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主:秦汉唐宋元明清)的西方政治制度度,哪位能帮忙清楚罗列出来,看标题不清楚的,请看补充

总结并分述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秦&汉&唐&宋&元&明&清)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
&&&&&&&&&&&&&&&&&&&&&&&&&&&
&&&&&&&&&&&&&&&&&&&&&&&&&&&&&&&&&&&
军官服饰:分高、中、低三级
将军俑: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铠甲,下着长裤,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顶部列双鹖的深紫色鹖冠,橘色冠带系于颌下,打八字结,胁下佩剑。
中级军官俑:身穿长襦,外披彩色花边的前胸甲,腿上裹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版长冠,腰际佩剑;
下级军吏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头戴长冠,腿扎行縢或护腿,足穿浅履,一手按剑,一手持长兵器,另也有少数下级军吏俑不穿铠甲,属于轻装。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上溯炎黄,下至宋明”。汉民族传统服饰三点性质: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 传统型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在: ①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
②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1、汉代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在图案的追求上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
2、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出了龙、凤的寓意。图案作为服饰装饰不单单是美的象征,而是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它的艺术欣赏价值。
3、汉代装饰化的特点,更具有审美价值,在设计上也更加追求艺术造型的完美性。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
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宽为一尺二寸;& &&&&&&4、衫无袖;&
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主要是显示仪容。&
7、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
汉时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风格趋向于表现&&& 自由、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 自由、
华美、圆润,
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朝流行服饰:1、胡服"
&&&&&&&&&&&&& 2、盛唐以后,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 3、中晚唐时期,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 4、中晚唐的贵族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宋朝历史以平民化为主要趋势,服装也质朴平实,反映时代倾向。&
宋代女子服装分三种:1、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
2、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
3、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
官服:官服服色沿袭唐制,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 “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
便服: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
遗老服: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
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 男子流行幞头、幅巾
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
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宋代花冠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
宋时常服有如下几种:&
1"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的是锦袍,无官职的是白布袍。&
2"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
3"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人服。&
4"&衫",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的男人长衫。&
5"裳",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黄裳。居家时不束带,待客时束带。&
6"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衩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
7"鹤氅",宽长曳地,是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成的裘衣,十分贵重。&
宋代男式衣着有&&
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
1、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颜色有白、青、皂(黑)、杏黄、茶褐等。
2、袄的质料有布、绸、罗、锦、&丝和皮。
3、袄的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几种。
4、贵族裤子的质地也十分讲究,多以纱、罗、绢、绸、绮、绫,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
元代于延钓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 1、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
2、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
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
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
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
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
1、明代服装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
2、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佳饰物,并且十分醒目。
1.、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
2.是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牙签、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明朝时期帽字&&& 1、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
2、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
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 &&&&&凤尾裙&&&&&&& 百褶裙
玉裙&&&&&&&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
清时擞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
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旗袍,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服饰代表,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内涵,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
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族妇女不缠足、不穿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历史朝代的制度我要夏商二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管制,兵制以及重大措施
陈菊花0329
是官制吗?中央官制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连续性,即历朝官制总是前后沿袭,先后继承.二是可变性,即不同时期的官制又有所不同.每当一个新王朝出现,总要对前朝官制进行总结,斟酌损益,有所继承,同时又根据本朝情况,加以变动.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两个统一的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在这期间建立,作为上层建筑的官制,充分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秦在完成统一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地方行政组织的日趋整齐精密,产生了一套完整的官制,汉代的官制基本上沿袭秦代而稍有改变,汉以后各代封建王朝又基本上沿袭着秦汉的官制.秦汉官制是我国官制之源,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从秦代起,我国官制即分为中央、地方两支.中央官设三公及列卿.三公为,丞相:最高行政长官;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御使大夫:一方面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内庭差遣,另外又握有监察百官之权.列卿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廷尉:主管刑狱;治粟内史:主管财政经济;典官:主管归附各部族事务;宗正:管理皇族事务;卫尉:掌管宫门卫屯兵;太仆:掌管皇宫车马和国家马政;典属国:管理内附各部族入朝侍子;主爵中尉:主管列侯封爵;少府:掌管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享用;将作少府:主管宫室修建.此外,还有宫官,宫官是皇后、皇太子门下的官吏.至西汉中央仍设三公,只是丞相改称相国,列卿中又有九卿之称,九卿后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地位一般高于其它列卿.王莽簒汉建新朝对西汉官制大事更易,有“九卿分属三公”的办法,被东汉官制吸收,“三公九卿”便为后中央官制的基本体制.自东汉末年起,除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中国又出现了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动荡局面.同一时间,皇帝往往有几个,地位也不巩固,如何实现国家统一,怎样才能重新恢复皇帝在国家政权中的至尊地位,各国君主都煞费苦心,反映在官制上,就是频繁地调整,总趋向是从秦汉时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过渡,它预示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迈入一个更成熟的阶段.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秦少府属官有尚书,在内掌文书,东汉设尚书台,群臣章奏,都要经过尚书,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中书省,魏、晋始置,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门下省,东汉称侍中寺,以伺应皇帝为主要职务,晋代改称门下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三省制从西晋始设渐完善确定,此后历代沿用,直至明初废丞相和中书省,才重新调整中央机构.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部.吏部:管理文官.户部:管理土田、户口及国家财政.礼部:主管礼仪教化.兵部:主管军队.刑部:主管刑政.工部:主管工程建设.从隋唐到明初,六部虽属中央重要部门,但不直属皇帝,或隶于尚书省,或隶于中书省,责权有较大局限,明初废丞相后,六部直属皇帝,形成了以六部为主干,府、部、院、寺(司)分理政务的行政格局.府、部、院、寺(司)是与六部相配合的机构.明废丞相后,渐形成内阁制,在皇帝和六部之间成立内阁,内阁大学士一般五至七人,内阁权力远比不上前代丞相.清承明制,中央机构仍设内阁、六部等,直至清亡.从秦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起,两千多年间的设官分职,大体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随着清王朝的灭亡,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结束,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也解体,古代官制也随之结束.中央官制只是古代官制的一部分,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官制相沿袭、尚变化的特点.一般读者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便于宏观理解传统文化,也便于更好地阅读欣赏传统文化作品.地方政治制度1.分封制: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2.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形成于秦朝,发展于西汉,变样于东汉.3.州郡制:指东汉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起源于汉武帝所建的剌史监察制度.4.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宋统一中原后,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成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政区.5.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时,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古代兵制 1、府兵制:源于西魏,隋沿用有利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唐太宗调整健全加强中央集权.特点:兵农合一;不易形成割据;战斗力差,农民负担重 2、募兵制:唐玄宗时开始,有利建立强大军队但易形成地方割据. 3、保甲制:王安石变法.兵农合一 4、猛安谋克制:女真社会基本组织、军事组织.兵农合一(阿骨打) 5、八旗制度:同上(努尔哈赤) 6、三省六部制 请问的在详细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 唐宋元明清都是怎么灭亡的?
  导读:中国(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灭亡的原因总结。  中国经历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其灭亡的原因,值得借鉴。  一、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崇伯,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灭亡原因:  1、内部生产力的衰退;  2、外部环境的长期不稳定;  3、夏王朝统治阶级的观念;  4、夏“”的个人因素(整日沉湎与,,亲近佞人)  二、商王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夏朝之诸侯国部落首领契因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孙率诸侯国于灭夏后,将自己建立的王朝称为“商”;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所以又称为“殷”。经历17代31王(共510年)后,末代君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灭亡原因:  1、商朝后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们的剥削和奴役日益加剧,阶级激化;  3、商朝统治者连年对外进行战争,大规模地对夷方用兵,国内的青壮年几乎都被征发,加剧了国内的矛盾;  4、战争俘获的奴隶太多,他没有处理好奴隶的安置,导致了大量的奴隶反水。
分页:1/8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魏相,西汉名相,出生年月不详,去世于公元前59年4月20日,是能和汉高祖时期
  石庆,汉武帝时期著名万石君石奋的二儿子,生年不详,逝于公元前103年,在汉武
  张苍,西汉名相, 司马迁《史记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中的历史人物,出生于公元
  郑吉,西汉人,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域第一任都护,出生年月不详,逝世于公元前49年
  快速了解卡尔&克劳斯生平的有效途径之一,那就是了解卡尔&克劳斯简介。通过了解
  汉代历史典籍上,记载着对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李通的简介。据李通
  孔光,孔子后人中又一位大家,在西汉王朝后期有着卓越的地位,那么孔光的简介是什
  金宗瑞是朝鲜王朝时代的一名重臣,他这一生辅佐了3位皇帝,后世人都称他为一代名
  绍尔兄妹指的是汉斯&绍尔和苏菲&绍尔。在世人眼中,绍尔兄妹是自由、民主写象征
  赵葵南宋时期人氏,集抗金儒将、画家、诗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有
  杜杲简介描述了南宋抗蒙将领杜杲一生的大概。1173年,杜杲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
  某富翁私家雇一司机,富翁暴毙,遗孀下嫁,司机暴富,乃喟然叹曰:&过去是我为老
  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麦金农和詹妮丝&麦金农夫妇曾用10年时间写就传记《艾格尼
  9月3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应邀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临琼楼做了一场
  最为这次大会&增光生色&的,莫过于代表们一致欣赏和崇拜的&国大之花&唐舜君了
  据相关考证,中国人的传统主食&&面条,最早起源于汉代。当时面食统称为&饼&,
  1948年初冬,设在北平西郊公主坟附近的华北&剿总&司令部内,一个身穿棉服的
  日,古都金陵寒意未消,原本冷清的国府路(今长江路)上张灯结
  袁了凡的故事之所以一直被世人所流传,不是因为他改造命运的神奇,而是他的积德与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其在世界文坛中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地位。有人说普希金是
  赵过,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农业学家,任搜粟都尉之职,赵过发明创新的代田法,对中国
  薛素素是明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才女,她从小就十分擅长创作小诗,不但读过很多的
如果说,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哪个国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都是美国。但是如果要问
  作为各国陆军的骨干装备,坦克的技术细节始终受到严格保密。冷战期间,为了了解对
  1940年4月,纳粹德国发动代号&威悉河演习&的军事行动,派兵从海路入侵挪威
  外媒称,一名在英国最知名海军院校接受过训练的海军军官逃往叙利亚加入了&伊斯兰
  规模日益萎缩的英国海军正遭受越来越多的批评。英国《每日邮报》7月31日称,皇
  二战前意大利的统一,并没有德国铁血中崛起的波澜壮阔,翻天覆地;即使最后依靠普
  在法绍达这个地方,曾经发生了一场维持了四个月的战争,并且这场战争关乎于国家的
  黄慕松()原名汝海,广东梅县人,日本陆军大学31期毕业,
  我的父亲黄诚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任新四军副参谋
  阿尔弗雷德&勃沙特,1897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他的父母都是瑞士人。勃沙特自
  毕士悌,原名金勋,曾用名杨州平、杨宁、杨林,1898年出生在朝鲜平安北道。1
  相比现代人洗澡的随心所欲,古代的繁文缛节决定了洗澡的种种礼节。在古代,浴室称
  辜鸿铭被称为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人称&清末怪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其所作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以其精妙的文笔,丰富的想
  吴三桂一怒之下,开启山海关,将清军放入京城,成就&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爱情故事
  英雄与美人,是自古以来流传极广的爱情故事的标配,就与书生和女妖一样,被人称道
  柳如是,明清易代之际,著名歌妓才女、诗人,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虽然是以男权统治为主,但是仍然有许多优秀的女性,在男
  明清交替之际,是一个极为动乱的时代,许多或凄婉或振奋的故事由此而出。在这样一
  明清之际,扬州温柔乡,让面临朝代更迭,时局动荡的名人士子,有了一个可以慰藉自
  董小宛是明清交替之时的江南名妓,原名董白,小宛是她的艺名,字宛君,一字青莲,
  清朝建立初期,国家未稳,清廷内部争斗也极为严重,因此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足利尊氏是足利贞氏的儿子,也许很多人对他并不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足利尊氏简
  宗喀巴十分著名的原因除了他对佛法的钻研以及德行出众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
  李滉是谁呢?李滉其实是朝鲜李朝的一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朝鲜朱子学的主要
  据史料记载,出生于公元1592年的北元末代皇帝林丹汗,是蒙古帝国创立者成吉思
  狭义的宗教改革时间开始于16世纪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当时的德国处于四分
  说起伽利略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可如果问起伽利略是哪个国家的这个问题的话,恐怕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他独特的&生存意志论&而被世人所知晓的,叔本华的哲学
  彭宠简介上提到彭宠字伯通,是南阳郡宛县人,其具体的出生年月在史料上没有具体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又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技术革命和
  泰陵是属于清朝前期的陵寝,而地宫则属于整座陵寝中最核心、最神秘的地方,对于陵
  白马驿之祸的经过是朱温一步步篡夺朝廷中央政权的写照。朱温在任节度使时,最大的
  陈遵,西汉王侯,西汉著名的书法家,&芝荚篆&的创始人,陈遵生卒年月不详,字孟
  卢俊义这人内心正直,这样的性格让他在面对任何人时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宋江等人
  米芾字元章,其实,米芾以前叫米黻,后来又改名叫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
  有关东晋著名书法家郗鉴的生平简介,在《晋书》中有所记载。据郗鉴生平简介描述,
  公孙胜何许人也,谈起公孙胜,便一定会在他的前面加上水浒两个字,如果没有这个特
  善导大师简介上提到释善导的生平简介很多人都好奇,其实善导大师生于西元613年
  纵观历史,中国的文学大家数不尽,方维仪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著名
  叶绍袁的妻子沈宜修是明代著名诗人,她的叔叔是明朝著名文学家沈璟。沈宜修聪颖好
  明代才女商景兰其实是一位在当时十分著名的人物,她出生在1605年的时候,卒于
  宗喀巴大师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藏传佛教人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佛法,经过多
  牛顿一生辉煌,在物理学、天文、力学、神学等方面都有所涉猎,所以他荣获了很多殊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中國曆朝美女27部【淫逼⒏103⒏444(Q)】價格_中國曆朝美女27部【淫逼⒏103⒏444(Q)】圖片 - 淘寶網
相關推薦產品價格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今日:696套
总数:5174647套
会员数:131942位
当前位置:全国大联考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所属地区: 全国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234次
资料类型:一轮复习/基础知识
文档大小:270.00K
所属点数: 0.1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1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宋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 (  )
A.中央官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王位世袭制
D.地方行政制度
2.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鲁迅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  )
A.王位世袭制
3.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  )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4.《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 (  )
A.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实质
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5.有学者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为了“控股政权”,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 (  )
A.采取内外服制
B.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
C.大封同姓诸侯
D.对殷商方国形成包围
6.清代有学者说:“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说明了 (  )
A.清王朝继续推行宗法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辅相成
C.宗法制以分封制为基础
D.天子行使大小宗双重权力
7.从“周制微弱”到天下“统于秦”,反映出 (  )
A.皇帝制的建立
B.分封制的衰落
C.郡县制的推行
D.宗法制的瓦解
8.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以下各项与李白诗句相关的是 (  )
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
B.“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
C.“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9.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10.秦朝的文化政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
A.“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了中央集权
B.“一法度衡石丈尺”,促进经济发展
C.“禁毁诗书,以吏为师”,统一思想
D.“书同文字”,提升了民族的认同感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  )
A.满足皇帝的私欲
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
C.强化君主的权力
D.彰显皇帝的权威
12.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这一论断 (  )
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
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
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
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世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10分)
(3)史料一般分成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1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制的意义。(8分)
(2)比较材料一、二,分析柳宗元和黄宗羲对于君主政制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原因。(16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 (  )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D.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2.史载:西周的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 (  )
A.政治权力按血缘关系分配
B.西周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C.周天子开始加强中央集权
D.诸侯国的权力有等级差别
3.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  )
A.“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
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
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
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
4.据《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表明中国当时的政治制度是 (  )
①以专制统治为特征
②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③与家族组织相结合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实质上说明了(  )
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6.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  )
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
7.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  )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8.《史记·楚世家》引《齐书》:“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据材料判断,此长城 (  )
A.目的是“互防”
B.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
C.属秦万里长城的一段
D.成为中国农牧业区的分界线
9.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 (  )
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C.地方对中央威胁已经消除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10.在表格梳理秦代九卿(局部)的基础上,某同学所得到的三点认识 (  )
|掌管宗庙、礼仪
|掌管皇室、宗族事务
|掌管宫中警卫
|掌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①九卿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和负责监察系统
②秦代设立了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中央官职
③体现了秦代国与家同治的突出特点
A.仅一点正确
B.仅一点不正确
C.全都正确
D.全不正确
11.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  )
A.消灭六国
B.制度创新
C.修筑长城
D.严刑峻法
12.有学者指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为历代王朝所继承,而且行之有效。该观点认为中央集权制度 (  )
A.贯穿中国古代始终
B.被历朝历代完整传承
C.有它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是由分封制演变而来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掌上来说是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10分)
(2)结合材料二,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8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 秦朝政治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中曾经称李斯倡行郡县之议是“千古创论”,又就“置郡县”之举赞誉道:“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1)结合材料一,指出宗法制对分封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4分)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有关时代特征,简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政治制度的转变趋势及其主要原因。(12分)
(3)李贽称李斯倡行郡县之议是“千古创论”,如果同意此赞誉试阐述你的理由。(12分)
1.【解析】选A。解读材料信息“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中央官制的继承与发展,故选A。B、C、D均与题干材料不符。
【误区警示】注意不要仅据“宗正”,认为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选B,“宗正”是中国秦至东晋朝廷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不要仅据“秦因之”,认为材料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选C。
2.【解析】选C。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从王族(皇族)到平民家庭都受到宗法制的影响。依据宗法制度,父系家长在家族中居统治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子女只能服从。A、B、D的影响仅限于王族(皇族),故C正确。
3.【解析】选B。注意题目的要求“从政治角度看”,题干中“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属于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其余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加固训练】周代金文显示,当时有许多邦君通过为母、妻、女作器,来强调自己与姬姓或其他邦君家族的姻亲关系。对材料解释不合理的是
A.是贵族政治的体现
B.是宗法制度的体现
C.原始社会遗俗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
D.有利于周天子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选D。本题考查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试题设置为逆向选择题,试题的关键词为“周”“姻亲关系”,这凸显出周朝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贵族政治、宗法制度以及原始社会遗俗对后世政治的影响,所以,A、B、C都是合理解释;而D不符合周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故选D。
4.【解析】选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特征,因此材料中的做法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故A正确,B、C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子以母贵”,并非“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故D不正确。
5.【解析】选C。本题切入点是西周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对分封制本质特点的理解。在分封制下,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6.【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A、D不符合史实,C与题意不符。
7.【解析】选B。“周制微弱”就是西周分封制的逐渐崩溃,而天下“统于秦”则是秦灭六国,实现大一统,这是西周以来分封制的结束,选择B。皇帝制的建立和郡县制的推行均为秦统一后的措施;秦统一后宗法制并未瓦解。
8.【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来看,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说的是秦朝的统一。A“上(尚)农除末”说的是重农抑商。B说的是重刑法。C说的是统一并实行郡县制。D是批评秦的暴政,故只有C符合题意。
【加固训练】春秋时期,秦国有“伐邽、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晋国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资料。这说明 (  )
A.郡县设置与军事有关
B.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
C.郡和县的设置在各国推广
D.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选A。从题干中秦国伐邽,初县之,晋国克敌者,受郡县来看,春秋时已出现郡县制,从“伐邽”“克敌”字眼来看,这些郡县的设置都与军事有关,故选A。
9.【解析】选B。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贵族世卿世禄,有很大的自主权,形成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局面,称为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皇帝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这被称为封建官僚政治。故B正确。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故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而非分裂到统一的变化,故C错误;西周世卿世禄制不能理解为地方分权,故D错误。
10.【解析】选D。本题限制词是“文化政策”,而A是地方管理体制,是政治内容,B是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措施,都可排除。C、D都是文化政策,“禁毁诗书,以吏为师”,统一思想,这是对当时的影响,对后世影响并不深。因为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而D“书同文字”,提升了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11.【解析】选B。把握材料中的“政治目的”,秦迁六国贵族、富豪,是让他们与故地分离,从而削弱可能出现的地方割据,来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A、C、D与“政治目的”相差较远。
【加固训练】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解析】选B。材料显示秦朝建立后,吸取了西周分封制度的教训,实行郡县制,逐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巩固封建统治,所以选B。A、C、D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12.【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种制度,造成了民众的贫穷、愚昧,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得以长久的条件。据所学知识,科举制促进教育文化的发展,不符合造成民众愚昧的特点,排除A;分封制使得西周走向瓦解,不符合“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排除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管辖的举措,与造成“民众的贫穷、愚昧”无关,排除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造成民众的贫穷、愚昧,但加强了统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故C符合题意。
【名师指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13.【解析】第(1)题据材料容易判断出分封的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第(2)题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反映出周幽王改立太子,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思考这一现象对西周统治的影响回答;第(3)题涉及历史研究问题,材料一、二引自《史记》,明显是二手材料,第二问概括材料三回答。
答案:(1)古代帝王的后代、功臣、王族。(8分)
(2)(按以下三个层次分析。第一层:说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层:简要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第三层:说出周幽王行为的危害,得出结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3分)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分)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3分)
(3)二手史料。(4分)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6分)
14.【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和理解能力。依据材料可归纳为秦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出于一己之私,但“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郡县制建立意义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解读材料二内容,再结合材料一对比作答即可。
答案:(1)观点:秦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固然出自“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4分)意义: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4分)
(2)不同:柳宗元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4分)原因:①观察角度不同。前者注重于郡县制的客观效果;后者注重于君主主观目的。②时代背景不同。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正值藩镇跋扈,中央政府权力衰微,故柳宗元作《封建论》强调郡县制是大势所趋,藉以提倡中央集权。而明朝废相后皇帝专权独断,所以黄宗羲批判帝制自专。总之,时代背景不同,导致两人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看法明显不同。(12分)
1.【解析】选D。由材料中“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以看出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即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加固训练】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周初“封建”的实施主要基于 (  )
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周王室众星拱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C.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
【解析】选C。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不正确。B是分封制的作用而不是其原因和目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故D不正确。被封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在诸侯领地内周王并没有直接的权力,故选C。
2.【解析】选D。题干材料体现诸侯国中“卿”的任命,大国三卿都由周天子任命,次国三卿中两卿由周天子任命,一卿由诸侯王任命;小国两卿都由诸侯王任命,可知诸侯国权力存在等级差别,故选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按血缘关系”“走向崩溃”和“开始加强”的内容,排除A、B、C。
3.【解析】选B。材料描绘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远近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A“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材料没有反映它与国家的关系。C、D中的“三纲五常”、分封制也没有体现,故答案为B。
【加固训练】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一些传统中国人的不良信念,这种信念产生与下列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解析】选B。题干材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血缘亲情,很显然这与古代中国的宗法制有关。
4.【解析】选C。由题干材料“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可以看出②③④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专制统治,排除①,故选C。
5.【解析】选B。题干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反映了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依据;“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体现了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6.【解析】选B。由材料看“皇”“帝”两个字意义重大,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盖过三皇五帝,所以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树立君主的专制权威,B正确。A是目的之一,但次于B。C、D与材料无关。
7.【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在县邑制形成之前,“有土之诸侯”控制之下的地方,王朝的政令都不能好好执行,其百姓也不能完全属于天子之民;实行县邑制后,则形成政令统一的局面。即县邑制的出现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选D。
8.【解析】选A。由材料中“以备楚”可以看出当时齐国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楚国进攻,故选A。
9.【解题提示】解答此题首先读懂两幅图,图1体现的是西周分封制,图2是秦朝实行郡县制。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比分析能力。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B、C均不符合史实。
【加固训练】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
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解析】选D。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暴政,①不正确;秦始皇设郡无定数,元设行省亦无定数,所以③不正确,故答案为D。
10.【解析】选B。本题侧重考查秦代中央官制。①不正确,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是当时所设的丞相的职责;负责监察系统的是御史大夫。所摘录的官员职责均是为皇室专设的,这在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时期体现了国与家同治的特点。
【名师指津】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
①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11.【解析】选B。关键信息: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后世的意义,即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基本格局,B正确;A、C、D都是秦朝的历史现象,但不符合题意。
12.【解析】选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并非贯穿中国古代始终,故A错误;历朝历代继承了其基本精神,但在具体的机构设置和职能上多有变化,并非完整传承,故B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故D错误。
13.【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结合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说明其特点和等级关系;第(2)题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归纳特点;第(3)题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具体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等角度谈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的认识。
答案:(1)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4分)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2分)制度基础: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4分)
(2)官僚政治全面展开,但家国尚未分离,处于中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时期。(6分)
(3)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巩固加强。(8分)
14.【解析】第(1)题注意结合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回答宗法制对分封制的作用;第(2)题首先据材料二明确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一对比概括出集权制取代分权制及其他变化。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概括转变的主要原因;第(3)题根据郡县制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分析。
答案:(1)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和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4分)
(2)趋势:郡县制是适应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的政治制度,与此相联系的是任命制取代世袭制,集权制取代分权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6分)原因: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贵族政治必然会随着分封制的衰落和血缘关系的淡化及王室衰微而渐趋崩溃;日趋激烈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要求集权体制代替分权体制。(6分)
(3)①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使其正式成为全国划一的地方行政区划。(4分)②郡县制下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日后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8分)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合作 /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