识李一其他的高官富豪徒弟,是一码事。常玩社交圈的,都懂我说的意思。我这里就不展开论证了。&br&&br&既然我们排除了上面两种特殊情况。&b&则意味着我们要讨论的【上流社会】对其成员来说不仅有意义,而且还被绝大多数的圈外人所向往。&/b&&br&&br&那这个意义就不难得出了,进化学已经告诉我们:除了更好的生存与繁殖 ,即【富贵生活】和【优先优良的性交权和配偶权】,再没有别的东西是被绝大多数人们所向往的了。而【富贵生活】能直接导致【优先优良的性交权和配偶权】,女性亦是如此,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嘛。【富贵生活】也会自然而然的导致更高的教育水平,良好的教养,等等等等。所以,我们干脆把关联条件直接简化为【富贵生活】。而【上流社会】存在的意义,就是有利于其成员保持、延续和巩固【富贵生活】。&br&&br&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条公理:&br&&br&&b&公理1:假设存在某个单一或一系列因子X,使得具备X的人可以被称为顶级上流社会。那么,如果从某人从出生起一直都与顶级富贵生活无缘,那么此人绝不可能具备X因子。哪怕他拥有着其它任何条件,比如高贵的血统,贵族的传承,良好的教育程度和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等等。&/b&&br&&br&然后,我们又看到,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保持了两代以上的顶级富贵生活,可以无一例外的把新富阶层变成顶级上流社会。就像摩根,洛克菲勒和福特家族的子孙都步入了顶级上流社会,可这三个财团的创始人乔治皮博迪,约翰洛克菲勒,亨利福特,全都是出身贫寒的“暴发户”。&br&&br&于此同时,我们又拥有这样的广泛共识:【上流社会】绝不仅仅等同于过着富贵生活的人。又及,一个真正的上流人士(虽然我们还没有探讨清楚具体该怎样去定义),哪怕失去了财富和地位,失去了富贵生活,他依然是上流人士。落魄的贵族,依然是贵族嘛。&br&&br&由此,我们得出第二条公理:&br&&br&&b&公理2:持续拥有顶级的富贵生活,是产生X因子的充分条件。而当某人一旦具备了X因子,就算失去了顶级的富贵生活,ta也不会失去X因子。&/b&&br&&br&最后,我们来考虑人们关于【上流社会】最重要的一条广泛共识:【上流社会】应该是要和新富阶层严格的区分开来的。正所谓三代才出一个贵族嘛!&br&&br&正是这一条共识,把&a data-hash=&8b507f8ad385a3c103cbdc89a4a02026& href=&///people/8b507f8ad385a3c103cbdc89a4a0202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马逾& data-hovercard=&p$b$8b507f8ad385a3c103cbdc89a4a02026&&@马逾&/a& 的答案:【上流社会是&b&社会上掌握政治权力社资源及自然资源分配权的已得利益者&/b&,和教养半个字关系没有】在我这个答案里给咔嚓掉了。因为白手崛起的新兴阶层,也有可能掌握政治权力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分配权。否则的话,他的答案是我最想赞同的。&br&&br&而所谓新富,至少是从出生算起的一段时间内,和顶级的富贵生活无缘。&br&&br&由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个等价的表述方式作为第三条公理:&br&&br&&b&公理3: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年龄(姑且定为25岁)之前,都没有能够具备X,则ta此生无法具备X。&/b&&br&&br&这个公理的表述等价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一代人产生的。看不懂的请自己琢磨。&br&&br&(因为一万字的字数限制,大受欢迎的翠花的故事被我删除了,不好意思。如果大家想看,可以看我的专栏。我贴在那里了:&a href=&/zazaza/& class=&internal&&翠花的故事 - 刘念的杂文 - 知乎专栏&/a&)&br&&br&上面的公理1,2,3,不仅囊括了人们对于【上流社会】的基本共识,也把那些和上流社会的本质无关的似是而非的因素排除在外了。&br&&br&根据这公理1,2,3,我们能得出两条重要结论:&br&&br&&b&1. 要使一个人具备X因子,需要,且仅需要,他从出生起就享受着持续的顶级的富贵生活,一直持续到他身上产生了X因子为止。&/b&&br&&br&&b&2. X因子一旦被某人具备了,就不会再失去。如果某人没有具备X,则年龄越大,越难以具备。直到某个年龄段之后,再也不能具备了。(生理上的肌肉记忆正好符合这样的情况,掌握了,就不会失去。而年纪越大,就越难掌握。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游泳还是学语言,都是如此。)&/b&&br&&br&由上述两条结论,结合我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我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是:&br&&br&&b&上流人士会因为从出生起就享受着的顶级富贵生活,而每个维度的生理触觉上,全面养成顶级的敏感度。正如著名童话《豌豆公主》所隐喻的:&/b&压在二十层床垫子和二十床鸭绒被下面的一粒豌豆,她居然还能感觉出来。除了真正的公主以外,任何人都不会有这样的敏感度!&br&&br&&b&而这,正是他们过着极其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礼的生活方式的本质原因。&/b&不是装逼,不是矫情,不是【因为我上流,所以我不得不这样生活】。而是自然而然的要这样生活。否则的话,就在生理上都无法忍受。&br&&br&有的人可能还没能真正理解我说的是什么。他可能一边看了我的答案觉得“说的不错”,一边依然觉得&a data-hash=&2dfc9eff7542eb& href=&///people/2dfc9eff7542e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葛巾& data-hovercard=&p$b$2dfc9eff7542eb&&@葛巾&/a&
姐所说的“出差的时候,不管住多么高档的酒店,都要睡自己带的枕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麻烦,不带自己的枕头就睡不着觉。就是这么简单。这不是装逼,也不是精神衰弱。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脑袋也太娇嫩了吧?事实上,想象一下你自己穿越到古代,哪怕是做皇帝,你在生理上都会无法忍受那恶劣的生活环境:没有空调,没有电灯,颠簸的马车,潮湿的棉被…… 这可是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最顶级最奢侈的生活了。同样的,你一躺上招待所的木板床就能呼呼大睡,在某些人看来,这真的是在生理上无法忍受的粗糙的生活质量。 &br&&br&真正的上流人士,正是靠着这样的生理特质,和新富阶层们永远的区分开来。而当他们遇到同类人,立刻就能发现彼此。&br&&br&一个刁钻古怪、中专毕业的上海中产家庭的主妇。她可能根本买不起几万块钱的枕头。她只有两个枕头,一个5000块买的,一个3800块买的。分别用来在冬季和夏季枕,并且配上不同的被子,她才觉得舒服。&br&&br&而一个爽朗大气、名校毕业的山西煤老板,资产几个亿。平时生活一贯简朴。某天心血来潮,一下子买了好多个几万块钱的枕头,每个房间都放两个。但你在这些枕头中间掺一个十几块钱的,他也根本睡不出区别来。&br&&br&我们可以说,这个上海主妇是要比山西煤老板更“上流”。而这个山西煤老板,如果过了一定的年龄,也许他这辈子都“上流”不起来了。虽然他什么都买得起,但他感觉不到了。他在生活的某一天,可能会觉得:“有钱真他妈没意思”。而真正的上流人士,其实是不会发出这样的感触的。有钱真的很重要,没钱了,生活就成了煎熬。光是有吃有睡,是远远不够的。&br&&br&平民出身的人,成年后如果在生活中专精某一项,可以在该项目上培养出特别细致的感觉来。比如知乎上有品酒方面的专家,品不同的酒一定要配不同的酒杯。对其他人来说,这种行为好像很装逼,我们无论用怎样的杯子喝酒,哪怕是用碗喝红酒,味道也都是一样的。对他来说,这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了,杯子不合适就品不出最恰到好处的风味。他在这一项上面,拥有最上流的生理敏感度,但他在生活的其它方面,可能就没这么讲究了。而最全面,最精致,最敏感的全方位生理敏感度,只有从出生起就生活在顶级富贵的环境中,才能拥有。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这样的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分明就是童年时候玩出来的呀!&br&&br&写到这里,大家再看一下佐藤先生对日本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描述:&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现实中「上流社会」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a& 相信会有不同的感觉。&br&&br&日本上流社会谦逊低调,阿拉伯上流社会张扬炫耀。但对于顶级的生活品质的讲究,是一致的。这才是上流社会生活方式最本质的共同点。&br&&br&这样的生理特征,也代表了长期保持富贵生活的终极结果。在几十年前,我们还可以说上流社会代表着生活方式的终极模仿方向。可这一点在今天要被打破了。无数年轻的才俊,宁可模仿硅谷的生活方式,因为乔布斯,拉里佩吉,谢尔盖布林,埃隆马斯克这样的年轻人的偶像兼精神领袖才真正改变着这个世界。就连美国最新的畅销书《社会动物》,都已经把谢尔盖布林这样典型的新富直接称为【上流人士】了。但是,失去了【被模仿的终极目标】这个标签根本就不要紧。只要乔布斯,拉里佩吉,谢尔盖布林,埃隆马斯克始终拥有巨额的财富,并且一直传承下去。不管他们本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他们的孩子终究会在富贵生活的滋养下逐渐形成极端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礼的真正的【上流社会生活方式】。这就好像低学历致富的人如此之多,他们似乎也看不起空有高学历的人,但他们的孩子孙子们一定会借助他们的财富上最好的学校。&br&&br&接下来就说说这种生理敏感度的意义——它带给人们的,可绝不是花钱如流水那么简单。&br&&br&&b&首先是它对于个人的意义。&/b&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平民还是上流阶层,这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在数量上都是差不多的。但上流人士生命的广度要远远超过平民。&br&&br&平民的生命就像是下面这个六角形,面积代表他此生所经历的事情,周长代表他此生所接触的外部事物的广度。&br&&img src=&/3abf5cd766a71fcc239ca839739efb1b_b.jpg& data-rawwidth=&227& data-rawheight=&1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7&&&br&而上流人士的生命,则是下面这个图案:&br&&img src=&/a70d91b3e7fde36a2fd4c88efcc1e995_b.jpg& data-rawwidth=&249& data-rawheight=&1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9&&&br&面积差不多,可能就大了一点点。但周长就……&br&&br&每一个枕头,每一个酒杯都是不同的生活体验。平民又如何可以与之相比?&br&&br&此外,这种生理敏感度也可以给人带来最切实的、无可逾越的身份象征和优越感(如果你在意这个的话)。&br&&br&你家有钱算什么?我努力也可以变得很有钱。你捐进斯坦福算什么?我努力也可以进斯坦福。&br&&br&但是……这种全方位的生理敏感度,却是怎么努力都没用的。如果你没有拥有它,可能你不在意这个。但是每一个真正拥有它的人,都有着巨大的心理优越感。&b&这种优越感很不容易被察觉,因为它所导致的行为,不是看不起别人,而是同情别人。&/b&想一想健全的你看到一个残疾人的感觉吧。&br&&br&人们常说,真正的上流社会是不会看不起人的,暴发户才看不起人。确实是这样,因为他们比看不起别人的暴发户,心中优越感更甚。&br&&br&这个较为敏感,容易引起争论和读者不悦,点到为止,不多说了。&br&&br&&b&而这种生理敏感度对于社会的意义就更大了&/b&——它创造了整整一个金字塔般的奢侈品行业。奢侈品行业在上流阶层形成了近乎闭环的商业系统。卖家和买家都是上流人士。平民通常做不来奢侈品生意(原因马上会讲到)。如此一来,整个阶层对其成员来说就显得更有意义了,也大大延续了上流阶层的生活方式的传承。&br&&br&不要简单的以为,奢侈品行业只是为了满足二逼们的炫耀欲而产生的。如果你这么想,可能你还根本不了解奢侈品的本质。二掉的那个人,可能是你自己。不是说,你不用奢侈品,所以二。而是说,你不懂奢侈品的本质,你就赚不到富人的钱。&br&&br&福特T型车所代表的大型规模化标准化的工业产品,满足的只是平民的需求。而越上流的人,要求越别致,品质越好的产品,不是为了装逼,只是为了满足最基础的生活需求。&br&&br&在另一个知乎问题&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什么是奢侈品?&/a&中,上流人士代表佐藤说:&br&&blockquote&對於很多人而言,毛巾、T-shirt,玻璃杯、盤子、煙灰缸、撲克牌、零錢托盤、皮帶、小鑰匙釦、枕頭套、床單,這些大概都算是&b&生活必需品&/b&。即便不全爲,也必定有一両樣是你的生活所必需。而以上這些,都是 Hermes 的主要產品。它們只是質量好,可以用很久,而已。&/blockquote&总结一下佐藤的全答案就是:商业化的被称为“奢侈品”的产品,仅仅是那些对生活很讲究的人的生活必需品。在佐藤看来,根本就不应该用“奢侈品”这个词语来形容这些生活必需品。&br&&br&而平民代表菠菜姐&a data-hash=&a1d971fb698b6& href=&///people/a1d971fb698b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朱怡婧& data-hovercard=&p$b$a1d971fb698b6&&@朱怡婧&/a& 说:&br&&blockquote&我定义奢侈品就是没有他我感觉不到明显的生活质量下降,但拥有他需要费明显比较高或者麻烦的时间和金钱。&br&&/blockquote&&br&菠菜姐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明显低于佐藤先生,佐藤的必需品,在菠菜姐看来就是奢侈品了。而奢侈品的价格为何如此昂贵?真的就是【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两分货,一块钱三分货】。这句话大家通常都以为其中的一分钱,一毛钱,一块钱,说的是售价。其实不然,它说的是成本。高成本才导致了高售价。那些商品不变,把售价直接加两个零,反而卖得好的故事,都有瞎编的成分,要骗也只能骗新富。真正的上流买家,是不会被这些伎俩骗到的。在顶尖的品质上,几何倍数的成本提升,往往只能带来百分之一的质量提升。这细微的质量差别,平民买家根本感受不到,而它正是上流买家不惜用最昂贵的价格,也要追求的。因为,他们无法在生理上容忍粗糙。就是这样。&br&&br&所以,有的生意确实是普通老百姓做不来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用高出3倍的成本来让品质提升0.1的意义何在。就算他们这么做了,他们也不敢定高价格。因为他们不相信居然会有人愿意用高出5倍的价格,来买这品质好出0.1的产品。在他们看来,这纯属钱多烧得慌。&br&&br&以我们家蛋糕店为例。自从去年火了以后,武汉的烘焙爱好者就纷纷效仿,然后又纷纷垮掉。其实说白了,不是我们的技术有多牛逼,是别人根本想象不到我们用了多么昂贵的原料。那些模仿者,用便宜的原料做出的产品,口味也就比我们差了一点点。但正是这一点点的差别,使得他们就算定价低也不好卖,因为低端市场已经被皇冠和仟吉这样的烘焙巨头搞成红海了。而对于高端消费者来说,这一点点的口味上的差距,正是他们在生理上无法忍受的。&br&&br&至于我哥,我们蛋糕店的首席蛋糕师,刚刚带着我妹去从上海品鉴美食回来。听我妹说,他在cova吃蛋糕,吃一口就扔了。他已经在生理上无法忍受cova的品质了。要不是这事儿发生在我亲人身上,我真的会觉得这是在装逼。我遇到的人里唯一能媲美我哥的,是法国一个大奶油厂商(我们的供货商)的老板。他来武汉,在我们家吃蛋糕,每种蛋糕吃一口就能说出全部的原料成分,甚至连比例也说得八九不离十。&br&&br&&b&再谈谈这种全方位的生理敏感度,对于全人类进步的意义吧。&/b&&br&&br&我认为,它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上面举过一个例子,你现在穿越到古代,哪怕是做皇帝,都无法忍受那种粗糙的生活。可见,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就是比以前更“上流”。如果人类能一直享受着茹毛饮血,而不追求更好的食物品质,哪里可能发展出这么多烹饪技术来?如果我们 每一个人躺在草垛上都能呼呼大睡,也就不会有褥子和席梦思的出现了。正是我们在生活每一个细节上的敏感和不懈的挑剔,才促进了生活的进步。而拥有最高生理敏感度的上流人士,则是追求这种进步的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br&&br&&br&最后转到我的老本行,说说追女孩。不说透,大家自己悟。&br&&br&在同样收入的情况下,女人的生活方式通常都是比男人要更“上流”的。她们对吃穿用度住行礼会比男人更讲究。为什么大多数有钱人吸引女人都很容易,少数有钱人则没人爱或者纯给女人做凯子呢?因为有钱人在生活方式上面有条件做到更上流,也就是更讲究生活每一处细节的品质,这是吸引女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如果你仅仅是个土豪,其实对女人没什么吸引力(乡村女神除外)。&br&&br&如果你有一颗上流人士的心,有一种精致生活的精神。哪怕你兜里没几个钱,也是很有魅力的。我在华科大住了四年了。华科大各个校区加起来我吃过31家食堂。每个食堂里每道菜,我都至少吃过两次以上。我知道哪个食堂的那道菜最好吃,以及同样的菜在不同食堂的口味上的区别。&br&&br&如果你是华科学子,你能做到吗?这和钱无关,食堂很便宜的,它只和精致讲究的生活态度有关。如果我是华科的学生,我和你约同一个妹子。你带她去光谷吃东西,也许你花费比我还大,但我胜算很可能比你高。因为她能感受到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细节品质的自然而然的追求。我比你,更“上流”。&br&&br&(完)&br&==========================&br&update:&br&&br&在全部更新完毕之后。我看了一下评论,基本上如果有批评的话,都集中在【你把上流社会等同于物质追求了,忽略了精神层面】。&br&&br&这实在是大误解。&br&&br&第一,我没有忽略精神层面。相反我很重视它,所以我才花很大篇幅,力求严谨的论证了:从精神层面,你无法严格的区分不同的阶层和人群。伟大而高尚的人,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阶层。但是,因享受物质生活而形成的生理敏感度,却可以严格区分出不同的人群来。&br&&br&第二,最富贵的物质生活,可以相当有效的导致:顶级的教育水平,顶级的文化程度,高尚的精神追求(因为已经不再担心生存问题了),等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反之则不行。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无法有效导致富贵的物质生活。既然A和B共同决定了上流社会,而A能导致B,B不能导致A,所以我称A为更本质的因素。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br&&br&=======================================&br&恋爱及情感挽回咨询请加&br&微信:
首先给出我的答案: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平民阶层以及新富阶层相比,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他们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会自然而然地极端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礼的品质。在某些地区(比如东亚),集体文化的特点使得“张扬”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这…
最直接明了、简单扼要的原因,一句话足矣:时势造英雄。&br&&br&当然又不仅仅于此。&br&&br&是的,时势很重要。&br&&br&把第一代歌神许冠杰放到2013年,他可能只能玩地下音乐,跟自己兄弟组个独立乐队,然后在某个香港工厂大厦的小Live House里,和台下一群粉丝高吼:“呢个世界上,有精仔有懵仔有叻仔散仔赌仔,重有戆居仔”。你想象不到,70年代这首名为《天才与白痴》的歌,看起来歌词那么简单粗俗,可流行得一塌糊涂,同名电影更是票房大卖,火到街知巷闻。&br&&br&把第二代歌神张学友放到2013年,他可能至今还在为《雪狼湖》找不到投资商而四处奔走,为了说服老板投钱做这个梦寐以求的音乐剧而费劲唇舌。别说在红馆连开42场了,就算要放在北京那个只能坐500人的木马小剧场,估计能卖1000张票都值得庆功。然后,弄完了再继续回去,每天爱你多一些,吻别,朋友我永远祝福你。去各个二线城市接拼盘商演,走秀赚奶粉钱。&br&&br&反过来,第三代歌神陈奕迅一样。如果把陈奕迅放80年代,他也只能像李克勤一样,在“四大天王”横扫全亚洲的光辉后面,落寞的被人称为“第五天王”,半红不紫,开演唱会上座率不到6成,出不了专辑,接着去主持电视节目,当世界杯主持,走走通告,维持可怜的曝光率,证明自己存在过……&br&&br&陈奕迅是幸运的。他参加新秀歌唱比赛出道,拿到冠军,签约唱片公司,那是1995年。他正好处在香港娱乐事业下滑的当口,侥幸赶上了最后一班车。再晚一年,同样是冠军的何韵诗等了足足五年才有机会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唱片;再晚两年,依然是冠军的刘浩龙,直到现在,已经七年没有出过一张大碟了。&br&&br&他出现在香港由盛转衰的时间节点,唱着《时代曲》而被人所知。“好想唱一阙歌,叫你认清楚我”,大家真的认得了,有这样一个叫陈奕迅的歌手。&br&&br&但是,光有运气还不够。&br&&br&没有实力,没有勤奋,没有吃苦,没有光鲜亮丽背后的种种磨难,陈奕迅也不会是陈奕迅。运气是会用完的,吃过的苦才能变成自身的财富,支撑一个人继续成长。&br&&br&很不幸,他的运气很快用完。出的第一张唱片卖得马马虎虎,香港遭遇金融风暴,娱乐行业受到重挫,签约的华星唱片高层又开始人事变动,老板嫌他外形条件不佳(是的,这名肥佬在不肥的时候就已经被人嫌弃了),把他放逐到台湾,去做国语唱片。&br&&br&唱国语歌没问题。但问题在于,台湾市场更残酷。他在香港,至少还是个TVB选秀出身的冠军,大家在电视上见过他,在自己的老家,说熟悉的广东话,陈奕迅,还算是个“名人”。在台湾,他只是香港某个节目里出道的小歌手,山高皇帝远,唱片公司对他不闻不问,最让他觉得难堪的是,他完全不会说、不会听普通话,只会两句——是的,谢谢。&br&&br&对了,台湾还说台语……&br&&br&所以那段时间,是陈奕迅若干年后回忆起,人生最灰暗的时光。&br&&br&之一。&br&&br&后面陈奕迅还灰暗过若干次,这只是刚刚开始。&br&&br&语言不通,文化隔膜,举目无亲。陈奕迅在台湾,连出门逛街都成问题,只能窝在宿舍里。他其实不是没出路,他英文非常出色,在英国留学读的是建筑师,也拿到了声乐的文凭,他的父亲还是英国政府的高级公务员。他完全可以做一名出色的建筑师,说不定日后维港旁边的会展中心就是他的作品;他也可以继续呆在英国,做一名伦敦的中产精英,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也可以回港当一名声乐教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br&&br&但是最终他没有做这些事。他还是选择了唱歌。他不会普通话,就苦练普通话,练到从第一张国语专辑起就基本没有什么口音,再到如今流畅说国语,可以称得上是香港艺人里普通话最好的之一;他的唱片公司太商业化,让他不能做自己想做的音乐,所以即便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雪藏他,录好专辑不让出,演唱会不让开,断绝他一切唱歌的念头,胁迫他续签,他也能隐忍煎熬,熬过漫长的500天,重新再来,为的就是要唱自己想唱的歌,做自己想做的音乐;他不明白歌词的意思,就专门请教词人,甚至于可以花上十年的时间去亲身体验一首歌的意境,以致于让作词人后来都感叹,陈奕迅在这十年里,每隔一段时间,就告诉我对这首歌的新领悟……&br&&br&那个作词人是词神林夕,那首歌,是《我的快乐时代》。&br&&br&离时代远远,没人间烟火,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br&&br&是的,陈奕迅能成为第三代歌神,有一些人不屑地说,不就是运气么。我承认,运气非常重要;但是一个人的坚持,以及与生俱来的才华,也同样重要。用一句经常被秀粉们用的话来说——你们知道陈奕迅有多努力吗。&br&&br&他的音准极佳,音域宽广,音色醇厚,天生就是唱歌的料,老天爷赏饭吃。不过,中国13亿人,会唱歌的实在太多了。陈奕迅在早期还在炫技,比如第一张国语专辑里的《Style》就是早期的典型炫技之中。飚高音、飚假音、飚爆发力,他都干过。甚至于模仿其他歌手,他也手到擒来。演唱会模仿谭咏麟,让许多人只听CD,没看过DVD的人以为是真的校长来了;03年演艺协会的年会上他模仿四大天王,也是有模有样。差一点,他就成为二三线城市里那些靠模仿天王巨星而维生的“刘德桦”、“张雪友”,兴许在另一个平行时空,我们能在中国移动于某个县城里做手机冲话费的活动时,看见他在台上唱“啊哈,给我一杯忘情水,大家跟我一起来,手在哪里!”&br&&br&很快,他对唱歌的理解,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炫技。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技巧本身只是一种手段。能不能打动听众,不是靠技巧,而是靠歌词的内容,旋律的优美,以及最重要的——歌手演绎。&br&&br&从1998年《我的快乐时代》开始,陈奕迅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不再炫技,而是尝试用“无招胜有招”的方式,用听起来最简单的方式去演绎,尝试用“内功”打动观众。他用了许多方法去改变自己的声音,比如抽很多烟让声音变沙哑;比如刻意降低一首歌的KEY,比如取消副歌高八度的跳跃……&br&&br&是不是你会发现,好多陈奕迅的歌,感觉很容易唱,但自己在KTV唱的时候,却总是出不来那个味道?&br&&br&《十年》《好久不见》《红玫瑰》,旋律中慢板,音域也不宽,普通人都能唱。但是,这就跟江湖上的侠客一样,如今机关枪在手,人人都可以斩杀一片;但过去手里只有一把小刀,想独步武林就难了。小李飞刀这样的绝技,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br&&br&越是这样的歌,越难唱。《好久不见》(粤语版《不如不见》)这样的歌,多少个选秀节目里,成了参赛者的噩梦。&br&&br&陈奕迅是怎么做的呢?&br&&br&他自己的形容是——拿到这首歌,第一时间的反应,感觉这是属于张国荣的歌。他于是开始幻想,如果哥哥还在世,他会如何演绎这首歌。于是他开始重复的听张国荣的歌曲,尤其是类似于《好久不见》的歌,特别是同是作曲人陈小霞所写的,《最冷一天》。&br&&br&他让张国荣洗脑了很久,直至自己能带入哥哥的精神世界,然后用他的方式,去演绎《好久不见》,《不如不见》。&br&&br&这样唱一首歌,需要花很多时间。这样的付出,并不是哪个歌手都可以做到,也不是哪个歌手都有这样的耐心。&br&&br&就像一些影帝级的演员,为了饰演一个角色,会去真的做这个角色的职业一样。电影史最经典的案例,是罗伯特·德尼罗为了饰演《出租车司机》,真的在纽约开了几个月的出租车。&br&&br&我们称这种演员的表演方式为——方法派演技。&br&&br&而如果要在唱歌这门子事业上也弄一个“方法派演唱”出来,陈奕迅就是。&br&&br&可惜的是,很多歌手都以为技术流最重要。所以我们看到许多中国的好声音们,拼命的飚高音,飚震音,恨不得把所有听众都给震傻。他们以为掌握绝对的技巧,并且把技巧简单粗暴的展示出来,就是会唱歌了。&br&&br&你什么时候能看见陈奕迅拼命飚高音?就连CD版的《浮夸》最后那一声高音呐喊,他自己在红馆演唱会里,从2006年出这首歌到如今2013年,四次演唱会,开了快上百场,他都没有认真的飚过一回。倒是,我们在KTV里,经常能听到有人唱这首歌,一定要把最后这一声给吼上去;选秀节目里,歌手也没少得了飚这最后的高音。&br&&br&他们还需要表演给我们看,够歇斯底里吧。&br&&br&但陈奕迅,已经不需要了。&br&&br&得了多少奖,唱了多少歌,开了多少次演唱会……这都不是陈奕迅成为歌神的真正原因。&br&&br&真正的原因是,他知道,如何送给芸芸众生,叫几百万人流泪过的歌。&br&&br&所以,他是这个年代的歌神。
最直接明了、简单扼要的原因,一句话足矣:时势造英雄。 当然又不仅仅于此。 是的,时势很重要。 把第一代歌神许冠杰放到2013年,他可能只能玩地下音乐,跟自己兄弟组个独立乐队,然后在某个香港工厂大厦的小Live House里,和台下一群粉丝高吼:“呢个世界…
谢邀。&br&&br&先说一个例子。某深山中建大型水电站,蓄水后随水位抬升,山谷中的老鼠往上迁移,挤不下了,就往周边山村逃逸,导致鼠疫爆发。这是原有生态破坏所致。&br&&br&就此题所问,不能简单说是“老人变坏了”或“坏人变老了”,也属于一个原有“生态”破坏在新世态下的反映。&br&&br&几十年前,知青常返城探亲时,常有好事者“飞军帽”(那时,时兴穿军装、戴军帽,有些强悍者,就喜欢抢夺他人军帽后跑掉),总能被熟人发现,很快就会传开,弄得很多人都知道。知道也不要紧,他们很快又要下乡了。何况,此种强悍,当时在朋友圈中,不以为耻,反为得意。&br&&br&这是一个熟人社会约束力最初的缺口现象。记得那时返城,见不到多少人,能见到的,不是熟人,那张脸,似乎也是见过的。现在那座当年二三十万人口的城市,早已上百万之众了,要碰上一个熟人,还真不易。我就这样不礼让了,冒犯你了,不讲理了,甚至没底线诬陷你了,怕什么,谁认识谁呢。而如此这般者,又岂止是老年人!&br&&br&有多少人怀揣着美好的梦想追求,走过了青年、中年、进入了老年,原以为进了企业的门,就是国家的人,生为企业的人,死为企业的鬼,生老病死,都有国家管,结果提前下岗了。说是“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养老金却只有那么一点。省吃俭用,供孩子该完了书,还得再对付一下孩子的开支,还得给孩子买房付首付。“穷老”还被“啃老”,被啃得喘不过气来,这心里不窝火才怪。&br&&br&好了,本想含饴弄孙,这孙子玩起电脑游戏来,根本不在乎你,儿子玩手机电脑上网,这天下新动态,知道得比你快比你多。原以为我一辈子的经验,你总得有所敬畏吧,在这些新玩意面前,差不多就一白痴。&br&&br&这城市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没什么活动空间,想多活几年,好不容易,学了个广场舞,音响一起,身心放开一舞一跳,不要说扰了正在上班上学的,扰了忙了一天回家后想清静休息一下的,还扰了图清静不想活动的老人,于是矛盾爆发了。&br&&br&出门了,挤公汽了。不是说尊老吗,老子年青时就是让坐的,现在轮到该他人让我了,你不让,老子就拿出手段来。毕竟上了点岁数,有点挤不过年青人了,不定就有过几次,本来我先上,这个空座是我的,被年青人抢先一步占了,想起就窝火。&br&&br&各种问题矛盾都集中在一起,背后是各有各的道理,文化生态乱了,本当礼让的,也经常做不到了。&br&&br&为 老不尊的事,自来就有,问题在现在成了一种现象,加上媒体网络的作用,更为引人注目。当不是个别而成为一种现象时,必有社会成因。不对就是不对,该谴责就谴责,这不应该含糊。 而各年龄段的人,其实都有些值得说道说道的事,如只盯着年龄说事,反而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如在年龄上用这样的方式互相攻讦,不去深究问题究竟在哪里,则更无助于认识问题。&br&&br&想当年,在时兴大辩论时,我也曾在大街上“舌战群儒”,互相狡辩攻讦,夜阑方归。后来方知,无论怎样狡辩乃至谩骂,那基本的道理,却不会因此改变丝毫。入职场,走四方,应付过各种复杂的人事关系,有过种种不顺,也知道总抱怨,总消极,是最无济于事的,过份了,是自我作践。&br&&br&司空见惯浑闲事,至今已觉不新鲜。比如说在这至今氛围也算不错的知乎上,我说话总乐意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和语气,那里面,有我对人生的观察和许多反复调研思考所得,无非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然间或也会有人也不仔细看看你到底是怎么说的,上来就喷上几句难听的,偶尔心情不爽时,也会回敬两句,大多数情况下,就随便他了,没那兴趣去回敬了。
谢邀。 先说一个例子。某深山中建大型水电站,蓄水后随水位抬升,山谷中的老鼠往上迁移,挤不下了,就往周边山村逃逸,导致鼠疫爆发。这是原有生态破坏所致。 就此题所问,不能简单说是“老人变坏了”或“坏人变老了”,也属于一个原有“生态”破坏在新世态…
这……发个私信就好了……专门问个问题不好吧……&br&&br&最近在看《Venice, A New History》主要是关心威尼斯共和国早期的一些历史和政治制度。&br&&br&下一本要看《Causes of Wars》,一本政治现实主义的书,据说写的挺有意思。&br&&br&本来买了一本《The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以为是本轻松的小书,想补习一下大学发展的历史(上次看小册子《The Rise of Universities》意犹未尽)。结果没想到买来一本16开800页的大学课本,而且还只讲美国大学!真算是丧心病狂啊,摔……&br&&br&最近也木有有趣的小说看。话说之前看的《Nikki Heat》倒是够搞笑,从Castle这个连续剧里面衍生出来的。亚马逊上面连作者的头像都放的是Richard Castle扮演者的照片。话说我到现在还不知道真实的作者是谁。而且看这架势连“Richard Castle”虚构的前作“Derrick Storm”系列都要出全了。ABC这帮人真会玩。回头要找来看看。&br&&br&————————————————————————————&br&&br&好吧有朋友想知道以前看了什么历史、政治、哲学方面的书……&br&&br&之所以我不喜欢列我读过的书单,是因为&b&一些书其实我只看了关心的几个章节,未能通读,不敢说读过。&/b&&b&但是&/b&&b&确实是&/b&&b&这些书让我产生了如今的观点。&/b&&b&所以看下面的书单时请不要觉得我每本书都通读过……&/b&。另外,对阅读产生兴趣,都是到了美国以后的事情,因此大部分书都是英文书籍,国内未必好找。&br&&br&关于战争其实关心的主要是两场:&br&&br&&b&抗日战争:&/b&&br&&b&《华北治安战》&/b& 有趣的日军史料,不过数据有点诡异。&br&&b&《剑桥中华民国史》&/b& 比较中立的文字&br&&b&《China Shakes the World》&/b&(网上有中译本《中国震撼世界》,是Jack Belden的,不是后来美国商人那本) 体会一下国府是怎么把本来支持自己的民众推到对手一边的。这本其实也可以算解放战争的。&br&&b&《Thunder Out of China》&/b& (中国惊雷)蒋公前脑残粉和后高级黑写的一本书。&br&&b&《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b& 这本书最好谨慎,作者太过倾向于史迪威了。&br&&b&《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China-Burma-India Theater》&/b&(三本) 从彻底的美国人视角看抗战。有很多国府不愿意提,共军也不知道的细节。&br&&b&《中国骑兵》&/b& 有趣的小书,有些章节相当煽情。&br&&br&&br&&b&二战其他战场:&/b&&br&&b&《Band of Brothers》&/b&就是电视剧兄弟连所基于的纪实文学。写得很好,能够让你体会到战壕里的感触。&br&&b&《It Never Snow in September》&/b&这是市场-花园行动中的德军写的。对二战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德军当年的组织灵活度令人惊叹。书名来源于当时看到漫天降落伞的德军将领脱口而出的话:“九月绝对不会下雪,那一定是空降兵!”&br&&b&《Tank Rider》&/b&苏联坦克兵的故事。匆匆翻了翻,感觉写的一般,也送回国了。&br&&b&《The Codebreakers》&/b&这本书是通讲古往今来的密码和密码破译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二战。喜欢推理、数学之类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有趣。国内很早就有译本,可以找找。比较搞笑的是里面提到美国最头痛的不是日军最高等级的密码,而是中等的。因为中等的不停地换密码算子, 每次都要重新推算。高等的不换,推算一次就行了。&br&&b&《Flying with the Flak Pak》&/b&最近偶然在超市的时候碰到作者签售,就买了。很有趣的一本小书。讲述作者父亲在太平洋战场开B-24的经历,有超多的图片。&br&&b&《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b&杜立德航空队参与者讲述轰炸东京的故事。这是我所有书里面最老的一本,1943年出版。&br&&br&&br&&b&朝鲜战争:&/b&&br&&b&《Notes on Infantry Tactics in Korea》、&/b&&b&《Infantry Operations and Weapon Usage in Korea》&/b& 这两本都是美军在朝鲜战争时期的内部军事报告,非常贴近第一线,讲了很多我们以前不太清楚的美军的看法。&br&Roy E. Appleman的美军官方朝鲜战争战史,没读完,先运回国了……回国再继续读。&br&&b&《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b&&br&&b&
《Escaping the Trap: The U.S. Army X Corps in Northeast Korea, 1950》&/b&&br&&b&
《East of Chosin: Entrapment and Breakout in Korea, 1950》&/b&&br&&b&
《Disaster in Korea: The Chinese Confront MacArthur 》&/b&&br&&b&
《Ridgway Duels for Korea》&/b&&br&&b&《Give Me Tomorrow》&/b& 海军陆战队一师G连的故事,参加德雷斯代尔特遣队,然后被打得很惨。&br&&b&《The Last Stand of Fox Company》&/b& 海军陆战队一师F连的故事,守着两个团的退路,被志愿军围攻。但是志愿军始终攻不下,足以体现两边火力的差异。&br&&b&《Scorched Earth, Black Snow》&/b& 英军的故事。我只看了长津湖相关的一段。&br&&b&《Ebb and Flow》&/b& 这本书出的比较早,如果没记错的话,作者认为志愿军指挥官是林彪……所以可以找本年代晚些的书来读,这本其实就不必读了。&br&&b&《The Korean War: Pusan to Chosin: An Oral History》 &/b&采访了很多士兵汇集而成的口述史,有点零碎,的要和别的书对照着看。&br&&b&《Chosin: Heroic Ordeal of the Korean War》 &/b&专门讲长津湖的,比较详细。&br&&b&《开国第一战》&/b&这本书实际上是在论坛上看的连载,成书后反而还没有买来看过。&br&&br&&b&其他历史:&/b&&br&&b&《The Silence and The Scorpion》&/b&全景记录委内瑞拉2002年政变。那真是跌宕起伏。不过反过来值得反思的是,当查韦斯因为破坏了民主原则而遭受大量民众示威的时候,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支持他?为什么这些人完全不在乎民主原则被破坏。当然,后面将要提到的《Democracy in Retreat》回答得很清楚。&br&&b&《The Price of Admission》&/b&讲述美国大学录取的内幕。看完以后就会觉得中国绝对不能走大学自主招生这条路。拿这种制度的公平性和高考比,那实在是侮辱高考。&br&&b&《The Chosen, the hidden history of admission and exclusion at Harvard, Yale, and Princeton》&/b&这本书本名的重名书籍太多,我就把副标题也加上。这是讲述了这三所学校招生的历史,与上面那本相辅相成。这本书超级厚……看了才知道美国当年排犹不亚于欧洲。大学早年都对犹太人学生歧视得厉害。怪不得前一本书会有一个章节叫做“The New Jews”(讲的是对亚裔学生的录取歧视)。&br&&br&&br&&b&政治:&/b&&br&&b&《大国政治的悲剧》&/b&这本书国内有中文版。进攻性现实主义代表作。&br&&b&《Ration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b&防御性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注意这两者都是结构现实主义类型下的。还有其他类型的政治现实主义,但是那些我就没读过正经的专著了。&br&&b&《大棋局》&/b&布热津斯基的书,主讲地缘政治。对地缘政治感兴趣的最好读一下。&br&&b&《大外交》&/b&基辛格的书。可以休闲阅读。不过基辛格对美国实在是太热爱了,在道德上经常称赞美国。&br&&b&《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b&,我虽然同意美国对以色列的投入是过量的,但我不同意作者关于以色列已经成为美国的战略负担这一判断。尽管如此,米尔斯海默在此书中展现的以色列游说集团的做法,仍然让人大开眼界。&br&&b&《论中国》&/b&基辛格的书。除了少许关于对印和对越作战前后的趣闻之外,最有趣的是基辛格关于中国传统政治中对“势”的认识。尽管我觉得他有点夸大,但话说看一个外国人的书能让我增进对中国的理解,这实在是很少见。我记得天涯上好象有不少翻译。&br&&b&《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b&这本书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作者关于暴力革命与经济、社会的相关论述。&br&&b&《专制与民主的经济起源》&/b&这个其实还没有看……只是了解了个大概意思,主要是为了和上一本对照。&br&&b&《Democracy in Retreat》&/b&讲了第四次民主浪潮以后民主国家衰退、甚至转变为专制国家的问题。这是之前几本民主与专制论述的一个盲点。这里面除了分析民主衰退的原因,还专门有一个章节讲了中国崛起对民主衰退的影响。不过这一节最有意思的还是看中国如何推广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影响力。这些手法,国内是不太讲的。&br&&b&《The Institutional Revolution》&/b&用经济学解释欧洲前现代时期体制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变化。其中一些观点醍醐灌顶。比如用不确定性和回报率来解释英国早期的体制。卖官鬻爵在英国当时是普遍认为合理的方针,为什么呢?我们认为是自然而然的政治规则,未必有那么自然。背后的规律是很有意思的。&br&&br&&br&&b&哲学:&/b&&br&哲学方面实在惭愧,除了&b&《西方哲学史》&/b&之外没有读过正经的作品,也没有读过专著,只是在网上了解过20世纪哲学的一些发展。这方面确实是以后需要加强的。之前也被人批评是“只听别人转述了太多的康德,而自己没有读过康德。”深以为然。&br&&br&————————————————————————————————&br&&br&总体上感觉,很多西方作者在写书论述一个专题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夸大论述对象的作用。比如《China's Superbank》中就夸大了国开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而《Israel Lobby》中就感觉以色列游说集团简直无所不能。所以看这些书的时候,最好有几分保留。
这……发个私信就好了……专门问个问题不好吧…… 最近在看《Venice, A New History》主要是关心威尼斯共和国早期的一些历史和政治制度。 下一本要看《Causes of Wars》,一本政治现实主义的书,据说写的挺有意思。 本来买了一本《The History of Higher Ed…
想想水木年华火的那会儿,我还在上初中呐。买过《一生有你》、《毕业纪念册》、《3(新歌加精选)》。《3》之后再也没有买过他们的专辑了因为实在是听不下去了。。。&br&&br&1.&b& 成名多借清华东风&/b&。&br&当时听到最多、也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卢庚戌的市高考状元考进清华建筑系,以及缪杰父亲那句自豪的“他从小学就开始参加奥赛,每次都得奖(第一名?)”。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听他们的歌,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高材生”身份,一直在激励着幼小的我,以他们为榜样,意淫着清华北大。&br&&br&2. &b&乐队成员一直在换&/b&:水木年华 = 卢庚戌 + 李健 - 李健
+(姚勇 + 缪杰)- 姚勇 =卢庚戌 + 缪杰。不过换来换去都很丑……- - 感觉卢庚戌像是一直在结婚离婚又改嫁。&br&&br&3. 同意 &a data-hash=&75d50dcbdcb60b25ad35& href=&///people/75d50dcbdcb60b25ad3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朱子帅& data-tip=&p$b$75d50dcbdcb60b25ad35& data-hovercard=&p$b$75d50dcbdcb60b25ad35&&@朱子帅&/a& 君,李健和卢庚戌的&b&风格很不一样&/b&。卢庚戌和李健相比,比较“浮躁”。看他早期的采访,人挺傲,明显属于学吉他为了耍帅追姑娘的那种。后来陷太深,把音乐当了事业这一点很有魄力。可是光有魄力,没用啊,作为一枚歌手,最重要的当然是:长相啊!哦不、是演唱啊!遗憾的是——&br&&br&4.&b&水木年华唱功奇差,演唱永远是车祸现场&/b&。&br&这点是不争的事实,没啥好说的。两人都是半路出家的音乐爱好者,连个业余水平都算不上,唱棚都能唱得让听众皱眉头。卢庚戌的声音完全没办法唱高音,高音全靠生吼,还吼不上去,听着特别&b&狼狈&/b&。缪杰的嗓子属于和张韶涵一个类型,先天条件不错,但是他也就满足于“能达到音高”就OK了,完全不想去雕琢一下音色、琢磨一下演唱技巧。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特别囧的状况:一首歌,卢庚戌唱唱唱,唱到高音我唱不上去了!缪杰就赶紧补上。完全不讲搭配的美感。&br&李健的声音大家都知道了,温润清丽,像水流过你,属于冷色系。和吉他相比,钢琴和他的音色更搭。类似的歌手,比较典型又出名的有中孝介。中孝介有一首歌,叫做《各自远扬》,歌词和旋律皆美妙到我已经舍不得放链接上来了。谁听谁知道。&br&&br&&br&5.&b&作品质量不佳,编曲乏善可陈。&/b&&br&作品这块儿,说好听点儿是“校园歌手对民谣的勇敢探索”,说不好听点儿就是“垃圾歌曲太多”。而我个人倾向于后者的说法。&br&不过呢,卢庚戌毕竟不是科班出身,有几首质量高的作品红起来也就行了。可是他俩不好好研究作曲,反倒特爱琢磨编曲这事儿。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发现了,水木年华特别喜欢在专辑里放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编曲版本。《在他乡》、《一生有你》、《轻舞飞扬》、《再见了最爱的人》,都在我买的三张专辑里频繁出现过。——忧伤版、快乐版、华丽版……很烦。编的好也就算了,但编成那样我是一定要快进的好吗。。。退一万步说,民谣什么的,做成多个版本,快进一下反正也能忍了,可是你一首《墓志铭》旁边赫然印着(激情版)是要闹哪样??&br&也特爱放伴奏。嗯,不是纯音乐演奏版本,是伴奏。这样一来你就显得很没有诚意了:写不出好听的歌曲,难听的竟然也写不出来么?然后就拿不同版本和伴奏带凑是么?你当听众们都好欺负是么?&br&&br&——————&br&&br&看评论里好多人点播《小爱人》,我也特地跑去虾米上找了下。(第一次搜这仨字还打成“小矮人”了= =)噢原来是内首~!然后就又想起他们歌一个很“特色”的地方,那就是——&br&&br&6.&b&主歌和副歌连贯性好差,差到我哼着副歌想不起它前面部分怎么唱来着。&/b&&br&不信,你们听,《小爱人》的副歌,多经典,但是主歌就难听的一逼啊。类似还有,“谁能保证心不变,笑看着沧海桑田”,你们猜是哪一首?它主歌第一句怎么唱的?以及,“再见了最爱的人”的第一句怎么唱?于是我就怀疑,他们是不是都先想好一小条很好听的四小节旋律作为副歌,主歌什么的随便弄一下好了,反正只要把音高压很低大家就也就不会太pay attention。。。&br&&br&&br&&br&耐心看到最后的同学有奖励:&br&&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ainy Mood&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song/Fspm%3Da1z1s..eVHoUV&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学时代 水木年华 中学时代mp3 中学时代歌词&i class=&icon-external&&&/i&&/a&&br&以上两个网址,一定要同!时!打!开!&br&辅以黑夜、高品质耳机、陈年往事等道具,可确保最佳听觉体验。&br&&br&&br&&br&&br&——————————————————
想想水木年华火的那会儿,我还在上初中呐。买过《一生有你》、《毕业纪念册》、《3(新歌加精选)》。《3》之后再也没有买过他们的专辑了因为实在是听不下去了。。。 1. 成名多借清华东风。 当时听到最多、也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卢庚戌的市高考状元考进清…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2551 人关注
1932 条内容
535 人关注
371 条内容
640 人关注
1038 条内容
2420 人关注
203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nc葡萄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