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如何预防乳腺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员分为哪四类?

当前位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请指定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员的通知
时间: &&字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请指定健康危害因素
监测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员的通知
中疾控卫发〔2011〕5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院、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已于2011年9月30日起根据新的管理规范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根据我中心《关于印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2011版)的通知》(中疾控信发(2011)407号)要求,各省应于10月30日前指定各应用系统的业务管理员,并完成角色梳理和重新赋权工作。但各省工作进展不一致,上海、山东、宁夏、江苏、吉林、河北、黑龙江、海南、山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了业务管理员并与国家业务管理员取得联系。其余省份或尚未明确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员,或业务管理员尚未与国家业务管理员取得联系,还有部分省的本级或下级报告用户因未获得重新赋权而影响正常报告工作。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为农村饮水水质监测数据和职业病报告数据提供报告平台,使用者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农村水质监测的业务人员,以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院所、卫生监督所)负责职业病监测的业务人员。为便于不同专业的工作可同时、顺利开展,请各省完成以下工作:
一、指定农村饮水监测业务管理员和职业病报告业务管理员各1人。如疾控中心不承担职业病报告业务,请系统管理员为本省业务单位指定人员开通业务管理员账号。
二、请各省承担监测工作的单位将本单位业务管理员信息于11月20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返回联系人,格式见附件1。
联 系 人:林琳
联系电话:010-
电子邮箱:
我中心将于12月上旬召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员工作会,统一安排本系统的权限管理及赋权工作。
附件请点击下载:
&&&&& 1.业务管理员信息表
&&&&&&&&&&&&&&&&&&&&&&&&&&&& &&&&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业务管理员信息表
农村饮水监测
职业病报告
图片附件:
文件附件:&
链&&&&&&&&接:&
相关文档:&
&&字号大小
&&打印文件
&&公众互动
&&联系我们
&健康咨询电话:12320
&行政值班电话:010-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版权所有&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建议使用 分辨率,IE6.0以上浏览器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行政值班电话:010- 健康咨询电话:12320
&&邮箱: && &&登录名:密码:
在此电脑保存用户名和密码& |
《新法规速递》电子杂志每日发送法规全文,
《法律图书馆》电子杂志每周发送目录摘要,
【法规标题】卫生部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2012年版)的通知
【颁布单位】卫生部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
【失效时间】
【法规来源】http://www./mohjbyfkzj/s/9b955ebb708743dbb2c3d0.shtml
卫生部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2012年版)的通知
指标 指标要求 适用对象
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数 ≥0.9 √ √ √
(1)计算方法
  ①按评估量表评分.
  ②得分
  省、市、县级=评估量表分值(≥0.90为1)×指标分值
信息化建设评估量表
分值 评分原则 省级 市级 县级
1. 基础设施
25分 ①双线路接入:省级≥100M,市级≥50M,县级≥20M 3 每项不符合要求,该项不得分。 √ √ √
②有符合《电子信息机房设计规范》(GB)标准的独立建设或共建数据中心机房,并达B类标准。 10
③网络、主机和存储设备满足分布式业务系统分布部署要求 7
④VPN远程接入本级用户覆盖率100%。 5
2. 业务系统25分 ①有正版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 5 每项不符合要求,该项不得分。 √ √ √
②部署运行国家统一建设的业务信息系统100% 7
③实现本级的办公自动化管理 5
④建立本级单位网站 5
⑤建立本级企业邮箱系统 3
3. 信息安全建设
20分 ①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健全 3 每项不符合要求,该项不得分。 √ √ √
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年度测评达“基本合格” 3
③有专职系统管理员负责对业务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 3
④没有信息泄露或重大信息安全事件 3
⑤有数据灾害性备份及恢复措施 3
⑥终端设备安装有查杀病毒软件 3
⑦系统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系统审计员实现三权分立 2
4. 运维管理
20分 ①建立网络及系统运维值班管理制度 4 同上 √ √
②建立数据存储、更新、维护、应用制度 4
③建立网络设备、终端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制度 4
④每月编制系统运维监测报告 4
⑤开展本级信息技术及信息安全管理培训 4
10分 ①制定指导下级信息化建设规划或方案 5 每项不符合要求,该项不得分。 √ √
②全省统一IP地址规划 1
③有年度指导、督查辖区内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 2
④开展辖区内的信息技术培训 2
综合评估值=各项得分总和/应得分总和 100
  ①评估量表中灾害备份的不一定需要异地备份,可以使用硬盘、磁带、移动存储设备、光盘等备份数据与机房分开存放。
  ②市级99分、县级41分为满分,分别计算得分率后,再与标准0.9做比较。
(2)基本数据收集与录入
  按照评估量表条目逐项评分。
(3)基本数据收集来源、方法
  数据主要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管理、疫情信息管理等相关业务科室等建设方案、台帐、招投标及验收文档等资料,和填写网络建设评估量表获得数据。
(4)资料目录清单
   ①数据中心平面图、机房设备及型号清单
   ②机房管理制度、年度网络设备运行日志
   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备案、测评、整改等材料
   ④软、硬件系统招投标、合同、验收与运维文档
   ⑤信息建设工作方案
3.2.1数据报告及时性和完整性评价指数
指标 指标要求 评估机构
数据报告及时性和完整性评价指数 ≥0.95 √ √ √
(1)计算方法
  ①按评估量表评分。
 省、市、县级=评估量表分值(≥0.95为1)×指标分值
数据报告及时性和完整性评估量表
评判内容 权重 评价依据 评分原则 结果与数量 得分
种类齐全 30 ①社会经济自然等基本信息、疫情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国家规定的数据报告种类齐全;
②开展监测报告的疾病种类、健康相关因素等齐全。 每项为15分,每项缺1要素,减2分。
报告及时 30 ①按辖区规定的时限审核和报告相关数据;
②评价应报告的责任单位及时报告。 每项为15分。第1项每次未按时限审核和报告减1分;对报告未及时评价,每次减1分。
报告完整 30 ①按国家、辖区规定报告相关数据完整;
②数据项目完整、数据间逻辑正确。 每项为15分,符合要求得满分;报告数据项目不完整或数据间有逻辑错误,每次减1分。
备份要求 10 ①原始数据、订正数据、分析表格分别备份;
②连续收集的数据至少每月备份一次,分阶段收集的数据更新后备份;
③光盘和其它储存介质三备份,异地存放。 第①项为4分,第②、③项各3分;第①项缺1要素减1分,第②、③项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①种类齐全为辖区社会、经济、自然、卫生资源、卫生服务、疾病等基本(基础)信息和纳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系统管理的所有网络直报项目按国家要求开展工作,主要包括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健康相关因素监测系统、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死因报告管理系统、单病专病监测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等信息数据(不包括霍乱专病报告系统和救灾防病系统)。没有工作任务的部分项目不考核(如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中仅部分市县有工作任务)。
   ②报告及时、报告完整仅考核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报告系统。
   ③备份要求中所有数据都有备份(鼠疫专病报告系统除外)并有备份记录和实物并存放在机房外的其他工作场所。
(2)基本数据收集与录入
度 应报告数据种类 实报告数据种类 及时报告数据种类 应报告次数 实报告次数 及时报告次数
  ①应报告的信息数据种类:指国家纳入报告制度和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需要定时报告的信息种类数,如疫情、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突发事件、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报表和网络直报。
   ②及时报告的信息数据种类:考核年度机构根据国家纳入报告制度和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要求,在规定时限内按时报告的各类信息(或报表)的数据种类数。
   ③应报告次数:是根据国家有关工作报告制度本单位应按时报告的各类信息、报表的总次数。
   ④实报告次数:是本单位已按时报告的各类信息、报表的总次数。
   ⑤及时报告次数:是根据国家有关工作报告制度规定时限内按时报告的各类信息、报表的总次数。如传染病发病月报表,年12次。
(3)基本数据收集来源、方法
数据主要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管理及相关业务科室等有关必须向上级业务机构上报的报表、信息系统等资料。
(4)资料目录清单
   ①信息系统运行情况报告
   ②各子系统监测报告与评价
   ③本级机构年度各信息系统应用情况(周期性监测数据分析、总结等)
   ④本级机构年度各信息系统备份资料
3.2.2 国际、国内疾病相关信息检索评价指数
指标 指标要求 适用对象
国际、国内疾病相关信息检索评价指数 ≥0.9 √ √ √
(1)计算方法
  评价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收集、整理辖区疾病预防控制重大事件和业务的重要信息,以及国内外有关疾病控制的最新动态等医学情报信息,以简报形式发送。
  ①按评估量表评分。
  ②得分
  省、市、县级=评估量表分值(≥0.90为1)×指标分值
国际、国内疾病相关信息检索评估量表
评判内容 权重 评价依据 评分原则 结果与数量 得分
检索范围 40 ①每日检索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有记录;
②国、内外专业期刊、新闻媒体、官方网站等。省级不少于10家、市、县级不少于5家。 每项20分。
第①项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第②项省级少1家,减2分;市、县级少1家,减4分。
检索频次 30 ①学术期刊检索:每月,抽取所查当年12月上述检索记录;
②官方网站检索:每天1次,查询检索记录;
③新闻媒体检索:每天1次,查询检索记录。 每项10分。第①项少1次减1分;第②、③项每少记录1次各减0.1分。
检索结果应用 30 ①反馈报告及时;
②重大事件有分析和报告。 每项15分。反馈报告不及时,每次减1分;重大事件未分析和报告,每次减2分。
  ①检索范围中每日检索是指对网络媒体官方网站的检索,主要是利用关键词及时发现有关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省级要对突发事件信息媒体检索并有记录或信息通报;并利用期刊、文献检索数据库等实现业务人员可上网检索。市、县开展对突发事件信息媒体检索并有记录或信息通报;或可通过省级文献检索路径进行期刊检索。
  ②检索频次:学术期刊检索平均每月≥1次,媒体信息,网站定期检索等可通过网络记录或管理记录获得。在发生突发或重大事件时,追加对贴吧等的检索,了解公众的反应。
  ③检索结果:是指定期编制专报或情况通报向内部或有关部门报告或反馈。
(2)基本数据收集与录入
 按照评估量表条目逐项评分。
度 检索的学术期刊种类数 检索的官方网站个数 检索的新闻媒体个数 学术期刊检索频次数 官方网站检索频次数 新闻媒体检索频次数 检索发现重大事件数 分析报告事件数
  ①检索的学术期刊种类数:考核年度,纳入机构检索范围的学术期刊种类总数。
  ②检索的官方网站个数:考核年度,纳入机构检索范围的官方网站总数。
  ③检索的新闻媒体个数:考核年度,纳入机构检索范围的新闻媒体总数。
  ④学术期刊检索频次数:考核年度,机构全年累计进行学术期刊检索的总人次数。
  ⑤官方网站检索频次数:考核年度,机构全年累计进行官方网站检索并且有记录的总次数。
  ⑥新闻媒体检索频次数:考核年度,机构全年累计进行新闻媒体检索的总次数。
  ⑦检索发现重大事件数:考核年度,机构根据网站、新闻媒体检索发现的突发事件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次数。
  ⑧分析报告事件数:考核年度,机构根据网站、新闻媒体检索信息整理成相关报告的次数。
(3)基本数据收集来源、方法
  数据主要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管理等相关业务科室等方案、记录、报告、总结等资料。
(4)资料目录清单
  ①本级机构年度开展国际国内疾病相关收集工作的计划、总结等资料
  ②本级机构年度定期开展国、内外专业期刊、新闻媒体、官方网站等检索工作的相关记录
  ③本级机构年度通过检索期刊、网站等途径获得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形成的信息反馈、分析报告等资料
3.3.1数据分析评价指数
指标 指标要求 适用对象
数据分析评价指数 ≥0.9 √ √ √
(1)计算方法
  ①按照评估量表条目逐项评分。
  ②得分
  省、市、县级=评估量表分值(≥0.90为1)×指标分值
信息数据分析评估量表
评判内容 权重 评价依据 评分原则 结果与数量 得分
制定分析方案 10 分析方案完整,有收集数据种类、数据分析、挖掘利用、方法、周期与频次等内容齐全。 未制定方案不得分。缺1要素减2分。
数据整理 30 ①建立分析数据库;
②筛选整理数据,数据间逻辑关系正确;
③整理范围主要包括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健康相关因素监测系统、基本信息系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死因报告管理系统、单病专病监测系统等信息数据。 每项10分。第①、②项不符合要求不得分;第③项缺1要素减1分。
数据分析 40 ①数据表达规范,所用指标、图表准确,疾病流行趋势和特点描述清楚,重点、特点突出;
②健康相关因素分析注重监测结果与相关疾病的关联;
③单病系统应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进行数据一致性分析;
④基本信息分析应注重现状需求分析;
⑤撰写分析报告,格式规范、上述要素齐全、结论正确。 每项8分。第①、⑤项,每要素不符合要求各减2分,第②、③、④项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结果利用 20 ①用于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效果评价、流行趋势预测和卫生决策;
②用于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每项10分。每项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①制定分析方案是数据分析的工作方案,即利用历史信息数据进行趋势分析、预测预报等,综合各专业的信息进行纵向横向分析的工作方案。
  ②数据整理包括利用历史信息数据、综合各专业的信息和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中开展工作的所有子系统都有数据分析总结报告。如对疫情必须有单病种分析,包括质量评价。
  ③建立包括传染病数据监测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健康相关因素监测系统、基本信息系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死因报告管理系统、单病专病监测系统等信息数据等分析数据库
  ④数据分析是对分析报告质量做出评估。每个种类抽查一个分析报告进行分析评价。
  ⑤分析报告必须提供给决策部门并传达到下级部门。并提供采用分析的案例证据。如正式上报的文件或发送登记、媒体报道、结果正式采用的文本等。
(2)基本数据收集与录入
  按照评估量表条目逐项评分。
度 应分析的信息数据种类 实际分析的信息数据种类
  ①应分析的信息数据种类:指基础信息如辖区社会经济等基本情况、卫生服务能力、卫生资源、病媒生物、主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生流行、免疫接种、健康危害因素等情况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各子系统的类别等。
  ②实际分析的信息数据种类:指上述应分析类别有年度分析报告的类别总数。
(3)基本数据收集来源、方法
   数据主要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管理等相关业务科室和办公室综合管理部门等方案、档案、记录、报告、总结等资料。
(4)资料目录清单
   ①本级机构年度使用各信息数据系统形成的数据资料分析报告
   ②本级机构年度各信息数据系统使用情况总结
3.4.1发病趋势预测评价指数
指标 指标要求 适用对象
发病趋势预测评价指数 ≥0.9 √ √ √
(1)计算方法
  ①按照评估量表条目逐项评分。
  ②得分
  省、市、县级=评估量表分值(≥0.90为1)×指标分值
发病趋势预测评估量表
评价内容 权重 评价依据 评分原则 结果与数量 得分
预测病种 20 ①辖区发病率:省前10位\地前5位\县前3位的甲乙类传染病;
②当地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每项10分;缺1病种按比例减分。
完整性 20 ①历史发病数据引用齐全,三间分布描述清晰;
②流行周期、控制措施效果和易感人群等流行特点分析完整。 每项10分;每病种不符要求,按比例减分。
科学性 20 ①引用方法科学,统计图表准确;
②正确理解方法的局限性,影响因素控制、校正合理;
③预测结果准确,与预测时间内的总体发病趋势一致;定性趋势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病率差异≤±5%为持平,其它判为上升或下降;
④注意控制措施落实程度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每项5分;每项不符要求,不得分。
预测类型 20 ①长期预测,每3-5年开展一次;
②年发病趋势预测,每年3月份前完成;
③适时预测,流行季节前、暴发疫情等根据需求进行;
④周、月分析中应含有发病预测的内容。 同上
结果应用 20 ①有信息的交流、反馈;
②决策者、使用者能够获取分析结果,注意上下级之间、协作部门之间共享;
③分析结果应用到控制方案或计划;
④分析结果纳入中、长期控制规划。 同上
综合评估分值=各项得分总和/100
  ①发病率省前10位/地前5位/县前3位的甲乙类传染病纳入预测范围。重点控制的疾病和发病前十位的传染病可以重复。省卫生厅文件规定的重点传染病但发病率未在前十位的也包括在内。缺一种按比例扣分。
  ②完整性是对预测分析报告进行评估。根据要素评价分数。
  ③科学性是对预测分析报告进行评估。根据要素评价分数。注意:如果预测发病为持平或上升,但由于加强了有效控制措施,由此带来的发病趋势下降可视为预测一致。
  ④预测类型是对预测分析报告进行分类评估。根据要素评价分数。所有需预测病种都要进行长期预测;流行季节前对相关传染病进行短期预测;在周、月分析中必须进行相关的预测和预警。
  ⑤结果应用是指预测结果必须呈报卫生行政部门,并发至使用单位,提供为决策服务的案例。按照项目评估。长期预测分析结果纳入控制规划。
(2)基本数据收集与录入
  按照评估量表条目逐项评分。
年度 应长期预测病种数 实长期预测病种数 应年发病趋势预测病种数 实年发病趋势预测病种数 应适时预测病种数 实适时预测病种数 应周、月发病预测病种数 实周、月发病预测病种数
  ①应长期预测病种数:考核年度,辖区内发病率居前十位的甲、乙类传染病和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中,应进行长期发病趋势预测的病种数。
  ②实际长期预测病种数:考核年度,辖区内发病率居前十位的甲、乙类传染病和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中,机构实际已进行长期发病趋势预测的病种数。
  ③应年发病趋势预测病种数:考核年度,辖区内发病率居前十位的甲、乙类传染病和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中,应进行年发病趋势预测的病种数。
  ④实际年发病趋势预测病种数:考核年度,辖区内发病率居前十位的甲、乙类传染病和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中,机构实际已进行年发病趋势预测的病种数。
  ⑤应适时预测病种数:考核年度,辖区内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对疫情态势做出及时预测的病种数。
  ⑥实际适时预测病种数:考核年度,在辖区内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机构及时对疫情态势做出预测的病种数。
  ⑦应周、月发病预测病种数:考核年度,应在周、月报信息中发出预警和需要重点关注疾病信息的种类数。
  ⑧实际周、月发病预测病种数:考核年度,机构已在周、月报相关信息中及时发出预警或重点关注疾病信息的种类数。
(3)基本数据收集来源、方法
  数据主要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管理等相关业务科室和办公室综合管理部门等方案、档案、记录、报告、总结等资料。
(4)资料目录清单
  ①辖区重点传染病发病趋势预测工作技术方案
  ②辖区年度重点传染病发病趋势预测分析报告分病种
  ③传染病疫情分病种统计表
3.4.2信息利用率
指标 指标要求 适用对象
信息利用率 ≥90% √ √ √
(1)计算方法
  ①信息利用率=向政府报告或媒体报道信息数/分析预测研究报告的信息总数×100%
  ②得分
  省、市、县级=信息利用率(≥90%为1)×指标分值
(2)基本数据收集与录入
度 分析预测研究报告的信息总数 在分析预测的信息中向政府报告或媒体报道的信息数
①分析预测研究报告的信息总数:考核年度机构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及健康危害因素等数据分析后,预测、报告的相关信息总数,包括长期预测、年分析预测或短期预测、专题分析报告等类别。
②在分析预测的信息中向政府报告或媒体报道的信息数:考核年度,机构进行分析预测的相关信息中,分析结果报告卫生行政部门或通过媒体报道的信息总数。如果媒体报道和向政府报告属于同一份计作1次。
(3)数据收集来源、方法
  数据主要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管理、疫情信息管理等相关业务科室等评估年度相关的年鉴、信息简报、疾病分析和预测报告、记录、总结等资料,及信息利用的相关证据(如呈报文、发送记录、汇编、媒体报道等)。
(4)资料目录清单
  ①辖区重点传染病发病趋势预测工作技术方案
  ②辖区年度重点传染病发病趋势预测分析报告
③辖区年度重点传染病发病趋势预测分析报告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或通过媒体报道的文件资料(如呈报文、发送记录、汇编、媒体报道等)
④撰写报告种类名称和上报报告清单
4.1.1职业健康监护开展率
指标 指标要求 适用对象
职业健康监护开展率 ≥90% √ √ √
(1)计算方法
  职业健康监护开展率=实际开展的职业病病种监测数/辖区应开展重点职业病病种监测数×100%
  重点职业病病种至少为辖区报告的省级前10位、市级前5位、县级前3位主要职业病
本指标是考核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掌握辖区有职业病危害企业开展重点职业病病种监测工作的情况。
  ① “辖区应开展职业病病种监测数”指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的重点职业病病种监测计划或方案中应开展的职业病病种监测数;
  ② “开展职业病病种监测数”指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的重点职业病病种监测计划或方案中实际开展的职业病病种监测数。
  ④得分
  省、市、县级=职业健康监护开展率(≥90%为1)×指标分值
(2)基本数据收集与录入
度 辖区应开展重点职业病病种监测数 实际开展职业病病种监测数 应开展职业病病种监测人次数 实际开展职业病病种监测人次数
  ①辖区应开展职业病病种监测数:指考核年度,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的重点职业病病种监测计划或方案,应开展的职业病病种监测数;
  ② 实际开展职业病病种监测数:指考核年度,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的重点职业病病种监测计划或方案,实际开展的职业病病种监测数。
  ③应开展人次数:考核年度,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的应开展职业病监测(体检)病种数×频次×人数
  ④实际开展职业病病种监测人次数:指考核年度,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的已开展职业病监测(体检)病种数×频次×人数
(3)基本数据收集来源、方法
  数据来源于卫生行政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健康危害因素干预和职业病预防控制管理等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方案、报表、记录、总结报告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卫生专业报告系统的数据。
(4)资料目录清单
   ①卫生行政部门或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的职业病监测工作计划、方案;
   ②职业病监测培训资料(包括培训通知、考试卷、培训人员名单等)
   ③各类职业病监测报表、汇总表、记录等;
   ④职业病监测总结报告。
4.1.2重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覆盖率
指标 指标要求 适用对象
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覆盖率 100% √ √ √
(1)计算方法
  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覆盖率=开展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种类数/应开展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种类数×100%
  ① “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职责,“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完成率”是考核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重点职业病及其职业危害因素种类的主动监测,是作为辖区技术支持系统的技术储备。
  ②应监测的有毒有害作业危害因素有14类,实际监测14类,则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覆盖率为100%。
按危害因素分别统计监测任务完成情况,监测点\样本\项目\次数。
省、市、县级=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覆盖率(达到100%为1)×指标分值
(2)基本数据收集与录入
度 应监测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名称 应监测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数 实际监测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数 应监测的职业危害因素样品数 实际监测的职业危害因素样品数
  ①应监测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名称: 考核年度,依据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的监测任务,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归类的职业危害因素名称。
  ②应监测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数:考核年度,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监测任务的职业危害因素,该类因素应开展监测的种类数。
  ③实际监测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数:考核年度,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监测任务的职业危害因素,该类因素实际开展监测的种类数。
  ④应监测职业危害因素样品数:考核年度,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监测任务的职业危害因素,该类因素应监测的样品数,即该类项目数×监测点×频次×样品数。
  ⑤已监测的职业危害因素样品数:考核年度,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监测任务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该类因素实际监测的样品数,即该类项目数×监测点×频次×样品数。
  ⑥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指辖区按照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63号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掌握的有毒有害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数。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序号 职业危害因素名称 种类数
1 粉尘类 13
2 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1
3 化学物质类 56
4 物理因素 4
5 生物因素 3
6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8
7 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3
8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3
9 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8
10 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5
(3)基本数据收集来源、方法
  数据来源于卫生行政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健康危害因素干预和职业病预防控制管理等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方案、报表、记录、总结报告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卫生专业报告系统网络直报(职业病网络直报共报告六张卡分别是:尘肺病人卡、职业中毒卡、农药中毒卡、健康监护卡、危害因素监测卡、职业中毒事件卡)的数据。数据收集按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年报告统计口径。
(4)资料目录清单
  ①卫生行政部门或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工作计划、方案;
  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项目培训资料(包括培训通知、考试卷、培训人员名单等)
  ③各类监测报表、汇总表、记录等;
  ④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总结报告。
4.1.3 职业病危害卫生学评价指数
指标 指标要求 适用对象
职业病危害卫生学评价指数 ≥0.9 √ √ √
(1)计算方法
  该指标主要评价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应用卫生学、流行病学、检验监测技术和预测分析能力,及职业病危害卫生学评价工作的规范程度。按评估量表评分。
  ①职业病危害卫生学评价指数=抽取卫生学评价报告评价指数之和/抽取的卫生学报告份数。
  ②作为技术储备,可通过合作、共建的形式,与辖区有关部门、企业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③得分
  省、市、县级=实际评价指数(≥0.9为1)×指标分值
  没有开展,不得分。
职业病危害卫生学评价评估量表
评价内容 权重 评价依据 评分原则 结果与数量 得分
1.方案制定 40 ⑴按委托协议书编制评价方案;
⑵方案目的明确、要素齐全、内容全面、格式完整、程序符合要求。 每项20分;第1项,未编制评价方案不得分,第2项每缺1要素,减4分。
2.评价和监测 30 ⑴评价符合方案要求;
⑵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全面、危害程度评价到位;
⑶健康影响评价全面;
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管理措施评价具有针对性且完整、全面;
⑸评价结论正确;
⑹有专家评审意见。 每项5分;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3.记录和报告 20 ⑴按规定时间发报告;
⑵原始记录完整、准确、规范,报告信息齐全、规范。 每项10分;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4.资料整理和归档 10 ⑴资料完整,及时整理、归档;
⑵统计分析方法科学、规范。 每项5分;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2)基本数据收集与录入
  按照评估量表条目逐项评分。
度 申请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单位数 按时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单位数 按时出具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单位数
  ①申请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单位数:考核年度,接受企业或单位委托进行重点职业病及其职业危害卫生学评价工作的单位数。
  ②按时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单位数:指在考核年度,按委托协议书的具体规定,接受委托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开展重点职业病及其职业危害现场卫生学评价的单位数。
  ③按时出具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单位数:指在考核年度,按委托协议书的具体规定,接受委托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出具职业病危害卫生学评价报告书的单位数。
(3)基本数据收集来源、方法
  数据来源于卫生行政卫生审核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等相关业务部门职业病危害卫生学评价报告书。至少抽取5份卫生学评价报告书,不足5份全查,所抽取的卫生学评价报告要反映不同的卫生学评价类型。
(4)资料目录清单
  ①委托协议书编制评价方案;
  ②委托评价协议书;
  ③专家评审意见书;
  ④各类现场采样、评价记录表及实验室检验原始记录等;
  ⑤卫生学评价报告书。
4.2.1 放射性本底监测项目开展率
指标 指标要求 适用对象
放射性本底监测项目开展率 ≥80% √ √
(1)计算方法
  放射性本底监测主要是对环境和生物等样品的监测,包括气溶胶、水、土壤、植物、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监测,如总α,总β等。本指标主要是评价辖区主动开展对放射性本底监测的情况。
  ①监测项目开展率=实际开展监测项目数/应开展监测项目总数×100%
  ②得分
  省、市级=监测项目开展率(≥80%为1)×指标分值
(2)基本数据收集与录入
度 应开展放射性本底监测项目总数 实开展放射性本底监测项目数 应开展监测项目采集样品总数 实开展监测项目采集样品总数
  ①应开展放射性本底监测项目总数:考核年度,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的,应开展监测的项目总数,主要为环境和生物样品的监测,包括气溶胶、水、土壤、植物、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监测,如总α,总β、γ、X射线、中子等项目。应监测项目总数计算方法为:样品数(A)×项目数(a)+样品数(B)×项目数(b)+…+样品数(N)×项目数(n)。
  ②实开展放射性本底监测项目数:考核年度,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的监测任务,机构实际已监测的放射性本底项目总数。实际监测项目总数计算方法为:样品数(A)×项目数(a)+样品数(B)×项目数(b)+…+样品数(N)×项目数(n)。
  ③应开展监测项目采集样品总数:考核年度,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的监测任务,机构完成放射性本底监测项目计划。应采集的样品数。
  ④实开展监测项目采集样品总数:考核年度,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的监测任务,机构完成放射性本底监测项目计划。实际采集的样品数。
  ⑤具体监测内容见下表(摘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2001版)。
监测类别 频
度 测量项目 备
大气沉降物 每年采样1次,合并每季度的样品测量 总β 总β增高时做Sr-90、Cs-137
气 大气流量采样,每年1次,总体积不小于1m3 总β 总β增高时做H-3、Cs-137
露天水源水、饮用水(自来水、井水) 每年采样2次 总α、总β 总α、总β增高时做Sr-90、Cs-137、H-3、Ra-226
粮食(北方面粉、南方大米) 每年收获季节采样1次 总β 总β增高时做Sr-90、Cs-137
蔬菜(以叶菜为主) 每年收获季节采样1次 总β 总β增高时做Sr-90、Cs-137
奶 每年采样1次 总β 总β增高时做Sr-90、Cs-137
海产品(海带、贝、鱼) 酌情
总β增高时做Sr-90、Cs-137
γ外照射剂量 每季度1次 TLD
(3)基本数据收集来源、方法
  数据来源于卫生行政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放射、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等相关部门放射性本底监测方案、采样记录、实验室检测记录、监测报告和项目总结报告等资料。统计按放射性本底监测的年统计报表口径。
(4)资料目录清单
  ①卫生行政部门或业务指导机构下达的放射性本底监测工作计划、方案;
  ②监测项目培训资料(包括培训通知、考试卷、培训人员名单等)
  ③各类监测报表、汇总表、采样记录等;
  ④放射性本底监测总结报告。
4.2.2 放射性职业危害卫生学评价指数
指标 指标要求 适用对象
放射性职业危害卫生学评价指数 ≥0.9 √ √
(1)计算方法
  按评估量表评分。省级机构开展放射性职业危害卫生学评价应按照委托协议书要求编制评价方案,市级机构可不强求编制评价方案。
  ①放射性职业危害卫生学评价指数=抽取卫生学评价报告评价指数之和/抽取的卫生学报告份数
  ②得分
  省、市、县级=放射性职业危害卫生学评价指数(≥0.9为1)×指标分值
放射性职业危害卫生学评价评估量表
评价内容 权重 评价依据 评分原则 结果与数量 得分
制定 40 1.按委托协议书编制评价方案;
2.方案目的明确、要素齐全、内容全面、格式完整、程序符合要求。 每项20分;第1项,未编制评价方案不得分,第2项每缺1要素,减4分。
2.评价和监测 30 1.评价符合方案要求;
2.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全面、危害程度评价到位;
3.健康影响评价全面;
4.放射性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和管理措施评价具有针对性且完整、全面;
5.评价结论正确;
6.有专家评审意见。 每项5分;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3.记录和报告 20 1.按规定时间发报告;
2.原始记录完整、准确、规范、报告信息齐全、规范。 每项10分;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4.资料整理和归档 10 1.资料完整,及时整理、归档;
2.统计分析方法科学、规范。 每项5分;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评价指数=各项得分总和/100
(2)基本数据收集与录入
年度 申请开展放射性职业危害评价单位数 按时开展放射性职业危害评价单位数 按时出具放射性职业危害评价报告单位数
  ①申请开展放射性职业危害评价单位数:指在考核年度,接受企业或单位委托进行放射性职业危害卫生学评价工作的单位数。
  ②按时开展放射性职业危害评价单位数:指在考核年度,按委托协议书的具体规定,接受委托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开展放射性职业危害现场卫生学评价的单位数。
  ③按时出具放射性职业危害评价报告单位数:指在考核年度,按委托协议书的具体规定,接受委托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出具卫生学评价报告书的单位数。
(3)基本数据收集来源、方法
  数据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放射、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等相关部门放射性职业危害卫生学评价报告书。至少抽取5份,不足5份全查,所抽取的卫生学评价报告需反映不同的评价类型。按《放射性职业危害卫生学评价评估量表》评分,并按实际份数计算评价指数。
(4)资料目录清单
  ①委托协议书编制评价方案;
  ②委托评价协议书;
  ③专家评审意见书;
  ④各类现场采样、评价记录表及实验室检验原始记录等;
  ⑤《评价报告书》。
4.2.3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率
指标 指标要求 适用对象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率 100% √ √ √
(1) 计算方法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率=实际开展个人剂量检测人数/同期应检测总人数×100%
  ①应检测总人数为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业务部门的计划或实施方案,要求开展个人剂量检测的总人数。
  ②得分
  省、市、县级=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率(达到100%为1)×指标分值
(2)基本数据收集与录入
度 应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总人数 实际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人数   总共11页  
相关法规:
====================================
免责声明:
本站()法规文件均转载自:
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
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
《法律图书馆》公众微信
关注《法律图书馆》网站公众微信号,即可每日获取最新的法规法规,法治动态等法律专业信息。
关注方法: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law-lib
凡购《新法规速递》安卓手机版服务三年,赠预装法规软件的最新款七寸平板电脑一台。购一年服务者,另有U盘赠送。
软件可以在线全文检索法规50万件,离线查看本地法规3万件,还可以实时下载最新的法规到本地。
软件有免费版可
&软件收录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及地方性法规约13万件。“云检索”功能,可以在线全文检索、浏览50万件法规,可下载收藏浏览过的法规。2013年推出免安装绿色版
软件可以免费,但未注册用户不提供更新和在线检索服务。
&&&收录1949年至今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事务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英文法律、英文行政法规、英文地方性法规;各地裁判文书、仲裁裁决、合同范本、法律文书、立法草案、法规释义、参考文件等信息;数据库记录近60万件,每天增加法规数百件。
提供数十种组合检索方式,并有自定义首页,收藏法规,保存浏览检索记录等多种个性化功能。
系新法规速递软件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兼具数据本地化及云端查询功能,使用本软件将与您的手持终端完美结合为一部掌上法律宝典。
本软件适合安装在使用苹果系统的智能手机上或平板电脑上(iPhone或Ipad)。可以在线全文检索法规50万件,离线查看本地法规3万件,还可以实时下载最新的法规到本地。软件有可在Apple Store下载使用。
使用4G的U盘,方便您将法规数据库随身携带,在不同的电脑上方便使用。同时也可以当作普通U盘使用,复制拷贝文件。软件功能和完全相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预防乳腺疾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