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用前室开窗面积送风口

第十章 防排烟系统
了解:自然通风与自然排烟原理、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原& 理、设计参数的计算方法
掌握:自然通风与自然排烟方式的选择、开窗有效面积的计算方法、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的选择和主要设计参数、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方式
熟悉:自然通风与自然排烟设施的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的组成、熟悉系统组件及其设置方式
第一节 自然通风与自然排烟
一、自然通风方式
二、自然排烟方式
一、自然通风方式
(一)自然通风的原理
自然通风是以热压和风压作用的不消耗机械动力的、经济的通风方式。如果室内外存在空气温度差、或者窗户开口之间存在高度差,就会产生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当室外气流遇到建筑物时产生绕流流动,在气流的冲击下,将在建筑迎风面形成正压区,在建筑屋顶上部和建筑背风面形成负压区,这种建筑物表面所形成的空气静压变化即为风压。当建筑物受到热压、风压同时作用时,外围护结构各窗孔就会产生内外压差引起的自然通风。由于室外风的风向和风速经常变化,导致风压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二)自然通风方式的选择
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疏散楼梯间是建筑物内部人员疏散的唯一通道;前室、合用前室是消防队员进行火灾扑救的起始场所,也是人员疏散必经的通道。因此,在火灾时无论采用何种防烟方法,都必须保证它的安全,防烟就是控制烟气不进入上述安全区域。
对于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由于这些建筑受风压作用影响较小,利用建筑本身的采光通风,也可基本起到防止烟气进一步进入安全区域的作用,因此,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防烟系统,简便易行。当采用凹廊、阳台作为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或者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具有两个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可开启窗面积符合《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规定时,如图3-10-1~图3-10-3所示,可以认为前室或合用前室自然通风性能优良,能及时排出因前室的防火门开启时,从建筑内漏入前室或合用前室的烟气并可阻止烟气进入防烟楼梯间。
(三)自然通风设施的设置
1)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每5层内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0m2,且在该楼梯间的最高部位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1.00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
2)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0m2。
3)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0m2。
4)可开启外窗应方便开启;设置在高处的可开启外窗应设置距地面高度为1.30m~1.50m的开启装置。
5)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有效面积计算应按式(3-10-1)计算,与自然排烟相关要求相同。
二、自然排烟方式
(一)自然排烟的原理
自然排烟是充分利用建筑物的构造,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即利用火灾产生的热烟气流的浮力和外部风力作用通过建筑物房间或走道的开口把烟气排至室外的排烟方式,如图3-10-4所示。这种排烟方式的实质是使室内外空气对流进行排烟,在自然排烟中,必须有冷空气的进口和热烟气的排出口。一般是采用可开启外窗以及专门设置的排烟口进行自然排烟。这种排烟方式经济、简单、易操作,并具有不需使用动力及专用设备等优点。自然排烟是最简单、不消耗动力的排烟方式,系统无复杂的控制及控制过程、操作简单,因此,对于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建筑,首先应考虑采取自然排烟方式。
1、4-火源;2-排烟口;3、6-进风口;5-风帽
(二)自然排烟方式的选择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规定,多层建筑优先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高层建筑主要受自然条件(如室外风速、风压、风向等)的影响会较大,一般采用机械排烟方式较多。
多层建筑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少,一般采用自然通风方式较多。
考虑到厂房、库房建筑的外观要求没有民用建筑的要求高,因此可以采用可熔材料制作的采光带、采光窗进行排烟。为保证可熔材料在平时环境中不会熔化和熔化后不会产生流淌火引燃下部可燃物,要求制作采光带、采光窗的可熔材料必须是只在高温条件下(一般大于最高环境温度50℃)自行熔化且不产生熔滴的可燃材料。
设有中庭的建筑,中庭应设自然排烟系统,并应符合《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的要求。四类隧道和行人或非机动车辆的三类隧道,因长度较短、发生火灾的概率较低或火灾危险性较小,可不设置排烟设施。当隧道较短或隧道沿途顶部可开设通风口时可以采用自然排烟。根据《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规定,自然排烟口的总面积大于本防烟分区面积的2%时,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对危险性较大地汽车库、修车库进行了统一的排烟要求。敞开式汽车库以及建筑面积小于1000㎡ 的地下一层汽车库、修车库,其汽车进出口可直接排烟,且不大于一个防烟分区,故可不设排烟系统,但汽车库、修车库内最不利点至汽车坡道口不应大于30m。
(三)自然排烟设施的设置
1)排烟窗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当设置在外墙上时,排烟窗应在储烟仓以内或室内净高度的1/2以上,并应沿火灾烟气的气流方向开启;
根据烟气上升流动的特点,排烟口的位置越高,排烟效果就越好,因此排烟口通常设置在墙壁的上部靠近顶棚处或顶棚上。当房间高度小于3.00m时,排烟口的下缘应在离顶棚面80cm以内;当房间高度在3.00m~4.00m时,排烟口下缘应在离地板面2.10m以上部位;而当房间高度大于4.00m时,排烟口下缘在房间总高度一半以上即可,如图3-10-5所示:
②宜分散均匀布置,每组排烟窗的长度不宜大于3.00m;
③设置在防火墙两侧的排烟窗之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
④自动排烟窗附近应同时设置便于操作的手动开启装置,手动开启装置距地面高度宜1.30 m~1.50m;
⑤走道设有机械排烟系统的建筑物,当房间面积不大于300㎡时,除排烟窗设置高度及开启方向可不限外,其余仍按上述要求执行。
⑥室内或走道的任一点至防烟分区内最近的排烟窗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m,当室内高度超过6.00m,且具有自然对流条件时其水平距离可增加25%。
2)排烟窗的有效面积应按式(3-10-1)计算,并符合以下规定:
—排烟口截面积(㎡);
ao—所有进气口总面积(㎡);
cv—排烟口流量系数(通常选定在0.5~0.7之间);
co—进气口流量系数(通常约为0.6);
&&&&&&&&&&&
g—重力加速度(m/s2)。
注:公式中 在计算时应采用试算法。
可开启外窗的形式有侧开窗和顶开窗。在计算有效排烟面积时,侧拉窗按实际拉开后的开启面积计算,其他型式窗按其开启投影面积计算:&&
&&&&&&&&&&&&&&&&&&&&&
fp=fc•sinα&&&&&&&&&&&&&&&&&&
(3-10-2)
式中:fp—有效排烟面积,单位㎡;
fc—窗的面积,单位㎡;
&&&&&&&&&&
α—窗的开启角度。
①当窗的开启角度大于70°时,可认为已经基本开直,排烟有效面积可认为与窗面积相等。对于悬窗,应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对于侧推窗,应按垂直投影面积计算。②当采用百叶窗时,窗的有效面积为窗的净面积乘以遮挡系数,根据工程实际经验,当采用防雨百叶时系数取0.6,当采用一般百叶时系数取0.8。
3)—8)见教材p289—p300
第二节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一、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组成
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工作原理
三、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选择
四、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
五、机械加压送风的组件与设置要求
在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是确保火灾中建筑疏散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安全的主要措施。
一、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组成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主要由送风口、送风管道、送风机和吸风口组成 。
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工作原理
流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是通过送风机所产生的气体流动和压力差来控制烟气的流动,即在建筑内发生火灾时,对着火区以外的有关区域进行送风加压,使其保持一定正压,以防止烟气侵入的防烟方式如图3-10-7所示。
方向:一类至四类安全区:防烟楼梯间压力&前室压力&走道压力&房间压力
三、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选择
1)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当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其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当前室的加压送风口的设置不符合上述规定时,防烟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将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其目的是为了形成有效阻隔烟气的风幕;而将送风口设在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是为了形成正面阻挡烟气侵入前室的效应。
2)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3)当防烟楼梯间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时,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设施,前室可不设机械加压送风设施,但合用前室应设机械加压送风设施。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与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4)带裙房的高层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当裙房高度以上部分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通风,裙房等高范围内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时,该高层建筑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应设置局部正压送风系统。其送风口设置方式也应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将送风口设在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
5)—12)地下室、人防工程、车库等相关选择要求,p301。
四、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
(一)加压送风量的计算
按p302所示公式计算:防烟楼梯间、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风量应由式(3-10-3)至式(3-10-7)规定的计算方法确定。
(二)加压送风量的选取
按p303所示表格选取:当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于24m时,应按计算值与表3-10-1~表3-10-4的值中的较大值确定。
(三)风压的有关规定及计算方法
机械加压送风机的全压,除计算最不利管道压头损失外,尚应有余压。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1)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pa~30pa。&&&
2)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pa~50pa。
3)当系统余压值超过最大允许压力差时应采取泄压措施。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应按p304公式计算。
(四)送风风速
当采用金属管道时,管道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采用非金属材料管道时,不应大于15m/s;当采用土建井道时,不应大于10m/s。加压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五、机械加压送风的组件与设置要求(熟悉)
(一)机械加压送风机
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可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其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送风机的进风口宜直通室外。
2)送风机的进风口宜设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下部,且应采取防止烟气侵袭的措施。
3)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应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层面。当必须设在同一层面时,送风机的进风口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应分开布置。竖向布置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在排烟机出风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3.00m;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4)送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该房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1.50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它部位隔开。
5)当送风机出风管或进风管上安装单向风阀或电动风阀时, 应采取火灾时阀门自动开启的措施。
(二)加压送风口
加压送风口用作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风口,具有赶烟、防烟的作用。加压送风口分常开和常闭两种形式。常闭型风口靠感烟(温)信号控制开启,也可手动(或远距离缆绳)开启,风口可输出动作信号,联动送风机开启。风口可设280℃重新关闭装置。
1)除直灌式送风方式外,楼梯间宜每隔2~3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合用一个井道的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间应每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分别设置井道的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间应分别每隔一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
2)前室、合用前室应每层设一个常闭式加压送风口,并应设手动开启装置。
3)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4)送风口不宜设置在被门挡住的部位。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场所不应设置百叶窗、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
(三)送风管道
1)送风井(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且宜优先采用光滑井(管)道,不宜采用土建井道。
2)送风管道应独立设置在管道井内。当必须与排烟管道布置在同一管道井内时,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2.00h。
五、机械加压送风的组件与设置要求
3)管道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0h的隔墙与相邻部位分隔,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4)未设置在管道井内的加压送风管,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50h。
5)为便于工程设计,加压送风管道断面积可以根据加压风量和控制风速由表3-10-5确定。
(四)余压阀
余压阀是控制压力差的阀门。为了保证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的正压值,防止正压值过大而导致疏散门难以推开,应在防烟楼梯间与前室,前室与走道之间设置余压阀,控制余压阀两侧正压间的压力差不超过50pa。
第三节 机械排烟系统
一、机械排烟系统的组成
二、机械排烟系统的工作原理
三、机械排烟系统的选择
四、机械排烟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
五、机械排烟系统的组件与设置要求
在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机械排烟系统能将火灾中建筑房间、走道中的烟气和热量排出建筑,为人员安全疏散和灭火救援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一、机械排烟系统的组成
机械排烟系统是由挡烟壁(活动式或固定式挡烟垂壁,或挡烟隔墙、挡烟梁)、排烟口(或带有排烟阀的排烟口)、排烟防火阀、排烟道、排烟风机和排烟出口组成的。
二、机械排烟系统的工作原理
当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采用机械排烟系统,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烟气排至建筑物外。
通常是由火场人员手动控制或由感烟探测将火灾信号传递给防排烟控制器,开启活动的挡烟垂壁将烟气控制在发生火灾的防烟分区内,并打开排烟口以及和排烟口联动的排烟防火阀,同时关闭空调系统和送风管道内的防火调节阀防止烟气从空调、通风系统蔓延到其他非着火房间,最后由设置在屋顶的排烟机将烟气通过排烟管道排至室外。如图3-10-8所示。
提炼:感控、挡烟、开排口、关空调、至屋顶。
(a)局部机械排烟方式&&&&&&&&&&&&&&&
(b)集中机械排烟方式
二、机械排烟系统的工作原理
目前常见的有机械排烟与自然补风组合、机械排烟与机械补风组合、机械排烟与排风合用、机械排烟与通风空调系统合用等形式,如图3-10-9,图3-10-10所示。
一般要求见p306,其中:
1)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开设置。当合用时,应符合下列条件:系统的风口、风道、风机等应满足排烟系统的要求;当火灾被确认后,应能开启排烟区域的排烟口和排烟风机,并在15s内自动关闭与排烟无关的通风、空调系统。
&1-排风机;
2-280c排烟防火阀及止回阀;
3-排烟风机;
4-止回阀或电动风阀;
5、7-排烟口;
6、8-排风口
三、机械排烟系统的选择
1)建筑内应设排烟设施,但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房间、走道及中庭等,均应采用机械排烟方式。高层建筑主要受自然条件(如室外风速、风压、风向等)的影响会较大,一般采用机械排烟方式较多。
2)人防工程下列部位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
①建筑面积大于5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大厅;
②丙、丁类生产车间;
③总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
④电影放映间、舞台等。
2)除敞开式汽车库、建筑面积小于1000㎡ 的地下一层汽车库和修车库外,汽车库、修车库应设置排烟系统(可选机械排烟系统)。
四、机械排烟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了解)
(一)最小清晰高度的计算
火灾时的最小清晰高度是为了保证室内人员安全疏散和方便消防人员的扑救而提出的最低要求,也是排烟系统设计时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
(二)排烟量的计算
(三)排烟量的选取
(四)排烟风速
相关计算、选取及要求见教材p307—p314
五、机械排烟系统的组件与设置要求
(一)排烟风机
1)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式或轴流排烟风机(满足280℃时连续工作30min的要求),排烟风机入口处应设置280℃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该阀应与排烟风机连锁,当该阀关闭时,排烟风机应能停止运转。
2)排烟风机宜设置在排烟系统的顶部,烟气出口宜朝上,并应高于加压送风机和补风机的进风口,两者垂直距离或水平距离应符合:竖向布置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在排烟机出风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3.00m;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3)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该房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1.50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它部位隔开。风机两侧应有600mm以上的空间。当必须与其他风机合用机房时,应符合下列条件:
①机房内应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②机房内不得设有用于机械加压送风的风机与管道。
4)排烟风机与排烟管道上不宜设有软接管。当排烟风机及系统中设置有软接头时,该软接头应能在280℃的环境条件下连续工作不少于30min。
(二)排烟防火阀
排烟系统竖向穿越防火分区时垂直风管应设置在管井内,且与垂直风管连接的水平风管应设置280℃排烟防火阀。排烟防火阀安装在排烟系统管道上,平时呈关闭状态,火灾时由电讯号或手动开启,同时排烟风机启动开始排烟;当管内烟气温度达到280℃时自动关闭,同时排烟风机停机。
(三)排烟阀(口)
1)排烟阀(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排烟口应设在防烟分区所形成的储烟仓内,用隔墙或挡烟垂壁划分防烟分区时,每个防烟分区应分别设置排烟口,排烟口应尽量设置在防烟分区的中心部位,排烟口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
②走道内排烟口应设置在其净空高度的1/2以上,当设置在侧墙时,其最近的边缘与吊顶的距离不应大于0.50m。
2)火灾时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开启排烟区域的排烟阀(口),应在现场设置手动开启装置;
3)排烟口的设置宜使烟流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排烟口与附近安全出口相邻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0m。
4)每个排烟口的排烟量不应大于最大允许排烟量。
5)当排烟阀(口)设在吊顶内,通过吊顶上部空间进行排烟时,符合
①封闭式吊顶的吊平顶上设置的烟气流入口的颈部烟气速度不宜大于1.50m/s,且吊顶应采用不燃烧材料;
②非封闭吊顶的吊顶开孔率不应小于吊顶净面积25%,且应均匀布置
6)单独设置的排烟口,平时应处于关闭状态,其控制方式可采用自动或手动开启方式;手动开启装置的位置应便于操作;排风口和排烟口合并设置时,应在排风口或排风口所在支管设置自动阀门,该阀门必须具有防火功能,并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火灾时,着火防烟分区内的阀门仍应处于开启状态,其他防烟分区内阀门应全部关闭。
五、机械排烟系统的组件与设置要求
7)排烟口的尺寸可根据烟气通过排烟口有效截面时的速度不大于10m/s进行计算。排烟速度越高,排出气体中空气所占比率越大,因此排烟口的最小截面积一般不应小于0.04㎡。
8)同一分区内设置数个排烟口时,要求做到所有排烟口能同时开启,排烟量应等于各排烟口排烟量的总和。
(四)排烟管道
排烟管道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
对排烟风管的材质 (1.5h)和风速 (金属管风速20m/s)等要求见p316
(五)挡烟垂壁
挡烟垂壁是为了阻止烟气沿水平方向流动而垂直向下吊装在顶棚上的挡烟构件,其有效高度不小于500mm。挡烟垂壁可采用固定式或活动式,当建筑物净空较高时可采用固定式的,将挡烟垂壁长期固定在顶棚上;当建筑物净空较低时,宜采用活动式。挡烟垂壁应用不燃烧材料制作,如钢板、防火玻璃、无机纤维织物、不燃无机复合板等。活动式的挡烟垂壁应由感烟控测器控制,或与排烟口联动,或受消防控制中心控制,但同时应能就地手动控制。活动挡烟垂壁落下时,其下端距地面的高度应大于1.80m。
(一)补风原理
根据空气流动的原理,在排出某一区域空气的同时,也需要有另一部分的空气与之补充。排烟系统排烟时,补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理想的气流组织,迅速排除烟气,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救援。
(二)补风系统的选择
对于建筑地上部分的机械排烟的走道、小于500㎡的房间,由于这些场所的面积较小,排烟量也较小,可以利用建筑的各种缝隙,满足排烟系统所需的补风,为了简便系统管理和减少工程投入,可以不用专门为这些场所设置补风系统。除这些场所以外的排烟系统均应设置补风系统。
(三)补风的方式
补风系统应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可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等自然进风方式以及机械送风方式。
1.自然补风
在同一个防火分区内补风系统可以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进行排烟补风,并保证补风气流不受阻隔,但是不应将防火门、防火窗作为补风途径。
2.机械补风
(1)机械排烟与机械补风组合方式。利用排烟机通过排烟口将着火房间的烟气排到室外,同时对走廊、楼梯间前室和楼梯间等利用送风机进行机械送风,使疏散通道的空气压力高于着火房间的压力,从而防止烟气从着火房间渗漏到走廊,确保疏散通道的安全。
1,5-火源;
2,6-排烟风机;
3,7-排烟口;
4,8-进(送)风口;
(2)自然排烟与机械补风组合方式。这种方式采用机械送风系统向走廊、前室和楼梯间送风,使这些区域的空气压力高于着火房间,防止烟气窜人疏散通道;着火房间的烟气通过外窗或专用排烟口以自然排烟的方式排至室外。这种方式需要控制加压区域的空气压力,避免与着火房间压力相差过大所导致渗入着火房间的新鲜空气过多,助长火灾的发展。
(四)补风的主要设计参数
1.补风量:1)补风系统应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50%。
2)汽车库内无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疏散出口的防火分区,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应同时设置进风系统,且送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50%。
3)在人防工程中,当补风通路的空气阻力不大于50pa时,可自然补风;当补风通路的空气阻力大于50pa时,应设置火灾时可转换成补风的机械送风系统或单独的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风量的50%。
2.补风风速:机械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人员密集场所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3m/s。
(五)补风系统组件与设置
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时,补风口位置不限;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防烟分区时,补风口应设在储烟仓下沿以下;补风口与排烟口水平距离不应少于5m。机械送风口或自然补风口设于储烟仓以下,才能形成理想的气流组织。补风口如果设置位置不当的话,会造成对流动烟气的搅动,严重影响烟气导出的有效组织,或由于补风受阻,使排烟气流无法稳定导出,所以必须对补风口的设置有严格要求。
补风机的设置与机械加压送风机的要求系统。排烟区域所需的补风系统应与排烟系统联动开闭。
第四节 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一、防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二、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一、防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联动控制:
感烟、感温探测器检出;
主机指令火警联动模块
开启送风口;
主机确认送风口开启动作后指令加压送风机附近的火警联动模块,启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机。
要求:在15s内联动开启常闭加压送风口和加压送风机
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加压送风控制程序
二、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机械排烟系统中的常闭排烟阀(口)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开启功能和就地开启的手动装置,并与排烟风机联动。
火警时,与排烟阀(口)相对应的火灾探测器探得火灾信号发送至消防控制主机,主机发出开启排烟阀(口)信号至相应排烟阀的火警联动模块,由它开启排烟阀(口),排烟阀的电源是直流24v。
消防控制主机收到排烟阀(口)动作信号,就发出指令给装在排烟风机、补风机附近的火警联动模块,启动排烟风机、补风机。
除火警信号联动外,还可以通过联动模块在消防中心直接点动控制,或在消防控制室通过多线控制盘直接手动启动,也可现场手动启动排烟风机、补风机。
另外设置就地启停控制按钮,以供调试及维修用。&&&&&&&&
当火灾确认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在15s内联动开启同一排烟区域的全部排烟阀(口)、排烟风机和补风设施。
并应在30s内自动关闭与排烟无关的通风、空调系统。
担负两个及以上防烟分区的排烟系统,应仅打开着火防烟分区的排烟阀(口),其它防烟分区的排烟阀(口)应呈关闭状态。
系统中任一排烟阀(口)开启时,相应排烟风机、补风机应能联动启动。火警撤销由消防控制中心通过火警联动模块停排烟风机、补风机,关闭排烟阀(口)。
当烟温达到280℃时,排烟防火阀自动关闭,可通过触点开关(串入风机启停回路)直接停排烟风机,但收不到防火阀关闭的信号。 &&&&&& &
也可在排烟防火阀附近设置火警联动模块,将防火阀关闭的信号送到消防控制中心,消防中心收到此信号后,再送出指令至排烟风机火警联动模块停风机,这样消防控制中心不但收到停排烟风机信号,而且也能收到防火阀的动作信号。消防控制设备应显示排烟系统的排烟风机、补风机、阀门等设施启闭状态。联动运行方式如图3-10-23、图3-10-24所示。
排烟系统吸入高温烟雾,当烟温度达到280℃时,应停排烟风机,所以在风机进口处设置排烟防火阀,或当一个排烟系统负担多个防烟分区时,排烟支管应设280℃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 &&& &
不设消防控制室的机械排烟控制程序
联动1:排烟口开与排烟风机运行
联动2:烟感报警器检出与活动式挡烟壁动作
设有消防控制室的机械排烟控制程序
联动1:排烟口开与排烟风机运行
联动2:烟感报警器检出与活动式挡烟壁动作
联动3:排烟风机运行与远方监视
设有消防控制室的机械排烟控制程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用前室开窗面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