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 环形管密度 实心部分体积公式 方钢是空心还是实心部分体积公式 求解!!!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义务教育数学8年级上P9议一议通常购买同一品种的西瓜是,西瓜的质量越大,花费越多。假使我们把西瓜看成球形,瓜瓢密度看成是均匀的,瓜皮厚度为d,已知球的体积公式为V=4/3πR的三次方R为半径那么买大瓜还是买小瓜合算?为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同学,你还是把问题直接打上来比较好,对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来讲.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就是就是,把题发上来,我给你做
那个版本的?
扫描下载二维码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范文一:课 教 学题 法 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实验法 巩固 练习 学以致用授课日期 课 课 型 时9.29 新授 1教学准备小西红柿长方体透明水槽量筒水石块1.在长方体、 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 教 三维目 标及处 理方法 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 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情分教学重 点及处 理方法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析教学难 点及处 理方法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学情 分析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没有接触,学习难度较大,要从分利用教具。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展示规则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教 学 过 程设问:(1)这些物体有什么特征? (2)这些物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3)物体的体积与容积一样吗?为什么? (4)常用的体积单位是什么?容积单位呢? 2.展示不规则物体(小西红柿、石块)你想怎样测量这些物体的体积? 二、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一)探究小西红柿的体积 1、学生根据手中的器皿说出要通过量筒和小西红柿来探究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3、交流实践结果。 教师进行总结。 (二)探究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1、出示石块,想一想能不能继续用量筒探究? 学生交流“量筒测量的话石块放不进去。” 那怎么办? 2、指出可以利用尺子、水槽、水来探究。 3、学生小组内进行探究 4、交流探究结果,总结计算方法。 二、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长*宽*高(后来)-长*宽*高(原来)或者:长*宽*高(上升了的高度)教学过程课 后 反 思由于用了直观的教具,学生掌握的效果较好。但是学生对于上升到、上升 了还是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做起练习提来经常把他们混淆。原文地址:课 教 学题 法 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实验法 巩固 练习 学以致用授课日期 课 课 型 时9.29 新授 1教学准备小西红柿长方体透明水槽量筒水石块1.在长方体、 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 教 三维目 标及处 理方法 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 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情分教学重 点及处 理方法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析教学难 点及处 理方法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学情 分析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没有接触,学习难度较大,要从分利用教具。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展示规则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教 学 过 程设问:(1)这些物体有什么特征? (2)这些物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3)物体的体积与容积一样吗?为什么? (4)常用的体积单位是什么?容积单位呢? 2.展示不规则物体(小西红柿、石块)你想怎样测量这些物体的体积? 二、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一)探究小西红柿的体积 1、学生根据手中的器皿说出要通过量筒和小西红柿来探究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3、交流实践结果。 教师进行总结。 (二)探究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1、出示石块,想一想能不能继续用量筒探究? 学生交流“量筒测量的话石块放不进去。” 那怎么办? 2、指出可以利用尺子、水槽、水来探究。 3、学生小组内进行探究 4、交流探究结果,总结计算方法。 二、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长*宽*高(后来)-长*宽*高(原来)或者:长*宽*高(上升了的高度)教学过程课 后 反 思由于用了直观的教具,学生掌握的效果较好。但是学生对于上升到、上升 了还是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做起练习提来经常把他们混淆。
范文二:活动内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求法探讨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传统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知识运用的现象,以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最终目标。为此,我在教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有关知识后,设计了一节数学活动课“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求法”,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求法之后,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求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活动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2、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方式,设计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的欲望和求异创新思维。3、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量筒、天平、茶杯、水、橡皮泥、乒乓球、土豆、白纸、奖状等。 活动程序: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多媒体显示)“曹冲称象图”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中的小男孩是谁?他在干什么吗?2、关于这幅图还有一个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配合故事情节,多媒体显示几幅相关画面。3、听完故事,同学们一定认为曹冲很聪明,他的聪明主要表现在哪里?4、引出“转化法”(曹冲在称象的过程中,巧妙的运用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法”,他把大象的体重转化为石块的重量,通过求石块的重量得出大象的体重。)板书:转化法。5、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不是规则的,不能利用常用的体积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那么这些物体该如何求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生活中“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求法。设计意图:[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引子,引出“转化法”,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直观可操作的具体事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给予时空,实践体验。1、分6人一组活动。在我们每一小组的台上都有一块橡皮泥和一张表格,请同学们在组内开展分工合作,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求出橡皮泥的体积。2、要求:①选出本小组的组长。②组长上台领取自己小组需要的测量器材。③小组内要先对自己小组的测量方法与结果进行检验。④每一小组选出一名组员填好表格,做好上台介绍的准备。3、各小组展开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多媒体播放轻音乐)设计意图:[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展开活动,不但能使原本混乱的活动场面变得有序,而且通过人人都有分工,人人都能思考、探索、操作,使得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发展。]三、搭建舞台,展示成功。1、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互相协作,相信同学们一定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下面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介绍你们小组的方法。(凡采用一种正确方法的小组,将获得一张印有“曹冲奖”的奖状。)2、学生现场进行介绍。(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并验证,并对正确方法加以奖励。)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正确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出方法。设计意图:[学生都希望自己是知识的第一发现者,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搭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四、学以致用,现场竞赛。1、通过刚才的实验、交流、归纳,同学们一定又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与新方法,下面我们将进行个人现场竞赛,对设计出正确方法的的同学加以奖励。2、因为橡皮泥会沉入水中,所以能用量筒测量,面有些物体不能沉入水中,(如乒乓球)该如何测量它的体积呢?3、一张白纸如何测量它的体积?4、一块土豆如何测量出它的体积?5、列举你身边的一个物体,请其他同学来求它的体积。设计意图:[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只有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用一用,才能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五、拓宽范围,引入生活。1、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2、利用你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从生活中选择一个物体并测量出它的体积。3、思考:对生活中一些较大物体,该如何求它们的体积?设计意图:[课外的拓展与延伸无异于帮助学生在知识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明白数学中有生活,生活中也有数学,增强学生探究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wangke16
19:01:00(一)创设情景
揭示课题1、同学们,好朋友淘气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来看〖课件显示:淘气手托土豆说:“同学们,谁能帮我测量土豆的体积?”〗2、揭示课题:有趣的测量〖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二)观察思考
制定方案1、动手摸摸土豆2、提问:若让你求出这个土豆的体积,你有什么困难吗?(学生可能会说:土豆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不规则、无法用公式解决等)
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以前我们研究过规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今天这个小小的不规则的土豆的体积该怎样测量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触摸土豆,感受土豆体积的不规则性,体会新的学习任务与以前研究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不图。提问直指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现有任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小组讨论、交流测量方案〖课件显示:一、分组讨论:怎样测量土豆体积〗各小组汇报测量活动方案教师可以借用提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选用何种容器、为什么要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怎样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等4、小组合作:确定最终测量方案同学们总结了这么多种测量方案,你们组将最终确定何种方法进行测量?小组合作:确定最终测量方案〖课件显示:二、小组合作:确定最终测量方案〗小组汇报你们组选择了哪种方案?为什么不用原先的方案?(学生可能会说:我们选择的这种方案更方便、更可行等)你们能够看到其他方法的优点,真好!5、〖课件显示:三、组内磋商:简要制定测量计划〗组内磋商:简要制定测量计划并记录在《测量土豆体积活动计划》表中 〖课件显示右图测量计划表〗交流汇报
师生评价(此处可以展示优秀的活动计划,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其优点,然后各小组修改自己的计划)【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定活动方案,并制定测量活动的计划,使后面的测量活动更加有效的同时,体验测量活动的顺序性及内在逻辑性,体验等量替换这一常用的数学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三)动手实践
测量体积1、依照《测量活动计划表》实施测量活动〖课件显示:四、分工合作:按原计划完成测量〗(在学生活动中间,教师要重视每组学生在具体测量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并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2、汇报交流、评价总结(1)学生汇报测量过程及测量结果(2)为什么刚才几个小组测量结果不同?(学生可能会说因为每个组实验的土豆大小不同)小结:如果这几个小组测量同一个土豆,由于误差的存在测量结果也会不同。所以我们在测量时一定要尽量减少误差。【设计意图:关注小组合作,关注学生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强调误差,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四)趣味练习
全课总结1、给自己组的测量方法起一个有趣的名字全班交流汇报2、介绍数学万花筒其实刚才xx组使用的方法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使用过,清同学们阅读课本55页《数学万花筒》(学生低声阅读)同学们读完后都笑了,都惊叹于数学家的研究精神!刚才你们组的方法就可以称为“阿基米德——xx法”(“xx法”表示学生自己给这个方法的命名)你们组与数学家使用的方法一样,真让人羡慕!【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给自己组的实验方法起一个“有趣”的名字,不仅与课题《有趣的测量》首尾呼应,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借助学生起的名字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程度。利用数学万花筒的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并进一步借助对学生的评价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3、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如果我想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后完成测量实验并记录数学日记。六、习题设计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dm,宽1.5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水面升高了0.2dm。求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2、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dm,宽1.5dm,水面与容器口距离1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水面与容器口距离0.2dm。求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3、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阅读全文(332)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 鲜花() | 编辑上一篇:? 下一篇: ?No.1 讨论:《有趣的测量》教案金水艺小 郭艳丽
21:42:00听过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深受启发,我所学到的不仅仅是一节数学课,而且从中看到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效果非常好。通过本次数学实验课的尝试与实施,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对于数学实验课,我们一定要做到精心备课、全面预设、工具充分、有序组织,使学生在数学实验课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范文三:五年级数学组课题研究——有趣的测量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二、教学内容:有趣的测量(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1、52页)三、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简易测量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观念。四、教学分析: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经历测量土豆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简易测量方法。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使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重点:学生动手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六、学具准备:橡皮泥,石块,水,长方体容器,量杯,水槽,小黑板,课件七、教法分析: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选取橡皮泥测量,由于学生都玩过,很容易理解;②再出现石块让学生探索,发现简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③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结束本节课。八、教学过程设计:(四个主要环节)(一)、复习旧知,首先复习长方体(正)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共用的计算公式。(二)、通过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师:大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将测量一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有趣的测量)1、橡皮泥2、石块(1)小组讨论方案,汇报(2)根据桌上的测量器材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课件出示:操作要求)(3)汇报测量结果及测量方案板书方案:方案一:升水法方案二:溢水法方案三:降水法(4)总结测量方案的共同点:土豆的体积转化成可直接测量计算的物体的体积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在测量过程中都会出现误差,我们应该尽量减小误差。(三)、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物体的体积,早在两千年前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用此方法测量出纯金的皇冠中是否掺有银子,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课件出示数学万花筒)(四)、练习本课主要是围绕自主合作学习为研究主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的小组讨论,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本次设计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辩、汇报,学生的自主参与程度增加,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小组讨论不规则物体石块体积的测量方案。得出了三种方案:1、V上升的水=v物体2、v溢出的水=v物体3、v下降的水=v物体。然后选择方案测量出土豆的体积。用转化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们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是有特长的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学困生在小组内得到同学的帮助,又不理解的、不明白的问题立刻得到同学的棒和指导。但由于时间的原因,不能让每个小组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也不能让每小组来演示测量过程 ,这是这节课遗憾的地方。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范文四:课题:《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1、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及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3、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教
具:多媒体课件、量杯、量筒、水槽线、牙签、勺子若干个、不规则物体、土豆、桔子、花生米、西红柿、小石块若干个。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师: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课件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曹冲利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生1:用间接的方法。生2:把大象的重量转化为与它相等的石块的重量。师:曹冲很聪明、更爱动脑筋……我们班的同学也很聪明,老师相信一定能像曹冲一样爱动脑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及计算”。(板书课题)二、动手实验,探究新知。1、感知物体的特点。(课件出示)⑴规则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观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规则的物体)师:知道它们的计算方法吗?请在小组内说一说。⑵不规则物体:土豆、西红柿、花生米、花生、橘子、石头等物体。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没有共同的特点?生:没有共同的特点。师:这些物体是不规则的物体。它们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2、学生活动,测量西红柿的体积。教师出示西红柿:请各小组讨论,如何测量西红柿的体积?打算选用哪些工具,采用什么方法?组长分工,然后开始实验。⑴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⑵各小组汇报。组1:我们组先向量杯中盛半杯水,再放入西红柿,看水面升高多少,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组2:我们是先把量杯放满水,再把西红柿放进去,看水溢出了多少。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组3:我们组是先把西红柿放入量杯中,再倒满水,然后把西红柿拿出来,看水面下降了多少。下降的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师:同学们想出这么多方法,真不错!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生1:上升部分或下降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生2:在观察水面上升或下降时,注意视钱要与水平面保持一致。 生3:如果选用在量杯中先把水倒满再放入西红柿,这种方法要注意水不要洒在槽外面,要尽量减少误差。……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请看课件演示,是不是同学们说的情况。 得出结论:西红柿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板书)三、练习巩固,加深认识。师:同学们已经探索出一般的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及计算方法,现在老师要检验一下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请看屏幕。课件出示练习题。1、课本第52页做一做。2、求珊瑚的体积。(让学生看演示独立完成)3、补充题:鱼缸原有水25升,放入鱼后,共有27升,平均每条鱼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师:请认真审题,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师:我们班的同学真棒!已经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们进行其它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探究。(课件展示活动二:运用活动一得到的结论测量计算其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1、各小组自选1—2个不规则的物体进行测量。2、在测量中发现什么新问题,怎样解决,作好记录。)⑴学生操作,教师指导。⑵小组汇报。组1:我们小组测量花生米,采用水测,因为一粒花生米的体积偏小,所以我们测量10粒,再求出一粒花生米的平均体积。组2:我们小组是测量有壳的花生,因为花生放在水里会浮起来,所以我们改用沙测。组3:我们组测量的是小石块,先用线栓上小石块,再慢慢地放入量杯中,这样就不会把杯子弄坏。……师:真不错!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在测量的时候还考虑到安全因素。五、反思总结,体验成功。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生1:我知道了当问题不能直接解决时,可以通过“转化”,用间接的办法解决。生2:我学会了许多种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测量的时候,还要尽量减少误差。比如不要让水洒在外面,观察时视线要与量杯中的水面保持一致。生3:如果用沙测,要注意杯中的沙要平。
范文五: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P105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交流、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利用学会的综合知识测量和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初步感受“等积转换”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上升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具准备:教具:水槽、水、梨、不同体积铁块3块、小桶、铜块等学具:水槽、水、梨、铜块、小桶等教学过程:一、直观感知,引入课题。1.展示物品。教师出示各类物体,有规则的物体,如:易拉罐、魔方、蛋卷、牙膏的包装盒等。也有不规则的物体,如:梨、不规则的铁块、石块等,展示在讲台上。2.提问。(1)这些物体中哪些你会计算他们的体积?怎样计算?(生答,教师板书计算方法)。(2)哪些物体你不会计算他们的体积?为什么?(学生交流)3.引入课题。生活中很多不规则的物体他们的体积都无法直接计算出来,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物体无处不在,那么他们的体积究竟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课题: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各类物体,使学生感受到很多物体的体积无法直接计算,那么这些物体的体积该如何计算呢?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学生的学习欲望,直接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与此同时通过提问:“哪些物体的体积你会计算?怎样计算?”让学生回顾交流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提供一个必要的知识准备。】二、 互动交流,探索方法。1.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比如这个梨,(教师手持梨)他的体积如何计算呢?2.启发引入:我们已经会计算过哪些物体的体积?(生答)那么这梨的体积能不能也转化成你会计算的物体的体积再进行计算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转换方案。(学生自由发言说方案)3.交流方案。指名小组代表交流测量方案,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比较交流哪种方案较好,引导学生把梨的体积转化成上升的水的体积来进行计算。4.设计步骤。(1)如果我们把梨的体积转换成上升水的体积,那么我们该需要哪些用具,(规则物体的容器、适量的水)又该测量哪些数据呢?指名说一说该测量那些数据?(2)引导学生交流试验的步骤。【设计意图: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便可想到可以把不规则物体体积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因此这个问题我选择放手让学生自由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能够想到不同的方案。通过实验步骤的设计,加深对利用转化的思想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认识。】三、小组合作,实践操作。1.小组合作测量土豆的体积。(1)引导:在设计的方案中我们知道要测量梨的体积也就是要测量上升水的体积,那么要求上升水的体积该知道什么?我们该测量什么呢?引导学生先测量相关数据计算出容器的底面积。同时出示下表引导学生边实验边填写。示学生要把梨完全浸没在水中(3)把梨完全浸没在水中,测量放入梨后水面的高度。(4)算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从而计算出上升水的体积也就是梨的体积。(5)交流反馈:说说梨的体积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说说实际操作中该注意什么?(一定要把梨完全浸没在水中)【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直接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操作实践中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获得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一般性方法。2.小组合作测量铁块的体积(1)谈话:我们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知道了梨的体积,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出两铁块的体积吗?(2)小组活动:分别测量两块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出他们的质量。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先称质量再测量体积,同时注意边测量边填写下表(3
(4)指名交流自己的发现,小结: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设计意图:通过测量两块铁块的体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认识,感受转换的数学思想,并获得同一种材料,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结论,为测量出第三块铁块的体积做好准备。】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1.动手操作,算出第三块铁块的体积。(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发现的结论算出第三块铁块的体积。(2)指名说说算第三块铁块的思考过程。(先称出第三块铁块的质量,再用称出的质量除以7.8)(3)动手操作并计算出第三块铁块的体积。2.拓展延伸(1)谈话:生活中有很多材料,让学生查阅阿基米德测皇冠的故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比如说铜,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8.92g/cm3,如果测量你手中铜块的体积,你打算怎样测量?(2)交流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比值一定进行测量(3)交流反馈。五、总结回顾,评价反思今天你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你是怎样测量它们的体积的?你觉得今天表现的怎样?板书设计: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梨的体积把梨的体积转化成上升的水的体积来进行计算【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认识,从而达到进一步概括总结的目的。同时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引导学生不断的反思,进一步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反思:这节数学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设计的,在第十册课本105页求梨的体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形态的物体,学生产生了探索它们体积的兴趣和求知欲,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活动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流程,第一个是复习物体的体积计算,明白计算物体的体积,为下面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打下铺垫;第二个流程,先讨论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设计了求梨(或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先确定实验目的及分工,然后小组展开讨论,确定测量方案,研究试验操作的步骤,实际测量并计算。在合作过程中经历质疑、反思、概括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个流程通过拓展深化,求铁块的体积,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抽象,观察推理,发散思维,不断提高思维能力;第四个流程进行反思、评价,课后延伸,让学生查阅阿基米德测皇冠的故事,思考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是个庞然大物或是细小的颗粒又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体积呢?本节活动课力求探讨的几点做法:1、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每个人做什么,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通过合作学习,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运用知识和表达能力及协作能力。2、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操作中探索,发展求异思维,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探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通过不断观察、探究、研讨、实验。使学生体会到把不规则的物体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或沙子的体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3、联系事例,教给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数学的工具,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扩大阅览面,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科学故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留有思考、质疑、探究、总结的余地。薛城区沙沟镇岩湖小学
范文六:《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综合练习1、一个长方体包装箱长30厘米,宽22厘米,高28厘米。这个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露露家有一个长40厘米、高20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缸,里面放着一些漂亮的雨花石,此时水面高20厘米。当露露把这些雨花石捞出去之后,水面下降了5厘米,这些雨花石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玻璃厚度忽略不计)3、李阿姨家的粮油店里有一种长方体油桶,底面积是24平方分米,最多可以装57.6千克油,如果每升油重0.8千克,油桶的高是多少分米?(材料厚度忽略不计)4、有甲、乙、丙三个正方体水池。它们的棱长分别为40分米、30分米、20分米,在乙、丙水池中分别放入碎石,两个水池的水面分别升高了6厘米和6.5厘米。如果将这些碎石放入甲水池,甲水池的水面将升高多少分米?5、一块长14厘米、宽9.7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铁块浸没在一个长方体油箱中。取出铁块后,油面的高度下降了1.2厘米。这个长方体油箱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材料厚度忽略不计)《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综合练习1、一个长方体包装箱长30厘米,宽22厘米,高28厘米。这个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露露家有一个长40厘米、高20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缸,里面放着一些漂亮的雨花石,此时水面高20厘米。当露露把这些雨花石捞出去之后,水面下降了5厘米,这些雨花石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玻璃厚度忽略不计)3、李阿姨家的粮油店里有一种长方体油桶,底面积是24平方分米,最多可以装57.6千克油,如果每升油重0.8千克,油桶的高是多少分米?(材料厚度忽略不计)4、有甲、乙、丙三个正方体水池。它们的棱长分别为40分米、30分米、20分米,在乙、丙水池中分别放入碎石,两个水池的水面分别升高了6厘米和6.5厘米。如果将这些碎石放入甲水池,甲水池的水面将升高多少分米?5、一块长14厘米、宽9.7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铁块浸没在一个长方体油箱中。取出铁块后,油面的高度下降了1.2厘米。这个长方体油箱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材料厚度忽略不计)
范文七:我们 已经 学 习 了用 刻度 尺 测 量 规 则 固 体 体 积 的方 法 .也 学 习 了 用量 筒测量 水等 液体 体 积 的 方法.那 么 , 于 不规 则 的 固体 , 对它 们 的 体 积 又 如 何 测 量呢 ? 会 用 到 什 么 样 的 测 量工 具 和 方 法 呢?■ 蒋建 安人 大 约 一 半 的细 砂 糖 ,记 下 细 砂 糖 的体 积1体 积 适 中 的 不 规 则 固 体 体 积 的 测 量  .’ l小 _ _ - l  一 √ 一 L    。 小   f) 小 石 块 、 砝 码 、 珊 瑚 等 不 规 则  1像固体 , 们 的 体 积 适 中 , 以放 入 量 筒 中 , 它 可用 水 来 辅 助测 量体 积 . 如测 量 一 小 石 块 的体积 . 在 量 筒 中加 人 大 约 一 半 的水 . 下 水  先 记,再 把 小 块 冰 糖 埋 没 在 量 筒 的 细 砂 糖 中 , ;   记 下 小 块 冰 糖 和 细砂 糖 的 总体 积 V ;则 该    小 块 冰糖 的体 积 是 = _  2  -_ 讳  髓  一 一   刚 . = ¨       黧 一这 种 方 法 。 能 测 量 像 小 木 块 、 生 石  也 小灰 块 等 , 些 吸水 、 解 于水 的不 规则 固体  这 溶 的体 积 ,一 般 都 是 用 干燥 的 细砂 和量 筒 来测 量 它们 的体 积 .2体 积 很 小 的 不 规 则 固 体 体 积 的 测 量  .的体 积  ; 用 细线 将 小 石 块 系好 , 小 石  再 把块 缓 慢 地 浸 没 在 量 筒 的 水 中 .记 下 小 石 块和水 的 总 体 积 V ; 该 小 石块 的 体 积 是   则= 一V1  2 .例 题 1 如 图 1所 示 。俸斡   I 一  _    _ 啪像 大 头 针 、 回形 针 、 图钉 等 不 规 则 固  体 , 们 的体 积 很 小 , 易 单 个 测 量 体 积 , 它 不   这 里 可 以使 用 “ 积 法 ” 量. 测 量 一枚 大  累 测 如往 量 筒 中加 入 适 量 的 水 。 水  的体 积 是  c   用 细 线 将  m:头 针 的体 积 ,可 先 在 量 筒 中加 人 大 约一 半  的水 , 下 水 的 体 积  。 选 取 5 0 相 同  记 ; 再 0枚的大 头 针 , 它 们 全 部 放 入 量 筒 的水 中 . 将 记  图1   下 5 0枚 相 同 的大 头 针 和水 的 总体 积  : 0 ;则 可 测 出一 枚 大 头 针 的体 积 是  = V一 ) ( : V.   /5 0. 0小 石 块 系 好 . 小 石 块 缓 慢  把 地 浸 没 在 量 筒 的 水 中 : 石  小 块 的体 积 是  c . ms() 小 蜡 块 、 泡 沫 塑 料 块 等 不 规 则  2像 小固体 , 于它 们 不 能 自动 沉 入 水 中 。 时 要  由 这 用 细 铁 丝 将 它们 压 入 水 中来 测 量 体 积 . 测  如 量 一 小 蜡 块 的 体 积 。可 先 在 量 筒 中加人 大  约一 半 的水 , 下 水 的 体 积 V ; 用 细 铁 丝  记  再 将 小 蜡 块 压 入 水 中 ,记 下 小 蜡 块 和 水 的总  体 积  2则 该 小 蜡 块 的 体积 是  = r  ;3体 积 较 大 的 不 规 则 固 体 体 积 的 测 量  .像 玉镯 、 石 块 、 大 白炽 灯 泡 等 不 规 则 固  体 , 们 的体 积 较 大 , 能 直接 放 入量 筒 中  它 不 测 体 积 , 时 要 想 其 他 办法 . 测 量 玉 镯 的  这 如 体 积 , 先 往 溢 水 杯 中加 满 水 , 在 溢 水 管  可 再 口下 放 一 个 空烧 杯 :把 玉 镯 缓 慢 地 浸 没 在  溢 水 杯 的水 中 ,直 到再 没 有 水从 溢 水 管 口   流 出 ; 量 筒 测 出 溢 出水 的体 积  。 就 是  用 这玉 镯 的体积 .() 小 冰 糖 、 奶 糖 等不 规 则 固 体 . 3像 小 它们 虽 能 自动沉 入 水 中 。 会 被 水 溶 解 , 能  但 不 用水 来 辅 助 测 量体 积 ,则 要 想 其 他 办 法 . 如  测量 一 小 块 冰 糖 的 体 积 ,可 先 在 量 筒 中加@例 题 2 如 图 2所 示 , 图 所示 的 方 法  按2密 度 已 知 的 不 规 则 固 体 体 积 的 测 量   .测 出玉 镯 的体 积 , 玉镯 的体 积 为cm ,.— —像 金戒 指 、 银首 饰 等不规 则 固体 , 们 的  它 体积 很小 ,不 能直 接用 量筒 测量 ,也 不 能用“ 累积 法 ” 测量 , 时 可用 天 平 间 接测 量 它 们  这~矿石 的体 积 是署旱 投 秉 浸图 2蔷掌 茭的体积 ,可如 测 量一枚 2 k金 的金 戒指 ( 4 纯  金) 的体 积 , 可用 调好 的天 平测 出一枚 2 k金  4 的金戒 指 的质量 m, 则它 的体 积为 V mp   = / . 例 题 5 用 调 节 好 的 天 平 测 量 一 个  2 k金 首 饰 的 质 量 ; 平 平 衡 后 , 盘 中 所  4 天 右 放 砝 码 及 游 码 在 标 尺 上 的 位 置 如 图 5所  示 ,则 这 个 2 k金 首 饰 的 质 量 为 4— —例 题 3 如 图 3所 示 . 明 在 实 验 室里  小 测 量 一 块 形 状 不 规 则 、体 积 较 大 的矿 石 的  体积 . 矿 石体 积 较 大 , 不 进 量 简 , 此 他  因 放 因 利用 一 只烧 杯 , 图 3所 示 方 法 进 行 测 量 , 按   c . m3g 则  ,这个 2 k金 首 饰 的体 积 为  4c, m.A 加水到标记  ( 矿石浸没水 中)目鱼 目:  : : 目   :壁B取 出矿石  ( 准备补充水)   C 将量筒中水倒入  杯 中至标记r4g 只      5几 Tr _丌   rTr 1r T■  丌   rI一!图 5lm图 3圜圆1体 积 较 大 的 不 规则 固体 体 积 的 测 量  .如果 没 有 量 筒 、 有 天 平 , 能 测 量 不  没 也像 大 石 块 、大 白炽灯 泡 等 不规 则 固体 ,   它们 的体 积 较大 , 用天 平 间 接测 量 它 们 的  可体 积 . 测 量 大 石 块 的 体 积 , 先 往 烧 杯 中  如 可加 入适 量 的 水 , 大 石 块 浸 没 在 水 中 , 水  把 在 面 到 达 的 位 置 做 上 标 记 ; 出 大石 块 , 得  取 测规 则 物 体 的 体 积 .如 测 量 一 个 合 金 块 的 体  积 。可先 用 弹 簧 测力 计 测 量 出它 的 重 G; 再  把 它浸 没 在 烧杯 的水 中 , 下 此 时 弹 簧测 力  记计 的示 数 F 则合 金 块 受 到 的浮 力 是 F G— ;  =   F; 阿基 米德 原 理 F 由   水 排g得 ,   合金 块烧杯 和 水 的 总 质 量 m ;再 往 烧 杯 中加 水 直    到 标 记 处 ,再 测 出此 时烧 杯 和 水 的 总 质 量m ; 算 出大 石块 的体积 为 V (2m。 .   计 =r- )   n I v水例 题 4 如 图 4所 示 . 往 烧 杯 中 加 入  A. 适 量 的 水 , 大 石 块 浸 没 , 水 面 到 达 的 位  把 在。置 做 上 标 记 ;. 出 大石 块 . 得 烧 杯 和 水  B取 测的 总质 量 为 1 2 : . 烧 杯 中加 水 , 到  2 gC往 直.甲 测 出 实心 合金   乙 把 台 金块 浸没 在 装满  块所 受 的最 力  水 的溢 水杯 中,铡 出  台金块 所 受 的浮 力图 6再 测 出此 时 烧 杯 和水 的 总 质 量 为  c  m.例题 6 如 图 6所 示 ,用 弹 簧 测 力 计1 2 . 算 出大 石 块 的 体 积为  4 g计测 量 出 实心 合 金 块 的 重 为;把 它 浸f= C  )目   日 黼 目 械 匡 二 圄 二匡A 加 水 到标 记 B 取 出 小 石块 C 将水 加 倒 入杯 中没 在 烧 杯 的 水 中 ,记 下 此 时 弹 簧 测 力 计 的示 数 为.; 心 合 金 块 所 受 的 浮 力 为  实 .实 心 合 金 块 的体 积是图 4
范文八: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下册105页。教学目标:1.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2.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教学准备:1.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水槽、长方体的盒子、桶、刻度尺、竹签。2.水、沙子。3.梨、石块、土豆、玻璃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给学生讲故事:首先让学生说说在这个故事中所学的了解的数学知识。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明确:皇冠是不规则的物体,没法去直接测量。抛给学生一个疑问:怎样去测量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呢?学生根据刚才的故事会有所感想:可以根据水的体积来测量皇冠的体积。【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皇冠的秘密”这个故事中所隐含的数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二、动手实践 探索方案1.初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师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中的阿基米德在不知道皇冠的体积的情况下,没法直接去计算的时候,可以把它“转化”为能测量的物体的体积。2.动手操作 自主探索教师出示一些不规则的物体:梨、土豆、石块等。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教师准备的教具来寻找测量这些物体体积的方法;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须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进行转化成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才能容易解决问题,讨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总结。3.师生一起发现和学生一起演示如下的操作:首先让学生观察:在把梨放入水水槽前、后水面的变化情况。学生自主发现,然后集体交流。(这时候学生可能会发现水面上升了,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学会看本质,什么原因引起的水面上升?上升的水的体积和梨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1.梨的体积就是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2.知道测量梨的体积就是测量水的体积。【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梨的体积就是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从而找到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一般方法,给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4. 师生总结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在梨侵入水中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要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必须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才容易解决;在本实验中是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来计算。三、解决实际问题1.测量梨的体积引导学生知道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一般方法,那我们来测量刚才梨的体积:梨的体积=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生1:15×10×12-15×10×10生2:15×10×(12-10)集体交流评价:第二种做法比较简便,但是根据学习习惯,选择自己喜欢的 方法来做。2.测量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上面的方法和教具引导学生来测量土豆、石块等的体积。【设计意图:1.可以让学生熟悉这种方法,并学会应用;2.感受“转化”思想的应用。】3.渗透其他的方法教师给学生介绍我们不仅可以用水的体积来代替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还可以用沙子等其他类似物体的来代替。四、巩固练习(一)基础题1.(本题是一道灵活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思考,然后相互交流,明白最大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应该怎样切,再进行计算。)2.(这是一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变式练习。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明确:长方体变为正方体以后,长和宽都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高,然后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另外可借助此题,沟通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练习: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二)提高题1.把一块石头放入一个长1米、宽0.8米的水池内,水面由36厘米上升到45厘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道题是根据:上升水的的体积=石头的体积,来思考的,在理解了这个本质的关系之后,让学生独立的解决,然后集体订正。)2.(这是一道综合应用的题目,练习时,首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订正,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关系。)(三)综合题(这是一道求组合体的体积的题目。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先交流一下,建立起对组合体合理分割或填补的思路,再计算,也是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 全课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并感受“转化”思想的应用。使用说明: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1.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教师的引导中发现自己的发现,真正的理解上升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2.转化的思想在合作交流中建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和谐共处、主动参与、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3.在学生理解了上升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之后注重对知识的练习和巩固。使用建议:本节课需要的教具比较多,但是很好准备,希望教师一定把教具准备全,还有就是本节课需要测量但是测量的会存在误差,希望教师在讲解的和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误差降到最低,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做题的方法。
范文九:《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思德小学
王晓琴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第51页例题6。教学目标: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教学准备:量杯、水、电池、水槽、石头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规则物体的体积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这类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们一定会吧!(抽生汇报体积公式)师:很好,那么(出示课件)像一块瓦片,一个土豆,一块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体积的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出示课件并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一定能行。请先观看一段视频。[通过测量一张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二、启发诱导,探究合作。1、感受转化思想。是啊,曹冲虽然只有6岁,但他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啊!请问:它是用秤称的大象吗?生:不,他是把大象的质量转化成了石头的质量,他称的是石头,石头的质量就是大象的质量。师:他是将大象的质量转化成了石块的质量。我们数学中常常会运用到这种思想。(板书:转化)(出示课件)2、运用转化的思想。师:如果我们要测量一张纸的体积,怎么测?我们是把1张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3、示范操作测体积。(1)、学习用体积差求体积。(抽生做示范,其余学生观察入水前后的体积变化) 现在老师这儿只有一个量杯,要测量一节电池的体积可以怎么做?(课件展示,口算体积)(2)、用溢出来的水的体积求体积。(教师示范,观看课件)如果在增加一个长方体水槽,一个杯子和一些水,又可以怎么测量?(3)、在长方体容器里求体积。(四人一组,动手操作)如果只有一个长方体水槽和刻度尺,还可以怎么测?这也是我们平时学习中遇到的最多的情况,只告诉了我们一些数据,直接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四、拓展提升,动手测量。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老师也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我遇到难题了,你们想帮我解决吗?教师出示空塑料瓶,会浮起来怎么办?(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汇报。) 学生动手测量它的体积。五、全课总结师: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延伸今天我们学会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果要测量你自己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回家思考一下,老师相信你们能想出办法来的。七、板书设计
范文十:日记: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日记: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早上妈妈买菜回到家,那一兜兜看起来美味可口的蔬菜、鲜嫩的肉,哦,还有排骨。看到排骨让我想起了以前妈妈烧的美味的红烧排骨,我的口水便直下三千尺,再也停不下来。我一边想,一边流口水。我正想的出神,听见妈妈拿着刚买的一个大土豆问我:“你知道这个土豆的体积怎么计算吗?”我一下子就懵了,土豆又没长宽高,怎么求体积?妈妈提醒我,用你们刚学的第三单元的知识好好想想。哦,对了!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此刻我也想到了我们数学书上这样一个题:在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水面高度4分米的容器中放入一个物体,完全浸入水中,水面高度为4.05分米,问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对,这个就是求不规则物体的办法。我做个实验来验证下。我找来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8分米的带有刻度的透明容器,容器内倒入高4分米的水,把那个大土豆放入容器内,水面上升了,停在4.05分米高度处。我把土豆拿出来,水面又回到原先的高4分米处。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我才悟出:土豆的体积就是水面上升那一段的体积!哦,我会算了,把上升了的那一段水的体积求出来就好了。我是这样算的:(4.05-4)x4x5=0.05x4x5=1(dm3)答:土豆的体积是1dm3还可以这样算:4.05x4x5-4x4x5=16.2x5-16x5=81-80=1(dm3)答:土豆的体积是1dm3最后我对妈妈说:我知道了,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这个土豆的体积,对不对?妈妈微笑地点点头。答对了,我有红烧排骨吃了!一会功夫,红烧排骨出锅了,真好吃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钢是空心还是实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