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规范的强度怎么算?

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的计算--《南京工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的计算
【摘要】:本文评述了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计算的现行方法。根据我院结构研究室所作的试验结果,作者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用国内外研完者的试验资料验证了本文的建议方法。结果表明:与现行设计规范(TJ10—74)方法相比,建议方法的概念较清晰,计算精度较好。
【关键词】:
【正文快照】:
一、引言 笔者在试验研究钢筋混凝土双向偏心受拉构件强度的过程中,探讨了双向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的计算问题。分析表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提出的、并已列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I。一74)))附录五的计算方法〔‘二,「‘J,虽然计算比较简单、安全,但是,也有如下不足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庆响;[J];建筑结构;200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进刚;程文瀼;虞锦晖;何高勖;;[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章雪儿;虞锦晖;;[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卷)[C];199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邦达;;[J];建筑结构;1986年06期
鲍质孙;;[J];建筑结构;1991年01期
吴邦达;[J];建筑结构;2002年03期
鲍质孙;[J];建筑结构学报;1989年05期
章雪儿,虞锦晖;[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1991年01期
朱伯龙;吴明舜;;[J];同济大学学报;1978年01期
何高勖,虞锦晖,吴小慧;[J];土木工程学报;1995年03期
周克熹;[J];西南工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庆响,肖芝兰;[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立人;;[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4期
左文凯;肖燕;唐业茂;;[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左晓明;叶献国;杨启龙;;[J];建筑结构;2009年03期
李峙;;[J];广东科技;2010年02期
刘文珽;黄承逵;;[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5期
倪诗阁;;[J];铁道标准设计;1985年10期
吴慢平;王泽军;吴军利;;[J];山西建筑;2007年22期
赵鸿铁;;[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裴卫东;;[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龚绍熙;刘立新;;[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庆响;肖芝兰;;[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章雪儿;虞锦晖;;[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卷)[C];1990年
段晓农;杨竹鹃;;[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尹新生;范雪梅;;[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吕西林;张佑启;关国雄;;[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付跃升;张庆明;黄风雷;;[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李永梅;高向宇;韩月;;[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马全和;刘劲松;杨晓丹;;[A];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A];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赵法林;傅晓磊;;[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龚文峤;[N];中华建筑报;2010年
张莉 本报记者
陈建兵;[N];四川日报;2011年
;[N];中国建材报;2011年
李晨风;[N];科技日报;2007年
浙江省温州市畜牧兽医局
季旭仁 余颖;[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杨渭源;[N];科技日报;2001年
邓书恒;[N];石家庄日报;2005年
朱娅琼 陈祎淼;[N];中国工业报;2007年
王伟;[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李宗长;[N];新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刚;[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李兵;[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黄选明;[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阎西康;[D];天津大学;2005年
张远高;[D];清华大学;1990年
Ousmane MARIKO;[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赵亚平;[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徐强;[D];河海大学;2005年
张大英;[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景萌;[D];天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王敏;[D];重庆大学;2005年
吴继峰;[D];湖南大学;2005年
焦宇晖;[D];重庆大学;2007年
卢钦先;[D];中南大学;2008年
郑同亮;[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梁艳;[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郑继光;[D];吉林大学;2006年
王展生;[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杨兴民;[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钢筋砼矩形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计算方法--《住宅科技》1996年02期
钢筋砼矩形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计算方法
【摘要】:正 1 公式推导 在对钢筋砼受弯构件进行正截面强度计算时,根据四个基本假定和经过简化后的等效应力图形(图1),则由单筋矩形截面在强度极限状态下的静力平衡条件ΣX=0,ΣM=0,可得到两个强度计算的基本公式: (1) (2)式中M_(?)—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M—设计弯矩; f_(om)—砼弯曲抗压强度设计值; f_y—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X—砼受压区高度; A_s—纵向受拉钢筋的截面积; h_o—截面有效高度。 在理论上,要求解受压区高度X和所需的受拉钢筋面积A_s这两个未知数,就要联解(1)、(2)两式,相当麻烦。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一般均按书本和有关手册推荐的“实用表格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U375【正文快照】:
1 公式推导 法”进行计算,这种方法虽然比利用基本公式 在对钢筋硷受弯构件进行正截面强度计 求解简便,但在具体设计计算中,一方面查表算时,根据四个基本假定和经过简化后的等 需要内插,易出差错,另一方面查表需要翻资效应力图形(图1),则由单筋矩形截面在强 料,也不甚方便。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世昌;[J];水运工程;1985年11期
李太锁;[J];邮电设计技术;2002年06期
刘俊柏;[J];水运工程;1983年12期
屈立军;[J];建筑技术;1996年12期
张贵寿;[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冀志辉,邓美荣;[J];山西建筑;2000年01期
申东华;;[J];科技风;2009年24期
李太锁;[J];山西建筑;2002年10期
朱华俊,陈风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2年03期
叶列平,赵树红,方鄂华;[J];工程力学;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建昌;林拥军;陈志;黄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谢育良;曹征良;;[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卷)[C];1990年
赵建昌;;[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严承璋;;[A];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飞渭;江世永;彭飞飞;陈正平;李庆枫;陈龙;;[A];第二届全国土木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沈涛;梁书亭;;[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刘国团;郭海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邹雪芹;闻海英;;[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魏丽杰;康仲录;汪丽萍;;[A];第十一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李士恩;;[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邵文蛟;[N];中国保险报;2005年
曾菊敏;[N];中国航空报;2004年
范六九 言柏康 王原根;[N];建筑时报;2006年
齐爱军;[N];科技日报;2000年
余伟炜(浙江绍兴);[N];建筑时报;2007年
王姮;[N];健康报;2006年
记者 宋鹏
通讯员 杨冀川;[N];中国石油报;2006年
刘远;[N];南京日报;2008年
龚辉平;[N];中国船舶报;2008年
;[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强建国;[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刘文会;[D];吉林大学;2005年
张智梅;[D];上海大学;2008年
郭小农;[D];同济大学;2006年
李庆华;[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朱江;[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管仲国;[D];同济大学;2006年
徐秦;[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杨平;[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刘明涛;[D];天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植春;[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张岩俊;[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周增柱;[D];郑州大学;2009年
陈周熠;[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顾文龙;[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庄家智;[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李立;[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徐秀英;[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涂杰;[D];天津大学;2005年
黄燕平;[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实例 -
内 容 简 介本书是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及1993年对该规范局部修订后的内容进行编写的。内容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受弯、受压、受拉、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和设计实例;钢筋混凝土牛腿、剪力墙、深梁承载力计算方法和设计实例;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冲切及局部受压计算方法和设计实例;钢筋混凝土预埋件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实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实例及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常用资料等。本书内容丰富、技术标准新、计算方法准确,设计实例具有系统、全面、实用性强的特点。本书可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科学研究人员参考。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实例 -
目 录1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1.1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1.1.1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承载力1.1.1.1计算方法1.1.1.2设计实例1.1.2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承载力1.1.2.1计算方法1.1.2.2设计实例1.1.3T形截面受弯承载力1.1.3.1计算方法1.1.3.2设计实例1.1.4环形截面受弯承载力1.1.4.1计算方法1.1.4.2设计实例1.1.5圆形截面受弯承载力1.1.5.1计算方法1.1.5.2设计实例1.1.6双向受弯构件的受弯承载力1.1.6.1计算方法1.1.6.2设计实例1.2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1.2.1按构造要求配置箍筋的条件1.2.1.1计算方法1.2.1.2设计实例1.2.2仅配置箍筋的受剪承载力计算1.2.2.1计算方法1.2.2.2设计实例1.2.3配置箍筋和弯起钢筋的受剪承载力1.2.3.1计算方法1.2.3.2设计实例1.3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裂缝宽度及疲劳强度验算1.3.1受弯构件的挠度验算1.3.1.1计算方法1.3.1.2设计实例1.3.2受弯构件裂缝宽度验算1.3.2.1计算方法1.3.2.2设计实例1.3.3受弯构件疲劳强度验算1.3.3.1验算方法1.3.3.2设计实例2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2.1轴心受压构件2.1.1配有普通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2.1.1.1计算方法2.1.1.2设计实例2.1.2配置螺旋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2.1.2.1计算方法2.1.2.2设计实例2.2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2.2.1基本规定2.2.1.1大小偏心受压的判别2.2.1.2偏心距增大系数的计算2.2.1.3受拉边或压力较小边钢筋应力的计算2.2.1.4轴向力偏心距的计算2.2.2不对称配筋大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2.2.2.1计算方法2.2.2.2设计实例2.2.3不对称配筋小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2.2.3.1计算方法2.2.3.2设计实例2.2.4对称配筋大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2.2.4.1计算方法2.2.4.2设计实例2.2.5对称配筋小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2.2.5.1计算方法2.2.5.2设计实例2.3I字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2.3.1大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2.3.1.1计算方法2.3.1.2设计实例2.3.2小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2.3.2.1计算方法2.3.2.2设计实例2.4环形与圆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2.4.1环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2.4.1.1计算方法2.4.1.2设计实例2.4.2圆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2.4.2.1计算方法2.4.2.2设计实例2.5沿截面腹部均匀配置纵向钢筋的偏心受压构件及双向偏心受压构件2.5.1沿截面腹部均匀配置纵向钢筋的偏心受压构件2.5.1.1计算方法2.5.1.2设计实例2.5.2双向偏心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2.5.2.1计算方法2.5.2.2设计实例2.6偏心受压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与裂缝宽度验算2.6.1偏心受压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2.6.1.1计算方法2.6.1.2设计实例2.6.2偏心受压构件裂缝宽度的验算2.6.2.1计算方法2.6.2.2设计实例3 钢筋混凝土受拉构件3.1轴心受拉构件3.1.1正截面受拉承载力3.1.1.1计算方法3.1.1.2设计实例3.1.2裂缝宽度验算3.1.2.1计算方法3.1.2.2设计实例3.2矩形截面偏心受拉构件3.2.1不对称配筋小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受拉承载力3.2.1.1计算方法3.2.1.2设计实例3.2.2不对称配筋大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受拉承载力3.2.2.1计算方法3.2.2.2设计实例3.2.3对称配筋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受拉承载力3.2.3.1计算方法3.2.3.2设计实例3.2.4均匀配筋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受拉承载力3.2.4.1计算方法3.2.4.2设计实例3.2.5对称配筋双向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受拉承载力3.2.5.1计算方法3.2.5.2设计实例3.2.6偏心受拉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3.2.6.1计算方法3.2.6.2设计实例3.2.7偏心受拉构件裂缝宽度验算3.2.7.1计算方法3.2.7.2设计实例3.3环形与圆形截面偏心受拉构件3.3.1环形截面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受拉承载力3.3.1.1计算方法3.3.1.2设计实例3.3.2圆形截面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受拉承载力3.3.2.1计算方法3.3.2.2设计实例4 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4.1纯扭构件受扭承载力4.1.1矩形截面纯扭构件受扭承载力4.1.1.1计算方法4.1.1.2设计实例4.1.2T形和I形纯扭构件的受扭承载力4.1.2.1计算方法4.1.2.2设计实例4.2弯剪扭构件受扭承载力的计算原则4.2.1截面限制4.2.2弯剪扭构件受扭承载力的简化计算条件4.2.2.1不考虑剪力,只按弯扭构件计算4.2.2.2不考虑扭矩,只按弯剪构件计算4.2.2.3不进行剪扭计算4.2.2.4按弯剪扭构件计算4.2.3弯剪扭构件最小配筋率4.3弯扭构件受扭承载力4.3.1计算方法4.3.1.1弯扭构件受弯承载力计算4.3.1.2弯扭构件受扭承载力计算4.3.1.3弯扭构件的配筋4.3.2设计实例4.4剪扭构件受扭承载力4.4.1计算方法4.4.1.1矩形截面剪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4.4.1.2T形和I形截面剪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4.4.1.3剪扭构件的箍筋叠加4.4.2设计实例4.5弯剪扭构件受扭承载力4.5.1计算方法4.5.1.1截面限制与判别简化计算条件4.5.1.2弯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4.5.2设计实例5 钢筋混凝土叠合式受弯构件5.1叠合式受弯构件的计算规定5.1.1叠合构件的组成5.1.2叠合构件计算规定5.1.2.1施工阶段有可靠支撑的叠合构件5.1.2.2施工阶段不加支撑的叠合构件5.2施工阶段有可靠支撑的叠合式受弯构件5.2.1计算方法5.2.2设计实例5.3施工阶段不加支撑的叠合式受弯构件5.3.1计算方法5.3.1.1受力阶段与内力设计值5.3.1.2叠合构件承载力计算5.3.1.3叠合构件钢筋应力验算5.3.1.4裂缝宽度验算5.3.1.5挠度计算5.3.2设计实例6 钢筋混凝土牛腿6.1在竖向力作用下的牛腿6.1.1截面尺寸6.1.2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6.1.3局部承压应力验算6.1.4设计实例6.2在竖向力和水平拉力共同作用下的牛腿6.2.1截面尺寸6.2.2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6.2.3水平箍筋和弯起钢筋6.2.4设计实例7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深梁7.1钢筋混凝土剪力墙7.1.1剪力墙正截面承载力计算7.1.2剪力墙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7.1.3设计实例7.2钢筋混凝土深梁7.2.1一般要求7.2.2承载力计算7.2.3设计实例8 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冲切计算及局部受压计算8.1受冲切承载力计算8.1.1不配置箍筋或弯起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板8.1.2配置箍筋或弯起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板8.1.3阶形基础8.1.4设计实例8.2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8.2.1局部受压区截面要求8.2.2配筋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8.2.3设计实例9 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埋件9.1 轴拉预埋件9.1.1计算方法9.1.2设计实例9.2受剪预埋件9.2.1计算方法9.2.2设计实例9.3拉弯剪预埋件9.3.1计算方法9.3.2设计实例9.4压弯剪预埋件9.4.1计算方法9.4.2设计实例10 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结构10.1概 述10.1.1钢筋混凝土多层房屋框架结构的应用10.1.2框架结构房屋的平面、立面布置10.1.3框架结构的布置和型式10.1.3.1框架结构的布置10.1.3.2框架型式10.1.4计算原则和计算简图10.1.4.1计算原则10.1.4.2计算简图10.2框架结构的荷载与地震作用10.2.1框架上的荷载10.2.1.1竖向荷载10.2.1.2水平荷载10.2.1.3温度作用10.2.1.4吊车荷载10.2.2底部剪力法近似计算水平地震作用10.2.2.1适用条件10.2.2.2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计算10.2.2.3质点i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等效地震水平荷载)10.3多层框架结构内力、位移计算10.3.1框架结构内力计算10.3.1.1计算方法选择10.3.1.2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弯矩二次分配法10.3.1.3水平荷载作用下的D值法10.3.2框架结构位移计算10.3.2.1弹性水平位移的计算与限值10.3.2.2弹塑性位移的验算与限值10.4荷载效应、内力组合10.4.1梁、柱不利内力控制截面10.4.2活荷载不利位置的布置10.4.2.1每跨活荷载分别布置10.4.2.2近似活荷载不利布置10.4.2.3满跨布置10.4.3荷载效应、内力组合10.4.3.1荷载效应组合10.4.3.2内力组合10.5框架结构内力增大与调整10.5.1非抗震、抗震结构统一内力增大与调整10.5.2抗震结构的内力调整10.5.2.1结构的抗震等级10.5.2.2柱的内力调整10.5.2.3框架梁的内力调整10.6抗震框架结构的截面配筋计算10.6.1抗震框架的截面配筋计算10.6.1.1抗震框架截面承载力表达式10.6.1.2抗震框架截面配筋计算10.6.2抗震框架结构对构件截面的限制10.6.2.1框架梁10.6.2.2框架柱10.7设计实例11 单层厂房结构11.1概 述11.1.1单层厂房结构布置11.1.1.1地震区单层厂房的平面布置11.1.1.2地震区单层厂房的竖向布置11.1.2单层厂房计算的一般规定11.1.2.1非地震区11.1.2.2地震区11.1.3计算简图11.1.3.1计算单元11.1.3.2计算简图11.2排架结构的荷载与横向地震作用11.2.1排架结构的荷载11.2.1.1恒荷载11.2.1.2屋面活荷载、雪荷载和积灰荷载11.2.1.3风荷载11.2.1.4吊车荷载11.2.1.5温度作用11.2.2横向水平地震作用11.2.2.1横向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11.2.2.2底部剪力法计算横向水平地震作用11.3平面排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横向)11.3.1平面排架结构内力计算的方法11.3.2柱位移计算公式11.3.2.1等截面柱位移计算公式11.3.2.2单阶柱位移计算公式11.3.3铰接排架的内力计算11.3.3.1等高铰接排架的内力计算11.3.3.2不等高铰接排架的计算11.3.3.3铰接排架的内力图11.3.3.4排架计算例题11.4排架的横向刚度验算11.4.1排架的横向刚度计算方法11.4.2对吊车梁顶面标高处柱的位移值Δk的限制11.5横向排架的地震效应调整11.5.1钢筋混凝土柱考虑空间工作和扭转影响的调整11.5.2高低跨交接处钢筋混凝土上柱空间工作影响系数11.5.3吊车桥架引起的地震作用效应的增大系数11.6横向排架的荷载效应和内力组合11.6.1柱不利内力控制截面11.6.2荷载效应组合11.6.3内力组合11.6.4柱配筋计算11.7单层厂房的纵向抗震验算11.7.1纵向抗震验算的方法11.7.2修正刚度法(适用于单跨及等高多跨厂房)11.7.2.1计算简图与假定11.7.2.2纵向基本自振周期11.7.2.3柱列的纵向地震作用11.7.2.4柱列构件水平纵向地震作用11.7.3纵向构件的承载力验算11.8单层厂房设计实例12 钢筋混凝土结构常用设计资料12.1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定12.1.1计算规定12.1.2允许挠度与裂缝宽度限值12.1.3伸缩缝12.1.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12.2混 凝 土12.2.1混凝土强度标准值与设计值12.2.2混凝土弹性模量12.2.3混凝土疲劳强度设计值12.2.4混凝土疲劳变形模量与混凝土剪变模量12.2.5混凝土保护层12.3钢 筋12.3.1钢筋强度标准值12.3.2钢筋强度设计值12.3.3钢筋弹性模量12.3.4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疲劳强度设计值12.3.5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12.4构件计算12.4.1有屈服点钢筋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b12.4.2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计算12.4.3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ρ12.4.4柱的计算长度12.4.5各类钢筋的1.6―ξb值12.5配 筋 率12.5.1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12.5.2构件最大配筋百分率12.6构件构造12.6.1梁内箍筋的设置12.6.2框架柱12.7其他资料12.7.1钢筋的计算截面积及公称质量12.7.2每米板宽内各种钢筋间距时的钢筋截面面积12.7.3弯起钢筋的长度12.7.4钢筋的截面面积、质量、周边长度、弯钩长度及排成一层时的最小梁宽度b值表参考文献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03:47:47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关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抗弯强度的计算方法分析
jQuery("#divNotLogin").html(_html);
微信扫一扫收获行业前沿信息
关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抗弯强度的计算方法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梁的荷载-挠度曲线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进行受力分析,介绍了计算截面的极限抗弯弯矩的两种方法,并提出今后强度计算的发展趋势。&&&关键词: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强度计算&&&关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抗弯强度的计算方法分析 一、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受力特征&&& 梁的荷载-挠度曲线能够综合反映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现在我们通过研究梁的荷载-挠度曲线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进行全过程分析。不同预应力度适筋梁的理想化的荷载-挠度曲线。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受力特征,介于全预应力混凝土梁(&=1)与普通钢筋混凝土之间(&=0)。当没有使用荷载(包括梁本身的自重)作用时,钢筋混凝土梁没有变形;而预应力混凝土梁已受预加力的作用,梁已有反拱度f0。此时,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反拱度要比全预应力混凝土梁小。在正常使用阶段,梁同时承受恒载与可变荷载,产生外力弯矩,即图中的Mp+Mg,在这一状态,钢筋混凝土梁受拉翼缘开裂,梁处于带裂缝工作状态,此时,梁的挠度已经比较大;对于全预应力混凝土梁在这一阶段预压受拉翼缘没有出现拉应力,梁仍出在弹性工作阶段,其挠度也较小;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这一阶段处于弹塑性工作状态,允许微裂缝出现,梁的挠度也介于钢筋混凝土与全预应力混凝土梁之间。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即梁破坏时,适筋的钢筋混凝土梁有很大的变形,破坏时延性较好,有明显的预兆;全预应力混凝土梁直至破坏挠度都比较小,破坏时呈脆性,没有明显的预兆;对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如果设置有一定数量的非预应力受力钢筋,那么,在破坏时也会有较大的挠度,有明显的破坏预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如何使结构在全过程都处于较合理的工作状态,单一按全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来设计,是不经济也不合理的。因此,完全可以根据结构使用性能的要求,将其裂缝宽度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按部分预应力的概念来进行设计。&&& 关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抗弯强度的计算方法分析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计算&&& 梁的正截面强度一般是指梁破坏时某控制截面能承担的极限弯矩。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知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一般是采用混合配筋的,即同时配置有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受力钢筋,而非预应力钢筋通常采用中等强度的钢材,也可采用高强度钢材,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型式的钢材,非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都是有粘结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正截面强度的计算与全预应力混凝土梁或钢筋混凝土梁一样,我国规范GBJ-89与规范JTJ023-85都给出了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的计算公式。这些计算公式都是在某些假定的基础上经过简化后得出的。对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构件,由于同时采用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钢筋混合配筋,特别当采用无屈服台阶的冷拉钢筋或高强钢丝作非预应力筋配筋时,要精确计算截面的极限抗弯弯矩就比较复杂。现行的传统计算方法可采用试凑法或简化的分析法。现介绍如下。&&&关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抗弯强度的计算方法分析 三、强度计算的应变协调分析的试凑法&&&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抗弯强度较精确的计算方法是采用应变协调条件的试凑法。如矩形截面,当非预应力钢筋采用中等强度的钢材时,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在极限弯矩Mu作用下,截面的内力所示,&ps为Mu作用下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一般还认为: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粘结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应达到其抗拉强度设计值。在极限弯矩Mu作用下,破坏截面的极限拉力为:T=Tp+Ts(1-1)Tp=Ap?&ps(1-2)Ts=As?fy(1-3)受压区混凝土应力取等效矩形块,均布应力&c=0.85fc,则压力的合力:C=0.85fc?a?b(1-4)由合力平衡条件C=T得0.85fc?a?b=Ap&ps+Asfya=(Ap&ps+Asfy)0.85fc?b(1-5)极限弯矩为:Mu=Ap&ps(hp-0.5&)+Asfy(hs-0.5&)(1-6)式中:&=&1?c&1&&&应力等效矩形块系数;c&&&混凝土受压区高度。由式(1-6)还不能直接求得极限弯矩值,因此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ps还是未知量,必须通过应变协调条件应用试凑法求得。对于非预应力筋采用高强钢材时,非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一样须应用应变协调条件来求。应用应变协调条件就是应用强度计算的平截面变形假定,如下图1-3所示,当梁承受极限弯矩Mu时,截面应变的变化沿截面高度方向是线性变化的。有应变图的几何关系,可得到非预应力筋在极限弯矩作用下的极限应变。&u=&cu(hs-c)c(1-7)①在预加力作用下;②在极限弯矩作用下预应力筋在有效预加力(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作用下的拉应变:&pe=&peEp(1-8)此时,预应力筋重心水平处的混凝土压应变为:&ce=Ap&peEc(1A+e2I)(1-9)当荷载由零增加到极限弯矩Mu时,预压受拉区的混凝土由原先的受压状态经过消压然后受拉直至开裂。对于粘结性能良好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筋的应变随着其周围混凝土由预压到消压过程时,预应力筋又被拉伸了&ce,然后又与混凝土一起产生应变增量&ct,这一应变增量可以从应变图中的几何关系得到:&ct=&cu(hp-c)c(1-10)因此,预应力筋的总伸长由以下三部分组成:&ps=&pe+&ce+&ct或&ps=&pe+&ce+&cu(hp-c)c(1-11)求得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应变之后,就可以由应力-应变关系求得应力,并求得拉力:T=As&su+Ap&ps(1-12)&su=&uEs(1-13)&ps=&psEp(1-14)试凑法就是先假设一中性轴高度c,由应变关系求得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应变,再由应力应变关系求得应力,从式(1-1)与式(1-4)分别求得截面的拉力T与压力C,用内力平衡条件检验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两者数值不等,则修正受压区高度c重新计算,直至满足要求为至。上述式中的受压区高度系数&1,按规范GBJ10-89的规定可取&1=0.8。&&& 关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抗弯强度的计算方法分析四、强度分析的简化计算法&&& 强度分析的简化计算法适用于适筋梁,这种梁破坏时,预应力筋能达到条件屈服强度,非预应力筋一般都能达到屈服强度,即现行规范规定的强度计算依据(见图1-4)。对于仅在受拉区设置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矩形截面梁,如下图1-4所示,截面的抗弯强度为:Mu=Apfpy(hp-0.5&)+Asfy(hs-0.5&)(1-15)&=Apfpy+Asfy0.85fcb(1-16)由式(1-16)求得受拉区混凝土的等效高度后,由式(1-15)即可求得截面极限弯矩。&&& 关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抗弯强度的计算方法分析五、结语&&& 用条件屈服强度简化法计算的极限弯矩比用应变协调条件求得的极限弯矩略大。说明该梁破坏时,即受压区混凝土最大压应变达到极限压应变&cu=0.0033时,预应力筋还未达到极限拉应变。当然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截面强度,要作比较精确分析时,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就不能采用等效矩形块,而应当根据其应变的分布按照应力应变关系求得相应的应力。这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截面非线性的计算机方法来求解,这应该是今后强度计算的发展趋势。上一篇:下一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筋混凝土规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