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如何解释物竞天择 优胜劣汰汰

重庆智齿能拔吗
每个人长智齿的年龄都不一样,有的人早,有的人晚。智齿正常生长的人还好,而智齿阻生、倾斜的人,会导致蛀牙、发炎等问题,引起智齿反复疼痛。那么智齿能拔吗?
【智齿有什么保留价值】
其实,智齿是一颗被淘汰的牙齿,是优胜劣汰的选择。智齿不再承担咀嚼功能,却会在某个特定时期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打扰口腔的平静:牙龈红肿、智齿冠周炎、智齿蛀牙等问题屡屡出现,严重的半边脸都被智齿折磨得肿起来。【智齿能拔吗】
医生指出,智齿可有可无,当出现智齿阻生,带来一系列牙疼、肿痛、炎症问题时,智齿没有保留的价值,留下来反而是留下无尽的折磨。【智齿拔除会有什么危害?】
医生都本着能不拔决不拔的态度,但是对于智齿所有的医生一致的统一:及时拔除,免受智齿折磨!口腔医生指出,现在拔牙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除非是非正规、忽悠人的没品牙医帮你拔智齿,不然没有什么危害,也不会影响你的任何牙齿功能。
牙医指出,拔牙也有过医疗事故导致面瘫,所以需要智齿拔除的朋友一定要选择专业正规的口腔医院拔牙。 【不痛、无害、快速愈合的拔牙术】说到拔牙就想到冷冰冰的器械、不由得牙疼一阵?现在拔牙迎来无痛时代,拔牙更加人性化、舒适化,牙博士口腔即刻拔牙技术,全程无痛舒适、创口较小,快速愈合恢复,拥有省会较好的消毒系统,让你拔除智齿安心放心。勇敢正确的处理智齿,你已智慧成熟! 温馨提示:重庆牙博士口腔医院作为您最贴身的口腔医生,是你保护牙齿的最终选择。若有口腔疾病问题或者是想了解更多的口腔知识,请与我们联系:热线电话:023&#09在线QQ:医院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正街(杨家坪公交站旁)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cqis07]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孩子舌苔厚发白而且还发烧,是怎么回事孩子舌苔后发白而且发烧,是怎么回事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中医黏膜科华红医生明确表示,舌苔是不可以随便刮的.华医生告诉记者:舌苔是指覆盖在舌面上的一层薄垢,是中医舌诊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舌苔的质地和颜色...
舌苔发白。宝宝有点上火了,在平时的话,尽量少给他吃油腻的东西多喝水多吃水果。
舌苔厚实上火了平时可以喂点水果汁我就喂水时给宝宝加一点清火宝还挺管用的
答: 宝宝头上长脓包怎么办,怎么回事呀,一直都很注意宝宝的卫生呀。
答: 六种蔬果最能防治咳嗽
   搜狐社区 
  1.柚子
性味甘、寒。含柚皮甙、枳属甙、新橙皮甙、胡萝卜素、维生素C、B1、B2、烟酸、钙、磷...
答: 您好,宝宝的黄疸目前考虑生理性的。宝宝目前正处于生理性黄疸高峰期,通?嵩?-3周自行消退,暂时可以不用药。加强喂养,让宝宝多排便,多喂糖水,有助于退黄。如果14...
答: 个人体质不一样,怀孕反应也不一样了。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何新:人类的起源与华夏种族的形成
我的图书馆
何新:人类的起源与华夏种族的形成
一、现代人的起源&&&
(一)中国人的起源问题。中华民族是一个晚近的概念,指现在世界上的全体华人。中华民族的前身是华夏种族。4000年前的夏民族与更早的华胥民族,是华夏民族的前身。关于中国人的起源问题,考古界的争论很多,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人的祖先是北京猿人,后来又有遗传学家提出中国人起源于非洲。本文对有关理论尝试作一梳理。&
(二)现代人的诞生&&&
1、现代人的起源。人类进化的最近一个阶段,是包括现代人在内的智人阶段。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约25万~4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晚期智人在解剖结构上属于现代人,大约是在距今四五万年前开始出现的。在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分布范围扩大了,从旧大陆到达了澳洲和美洲。这样,由现有发现的化石来追溯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已可以循着由近及远的序列,从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直立人—能人,一直追溯到南方古猿。比南方古猿更早、形态更原始的人类的早期代表,则还在探索之中。
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的起源。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目前并无太大争议。而对于智人的起源,学术界则存在两种假说。智人是人类进化的最后一个阶段,晚期智人的形态已经与现代人基本一致。目前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即非洲是现代人的故乡;还有少数科学家则支持“多地区进化说”,即认为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1987年,美国科学家华莱士和威尔逊分别带领两个实验室通过检测细胞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发现,现代人可以追溯其祖先到大约15万年前住在非洲的一个女人。之后,一部分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并在同一时间由穴居人类演变为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人类。这一观点至此成为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科学》杂志上公布的文章,剑桥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对现代人类从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人口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距离埃塞俄比亚(非洲东部国家)的人与埃塞俄比亚人间呈现出很小基因变异性。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路线上,基因多样性的特征表现不明显,没有出现大量的基因中断。这就进一步证明了现代人“非洲起源说”。
2、现代人的形成。现代人,即人类进化史上的最新阶段--晚期智人。对于晚期智人的由来,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而且直到今天也不能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如果我们将西欧典型尼安德特人与克罗马农人,或大荔人与山顶洞人的头骨放在一起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典型尼人的头颅又长又低,两侧突出,脑后枕骨像是一个外伸的凸起,额骨向后倾斜,显得很平坦,眉嵴骨十分厚重。然而克罗马农人的头颅很高,胸后枕骨较圆,头骨两侧较垂直,额部也垂直,显得很高。眼眶上没有粗大的眉嵴。脸部的差异也很明显,尼安德特人脸面向前凸出,长有一个很大的鼻子以及硕大而无下颏的下巴。而克罗马农人脸面平,鼻窄,下巴颏突出,已与我们现代人完全一样。
在19世纪,大部分人类进化学者并不将尼安德特人看作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因为尼安德特人的体质特征过于类似“猿”。当时的观点是将克罗马农人以外的其他化石人类,如中国猿人、爪哇猿人以及尼安德特人都看作是灭绝的旁支。然而到了本世纪20年代,学术界则开始认为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
但在30年代,1932年发现的斯埋汉姆头骨和1935年发现的斯旺斯科姆头骨使一些学者认为晚期智人早在尼安德特人之前已经出现,所以尼安德特人应是演化中的一个旁支。这两具头骨显示出有较圆的头颅和较高的颅顶。虽然今天大家都承认这两具头骨上直立人的性状仍很明显,但是在当时却形成了一种叫“人科灾变说”的理论,认为以这两具头骨为代表的晚期智人大约在20万年前已经出现。可是他们受到尼安德特人的压制,因为尼安德特人在体质上更加适应严酷的冰期气候,而体质形态上更为进步的晚期智人只是生存在亚洲一些较为温暖的地区,逐渐发展出更为进步的技术和文化。大约在3.7万年前,他们返回欧洲取代并消灭了尼人。
“非洲起源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被称作“夏娃假说”,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80年代以后由于对各大洲现代人DNA序列的研究而得以盛行,之后得到许多考古学家、遗传学家及分子生物学家研究结果的证实。支持该学说的研究者认为,现在世界各地的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不是由当地的古人类直接进化而来,而是来源于10~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共同祖先,该祖先其后向其他大洲扩散并先后取代了当地的古人类。通过对最近几年有代表性的几例DNA、Y染色体的SRY及YAP区DNA序列、X连锁基因(Xq13.3、PDHA1)及常染色体控制区基因(Mx1、Ede、Ecp、Mcir和Ms205)的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统计学分析认为,非洲人对现代人类基因组的贡献是通过至少两次向世界其他地区的领域大规模扩张而完成的。
体质上完全具现代性状的人类确实在7万~8万年前已出现在非洲,他们的扩散是通过基因交流和人口迁移来完成的。&
二、现代人的迁徙
&&&(一)现代人的迁徙
1、迁徙的路线。10万年前有一批非洲人离开非洲大陆,现在所有非非洲人都是他们的后裔。10万年前也许是我们祖先最早离开非洲的时间,此后人类陆续离开非洲,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大规模迁出非洲大陆。
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的路线究竟怎样,还是个未解之谜。如(图一)所示,传统学说和基因学推测,人类大约在一万年前由于自然灾害被迫大规模迁出非洲,对盐的需求使得人类必须沿海岸线迁徙。当越过红海和阿拉伯半岛来到伊朗高原,人类文明得到了了进一步发展,于是一部分向欧洲进发,另一部分继续沿海岸线迁徙来到印度和缅甸。有一部分沿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边缘向北来到黄土高原,他们依靠盐碱地和盐矿获得食盐。另一部分则向东来到南海边,并继续向北达到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甚至越过白另海峡到达美洲。在东南亚,有一群擅长航海的人,他们驾驶独木舟来到澳洲及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还有一小部分到了南美洲。当然,沿途有许多部落留在当地。
2、山海经。《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通过口口相传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最后由西汉的刘歆整理汇编而成。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周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当作历史书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该书成书年代久远,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书中描述的很多事物在中国境内没有,也无法解释,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却可以解释。
《山海经》中有两段对黑人的描述: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劳民国在其北,其为人黑。在中国境内没有黑人,即使在印度也只有褐色人种。很显然雨师妾和劳民国应该在非洲大陆。
另外,《山海经》中记载有小人国,名靖人。当今世界只有非洲中部丛林和亚洲的安达曼岛有小人部落存在,他们就是俾格米人。
这里有两个疑问,第一是人类源于非洲应该都是黑人,只是生活环境改变,肤色才变浅。第二是小人国可能是中国的古人游历时发现的。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最新理论:大约15万年前,在东非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黄种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万年。但他们的扩散速度很快。他们只用了棕色人1/5的时间就到达东南亚。
显然,黑人部落在人类迁徙的路线中是没有的。而亚洲的俾格米人同古印度人一样是棕色人种,他们比其他人种更早迁出非洲,在我们祖先向东迁徙时被发现。中国的古人要想在游历时发现小人国,再全身而退,回到中国,记录所见所闻,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
(二)现代人迁徙的原因&&&
1、年轻的尼罗河。尼罗河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赤道南部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干流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苏丹和埃及等国,最后注入地中海。支流还流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部分地区。干流自卡盖拉河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670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约287万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九分之一以上。入海口处年平均径流量810亿立方米。尼罗河是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流而成。尼罗河下游谷地三角洲则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因此,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8月份河水上涨最高时,淹没了河岸两旁的大片田野,之后人们纷纷迁往高处暂住。十月以后,洪水消退,带来了尼罗河肥沃的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们栽培了棉花、小麦、水稻和椰枣等农作物。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上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而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古埃及,就在这里创造出辉煌的埃及文化。现今,埃及90%以上的人口均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埃及人称尼罗河是他们的生命之母。
尼罗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6500万年前的始新世就已存在。但是尼罗河又是一条年轻的河流,现在的尼罗河大约在1万~1.2万年前出现一次特大规模的泛滥,河流改道,水域生态发生较大变化。这次泛滥持续时间较长,也许有几百年甚至一两千年。大泛滥后,人类开始迁徙,不久水稻和麦子等农作物出现。
2、大洪水的传说。洪水神话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中几乎普遍存在。在中国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有一个共同的“葫芦神话”。神话讲述的是远古时期,发生了特大的洪水灾害,人类几乎灭绝,唯有一对兄妹躲在葫芦中得以逃生,洪水退却,兄妹二人结为夫妻,人类获得繁衍。而汉族几乎有一个相同的神话,即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
而在西方国家,洪水神话同样存在,挪亚方舟就是一个典型的故事。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是个完美的人。那个时代的世界充满了罪恶,上帝后悔造人,决心制造洪水使他所创造的一切生命都被毁灭。上帝看挪亚是个义人,就想保他全家性命。提前让挪亚造一个方舟。等方舟造好后,果然天降洪水。挪亚就带着他的家人以及牲畜躲进了方舟。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涨,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山岭都淹没了。凡在地上的所有生命都死了。只有进方舟的挪亚一家还活着。
世界各大民族的洪水传说并不是说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同时遭遇大洪水,除非整的地球被水淹没。很明显,现代人起源于非洲大陆,尼罗河的泛滥迫使人类大规模迁往世界各地,同时也把文明带到世界各地。
三、北京猿人是不是中国人的祖先&&&
(一)现代人起源的争议
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是不是中国人的祖先?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争论的一方为古人类学家,他们认为,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是中国人的祖先。而争论的另一方为遗传生物学家,他们认为,北京猿人并不是我们的祖先,中国人最早的祖先是大约6万年前进入东亚的非洲人。我们姑且把古人类学家的观点称为“多地区起源论”,即现代人是多个地区的古猿独立演化的。而遗传学家的观点就是“单一地区起源论”,即现代人是一个祖先演化而来的,这里单指“非洲起源说”。
1、多地区起源论。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100万~200万年前,直立人由非洲扩展到其他大陆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人。也有观点认为,与非洲一样,亚洲、欧洲,甚至大洋州都是人类起源的中心,它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历史来演化的。而在中国最主要的证据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有200多万年前的巫山人、湖北建始人、17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35万年前的南京人、30万年前的和县人、十几万年前的长阳智人、2万多年前山顶洞人等古人类遗迹。时间跨度从200万年到1万多年的化石证据都没有间断过,从原始人类到现代人类的演化进展是连续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中国人是自己演化而来的,与“非洲人”无关。
2、单一地区起源论。较早提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是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华莱士和威尔逊,他们在1987年分别带领两个实验室通过检测细胞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发现,现代人祖先可追溯到大约15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女人“夏娃”。“夏娃”的后裔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至于其他各洲的原始人,有一些科学家推断他们被冰川严寒全部自然消灭,也有一些科学家推断他们全被夏娃的后裔征服并取代。关于夏娃的后裔最早来到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5~6万年前,他们来到中国定居下来,生息繁衍,并取代了原来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原始人。
在日《科学》杂志上公布的文章,剑桥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对现代人类从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人口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距离埃塞俄比亚(非洲东部国家)的人与埃塞俄比亚人间呈现出很小基因变异性。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路线上,基因多样性的特征表现不明显,没有出现大量的基因中断。这成为进一步证明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证据。
&&&(二)基因研究得出的结论
1、基因研究的原理。基因工程科学,是考古研究的重要手段。用DNA可以解决人种起源和繁衍分支的许多问题。生物的遗传基因很可能发生突变或者错误复制,这些情况会原封不动传递给后代,留下了鲜明的排列口令记录。人类基因排列的多样性,就是因为基因复制过程中出现了突变或者错误所造成的,每一个人体的基因组共有三十亿个核酸,发生传递错误或然率为千分之一,故多态性位点达三百万个,分析DNA的多态性,可以向上追溯人类的祖先。人类有二十三对染色体,其中二十二对可以配对,所以出现了DNA交换,这就是“重组”。存在细胞质内的环状DNA,就是线粒体DNA,研究线粒体的进化,就可以知道人类所有成员的母亲到底是谁?男性体内以有Y染色体,它不会发生DNA重组,Y染色体比线粒体长很多,但是分析男性DNA顺序的工作也要复杂得多,只有在DNA测序手段成本便宜的今天,才可以进行这种染色体分析。
2、尼安德特人。经过分析,所有人类的母系都来自非洲,所有人类的父系都来自非洲。经过对于在克罗地亚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头骨的分析,早在二百万年前,非洲猿人已经进化为直立人,并且开始向全世界扩散。在一百万年前,一支直立人进入欧洲,适应了欧洲严寒的天气,进化为身材较矮(约五尺三寸)、但非常粗壮的尼安德特人,另一支迁徙至北京在周口店定居,成为著名的北京人。两者是兄弟,都不能进化为现代智人。随着DNA技术的进步,追宗认祖的亲子鉴定已可揭开人类祖先的真正身份。
现代人体内没有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DNA。尼安德特人没有对现代人的基因造成任何影响。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农人共存了很长一段时间,两个不同的人种在一起,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融合也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尼安德特人没对现代人的基因造成任何影响?是否说明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农人根本不能结合产下有生育能力的后代。虽然曾经发现过头部有尼安德特人特征,身体有克罗马农人特征的混血后代,但这个混血儿应该是没有繁育能力的。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农人与马和驴一样,能产下后代,但它们的后代骡子是没有生殖能力的。
如果人类是在各地起源的,那他们的基因差异至少在百万年,他们应该早已因为生殖隔离(就如同马和驴)而不能互相通婚产生混血后裔。如果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还不够说服力,那我们谈谈现在的热门话题混血猫科动物,且不说分化达200万年的虎和狮,就算亲缘关系最近的豹和狮,它们是在120万年前由同一种猫科动物分别演化而成的,但它们的后代是没有完全生育能力的,也就是存在生殖隔离印度和日本的动物园都曾培育过豹狮兽。一般而言,变种间的杂交是能育的,它们的杂种后代也能育,而物种间的杂交是不育的,物种和杂交种之间可划出一个明确而清楚的界限。
3、北京猿人不是中国人的祖先。同样的道理,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作为洞穴人与其他猿人没有基因交流,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物种,而一个中国人如果娶一个欧洲女子为妻,则毫无疑问的可以正常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这也说明现代人不管是什么肤色,都属于同一物种。所以北京猿人并不是蒙古人种的祖先。北京猿人虽然一百多万年前已经来到华北平原,但是没有演化成为人类。四万年前,北京猿人已经灭绝了。取而代之的是从非洲迁徙来到亚洲的智人,他们的大脑进化、智力水平、说话能力、群体组织、创造工具能力和战争能力都比北京猿人(直立人)更加优秀,优胜劣汰,北京直立人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是在周口店洞穴中留下了大名鼎鼎的头盖骨。真正的中国人来自于非洲,龙和狮的传说就是最好的证明。世界上没有龙,只有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有。但是如果见过印度的长吻鳄就会发现两者惊人的相似,只是长吻鳄头上没有角,龙的原型毫无疑问就是鳄鱼。而中国的狮子也只是传说,中国并不出产狮子,而狮子只有非洲和印度才有。或许年代久远,又是口口相传,中国的石狮子和真狮子相貌才差别较大。
四、中华民族的形成
(一)起源于缅甸
1、基因研究的证明。复旦大学的研究显示含M122突变的群体中得出M122C突变发生的年代大致是在18,000~60,000年前,在汉族和藏缅民族的M122突变个体中计算得出两者的分化时间为5,000年(此年代由DYS390推算而得,是三个微卫星位点年代中最大的)。一般而言,单纯从遗传学角度对古代人类的群体迁移和基因突变年代的精确估算困难非常大,因为在上述公式中有效群体大小和突变率的估计带来的偏差直接影响结果,但做出这样的年代估算与体质形态学和考古学在齿型、石器和化石的发现相符。
考古学研究表明涵盖中国北方地区的北亚人种特有的Sinodont齿型发生在1.8万~2.5万年前,而这种齿型是由东南亚地区的类Sinodont齿型演变形成的,这与我们用公式推算出的M122C发生年代下限是相符的。此外,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和阿尔泰地区近来的考古学研究表明,这一地区的人类石器文明出现在2.5万~4.5万年前。如果西伯利亚和整个东亚群体由非洲起源并经东南亚迁移而形成,那么现代人类进入东亚地区应该在北亚出现石器文明之前。认为M122C突变估算年代的上限6万年前更接近于事实了,因此研究认为1.8万-6万年是早期现代人迁入东亚所造成的瓶颈效应的年代。据此,该研究认为随着冰川期逐渐消亡,非洲起源的现代人约在6万年前从南方进入东亚,在以后的数万年中逐渐向北迁移,遍及中国大陆,北及西伯利亚。大约在8500年前,非洲来的新移民把文明带到了东亚,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的中华文明开始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萌芽。
2、语言学的推测。汉族今天能成为几乎占了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世界第一大民族,这与在历史上优秀的汉文化曾影响了生活在同一环境的其他兄弟民族甚至包括外来的民族,最后他们都接受了汉文化,今天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关。今天汉人的祖源实际上是多来源融合的,但最早说原始汉语的汉祖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是来自西南边陲的。汉语和缅甸语同为汉藏语系,语言学家推测汉族起源于缅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生物遗传学的研究成果。
&&&(二)进入中国
中国利用DNA分析自己祖先的迁徙路线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中科院云南动物研究所,哈尔滨医科大学,中科院细胞遗传学院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只要把各自分散的路线拼合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中国人迁徙路线。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华夏56个民族和东亚、东南亚各民族都是由南亚语系的先民分化出来的,因为他们身上都带有M122的突变。
M122突变大约发生在3万年前,那时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除了有少数棕色人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更多的地方显得空茫一片。这时候,在东南亚的缅甸一带,黄种人的部落已经取得一定势力,棕色人不断向南退缩。如(图二)所示当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地消融时,一支带有M122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目前发现关于南亚语先民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有3条,共有2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一个是珠江流域。
其中一支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他们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这批汉藏语系的祖先也被后人称之为先羌,他们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共同祖先。这一支南亚先民在出发时的头颅还很圆,又因为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关系,出现了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征。但他们顺着江,走着河谷,从云南来到甘肃,人体形态也发生变化。而到了高原之后,不再受疟疾影响,加上缺氧,地中海贫血基因的人不容易存活。于是存活下来的人,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
在漫长的行进中,他们使用的语言也发生变化。有一种理论认为,这是口耳相传所带来的变化。听的人觉得你在讲另一个字,复述的时候就变成另外一个音了。更重要的是,经过这1万多年的迁徙,在他们的体内M122的基础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突变M134。这样一直到年前,人体内部的DNA又开始“不安分”了,那时,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华人,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M117是汉人身上很古老的一个遗传突变。
当南亚先民沿云贵高原西侧北上形成汉藏语系的同时,从中分离出一支南亚先民朝东南方向迁徙,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距今1万多年前,南方的北部湾形成了澳泰语系祖先。这一支黄种人带着M119突变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国,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具有M119突变的族群在民族学上又称为百越民族系统,他们历史上的覆盖范围是从越南北部的交趾分布到江浙一带。在千百年的分化中,诞生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壮族、傣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文化上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也统称越人。
有学者在上海调查吴人和越人究竟是一个民族还是完全分属两个民族。之前在语言学界有观点认为他们同属一个民族,因为他们之间的语言能相互沟通。经研究发现,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越人在七八千年前就在上海的松江发展。吴人要到3000年前才进入上海。越人各民族的身上有大量的M119突变。吴人则很少有,他们更多的是M7突变,那是从苗瑶语系分化出来的。当初南亚先民从云贵高贵西侧进入中国后,还有一支人群与汉藏民族分开了,他们沿着长江往下走,这个时候,他们DNA链上位点在M134的基础上发生了M7的突变。这个人群在洞庭一带形成了苗瑶语系。吴人就是苗瑶人东进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的,所以他们遗传结构的变化多而复杂。
新的研究发现,在2万多年前,澳泰语系形成的时候,就有一支部落沿着海岸线往上跑。几乎就没有留下沿途停滞的痕迹。他们一直跑到西辽河流域再停留下来。他们是“阿尔泰”语系的核心。后来夷人上去了,华人也上去了,在那里进行了一次民族大融合。形成兴隆文化。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进入新石器文化的地方。之后那些“阿尔泰”语系的先民又朝周边迁徙,往西分化成蒙古和突厥,往东进入朝鲜和日本,向北穿过白令海峡踏上美洲。
(三)炎帝、蚩尤和黄帝
1、炎帝。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
2、蚩尤。蚩尤是中国苗族的先祖。因为现在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原始社会末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远古的时候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做“九黎”,以蚩尤为首领。《国语·梦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和《战国策·秦》中,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他们借助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地辛勤开拓,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一跃而成为雄踞的强大部落,并且最早进入中原。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同志写道: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蚩尤发明了金属冶炼和金属兵器的制造。&所以在蚩尤死后,黄帝及其后代帝王都把蚩尤奉为“兵主”,视为“战神”来崇敬和缅怀。
3、黄帝。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亦称为有熊氏。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和人文祖先。
4、涿鹿之战。传说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省涿鹿县)进行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远古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相传神农氏为帝王时,各氏族、部落相互争战。阪泉之战后,黄帝势力大增,蚩尤不肯听命。黄帝征集各部落、联盟兵众,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相传黄帝命应龙作水阵阻挡蚩尤,但被效忠于蚩尤的风伯雨师所破。黄帝又请旱神女魃作法,天气骤然放晴,旱热难当,使久习于东南方阴雨气候的蚩尤无法忍受,败阵南逃,于之野擒杀蚩尤。“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九黎族原居于南方,后北上中原,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发生了冲突,双方战于涿鹿之野。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
 &&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战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这场“战争”的大致经过情况是由神话传说所透露的,因此更具体的细节已无从考索了。但是神话毕竟是历史的投影,曲折地反映了事实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涿鹿之战堪称为我国古代战争的滥觞。涿鹿之战中,黄帝族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在于其战争指导比蚩尤族要来得高明。具体而言,即其已开始注意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作好战争准备,史称“轩辕氏乃修德振兵”,就是证明。在战争过程中,黄帝族还善于争取同盟者,并能注意选择和准备战场,巧妙利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天候条件,果断及时进行反击,从而一举击败强劲的对手,建立自己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而蚩尤族虽然人数众多,武器先进,但可能处于军事转型期,即石制兵器向金属兵器的转变,由于金属兵器制造工艺还不成熟,成本较高,不能象石制兵器那样就地补给,所以在这场空前规模的战争中败下阵来。涿鹿之战,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见,涿鹿之战的确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四)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
1、消失匈奴。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後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战国末,常扰掠秦、赵、燕北边,三国相继筑以拒之。冒顿单于在位(前209~前174)时,统一各部,建立国家,统有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老上单于(约前174~前160)时,匈奴势力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汉初,匈奴不断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围汉高祖刘邦于(今大同东北),遂迫汉朝实行和亲,且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屡屡背约南侵,成为汉朝一大边患。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举出兵反击匈奴,匈奴势力渐衰。汉代,匈奴由于天灾、人祸及汉军的打击,发生过两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并立局面。结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归汉,引众南徙阴山附近。公元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发西域各国兵远征康居,击杀与汉为敌的郅支单于,消灭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公元前33年,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呼韩邪单于,恢复了和亲。另一次是王莽篡汉后,匈奴的势力有所发展。但到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边八部拥立为南单于,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请求内附,得到东汉允许。匈奴又一次分裂,成为南北二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南匈奴屯居朔方、、云中(在今自治区境内)等郡,东汉末分为五部。至西晋,南匈奴人在逐步转向定居农耕生活,但除了上层贵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教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外,匈奴仍然聚族而居,社会结构变化不大。304年,匈奴刘渊建立政权,民族共同体开始瓦解,逐渐汉化。除刘赵政权外,十六国中的夏(赫连氏)和北凉(沮渠氏)也是匈奴支裔建立的。
公元91年,汉军出居延塞(今内蒙古一带),围北匈奴单于于金(今)。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余众后来归附于兴起的鲜卑。多数学者认为,西迁的北匈奴就是欧洲史上的匈人。南匈奴南下汉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攻占,316年攻占,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有一支地位低下的白种人族群称为羯人。汉赵的大将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赵国,史称石赵或后赵,351年被汉族人冉闵所灭。&&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后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后被北魏所灭。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亚洲部分的匈奴最后一点残余部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身份从中国历史中彻底宣告终结,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消融于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族。
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等等,据说有一些目前还生活在今天的、山西等地。&&
2、汉藏同源。藏族的起源没有特别可靠的文献记载。如果考察风俗习惯的联系,由于各民族间的广泛交流,不会太准。考察DNA的情况也是如此。唯一公认的是藏语与汉语同属“汉藏语系”。这并不常见,象满蒙两个民族与汉族的血统和文化交流要密切得多,但满语蒙语却属于“阿尔泰语系”。&&
 &&古人认为:藏即羌也。现代中国专家经考证也认可了这一结论。而羌族又是所谓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之一,传说中的大禹就是羌族人。这就形成了极密切的关系。DNA方面的结果说明了藏族是“蒙古人种”,&&
 &&无论是从外貌到文化,都很难让人相信汉人和藏人本出同源,但分子人类学家对此深信不疑。最早提出汉藏同源的是中国的一些语言学家。原本在语言学界认为南方的侗傣语和汉语最接近,后来发现与汉语最接近的是藏语。&&&
 &&藏语中大多数字的发音在中国东南部的方言中都能找到,而且字义相同。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的不是一般意义的对应关系,而是系统性的一一对应。在语言上,汉族和藏族表露出非同一般的关系。&&&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于1996年在DNA中找到了汉藏同源的证据。发现汉人和藏人在M122以及在其分支M134上都有相同的突变。通过对Y染色体主成分分析,发现藏族的突变频率与汉人最接近,这意味着在藏缅语系的诸多民族中,藏族和汉族最接近。他们分化的年代约在5000年前。&&
3、幸存的蒙古。&&蒙古族是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传说中的蒙古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文字记载,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蒙古族的族源问题,现在多数的学者都认为:蒙古族属东胡族系。公元前209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破,东胡诸部在匈奴人统治下达三世纪之久,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匈奴为汉朝所破,东胡人的一支鲜卑人自潢水流域转徙其地,剩余的匈奴人也都自称为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鲜卑起源自黄帝之孙曰始均,&《晋书》记载: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廆,“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就是黄帝部落。公元四世纪中叶,居住在潢水、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称为“契丹”;居住于岭以西(今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则称为“”。蒙古部就是室韦人的一支,在唐朝时已有记载,称为“蒙兀室韦”。&&&
据《史集》记载,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生息繁衍,大约经过了400多年的时间,部落逐渐兴盛起来,并产生了许多分支,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在迁出的蒙古人当中,有一位很有声望的人,名叫孛儿帖赤那,以他为首的迭儿勒勤蒙古自称为“乞牙惕氏”(乞颜的复数)。“乞牙惕氏”人迁徙到了斡难河源头山一带,生活方式由狩猎转为游牧。&&&
据《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帖赤那的的十二世孙朵奔篾儿干死后,他的寡妻阿阑豁阿又生了三个儿子,传说这三个儿子是感光而生的“天子”,因为他们是从阿阑豁阿洁白的腰里出生的,因此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尼伦蒙古”。在尼伦蒙古中,以孛端察儿为始祖的孛儿只斤氏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迭儿勒勤蒙古和尼伦蒙古,被统称为“也克蒙古”(大蒙古),他们是原蒙古人。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立大蒙古帝国。用新的千户制体系分封人口。战败的部落,如塔塔儿、克烈、乃蛮被瓜分到各千户。族属不同、社会发展不平衡、方言各异的各部在统一的汗权统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基础、共同语言和共理素质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 五、结束语&&&
历史上,喜欢把别人归类的习惯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的苦难。整个族群被屠戮或被奴役,原因只在他们的肤色或眼睛的形状。科学证实所有人类都彼此相连,无论是强盛不衰的中国人、在各地殖民的欧洲人、散布全球的犹太人,还是猎捕羚羊的布须曼人,全都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在中国,无论是哪个民族,都有着共同的祖先。外貌、语言、文化和习俗的差异都不足以分裂我们的中华民族。展望未来,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之下,中华民族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人类大同的已亦将指日可待。
一、华夏人类的起源
&&&【体质人类学基本知识】在本文的一开始,首先需要纠正大家的一个传统观念:中国人皮肤的颜色不是黄色的,而是浅棕色的。中国人眼睛的颜色不是黑色的,而是深棕色的。中国人的头发的颜色也不是纯黑色的,而是带有一点深棕色的。对于中国人种族上的这种性状特征,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来源。在此之前,我们又必须了解中国人的种族构成。&  &
  中国人的种族来源,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欧亚部落的血统,一部分是古亚洲人的血统。古亚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欧亚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扩张的人群。
古亚洲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矮黑人(D-YAP),他们和非洲黑人(尼格罗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另一种是棕种人(C-M130)。纯种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达曼人,东南亚的维达人等,而纯种的棕种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们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亚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种人先后从亚洲南部北上东亚后,肤色变浅。矮黑人中最进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它们是绳文人的后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拥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
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化成好几支。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属于早期的白种人。
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则形成中国人,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础上,东亚地区的黄种人演化为华夏、东夷、百越、苗瑶、百濮、南岛等一系列民族。
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进入欧洲的白种人是后来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罗的人,克尔特人的主要祖先(当然这些民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来源)。这些生活在欧洲北部的人群是相对比较纯的欧亚部落后裔(主要是中亚部落,少数属于东亚部落),他们被称为诺迪克人种(又称北欧人种,白海-波罗的人种),属于显白人种,也是狭义上的白种人。他们和南欧的地中海人属于不同的人种。
在混血程度不高的史前,相比于纯种的地中海人和阿拉伯人,纯种的诺迪克—雅利安人和东亚的纯种黄种人血缘关系要更接近。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下文讨论的基础。
北欧的诺迪克人种和南欧的的地中海人种在欧洲中部地区发生混血,形成了阿尔卑斯人种。一般认为,诺迪克人是典型的白种人,而阿尔卑斯人是典型的欧洲人,地中海人则接近中东人。亚洲黄种人和亚洲棕种人、矮黑人大约在10万年前就已经分离;亚洲黄种人和北欧白种人大约在4万年前的伊朗高原上分离,而传统认为东亚的黄种人和欧亚大陆北部的黄种人大约在3.5万年在阿富汗分离。不过最新的研究显示这两者的实际分离时间可能比原来的认识大大缩短,并且分离地点很可能在云南一带。另外需要说明,中国人也有部分芬兰-乌拉尔黄种人的血统,不过和欧洲黄种人属于不同的子类型。这些也非常的重要。回到中国,我们简要得概括一下中国人大体上的血缘构成:&
父系=压倒性的黄种男人(F系下的K系)+极少量矮黑男人(M168下的C)+极少量棕种男人(M168下的D)+极少量的暗白种男人(M168下的F系)+极少量的显白种男人(F系下的K系)((黄种成分南北差异不大))&
  母系=部分黄种女人(N系下的R系)+部分矮黑女人(非非洲人的M系)+部分棕种女人(非非洲人的M系)+少量暗白种女人(非非洲人的N系)+可能的极少量的显白种女人(N系下的R系)((黄种成分由南向北递减))&
  以上是以父系的Y染色体遗传标记(父传子不传女,子传孙)和母系的mtDNA遗传标记(母传子女,女传后代,但子不能传后代)为标准的大致比例构成。但决定体质的主要是常染色体。常染色体是一个人父亲家族的所有直系祖先和母亲家族的所有直系祖先的混合,但比较容易被环境改变而不太稳定。中国人身上具体到底有多少是欧亚人血统,有多少是古亚洲人血统,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至今还未有定论的问题。但可以肯定南方人是比北方人更纯的黄种人,中国最纯的黄种人是在两广一带,这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虽然南北汉族父系有80%以上的同宗,母系也有50%的同宗,但是从各种方法研究常染色体的结果来看,北方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日韩人棕种成分比较多,并且聚类在一起,南方汉族和东南亚人的黄种成分比较多,并聚类在一起,两者之间以长江为界径渭分明。这说明南方人总体上的的黄种血统普遍要多于棕黑血统,而北方人则不好说(其实这个结论从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各类型的分布情况就可以得出了)。由于历史上北方汉族的大规模南下,使得今天的南方汉人融入了更多的古亚洲血统,和东南亚人区分了开来。当然,气候也能影响常染色体的反映状况,这种聚类也有气候的因素。&
  在开始分析中国人的相貌特点以前,有必要列举新亚洲人(纯黄种人)、古亚洲人(矮黑棕种人)、诺迪克人(北欧人)、地中海人(包括中东人)之间的一些体质上的性状特征如下:&  
  1.纯黄种人:棕色眼睛 双眼皮 大眼睛 两眼居中 中眼窝 中鼻梁 阔鼻头
瓜子脸面部线条柔和深棕发直发长头型中颧骨浅棕皮肤身材中等修长 无罗圈腿 体毛较少
脑容量最大&
  2.古亚洲人:黑色眼睛 单眼皮 小眼睛 两眼靠鼻 浅眼窝 扁鼻梁 塌鼻头
驴窄脸面部无立体感纯黑发卷发短头型高颧骨深色皮肤身材矮小粗壮 有罗圈腿 体毛发达
脑容量一般&
  3.诺迪克人:蓝灰眼睛 双眼皮 大眼睛 两眼居中 中眼窝 中鼻梁 圆鼻头 介于14
面部线条柔和金黄发直发长头型中颧骨白色皮肤身材高大强壮 无罗圈腿 体毛中等 脑容量较大&
  4.地中海人:棕褐眼睛 双眼皮 大眼睛 两眼居中 深眼窝 高鼻梁 鹰钩鼻
椭圆脸面部立体感强棕褐发卷发长头型高颧骨浅棕皮肤身材中等较壮 无罗圈腿 体毛发达 脑容量一般
需要说明的是,人类学中一般不用眼睛,皮肤,头发的颜色作为判定种族的根本依据,因为这些在史前的进化过程中是很容易改变的。即使在进化的自然选择作用大大降低的现代社会,一个民族的高矮胖瘦也是比较容易改变的。所以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人种特征。判定种族差异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人的骨骼方面,尤其是测定各项头骨数据,因为骨骼尤其头骨比较稳定不容易被环境改变。这样,我们可以发现,除去某些处于边缘化的印第安人在北亚的近亲部落以外(北欧人与地中海人混血而成的阿尔卑斯人是后来形成的),东亚的纯黄种人和北欧印度的纯白种人其实是整个欧亚大陆上血统最接近的人种!这不仅在已经遗传科学上获得了证明,而且在体质观察中也可以被确认。写到这里,积累了上面的这些基础知识,现在就可以着手解决标题所提出问题:既然北欧人的祖先和中国人的祖先血缘关系如此接近,为什么中国人长得和北欧人不一样呢?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强壮的体格,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白色的皮肤呢?&
  我国人的种族来源,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欧亚部落的血统,一部分是古亚洲人的血统。古亚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欧亚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扩张的人群。古亚洲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矮黑人(D-YAP),他们和非洲黑人(尼格罗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另一种是棕种人(C-M130)。纯种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达曼人,东南亚的维达人等,而纯种的棕种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们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亚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种人先后从亚洲南部北上东亚后,肤色变浅。矮黑人中最进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它们是纹绳人的后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拥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化成好几支。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P*),属于早期的白种人。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则形成我国人,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础上,东亚地区的黄种人演化为华夏,东夷,百越,苗瑶,百濮,南岛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进入欧洲的白种人是后来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罗的人,克尔特人的主要祖先(当然这些民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来源)。这些生活在欧洲北部的人群是相对比较纯的欧亚部落后裔(主要是中亚部落,少数属于东亚部落),他们被称为诺迪克人种(又称北欧人种,白海-波罗的人种),属于显白人种,也是狭义上的白种人。他们和南欧的地中海人属于不同的人种,在混血程度不高的史前,相比于纯种的地中海人和阿拉伯人,纯种的诺迪克—雅利安人和东亚的纯种黄种人血缘关系要更接近。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下文讨论的基础。北欧的诺迪克人种和南欧的的地中海人种在欧洲中部地区发生混血,形成了阿尔卑斯人种。一般认为,诺迪克人是典型的白种人,而阿尔卑斯人是典型的欧洲人,地中海人则接近中东人。亚洲黄种人和亚洲棕种人矮黑人大约在10万年前就已经分离,而亚洲黄种人和北欧白种人大约在4万年前的伊朗高原上分离,而传统认为东亚的黄种人和欧亚大陆北部的黄种人大约在3.5万年在阿富汗分离,不过最新的研究显示这两者的实际分离时间可能比原来的认识大大缩短,并且分离地点很可能在云南一带。另外需要说明,我国人也有部分芬兰-乌拉尔黄种人的血统,不过和欧洲黄种人属于不同的子类型。这些也非常的重要。回到中国,我们简要得概括一下中国人大体上的血缘构成:&
其实,中国人的父系祖先还是比较高大强壮的,只是不如白种人(指北欧人种)高大。在生物学中有两个个规律,一个是海拔越高的地方进化成长的物种就越高大粗壮,反之亦然。还有一个是温带地区形成的人种最高大,热带和寒带形成的人种都比较矮小。在人种形成的初期,受外界的自然环境选择作用是很大的。中国人的祖先出非洲后,曾经在伊朗阿富汗一带的中纬度的高原上进化了很长的时间,然后才通过印度缅甸进入云南的中低纬度的高原,又进化了很长的时间,最后才扩散到中国各地,取代了原来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古亚洲男人。其中华夏族又在西部甘肃的中纬度的高原上生活了很长的时间。北欧人和印第安人的共同祖先和中国人的祖先在伊朗高原上分离以后,进入了中亚的中高纬度的高原地区进化了很长时间。北欧人印度雅利安人的共同祖先接着和印第安人的祖先分离,并分两批向西进入欧洲或印度。第一批进入欧洲的是西欧的克罗马农人,第二批是近两万年后才进入欧洲的从南俄草原进入的作为征服者的印欧人。
  印欧人的另一部分向南进入印度,伊朗,阿富汗,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雅利安人。在两批进入欧洲的北欧人之间,隔着一批在农业扩张时代进入欧洲的中东农民,他们带来了欧洲人中的地中海人种的基因,甚至一部分非洲黑人基因(不过和班图黑人属于不同的子类型)。另需提醒,欧洲的纬度高于东亚。史前的欧洲不仅纬度高,而且经历了寒冷的冰川期,地中海人种的某些体质特征的形成某种程度上就拜这次冰川期所赐,克罗马农人也受到过一点影响。地中海人由于生活在炎热的中东时间更长,所以高鼻深目的特征就更突出。印欧人6000年前征服了欧洲后,由于和被征服者克罗马农人,中东农人混血,加上相同地区的相同地理气候条件下产生的趋同进化,使得所有的欧洲人面目特征都看上去比较相似。
  在中世纪,欧洲的气候仍然很寒冷,一直到近代大西洋暖流的形成。北欧人虽然长期生活在北欧寒冷的高纬度平原地区,但是由于他们的种族特征主要形成于温带的高原地区,所以并不矮小。中国人的父系祖先也是在高原上进化出的人种,因此先天的身材并不矮小干瘦,只是纬度没有北欧人高,气候条件也比北欧人暖和一些,所以先天基础没有北欧人高大强壮。饮食习惯和营养条件对人种的形成也非常重要。不过因为和身材矮小瘦弱的古亚洲女人混合,导致了后代的中国人身材,体格被大大拉低。但影响身材高大强壮与否的除了人种的先天基础外,还与人种大致形成后的气候条件,饮食习惯和营养条件息息相关。古代北方中国人长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人种之一,不亚于欧洲人。倒是欧洲人历史上有一些时期由于营养不佳,身材比今天矮小很多。&
  &再说一下“高鼻深目”的特征。相比于现代东方人的扁平的五官,纯种的黄种人其实是可以称得上“高鼻深目”的,只是没有中东和南欧的地中海人种那么得夸张。“高鼻深目”本来就是M89的中东部落后代的特征(应该来自于非洲祖先),只是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实在是进化得有些夸张了。而M9的欧亚部落后代则要柔和很多,这应该和欧亚部落在较高纬度的地区进化过一段时间有关。不过和大饼脸的古亚洲人相比,纯种的黄种人具有明显的欧亚黄白人种的特征,五官立体感要强很多。今天的亚洲基本已经没有纯种的黄种人了,不过这可以参考一下黄种血统比较多的某些东南亚人,以及介于黄白之间的某些北美印第安人。某些东南亚民族,他们是比南方汉族更纯正的黄种人(当然也是和矮黑人棕种人混血过,只是比例要稍低一些)。
而南方汉族,是比北方汉族更纯正的黄种人。汉人中黄种血统最少,矮黑人棕种人成分最多的是土生的西北汉族(新疆汉族属于中原移民,另当别论)。另外,南方的四川地区有些特别,矮黑血统比其他南方人要多,这是因为四川是属于矮黑种的历史上的氐人的老家。韩国人类似于西北汉族。而历史上的各种北方胡人(白胡除外,包括满蒙),日本人,基本上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黄种人。即使今天的两广人,也不是纯正的黄种人,只是黄种成分比其他中国人更多。很多人污蔑广东人是“马来人”,殊不知,广东人的某些“马来特征”,恰恰是黄种祖先的原始相貌特征的一些反映。
二、走向远东的远古人类
【肤色与人种的起源】现代人(Modern
的学名叫做晚期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其生物学级别被假定为一个亚种(subspecies),与各早期智人的亚种同属于一个物种(species)。可能这种级别的设定完全不正确,但至少晚期智人的级别与早期智人的各分支相并列是相当可信的。所以现代人有相当近的同源性,都可以追溯到晚期智人的发源地——非洲古陆。而后在扩散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各分支,我们姑且称其为地理种,即比亚种更小一级的分类单位。不管哪个地理种,与当地出现过的早期智人亚种都没有直系亲缘关系。
现存的现代人地理种有4个:即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Negroid)、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种Australoid)、黄色人种(蒙古人种Mongoloid)和白色人种(高加索人种Caucasoid)。虽然肤色是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却不是关键的判别特征,同一地理种内的各群体肤色会相差很大,造成有些黑色人种群体比一些白色人种群体还白得多。例如埃塞俄比亚(Ethiopia)的一些黑人群体体色非常白。
我们对人种的判定一直采用一种综合的体征标准,以达到确实的亲缘关系。这种标准包括颅面骨骼的各部分形态、发质发色、虹膜色泽,以及其它一些遗传体征。单一的特征都很难判定人种,因为其变异和交流可以造成不同原因的相同表现。比如肤色可能受高紫外线地区的生活环境选择而造成不同的人种都可以有深色的相同表现,不能以肤色深浅判断关系远近。
所以所有体征中,颅面形态相对来说是最好的分种依据,因为其受环境影响比较小,变化范围大,变化以后不易回复祖先群体的形态。一般来说,黑人整个头颅较圆,额部较突;白人较侧扁,面部凹凸不平,眶骨深,鼻根低;黄种人前后较扁,面部较平整,鼻根高;棕色人种颅型略偏圆柱形,面部起伏也较大。另外,从发型上看,黄种人多直发,棕种人多窄波发,黑种人多旋发,白种人多宽波发。这些特征一直被体质人类学界用以分析人种。特别是在东亚的人类学研究中,分析棕色人种和黄色人种的交流历史。
体质形态的分类主导地位在近二十年内渐渐被单倍遗传系统所取代。所谓单倍遗传系统是指纯由父母之中的唯一一方遗传延续的遗传分子。包括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和父系遗传的Y
染色体非重组区。这些单倍分子不受混血影响,其中的无功能区又自由忠实地记录了群体分离的历史。以此判定人种和次人种,层次结构相当清晰。这些人种的分布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和殖民洪潮之前是相对隔离的。
具体分布大致是这样的:黑种人分布于非洲大陆和撒哈拉(Sahara)沙漠以南地区;白种人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乃至印度;棕种人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新几内亚(New
Guinea)、美拉尼西亚(Melanesia)、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s)等地;黄种人分布于其余除南极洲以外的地区,包括北亚、中亚、北欧、东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新西兰(NewZealand)、印度洋诸岛、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和美洲。但在有些地区,可以明显看到人种间普遍的混合特征,比如中亚和北欧,基本上是黄色和白色人种的混合。这种人种混合的体质观察现象由历史记载也可以得到印证。
人种混合的存在提醒了研究远东地区的人类学家。在远东,特别是东南亚,棕色人种和黄色人种错综而居,有些群体更似乎兼有两方的特征,很难判定。这种格局究竟是不是混血,还是其它机制形成的。这个问题引起了人类学界的长期争议。其中的观点基本上可以分三类:气候带说、进化滞留说和南北混合说。
&&&气候带说认为,早期的人类分散到各地,长期生活在固定的气候环境中,经过千万年的适应,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质。这种体质的差异从热带到寒带形成了一个差异梯度,越是往热带越具有棕色人种的特征,越往寒带越具有黄色人种特征。较近的历史时期内的移民活动又局部地打乱了这种南北梯度。气候带说的观点在遗传证据发现之前似乎能解释大部分现象。除了个别案例,比如寒冷的塔斯马尼亚,棕色人种定居历史也相当久远,却没有所谓黄色特征。
后来的遗传发现证实了气候带说的观点实为本末倒置。他们所依据的一些特征的确是由气候造成的,却不是长期适应的结果,而是快速选择的结果。比如宽鼻厚唇的热带特征,实际上是由于热带疟166
Journal of National Dr. Sun Yat-sen Memorial
Hall疾高发,而地中海贫血基因可以抵抗疟疾。在强大的生存压力选择下,只要经过数代人的强化和固定,任何群体中的地中海贫血基因都会极高频地出现。而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胎儿在发育期间会因为缺氧而造成宽鼻厚唇等特征。这些特征与群体久远的发生历史毫无关系,根本不能解释黄种人和棕种人形成的机理。
进化滞留说与结构主义人类学有关系,支持者主要是一些古人类学家。他们认为远东人类由当地的古人类进化而来,其中棕色人种的特征与古人类更接近。他们发现,十万年以来,远东地区的人类化石“渐渐”由棕色人种特征转化为黄色人种特征。旧石器时代基本上“原始”特征占大部分,到新石器时代,“原始”特征个体的比例越来越少。
华夏中原地区到夏商时期还有“原始”特征的类澳大利亚个体存在,到后来渐渐消失。这体现了人类的一个进化过程,一些“原始”特征渐渐在群体中被淘汰。而在澳大利亚和伊利安(Irian),“原始”特征却滞留在现代人群中。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各个人种的进化速度怎么会差别如此大。而各地黄种人却几乎匀速同向地进化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根本无法解释,而基因时代是拒绝这样不能解释的理论的。当然,现在的进化研究已经证实了东亚的古人类和现代人无关系,现代人的差异也不可能是因为进化程度的不同造成的。  
  南北混合说是早期群体遗传学界的普遍观点。他们在大量的双倍遗传标记研究中发现,南北差异始终是主流。对这种现象成因的最自然解释就是南北的人群有完全不同的来源,黄种人来自北方而棕种人来自南方,渐渐地扩散融合形成现代的格局。最早的看法以为现代人是当地起源的,所以猜想黄种人来自北京猿人,棕种人来自爪哇猿人Java
man)。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成为共识以后,又猜想黄种人从北方中亚进入,而棕种人从南方东南亚进入。但是从最合适的单倍遗传标记分析看,东亚人群几乎全部是从南方进入而后向北扩散的,所以南北异源之说也无从说起。这种观点基本上是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从单倍遗传标记的分布看,对远东两个人种的分布格局形成机理,可以再提出一种新假说——先后替代说。棕色人种最早到远东,扩散开来;黄色人种来到远东以后渐渐取代棕色人种,形成黄色人种占据主体地区,棕色人种处于偏远地区的格局。
  【远东人群遗传层次结构的发现】自从单倍遗传系统的研究建立起来以后,学界对全世界的各个群体作了深入详细的调查分析,数十万的数据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从这种全面的数据中探索规律,就更能够避免管窥蠡测断章取义了。我们先来看看Y染色体非重组区的单倍群分布,在全世界的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异性。
Y染色体主干单倍群在各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
非洲的E型,美洲的Q型,欧洲的R型,中东的J型都是非常有特色的。这些特色单倍群说明了该区域的人群的主体起源是一致的。更深入地说,在这一地区某种来源的人群的后代已经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它成或许曾经是多数,但现在已经被覆盖(注:即过去占优势的人种被后来的另一人种基本上消灭掉)。
&&& 在非洲,这表现为E对A和B的覆盖;在欧洲则表现为R 对I
的覆盖;而在美洲,基本上只能看到Q,其它类群很难观察到。所以在人类定居历史悠久的大陆,一群人扩张开来,替代另一群人的过程往往会发生。这既体现在现代人种对古代人种的替代上,也体现在现代人种的历史中不同人群的更替。族群发生、发展、兴盛最后衰亡的历史在不断的演绎着。  
Y染色体主干单倍群的区块分布示意图&
在远东地区,这种更替的迹象更为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在普遍存在的C和D中间,O型和P型硬生生地插了进来。这种更替的过程并没有完成,随着文明社会的到来,这个过程被定格、凝固了起来,使我们看到今天的格局。
C型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伊利安、太平洋、西伯利亚;D型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日本、安达曼群岛;O型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P型主要在蒙古高原和中亚草原,并低频存在于O型群体中。CD(注:即棕色人中基因类型)和OP(注:即黄色人种基因类型)的对立就揭示了远东地区的现代人发展历史中最主要的一个更替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这里要建立的假说,新石器的黄种人取代了旧石器的棕种人。  
  把单倍群的分布区块化地画在地图上,我们更容易看到,C型处于远东的南北两端,而中间地区,实际上也已非常低的频率存在着。D型则处于东西两端,同样在中部低频存在。对这种现象,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人群进入东亚以后,内部共有着C、D、O、P等类型,当进一步向周边扩张的时候,由于迁徙的人口较少,正好只有一小部分的CD个体来到了周边,发展成今天的样式。这就是一种瓶颈效应的解释。其二,CD的群体先来到远东地区,并且定居到了各个小区域,OP到达以后渐渐从中间向周边取代CD。这是群体更替的解释。对这两种解释的取舍,仅仅从群体类型的格局上是无法判断的,还必须借助于其它的证据。从Y染色体的STR标记,我们可以计算出各个单倍群的发生年代。把现在得到的所有有关个体都集中起来168Journal
of National Dr. Sun Yat-sen Memorial
Hall计算,我们得到C、D的总年代为约95000年,而O、P的总年代却是约53000年。如果是瓶颈效应产生的格局,那么CD
和OP的年龄应该是一样的,因为进入时他们是一个群体。而取代说才会是有不同的年代,CD的年龄要比OP大得多。所以,这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群体更替造成的,是OP正在替代CD。    
我们把CD确定为棕色人种类型,把OP确定为黄色人种类型,是通过这两个人种的大量的群体分析得出的。在典型的棕色人种中,澳大利亚、伊利安和美拉尼西亚,最主要的类型是C,安达曼几乎全部是D。而黄色人种毋庸置疑,O和P始终是主流。所以OP替代CD就可以解释为使黄种人替代棕种人。  
在母系的线粒体的分布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替代,也能看到交流。人类历史上,基本是母系的交流要多于父系的交流。就替代而言,同样的,线粒体单倍群M*和N*被ABCDFG等挤压在周边。在东亚大陆上,主要的是B、F,G、D、M7、M8。由于交流的大量存在,替代的格局不如Y染色体明显。  
  群体更替的观点确立以后,还有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因为更替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外来的更替,另一种是内源的更替,两者都会得到替代者比被替代者年轻的格局。因此,必须把几个人种放在一起分析,看看黄种人是在棕种人内部还是在外部。白种人和黑种人必然在远东人类活动的大规模影响之外,如果黄种人的替代是内源性的,也就是从早期的棕色人种内的一群爆发开来的,那么他势必距离棕种人更近一些,而距离其它人种更远一些。反之,则会距离棕色人种远一些,至少不会近。
所幸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材料来做这样的分析。当我们用单倍遗传标记把各地区的人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非常有趣的构型。非洲黑人自然很早就开始分化成几个细支,并不断地进行着基因交流。走出非洲的群体中,棕色人种最先分化,远远地离开了白色和黄色人种。白色和黄色的分化则相当晚,几乎是与棕色人种分化年代的一半。问题已经相当清楚了,在远东替代棕色人种的黄色人种是从外部进入的,入口就是东南亚。  
  这种替代的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呢?一种可能是黄种人进来以后,与棕种人通婚交流,渐渐地由于遗传机理而占到了优势。另一种可能是黄种人把遭遇到的棕种人消灭,占据他们到达的地方。或者,可能是一种中间的形式,消灭和交流兼有。从Y染色体看,主要地区的棕色类型CD
都非常少,除了波利尼西亚(Polynesia)的黄色人种中间,看似棕色的男性可能大部分被消灭了。从线粒体看,人种之间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但是交流的迹象相对多得多。所以女性可能被保留得稍多一点。要进一步看这种交流的程度,还是要看双倍遗传的常染色体基因。我们来看一下远东特色的HgC
基因的几种类型在远东各地的分布。  
  其中,1
型在东亚大陆,2 型在太平洋岛屿,3 型在北亚,这些都属于黄种人。*型是根部的未区分类型,澳大利亚棕色人种中全部都是这一类,南亚和东南亚也不少,但是在其它地区则基本上没有出现。为了分清这四个亚型之间的关系,我们进一步观察它们的网络关系图。  
  由这个网络图观察,我们要推翻前面的1、2、3型属于黄种人的论点。在Hgc起源位置上的原始类型都存在于南亚和澳大利亚的棕色人种群体中,而黄种人的几种亚型都起源于棕色人种,另外黄种人也没有原始亚型。这说明,Hgc不是黄种人原有的基因;黄种人在与棕色人种接触的早期,交流得到了少量Hgc;黄种人的进一步扩张过程中,人口膨胀使Hgc基因突变成新的亚型,但是并没有与棕色人种进一步交流,所以没有原始类型。现在可以得出结论,黄种人进入远东时曾与棕色人种有过有限的交流,而扩张期间则基本上把遭遇的棕色人种消灭了(所以说原始人是野蛮的原始时代生存竞争是十分残酷的)。现在我们可以勾画棕色人种和黄色人种在远东地区的迁徙历史了.
棕色人种大约十万年前走出非洲,至少在五万年之前已经来到东南亚;黄色人种则是大约五万年前的时候开始向东迁徙;
大约四万年前,棕色人种已散布于东北亚到澳洲的广大地区,而黄色人种则进入了东南亚;
大约三万年前,黄色人种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次大陆和中国南方进一步扩张,而棕色人种可能有一部分已经来到美洲;
大约两万年前,黄色人种几乎征服了东亚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使该地区的棕色人种锐减;
大约一万年前,黄种人进入美洲,并成为美洲的主宰;
在数千年内,黄种人向中亚、北欧、印度洋和太平洋诸岛扩张,东亚最偏远地区的棕色人种也渐渐与黄种人融合。  
远东地区两个人种扩张和替代的过程示意图&
——A约50000年前;B约40000年前;C约30000年前;D约20000
年前;E约10000年前;F约500年前。& 
这是一个动态的替代过程,黄种人扩张的同时棕种人也在继续前进。替代过程中的征服和杀戮恐怕是难免的。这与两个人种社会文化上的严重差异有关。黄种人之所以能替代棕色人种,也可能与其社会文化的相对先进和工具的相对先进有关。直到殖民时代到来,大部分的棕色人种始终都使用粗糙的旧石器,没有陶器;而黄种人则很早就有陶器和新石器。可能东亚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没有后续的晚期智人考古文化大多属于棕色人种,而新石器及其祖先型的旧石器文化则可能都属于黄色人种。社会和器物的更替通过人种的更替实现了。
  【棕色人种的扩张史推测】棕色人种早期详细的迁徙历史已很难考证,他们是进入远东最有可能的线路是沿着阿拉伯海的沿岸。早期的棕色人种应该是以采集渔猎为生的,而且最可能是沿海打鱼为生。这是一种比较容易的谋生手段,海岸滩涂总是可以找到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一方面他们因为沿海觅食而渐渐向东迁徙,散布到了非常广阔的地域;另一方面,滩涂海产也是有限的,人口不可能过度增长。他们最大的分布特征是大范围低密度,这严重限制了他们的生产力发展。因为他们没有生存压力,就没有生产革新的动力。
人口稀少,新的发明不易流传,很容易埋没。他们就是这样使用着最简陋的工具探索东方的新世界。这也是他们后来大部分被淘汰的原因之一。在沿海捕捞的过程中,什么时候他们学会了使用木筏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事,木筏帮助他们进一步扩展领地,在从印度尼西亚半岛到伊利安-澳大利亚大陆的迁徙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他们到达了美洲,那么这也应该完全是木筏的功劳。因为那时的白令陆桥一片冰雪覆盖,原始社会的人类根本不能通过。如果只是坐着木筏沿海捕捞为生,情况就不同了。所以棕色人种在三万年前到达美洲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可以想象,最早的棕色人种拿着最简陋的旧石器和尖木叉,在印度洋岸边走着,寻觅着鱼虾蚌蛤。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扩展,几万年后他们来到了南亚和东南亚。在海岸边,到处是一个个棕色人种的小村落。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好多,巺他(Sunda)群岛与印度支那半岛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很大的印度尼西亚半岛。澳大利亚和伊利安以及美拉尼西亚的许多岛屿也连在一起。棕色人种很快就散布到了这片地区。到海平面抬升以后,印度尼西亚半岛消失,澳大利亚和伊利安远离亚洲大陆,棕色东南亚的尼格利陀(Negrito)小黑人人种在澳洲这两块世外桃源般的大陆上居住到了现在。而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Phillipines)的偏远山区也还有零零落落的棕色人种部落,他们被称为尼格利陀人(Negrito)。  
&&&在南亚地区,印度半岛上的居民达罗毗荼人(Dravidian)长期以来都是棕色人种,直到白种的雅利安人(Arian)入侵才使他们发生了混血。他们是所知的棕色人种中文化发展的最为先进的一支。缅甸以西的海中,棕色人种也留存在安达曼群岛上,并保持着非常纯的血统。实际上来到远东以后,一些部落必然发展出以狩猎为生的生活方式,因而进入大陆腹地。他们来到荒无人迹的地方,没有任何的竞争者。只要用简陋的工具就能获得维持生存的食物。
棕色人种的食物必然不会非常充足,没有精湛的狩猎技术无法保证每一次都有收获,所以他们不浪费任何食物来源。从安达曼到伊利安,棕色人种始终保持着食用人类尸体的传统,并以此建立他们的道德标准。尽管到处流传的食人族的传说总是让人不寒而栗,但对于棕色人种来说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部落生存必需的准则。这也成为后来他们为黄种人所不容的原因之一。  
  棕色人种北上东亚大陆的历史可能比南下澳州要晚一些。来到澳洲可能是六万年前,而在东亚大陆散布开来恐怕是四万多年前的事。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或许大多是棕色人种的,虽然他们肤色可能并不深,与南方的棕色人种在体质上也可能有较大差异。至少,他们应该看上去不太像黄种人,面部的凹凸感较强,头颅形态也不同于黄种人。
我们这里讨论的始终是晚期智人,与早期智人无涉。到了今天,早期智人的来源成了古人类研究中的最大的疑点。直立人起源于非洲,晚期智人也起源于非洲,而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进化而来的还是另有渊源却是个未解之谜。但至少欧洲的早期智人源于非洲。
&&& 华夏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骸有柳江人、山顶洞人、资阳人、札莱诺尔人等,他们的形态差异颇大。颜誾的观点比较客观,他指出柳江人比其它人更接近黄色人种。山顶洞人和资阳人很相似,有观点认为他们相对最接近虾夷人(Ainu)。我比较倾向于这种观点,这说明在三万年前,黄种人已经到达了中国南方珠江流域,而棕色人种还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活动。当时的日本列岛还与朝鲜半岛连在一起,是人类最容易到达的地区。捕捞生活的棕色人种就这样沿着海岸向东北延伸,通过白令海湾顺势到了美洲。  
  棕色人种到达美洲目前还没有遗传证据,但是许多古人类遗骨和考古遗迹的发现指向这一论点。在亚马逊(Amazon)发现的早期人类遗骸与印第安人完全不同,而更接近于澳大利亚土著。下加利福尼亚的一个特殊部落的发现更揭示了一个体质、文化和传统完全不同于印第安人的人群的生活。据说这个类似澳大利亚人的部落被西班牙人带来的瘟疫灭绝了。棕色人种在三万年前到了美洲之后过了两万年,黄种人才开始到来。黄种人和棕种人对美洲的争夺战可能在美洲大陆广泛地开展着。中美洲古老的奥梅克(Olmec)文化留下了许多石刻头像,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把他们与黄种人联系起来。如果棕色人种来过美洲,他们一定就是。
  【黄色人种的扩张史推测】黄种人走向远东的路线应该与棕种人不同,他们更可能采用了一条陆路。从西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在南亚次大陆的北端经过,进入东南亚。初来乍到的黄种人还没有能力与棕色人种抗争。至少在南亚的时候,印度半岛南部生活着大量的棕种人,一小批的黄种人只能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过。这期间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种的基因。在东南亚的密林里,黄种人发展壮大了起来,渐渐占据了优势。也是在这一时期,黄种人分化成了沿海支和内陆支。  
  沿海支的黄种人最初在越南、广东一带形成,后来部分人南下马来和印度尼西亚,部分人则沿着东海大陆架北上。这些人(水注:沿海支)就是南岛语系(Austronesian)和侗台语系(Daic)的人群的祖先,就是民族学上所说的百越民族。这一支的人群携带着明显的Y
染色体单倍群O1。内陆支的黄种人则形成于缅甸、云南一带,并长期居住于此。由于历史比沿海支稍长,渐渐形成了更多的基因突变。这群人(水注:内陆支)是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的祖先,就是民族学上说的百濮民族。他们带的Y
染色体特色单倍群为O2 和O3。  
我们这里提到某个人群带有某种特色单倍群时,并不是说他们只有这种单倍群,而是说他们以此为主,还兼有其它类型。在这些群体中,的确是特色单倍群占到绝大多数。  
  当时的末次冰期不仅仅造成了海平面的下降,大陆边缘的延伸,另一个效应是当时的一些不高的山都是积雪冰封。所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的南岭居然成了一个不小的阻隔。这限制了黄种人向北的迁徙。当然,可能还是有一些人进入了北方,这些人可能携带了特色Y
单倍群P。他们(注:在冰期末最先翻过冰雪进入中国北方的黄种人)与后来到来的黄种人混合以后形成了黄种人的北亚支,就是阿尔泰语系(Altaic)的祖先。  
  末次冰期结束使黄种人大量北上,这个时间在大约两万年到一万年前。我们可以看到北方的人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半坡和宝鸡的新石器人种与甘肃史前古人种完全不同。黄种人的史前大北伐使中国大陆的人类历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久,新石器产生了,并迅速传遍了各地的黄种人社群,农业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的黄种人中燃烧了起来。这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被拉动了。  
  黄种人的北伐也是分两条路线进行的。东部的沿海支进入浙江、江苏、山东,形成了河姆渡—崧泽—良渚的先越文化和大汶口—龙山的先夷文化。这一支人群与南下的沿海支黄种人遗传上比较接近,所以古人类学家观察到大汶口文化的人种体质上与玻利尼西亚的南岛民族极为相似。夷越类群(注:沿海支北上,商人与此类群关系密切)在沿海一带的发展相当快,东北渤海周边的红山文化也可能与这一类群有关。农业、新石器、玉器和早期的中国哲学思想都可能先产生于这一族群中。  
  西部内陆支的先濮民族也几乎同时北上,他们是通过云南、贵州、四川这条路线北上的,并且至少分出了两支。一支沿着长江往下走,到了三峡地区和洞庭湖平原,发展出了城背溪—
青龙泉的先蛮文化,形成以后的苗瑶民族(Hmong-Mien)。另一支(注:内陆支北上,和夏、周有关)沿着四川的几条大河北上,来到了黄河上游地区,发展出了半坡—仰韶的先羌文化,形成了以后的羌华民族(Sino-Tibetan)。我们计算北方的O型的年代时,基本上都得到一万年左右的数值。  
&&& 北部的阿尔泰群与当时北上的两支黄种人广泛地发生了混血。至今可以明显地看到,东部混有较多的沿海支成分O1,中部混有较多的内陆支成分O3。在混血发生之前从北部支已经有一部分的人开始通过白令路桥向美洲跋涉,这部分人在行进过程中Y
染色体从P变成了Q。一万多年前到了美洲以后,他们(大陆北部黄种人)迅速地向南扩张,在千年时间内遍及了南北美洲。  
  从Y染色体看黄种人的迁徙,Underhill画出了一系列的线路图。他并没有在路线的细节上画得很详细,因为有些细节还不够清楚。比如P
北上的路线,究竟是波斯还是中国,当时还不很清楚。现在在中国南方发现很低频的P 的原始类型,说明P
更可能是通过中国大陆北上的。  
  黄种人来到北方以后,对当地的棕种人进行了杀戮和驱逐。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很快就完成的。棕种人已经在北方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并继续在许多偏远的山区躲藏了很长时间。直到商代的人骨材料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可能是棕色人种的成分,而且为数不少。只是他们依然是黄种人杀戮的对象。在殷墟的祭祀坑里有大量的异族俘虏的头骨,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棕色人种。  
这个替换的过程在中国进行到了非常晚的时期。唐代昆仑奴的传说不知道是否与此有关。据地方史料记载,清代广东官宦家庭中还有过豢养“小黑人”的案例。在台湾,最早到达的南岛语系原住民有着灭绝“矮黑人”的传说。这些零零星星的记忆都指向一点,黄种人对棕种人进行了种族灭绝。所幸的是,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个棕色人种的分支——“矮黑人”还是存在的。我们无需对此忏悔,这是那个社会阶段必然要发生的事件。
&&& 在原始社会,与本种群有竞争关系的其它种群就是敌人,只有你死我活的结局。要么黄种人消灭棕种人,要么棕种人吃光黄种人。在这个长期的拉锯战中没有其它的结局。而当黄种人文化上先进于棕种人的时候,结局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黄种人成了远东唯一的主宰。
  当历史进入了阶级社会,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奴隶的需求使得黄种人对遭遇到的棕种人不再灭杀。那段时期黄种人才到达的边缘地区,比如青藏高原、日本列岛,棕色人种的成分被大量地保留了下来。而南岛语系的族群向两个大洋拓展的过程中,甚至避开了棕色人种居住的区域。
【两个人种的交融地区】日本列岛在棕色人种到来时还可以通过大陆架很容易地到达,而当黄色人种来到东北亚时,已成为茫茫大洋相隔的海岛,是黄种人传说中的蓬莱仙岛。所以长期以来,岛上居住的绳文人一直是与大陆不同的人种。
关于绳文人的来源,日本研究者的大胆猜想很多。有一点是公认的,现代的虾夷人和种子岛的部分居民应该是绳文人的后代。那么根据虾夷人的遗传结构,我们能够了解绳文人的来源。很幸运,虾夷人的Y
染色体给出了明确的结论,他们大多是D,还有部分的C。他们必然是早期的棕色人种的后代。
&&& 日本的黄种人——弥生人,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迁入的,进入口是九州岛岛。他们向本州岛及更东北方向扩张的过程中,对旧石器的绳文人进行了征服和奴役。势必造成了绳文人比例的下降。但是到1800年,我们可以看到本州岛岛的北部开始到库页岛,都还是虾夷人的领地。  
从本各地的遗传结构看,棕色人种的遗传比例虽然是从西往东递减,但各地的该种成分都不在少数。所以日本人总体上应该算是两个人种的混血区域。  
虾夷人(Ainu)及其1800年分布区
  对于虾夷人奇特体质,以前的人种学家猜想很多,最后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处于黄种人和白种人之间的过渡种群。这实在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观点,他们居然与远在地球另一面的白种人有关。其实他们的体质形态独特性说明,棕色人种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体质,至少澳洲土著、尼格利陀人和虾夷人是有区别的。  
&&& 青藏高原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藏族是一个很晚才形成的民族。他们是秦汉时期开始向高原迁徙的羌族中的两支——发羌(黄色人种)和唐旄(棕色人种)。在进入高原后,与当地的雅砻土著发生了混血。在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雅砻土著被转化成了丑陋的猕猴,羌人则是仙女,两者婚配繁衍出了藏族。其实雅砻土著属于棕色人种,在羌人的审美观念中,他们的确是非常丑陋的。他们的混血使羌人很快适应了高原的环境。也使青藏高原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我们在研究现在的藏族人的遗传结构时,还是能看到大量的D
染色体。而观察藏族的面貌特征,甚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竞天择 优胜劣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