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庭与30年前的家庭特点,说出你的故事两者在家庭成员。家庭关系。家庭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和变化 速求 ........

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_正版电子书在线阅读_百度阅读
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
支持以下平台(点击下载客户端)
畅销飙升榜
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
您也可能感兴趣
《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入手,借鉴了社会学、家庭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根据家庭教育变迁“由传统家庭教育向现代家庭教育转换”这一逻辑基础和研究假设,从变迁的背景、变迁的过程、变迁的内容、变迁的结果与评价等方面对中国当代家庭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与剖析。研究结论表明,当代家庭教育无论是在理论发展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在向科学、规范的现代家庭教育转化,而且“学习型”家庭,将是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的最佳归宿。《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适合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教材、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也可为教育科研人员和广大家长提供借鉴。
《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是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一、家庭教育: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二、家庭教育研究:一个有待深入的课题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一、家庭二、家庭教育三、教育变迁四、家庭教育变迁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一、研究的目的二、研究的意义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思路一、研究的内容二、研究的方法三、研究的思路第二章 中西家庭教育的历史透视第一节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发展阶段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基本思想第二节 西方家庭教育的演变历程一、西方古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二、西方近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三、西方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第三节 中西家庭教育传统与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特色分析二、西方家庭教育传统的特点分析三、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的逻辑基础第三章 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的背景分析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当代家庭教育变迁一、何谓社会转型二、社会转型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的影响第二节 家庭变迁与当代家庭教育变迁一、何谓家庭变迁二、家庭的当代变迁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第三节 教育变革与当代家庭教育变迁一、学校教育变革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二、终身教育理念及其对家庭教育发展的影响第四章 当代家庭教育变迁中的理论研究检视第一节 关于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一、家庭教育是否有理论二、家庭教育学是否是一门学科三、关于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体系问题第二节 当代家庭教育理论变迁的轨迹一、初步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家庭教育的缓步前行二、学科确立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的快速发展三、研究深入阶段:90年代以来家庭教育的全面发展第三节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著作出版概况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家庭教育著作出版概况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家庭教育著作出版的特点分析第四节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中的理论研究进展一、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著作的分析二、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基础研究内容的进展三、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应用研究内容的进展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专题研究内容的进展小结第五章 当代家庭教育变迁中的实践现状扫描第一节 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的实证调查一、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的调查与分析二、对当代家庭教育变迁实证研究结果的思考第二节 当代家庭教育变迁中几个现象的思考一、“复制”刘亦婷二、家庭教育责任“转移”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错位”小结第六章 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的总结与展望第一节 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的总结与思考一、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二、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的基本特征三、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的启示第二节 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的理想范型――学习型家庭及其构建一、学习化社会与学习型家庭二、学习型家庭的构建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关于家庭的含义,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观点:一是注重家庭的生物学属性(即自然属性,如种族繁衍);二是强调家庭的社会属性(如情感孕育、社会教化等);三是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对家庭进行界定。从笔者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种界定。1)所谓家庭,通常是指夫妇子女等亲属所结合之团体而言。故家庭成立的条件有三:第一,亲属的结合;第二,包括两代或两代以上的亲属;第三,有比较长久的共同生活。2)父母子女形成的团体,我们称之为家庭。3)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家庭的自然属性在于它是以两性结合和血缘联系为其自然条件的;家庭的社会属性在于一定的家庭形态总是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只有透过一定的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才能科学地认识家庭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社会性是人类的根本属性,家庭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是受人类社会属性所决定的。4)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帮助平台入驻漳州女性网
漳州女性网-漳州市妇女联合会官方网站-※展现巾帼风采,争当时代女性!我们是您永远的朋友!
 当前位置:调研与思考
社会工作视角:“婚外家庭”涉及母亲的婚姻观念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婚外家庭”涉及母亲的婚姻观念研究
&&&&&&&&——以A省农村3个“婚外家庭”个案为例
(漳州师院历史与社会学系&& 黄耀明)
&&&& 【摘要】文章记述了A省3个“婚外家庭”的不平凡故事,真实呈现“婚外家庭”涉及母亲的生活经验及婚姻历程,感受她们婚姻观念形成及婚姻抉择的心路历程。透过这些不平凡的真实的“婚外家庭”故事,追寻在当下处遇中这些非法婚姻真实存在的合理性,检视母亲们婚姻观念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文章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呼吁公民教育及社会工作在当前农村开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婚外家庭”;婚姻观念;社会工作
&&&&&&&&&&&&&&&&&&&&&&&&& 一、导言
&& (一)研究源起
&&& 选择婚姻尤其是婚外家庭来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婚姻与家庭的观念、形态与方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透镜,通过对婚姻与家庭的考察研究,特别是非主流婚姻形式如“婚外家庭”的叙述与诠解,可以透视现代文明社会的另一种文化概况以及社会发展变迁的大致情景。因为每一个婚姻家庭都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文明程度的缩影。婚姻与家庭是乡民生活世界中最为重要的生活观念与形态,不仅凝聚着深远的文化价值理念,也是构成乡民意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研究者占有研究此类非主流婚姻形态事象的便利,从小就耳闻目染了诸多乡间社会对于他/她们的议论与评判,当中也曾细心观察了他/她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得研究者能够很好地以当地人的眼光和角度来理解乡民行为实践所构筑的意义世界。
&& (二)研究目的
&&& 几年来《婚姻与家庭》课程的教学研究及实务探索,使研究者对婚姻与家庭这古老而常新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和窗口,不同的婚姻形式和家庭形态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水平。个人和社会也是透过家庭和婚姻进行有效联系的,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关系着婚姻与家庭的和谐。因此,研究婚姻和家庭问题可以揭示社会层面的诸多问题。社会工作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研究领域均可以透过婚姻和家庭进行有效连接。婚姻与家庭问题虽然简单,但却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关于家庭的理论解释与研究,牵涉到多个学科的诸多领域,如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但没有一个学科可以完整地全面地诠释家庭问题,要很好地解读婚姻与家庭问题,必须具备多学科的视角,而社会工作正是具有整合各个学科理论精髓的独特功能,可以为这个课题的探索与研究打开一条捷径。因为,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它借用相关社会科学知识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形成对某些现象的独特的解释(王思斌,1999;16)。本研究的真正意图是想探索影响“婚外家庭”母亲婚姻历程的相关文化价值观念,具体地说,就是透过本研究,发现“婚外家庭”涉及母亲一直主导这样一个非主流婚姻形态的观念是什么?在这些观念下发生的作为或处理事情对她们的生活意义是什么?是那些因素作用和影响着她们对婚姻的抉择?因此研究内容会包括“婚外家庭”女性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与行动,然而,这种婚姻观念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是哪个主体的一厢情愿。
&&& 在当前婚姻家庭问题归因理论当中,家庭观念的淡化与异化才是根本性的原因,而非一直认为的经济决定性。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推进为当代妇女投身于家庭外的社会领域提供了诸多机遇,然而男女两性关系在社会、家庭领域中的不平等并没有减弱或消失,反而随着贫富分化的进一步加剧,社会资源占有和使用的分配不均,男性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更加显露出来。在妇女更多参与社会事务的现象下,妇女更面临另一种状态的煎熬,女性的婚姻观念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影响变量而发生改变。
&&& 二、文献回顾与讨论
&&&(一)关于“婚外家庭”概念的讨论
&&& 对“婚外家庭”的概念及范围进行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此前并没有专家学者对这个领域进行过专门的探索或研究,只是在毕达克先生的《西藏贵族与政府》一书中,曾提及当地的中白拉家庭存在着一妻多夫的婚姻形式。这种独特的婚姻形式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所致:一是上层阶层为了强调政治权力的继承和经济实力的不容削弱,兄弟们采取了共妻的形式;二是差巴阶层的家庭为了土地的不瓜分和劳力的不分散,兄弟们也采取了共妻的形式。但这种婚姻形式显然不能解决男子们对性的渴望和对婚外情的追求,很多男子在不影响家庭利益的情况下又组建了“婚外家庭”。这种事实存在的婚外家庭关系,对中白拉家庭来讲已经形成了一种威胁,然而家庭内的成员们对此漠不关心,甚至对这一婚外家庭不予认可。书中虽然提到了婚外家庭,但却未能对这一概念和婚姻形态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 本文所指的婚外家庭,实际上它是一种非法的婚姻形式。要区别于通常所讲的“婚外性”和“婚外情”,因为这两者往往是“婚外家庭”的前奏,但不是必然结果,很多的“婚外性”和“婚外情”最终会不了了之,未必能演化成“婚外家庭”,但“婚外家庭”的前曲必然与“婚外性”和“婚外情”有关。同时,“婚外性”和“婚外情”相对于“婚外家庭”来说也是比较隐蔽的。另外,“婚外家庭”与俗称的“包二奶”亦是有区别的。“包二奶”是时下的一种地下婚外性形式,通常的“包二奶”一般具有隐蔽性质、持续时间短,不一定会有孩子或不公开结婚等特点,而“婚外家庭”却相反,它通常具有向社会公开,甚至得到合法家庭认可,持续时间长,一般育有孩子等特征。因此,这两者虽有一些相似之处,却不尽相同。
&&& 因此,文章所涉及的“婚外家庭”特指一名男子在合法婚姻之外所建立的另一个婚姻家庭。这个婚姻家庭往往得到合法婚姻的容忍,持续时间较长,并且育有孩子的婚姻家庭形式。
&&&(二)关于婚姻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讨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年修正)及其前面的婚姻法都明确规定在中国的大陆实行一夫一妻制,其中的第三条第二款还规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关于重婚罪,相关的法律解释是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客体要件是侵犯的客体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这个法律条文显然对我国施行的婚姻形式为一夫一妻制做了明确的规定,也对重婚罪的处罚做出了详细的刑罚。可问题是如何才能使重婚罪触犯者受到应有的处罚呢?尽管法律规定,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重婚是不允许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商品意识的盛行,尤其是贫富分化现象的加剧,人们的重婚观念依然很严重。孰不知,随着财富的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所谓“大款”养“二奶”现象已不再是一个神秘或鲜为人知的事,并且在一些地区还有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实际上,重婚并非象法律条文所叙述的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譬如在处理重婚案件时,罪与非罪的界限往往是模糊不清,难以区分的。尤其要命的是,重婚罪并不象一般别的刑事案件会有伤害一方主动去公安机关举报或揭发。由于受害一方与配偶和原有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些受害者还受到传统观念的误导害怕因举报而失去配偶和家庭、孩子而委曲求全,最终选择了忍让、宽容甚至是共存。在这种状态下“婚外家庭”的妻子由于多种多样因素的影响也选择了和解和共存。那么,违法之人就自然无法得到应有的惩处。
&&&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婚外家庭”的存在尽管是非法的,但民间社会、家庭组织或宗族体系能够宽容和接纳“婚外家庭”的存在,是不是也昭示着这一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呢?
&&& 因此,多方面的原因促使了“婚外家庭”的产生与发展。一般认为,合法性与合理性是一对非常模糊多义的日常生活概念。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注释中,韦伯写道:“事物本身从来不是非理性的,只有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看才是非理性的”(韦伯,)。在这里,韦伯为我们认识“合理性”概念提供了两个非常有意义的分析视角:在他看来,一是合理性是被归因于事物的;二是合理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从一个特定角度上看事物才被认为是合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实际上,合法性是指“合乎法律规定”,在政治学中,合法性是与政治法理相联系的。通俗地讲,政治合法性是对被统治者与统治者关系的评价,是对统治权力正当性的认可。接受那些在形式上正确、并且与法律条文相一致的规则。合法性就是得到法律程序的承认,得到有关国家行政部门的批准。在制度让渡空间的特定领域中,合法性与合理性被刚性制度人为地分割开了。合法性是官方话语系统导引的结果;合理性则是对事实存在的道德评价,属于民间话语的范畴。在制度让渡空间中,不同行动主体都不约不同地过各自的话语实践和行动实践,谋求着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统一;在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二元对立统一之间,勾勒着一个充满张力的进行中的制度变迁过程(李祎,)。就“婚外家庭”来说,对于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讨论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讨论,当中涉及着传统文化的诸多积淀与影响,也有经济与政治的因素夹杂其中。
&& (三)关于婚姻观念的讨论
&&& 在中国,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从有关论著来看,早在本世纪初,讨论婚姻家庭问题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热点之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影响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家庭社会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随着社会学的被取消而停止了活动,但各级政府部门对家庭的调查却从未中断。在五六十年代,仍有许多涉及婚姻和家庭问题的书籍出版,自70年代末社会学恢复以来,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又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进入历史上最兴旺的时期(张敏杰,)。
&&& 诚然如此,纵观学界对婚姻观念的具体研究成果,主要的一些见解和主张大都是散见于学者们对爱情、择偶、生育、婚姻目的的分析中。概括来说研究者们的意见观点主要有:认为传统的以家庭利益为目标的婚姻观念正在被以当事人的幸福为中心,注重世俗生活的新婚姻观念所代替。表现在择偶上就是人们越来越不注重对方的家庭背景,而是注重对方人品、能力、追求自主婚姻和爱情婚姻已成为青年人的普遍发展趋势(张应祥,1997)。有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还认为,人们的婚姻目的不再是为了传宗接代,光宗耀祖。传统的“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多子多福”的生育观正被“养儿防老”“少生优育”所代替。封建的传统的“从一而终”的贞操观念已有所淡薄,人们对离婚和再婚开始认可和理解。那种“好人不离婚”,“离婚没好人”,“再婚不光彩”,“再婚低人一等”的旧观念正在逐渐消除(王思斌,1990)。
&&& 国内过去多年来的婚姻家庭观念及制度的研究历程,研究者们确实对我国婚姻家庭的许多方面展开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做了不少实际工作,提出了许多有见解的观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张应详,2002)。但其不足也是明显的。一是针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深入程度不够,大多研究还停留在一般性调查描述、分析和评论上。很少见有深入被研究者日常生活的真实话语的研究成果,其中太多夹杂着研究自身的价值判断。二是研究成果及主张缺乏科学经验材料的支持,甚至有些成果凭作者的主观感性认识而泛泛空谈。这也许与中国人内倾的性格特征和历来主张“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婚姻家庭观念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 三、研究方法
&&& 对于本项目研究方法的选择,总是应该相关于研究的目的与研究的目标,而最终取决于我们对研究、发现及其意义的理解和主张。
&& (一)定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 “婚外家庭”确实是婚姻与家庭领域中较为罕见的一种生存形态,前人对此领域的研究也是难得一见。世俗的视野会把他们建构为是不道德、活该、怪胎的一群,但不管你的主观知识与经验如何,它们当中所涉及的爱情、亲情、家庭、经济、斗争都是真实的存在。实际上,就是这些如此不同的家庭,如果我们可以真正静下心来倾听他/她们的故事,感受他/她们当中的欢笑与泪水,中间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甚至于讥讽、嘲笑或具有同情和怜悯,只是十分地专注地感觉他/她们的挣扎与无奈,辛酸与甜蜜,我们在通往多样性的真诚和伦理中实际上已有很大的进步了。实际上,研究方法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和真正的价值。对于研究方法的讨论并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而是方法论的问题。不是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根据什么样的课题选择最优的方法,也就是最好的范式的问题。
&&& 对于“婚外家庭”群体的研究,就社会工作来说,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知道有多少这样的家庭,这些家庭需要什么?困难是什么等方面的东西。我们还需要了解“婚外家庭”社会建构的意义,他/她自身如何看待“婚外家庭”,如何诠释自己的生活,如何应对“婚外家庭”于情于理于法的困境,从中发展出社会工作的思考。选择定性研究方法来进行参与式观察和访谈,近距离接触他们的日常生活,理解日常生活的意义,是达到以上目的的最佳路径。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接触
&&& 这个问题主要的考量是本研究涉及的法律、道德及伦理困扰。在当下的处遇中,法律规定在中国大陆的婚姻形式是“一夫一妻”制,而他/她们却是一夫二妻,而有的甚至是三妻或四妻(在调查中发现)。那么,既然他/她们的婚姻形式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这样的问题:是维护法律的尊严?还是保护和尊重他/她的正常生活?既然如此,研究者凭什么要进入“婚外家庭”的生活世界,而他/她们为什么要面对研究者述说自己的生命经验呢?如果研究者不能带有自身的价值判断去进行倾听和诠释他/她们的日常生活及丰富的情感世界,那么要秉持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去进入他/她们的生活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如此的困难。面对“婚外家庭”的血色情仇与悲欢离合,自己显得是格外的自私与窄小。我抑或尊重他/她们的生活框架与轨迹,抑或批判他/她们的观念与追寻,何去何从,这可能正是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局限吧。
&&& 就“婚外家庭”来说,经过实地考察,在研究地区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同家不同屋,即是一个丈夫与两个妻子在一个家庭里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但各有自己私人领域,这种方式的“婚外家庭”较少;二是同村不同室,这样的方式比较多,就是一个丈夫在一个村子里同时拥有两个家庭,他/她们在一个村落里生活,但分开居住;三是同县或同市不同村,据调查,这种“婚外家庭”方式是最多的,往往是正妻在农村居住,而“婚外家庭”生活在县城,丈夫为了逃避或摆脱法理或情理上的纠缠,致力于把“婚外家庭”构筑在县城或是远离原来家庭的地方,图个“眼不见为净”。为了能比较充分地说明本研究,研究者者特地选择了以上三种“婚外家庭”生活方式的其中各一个案例进行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期待从中描述他/她们的日常生活及心路历程,并做些比较分析,力图寻找其共同点或异同点,解读当中蕴含的经验及意义。
&&& 四、被访家庭访谈实录及理解
&&& 在访谈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一些进行研究之前自己本没有估计到的困难与阻力,当然也收获了很多原先没能预计的感动与震撼。只是研究者尽量将访谈的真实过程呈现出来而不做过多的解读与回应。
&& (一)被访家庭的基本结构:
余嫂(元配)
林嫂(婚外)
▲(48岁)
▲(42岁)
大儿子(28岁)
二女儿(25岁)
三儿子(24岁)
大女儿(20岁)
小儿子(18岁)
▲为本课题访谈对象
&&& 老杨一家可谓人丁兴旺,中国大陆近几年推行的社会政策中,计划生育政策是为数不多实行效果比较好的一个。虽然在农村,政府可以允许农民生育1~2胎,但象老杨一家有5个孩子的可真是不多。并且是两个妻子组建一个大家庭更是少之又少。
陈嫂(元配)
卢嫂(婚外)
▲(36岁)
▲(31岁)
儿子(16岁)
女儿(7岁)
女儿(13岁)
&& 陈先生的元配陈嫂家在农村,而与卢嫂组建的“婚外家庭”在县城。两个家庭之间相隔约有三十公里,不过交通很方便。
女儿(7岁)
黄嫂(元配)
黄姨(婚外)
▲(45岁)
▲(33岁)
儿子(21岁)
儿子(9岁)
大女儿(19岁)
小女儿(16岁)
&&& A村,那是一个被所谓农村现代化进程蹂躏的典型村落,青山已经不在,绿水没有踪迹。黄先生一家在这里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元配黄嫂住在老房子,高速公路从村子的中间横穿而过,黄嫂住在村子的西边,婚外妻子黄姨的新房子住在高速公路的另一边,村子的东边。村子里戏称她们是东太太、西太太。黄嫂与黄姨从不搭话,双方也不吵架,各自过自己的日子。
&& (二)“婚外情”或“婚外恋”的前奏。在被访的三个“婚外家庭”中,这些家庭的形成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婚外情感历程。
&&& 林嫂:认识老杨是在1978年的秋天,我们都在一个工区(农村公路维修与护理作业区)干活。当时老杨是我们组最年长的,已经结婚而且有3个小孩。他当时就一直对我很关心,可能是因为从小缺少父母亲痛爱的缘故,我也很乐意接受他的关心。平时他总会在分摊工作时明里暗里照顾我一些,在打工分时也会有意抬高我一点,我也把他当大哥哥看待。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触的增多,我们慢慢地走到了一起。
&&& 卢嫂:认识东仔(卢嫂现在的陈先生)之前,我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历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东仔。东仔在我们这里从事绿化工程,收入比较好。而且东仔比较早就没读书,在农村老家娶妻生子,现在的儿子己经12岁了。但听说他们夫妻感情不是太好,看得出来东仔平常在城里混很少回家,偶尔每周回去一至两次甚至没有,夫妻就象两地分居似的。可能是共同低落的情感生活使得我们有了一些共同的语言,在当时的一圈朋友中,我们走得比较近,而且还挺投机的。终于有一天,我们走到了一起。
&& 黄姨:从小我就认识山仔(黄先生),小的时候他与我的二哥是好朋友。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山仔就结婚生子了,觉得他是大人我是小孩。读到初三那年,我因成绩太差没能考上高中,经朋友介绍我到广东东莞的一个电子厂打工,过上了打工妹的生活。正当我被厂里提拔为班长的时候,山仔和我们同村的另外几个男孩子也到了这个厂里打工。山仔来到厂里后,很快就当了厂里的保卫科长。由于之前老乡加上我哥的关系,他一直把我小妹妹来看待,我也将他视为自己的哥哥,他总是对我特别照顾和关心。由于都是离走他乡,虽然我己经知道他已经是一个有着3个孩子的父亲,但无法解释的原因还是使得我跟他走得很近,直到有一次我生日的时候,他特地为我办了一桌酒席邀了一些同乡为我祝贺,我们也走到了一起。
&& (三)婚姻目的:更侧重于个人欲望与爱情满足,更倾向于短暂的欢愉与快乐的变化。
&&& 个案中的婚姻都已经背离了传统意义的婚姻目的。这三个婚姻家庭的构建中当事人双方更多考量的是满足各自心理的需要,注重现实感情上的倚托,相处之缘的友谊,关注个人恋爱的满足等。林嫂长期以来在家庭成长中就存在爱的缺失,无论是父母和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已不是她心目中的主要。因此,当老杨走进她那封闭生活世界的时候,那种似父似友的爱已注满她情感的全部;卢嫂在感情受挫的情况下,个人情绪极度低落,陈先生在这个时候的介入无疑给了她新生活的激情,燃起她对新感情的畅想,这种个人的感受完全主导着她对婚姻及爱情的诠释。因此,填补和满足这种失落的感情倚托似乎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黄姨与黄先生的婚姻历程更是完全论证了这一点,反而是比前两者更进了一步。身处异乡的她无疑在感情及心理上是孤寂和空虚的,似兄似友的黄先生出现在异乡的关怀顿时成为了她的依靠,两个人已完全可以把家乡的挂牵与情感全然不顾而抛之脑后,沉醉在自我满足的二人世界里。如此看来,她们的婚姻目的更侧重于个人欲望与爱情满足,更倾向于短暂的欢愉与快乐,而所谓的道德与法理就不是她们必须要考虑和面对的了。
&& (四)择偶标准:个人的感性认识与现实性已成为她们择偶的主要依据。
&&& 传统婚姻观念的择偶标准主要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婚姻的稳定性。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在择偶标准上一是趋向于理性化,很注重上辈的威仪和家族的声望;二是比较看重自己婚姻的将来和发展。而在本研究中的三个个案在择偶标准上已充分突显了相当感性化的成份,“婚外家庭”的母亲在选择配偶的标准上已不再把自己家庭及对方家庭的地位、父母之命、门当户对等作为考量的标准。她们更多地去思考现实的因素,所有昔日的往事和纠葛都可以置之不理。个人的感性认识与现实性已成为她们择偶的主要依据。
&& (五)离婚观念:太多的原因使得她们在这当中的挣扎与不舍。
&&& 中国人向来在男权的影响下,谈离婚一直是男人的独有权力。在本研究中,“婚外家庭”的形成因素之一也是合法家庭妻子不愿意离婚所致,当然我们不是在指责是由于她们对原来婚姻的秉持才导致“婚外家庭”的出现。面对自己心爱的男人背叛自己和家庭,为什么不离婚?为什么能够维持行将死去或早已死去的婚姻真的太值得我们去追索。孩子的因素、名份的因素、面子的因素、自己将来生活的因素、经济的因素、家庭财产的因素等等太多的原因似乎都是可能的。但我还是能够体会到她们在这当中的挣扎与不舍。使得研究者本来对于离婚的理解好象又有了新的解释。
&&& 林嫂: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我傻,其实我内心的压力是很大的,只是倔将的我表面上看起来象没事似的。心里觉得对不起家人,没有人知道我内心实际上最愧疚的是老杨的“姆”(妻子),不知道自己以后如何去面对他的家人。有人劝我叫老杨离婚,可我想,要是那样的话,我就更不是人了。如果能与他“姆”共同跟老张生活在一起,我的内心会舒坦一些,毕竟自己没有逼得他妻离子散。
&&& 余嫂:不可否认的是,说句良心话,老杨能有今天这样的事业,是与她(林嫂)有着很大关系的,没有她对老杨事业的打理与帮助,绝对没有现在老杨今天这个成就,这也许是我能够去接受她(林嫂)的主要原因。当初知道他们好了以后,自己想死,又考虑到三个孩子会是很可怜的,要面对后娘,再有,自己死了,不是又更方便了他们了吗?也想过离婚,可自己在农村,又怎么可能去寻找什么样的对象呢?当时老杨也不同意离婚,最后还是忍下来,不理他们,随他去吧!
&&& 卢嫂:闹得最凶的还是他老婆(陈嫂,东仔元配)!自从知道我们在一起后,她就一直闹个不停,在他们(东仔)家里闹,跑到我家找我父母闹,到县城找我论理,还要打我,我才不怕她呢?最后她甚至以死相逼,爬到我们县的广播电视大楼楼顶要跳楼自杀,引得全县轰动。后来在110和她父母亲的劝说下才免去一场危机。但她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够影响我们的交往。无论她(陈嫂)和大家如何劝阻,东仔都不为所动,一心想跟我在一起,并且还付诸行动。说实在的,自己当时也是挺感动的,这辈子能托付给这样的男子汉也是没有白活了。很多人劝她(陈嫂)离婚,可她也是死肠子一个,死活不离,也是的,离了在农村她怎么办,倒不如维持现状,还能得到东仔的帮助,不然就全没了。
&& (六)婚姻形式:多样化取向已逐渐成为一些人热衷于追求的东西。
&&& 人类文明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婚姻形式从多偶婚向单偶婚的进化。有些学者甚至把一夫一妻认为是人类婚姻形式的最佳形态。实际上,无论是女性主义的抗争与呼议也罢,生理决定论的坚持与固守也好,男人们总是不安分于自己长期压抑在微一的单偶婚制中,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事业上成功的男士。由于事业与经济上的实力使得他们一直会致力于寻求单偶婚制中的让渡空间。今天的三个个案已完全突显人们信对多元化婚姻形式的宽容与接纳,所谓的政治、道德、法律、经济、文化等因素已无法制衡人们的婚姻形式,婚姻形式的多样化取向已逐渐成为一些人热衷于追求的东西。
&& 余嫂:随着老杨事业上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似乎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生意上。看着她(林嫂)没日没夜地干活,把大部分的经历和心思都花在老杨的事业中,自己原先对她的仇恨也慢慢地减轻了许多,心想她也不至于那么坏。同样都是女人,将心比心算了吧!
&& 卢嫂:现在我们在城里买了房子,因为女儿还小,自己平常家务活干得少没什么经验,就请上了一个保姆。东仔有时也会回她(陈嫂)那边去,我也不去过多的过问他的事,不过大部分时间主要还是住在我这边。
&& 黄姨:刚回村子里那会儿,人们确实对我是风言风语很多,来自双方家长的压力也蛮大的。好在前两年高速公路从村子里穿过,象是把我们村撕成两半,我们住在东边,而老房子归她们(黄嫂)住在西边,往来很少。山仔是两边跑,有时住在我这边,有时住在她那边,反正也无所谓。
&&& 黄嫂:事情己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再去讲它真的是没有什么用。现在大家相安无事是最好的,只要阿山(山仔)能负起当一个当父亲的责任,再大的委屈我都是可以承受的。
&& (七)家庭观念:对个人价值的崇拜和对自我意识的尊重。
&&& 传统中国人性格的内倾性所宣扬“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已随着社会的转型悄然发生变化。在林嫂、卢嫂、和黄姨的视线里,我们已很难读出她们对传统家庭观念的考量。在整个访谈过程的字里行间,甚至是言谈举止里都是显露出她们对个人价值的崇拜和对自我意识的尊重。她们几乎如出一辙地漠视丈夫原来家庭的存在和另一个女人的存在,也不理会自己的行为会给家庭带来多大的伤害,更不去想象自己建构的这个家庭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总之,主要自己开心,她们会不顾一切代价甚至于生命去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婚外家庭”。
&& 林嫂:有时我真怕孩子长大太快了,因为长大了他们什么都懂,我也不知道他们以后会对我有什么看法,这个妈妈够不够格,是不是一个好妈妈?想得很多。
&&& 余嫂:比较宽慰的是老杨对孩子们还是比较公平的,没有偏重大的或是小的。还有他们兄弟姐妹关系呀也很好,彼此之间还算相互爱护,平时很少吵架,也不会回为妈妈不同而闹矛盾,本来这是我当时最担心的,生怕这些孩子会为了个什么事情不和,好在还可以。
&&& 黄嫂:前几年我还会跟阿山吵,反正是他是亏欠我的,他也不敢怎么与我死顶,看我生气,扭头就走,甚至半个月一个月不回来。自己心想,老是与阿山吵,不是会便宜东边的那个。后来我就不与他生气,反而多煮一些好吃的,吩咐孩子打电话叫他来吃,他反而会在我多呆上几天,日子也就一天天这样过来了。不过他还是在我这里呆得少一些,可能是跟孩子们没什么话说,谁叫他还有一个家呢!
&& (八)婚外家庭的困惑与艰难。
&&& 在访谈过程中,“婚外家庭”涉及母亲们都共同地谈到婚姻过程中的诸多困惑与艰难。其中包括情感的挣扎、子女的生育、家庭的地位、财产的分配等等。
&&& 林嫂:阿玉和阿亮的户口与出生证明都是用钱托人找关系才办成的,更谈不上以后孩子们能从家里得到些什么?平常时老杨也对我说过,他不会亏待了我们母子俩的,他自己会有一些打算,现在孩子们表面看起来他们处得还可以,可是等老杨百年(过世)之后,谁也不道会发生什么事。所以前年我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另外自己也有一些打算,我只能这样做。
&&& 卢嫂:很多人觉得我是贪东仔的钱财才跟他的,他们根本不理解。自己的丈夫并不完全属于自己,我也不敢这样去想,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或是看到人家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的时候,这种滋味是任何一个人无法体会的。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适应这种生活的,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别人。
&&& 黄姨:我的这两个孩子现在还小,但上户口真是个问题,由于我们没有结婚证,也没有准生证。生这两个孩子几乎都是向政府买的,老大被镇里计生办罚了1万5千元,老二是个女的,便宜一些被罚了1万元。(本文中涉及的人物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偶然)
&&& 五、讨论与思考
&& (一)讨论
&&& 1、变迁中的婚姻观
&&& 三个个案中,“婚外家庭”母亲们的婚姻观念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都不同程度地叛逆了传统的婚姻道德观,把自己的感性直觉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她们都无视另外一个女性的存在和另一个家庭的存在。传统中“或为门阀所限,或为金钱所动,或误信于媒体,听命于父母”的婚姻关系己荡然无存。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这种变迁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而且渗透到了社会文化价值层面,在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中,可以说婚姻的变化之大尤其引人注目,在某种意义上它完整地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变迁、发展与进步。
&&& 2、合理性与合法性
&&& 从本研究的三个个案来考察,尽管几千年历史文化因素在当中还有深刻的影响,实际上农村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变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济腾飞、工业振兴、企业发达等等成就已无法掩盖人们道德评判标准的缺失与迷糊。就象涂尔干所说的,社会问题绝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道德问题,依靠福利立法的社会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仅仅涉及了道德问题的经济表层,而不足以解决道德问题本身。“婚外家庭”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其内涵及外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却又暴露了人们对道德评判尺度的迷失。无论是“婚外家庭”母亲的家庭,合法家庭的父母甚至是所在社群的宗族威仪都无法震慑“婚外家庭”的行为及后果。在研究者探访的诸多村庄中,发现人们对于善与美、恶与丑的事情似乎不再敏感,对于对与错、该与不该的评价已变得木讷,他们关心得最多似乎只是数字中的钱的多与少。因此,当“婚外家庭”出现的时候,其碰到的阻力与抗力已不再是想象中的那样复杂,因为人们的关注力与敏感度仅仅局限在自己身上,旁边的事说了又怎么样呢?又能说些什么呢?
&&& 至于合法性,也许同样彰显中国人法制观念的淡薄及法律体制的局限。“婚外家庭”尽管是非法的,可法律如何去惩罚她们与他们呢?毕竟“婚外家庭”的出现伤害的主体不是外人,而是当事人的自家人。况且在实际中“婚外家庭”的孩子上户口、读书甚至是买房结婚生子,完全可以用钱来搞掂,那么想要“婚外家庭”进入司法程序就几乎是一厢情愿而已了。
&&& 3、“婚外家庭”形成的多重因素解读
&&&&当研究者带着问题深入到个案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和反思时,发现并不能单纯用一种理由去解读“婚外家庭”的历史、现在及将来。其中夹杂着太多经济、亲情、道德、法律、价值等等因素,是这些因素共同影响而制造出今天所看到的“婚外家庭”。不可否认,现代人追求现实生活意义的影子在“婚外家庭”中几乎随处可以找到佐证。大多数“婚外家庭”的男性在经济上几乎都拥有较为富裕和宽松的物质生活,就是个案中的黄先生尽管不是特别优越,但在当地村子里突显的地位已足以让其在同类人中脱颖而出。实际上,农村经济的发展表象并没有给当地妇女带来多少实质性的进步,反之随着贫富分化的进一步加剧,女性原有的自主性正在进一步丧失。男性由于自身的种种生理或是社会的原因使得他们在社会的变革中占有更多社会资源和主导地位,他们对女性的占有和奴役呈现出另一种新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形下,“婚外家庭”的出现似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 (二)对社会工作的思考
&&& 1、对社会工作整全视角的思考
&&& 社会工作具备了对多元学科理论与经验的整合功能,它能够以海纳百川的姿态采用拿来主义对这些各具特色的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并试图建立起一套较切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可以使得我们能够用多元的视角去审视和考察“婚外家庭”的历史、现在及将来,也能够用较合适的方法去研究和解读“婚外家庭”的建构与解构。
&&& 2、对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考
&&&& 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就如人类的多样性一样无所不及。对于本研究来说,较为适切的恐怕还是农村社会工作。如今的中国,是一个正经历急剧变革的时代,建立社会主义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政府及政策的主导。中国农村比重大的实际情况迫使政府的视角一直会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关注农村的发展。“婚外家庭”的问题足以让我们认真反思今日中国农村的所得与所失,同时,这也为社会工作在农村的介入与发展提供了诸多的空间。
&&& 西方的社会工作发展重在城市,主要介入层面在工业社会进程中的弱势阶层。而中国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比起西方更显复杂性和立体性,尤其是农村问题,确实是一个涉及面广、问题复杂程度高的领域。因此,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应是今后一个时期政府乃至广大社会工作者的使命与追求。
&&& 3、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 在“婚外家庭”的探访中,研究者曾对一些家庭中的孩子进行访谈,从“婚外家庭”的孩子观察中,孩子们都在迴避或者不愿谈起一个问题,那就是“家”。他/她们也不愿去面对自己的父亲,孩子们对父权的恐惧与逃避,对自己家庭的不敢面对,也许就是“婚外家庭”的另一个宿命。几乎他们都选择了逃避,真的很难从他们的脸上或是神情中捕捉到幸福或是渴望的东西,更多的只是无奈与屈从。
&&& 推进公民教育,也许在本地区加强公民教育尤其是社会性别教育对于塑造人们健康而健全的性别观、婚姻观、教育观是解决和遏制“婚外家庭”的有效途径,也是重建农村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路径。希望这个研究能够有助于本地人民对“婚外家庭”的关注和为公民教育提供一些具体的方向。
参考文献:
⑴王思斌,1999:《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⑵马克斯·韦伯,198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出版社。
⑶李祎,2004:“在合理性与合法性之间”,《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⑷张敏杰,2001:“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一个世纪的回顾”,《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
⑸张应祥,1997:“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综述”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岭南社会学文集),第6期&。
&&&&&&&&&&&&&&&&&&&&&&&&&&&&&&&&&&&&&&&&&&&&&&&&&&&&&&
发布时间: 9:13:29 阅读:855次 来源:漳州市妇联
|&&|&&|&&|&&|
福建省漳州市妇联 版权所有   
闽ICP备号  Powerby:八达网络、闽达软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虎队成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