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上的老君造像是哪类岩石的基础上雕塑而成的?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福建石雕艺术
时间: &&&&作者: 北山&&&&字体显示: &&&&阅读:
  福建石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民间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之一。全省各地蕴藏丰富的石材资源,青石、花岗石、白梨石等都是石雕的上等材料。在历代民间能工巧匠的辛勤创作下,一批又一批的石雕精品流传于世。因此,自古以来福建就享有&石雕之乡&的美誉。现代考古发现的资料表明,在距今20万年的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先民们就开始了对石器的加工和使用。在距今约6000年前的平潭新石器时代壳丘头文化遗址,人们己经雕琢出精美的穿孔石斧、石锛和玉玦等石制工具及玉石装饰品。1958年,福清东张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过考古发掘,曾经出土一件磨研精致的石磨盘,石磨盘呈椭圆形,中间凹塌,表面磨研光滑。此外,在福建一些相关的原始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石臼等器物。这些石磨盘和石臼的发现,显示当时的原始人类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石器研磨技术。进入青铜和铁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从事一些石雕作品的制作。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在福建境内似乎还没有发现先秦、秦汉时期石雕艺术品的踪迹。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华安汰内仙字潭岩壁上遗留至今的十余幅摩崖石刻,显示了当时先民利用某些金属器具在岩石雕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准。隋唐、宋元时期,伴随着福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在佛道等宗教信仰的强烈影响下,福建各地广泛出现宗教寺院和石塔等建筑物的各种佛道石雕像。此外,各地的桥梁和民居等建筑,在建筑装饰构件等方面也开始出现许多精美的石雕装饰。这一时期,福建各地比较重要的石雕建筑和雕饰作品为数众多,据有关资料介绍,全省各地留存至今的重要石雕大致有闽侯唐五代时期古塔的佛像雕刻、福州五代时期乌塔的佛像和力士雕刻;泉州水陆寺收藏的唐代带须如来佛像、带须阿弥陀佛像和带须观音大士像等珍贵的佛像;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泉州印度教石雕、泉州清净寺、泉州灵山圣墓以及闽南地区为数众多而又风格独特的宗教石雕石刻;莆田广化寺塔、古田吉祥寺塔、长乐南山寺塔等古塔的佛像、守护神、力士等人物及动物雕刻。其他重要的宗教人物雕像造像,还有泉州清源山的老君造像、晋江安海的南山寺石佛雕像、晋江西资岩的佛像、永泰名山室的宋代佛教造像和福清海口瑞岩元代的弥勒造像,等等。此外,各地在墓葬神道雕刻,还有一些精致的石雕作品。如唐代韩偓墓前石象生、云霄唐代陈政墓前石象生、开漳圣王陈元光墓前石象生、闽王王审知墓前石象生和刻石、宋代李纲墓前石翁仲、石象生等。南朝以来,福建的寿山石雕也开始崭露头角。在现代考古发现的一些墓葬中,曾经出土一些器型细小而雕刻别致的寿山石雕猪或十二生肖等小件雕刻品。不过其大规模的雕刻和开发,还是在清代以后的事情。
  明清两代,福建石雕在唐宋时期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无论在雕刻题材、技艺、品种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发展,许多优秀的作品成为展示福建民间石雕技艺无声而又直观的不朽杰作。这一时期,除了继续沿袭唐宋时期佛教寺院和石塔等宗教建筑物中传统的佛像和相关人物、动植物雕刻之外,福建各地民间还广泛出现石牌坊建筑雕饰和民居建筑石雕饰这两大类新的雕饰品种。明代福清黄阁重纶牌坊、仙游东门牌坊、建阳考亭书院牌坊等石构建筑,有许多精美的石雕艺术构件,这些石牌坊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石雕艺术品。以惠安石雕为代表的福建石雕,由于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大量精美石雕作品的不断问世,此时开始在国内各地乃至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清代以来,惠安地区石雕名匠代有人出,以李周和崇武五峰村蒋氏宗族为首的一批著名石雕艺人,在闽台和东南亚等地名闻遐迩。这一时期,与惠安毗邻的莆田民间石雕也十分兴盛。民间涌现出许多石雕精品和雕刻名家。如现存莆田东山祖祠内的三一教主林龙江的石雕像,远看是林龙江的形象,近看则有释迦、老子、孔子和林龙江形象的组合,寓三教归一的哲学思想;其人物雕像四位一体,贴切自然,形态逼真,充满神秘色彩。清乾隆年间,仙游石雕名家郭怀被称为&八闽雕龙巨匠&。他晚年雕刻的仙游南湖宫龙柱,被称为花岗石雕龙的杰作。龙柱上的八仙,神态各异,腾云驾雾,尤其是龙身飘逸欲飞,触角如真,八仙的表情则带有面对巨龙腾空飞跃之势的惊诧神情,十分传神。此后,石雕名匠郭怀的弟子遍布惠安、南安、同安等地,郭怀的花岗石雕艺也传遍闽中。至于著名的寿山石雕,至清及近现代,则开始进入空前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寿山石雕,不但以石质本身的花色品种众多吸引众人的目光,同时还以精美的雕刻技艺和艺术造型,赢得海内外各个阶层人士的青睐。这一时期,福州寿山石雕还涌现出一些雕刻名家,林清卿等人雕刻的寿山石薄意等作品,很受时人的喜爱。
  新中国成立以后,福建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包括石雕艺术在内的许多民间工艺,也随着出现新的变化和发展。除了&文革&期间极左思潮的影响外,长期以来,提倡社会新文化、新风尚和传统艺术相结合的新时期民间艺术发展方向,一直是民间文化发展的主流。在这样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各种民间工艺在政府的扶植下,呈现健康发展的趋势。当代,福建石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历史大背景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现当代的福建石雕,无论在品种、数量、雕刻风格、雕刻艺术乃至雕刻技具等方面,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其最主要的标志,是实现了石雕产品艺术化和艺术产业化的全面提升,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互相融合,交相辉映。世代相承、侧重写实的民间造型与抽象的、创意的现代艺术并存发展。在花岗岩石雕的应用上,从长期传统的民居和寺庙建筑雕饰,向现代园林建筑和城市雕塑多元化发展。这一时期,以寿山石雕和惠安石雕为代表的福建石雕,更是精品纷呈,雕刻技法不断创新。近30年来,闽南各地尤其是惠安等地成立了数以千计的石雕工艺厂,采用手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方法,生产各种各样的石雕产品。除了雕刻佛像、石经幢、神龛、石狮、龙柱等传统作品外,还雕刻了许多大型的建筑雕饰和人物雕像,以及精美的现代园林建筑雕饰和城市雕塑等。惠安石雕目前从业人员数以十万计,具有中等以上规模的石雕厂有几百家,全县石雕的年产值达数十亿元。不但在国内外影响巨大,产品同时还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洲等地,成为享誉海内外、名符其实的&中国石雕之都&。以惠安石雕为龙头的福建石雕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迅猛发展时期。
  福建石雕主要有花岗岩石雕和寿山石雕两大类,在雕刻技艺方面,前者一般器型较大,后者多为艺术观赏收藏类的小型器物,因此,从雕刻技艺上看,福建花岗岩及砂岩等石雕大致有圆雕、透雕、浮雕、沉雕和影雕等种类。寿山石雕的雕刻技艺大致则有圆雕、浮雕、沉雕、薄意和微雕等。长期以来,福建各地石雕基本都是沿袭这些雕刻技法。近现代以来,在花岗岩雕刻技艺方面,特别突出的如厦门集美鳌园的各种建筑雕刻,分别采用了圆雕、透雕、浮雕、沉雕和影雕等雕刻技法,几乎相关的雕刻技艺都派上用场,各种雕刻作品精美异常,是现代福建石雕技艺的集中表现。近几百年来,各地石雕名匠辈出,通过他们的精雕巧琢和辛勤劳动,使福建石雕这一古老而又精美的民间传统工艺代代相传,闻名于海内外。
  从石雕的区域分布来看,福建石雕的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其中以闽南泉州地区的花岗岩石雕最为重要,又以惠安石雕为龙头。福州地区的石雕,除了闽侯、福清、长乐等沿海地区的花岗岩石雕之外,则以寿山石雕为主要。福建其他较为重要的花岗岩石雕区域,还有莆田、仙游和闽南的厦门、漳州、漳浦、云霄和东山等地。此外,闽东、闽西和闽北的武夷山等地,也有一些重要的花岗岩及砂岩石雕作品存世。
  除了石雕之外,福建各地还有为数众多的历代摩崖石刻和碑刻等刻石作品流传,著名的有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南安九日山宋代祈风石刻、龙海云洞岩石刻、福州鼓山和乌山摩崖石刻、闽北建瓯凤凰山石刻以及武夷山石刻等。福建的摩崖题刻,以华安县仙字潭的摩崖石刻年代最为古老,一般认为是青铜时代的作品,石刻内涵奇异,迄今学术界未能完全识别。唐至清代的福州乌石山摩崖刻石,现存约二百处,以唐大历七年(772年)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的篆书&般若台&为最古老,此外还有宋代朱熹、程师孟等人的题刻。宋至清代的福州鼓山摩崖刻石,约有三百处,多在鼓山灵源洞附近,其中有宋代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等名人的题刻。宋至清代的南安九日山摩崖刻石,共有摩崖石刻75方。其中反映海外交通的祈风石刻13方,记载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郡守偕市舶官员为出海船舶祈风的史实。这些石刻一般多在风景区并有历代名人题刻,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福建各地民间的碑刻有桥碑、塔碑、庙碑和墓碑等,数量众多。著名的如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在福州雕刻的《敕贞元无垢净光塔铭碑》,这是福建境内目前已知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碑刻,它和晚唐五代的《球场山亭记碑》《恩赐瑯琊郡王德政碑》,同是福建为数很少的名碑,对于研究晚唐五代闽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泉州地区宋元时期流传下来的大量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和印度教等海外宗教的有关墓碑和石刻等遗物,也是福建古代石刻的重要文化遗存。现存长乐的明代《天妃灵应之记》碑,是国内罕有的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记事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由于本书论述的内容以石雕为主,因此此类石刻和碑刻一般不再涉及。
  纵观千余年来的福建石雕,其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宗教题材、建筑装饰、现代人文景观和艺术观赏收藏品四大类。
  一、宗教题材类。唐宋以来,福建宗教发展迅速,除了传统的佛、道教之外,还有诸如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以及基督教等海外宗教文化的传入。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宗教之中,无论是宗教寺庙、石塔等建筑,还是神像、佛像等雕刻,都离不开石雕。在许多地方,可以说有寺庙就有石雕,其影响之大,完全胜过其他民间艺术。这些时期著名的石雕宗教人物代表作有泉州的唐代如来、阿弥陀佛和观音雕像等。还有泉州清源山的宋代老君造像和福清瑞岩的元代弥勒造像等。位于泉州清源山的宋代石雕老君造像,为我国最大的道教人物石雕造像。像高5.1米,厚6.85米,宽8米,占地面积55平方米,以整块天然巨石雕成。老君头戴风帽,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两眼平视。脸部表情祥和自如,长须飘洒,造型生动逼真,使人感到可亲可近。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瑞岩山的弥勒造像,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佛像石雕。石像由整块天然巨石雕凿而成,前高9米,后高6.4米,宽10米。石像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圆头阔嘴,双耳垂肩。左手拈珠,右手抚肚,两眼平视,笑容可掬。在他的腿、腰上还雕有三尊高约80厘米的小和尚,形象独特有趣。整个石像气派恢宏,雕刻精致,可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石像始雕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凿成,前后历时28年。除此之外,福建各地这一时期雕刻精美的各种大型宗教人物雕像,仍然可以说是数量众多,如花似锦。如素有&泉南佛国&之称的泉州地区,宋元时期的大型石雕佛像还有清源山弥陀岩的阿弥陀佛像、清源山碧霄岩的三尊佛像、晋江西资岩的五尊立式佛像、晋江南天寺的三尊坐式佛像以及南安九日山的大型佛像等。位于晋江市万石峰的摩尼光佛浮雕坐像,是国内仅存的一尊早期摩尼光佛造像。工匠们利用当地天然形成的一处多色彩的巨大花岗岩,精心设计雕刻而成。造像身高1.52米,宽0.83米。背后雕刻18道毫光四射的曲线纹饰。雕像的脸、身、手部分被工匠分别巧妙地利用花岗岩上的青、灰、粉红三种颜色自然雕成,使摩尼造像肌肤鲜润,神采奕奕。造像神态端庄,风采独具,显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智能。1987年在瑞典召开的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还将该雕像图案作为会议的会徽,获得了很高的荣誉。1988年7月发现于晋江池店的湿婆雕像,由辉绿岩雕成,高48厘米,宽66厘米,莲座上的四臂神湿婆,头戴孔雀羽做成的肩形冠。左上手握达莫如鼓,右上手执拂尘;左下手持长矛,右下手握铃铎,湿婆神一脚踩着横卧在地的巨魔,欲作舞蹈之状,显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件石雕糅合了古代泉州民间传统的雕刻技巧和域外宗教文化风格,刻画细腻,造型生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特殊的石雕宗教艺术珍品。这些石雕造像如今大都被定为全国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妥加保护,成为福建石雕工艺和文明进步的历史物证。明清近现代,福建各地的能工巧匠继续为各地的寺庙雕刻许多神像和佛像。除此之外,不少石雕神、佛像还输往台湾、广东乃至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
  各地的寺庙、石塔往往还有其他精美的石雕刻。如泉州开元寺,这个著名的佛寺除了许多造型精美的佛像之外,还有不少石经幢、石雕柱等石刻。在大雄宝殿月台正面和左右两边的壁面束腰部分,嵌着人面狮身青石浮雕72幅。这些浮雕石刻雕刻精致,图案内容生动有趣,充满异域文化色彩,是国内宗教建筑中十分罕见的石雕饰。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廊檐下几根多角形的古印度式青石柱,刻有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图案,如毗湿纽骑金翅鸟解放象王的传说、人狮劈裂凶魔树的传说,阎摩那河七女入浴衣服被窃的传说、顽童拉倒魔树的传说、基斯那战胜雅利耶的传说、西玛和恒河新月的传说、毗湿纽化身的传说和甘尼巴与基那角力的传说等。这亦是国内古建筑中特殊而又罕见的宗教文物。据吴文良先生考证,这些石雕为古印度婆罗门教石刻,原属于元代泉州城内的一座婆罗门教寺,该教寺在元末被毁后,有关石刻于明初在重修开元寺时被移植于此。近30年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泉州地区广泛收集有关宗教石刻文物,在博物馆内开辟了&泉州宗教石刻馆&供人参观。该馆展出的许多古印度教、古婆罗门教、古基督教、古伊斯兰教石刻文物,无论是神像雕刻,还是墓碑石棺中的飞天花草等图案,都具有浓厚的时代文化风格和地方艺术特色,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宋元以来,福建各地的一些石塔如宋代泉州东西塔、姑嫂塔;莆田广化寺塔、长乐南山寺塔、明代福清瑞云塔等,也有大量精美的宗教题材雕刻。泉州东西塔的160尊浮雕人物,都雕刻在高1.5~2米、宽0.6~1.2米的平面花岗石上,比例协调,画面充实,绝大部分雕像雕刻精美。雕像人物依据佛教五乘,从释迦牟尼、菩萨、高僧、罗汉到诸天神等应有尽有,几乎就是一个佛国的缩影。
  二、建筑装饰类。建筑装饰类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寺庙建筑、石塔建筑、桥梁建筑、民居建筑、牌坊建筑和墓葬神道建筑等。在这些建筑物中,往往有许多造型生动、雕刻精美的石雕作品。明清近现代,以福建著名的石雕之乡惠安县许多技艺高超的石雕工匠为主,为福建、广东、台湾乃至日本和东南亚等地的许多寺庙,雕刻了数量众多的石雕龙柱、石经幢、石神龛等石雕作品。特别是惠安工匠雕刻的青石龙柱,采用浮雕、透雕、剔雕等雕刻技艺,使高达数米的巨型石柱宛如一条条巨龙盘旋其上,龙首、龙目、龙身、龙爪无不雕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晋江安海龙山寺正殿的一对清代石雕龙柱,雕工精细,造型优美。龙爪握珠,敲之左若钟声,右若渔鼓,锵然有声,显示了石雕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泉州天后宫的一对石雕龙柱也十分精美,清代施鸿保《闽杂记》卷3为此赞道:&泉州天后宫殿前两石柱,皆雕盘龙,形势飞舞,望之如飞。&闽台等地许多著名寺庙的石雕龙柱大都出自惠安工匠之手,这些雕刻难度很大的优秀作品,使惠安石雕工匠的非凡技艺名闻海内外。
  宋元以来,遍布于福建各地的石塔、桥梁和牌坊等石雕石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福州乌塔、泉州东西塔、莆田广化寺塔、古田吉祥寺塔等石塔,都有为数众多的人物、动物等雕刻。除石塔外,著名的宋代泉州洛阳桥、元代福州万寿桥、明代福清黄阁重纶牌坊、仙游东门牌坊、建阳考亭书院牌坊等石构建筑,也有许多精美的石雕艺术构件。福州万寿桥石栏杆上百余只神态各异的石狮子,显示了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值得一提的是福清市明代黄阁重纶石牌坊,其上以浮雕、透雕、剔雕等精湛的雕刻技术,雕刻了百十尊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是福建乃至国内不可多得的石雕精品。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的建阳考亭书院石牌坊,为三间四柱五牌楼结构,其上浮雕有各种精美的人物、雄狮、长龙、仙鹤等图案。这些石雕艺术珍品,由于它们重大的历史艺术价值,因此都被定为国家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在福建各地的古民居建筑中,往往也有许多精美的石雕装饰。如著名的泉州杨阿苗故宅和南安蔡氏古民居的门楣、门堵、照墙上的各种石雕人物图案,许多人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有的雕刻从服饰上可以看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从面部表情上可以分辨出人物的年龄、性格以及喜怒哀乐等形态,可谓清代闽南石雕艺术的杰作。各地古民居的漏窗、裙脚、柱础等雕饰,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雕刻图案。唐宋以来直至近现代,福建各地民间的镇煞石狮以及达官贵人墓葬神道附属物的石翁仲、石马、石羊等石雕几乎处处可见,不胜枚举。福州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石翁仲和石兽,是福州郊外怀安的一处唐代墓葬。此后历经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各地都有此类石雕文物,其中尤以宋代和明清两代为多见,民国近代仍有遗存。当然,这些石雕往往也有它们各自的时代雕刻风格。如各地墓葬的有关石翁仲和石兽,宋代的翁仲大多比较高大而表情呆板;明清以后的石虎、石羊等石兽的造型则显得温驯而肥硕,等等。至于石狮,无论是城乡街境、渡头道口,还是远山墓地,都可以发现它们或蹲或踞的身影。这些石狮在宋元时期大多雕刻得威武雄壮,目光炯炯有神。明清近现代则逐渐变得温驯可亲,没有往昔的凛凛威风。至于闽南泉州和金门等地的风狮,则有立有踞,形态各异。现代福建各地的石狮雕刻仍以闽南惠安等地工匠的作品为佳,这些狮子依然到处可见,一般有装饰点缀或镇煞作用。许多地方的宾馆、商厦乃至办公大楼的门前,往往都摆着两只憨态可掬的石雕大狮子。如福州西湖宾馆大门前的一对石雕巨狮,双狮戏球,神态自如。这对石狮雕刻得十分精美,其和蔼可掬的面目、庞大的身躯和肥硕的臀部,往往招引路人驻足观望或走近身边&拍拍马屁&。前些年从原晋江县划分出去的石狮市,其市标就是一只威武巨大的石雕巨狮,它从某种意义上象征着现代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拼搏和创业精神。
  三、现代人文景观雕饰类。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唐宋以来直至近代,曾经以佛教和其他一些宗教人物神像为主题的福建民间石雕,近几十年来此类题材开始逐渐退出主导的位置。迄今为止,除了一些寺庙的传统神像雕刻之外,各地民间尤其是城市街区和一些著名风景区,比较多见的则是各种各样赋予新时代文化内涵的新雕塑,如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思想家严复、海峡和平女神妈祖、开漳圣王陈元光等著名历史人物石雕像的落成,在海内外都曾经引起很大的反响。此外,各种现代人文景观石雕饰,在全省各地也普遍存在。一些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公园,如厦门集美学村、惠安崇武海滨、福州闽江公园等处,都出现许多规模巨大和雕刻精美的石雕群或相关的石雕作品。建造于20世纪50年代的厦门集美鳌园,是福建现代石雕的佼佼者。鳌园的石雕作品不但雕刻精美,为数众多,其题材更是摒弃了长期以来民间传统神仙佛道的影响,更多地以现代人文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内涵相结合的形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为现代福建石雕题材内容的变革和开拓,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鳌园的石雕中,浮雕最精彩的部分集中在游廊两厢壁上和陈嘉庚墓前一座重檐歇山式石亭的上方。游廊两厢墙上镂刻着40幅古今著名人物的青石浮雕,工匠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相应地运用凿、镂、刻、锯、锉、磨等不同技法,因材施艺,各显其态,达到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如怒打督邮的张飞,鏖战中嘶鸣的战马,井冈山上飘扬的红旗,泸定桥上飞身前进的红军,无不形神兼备。集美解放纪念碑座四周的浮雕作品,内容大多取材于当代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和日常生活等。陈嘉庚墓盖由13块磨得发亮的六角形青斗石拼镶而成龟寿形,墓围的屏壁上有15块青石浮雕,介绍他前半生的经历。在鳌园中央建起的高达28米的集美解放纪念碑,碑上题字为毛泽东主席手书。碑座四周镌刻国家领导人和名人学者的对联、题词,共40多幅,它们或飘逸洒脱,或端庄严谨,是解放后全国少有的新碑林。鳌园的石雕艺术集现代福建石雕之大成,其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雕刻技艺之精湛,内容之丰富而新颖,为我国传统石雕所罕见,堪称中国现代石雕艺术的瑰宝。
  进入21世纪,惠安崇武海滨风景区诞生了著名的&崇武石雕园&。在这座依山面海,风景独特的石雕园中,各种各样的石雕精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其主要石雕作品和景点有入园门口两根雕刻精美而巨大的龙柱,园内有梁山泊108将人物雕像,有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金陵十二钗等雕像,还有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十四孝人物故事雕像和十二生肖雕像等等。这些人物或动物雕像,全都根据著名历史小说或民间故事传说的情景,表情各异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游人的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此之外,&崇武石雕园&中还有一些表现古代经典故事的雕像,如叶公好龙、伯乐相马等,有显示当代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白猫黑猫论&的两只体型巨大的白猫和黑猫,等等。这些内涵丰富而又精美的现代雕像,连同崇武大道两侧长达数公里各种各样精彩纷呈、美不胜收的石雕像,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和展现了现代惠安石雕和崇武石雕的艺术精髓和文化灵魂。他们用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向世人展示了当代惠安石雕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巨大成就,同时也展示了当代福建石雕艺术的新成就。
  至于艺术观赏收藏品,主要是指属于彩石类的寿山石雕。由于寿山石雕的主要品种都是观赏类的艺术雕刻品,民间收藏的对象以文物收藏家和艺术观赏家为主,因此这一问题在本书的第三章中将另作论述。
  纵观福建石雕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看到几个主要特征。
  一、石雕的雕刻中心和地域特色明显。福建石雕以寿山石雕和惠安石雕为代表。寿山石雕以福州地区为中心,其他地方无法取代。而以花岗岩雕刻为主的石雕,则以盛产优质花岗岩的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尤以闽南地区为主。具体的中心地域,则可以缩小到泉州地区和惠安等地。以惠安石雕为龙头的福建花岗岩雕刻,不但在福建全省影响巨大,在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地区,同样享有盛誉。这种明显的地域性文化艺术,不但有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人文社会基础,同时还有一些重要的自然地理因素。因此,福建石雕的这一特征,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
  二、石雕作品题材广泛,雕刻精美,内涵丰富,同时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在中国石雕艺术发展史中,自唐宋以来,福建石雕艺术在其中开始逐渐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艺术成就,有宋元时期福建民间各种宗教建筑雕饰艺术和佛道人物雕像;有明清时期福建民间为数众多的桥、塔、牌坊、神道雕刻和各类民居建筑雕饰。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惠安南派石狮和龙柱雕刻,有精彩纷呈、驰名中外的寿山石雕刻等艺术珍品,等等。这些石雕精品,不但雕刻精美,而且题材广泛,品种多样,内涵丰富。举凡涉及当时社会文化、宗教和民生民俗方面的重要题材,不少都可以从同时代的石雕作品中寻觅出它们的历史痕迹。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各地民间传统石雕的主要种类大致有各种人物及神仙佛像、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故事、吉祥图案;各种狮子、龙、麒麟等动植物以及建筑饰件和家具等等。人物类雕刻题材尤以佛道宗教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人物等各种传统题材为主。常见的有如来、观音、弥勒、罗汉、泗洲佛、达摩、和合仙、八仙、关帝、土地爷、福禄寿星、南极寿星;此外,还有三国演义、说唐故事、水浒传等等,不下数百种。动物类雕刻以石雕狮、麒麟和龙最为常见,尤其是石狮雕刻,数量最多,至今为止仍然处处可见。此外,各地民间比较常见的还有鹿、凤、虎、马、羊、象、龟、鹤、喜鹊、鹭、蝙蝠、鲤鱼等。这些石雕动物,分别构成狮子抢绣球、双龙戏珠、麒麟送子、太平有象、喜上眉梢、一路连科、五福拱寿等传统图案,数量达数百种之多。这些动物有的还与人物组图,有的与各种花卉植物组图,寓意也各不相同。花卉植物类雕刻多见牡丹、芙蓉、海棠、松、竹、梅、灵芝、菊花、莲(荷花)、莲藕、荔枝、寿桃等等。这些花卉植物或与其他动物、人物构图,常见的图案大致有喜上眉梢、万事如意、富贵万代、福寿双全、蟠桃献寿、多福多寿、年年有余、岁寒三友等吉祥如意题材。
  另一方面,由于艺术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各个时代的福建石雕,也不可避免地印上时代文化的烙印。众所周知,社会文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审美取向等息息相关。历史上,由于各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在自然地理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其形成的社会文化面貌也不尽相同,这些文化也就带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色彩。作为社会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石雕艺术也不例外。福建石雕在题材内容等方面,同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它们融合了本地区各个历史时期浓郁的社会文化和风情习俗,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石雕艺术风格。如长期影响中国民间的辟邪迷信等,在福建民间石雕中就有突出的表现,明清前后各地所见的石雕作品,不少都与之有关。至于泉州地区宋元时代为数众多的外来宗教石雕石刻,更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社会文化现象的突出反映。
  福建民间石雕中各种各样的佛道神像、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历史典故以及千姿百态的吉祥喜庆图案等内涵,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历史和民风民俗。各地民间传统石雕题材,大量选取风土民情、民间传说、戏曲历史故事、四时花果和鸟兽虫鱼等内容。所选故事题材,不少富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吉祥瑞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涵义。用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表现在装饰内容之中,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如用&二十四孝&等图案,来宣扬传统社会的孝悌、忠信等思想。至于各地许多建筑饰件大量采用&福禄寿喜&、&加官进祿&、&五福捧寿&和各种如意吉祥等图案纹饰,也正是社会传统意识、伦理道德的生动再现和反映。在福建民间石雕中,最为常见的是石狮。这些石狮的功能,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有许多不同的含义。早期的石狮,具有权与威等多种功能,此后在宫庙寺院和神道墓葬等地中的普遍使用,使它逐渐成为镇邪的象征。清代以来,各地民居豪宅等建筑物开始大量使用石狮作为镇宅避邪的象征物,石狮的数量与日俱增。至今为止,福建各地的石狮仍然是民间最为常见的石雕品。大至机关单位,小至一般民宅,几乎处处可见。这些石狮的功能,仍然以镇邪或装饰为主。这种民俗现象在福建石雕中的长期延续,是福建民间石雕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此外,一些优秀的石雕图案,可以使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如宣传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河图洛书》等图案。河图洛书产生于河洛,也产生于中华文化生成的历史大背景之下。直到今天,人们在论及中华文化的起源时,仍然推崇河图洛书。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世纪大厅里,建有浓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圆壁浮雕,其中就以&河图洛书&为第一组,以&太极八卦&为第二组。这说明河图洛书和太极八卦一样,其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对于显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精神,具有永久的历史价值。同样,在福建民间流存的&河图洛书&等石雕图案,应当也具有这样的社会文化功能和历史价值。
  三、福建石雕另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运用传统的象征、喻比、寓意、表好和祈望等雕刻艺术手法,将当时社会的传统伦理思想、民间祈求喜庆吉祥的传统意念和审美意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其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用形声或形意来表达。形声是利用谐音,通过假借,运用某些实物形象以取得象征性的效果。如用莲、鱼表达年年有余,以寿星、麻姑、仙桃、寿桃、寿石等物,表示长寿或祝寿,用蝙蝠、鹿等表示福、禄。形意则是利用拟人或拟物化的手法,来表达某种事物特定的内涵,如松鹤表示长寿、牡丹表示富贵、兰花表示高洁。还有的用龟鹤表示长寿,蝙蝠表示万福,用松、竹、梅、表现清高怡情,用龙、凤、蝙蝠来祈求富贵荣华等。也有将形声和形意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如在大象身上安置宝瓶,寓意太平有象;在宝瓶上放置如意,寓意平安如意,等等。各地许多传统石雕作品,还以各种花卉、动植物等题材,以民间常见的比喻、谐音替代等手法,来表现吉祥如意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常见的有佛手、牡丹、梅花、荔枝、麒麟、龙、凤、喜鹊、羊、鱼等,寓意喜上眉梢、幸福吉祥、年年有余、三阳开泰、多生贵子、鱼跃龙门等。此外,还有一些文字和花草结合的吉祥图案,等等。这些石雕艺术图案,反映了民间大众向往吉祥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传统理念和欣赏趣味,它们既是时代艺术的产物,同时又是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再现。
  四、福建石雕艺术的长期发展,不但诞生许多精美惊世的石雕杰作,同时还造就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雕刻艺人。除了宋、元、明各代出现的一批不知名的石雕高手之外,清代以来直至近现代,还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杰出艺人,如李周、郭怀、蒋学心、蒋国衡、蒋镗、蒋双家、蒋添泉、蒋文子、蒋仁文、蒋国荣、蒋金辉、蒋瑞生、蒋丙丁、蒋瓦水、蒋佛源、张来富、蒋飞泉、蒋应连、蒋友才、蒋细碰、蒋水土、吴水木、王文生、刘碧兰等人。在他们的精雕细琢之下,诞生了众多风格各异而又精美绝伦的惊世之作。这些著名雕刻艺术家的存在,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石雕事业的发展,为福建石雕享誉海内外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雕刻艺术家精心创作的众多石雕作品,由于题材风格独特、雕刻技艺精湛而深具艺术价值。它们不但是中国石雕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同时也强烈显示了千百年来福建石雕的高超技艺和深厚的民间艺术底蕴,展示了福建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的聪明与才智。
  五、福建石雕与台湾民间石雕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关系。闽台两地有着历史悠久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缘等亲缘关系。明清以来,随着两地人员和文化等方面密切的交往,福建石雕对台湾民间也开展积极的传播和交流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总的说来,闽台之间的石雕艺术,通过长期频繁的交融而文化面貌相近,艺术风格类似。如石雕装饰,在闽台地区无论是在石构和木构建筑中的运用都非常普遍,举凡寺院、宫观、庙堂、祠堂、经幢、牌坊、书院、城堡、路桥等建筑,几乎处处可见。至于各地民居的屋顶、梁架、立柱、窗户、围栏、台阶等处,几乎也是无处不在。其雕琢工艺精湛,装饰纹样丰富,装饰题材广泛。海峡两岸民间石雕造型大致相同,风格类似,用途基本一致。在民间建筑行业中,台湾早期建筑中的石、木、泥水三匠,绝大多数是从大陆延聘来台的,其中尤以闽南泉州地区为主。泉州地区名闻海内外的建筑三匠,以惠安崇武镇的五峰村石匠、溪底村木匠和官住村泥水匠最为著名。被誉为&石雕之乡&的五峰村,名匠辈出,台湾绝大部分著名建筑的石雕,如台北龙山寺、妈祖宫的龙柱等精品,无不出自他们之手,惠安五峰石匠因此在台湾名噪一时。由于当时大部分石雕工场都聘用五峰蒋姓工匠主持业务,所以台湾民间有&无蒋不成场&的说法。这些石雕技艺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闽台民间文化艺术的交融和发展。
南安蔡氏古民居漏窗和照
泉州南建筑博物馆藏高浮雕双狮戏球
惠安崇武石雕园现代龙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本清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