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中国历史的起源?
中国历史的起源?
08-10-14 &
所谓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都是马科斯的理论,只适合欧洲西部的少数国家,不适合世界上其他国家。用这个理论来套中国的历史,无异削足适履。 我国不存在奴隶社会这一阶段。 中国历史变迁过程大致如下: 1,上古: 在蒙昧时期,那时候文明不发达,炎帝衰落,无法控制诸侯,诸侯互相侵伐,岁无宁日。后来,黄帝兴起,消灭以蚩尤为首的强暴诸侯,使得天下安宁,开始建设文明。黄帝发明了衣冠、历法、文字、度量衡等各种制度,所以被后人称为“文明初祖”。黄帝死后,他的孙子即位,文明得以继续。后来的尧舜禅让,改变了父子传承的制度。 2,三代:大禹传子,建立夏朝。夏朝、商朝、西周都是松散的联邦体系,统称三代。在古代,把这种体系称为“封建”。 3,春秋战国:封建制度接替,道德让位于智力。人民生活特别悲惨。但这也是中国思想大爆发的一个时期。(之前也许有,但没用留下任何记录) 4,秦。秦是关键的一个时期。之前是松散,之后是集权。天下任何地方,都是皇帝一个人的,都听皇帝的安排,而非想以前那样,天子把某个地方分给大臣,让大臣世袭管理。秦把人当作机器看待,毫无人性可言。 5,汉-陈。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仁慈很多。汉朝开始,以孝道治理天下。当时没有文武官之分,丞相也可以带兵打仗,大将军也可以治理国家。 6,隋-宋。特点是文武官分治。唐朝由于武官嚣张而灭亡,宋朝由于限制武官而灭亡。 7,元。中国第一次亡国。作为第三等、第四等人,开始出现奴性。 8,明。恢复中华。中国科学技术文化经济迅速发展,称为世界的中心。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又由于引进了美洲的玉米、红薯等,即使饥荒,也不会大批饿死人。中国人口在明末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亿人。 9,清。中国第二次亡国。中华文明的大部分被摧毁。而欧洲则进入工业革命,统治了世界。 10,民国。民国虽然推翻了清国,但并没用恢复中华。一直到现在,中国还在落在欧洲美洲国家后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远古时期与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直径51厘米的彩陶圆底鱼纹盆
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近60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粒及农耕工具。
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和影响已达到黄河南北,并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西周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是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大约在5000年前,中国人已知道了冶炼铜的技术。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使用铁器;在制陶方面,有了白陶和彩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到了春秋时期,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空前活跃,涌现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孟子和军事学家孙武等人物。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和他的帝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结束了长达250多年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建立了郡县制度。由他奠定的封建国家框架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们延用着。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组织30多万人在中国北部修建了绵延5000公里的长城,并生前就开始修筑庞大的坟墓。1974年发现的、守护秦始皇陵的秦兵马俑震惊了世界。8000个如真人大小的陶俑、陶马和战车栩栩如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和“丝绸之路”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发展,人口达到5000万。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使中央政权实际控制的地方从中原扩展到了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他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中国绚丽的丝织品经此源源西运。随着东西交往的密切,佛教也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公元105年,官员蔡伦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发明了造纸术,使人类的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国历史的起源1-1 史前时代(文献传说与考古实物合观;旧石器早期、旧石器晚期)一、 文献传说:1.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2.三皇传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代表远古社会生活演进三阶段(渔猎、畜牧、农耕),约在考古学中所谓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早期阶段。二、 旧石器时代(约距今200万至1万年前):考古挖掘提供地下遗物、遗迹。1. 早期:猿人(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2. 晚期:真人(山顶洞人)(左镇人: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参见课本p.7演进表1-2 新石器革命(8000B.C.起):距今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一、文化变革的指标—-j农业与畜牧业发明(北:小米;南:稻米、沿海:根茎作物)、k村落出现(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为代表)、l陶器制作、m社群专业化分工、n磨制石器二、中国文化的起源-本土色彩
聚落所在:1.近水的高地(与埃及、西亚氾滥平原不同);2.北粟南稻(中国原生植物);3.以猪为家畜(而非中亚、北亚民族畜养的牛、羊)多元发展 (并非由中原文化核心区向外扩散,而是分区同时发展)1. 黄河流域-小米文化区(1)中原区:磁山、裴李岗文化(B.C.);仰韶文化(B.C.);龙山文化(B.C.)(2)东部区:大汶口文化(山东);红山文化(辽河流域)住屋:半穴居2. 长江流域-水稻文化区(1)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B.C.)、良渚文化(B.C.)(2)长江中游:大溪文化(B.C.)住屋:干栏式建筑3. 东南沿海:根茎作物区(福建、广东及台湾西海岸地区)代表:大坌坑文化(B.C.);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等三、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与生活状况:以仰韶文化半坡村为例1. 聚落分布:半地穴住屋、地窖、壕沟、公共墓地、窑场、大型聚会场所2. 社会分化较复杂,富有组织秩序,具生命共同体特色(有聚会仪式)3. 动植物图腾崇拜:此时应为氏族部落的原始社会4. 半坡陶文(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可说是中国文字的先驱1-3 城市革命:  距今约四千年前发生,属於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村落迈向国家的阶段),约当中国传说五帝时代(文明的萌芽阶段à黄帝:部落共主时代)一、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家的形成:以龙山文化为代表(氏族村落→部落联盟→城邦国家)1.文明特徵:城墙的出现、人口增加、专业分工、财富集中、阶层分化、强而有力的统治者具宗教神权(礼器)和军事权(兵器)。代表:北方龙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2.具体发现:* 龙山文化--早期铜器、大型夯土城堡、男性中心、社会阶层分化所呈现的墓葬方式、卜骨、原始鼍鼓、大型石磬等* 良渚文化--丝织品、大型玉器(玉琮、玉璧)二、五帝传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相当於新石器时代晚期1.黄帝(有熊氏、轩辕氏)的功业:(1)中国文明之祖--此阶段产生许多重要文物和发明,如衣冠、宫室、舟车、文字、天文、音律、指南车等。(2)战争时代的来临-部落联盟的征战(如黄帝在阪泉之战击败炎帝神农氏;并在诼鹿之战击败蚩尤,遂成为部落联盟共主)2.尧、舜禅让政治:禅让传贤应为部落联盟制下推举领袖的方式,日后经过儒家美化, 而成为一种理想的政治典范。3.夏代:(1)历史地位:原本被质疑,日后才受考古出土肯定(即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挖掘)。(2)二里头文化:j范围-山西南部、河南西部k意义-其时代与范围,大致与文献中记载的夏代相符。l内容-大型宫殿基址、青铜器(礼器、兵器为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人类开始于元谋人,然后进化为北京人.山顶洞人,然后在长江流域出现了河姆渡原始居民,1000多年后在黄河流域有了半坡原始居民.紧接着在黄河流域又有了大汶口居民,至此后,进入夏朝,奴隶社会开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中国”一词的由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上传于||文档简介
&&“中国”一词的由来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礼仪的由来
中国礼仪的由来
学习啦【职场礼仪】 编辑:燕华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界认为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那么,关于中国礼仪的由来你知道吗?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中国礼仪的由来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的古代礼仪就已基本成型。到了春秋时期,更是由孔子集其大成,并发扬光大。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极大的促进了。而现在在人的眼中,人与人的交际应酬,不仅是一种出自本能的需要,而且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个人进步的一种必可少的途径。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交际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交流, 而信息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作为礼仪公司,我们将继续发扬和传播礼仪。
  首先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从内容上看,礼仪是由礼仪的主体、礼仪的客体、礼仪的媒体、礼仪的环境等四项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礼仪的主体是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礼仪的客体又称礼仪的对象,它是指的是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从外延上讲,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没有礼仪的客体,礼仪就失去了对象。礼仪的媒体指的 是礼仪活动所依托的一定媒介,进而言之,它实际上是礼仪内容与礼仪形式的统一。而礼仪的媒体是有具体的人体礼仪媒体,物体礼仪媒体,事体礼仪媒体等构成的。礼仪的环境是指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它可以分为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礼仪活动也受到环境的制约,所以根据适用范围分为政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几大分支。礼仪与其他的相比,礼仪具有自身独具的特征。表现在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传承性、变动性。
  礼仪在生活中,应掌握一些具有普通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就是礼仪的原则。其一、遵守的原则。在交际应酬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以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二、自律的原则。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和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组成。对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第三、敬人的原则。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与交往对象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这也是对待他人的做法一部分。对待他人的最主要的一条是,敬人之心长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人格。第四、宽容的原则。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待他人。第五、平等的原则。对任何人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待遇。第六、从俗的原则。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对客观现时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自高自大,要与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第七、真诚的原则。待人以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第八、适度的原则。注意技巧,合乎规范,特别注意把握分寸,认真得体。
  &读书是学习,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礼仪作为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是因为它具有多重重要功能。其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是一个衡量个人文明的准绳。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和应变能力,还反映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第二、有助于人们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在交际中,个人形象是很重要的。而个人形象包括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学习礼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个人形象,以礼相待,人家关系更加和睦,生活将变的更温馨,这时,美化自身便会发展为美化生活。第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在和其他人接触时,就不能不讲礼仪,运用礼仪除了让你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处变不惊之外,还能帮你更好地相对方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和善意,增进彼此的信任和了解。帮助你更好地取得交际,进而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的成功。第四、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般而言,人们的反映其素质,素质又体现于细节。反映个人教养的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中国礼仪之生活礼仪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月饼,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指祭门、户、井、灶、中霤(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霤、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霤、井的专祀,只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中国礼仪的由来相关文章:
本文已影响 人
[中国礼仪的由来]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813人看了觉得好
700人看了觉得好
953人看了觉得好
【职场礼仪】图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