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嘛我另一个百度账号回答问题或者提问时,老师提示我有敏感词汇,我不金山打字通上去也有,是不是被封掉了啊?

请使用支持脚本的浏览器!
此博客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 ICP备:浙B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书友评论、用户上传文字、图片等其他一切内容及书包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书包网无关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在本站留言,书包网会在24小时之内删除您的作品。谢谢!Copyright &
Beta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号-1&b&我们天天叫嚣着独立思考&/b&&b&独立思考&/b&&b&,事实上,我们的整个社会,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反独立思考的&/b&。&br&这个问题,我曾经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年轻人不听劝,非要吃了亏才会得到教训? - 万方中的回答&/a& 答过一部分,现在我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再来系统而完整地答一遍。&br&&br&&b&通常而言,一个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先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首先是有了观察,有了对事物的体验,最后才行成了我们对事物的概念。&/b&&br&譬如,我们观察苹果,才知道了什么叫苹果,我们观察了牛,才知道什么叫牛,我们观察了蜜蜂,才知道了什么叫蜜蜂。&br&&br&&b&然而,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在你还没有广泛地认识世界本身和观察世界之前,先往你脑子里塞概念,这样,你就不知不觉地,对这个世界有了偏见。&/b&&br&&br&譬如,在我们还是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会告诉你,蜜蜂和牛是人类的朋友,因为蜜蜂为人类酿蜜,牛为人类耕地,牛耕完地,肉还奉献给人吃。&br&而蚊子则是人类的敌人,因为蚊子吸人血。这样,先入为主的印象由此产生,以致于以后有什么新的内容再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错的“,偏见就由此产生,更谈不上什么思考。&br&&br&其实你理性地思考一下,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完全不是。&br&这些动物他们作为自然界食物链中的一环,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他们客观存在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客观的,是中性的,我们大多数时候来判断动物的好坏,将他们定性为“益虫”和“害虫”,都是因为私心,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这些动物的爱与憎都是源自于一种非常自私的情感。&br&&br&比如,蜜蜂本来辛辛苦苦酿的蜂蜜,是喂给其他幼蜂和蜂王吃的,人类强取豪夺,把数百只蜜蜂辛辛苦苦酿的蜜一口给喝干,完了来一句:“啊!蜜蜂啊,人世间可爱的精灵!”&br&还比如,牛本来就是要在草原里生长,人类把它们绑起来,命令它们为其耕地,耕不动地了又将牛杀掉,吃牛肉,扒牛皮做鞋子、皮包,完了来一句:“你看,牛真是人类的好朋友啊,生前勤勤恳恳,生后又将自己奉献给人类。”如果蜜蜂和牛知道这些,非得气死不可:“谁他妈愿意勤勤恳恳、奉献给你了?”&br&&br&至于这样的理解,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吃狗肉这种行为? - 万方中的回答&/a& 这个答案里面回答得非常详细了,不赘述。&br&&br&也许你觉得造成这样的偏见没什么,我在此就跟你举一个更为严重的例子:&br&&br&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我们早些年,小学生有所谓的爱国教育。&br&就是一没事,大家都不用上课了,组织所有的学生去看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片“。&br&里面的内容,无非就是《小兵张嘎》、《地雷战》这些片子,关于政治方面的东西,我就不多讲了,有一点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这些片子中,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性格塑造,过度的将日本人丑化了。&br&这种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致于,当我们长大以后,我跟很多人一谈到日本的产品,先来一句:”日本的东西,反正我是不买,不管他好不好,我只支持国货。“&br&不谈数据、不谈体验、不谈做工,什么都不谈,只谈立场。&br&假如你公开场合下赞扬日本的东西好,你就更有麻烦了:“你这种人要是碰到打仗,一定是个卖国贼。”&br&这种思想,倘或仅是在对待日本这一方面,带给他民族主义偏见,那也就罢了。&br&给他带来更多的是,当他判断任何问题的时候,情绪不由自主地起了主导的作用。在他看其他事物的时候,他更是带有偏见、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尽管在他本人看来,一切都是“非常合理”的。&br&&br&我想如果你有机会,在他还没接受这些概念的时候,带他去一去日本,感受一下当地的异域风情,他又会对日本有着不同的理解。&br&&br&你可能觉得我举的这几个例子太偏了,事实上这种教育方式相当普遍,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只灌输概念,不解释、不推理、不讲逻辑,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朋友圈的:&br&&img src=&/5bccb625ad5e9f53a415d_b.jpg& data-rawwidth=&930& data-rawheight=&15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0& data-original=&/5bccb625ad5e9f53a415d_r.jpg&&&br&这是我的一个亲戚,他不仅仅喜欢在朋友圈发这种东西,他生怕我没看到,所以朋友圈发完,还私下里发给我。最后我不胜其扰,跟他说了一句“不要再发给我了”——为了让他感受到我是对事不对人,我耐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不要看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不仅对我没有帮助,对他也是一种祸害。&br&&br&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我看看你的观点和我的有什么不一样、学习一下”,我发过去的东西,压根就不看,根本就不思考,因为此时对于他而言,他追求的是情感上的一致,直接回一句:&br&&img src=&/3f1cd9bdbba32dd4855edb37b9e72176_b.jpg& data-rawwidth=&917& data-rawheight=&12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7& data-original=&/3f1cd9bdbba32dd4855edb37b9e72176_r.jpg&&&br&这些东西,我摘抄其中的一条,然后来解释下,你就明白我为什么我不建议你们去看这些东西:&br&&img src=&/b0ddfff99d456dddb43d060b_b.jpg& data-rawwidth=&1065& data-rawheight=&15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5& data-original=&/b0ddfff99d456dddb43d060b_r.jpg&&他这么说有道理吗?&br&看上去有点道理,但是你看了以后,和没看是一回事,和我们平时在街上路过的标语口号没什么区别。&br&究其原因,这些东西都有一个特点:只向你灌输概念,至于这个概念正不正确、如何得到的、他的立论在哪,讲述者完全不在乎。&br&&br&比如&br&&blockquote&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blockquote&我不知道你这一句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我们稍微细想一下就知道,这话对吗?&br&显然不对,不然那些重点班怎么会有差生的?既然跟着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请问,那些跟着优秀同学在一个班的差生是如何诞生的?&br&你是调查了100个人,然后有90个人有这种结果还是怎样?然而他给出来的态度是不解释——你去照着我说的做吧!相信我!&br&&br&还比如这句:&br&&blockquote&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blockquote&在这里,你既然定义了勤奋的人,请问什么叫勤奋的人?是朝九晚五上班就叫勤奋?还是晚上加班到10点叫勤奋?还是通宵才叫勤奋?&br&为什么和勤奋的人在一起,我就不会懒惰?&br&不解释、不推导,他只给你灌输一个概念:“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你去领悟吧!&br&&br&事实上,这些东西都谈不上是思想,更谈不上思考,但是他在很多地方很流行,为什么呢?&br&归根结底,他满足了很多人急切的心理:看一句话我就要起效,看一篇文章就要改变我的一生。&br&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br&做一件事情,只想知道结果到底赚了多少钱,不想知道其中的经历和过程。&br&做一道题,不想知道到底哪里错了、需要改进,只想知道最后得了多少分。&br&”我不想知道过程,我只想听结果,你就告诉我,你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这不是我们很多家长喜欢说的话吗?&br&因此,当我们看一个问题时,就只想得到结果,根本就不想去思考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突然有一天,不知道从哪里蹦出来这么一句话,所以这下正好满足了你的这种欲望: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嗯嗯嗯,我知道了,讲得太好了。&br&&br&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到处充满着一股子,我称之为的“钙片文化”。&br&什么叫“钙片文化”呢?&br&“腰疼背疼腿抽筋?一粒钙片,够了,一片顶两片,马上吃马上有效。”&br&&br&我们在对待文化上面也有着同样的态度:试图用一句话感悟人生道理,用一篇文章概括人生,大家都很急,都很焦虑,都想用最短的时间收获最多的知识。这个过程中就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思考,所以也别怪自己没有独立思考,因为平时就没思考,所以也谈不上什么独立。&br&&br&我父亲甚至曾经对我这么说:“要是知识可以像汤一样灌就好了,我直接把我我的脑袋撬开,倒到你的脑子里,这个世界要这么简单该多好。“&br&当时我也觉得这样真好,那样我就不用去花力气去学习了。现在细想,真可怕。&br&要我全部复制了我父亲的思维,那么我这一辈子也就我父亲这种水平了,如果我要提升和进步,必须要花更大的力气,将里面的偏见和错误一一去除掉——与其这样,还不如从头开始学。&br&&br&我在一个鞋厂工作的时候,一个版房的师傅跟我说,他平时没事也想像我一样,多看看书,提升提升自己的水平,希望我介绍几本书给他,于是我介绍《引爆点》给他看。&br&这位师傅就是我说的经常喜欢看朋友圈“大师语录”、“心灵感悟”那一类的人,平时他的朋友圈全是这样一类的东西。&br&看了一半他对我说:”我觉得你这本书,太啰嗦了,你看啊,一本书,他就讲了三点: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太慢了,“最后他补充:“我喜欢看一些有用的书。”——他的意思是,希望看了就能能赚钱的书。&br&&br&你看,一个人看惯了这一类“心灵感悟”、“大师语录”,他就再也受不了要思考的东西了。毕竟很多人还是没明白,赚钱难,学知识更艰难。既然你想着学知识,就别想着轻松。学了知识,要将知识变作思考,再进行变现,那就更难了,尤其在这个对知识产权不怎么保护的国度里面。&br&&br&你生产一台手机,大到用什么材料、你的盈利模式怎样、如何营销,小到你的倒角要怎么处理、你的字体怎么渲染、你的图标怎么设计,你都要懂,这里面要看多少的书?要学多少的知识?&br&&br&事实上,一个人生道理,哪怕是一个我们平时看起来很细小的人生道理,我们通常要经过“举例子(或者摆数据)”、“分析”、“得结论”一个完整的循环,并且,当你引入每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都要小心地审视前后逻辑的衔接,经过一个完美的逻辑演绎,最后才能把一个精彩的答案呈现给读者。撇去感悟、思考的时间,光是打字,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岂是一句话就能参悟的?&br&&br&最后回答你的问题:如何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br&&br&在我们看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先不要急于去得结论,而是着重去观察,思考,在验证你的观点时,仔细观察你的证明方法是否有错误。开始的时候,可以试着用个别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慢慢的,可以尝试用大概率事件或者数据。&br&在看别人分析问题的时候也是一样,着重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而不是结果。&br&&br&当别人跟我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看书时,不要过度的放松,相反,应高度的警惕。因为这时,别人的经验代替了我们的经验,别人的思考代替了我们的思考。这个过程看起来毫不费力,事实上,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跑,将别人的观点和见解全盘接受。当你停止自己的思考而将别人的思考完全接受时,很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br&&br&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着或多或少,对世界的偏见,或者说,对这个世界的错误理解,即便在你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不过那不要紧,关键你需要保持一颗随时学习的心。当别人提出和你观点相左的思想时,首先注意控制好你的情绪,仔细聆听别人的观点和见解,看看他们在说些什么,他们说得正确的地方,可以学习。&br&&br&他们说得不对,找出他们说得不对的地方,向对方提出来,帮助他改进。如果你提不出来,只是一味地反对对方的观点,说明此时,情绪正在左右你的大脑,务必冷静下来再思考。(事实上我看到很多人在面对不同观点的时候,都仿佛自身受到了侮辱,想方设法说服对方,证明自己的正确,其实这些都没必要)&br&&br&你比如像上面我提到的朋友圈的那些内容,其实每次我看到这些误导人的东西,都是挺气愤的——有些东西你不懂就罢了,但不要去误导别人。还有些写手,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骗点击率,不惜昧着良心胡编乱造,实在可耻至极。&br&但是每次别人问及我,我都会耐心地向他解释——这通常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对一个人而言,接受一些唾手可得的东西容易,接受真正的好的思想更艰难。&br&&br&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就是这样,很少有一开始就正确的时候,无一不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校误、矫正,最后才臻于完善。&br&&br&如是这般,你勤思考,多思考,自然会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br&&br&完。
我们天天叫嚣着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事实上,我们的整个社会,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反独立思考的。这个问题,我曾经在 答过一部分,现在我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再来系统而完整地答一遍。通常而言,…
假设你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小国领导人&br&&br&你们国家的军事实力不强但历史悠久,历史上有渊源的几个周边小国抱团同盟,勉强能聚齐一股势力一起在大国的夹缝间求生存。&br&&br&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你一直信任的下属在各种场合混得比你都好。&br&他私人掌握的军事实力甚至比你整个国家加起来强大。&br&&br&各种连你都轻易招惹不起的敌对势力大佬、恐怖份子头子对他毕恭毕敬。&br&联合国几个常任理事大国也频频通过各种渠道去私下和他打招呼示好,甚至有大国高层暗示你他没问题,希望你对他好一点,不要猜疑。&br&&br&这个下属还啥事情都不告诉你,拒绝透露为什么他能有这么大的军事实力。&br&他本人还公开破坏了好几次同盟针对敌方势力的军事行动,造成了数个盟国军力受损。对外没事人似的和以前一样对外表示他是你的人,国家利益最高,但同时他和敌对势力高层的联姻人尽皆知。。。&br&&br&之前的盟友看到这种情况,不停的怀疑你对自己国家的控制能力,甚至担心今后整个国家的政治路线走向会完全相反。&br&&br&&br&&br&你怎么办?&br&&br&&br&大家现在是不是觉得华山派掌门岳不群好可怜。。。
假设你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小国领导人你们国家的军事实力不强但历史悠久,历史上有渊源的几个周边小国抱团同盟,勉强能聚齐一股势力一起在大国的夹缝间求生存。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你一直信任的下属在各种场合混得比你都好。他私人掌握的军事实力甚至比你整个国…
留学的时候,一个朋友聊到他为什么毕业要回国时跟我说:&br&&br&“我在国内能过上比绝大多数人好的生活,为什么要在国外飘着和别人争取一样的生活?”&br&&br&当时我以为他在吹牛,国外那么好不愿意留下,一定是混不下去才想要回去的!&br&&br&&img src=&/1eba24dafff40f4455989e_b.jpg& data-rawwidth=&138& data-rawheight=&1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38&&&br&&br&那个时候偶尔会玩玩网游,既然在国外就玩外服喽,外服的魔兽世界版本总是比国内要新一点,玩家素质也高一点,刚开始玩很有新鲜感,老外真地道哈哈哈!路过了还不忘给我加个 BUFF,打副本也倍儿有礼貌,不抢装备不秒退,必须跟国内的小伙伴们炫耀炫耀,这才是游戏!&br&&br&&img src=&/793aa1abaabec360fea93_b.jpg& data-rawwidth=&289& data-rawheight=&26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9&&&br&&br&可是玩了一段时间后,总是觉得有那么一点不过瘾,一是和老外一起打副本没什么好聊的,他们连挖掘机技术到底哪家强都不知道。二是因为这个游戏是点卡收费的,有钱想花都花不出去,只能一点一点磨时间。&br&&br&后来国内的小伙伴怂恿我陪他们玩无良的某国产免费氪金游戏,虽然游戏本身设计得极其无聊,好歹是华夏的世界观很接地气,好朋友也特别多,玩起来很欢乐。&br&&br&最重要的是能花钱!花得越多你比别的免费玩家越强,小伙伴们都围绕在你身边,把你当成红太阳!跟哥走,哥有尚方宝剑!哪个兔崽子刚才砍的你!&br&&br&&img src=&/dfbe1f16a6aabca1d8ff0a5_b.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3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dfbe1f16a6aabca1d8ff0a5_r.jpg&&&br&生活也大致如此,国外像厚道的点卡月卡收费游戏,大家都差不多,耐心磨时间就可以体验到游戏大部分的内容,国内则像无良的免费游戏,没钱玩苦逼的很,有钱玩特滋润。亲朋好友有人问我出国怎么样,该不该移民,如果是个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人,我都会推荐他不满现状可以出去拼搏拼搏,站稳了至少可以达到接近外国人的生活水平咸鱼翻身,如果是在国内混的很好的人,出国的目的更多是看看世界再回来,进而更深刻全面地了解中国,人生抓了一手好牌更要好好打,轻易就把牌丢了和别人下围棋去了,怎么对得起给你发牌的爹妈!&br&&br&实在抱歉,破坏了这个问题严肃的讨论氛围。&br&&br&&img src=&/e5b99e7a8bd275d47ee06c01d595e94b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e5b99e7a8bd275d47ee06c01d595e94b_r.jpg&&&br&啊对了,开头提那个朋友,后来他毕业回国继承了家里的企业……&br&&br&&img src=&/6a56dbdafabc317fbaa518_b.jpg& data-rawwidth=&284& data-rawheight=&26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4&&
留学的时候,一个朋友聊到他为什么毕业要回国时跟我说:“我在国内能过上比绝大多数人好的生活,为什么要在国外飘着和别人争取一样的生活?”当时我以为他在吹牛,国外那么好不愿意留下,一定是混不下去才想要回去的!那个时候偶尔会玩玩网游,既然在国外就…
个人以为,&b&这里很多答案里的奢侈品概念,属于已经被消费社会洗脑后的产物,&/b&也就是那些利用消费心理,获取社会地位的符号物。&br&然而回到物品的本源,我认为奢侈品并非指那些以符号意义或者营销价值为主的时尚产品,而是指在品质、技术或者效能上达到生产者能力顶峰、因而非常昂贵、性价比极低的物品。&br&可以参照80-20法则或者正态分布,我们要获得80%效能时,只需要投入20%的成本。当我们需要100%的效能时,那多出的20%需要投入80%的资源。前者是所谓性价比最优,后者是追逐效能极致。&br&&br&举个例子,普通人跑一百米都能跑个十几秒,但是要进入十秒,那全球人类中都是凤毛麟角。这几秒的差距极为困难。这些飞人,就是人类体能的奢侈品。&br&&img src=&/ab7dbf398479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3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在建筑施工上,国内比较好的混凝土浇筑精度大概是几个厘米,而建筑物通常在几十米到几百米的尺寸,这个偏差大概是万分之一。但如果要把精度提高到几个毫米,也就是一个数量级,成本就变得极为惊人。但是用钢结构来做就容易得多。可是像日本的清水混凝土工艺,还真是要这么做的,不但尺寸精准,而且光洁度接近木板,还拒绝后期打磨美化,这种偏要用不利的材料做到足够的品质,这就是典型的奢侈品——一块清水混凝土墙而已。&br&又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在古罗马时代做到做到43.2米的跨度,这个伟大的记录一直保持到1912年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出现,整整一千七百八十四年的顶峰,古罗马人几乎穷尽了当时建造技术的极限,对于一个正常的教堂功能和形象来说其实都是不必要的,这种极度的追求是典型的奢侈行为,万神庙是顶级的奢侈品,只有神才配得上拥有的奢侈品。&br&&img src=&/e5c1fbb1f92cd82eb1bb7b_b.jpg& data-rawwidth=&560& data-rawheight=&3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0& data-original=&/e5c1fbb1f92cd82eb1bb7b_r.jpg&&&br&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整个西方世界的教堂这种建筑类型,都凝聚了当时最高的技术/艺术成就,并无实际功能的必要性,全都属于奢饰品一类。&br&&br&人类的艺术,诗歌,音乐,绘画,雕塑,电影,这些对基本生存并非必须,但是能够提高生存品质的产品,也是典型的奢侈品,特别是在历史上生产力不发达时代,那些殿堂级的艺术品一直是价格巨万,成本高昂,只不过推动了艺术史一点儿的进步,但这一点点进步成本极高,这不是奢侈品是什么呢?&br&科学同样包含大量的奢侈品。特别是数学,追逐人类智力的极限,即使其功能要到几十年上百年之后才能体现,这种产品当然是奢侈品。&br&&img src=&/cc8dc253b1e_b.jpg& data-rawwidth=&487& data-rawheight=&5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7& data-original=&/cc8dc253b1e_r.jpg&&至于手表,也具备奢侈品的特征,利用机械技术如陀飞轮,达到极高的精度,虽然电子产品达到这样的效能轻而易举,但是偏要追求机械工艺的极限,这是非常牛逼的奢侈品。&br&&img src=&/4f8e15a7fd691b685172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6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类似的,把材料做到极度精致/光洁,尺寸做到极致微小/巨大,所有这些追求极致效能的东西,都是奢侈品。&br&&b&奢侈品的根基不是营销,不是欺诈,不是浪费,不是无用,不是炫耀,而是人类对品质、技术、效能的极致追求。这种极致追求必然性价比极低,因而显得奢侈。&/b&&br&这才是正确的奢侈品。&br&&br&&br&----很高兴会有这么多人无视目前流行的奢侈品概念,赞成我的这个回答,预感我参加设计的豪宅要大卖哈哈哈哈-----&br&根据评论区的问题,补充几句:&br&1 对于奢侈品这样古老的事物,定义当然多种多样,欢迎讨论,没有标准答案。&br&比如wiki这么写:&i&&b&奢侈品&/b&是在&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B8%%259C%25B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市場&i class=&icon-external&&&/i&&/a&上無論是質量,還是&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4%25BB%25B7%25E6%25A0%25B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價格&i class=&icon-external&&&/i&&/a&都是最高檔次的&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E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商品&i class=&icon-external&&&/i&&/a&。不同的市場也有各自不同的奢侈區間,譬如&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8%25BD%25BF%25E8%25BD%25A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轎車&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8%%25E8%E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葡萄酒&i class=&icon-external&&&/i&&/a&,甚至&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B7%25A7%25E5%E5%258A%259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巧克力&i class=&icon-external&&&/i&&/a&。&/i&&br&&p&&i&因為其的高利潤回扣和嚴格控制著的&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E7%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品牌&i class=&icon-external&&&/i&&/a&,奢侈品市場被認為對於經濟的起落有比較高的敏感度。&/i&&/p&&br&2 我当然知道目前消费市场上的一些名牌所定义的奢侈品概念,这确实是国内外相当一部分人承认的概念,其含义集中于商品的符号价值。但我也阅读过一些古代历史,比较喜欢琢磨中外博物馆的藏品,同时也了解过一部分公认奢侈品牌比如爱马仕之类的文献,并在公司里我们也客户以及专业人士讨论过奢侈品本质的问题。通过这些信息和思考,我认为从历史和现状来看,多数奢侈品依然是强调品质(含服务品质),而非纯粹符号的。在这里品质是根本,而符号功能只是衍生物,&br&特别有趣的是,那些公认的符号性的高价品牌,同样也自吹品质,而不说符号性,可见品质定义是广为接受并政治正确的。&br&当然奢侈品难以避免其符号性,并且被很多人单纯拿来标榜地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质和符号性操作(品牌宣传)是可以兼得的,只有品质的可以获得符号性,但纯粹符号是难以长期维持的----因为富人阶级可不容易忽悠,品质符号兼得才能生存。&br&不过,我不反对别人持有符号性的奢侈品概念,因为针对确有这种靠营销挣钱的品牌,应该采用这种概念并进行批判,这样很好。但也不要冤枉了努力追求品质的好的奢侈品行业。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br&概念总是相对的,总是随着时代和具体情况而变迁。&br&3 所以这是我个人认为的奢侈品概念,但我认为也是符合长历史阶段实情并被行业认可的概念。而针对问题中根基一词,我认为品质比符号更符合根基这个要求,前者是根基,后者是枝叶。因此答题无误。同时,我认为这样理解和评价奢侈品,对社会和奢侈品行业都是好事,现在比较好的奢侈品也正是这么做的。否则,我们这些设计奢华建筑的人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br&利益相关声明:从事风景区度假酒店及豪宅设计,自认为达到奢侈品标准。
个人以为,这里很多答案里的奢侈品概念,属于已经被消费社会洗脑后的产物,也就是那些利用消费心理,获取社会地位的符号物。然而回到物品的本源,我认为奢侈品并非指那些以符号意义或者营销价值为主的时尚产品,而是指在品质、技术或者效能上达到生产者能力…
LZ我跟你讲一个我的例子吧。&br&我哥哥一次生日,出去吃饭,我认识了一个男生,我哥哥的好哥们儿。我们一见如故(主要是两个人说话都太损),就变成了好朋友。而且又同城。&br&完了他等着出国,每天没事儿。&br&就常来陪我上课,上完课我们就去吃好吃的。然后给钱一般都是你一次,我一次的来。&br&然后呢,有一次他就跟我说,你又没挣钱,我来给就好了。&br&我说:不行。你还不是没挣钱,你富二代啊?&br&因为我们当时已经很好了吧 估计关系。虽然我从来没问过他家是做什么的。他也没问过我的&br&然后结果 就我这句开玩笑的话&br&然后他就跟我说:恩,我们家9几年的时候,资产就9位数了。有几百亩地还有油田。&br&然后我当时 就开始数手指。9位数到底是多少。然后发现真的很有钱。。&br&但我也不会因为他有钱了,就什么让着他。也不会觉得就低一等&br&你应该这样想,你们是朋友,又不是被他包养的。&br&&b&只要你没靠他的钱活,干嘛要觉得失落或者说低人一等。。&/b&&br&至于你说的注意什么?&br&我觉得就是 既然你都这样问了,可能你还是多少会觉得别人有钱,有点儿内什么。所以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再他面前丢分儿。该怎么就怎么。&b&大方自然!,别怕!&/b&&br&&b&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更多的时候,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礼貌,友好,宽容,或者是刚刚相反的,无礼,粗鲁,蛮横更多的时候和这个人的家教修养才有直接的关系。其实和他的钱多钱少没有什么关系。你不用想的那么严重。&/b&&br&既然他和你是朋友,那么必然是&b&你身上也有吸引他的地方,你要相信你自身人格魅力。自信点儿!&/b&刚刚和下面的朋友讨论的时候,又想到一点,而且提问者也补充了一些条件,所以我上来修改一下回答好了。&br&但说实话,更多时候,&b&人都会在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都是和同一阶级的人靠拢的。(类&/b&似的家庭背景,知识背景,收入背景etc.&b&)&/b&&b&就像古人说的择偶要讲究门当户对,古人诚不我欺。&/b&&b&原因大概在于同一个阶级的人有更多的认同感&/b&。比如消费观,择偶观等等。&br&我不知道LZ是觉得那个人很重要,很在意他还是什么,如果不是非要的话,其实也不用那么勉强。&b&朋友和恋人的选择我觉得有一条原则应该是一样的:【&u&就是以在一起的&/u&&/b&&b&&u&时候,不会觉得累,做自己&/u&】为原则。勉强没幸福。&/b&&b&如果真的觉得别人太过冷淡,其实我觉得大可以就做一般认识的人就好了。&/b&&br&&b&不过这和钱多钱少没关系。是我对你的付出得不到你的回应,我要给更懂的珍惜我付出的人 ,仅此而已。&/b&
LZ我跟你讲一个我的例子吧。我哥哥一次生日,出去吃饭,我认识了一个男生,我哥哥的好哥们儿。我们一见如故(主要是两个人说话都太损),就变成了好朋友。而且又同城。完了他等着出国,每天没事儿。就常来陪我上课,上完课我们就去吃好吃的。然后给钱一般都…
人的一生两个最大的财富是: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才华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如果一天天过去了,我们的时间少了,而才华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时光。所以,我们必须节省时间,有效率地使用时间。如何有效率地利用时间呢?我有下面几个建议: &br&&ol&&li&&b&做你真正感兴趣、与自己人生目标一致的事情。&/b&我发现我的“生产力”和我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如果面对我没有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掉40%的时间,但只能产生20%的效果;如果遇到我感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100%的时间而得到200%的效果。要在工作上奋发图强,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能改变你的状态的关键是心理而不是生理上的问题。真正地投入到你的工作中,你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渴望、一种意志。 &/li&&li&&b&知道你的时间是如何花掉的。&/b&挑一个星期,每天记录下每30分钟做的事情,然后做一个分类(例如:读书、准备GRE、和朋友聊天、社团活动等)和统计,看看自己什么方面花了太多的时间。凡事想要进步,必须先理解现状。每天结束后,把一整天做的事记下来,每15分钟为一个单位(例如:1:00—1:15等车,1:15—1:45搭车,1:45—2:45与朋友喝茶……)。在一周结束后,分析一下,这周你的时间如何可以更有效率地安排?有没有活动占太大的比例?有没有方法可以增加效率? &/li&&li&&b&使用时间碎片和“死时间”。&/b&如果你做了上面的时间统计,你一定发现每天有很多时间流失掉了,例如等车、排队、走路、搭车等,可以用来背单字、打电话、温习功课等。现在随时随地都能上网,所以没有任何借口再发呆一次。我前一阵和同事一起出差,他们都很惊讶为什么我和他们整天在一起,但是我的电子邮件都可以及时回答?后来,他们发现,当他们在飞机上和汽车上聊天、读杂志和发呆的时候,我就把电子邮件全回了。重点是,无论自己忙还是不忙,你要把那些可以利用时间碎片做的事先准备好,到你有空闲的时候有计划地拿出来做。 &/li&&li&&b&要事为先&/b& - 每天一大早挑出最重要的三件事,当天一定要能够做完。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分清轻重缓急。要理解急事不等于重要的事情。每天除了办又急又重要的事情外,一定要注意不要成为急事的奴隶。有些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你要学会放掉,要能对人说 no! 而且每天这三件事里最好有一件重要但是不急的,这样才能确保你没有成为急事的奴隶。 &/li&&li&&b&要有纪律。&/b&有的年轻人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其实,换个说法就是“学习没有被排上优先级次序”。曾经有一个教学生做时间管理的老师,他上课时带来两个大玻璃缸和一堆大小不一的石头。他做了一个实验,在其中一个玻璃缸中先把小石、砂倒进去,最后大石头就放不下了。而另一个玻璃缸中先放大石头,其它小石和砂却可以慢慢渗入。他以此为比喻说:“时间管理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先级,若颠倒顺序,一堆琐事占满了时间,重要的事情就没有空位了。” &/li&&li&&b&运用80%—20%原则。&/b&人如果利用最高效的时间,只要20%的投入就能产生80%的效率。相对来说,如果使用最低效的时间,80%的时间投入只能产生20%效率。一天头脑最清楚的时候,应该放在最需要专心的工作上。与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相对来说,不需要头脑那么清楚。所以,我们要把握一天中20%的最高效时间(有些人是早晨,也有些人是下午和晚上;除了时间之外,还要看你的心态,血糖的高低,休息是否足够等综合考量),专门用于最困难的科目和最需要思考的学习上。许多同学喜欢熬夜,但是晚睡会伤身,所以还是尽量早睡早起。 &/li&&li&&b&平衡工作和家庭。&/b&我对于家庭的时间分配是用下列的原则: &/li&&/ol&&ul&&li&划清界限、言出必行——对家人做出承诺后,而且一定要做到,但是希望其他时间得到谅解。制定较低的期望值以免造成失望。&br&&/li&&li&忙中偷闲——不要一投入工作就忽视了家人,有时10分钟的体贴比10小时的陪伴还更受用。&br&&/li&&li&闲中偷忙——学会怎么利用时间碎片。例如:家人没起床的时候,你就可以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去做你需要的工作。&br&&/li&&li&注重有质量的时间(quality time)——时间不是每一分钟都是一样的,有时需要全神贯注,有时坐在旁边上网就可以了。要记得家人平时为你牺牲很多,度假、周末是你补偿的机会。&br&&/li&&/ul&
人的一生两个最大的财富是: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才华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如果一天天过去了,我们的时间少了,而才华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时光。所以,我们必须节省时间,有效率地使用时间。如何有效率地利…
初稿 ----------------------------------------------------------------------------------&br&----
更新 ----------------------------------------------------------------------------------&br&----
更新 ----------------------------------------------------------------------------------&br&----
更新 ----------------------------------------------------------------------------------&br&----
小更新 大结局 -----------------------------------------------------------------------&br&(提前说明:本文一点也不极简。用通俗的话讲,长文慎入。)&br&&br&看了看这个问题的回答,发现谈极简主义“设计”的好多,谈极简主义“生活”的很少。确实目前关于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中文文章真的很少。&b&&u&极简主义生活(minimalist lifestyle)这个概念可能绝大部分人都完全没听说过。&/u&&/b&&br&&br&而事实上虽然大家没怎么察觉,但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其实已经开始慢慢影响国内的一小部分人了。比如“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八个字已经为很多人所熟知。&br&&br&在美国,关于minimalist lifestyle的书籍、博客、文章已经快达到“泛滥”的地步了。这应该与美帝经济与商业市场长期以来都比较发达有关。老美每天曝露在铺天盖地的广告里,成天听着别人叫你买这买那,时间长了就有逆反心理了(误)……而且话说回来他们也真需要这个,因为一般的老美家里的破烂东西那真不是一般地多……&br&&ul&&li&用个不严谨的方式来比较,在 Google(US)搜 minimalism lifestyle,得到7,880,000个结果,而在 Google(HK)搜“极简主义”(注意没有加“生活”哦),只有2,910,000个结果。&/li&&li&在百度搜获“极简主义”,第一页出来的百分之百全在讲“设计”和“产品”,而在 Google 搜 minimalism,第一页大部分条目是在谈 lifestyle。&br&&/li&&/ul&&br&我决定来一篇长文,聊一下我理解的极简主义生活。&br&&br&首先强调一点,&b&&u&以下谈到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均指生活方式,与设计、与艺术、与哲学上的极简主义都没有直接联系&/u&&/b&,尽管它们中英文都是用同一个词表示。同理&u&&b&下文的极简主义者(minimalist)是指实践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人,而不是喜欢极简主义设计风格的人。&/b&&/u&&br&&br&&b&一、为什么要选择极简主义?&/b&&br&&br&如果你属于以下的某一个类型,大概极简主义有可能帮到你:&br&&ol&&li&&b&&u&打折购物狂&/u&&/b&。每次看到打折商品都有买的冲动,觉得这便宜不占白不占。结果买了一堆没用的或者极少使用的玩意,花的钱反而比“有需求时再买(即使是原价不打折的)”更多。最近几年出现的“APP收集癖”也属于这一种。&/li&&li&&b&&u&山寨爱好者&/u&&/b&。买很多劣质山寨产品,结果常常因为东西坏掉而不爽。如一个山寨手机用1年挂了,一件便宜夹克穿一个季度就破了。(更严重的可能是与下一条的旧物收集癖结合,把这些尸体留在家里,没事时候看一眼又想起伤心往事。)&/li&&li&&u&&b&旧物收集癖&/b&&/u&。家里堆满了各种百年难得用一次的奇怪旧物,可能是多年积攒的破烂,也可能是只用过一次的鸡肋商品,总之就是很多东西。无论怎么收拾整理都显得乱糟糟的。看到干净整洁无杂物的屋子就舒服(可参考本问题其它关于极简主义设计的答案中的图片),看到自己家感觉就感觉很屌丝就心烦。&/li&&li&&u&&b&整洁强迫症&/b&&/u&。家里很整洁,但其实你每周至少花了累计半天的时间收拾自己的屋子。你很想利用这半天时间看看书、打打球,或者去更远的地方吃好吃的。&/li&&li&&u&&b&工作大忙人&/b&&/u&。或许你从来不觉得自己拥有的物品有什么问题,也从不为自己花钱多了、买的东西坏了、家里太乱了而烦恼。你只是每天有太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功夫考虑“繁与简”的问题。&/li&&li&觉得自己&u&&b&太穷&/b&&/u&。(这个时候,“大概极简主义有可能帮到你”,我可不敢保证有效。)&/li&&li&或许你也不烦,也不忙,也不穷,只是想尝试一下看看有没有可能过&b&&u&不一样的生活&/u&&/b&。&/li&&/ol&&br&极简主义可以帮你减掉一大票生活中不必要的事。这些事其实并不是某件物品本身,但却是由某件物品引起的的。比如买从来不穿的衣服花了很多钱,用很多时间收拾房间,为车坏了需要修而操心,或者看到乱七八糟的书桌而心烦等等。这些事情有可能费时间,花钱,占用你的精力,给你带来压力等等,而它们的益处却极其有限,甚至根本没有好处。(比如,有研究表明,购物带来的快感很短暂,而买到错误的东西之后的后悔与花掉的钱带来的坏处却很长久。)&br&&br&极简主义就是要通过砍掉生活中一些东西,来减少这些明显弊大于利的事情,从而改善你的生活。&br&&br&也就是说,&b&&u&减少物品只是手段,减少这些生活中&/u&&/b&&b&&u&无益的事情&/u&&/b&&b&&u&,从而腾出时间精力来留给更有益的事情,才是极简主义的核心。&/u&&/b&&br&&br&极简主义能怎么帮你呢?说到底,极简主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直接改善你的生活:&br&&ul&&li&节省你的时间&br&&/li&&li&节省你的精力(包括缓解你的压力)&br&&/li&&li&节省你的金钱&/li&&/ul&你有了省下来的时间,省下来的精力,和省下来的金钱。至于你想用它们干什么,哇,那真是无限可能了。&br&&br&&b&二、极简的生活,真的可以吗?&/b&&br&&br&极简生活,奇怪的概念,似乎很罕见啊。&br&&br&其实不然,你觉得人生活下来必须的物品有多少呢?答案是少得惊人,几乎是零。&br&&br&在真正关注极简主义之前,我在读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战争年代的各种故事。动荡的年代,无论是战士还是逃难的平民,随身携带的有多少东西?别说一屋子的家具了,就连一本《古文观止》都是那么地珍贵。这仅仅是我们祖父辈经历过的生活,而且,当今世界其它一些地方的人或许还正在经历着。&br&&br&几十年后的今天,大家都习惯了疯狂的消费。你可能会怀疑这种“倒退”的极简的生活怎么可能让你过得比目前更好。似乎只有手机里装了四个PDF阅读app五个音乐播放器家里放着六床被子七套餐具日子才能过得舒心。&br&&br&首先,让我告诉你一个事实:&b&&u&你的生活过得好不好和你拥有多少物品毫不相关。&/u&&/b&&br&&br&《乔布斯传》里说,乔帮主年轻的时候觉得各种家具都不好看,于是住在啥也没有的一件空房间里。老乔那阵子日子过得不好吗?没有,事业上他在做改变世界的事情,生活上和朋友弹吉他玩玩唱唱啥也不耽误。他的生活很好,尽管屋子里空无一物。&br&&br&其次,&b&&u&极简不代表苦行。&/u&&/b&相当一部分极简主义者仍然用着他们认为最好的手机(比如说,iPhone),穿着可能昂贵但绝对耐用的皮鞋。而且,你在无用的物品上省下了钱,就可以在你认为值得的地方多花一些。绝大部分极简主义者提倡花钱“&b&&u&购买体验&/u&&/b&”,各种旅行与有益的社交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br&&br&可能你觉得,多存点东西总是好的,你就喜欢搜集各种新旧物品,以备不时之需。&br&&br&问题是,“不时之需”真的存在吗?现在商品市场太发达,没什么是临时要用而买不到的。国内大城市更是有京东三小时直达,都不用出门就能买到任何你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或许你说临时买东西贵,但是算一算估计也知道,“按需购买”原价商品所花的钱,是远远小于你“遇便宜就囤”而购入的一大堆打折货的。&br&&br&而且,把自己家弄得跟仓库似的,既占空间,又增加自己收拾整理的压力。现在房价这么贵,一个柜子在你家放一年,租金就值大几百了。想要大房子?不妨给自己的小房子多腾出一点空间。一个堆满物品的复式,留给人的活动空间或许还不如你的小两室一厅大。少点东西,住得舒服,你赚到了。&br&&br&再况且,如果真是遇上紧急情况,你囤的这些新旧破烂大概也没什么用。扯两句闲话,如果你缺乏安全感,请攒钱。如果你考虑的是的经济危机,请囤点金银珠宝之类的硬通货。如果你想到的是更糟的社会动荡,请储备食品药品燃油武器(当然,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总之,无论你遇上什么样的紧急状况,你那八件衬衫九条板凳十个快递盒子是帮不上忙的。&br&&br&可能你一切都想通了,囤积物品确实弊大于利,可你就是觉得别人都这么过得好好的,自己为啥偏要特立独行搞个“极简主义”?朋友邻居们会怎么想,感觉怪怪的。&br&&br&我不得不说,在国内这样的担心是很容易存在的。中国国内目前有很明显的“单一价值观”、“单一评价标准”存在,无形的“社会压力”会让与大众主流不符的生活方式比较难以生存。在美国这方面就好很多,老美习惯了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而且就算美国白人各种癖好也是千奇百怪,但大家都能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在国内,如果看到一个素食者,人们会不自觉得想很多:他身体有病吗?他是在秀优越感鄙视我们吗?他是被各种养生文章骗了的傻子吗?其实大可不必。在美国,由于信仰、健康、传统等各种不同的原因,素食者是在再正常不过了。而且不光有素食,还有不吃谷物的、不吃蔬菜的,成天靠巧克力和水果维持生命。大家见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你只需要知道一点,&u&&b&这是他(或者你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它不一定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只是他(或者你自己)的选择而已。各种生活之间没有优劣,无法比较,只是不同而已。&/b&&/u&&br&&br&所以,选择了“极简主义”,也不要鄙视那些物品极多的人。大家只是选择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已。你喜欢的,人家未必习惯。你感觉舒服的事情,人家可能会很难受。&br&&br&最后,每个极简主义者自己的标准也是不同的。你大可不必看到那些极端极简主义者的做法就害怕退缩。选择极简主义不代表你明天就得把衣柜里的物品减到33件,或者把所有家当装进车的后备箱里。或许你这辈子永远也不会“极简”到那个程度。这不重要,这不代表你的“极简主义”就比他们的“极简主义”不正宗。对于简化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简到自己喜欢的位置就好。我在这里写文章介绍极简主义,只是因为在看了许多英文的关于minimalism的资料之后,以我的了解,相当一部分人都能因为适当“简化生活”而受益。如果你认真尝试了却不喜欢,大可忽略我所写的一切。&br&&br&&b&三、怎样才能算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呢?&/b&&br&&br&罗哩罗嗦半天,终于开始回答问题了。无论你是真心发现自己被盲目的消费与过多的物品所累,还是只是好奇打算开始一段尝试,(或者干脆就是穷的),来体会一下极简主义生活都会是一个有趣的经历。除非你是天生的超级乐天派,否则你不静下心来去主动“体会”生活,你很难发现它的美好之处。即使你现在已经“极简”了,偶尔停下来体会一下自己的生活,你也能有新的发现。&br&&br&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第一个特点,当然就是&u&&b&拥有比较少的个人物品&/b&&/u&了。要想减少物品,就两个方法:开源和节流,哦,不对,是闭源和增流。闭源,就是很多人熟悉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相对好办。增流呢,稍微困难一点。或许需要你暗暗下定一些决心,才能把多年不用的东西处理掉。处理的方法,无非即使捐赠、转售、或者直接扔。对极简主义者来说,这其实也没什么难的:我一年没碰过这玩意了,说明即使我不拥有它,我的生活也还是照常,甚至更好,因为少了东西,多了空间,少了压力。所以,如果你想开始的话,先看看自己有多少压箱底但从来不用的东西吧。或许“从来不用”并不代表“毫无用处”,但既然你不用,就不要让它继续占用你的空间和你的脑子了,果断处理掉!&b&&u&随着你从生活中拿掉的东西越来越多,保留的越来越少,你会越来越清楚什么才是你真正在乎的。&/u&&/b&&br&&br&&b&&u&极简主义者能够欣赏“旧物”的美。&/u&&/b&拿我自己来举栗子了。或许是因为我学习工程的缘故,我对那些使用多年还能保持完整功能的产品都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大概是在敬畏其精湛的工艺和背后工程师们的努力吧)。所以我从来不在乎所谓的“使用痕迹”,只在乎它是否功能完好。所以,一台掉漆的胶片相机,或者一双磨到快无光的皮靴,只要用起来正常,在我看来都是很漂亮的好东西。年代越久越漂亮。&br&&br&于是,极简主义者选购新商品的标准,就很明确了。&b&&u&耐久与实用是第一硬指标&/u&&/b&,剩下的才看个人喜好调一调造型啊之类的。于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应该是,这玩意我是否会(像我现在计划的那样)经常使用,以及它多久会需要更新换代或者会坏掉。极简主义者其实并不关心你的图标是扁平的还是拟物的,或者一台路由器是否长得像触摸板。五年后我会不会还在用它,才是最重要的标准。极简主义者不在乎你现在是否先进,而在乎你五年后是否过时(当然耗材除外)。&br&&ul&&li&除了服装、鞋帽之外,即使是电子产品,五年也是很靠谱的数字。我的MacBook购于2009年,用到现在快五年了。除了编辑高清视频略费劲(但我也照样用它做了不少),其它一切都很好。我估计还能坚持个一两年。&/li&&li&当然,如果你赶上诺基亚N73到iPhone 3GS这种“革命的五年”,大概东西得淘汰得频繁一些。不过,改变世界的事可并不是经常发生的。&/li&&/ul&&br&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第二个特点,是&u&&b&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通知与打扰&/b&&/u&。很难想像一个物质上崇尚极简的人,会允许电子邮件、QQ之类的东西一天到晚在手机上乱跳不停打断自己的活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简化你的信息来源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极简主义不代表你不使用社交网络,它只是代表你不需要在社交网络上关注那些从来不在乎的奇怪账号,以及不要让毫无意义的通知出现在你的手机上。&br&&ul&&li&再拿我自己举栗子好了。我在用QQ,微博,人人,知乎,Facebook,Twitter,但是我的手机上没有装以上任何一个app。这些地方没有值得让我随时待命等待通知的内容,也不是我不得不用的和他人紧急联络的手段。每天在电脑上查看一次足够足够了。同理,只有老板发来的电子邮件才会在我手机上推送通知,其它的一律不显示。&br&&/li&&/ul&以上只是我的做法,并不代表标准的极简主义者行为。如果你的工作要求QQ二十四小时在线,或者有朋友有紧急的事情时喜欢上Q找你,你当然可以把QQ装在手机上。极简主义的重点是,想想假如你可以关闭这玩意的推送通知,世界会停转吗?你会丢工作吗?会导致你的家人在着急的时候找不到你吗?如果不是,减掉它。&br&&br&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要&b&&u&找到你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u&&/b&。这个目标似乎并不容易,即使完全做到了表面上的极简生活,这一步也不是那么水到渠成的。毕竟生活不是止步于简化物品减少烦心事降低压力。在去掉了所有不必要的繁杂之后,你还是得要去找到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b&&u&家庭,事业,影响力,朋友,信仰,美,帮助别人,等等&/u&&/b&,都很好,每个人的选择重点可能也会各不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真正重要的东西肯定不是物质与消费。极简主义能做的,就是帮你去掉这个很可能成为你生命里干扰项的东西,让你自己更容易找到你自己真正想找的。&br&&br&&b&&u&四、能推荐一些与极简主义生活有关的资源吗?&/u&&/b&&br&&br&关于极简主义的英文书籍挺多的,不过我都没看过(汗),所以就不乱作推荐了。网络上有许多极简主义者的个人博客都很赞。一般来说,极简主义者一方面会倡导物质生活上的简化,另一方面则会强调生活里值得突出的部分:比如感恩,满足,亲情爱情友情,等等。个人感觉,有一些个人博客上的文章都比朋友圈里的不少“鸡汤文”要来得真诚一些(当然也有不少就是鸡汤的英文版)。如果英文OK的话,不妨浏览看看。&br&&br&与极简主义有关的博客与网站:&br&&ul&&li&&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ecoming Minimalist&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Other Side of Complexity&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nclutterer: Daily tips on how to organize your home and office.&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e More with Less&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Everyday Minimalist&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a href=&///?target=http%3A//zenhabits.ne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zenhabits&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ul&除此之外,一些大的媒体像纽约时报、或者Huffingtonpost之类在它们相应的生活板块也偶尔会有关于minimalism的文章。上述的博客与网站里的Becoming Minimalist和The Other Side of Complexity都会有Weekend Reads单元,会列出这一周以来它们看到的网络上值得推荐的文章,也很不错。&br&&br&最后,推荐几篇关于minimalism的文章(里头也有鸡汤文,尤其是那些列了数字的,你看多适合朋友圈呐。不过至少它们是我觉得比较好的鸡汤文):&br&&ul&&li&&a href=&///?target=http%3A///25/%3Futm_source%3Dfeedburner%26utm_medium%3Dfeed%26utm_campaign%3DFeed%253A%2BBeMoreWithLess%2B%2528Be%2BMore%2Bwith%2BLess%25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5 Ways to Simplify Your Life in 10 Minutes or Less&i class=&icon-external&&&/i&&/a&&/li&&li&&a href=&///?target=http%3A///unplug-please/%3Futm_source%3Dfeedburner%26utm_medium%3Dfeed%26utm_campaign%3DFeed%253A%2Bbecomingminimalistcom%%25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7 Important Reasons to Unplug and Find Space&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a href=&///?target=http%3A///simplicity-saved/%3Futm_source%3Dfeedburner%26utm_medium%3Dfeed%26utm_campaign%3DFeed%253A%2Bbecomingminimalistcom%%25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ow Simplicity Saved My Life&i class=&icon-external&&&/i&&/a&&/li&&li&&a href=&///?target=http%3A///why-were-so-materialistic-even-though-it-doesnt-mak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y We're So Materialistic, Even Though It Doesn't Make Us Happy&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a href=&///?target=http%3A///minimalist-images/%3Futm_source%3Dfeedburner%26utm_medium%3Dfeed%26utm_campaign%3DFeed%25253A%2Bbecomingminimalistcom%%2525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0 Images to Help Inspire Simplicity in Your Life&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a href=&///?target=http%3A//zenhabits.net/weirdo/&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vercoming the Social Costs of Being Different : zenhabits&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ul&&br&补遗:我刚刚知道豆瓣有个“极简主义生活”小组(抱歉我之前对豆瓣小组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那个阶段)。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不持有的生活之道”小组。好像也都有几千小组成员吧(当然扔在豆瓣里几千也算不了什么),里面也有一些不错的内容。&br&&ul&&li&&a href=&///?target=http%3A///group/minimalist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极简主义生活小组&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a href=&///?target=http%3A///group/16886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不持有的生活之道小组&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ul&&br&(全文完,)
初稿 --------------------------------------------------------------------------------------
更新 --------------------------------------------------------------------------------------
更新 --------------…
&b&区别就在于,聪明的人在他们的脑海中有一个更科学、精密、高效的“抽象地图”,这个地图里面存储的不是地标、边界、线路,而是概念、知识、事实和程序。他们跟普通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既拿着一张信息又多又全的好地图,又特别会从这些地图中高效提取与组合信息。&/b&&br&从题主有限的表述里面,我想先针对我下面的的答案里提到的“聪明”进行一下界定:&br&&ul&&li&评价“聪明”与否的标准并不完全依靠智商,而是看其能否比较高效准确地解决自己所面对的独特难题。&br&&/li&&li&“聪明”的人不是在生活中每一个方面都聪明,我更愿意将他们看做某个或某些领域的“专家”。&/li&&li&这里不探讨遗传因素。&/li&&/ul&&br&下面,我们先来体会一下两者的区别。&br&&blockquote&一列火车在穿过一座横跨山谷的大桥时,火车上的一个旅客从窗口丢下一块石头,请问,这块石头的落点会在哪里?&br&&/blockquote&本实验于1984年,由McCloskey与Kaiser对大学生被试加以测试。&br&正确答案是——呈抛物线坠落,除了重力外,石头同时还有与火车同向的初始速度需要考虑。&br&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石头会垂直下落,事实上我在看书看到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也是这么想的——太不聪明了。&br&&br&在“聪明人”的头脑中,有效解决问题(尤其是擅长方面的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和普通人拉开差距的地方有如下这些:&br&&ul&&li&&b&识别问题相关信息&/b&:高中时,有一次数学考试的一道几何题,很多平时的数学优等生都做错了。原因出人意料的简单——题干里给出的一个看上去很重要的信息,其实根本就跟解这道题没关系。不少平日里仔细谨慎的生拉硬扯的在自己的解题过程中使用了这一条件,反而导致做错了题。考试题里,一般没废话,但是实践生活中的很多难题,同时又复杂又简单,聪明人可以更好的提取当前问题情境内,与问题真正相关的信息。&/li&&li&&b&语义理解&/b&:例如,我老婆骂我:“你难道不知道自己竟然一点都没有不残酷不无情不无理取闹吗!?”如果我能神速反应过来应该合理应对,那我是聪明人。聪明人对很多情境下的话语有一种类似“撅起屁股就知道拉什么屎”的瞬间直觉,进而顿悟解决方案。给我看源代码不如杀了我痛快,如果让 &a data-hash=&5537bbd59d00ae83c4abd4& href=&///people/5537bbd59d00ae83c4abd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赵世奇& data-tip=&p$b$5537bbd59d00ae83c4abd4& data-hovercard=&p$b$5537bbd59d00ae83c4abd4&&@赵世奇&/a&做,情况应该会好很多,因为在这方面,他是专家,我不是。&/li&&li&&b&整体表征&/b&:听明白一句话未必就看透了整个问题,很多情况下,不是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聪明人会调动更多“心理地图”中的内容来合理解决问题。比如鸡兔同笼问题,你是可以靠二元一次方程一类的基础数学知识使劲儿算出来的,但是有更聪明的解法:鸡和兔共15只,共有40只脚,鸡和兔各几只?假设鸡和兔都训练有素,吹一声哨,抬起一只脚,40-15=25。再吹哨,又抬起一只脚,25-15=10,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两只脚立着。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15-5=10只。&/li&&li&&b&问题归类&/b&:就像在世界地图里面找“北京”,你需要先找到“中国”的大概位置。在心理地图里面,找“产前抑郁症”相关的问题,聪明人不会第一反应就把知识体系和上面提到的整体表征直接定位到“气象学”去,相应的,他们会直接定位到“心理学”,甚至能直接精确定位到“临床心理学”,进而增加解决问题的效率。这就是考验你头脑里心理地图的信息量、精度、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地图理解程度的时候了。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看了题目的前几个字就能意识到这道题是要考“重力加速度”这一概念,进而在读题解题的过程中刻意地关注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的信息,甚至主动地间接寻找缺失信息。同时,还有一些学生直到读完了全题,才激活了相关的心理地图。不过在这一点上,还有两点需要额外讲:一是问题归类训练有助于成绩提升。1995年,我母校西南大学的张庆林老师的研究证明,在把36道简单数学题(加减乘除)做完后并加以分类的一组学生,比单独做完这些题目的学生最终在类似数学题的测验中成绩要好。二是过度自信可能导致问题归类失败,比如你女朋友找你说XX买了个新包包成天炫耀,你错误地把问题归类成“需要共情”,于是和女友同喷XX,其实可能是女友自己也想要个新包——是“想当然”让问题归类错误,到了应该提升心理地图精度的时候了。&/li&&li&&b&类比思维&/b&:这有点儿像人们通过蝙蝠研究出了声呐。聪明人是擅长通过案例类比来解决问题的人。Gick和Holyoak在1983年的研究发现,给被试提供两个类似的问题情境,比只给被试提供一个情境,更有助于被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li&&li&&b&心理地图的信息量&/b&:我妈表扬过我的一个远房叔叔:“XX真是聪明,麻将打得那么好。”我的小学老师也表扬过我的一位同学:“XX真是聪明,象棋比一般大人下得好得多。”甚至在火车上,下铺也表扬了对面儿的哥们:“兄弟你真聪明,没见过斗地主比你打的好的。”1973年,Simon和Chase对象棋大师和象棋新手进行了专门的科研——象棋大师可以很快回忆5万个不同的典型象棋定势,这里面每一个,他们靠几秒就能回忆出每一个棋子的位置,和可能的操作走向。——我想,麻将、象棋、斗地主应当同理。在他们脑海里,牌面、棋局如同我们脑海中所存储的词汇。就像我问你“香蕉”的单词是什么,你可以很快地说出来是“banana”而非“nababa”。所以,聪明人,都是有干货的——不是全靠天赋。&/li&&li&&b&心理地图的目录&/b&:聪明人有一个更适合解决问题的从心理地图内提取信息的结构。就像行政区划图不能很好回答你关于某个地点的海拔有多高这类问题。聪明人的信息以一种更好地方式存储着。Chietal在他的实验里,让大学生和他们的教授给一些基础物理问题进行分类,大学生的分类典型结构之一是依靠涉及的工具:用到斜面,用到木块,用到杠杆,用到波。他们的教授的分类方法就高贵冷艳多了:能量守恒问题,坐标变换型牛顿原理问题,加速度相关的牛顿原理问题,力平衡状况下的牛顿原理问题。您觉得,哪个更显得“聪明”?&/li&&/ul&&br&那么,想变聪明哪家强?&br&&ul&&li&创作式思维教程(Productive Thinking Programs),来自于Covington。主要给孩子用,通过侦探故事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li&&li&问题解决模式(Pattern of Problem Solving),来自Rubinstein。主要给大学生使用编制的,通过主要来自工程学和数学领域的问题,依靠10周时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li&&li&CoRT(Cognitive Research Trust),来自De Bono。主要面对学生可能在校外碰到的具体问题情境。&/li&&li&思维工具强化教程(Instrumental Enrichment),来自以色列的Feuerstein,是目前最广为人知且研究广泛的思维技能课程,主要面向有一定认知或情绪障碍的青少年。&/li&&/ul&普通人同所谓“聪明人”之间的差距,在我看来,大抵如是了。&br&再次强调,这里的“聪明人”真的不是已经混到出人头地的成功人士,而是指在特定领域有超过一般人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专家。
区别就在于,聪明的人在他们的脑海中有一个更科学、精密、高效的“抽象地图”,这个地图里面存储的不是地标、边界、线路,而是概念、知识、事实和程序。他们跟普通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既拿着一张信息又多又全的好地图,又特别会从这些地图中高效提取与组合…
忽然发现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多了起来,再一次回过头来看看所写的答案,写点东西在前面,一是为了与其他答者做一个区分,二是为了更好、更清楚的解释自己的观点。&br&&br&我想许多人读下去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抱怨太长了。我也深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前面给大家一个类似目录和大纲的描述,以便大家更好的阅读:&br&&br&&br&&br&整个文章的脉络,首先是确定为什么人会喜欢自己?什么东西在起着支柱性的作用。&br&&br&然后基于此,确立一个可以多方面——大体上是心理和生理上——取得这种感觉的可操作性方法。又对操作性的方法进行了原则性的简化。&br&&br&最后是一点自己的私货,将问题扩展到了人得到“幸福”的一种“一致性”标准,最后那句总结,虽然有些绝对,也是在传达这种一致性的概念。&br&&br&一致性,其实就是在使得人们感知到自己拥有力量感,拥有一种控制感,从而带来自信心、自我认同等等的提高,使人取得身心的愉悦。&br&&br&&br&&br&看了 &a data-hash=&8ef8cf24255dfb3f69c8df0& href=&///people/8ef8cf24255dfb3f69c8df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吴泽泳& data-tip=&p$b$8ef8cf24255dfb3f69c8df0& data-hovercard=&p$b$8ef8cf24255dfb3f69c8df0&&@吴泽泳&/a&回答,我并不赞同这种对自己言语的方式,是因为这么做便是违背我主张的一致性——思想的一致性(也就是他说的听上去有点“精神分裂”的感觉,精神分裂不至于,但这种制造另一个人的方式更类似人格分裂)。与原来相比,这无疑会使得“自我矛盾”的现象出现的概率加大(想想小时候动画片里头脑里两个小人打架的场景),而对于选择困难的人或内心怯弱的人,可能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多了些自我欺骗的感觉。&br&&br&&br&&a data-hash=&d0ec0e7e29ce3fcd55ab2b& href=&///people/d0ec0e7e29ce3fcd55ab2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张三疯& data-tip=&p$b$d0ec0e7e29ce3fcd55ab2b& data-hovercard=&p$b$d0ec0e7e29ce3fcd55ab2b&&@张三疯&/a& 回答,让我有很复杂的感情,在操作性的方法上我们大体趋同,但本质上我们是两种类型的回答,我用的是理论性的思维,他用的是文学性的思维。&br&但我觉得诗人和文学家本身出现性格缺陷的原因,也是他们违背了一致性的原则,他们用诗歌和模糊性的词句得到了他们认为得到的答案,其实并没有得到答案,不具备绝对的概念上的认知。所以这些诗人和文学家,本身会埋下知道与不知道的概念误区,如果长此以往,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建立在不牢靠的、模糊的地基——文学性的语言——之上。如果有风暴来袭,想想空中楼阁的下场吧,会一瞬间坍塌。这也是许多文学家和诗人容易自杀的原因,当然,艺术工作者与他们的问题类似。&br&所以对于文学性,也就是鸡汤文的存在,可能更需要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他内部包含的一种“节奏”和“feel&,这种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br&&br&而我一直希望建立一个能够系统的、全面性的阐述一个问题的东西出来,这也是我也这个答案的原因。当然,这意味着无趣和冗长,有利有弊吧。&br&&br&以下是原文部分:&br&&br&———————————————————————&br&&br&&br&曾经花了很多心思研究这个问题,认真的来答一答。&br&&br&&b&一、首先来弄清楚,什么才是“喜欢自己”,这是一切的根本,到底是什么因素让我们喜欢自己。&/b&&br&&br&先从理论上诠释这个概念:&br&&br&一个人怎么会喜欢自己?我们常说的“我”的概念是什么?大体而言,人们一般指的“我”是一个思想上感知到的自己的意识和思维。&br&&br&我把“自我”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是社会的自我(我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关系,地位);第二个,是属于物质的自我(我们的衣服、身体、所有物);第三个,是精神的自我,即个人的内心和主观存在,是个人心灵和思维的集合。&br&&br&那么怎么让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呢?其实就是让精神性的自我,喜欢物质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1]&br&&br&那么现实中我们该如何做呢?&br&&br&我们可以改变许多方面达到目的,最重要的几个:肢体、.言行举止、.衣着、生活态度和方式以及亲密关系&br&&br&&br&&br&&br&&br&&b&二、其次,我们要弄清楚,是哪一种东西使得我们赞赏“自己”?&/b&&br&&br&&br&&br&&br&换而言之,我们需要弄清楚是谁桥接了“精神的自我”与“物质和社会的自我”。&br&&br&我们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身体,喜欢自己的言行举止,喜欢我们的衣着,喜欢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这里面,是哪个东西起着关键的作用?&br&&br&&b&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是可掌控的感觉。&/b&[2]&br&&br&喜欢自己的原因,来自于对掌控自己的一切的感觉。&br&&br&&br&&br&&br&一个简单的论证方式,就可以得到这个答案:&br&&br&我们如果失败,我们并不会讨厌自己,可能会抱怨运气糟糕;但是如果我们明显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失败,那么我们就会讨厌自己了 —— 我们丧失了对自己的控制。&br&&br&&br&&br&&br&&br&&br&&br&&br&&b&三、 &/b&那么,&b&如何做才能增加自己的掌控感? 或者说如何做才会喜欢自己?&/b&&br&&br&&br&&br&&b&1.从小事开始,严于律己&/b&&br&&br&这是增加掌控感最基本的开始,人的自信心本质上是一种掌控感,自信这种东西,来自于不断“成功”的积累,掌控感亦是如此。&br&&br&这并不是要你做什么都上纲上线,而是要你每天设置几个小目标,哪怕很小很小,比如洗袜子,洗盘子,自己做饭,去外边溜达溜达。&br&&br&在你做这些小目标的时候,你就会渐渐感觉到自己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能控制自己的思维方式,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不再是被周围的东西拖着走。&br&&br&&br&&br&&b&2.控制你的时间:&/b&&br&&br&&br&一个最具启发性的东西,是对于玩手机和刷网页的控制力度。&br&&br&有没有这种感觉,玩手机和刷网页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快,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时间就流失了。&br&&br&这种对时间丧失控制的感觉,会让你变得越来越消沉。&br&&br&这个时候,一定要限制自己不受控制的接触自己毫无抵抗力的东西的时间:&br&&br&&br&&br&如果你总是把时间浪费在玩手机上,那就限制玩手机的时间,定一个具体的时间玩,其他时间不接触它;&br&&br&如果你把时间浪费在游戏上,那你就定一个时间,在这一个时间内玩;&br&&br&如果你把时间浪费在和朋友聊天上,记着,找一个固定的时间见你的朋友。&br&&br&&br&&br&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增加你的控制感,增加你的自信心。二,可以让你更加尽兴,因为随着时间的缩短,你的注意力会在做这些事情时特别专注,这是人的大脑的一种自觉得反应。&br&&br&(PS:前一段时间有人说要戒了知乎,因为知乎浪费了大量时间,还无法构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但是限定上知乎的时间是必须的,知乎作为一个了解其他知识领域的窗口,和删选信息的途径还是很有效的)&br&&br&&br&&br&&b&3.让生活规律起来:&/b&&br&&br&&br&道理其实在控制时间里已经能够解释了,可以让你更加专注。之所以要在这里拿出来说,是因为让生活规律起来还包含很多东西,比如,让进食时间规律起来,让睡眠时间规律起来。&br&&br&这种规律性,是为了调整一个人的生物钟,调整一种周期性,增加自我控制感。&br&&br&一些朋友总喜欢熬夜,总喜欢不按时间吃饭,这无形中会打乱生物钟,也让自己的时间概念混乱,从而减少自我控制感。长此以往,身体也毁了。&br&&br&让生活规律起来,等你老的时候你就明白这又多么可贵,知乎上有人说,“没有什么工作是非要熬夜完成”,这句话非常对。&br&&br&&br&&br&&b&4.参加运动,多锻炼身体:&/b&&br&&br&&br&人的控制感,很大原因是间接的通过身体得到的。&br&&br&我时常奇怪为什么那些运动的人往往很开朗,也更加快乐。&br&&br&后来我在玩儿乒乓球时突然明白了,这是对控制力的增加。人在运动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对身体的控制力,而且随着这种运动的深入,技术的提高,对于自己的身体的控制感越来越强。在最后,这种控制感泛化到生活的所有环节,从而增加了快乐。[3]&br&&br&现在,你明白为什么那些运动的男性和女性的性格为何活泼,并且更加快乐的原因了吧?&br&&br&&br&&br&&br&另外说一条题外话,运动能够增加“性魅力”,懂了么?&br&&br&为何程序员和屌丝青年往往没有魅力?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我觉得,长期从事枯燥单一事情,并且长期不参加体育锻炼,从而使得精神到身体疲软,缺乏控制感的增加,面黄肌瘦,能有魅力才怪。&br&&br&记不清在哪里看了一个比较“歪”的结论,“两性魅力”来自三个地方:运动,外貌,和性生活。&br&&br&可见运动的重要性,关键是它能够增加人的自我控制感。而且我猜测,越是剧烈的运动,人的控制感越是强。&br&&br&其实运动还能增加人的耐力,锻炼人的性格和气质等等,但由于篇幅所限,这些东西都不讨论了。&br&&br&&br&&br&&b&5.吃饱饭:&/b&&br&&br&&br&你没看错,你没看错!这简直亮瞎钛合金狗眼有木有!&br&&br&但我很负责的说,没错,吃饱饭。而且一切控制感的最基础的一点就在这里。&br&&br&为什么?因为人本身是一个物质体,他的控制感如果应用生理学解释,不过是一种神经信号。&br&&br&那么人的这些神经信号的基础是什么?我不是学这个的,就不参合了。但一个很肯定的结论是,这种神信号是一种物质,无论是蛋白质还是其他的东西,它的基础是营养物质。&br&&br&为什么人在挨饿的时候先分解脂肪,而后分解蛋白质?因为蛋白质是组成人的组织的核心东西。你可以观察挨饿的人,他们面黄肌瘦,精神匮乏,毫无魅力可言。&br&&br&是因为他们缺乏合成神经信号的营养,缺乏合成“控制感”的激素性东西,自然的,也没有控制力了。&br&&br&吃饭多的人,他们的身体更健康;健康与吃饭多是互相促进的,你不健康也吃不下那么多饭不是?&br&而人的健康,是一个控制力的基础性因素。&br&&br&&br&另外研究发现,人在饥饿状态下,行为倾向于表现为【&b&单一】&/b&的应激模式,不懂得变通。饥饿本身影响认知思维的效率。&br&&br&&br&&b&6.亲密关系&/b&&br&&br&&br&人们幸福的源泉,是对拥有亲密关系的维持。想想永远有一个人懂你、爱你,你们相互支持,相互欣赏,这样的人,怎么能过的不快乐?&br&&br&对那些各个领域最成功的人物的研究,目前只有两点确定是类似的:一,对自己领域超越常人的热情,二,在家庭和学校时,往往有一个非常鼓励他们的人。&br&&br&中国古代所谓“先成家,后立业”,是有一定道理的。&br&&br&这个回答对婚姻导致的幸福感有专门的论述:&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婚姻是否能使人更快乐?&/a&&br&&br&而事实上,婚姻是亲密关系的一种,朋友等等亲密关系也有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幸福感。&br&&br&&br&&br&&br&&br&&br&&br&&br&当我们完成了建议之后,我们还要思考另一个问题:&br&&br&这一切的举措中,起到最核心因素的是哪一个?有没有一个原则,可以涵盖上面的举措。&br&&br&答案是,有的。&br&&br&那就是:&b&让一切回到它应有的位置去。&/b&&br&&br&&br&&br&手机的作用是什么?恐怕很难定性,但它肯定越了哪个界限,让它侵犯了我们的时间观念;&br&&br&社交的作用是什么?这更加难以定性,但它肯定越了某个界限。&br&&br&周围的一切的一切都应该有个界限,这个界限,应该由我们自己的主观价值观去定。&br&&br&当我们定立了这个界限,并按照这个界限去行动时,控制感就涌现了。&br&&br&&b&所以,给我们最终的启示就在这里,思考每一件事情的位置,然后让一切回到它应有的位置去。&/b&&br&&br&这就是我们如何喜欢自己的真实原因。&br&&br&&br&&br&&br&最后说一点儿私货吧:&br&&br&我认为,一个人幸福,不产生焦虑、恐惧等一切负面情绪的原则是——保持一致性。行为上的一致性,思想上的一致性等等,因为当你有了这种一致性,控制感涌现,你就会喜欢自己,也更加快乐。&br&&br&另外,要让这种一致性符合客观事实,这也是为何让一切回到它本来的位置,尽管这种位置因人价值观不同而异,但不可偏离事实过多,否则就会遭受现实的打击。&br&&br&我想,人生的苦难,皆可由这种态度战胜,那就是:绝不质疑自己的选择,也不对选择的后果有任何抱怨。&br&&br&&br&——————————————————————————&br&&br&&b&注:&/b&&br&&br&[1]当然也可以是精神的自我喜欢自己本身,这需要通过一些类似“修行”,例如一些内观法能够摒弃现实中的受挫,提升生活的满意度。但在这里我并没有将之纳入这个体系,因为没有类似的经历,对这方面也并不了解。&br&&br&所以在可增进幸福感方面我也删去了参加宗教仪式、瑜伽修行等等有宗教含义和神秘主义性质的东西。&br&&br&[2]这部分的灵感来自心理学理论主要参见 Ellen J. Langer ,上个世纪70年代关于控制力的一系列研究&br&&br&[3]神经生理学家Rodolfo Llinas 在他的一本《漩涡中的我》(I of the vortex)提到:内源性活力有助于基本存在感的诞生,而后者又是自我意识产生的根本。&br&&br&运动感知从某种方面来说调整了我们体内的活力。&br&&br&另外有一个关于人们恢复力的训练:先剧烈运动3分钟,休息2分钟,然后再运动3分钟,之后休息时间不断缩短.....这也有助锻炼人们精神上的回复力。这证明感知运动确实对于我们的精神状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br&&br&&br&————————————————&br&&br&最后,谢谢张三疯同学的推荐,谢谢大家的支持。&br&&br&同样是关于生活方面问题的,推荐我的另外两个回答,与这个答案有共通之处:&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期待的事情真的发生时,自己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开心? - 陈卓的回答&/a&,&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因过于关注细节、追求完美而导致做事拖延、效率低,怎么办? - 陈卓的回答&/a&&br&&br&&br&&br&对修改还不满意,以后可能过来继续改&br&&br& 版
忽然发现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多了起来,再一次回过头来看看所写的答案,写点东西在前面,一是为了与其他答者做一个区分,二是为了更好、更清楚的解释自己的观点。我想许多人读下去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抱怨太长了。我也深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前面给大家一个类似目…
谢谢邀请。&br&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分为A面和B面。&br&-----------------------------&br&&b&A面:&/b&&br&&br&先放结论:&b&几乎所有兴趣都可以发展为傍身之技,但是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具体的兴趣而在于人。&/b&&br&&br&对于这个兴趣发展为职业的过程的认识可以分几个点来说:&br&&br&&b&1.分清你的兴趣是消耗型的还是生产型的&/b&&br&喜欢上网是消耗型,喜欢开发网站则是生产型;&br&喜欢美食是消耗型,喜欢做饭烹饪则是生产型;&br&喜欢看电影是消耗型,喜欢制作影片则是生产型。&br&&br&消耗型的兴趣,消耗的是社会资源,或者个人资源(比如时间,健康),但是产出的资源很少或者远少于贡献给社会的;生产型的兴趣则刚好相反。&br&为什么要做这个区分?因为&b&兴趣能转化为职业的关键,就是消耗型兴趣转变为生产型兴趣。&/b&(当然,如果你的兴趣本身就是生产型的,那么就没有转化了,这个答案也就没什么好看的了。)&br&&br&职业之所以能成为职业,关键之处就在于它必须是生产资源的。&br&&br&&b&2.消耗型向生产型转换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b&&br&消耗型的兴趣要想变成生产型的兴趣,基本上都比较难。&br&因为消耗与生产,其实是两回事儿。&br&或者说,本质上根本就没有“转换”的概念,而是一旦你要去做一件以产出资源为目标的事情之时,你总是要“另起炉灶”的。&br&&br&另起炉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去做一件事情,生产一样东西。&br&从共性上来讲,不管你做的是什么事情,你总要面临一个人做事所要面临的典型情景与典型问题。&br&这些典型情景会使得你做的事情远远不是你想的那样的单纯,直接,会使得&b&你必须要做大量其它的,你不愿意做的事情。&/b&&br&&br&就像一个喜欢写电影剧本的人,写完之后才发现,他还要去找各种人,拉各种关系好让他的剧本被推广出去,被赏识一样。&br&&br&这世上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属性单一。&br&&br&&b&3.更加深入地探讨:关于职业与事业&/b&&br&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大多数能够转化成功(从消耗型转为生产型)的兴趣,能够从为自己创造乐趣转变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兴趣,&b&一定不是把兴趣职业化而是把兴趣事业化&/b&。&br&再次强调这个观点:是&b&兴趣事业化&/b&而不是&b&兴趣职业化&/b&。&br&&br&职业化与事业化的区分是什么?&br&&br&职业化意味着你做的事情属于一个&b&完整流程的一部分&/b&——如果事业是一部机器,那么你的职业只是这部机器里面的&b&一个小小螺丝钉&/b&而已。&br&事业化则意味着你在&b&创造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东西&/b&,你的劳动和你的最终产品&b&彼此没有分立。&/b&&br&比如说,在办公室里面负责文件整理,在团队里面负责某个部分的开发,就是职业;而在作坊里面完整地生产出一件东西,管理一个团队去完成你自己设定的目标,则是事业。&br&&br&马克思曾经讲到,劳动的异化,其实就是现代社会将生产从事业化转变为职业化。&br&&br&所以啊,题主,你这个问题问的是有一点问题的,&b&人类天生的属性是创造而不是依附&/b&。&br&人类如果能从一件生产资源的事件中获得快乐,一定是因为&b&获得了创造的快乐而不是生产的快乐&/b&。&br&&br&&b&4.关键在于人而不是兴趣&/b&&br&关键在于人是什么意思?&br&如果你是一个勤奋的人,一个能够从创造中获得快乐的人,一个能坚持不懈的人,那么不管你的兴趣是什么,你最后总是能完成转化的。&br&&br&相反,如果一个人品质有问题,那么无论我告诉他应该培养什么兴趣,他最后都无法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事业。&br&因为不管什么事业,开创起来都是十分艰苦的。&br&甚至可以说,有的兴趣,一旦你把它当成事业,你就会对它失去兴趣。&br&&br&所以,关键在于人(的品质)而不是特定的兴趣。&br&&br&以上。&br&------------------------&br&&b&B面&/b&&br&&br&谢谢各位点赞。&br&B面本来是想讲个故事,延伸探讨一下事业与梦想的,但是,想了想,太鸡汤了,还是不讲了。&br&&br&少即是多,A面已经说了很多想说的了,就不废话了。&br&希望有一天可以把B面的故事也化为逻辑论证。&br&&br&以上。
谢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分为A面和B面。-----------------------------A面:先放结论:几乎所有兴趣都可以发展为傍身之技,但是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具体的兴趣而在于人。对于这个兴趣发展为职业的过程的认识可以分几个点来说:1.分清你的兴趣是消耗型…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120 人关注
4002 人关注
388 个回答
4820 人关注
259 个回答
5068 人关注
320 个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山打字通2003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