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学合同能源管理理专业吗? 我看都每个培训学校都花里胡哨的!真实的,广告闪人!

会非常省事,我是学应用心理学的,在考普通心理学的前一夜,一整夜的梦境正好把所有笔记过了一遍,考完之后卷面96分,不用达到控制梦境的程度,只需要一点点自制力和诱导,当然,还有强烈的愿望。
会非常省事,我是学应用心理学的,在考普通心理学的前一夜,一整夜的梦境正好把所有笔记过了一遍,考完之后卷面96分,不用达到控制梦境的程度,只需要一点点自制力和诱导,当然,还有强烈的愿望。
不请自来。&br&这个问题其实应该修改一下。&br&成为这样一个能独立思考,睿智的人,不是需要什么知识,而是应该怎么做。&br&怎么做?当然就是阅读、学习和思考——读书,读人,读事。&br&&br&而等你有一定的阅读量,见过了更大的世界之后,你会发现,大多数道理,都是在讲人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br&我想你也听过所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话。&br&说得好像真的有什么顿悟一样。&br&其实,非也,这种螺旋式的认识,在人的一生当中都在发生,没有终点。&br&&br&人的一生,都充满着意外,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停留在哪个阶段。&br&你让苏格拉底、孔子健健康康活到300岁,他们很大可能会完全推翻自己之前的观点。&br&&br&当然你也会说,你这也太相对主义了吧,我明显感觉到他比我睿智,比我逻辑清晰啊。&br&是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读的书多一点,见的事多一点,思考得多一点。&br&从而,他对你而言,似乎是一个更加智慧的人。&br&但是,朋友,差别真的不是很大。&br&大多数人,好好收拾半年,好好读半年的书,好好潜下心来思考半年,都能发现这个道理。&br&就是:&b&你看他,非常牛逼;更远处的人看他,水平一般。&/b&&br&&br&我也什么都懂一点,我也曾经因为谈吐不凡而惊艳四座。&br&看你的描述,你的这位朋友说的话,”社会是从混沌到有序再从有序到混沌。“&br&我就是研究复杂系统的,就是研究混沌的,我会告诉你,这句话听着好听,实际上没什么用——而且不是说实际使用上没什么用,而是理论上来讲,就是没什么用,跟没说一样,不可证伪。&br&——当然,我也只是断章取义,没好好跟你那位朋友聊天,我也无法确定他的水平,不知道他这句话是不是说明他是所谓的”中国的奥地利学派“、”哈耶克的衣钵传人“。(不是黑铅笔。。。)&br&&br&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说一句:&b&毋须仰望,假以时日,你也可以。&/b&&br&不过要做到:多读一点书,多读一点人和事,多思考一点。&br&---------------------------&br&最后,说一下自己认为的思考的框架吧。&br&&b&这几个问题,随着你读书,要多思考,勤思考,在你的人生中,你会思考地更深入,但也许直到你老去,你也不一定找到答案,你找的答案,往往只是对你自己而言是正确的:&/b&&br&&br&&br&&b&1.我该如何思考?&/b&&br&&b&初阶版:&/b&如何有逻辑地思考?如何批判性地思考?什么是系统化地思考?&br&建议阅读:&br&《逻辑学导论》&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206049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逻辑学导论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学会提问》&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学会提问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32233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b&进阶版:&/b&思想史是怎样的?从古到今人是怎样思考的?&br&建议阅读:&br&《经济学思想史讲义》&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237599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西方哲学史》&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00569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方哲学史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西方现代思想史》&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02478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方现代思想史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中国哲学史》&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678054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哲学史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中国古代思想史论》&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311724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2.什么是人?人是如何决策的?人是如何互动的?&/b&&br&我曾经思考过人是如何决策的,后来看到林毅夫先生对人的定义,觉得很妙,用于认识人是很有帮助的:&b&人是理性的,是在既有的信息、既有的思维框架、既有的情境之中,权衡利弊之后作出理性决策的。&/b&&br&根据这个定义,你要明白一点:没有人是傻逼,每个人都是理性的。&br&你之所以觉得某些人是非理性的,是因为你不是他,你不知道他在作出决策时,拥有什么信息,他是怎样一个人,他在什么情景之中。&br&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别人,理解别人的行为吧。&br&另外一点:&b&人是生物,人的所有决策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没有例外!&/b&&br&你知道吗,就算是婴儿,也会为了自己好好活着,去分泌激素伤害母亲的。&br&认识这一点,再去看那些伤害你的人伤害别人的人,你会发现你也能理解了,那是人性使然。&br&建议阅读书籍:&br&《心理学导论》&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415120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心理学导论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进化心理学》&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214390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进化心理学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决策与判断》&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19362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决策与判断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社会心理学》&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47665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社会心理学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3.世界是怎样的?社会是怎样的?&/b&&br&就像我的签名一样:世界与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br&推荐看我的另外几个答案,讲得还算详细,书单也有:&br&&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对于世界的抽象认识与复杂性研究,你有哪些心得和书籍推荐?&/a&&/b&&br&&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有什么技能或知识是可以跨领域迁移的?&/a&&/b&
不请自来。这个问题其实应该修改一下。成为这样一个能独立思考,睿智的人,不是需要什么知识,而是应该怎么做。怎么做?当然就是阅读、学习和思考——读书,读人,读事。而等你有一定的阅读量,见过了更大的世界之后,你会发现,大多数道理,都是在讲人是怎…
——知识会束缚幻想吗?&br&——不会。&br&&br&首先,&b&“&/b&幻想&b&”&/b&仅是&b&“&/b&想象&b&”&/b&的一种,并非是&b&“&/b&想象力&b&”&/b&(或&b&“&/b&创造力&b&”&/b&)的本质。&br&&br&事实上,知识本质上不会束缚人的想象力。&br&如果一个人有开放式的思维,知识的增加会更加拓宽他的想象力范围。&br&关键是,&b&“知识”与“意识”不是同一件事物。&/b&&br&也就是说,真正会对人的想象力产生束缚的,是人自身的思维意识(或称之为“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br&因此,我们&b&“&/b&逐渐失去想象力&b&”&/b&,并不在于我们是否汲取了很多知识,而在于我们是否&b&被传授了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b&。&br&&i&不否认,当今国内教育模式的确有严重问题,恰恰就是&b&“&/b&思维模式的灌输&b&”&/b&而非是知识的灌输。&br&知识的学习始终是需要适当灌输的,因为我们需要借助教育将基本的是与非教给对此一无所知的幼童。&br&但在知识教育过程中,某种适应当前国情的思维模式也随之被灌输给未成年人,这种思维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混淆了知识中的&b&“&/b&是非&b&”&/b&,进而影响到真理的传授&/i&(&b&注,知识 ≠ 真理 ≠ 智慧&/b&)。&br&当我们的思维意识呈某种&b&“&/b&模式化&b&”&/b&后,我们对知识的思考分析以及产出结论的过程,就放佛某种被固化的&b&“&/b&生产流水线&b&”&/b&,自然只能产出某种固定程式的&b&“&/b&思考结论&b&”&/b&,甚至一旦产出不同的思维结论,也会被视为&b&“&/b&次品&b&”&/b&(即&b&“&/b&不切实际的幻想&b&”&/b&)。&br&也正是这种&b&“&/b&流水线&b&”&/b&式的思维意识系统,给我们的创造与想象思维设了限。&br&&br&如何解决这个问题?&br&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是被局限的,就可以试试以开放的心态去思考面前的所有问题。&br&比如一些日常的小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件事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怎样的人遇到这件事会如何反应……这是一种&b&“&/b&幻想&b&”&/b&,也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方式。&br&其次,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学到的很多科学知识,想象一些遥远的过去(历史)、未来(科学)、领域(天文地理)或人群(心理学)……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我们还需要主动去学习更多相关的知识,以便一步步拓宽自身的想象领域,丰富自己想象中的元素量。&br&可见,&br&&blockquote&&b&知识本身并不会束缚想象力,反而会拓展想象力的空间。&/b&&/blockquote&以此为条件,我们慢慢不会再认为幻想很&b&“&/b&荒谬&b&”&/b&,因为我们可以依据学到的各种知识来&b&“&/b&规范&b&”&/b&(指合理运用科学性的思维逻辑)想象中的一切元素,并把这些元素组织成美丽的画面(想象画面),然后再将之作为创意素材,应用在自己的创作中。&br&&br&&blockquote&&b&不向“现实”&/b&(社会各项&b&“&/b&潜规则&b&”&/b&)&b&妥协,是从事一切正当行业之人的生存法则。&/b&&/blockquote&&br&&br&&br&以上&br&
——知识会束缚幻想吗?——不会。首先,“幻想”仅是“想象”的一种,并非是“想象力”(或“创造力”)的本质。事实上,知识本质上不会束缚人的想象力。如果一个人有开放式的思维,知识的增加会更加拓宽他的想象力范围。关键是,“知识”与“意识”不是同…
不够努力+患得患失+盲目期待+失望+不自信 ———循环往复&br&&br&死循环…&br&&br&&br&&br&&br&&br&--------------------------------------------&br&谢谢各位知友的厚爱。&br&你们的点赞跟评论,给了我很大的鼓励。&br&如果我的思考能给你们一些些启发,这真是我的荣幸。&br&&br&关于如何打破这个循环。&br&我想分享一首波歇·尼尔森的小诗。&br&&br&&br&《人生五章》 &br&&br&&br&第一章&br&我走上街,&br&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br&我掉了进去。&br&我迷失了……我很无助。&br&这不是我的错,&br&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爬出来。&br&&br&第二章&br&我走上同一条街,&br&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br&我假装没看到,&br&还是掉了进去。&br&我不能相信我居然掉在同样的地方。&br&但这不是我的错,&br&我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br&&br&第三章&br&我走上同一条街,&br&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br&我看到它在那儿,&br&但仍然掉了进去……这是一种习惯了。&br&我的眼睛睁开着,&br&我知道我在哪儿,&br&这是我的错。&br&我立刻爬了出来。&br&&br&第四章&br&我走上同一条街,&br&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br&我绕道而过。&br&&br&第五章&br&我走上另一条街。&br&&br&英语原文:&br&&br&AUTOBIOGRAPHY IN FIVE SHORT CHAPTERS&br&by Portia Nelson&br&&br&I.&br&I walk down the street.&br&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br&I fall in.&br&I am lost … I am helpless.&br&It isn't my fault.&br&It takes me forever to find a way out.&br&&br&II.&br&I walk down the same street.&br&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br&I pretend I don't see it.&br&I fall in again.&br&I can't believe I am in the same place.&br&But, it isn't my fault.&br&It still takes a long time to get out.&br&&br&III.&br&I walk down the same street.&br&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br&I see it is there.
&br&I still fall in … it's a habit.&br&My eyes are open.&br&I know where I am.&br&It is my fault.&br&I get out immediately.&br&&br&IV.&br&I walk down the same street.&br&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br&I walk around it.&br&&br&V.&br&I walk down another street.
不够努力+患得患失+盲目期待+失望+不自信 ———循环往复死循环…--------------------------------------------谢谢各位知友的厚爱。你们的点赞跟评论,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如果我的思考能给你们一些些启发,这真是我的荣幸。关于如何打破这个循环。我想分…
下面是我班主任也是理论力学老师推荐的&br&方励之:《力学概论》&br&我没仔细读过,但大致翻看一下,发现思路特别清晰,而且我力学老师上课讲的有很多地方来自于这本书。我力学老师是科大最好老师之一。而且他和作者一样都是搞天体的,曾经是同事。然而这本书被禁了,想看的话只能去图书馆借,或者看电子版。&br&严济慈:《电磁学》 &br&刚刚再版,经过胡友秋老师修改,里面的一些名词可能与现在翻译不同,但确实很值得一读,讲解思路上有很多别具一格的地方。虽然我只读了前几章,但确实是本好书。而且这本书直接打通了电磁学与电动力学。&br&杨福家:《原子物理学》&br&书的思路挺清晰的。先讲原子的Rutherford模型,然后是Bohr模型,接着量子力学初步,然后自旋,多电子,X射线,最后是原子核。书很友好,语言很好地传达出了物理中的一些思想。但是这本书太简单,和科大徐克尊老师的《近代物理学》的难度几乎不在一个数量级,多电子原子那里内容偏少,可能是作者故意避开了这些问题。当然,这本书也把一些难的问题讲的深入浅出,每当我听不懂时,都会看这本书,看完后基本就理解了。总结四个字:瑕不掩瑜。最后吐槽一下,我不是针对哪本书,我是说原子物理中的量子力学初步都是垃圾……&br&我老师不止一次地给我推荐这些书,他的眼光是很挑剔的,能被他看中还是挺难的。他对于这三本书的评价是:如果中国能挑出几本可以比肩世界的教材的话,肯定会有这三本……当然,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仅供参考
下面是我班主任也是理论力学老师推荐的方励之:《力学概论》我没仔细读过,但大致翻看一下,发现思路特别清晰,而且我力学老师上课讲的有很多地方来自于这本书。我力学老师是科大最好老师之一。而且他和作者一样都是搞天体的,曾经是同事。然而这本书被禁了…
我自己的方法,供参考。&br&我大一的大学物理就是用的英文原版,一开始以高中的读英语方式阅读,很累。后来渐渐有了一些方法,对我本人挺有效果。&br&&b&1、快速扩张专业词汇量,但是要用物理/数学意义去记。&/b&数学和物理的专业词汇并不多,不要记他们的对应汉语意思,而是记忆他们的数学定义或物理定义。例如eigenvalue,汉语叫特征值,又叫本征值。不要去背它是本征值,而是直接记忆本征值的数学定义式。有的专业词汇甚至还没有固定的汉语翻译。&br&&b&2、数学符号是通用语言。&/b&两位科学家,即使语言不通,也可以通过基本的数学符号进行学术问题交流。所以在英文教材不太理解的时候,完整严格地重复书上的数学推导是必须先做的。&br&&b&3、适应外国人的的逻辑和思维习惯。&/b&注意,看英文原版教材,一定要先抛弃已有的思维定势,尤其是高中学习的思维习惯。很多时候,语言本身不是瓶颈,你读不懂教材是思路无法跟上。你可以先用看故事的心态浏览较为简单的英文教材(例如格里菲斯量子力学教材,真的能当小说看),再逐渐深入进去,从而适应他们的思维习惯。&br&&b&4、看英文教材一定要循序渐进。&/b&数学我不太清楚,物理的话,先读入门的教材,各种introduction,大一的话Riley的《Mathematical methods for physics and engineering》不错。&br&再读每个方向的经典(例如Jackson的《经典电动力学》)&br&最后看 费曼物理学讲义(这个虽然大一就能看,但是到了研究生都不觉得已经看懂了。),朗道全套。&br&然后你就步入了看Paper而不是教材的世界。&br&&b&5、习惯查阅原始文献。&/b&很多物理学发展,如果你能站在当年发现它的人的位置上,重复开创者的思维,记忆就会更加深刻。例如热力学的麦克斯韦分布,直接看当年麦克斯韦的原始文献,按照当时的物理学水平去重复,比看教材的理解要深得多。(然后你就更崇拜这些大神了)&br&&b&总之,语言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关键还是物理/数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要跟得上。&/b&
我自己的方法,供参考。我大一的大学物理就是用的英文原版,一开始以高中的读英语方式阅读,很累。后来渐渐有了一些方法,对我本人挺有效果。1、快速扩张专业词汇量,但是要用物理/数学意义去记。数学和物理的专业词汇并不多,不要记他们的对应汉语意思,而…
感谢各位的感谢与收藏,感谢之前所有帖子作者的付出。这是我刷了全贴对前面所有帖子的总结,而不是我看了这个帖子自己的行动计划。我只是从中选择了一些自己急需改变的内容在行动。有任何疑问或者想看得更详细,可以在加载了全部帖子后,复制我总结的一些词语搜索全文去看。也希望有什么习惯养成计划的朋友,坚持、坚持!&br&&br&&br&刷了全贴,个人的总结如下:&br&&p&早晨6:30起床。&/p&&p&伸懒腰,对自己说我真棒。坚持压腿,深蹲,让腿变直,臀部变翘。&/p&&p&起床,花五分钟写下记划,晚上睡前对着计划总结。&/p&&p&认真刷牙3-5分钟。只有在看到牙医账单时才会领悟到这有多么重要。&/p&&p&早晨一杯温开水。&/p&&p&起床多晚都要吃早饭。&/p&&p&营养素+蛋白粉。&/p&&p&提肛运动。撒尿踮脚。坐有坐相。时刻记得压肩膀。走路时收腹。&/p&&p&深呼吸:腹式呼吸,吸气后停一下再呼气。&/p&&p&记录时间,记录多了之后你就会知道你要做的事情会花费你多长时间,我觉得这是时间管理里面的基本功,类似于扎马步。&/p&&p&一个人时走楼梯!而且剩下两级台阶跳下去。&/p&&p&对身边的人说谢谢。微笑对自己、对别人。微笑着跟人打招呼,大声说出对方的名字。坚持和善良。做一个好人,不要伤害别人。发自内心地欣赏,夸奖别人。&/p&&p&每天和陌生人聊天,哪怕只有一两句。&/p&&p&“你家小狗真活泼,照顾它不少花心思吧!”&/p&&p&“这花养得真不错,我就养不好。”&/p&&p&“哎,姑娘你鞋子真好看。”&/p&&p&“帅哥你是学艺术的吧?挺有气质。”&/p&&p&然后走人。&/p&&p&不是虚伪,我心里真的这么想。&/p&&p&不过坚持下去有什么用我不知道,反正坚持一下也不累。&/p&&p&少看社会新闻,时效性太强而且不关你事。&/p&&p&分析自己各个情绪/行为背后的信念模式。&/p&&p&不要只和彼此欣赏的人做朋友。&/p&&p&积攒一个有趣的小物件。有人收集邮票,有人收集硬币,有人收集烟盒,如果有兴趣,甚至可以收集用过的避孕套。诸如此类。&/p&&p&不主动喝饮料,打死不喝。这个真的需要神一样的自制力。&/p&&p&关注自己一天喝了多少水,不满一升,喝满。&/p&&p&每天做眼保健操。转动眼球,远近交替。&/p&&p&坚持使用番茄工作法。提高工作效率。上班时坚持先解决重要的事,然后紧急的事。做之前问下自己做的目的是什么。&/p&&p&运用一切工具去实现学习的目的。&/p&&p&坚持两侧牙齿咀嚼食物,按摩咬肌。&/p&&p&每天背10个单词。&/p&&p&练字。字如其人是真的。&/p&&p&找一句(或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文字,读给自己听,抄写一遍。&/p&&p&读古文。真的会收益良多。&/p&&p&读哲学书,学了哲学,学进去哲学。&/p&&p&每次白天?熬夜好几天看的资料和原著,导师上课十分钟就讲完,内心是崩溃的。三观不断的建立,被推翻,循环往复,我好像什么事情都可以接受了。(好吧,我是不会承认我是一个没有三观的人。)而且越来越觉得自己无知(好吧比如知乎上的问题从来不敢做定论的回答)&/p&&p&但是越来越觉得有意思,越来越对世界对生活的未知充满兴趣,虽然我每天几乎都泡在宿舍或图书馆,从不认为乏味,总觉得,我还年轻,多装些东西进脑子吧。&/p&&p&毕竟脑子里没有点东西的话,跑遍世界也只是个顺丰全球递。&/p&&p&说一个自己的吧,曾经有一个学期坚持每天抄一首唐诗宋词。&/p&&p&抄在一个便利贴大小的本子上放在书包里,无聊的时候掏出来看一看背一背也是极好的,不知不觉间诗词的储备量就上去了。&/p&&p&其实这个和记单词是一样的。记单词更有目的性,而记诗词纯粹就是为了身心愉悦了。&/p&&p&而且我觉得今天能够记住一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会比今天记住10个单词更有趣。&/p&&p&爬格子,写日记。坚持写东西,不管内容是什么。坚持写,会对你的人生有影响。觉得人生更加有意义!写日记。当你老了,可以看一下自己的青春。每晚临睡前写下一天发生的所有美好的事情。&/p&&p&经常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你会渐渐发现改变正在不经意间把你给改变了。&/p&&p&想到什么就去做/记下来。&/p&&p&学会一个新的知识,或者旧的东西让自己有新的感悟。&/p&&p&以高考的节奏学习新知识。&/p&&p&考证。知识的积累过程是无聊的,最终技能的掌握意义就不用说了吧。思想深度和广度希望大家都有提升哈。&/p&&p&养花咯。某天起床发现竟然开花了。那一天的好心情都由它决定了哎!&/p&&p&坚持吃完晚饭后半个小时散步。&/p&&p&跑步。一个朋友每天坚持跑一小时有两年多了,据他自己说吧,就是四个字:脱胎换骨。&/p&&p&运动可以不每天但至少一周三次,要到出汗的程度种类任选,可以跑步,跳舞,瑜伽,游泳,健美操,无氧气械,羽毛球,跳绳。&/p&&p&戒撸。&/p&&p&每周一遍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保持生活环境简洁,被自己所爱的东西围绕着的生活很美好。&/p&&p&坚持泡脚时按摩脸部,虽没有明显变化,但重在持之以恒。&/p&&p&睡觉前对同一个人说晚安。&/p&&p&全身深度放松。和自己的身体对话。&/p&&p&坚持自己Task list的推进,以至完成。&/p&&p&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躺在床上睡觉前思考自己今天一天的行为,有没有尽职尽责的做事,有没有好好跟朋友相处,有没有加强自己的知识。&/p&&p&睡着前每天反思一下,有哪里做的不好的地方,或者哪里说错话了,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我可以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p&&p&晚上22:30睡觉。&/p&&p&周末约人运动。&/p&&p&周末把下一周晚饭的原材料都准备好,俗称Prep。&/p&&p&定期打电话给亲戚朋友。&/p&&p&我觉得吧,坚持做一些你不感兴趣的事是真的有必要的。因为只要你活着,你就不可能一直兴趣主导的活。&/p&&p&哪些事做起来无聊但坚持越久意义越大?&/p&&p&两件事:&/p&&p&1.输入:背单词,看好书,看有趣的文章,知乎上阅读有意义的答案,微信公众号上好的文章要仔细看;&/p&&p&2.输出:写文章,写回答,把自己的感悟写进朋友圈、微博。&/p&&p&两种事情同样重要,都需要坚持去做。有了一定量的优质的输入,才能保证优质稳定的输出;有了大量的好的输出,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匮乏,才会继续去输入。&/p&&p&1.把想做的,和不想做的,和没想过的事,都列成一个表,挑一些以前都不怎么重视过的事来做,比如以前没有时间出来运动的,现在可以跑跑步,没有时间独处的现在可以看看书等等,做一些和现在的生活相反的事。 &/p&&p&2.所有的事对自己的影响都可以分类为:补全过去,影响现在,改变将来。&/p&&p&坚持了解已经了解的事,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坚持挑战没挑战过的事,会改变现在的生活,选择做什么,完全取决于是要稳步提升现在的生活,还是要180度大变活人。 &/p&&p&3.人生是场储蓄,有的人静悄悄,有的人八抬大轿,最终结果都一样。&/p&&p&坚持什么事情都会有收获,关键不在于做什么,在于有没有长久的决心坚持这个选择。&/p&&p&1.定点拍照。刚开始一个月左右,就感觉到了无聊了,不过还在坚持,希望能坚持一年,看到最终成果,到时候开个专栏给大家赏赏~&/p&&p&4.记老妈的故事。我记得小时候老妈就一直唠叨想写自己的传记,但是年纪轻的时候没有时间,需要照顾我和姐姐,还要照顾好这个家,到了现在,忘了很多的字,也不会写作的手法。所以我想替她完成,虽然进度很慢,有些时候会倍感无聊,但是想到在某个生日送给老妈,她会惊讶的什么样就充满了动力哈。&/p&&p&6.每星期城市跑一次,每次都尽量不同路线,时间久了的确枯燥,但是每一次跑都会有所收获。&/p&&p&8.每星期看一本有点扯的又看不懂又好像很有用的书算吗?最近在看《纯粹理性批判》,真心看不懂,看书像煎熬,不过感觉还是有点收获的。&/p&
感谢各位的感谢与收藏,感谢之前所有帖子作者的付出。这是我刷了全贴对前面所有帖子的总结,而不是我看了这个帖子自己的行动计划。我只是从中选择了一些自己急需改变的内容在行动。有任何疑问或者想看得更详细,可以在加载了全部帖子后,复制我总结的一些词…
我看完了,昨天写篇书评放到公众号上了。采铜自己在知乎上写的答案质量如何,大家都应该有个判断,这本书基本把以前数百个零散答案的知识点从新聚焦并扩展到七个方向上,里面有些内容确实跟以前的答案和电子书是重合的,但也有不少新的观点和内容,书中的每一章都能做到言之有物,明显看得出确实是下了不少的工夫,对于绝多数没有在这七个方向深入思考和阅读的人来说,值得一读。你要是认可采铜以前的答案质量这本书就值得买,反过来,你认为采铜以前的答案就是狗屎,就是鸡汤,没有任何价值,那这本书就没必要去买。&br&&br&要是没有看过这本书,也对采铜本人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凭印象去判断书的质量,我觉得没有太大的价值。另外这里是知乎,你觉得书的质量或采铜的水平不行,最让别人认可的方式就是列数据,摆证据,你完全可以自己写上一个长篇大论的答案去证明你比别人牛,用实力打脸,要是你连写个长篇大论让人认同的能力都没有,还总说这个人 Low那个人写鸡汤,你凭什么让别人认同你的观点?是他Low还是你Low。&br&&br&出处:&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jM5NjA3OTM0M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ff5b8a97ba4f%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如何成为很厉害的人&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p&经常浏览知乎的读者,大都会知道采铜,他在知乎上写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答案,去年他把知乎上几百个答案,重新梳理整合并延伸写了成了一本《精进:如何成为很厉害的人》,这本书一共只有七章,每一章讨论一个问题,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每个方向的内容都很有启发性。&br&&/p&&br&&p&采铜本人是心理学专业出身,书写的也很有特色,在理论和实用性上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用很通俗的话把一些理论方面的说很易懂并提出了不少很接地气的实用方法。国内心智成长方面的好书很少,这本书的质量可以跟刘末鹏的《暗时间》和李笑来《跟时间成为朋友》相提并论,大家要是以前看过那两本书觉得不错,也推荐去阅读这本书。&/p&&br&&p&书中启发性的观点随处可见,非常值得反复多次进行阅读,摘录几点跟大家分享一下:&/p&&br&&u&&b&选择&/b&&/u&&br&&br&&p&其中一章是谈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做重大选择时,应该从终极问题出发,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TED上有个视频叫:How to make hard choices,演讲者是 Ruth Chang,她在里面提到做出选择时,就是找出说服自己的理由,想想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比较外界的因素,确实更为有效。有很多时候,选择之所以艰难,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从自身找原因去做出选择更有效。&/p&&br&&p&借用哲学家朱莉安的一句话:只有尊重你放弃的选项,才能让你选择的选项变得更有价值。 做选择时就是进行价值观的衡量,应该完全遵从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愿意选择的选项。&/p&&br&&p&在很多情况下,经常会在一些选择中面临二选一,比如学生要毕业时会在考研还是去找工作之中做出决定,谈恋爱时进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考虑应该跟另一半结婚还是分手,书中也谈到这个问题,当你面临两个极端选择时,第一步就是要学会不信任“是或否”式决定。你可能正在陷入了思维狭隘的误区。需要跳出当前的思维方式,试着去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可以去寻找两个选择之间的连接点把能力连接起来?用六顶思维帽来评估自己的误区和其它可能,试着做出一些创造性的改造,总之,永远不要放弃寻找第三选项,因为最好的选择,往往来自在更高目标指引下的我们的创造。&/p&&img src=&/65526bdbeae97790b8fcb1425fcb3e80_b.jpg& data-rawwidth=&236& data-rawheight=&35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6&&&br&&br&&p&哪怕会对一些重大选择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并也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毁灭了,当你把时间放到一生来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等过上一段时间新的选择也可能会颠覆原先那个关键的选择,选择本来也是可以被修正、被重塑的。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或特质是永远不会改变,只要你能坚持自己的目标,虽然走的是另一条路但最终都会带着你走向同一个目的地。&/p&&br&&b&&u&即刻行动&/u&&/b&&br&&br&&p&在微信上发起过一个活动叫100天行动,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通过在100天内聚焦在一个目标是,每天坚持下去,最终培养成习惯。这个活动目前有数十万人参加,其中一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读者在加入这个活动时,经常考虑太多的问题,比如选择练字做为目标,然后就考虑应该练什么字帖,选什么笔,安排在什么时间,总想等到所有条件都合适或自己完全准备好才会开始,而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基本上都会拖延很长时间没有开始,当你要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并且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最好的办法就直接开始去做。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就象刚才提到的练字,只要开始写上几天字,然后定期做一些总结和回顾,慢慢的就能找到符合自己的方法并且坚持下去。&/p&&br&&p&当你在行动之后总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但只要问题开始细化之后,就比较容易去解决。但如果你总是想准备好之后再去行动,那么你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p&&br&&p&&strong&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strong&&/p&&img src=&/11b32f64eecde2353ffab3e_b.jpg& data-rawwidth=&1099& data-rawheight=&4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99& data-original=&/11b32f64eecde2353ffab3e_r.jpg&&&br&&p&                ▲ 任务分解的“三明治模型”&br&&/p&&br&&p&一个任务可以象三明治一样分解来不同的类型和区域,对于我们所面临任务来说,绝大多数任务都有一个至关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这个部分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非常专注地进行思考,然后将其破解。一旦这个部分被完成,那么这个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大半,余下的就是一些支持性的、补充性的工作。&/p&&br&&p&书中用做PPT来举例:领导让你做一个PPT,你第一步准备做什么?是先挑一个漂亮的主题模板吗?不是。是马上去百度谷歌查资料吗?也不是。正确的答案是:设计 PPT 的架构。即你要分析你的受众,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以及兴趣点、关注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你的内容以及展现内容的顺序,先讲什么,占比多少,再讲什么,占比多少,以及讲的时候采取什么风格、策略,然后 PPT 的架构就出来了。&/p&&br&&p&当你面临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的时候,直接把任务切片,找出工作的核心区,然后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安排时间、环境,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利用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至“心流”状态把最关键的“核心区”搞定,这个任务会比较容易被攻克。&/p&&br&&p&&strong&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strong&&/p&&br&&p&人的大脑在对不同认知类型进行切换时,需要重新进行调整,如在写书时可以分为文字、图片、排版,如果按常规方式进行,一边文字一边排版,然后遇到配图的地方,在找图,这样的效率就很低,但你把任务按类型进行分解分为文字、插图和排版,写文字的时候就一路往下写,对于需要插图的地方,只是记下位置标记和特征要点,待到一整章写完后,才返回去加上插图。最后再排版,但PS处理图片中的图层一次进行分层操作,效率就很会提高很多&/p&&br&&p&在处理多项任务的场景中。比如你现在有两个任务要做,一个是写一个 Word 文档,另一个是做一个PPT,常规的做法是先把其中一个做完再做另一个,或者其中一个先做。一部分再换到另一个。而图层工作法可以这么做,把 Word 任务分解为Word 文字、 Word 图示、Word 排版三部分,把 PPT 分解为 PPT 文字、PPT 图示、PPT 排版三部分。然后将相同认知类型的工作组合在一起,处理的效率就会大大加快。&/p&&img src=&/ef040a3061a14aaf987eca3bcfe84116_b.jpg& data-rawwidth=&1169& data-rawheight=&5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69& data-original=&/ef040a3061a14aaf987eca3bcfe84116_r.jpg&&&br&&p&“图层工作法”是完成一个复杂作品或者复杂项目的基础,甚至可能是最有效的战术,而对于习惯于制作简单作品的我们来说,它也是帮助我们迈向更高行动能力的一架梯子。正如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所说:“写一篇好散文要经过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搭建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它被织成。”&/p&&br&&strong&总结&/strong&&br&&br&&br&&p&这本书的写作方式正好符合西蒙·斯涅克提出的黄金圈法则,先讲为什么,然后去谈如何做,书中还会在每一章的小结时给出你应该怎样去行动的具体建议, 非常容易的让读者接受书中的观点并开始结合自己的当前情况去行动,期待能这本书能让你在生活中创造出新的可能性,最终让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p&
我看完了,昨天写篇书评放到公众号上了。采铜自己在知乎上写的答案质量如何,大家都应该有个判断,这本书基本把以前数百个零散答案的知识点从新聚焦并扩展到七个方向上,里面有些内容确实跟以前的答案和电子书是重合的,但也有不少新的观点和内容,书中的每…
简单来说:&br&&b&自己多读paper(或书),少浪费时间去上课。&/b&&br&&br&最初只写了这么一句,有不少朋友支持但是更多人不明所以地反对,答案排名直接垫底。。。于是只好匿名自爆一记。主要是因为不举例子吹牛实在难以让人信服“少上课才能多学知识”这么反直觉的论点。。。&br&这贴火的有点大。。。所以求私信的同学们不好意思,我可能没法一一回复了。&br&&br&lz从大二末开始发第一篇paper,大三又发了两篇,大四申请gradschool结束之后又弄了一篇,除去第一篇是亚太地区的区域性会议(虽然会挺搓,但是proceeding 至少也收录SCI)之外,其余三篇全都是领域内顶级会议(这里指在任何Computer Science ranking上排在最高梯队的那几个会,比如&a href=&///?target=http%3A//www.ntu.edu.sg/home/assourav/crank.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TU Ranking&i class=&icon-external&&&/i&&/a& 或者 &a href=&///?target=http%3A//webdocs.cs.ualberta.ca/%7Ezaiane/htmldocs/ConfRanking.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Alberta Ranking&i class=&icon-external&&&/i&&/a& )。当然全部都是一作。Computer Science这块儿你也懂的,大家都是发conference, journal反倒看得少了。当然,咱也不能说凡是能发在顶会上的都是好paper,毕竟哪里都有水。但要讲论文本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概国内近10年来CS本科生发表过的paper没有比我高的吧。。。&br&&br&&br&lz从大二冬天起醒悟了,于是开始&b&戒课&/b&。用全部时间来学习,先期是通读各种影印版教科书。这里赞一下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国内出版社的良心影印版,一本三厘米厚的16开原版教材,只要不到一百块钱!但即便如此我还一度因为买书穷困潦倒(比如每月生活费1000,买掉500块钱的书)。当然,书买完了肯定会第一时间读完——&b&就像期末考试前通宵读崭新的课本一样读完(相信不少人都有感觉,期末考试前通宵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b&。如果有些书比较简单,通几宵就看完了(比如印象中,这本&a href=&///?target=http%3A//hagan.okstate.edu/nn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eural Network Design&i class=&icon-external&&&/i&&/a& 写的超级简单而且图多到杀猫,我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没做习题全部搞定了)当然也不是每本都这么顺利,Simon Haykin的那本&a href=&///?target=http%3A///books/about/Neural_Networks.html%3Fid%3D3-1HPwAACAAJ&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eural Networks&i class=&icon-external&&&/i&&/a& 就看了我一个多月好久依然不得要领。甚至还因为内容不懂,试图去中科院专门找过译者史忠植教授,可惜没有预约直接擅闯办公室被轰出来了。。。&br&&br&到了大三的时候,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就已经算是初窥门径了。虽然离直接开班授课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至少能看的懂paper,能自己搭模型,而且&b&遇到了什么问题知道大概可以去查哪些方法来解决了&/b&。从这时候起,阅读的内容就变成了paper和教科书一半一半。最初当然每篇paper都读得很慢,但是到了后来发现,学术圈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神圣,不少人都是绕着一个点子转圈发paper。于是开始批判性地横向看这些paper,也逐渐萌生了自己写paper的想法。要说速率,最早的时候大概一周也就看两三篇paper。到了大三下学期,基本上看完abstract大概就能猜出50%文章的套路技法了,而且阅读范围也从随便拿个paper就来读,到对于&b&会议、细分领域、作者、发表年份、引用量等属性来细挑出真正重要的paper来读&/b&。&br&至于写paper本身就是玩命想玩命读玩命做实验,而且要经常根据实验结果改换研究方法、甚至是研究问题本身的重心。当然,最重要的其实还有一条,就是&b&运气也很重要&/b&。比如我就曾经有paper被某顶会中的一个审稿人以最低分拒掉后,一字未改被另一顶会以很高分收录的情况。。。&br&&br&&br&可能又有热心网友要问了,那你GPA怎么办,这个就看你怎么看待GPA这个问题了。比如我的本科学校经常有变态老师,出勤占总成绩的40%。于是遇到这种课就直接挂了再补考。我的逻辑是,&b&宁可补考也不会选择浪费时间&/b&。&br&&br&不过最近清华的吴佳俊同学在各大媒体火了一把。吴同学相当优秀,足以单独开一贴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本科生可以发paper。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光有顶会论文,而且据说GPA也是系里No.1,此君multitasking能力实在超强!!另一方面我吐个槽,真的很纳闷他怎么能做到用去MSRA实习的时间冲抵课堂考勤的。&br&&br&&br&&br&&br&=====12月25补充=====&br&楼下有同学问我怎么做到的,想到很久前答过的另一个帖子。反正都是匿名,就一并给出来吧。不过通宵有风险,仅供参考。。。&br&&a href=&/question/#answer-142781& class=&internal&&前一晚没睡好,第二天如何保持旺盛精力?&/a&&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后来在评论区有好多问题大家反复问,我把几个主要的再整理一下,略作修改放到主贴里:&br&&br&&u&&b&问:GPA怎么办?&/b&&/u&&br&答:&b&我觉得世上大多数事情都没法做到十全十美。GPA太低怎么办?睡眠时间不足怎么办?课外活动怎么办?谈恋爱怎么办?准备找工作怎么办?要不要顺便预备考研?……问题太多了不一而足。如果瞻前顾后太多反而会死于平庸。这么多事情哪些是你心里不情愿但是迫不得已要去做的?哪些是你内心深处最真的渴望?想清楚了也就不怕了。&/b&&br&当然,我GPA真的超低的。。。我妈每次通电话最关心的是我能不能顺利毕业。。。&br&&br&&br&&b&&u&问:数学很差怎么办?&/u&&/b&&br&我觉得首先要区分数学和数学考试。&br&比如我心算特别差,数学推导也特别差,手算符号微积分至今都是要我命的东西。但其实,那些东西在真正应用里几乎碰不到。&b&再牛逼的微积分做题小能手,也赶不上mathematica&/b&。这正好又让我想到了前阵子有人很精辟地总结道“数学能力不等于算术能力”。&br&真正最能广泛应用的数学思想和建模能力,反倒不是在数学考试中体现出来的。&br&&br&&br&&b&&u&问:怎么读Paper?&/u&&/b&&br&首推Google Scholar。在CS领域基本上原作者把draft放到自己网站上,一两周Google Scholar就能爬到。&br&如果能灵活运用搜索语法,可以很精确地找到领域内的重要文献。相对来说,&br&&b&近年paper值得看&/b&&br&&b&顶会paper值得看&/b&&br&&b&引用量高的paper值得看&/b&&br&&b&有些特定作者的paper值得看&/b&。&br&如果找到一个好文章,可以根据它引用和引用了它的文章来顺藤摸瓜,对领域快速建立认识。&br&另一方面,大家其实不用太纠结按重要性严格排序看paper,每篇paper是否一定是精华中的精华。读到后来一篇文章其实花不了太多时间。而且,重要论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思想会被那些不那么重要的二流论文不断重复。比如你滤波器读的多了,想不认识维纳卡尔曼怕是也没可能。&br&&br&&br&&b&&u&问:英文读不懂怎么办?&/u&&/b&&br&语言的鸿沟,相比知识本身需要深度思考才能跨越的鸿沟,是非常微不足道的。恕我直言,现在中文CS领域期刊基本上都是二手信息。如果真的是对知识本身感兴趣,绝对要考虑硬着头皮看英语文献。&br&没人天生英语好,所以就一个字,练!&br&我一开始虽然读英语能读懂,但是毕竟没有汉语的速度快。于是&b&我一度还担心全英文的学习资料会降低学习效率。但现在回头看来,更能降低学习效率的是糟糕的知识组织,以及糟糕的翻译。&/b&举个例子,MacKay那本&a href=&///?target=http%3A//product./41586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信息论、推理与学习算法(翻译版)&i class=&icon-external&&&/i&&/a&,翻译渣的不行,完全看不懂。凭着坚强的意志和舍不得五十块大洋的屌丝心理,翻译版我鼓起勇气看了好几遍但还是坚持不下去。后来找到英文原版的电子版,顿时觉得世界好美。&br&当然译著也有例外,譬如&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23041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本,就翻得相当靠谱。译本也对的起广告所说的“本书的价值超过同等重量的黄金”。&br&&br&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无视中英文,先从知识本身上选择最著名的教材,大都还是最有效的。至于影印版和译本的选择,主要还是看译者的水平。但同时还要记住一点,提高英语水平是综合能力,提高“阅读蹩脚翻译的领悟力”,在我看来不值得投技能点在上头。。。&br&&br&&br&&b&&u&问:导师的角色?&/u&&/b&&br&我觉得在研究类问题上,很多人都把导师的角色搞错了。不光是本科阶段,甚至博士生的时候,导师绝对不是老师。&br&第一,&b&他没有义务为你选题。&/b&本来就该是你而非你的导师为你自己的研究负责。换个角度,导师要管那么多学生,他不可能也没有这样的创造力,帮每个学生都选出既惊世骇俗,而且又在你能力范围内一定能做的出来的点子。&br&第二,&b&他没有义务,也不该有这样的能力,在你研究每每遇到问题的时候都能告诉你答案。&/b&因为你要做的研究,如果有意义,那么一定是他也不知道答案的研究才行。&br&&br&至于一个好的导师能给予的帮助,我想到了如下几点:&br&1. 开会给报销路费和注册费,让学生自己去国际会议当场present自己的工作,与同行交流。(如果学生一作做出paper但每次都是老板把持着开会机会顺便旅游,就不太好了)。&br&2. 学生有了问题能以积极的态度一起讨论,并在知识的广度上和经验上给予支持(毕竟导师最可能会远超过学生的地方,只有经验和知识积累)。&br&3. 控制进度,防止学生因为经验不足钻进死胡同浪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如果学生懒惰,给予适度鞭策&br&4. 尊重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放手让学生做。这一点和3略微有点矛盾,主要看双方磨合。&br&5. 管理和促进实验室内的交流。利用自己的关系积极为学生和实验室外搭桥合作。
简单来说:自己多读paper(或书),少浪费时间去上课。最初只写了这么一句,有不少朋友支持但是更多人不明所以地反对,答案排名直接垫底。。。于是只好匿名自爆一记。主要是因为不举例子吹牛实在难以让人信服“少上课才能多学知识”这么反直觉的论点。。。…
我的目标是四十之前拿到自己想要的教授职位,下面的经验或理解也是在这个框架内进行说明。对于博士完成后不再在学术为主体体系内工作的,可以等其他人讲述经验。&br&&br&1、跟最懂行的人学习。&br&&br&2、用现象——问题这套组合引导学习。&br&就效果而言,实验现象可以高速高质量推进理论学习,特别是要动手做实验的门类。出一个暂时不能解释的现象再去学理论,速度很快,效果很好。正常情况下,进入这个系统需要夹层结构。看一点儿书和文献,选个大概的东西,做个基本的实验,碰到一个现象,由于解释不了而去在看书和文献,此为一个完整循环。最好有两个循环以后再进入定点学习。&br&博士期间,一千文献,还有很多大部头的书籍,视频课程,都是在一次实验中观察到的两个现象,先用了一年做了几个循环的现象A,后来发现AB在理论上有联系。一年后转到更有实用价值的现象B,又后来发现A可以归到B下辖的一个研究方面。从发现两个现象到博士论文构架确立过程花了两年,幸好是硕士和博士是接着做的,过程没有中断。&br&&br&3、多做精选。&br&决定你博士毕业时水平的那些需要你读的书,或论文,很少,但需要你从一堆一堆里慢慢挑出来,这个过程少不了。所以,这条的核心不是“多读书多做试验读看论文”,是多选择。同时有几本书,几百篇论文中,选出几章,几篇去深入。当做过多轮精选后,眼前只有一条路,那是你要走的。简单的“多XX”是为选择服务的,当然不可少,只是,这样的建议把内核包的太严实,很多人根本没机会看到这个建议包含的诸多精锐内核。&br&&br&4、 以后想吃学术饭,毕业前必须练就真本事。&br&博士期间的工作决定你以后能走多远。博士阶段的理论有多高,你当教授时,乘上1.5就差不多了。国内现在的大部分教授,只有硕士及以下级别的理论水平(这样的水平是指导不了学生的,但这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早年的国情)。&br&从proquest上的华人博士的出现频率上来讲,02年以来,英雄辈出,很多都在寻求回国入职。到现在,好一点儿的学校都要求国外经历,博后也可以。&br&但不要过多久,顶多十年,职位缺口接近饱和时,国外博士学历可能成为门槛,甚至是要比拼选优。如果这样,现在才开始在国内读博的你,十年以后会别人压制,很难喘息。&br&&br&5、别浪费时间。&br&但,你一定会浪费时间,所以,要时常看看你当初定下的目标。形成习惯最好。最简单的保持方式是每天都做和这个目标紧密相关的事,最终形态就是夜以继日。业务做得好的,不一定是这样操劳,但,愿意这样操劳的,多半是做得好的,习惯了,或者在强烈意愿驱使下奔着做好在努力。没有个明确目标的博士,等于没有学力,虽然有学历。听说杨培东是每每干到凌晨两三点吧,当然,不是鼓励埋头拉车不看方向,想法,如果一个聪明的人愿意埋头,定是心有所求,并愿为之。&br&&br&6、书读百遍,其义自现。&br&不是说一天看十遍,连着看十天。每隔一段时间看一遍,这一遍明白的会比上次多,因为有中间这段时间新的理解,从其他地方的借鉴,相关现象和理论的逐渐深入学习。简单说,夹心饼,新一层的饼(阅读)下面摞着肉(最新的理解)。&br&这个说法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一个站在完成终点,回望过去时的感慨,而不是站在起点向前向往时的中二热血。刚起步时,要学习夹层的构架规律,并在夹层厚度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夹层数量。巨无霸(学霸)在于多层夹心,不是一斤单片的牛肉。&br&&br&7、要有点儿志气。&br&戾气也行。道理同学术能力。&br&&br&8、不要玩儿太多花样。&br&浮躁的,终究是短暂的,能长久的,总显得普通。现在学术花样越来越多,引用我认识的董哥的说法,学术跟相亲一样,看脸。弄很多玄虚fancy,懂的人戳穿你,在小圈子里就不好一起玩耍了。不过,我可能是错的。&br&&br&9、动力或者目的是核心。&br&这条比较复杂,我不确定能说明白与否,本身不是完全的经验之谈,还处在半摸索半实践的过程中,如果下面这几段话表达模糊,可以跳过;如果不想跳过,可以自己咀嚼一下。&br&
如果你看过电影爆裂鼓手,或许能理解,以下才干特征:“时间管理,积累,坚持,还有要经常思考,总结,回顾,不拖延。”(题目评论第二条,by@郑明,同名很多,暂时找不到正确的人来@) 下面,盘踞着一个复杂且庞大的情感基座。坚持,思考,回顾。。。所有这些都是某种“路径”。通过坚持,我们继续往下走,通过思考和回顾,我们往下走的更稳。。。但在此之前,Why we start? What we want as an end? &br&
每一次开始新的东西,都有个能说明的原因,能说明的目的。读好博士,需要个明显的、个人的、说出来能让人觉得没疑问的一套答案。能力不济的时候,这个答案也许能给那一串“能者特征”充血,维持其运行。&br&
这个东西很重要,但不好找。不像读一本书,你是主动的,找到就能读。更多的,你是被动的,被这个原因找上门。但你能做一些事,比如张开感官,增加被找上门的概率。存在一种情况,你才能不高,但情感丰富且细腻,在敏锐敏感的引导下,进入emotional learning,从而“不自主”的做到自然应对各种问题。当然,trade off是有的,而且一直有。&br&&br&10、爱你的专业。&br&曾经喜欢的一个女生教会的。可以天南地北,科学、人文都关注,但有个最明确的、核心的关注比较好;对于博士,这个核心是自己的专业比较好。如果能最有效地改变点儿什么,大概就是通过自己每天的专业工作了。我很尊敬自己业务做得好的人,虽然不能什么都聊一下,但对确定的东西能聊的很好,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找这种人能解决问题。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会一点儿的人太多了,在一百万个方向前进一毫米的人太多,在一个方向前进一百万毫米的人太少。成,多半靠稀有的存在。&br&&br&11、认真对待新想法。&br&有新想法时,记录下来,最好给一个一二小时的时间是论证一下。同行、前辈、论文,都行。读博士就是解方程。这个方程有一个核心方程式,简单明了。但每一个核心参数下面自带一团子变量,从而使得这个核心方程多变量。解决核心问题也最终落在如何解出诸多细微的子变量,而不是主变量。&br&&br&12、实验为王,实验为王,实验为王;思考为主,文献其次。&br&能做实验的,优先实验,实验之后或间隙思考实验,根据结果推断出一些想法,无论是断定可行还是需要改进,还是彻底否决;读文献最后,没事儿的时候,需要验证自己想法的时候,发现新现象,调查是否有人做过的时候,用横向推进的方法读文献去找研究点,是我见过的最艰难的研究。靠看别人做的东西,只能得出一个框架,研究核心在于解决和发现自己研究中的问题。&br&&br&13、若专,必定深;若深,必定广。&br&最近组里强调“照着一点深入研究”的思想,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说法。深入一点,必定碰到与之相关的次级参量,必定要精准的考量这些不明显的参量才能说明白深入的这点,但知识的获取,难在网络关联。不能全局的理清关系,研究到次级参量必定举步维艰。此时需要扩展宽度,于是和“专”相冲突。很多人会在这里觉得自己被老板局限了。&br&&br&14、如果你觉得你被利用了,记得暗自庆幸你还有利用价值。&br&当你把自己的可利用价值推到足够的高度,便是不可替代的,所有人都会尊重你,同辈,师兄师姐,甚至是老板。当你的被利用价值中等时,你埋下一个人情,以后会收割;你很在意每一次被利用,以后会经常被这种感觉困扰。每个人都喜欢别人付出,自己收获,合理的满足这种人际驱动力,尽量躲开冲突区域,大家可以和谐地收割各自所需。这不容易,但能办到,尤其是提前考虑的情况下。&br&&br&15、这条是吐槽。&br&那么多人不会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推高蛐蛐博士的答案,让人汗颜。答案写的不错,简明扼要,只可惜反衬了知乎上的大部分人的学术技能显著低下。对文献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对知识框架的掌握程度。越是重视,越是欠知。&br&&br&16、不要迷信权威。&br&说着容易做着难。人都希望有个现成的模板去仿照,有个理论或公式去依据,以便减少茫然无措的囧境。开始可以,后来不行。science nature很多bullshit的东西,前几天听Roth讲,当年他给苏黎世理工买了第一台扫透到现在,很多人做了一些fancy panty,nonsense的工作。曾经因为师兄简单一个质问,两个核心研究点放弃了其中一个将近一年,因为他比我们都显得有学识,他是德国名牌大学的博士。&br&&br& &br&17、24和越狱说了同一个意思,遇事,要想办法,少抱怨。&br&导师,朋友,亲人,恋人,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能背叛你,欺骗你,辜负你,利用你,但你的能力、你的知识不会;你最大的愤怒,应当来自你的无能,and your knowing of it.当你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你会发生受迫震动,你的震动频率是别人的频率;当你能时,你是震源。无论何时何地,让自己有能,很多痛苦会消退。&br&&br&&br&如果一个普通人成事,大概的顺序是这样:经历——情感搅动——志气产生——自动努力——懈怠——接收刺激——补充志气——知识、能力上升——志气耗散——接收刺激——补充锐气——知识、能力上升——锐气耗散——接收刺激。。。。。。&br&&br&&br&做个否定。&br&高效率或高成就的人,同样拖延。拖延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智慧。不要被自己的不拖延感动。只要不拖延核心部件,其他地方总是有零件儿要拖延的。事事不拖延的人,一部分是闲,一部分是分不清轻重。以为自己每天按时起床就觉得自己不拖延,以为自己有的事情总是没做就说自己得了拖延症,都是乱下诊断。Be essentialist.&br&&br&&br&我下面关于附加部分是很久之前说的,这里补充一种可能性。&br&老板和你可以在吵着架的同时互相认可,而不是一味地单向命令。&br&Essentialism的核心问题是,“如果你不做决定,别人一定会替你做决定” —《Essentialism》&br&这个决定,多半你不会喜欢。所以,主动的去争取一些自己和老板的平衡很重要。当然,这需要技巧,勇气,尤其是面对一个控制欲强的老板。&br&&br&&br&做好一件事,不是想办法恰好做好这件事,而是超越这件事。这就是为什么师弟问他现在可以做些什么研究,我说,你先把楼下的卫生每天打扫三遍。&br&&br&&br&可以看些辅助书籍,上如禅宗,道德经,下如时间管理,如何读书,如何学习等self help之类。李小龙还会把禅意引入武学,读书人更应该学习修心。&br&&br&&br&我想要什么?自小至今,我想要过很多东西,如同你,如同其他很多人。但这些东西大多是我们的壳里无意调进来的一粒粒啥子,未经过多分析便被包上了一层层我们自己的粘液,直到有的长成珍珠,其他的因为没有足够的分泌液供给而停在半成品状态。&br&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做博士的人有更多机会去思考,即便这种思考本身可能会肃杀掉很多活跃的目标。&br&没有建议,只是描述一种情形。&br&&br&&br&对一个普通人来讲,最容易获得的动力来自哪里?对于博士,最好来自Peer Pressure。保持一定距离的关注,总能给我某种带有野性的动力。我差在哪儿了?我不差!藉此情感上的冲动,可以帮助跨过挺多技术障碍。&br&&br&&br&由老板那里听来,也听合作方自己亲口说,科研最终拼的不是简单的实力,那种实力只有在和对手天差地别的时候才好。真正拼的,是躲得开暗箭,统领、保护的了同伴。如果要讨论我们身边的科研和大家觉得有质量的科研的区别,那应该就在于人的强行介入程度有多高。真正的科研,人的勉强是应该尽量少的。&br&读完博士,要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和感觉才好,否则就是不“完整”的博士教育了。&br&&br&&br&如果我的学习过程有两个环境,一是别人的鼓励,一是别人的贬损,我现在会选第二个。第一个是给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的我的。&br&&br&&br&存在一种状态,叫做专注。可以感觉不到累,感觉不到牵绊,感觉不到孤单。绝大多数认真的企业家都会经历这种状态。博士阶段,很可能是这种状态最早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时期。越早,越好。&br&&br&&br&&b&实验思路分三类:&br&描述,控制,操纵。到了操纵,一个知识便进入充分利用阶段,高水平的工作开始。&br&&br&思维水平分三段:&br&模仿,独立,挑战。到了挑战,一个博士便圆满完成了博士头衔赋予的全部要求。&br&&br&结合以上两者,每个博士可以定义自己的工作、思维的质量,最后判断自己博士读的到底如何。&br&&br&&/b&&img data-rawheight=&436& data-rawwidth=&848& src=&/3a4bf73cbc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8& data-original=&/3a4bf73cbcb_r.jpg&&&br&&br&附加,老板就是老板,不是你朋友,记住这点。&br&能飞多高,最好让你翅膀的大小决定,不要由脚下的楼层高度,期待别人帮忙,很傻很危险。&br&&br&这个东西一直在改,主要是增加内容,修改错别字。一直在做实验,看书看论文,当然,也看动漫。。。想到了什么就直接在里面改了。&br&这还不是终稿,终稿在毕业的时候完。
我的目标是四十之前拿到自己想要的教授职位,下面的经验或理解也是在这个框架内进行说明。对于博士完成后不再在学术为主体体系内工作的,可以等其他人讲述经验。1、跟最懂行的人学习。2、用现象——问题这套组合引导学习。就效果而言,实验现象可以高速高质…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955 人关注
911 人关注
1846 人关注
303 人关注
148 个回答
3726 人关注
1351 个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能源管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