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都说我蠢我什么都比别人差

为什么我总比别人差!!已被浏览1479次&&&&
本贴子最近访客数据加载中...
内容发表新贴,请先|
&(输入URL后缀为jpg、gif、bmp、swf的链接)
大家在看什么贴子
全国心理咨询分站形容一个人什么都看不顺眼的只的就是别人比自己差,说他人垃圾,当别人做的比自己好的时候,也附带一句垃圾。。形容这种人怎么说呢?最好是成语。。其他的也可以,谢谢。
独立团自救138
这种人心理不健康,那就用
你长得太具体了
小肚鸡肠妒贤嫉能
自以为是,一窍不通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这个人是斜眼
自以为是或自命清高
切——不就是比我厉害么?去和周杰伦比比呀,比赢了我把我所有财产送你!(其实也就几块钱,爱咋咋滴!)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为什么很多人都通过跟比自己情况差的人比较来获得幸福感?这种幸福来源是否值得提倡?
“幸福是比出来的”、“看到非洲难民,想想自己的生活就觉得很幸福”。这种通过比较获得的幸福感是否太残忍了?人固然要惜福,是惜取现在所拥有的。看到过得比自己差的人,不应该是觉得难过吗?但实际上大家都是“知道你过得不好,我也就安心了“。更多的人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就整个人都不好了。不但是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人,社会大众,大家都在拼命比谁更幸福。有没有人专门研究过这种所谓的”比较幸福感“?
按投票排序
谢邀。不值得提倡。以前常有人问我:我常常去和优秀的人比较,并觉得自己不够幸福,怎么办?题主这个问题似乎给出了答案,这个答案也是很多人想到的:老和比你优秀的人比,这样你当然不幸福。那和比你差的人比,比如非洲难民,你不就幸福了吗?幸福来得如此简单。可这简单的幸福常常并不可靠。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无论和“优秀”的人比,还是和“比你差”的人比,在思维上都遵循了同样的逻辑:人是可以通过某个维度或某几个维度衡量的。这些比较的维度通常是社会的硬通货:金钱、权力、房子、工作等等。这不对。即使社会给人划分了三六九等,我们仍要承认人的丰富和独特性:人最本质的东西,没法用一个简单的维度来衡量,更没法根据一个简单的纬度进行比较。金钱、自身优势特长、友谊和爱、快乐或悲伤的时光,每个人独特的命运,哪一部分不是我们自己,又有哪一部分可以抽离出来,代表你自己呢?正因为每个人没法简单地概括,我们也没法简单地比较。其次,如果我们做这样的比较,我们就得相信客观境遇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那些遭遇厄运的人,一定要比我们不幸,而那些交上好运的人,一定比我们幸福。这也不对。弗兰克《生命的意义》中提到,即使在集中营这样极端的环境中,每个人仍有选择自己心态的权力,这是人最后的自由。我觉得其实对于幸福这件事来说,我们的外在境遇固然重要,我们自己微妙的心理体验、我们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我们和世界的相处之道,才是抑郁或幸福的根源。就算“总比非洲难民幸福”是自我安慰的话,它也效果不大。既然你会通过与非洲难民比较得到幸福感,恐怕你仍会忍不住暗暗和身边的土豪朋友比较,并得出自己不够幸福的结论。同样的思维和逻辑,很难得到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别老想着去幸福大赛世界杯与他人PK的事了,真正的幸福都是自得其乐的,何须比较得来啊?P.S 是有研究证明了,你在自己的社交圈中,和周围人相比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否幸福。不过这只是证明了这种思维的根深蒂固,并不说明这种思维对。
社会心理学中比较经典的两种比较模式,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以及upward social comparison,跟比自己差的比确实会收获比较高的满足感,而且这是一种最简单高效的方法;那为什么还要有upward social comparison这种比较让人感到不开心的比较呢?研究发现他的好处是产生动力,让人更加上进,所谓跟好人学好人嘛。。。不过在国内似乎别人家孩子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回到这种幸福来源是否值得提倡上来,个人感觉是分人的。对年青人,不提倡,因为你如果每次都是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奋斗的动力也就失去了,长远来说是有害的。但对其他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组却是有好处的,应当大力提倡!最近在psych & aging上 frieder Lang,包括2011年S.T. Cheng,都提出,对老年人来说进行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例如,将自己将来的健康状况想象成比现在差很多),对老年人来说可以有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好处。
这个哪是什么幸福感,都是被压迫久了又没文化的人的无知感。真正的幸福是一个健康身体,有正确的期待,和当前环境较和谐的关系。比如小时候看到阳光与雨露就会打心底愉悦,一天都是安静愉悦的。也许这就是幸福感吧
个人认为,幸福感这个东西本身就不该是用比较得来的。和比自己情况差的人比较得来的不该是幸福感,而是一剂强心针,一管鸡血打进体内,可以用反向推论:有一些人,某些方面比我欠缺,可都在很努力的生活,为什么我不能?并且这种所谓比较是要在恰当时候遇恰当事情逢恰当时机自我去补给能量的一种方式。而不该是用来找幸福的方式。幸福没有定义。所有的幸福都在于自我感知到的愉悦,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并且幸福也不一定持久。有时片刻甚至瞬间的幸福,都可以大喊出来:我很幸福。 每一种都是幸福。希望所有人都幸福。包括自己。
要做切合实际的比较,切合实际的积极比较(向下比较)让自己快乐,消极比较(向上比较)让自己进步。
Michalos(1985)提出了多重比较理论,即个体的满意度取决于现有状况同其他一些状况的多重比较结果,这些状况包括其他的人的状况、个体过去的状况以及个体的理想和目标。这些状况不止包括各种客观占有,还包括各种主观体验,包括优于自己现状的也包括不如自己现状的。
在远古时代,个体族群成员较少,消极的社会比较可以让我们获得进步的动力,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使得自己的基因延续,积极的社会比较让自己获得自信,发挥自己所长。而在当今,随着各种媒体的普及,人们常常把自己同媒体树立的典范做比较,这种比较会让自己感觉到差距大,从而觉得不幸福,也会让自己的自尊下降。而实际上这些典范的宣传常常有夸大成分,同时我们大多数人的资源有限,精力也不足以让我们投入一个专业的领域。Diener等人(1999)的研究就显示,把自己的境况做切合实际(自己、让人、目标理想)的比较,可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另外,Bryant和Veroff(2007)曾把向下比较作为品味(savoring)积极体验的一种方式,其中品味是个体增强积极体验的过程,它强调对积极体验的发现与专注。因此,比较可以带来幸福,也可以让人进步,不过比较不是拿自己同非洲难民比较,也不是拿自己同远高于自己的典范比较,而是要做切合实际的比较,与周边人比较,找到自己长处和不足,与自己设定的实际目标做比较,这样就可以增强自尊,找到动力,加强积极体验,提高幸福感。
我自己也时常有题主这样的困惑,和身边朋友(外国人居多)探讨几次之后,发现一个有趣(但不一定正确)的现象——这种通过比较而得到“成就感”“幸福感”的想法,看起来是来自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市场国家的人的共通点。对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这种心态?对这种心态,先要分辨下类别。“看到非洲难民,想想自己的生活就觉得很幸福”,是想说看到困苦的情况,才知道珍惜自己的所有呢,还是带有自私色彩的安心感比较强烈呢。前者还挺正面积极的,人之常情。后者其实也不应该去全面否定它。人毕竟是社会动物,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来说,继解决生存,温饱,感情层面的需求之后,尊重的需求就变得很重要了。一个人在社会上处于什么位置是很难正确衡量的,当然金钱,权势,家庭完整等等都是衡量的标志,可谁能看到整体社会中渺小自己的定位呢?所以一般人,也只能通过自己的世界,哪怕是多么狭隘的世界,去比较,去判断了。能够用来比较信息的越多,那么人们给自己的社会定位越准确。像这样和非洲人民比较,或者和某个特别悲惨的人比较,倒并不一定是幸灾乐祸。也许很多人看多了身边比自己好的,那么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比较低。所以当TA看到比自己更差的,自然而然心中那杆秤的秤砣就往上层移动一些,自然而然就发出感慨:(我以为自己混得可差了)和TA比我还好些啊!所以听到这种感慨时,说明TA只是在心中给自己的社会定位做调整呢。回到开头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正是社会财富积聚的快速成长期,其中当然有不少人获益了,生活变好了。大部分人解决了温饱,幸福感来源的比重开始向感情需求和社会的尊重需求倾斜。而发达国家的人,大多已经经历过了这个阶段,变得注重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这个时候,自我的实现成了幸福感的主要来源,社会定位如何,社会上怎么看待自己等等就变得相对不那么重要。但也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社会中阶层比较靠下的人,可能还停留在社会的尊重需求那里。第二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讲究个度,这种比较意识需要适可而止。理由有二:第一,就算有尊重需求,这种需求的实现也应该通过自尊和外部的认可并行才行。如果太过依赖横向比较,那不管社会地位增加再多,还是很难体会到幸福感的——因为缺乏了自尊。第二,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这是需求发展的最终结果。其实,现在有不少国人在收入,知识水平上都开始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准了,那么逐渐向自我实现的需求转移是有必要的。但是所谓随大流,当大部分人都在互相比较找优越感、幸福感时,个人的需求升级就会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当一个人要另辟蹊径自我实现点什么的时候,就会被评价为装13,怪,二等等等等...)总而言之,比较的心理是人给自己的社会定位的一种方法,这种心理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还是主要通过跟自己的纵向比较,更容易感到幸福。
靠比较得来的不是真正的幸福感吧,只能算是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幸福感是不需要比,也不需要晒的
人本性如此。我们就是喜欢比较,就是在意别人的看法,就是觉得外表美比心灵美更值得重视,就是自私自利以致某些主义理想注定不会实现。。。但因为这些特点常常让人类感到痛苦,所以我们要反复说服自己和教育年轻人,说那样是不对的。愚以为,去承认和接受人性的弱点,才能使它们带来的伤害最小化。
声明一下,不是鸡汤-------------------------------题主两个问题:1.为什么有人这么比?2.值不值得提倡?我的答案:1. 因为简单,因为有效,因为能让你迅速得到满足感,所以我觉得有这种心理非常正常。2.不谈值不值得向别人提倡,只谈对于我自己:我很正常,所以我也有这种心理,但我不希望被这样的思维方式主导。这种思维方式的后果是:要么沉醉虚拟的最好中不敢面对现实、只关注那些自己能做的好的东西、或者只跟比自己差的人在一起以满足自己的幸福感,这就导致视野变窄,越来越不敢尝试;要么失去进取心,随波逐流,反正始终有比自己差的人。当然我说的这两种情况都是极端情况,我想大多数人(包括我)只是偶尔借用一下这种方式,或勉励一下自己,或放松一下心情,这没什么不好。不过我觉得最好的幸福感应该来自 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知道自己要怎么干,相信自己能干出来,以及正在干,而且干出来等老了以后不会后悔,还有即使干不出来也不后悔(好像想多了,想得太完美了,anyway,我在路上,我想观察、体验、思考这个世界。。。怎么有点酸了,估计鸡精放多了)
幸福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外部的幸福都是不靠谱的。我国文化有很多问题,不注重心灵和人文,一元价值观,导致大部分人的世界观都是赛场和酱缸模式。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多帮助别人,当别人表示感谢或者说好听话的时候,你就发现自己价值拉.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为什么很多人都通过跟比自己情况差的人比较来获得幸福感?这种幸福来源是否值得提倡?
为什么很多人都通过跟比自己情况差的人比较来获得幸福感?这种幸福来源是否值得提倡?
【动机在杭州的回答(235票)】:
谢邀。不值得提倡。
以前常有人问我:我常常去和优秀的人比较,并觉得自己不够幸福,怎么办?
题主这个问题似乎给出了答案,这个答案也是很多人想到的:老和比你优秀的人比,这样你当然不幸福。那和比你差的人比,比如非洲难民,你不就幸福了吗?
幸福来得如此简单。可这简单的幸福常常并不可靠。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无论和“优秀”的人比,还是和“比你差”的人比,在思维上都遵循了同样的逻辑:人是可以通过某个维度或某几个维度衡量的。这些比较的维度通常是社会的硬通货:金钱、权力、房子、工作等等。
这不对。即使社会给人划分了三六九等,我们仍要承认人的丰富和独特性:人最本质的东西,没法用一个简单的维度来衡量,更没法根据一个简单的纬度进行比较。金钱、自身优势特长、友谊和爱、快乐或悲伤的时光,每个人独特的命运,哪一部分不是我们自己,又有哪一部分可以抽离出来,代表你自己呢?
正因为每个人没法简单地概括,我们也没法简单地比较。
其次,如果我们做这样的比较,我们就得相信客观境遇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那些遭遇厄运的人,一定要比我们不幸,而那些交上好运的人,一定比我们幸福。
这也不对。弗兰克《生命的意义》中提到,即使在集中营这样极端的环境中,每个人仍有选择自己心态的权力,这是人最后的自由。我觉得其实对于幸福这件事来说,我们的外在境遇固然重要,我们自己微妙的心理体验、我们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我们和世界的相处之道,才是抑郁或幸福的根源。
就算“总比非洲难民幸福”是自我安慰的话,它也效果不大。既然你会通过与非洲难民比较得到,恐怕你仍会忍不住暗暗和身边的土豪朋友比较,并得出自己不够幸福的结论。同样的思维和逻辑,很难得到不一样的东西。
所以,别老想着去幸福大赛世界杯与他人PK的事了,真正的幸福都是自得其乐的,何须比较得来啊?
P.S 是有研究证明了,你在自己的社交圈中,和周围人相比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否幸福。不过这只是证明了这种思维的根深蒂固,并不说明这种思维对。
【知乎用户的回答(7票)】:
有的时候人们会对当下的状态感到麻木,从而失去最初的幸福的感觉。比如在美好的蓝天白云下生活时间长了人们可能也会感到麻木,麻木甚至厌倦,突然有一天去到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转了转,才想起蓝天白云的好。比较是正常的。
再者,幸福本来是没有既定标准的,完全是内心的感受。但人们常常会感到迷茫,于是就用某些标准去“拟合”它,以此来进行自我暗示。有了标准就有了比较,比较是正常的。
要给幸福设定出“完全独立于其他精神感受”、“完全独立于物质条件”等等类似的标准,这也是人为设定标准。所谓“真正的幸福”之“真正”,也是出于想象和自我暗示。我们没有必要规定自己必须拿“本质”这样谁也说不清的东西去衡量“幸福”,正如没有必要规定自己必须拿某概念的“定义”去证明一道数学题一样。他说他很幸福,我们就当他是幸福的,这样不是很好吗?背地里证明一通他不是“真正的”幸福,又能怎样呢?
而且不管是“哪一种”幸福感,都没法“提倡”啊。或者,你能怎么去提倡你所信仰的幸福感、宣传八荣八耻那样?
【月读的回答(11票)】:
不要横向比,纵向比,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或者,不要试图评价自己。
【知乎用户的回答(4票)】:
我自己也时常有题主这样的困惑,和身边朋友(外国人居多)探讨几次之后,发现一个有趣(但不一定正确)的现象——这种通过比较而得到“成就感”“幸福感”的想法,看起来是来自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市场国家的人的共通点。
对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这种心态?
对这种心态,先要分辨下类别。
“看到非洲难民,想想自己的生活就觉得很幸福”,是想说看到困苦的情况,才知道珍惜自己的所有呢,还是带有自私色彩的安心感比较强烈呢。
前者还挺正面积极的,人之常情。
后者其实也不应该去全面否定它。
人毕竟是社会动物,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来说,继解决生存,温饱,感情层面的需求之后,尊重的需求就变得很重要了。
一个人在社会上处于什么位置是很难正确衡量的,当然金钱,权势,家庭完整等等都是衡量的标志,可谁能看到整体社会中渺小自己的定位呢?
所以一般人,也只能通过自己的世界,哪怕是多么狭隘的世界,去比较,去判断了。
能够用来比较信息的越多,那么人们给自己的社会定位越准确。
像这样和非洲人民比较,或者和某个特别悲惨的人比较,倒并不一定是幸灾乐祸。也许很多人看多了身边比自己好的,那么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比较低。所以当TA看到比自己更差的,自然而然心中那杆秤的秤砣就往上层移动一些,自然而然就发出感慨:
(我以为自己混得可差了)和TA比我还好些啊!
所以听到这种感慨时,说明TA只是在心中给自己的社会定位做调整呢。
回到开头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正是社会财富积聚的快速成长期,其中当然有不少人获益了,生活变好了。大部分人解决了温饱,幸福感来源的比重开始向感情需求和社会的尊重需求倾斜。而发达国家的人,大多已经经历过了这个阶段,变得注重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这个时候,自我的实现成了幸福感的主要来源,社会定位如何,社会上怎么看待自己等等就变得相对不那么重要。但也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社会中阶层比较靠下的人,可能还停留在社会的尊重需求那里。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讲究个度,这种比较意识需要适可而止。
理由有二:
第一,就算有尊重需求,这种需求的实现也应该通过自尊和外部的认可并行才行。如果太过依赖横向比较,那不管社会地位增加再多,还是很难体会到幸福感的——因为缺乏了自尊。
第二,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这是需求发展的最终结果。其实,现在有不少国人在收入,知识水平上都开始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准了,那么逐渐向自我实现的需求转移是有必要的。但是所谓随大流,当大部分人都在互相比较找优越感、幸福感时,个人的需求升级就会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当一个人要另辟蹊径自我实现点什么的时候,就会被评价为装13,怪,二等等等等...)
总而言之,比较的心理是人给自己的社会定位的一种方法,这种心理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还是主要通过跟自己的纵向比较,更容易感到幸福。
【韩越的回答(3票)】:
幸福不问出处。
【马骁的回答(2票)】:
不值得提倡。
心理学上讲,这种通过与其它人比而获得“成就感”、“幸福感”的方法是一种填补内心空虚的方法。不是真正的按照内心方向行驶,所有非以心的力量去完成的事情,获得的感受,都只能在部分时候满足自己,而在其它的情况下会使得空虚感更胜,内心无法获得真正的喜悦!
【fairyshi的回答(2票)】:
个人认为,幸福感这个东西本身就不该是用比较得来的。
和比自己情况差的人比较得来的不该是幸福感,而是一剂强心针,一管鸡血打进体内,可以用反向推论:有一些人,某些方面比我欠缺,可都在很努力的生活,为什么我不能?
并且这种所谓比较是要在恰当时候遇恰当事情逢恰当时机自我去补给能量的一种方式。
而不该是用来找幸福的方式。
幸福没有定义。所有的幸福都在于自我感知到的愉悦,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并且幸福也不一定持久。有时片刻甚至瞬间的幸福,都可以大喊出来:我很幸福。 每一种都是幸福。
希望所有人都幸福。包括自己。
【郝爱杰的回答(1票)】:
思考纬度的不同决定了攀比的对象。这是一种社会学现象。
已经有很多人举例了,我也就不举例了。做个总结: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同样套用在你的问题上。
如果您觉得攀比能够让自己充实和有趣,你就去比的。这是一种正能量,但并非适合所有人。
有些人喜欢攀比比自己更优秀甚至拿行业的第一来跟自己比较,脱离现实而且不合实际。但是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激励方式,因为他们觉得这才有趣。
所谓的幸福感,就是适合你的状态下你的自我良好感受。
【王剑遥的回答(2票)】:
有专门研究,人们通过向下的社会比较,可以有效保持自尊
【whoomin的回答(1票)】:
这是小我的自我认同
【田颖的回答(2票)】:
需要从“我比别人过得好”中收获幸福感的人是不幸福,也不知道怎样才算幸福的。幸福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情,表现形态千差万别,因人而异;幸福是模糊的,不能拆解为“宝马香车娇妻美妾”条条指标,逐一对比评估;幸福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状态,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只能借助外部公认的“幸福条件”作为指标,把“幸福”分成三六九等,似乎在等级的金字塔上位置越高就越幸福;或者他有梦想却求之不得,也需要和从他人的对比中寻求安慰和平衡。岸上路人和水中游鱼不能体会对方的快乐,夏虫也很难欣赏冰雪的清冽。幸福不在别处,而是在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真正的幸福,源自内心。
【巴瑞乾的回答(0票)】:
这就是 穿鞋,光脚和没脚的故事!
【穷男人的回答(0票)】:
对普通人来讲,很多东西反抗不了,改变不了,所以只能换着法儿去享受。
【刘建东的回答(1票)】:
对于正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来说,没有什么比 直接看到别人的惨状,然后来反衬自己现状更美好的了。
往往,这些人短暂的忘了自己的痛苦,反而替别人忧心了。
这样并不能解决自己本身的问题,所以我不赞成这样做。
——勇者是敢于直面自己任何问题的。
【王博的回答(0票)】: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楼主提的这种做法是不提倡的,人怎么才能幸福,因为得到满足。通过和自己认为的比自己过得差的人进行比较,获得满足感,知识暂时的麻痹自己,并不能解决问题。摆正心态,才能获取更多的满足感,才会觉得幸福。
【千山雪的回答(0票)】:
得票最高的答案挺靠谱的,人本来就不该而且也没办法用量化的指标衡量,也就无从比较。从物质条件上比较,产生虚幻的优越感,其实一点也不好玩。
发表评论:
馆藏&4660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别人都说我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