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3 如何将60中英文转换器为 00:01:00 这种形式

狂欢,(就像)没有明天( 00:00:00 ~
00:00:00档案)
主题: the list:
légumes salés?
cucumber,主题: Prelude
1 to 3 Menuet or &Bourree or Gavotte
different moll or dur主题: 今天讲了:
-吟诵加深作品的接受
-描写此间乐的小作品
-好的心态不容易
-将来要开课打造表达
增加对作品的深入领略,比如,“怎敌他晚来风急!”,敌,急,都是仄声,这样,更显出风的力道,衬托感受,如果按今天都是平声,就差了。
此间乐?不乐?江南,还有天府,都是好地方。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山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凭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极有价值的参考:
中古音韵主题: 前 & &奏
& & 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这样的女性本来是不会引起公众注意的,但中年以后的朱安却曾是记者争相采访的对象,她一九四七年去世时报上也有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很简单:旧式女性在死后留名,十居其九是因为与她们有关联的男人,而在朱安来说,这个男人是她的丈夫周树人,笔名鲁迅。
& &朱安还在世的时候,鲁迅和他身边的人视她为一份无法推辞的馈赠,是他苦恼的来源。朱安死后几十年,国人把她的丈夫放在文学殿堂最崇高的位置,而她的名字和存在则成了禁区,直到近十多年才渐渐解禁。
& &清朝光绪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绍兴城一户姓朱的商人家中添了个女孩,取名为”安“。她虽然生于王朝的末世,但在那个年代,富裕的府城如绍兴仍然相信,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制度是惟一可靠而又可行的。
& &尽管女孩子没有机会经历拜师入学这一道人生分水岭,却另有一份仪式等候着她们。朱安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被带进一个小房间,大人让她脱了鞋袜,把脚浸在一盆暖水中。过了一会儿,她的妈妈和两个女佣人或亲戚把她按住,拿出特别编制的长棉布条,把她的四只脚趾向脚底屈折,用湿布条一层一层地裹起来,接着又把她的脚跟拚命往前拉,这样就裹成了“三寸金莲”的雏形。朱安痛得尖叫起来,但随着她的哭声是母亲的训诲:所有好人家的女孩都得缠足。她只要看看妈妈和家中其他女人,就知道这是事实,没有一个是例外的。
& &一八九九年,通过亲戚的斡旋,朱安的婚姻前景似乎明朗了起来;当时她已是个二十一岁的“老姑娘”了。议婚的对象是一名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这位周老爷当过京官,后来因为科场贿赂而锒铛入狱,家道中落。他的长孙十八岁,在南京一间新派学堂念书。绍兴传统以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为佳,所以两人算是相当匹配,惟一的缺憾是周家经济颇为拮据。但毕竟他们在绍兴还算是户体面人家,对“老姑娘”朱安来说,这可能是最理想的安排了。
& &一九○一年似乎是他们成亲的好时间,因为绍兴惯例婚礼多半在冬季举行,而朱安的未婚夫又将在同年年底毕业,算得上双喜临门。不料就在这个时候,周树人拿到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因此朱家想看到女儿成家的希望又落空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当然也愿意未来女婿出洋留学,因为朱安的未婚夫身份提高了,对她也是一份光荣。
& &周树人在一九○二年三月离开中国,除了两次短暂回家外,在日本一直逗留到一九○九年。他如此一去不归,实在令朱家忧心忡忡。而他赴日后不久,通过他母亲向朱家提出一项要求,更教他们增添了忧虑:周树人要朱安放脚,然后进学堂读书。对思想保守的朱家来说,这实在吓了他们一跳。但这为朱安的婚事蒙上了一层阴影。虽然周老太太对未来媳妇很满意,但谁也不能预料留学在外的激进青年会采取什么行动。一九○三年周树人回家探亲,身穿西服,辫子已剪了,这似乎都不是好征兆。不过他始终没有提出要退婚,虽然周家也没有安排把朱安迎娶过门。
& &绍兴有句谚语:“养女不过二十六。”周家体会到拖延婚事实在于理不合,终于定下成婚的日子:一九○六年七月二十六日。新郎会从日本专程回家。但朱安不知道的是,他会接到虚报母亲急病的电报,被骗回来。周家到底有没有想过,如果鲁迅不归,又怎么办呢?其实这也不是个难题:找人代替新郎拜堂本来就是惯用的招数。
& &朱安除了做出一般准备外,也没有忘记新郎对小脚的厌恶,因此造了一双大脚绣花鞋,鞋头填满了棉花,好在婚礼上穿。朱安穿上这双鞋,到底有何感想呢?二十多年来,大家不断告诉她没有男人会娶一个大脚妻子。世界真的变了。
& &虽说新郎是个放洋留学的新人物,但婚礼还是依照传统风俗进行,大红花轿、媒婆、吹打乐手和陪嫁娘一个不少。新郎穿着传统礼服,甚至装上假辫,这一切是否可以让朱安定下心来呢?假如她希望有个好兆头,现实却适得其反:她一脚踏出花轿的时候,一只鞋松脱了,揭露了伪装。绍兴风俗认为新娘掉了鞋是个不吉的兆头。捱过了婚礼的繁文缛节,朱安终于进入洞房,坐在床上。四周一片静寂,只听到翻书的声音。朱安坐着呆等,因为新娘是不能首先开口说话的,而新郎决定了不理睬她。
& & 婚后第二天,朱安按照传统由新郎陪伴着回门,也到了周家的祠堂拜祭祖先。虽然他们没有圆房,但完成了婚礼所有的仪式,因此他们的婚姻作为一份社会契约是完整的。不过假如朱安希望新郎对她的态度会改善,她很快就失望了:婚后第二个晚上,她的丈夫睡到母亲房间里去,三天后他就离开绍兴,回到日本。
朱家的“安姑娘”离开了富裕的娘家,变成景况拮据的周家媳妇。作为小安的媳妇,她有两份职责,一是延续香火,二是操持家务,她既然无法完成第一项,就全心全意投入第二项里。既然她是小辈中惟一的媳妇,家务的担子自然不轻,而大家也认为她是个称职的主妇。大家族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对朱安来说是个熟悉的环境,她性格和顺,与人相处并不困难,婆婆鲁瑞对她十分喜爱。
& &一九○九年夏季,朱安似乎看到一点光明,因为她的丈夫终于决定回国了。周树人回国主要是为了经济问题:周家实在需要一份稳定的收入,而他作为长孙,总得挑起这担子。不过鲁瑞自然也希望借此让儿子和媳妇重聚。周树人在杭州找到一份教职,本来有不少机会回家,但他并不如此,而每次短暂的逗留,也不和朱安说话,更不进她的房间。一九一○年夏天,情况变得更坏了。鲁迅回到绍兴教书,学堂离家不过几十分钟路程,而他决定住在学校。
& &但与此同时,朱安也感到她熟悉的世界正在改变。一九一一年,她的小叔子周作人带着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回到绍兴,朱安一辈子头一次接触外国人,头一次体会到丈夫进出自如的另一个世界。作人和信子是经过自由恋爱而结合的,这一点也让朱安感受到,她从小奉为金科玉律的礼教传统,已经权威大减了。
& &这时外间世界正经历一场巨变:一九一一年十月,满清王朝崩溃了。中华民国成立不久,周树人得到一份教育部的工作。虽然他因此又要离家远去,但这对周家来说却是件喜事,因为树人成为中央政府的官员,在复兴家业方面迈进了一步。他在一九一二年二月往南京赴任,同年五月与教育部一起迁往北京。男人因为经商或做官而居于外地,是绍兴常见的模式,因此树人离家反而减轻了朱安承受的痛苦和压力。
& &这时朱安有一块心头大石:她已近中年,无儿无女,不管作为主妇如何称职,作为周家的媳妇却未完成任务。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她回娘家探亲时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的丈夫,建议他纳妾,一来生活有人照应,二来也希望能生下一男半女。虽说朱安的建议在当时是个社会常规,但她发出这封信也真要鼓足勇气,而且信中提到的既是私人事,她还请自己的兄弟帮忙写信。可是信到了北京,只引起周树人更强的反感,除了在日记中斥之为“颇谬”,就没有回信。事实上,朱安和丈夫婚后长期分隔两地,从没有直接通信,所有消息都只在母子来往信件中转达。虽说这在当时传统家庭是正常现象,但周树人此时却和弟妇羽太信子有频密的书信往还。对朱安来说,她熟悉的世界出现了一个断层,让她觉得愈来愈难以理解。
& &一九一九年鲁迅决定举家移居北京时,朱安的去留并不是个疑问:她作为周家一份子地位是巩固的。她知道这次北上,和娘家可能再无后会之期,所以与寡母、兄弟、弟媳和侄子合照留念。离开绍兴当天,她的胞妹在码头送行。
& &朱安到了北京,就要面对新生活,但要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对她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她在这个地方连语言也说不通,而离开了大家族的支持,在周家兄弟同住的环境里,她变得孤立无援。主持北京八道湾家务的是羽太信子,和绍兴相比,北京为一个日本女人提供很多机会和社会关系。在朱安的生活里,鲁瑞是惟一不变的一环。 迁居北京后,朱安才第一次接触到丈夫的工作、生活,虽然只能旁观,但她也明白鲁迅已是个颇有名气的人物。一九一二年周树人到北京时只是个政府小官员,但一九一九年他已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分子,家中访客川流不息。在这个新世界,朱安是个外人,虽然年轻人称她为“师母”,但他们都知道鲁迅和她的实际婚姻关系。虽然这样,鲁迅和他的朋友、弟子对朱安仍算很客气,除了婆婆对自己的喜爱外,这是朱安惟一的安慰。虽然她知道自己无足轻重,但这个家庭始终有她的一个席位。
& &朱安这份安全感终于毁于一夜之间。一九二三年七月,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决裂,鲁迅被迫迁出八道湾。周家的家庭组织破裂,朱安的位置也动摇了:鲁迅给她两个选择,一是留在八道湾,一是回绍兴娘家。这两个选择其实都只会把朱安逼上绝路。兄弟二人既已互不相容,周作人凭什么要让大嫂住在自己家中呢?假如朱安回到绍兴,就成了不容于夫家的弃妇,以后日子就很难过了。朱安提出另一条出路:鲁迅迁居后总要有人照应生活,她愿意负起这份责任。对自己的婚姻,朱安再没有太大的幻想,但在当时的社会,一个旧式女人离开丈夫是极不名誉的事,这一点鲁迅也了解。一九二三年八月二日,鲁迅和朱安迁进砖塔胡同一家绍兴同乡的房子暂住。几个星期后,鲁迅肺病发作,病情严重,只能食流质食物。接下来一个多月,朱安竭尽所能地照顾丈夫。她当然感到忧心,但这也是她非常珍惜的一段时日,因为经过了十七年的婚姻,她终于有机会和丈夫单独相处,成了他身边惟一照顾他的人。鲁迅卧病一个多月,不会看不出朱安对他的悉心照料。虽然两人仍然分房而居,但鲁迅日间用朱安的卧室作为书房,也算是打破了过去楚河汉界式的生活。朱安渴望能进入鲁迅的世界,但又怕惹他反感,所以一切都小心翼翼。鲁迅曾经教同屋的余家姐妹做运动,朱安不敢在丈夫面前加入,但两个女孩独自练习时,她就站在后面跟着做动作,因为她想孩子们总不会挑剔她。但她错了:两个女孩看见她吃力地摆动小脚,在旁窃笑。
& &一九二四年五月底,鲁迅和朱安搬进鲁迅买来的西三条小四合院,和鲁瑞同住。一切又回到旧模式,朱安每天做完家务后,坐在婆婆身边,抽几口水烟,听他们母子闲话家常。虽然家里有佣人,但朱安仍然亲自下厨,除了因为鲁瑞喜欢她的厨艺外,这也是她照顾丈夫的一点办法。她了解自己不可能在客厅与访客应接,所以只有从厨房送出佳肴,算是尽了女主人的本分。
& & 一九二五年春天,鲁迅家的访客中出现了一张新面孔:许广平。她是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一个学生领袖,自三月起和鲁迅开始密切地通信,四月十二日头一次到鲁迅家探访。从仲春到盛夏,两人的通信和交往愈来愈频密、热切。这是个多事的夏季,女师的学生和校长杨荫榆展开了强硬的斗争,而鲁迅和学生们站在同一阵线,共患难的感觉明显地促进了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感情,因此当警察搜捕北女师学生,要把她们解送回乡的时候,许广平就躲在鲁迅家里。
& &在这样的风风雨雨之中,谁也没有注意朱安,但她也正面对一个危机。她和鲁迅同处多年,对他的个性和行事可说相当了解,因此肯定会觉察到鲁迅和许广平关系的转变。许广平不是第一个接近鲁迅的年轻女性,却是第一个让他重新估计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的人。虽然朱安过去曾建议鲁迅纳妾,但她现在已了解到鲁迅的新世界是没有纳妾的余地的。如果他决定开展新生活,自己怎么办呢?
& &一九二五年八九月是鲁迅和许广平关系的转折点,旁观的朱安面对强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身体终于撑不住了。九月间她因为严重胃病而入院,医生怀疑是癌症。鲁迅虽然几次到医院和医生商讨她的病情,却极少在病房停留。一个星期下来,经过种种测试,还是找不出病因,医生就让朱安出院了。
& &既然身边没有可以倾诉的人,朱安只好尽量安慰自己,定下心神,因为事情毕竟是她无法控制的。这样过了半年,“三?一八事件”警察枪杀学生引起的风潮,终于把周家卷了进去。鲁迅上了“政府”的黑名单。为安全计不得不离家到外国人开的医院暂避。到了四月初,情况更危急得连鲁瑞和朱安也暂时搬到旅馆去住。朱安切身体会到,她卑微的生活所受到的威胁并不单源于男女之情:有一股更大的力量正危及她丈夫的安全。
& &一九二六年七月,由于政局、经济和感情各方面的考虑,鲁迅决定接受厦门大学的聘任,离开北京。八月二十六日,他在家与母亲及朱安道别后,和许广平一同坐上南下的火车,送行的朋友和学生有十多人,包括曾在八道湾居住、与鲁迅关系相当密切的许羡苏。鲁迅走后,许羡苏住进他的屋子,成了鲁迅家管账的人,因此朱安不难知道鲁迅是和许广平联袂离京的。
& &一九二八年,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开始同居,虽然双方都没有告诉家人,但有关他们的种种传说,自他们离京起已流传极多。一九二九年五月,鲁迅回京探母,在他到达家门的前几天,朱安对婆婆说自己梦见鲁迅带着个小男孩回家,心里很难受。鲁瑞听了,责怪她不识大体。到底朱安是否真的做过这样的梦呢?还是借此让婆婆知道她听来的谣言让她很受困扰呢?我们无法知道真相。重要的是鲁瑞的态度让朱安明白到婆婆不会在这方面给她任何支持。
& &鲁迅抵家后,告诉母亲和好友说许广平有了身孕。一如既往,这个消息朱安也是间接听回来的。她的反应除了显示孤苦无助之外,也表现出相当深刻的思考:
&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没用。看来我这一辈子只好服侍娘娘一个人了,万一娘娘归了西天,从大先生一向的为人看,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管的。对鲁迅和他的追随者而言,朱安代表着中国落伍、无望的一代,谁也没想过她不断衡量自己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尝试了解身边的新世界,而且对鲁迅的性格和他与许广平的关系做出非常准确的结论。正因如此,她没有提到自己作为发妻的身份,因为她知道世界改变了。
& &一九三○年,鲁迅和许广平的儿子海婴出生,他们寄了一张三人合照回北京,朱安看到照片后表现出关怀和友善的态度。一般鲁迅传记作者都说这是她迷信的表现,认为有了男丁承继香火,她死后也会有人拜祭她。这固然不无道理,但更重要的是朱安已接受了新的现实,而且她的性格一向和顺:事已至此,为什么要制造更多的不协调和不愉快呢?因此当许羡苏在一九三一年离开北京前夕,把一大包与鲁迅的通信交给朱安时,朱安实在不知所措。许羡苏和鲁迅的关系曾经非常密切,而目不识丁的朱安只能猜测书信的内容,也不清楚许羡苏为什么要把信交给她。她无法预测如果把信寄往上海,会引起什么后果,所以就把信藏在箱子里。鲁迅死后,她更感到这些信难以处置,因此可能在鲁迅死后不久或她自己去世之前把信毁了。无论如何,许羡苏与鲁迅的通信已无迹可寻。
&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病逝于上海,消息第二天早晨就传到北京。对朱安来说,噩耗来得实在突然,因为一个星期前还收到信说鲁迅病情已好转。不过朱安早已习惯接受命运给她的打击:她在客厅的饭桌上摆上鲁迅喜爱的几味小菜,燃点香烛。接着几天,致哀的客人络绎而来,新闻记者亦上门采访。当一切纷扰沉寂下来后,朱安就要面对家用不足的事实。周作人只肯负责鲁瑞部分开支,许广平偶然汇款接济,但始终无法应付日常用度:朱安的生活愈来愈困难了。
&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二日,鲁瑞逝世,临终时把周作人每月十五元的供养费遗留给朱安。作人为母亲安排了盛大的葬礼,但除了每月十五元外,并没有支援寡嫂;同时许广平在上海被捕入狱,汇款也中断了。体弱多病又步入老年的朱安面对经济困境,到一九四四年已欠债数千元。这时周作人建议她卖掉鲁迅藏书,换取度日之资。这个消息传到上海,马上引起快速反应,鲁迅两名追随者赶到北京制止此事。
& &他们到达周家时,朱安正在吃午饭:几块腌萝卜伴着半碗稀粥。她推开碗筷,站起来接待,客人却开口就责备她卖掉鲁迅遗产。这是朱安惟一一次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她说:“你们都说要保护周先生的遗产,我也是他遗产的一部分,你们想过我吗?”
& &经过商议后,他们答应每个月从上海汇一笔数目不大的生活费给朱安,加上她把几个房间出租的收入,算是勉强可以度日。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因为周作人被判为汉奸,八道湾的房子要充公,朱安在鲁迅的旧友和学生帮忙下,尽力争取属于鲁迅和建人的八道湾业权。自从鲁瑞死后,朱安开始与许广平直接通信。一九四六年,许广平回北京收拾鲁迅藏书及其他物品,两人同住在鲁迅旧居一个月,朱安非常珍惜这段相处的时间,但由于她一向不善表达感情,所以只是在许广平回到上海之后,才写信告诉她自己的感受。朱安的健康每况愈下,在一九四七年三月签署了有关鲁迅遗产及著作权的文件,把权益全部转移给周海婴。
& &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朱安在北京病逝。虽然她到最后身体已非常衰弱,但脑筋仍然很清醒,后事要穿的衣服也列出了清单。她的遗愿是葬在上海鲁迅墓旁,这当然未能如愿;她的葬礼按许广平的意思举行,下葬在北京她婆婆鲁瑞的墓旁,坟上没有任何标记。
& &朱安可以说是个时代的典型。虽然社会规范的剧变令她无所适从,又不能不接受,但她始终保留着一份尊严和品格,而她能承受打击的原因,是她知道自己一直遵守自小形成的道德观去做人处世。同时,她对于把她摒弃的新世界也达到一份了解。朱安死前说到她和鲁迅及许广平的关系,充分显示她的思想并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单纯:
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维持我……她的确是个好人。
& &朱安自幼身体饱受摧残,婚后感情生活有如枯井,老年又面对经济困难,一生不可谓不凄苦,但她却从没有迁怨于旁人,光是这一点,就值得大家尊敬了。
&时代的悲剧
如叶先生说的,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婚姻不幸不是彼此的错,而是时代的悲剧。因为旧的文化被打碎,而新的文化尚未确立。
但是,近现代也有许多人纵然痛恨旧式婚姻,却未对发妻有如鲁迅般对待,胡适,顾颉刚等等。
鲁迅,你太偏激了。或许,你可以拿无情的笔墨指斥中国人的劣根性,但是你不应用你对待敌人的态度对待一个女子。
你所批评中国人的劣根性包括愚昧无知,你正好是你自己批判的一类人。因你只知休掉朱安会让她无地自容,但你愚昧无知到你把她留下,更是让她守了活寡,摧残了她的人性。
何况,你居然和弟妇关系暧昧,之后又和弟弟闹翻,原来儒家的仁义礼制全被你丧尽,所以你才站出来用狂人的口吻说几句反对的话。
但愿你只是狂人,别在把阿Q的特点暴露出来才好。
鲁迅后院的蜗牛
  想起朱安,眼前就浮现一口井。那深深的院落,高高的围墙,阴晦的天气,一个又一个孤寂的上午、下午,夜里颤抖的星星……无不使人联想起“心似枯井”这个词语。即使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在那八道湾胡同或砖塔胡同,这口井仍一如既往地空旷,孤寂,几乎令人害怕。
  鲁迅反感朱安,有充分的理由。1906年,接到“母病速回”的电报,鲁迅匆匆赶到家里,却见一片张灯结彩,惊愕之余很快就明白了。他没有反对,甚至家里人给他戴假辫子,也没有表示出特别的不快。他知道这个时候,一切反对都已于事无补。而朱安,一个过于平凡的绍兴女人,矮小,瘦弱,狭长脸,突出的额,小脚,不但毫不漂亮,连一般年轻女人的活力都几乎没有一点。虽然鲁迅不至于以貌取人,但我想当他看见母亲给了他这样一个“礼物”时,总不免寒心。如果朱安漂亮一点,哪怕就是像胡适原配江冬秀那样,对鲁迅可能也是个安慰。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当朋友向鲁迅打听成婚的事,他自嘲地说:“是母亲娶媳妇,没有我的事。”婚后第二天晚上,他在母亲房里磨蹭,不想回去睡觉,后来干脆躺在书房里。婚后第五天,就借口“不能荒废学业”,带着二弟周作人去日本了。
  上帝的居心,有时真让人怀疑。像鲁迅这么一个走在时代最前列的反封建闯将,怎么偏偏会碰上朱安这么一个最守旧、最庸常的女人?鲁迅也曾想和她沟通,有一次跟她说日本有一种甜点,很好吃,朱安马上说,是的是的,我也吃过的。她可能太自卑了,急着要讨好这位“大先生”,反令鲁迅不快。那种甜点,不但绍兴没有,整个中国都没有的。鲁老太太还知道点外面的事,能看看新书报,朱安是一点也看不懂。当鲁迅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来了,小鸟一样在院子里喳喳叫,她一句话也插不上,只能静静地呆在自己房里。她的心里,真能像外表那么平静吗?
  五四之后,风气渐开,郁达夫、郭沫若等与鲁迅一样饱受旧式婚姻折磨的作家,大多挣脱了束缚,开始了新生活。也有人劝鲁迅离婚。鲁迅肯定早就彻夜不眠地考虑过,但还是难以跨出这一步。鲁迅年龄比郁达夫、郭沫若大很多,受传统影响更深,不能像郁达夫、郭沫若那样放得开,估计是一个原因。但他主要顾虑的却还是朱安。按绍兴习俗,一个嫁出去的女人被退回娘家,就会认为是被“休”了,家人的歧视、舆论的谴责将使她处于极难堪的境地,她家庭的社会地位也将一落千丈。有些性格软弱的女人竟会因此而自杀。鲁迅显然是不忍把朱安推到这样一个境地的。在《随感录四十》中鲁迅谈到了自己这一代人的婚姻:“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又不能责备异性,于是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帐。”这正是鲁迅伟大的地方。什么是伟大?能为别人担当起痛苦就是伟大。郁达夫、郭沫若都是浪漫、潇洒的,他们的选择在当时情境下也无可指责,但显然与伟大无关。
  而“陪着做一世的牺牲”的,不仅是鲁迅,还有朱安。朱安这个女子,嫁给鲁迅实在是天大的不幸。她如果嫁一个普通的男子甚至就是村夫莽汉,可能也比嫁给鲁迅幸福。贫贱平凡的夫妻总还是夫妻,朱安与鲁迅却实在算不上夫妻。她曾向人诉苦道:“老太太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说话,怎么会生儿子呢?”一个妇人对外人说出这样的话,内心的凄楚可以想见。她日常生活的中心就是侍候鲁迅的母亲,也真应了鲁迅当年的话:“是母亲娶媳妇。”与鲁迅相比,朱安更加不幸。鲁迅忍受了漫长的煎熬,最终还是等到了他的“月亮”――许广平;而朱安,却真的“做一世的牺牲”,陪伴她的,只有年迈的鲁老太太,迟迟的日光,夜夜的空房……
  过着几乎与世隔绝一般生活的朱安,却也并非真的心如枯井。她其实一直在想着改善与鲁迅的关系,只是与鲁迅在人格、思想各方面差距实在太大,根本不得要领,渐渐也就没有了机会。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并生下海婴,对她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房东的妹妹俞芳问她以后怎么办,她凄凉地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读了这朴实而悲惨的言辞,我不禁泪下。
  一只蜗牛!我怜悯朱安一生悲苦的命运,更惊异于她对自己处境的准确体认。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对世界的感悟啊。就是鲁迅,也没有想到过用这么一个比喻来形容朱安吧?朱安一生的苦难,只有自己知道,这个比喻,也只有她能想象得到。她没有文化,但她深知,她就是一只永远也爬不到墙顶的蜗牛。朱安因这个比喻而定格。如果把封建礼教比作一口深井,鲁迅和朱安都被困在井底,一点一点往上爬,鲁迅历尽千辛万苦,总算爬上来了,虽然遍体鳞伤;而朱安,永远没有爬到头!
  我止不住想,像朱安这样一个生命的诞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上帝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一出荒诞得令人泪下的悲剧呢?我有一个看上去有点过于大胆的想法:我认为鲁迅生命中的两个女人,朱安与许广平,若论谁对鲁迅的影响更大,不是许广平,而是朱安。正是朱安,使鲁迅深谙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命运的荒诞,断了他的后路,刺激他与传统彻底决裂,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反抗封建礼教,与命运进行“绝望的抗争”。一个伟人的诞生,往往出于迫不得已。鲁迅文风的阴冷、偏激、滞涩,也与朱安这个背景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安成就了鲁迅。两个反差极大的生命体被捆绑到一起,激起巨大的思想和情感波澜,不谐和处被极端放大,化作鲁迅沉郁的文字和骇人的意象,惊现于世人面前。如果鲁迅一开始就为妩媚的“月亮”所笼罩,现代文学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这,就是朱安的价值。当许广平来到鲁迅身边,鲁迅已经成熟,她看到的,是一个结果。
  因此我又想,上帝也许是对的。在他看似荒谬可憎的组合中,包含着深刻的必然。朱安,也许是上帝特意安排到鲁迅身边的。这只小小的在后院寂寞爬行的蜗牛,维系了鲁迅一生的沉重。
  鲁迅死时,朱安在北京的宅院里设立灵堂,一身孝服为鲁迅守灵。朱安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人。在遗嘱中,朱安说:“灵柩回南,葬在大先生之旁。”
  这个愿望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她被葬在北京西直门外保福寺村,仍然陪伴她侍候了一生的鲁老太太。
  五四之后,风气渐开,郁达夫、郭沫若等与鲁迅一样饱受旧式婚姻折磨的作家,大多挣脱了束缚,开始了新生活。也有人劝鲁迅离婚。鲁迅肯定早就彻夜不眠地考虑过,但还是难以跨出这一步。鲁迅年龄比郁达夫、郭沫若大很多,受传统影响更深,不能像郁达夫、郭沫若那样放得开,估计是一个原因。但他主要顾虑的却还是朱安。按绍兴习俗,一个嫁出去的女人被退回娘家,就会认为是被“休”了,家人的歧视、舆论的谴责将使她处于极难堪的境地,她家庭的社会地位也将一落千丈。有些性格软弱的女人竟会因此而自杀。鲁迅显然是不忍把朱安推到这样一个境地的。在《随感录四十》中鲁迅谈到了自己这一代人的婚姻:“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又不能责备异性,于是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帐。”这正是鲁迅伟大的地方。什么是伟大?能为别人担当起痛苦就是伟大。郁达夫、郭沫若都是浪漫、潇洒的,他们的选择在当时情境下也无可指责,但显然与伟大无关。
鲁迅你自称&陪着做一世的牺牲&,请问后寻新欢,这何谈是一世的牺牲?如果你真的要完结四千年的旧账,有这样的勇气,当禁欲终生,这才叫真正的完结。你呢?你是纳妾!发妻不说散伙,又另置新室,倒不如郁达夫郭沫若来得痛快淋漓!
其次,何为“能为别人担当起痛苦就是伟大”?鲁迅为朱安担当过痛苦吗?请问是以怎样的形式担当的?
====主题: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算起来,21日就是出九了,恰好是上元。
明天是雨水。
冰雪已经融化,迎来春的消息。。。主题: 发信人: rivulet (蜡笔小溪), 信区: Poetry
标 &题: 6.5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苏轼词中的女性形象
发信站: BBS 科苑星空站 (Fri Sep 21 08:36:17 2007), 站内
这一周基本上都会讲苏轼的婉约词。今天讲什么呢?我回去想了很长时间,还是觉得苏轼有一大类描写女性的词值得讲一下。本来,女性是词里最重要的描写对象,甚至很多人喜欢上词还是从那里一个个或者活波可爱,或者我见犹怜,或者冷艳逼人的女性形象开始的。苏轼的女性形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么?请看下面这首词: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 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 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
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这首词上片写了一个美人,下片写石榴花。有人说这首词是咏物,我个人觉得不然,应该是一首题画的词。这个美人初夏的傍晚刚洗完澡,扇着白玉扇去除身上的水分。慢慢地睡着了,神游王母娘娘的瑶池。突然被惊醒了,原来是风声敲打着竹林。下面开始写石榴,写这个石榴&半吐&就是含苞欲放。石榴正是要趁着桃李芳菲纷纷开败自己才开,不正是一种孤傲的性格么?这里也是以花喻人。美人采摘一朵石榴,又不禁担心起它将来的命运。结尾设想人花相对共哭泣。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我认为写的是一位未嫁少女的形象(乳燕有象征意义)。闺中密友一个个都嫁出了,可是自己的心气比她们都高,一心找个好郎君,可是想象石榴花期的短暂,自己也不由得担心,上片的&团扇&在班婕妤之后已经是一个经典的文学符号。当然,本词的词意也有人说是政治词,以美人自喻。个人认为政治的寄托可能有,但还是把本词当成一个纯粹的写生词更好。这个健康活波的少女形象之前是不多见的,之后只在李清照的词中写得比较好。咏杨花的《水龙吟》和本词异曲同工,不过它有其他更新的特点,我想在明天介绍。
熟悉《宋词三百首》的朋友一定会很喜欢那首《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首词之前的小序很长,说作者七岁时遇到一个眉山老尼,以前曾经到过后蜀皇帝孟昶的宫中,听到孟昶的一首词,是写花蕊夫人的。花蕊夫人相当传奇,算来也是山人的本家,不但色艺俱佳,人也相当刚烈,她最著名的是一首诗《口答宋太祖》: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据说赵匡胤也很敬重她,秋毫无犯。不过到了赵光义当皇帝,又要花蕊夫人侍寝,花蕊不从,被太宗射死(一说自尽)。说了这么点八卦,还是要介绍一下这首词。
上片写了一个冰清玉洁的夏夜美人,&水殿&暗示是皇宫。清风徐来,明月窥人,照见钗横鬓乱的她,下片写和皇帝夜里一起起来在庭户中看星月,不经意间看到北斗星的转动,想想马上就到秋天了,自己最好的年华也快过去了,结尾有一种苍凉的意味。本词丝毫没有花间的堆砌,十分自然高远,所以张炎也称道:清空中有意趣。
这首词流传开以后,出现一种说法,说苏轼是&隐括&孟昶的一首《玉楼春》: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根据苏轼的自序,他不知道原来的词,如果孟昶的词属实,两个人不可能创作出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所以要么是苏轼抄袭,要么那首玉楼春反而是&隐括&苏词。以行文的流畅,尤其是末句&流年暗中换&的感慨,应该不是花间词人孟昶的层次所能写出的。当然,不管怎么说,清凉无汗这句词还是有相当水准的,否则苏轼也不会记上四十年。
苏轼笔下的女性异常生动,还有一首《永遇乐》是梦到唐朝的美女关盼盼,那首词我想放到怀古词一节进行介绍。今天就讲到这儿,明天请继续关注,苏轼为其作了巨大贡献的体裁:咏物词。
我的博客:
http://rivulet8./blog
※ 修改:?rivulet 于 Sep 21 08:38:10 修改本文内容?[FROM: 159.226.22.*]
※ 来源:?BBS 科苑星空站 kyxk.net?[FROM: 159.226.22.*]主题: 发信人: shushenglunj (我所拥有不多,但愿把最好的给你), 信区: Poetry
标 &题: (11)Chapter1__1.9寄语联
发信站: BBS 科苑星空站 (Sat Sep 22 11:14:50 2007), 站内
(11)Chapter1__1.9寄语联
寄语联由寄语构成。所谓寄语,乃是诗人对对方、对读者、对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者是其他有关的人和物所说的话。有的是叫对象不该或不能做什么,有的是叫对象应该怎么做,有的是向对象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等等,不一而足。
1/出句用“莫”、“休”等
苦吟莫向朱门里,满耳笙歌不听君。
――――――――――――――唐 &郭震《蛩》
莫遣儿童触琼粉,留待幽人回日看。
――――――――――――――韦应物《将往滁城恋新竹简崔都水示端》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唐 &刘禹锡《杨柳枝词》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唐 &刘禹锡《听旧宫人穆氏唱歌》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唐 &丘为《左掖梨花》
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
――――――――――――――宋 &向敏中《桃花》
注:此联寄语的对象是读者。
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
――――――――――――――宋 &李九龄《山中寄友人》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宋 &谢君直《庆全庵桃花》
扁舟莫向芦洲宿,夜半西风有雁声。
――――――――――――――宋 &侯道子《暮雨》
无成头白休频叹,似我白头能几人。
――――――――――――――清 &冯班《朝歌旅舍》
莫更燃犀惊水怪,朱衣紫马现精灵。
――――――――――――――清 &阎尔梅《牛渚山夜咏》
莫倚危栏凭北望,十三陵树草青青。
――――――――――――――清 &朱彝尊《来青轩》
天寒霜落休轻剪,恐有秋来未死心。
――――――――――――――清 &先著《病起》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
――――――――――――――清 &王渔洋《秦淮杂诗》
& & |||||||||||||||||||||||||||||||||| &
& & 人间有不平,书生当论剑
& & 红袖添香文集 &/grzl/index.asp?id=19858&zz=
& & ||||||||||||||||||||||||||||||||||
※ 修改:?shushenglunj 於 Sep 22 19:41:31 2007 修改本文内容?[FROM: 159.226.92.99]
※ 来源:?BBS 科苑星空站 http://kyxk.net?[FROM: 159.226.47.109]主题: 发信人: rivulet (蜡笔小溪), 信区: Poetry
标 &题: 6.6 似花还似非花:苏轼的咏物词
发信站: BBS 科苑星空站 (Sat Sep 22 12:18:38 2007), 站内
苏轼是第一个大量作咏物词的词人。自从花间的牛峤无意中开辟了咏物词这一类型之后,这一类型并未引起太多重视,晏欧和柳永等名家都不怎么作咏物词,至多不过作一些游戏文字而已。比如欧阳修的《少年游》: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这首词借咏春草抒发思妇的愁情,其实是效仿林和靖的《点绛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从这些词来看,早期的词里面还是以托物起兴的居多。至于所咏的物本身,则不是重点。苏轼的咏物词中,所咏之物出现了人格化,比如那首《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是对作者的朋友章质夫《水龙吟》咏杨花词的和作,章词如下: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其实章词并非不工,全词描摹杨花,曲尽其妙。上片写杨花的行程也很工细可和史达祖《双双燕》比美。这里需要体味的是&玉人&的角色。章词中的玉人只是描述的客体,说杨花落在玉人的春衣上,玉人醒来看到床上全是杨花的花粉,把小蜜蜂都吸引过来了,由这杨花的&招蜂引蝶&想到自己的晴朗在章台游冶。这个构思不可谓不妙,然而苏轼就更上一层楼了。
你看他的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很有禅意。整首词中,杨花和玉人变成一对连体婴儿,分不清作者在写杨花还是离人。玉人要随着杨花的脚步去找情郎,岂非比原作更胜?下片的&春色三分&三句虽纯属议论,然而由于苏轼的天才,放在这里有画龙点睛之妙。怪不得王国维说:苏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词&原唱而似和韵&,并归之为&才之不可强&。
这种花人合一的例子很多,比如前面介绍过咏梅的《西江月》和题画词《贺新郎》都是把花人合写,造成一种花恒等于人的艺术效果。苏轼的咏物词中还有一首三位一体的,就是那首著名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由于被周传雄写进流行歌曲风靡一时。这首词表明了苏词含义的丰富性。作者写本词的时候已经是一位花甲老翁,被贬到广东惠州,表面上咏的是鸿雁,同时是用鸿雁来比喻幽人那种孤傲的性格,但这何尝不是暗喻作者本人那种爱惜羽毛的高洁情怀呢?另外顺便指出,个人感觉这首词刻画的环境清幽中带着一种惊悚的气氛(就象《石钟山记》)。
关于苏轼的咏物词就谈这些,最后再概括一句,苏词有意营造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对所咏之物拟人化,这是周邦彦之前对咏物词的最大贡献。明天接着讲苏轼一类描写自然风景的词,其中包括一种苏轼独创的题材,就是描写农村风光的词。
我的博客:
http://rivulet8./blog
※ 来源:?BBS 科苑星空站 kyxk.net?[FROM: 159.226.22.*]主题: 发信人: BlackLord (还是支持希拉里吧,奥巴马这厮还没俺黑), 信区: Reading
标 &题: 丁东:“从《郭沫若书信集》看一代学人”
发信站: BBS 科苑星空站 (Mon Feb 18 05:02:20 2008), 站内
研究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回避郭沫若。
鲁迅死后,郭沫若成为左翼文化旗手。解放后,他一直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位居科学、艺术两界首席,并一直兼任国家要职。毫无疑问,郭沫若是建国后中国知识界主流的代表。郭沫若在科学和艺术上都是勤奋的,他并没有因身居高位而松懈著述,已经有许多传记、论文、回忆文章对郭老作了充分的赞扬,我无须重复这方面的意见。
我想探讨的是,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漫长的炼狱中,郭沫若到底拥有怎样一种心境? 本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是在一场接一场的运动中度过的。除“文革”那一场运动对郭老有所伤害而外,郭沫若一直充当革命动力。一方面,他率先对诸如胡适派、胡风集团、右派分子等革命对象声讨、批判;一方面,他对毛泽东歌功颂德,那些白纸黑字已经很难经受历史的检验,有些明显的过头话甚至成为笑柄。……
我无意嘲笑郭老。明眼人一看即知,郭老晚年表面上地位显赫,实际上并无尊严。否则,年轻时曾经呼唤凤凰在烈火中再生,到暮年何必如此阿谀?我只是想找到一个通向他内心世界的窗口。
这个窗口出现了,这就是90年代初期发现的一批他写给陈明远的信。
郭沫若一生中,通信的对象可谓多矣,黄淳浩编的这两卷《郭沫若书信集》,涉及的郭氏通信对象就逾百人,但通读之后,感到只有写给陈明远的信最为特殊,堪称摘下面具,口吐真言。以下试举几例。
日的信中说:
“来信提出的问题很重要。我跟你有同感。大跃进运动中,处处‘放卫星’、‘发喜报’、搞‘献礼’,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浮夸虚假的歪风邪气,泛滥成灾。……‘上有好之,下必甚焉’。不仅可笑,而且可厌!假话、套话、空话,是新文艺的大敌,也是新社会的大敌。你的文章,是否先放在我处保存起来,不要急于发表。凡事要先冷静地看一看再说。有时候,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可能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陈明远当时22岁,他给郭的信里说了什么,我们无从知道,但可以推测,议论的是“大跃进”一类国事。郭老一是认同他的看法,二是替他担心。须知,大跃进中,郭曾与周扬合编《红旗歌谣》,也算为大跃进添柴为薪。但他真实的看法,竟与彭德怀相近……
日的信中说:
“在我看来,批评有每个人的自由。你说得很对:一切都要实事求是,对于别人要实事求是,对自己更必须始终要实事求是!但你太年轻,太天真,目前你把世界上的事物看得过于单纯了。现在哪里谈得上开诚布公。两面三刀、落井下石,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甚至不惜卖友求荣者,大有人在。我看不必跟那些无聊无耻的文人去纠缠了。因此,我劝你千万不要去写什么反驳的文章,那不是什么‘学术讨论’,你千万不要上当!”
把学术讨论搞成知识分子萁豆相煎,几乎成为当时学术界的通例。在多次所谓的“学术讨论”、“引蛇出洞”中,郭老唱的都是红脸。不看这一番私语,会以为他真是像胜利的将军一样洋洋自得。其实,他心里并不以为然!
日的信中说:“至于我自己,有时我内心是很悲哀的。我常感到自己的生活中缺乏诗意,因此也就不能写出好诗来。我的那些分行的散文,都是应制应景之作,根本就不配称为是什么‘诗’!别人出于客套应酬,从来不向我指出这个问题,但我是有自知之明的。你跟那些人不一样,你从小就敢对我说真话,所以我深深地喜欢你,爱你。我要对你说一句发自内心的真话:希望你将来校正《沫若文集》的时候,把我那些应制应景的分行散文,统统删掉,免得后人耻笑!当然,后人真要耻笑的话,也没有办法。那时我早已不可能听见了。”
这是他的自知之明。郭老毕竟是史学家,明之视今,如同今之视昔。所以,他连后人对他的耻笑都预料到了。
日的信中说:“我早已有意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上月我满七十三周岁了。中国有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在世的日子,所剩无几了。回顾这一生,真是惭愧!诗歌、戏剧、小说、历史、考古、翻译……什么都搞了一些,什么都没有搞到家。好像十个手指伸开按跳蚤,结果一个都没能抓着。建国以后,行政事务缠身,大小会议、送往迎来,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近年来总是觉得疲倦。……我说过早已厌于应酬、只求清静的话,指的是不乐意与那帮无聊之辈交往。至于你,什么时候来我都欢迎。我的房门永远对你是敞开着的。”这封信写于“文革”前夕,郭老还未受冲击,心境却已十分悲凉。
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郭沫若只对陈明远一个人口吐真言?
我想,原因应当从两方面找。在郭老方面,“高处不胜寒”,周围有公务关系的,很难成为交心者。他要是真的在周围营造一个说真话的气氛,早就殃及自身了。郭老也知道自己穿的是“皇帝的新衣”,而别人不管是出于需要,还是碍于无知,都争着夸他的衣服漂亮;只有陈明远,从孩提时代就与他相识,进入青年,有了批判能力,仍然“童言无忌”,敢于戳破真相。郭沫若也是人,虚伪的扭曲也使他感到窒息。于是,陈明远这个忘年交,成了郭沫若呼吸新鲜空气的惟一窗口。
& &自古以来,文人自士而仕,都难免以出让自我为代价。明代海瑞就说:“一仕于人,则制于人,制于人则不得以自由。制于人而望于人者,惟禄焉。”郭老的悲剧在于,他不是没有自省能力,而是有心自省,无力自拔。“文革”中,其子被抓,危在旦夕。夫人于立群让他在当晚的宴会上向周恩来求救,他竟未能发一言,不几日,儿子便命归黄泉。
& &他内心世界其实极为痛苦,而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又加剧着这种痛苦。给陈明远的那些信,不过是他内心世界的巨大冰山所露出的一个尖顶,但其余部分也许永远无法浮出海面。
〔说明〕这篇文章是以前丁东写的,朋友看了觉得不错,向我推荐。当时我并不认识丁东。后来他为了调查“郭沫若致陈明远书信的真伪问题”来访问我,这样才认识的。本博客是得到丁东先生同意才转录的,开头就说清楚了,引自――丁东“从《郭沫若书信集》看一代学人”一文。此外,丁东先生编有《反思郭沫若》一书(作家出版社),可供参考。 &
我以后就是坏人了。。。我再也不修电脑了!!!
※ 来源:?BBS 科苑星空站 http://kyxk.net?[FROM: 130.149.55.*]主题: 每次回到家里,我是越来越能高谈阔论,貌似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心底却越来越害怕母亲,不是因为她有思想有见解把我驳倒,而是母亲一天天的衰老我不想去面对。
寒假回家,初三中午到家,预计初六赶回学校写论文,时间之紧迫,我自己也深受其害,但是却不敢对母亲直说我的行程。
到了初四的晚上,我在厨房里洗碗,爸爸过来给我打下手,他问我,你准备什么时候走?我支支吾吾了半天,说:爸爸,我想后天就走,怎么办,我不敢跟我妈说啊!爸就说,这有什么不敢跟她说的?你快毕业了,忙一点,我们都很理解。那时间,我差点哭了。
回来的车上,想起了初中时盛行的郑智化的《水手》:
长大以后为了理想而努力,渐渐地忽略了父亲母亲和故乡的消息。
如今的我生活就像在演戏,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带着伪善的面具。
有一点点辛酸的况味。
母亲为我做的香肠、酱肉、青豆杏仁、炸丸子炸肉,我一样都没有多吃,也没有带,回学校自己闷在宿舍里饥一顿饱一顿,白煮的白菜蘸点酱也可以吃下去。她知道了,肯定会伤心。
母亲体型一直偏瘦,一米60高,刚刚90斤重。初三下午我到伯父家半年来刚刚见到她时,有一种很强烈的惊讶。她的下牙又掉了一颗,整个人形销骨立,被一件过了时的红色超厚羽绒服严严实实地包裹着,气色也不好,十分苍白。近年来她迅速地衰老,使得我见到她时心里总会突然出现一种痛楚。
有时候自己在学校偶尔看到母亲年轻时的照片,最早有16岁的,她刚刚进工厂当学徒,像《渴望》中的刘慧芳那样,扎着两支小辫,穿着肥大的朴素的衬衣,手里拿着一把千分尺。也有她举着红宝书的照片,那是她当民兵时拉练到博山时和战友们的合影。还有父母和我在人民公园的合影,我站在中间,父母蹲在两边,我的两手环在他们脖子上,羊角辫中间的笑脸傻傻的。
只是时光无法再倒流。
特别是弟弟也出来上大学之后,爸爸一整天工作在外,我想母亲一个人在家就更寂寞了。她从不讳言自己是一个精打细算的小市民,弟弟有时对她为了一毛钱跟人家计较不屑一顾,但是这些其实可以填补她老年生活的空虚。弟弟学的是理工科,以前的时候,我总是野心勃勃,教唆弟弟考托考G,希望他或者MIT,或者Berkeley,好男儿志在四方。但是现在,我也很少跟他提起这些,一是他要学会计划自己的人生,志在四方也好,驻守家园也好,都是他自己的选择,我最好不要去干涉;一是,我希望我们姐弟可以有时间能常回家多陪陪父母。
想起NHK做的一个节目,探讨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家庭伦理道德在经济变迁内质变的问题,采访对象是青岛的一个养老院,印象深刻的有位董女士,大儿子在北京开公司,整年不会回家,女儿是心理咨询师,小儿子公务员,但是他们还是把自己的母亲送到养老院,董女士面对镜头哭了,说自己打心底里不愿意为儿女增加负担。
百行孝为先,我只以此来警戒自己。主题: 发信人: killer (我随我心), 信区: Mathematics
标 &题: 求救!一个初一学生的问题
发信站: BBS 科苑星空站 (Sun Oct 21 10:00:25 2007), 站内
已知:1的2次方小于2的1次方,2的3次方小于3的2次方,3的4次方大于4的3次方,4的5次方大于5的4次方,5的6次方大于6的5次方,6的7次方大于7的6次方,7的8次方大于8的7次方,8的9次方大于9的8次方.......,
以此寻找规律,试比较次方与次方的大小。
真实姓名:说不准哪天人就没了
※ 来源:?BBS 科苑星空站 http://kyxk.net?[FROM: 121.16.59.41]
[本篇全文] [回复文章] [回信给作者] [本篇作者:kmmr] [进入讨论区] [返回顶部] [添加收藏]
发信人: kmmr (kmmr), 信区: Mathematics
标 &题: Re: 求救!一个初一学生的问题
发信站: BBS 科苑星空站 (Sun Oct 21 10:26:35 2007), 站内
【 在 killer (我随我心) 的大作中提到: 】
: 已知:1的2次方小于2的1次方,2的3次方小于3的2次方,3的4次方大于4的3次方,4的5次方大于5的4次方,5的6次方大于6的5次方,6的7次方大于7的6次方,7的8次方大于8的7次方,8的9次方大于9的8次方.......,
: 以此寻找规律,试比较次方与次方的大小。
※ 来源:?BBS 科苑星空站 kyxk.net?[FROM: 218.22.21.*]
[本篇全文] [回复文章] [回信给作者] [本篇作者:xy31034] [进入讨论区] [返回顶部] [添加收藏]
发信人: xy31034 (xx), 信区: Mathematics
标 &题: Re: 求救!一个初一学生的问题
发信站: BBS 科苑星空站 (Sun Oct 21 12:38:12 2007), 站内
大于,大概用数学归纳法可证吧
※ 来源:?BBS 科苑星空站 http://kyxk.net?[FROM: 210.77.25.*]
[本篇全文] [回复文章] [回信给作者] [本篇作者:alber] [进入讨论区] [返回顶部] [添加收藏]
发信人: alber (愤怒的葡萄), 信区: Mathematics
标 &题: Re: 求救!一个初一学生的问题
发信站: BBS 科苑星空站 (Sun Oct 21 15:26:45 2007), 站内
设(n+1)^n&n^(n+1),
由于(n+2/n+1)^(n+1)&(n+1/n)^(n+1)
故(n+2)^(n+1)&(n+1)^(n+2)
【 在 killer (我随我心) 的大作中提到: 】
: 已知:1的2次方小于2的1次方,2的3次方小于3的2次方,3的4次方大于4的3次方,4的5次方大于5的4次方,5的6次方大于6的5次方,6的7次方大于7的6次方,7的8次方大于8的7次方,8的9次方大于9的8次方.......,
: 以此寻找规律,试比较次方与次方的大小。
剑本凡铁,因执拿而通灵,因血而活,因心而动,因贪念而死
吾本凡夫,为无为而求自在,随心性而穷天理,享博爱而容万物,逐执念而神凋萎
※ 来源:?BBS 科苑星空站 http://kyxk.net?[FROM: 202.38.128.*]
[本篇全文] [回复文章] [回信给作者] [本篇作者:killer] [进入讨论区] [返回顶部] [添加收藏]
发信人: killer (我随我心), 信区: Mathematics
标 &题: Re: 求救!一个初一学生的问题
发信站: BBS 科苑星空站 (Sun Oct 21 17:34:45 2007), 站内
【 在 alber (愤怒的葡萄) 的大作中提到: 】
: 设(n+1)^n&n^(n+1),
: 由于(n+2/n+1)^(n+1)&(n+1/n)^(n+1)
: 故(n+2)^(n+1)&(n+1)^(n+2)
: 命题得证
真实姓名:说不准哪天人就没了
※ 来源:?BBS 科苑星空站 http://kyxk.net?[FROM: 121.16.44.29]
[本篇全文] [回复文章] [回信给作者] [本篇作者:shydyhlei] [进入讨论区] [返回顶部] [添加收藏]
发信人: shydyhlei (叮当), 信区: Mathematics
标 &题: Re: 求救!一个初一学生的问题
发信站: BBS 科苑星空站 (Fri Feb 15 23:14:18 2008), 站内
【 在 killer (我随我心) 的大作中提到: 】
: 已知:1的2次方小于2的1次方,2的3次方小于3的2次方,3的4次方大于4的3次方,4的5次方大于5的4次方,5的6次方大于6的5次方,6的7次方大于7的6次方,7的8次方大于8的7次方,8的9次方大于9的8次方.......,
: 以此寻找规律,试比较次方与次方的大小。
答案是大于
n^(n+1) & (n+1)^n
成立,那么以后这个式子将一直成立
而现在已知n=3时成立
所以,当n&=3时,大于号总是成立的
苹果说,男人不可靠
色戒说,女人不可靠
投名状说,其实兄弟才不可靠
集结号说,最不可靠的是组织
※ 来源:?BBS 科苑星空站 http://kyxk.net?[FROM: 159.226.92.*]
[本篇全文] [回复文章] [回信给作者] [本篇作者:IsSaint] [进入讨论区] [返回顶部] [添加收藏]
发信人: IsSaint (Saint), 信区: Mathematics
标 &题: Re: 求救!一个初一学生的问题
发信站: BBS 科苑星空站 (Fri Feb 15 23:18:17 2008), 站内
可惜初一的时候不学习 极限!
不然, 那就很简单证明!
【 在 killer (我随我心) 的大作中提到: 】
已知:1的2次方小于2的1次方,2的3次方小于3的2次方,3的4次方大于4的3次方,4的5次方大于5的4次方,5的6次方大于6的5次方,6的7次方大于7的6次方,7的8次方大于8的7次方,8的9次方大于9的8次方.......,
以此寻找规律,试比较次方与次方的大小。主题: 我_不是_周杰伦的fans,但是有几分喜欢这个80后甚至90后才为之狂热的歌手,不管怎么说,他的歌还是很有些特点,至少,我个人认为,比那些什么老鼠爱大米啦,两只蝴蝶,还有什么“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或者“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或者“老婆老婆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要好。
这次春晚据我不完全观察,先生从头至尾认真看下来的节目最多不过三个,其中一个就是JAY的《青花瓷》。
最早在我弟弟上高中的时候,他们的语文老师就告诫他们,流行歌曲可以听,流行歌手可以迷,但是要从中学到一点点东东才好,于是所列的歌词里面,就有周杰伦的《东风破》:
一盏离愁 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
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 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 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
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 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 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 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 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
我的等候 你没听过
谁再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 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 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漂泊之于离愁,回忆之于岁月,都赋与相思写满的琵琶弦上的一曲悠悠琴声。于是老师就发话啦,多听这样的歌词,可以锻炼出作文的文采。当然我们要理解中学老师欲要提高升学率而不惜培养八股作文的苦心,追求文采当然是对于人生阅历狭窄单纯、业余生活紧迫而又乏味所导致的作文内容深度、广度有限的中学生们极为重要的一点,但是这种培养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以至于连我老弟这样爱搞怪的人,都能写出“记忆在晨光的熹微中冷却”这样的倒倒的句子。
后来,周氏歌曲又出现了玄幻的异域词汇,其曲调也仍然独自一格,《爱在西元前》: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摩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
祭司 神殿 征战 弓箭 是谁的从前
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于我的那画面
经过苏美女神身边 我以女神之名许愿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
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
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 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 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我感到很疲倦离家乡还是很远
害怕再也不能回到你身边
爱在西元前 爱在西元前
另一种文明,另一种时空,因缘全是一种宿命或者巧合,而又刻骨铭心地穿越宇宙。这样的爱情对应着一个个新奇的名词“底格里斯”、“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就像除夕那天我说“外应物象”而先生忍俊不禁。这首歌让我想起了蔡依琳《布拉格广场》,依旧是一种怪异的情调。
最近两年,又回归到中国古典的风格,《菊花台》: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
雨轻轻淌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 &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霞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菊花惨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生霜
花亦相挽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石道上 &命运不堪
愁没都江 &秋心在两畔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 马蹄声荒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苍苍
天微微凉(亮) &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菊花惨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生霜
以及前段时间疯狂流行的《发如雪》:
狼牙月 伊人憔悴 我举杯 饮尽了风雪
是谁打翻前世柜 惹尘埃是非
缘字诀 几番轮回 你锁眉 哭红颜唤不回
纵然青史已经成灰 我爱不灭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 我只取一瓢爱了解 只恋你化身的蝶
你发如雪 凄美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
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你发如雪 纷飞了眼泪 我等待苍老了谁
红尘醉 微醺的岁月 我用无悔 刻永世爱你的碑*
(RAP:你发如雪 凄美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
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你发如雪 纷飞了眼泪 我等待苍老了谁
红尘醉 微醺的岁月)
(RAP:你发如雪 凄美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
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你发如雪 纷飞了眼泪 我等待苍老了谁)
你发如雪 凄美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
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你发如雪 纷飞了眼泪 我等待苍老了谁
红尘醉 微醺的岁月 我用无悔 刻永世爱你的碑
铜镜映无邪 扎马尾 你若撒野 今生我把酒奉陪
荣登到春晚舞台上的《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Dark to thin immerges the blue and white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Peony profiles on that reflect your dressing by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Understanding your secrect over perfume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 & What makes me lay the brush down I sigh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In glaze covering hides the charm of paints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While your smile blossoms like breeze
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Regretting to leave it gone till the untouchable space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 &Skyblue needs the rain as I need you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 & Mist rises I find miles away distant to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 Only have to devote in artical carving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 & & & Am I drunk in the first meeting with the love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 & Skyblue needs the rain as I need you &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 & Drawing down the moonlight it reveals the move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Lonely but pride the porcelain shines as the love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 &Fish carving down a moment, vivid, how's that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 &Signature there I cann't get rid of the missing thought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 Your legendary has being passed down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 & &In my eyes still it's so visible, obvious hits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 &The shower meets my outdoor trees and patina fills the old days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 &Aged waiting in the north town tells out my stay
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Splashing of ink is my last choice to conceal the replay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 &Skyblue needs the rain as I need you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 &Mist rises I find miles away distant to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Only have to devote in artical carving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 & & &Am I drunk in the first meeting with the love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 &Skyblue needs the rain as I need you &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 & Drawing down the moonlight it reveals the move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Lonely but pride the porcelain shines as the love
这些歌词,大都是方文山填的词。google一下,原来都有了方文山为周杰伦填的歌词全集,呵呵。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似乎有些意象上转接跳跃的味道,但是整首歌词种种古典意象的层层堆叠,使得它们居然有了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的七宝楼台的味道。
但是,古典与古典是有所不同的,且看这首《鲜花满月楼》:
春风到人间花开透
幽香四溢百花满月楼
秀丽百花相伴丝丝柳
无穷春光实难求
春光过后会回头
知心爱伴世间最难求
你莫要等花落心酸透
要趁春花开锦绣
莫要等,莫要等
莫要等飘雪时候
并蒂花,知心友
心事你可知道否
枝枝爱情花已并头
丝丝爱念寄花满月楼
爱慕美景心事轻轻透
祈求知心心相扣
这就是典型的见物起兴了,呵呵。春风明月花香细柳,渴望爱情,又喜又忧的心情,真是一个良辰美景奈何天!而且最重要的是,曲调也是完全的古典,而不是结合了西洋音乐的玄幻的怪异。看来这当今的歌曲也有歌辞之词和赋化之词的区别了。^_^
茶余饭后,姑妄言之。观者尽管哂笑。
&(经久不衰的超级流行,并不是没有缘由的,歌词的古典与现代元素的有机融合,曲风的西洋与传统元素的汇合,all contributed to the resulted works)
Wikipedia之辞条:
方文山 (日-),台湾花莲人,著名的AZ流行歌曲作~人。
早期曾在_程@樗工,但由於影的喜郏室云渥苑Q椤盖救沟姆绞剑匝u一本歌~大全K向唱片公司自],K最K得_乘人亲pRs。由於早期和周杰一 同合作,K建立深厚交情,故叭怀榱酥芙御用~人,甚至和周杰一同M建JVR唱片公司,K共同u作出S多炙人口的作品,如:《墼谖髟啊,《忍 者》《p截棍》《拳》《|L破》《七里香》《夜曲》《如雪》《菊花_》《青花瓷》等等。可以f,周杰的成功和方文山有分不_的PS。
方文山的作品特色,有列的『面感』,使人如看影一般。不同於一般~人,情境分x。他擅L在歌~中融情入景,如《墼谖髟啊分小杭浪 神殿 征 弓箭 是l的前/喜g在人潮中只凫段业哪钱面/^K美女神身 /我以女神之名S/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
方文山擅L『中L』的歌~,掀起古~融入F代歌~的L潮。其中和周杰的共同作品中,如《|L破》《如雪》《菊花_》《千里之外》便是其代表作。在其作品中,常用一些O具古文特色的~活用修o法,如用形容~作釉~使用。具w例子如《七里香》中:「那M的稻穗/幸福了@季」 及《如雪》中 「你如雪/D美了xe 。」
方文山亦在歌~中『用典』,引用古代作品。如《如雪》中「繁A如三千|流水/我只取一瓢哿私狻梗鲎浴都t簟返诰攀换兀犊v淫心蟾工O ,布疑玉妄U》的「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又如《菊花_》中「北Ly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徒留我孤/在湖面成p」便化用李白《月下 酌》第一首中,「e杯邀明月,τ俺扇恕!沟木渥印@畎字冈拢耍肮踩耍轿纳交闷湟猓冈诤嫔希舨嗟挠凹由瞎陋的自己在湖面成p。
(方文山对古诗文的集句有点泛滥了)
http://zh.wikipedia.org/wiki/周杰
http://zh.wikipedia.org/wiki/方文山
http://kyxk.net/pc/pccon.php?id=126&nid=19941&tid=711主题: 第一次在外面过年,而我却没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旅之感,反而为躲开了年节时忙忙碌碌的扫除、做饭及会客而庆幸。
年年过年,几乎都是一个模式,腊月二十五以后忙年,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照相、看春晚,初一拜年,又是吃饺子等等等等。
1月份南京连日的雨雪,泡坏了我的鞋,冷风终日吹得我除了图书馆和超市,以及有一小片电暖器的小屋可以去之外,其他地方一概不能浏览游历了。
有时候一个人走在这样陌生的城市,看到完全不同于北方的建筑、树木、花草,听到完全不同于北方的方言,而从小在北方长大、所历之地最远不过北至北京南至泰安的我又是第一次只身来到南方,常常有梦幻一般的感觉。
南京也差不多算是江南了啊!恰巧我来的不是时候,此时此地的江南,没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没有春来江水绿如蓝,没有山寺月中寻桂子,也没有郡亭枕上看潮头,更没有辣呷怂圃拢┩竽喾吹氖钦饫镆灿凶帕鄞舞伪鹊墓何镏行摹⑸坛 ⒊小⒆舻暌约氨龉荨⒎沟辍
学校里几乎都没有学生了,原先熙熙攘攘甚至闹出事端的马路如今也安静了许多,偶尔会见有汽车开过。所以从“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南京归来,第一次感觉到南开的亲切。
我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开始感觉到离别的惆怅,这对我来说,真是很难得的事情。或许再过两三个月,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证、找工作等等会完全占据我的生活,我不会有什么可以来多愁善感的时间。
下火车后我从西站坐952到东门,时间是晚上9点钟左右。校园里静悄悄的,大中路,新开湖,二主楼,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就连路灯也显得很宁静,仿佛在专心注视风尘仆仆的我。来南开三年了,弹指一挥间,又要匆匆离开这里。
或许对于南开,我还没有什么资格来表示更深厚的感情,因为有多少南开人是高中毕业到这里来上大学,研究生,博士,然后留校,工作一辈子。但是南开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就是从我号入学的那一刻起。
毕业以后工作,天南海北,相去万里,而即便是我还在天津,也难以每次都到先生的课上来了。或许只是和先生通通电话,或许只是偶尔出差来探望一下,或许只是节日敬寄贺卡,表示我遥远的挂念和祝福。
硕导于前年离开了山东,回到了她的故乡江苏南京。而我这次见到她,师生间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促膝共谈,彼此境遇、性格的变化,她和我都行色匆匆,往时的美好也不复再见,心底不免有些难过。
不知道我离开南开以后,哪里可以是我下一站停留的地方。
有时候真的很想一个人浪迹天涯,所愧又没有这种特立独行和惊世骇俗的勇气,然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不管我身处何方,各种烦恼总会袭来,人生中许多不能忘却的,割舍的,又给自己平添无尽烦恼的东西还会很多很多,那就只能但愿我有足乎己无待于外的修养了。
茫茫天地间,宇宙时空内,我甚至微渺到不及沧海之一粟,此时此刻的心情,也不过稍纵即逝,可悲可叹!
Feeling Nanjing
It rains here almost everyday. A cup of hot drink and a electronic warmer would give me great comfort.
My shoes is broken, the gum is split.
I think I miss that pair of missed shoes at that off-price shop very much.
My knees were frostbitten. Mama criticized me when I talk to her about that on the phone.
I found a bea I hesitated a lot to repel the desire of buying it.
I bought a 35 RMB the brand is called Howru and I like it very much.
I want to buy Victor badminton wares and fast-dry clothes for my brother.
I like Nanjing Library very much!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英文转换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