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教务网设计考题

华南师范 2012年 教育综合真题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学校管理
2.学校教育
3.心理发展
4.人的发展
6.学习动机
二、简答题
1.教师劳动的特点
2.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4.简述科举制度的影响
三、论述题
1.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
2.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3.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4.如何推进“依法治校”的工作&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暑期集训,半年集训,百日冲刺集训
全日制高三式封闭集训
今日搜狐热点下载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发送Email至或在线咨询
近期新增院校试题
您的位置: -
热门关注:
共136条记录&&首页上一页&第页&&&11234567&每页显示22条
华南师范大学
已有3824人浏览
已有4023人浏览
已有1920人浏览
已有2225人浏览
已有2036人浏览
已有15517人浏览
已有2672人浏览
已有2242人浏览
已有1924人浏览
已有2535人浏览
已有1831人浏览
已有1159人浏览
已有1421人浏览
已有1297人浏览
已有1499人浏览
已有1851人浏览
已有2295人浏览
已有2303人浏览
已有1030人浏览
已有1728人浏览
已有1873人浏览
已有2365人浏览
已有1980人浏览
共136条记录&&首页上一页&第页&&&11234567&每页显示22条
搜索风云榜
2018考研畅销网络课程
|   (C)1998-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沪ICP备号导读:200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200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共40分)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锁反映、复写、摄影。2.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讲,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3.联系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200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40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锁反映、复写、摄影。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讲,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4.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自由是在对必然即规律的自觉认识和依据此认识对世界能动的改造基础上实现的人的发展;必然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规律性。 5. 否定之否定
肯定和否定也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指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事物的发展就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即在扬弃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6. 偶然与必然
是对原因与结果的深化,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与灭亡的两种不同趋势。偶然是事物联系发展中的摇摆不定的趋势;必然是事物联系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具有确定性。
二、简答(选五题,共50分):
1.恩格斯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观是脱离的。”简述对这段话的理解。 【历史和唯物主义是完全脱离的。缺陷是:对对象、感性从客体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从实践方面去理解,造成对社会历史观的唯心者和自然观上的唯物者――半截子唯物主义;马克思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中,指出实践的作用,实践的特征;人民群众的作用。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2.论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主要表现在: ①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越来越成为科技的物化,劳动者“智化”程度越来越高。其次,它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面目一新,新的“知识产业”迅速兴起。最后,它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现代科技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现代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 ③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大量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 ④导致全球性问题。树立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反对技术决定论) 3.简述认识的两次飞跃。 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辨证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的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和完成。两次飞跃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4.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及其相互关系。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见08简答题】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关系。
(1)a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b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三、论述题(共60分
选做三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
2 (I)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II)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是在实践中人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在世界”的“属人世界”; 实践还使“属人世界 ”不断发展。 (III)实践对辩证法的意义。实践和辩证法的结合使辩证法成为实践辩证法。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物质、一般和特殊以及否定性本性是辩证法现实基础和原型。 (Ⅳ)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Ⅴ)实践是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类社会历史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是在劳动中发展的。劳动作为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为起点和基础的,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内容。
2.试论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在认识活动中,实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认识活动,都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的理智、情感、意志是融合在一起的。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I)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1)指导作用。认识活动的目的性,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认识结果的总结,都受理性因素的指导。(2)解释作用。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象作出系统的说明。(3)预见作用。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推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II)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它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及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1)动力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2)诱导作用。想像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 (3)激发作用。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
3 (Ⅲ)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相互作用 A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B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的激励、调控。 认识的辩证性就是逻辑的循序渐进过程和非逻辑的跳跃上升过程的有机统一。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促成认识由感性向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3.怎样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是“批评的、革命的”?
4. 怎样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同08年)
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40分) 1.运动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或过程。它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2.联系
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3.度
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是对事物量的规定性) 4.假象
假象是指那些以否定的方式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是第一性的。(区别于错觉)
6.思维具体
亦称理性具体,指在思维中把握客观具体对象的各个方面的本质以及 4 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是思维逻辑行程的终点) 7.意识形态
亦称观念形态或社会意识形态,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等各种社会观念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科学构成社会意识,阶级社会中,社会文化结构,又成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8.社会的文化结构
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科学等社会意识的连接方式。(主要由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
二、简答(选五题,共50分):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人要面对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人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并改造世界。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突出表现为:(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由此产生了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哲学派别的根本依据,属于本体论研究) 2.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推进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量变---部分质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来说, (1)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简述真理及其相对性和绝对性。 真理,作为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受历史条件限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的认识是有局限的。①从广度上说,从客观世界整体看,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扩展(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认识有待于深化;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于发展。 真理的绝对性,①从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真理的客观性);②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 5 包含总结汇报、IT计算机、办公文档、外语学习、文档下载、教程攻略、教学研究、计划方案、人文社科、经管营销以及历年华南师范大学思政初试专业考试试题等内容。本文共4页
相关内容搜索2016华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考题_美术考题_中国美术高考网
中国美术高考网2018年开设全国分省QQ交流群,建议加入本省交流群。QQ交流总群:(分省群号请点击后面按钮)
热门关键词:
2016华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考题
[ 整理:&&&时间: 14:42:12 &&&来源/作者:中国美术高考网 ]
&&& 2016年美术类本科招生专业含美术学(师范)、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具体考试科目为:色彩(静物默写或照片),8开画纸,考试时间3小时;速写(人物头像默写或照片),8开画纸,考试时间3小时;速写(人物动态组合默写),8开画纸,考试时间30分钟。每个科目满分均为100分,综满分300分。
具体考试题目如下:
  考点信息:湖南考点  素描:中年妇女正面  色彩:一个红酒瓶,一块墨绿色衬布,一块桔黄色衬布,两只螃蟹,3个红椒,一盘花生,若干葱&& &速写:暂未公布
[上一篇]:
[下一篇]: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南师范大学教务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