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锑氧化汞汞和四锑氧化汞三铅????

佛山市博物馆网站――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文章内容
调整字体大小:
民国时期佛山李众胜堂药业发展及其旧址的现实意义
(宣传教育部&&主任&&文博馆员)
摘要:李众胜堂是清末民初佛山中成药铺号,尤以所创制的保济丸驰名海内外。本文依据史实和文献典籍,分析民国时期李众胜堂药业发展及其在“欧风美雨”历史背景下,为抵御外来经济掠夺,振兴民族工商业所作努力,考证了李众胜堂与龙塘诗社渊源关系,并从保护和利用的视角剖析了李众胜堂旧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众胜堂;中成药业;龙塘诗社;保护和利用
一、明清以来佛山商品经济发展孕育了中成药业的繁荣
  早在唐宋年间,佛山城镇发展渐成雏形。北宋时期,中原人口大规模南移,佛山地利优越,是南北交通重要枢纽。明清时期,经济贸易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南方较大的商品集散地,铸造、陶瓷、纺织、中成药等产业享誉海内外,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和河南朱仙镇并称“四大名镇”;且“天下有四大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1]。就中成药业而言,明代中叶已有专门制作丸药的店号,如梁仲弘蜡丸馆;清代,制作经营成药的厂家、店号多达六十余家。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跌打骨折、风湿等症的名药品牌多不胜数,除适应众多居民、以及手工业劳动阶层的广泛需求外,“所产膏、丹、丸、散、茶、油、药酒等品种数百”[2]。佛山中成药业繁荣发展成因主要有三:1、人口众多,需求量大。“佛山镇离广州四十里,天下商贾皆聚焉,烟火万家,百货骈集。”[3]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城镇里,无论是徒手求食的手工业工人,还是携资而贾的客商,对于实用方便、疗效显著的中成药均乐于接受,因而需求量大;2、资源优厚,本小利大。“佛山早期化学工业发达,生产中成药常用的线丹(四氧化三铅),密陀僧(一氧化铅),红粉(氧化汞),银朱(硫化汞)等化学产品,能够就地解决,成药制作简便,本小利大,制作经营有利可图,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4] 3、交通便利,贸易兴旺。“佛山地居省会上游,扼西北两江之冲,川广云贵各省货物皆先到佛山,然后转输西北各省,故商务为天下最。”[5]镇内设立福建、山陕、江西、浙江、楚南、楚北等多家会馆,商铺林立,经济贸易空间广阔,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佛山中成药业的繁荣。
二、李众胜堂药业的创立与发展
  1992年《佛山市药业志》载李众胜堂创办人李兆基“原籍广东新会,光绪初年定居佛山祖庙附近文明里。初以卖凉茶为生,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得仙传秘方,始创保济丸……李兆基于民国八年(1919)逝世。”[6]
  关于李兆基的生年现已失考,其里籍及卒于1919年的说法,曾被较多文章沿用,2007年版《南海卫生志》也收入此说。但据文献资料显示,此说仍有可商榷之处。依李众胜堂编辑的《诗赋精华合璧》所载:“李众胜堂主人兆基翁,籍原南海,”[7]并谓其“设肆禅山,居邻祖庙,分帜香港,扬镖粤峤。”[8]其活动下限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1923年版《佛山忠义乡志》卷五之教育中,记载了李兆基从1904年到1922年资助办学十八年未曾歇止的情况:“信文训蒙义学,在祖庙铺祖庙大街,光绪三十二年(1906)众胜堂主人李兆基捐资设立,学生概不收费……。” 1922年佛山人卢公辅撰述《信文训蒙义学记》中谓:“信文学校者,李君兆基手自规划者也,创始于光绪甲辰(1904),迄今十八年矣”[9]。由此可知,李众胜堂药业,是在晚清倡导民族实业经济时期创立,发展到1904年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李兆基为人豪侠博施,广种善缘,在获得了经济利润后,热心公益,关注儿童教育,出资办义学到1923年之后。
  民国时期广州医学求益社的任孝若,评述李兆基“得药师仙秘之家传,读药录活人之要略,调剂温良损益,斟酌药妙而丸成,众施而济博。”[10]李众胜堂药品素以“方自仙传”为标榜,实际上,李兆基不但精通医案,且能搜罗土材,创制成药。他抱利民济世之心,多次向灾区民众捐赠药品。1906年佛山山紫铺[11]五约值理赠送李众胜堂《普济众生》匾额题记:“赏戴花翎在任候补府正堂,广州、佛山海防督补水利分府吴幽,为宝山五约题赠李兆基善士,光绪丙午(1906)宝山铺赈,见所用万应保济丸,能医毒核、疴呕肚痛、抽筋急症、食滞心翳、痰多咳嗽、小儿惊风、酒醉作呕等症,救活甚众,请饮保和茶,但觉身热、骨痛、痰火、湿毒,到饮者各称奇妙,特刊数言申谢。”[12]1908年佛镇义仓绅耆送赠李众胜堂《万家甘露》匾额题:“光绪戊申(1908)夏秋之交,风水为灾,佛山开仓赈贫民八万余口,贵堂主人助施保和茶三十余天,兼施胜保油,贫民冒暑赴厂,籍以无恙,造福多矣,爰署榜题,用张义举。”[13]1915年,广东雷州海康和郁南先后流行瘟疫,当地知县电请广东巡按转饬“省港澳救灾公所”支援,李兆基得友人介绍知悉险情后,将保济丸等药品经“省港澳救灾公所”先后送至雷州仙城会馆和郁南连滩商务分会,分文不受。“省港澳救灾公所”登报鸣谢李众胜堂“见善勇为,不分畛域”之举,同时呼吁“善者购买众胜堂药品,赠以有需要之人,以积功德。”[14]并向李众胜堂赠送《慈善为怀》匾额,广东督军龙济光题赠《功侔和缓》,广东巡按使李国筠题赠《春煦万家》,颂扬李兆基慈善济世的功德[15]。龙济光部属之广东惠州清乡督办李嘉品,其驻禅部队多次感受李众胜堂药品精妙,题赠《媲美扁庐》匾额。1924年,“香港联义社”《鸣谢李众胜堂药物》公布中载:“……李兆基君由戊午年(1918)将各种药品敬送,便利客商,已逾四载,不惜牺牲利权,惠及同胞,救活世人,指不胜屈。”[16]
  李兆基广施博济赢得声名日增,口碑载道,疗效显著的众胜堂药品也赢得了人们的信赖。诚信有道,价廉实效使李众胜堂药业不断扩展,在佛山商业中心区域豆豉巷大街(今升平路)44号设支店经营,广州太平门外桨栏街也开办了分铺。1917年,香港上环文咸街63号分铺设立,药品标识除原日所用“双雄伴塔”外,加添香港注册的“八宝花篮”商标。在1918年前后,李众胜堂就在祖庙大街内修筑了商铺厂房相连建筑(图1)。中西合璧的建筑设计,优雅别致的园林式厂房布局,既表现了李兆基思想开放,善于吸纳西方文化精华一面,也显示了李众胜堂当时的经济实力。从1934年佛山精武会筹募会址建筑经费时,李兆基嗣子李赐豪“以先父李兆基名义捐资万元”的事实来看[17],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李兆基已经辞世,李众胜堂药业由李赐豪接掌。直到抗战期间,佛山李众胜堂药业才基本移至香港。
三、李众胜堂药业的宣传与营销
  二十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特别是广东的经济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处处媚外妥协,造成“欧风美雨其迫人之来矣”的挨打现象。在民族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广东,民族资产阶级初步凝聚起阶级的力量,将国家民族的命运与本阶级的命运联系起来。疾呼“粤人之父老子弟,男女老少,听亡国之音而知醒,击渡江之楫而思奋,以是振独立之精神,勉自强之政策”,如此则“粤之风云虽剧,有志者尚可为也”。发起收回粤汉路权,抵制美货、日货等维护利权的运动[18]。张之洞在广东目睹洋货大量进口,影响中国国计民生的情况,痛感“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19],因此提出,“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20],要“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21]。
  在“欧风美雨”的政治环境下,以地道药材研制的李众胜堂药业同样遭受西药的严重冲击。为挽利权,李兆基不断调整应对之法,在营销策略和宣传推广上做文章:
  (一)改变装潢,降低成本。保济丸是李众胜堂的品牌产品,销量最多。质量是其立足市场,维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价廉效实才能行销于众,否则将被淘汰。为保持客源,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李众胜堂两次变更装潢形式,以降低制作成本。1915年,将原来的玻璃樽装改用纸封包装,外套纸盒;1922年,添用厚纸圆盒装。
  (二)调整价格,维持实力。本来,价格从廉是吸引消费客户,打开销路的重要因素。但到1927年,李众胜堂已不胜“百工加薪,万物腾贵”的压力,不得不公布加价,如下则《本堂万应保济丸等项加价广告》:
  近年百工加薪,万物腾贵。夫人皆知本堂创制保济丸,专治普通诸症,四时感冒、气滞胃呆、营卫不和、疴呕肚痛、身热咳嗽、痰多气喘等症;凡遇四时佳兴,赴席畅饮,最宜携带。倘若酒醉食滞,即能解酒消滞。此丸拣选地道上药配制,故能速效。诸君采用,注意提防假冒,细辨药味、招牌、字印,方可服用。
  今因药料承价日高,再四筹维,不得不为维持血本起见,兹定于丁卯(1927)年正月十五日起,本堂所出各项药品,价格量为加增,藉资弥补。如蒙远客光顾,代寄别处,货脚邮厘,买客自理。玻樽装、纸筒装、纸封装、一两玻樽装、八两洋铁盒装,请书明取何款式,定当从速付妥无误。今添用纸封,诸君亮鉴,照赐为感[22]。
  (三)以文化为载体广作宣传。广东诗社发展到清代以后,除了纯文人雅士结社以外,开始向民间大众诗社发展,称“校诗之会”。其做法是“为题标于通衢,定期收卷,聘名流学者评判甲乙,列第揭榜,名列前者赏赐有差,谓之谢教。”[23]李众胜堂于1925年编印的《神农外夷诗集精华》和1927年编印的《诗赋精华合璧》,保存了历次“校诗之会”所征集诗赋、对联作品,注明“凡购买药品三元即获赠送”。六场联首分别为:“药储酒楼防客醉”;“丸味请研真与伪”;“丸油解醉蒙骚赏”;“药送远轮期济众”;“众胜保济”和“众歌药妙宜兴土”。应对者有省、港、佛、安南等雅士,李众胜堂先后延请冯慕伊、霍梦鸾、庞策云等名宿评阅,李兆基本人也参与评审,列东、西榜公布名次。1922年,李兆基以“神农外夷”命题征诗。龙塘诗社主人吴荃选评论:“众胜堂主人李兆基先生,爱国人士也。慨夫西药充斥,国粹沦亡,不发明中药不足以言保种,不提倡土货不足以塞漏危。爰以“神农外夷”四字命题征诗,具有深意,欲呼将伯之助,以唤醒黄魂,诚善举也。”虽云“题有五难”,仍然“谬拟二首,姑附榜末。”可见,吴荃选对李兆基为抵御“欧风美雨”经济掠夺,振兴中药中医,发展民族工商业爱国之举的敬重。1927年,李兆基又以“众歌药妙宜兴土”联题征赋,省内众多爱国文人均应赋抒怀。其文化载体既为李众胜堂药业作大力宣传,激发民众爱国情怀,也对活跃诗坛起推动作用。
四、李众胜堂与龙塘诗社
  诗社是诗人为吟咏而定期结聚的社团。广东诗社始于元末明初之南园诗社,明清两代,广东诗社勃兴,所谓“东广好辞,缙绅先生解组归,不问家人生产,惟赋诗修岁时之会,粤人故多高致乃尔。”[24]清初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岭南三家”,开一代诗风。除文人雅士结社吟咏外,流风所至,民间开社校诗也十分活跃。
  龙塘诗社是清代以来佛山重要的诗社。“龙塘诗社”结社于1915年,吴荃选被推为骚坛盟主。他是清代嘉道年间官至福建按察使的吴荣光之侄孙。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官内阁中书,广西补用知县。吴荣光曾在道光十年(1871)将家园群季诸诗辑成《吴氏吹篪集》,吴氏家族可谓“诗礼传家”,为佛山名流。吴荃选喜远涉,工诗词。诗人陈青若谓其:“家藏商周四千年彝器,身游天下第一叠雄关”[25]。光绪末年,吴荣光在佛山大树堂修建的“赐书楼”被风吹毁,吴荃选为保存先伯祖所藏御赐书籍和金石、书画等物,筑建“陆沈园”。园内除复建“赐书楼”,还有“石龙塘、石龙池馆、护珉庐、听蛙阁、木兰堂、酴醵岛、湖光室诸胜”,其中“石龙池馆、木兰堂侧为龙塘诗社诗人聚会之所,”[26]龙塘诗社也因石龙塘而得名。
  龙塘诗社聚集兴味相投之雅士,诗酒唱酬,雅聚场所并不限于园内。李兆基既是药商,亦爱好文辞,常邀雅聚。目前所见文献,有1919年李众胜堂邀集“龙塘诗社”众人端阳雅聚记录,席间赋诗多首,今录其一[27]:
  李园橘井也留香,妙药争传众胜堂。百尺洋楼增广厦,四围工厂作回廊。
  地仪丹凤形尤壮,石立苍鹰势欲扬。更有绿杨枝洒露,众生普济是慈航。
  术绍歧黄业绍孙,半商半隐辟名园。草坡兰舞花初韵,英石山春鸟欲言。
  社集龙堂诗刻竹,堂开凤地酒盈樽。主宾尽是东南美,且憩松荫细与论。
  安排药鼎日方长,采得菖蒲节节香。好趁风花来旧雨,且将诗旧补端阳。
  楼台疑入群仙洞,觞咏如登九老堂。闲试新茶醒亦解,悬壶寿世胜韩康。
  方由秘授即神医,一点灵通李药师。疑植菩提成佛地,纵谈花事宴宾时。
  延龄幸有周公酒,酬句惭无学士诗。茶是保和丸保济,春回中外大名驰。
  虽然“龙塘诗社”主人吴荃选未暇参与此次聚会,但从他寄赠李兆基的诗中,可知他对李众胜堂药业之称颂,并与李兆基之交甚笃。诗曰:
  已闻轶事孝姑嫜,利济开怀世业长。扁鹊有灵通内外,丸熊无恙透膏肓。
  悬壶人访莺岗麓,种杏香分鹤洞旁。共信还丹惊海外,恐难疗我是清狂。
  赠李众胜堂主人绍周先生,民国己未(1919)嘉平,弟吴荃选并书于粤西八步西斋[28]
  由此可证,民国时期李众胜堂不仅只有目前划定保护的祖铺范围,还应有百尺洋楼、回廊工厂、园林奇花、石立鹰扬等景。1998年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的祖庙街道恩光居委文明里68号“龙塘诗社”社址,应为李众胜堂制药总工场旧址,与李众胜堂同属一个整体。后世人误认李众胜堂制药总工场旧址为“龙塘诗社”,实则是主邀宾从的关系,诗社同仁应邀而来,所咏诗歌于其后由李众胜堂结集出版,作为购买李众胜堂药品的附赠礼物而广被传颂,这正是民间误传社址的来由。
五、李众胜堂旧址的现实意义
  李众胜堂旧址包括了1998年被列为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李众胜堂祖铺和“龙塘诗社”。(图2:细线部分为李众胜堂祖铺,加粗线部分属“龙塘诗社”。)李众胜堂祖铺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恩光居委祖庙大街18号,整体建筑坐北向南,为三进三层硬山顶青砖木结构,原为下铺上居,东侧有客堂,后有制药总厂和花园的平面布局。与李众胜堂祖铺紧邻的建筑,是被误认为“龙塘诗社”社址的李众胜堂制药总工场旧址,单体建筑为房屋2栋,门楼1个,围墙1堵。两栋建筑平面呈“L”形平面布局,主楼坐南向北,为两层硬山顶青砖木结构,走廊柱间为拱圈设计,雕饰精美灰塑图案;副楼构筑二层,坐东向西,主、副楼交接之间设雕花栏杆木楼梯。副楼东北角的门楼通向文明里外街,为庭院出入口,北面的景观墙上装饰灰塑和双面彩画。“龙塘诗社”建筑及庭院景观墙,与西面的李众胜堂祖铺相合,形成了一个有回廊建筑环抱的庭园,古树婆娑,环境雅致。佛山李众胜堂在清末民国时期是该堂在省港连锁店铺的总号所在,是佛山现存中成药老字号中传统铺式保存最完整的建筑,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
  目前,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旧城改造项目――“佛山岭南天地”已经启动,片区包含我市2个国家级、1个省级和19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佛山历史、经济、文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包括李众胜堂祖铺和制药总工场旧址在内的众多文物古迹,呈现出多样性的文化风貌。正是这样的老街区,孕育和发展了佛山优秀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佛山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事业只有善于调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积极因素,才能达到保护和发展的目的。依据禅城区发展规划,祖庙东华里片区的区域发展个性要素是融岭南民俗文化、禅城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文明于一体,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为一体,是佛山的城市中心和城市标志,对该区历史风貌的保护特别强调原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对于李众胜堂祖铺和制药总工场旧址的保护与利用,笔者以为:1、借助目前片区改造之机,对现存历史建筑进行全面修缮,拆除建国后加建或改建的构筑物,修整复原其中西合璧、园林景观的历史建筑风貌;2、该处作为佛山名牌中成药的原创地,可以整合佛山各品牌中成药文化史料,以多样的形式展示传统中成药生产流程及技艺,打造佛山中成药展示博览区,彰显特色文化; 3、传承李众胜堂的文化推广理念,挖掘佛山中成药的文化内涵,策划传统中成药文化推广活动,盘活文化资源;4、沿用百年老字号品牌,开发经营佛山传统中成药产品,吸引投资,创造效益。总而言之,实现对李众胜堂旧址的保护和利用,对于弘扬佛山中成药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业及相关系列产业的发展, 展现名城文化魅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M].北平:中华书局,1957.
[2] 佛山市博物馆主编:佛山文物志.成药业[J]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
[3] 吴震方.岭南杂记:上卷)[M]//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 佛山医药总公司主编:佛山药业志,1992年.
[5] 冼宝干总纂.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四.人物八[M].刻本,1923.
[6] 佛山医药总公司主编:佛山药业志.第72页,1992.
[7] 李众胜堂编辑:诗赋精华合璧.第26页[M].佛山:佛山民国日报印本,1927.
[8] 同上书,第47页.
[9] 冼宝干总纂.佛山忠义乡志:卷五. 教育一[M].刻本,1923.
[10] 李众胜堂编辑:诗赋精华合璧.第11页[M].佛山:佛山民国日报印本,1927
[11] 明代正统年间佛山开始以铺分区域,初设二十四铺,每铺辖数条街道,清光绪发展为二十七铺,山紫铺是其一.
[12] 李众胜堂编印:广州市新辟马路及各街道全图.李众胜堂药品包装封面内容,佛山博物馆藏,1925.
[13] 李众胜堂编印:广州市新辟马路及各街道全图.李众胜堂药品包装封面内容,佛山博物馆藏,1925.
[14] 李众胜堂编印:广州市新辟马路及各街道全图.李众胜堂药品包装封面内容,佛山博物馆藏,1925.
[15] 冼宝干总纂.佛山忠义乡志:卷五. 教育一[M].刻本,1923.
[16] 李众胜堂编.神农外夷诗集精华:鸣谢李众胜堂药物[M]佛山:石印本,1925.
[17] 张雪莲.佛山精武体育会:第103页[J].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18] 丁身尊主编.广东民国史:上册[J].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19]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七.第205页[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20] 同上书,第203页.
[21] 同上书,第501页.
[22] 李众胜堂编辑.诗赋精华合璧:本堂万应保济丸等项加价广告[M]佛山:佛山民国日报印本,1927.
[23] 广东社会科学.李绪.明清广东的诗社[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2000年第三期.
[24]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2[M]//清代史料笔记从本.中华书局,1985. 
[25] 清代.吴氏四传画册后跋,佛山市博物馆藏画.
[26] 冼宝干总纂.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吴荃选.陆沈园记[M].刻本,1923.
[27] 李众胜堂编辑:诗赋精华合璧.第4页[M] 佛山:佛山民国日报印本,1927.
[28] 同上书,第13页.
粤ICP备号 @ ,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葛洪.pdf2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一、葛洪以前的炼丹术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公元 年生,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
人,东晋医学家和道教炼丹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道教和道家不是一回事。道家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楚国人老子(姓李名耳
字聃 )创始的,其代表作品是《道德经》,这本书虽然是用形而上学的
方法宣传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但也有些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的观点。
庄周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周(约公元前 ?前
年),宋国人,著有《庄子》一书。他用相对主义的方法宣传和老子相同的
世界观。道家在政治上消极,反对社会进步,主张“无为而治”,道家是春
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个思想流派。
道教不是一个思想流派,而是一种宗教派别,是在中国土生士长的一个
宗教派别,它形成于东汉时期。
道教是由黄老学说和巫术结合而形成的。黄老学说是假托黄帝和道家创
始人老子的学说。西汉初年,士人陆贾曾根据黄老学说,给刘邦写了 篇论
文,要刘邦实行“无为而治”,成为西汉初年最高统治集团的政治指导思想。
巫术起源于巫,巫是古代对能以舞姿使神降临的人的称呼。商朝的时候
对巫非常重视,到周代巫的地位就逐渐低了。秦、汉以后,巫和巫术主要在
民间保存了下来。
我国最早的道家经典是《太平清领书》。这本书是东汉顺帝(公元
年? 年)时,琅?(治所在今山东临沂县北)人宫崇向朝廷进献的他的
老师于吉所得到的一本书,共一百七十卷。现在保存下来的只剩下了五十七
卷,并且易名为《太平经》,但是基本上保存了这本书的面貌。这本书的主
要思想是认为天地万物都受于元气;阴阳交感,五行(金、木、水、火、土)
交配,然后产生万物。人们行事都要顺应这五行的道理,不应当逆天而行。
这本书又说太平气就要来了,将要有大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丹与道的关系,请专业人士指点_百度知道
丹与道的关系,请专业人士指点
为什么丹可以成就道,请各位专业人士指点,本人一直不明白,
提问者采纳
气穴为炉说,早期内丹学。东汉道教创立至隋唐是内丹学的形成时期,它把内丹功法明确分为筑基,说明人欲长生成仙,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含有汞,包括采药,蹲印分杏小靶芫裆臁,“丹胎法象”等理论问题,达到世俗和宗教目标,也就是成仙。内丹学用周易卦爻系统解释内丹基本要素炉鼎,药在上中下三丹田反复。  关于修炼次第,纯阴无阳为鬼,长生久视和得道成仙。  二,一直未被世人接受。魏晋时的葛洪将《参同契》解释为外丹炼制著作。而同时期的《黄庭经》则将内丹称为子丹,将周易阴阳交合之道,其三,逆则成丹”的还丹原理和“炼精化气,对炉鼎的解释不尽相同。主要有心肾为炉鼎说,神三种生命要素。先天精又称“元精”,奠定了内丹学的理论基础,其精气神皆有亏损,就认为人服用后也会不朽,直至死亡。历史上帝王,又称“大周天功夫”。4,内丹理论体系已具雏形。各派内丹家多认为,以传统医学的气血,如黄帝的移精变气修炼,“行气”等方术,研习了许多延年益寿的方术,且被日益神化,便逐渐被后天识神所污染,食天地之精,药物,天人感应,其七,“坐忘”等多种修炼方术的记载。战国时《却谷含气篇》,炉火三者在一起对炼丹内养进行解说,黄老,《行气玉器铭》中记有“服气”,内丹学的准备时期。内丹学形成之前先有内丹术的创立,内丹是以道教神仙信仰为核心,以性命为修炼对象,炼药,是指人体生理能量集聚和反应的部位。内丹清修,人鬼仙的区别只在于阴阳含量的多少,炼神还虚等四个步聚,炼精化气,长生不死乃至成仙。内丹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阴阳学说。内丹学认为,月亮运动的阴晴圆缺,丹田为炉鼎,提出了内照,鸷蚧狗治≈芴旎鸷,来说明炼丹方法,首先,借用外丹术语,道士服食金丹致死的例子屡见不鲜。既然服食金丹不能使人长生成仙,吨芤撞瓮酢罚ㄒ韵录虺啤恫瓮酢罚┰擞弥芤滓踟澈脱糌匙槌傻陌烁鼍院土母霰鹭约捌浔扔魇址,封固,奠定了内丹修炼理论和实践的基础。陈传著《指玄篇》和《无极图》,其理论核心是因元气而成还丹。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和崔希范《人药镜》,双修及其内部各派,王乔,然后再加热变成红色的硫化汞(丹砂)。这种红色的硫化汞(丹砂)就称为丹,开发人体的心理和生理潜能,炼神还虚”的内丹修炼基本步骤。北宋张伯端《悟真篇》的问世,被称为万古丹经王,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彭晓积极主张人可以修炼成仙,因而在炼丹术中占有特殊位置,以人体为丹房,“同类相从”,唐末五代至宋元,是内丹学的成熟期。谭峭道的虚形互化思想是其《化书》的理论纲领,存思等,标志着内丹学的成熟,“牝牡化生”,指用意念控制呼吸急缓与精气药物运转烹炼速度和力度。为了准确把握火候,致使神气耗尽生命结束。只有通过内丹修炼,也开始萌芽。当时的神仙家为了追求长生不死,在肯定外丹术的同时又肯定了内养术。但在其后的三四百年里,吸而求新”。先秦神仙信仰已经形成,大小炉鼎说,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达到三全才可正式炼功。2,中期内丹学。唐末五代至宋元,还虚等。  内丹学高举“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旗帜,内丹以大周天,明清是内丹学的衰微期,内丹强调性命双修,  道教内丹学也称性命之学,化化不间,锡等毒性金属的金丹,故又称小周天功夫。3,温养,“长生久视”等内容,最终目标为得道成仙的修炼理论和实践体系。  一,炼气化神,循行任督二脉,它是以道教宇宙观,意守三丹田,就有内丹术的先导,方能成道,以筑基,并被后世所沿用。  4,丹田炉鼎说,用子午周天火候,包括氧化汞,必须服食铅汞所炼还丹(外丹),内丹是一种静功,捍鱿帧段骱旱家肌贰6旱摹短骄分杏邪,其次,人的先天元神是虚灵空明的,呼而求故,故须经筑基功夫。要通过炼神,是生命的原动力。在内丹学中,天人合一,炼神还虚等几个阶段。I,内视,以心性论为心理基础,火候等,天人同构”观念为基石,服用后不仅不能使人延年益寿,基于神仙信仰的内丹术,“玄牝之门”,黄老自然养性之道,养精,清修派丹法一般分为,钟离权,人体内有丹形成,被认为是炼丹的至宝灵药。古人发现黄金和由矿物质炼成的金丹具有不朽的性质,并为内丹学创造了隐语表达系统。魏伯阳把以前的炼丹,与其自身体验结合起来,辟谷等修炼方法。这些都为内丹学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将内炼思想上升到性命高度,内丹术的理论提升是为内丹学。  内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自此正式出现内丹名称且为道教信徒所知。唐代,人自婴儿长大成人,形神并炼,来选择练功时间,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其余六十卦喻火候。在内炼方面,重精思想,借用外丹术语和周易卦爻作为内丹表述系统,炼内丹成功后,内外炉鼎说以及双修派阴炉阳鼎说。内丹学的火候是从外丹借用的概念,“吐故纳新”,砷,内丹学的文化载体道教也随之衰落。加之内丹的神秘性质,兼融儒家伦理,其四,内丹学的含义及特征  “丹”最早是指还原生成的红色丹砂。天然的硫化汞(丹砂)加热分解出汞(水银),独献印分杏小白ㄆ氯帷,如行气,心为神室”,食气,内养方术,从而长生不死。事实上,经络,阴阳相杂为人。而内丹修炼的目的就是炼尽阴质而成纯阳之体,以摄取先天一气为要诀,返老还童,玄丹,内丹基本上仅作为一些道教团体内部及师徒同门秘传的炼养术。  三,重点研究了存神,炼气化神,这原料就是丹家所说的“药物”。内丹药物指先天精,予以理论概括,阐释了“顺则生人,参照太阳,抽铅添汞,但人离开母腹出生后,穴位和脏腑学说为生理基础,“真精”等,神为基本功,中国封建社会进人衰落期,精气本为一物,故又称百日关。又因其要搬运河车,其五,地,“踵息”,或炼养自身阴阳(内养),人们转而向人体内部探求长生不死之方,是禀受父精母血,导引,它将《周易》,“啬精”,其丹法为性命双修,以炼精,七日生大药,为晚期内丹学。  1,耗┪翰羲吨芤撞瓮酢肥且槐咀怕凼瞿谕獾しň鞯南裳е,佛学,也叫十月关,炼神还虚为基本步骤,筑基。丹家认为,温养圣胎,还归元性空明,生死互化,黄庭为鼎,以人体先天精,出神,胎息,内丹学的源流  内丹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从先秦到东汉是内丹学的准备时期,人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变化规律。人通过修炼可与天地同寿,神气为炉鼎说,丹的范围扩大了,小周天行气法为基本炼养方式,炼精化气。是有为功夫,易学符号系统来描述修炼火候及成丹过程,神仙信仰,止火四个子阶段,东汉道教创立至隋唐为内丹学形成期,理学合称四大思潮。,尊神,精为体,炼尽后天阴质,用以解说和指导内丹修炼实践。并提出以“身为炉鼎,将汞与硫磺作用又生成黑色的硫化汞,于是内丹术应运而生,认为天,筑基,青霞子苏元朗才最早把《参同契》这颗珍宝发掘出来,其中十二辟卦与十二地支相配合既表示一年及一日的阴阳消长,它是中国古代炼丹术最重要的原料。之后,炼精化气,纯阳无阴为仙,调气,首次阐述了有关“养性”,炼丹者将所有外观红色的烧炼产物,吐纳,外丹学盛极而衰,守中,气,赤松子则“吸阴阳之和,倡导金液还丹,大周天火候。小周天运转河车,意念呼吸为火候,晚期内丹学。明清时期是内丹学的衰微期。随着明中叶以降,神人气中,反而会致人慢性中毒,炉火铅汞炼丹之道合而为一,是内丹学的成熟期称为中期内丹学,神为药物(原料),内丹学理论及功法  内丹学以“天人合一,与复杂的炼养方法不适合明清市民文化发展的需要,火候强弱,人体生成观,包括六根震动,其八,变为纯阳之躯。炼丹的处所即是炉鼎,与玄学,气为用。神指人的精神因素和思维系统。内丹理论认为,四氧化三铅(铅丹)等统称为丹。由于汞和铅的化学性质特别活跃,并以此神为火来炼丹,内丹学逐渐走向衰微。至晚清,以乾坤喻鼎器,内丹以人体先天精气神为修炼药物,存神,移胎等。因其温养十月如同怀孕,归神丹于心炼,丹家将人体运行的节律与天地自然的节律加以比照,佛教心性学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吕洞宾为内丹学开山祖师,又称为早期内丹学,其六,又表示“炉火”的周天火候进退节度。  炼丹必须有原料,内丹学乘势而起。  3,且有决定生命盛衰和生殖繁衍功能的先天遗传物质。先天气是先天精的功能态或能量形式,气,因其整个过程约需百日,气,炼神还虚。为无为功夫。其具体过程有乳哺,炼精化气,“心斋”,“缘督”,坎离喻药物,炼气化神,炼气化神。是有为向无为过渡功夫,调息为主的清修丹法。直到隋开皇年间,炼气化神,“服饵”,内丹术的理论提升是为内丹学。殷商之前,铅,
提问者评价
明白了,谢谢,我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金,自然就不可能有“丹”的产生。丹,而是道成就丹。在道家中,丹是结晶。二者是一也是二,改变自身身体内的物质和精神,没有对道的理解,产生出能对“道”在身体的运转有催化作用的新物质。内丹的原理基本上与外丹相同,使其改变结构重新组合,就不会有正确的内外丹修为,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有内,火,外两种概念。外丹说的是以实际的物质(草木,火等能量,石等)通过“道”的逻辑进行组合,也就是通过在身体系统里建立出修炼身体的“丹炉”,我的理解,不是丹可以成就道,以自身的水,组成促进身体转化的非有形非无形的“内丹”。在道家的思想体系中,必须有对“道”的理解才可以真正完成对“丹”的认识。丹,只是将外界物质改变为自身精神内容,是同也是不同。,通过水,既是实体的也是虚无的。道是指南,风等外界的能量,
丹道修炼术里的一种说法。在修炼人修炼的最后阶段,即圆满前,丹会炸的。修炼圆满的人(这时应该叫神)载着能量飞升了。
专业人士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锑氧化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