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拍反手反胶,正手生胶还是正胶和反胶的区别?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乒乓球横板生胶打法的现状与前景
2012年第9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乒乓球横板生胶打法在我国由来已久,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王涛为代表使用横板生胶打法的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到目前为止,该打法已日趋渐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乒乓球横板生胶的特点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兵乓球横板生胶打法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中国论文网 /9/view-3890448.htm  关键词:力量 相对速度 发展前景  一、生胶的种类与性能  (一)关于胶皮的生熟程度  生胶的性能击球时回弹较快。如对方快攻或拉冲,生胶可顺手快带,借力回球,以快制快,伺机反攻;对方回搓下旋球,生胶则可从容掌握击球时机,准确发力,击打来球中下部,造成对方因回球下沉,而处于被动的局面。  (二)关于胶皮颗粒的密度与形状  一般颗粒分布较密的生胶,颗粒多为圆柱形,相对稍细、稍长,也很软,回球的弹力弱一些,接近长胶的性能。一般颗粒分布较疏的生胶,颗粒多为近似圆台形,都较粗、较短,也硬一些,因此回球的弹力更足,性能亦接近传统正胶。圆台形的胶皮颗粒,上细下粗,当受到来球挤压触及底板时,较粗的根部可以减缓底板对球体的直接压力,从而减小球体的变形,使球的运行相对稳定。  (三)关于胶皮搭配海绵的情况  一般是配以较薄、较软的海绵,如厚度1.5-1.8mm,硬度35度。这样可以使生胶吃球浅,回避旋转,及以海绵辅助底板击球,发挥出生胶击球轻快上手、飘忽下沉的特长。但有些进口生胶的海绵较厚,如王涛使用的tsp spectol,海绵虽然较软,但厚度为2.15mm。  (四)关于生胶所选用的底板  不能用太软的球板,除非是打削球的;也不宜用太硬的球板,应该选择硬度中等的球拍,如红双喜032横板就很适合生胶的性能;某些Stiga中等硬度的球拍也可以用于生胶。  二、生胶打法的技术  (一)进攻  生胶打法以快见长,不果断就丧失战机。要求步法、手法、线路、落点等的配合和变化既快又活,既快又狠,这才是生胶的进攻。  (二)防守  遇高调弧圈球时,压拍形,借力向前快带,也可利用前臂和手腕“吸”一板,相当于直板的减力推或者压好拍形侧切一板类似推挤;遇旋转弱的弧圈球时,可以使用弹击,击球点在上升后期,用前臂向前下方发力弹击,回球特别沉,弧线又低又直,体现力量克服旋转的道理。遇前冲弧圈时注意拍形不要压得太大,保持80度左右,身体不能离台太近。  三、生胶打法的两大难题  (一)接弧圈球容易打滑  用生胶回击对方的加转弧圈球时,都会尽量将板面下压,防止回球出界。当下压的角度与来球约低于30度夹角时,由于生胶的摩擦系数较低,无法“咬”住来球,来球会直接从板面滑落下去,这就是打滑现象。很多人反手击球时,无论来球性质如何,都常常有一个摩擦的动作,而王涛基本就不摩擦,以撞击为主,板形亮一点。遇到最高质量的弧圈球,他会“飘”一板,与他的快能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并且回球下沉的质量高、运行轨迹比较飘;对于中等或中上旋转强度、弧线稍微高点的球他都可以打,这是一种积极防御,能够合上来球之力,以借力为主,借力中发力,出手集中,虽然自身发力不多,但是出球的速度、力量与主动发力差不多,显示出良好的技巧。  (二)正反手顾此失彼  两面反胶的选手,可以在中台迂回,拉加转、打防御,攻守较为自如。而横板生胶打法一旦退到中台,正手还行,但是反手的生胶基本只能放弃抵抗了。很多选手正手的击球动作幅度大,正手站位相对后,反手击球点特别前,正手击球点特别后,这就形成了矛盾。王涛较成功地将两个点结合到了一块,反手前,正手稍后,最多也就差个50公分左右,这样正反手摆速以及技术结构的合理性就可以统一起来。  四、生胶打法的发展前景  (一)技术上的创新  1.正手反胶反手生胶  此打法是生胶打法中较常用的打法,其优势在于能很好的将正手弧圈球和反手快攻结合在一起,如前世界冠军王涛、陈静,现役著名选手李佳薇、福原爱。  2.正手正胶反手生胶  正手两面都是颗粒胶皮,其优势在于速度快、不吃下旋,但在现今以速度和旋转为主流的乒坛里,没有旋转就没有控制并且两面颗粒胶皮的起伏性很大不够稳定,所以这种打法的人少之又少。  正手生胶反手反胶的打法同正手反胶反手生胶一样,都是快攻结合弧圈型,不同之处在此打法以正手快攻快带、弹击为主,结合反手弧圈,但因为极少有人能够控制的好,也比较少。  正反手同为生胶的打法同为两面生胶打法从技术方面来说打法比较单一、进攻手段不多且起伏较大,基本没有。  (二)战术上的创新  目前最先进的范本还是王涛,我们今后的训练应设计得再先进点,如接发球劈长多一点,挑打多一点,基本功还是以正手为主,因为反手上手弹无论在质量上还是稳定性上,都与正手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要想打出较高的水平,必须强化正手上手进攻的意识,做到正反结合,突出正手,争取在比赛中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程存德.我国近台快攻直拍横打、拉技术动作的浅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2  [2]张辉,刘淑芳.直拍反面拉弧旋求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谈如何对付直拍生胶选手(转帖)_瓦尔德内尔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248贴子:
谈如何对付直拍生胶选手(转帖)
在业余界,我们经常遇到直拍打法的选手,手感不太好的人一般很难适应,尤其在对方进攻时感觉很难受。我在对付直拍生胶选手时有少许心得,在此贡献出来。   我们平时遇到的选手大都是横拍快攻结合弧圈打法(正手反胶,反手生胶),在业余界,这种打法的选手反手一般都是防守(磕,挡,撇),很少有杀板(弹打),即使有的话威力也不大,所以相信大家对这种球路已经很熟悉了,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 直拍打法却令很多人不适应。我总结了两点主要原因:1. 直拍打法的正手进攻比较怪,打出来的旋转变化较多。2. 在业余界这种打法的反手变化也很多,还有进攻手段(加力推,弹打…);防守的手段也明显多于横拍(吸,磕,挡,撇,挤……)。   谈谈我的经验:(我是横拍两面反胶快攻结合弧圈打法)   I. 进攻方面:   1. 发长球到反手,因为这种打法限制了他们的站位,使得他们必须靠前。这样可以打乱他们步法,降低他们的接发球质量。如果发侧上旋到底线,他们后退一步再接球的手法一般都是碰,碰过来的球带有下旋,至于回球下旋的强度就要根据自己发球的速度来看(发球越急,回球的下旋越强烈)。落点大都是半出台球最适合己方抢攻;如果发的是侧下,他们回球落点就不是很固定了,不过一般都在近网处,回球几乎没有下旋,可以选择直接暴挑。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多发侧上到反手,这样有利于自己进攻,回球落点也比较固定。  2. 发短球(两跳都不出台)到中路偏正手,这种球尽量不要发出侧旋,(以防对方借转不利于自己进攻)发转和不转即可。对手一般回球的旋转都不强(大多是不转),可选择直接抢攻。    II.谈谈防守方面:   正手进攻的球一般比较沉,在防守的时候可以根据球速先做初步判断:一般来说,球速如果比较慢的球会很沉,这时借不上力,必须靠自己的摩擦把球送出,此时的感觉就有点像拉下旋球;如果球速比较快(是对方主动发力)时,这种球也有些沉(带有下旋,但不是很强烈),可以借上力把球顶回去,下面主要谈防守这种来球的手法:   1. 如果打到反手,防守时用搓球的板形(大约与台面成60度),在上升期就触球向侧面摩擦。这种防守方式主要是通过借力与调整板形相结合的方法来克服“沉”的特点。   2. 如果在正手,还是需要借力。还是搓球的板形,上升期触球。此时主要靠腰的力量将球送出(用腰部的力量来增加回球稳定性,此时手臂与手腕都不要动,完全靠腰部发力)。不过笔者不推荐以上方法,以上方法只是偶尔用来打乱对方节奏,否则对方可以连续进攻。以我的经验来看,这种到正手的球必须要拉,硬着头皮也得拽起来,哪怕拉高吊或是假弧圈……以防对手的连续进攻。再者,这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好机会,不能随便就放弃。拉过来的球防守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这种来球与反胶击打过来的很相似。对于如何回接反手打来的球我记得有一期《乒乓世界》上有过详细说明,所以我就不必多说了。有问题再回帖问我吧。总之我的经验就是硬着头皮拉,进攻,进攻,再进攻。如何对付和选手交手,首先要知道生胶的性质,那就是它搓过来的下旋球或不转球都不转,它推,拨,弹过来的球呈下旋,与我们常用的反胶性质相差很大,知道了这些以后就可以制定自己的战术了,本人把自己和生胶交手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发下旋短球到对方反手近网,对方一般会搓长,因为摆短会冒高或下网,既然知道对方要搓长,我方发完球之后要准备抢攻,用拉或攻,上手要有质量,即使不能直接得分也要使对方被动防守,因为对方既然用生胶,正手一定不差,上手质量不高会被对方反攻.还可以发反手下旋急长球到对方底线,使对方没有充分的时间发力,从而回球质量下降,我方用攻或拉抢攻,但是如果对方水平很高,用这种方法就要小心了,因为对于下旋短球,对方很可能反手直接挑打,这样我方反而陷入被动,对于急长下旋球,很可能侧身直接抢攻,所以我方发球后要有两手准备。总结:1.对付球不要盲目发力,先挂起来,一旦对方回球质量不高再发力打;2.薄海绵的生胶球弧线低且下沉,让人总感觉到有些对不上点,其实只要迎前接球,调整好击球拍型,无论是打或是拉都足以让对方疲于招架;3.发球短长结合,以侧上旋为主,逼其退台相持防守,让难以制造旋转的薄海绵的生胶打不出力,主动权完全落入自己手中。打生胶要多迎前。
众所周知,许昕在2016...
纯属自嗨,单机无妨。
有生胶的小伙伴吗? 都...
我觉得托尼阿伦还是只能...
世锦赛木子,伊藤美诚生...
黑标无字yeo95克,反手...
我貌似晚修时错过了很多...
lz第一次打正规比赛有些...
关于生胶的认识和使用意见
一、 生胶的种类,每一种生胶的特点。生胶之种类划分,有明察暗思二法。明者,厂家所制,商家所售是也。暗者,硫化程度,回弹速度是也。倘若谈及每一种生胶,身为业余喜好,定不能试遍所有(以下仅以个别为例)。然分析器材之品质,认识胶皮之性能,亦是解决问题之根本,标注型号之依据也!生胶,实为之一,只因硫化程度极低,而接近,质地柔韧,反应灵敏,回弹快速而不易控制。故使用者一定是快攻打法,而且要抢攻、抢打。不可以缓,不可以守,一旦球速慢下来,轻起来,这球就轮不到你控制,而手执利器,却任人摆布了。说到生胶的具体种类与性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分析:一是胶皮的生熟程度,这关系到胶皮回弹与控球性能;二是胶皮颗粒的密度与形状,这关系到胶皮对来球的反应和作用;三是胶皮搭配海绵的方案。关于底板和胶水,限于篇幅,这回暂且不谈。因胶皮、海绵的种类很多,所以在分析胶皮时,暂不考虑海绵的变数,而假定其为固定的一种,反之亦然。 1、关于胶皮的生熟程度。生胶的性能如前所述,击球时回弹较快。如对方快攻或拉冲,生胶可顺手快带,借力回球,以快制快,伺机反攻;如对方回搓下旋球,生胶则可从容掌握击球时机,准确发力,击打来球中下部,造成对方因回球下沉,而处于被动的局面。生胶胶皮虽反应灵敏,不易控制,但只要能发上力或借上力,特别是球能撞到底板再弹出,球的运行就会因快速而稳定。反之,若对方快摆台内短球,且轻而飘,生胶因匆忙应对,未及悉心合力或借力,使胶皮吃球过浅,回球飘乎不定,就易出高球,若盲目发力,又极易使球飞出界外。在生胶的诸多种类之中,生味儿十足的型号当属出产多年的友谊563,对光观其红色底皮,极其透亮,而以手随意抻之,延展性极好,前述生胶特性便是以此型号为例。其他国产生胶品种当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来。而传统型号都不具生胶特性,如红双喜651、652,及友谊802等,比起生胶来,硫化程度高,弹力足,速度快,性能也要稳定得多。还有一类进口生胶,如下面列举的tsp和stiga,硫化程度介于两者之间,属于半生半熟性质,性能也是两边兼有。 2、关于胶皮颗粒的密度与形状。生胶与其它一样,不同的型号,颗粒的密度与形状就可能不同。密度大的胶皮颗粒较细、较多,反之颗粒较少、较粗。胶皮颗粒除粗细之外,还有长、短之分,而胶皮颗粒从侧面看,还有圆柱形,圆柱与圆台结合型,近似圆台形。一般颗粒分布较密的生胶,颗粒多为圆柱形,相对稍细、稍长,也很软,因此回球的弹力弱一些,接近长胶的性能,有人称之为“小长胶,”如友谊563,donic yang或xushaofa 988等。一般长胶怕生胶,就是怕在这里,对生胶来讲,有点以夷制夷的味道。一般颗粒分布较疏的生胶,颗粒多为近似圆台形,都较粗、较短,也硬一些,因此回球的弹力更足,性能亦接近传统正胶,击球时轻球的飘忽感和重球的下沉感都不是很强,对球的旋转也有明显的反应和作用。圆台形的胶皮颗粒,上细下粗,当受到来球挤压触及底板时,较粗的根部可以减缓底板对球体的直接压力,从而减小球体的变形,使球的运行相对稳定。有些进口生胶不如国产生胶的味道足,这是原因之一。 3、关于胶皮搭配海绵的情况。针对生胶的基本特点,一般是配以较薄、较软的海绵,如厚度1.5-1.8mm,硬度35度。这样可以使生胶吃球浅,回避旋转,及以海绵辅助底板击球,发挥出生胶击球轻快上手、飘忽下沉的特长。但有些进口生胶的海绵较厚,如王涛使用的tsp spectol,海绵虽然较软,但厚度为2.15mm,,一般业余选手在主动发力与击球合力方面有较大差距,在使用中存在打不到底板的现象,使胶皮颗粒短粗、出球速度飞快的特点也得不到发挥,因而只是一味吃球却打不出生胶快速、下沉的味道,形不成威胁。另一种stiga clippa生胶的海绵就稍薄一些,击球略带下沉,胶粒呈近似圆台形,粗短稀疏,出球极快。
二、 生胶适合什么人来用。什么人适合用哪种生胶?生胶适合喜欢使用和善于使用的人来用,呵呵。其中善于使用是指能够按上述方法有效地使用。其实生胶对使用者的理想条件要求不多,有诗可以为证:“积极主动,勇于抢攻,随机应变,善始善终。”显然对业余选手来讲,只要你真的喜欢生胶,并身体力行去钻研和实践,从中能够收获,那你就适合使用生胶。至于你最后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进步了多么大的幅度,都不应成为衡量你是否适合使用生胶的标准。除非你投入过同样的条件,却更擅长使用其它胶皮。不错,这生胶还得在实践中学着使用,谁摸透了生胶的脾气,谁就适合使用生胶,你摸熟了哪种型号,你就适合使用哪种。不适合可以熟悉,而不熟悉却适合是不能理解的。三、 生胶的握拍方法和发力方法?事实上的握拍法是有很多种,因为打法所有不同。而打法相同之时,体质又不相同。体质相同之时,认识又不相同。就我个人来说,经验是这样的:宁可深握不可以浅握,比如直拍,虎口不可锁紧,拇指与食指应适当张开;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应适当伸展,如此方能扩大手与球拍的接触面积,增加手感,提高控制来球的感觉。实质上,握住球拍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运用球拍,把握球拍。当球拍挥动起来的时候,握拍的方法,就应是为了处理具体的来球而进行,很明显,这是一个变量。握拍的细微方式和调节范围,都应与来球的性质、回球的目的、技术的处理、击球的手感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确定。但无论握拍怎样不同,就一种生胶来讲,发力方法是相同的。生胶的发力应以弹击为主,可打可不打时,要打;可搓可不搓时,不搓。遇到高手时,你只要搓,他就会打,而且致命。弹击的发力,更要讲求发力时机,精心感受和算准发力时机,才能保证回球质量,保持主动的状态。当遇到轻球,挥拍动作来不及发力时,可顺势轻带球拍,将球轻送过网,看似飘过网去,将软球奉还,再寻找时机。其他手段也可适当借鉴长胶。四、 什么是借力意识?在实战中如何使用生胶借力发力?借力意识是在自己不想或不便发力时,利用对方来球的力量和速度,以自己稳定的拍型,将来球迅速回弹到预定的位置,破坏对方击球的节奏,从而谋求变被动为主动的战术意识。借力时可以不发力,也可以减力或加力。在实战中使用生胶借力,须看准来球的落点,及时跟拍快带,并根据来球的旋转调整拍形。若要在借力中发力(加力),就更须看清来球速度,算准合力时机,快速挥动球拍,击发瞬间,手指顶住底板,击球完毕,顺势放松还原。但在借力中发力是有难度的,所要求的计算精度较高,对业余选手来讲,与其追求单一的高难技术,不如充分应用基本技术,变化落点或调整节奏,在轻与重、快与慢的变化中寻求主动,获取进攻的机会。
五、 举例说明生胶在对付各种来球时的方法。这各种来球,实在复杂,仅选若干,略说一二罢。 1、 接台内下旋球。台内下旋球,速度都比较慢。来球旋转较强时,可根据对方站位及动向,选择轻托(摆)一板至网前或迅速搓(劈)长至底线;来球旋转较弱时,正手位可快点(突击)、反手位可快推(快拨)至对方适当位置。此类回球,轻托(摆)时击打来球底部,其它应击打来球中下部。击球为高点期。如回球质量好,可抑制对方进攻,打乱对手步调,或主动发力,保持攻势。 2、接出台下旋球。出台下旋球,速度一般较快,对此应及时判断。正手位可以挥拍便打;反手位可退后半步挥拍,待来球一到高点期,抬手便打(拨)。此类回球亦击打来球中下部,因球速较快,应注意借力与发力的结合,否则拍与球合不上力,就容易失误。针对旋转的强弱,可调节仰拍的角度解决。其实,出台下旋球,正是生胶擅长击打的来球种类之一,若回接方法正确,可使回球快速、下沉,从而掌握局面的主动。 3、 接上旋轻球上旋轻球一般指台内轻挑上旋球,或出台加转弧圈球。这一类上旋球在正手位可以快速反打,及时前倾挥拍,击打来球中上部,击球时机为上升中期。如果正手位来球突然不及挥拍,或来球快速至反手位不便进攻,可压住拍形,轻推一板,或根据来球旋转强度,适当挤推、侧砍,都会使回球降低前冲力,又略带下沉,使对方不便连续拉起。当然,反手位还应结合正手侧身攻的战术配合。 4、 接上旋攻球上旋攻球一般指前冲弧圈球。当对方上手前冲的时候,生胶选手就只有华山一条路可走了,那就是稳住拍形,极力前倾,盯准来球,快带回头。击球部位是顶端偏下,击球时机是上升后期,击打瞬间,。球拍应向前下方轻压、轻盖,而不是一味向前推带。这里必须说一句实话,生胶虽然有自己的特长,但与其他胶皮一样,也怕弧圈暴冲。故此,当以预防为主,回防为辅,积极备战,不失信念。毕竟其它胶皮也惧我生胶三分呢! 5、 接不转球不转球如果是对方发力进攻,那就只有挥拍抵挡,形似快带,在稳住直立拍形借力之时,力求控制落点,以阻止对手连续进攻。不转球如果是对方突然放短,而且很轻,那就最要生胶的命!因小球手感差本为生胶之短。试想,当你正悉心穿梭于借力、发力之间,火光飞迸,热气朝天,忽然飘来一球既轻且短,需你立即静心雕琢,哇!此时哪里会有感觉?一般都是手腕僵直,推出界外了事。当然,这种理想之球是很难实现的,不然生胶也就没的使用了。但这种理想的手段又必然成为生胶对手的追求对象和努力方向,所以生胶选手经常遇见与此相类似的困难。那么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呢?看来,失误的关键在于对节奏的突变没有心理准备,尚以彼时之节奏应对此时之来球。若能及早观察和判断,就会及时发现和准备。常言“没有救不起来的球”就是这个道理。不转球本来最单一,但实战中情况复杂,使你难有单一的心情,所以才覆舟于溪流,跌跤于闲庭。当然,如能积极主动,压制对手,就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6、 关于侧旋球。一般侧旋球,都与上、下旋结合应用,所以在处理时,可结合个人平日经验,或参照前面的技术手段进行适当调整。上述问题先暂谈至此,总而言之,生胶是一种特长特短的胶皮,充分发挥特长就不容易,而扬长避短,灵活应用,就更需要反复实践,多重认识了。最后,敬请随时对照:当你只能慢而不能快了,只能轻而不能重了,只能搓而不能打了,只能应付而不能制造了,只能节奏单一而不能随机变化了,这个时候,这种感受,就说明你没有用好生胶,没有发挥出生胶的特点,以己之短去克他人之长,就会注定要失败的。当然,反过来就成功了。问一个有关正胶和生胶的问题
  长胶、生胶、正胶颗粒一次变短,可以说性能也是从怪到不太怪(应该说是从与反胶相差大到接近反胶)。具体可以看这段:(以前的帖子有)
海绵正贴胶皮拍海绵正贴胶皮拍又分为二种:(一)海绵正贴“熟”胶拍这种球拍的胶皮弹力适中,胶粒上刻有花纹(胶粒面上还有一些小颗粒),击球时能“吃”住球(胶粒上花纹越深,“吃”球性能越好),速度快。在发球、搓球和拉球时能产生一定的旋转。但其控制球的稳健性不如胶皮拍,制造旋转不如海绵反贴胶皮拍。这种球拍为我国快攻型的运动员所广泛使用。一般来说,左推右攻和两面攻打法的人,使用这种球拍仅在海绵的选择上有所不同,前者使用的海绵较硬,后者使用的海绵较软。(二)海绵正贴”生”胶拍这种球拍的胶皮有较大的弹性,胶皮上的胶粒较“熟”胶的胶粒大,胶粒上一般不带花纹(胶粒面呈光滑状)。由于胶皮的反弹力大,故击球时速度快。在对推、对攻及回击弧圈球时,打出的球着台后有迅速下沉的现象。减力挡短球时,球不往前走,因此对付弧圈球较好。但由于胶粒不带花纹,触球时容易打滑,“吃”球性能较差。在一般情况下,不易制造悬殊的旋转变化。只有在发球、搓球和削球时,如爆发力较好,摩擦力集中,才能产生较强的旋转。这种球拍为一部分快攻型的运动员所采用。使用这种球拍一般都配以较薄的海绵,以加强回球下沉的性能。(三)海绵正贴“长”胶拍这种球拍胶皮的胶粒高度比一般胶皮的胶粒长(约在1.6一1.9毫米左右),故称“长”胶;胶粒直径较一般胶皮的胶粒小,因而质地较软。 “长”胶拍的性能是:球触及胶皮时,由于胶粒细,长、软,故胶粒容易倒斜。在回击对方的轻拉球和不转搓球时,回球是不转球;回出对方的加转弧圈球或突击球时,回球呈下旋;回接对方的下旋发球或搓球时,回球呈上旋。对方来球旋转越强,回球的反向旋转也越烈。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球拍不易主动制造强烈的旋转,主要依靠来球的不同旋转而产生相反的旋转。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如发球,若能迅速集中摩擦球,也可发出转球;在中远台接突击球,用大臂发力把球送回,可削出不转球,然而,这种球拍对球的控制性能差。 “长”胶拍主要为削、攻结合的运动员所采用。为了有利发挥“长”胶皮的特点和进攻,一般使用厚度不超过1毫米的薄海绵。 认识
文/张晓蓬 打法的佼佼者 海绵拍的使用始于60年代。根据使用的时间和取得的成绩来看,生胶的发明者应该是日本人。日本前著名运动员河野满利用生胶球拍,凭借深厚的两面攻功底,成为夺取1967年第29届世乒赛和1969年30届世乒赛团体冠军的主力队员,并在1977年第34届世乒赛上荣登单打冠军的宝座。 韩国在70年代也出现了像金浣这样的优秀运动员。此后,朝鲜的李粉姬、余顺福等女运动员利用一面生胶、一面反胶形成快攻结合弧圈打法,也取得过优异成绩。 中国队在60年代末中断了两届世乒赛,1971年参加第31届世乒赛时,深感要取得优势,外国人有的打法,我们也必须要有,才能达到适应与反适应的目的。因此,从70年代起,我国开始培养打法的运动员,先后涌现出王会元、施之皓、耿丽娟、陈静、王涛等一批又一批反手生胶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的优秀选手。 球拍的击球特点 胶皮自60年代诞生至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从早期的“宝塔形”到“梯形”,又到目前普遍采用的与正胶几乎没有差异的“圆柱形”,颗粒有从粗、大、短向细长发展的趋势,制作工艺和材料加工接近于熟胶,从“坚硬”向“柔软”过渡。但从根本上来看,击球特性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由于受材料本身特性的影响,与正胶相比,出球速度明显加快,适合于以速度力量取胜的快攻和横板快攻结合弧圈打法的运动员使用。不足之处是摩擦力小,不容易制造旋转,稳定性不够,对攻中缺少回旋的余地。这也是当今速度与旋转相结合的技术风格占统治地位的形势下,直板单面生胶快攻打法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多是一面反胶、一面生胶的横板快攻结合弧圈打法的一个原因。
打法的技术要求
进攻 从器材本身的特点和现有打法形成的过程来看,打法的主要特长是积极主动进攻,尤以积极的发力攻打见长。快速的出手速度和进攻的突然性常是克制旋转的法宝。而这种特长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冒险性,同时要求运动员具有攻打各种来球的扎实基本功。 为了保证攻打的准确性,击球要点是在能够发力的基础上,离身体要远一点;击球以高点期最佳,错过这一时间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硬打就会增加无谓失误;击球部位要根据来球的情况,在后中部作适当的调节,如果来球上旋很强,击打球的中上部,如果下旋较强,击打球中后部,使作用力尽量通过球心,充分发挥的击打效果,产生一定的力量,克服球在球拍上的摩擦滑动;击球弧线在保证球能过网的弧线高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胶打出距离长的特点,给对手造成强有力的威胁,这样还可以减少来回板数,使连续攻打中的失误降到最低点。 要特别注意是,由于本身缺少制造弧线的能力,在攻打过程中要注意收紧腰部和腹部,协助手臂控制弧线,以增加击球的准确性。 防守 防守是打法的薄弱环节,尤其以防守第一板由下旋变上旋时的加转弧圈球的难度 最大。主要原因是的胶皮较硬,颗粒对球的摩擦较小,球在板上的支撑力不够,造成“打滑”而失误,无法进行攻防转换。这一致命问题,也是导致70年代到80年代以、为代表的欧洲球队,以加转弧圈球为主要得分手段时期,生胶打法难有作为的重要原因。 在谈到防守的弱点时,我们不能不说一下生胶在接发球上的难度。由于相对和反胶,生胶的反弹速度较快,造成稳定性较差,接发球容易影响手上对球旋转强度的感觉,使本体感觉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在使用撮、撇、摆短等要求相对精细的接发球手段时,难度较大,造成许多人难于过接发球关而放弃使用生胶。 要摆脱胶皮本身的特性造成的以上困难,在防守中首先要建立积极主动的意识和攻防转换中力争主动的胆量。在防守第一板加转弧圈球时,除了挡、带等相对保守的技术外,必须具备攻打的能力和信心,切实做到用力量克服旋转,这是生胶打法要攀登高峰的前提技术条件。接发球时,要适当增加挑打的使用比率,减少搓摆的运用数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接发球的主动性,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生胶的性能特点。其次,在生胶胶皮与海绵匹配时,要适当控制海绵的硬度,最好用稍软一点的海绵,厚度控制在1.5~2.0毫米即可,不宜过厚,以免由于球的冲力到不了拍上,影响手上感觉。挑选底板时,最好稍硬一些,这样,当球的冲力透过较软和较薄的海绵时,球拍不会震手,可以充分依靠自己发力增强对球的控制。 乒乓球已经进入了大球时代。大球在旋转和速度上均比小球有所减弱。在实践中,人们感到大球从对方台面弹起后,第二弧线的旋转减弱更为明显,运动员防守第一板加转弧圈球的难度普遍减小,这无疑给打法解决防守问题创造了客观条件,使生胶打法未来的生存空间更为宽松一些。
好帖!!我也打过一段时间,那时不懂这个,本想打的,结果买了个生胶成品拍回来,太难打了,尤其是发球,太吃亏了,根本发不转,挡不错,当然前提是要挡得住,过去的球很飘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胶和反胶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