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哲学里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论站了主流或者说是其他的流派基本不成立了呀!

超越马克思主义之原典马克思主义论析四
超越马克思主义之原典马克思主义论析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西方思想和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
作者:刘利华
日  来源:  浏览次数:0  文字大小:
  一、三大贡献之一:划圆了一个唯物主义地解释世界的模式
  虽然恩格斯和列宁都曾比较明确地集中论述过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所做出的革命性变革,但是却并没有系统地、集中地、具体地专门论述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想的贡献。笔者翻阅了一些从图书馆或网上找到的现在中国高校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发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贡献大同小异,比较有代表性的可归纳为三种。由陈先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一个严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第三,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第四,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第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性也是它所引起的哲学变革的重要内容。〔38〕这一概括的第四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能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家的&变革&,因为凡是能包容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的大哲学本身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都一定是统一的。而网上被研究生作入学考试复习之用的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一,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从而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在理论内容上,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三,在社会作用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强调哲学的使命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种说法的第一条也存在牵强的问题。老子已经区分了&道&与&学&的不同,其中包含了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的正确把握。再有就是陶德麟、汪信砚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中的概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造成的认识史上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克服了唯心主义的谬误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创造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第一次提供揭示了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生成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正确途径。第二,结束了旧哲学以解释世界为任务的局限性,第一次指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根本改变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第三,第一次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论,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辟了正确的道路。第四,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提供了彻底革命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9〕陶德麟、汪信砚的概括比较而言应算是最为贴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的,但是存在分类不够严谨的问题。如第二条贡献和第三条贡献实际上都以实践观的贡献为核心;而第一条与第四条实际内容上讲的是一件事,第一条可以纳入第四条。笔者下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和人类思想的独到贡献概括为三条,在论述了这三条贡献后,会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原则作进一步提炼。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所有西方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不曾唯物地去解释过人类社会的和历史的发展,也就是说,他们最多都只完成了下半截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而不能唯物主义地去解释人类社会和历史。例如费尔巴哈,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当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40〕恩格斯也曾批评费尔巴哈&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问题在于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但是,这一点费尔巴哈是做不到的。&〔41〕因此他们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解释模式是画不圆的,是缺半边的。但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却能把唯心主义贯彻到底,不但能唯心主义地解释自然而且也能逻辑一贯地唯心主义地解释社会和历史,即在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已经能提出一个把整个世界说圆的解释模式,而唯物主义还没有。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解释世界的模式,是对西方哲学史上空白的填补,当然也就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伟大贡献。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包含并统一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前所未有。这里既断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一伟大贡献,就不能不先对影响颇广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社会存在本体论&、&实践的本体论&、&恩格斯所谓'自然辩证法'是不存在的&、甚至&恩格斯曲解马克思&等诸如此类的流行误解做必要澄清。
  这些误解要先从对&本体论&即Ontology概念的辨析开始。Ontolog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解释,本体论是西方哲学中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中文译作&本体论&中的&本&为&本末&之&本&,&体&为&体用&之&体&,&本体论&三个汉字可说是深刻地把握了Ontology所涵盖的世界的&本原&和&本质&的意思。因为本体论所研究的存在并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终极实在。作为关于存在的学说,本体论所涉及的本体不是经验领域的存在,而是超出古往今来人类经验范围的。不同的本体论思想体系对于终极实在的认定不同,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种闪米特宗教中,其终极实在是&耶和华&或&安拉&,在佛教和印度教中是&空&、而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学说中是&道&,在毕达哥拉斯哲学中是&数&,柏拉图哲学里是&共相&或&理念&,在亚里士多德哲学里是&实体&,在黑格尔哲学中是&绝对精神&,在古希腊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中,有&气&、&火&、&水&、等不同表述,近代以来西方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里作为终极实在的&本体&则是&物质&。本体论之&本体&的最基本的意思就是终极实在。
  西方哲学发展到近代,认识论问题突出出来,如何证明人有能力达到对本体以及作为认识对象的存在的正确把握成了问题。渐渐地人们相对于认识论,也把涉及存在论的问题笼统地说成是本体论问题。这就有了相对于认识论而言的存在论意义上的本体论一词的引申的意思。比如谈及西方当代历史哲学,人们会将其区分为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谈及西方道德哲学,也可以区分为道德本体论(如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当代人本主义伦理学)与道德认识论(如把道德语言而不是把道德实践设为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元伦理学)。许多中国学者在使用本体论一词时事实上对&本体论&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并不清楚,只是笼统地知道:&本体论就是哲学学说中最基本的理论,它是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中心,是哲学学说的基础、出发点和逻辑进展主线;因而,正是有了本体论,哲学学说才显示出了自身特有的风貌。&〔42〕有的学者表现出对&本体论&概念的&偏爱&,比如,说马克思的本体论学说经历了&自我意识本体论&、&情欲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产劳动本体论&和&社会存在本体论&等五个阶段〔43〕。这是在不了解本体论这一概念的内涵,又对马克思本人思想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情况下可笑的臆断。显然无论在相对于认识论的存在论意义上,还是在相对于经验存在的终极实在的意义上,这样使用本体论概念都是不通的。也有的学者表现出对&本体论&概念的&厌恶&,比如大包大揽地指出:&哲学本体论的辉煌年代从爱利亚学派开始到黑格尔,就已经开始终结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迷梦破碎了,任何寻求世界的终极本原并建构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的哲学,如果不是太过于轻浮,就是太过于无知。&〔44〕其实,这种赶着西方当代哲学的时髦要终结本体论可说是既太过轻浮,又太过无知的表现。因为即使西方哲学史上的所有本体论哲学都存在偏颇,也只能说是这些哲学对本体的把握有必要改善,而不能说,哲学不应当有对本体──无论是终极实在还是现实存在──的关照。
  卢卡奇早年(1919年)为了反对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科学主义或历史机械决定论,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只限用于历史和社会领域。恩格斯对辩证法的表述之所以造成误解,主要是因为他错误地跟着黑格尔把这种方法也扩大到对自然界的认识上。然而辩证法的决定性因素,即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非来自我们关于自然的认识中。&〔45〕晚年,在1967年为《历史与阶级意识》写的《新版序》中,他意识到,他的上述观点&客观上落入了具有多种不同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的思潮之中&,而这些思潮的共同点则是,&它们都冲击了马克思的本体论根基。&&只把马克思当作一种社会理论、社会哲学,因而忽视或否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理论。&这时的卢卡奇意识到,&一方面,可以证明,正是唯物主义自然观造成了社会主义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真正根本的分歧。不把握这一点,就弄不清哲学上的争论,例如有碍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做出清晰的阐释。另一方面,这种对社会范畴在方法论上的明显抬高,也歪曲了这些范畴真正的认识论功能。它们特定的马克思主义性质被削弱了,它们高于资产阶级思想的真正进展经常被无意识地抹杀了。&〔46〕卢卡奇认为这种背离对其经济学观点也产生了影响,造成的理论后果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最重要的现实支柱消失了,这种以尽可能激进的方式推断马克思主义根本革命含意的企图,失去了它真正的经济基础。&&这意味着这一变化过程所依据的那种本体论的自然客观性消失了。这也意味着从真正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理解的劳动与劳动者的进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消失了。&〔47〕而卢卡奇晚年(1969年)在其长篇巨著《社会存在本体论》和其后写出的《社会本体论导论》中,虽然他设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主要是相对于&社会存在认识论&而言,却并不与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为终极实在的本体论冲突。此时的卢卡奇明确修正了自己早年否定自然辩证法的错误,他认为&既然对马克思来说,辩证法不只是认识的原则,而且是任何具体现实的规律,那么,这样理解辩证法就不可能只适用于社会,它应该在非有机和有机的自然界有相应的前史,本体论定义上的辩证法如果不是普遍的,它就是无定义的。&〔48〕卢卡奇明确地强调,在考察社会存在的本质和特点时,&人们必须考虑存在的-般问题,更确切地说,即三大存在类型(无机自然、有机自然和社会)的差别和联系。不理解这种联系及其原因,人们便不能够正确地列举社会存在的真正本体论问题,更不用说得出与存在的特性相适应的答案。并不需要深奥的知识就可以肯定,人直接地,最终无条件地属于生物学的存在领域。人的生存,即其起源,发展和完结,都肯定且最大限度地基于这种生物学的存在。还应该看作明显的是,不仅在他们的所有的生命表现中由生物学所确定的存在形式,至今也没有停止同无机自然界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并存,而且作为社会存在,如果没有同这个领域的不间断的相互作用,人类就不可能存在,无论内部和外部也都不可能发展。&〔49〕
  卢卡奇虽然已经纠正了自己的理论失误,然而如今这种否定自然辩证法的立场却仍然是一些中国挑大梁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念念不忘,写了一本一本又一本专著来坚持的基本观点。断言&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50〕或&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51〕者有之;认为将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视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对黑格尔和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极其低层次的生吞活剥&〔52〕者有之;认为辩证法的&本体论根据既不是自然物质世界,也不是人的思维活动规律,而是人的本源性的生存方式和人的存在&,马克思的辩证法的根基是&生存论&〔53〕的也有之。而所谓&本源性的生存方式&无非是&实践活动&的一种新颖表达而已。这些&时髦&成果,虽然看似分别长在了本体论、辩证法、生存论、实践论、认识论、历史观这些不同的枝杈上,其实基本思路都是一个:恩格斯呀!我们瞧不起你,你太给马克思哲学抹黑啦!笔者不明白,这种极不正常的心理怎么竟象是传染病一样流行。更不明白,这种拾人余唾并且不会带来任何自我牺牲的作为,还被冠之以&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54〕。
  事实上,恩格斯是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或马克思哲学的大功臣。马克思由于不能不把其一生主要精力放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研究方面,因此,其哲学著作只集中于1843年~1948年之间,在此期间其哲学思维集中于历史观和社会领域的问题,集中于新的历史观的创立。而马克思哲学如果仅仅停留于对历史观的唯物主义论证,相对于先于他和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西方哲学而言,其哲学体系仍不可能成为一个能自圆其说的深刻的解释世界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模式。那就会导致一种与旧唯物主义者正相反的&病态&,即上半截儿是唯物主义,下半截是唯心主义或下半截是别人可以做任意理解的其他什么主义。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列宁已经参透。列宁为什么要长篇大论地批判马赫主义或经验批判主义?就是因为经验批判主义动摇了唯物主义本体论基础,而唯物主义本体论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前提。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构成,从时间维度看,毫无疑问,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提出在先,然而从逻辑维度看,恩格斯后来花大力论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人的通过劳动从动物脱颖而出,都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可缺少的理论前提。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哲学贡献,这个彻底唯物主义的解释之圈儿就划不圆。这么简单的道理马克思不会不懂,因此,马克思曾明确地表述过其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前提: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是作为禀赋和才能、作为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的;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55〕
  不仅在1844年马克思是这样的看法,到1845年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仍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56〕
  那么如何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呢?即这个圈儿怎么才能划圆呢?为什么别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不曾划圆,而唯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才能把它划圆呢?从思想机制上看,要达到这一哲学伟大成果,首先一定要超越还原论思维模式而代之以辩证法思维模式,也就是说,一定要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其次,一定要跳出象牙塔中以概念构造体系的路子而从实际出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旨,即一定要把真实地改造世界的&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地解释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最重要的建构性概念。关于将实践的维度引入哲学这一贡献,留待下一节中再集中论述。这里。我们先来看辩证法思维模式的作用。
  恩格斯对于世界的辩证存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图景的论述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中相当多,这里只引他别处的一段: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57〕
  然而,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收集,而人则从事生产,人制造最广义的生活资料,这是自然界离开了人便不能生产出来的。因此,把动物社会的生活规律直接搬到人类生活中来是不行的。〔58〕
  有些学者对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进行比较,提出两者有三大差异:前者是从实践出发,后者是从自然界出发;前者从本体论维度理解实践,后者是从认识论维度理解实践;前者是从人的问题着眼,后者是从纯粹思想的问题着眼。〔59〕这真是无视思想史事实和史料简直到了令人惊愕的程度。其实只要去翻翻这两篇论著,都能很容易地看到,无论在前者还是在后者中,都既没有否定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逻辑前提,也没有忽视人的实践的能动作用;都既包括了以实践解释和把握社会存在的维度,又包括了实践的认识论维度;都既涉及了人的问题,也涉及了人的思想认识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所有的著作中谈到生产、劳动、经济生活、阶级斗争等等的时候,难道不都是在充分实现具体的意义上谈实践吗?难道上引恩格斯强调&人则从事生产,人制造最广义的生活资料&不是在强调&实践&吗?难道只有围着&实践&的概念,只停留于对&实践&的最抽象的哲学议论上,才叫没有忽视实践吗?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采取了独特的哲学史视角,这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又一伟大贡献。由于采取了这样一种马克思自己没有采用过的新视角,因此他在该书第四章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论述也就别具新意。他没有再重复他和马克思共同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精典概括,而是重点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并且在这样做的时候,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自觉地贯注于其中。在这一章中,恩格斯在概述了由于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辩证的自然观开始出现,人们有条件把自然界的发展看作是历史过程了之后,很自然地转到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求上: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的话,那么,
  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60〕
  据此,旧唯物主义&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而要想探索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61〕
  接下来,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地解释了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一切争取解放的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因此,至少在这里,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62〕包括宗教和哲学在内的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63〕
  关于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笔者认为孙荣在他的《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书中的概括是目前国内对同一问题研究中最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实际的。由于对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地划圆了解释世界的理论之圈儿这一哲学贡献的认定,这里将孙荣的研究成果摘要如下。
  孙荣指出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三重关系:共同创立者、阐述者和发展者、理解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之一,恩格斯以其独特的方式、通过特殊的道路独立地完成了哲学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并深刻影响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作为主要阐述者和发展者,恩格斯详细论述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自然观、辩证法和社会历史理论,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时存在的一些理论不足并纠正了过去的一些&错误&;作为理解者,恩格斯主要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辩证的唯物主义&,这种理解与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或&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既存在着相互一致的方面,也存在相互差异的方面。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主要有:总结哲学史,提出和阐述&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一元论的世界观,加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基础;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反对不可知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知论原则;实现马克思的遗愿,结合人类原始史的研究,揭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发展&两种生产&的理论;发展唯物史观中各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理论,纠正过去唯物史观阐述方面的&过错&。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上,恩格斯所看重的&辩证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所突出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或&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一些差异,它们主要表现在对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关于唯物主义形态的划分、对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的评价、对哲学出发点的定位以及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理解上。但是这些差异却是在更为根本的一致性基础上发生的,它们并不破坏这些基础一致性。这些一致性表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毫不含糊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对立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哲学,是以物质为其整个哲学本体论的终极实在,而与精神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相对立的物质一元论的哲学,是把实践看作&人的思维的最切近的基础&的哲学,是坚持唯物地看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哲学,即把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作是客观的过程,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最基本的矛盾,是全部历史发展的基础。〔64〕
  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圆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之圈儿,相对于沿着&Z&字型路发展的西方哲学来说确实是了不起的填补空白的巨大思想贡献,然而如果以包含了中国哲学智慧的人类哲学为参照,就会发现,这样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却仍然带着抹不干净的西方思维固有的还原论的致命伤。西方哲学史上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是实体性的,或者是唯物主义──将物质实体作为终极实在,或者是唯心主义──还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将精神实体作为终极实在、或者是二元论──主张物质与精神两种实体同等重要,或者是泛神论的──自然实体与上帝这一终极实体完全合一。到现当代,又从实体论之本体论发展出另一个极端:&本体论终结&了,索性把本体论整个地扔掉。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哲学智慧所持有的&道&本体论,我们确实大概只有跟着西方哲学跑的份儿。然而如果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哲学思维的&道&思维之至简至大至博至深,那么就能很容易地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解释世界的模式,实际上只是从黑格尔的只强调归根结底是鸡生蛋的极端跳到了只强调归根结底是蛋生鸡的极端,从唯心主义的绝对主义跳到了唯物主义的绝对主义。两种绝对主义都包含了西方工具理性主义的自负,以为理性能逻辑地、科学地回答一切问题。
  由于这种绝对主义的理性自负,黑格尔和马克思及恩格斯都看不到人类认识能力的终极有限性,因此把康德逻辑地证明了人的认识能力的终极有限性这一伟大贡献,视为&不可知论&〔65〕,因此也不能理解,人类对于意义的自由追求和由此实现精神的自我超越的努力根本不能被纳入科学理性或经验理性的范围之内。很自然地,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康德通过探讨&实践理性&来开辟人类实现心灵自由之理性途径的努力简单地理解为软弱无力的德国市民的&善良意志&,指责&康德只谈'善良意志',哪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协调都推到彼岸世界。康德的这个善良意志完全符合于德国市民的软弱、受压迫和贫乏的情况,他们的小眼小孔的利益始终不能发展成为一个阶级的共同的民族的利益,&&&。〔66〕
  康德用四个二律背反逻辑地证明人不能达到对于终极实在的确切知识。其实他所证明的问题并不深奥,是每个对自己的生命何来何去提出反思的人都会遇到的。我们每个人在追问&我从哪里来&或&人从哪里来&时,如果从&爸爸妈妈生了我&一直追问下去,追问到人从猴子变来,再追问到从有机大分子合成蛋白质,甚至追问到宇宙大爆炸,也仍是追不出那个起始的头儿来的。如果被问者以神学的方式回答说&是从上帝来&,那么理性还会问&上帝从哪来?&康德证明的是人在寻求这样的超验问题之解时,他的认识能力必然会遇到其跨越不了的界限。而在经验的范围里,康德并不是&不可知论&,他与证明理性没有能力获得具有普遍规律性知识的休谟完全不同,他以其视角的哥白尼式转变为契机,设定人用时间和空间的纯直观形式整理感官获得的现象形成感性经验,再以知性纯范畴整理感性经验将规律性普遍性赋予认识对象,得到科学领域具有可靠性、规律性和普遍性的先天综合判断,证明了人有能力获得经验领域的真理性知识。
  我们一直把康德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具有终极有限性的证明错解成&不可知论&,这一方面起自黑格尔自负地以为用辩证法思维方式可以轻松解开康德之结。黑格尔甚至说:&康德指出了四个矛盾,这未免太少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有矛盾。在每一个概念里都很容易指出矛盾来。因为概念是具体的,因而不是简单的规定。所以每一个概念包含着许多规定,这些规定都是正相反对的;这些矛盾康德叫做二律背反。&〔67〕黑格尔认为康德发现了矛盾是很重要的,但是黑格尔认为矛盾是正常的。另一方面则根据恩格斯的&实践&反驳。恩格斯把康德和休谟都归于&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一类哲学家,他说&对于驳斥这一观点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凡是从唯心主义观点所能说的,黑格尔都已经说了;&&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68〕黑格尔不理解理性,即使是象他所具有的那样高度辩证的理性,也仍然要面对人的认识能力的终极有限性。恩格斯这里所持的用实践来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观点对于克服康德认识论的先验主义成分是有意义的,但是用来批驳他所谓的康德的&不可知论&却可以说是牛唇不对马尾,因为人类的生产实践永远是在人的经验范围内的活动,它所能证明的科学认识康德并不认为不可知。然而,人的实践永远不可能把宇宙的起源重新来过一遍。不要说宇宙的起源了,就是让现在的猴子演变成人,这种实验,也不具有成功的现实可能性。
  与此相关,康德发现人的认识能力的终极有限性的意义并不只限于使人类获得一种深刻的自知之明,更在于为人的生活中信仰维度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提供了理由,也为人突破任何绝对主义的本体论提供了前提。因为人对终极实在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严格地说都具有&假设&的性质,因此不同的本体论应当能互相容忍,互相对话。不应当是非此即彼、我真你假、我对你错的关系,更不能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康德本人对于实践理性即道德理性的研究中对意志自律的论证,更是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传统独一无二的伟大贡献。在康德之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对自由的论证,都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和政治、经济、思想的自主权利应得到尊重和实现的角度,即所看到的都是外在自由,唯独康德看到人要获得人的尊严和做人的资格或人的身分,不能没有内在自由的维度,不能不意识到做为人&应该&如何。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彻底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没有康德这些伟大思想的立足之地的。
  上面已经论述了,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不但需要辩证法而且需要从实际出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方向。这一理论取向,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第二个伟大的贡献:把实践的维度引入哲学。
  【附注】
  38、陈先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26~32页。而笔者教着的2006级本科生所使用的教材中删掉了第五条,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性&。
  39、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674~682页。
  40、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8页。
  4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41、230页。
  42、朱宝信:《本体论缺失: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内部分歧探源》,《东方论坛》2000年第三期,16~20页。
  43、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第197~206页。
  44、张一兵、蒙木桂:《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44页。45、卢卡奇:《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和阶级意识》,王伟光、张峰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9月版,正文第五页。
  46、卢卡奇:《新版序》(1967年),同上书,序言页第八、九页。
  47、同上,第九页。
  48、卢卡奇:《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德文版第一卷564页,转引自张西平:《卢卡奇》,见《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十卷社会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52~153页。
  49、卢卡奇:《二十世纪文库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3月北京第一版,第二~三页。
  50、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第49页。
  51、王南湜、谢永康:《后主体性的视域──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76页。
  52、张一兵、蒙木桂:《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第109页。
  53、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92~193页。
  54、杨耕:《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总序。见上引三本书序言页第四页。
  5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版,第120页。56、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7页。
  57、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33页。
  5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2页。
  59、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第88~98页。
  60、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47页。
  61、同上,第248~249页。
  62、同上,第250~252页。
  63、同上,第253~254页。
  64、参见孙荣:《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38~198,246~273。65、参见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5页。
  66、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11~212页。(待核)
  6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版,第279~280页。
  68、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5~226页。
  二、三大贡献之二:把改变世界的实践维度引入哲学
  在康德哲学中,&实践&已经是重要范畴,但是与其说康德引入哲学的是&实践&概念,不如说他引进的是&实践理性&的概念;与其说他引进了&实践&,不如说他只引进了&实践概念&。而康德&实践理性&之&实践&泛指人类生活中需要人自主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一切活动,因此康德的&实践理性&实际上讲的是&道德理性&。前面已经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能包容康德在这方面的伟大贡献,这固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引入西方哲学的新东西,却是康德之前和之后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都没做到的。他们将实践的维度引入哲学,同时可以说是使哲学走出哲学家的象牙塔,使哲学针对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直接提供改变世界的主体力量以思想武器。如果说康德把人在认识领域和道德实践领域主体能动性突出出来可以称得上是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的话,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哲学从象牙塔中拉出来,让它走入时代的生活,变成工人阶级改变自己命运的思想武器,那简直可称得上是西方哲学领域前无古人的普罗米修斯式的思想暴动了。在德国近代以来的哲学家中,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韦伯的话能讲明白,那是因为他主要是社会学家;弗洛伊德的话能讲明白,那是因为他主要是心理学家。其他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从海德格尔到哈贝马斯,他们让人不明不白,因为他们基本上是学究而不是中国人理解的哲人,他们缺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种让哲学直接影响社会实践的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著作,无论涉及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自然辩证法,无论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与其他西方哲学家相比,都是很自觉地从实际出发,努力把话讲的通俗明白,使哲学能成为人,特别是劳动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其社会理想的理论参照、工具和武器。也就是说,他们在哲学上表现出了一种与西方哲学思辨特点非常不同的&务实&倾向。而这一倾向,甚至在马克思写他的博士论文中就体现出来:&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并且作为一种意志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实,──这是一条心理学的规律。&〔69〕到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更加鲜明地展示出他所追求的哲学最为关心的生活实际是当时受压迫最深的工人阶级的解放。&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70〕
  这种强烈的要进入生活的冲动,几乎是马克思青年时虔诚地信仰基督而立志&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宿命。有此志向的马克思岂可对进入他的视界的现实苦难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他对西方哲学那种不屑人间琐事的高傲态度的叛逆心理与他过人的哲学天赋结合起来,导致他一定要提出一种西方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哲学,──以实践为支点的历史唯物主义。
  所以曾经在青年黑格尔派中作过小弟弟的马克思,必定会成为其大哥哥们的批判者,在接受费尔巴哈对基督教批判的思想成果的同时,马克思就已经开始超出了费尔巴哈。在受到施蒂纳的影响的同时,马克思已经注定要对他的生活于社会之外的&有个性的人&进行清算。篇幅的关系,这里只引黄克剑的一段精彩论述来概括马克思与整个德国哲学界走出黑格尔哲学之笼罩,以及马克思所由之脱颖而出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的思想背景:
  随着绝对精神的神圣灵光的黯然隐去,现实的人的价值主体地位愈来愈真切而具体地确立,这是青年黑格尔思潮最大的历史功绩。&&从施特劳斯的&实体&,到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从费尔巴哈的以&类&相称的&人&,到施蒂纳的作为&唯一者&的&个人&,整个思潮的起落跌宕无疑对于马克思是一种成全,而马克思最终以他的&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的新历史观,证明了他是一个值得成全的人。〔71〕
  马克思是明确地以实践为取向才发现了他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而他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也是通过被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内涵的&实践&才得以界定的。
  1843年,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72〕然而,马克思同时看到,&这种批判撕碎锁链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更加鲜明地展示出他所追求的哲学最为关心的生活实际是当时受压迫最深的工人阶级的解放。&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7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借助于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异化&的道路,在把人的类本质理解为理想的劳动即&自由的自觉的活动。&〔74〕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异化性质。马克思认为,恰恰是人在劳动或生活中,&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即是说,劳动既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又是人的本质的确证。&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但&&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75〕
  然而在异化劳动的情况下,&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而使另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却注定了劳动者的愚钝、痴呆。&〔76〕劳动不是肯定劳动者,反而成了否定劳动者、反对劳动者、置劳动者于死地的活动了,这就是&异化劳动&。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与自己的产品相异化,与自己的生产行为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从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马克思也正是在确立自己的实践观的过程中,发现了黑格尔现象学所自觉遵循的否定的辩证法的秘密。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解释世界的系统所以能采取一种否定之否定之&三步舞曲&的程式,实际上是因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真正的因而是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77〕只不过黑格尔是用唯心主义的哲学抽象,把这种人类通过实践这一活生生的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不断深化的创造世界的过程理解成绝对精神的运动,&所以他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78〕
  由于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把握是通过了&劳动&或&实践&的环节,因此,马克思几乎在接受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的同时,就已经站在了高于费尔巴哈的水平线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还肯定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他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实质是用思辨的形式对宗教思想的论证,为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奠定了基础,将立足于人的现实感性存在的可实证的肯定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对立起来。时间只过了半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对理解。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79〕
  马克思对劳动、生产、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使他破天荒地第一个发现了实践是人的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唯物主义历史观正是由此出发才得以形成。
  如果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和&生产&是&实践&的经济学表述,那么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无疑就是是&劳动&、&生产&的哲学表述。而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更进一步,把理论地抽象为哲学&实践&的概念,进一步上升到理论的具体,&提纲&中的&实践&被表述为&生产活动&或&生产物质生活&的活动,而这──无论表述为&实践&,还是&生产&则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解释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状态之本质的&钥匙&: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80〕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81〕
  请注意,为了生活人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即以改变世界为特征的实践,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以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论证共产主义的合理性的逻辑前提却并不是实践,而是对人的未被异化的类本质的假定,所谈的&异化劳动&是相对于未曾异化的人的理想的劳动即&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而言的。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清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大思路,从人类要存在和延续下去,不能不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一显而易见不证自明的事实开始,一步一步论证了,人们在产生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为了能进行生产,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关系──生产关系。马克思特别强调,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工具生产。劳动工具不仅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他说明这个意思最著名的经典表述就是:&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82〕
  由此马克思主义解释了不同时代表现不同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方式都是由生产方式的不同决定的;解释了社会分工、阶级的出现都是以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为条件的;解释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制度都是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的;解释了人类思想,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其变化,归根结底是由包括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社会存在决定的;解释了一种人类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形态的历史必然性归根结底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与原有的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发生冲突,这种矛盾又表现为维护原有生产关系变得陈旧腐朽的上层建筑与代表新生产关系的新上层建筑之间的冲突;解释了以往人类历史发展之所以要以阶级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因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83〕,而&迄今所发生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84〕。虽然&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然而马克思认为他的新贡献在于,他证明了: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85〕
  从实践出发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就这样把人类思想史上以往一切对历史的解释完全翻过来,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
  实践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形成的建构性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建构性概念。尽管有上面已经论及的恩格斯对于实践可以驳倒康德之&不可知论&的误解,实践被引入认识论,仍然对康德认识论的误区、法国18世纪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误区、黑格尔认识论的误区,以及费尔巴哈认识论的误区都有纠正作用。在人的经验认识领域里,康德认为人的知识的普遍性可靠性是由先验的主观认识形式赋予的。法国18世纪唯物主义者无法解开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的谜团。黑格尔以&主体即实体&的辩证观点来解决世界的可知性和认识的真理性问题,既是存在着的实体,又是能动的主体的绝对精神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对象化,扬弃对象化的自我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在达到无限的多姿多彩的丰富的同时,也达到了将整个发展与认识过程包容于其中的深刻认识。费尔巴哈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致命问题:把人的思维抽象为绝对精神的思维,颠倒了主词(人、存在)与宾词(思维、属性)的相互关系,因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过是基督教中的上帝的思辨表达。他提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只有在把人理解为这个统一的基础和主体时,才有意义。然而,费尔巴哈所论证的认识,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86〕。总结上述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及成果,我们不得不承认,只有当改造世界的实践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引入哲学认识论,才真正使人在经验领域的一切科学认识的可靠性、普遍性获得了论证。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在做出把改变世界的实践维度引入哲学这一伟大贡献时,也留下了很大的漏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整个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认识论的不严谨。第一,虽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关注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切入,通过人类现实的社会实践来解答历史之谜,而不是象以往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那样,从远离社会实践的思辨或直观的理论范围内寻找历史之外的某种范畴作为历史之谜的解。然而他由之开始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仍是被舍弃掉其现实存在的丰富多彩的多重因素,而被抽象为只是为了活命而进行物质生产的人。这仍是一种还原论的极其简单化的理论处置,因而是一种违背人的存在真实的不合法的抽象。相对前此的西方历史哲学来说,在这种抽象的形式下,过去一直被遮蔽的人的存在的物质性方面被显露出来,这是马克思哲学的贡献;然而,它同时又将人的精神、情感、意志、理性的存在方式等等都排列在受实践这一物质过程决定的从属的或第二位的地位。人的生产实践被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设定为一种纯粹的物质过程。事实是,从事实践的人,当他能从事&自由的自觉的&实践活动的时候,他也一定同时也在进行着理性、情感、意志、欲望的活动。作为生产力的人,从来都不是象机器或动物那样,只有吃喝拉撒睡等等生理的需要。而恰恰是同时有着情感等精神活动的人,才是现实的人。也就是说,人无论如何根本不可以被还原成一种只从事物质生产的活机器,而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由以开始的起点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被假定是先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才能进行其他人类活动的。第二,在对历史认识科学化的追求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为认识论的重要范畴,它本身不具有内向度,它所指向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它所能提供的衡量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尺度只反映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程度,而根本不涉及人文意义的维度。这一缺失与中国哲学&成德为行&的思想相比犹为突出。这一严重的理论缺陷,表现在一个很少有人置疑的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实际上,人类在社会领域的实践本身都必须接受人类历史地形成的普遍的人类价值标准的规范和评判。希特勒如果在二次大战中成功了,并不能证明他的法西斯理论的正确。更浅显地说,小偷盗窃的成功,并不能证明他偷东西的理论的成功。
  不过,尽管有这些明显的漏洞,不能否认的是,与马克思把改变世界的实践维度引入哲学这一伟大贡献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第三大贡献,即对于人民群众历史积极作用的发现。
  【附注】
  69、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58页。
  70、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9、15~16、16页。
  71、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解读》,东方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44页。
  7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一、一~二页。
  73、同上,第二页。
  7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75、同上,第50、51页。
  76、同上,第46页。
  7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16页。
  78、同上,第112页。
  7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4~57页。
  80、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8~60页。
  8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92页。
  82、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42页。
  83、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7页。
  8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13页。
  85、马克思:《致约.魏德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47页。
  86、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8页。
  三、三大贡献之三:人民群众历史积极作用的发现
  这一贡献虽然不止是相对西方思想史,甚至相对于中国思想史来说也是伟大的发现,然而这个题目却不用写太多,因为它也是前面两大贡献合乎逻辑的推论。世界上所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姑且不论完全持英雄史观,把人民群众看成是历史进步的消极因素的极端观点不论,就算是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在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由于都不具备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理论视角,因此也都不曾象马克思这样完全肯定地论证过过人民群众的历史积极作用。19世纪中期至末期,俄国的民粹派,肯定农民和农业的历史作用,却同时否定工人和工业──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思想虽然意识到&民可载舟,亦可覆舟&,老子虽有人民乃衣食父母的思想,然而居于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却有很深的社会等级观念,主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毛泽东早年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可以视为同情人民群众态度的一种典型代表。他认为&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毛泽东这里的&小人&是指从事&农、工、商业,终日经营忙碌&者〔87〕。在创办工人夜学时,他曾有一段话:&我国现状,社会之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之国民,此辈阻碍政令之推行、自治之组织、风俗之改良,教育之普及,其力甚大。&〔88〕这种态度概括来说,对于人民群众有一种同情态度,不忍丢下他们不管,但是,同时认为他们的&中坚&作用,是社会进步的沉重负累,任何想要推动社会进步人,都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实际上也只是不可忽视人民群众的存在的意思,并没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进步的一种积极因素。
  然而,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因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被视为人类社会和历史的最重要的基础,相应地,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人对历史的贡献最大,也就名正而言顺。正是沿着这个思路,马克思指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89〕马克思看到了这样一种显而易见的历史真实:&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90〕恩格斯与马克思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完全一致,他的表述更加清晰而鲜明: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这个阶级的名称、社会地位改变了,农奴代替了奴隶,而他自己又被自由工人所代替,&&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很明显的,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91〕
  与此一致,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看到在历史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候,人民群众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他们认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陷于唯心主义的&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92〕所以恩格斯提出,考察历史变化的原因时,一定要把目光聚集在&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93〕。而他们对于人民群众争取自己权益的斗争则由衷地赞美,比如马克思赞叹巴黎公社的起义:&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94〕&巴黎全体人民──男人、妇女和儿童──在凡尔赛人攻进城内以后还战斗了一个星期的那种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他们事业的伟大&〔95〕。他们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96〕&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97〕
  肯定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阶级群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主动积极的创造作用,不但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针对那时还表现为&虚伪&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掩盖着的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有其正当性,就是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看,劳动群众作为人的尊严和人格,也是应当得到尊重的。现在,人类已经把对包括劳动群众在内每个人的基本权力的尊重都视为人类应当认同的普遍价值,并在联合国1948年《普遍人权宣言》中确定下来。但是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应当承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劳动群众历史作用的揭示,是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在历史观中的深化。
  对于人民群众历史积极主动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意味着对于杰出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的限定。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在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似乎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人民群众与杰出历史人物构成的历史发展主体中,是人民群众为一方面,而杰出人物为另一方面相对而言的。在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中,忽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对历史发展的曲解,而指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也不应当否定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更人民群众的一个个体所起的作用能够等同于一个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没有作出论证,因此,从马克思开始直到毛泽东都表现出了一种对劳动群众品质的无条件的赞美,和对&附&在剥削阶级之&皮&上的知识分子&毛儿&们的一种不屑。
  【附注】
  87、毛泽东:《致黎锦熙信》(日),《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88页。
  88、毛泽东:《夜学日志首卷》(1917年11月),同上,第96页。
  89、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94页。
  90、马克思:《致路.库格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80页。
  91、恩格斯:《必要的和多余的社会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15页。
  92、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22、104页。
  9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49页。
  94、马克思:《致路.库格曼》,《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99页。
  95、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页。
  96、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45页。
  97、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685页。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思想史上的上述前无古人的新贡献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自己没有对于他提出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作过明确的概括,恩格斯虽然在《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也讲过&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98〕但是,他也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基本原则进行过明确提炼。倒是列宁讲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99〕。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不止一处引用过列宁此话。邓小平的说法则更加简练:&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100〕&活的灵魂&一词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论及毛泽东思想时也被用在对毛泽东思想中最有生命力的内容的概括。《决议》在&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一章中,把毛泽东思想概括为六个方面,然后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个《决议》是一个政治文本,其学术思想性相当低。认为&立场、观点和方法&至关重要,是毛泽东最先提出来的。毛泽东在1938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中,专门讲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来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101〕而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则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要学会运用马恩列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102〕。从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成了我们的一句口头禅,但是至今它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可以说多数重复其重要性的人,包括江泽民胡锦涛在内都未必清楚。因为还没有谁胆大包天到把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出来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说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不少颇有影响的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者,都提出要区分马克思主义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他们有的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归结为&活东西&,有的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等等理论视为&活东西&,从他们对此概念的运用上可以看出,他们所谓的&活东西&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内容。和&生命力&相关的研究也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特点的把握上。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103〕黄楠森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两个不可或缺的鲜明特点:一个是它的意识形态性,即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一个是它的科学性,即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一致性。&〔104〕毛、黄二人的看法有相通之处,但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实践性不完全等同于科学性。近来还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概括为几个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阶级性与人类性的统一、原则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105〕这种说法多少有些替马克思主义涂脂抹粉的意思了。上述概括虽然都暗含着对马克思主义最有生命力的内容的一种领悟,但如隔靴搔痒、雾中看花,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原则的直接揭示。
  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也与此问题沾边儿。王修智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必须坚持的,丝毫不能动摇。&他认为从《共产党宣言》时起提出的,以后又被坚持并完善了的&这些原理主要包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思想;关于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命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等。&〔106〕
  中国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流行的&行话&或&套话&实际上也涉及这个问题。其研究属&传统派&的,即其知识结构大多是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而来的,喜欢讲的&行话&或&套话&是,&老祖宗不能丢&,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属&时髦派&的,即其知识结构大多是从西方现、当代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返回马克思的,则讲另一种&行话&或&套话&,喜欢讲马克思思想或马克思哲学的&在场&、&不在场&、&上手状态&、&当代性&、&当代处境&,或&当代入场路径&,&问题意识&、&解放意识&、&人文关怀&等等,其实他们在这些浓厚的&学院奶味儿&中强调的无非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下和未来还未过时。笔者这里用&学院奶味儿&来形容,意思是他们自以为用了几个新词儿就高深莫测,要是在马克思祖爷爷、列宁太爷爷、毛爷爷眼里,不过一群喜欢赶新潮、追时髦的根本成不了什么事儿的酸奶宝宝而已,&跳蚤&恐怕都算不上。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界限。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有问题,那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问题,而马克思则是无法超越的。马克思无法超越,主要是一头儿跟黑格尔哲学的伟大相关联,另一头跟后现代的批判性相关联。&传统派&与&时髦派&讲的是两种语言,彼此几乎无法沟通。但是到底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原则或&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什么,大家却都很笼统,很少有学者作专门论述,多数都是&难得糊涂&的状态。在这样的氛围中,李德顺在这个问题上直奔主题就让人不由得为之一爽了。
  李德顺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或根本原则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如果想找到一种最简单明确的表述,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两句话:实事求是,一切为了人民!'&〔107〕这是迄今为止笔者搜集到的笔者之外的其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原则的最鲜明的表述。
  这样看来,笔者发表于《人文杂志》1998年第六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与她的生命力》一文中和1999年《两个里程碑──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异同论》一书中的见解到现在也仍值一提。
  说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这是中国大陆体制内学者不断地反复咀嚼而常嚼常新的话题,但是都说不到点子上。比如,陈先达在在2003年第二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曾针对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学生的提出的&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否会过时?&的疑问,发文&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他论证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的三条理由,文不对题,其实在逻辑上都站不住脚。一是说马克思探讨的问题并不限于自由资本主义而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因而是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规律性的探讨。这个理由的问题显而易见:说马克思主义过时,并不否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整个资本主义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探讨对象,而是说他对这些规律的看法本身会带有其时代局限性。二是说应该区分马克思文本中某个论点的过时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然而提问者问的就是,为什么马克思的个别论断可以过时,而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三是说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及其功能。陈先达强调,最重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面对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结论。而他明确提及要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提问者问的可能恰恰是:&这什么这类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会过时?&四是陈先达试图从马克思认识论高度来回答,而他的思路本身就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其提出的衡量社会人文学说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恰恰是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我们要告诉学生,一种历史上产生的思想体系或学说在当代是否还有价值,最根本的是取决于它自身包含的真理性,而不是取决于它产生的时间的长短先后。如果以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就不能适用于今天,那产生于18世纪的学说应该如何看?依此类推,产生于17、16世纪或更早的思想岂不是一文不值吗?这种看法,实际上一笔勾销了人类的认识史。&从超时代、超阶级的眼光去衡量一种人文思想的价值,这没有错,但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和方法。悖谬的是他以这一正确的却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这类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论证相比,笔者1998年发表的文章仍然可算是更高水平。
  那时,思想还处于马克思主义的庐山之中的笔者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有三条,一是它的价值原则,即为全世界大多数人谋利益。这里的&价值&限定于&人文价值&,特指人对于善恶、美丑、厉害、好坏的意义认定。与其相对而言的是客观真实性原则,或韦伯的&目的─工具理性&原则。《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8〕一是它的认识原则,这就是实事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实际研究,而不是他们的想象或用某种现成公式去套现实而得出的结论。一是它的目的原则,即以改造世界,或实践为理论的目标。在《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说,过去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9〕这三条原则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任何一个社会历史问题的论述中。在所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这三条原则都是不言而喻的。这三条原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核。
  笔者当时是这样论证这三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原则的:
  首先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需要的理性表达。人类离开改造世界的实践就一天也不能存活。而要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对客观存在的对象有一种真的,即符合客观存在本性的认识,认识原则就是在求真认识的需要和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在人的实践中,光有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也还不够,因为人必须取舍事物,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去改变世界,因此人类还必须有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因此就一定会产生价值原则。实践、求真、求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以人类社会为最大关注对象的思想体系,就必然要对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其次,它们是被人类的历史发展证明了的真理。大多数人利益的实现是历史在曲折发展中体现出来的进步方向。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相对于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相对于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中,每一个后继的社会形态相对于前一个社会形态的进步性,都表现为更多的人,特别是更多的劳动群众在更广更深的程度上的解放。实事求是的原则既是被整个人类历史证明了的,也是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凡人琐事证明着的唯一正确的认识原则。从人们每天从事的各种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到人类社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每一个进步,不都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和规律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基础上才成为可能吗?实践的原则,更是一个无须赘言的人类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公理。人类离开实践,就不能生存,不能发展,也不可能延续。没有实践,也就没有人化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人类社会和人类思想的进步。
  第三,以这三条基本原则为基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将自己与其他思想体系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与所有其他西方人文学科不同的地方首先就在于,它不但把历史研究建立在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基础上,而且它还第一次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上实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空想社会主义也声称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但是却缺乏实现其价值理想的客观依据;古典政治经济学也曾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些客观规律,但是它的目的是论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永恒。这意味着其价值标准是狭隘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最博大的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有机统一起来,说明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实践既是善的,也是真的;既是符合理想的,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这三条最基本原则不但使自己高出其他思想体系,而且也是区别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一切反马克思主义者,包括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假马克思主义,都在实质上反对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原则。一切具有无产阶级立场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者,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但却不能自觉地做到实事求是。他们所以违背马克思主义是由于他们犯了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认识错误。还有相当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马克思主义价值的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纯学术、纯概念体系进行研究,而不是把它作为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这样的人因为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原则,因此只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而不能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者。
  那时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这三条最基本原则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历史和人类思想史的长河,是人类思想史中最具生命力的真理。它们先以萌芽状态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思想前提中,成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思想动力之一。马克思的价值取向在他还是中学生时就开始形成了。马克思中学作文中体现出来博爱的理想,不仅可以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中发现,在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的著作中找到,而且也贯穿在基督教的教义中。
  后来马克思在现实斗争中,将&人类福利&具体化为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的劳动阶级的解放。但是如果马克思在青年时代确立的不是这种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而是为个人谋私利的人生目标,那么显然他绝不可能成长为后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而实事求是的认识原则的形成,则既得益于自然科学进步和近代工业的发展,又得益于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重要影响。从理论方法上看,无论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还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其积极方面都是实事求是的结果,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随着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的深入,他看到了实践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由此又进一步了解了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重要作用。正是凭借着对于实践本质的把握,马克思真正扬弃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
  马克思主义这三条最基本原则,给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内在动力。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对客观事实进行研究,对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进行整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通过对社会的和历史的实事求是的研究,他们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把哲学变成劳动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和趋势的概括,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的结果。同时它的结论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科学社会主义则更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有机统一。它确认,历史的主要创造者,是创造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他们也本应是历史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和主人。
  马克思主义的这三条最基本原则,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在最大时空范围内存在与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这些规律是一直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现实社会生活之中的,但是只有到了19世纪,只有当无产阶级作为历史发展前途的代表,以自为阶级的姿态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人类才具备了发现它们,概括它们和自觉地运用它们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就成了19世纪明确提出和自觉运用这些人类最一般规律的思想高峰。马克思主义这些最基本原则的生命力很可能是与人类共终始的。
  马克思主义这三条基本原则,使马克思主义具备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机制,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生命力也就在此。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原则是实事求是,因此,当实事发展变化了的时候,马克思主义也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任务形成新的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在社会进步与落后、前进与倒退、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两种势力的斗争中,它总会有一种明确而自觉的取舍,寻找对于现实问题的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解决,从而推动人类历史向着公正、和谐和美好的方向前进。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原则是改造世界,所以它时时要受到实践结果的检验。在实践中行不通的,会得到纠正,在实践中成功了的,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而在马克思主义自我超越的过程中,这些最基本原则是不能超越的。假设这些最基本原则被超越了,那么结果一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否定。
  马克思主义的三条最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相互规定的。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规定着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的奋斗目标,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对各种社会问题是肯定或是否定,是取还是舍。真要想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就必须实事求是,必须将其付诸于改变世界的实践,不然的话,就不是真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切主张都应当反映客观规律,而不是不着边际的空想。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投身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而实践既是实事求是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没有实践,既不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也不可能实现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这三条基本原则还规定了其实现的途径:具体化。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贯彻这三条最基本原则时,都必须把它们与本民族历史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如果只认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这些最基本原则,充其量只能是&死&马克思主义,而死马克思主义当然就已经不是马克思主义了。
  坚持这三条最基本原则,还有一个处理好这些最基本原则与一些次基本原则的关系问题。这三条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但是一些以这些最基本原则为指导,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概括出来的次基本原则,则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加以适当的修正和发展的。但是新的概括,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三条最基本原则,才可以称之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110〕
  而这三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们讲到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时,一般会想到,在哲学领域里,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完美结合,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则会想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互为支撑,互相论证的整体性。实际上这种理解是不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在于,构成其理论最基本原则的三位一体,或立场、观点和方法,其实也使它构成了任何大哲学都不可缺少的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的完整内容:其立场相当于价值论、其观点相当于本体论,而其方法也就是其认识方法论。有这样一种哲学作内核,使其整个体系有一种开放性,和与实践的相通性,它从最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到具体的生活层面能一贯到底。即它不仅可以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它被应用于什么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它就拥有什么组成部分。比如,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于人类学研究,会形成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应用于民俗学研究,会形成马克思主义民俗学。不但在空间的维度上会有这样的开放性,而且在时间维度上,它也确实是可以做到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因此,也才会有列宁阐发的帝国主义或战争与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邓小平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读者您读到这里大概会深感疑惑吧?笔者对马克思主义有这样的认识,还怎样超越出来呢?确实,笔者在很长时间里,与现在担纲&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学者相比,在对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普遍性的坚信程度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这幅马克思主义的&眼镜&那时牢牢地罩住笔者的整个理论视野,虽然笔者极为好学,从不拒绝学习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但是笔者那时却深以为&可以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一切&,对一切信息都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眼镜去看、去理解、去综合,去吸收的。那种自以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也就站在了人文学术研究中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之高峰上的洋洋自得,那种以为看透了非马克思主义的各家思想实质而不屑与其争辩的可笑的傲慢,也恰是笔者过去的态度。现在,笔者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基本可以概括为上述三条,然而,现在再来审视这三条原则则看到它们&大有问题&。为什么现在能看出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大有问题&呢?因为经历了一段人生逆境,笔者理性地从庐山中走出来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所在。
  【附注】
  98、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74页。
  99、列宁:《共产主义》,《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页。
  100、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待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82页。
  101、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33页。
  102、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797页。
  10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4页。
  104、黄楠森:《谈谈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日《光明日报》。
  105、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685~691页。
  106、王修智:《全面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日《光明日报》。
  107、李德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从一个平常问题引发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五期第8~12页。
  10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83页。
  109、《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7页。
  110、刘利华:《两个里程碑──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异同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118~124页。《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与她的生命力》一文在互联网上也可以搜索到。并有一署名&晓垣&的人写出了商榷文章也发在互联网上。
本文引用地址:
关键词阅读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