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谢军和大波尔加1995年对弈的棋谱?我就只有一点点分,希望西洋象棋高手视频给谱

慎言敏行,宠辱不惊。勇于开拓,气宇轩宏!
字号:大 中 小
天才也可以锻炼
&&&&&& 拉斯洛出身名门的爷爷死于德国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妈妈虽然逃过了纳粹的屠杀,但也因心灵创伤而患上精神病。而在解放后的东欧,包括匈牙利,仍然残存着对犹太人的偏见。80年代中,波尔加一家与匈牙利棋协的矛盾亦不排除有这样成分。拉斯洛的血脉中,继续了犹太人这个非常特殊的民族抵御贯穿多少世代的虐待的传统,他们一家也因为经常处于逆境而变得非常坚强。在父母的教诲下,三姐妹脖子上都佩戴着挂有以色列先贤大卫王之星的项链,显示她们在竞争中的自尊以及对她们饱受劫难的祖先的崇敬。三姐妹昂着高贵的“波尔加头颅”,愿大卫王保佑我!
&&&&& 第一节:波尔加父亲的大胆决定 用自己孩子做实验&&&&& 拉斯洛实验的故事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期。&&&&&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让?活森曾写过一篇"出格"的论文,文中向美国政府提出一个"荒谬"的要求:如果给他十个健康婴儿,他可以作出不同的训练设计,按意愿把这十个孩子培养成从优秀学者、杰出艺术家直到超级罪犯。这位美国人当然无法完成这个实验,但他的"天方夜谭"却使一位匈牙利的心理学讲师怦然心动。这位勇敢的匈牙利人就是波尔加姐妹的父亲,他想亲自试一下,而且准备用自己的孩子来做这个教育实验。&&&&& 满脸络腮胡子的拉斯洛是个行动果敢的犹太人,他的性格风风火火,说干就干。他和在俄罗斯出生的太太克拉拉--一位德语和世界语教师,还在谈恋爱时便详细谈论了这个实验,甚至讲好准备生六个小孩来做这个实验。&&&&& 1969年4月,苏珊出生了。拉斯洛曾想过是否训练她数学或培养她的艺术爱好。但实验效果将来怎么检验呢?苏珊长到3岁的某一天,无意中拉开抽屉,发现有一副木头雕刻的国际象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嚷着要爸爸教她下棋。奇迹出现了,刚学会走棋的苏珊,顿时变得非常文静,把别的玩具都丢到一边。拉斯洛夫妇发现女儿对棋有特别的悟性,而且进步神速,便频频带她参加各项比赛。苏珊4岁时就获得布达佩斯11岁以下男童组冠军,7岁成为女子象棋大师,10岁打入匈牙利全国女子成人组决赛。苏珊出生5年后,索菲亚出生,又过了一年半生下朱迪。&&&&& 让孩子选择国际象棋!它有一个客观的评比标准,训练的好坏一比赛就一清二楚了。
&&&&& 第二节:波尔加家庭 限于困境难以想象的代价&&&&& 波尔加三姐妹的专业化开始得很早。她们在俄国人开办的幼儿园学习过之后,6岁就没去上学,仅仅在学校里注册,定期去考试。她们每天保证有5~6个小时的时间用在棋上。三姐妹一起讨论棋局,下各种时限的对局(有5分钟一局的,有10分钟的和30分钟一局的),这下闭目棋,创作排局。拉斯洛家里的藏书有3万多册,而光是棋书、棋刊就有6000多册。房间里、桌子上到处摆着悬而未决的棋局,墙上挂着历代世界冠军的肖像。&&&&& 父母还付出高昂的学费请来著名棋手,包括特级大师沙波、切尔宁、拉尔辛等当孩子的教练。苏珊挑战谢军时请来的以色列棋手普萨希斯,就先后当过三姐妹的教练。他与她们相处俨如一家人,获得棋界赠送的"波尔加洛夫"的绰号。&&&&& 拉斯洛夫妇为了三个孩子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最后甚至把拉斯洛的父亲留下的遗产都变卖了,但他们的教育实验很长时间都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不但孤立无援,还备受嘲笑,飞短流长。1979年,有一位敏感的前苏联棋刊记者提出要去波尔加家里采访,这一要求竟受到匈牙利棋协的非议。他们甚至不愿为前苏联记者提供波尔加的确切地址。&&&&& 拉斯洛夫妇穷于应付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原定生六个小孩做实验的,现在只生了三个便弄得焦头烂额,难以为继。但他们也下了决心,无论如何要把三个女儿培养成世界上最优秀的棋手,而且要向男棋手挑战。&&&&& 第三节:教育艺术大师的杰作&&&&& 拉斯洛还运用他全部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来设计和训练三个女儿。他为孩子开列的素质和能力训练项目达40多项,而光是结合到下棋方面的就有20多项:直觉判断的能力、评价能力、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的能力、避免思维的公式化、抽象思维和具体计算的能力、想象力、思维的有效性、精确性、在比赛中的时间感觉和安全感觉、弈后复盘时的客观态度、战斗力、自控力、受挫折之后自我恢复的能力、为自己营造合适的心境等等。经受过如此严格训练的三姐妹,专业素质比起众多一流棋手毫无逊色。&&&&& 拉斯洛的教育实验"杰作"当属朱迪?波尔加。当她还未满20岁时,已创下多项世界纪录:15岁4个月零28天成为男子国际特级大师,比男子前世界冠军、公认最具天才的美国棋手菲舍尔还早了两个月;15岁成为国际象棋强国匈牙利的男子全国冠军,又是世界男子十强中年纪最小的。&&&&& 严格的训练并没有把小波造成一架呆板的"下棋机器",相反,由于非凡的智慧,这位"天才少女"变得更楚楚动人。她思想成熟,却充满童真的趣味。&&&&& 拉斯洛还是一位教育艺术大师,善于营造训练气氛。"让家庭充满互相尊重、热爱工作和学习的氛围很重要。"拉斯洛夫妇一方面很严格地规范孩子们,另一方面"尊重、信任她们,赞赏她们,不断承认她们的优异成绩"。拉斯洛有一句名言:"让孩子们严肃地玩。"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培养她们对国际象棋的热爱。&&&&& 从苏珊出生起,年复一年地,这个实验已经持续了28年!拉斯洛渴望自己女儿尽可能地迫近男子世界冠军。他说:"我希望通过实验,向人们显示在任何智力活动中,女子也有与男人同样的能力。"有可能吗?波尔加姐妹让全世界都卷入这场"性别之争"。苏珊已经加冕棋后,但棋也逐渐停滞,然而她的妹妹,尤其是朱迪仍然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已经有人预言,朱迪将是男子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强劲对手。是否如此,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 第四节:父亲拉斯洛和母亲克拉拉& &&&&& 尽管波尔加姐妹名扬天下,成为全球新闻传媒追踪的热门人物,然而当过卡斯帕罗夫教练的俄国著名棋手阿历山大,尼基金却这么说:“波家最具创造性的还是父亲拉斯洛,他发明了独一无二的教育方法,使三个女儿成为高品位的职业棋手。波家三姐妹都是钻石。”&&&&& 拉斯洛,波尔加是一位犹太籍的匈牙利人,原来在布达佩斯的中学里教心理学。无论在棋界,在教育界,他都被视为一位不可思议的人物――他不大懂棋,但他是一位天才教育家;&&&&& 他为人固执,独断专行,但他能将女儿当成年人来尊重;&&&&& 他从不让女儿去上学,却又给了她们高等的教养;&&&&& 他严格规定了女儿的训练计划,一天也不能中断,却又放手让她们“严肃的玩”;&&&&& 他讲究实际,却又懂得为女儿精心“包装”;&&&&& 他是一位富于思想的学者,但他同时又是一位精明的商人。&&&&& 他无情地批判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 他带领女儿发动了“性别之战”;&&&&& 他敢于和棋坛权威唱对台戏;&&&&& 他扰乱了国际象棋世界的安宁。&&&&& 拉斯洛和他妻子克拉拉的结合充满了传奇色彩。克拉拉,波尔加原名克拉拉,阿尔别格,是俄罗斯人,在学校里教语言学。这对异国情侣最初是在苏匈青年友好通信活动中成为笔友的,一直无缘见面。直到1965年,克拉拉来到布达佩斯,才见到拉斯洛。那是多么有趣的初次约会!他们谈个没完的就是“波尔加实验”。尽管当时克拉拉“还仅仅觉得拉斯洛是一个有趣的人,还没想过我会和他结婚”,但做事风风火火的拉斯洛第一次约会便嚷着要和她生六个小孩,还说有办法把他们培养成莫扎特那样的天才。&&&&& 拉斯洛是“波尔加实验”的设计师,他的“异端”的教育思想,完整地表达在他所撰写的[也可以这样培养]一文中。&&&&& 最初,“波尔加实验”并没有确定选定哪样一个具体的训练项目,最后选择国际象棋完全是出于偶然。其实他们夫妇都不大懂棋,拉斯洛稍好一点,然而到大女儿长到七岁时,他亦不是她的对手了。&&&&& 不大懂棋,却成为“象棋之父”,奇怪吗?当代棋坛有几位天才棋手,象英国的奈格尔,肖特已及俄国裔的美国棋手卡姆斯基,两人的父亲都不是棋坛高手,然而共同的是他们都迷恋国际象棋,精力旺盛并且懂得教育,还有很好的组织策划能力。拉斯洛夫妇也有这样的特点。&&&&& 其实,正如俄国著名特级大师,心理学家克罗吉乌斯早就论证过的,象棋天赋能遗传下去的很少,子女能象父母一样成为世界名手的几乎找不到一个实例,倒是兄弟,姐妹共同生长,一起成为为世界名手的有不少例子。&&&&& 拉斯洛夫妇所做的事情远比肖特以及卡姆斯基的父亲更为艰难。他们从事的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人才工程”,他们要带领女儿闯入国际象棋这块“男人世袭”的领地,而且要把温柔的女子训练成棋盘上的“顶级杀手”!&&&&& 他们绝没有想到,开始“波尔加实验”的那一天就等于为自己开启了一扇“地狱之门”,从此卷入冲突的旋涡,折磨不断,了无宁日。先是由于不让女儿上学,激怒了教育部门,要告他们触犯“义务教育法”,为此抗争多年;接着让女儿挑战男棋手,又遇到棋界权威的“封杀”,甚至还引起外国不少女子棋杰的妒忌,风言风语,飞短流长;并且,为了照顾女儿,被开除公职。为了筹集女儿的训练,比赛经费,弄得囊中羞涩,他们甚至不惜变卖家产,把一个福林(匈牙利币)掰成几个来用。&&&&& 克拉拉曾经这样描述她含辛茹苦的经历:1981年,她要陪12岁的苏珊去英国参加世界少年赛,但学校不准她请假,她一气之下辞了职,从此专心教育孩子。促成她下决心的还有一件事,就是一位罗马尼亚女棋手对她的劝告。那位女棋手的女儿因故自杀了,做母亲的一背子懊悔没有多些和孩子在一起。克拉拉以一位伟大母亲的深厚的爱,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滋润着三个女儿的心,陪拌她们走南闯北。女儿都称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无话不谈”。她不懂棋,但新闻界都形容她是:”赛场里最着迷的观众“。从苏珊出生至现在,”波尔加实验“差不多持续了28年,拉斯洛夫妇仍然坚持不懈。这也许还要归因于拉斯洛身上的犹太人血统。&&&&& 全世界的犹太人仅有4000多万,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不到1%。然而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中,犹太人却占了30%的比例!而在国际象棋界,犹太人的成功比例就更大了。历代13位男子国际象棋冠军中,就有斯坦尼茨,拉斯克,U特维尼克,斯米斯洛夫和塔尔五位犹太人。另外,还有菲舍尔和卡斯帕罗夫则是半个犹太人。这并不是偶然的,在犹太人的传统中,对知识分子的推崇,往往会驱使他们努力在科学,文化领域作出伟大的建树。拉斯洛也不例外。在他的实验中,苏珊还仅有6岁,他便“逼”她在国际象棋与数学之间作出选择,并下狠心不让女儿到学校去上学,以免分散精力。也许只有犹太人才能把实验作做得那么出格,才能“逼”女儿这样断然地选择终生的追求,义无反顾。&&&&& 拉斯洛的出身名门的爷爷死于德国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妈妈虽然逃过了纳粹的屠杀,但也因心灵创伤而患上精神病。而在解放后的东欧,包括凶牙利,仍然残存着对犹太人的偏见。80年代中,波尔加一家与凶牙利棋协的矛盾亦不排除有这样成分。拉斯洛的血脉中,继续了犹太人这个非常特殊的民族抵御贯穿多少世代的虐待的传统,他们一家也因为经常处于逆境而变得非常坚强。在父母的教诲下,三姐妹脖子上都佩戴着挂有以色列先贤大卫王之星的项链,显示她们在竞争中的自尊以及对她们饱受劫难的祖先的崇敬。三姐妹昂着高贵的“波尔加头颅”,愿大卫王保佑我!&&&&& 拉斯洛还十分成功地担当了女儿的经济人,他凭着犹太人固有的精明的商业头脑,巧妙借助新闻传媒,不断制造轰动效应,在全世界制造了一个“波尔加神话”,使女儿成为棋艺市场中魅力四射的紧俏“商品”。他又多方奔走,四处谈判,讨价还价,使女儿成为身份颇高的“职业棋手”。1993年7月,在朱迪17岁生日时,瑞士电视台想对她做一个5分钟的专访。当摄制车队抵达布达佩斯时。由拉斯洛出面谈判,瑞士人要为这次专访支付2万美元的报酬。事后,一位记者感叹到:“我敢打赌,去采访克拉姆尼克的代价要比这儿便宜的多!”。&&&&& 尽管对于“波尔加实验”的教育思想世人仍然见仁见智,然而波家三姐妹的棋艺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现在拉斯洛又借助三个女儿“榜样的力量”,在全世界推动儿童棋艺智力的早期开发。近几年他频频在世界少年棋赛间,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少儿棋手,教练们讲授他的实验。他还录制了“拉斯洛,波尔加5000局”的卡通录像带,向全世界发行。据英国[CHESS]杂志报道,去年初在国际棋联主席的家乡埃利斯塔,举办过一次国际性的婴儿国际象棋赛,共有来自十几个国家的64个一岁以上刚学会走路的婴儿参加比赛,结果是英国一位女婴夏洛特,格雷思获得了冠军。[CHESS]杂志刊登了她的照片以及一个7步成杀的对局。据夏洛特的爸爸,来自伦敦的一位电脑程序专家说,她的女儿就是看了拉斯洛的卡通录像带学会下棋的。&&&&& 拉斯洛使全世界的国际象棋大大地年轻了!&&&&& 第五节:女子国际象棋运动三部曲&&&&& 30年代初,第一位女子世界冠军勇敢地亮出自己的名字,在伦敦开设"维拉?明契克象棋俱乐部",一时惹起许多非议。开头,只有那些不怕输给女冠军脸上无光的人才敢光顾。但很快伦敦人就大为惊讶了。俱乐部迅速爆满,而且去的都不是一般的棋手,其中一位显赫的常客竟是世界冠军、荷兰人尤伟博士!明契克就这样公开举起了妇女国际象棋运动的旗帜。在她的带动下,当时一些女子名手,如格拉芙(两次世界亚军)、曾拉丝(英国女子冠军)频频参加男子比赛,但只有明契克真正达到男子象棋大师的水平。&&&&& 在18、19世界的外国古典文学著作中可看到不少关于妇女下棋的描述,但仅局限于在家庭圈子内消遣。明契克常常这样提醒自己的女同胞:"不要忘记,我们在国际象棋界没有过去,只有现在和将来。"女子公开在社会上抛头露面下棋,大概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 1897年6月,在伦敦举行了历史上第一届女子国际比赛,共有8个国家的20位棋手参加,结果英国女棋手玛丽拉斯获得冠军。从此,棋风开始在欧美妇女中盛行,但二三十年代的一流女棋手都要被拉斯克让一只马,只有明契克例外。&&&&& 除了英国,三四十年代的前苏联是女子国际象棋运动的另一个中心,但水平并不高。1935年,明契克在莫斯科曾与前苏联9位最强的女棋手下车轮赛,结果明契克8胜1和。女子国际象棋在前苏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在60至70年代,出现了令世界震惊的"格鲁吉亚现象"。以棋艺整体水平而论,在前苏联不算顶尖的格鲁吉亚,却产生了加普林达什维莉(1962年至1978年世界冠军)和齐布尔达尼泽(1978年至1991年世界冠军)两位世界棋后,以及阿历山德利娅、阿赫梅洛芙斯卡娅及约谢里阿妮三位世界亚军,还有被誉为"希望之星"的全苏冠军阿拉哈米娅。30年来,弈林绝代红颜荟萃,蔚成奇观,格鲁吉亚亦由此获得"世界冠军的摇篮"的美称。&&&&& 由这个"摇篮"培养的格鲁吉亚年轻女棋手,很快便以不可阻挡之势取代曾获世界冠军的前苏联三巨头:鲁坚科(46岁的世界冠军)、鲁布佐娃(47岁的世界冠军)和稍年轻一点的贝科娃(40岁封世界棋后)。1962年,年仅21岁的加普林达什维莉以9比2的压倒优势横扫老气横秋的贝科娃,成为历史上第五位女子世界冠军。而齐布尔达尼泽甚至在17岁便获得同样的称号。她们使女子国际象棋运动年轻化了。&&&&& 其实,促成"格鲁吉亚现象"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二个:一是他们早在50年代便建立了完善的少年宫棋校训练网络,使少年女棋手从小受到系统的象棋专业训练;其次,他们特别注意为其中的佼佼者配备专门的教练。而"格鲁吉亚现象"的产生还应该归功于著名棋手第比利斯少年宫的教练卡尔舍拉泽,他是一位总设计师,通过他建立的训练系统,培养了许多像加普林达什维莉和阿历山德利娅这样的优秀棋手。他一位女弟子曾撰文这样评价老师的贡献:"卡尔舍拉泽所做的,主要是打破了人们把象棋视为一种消遣,不宜在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偏见。他以自己成功的训练证明,象棋可以也应该成为使人迷恋的生活目标,类似科学和艺术一样。"&&&&& 近十年来,中国出了个谢军,还涌现了像刘适兰、吴敏茜、彭肇勤、秦侃滢、王频、谢宸、王蕾、许昱华、候逸凡这样一大批世界名手,震动了世界,人们惊呼"中国现象"出现了!这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但"中国现象"无论在训练体制的建设以及棋手成就的大小上,仍未超过"格鲁吉亚现明"。&&&&& 在80至90年代,大力推动世界女子国际象棋运动的风云人物则是匈牙利波尔加三姐妹。大姐苏珊和小妹妹朱迪已经获得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而二姐索菲亚也接近这个水平。波尔加三姐妹是继明契克之后真正的女子职业棋手,她们突破了前苏联女棋手的训练模式,不落窠臼,严格按照"男子方式"来训练。她们的目标是不断靠近男子最高水平。&&&&& 20多年来,波尔加的父母为了他们的女儿进军男子国际象棋的"性战",几乎牺牲了所有的空余时间,甚至变卖家产,不惜辞掉公职。在拉斯洛?波尔加看来,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神圣的挑战,向传统的教育制度、向歧视妇女的偏见宣战。这场试验还在继续,不过人们已经听得到小波尔加向男子世界冠军宝座逼近的砰砰作响的脚步声了。&&&&& 波尔加姐妹以她们自己的成就,正大声地向世界呼喊:我们不仅仅是女人,我们是强人!&&&&& 第六节:拉斯洛――我们是怎么培养她们的&&&&& 我们还未能确切知道,人的智力在多大程度上由遗传而来,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得到。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擅于去尝试培养和发展智力(比起研究在复杂的实际情况中,怎样的社会因素决定了个体的能力来,人们更容易把事情归咎为遗传上的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让?沃森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曾经很自信地断言:如果肯为他提供10个健康的婴儿,他就能根据自己的愿望随便把他们培养成为学者或者罪犯。杰出的前苏联心理家B?图尔琴科认为:"天才很少有,但与其说天才很少由人生出来,不如说天才很少由人培养出来,这样说更恰当一些。"我本人赞同沃森、图尔琴科的乐观的意向。正因此,我开始研究并发展我三个孩子的能力,早在她们出生之前,我就制定好这个计划了。&&&&& 最受公认的匈牙利天才儿童教育家依什特旺?哈尔马尼这样写道:"按照我的判断,波尔加家庭实验乃是匈牙利千年历史上最重要的心理实验。若能按他的方法教学,让天才尽可能地发展,该是功德无量!我深信这一点,沃森不能证实自己的理论,因为他无论何时也得不到10个健康的婴儿来配合他实施他想象中的实验。正因此我认为这是匈牙利最重要的心理学实验。因为沃森的原则被最为成功地采用了,而且,不是在一个孩子身上,而是在三个孩子身上进行。这就在实际上给整个实验的成效提供了最为有取而又是最有分量的证据。由这样无论何时都可以做的遗传学的实验,是否也会得到继承了同样才能的效果?当然是这样。这个实验之所以十分重要,不仅由于上述的原因,还因为我很清楚,在这个领域中人们从未有过做这样实验的机会。"&&&&& 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教育和培养幼儿有决定性的意义。就脑力的进化而言,不仅必须有物质营养,还要有早期的刺激。3~6岁的所有儿童都是极赋天才的。直到通常的托儿所--幼儿园阶段,他们都具有巨大的受教育的潜力,应大力加以运用。早在1~4岁的阶段,就有大量的信息传达到到他们那里。孩子对自己环境的适应特别好。孩子的许多素质规范起来比成年人来得容易且有效。可以假定,大脑出现互相影响的新细胞的数量、细胞的活动以及神经的连接,都会有所增加。而当大脑充分发育之后,这些能力就大大衰退了。也因为如此,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接受能力越来越差。在人的生活中开头的6至10年,不良环境是极为有害的。在以后的阶段,很难再培养甚至不可能补偿在儿童的早期开发能力阶段未来得及做的事情。我同意美国心理学家马依?皮涅斯的看法:无数的孩子由于在他生活的关键时期--由出生到6岁--没有受到智力发展的激励而受损失。&&&&& 人们通常说,孩子在6岁之前大脑仍未成熟,不必作教育。我的看法正相反,多数的成年人(双亲和教师)不够重视早期教育,缺乏训练孩子的教养。如果我们希望获得长远的利益,我们就必须"不放过"孩子的早期教育。那些被称为"神童"的孩子的成就不是偶然的事情。我完全同意列辛格的看法:"真正的奇迹是那种可以而且必定能在现实中做出来的奇迹。"&&&&&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在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和孩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关系,最能巩固家庭教育的效果(大家都知道,在孩子的早期,感情具有最主要的作用)。家庭为孩子提供了互相影响的第一个空间。家庭的成员是他最早的模仿对象。小孩的自我意识恰恰是在家庭的背景中形成的。从孩子发展的角度看,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并非无关重要。一个家庭有三四个孩子是最适合的。它可以让小孩得到互相适应、健康的竞争、互相帮助的可能。&&&&& 很多父母想让孩子充分发展他们的能力。无论如何,当杰出能力早期出现时,不是父母就是老师可以加以确认,并细致而耐心地发展这些能力。我同意德国教育家日耳曼?罗尔的看法,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天才,一个长久起作用的东西就是"成人对孩子杰出天赋的高度热情,这种热情和支持会领导孩子走上发展这种天赋的道路",毫无疑问,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早期老师。&&&&& 我们怎样培养?&&&&&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力图有意发展我们女儿的什么特点和能力,发展她们的什么素质?当然多啦,比如就有这些:信心、勇敢、力量、顽强、热情;在估计人和事时持客观态度;在观察、研究中的精确;顺境、逆境中的抵抗力;执著的勤奋;宽容、机敏;对批评宽宏大量(即使是不公正的),至少不妄自尊大削弱自己的能力;在冲突中宽容,守纪律;安排有计划;对紧张活动的渴望;喜欢有思想性的工作和作品,有创作的渴望;确立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 其中,除必要的天份之外,还要有表现直觉的能力,自我恢复的能力,避免公式化确立新目标的能力,对分析斗争的爱好,评价的能力,在瞬间明了事物的能力,对竞赛活动中的时间感觉、安全感觉,为自己营造一种合适的心情(即心平气和又勇于斗争)的自我调节能力,抽象思维、具体计算、运用计谋、平均分配注意力的能力,想象力,认识别人(深入了解对手很重要)的能力,经济的思维,认识自己的天份,有主动性,爱好积极的研究,目的明确的忙碌。不应把娱乐、功名欲置于创造性的劳动之上。让家庭充满互相尊重、友爱的工作和学习的氛围很重要。我们的培养原则几乎区别于所有的普通人。我们认为:必须训练四五岁孩子"严肃地玩"。早期,我们开始带孩子去玩,让她们了解美,学会发现,研究外语。这些我们做到了,因为姑娘们全都喜爱这样。&&&&& 我们总是努力在她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科学地建立对孩子的一切影响(在任何情况下、在什么范围、允许到什么程度),当然,这些规定能和她们相适应很重要,我们把她们当作成人来尊重,信任她们,赞赏她们,不断承认她们的优异成绩。这也是巩固她们的顽强、认真态度、自信和雄心壮志的成功(孩子们很喜欢陶醉在成功的喜悦和受到承认之中,谁不喜欢这样呢)。学习和下棋中的迅速进步,使女儿们一天一天、一小时一小时甚至一分钟一分钟地注视自己的发展。她们意识到,她们的变化和成功的秘诀就在经常的、勤奋的用功学习之中。她们总是迫不及待的等候教练和对手的到来,姑娘们很爱竞赛。我们对她们说,通过不断学习可以有巨大成就。我们强调,世界冠军全世界只有一个,因此,更为可取的是向她们提出成为杰出的竞赛获奖者,成为正直、受尊敬的和有竞技精神的人作为奋斗目标。无疑,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的宿愿……但若真的由梦想变为现实,便会大大影响她们自己以及那些和她们一起工作的人。无疑,社会条件起很大作用,这些条件也许会保护天才孩子,也许是妨碍她们。&&&&& 早期专业化&&&&&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早期专业化呢?众所周知,现代社会要求专家要在一个相对较窄的领域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样他才能做成一件大事。为了有这样大的成就,就必须在人成长的早期开始行动。&&&&& 因此,我们的孩子基本上是在发展自己的象棋能力中成长的。在这样专门的活动方式中,我们一步一步地发展了她们的能力。我们希望(为什么就不能希望?)这个过程将持续到她们25~30岁的阶段。目前,她们的能力还未充分开发。&&&&& 不过,专业化并不意味着必然会有精神上的眼界狭窄。比如说苏珊吧,除了母语,还会讲英语、俄语、德语、世界语、保加利亚语和西班牙语。所有的姑娘都爱旅行,观察世界,喜欢了解人,交朋友。等到以后,当她们成长到15~18岁的阶段,她们的视野开阔了,她们会有更多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的机会。不过,应该记住,不仅是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杰出的学者、艺术活动家,都经常是在孩子阶段便开始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的。&&&&& 在学校"培养"天才&&&&& 我们的女儿没去上学,她们平常在家学习,仅仅到年终才去学校参加考试。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学校里的孩子对那些与他们多少有所不同的人,比如表现出自己的天份的人持强烈的敌意态度(当然同时也反感那些能力比他们差的人)。学校无法保护孩子免受不良氛围的影响,别的小孩的粗野举动也会不自觉对我们的小孩有影响,这个事实是存在的。普鲁塔尔赫曾经写道:"男孩用石头扔青蛙是闹着玩,但要是青蛙死了,那就不是玩而是大事了。"如果拿学校的教学大纲来分析,便可以看到,天才的孩子完全可以"退出"教室。许多研究家都注意到由学校造成的心理躁动,使天才孩子染上不良习气,遇到挫折。此外,小孩在班上得不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学校变得令人厌烦。学校搞平均主义,对于天才的孩子来说,这又变成一个危险,因为这个平均主义是在不高的水平上进行的。应该让有创意思维的孩子光明正大地去做,但现时的学校未必能够教会学生这样做。大天才不是在学校里寻找"精神食粮"而是要离开它才能得到。对于很有天份的孩子来说,令人厌烦地重复已经学会了的东西是一种真正的折磨。头脑守旧的教员经常损伤那些很有能力的孩子的天资,而那些孩子则被认为是古怪的、固执的、难以接近的。不但如此看不到小孩的天份,还把他看成很没能力的,爱想入非非的,短于思考的,喜欢捣乱的。&&&&& 现在出现一个问题:或许天才能够不管一切,为自己杀开一条道路?答案是:不!绝大多数最具天才的孩子将失去自己的天才,而能幸存下来的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这些孩子或是不管一切妨碍,或是幸有某种偶然性而得以发展自己的天份。&&&&& 今日孩子们的精神发展被限制在学校的教科书和教学方法的范围内,而不是在人类脑力的自然范围之内。在学校里讲解一切,甚至代替学生解习题。此外,从一入学开始,孩子的时间就被塞满了。在那里孩子们和成年人很少接触,而由于经常处于同龄人中间,他们便减少了学得更广、更多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为不受传统学校教育弊病的影响,研究学校的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在什么程度内允许对孩子加压?&&&&& 人们想知道,我们的孩子是怎样支撑得住如此负荷的。她们会很劳累吗?有才能的孩子,如果负荷不足,她们会更疲倦!从另一方面说,如果作业让她们感兴趣,那么她们的工作精力就会变得无限旺盛。创造性的工作,如果它与孩子们的愿望、计划和兴趣相符,就能抵消她们的疲劳,可以把由对弈而来的高度紧张疲劳消遣化解。因此在玩乐中,疲倦也往往就转变为生活中的乐趣。显然,应该让孩子自己在身心上都觉得好,感到愉快。应该让孩子保证有安静的睡眠以恢复力量。并注意她们的饮食。&&&&& 早期的重负荷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害吗?科学暂时还未能回答这个问题。传统的途径--没有负荷的童年倒可能有害。因此尝试一下我们的途径吧,试验不仅是可能的、正确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独立性&&&&& 当女儿还是小孩子时,我们就给她们很大的独立性去安排自己每天的日程。她们在早上8:30至9:00之间起床(视睡醒时间而定),而在21:30至22:00之间睡觉(有无精打采现象时)。白天她们先是作半小时或一个钟头的体育锻炼(但有时甚至会打上半天的球),随后或是独自或是和教练一起解习题,研究对局,发展自己的战略才能,摆棋谱以及作时间长短不一的对弈(5分钟、30分钟和60分钟)。&&&&& 当然,当她们去旅行和参加比赛(这是经常有的)时,安排就变得不那么紧张了。女儿自己决定她要和谁一起训练以及参加什么比赛。&&&&& 反对歧视妇女&&&&& 通过我们的实验,我们还打算向人们显示在任何的智力活动中,妇女也有与男人同样的能力。因此,我们坚决拒绝任何的歧视。很自然的,妇女如果想取得男人所能完成的成就,就得去体验大致上相同的一系列感受。&&&&& 目前在象棋领域中对妇女的歧视,还远远大于在科学和艺术的领域。比如,在学校里,女孩在与男孩一样的条件下学习,对她们的评价是根据同样的原则。譬如说,无论是谁也没有提出在文学或数学方面女孩的能力低。如果分别为男子和妇女而订出诺贝尔奖,那就成怪事了。关于女棋手的"理论",似乎以她们能力有限为依据,照我看基本是一种偏见。我们的女儿愿意与男棋手比赛,她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接近男子世界冠军。&&&&& 沿着既定的道路前进&&&&& 我们几乎持续20年的教育实验,需要我们作许多的牺牲,并且还要离职。我的妻子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她是俄语、德语和世界语的教师,而我自己献出了全部的空余时间,常常是夜晚用于培养孩子,研究并有系统地整理专业著作。我们必须日复一日地专注于我们女儿的发展,倾注着无限的耐心、注意和理解。&&&&& 为此我们耗尽了自己的积蓄甚至祖上的遗产(大部分花费在购买专业书和杂志上。谁不仔细注意专业的著作,他在竞技领域中就没有任何机会。还要花一笔钱去请教练和参加比赛)。从一开始,我们就要经历和匈牙利棋协以及别的政府机关的长期斗争。不仅是为了我们的成绩被接受,而且为了让我们的工作不致因为妒忌、不理解以及虚假的威望等原因而受到妨碍。不管怎样,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走自己的路。它的正确性最显著的证明就是,我们的女儿都是幸福的孩子。&&&&& 真正的童年时代离她们而去了,须知,她们构筑起的不是沙滩上的城堡,而是一座真正的城堡--知识的城堡。她们体验到塔拉什--一位杰出的德国象棋理论家那句话所表达的:"脑力活动乃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而象棋则是脑力活动中极具魅力的形态之一。"
波尔加实验
1988年,在希腊萨洛尼卡举行的第13届国际象棋女子奥林匹克团体赛中,由一个家庭的三姐妹――苏珊、索菲亚和朱迪组成的匈牙利队夺得了金牌。她们结束了垄断棋坛30年、似乎永远不可动摇的前苏联女队的霸主地位。
20世纪80年代,国际象棋界最具历史性、最为轰动的事件,就是波尔加姐妹的崛起。1988年,在希腊萨洛尼卡举行的第13届国际象棋女子奥林匹克团体赛中,由一个家庭的三姐妹――苏珊、索菲亚和朱迪组成的匈牙利队夺得了金牌。她们结束了垄断棋坛30年、似乎永远不可动摇的前苏联女队的霸主地位。波尔加三姐妹的胜利令全世界感到惊讶。
可能这只是一次偶然的失手吧,感到无比屈辱的前苏联队决心在下次奥赛上报一箭之仇。然而两年之后,当波尔加姐妹在前南斯拉夫诺维萨特再次超越拥有两位新老世界冠军和两位前世界亚军的前苏联队,并蝉联世界团体冠军时,人们终于承认:一个时代结束了。有位新闻记者以幽默的口吻,把这支“家庭”队称为“波尔加利亚”国家队。两次击败前苏联国家队已经是一个奇迹,而仅仅由三姐妹去击败前苏联国家队就更不可思议。这一概率就像假设美国篮球的“梦之队”是由同一个家庭的五兄弟组成一样。
下国际象棋的风气在俄国本来就十分盛行,十月革命后,加上国家领导人大力倡导,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列宁亲自担任前苏联国际象棋协会的第一任名誉会长,他的一句名言――“国际象棋是人类智慧的体操”――激发了亿万人下棋的热情。从此前苏联便借助强大的国家力量,采取自上而下的政府组织行动,在各地的少年宫和业余体校中建立“宝塔式”的培训网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专业棋手,使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成为无可争议的“国际象棋王国”。东风压倒了西风,不仅男棋手,而且连女棋手也垄断了棋坛。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女子个人世界冠军的决赛就完全是前苏联队队员之间的事情,世界冠军是她们的囊中之物。从1957年开始,国际棋联开始举办女子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在这个每隔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团体冠军赛中,前苏联队每一回都无可争议地取得冠军。只有1976年,她们由于抵制犹太复国主义的政治原因,没参加在以色列海法市举行的奥赛,这才偶尔让以色列尝了一回冠军的滋味。前苏联棋手实在太强大了。
令前苏联人引以自豪的还有她们的“格鲁吉亚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著名棋手卡尔舍拉泽创办的少年宫国际象棋学校,先后培养出世界冠军加普林达什维里()、齐布尔达尼泽(),以及世界亚军阿历山德莉娅、约谢里亚妮、阿赫梅洛芙斯卡娅,多次获得前全苏联冠军的“希望之星”阿拉哈米亚,还有一大批世界青少年冠军。著名棋手源源而出,人材济济,蔚为大观,棋界从此有了“格鲁吉亚是世界冠军摇篮”的说法。尤其有趣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前苏联国家女队几乎是清一色的格鲁吉亚棋手,她们恰好同住在第比利斯的一条大街上,于是新闻记者就把前苏联女队戏称为“来自一条大街的国家队”。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个奇观就被一个更新的奇观取代。“格鲁吉亚现象”黯然失色,“一个家庭组成的国家队”击溃了“来自一条大街的国家队”。前苏联的国际象棋王权失落,“波尔加神话”出现了
国际棋坛上的天才少女
三姐妹都是在3岁左右就由父亲教会了下棋,开发得早是她们的共同特点。她们的父母认为,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有可能成为天才,自己仅仅是没有让女儿错过这样的机会而已。
“波尔加神话”的出现,着实让国际象棋一大批“功勋教练”、著名棋手,甚至是世界冠军尴尬了一回:一对棋术不精的夫妇居然能自成体系,把三个女儿调教成天下无敌的“棋盘杀手”。这三姐妹仿佛是更高文明的“外星少女”从天而降,在地球上创造了一家人制胜全世界巾帼强豪的奇迹。
三位“外星少女”的降临如电闪雷鸣,振聋发聩。她们不同凡响的经历,让人惊叹,发人深思。也有人猜疑,不服气,甚至妒忌,风言风语,飞短流长。她们的出现,扰乱了国际象棋界的安宁。但她们足迹所至,创下的纪录却是前无古人的,成为国际象棋史上的一个奇观。
三姐妹都是在3岁左右就由父亲教会了下棋,开发得早是她们的共同特点。做父母的认为,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有可能成为天才,自己仅仅是没有让女儿错过这样的机会而已。
大姐苏珊?波尔加生于1969年。苏珊4岁半的时候,参加了布达佩斯市的小学生(11岁以下)棋赛,那时她还要在椅子上垫上二三块砖头,才够得着棋子,但她居然以全胜的成绩取得冠军,把许多比她大六七岁的大男孩气得哭鼻子。
1984年,年仅15岁的苏珊,在国际棋联公布的世界女棋手实力排名表上,就以2405分的最高分雄踞世界第一,超过当时的世界冠军齐布尔达尼泽(2375分),令苏联人很没面子。
从1984年开始,苏珊就不再参加女子比赛,认为已经没意思。1986年,苏珊参加匈牙利男子全国冠军赛,在15轮比赛中,以不败的战绩获亚军。匈牙利是世界国际象棋强国,曾于1978年获世界男子团体冠军。苏珊是匈牙利历史上第一位进入男子全国冠军赛决赛的女棋手,而且还得了亚军。
苏珊最大的成就,是1996年在西班牙哈恩,以巨大的优势战胜中国棋手谢军,成为继谢军之后第八位女子世界冠军。
二姐索菲亚?波尔加生于1974年,她也有自己的光荣纪录:1994年在巴西参加世界男子青年赛,获得亚军。世界男子青年赛是一个很强的比赛,获得世界青年赛冠军的棋手,比如斯帕斯基、卡尔波夫、卡斯帕罗夫、阿南德,以后都成为世界棋王,因此世界男子青年赛又被称为棋界的“王储选拔赛”。索菲亚是历史上首位在这个重大比赛中获银牌的女棋手。
其实,早在1989年,当时年仅14岁的索菲亚就曾经凭着她惊人的“爆发力”让世界惊讶了一回。她在罗马举行的一次特级大师赛中,曾经以8胜1和的惊人成绩夺得冠军,其中她和五名世界著名男子特级大师对弈,就取得4胜1和的战绩。她下得那么出色,以致颁奖时,那些男棋手都无脸上台。当时的索菲亚在世界女棋手中仅排名第36位,但她的竞技表现分高达2930,也就是说,就算当时的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参加这个比赛,也很难拿到她这个成绩。西班牙的传媒在报道她的胜利时,用了“索菲亚横扫罗马!”“顶呱呱的索菲亚!”这样惊叹的标题。
三姐妹中,棋力最强、最了不起的则是小妹朱迪?波尔加。她生于1976年,却创下最多的世界纪录。
1988年,在奥林匹克棋赛中,年仅12岁的朱迪是奥赛中年纪最小的棋手,出赛13场,12胜1和,是全场一千多男女棋手中胜率最高的人。朱迪一炮而红,成为该次比赛最耀眼的明星。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当时也在场参赛,常常按捺不住惊奇绕过来看朱迪下棋,他很感叹地说:“朱迪的表现只有在神话里才能找得到。”
朱迪在15岁4个月零28天时获得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的称号,这是由国际棋联授予的最高级棋手的称号。朱迪打破了由美国天才棋手、世界冠军菲舍尔在1958年创下的15岁6个月零1天的世界最年轻特级大师称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她在1991年成为获匈牙利男子全国冠军的第一位女棋手,跟在这位棋界“匈牙利女皇”后面的是三位赫赫有名的前男子世界冠军候选人。
1996年,年仅20岁的朱迪,在世界男子棋手中排名第10位,是历史上首位进入世界男子十强的女棋手。她远远超越了她那个时代中所有的女棋手。
简直不可思议!三姐妹如花丛牡丹、鸟族凤凰活跃在棋坛上,或分或合,无不光艳照人。波尔加姐妹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全球传媒报道波尔加三姐妹的文章竟多达一万余篇!
她们是怎么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的,未来又将会怎样?无论波尔加姐妹走到哪里,这悬念都如影随形,摄人心魄。不仅仅是棋界、新闻界,连教育界、心理学界、社会学界、女权主义运动界,还有企业界都对她们发生了强烈兴趣。随着神秘面纱的揭开,透过波尔加姐妹惊人的棋艺成就,人们逐渐发现她们背后了不起的父母,发现一个使她们如此耀眼辉煌的家庭教育实验――了不起的“波尔加实验”。
细心的妈妈注意到,自从有了国际象棋,活泼、好动的女儿一下子变得文静、专心,把平日很喜欢的其他玩具都丢在一边。看到女儿天天迷恋棋,而且进步神速,拉斯洛夫妇就逐渐下定决心。
苏珊出生了,婴儿初生,又是哭又是闹,又是屎又是尿,拉斯洛夫妇照例还要为那些琐琐碎碎的照料工作忙上一阵。虽然心里很着急,但暂时还无法作什么具体的教育安排,也实在不知从何处去着手。但这对夫妇已经很细心地去观察、留意苏珊的一切言谈举止,透过孩子的表情,去发现她的欲望、爱好,捉摸她的气质。
最初,“波尔加实验”并没有确定选择哪一个具体的训练项目,拉斯洛曾想过是否训练苏珊数学或培养她的艺术爱好,最后选择国际象棋则完全是出于偶然。
苏珊3岁时,就喜欢满屋子到处跑,到处“钻”。有一次,她无意中拉开抽屉,发现一副国际象棋子。那像小木偶玩具一样可爱的造型,还有黑白格子分明的棋盘立刻就把她吸引住了。她嚷着要爸爸教她。很快她就识出车、马、象、王帝、王后和兵,学会在棋盘上摆棋,还学会怎样走子。她开始缠着父亲和她下棋,而且领悟得很快。细心的妈妈注意到,自从有了国际象棋,活泼、好动的女儿一下子变得文静、专心,把平日很喜欢的其他玩具都丢在一边。看到女儿天天迷恋棋,而且进步神速,拉斯洛夫妇就逐渐下定决心。对,就选择国际象棋!这是女儿真正的爱好。
拉斯洛夫妇觉得选择下棋还有一个好处,这是一项对抗性的智力运动。不是说要做实验吗?如果选择别的项目的话,那实验的效果又怎样去检验呢?而下棋则有胜负之分,而且国际棋联还制定了一套“技术等级分体系”去评价棋手棋力的高低,有一个很科学的检验标准。况且,如果为苏珊作别的选择,比如让她学钢琴吧,也不是当时生活很拮据的这对夫妇所能承受的。
现在,由于父母细心的观察,“波尔加实验”已经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头。
到苏珊4岁时,拉斯洛夫妇就为女儿请来第一位教练――一位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的匈牙利女棋手,名叫埃娃?卡拉卡斯。拉斯洛明白,在女儿小的时候,有一个职业棋手做教练,将有助她系统地学习棋理,为将来做一个棋手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拉斯洛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他认为必须尽早做这样的“长线投资”。
许多家长往往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受教育条件,没有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孩子的将来,但波尔加父母却有完全不同的观念。苏珊4岁时,就已经在用一个棋赛计时钟来下快棋(通常下10分钟一局),这样就培养了她的时间感觉,让她学会用最经济的时间去想棋,逼着她高度集中精神、紧张地去评价棋盘上出现的每一个局面。
到苏珊4岁多一点儿,拉斯洛还带她到市内的象棋俱乐部下棋,每周两次,让她感受那里紧张、激烈的角逐气氛。
拉斯洛待女儿长到五六岁左右,又着手训练苏珊闭目下棋。开头先让她审视一个局面二三十秒的时间,要她记下每一只棋子的位置,然后把盘面搞乱,再让女儿重新摆出来。摆在棋盘上的棋子由少至多,局面由简单至复杂,逐渐过渡到闭上眼睛就可以下完整个对局。拉斯洛用这样的方法训练女儿的局面记忆能力和动态想像力。
长大以后,苏珊在自己的传记中写道:“下闭目棋的训练发展了我的想像力,使我在思考棋局时有宽阔的视野。”难怪她能把棋下得气势恢宏而计算又滴水不漏,明显胜于一般的女棋手。
拉斯洛虽然不是个很有水平的棋手――女儿长到7岁时,就已经觉得父母不是自己的对手了――但他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他明确提出,女儿在初学阶段,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练习战术,他要女儿尽可能多地去解答各种战术组合、排局和实战残局的习题。他还帮助女儿把常常碰到的、构想类似的局面提升为一种又一种的“典型”。
拉斯洛认为,一盘棋是从开局开始下的,但小孩不应“从头开始”,相反,她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该“从尾开始”,从一盘棋中后面的阶段学起,那里集中了最多的战术招数,是一盘对局中最能引人入胜,最能激动人心,也最能引起孩子兴趣,并最能激发她的想像力的。拉斯洛的看法是对的。他懂教育。
随着女儿的成长,拉斯洛还适时地为女儿更换教练,这是“波尔加实验”中一个发人深思的特点。他凭着一个心理学家的眼光,敏锐地感觉到女儿棋力的成长阶段,就像一个有经验的农夫,知道作物的生长季节,知道什么时候该为作物分枝,该施什么肥料,该怎样去弱存强。拉斯洛还能看出每一位教练的长处和局限,他要让请来的教练能及时满足女儿在训练中的需要。这是拉斯洛最了不起的地方。他不像许多糊涂的父母,以为把孩子交给一位老师就万事大吉。他懂得为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找到合适的教练。
苏珊从4岁开始有了第一位教练,以后她还先后师从过七八位教练。到苏珊的棋力逐渐达到高峰时,她身边的教练就换成像前苏联冠军古里戈、普萨希斯,以及前世界冠军候选人、丹麦名将拉尔辛这样高级别的教练。人们只要留意一下苏珊身边那位“教父”的级别在不断提高,就可以知道她的棋力在不断长进了。顺便说一下,上面提到的那位普萨希斯,就先后当过波尔加三姐妹的教练,与她们家合作融洽,俨如一家人,为此,普萨希斯还被棋界封了个“波尔加洛夫”的绰号。
让孩子严肃地玩
他们不只是让孩子在游戏中率情任性寻开心,满足孩子们寻求快感的本能,而是要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培养高品位的情趣,锻炼能力。借用拉斯洛形象的讲法,就是要“让孩子严肃地玩”。
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是童心、童趣的真情流露。做父母的当然要顺其自然,让孩子们去玩,拉斯洛夫妇也不例外。但区别于许多为人父母的是,他们不只是让孩子在游戏中率情任性寻开心,满足孩子们寻求快感的本能,而是要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培养高品位的情趣,锻炼能力。借用拉斯洛形象的讲法,就是要“让孩子严肃地玩”。
如果说苏珊爱上下棋,是源自一个偶然发现的话,那么,索菲亚和朱迪随后迷上下棋,就包含了父母的用心,在家中营造了神圣的国际象棋艺术氛围。这种氛围,加上姐姐的“榜样”,很快就吸引住两位充满好奇心的小妹妹,下棋就变成她们终生的爱好和终生的职业。
苏珊在家里有一个房间专门做她的训练室。快到4岁的索菲亚和2岁半的朱迪常常觉得奇怪,为什么每到一定的时候,家里就会来人,然后带着苏珊进房,还把房门关上。两位小妹妹常常把耳朵紧贴房门,想听听他们在干什么。
有一次,两位小不点儿终于忍不住了,大着胆子轻轻推开房门,要看一个究竟。她们的小动作给父亲看到了,拉斯洛就很严肃地告诉她们,姐姐正在“训练”,不会下棋的人是不能进入这个房间的。索菲亚和朱迪忙不迭地表示:“我们也要训练。”
从一开始,拉斯洛就要求女儿把下棋作为一种“训练”。那么,玩棋跟“练棋”又有什么区别呢?两者的不同在于,玩棋只是娱乐,寻开心,所谓“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旨在参与;而“练棋”则有目标上的要求,要对一盘棋的胜负负起责任,寻求最合适的方法,有系统地提高棋力,做一个优秀的棋手。
朱迪曾经对记者透露过她们平常在家时一天的安排:“我们早上6点钟起床,7点钟去俱乐部打乒乓球,我们通常会打两到三个钟头的球。然后回家练棋,有时也见见客人和新闻记者,还要读书、听听音乐。正常情况下,我们一天下棋5~6个小时。我们读棋谱、下快棋,也看别人的对局、研究残局。”
拉斯洛夫妇很强调对孩子的规范,什么事可以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事不能做,都有明确的规定。他们在家里管得很严,晚上10点钟就要睡觉。平常除了报道棋赛的新闻以及匈牙利国家电视台播放的国际象棋讲座,或是与女儿文化学习有关的科教节目外,其他时间是不让女儿看电视的。只有在出国参加棋赛时,才让她们看外国电影,让她们从片子中多听些英语。
拉斯洛夫妇引导女儿不断扩充她们的好奇心,让女儿每天都有新的目标,而且不局限在下棋方面。
比如,他们不断鼓励女儿学外语、做数学习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苏珊小时候就要负责喂养家中的6只兔子、20只鸽子和1只小狗。每逢出国,父母总要抽空带女儿去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了解人文知识。在父母的鼓励下,朱迪还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摄影家”。
克拉拉亲自教苏珊德语,而受到鼓励的苏珊,又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英语、世界语、西班牙语。有段时间,苏珊在保加利亚下棋待了几个月,居然又学会了保加利亚语。更为有趣的是,尽管妈妈就是俄罗斯人,但三个女儿的俄语却是在幼儿园学的。父母把她们先后送去前苏联驻匈牙利大使馆开办的幼儿园,仅仅半年时间,她们就讲得一口流利的俄语了。
虽然父母要求“严肃地玩”,但年幼的索菲亚和朱迪“玩”起来却不是那么严肃。朱迪在回顾自己的童年时代时说:“当我开始下棋时,只是在玩。对弈时我总是坐不住,不时站起来,跑到比赛大厅的走廊东张西望,或找些什么事情做一下。我常常自言自语:‘我的对手为什么老不走棋,老是要思考?’”
有时,她干脆和同样坐不住的索菲亚一起跳起橡皮筋。拉斯洛看在眼里却不动声色:“才那么几岁大,你能让她像成人一样坐上几个小时下一盘棋吗?”直到朱迪长到10岁左右,父亲才“严肃”地对她说:“你要专心一点儿想棋,不要老是下5分钟一盘那样的快棋。”
与许多父母不同的是,波尔加父母并不太担心女儿们疲劳,相反,他们觉得,有才能的孩子如果负荷不足,反而容易让她们变得疲沓。他们只是在不懈地探索,怎样才能让女儿把高度紧张的训练变成一种生活的乐趣。
曾经有一位英国女记者质疑,那么严格的规范,岂不是就像驯兽师在训练猴子?不过,我觉得,如果人们看到三姐妹在棋艺突飞猛进的同时,仍然还保持着身心健康的小女孩特有的童真的话,大概就不会有这样的疑惑了。看看下面一段动人的描述吧:
“在高水平的比赛中,棋手常常会带些护身符、吉祥物或是各种各样自己喜爱的饰物,以保持心理上的稳定。波尔加姐妹也未能免除这样‘迷信’的习惯。1986年,三姐妹一起到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参加比赛。每一轮比赛开始时,都由二姐把三只狮子公仔分别摆放到姐妹们的棋桌上,据说这样会带给她们狮子般的勇气。成为笑话的是,有一位澳洲当地的棋手,名叫阿列赫?斯盖什,他想反击,在对朱迪时,他带着一只巨型的犀牛公仔上场。当裁判提醒他玩具太大以致碍手碍脚时,他又赶紧去找了一只体积小一些,但样子更为吓人的鳄鱼公仔来保佑自己。最后对弈的结果,斯盖什还是输了。鳄鱼吓不倒小朱迪。”
1987年,三姐妹又一起去纽约参加比赛。苏珊参加特级大师赛,两位小妹则参加级别稍低的公开赛。有一天临开赛时,两位小妹妹跑过来向大姐报告:她们心爱的玩具被人偷走了。她们这次带来的吉祥物一只是狮子,另一只是小熊公仔。朱迪为此很生气,她在棋盘上拼命发泄,以致她的对手在输棋之后为之叹气:“那个小顽皮一直在猛攻我。”
多可爱的三姐妹!她们严肃,但她们仍然是在玩;她们尽管在玩,却出落成出类拔萃之辈。
全面发展造就幸福的人
在他们看来,棋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载体,他们绝非要把女儿训练成一架“象棋机器”,而是要让女儿凭着这个载体,构筑起一个知识的城堡,成为幸福的人――创造奇迹,受到尊重,有成就感。他们希望女儿正直、勇敢、有竞技精神,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棋手。
拉斯洛夫妇并非要把女儿训练成一架“象棋机器”。在他们看来,棋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载体,要让女儿凭着这个载体,构筑起一个知识的城堡,成为幸福的人――创造奇迹,受到尊重,有成就感。他们希望女儿正直、勇敢、有竞技精神,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棋手。
拉斯洛要培养、发展女儿的哪些能力和素质呢?正如他在论文中所提到的,既要有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又要有作为一个强者所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和人品方面的要求,当然还要有作为一个杰出棋手在专业能力以及性格、心理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拉斯洛在30年前就有那么系统的素质教育的意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对女儿全面个性的培养,其要求之严格之系统,也许只有与培养外交官、高层管理人员的精英大学才能媲美。难怪波尔加姐妹一出现,便能在棋坛上横扫千里、突兀而起。
拉斯洛要求女儿:热爱创造性的工作,勇敢、顽强、热情、有力量、自信;在估计人和事的时候持客观态度;在观察研究时讲究精确性;对逆境的抵抗力;执著的勤奋精神;宽容、机敏;对批评宽宏大量(即使是不正确的批评);守纪律、安排有计划;对紧张活动、对创作的渴望;喜欢有内涵的工作和作品;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培养直觉的能力,自我恢复的能力,推陈出新的能力,评价的能力,在一瞬间明了事物的能力。掌握在下棋时的时间感觉,安全感觉;为自己营造合适心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抽象思维、具体计算、运用计谋、适当地分配注意力的能力;认识别人(深入了解对手很重要)的能力,经济思考的能力,认识自己的天分,目的明确地忙碌。拉斯洛为女儿开列出来的项目多达40多项。
我在反复阅读拉斯洛的论文《也可以这样培养》时,被他为女儿所作的高标准的定位深深折服。记得以色列前总理本?古里安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要让我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犹太人历史的基本内容,我就用这么几个字:质量胜于数量。”读拉斯洛的文章给我同样的感觉。为了让女儿做一个优秀棋手,他竟然提出了那么多的要求!
拉斯洛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设计师。他不仅注意到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要,防止了由于缺乏适当的大脑刺激、体力运动和人际接触而引起的“社会遗传性大脑损害”,保护了孩子们的精神和心理健康,而且设计出一系列的训练项目,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尽可能地开发孩子的智能和性格潜力。他就是以这样优质的教育造就了棋坛上的三个出类拔萃之辈。
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姐妹都显示出不同寻常的能力。她们不仅超越了女棋手,也超越了所有的同龄人。比如,苏珊在她15岁时,她所达到的技术等级分,不仅超过当时的女子世界冠军,也超过两位男子世界冠军卡尔波夫和卡斯帕罗夫的同龄时期。作为“波尔加实验”的最杰出作品,小波尔加更是创下一系列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西方传媒甚至预言小波尔加将是挑战男子世界冠军的人。曾经当过朱迪教练的一位以色列棋手对朱迪作了这样的描画:“她的性格特别坚强,每一次对弈她都表现出高昂的战斗热情,她的精力90%都专注在国际象棋上面。她喜欢不间断地工作,研究象棋对于她永远都是一种巨大的满足。这使我想起年轻时代的卡斯帕罗夫。”而著名的美国杂志《象棋内幕》的主编、国际特级大师塞拉旺则这样预测朱迪的未来:“假如她再精练一下自己的布局,假如她再提高一点下残棋的技艺,朱迪将可以对抗任何人。”事实上,除了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和克拉姆尼克两个人外,朱迪击败过全世界所有高手。
可以说,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棋手会像朱迪那样“受宠”。她受到那么多的赞美,总是处在焦点的位置上,“众星拱月”,出尽风头,然而她还是那么清醒。她从来没有背过要争世界冠军的包袱,她说只希望自己每一盘棋都下得精彩,下得漂亮。她懂得,下棋是她的爱好和职业,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正是由于有了全面的教育,波尔加姐妹才没有在成名之后,在铺天盖地而来的荣誉面前失去她们自己。
我不禁想起与波尔加姐妹同时成名的俄裔美国天才棋手加塔?卡姆斯基,想起他的巨大成就和最后濒临崩溃的悲哀。这位“神童”从小与父亲鲁斯塔姆?卡姆斯基相依为命。在加塔显示出惊人的象棋天赋后,他父亲便发誓要把儿子培养成“卡斯帕罗夫的掘墓人”。老卡姆斯基当过拳击教练,他对儿子施行严酷的训练,每天坚持8~10小时。儿子参加比赛时,他总是在现场盯着,逼儿子全神贯注。天赋加上父亲的压力,使卡姆斯基迅速成为棋坛上一颗耀眼明星,有好几年时间在全世界排名第四、五位。1995年是卡姆斯基棋艺生涯的顶峰。这一年他同时进入由国际棋联以及由卡斯帕罗夫另立门庭成立的职业国际象棋协会(PCA)举办的两个不同的世界冠军挑战者决赛,成为历史上惟一一位有可能夺得两个世界冠军称号的棋手,名噪一时。但他在赢得国际棋联的世界冠军挑战权后,却失去PCA的世界冠军权。随后又在挑战卡尔波夫的世界冠军决赛中惨败。
这两场决赛的失败,终于使卡姆斯基父子的世界冠军梦彻底破灭。1995年秋天,加塔?卡姆斯基宣布退出棋坛,进入一家美国大学学医。卡姆斯基的悲剧就在于,他把取得世界冠军作为惟一的生活目标,给自己背上不堪重负的包袱。对冠军梦的疯狂追逐,使他失去一个健康人的“平常心”,几乎精神崩溃。
有卡姆斯基悲剧作佐证,我们就更容易理解波尔加教育的全面和成功了。波尔加姐妹是幸福的,她们不仅创造了奇迹,而且身心发展均衡。即使有朝一日她们不再参加比赛,她们也可以过着和谐的生活,延续自己的梦想。
“波尔加实验”的精彩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波尔加姐妹多年的抗争,国际棋联已经取消了对女棋手参加男子世界冠军赛的限制。她们反对歧视女棋手的努力,也得到国际棋联的回应,例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子世界冠军赛的奖金就从20世纪80年代的几千美元一下子提高到20万美元!
拉斯洛不仅成功地进行了他的“波尔加实验”,他还是个出色的经纪人。他秉承了犹太人精明的商业意识,巧妙地借助新闻界造势,不断制造轰动效应,在全世界制造了一个迷人的“波尔加神话”,使女儿成为国际象棋市场中一件紧俏的“商品”。他又多方奔走,四处谈判,讨价还价,让三个女儿成了身价颇高的“职业棋手”。拉斯洛在实验之初为女儿所做的超乎寻常的投资现在都有了回报。
早在1989年,年仅13岁的朱迪?波尔加在阿姆斯特丹的一次大赛中,接连击败了好几位赫赫有名的特级大师,并获得成为男子特级大师所需要的每一个资格证(总共要有三个)。朱迪在那里引起一股“追星”狂潮,当地报纸用整版的篇幅报道“波尔加热潮征服了荷兰”。
三姐妹在阿姆斯特丹的表现令一位荷兰巨富――电脑商、HSG象棋俱乐部主席凡?奥斯特罗姆特别着迷。这位商业巨子在20世纪50年代曾参加过国际象棋世界少年赛,后来尽管没成为职业棋手,但仍然对棋情有独钟。奥斯特罗姆邀请朱迪和他下两盘棋,当朱迪闭着眼睛凌厉地连胜两局之后,他信服了小波的天才。奥斯特罗姆送了一台价值几万美元的手提电脑给波尔加姐妹,还以10万美元的年薪聘请三姐妹到HSG俱乐部做客座棋手。以后奥斯特罗姆还多次出资赞助三姐妹参加高级别的比赛。
德国最有名的梅费斯托国际象棋电脑公司也找上门来了。尽管该公司生产的国际象棋微型电脑已经连续九次获得世界微型电脑国际象棋赛的冠军,他们仍然愿意以重金买下“波尔加姐妹”这魅力四射的名字,来做他们电脑产品的牌子。
1993年7月,在朱迪生日前夕,瑞士国家电视台想对她做一个5分钟的专访。当摄制车队抵达布达佩斯时,由拉斯洛出面谈判,瑞士人要为这次专访支付2万美元的采访费。事后,一位记者感叹道:“天啊,我们采访克拉姆尼克的代价也比这便宜得多!”
《怎样培养一个天才》一书出版后,有西方出版商对此极感兴趣,打算购买著作权,拉斯洛“狮子大开口”:20万美元!由于双方无法谈拢,以致今日仍未见有该书的英文版发行……
经济上如此,政治上也是这样。
大概是在年间吧,随着索菲亚尤其是小精灵朱迪的崛起,“波尔加姐妹”名声鹊起,波尔加家的命运也时来运转。风言冷语少了,原先对拉斯洛看不顺眼的人开始改变态度,原来专制蛮横的棋协也逐渐收敛,他们难以抗拒匈牙利人民渴望波尔加姐妹为国扬威的心理。
1988年初,匈牙利棋协通过中间人和拉斯洛谈判,希望波尔加三姐妹代表匈牙利参加奥赛。三姐妹也不负众望,她们在希腊力压全世界群英,成为足以令匈牙利人民自豪的民族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波尔加姐妹多年的抗争,国际棋联已经取消了对女棋手参加男子世界冠军赛的限制。她们反对歧视女棋手的努力,也得到国际棋联的回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子世界冠军赛的奖金就从20世纪80年代的几千美元一下子提高到20万美元!
尽管对于“波尔加实验”的教育思想,世人至今仍然见仁见智,但波尔加三姐妹的棋艺成就,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拉斯洛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重新认识,而这是让拉斯洛最为高兴的。
最受公认的匈牙利天才儿童教育家依什特旺?哈尔马尼就这样评论道:“按照我的判断,波尔加家庭实验乃是匈牙利千年历史上最重要的心理实验。若能按他的方法教学,让天才尽可能地发展,该是功德无量!我深信这一点。行为主义的创始人让?华生不能证实自己的理论,因为他无论如何也得不到10个健康的婴儿来配合他实施他想像中的实验。正因此我认为这是匈牙利最重要的心理学实验。因为华生的原则被最为成功的采用了,而且,不是在一个孩子身上,而是在三个孩子身上进行。这就在实际上给整个实验的成效提供了最为有趣而又是最有分量的证据。由这样无论何时都可以做的遗传学的实验,是否也会得到继承了同样才能的效果?当然是这样。这个实验之所以十分重要,不仅由于上述的原因,还因为我很清楚,在这个领域中人们从未有过做这样实验的机会。”
近几年,拉斯洛又借助三个女儿的“榜样力量”,在全世界推动儿童棋艺智力的早期开发。他频频在世界少年棋赛期间,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少儿棋手、教练们讲授他的实验。他还录制了《拉斯洛?波尔加战术组合5000局》的卡通录像带向全世界发行。
据英国《国际象棋》杂志报道,1996年初,在国际棋联主席伊姆日诺夫的家乡、俄罗斯的埃利斯塔,曾经举办过一次国际性的婴儿国际象棋赛,共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64名1岁以上、刚学会走路的婴儿参加了比赛。结果由英国一位名叫夏洛特?格雷思的女婴获得冠军。《国际象棋》杂志刊登了她的照片和一个7步成杀的对局。据夏洛特的爸爸――一位来自伦敦的电脑程序专家说,她的女儿就是看了拉斯洛的卡通录像带后学会下棋的。
拉斯洛使当代的国际象棋运动骤然年轻了。
“波尔加实验”前后坚持了差不多30年。如今波尔加家已经安居乐业,他们通过多年的奋斗,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三个女儿都先后结婚。大姐苏珊1994年和以色列电脑工程师雅各布?舒兹曼结婚,定居纽约,1999年3月生下儿子汤姆。1997年苏珊和丈夫合作撰写了她的传记《皇族游戏中的皇后》。苏珊还开办了“苏珊?波尔加国际象棋中心”,在美国普及国际象棋。她表示自己也要生三个小孩,继续父亲的教育实验。
1999年2月,索菲亚嫁给以色列一位军医、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约纳?科萨什维里。索菲亚婚后入读特拉维夫大学,逐渐淡出棋坛。
小妹朱迪2000年8月结婚,但婚后仍然活跃在棋坛上。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近二年来她的棋风有所改变,在凌厉中多了一点稳健,令棋坛高手更难对付。下棋永远是她的最大乐趣,她相信自己的潜力还未完全开发,她仍然继续向最高峰逼近。她还能走多远?人们仍在拭目以待。
“波尔加实验”仍在继续。
波尔加实验:国际象棋棋后三姐妹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曾向美国政府提出一极荒谬的要求:如果给我10个健康婴儿,通过不同的训练设计,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10个孩子培养成或优秀学者、或杰出艺术家或超级罪犯。华生当然无法完成这个实验,但他的这一怪诞的想法却让匈牙利一位心理学讲师怦然心动,他的名字叫拉斯洛?波尔加。
华生的大胆想法使犹太裔拉斯洛?波尔加产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赶快与未婚妻结婚生子,拿自己的孩子做培养天才的“波尔加实验”DD只所以这样称呼完全是因为他的三个女儿都是女子国际象棋的棋王。
拉斯洛的未婚妻克拉拉是俄罗斯人,两人是在苏联和匈牙利青年友好通信活动中成为笔友,继而成为恋人。两人在布达佩斯初次见面的话题就是“波尔加实验”,自负的拉斯洛高谈阔论:“让我们生6个孩子,我有办法把他们培养成像莫扎特那样的天才”。拉斯洛对未来设想的热情感染了克拉拉,第一次约会后,克拉拉竟然下了决心,嫁给这个犹太裔的匈牙利人,培养几个天才孩子。
他们的大女儿苏珊1969年出生,3岁时,苏珊有一天无意在抽屉中发现一副漂亮的木头雕刻的国际象棋,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拉斯洛夫妇很快发现,苏珊对棋很有悟性,于是就带她参加各种比赛。奇迹就这样发生了,4岁大的苏珊竟获得了匈牙利11岁以下组男子冠军,7岁成为女子象棋大师,10岁打入全国女子成人组决赛。
苏珊的成功给了拉斯洛灵感,并真正开始他的实验:让孩子选择国际象棋!苏珊10岁时,索菲亚5岁,小波尔加也4岁了。拉斯洛运用心理学,把比她们大的苏珊关进一个房间里接受下棋训练,故意显得很神秘。当时拉斯洛已经给苏珊聘请了教练。开始,小波尔加和索菲亚并没有在意,她们两人更热衷于玩毛绒玩具或做游戏。但有一天,小波尔加发现,大姐总是进房间里做什么,而且房间门紧闭。聪明机灵的小波尔加问妈妈:“苏珊在房间里玩什么?”这正达到了拉斯洛的首先让孩子产生好奇心的目的。拉斯洛满脸神秘地跟小波尔加和索菲亚说:“苏珊在里面玩有趣的游戏,你们都没有玩过的游戏。”
“为什么我和索菲亚不能进入跟她一起玩?”受教语言的妈妈的影响,只有4岁的小波尔加口齿很伶俐。
“学会下棋才能进那里玩。”拉斯洛故意逗小波尔加。&&&&&&&&&&&&&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尽快进到那个房间的渴望,小波尔加和索菲亚几乎同时开始学下国际象棋。令拉斯洛感到欣喜的是,这两个女儿像大女儿一样在棋上很有灵气。他逐渐增加孩子们下棋的训练时间,每天训练的时间长达5至6个小时。
拉斯洛运用他全部的心理学、教育知识,设计和训练三个女儿。他为孩子开列的训练项目多达40多项,每项都包含某种或多种心理素质和能力的训练。经过如此严格训练的三姐妹,都在棋坛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真的创造了奇迹。
苏珊3岁接触象棋,4岁成为11岁以下组冠军,显然不是培训的结果,实际上到苏珊10岁时她的巨大成功才给了拉斯洛灵感和信心,并真正开始他的实验:让孩子下面的两个孩子也选择国际象棋!拉斯洛夫妇是国际婚姻,子女所获遗传基因丰富,潜质好是无疑的,她们的才能就表现在超强的逻辑思维上,通过拉斯洛科学有效的训练超常发掘了子女的潜能,这就是奇迹的真相。人本来就可以根据自身独特的潜能找到自己的敏感信息,并最大程度的发挥潜能以成就自己,这就是人本主义,大波尔加就是自己找到让自己敏感、痴迷的象棋的,是因材造人,并不是拉斯洛凭行为主义的想象通过强化训练就自然而然的把孩子变成父母想成为的人,这个实验恰恰说明了人本主义的成功,即只要你按照人本身的潜能去培养人才你就可能获得成功。所以拉斯洛后来再也没有培养出一个天才来!
但拉斯洛的训练仍然极有价值,因为他的方法是科学的,他不是单纯让孩子在游戏中率情任性寻开心,满足孩子们寻求快感的本能,而是要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培养高品位的情趣,锻炼能力。借用拉斯洛形象的讲法,就是要“让孩子严肃地玩”,说到底就是系统地玩,深入地玩,超大强度却从没有让孩子厌倦!
看看她们平常在家时一天的安排:“我们早上6点钟起床,7点钟去俱乐部打乒乓球,我们通常会打两到三个钟头的球。然后回家练棋,有时也见见客人和新闻记者,还要读书、听听音乐。正常情况下,我们一天下棋5~6个小时。我们读棋谱、下快棋,也看别人的对局、研究残局。”
拉斯洛夫妇很强调对孩子的规范,什么事可以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事不能做,都有明确的规定。他们在家里管得很严,晚上10点钟就要睡觉。平常除了报道棋赛的新闻以及匈牙利国家电视台播放的国际象棋讲座,或是与女儿文化学习有关的科教节目外,其他时间是不让女儿看电视的。只有在出国参加棋赛时,才让她们看外国电影,让她们从片子中多听些英语。
拉斯洛夫妇引导女儿不断扩充她们的好奇心,让女儿每天都有新的目标,而且不局限在下棋方面。比如,他们不断鼓励女儿学外语、做数学习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苏珊小时候就要负责喂养家中的6只兔子、20只鸽子和1只小狗。每逢出国,父母总要抽空带女儿去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了解人文知识。在父母的鼓励下,朱迪还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摄影家”。克拉拉亲自教苏珊德语,而受到鼓励的苏珊,又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英语、世界语、西班牙语。有段时间,苏珊在保加利亚下棋待了几个月,居然又学会了保加利亚语。更为有趣的是,尽管妈妈就是俄罗斯人,但三个女儿的俄语却是在幼儿园学的。父母把她们先后送去前苏联驻匈牙利大使馆开办的幼儿园,仅仅半年时间,她们就讲得一口流利的俄语了。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 名:&&[]&&[注册成为和讯用户]
(不填写则显示为匿名者)
(您的网址,可以不填)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象棋高手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