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问下,那个还是不行啊,在香榭花都居没给,回来玉龙真人还在山上,那个山洞也没有啊

FC封神榜,怎么去九鼎山找厄度真人.要准确的解决办法~!_百度知道
FC封神榜,怎么去九鼎山找厄度真人.要准确的解决办法~!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在后山窟打败花狐貂后,小龙女失踪) →女儿村(获得在暗黑洞窟的女王需捆仙绳才可破其妖法) →清峰山(找清虚真君拿夜明珠,小龙女加入) →哪吒自尽(地狱之旅-奈河村) →第一殿(打倒秦广王)地狱里有的地方有白色水壶,调查即让全员恢复最佳 →第二殿(打倒楚江王)站在水青色石头前不动??,需找姬昌劝说,姜子牙加入) 坐船去找,在西南方向→棋盘山(在古庙的香炉中可得铁槌,并使用它破除妖法??(无价)捆仙绳
打败琵琶精
?(无价))遁龙桩
五龙山文殊天尊
打倒四大恶人
??(无价)夜明珠
清峰山清虚真君
照亮暗黑洞窟
,战斗时需先用捆仙绳,对话即去修好桥)→佳东镇(获得魔家四将情报,并获得打败魔家四将需钻心钉的情报) →暗黑洞窟(使用夜明珠,接受仙人们的祝福并获得多重的情报) →朝歌城(首先会遇三精?(无价)神木桨
西岐城西村水池
交给芙冰村船夫造船
海上香榭居
火云洞轩辕氏
消除西岐瘟疫
棋盘山山洞
定住桃精柳鬼
姜太公法宝
打败桃精柳鬼
????(无价)照妖镜
终南山云中子
现出梅山七怪原形
2500筋斗云
????(无价)太极图
姜太公灵魂
姜太公复活
崆峒山灵宝真人
渡厄真人信物
九鼎山渡厄真人
破青龙关风吼阵
5000(还回得50000)血葫芦
女儿国外海底洞窟
????(无价)九龙罩
朝歌城外仙山
????(无价)0:用完即消失????(无价):非卖品,就先在雪原村附近打怪,要让其他三人战死,只要4两银子,而雪原村客栈要600两。→精采结局(自动用筋斗云飞行,否则需摸黑行走,立刻使用,不然走路就费血→第十殿(打倒转轮王) →哪吒重生(平安村) →玉泉山(获得杨戬情报) →逸仙亭(站在神龛前,等一会即让全员恢复最佳) →森林神木(初遇杨戬,回玉泉山找他师父拿玉佩再回来,可以走到和乐村,回落魂台破法,取得草人)[用太极图后出现桥,打败后,法术值不够时就飞回陈塘村睡一觉。→哪吒家(冒险开始,获得寻找姜子牙的情报) →磻溪(遇见姜子牙,他就帮你造船) →海中香谢居(找百草仙子拿雪莲回去救杨戬) →玉泉山(再回去可到需前往火云洞的讯息) →火云洞(从三圣大师处取得丹药,回西岐城)洞在玉泉山东北方向,中途找到小龙女,获得昆仑山及太极图情报)镇东方有休息亭 →昆仑山(找姜子牙师父元始天尊,杨戬生重病) →西歧城(可在西村水池中获得神木桨,和姬昌交谈) →芙冰村(把神木桨给村中的船夫??,获得老子的情报) 山在磻溪东方海中岛上→玄都云(在空中有朵奇怪的云就是了,找老子得到太极图,小心打败纣王) 哪吒不会法术,小龙女57级修得复活术,杨戬53级修得火龙术,用鹰翼回平安村 →西岐城(将丹药投入井中,城内疫病清除,还有白色水壶→第三殿(打倒宋帝王) →第四殿(打倒五宫王) →第五殿(打倒森罗王) →第六殿(打倒卞城王) →第七殿(打倒泰山王) →第八殿(打倒都市王) →第九殿(打倒平等王) 得到定神珠!秘宝名称
价值定海珠
北海龙王宫殿宝箱
定住海底漩涡
阿鼻大地狱(第九殿)
去除中毒魔法
玉泉山玉鼎真人
杨戬加入信物
1000(第二次?,只有太公一人升级,太公可以用终极术杀敌,姜子牙复活) →青龙关(因在关口有风吼阵无法前进) →崆峒山(找灵宝真人获得定风珠情报及信件) →九鼎山(找渡厄真人使用信件可得定风珠) →青龙关(使用定风珠破风吼阵并打倒闻太师)[风吼阵前三格处使用即可] 这时用筋斗云可以飞过,无须打闻太师→雪原村(获得独角兽及角形岛情报) →海底洞(在神殿中可找到独角兽,为小龙女之脚装备) →白石村(在医院中可找到秘道并找到大船) →漩涡海洞(在女人国东南方海面上,可得血葫芦) →饯行洞窟(雪原村东北山谷,否则攻击无效) →梅山镇(获得照妖镜情报) →终南山(从云中子处取得照妖镜及获得梅山七怪之情报) →梅山镇(对某些村民使用照妖镜可使之现出原形) →梅山(打剩下的二怪)[最后上山顶的猴精发生战斗后逃走] →水濂洞(大战美猴王,获得筋斗云)可以用姜子牙飞到磻溪坐船往上走,洞前有个宝盒山不可放过,不用打怪还能得东西→万沙镇(遇闻太师??,妲已、雉鸡精、石琵琶精,否则攻击无效) →九龙镇断桥修复 (九龙镇有个人会修桥,告别父母) →陈塘村(左面可以下海,沿此路继续走可以到崆峒山] →万沙镇(对姜子牙使用草人、杨戬、小龙女回去,而哪吒随师傅修练回山了)最后是制作人员名单,谢谢他们,注意战斗前需先用捆仙绳,坦已逃跑) →轩辕坟(打坦已时需先使用血葫芦)坟在朝歌东方 →摘星楼(打纣王,但打一回合他就逃跑) →浮游仙山(跳出朝歌城在西方天空,由玉鼎真人处得到九龙罩,再回朝歌城) →最后决战(战斗前就要对纣王使用九龙罩使其无法逃脱??(无价)攒心钉
女儿国黄天化
打败魔家四将
?,太公54级修得终极术。在大地图上用小龙女的驱妖术、在各种地点里用净水,可以暂时不遇见敌人。太公的敏捷度要高于哪吒,这样才能用疾兵术来对付纣王。如果太公敏捷度低,姜子牙被作法困于落魂台,应该在周围打怪升级) →南海龙王宫(打倒南海龙王) →西海龙王宫(打倒西海龙王) →捕鱼村(获得定海珠情报) →北海龙王宫(打败北海龙王,取得定海珠) →海底旋涡(使用定海珠通过) →新月岛(战小龙女) →东海龙王宫(打倒东海龙王??:槌破两旁的画) →桃精与柳鬼(在古庙破法,战斗时需先使用打神鞭,地名有错误,杨戬加入) →九龙镇(获得四大恶人情报)九龙镇后面有船??,必须先去岛上进洞和门口小童对话 →五龙山(由文殊天尊处获得遁龙桩-破四大恶人防护网) →九龙岛(打倒四大恶人,与四大恶人战斗时需先用遁龙桩,送太公,过一会可以进入一个村子 ,村子里可以买东西,进小亭然后出来立即继续上走,否则攻击无效) →佳梦关(战魔家四将,战斗时需先用钻心钉,否则攻击无效,并于最深处宝箱获得捆仙绳) →女人国(通过重重机关找到女王地图我的相册里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fc封神榜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中国现在的状况,想靠一个智者或圣人来改变,已经不太可能了;只有觉悟了的群体,才有可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题记  小引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央视94版《三国演义》片头曲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锋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  盛衰岂无凭  担当生前事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央视94版《三国演义》片尾曲  前言  物换星移,岁月如梭。几千年来,人类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兴盛与辉煌,衰亡与悲怆,多少往事如烟而逝,多少名人悄然而去……这一切汇成了浩瀚的历史长河。前人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艰辛,世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那么值得回味、令人深思!  哲人培根说过:读史使人睿智。是的,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历史、了解昨天,是为了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汲取宝贵的人生启迪。对于任何个人来说,不了解本国历史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而作为一个现代人来讲,对别国历史不闻不问、对异邦文化横加排斥,只能说是鼠目寸光、夜郎自大。我认为,了解中国历史固然重要,了解世界历史同样重要,要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更好的把握。不读中国历史就不知道中国文明何以能长盛不衰、延续至今,而不读世界历史则不明白中国近代的愚昧落后、被动挨打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说到世界历史,不能不提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他们叙述了他们那个时代各种激动人心的事件,并在叙述过程中创立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历史。希罗多德早先生活在波斯人统治下的小亚细亚,以后来到使波斯人遭到破天荒惨败的雅典。希罗多德把雅典人的这一重大胜利,归因于他们的民主政体,他的《历史》一书是最早讴歌民主政体的一篇伟大的颂辞。  有后人抨击他的叙述逻辑混乱,甚至有些地方仅凭道听途说,所述严重偏离史实。希罗多德倒也没有否认过,他听到什么就写下什么。但幸亏有了希罗多德,后人们才能对西方早期的历史有比较细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的心胸和视野堪称史家的典范,他把他所知的整个世界都囊括在了他的《历史》当中。他的书中,不只有贵族的故事,还有平民的生活;他不只写了男人,还记录了女人;他热爱雅典的民主,却同样对巴比伦的经济和波斯的政治、法律成就给予尊重。  在人类历史恢宏的全景画卷里,太多的所谓史学家只把眼光盯在一小块领域,他们的心中也只能装下一小撮民族。读罢那样的历史,我们不禁要问:帝王将相、权谋诡诈、战火硝烟,就是我们历史的全部么?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又真的在人类历史中占有压倒性的分量么?希罗多德之所以让人钦敬,是因为有了他全面的记载,西方各地区的历史才鲜活起来,我们才知道数千年前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应该说,谓之为“西方史学之父”,他当之无愧。  与希罗多德不同,修音底德撰写的历史是记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在这场战争中,雅典经过27年的苦战,最后屈膝投降了。希罗多德颂扬了雅典的胜利和荣耀,而修昔底德则分析了雅典的失败和苦难。毫无疑问,修昔底德是同情雅典的。但是,他坚决抑制自己的情感,为自己提出这样一个任务,即实事求是地弄清这场灾难的原因。为此,他写道:不同的目击者对于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他们或者偏袒这一边,或者偏袒那一边,或者由于记忆的不完全。我这部历史著作很可能读起来不引人入胜,因为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众一时的嗜好,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将来也会发生的类似事件的人,认为我的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而笔者写这个帖子,想告诉大家的是:历史不是文物古迹的叠加,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历史不是水火不容的对立,而是求同存异的包容;历史不是翻云覆雨的阴谋,而是审时度势的智慧;历史不是朝秦暮楚的苟活,而是无怨无悔的人生;历史不是王侯将相的名录,而是伟大灵魂的传奇;历史不是才子佳人的偶遇,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不是任人玩弄的娼妇,而是不容篡改的真实;历史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催人奋进的号角!  
楼主发言:261次 发图: | 更多
  这是一个超长帖,但不是老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希望得到朋友们的支持,谢谢!
  以前,有很多朋友写过世界史,而且有些还很不错,可惜都没坚持写完,让人看得很不过瘾,我的愿望就是把这件事做完,但愿能心想事成!
    第一编 原始社会  在史前时代的千万年中,有两大发展为以后的全部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一是灵长类逐渐转变为人类,即人类的祖先转变为真正的人类;其二是原始人从靠大自然恩施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日益摆脱大自然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食物生产者。  在转变为能够思维的动物的过程中,人类学会了使用语言、工具和火;在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中,人类学会了种植、学会了使用锄头和镰刀。这些技术的获得使人类从周围的动物中分离出来,但是,与后来的技术相比,这些技术还是最原始的。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为了能够生存,就必须依赖于群居生活,生产资料都是公有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之后,就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而被阶级社会所取代。  第一章 人类起源  人类起源指人类在生物学方面的形成过程,目前主要流行两种学说,即进化论及创造论。自从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第一节 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和“动物变的”等等。  1、呼唤而出  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埃及人认为远在埃及于世界上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就已存在,他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安和繁荣景象。  2、原本存在  人类原本就存在着的神话,散见于北美印第安人和新西兰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话说“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于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  3、植物变的  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于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从而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4、动物变的  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我们由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  5、中国神话  我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晚一点的说法则指盘古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另有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么样的神,在其他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
    第二节 生物进化论  19世纪,在英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发现了一套轰动全世界的生物进化理论,他的名字叫达尔文。1831年,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海军“贝格尔”号战舰的环球航行,在南美洲地区整整航行了5年,对热带与亚热带动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考察。1836年回国以后,达尔文主要从事科学实验与著述。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震撼学术界的著作《物种起源》。他根据对生物界大量的观察与实验,认为物种的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选择,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归纳起来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达尔文的这套学说,奠定了进化生物学的基础。他还将进化论用于人类发展的思考,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依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经过一番激烈的学术和宗教的大动荡、大争论后,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在以后的岁月里,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人类起源说。他们认为,人类是古猿经过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在万物更迭交替变化中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理论,从其他学科,比如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现代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等学科中寻找到了证据。根据这些证据,人们推测地球生物进化的总模式是: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猿猴类动物——人类。马克思十分欣赏达尔文的进化论,同时认为,在由猿到人的进化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经过了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一百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人类起源之迹已露端倪。虽说许多问题科学家们仍在继续探索、争论,但人类起源的大致轮廓已可勾画出来。简而言之,可把人类的起源、演变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腊玛古猿(距今约1400万年-800万年)→南方古猿(距今约400万年-100万年前)→早期直立人(距今200万年-150万年)→晚期直立人(距今200万年-20万年)→早期智人(距今25万-5万年)→晚期智人(距今5万年-1万年前)。  (1)腊玛古猿  人类是由古猿演变而来的,但猿科与人科的分界线在哪里,人类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  1932年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生刘易斯带领一个考古队在印度与巴基斯坦接壤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了腊玛古猿的颌骨及耳齿化石,距今约1400万年。刘易斯注意到这个颌骨有一些明显的似人的性状如齿弓呈抛物线,犬齿小、无齿隙、前部牙齿向前的突出度较小等。因此1937年他在写论博士论文时把腊玛古猿归入了人科。  随后,在肯尼亚、匈牙利、希腊、中国云南等地陆续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人类学家对腊玛古猿的归属问题有过多次争论,直到今日尚无定论。现只能笼统地说,中新世(约2600万-1200 万年前)存在着人猿超科的成员,它们是现在人类和猿类的共同祖先。如果承认腊玛古猿是人类的祖先,那么从腊玛古猿到南方古猿的进化过程中还存在缺环,科学家们还需要寻找新的证据来阐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2)南方古猿  目前,学术界中比较肯定的人科成员是南方古猿,其生存的地质年代从上新世到更新世早、中期,距今约400 万到100 万年前。  南方古猿的化石材料主要发现在非洲,且多集中在非洲的东部和南部两大区域,已发现的化石材料非常丰富,大约可代表350 多个个体,有在南非阿扎尼亚、汤恩发现的南方古猿颅骨化石,奥杜韦峡谷发现的东非人及阿法地区发现的" 露西" 等。另外,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我国的湖北等地有零星南方古猿化石的发现。南方古猿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脑量较小,平均为500 毫升,但在结构上与人相近,能直立行走,制作简单的砾石工具。  (3)早期直立人  早期直立人以坦桑尼亚的能人为代表,能人化石是1960年在非洲东部的奥杜韦峡谷首次发现的,化石材料可复原为一成型的颅骨,其年代根据同位素钾- 氩法测定为210 万至170 万年前,在肯尼亚特卡纳湖东岸和南非斯特克方丹和斯瓦发现了能人化石。能人的脑量有所扩大,雄性的脑量为700-800 毫升,雌性的脑量为500-600 毫升。  石器加工技术高于南方古猿,除制作大量砍斫器处还制作盘状器,原型手斧、大型刮削器、小型刮削器等,根据这些石器类型分析,能人可能过着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经济生活,或采摘野果、挖掘块茎植物为食,或靠捡拾兽尸得到肉食,偶尔也以群体的力量猎取野兽。  (4)晚期直立人  晚期直立人大约开始于距今200万年左右,到30万年以前结束。化石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欧洲,著名的有爪哇人、北京人、蓝田人、海德堡人等。  直立人的脑量已明显增大,从早期800 毫升增到晚期1200毫升,学者们由此推测直立人可能具备了语言能力。在全世界直立人的遗址中属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的材料最为丰富,除大量直立化石外,还发现了一百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约十万件石制品和大量用火的遗迹。从遗址中发现的各种大小哺乳动物化石推测,北京人不仅猎获小动物,而且还能捕获个体较大的动物。直立人的生活比能人有显著的提高,他们能制造较规范的砍斫器。刮削器、手斧等工具,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直立人化石,发现者是荷兰年轻的军医杜步瓦,他致力于寻找人与猿之间的缺环,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直立人的头骨和股骨化石,并于1894年发表学术论文,认为爪哇人是现代人类的祖先。但由于当时人们缺乏对直立人化石的认识,他的这一观点遭到一些权威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爪哇人的头骨和股骨分属于不同种类动物或人的遗骸,头骨属于长臂猿,股骨则属于现代人的。教会更是拼命加以反对,指责杜步瓦的文章是异端邪说。在这两股力量的压力下,杜步瓦沉默了,他把爪哇人化石标本封存在保险柜中达28年之久,直到后来北京人化石的发现,学术界才给予爪哇人彻底的平反。  (5)占人(早期智人)  占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5万至4 万年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目前已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地点达70余处,比较著名的有博多人、佩特拉洛纳人、昂栋人、尼安德特人、大荔人、马坝人、许家窑人等。占人(早期智人)的主要体质特征是脑量较大,在1300毫升以上,已经达到现代人的水平,脑结构比猿人复杂得多。石器制作技术日趋进步,且明显表现出地域性的差异。如尼安德特人创造出以细小尖状器和刮削器为代表的莫斯特文化,中国这一时期的丁村文化则以厚尖状器、砍斫器为主要特征。  有证据表明占人(早期智人)能制作骨器,会人工取火,有了埋葬死者的习俗;并且,不知是为了遮羞还是为了保温,已经开始穿所谓的衣服,不再是赤身裸体。  (6)新人(晚期智人)  新人(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5 万至1 万年前,他们的足迹已遍及欧洲、非洲、亚洲、澳洲及美洲,像克罗马农人、姆拉德克人、柳江人、山顶洞人、芒戈湖人等。他们的化石在体态上与现代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其打制的石器相当精致,器形多样,各种石器在使用上已有分工,石器加工技术有较大的发展,广泛使用以窄、长石叶制作的细石器,并且出现了骨器和角器。标枪、投矛器、弓箭、鱼镖等狩猎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人们能够更有效地狩猎和捕鱼。新人(晚期智人)还能缝制衣服,用兽皮和大动物的骨头建造住所,用穿孔兽牙、砾石、蜗牛壳等制作装饰品,还有一套埋葬死者的习俗,制作小雕像,在洞穴壁上绘画等。  新人(晚期智人)又称克鲁马努人,这是因为1868年,在法国西南部克鲁马努地区的山洞里发现了5具骨架,这些骨架与现代人已经很难区分,但比现代人高大。据分析,其生存年代大约在3.1万—4万年以前,被认为是新人(晚期智人)的化石代表。我国发现的柳江人(广西)、山顶洞人(北京)化石也属于这个时期的代表。此后,人类便进入了现代人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关于进化论的探讨  众所周知,生物进化论体系的完善,许多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不但如此,在维护生物进化论的过程中,不少社会学家,尤其是一些哲学家也作出了许多贡献。由于这些杰出人物的努力,生物进化论成了当今世界不可动摇的理论之一。  但是,无论有多少人来维护它,它始终不过是一种假设而已,而且是世界众多假设中的一种。我们应该始终牢记一句话,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他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既然是假设,那么就应该允许别人有探讨的余地,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观点。一味地用一种假设去排斥其他假设,这是不科学的,本身就是对马克思精神的嘲笑。  那么,以上这套由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共同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体系,它真的牢固吗?  达尔文创建的整个人类进化学说,其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当时气候的巨大变迁使森林大片消失,类人猿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迫从树上下到地面,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就从此开始了。如果这个条件不存在,那么整个人类进化体系就不能成立。  起源于东非大裂谷的南方古猿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露西少女”的化石就在此处发现。因此,东非大裂谷自然环境的变迁,成了支撑人类进化学说的关键。科学家称,500万—12万年之前,由于东非气候突然变冷,大片的热带雨林消失了,这就迫使人类的远祖——南方古猿从树上下到开阔的大草原,从四肢攀援到练习用两足行走,于是乎,古猿脱掉身上的兽毛,最后变成了人。  进化论的这个前提只是一个假设,当然许多人都希望这个假设可以成立,以便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起源问题。但是,最近一些科学家在东非地区的考察,却使达尔文的人类进化学说中环境变迁这个至关重要的前提一下子变得不存在起来。  美国耶鲁大学金斯顿考古队对东非的地理、气候做了十分细致的考察研究。他们对肯尼亚大裂谷南端的图根山丘的碳化士壤进行了同位素检测,结果发现,自从1550万年以来,大裂谷地区的雨林和草原的混合就跟今天完全相同,根本不存在上述传统所说的气候大变化。要知道,东非古人类的考古化石最上限也不过400万年,也就是说,非洲的古猿竟然可以在虚拟的自然条件之下完成从兽类向人的进化,这是不是太荒唐了?这支考古队在最后的报告中写到:“人类的进化是相当复杂的过程。这(指东非大裂谷地区气候的考察结果)可能迫使我们要寻找其他的因素来解释人类下地行走的原因:为了食物和为了占领更加优越的生态环境;受到其他物种的竞争,等等。”如此说来,人们要想使自己的学说成立,非要迫使东非古猿下地行走不可,不论这些古猿是否愿意,非下来不行,即使不是真的自然环境变迁,我们也要虚拟出一个自然环境变迁的事实出来。看来,我们这套进化理论过分脆弱了,也过分霸道了。
  不仅如此,考古学所发现的古化石,是支撑人猿同祖进化理论的主要证据,但正是在这方面,更显示出其脆弱的本性。  首先,现在我们考古中发现的人类化石量极少,越是往前,化石量就越少,考古学家往往根据几颗牙齿或一个、半个头盖骨化石为依据,进行洋洋洒洒地推论,明显证据不足。  1995年初,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介绍中国古人类考古50年来的主要成绩。读着这篇文章,明显感觉证据不足。比如,著名的元谋猿人,也就发现了两颗内侧门牙,一左一右;蓝田猿人只有一个下颔骨;丁村人,只有三颗牙齿,一小块头盖骨;马坝人,只有一个不完整的头盖骨;柳江人,只有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四个完整胸椎及五段肋骨;资阳人,只有一块头盖骨,一块完整的硬腭;山顶洞人略多一些,有三个完整的头盖骨,几十颗牙齿和一些脊椎骨。要知道,从元谋猿人到山顶洞人中间有150万年的时间,我们仅凭一点点资料竟然能勾画出人类150万年的发展史,真有些不可思议。你怎么能用一小块头骨就确定它是人还是猿,或者是其他什么东西?无论如何,读着古人类学家给我们的结论,总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  外国的古人类研究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化石》杂志1995年第一期曾报道,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会上,科学家展示了大约450万年前人类始祖的化石,命名为南方古猿,其证据:头骨后部一小块,耳骨和牙齿的一些碎片。1856年,在德国迪赛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里,人们发现了一块不完整的头骨和几根腿骨化石,从此,尼安德特人竟然成了早期智人的代名词,虽然后来又有少量发现,但证据乃不充分。  事实上,关于人类进化体系中的化石不完整性,早在19世纪英国的郝胥黎就曾指出过,人类不能直接从猿进化而来,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化石空白区。至今的考古学也同样证实,所谓的新人之后有4万年的化石空白,这4万多年里,正在进化中的猿类跑到哪里去了呢?难道是跑到另外一颗星球去完成进化了吗?实际上,不但是人类,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没有进化中期的化石,为解决这种尴尬,科学家只有提出“突变学说”,即生物的进化不是逐渐完成的,而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突然发生的。但这也是假设,而且更加没有证据。  其次,在考古测定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们考古测定通常使用碳—14测定法,但碳—14很不稳定,年代越远,差距也就越大,在人类化石的测定方面,有的误差几万年或几十万年。比如,元谋猿人170万—100万年,相差了70万年,蓝田猿人115万—75万年,相差了40万年。  还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时间并不算长,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大约出现于4000多年以前,后来经过考古发现,把这个年代逐步高移1万年、2.5万,结果定为4万年。再往后,美国科学家提出了10万年说,现在又提出了450万年说,这种大改动的本身也说明了一些问题,而且在这其中也伴随着相当大的学术争论。
  因此,有不少人对这套进化模式持怀疑态度。尽管从猿到人的进化中有许多诸如考古等方面的证据,但仔细分析起来,其中仍不难发现许多问题,如猿人和古人之间的过渡类型是什么?古人是如何向新人飞跃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变化的?为什么缺少中间类型的化石?  有人从进化的角度提出疑问:脊椎动物的四肢都着地,这样分散了脊椎骨的压力,这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是合理的。而人却是直立行走的,直立人的脊椎所承受的压力过分集中,反而不如四肢行走的脊椎动物合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进化呢?它是进化还是退化?  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由于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外形上)就是人能直立行走,而动物则是爬行,因此我们总是想尽办法去解释这种区别,由于人比动物要先进得多,因此在解释时,我们总是首先确定这种区别的合理性,总是将这种区别看成是首尾相接的进化证据,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误区呢?大家都在讨论直立行走的好处,那是因为我们人就是直立行走的,为什么不去分析一下四肢行走的好处呢?  按照一般观念认为,人类手脚的分工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将古猿赶出丛林,从而使前肢进化为手臂。而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考察已经证实,这个前提条件至少在东非是不存在的,那么促使猿人手脚分工的环境又在哪里呢?同时,我们发现,蓝田猿人和山顶洞人,他们生活的地区并不是大平原或草原,而是植物比较茂密的山区,世界其他地区的猿人生活环境也基本与此相类似。而在这种自然条件之下,用四肢行走难道不比只用后肢行走更为有利一些吗?怎么会发生手脚分化的进化呢?  再者,用血浆蛋白分子差异程度的定量测定发现,人与现在的大猿、黑猿最为接近,大约在4000万年以前,人与大猿、黑猿分手。可奇怪的是,经过4000万年漫长的岁月,大猿和黑猿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它们永远属于灵长类哺乳动物,照目前的进化程度看,它们再经过4000万年也不会进化成智人和现代人。如果进化论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那么这个规律应该适合所有生物的进化,既然已经有一支猿类进化为人,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正在进化的其他猿类呢?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现其他猿类进化成人的趋势?为什么地球上只有人类的进化获得了如此速度?  如果从整个地球生物界来考虑,动物的进化虽然在体形上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功能和特点上却是应该有同步进化的特点,看一看我们周围的动物吧!哺乳类动物中有许多特点和功能是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它们是沿着一条本质相同的轨迹在进化。而我们人类却是整个动物界的奇迹,我们进化的轨迹与它们根本不同,简直就是两回事,除了人以外,我们再也找不着直立行走的动物。如果说直立行走标志着动物的进化,那么这种进化就不应该单单反映在人类身上,而在其他动物之间也应该有类似的进化发生,这才符合整个地球动物进化的规律。然而在其他动物中,我们看不到一点点直立行走的趋向,这是为什么呢?如此追问下去,我们人类的进化谱系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生活在地球,对地球自然界生物的进化是有相当直观的认识,进化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自然界里更好生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跑得快,使你可以有更多机会捕捉到食物,逃避攻击;身子灵巧,可以使你巧妙逃避天敌的进攻;目光敏锐,可以更早发现食物或前来进攻的对手;力气大,可以轻易打败对手,保护自己;爪牙锋利,可以具备极其有效的进攻武器。可我们人类是向这些条件进化的吗?不,不是。进化没有给我们飞快的速度、灵巧的身躯、鹰一般的目光、牛一般的力气、猛虎一样的利爪,我们什么都没有。那么,自然界为什么要如此进化人类呢?这种进化有什么合理性呢?一点都看不出来,可以说,我们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就与这个自然社会格格不人,要么我们是错误的,要么自然界是错误的。
  时至今日,许多人依然认为,人类的进化是源于自然的压力,这些压力包括洋流、冰川、地轴倾角、气候、生物变化等等。但是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生活在地球上,与地球上许许多多动物同样经历着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压力,由于这种压力是共同的,因此由压力引起的变异也应该具有趋同性。可人类的进化道路恰恰与其他动物没有丝毫的相同之处,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谈到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智力问题,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左右碰壁,而智力问题又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所在,没有人能够回避得了。  人类的智力来得莫名其妙。智力的发展应该有两个条件:第一是相对艰苦的生活环境,为了生存就需要用更多的智力去获取食物;第二是动物的群居性,群居的动物可以形成一定的社会模式,要求以更高的智力来处理。这两个条件都符合我们人类,我们曾经有过相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我们也是群居动物。但问题在于,这个理论根本没有普遍性,对许多动物而言,目前的生活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苦,人类的捕杀与环境污染就使许多动物快要绝种了,地球上群居动物决不仅仅是人类,连蚂蚁都是群居动物。在这两个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其他动物的智力发展水平如何?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人种问题也是进化论不好解释的谜案。现在世界上基本有黄、白、黑、棕色四大人种,这四种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就其居住地区来说,黄种人基本在亚洲,白种人基本在欧洲,黑种人基本在非洲,而棕色人种则在澳洲,美洲的印第安人大至属于黄种人系,即蒙古人种。这四色人种的区别不仅仅在肤色上,而且在生理结构方面也有细微的差别。比如说,黑种人血液当中所含红血球就与黄种人不同,它能输送更多的氧气,因而黑种人在运动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黄种人的味觉系统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因此中国菜也是五味俱全,花样繁多;而白种人的味觉系统则十分迟钝,只好在吃的方面简单一些了,等等。  如果进化论是正确的,那么这四个人种应该是由四种猿演变而来。然而,进化论又断言,从猿进化到人是自然界中的偶然现象,地球上只有一支猿类进化成了人,所以它不可能普遍适应灵长类的进化模式。这本身不是很矛盾吗?既然已经有一支猿类进化成了人,那么其他猿类为什么不可以进化成人呢?既然只有一支猿类可以进化成人,那么四色人种又是怎么来的呢?如果说有四支不同颜色的猿遗传进化成了四色人种,这本身是违背进化论的,而且我们也找不到地球上曾经存在过黄猿、白猿、黑猿、棕色猿的证据。  如果说四色人种的确是由一支猿进化、变异而来,那么这种变异与自然生存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知道,依据进化论的观点,生物的变异只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而且惟有适于生存的变异才可以保留下来。那么这支进化中的猿为什么要发生如此变异呢?非洲基本在赤道两侧,乃属于热带地区,如果非洲黑猿要发生变异的话,也应该变异成白人,这样可以反射一些太阳的光线,在物理学上也说得过去,可是非洲人种恰恰是黑色的,这如何解释呢?问题还有,如果说非洲人是黑色的就是符合自然规律,那么美洲印第安人呢?他们一样生活在赤道附近,所接受的紫外线与非洲人一样多,为什么他们不是黑色的呢?再说白种人,现在白种人的老家欧洲,基本在北纬30°以北,已经过了北回归线,像欧洲北部的一些国家,生活的纬度都很高,黑色皮肤不是更可以吸热保温吗?可他们恰恰都是白色的,像冰雪般的颜色,这又是为什么呢?  人种问题不解决,进化论就不可能最后深得人心,就会有更多的人起来反对它。而到目前,还没有一种关于人种问题的解释让人看起来有些道理,难怪日本东京大学的养老孟司教授说:“关于人种的差异,至少可以指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至于为什么不同,回答是完全不清楚的。”
  近百年来,人们在全世界各地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十分稀有的人种,而这些人种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达尔文人类起源于古猿的批判。  日,《北京晚报》援引了新华社和国际电台的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2亿年前的人形化石。无独有偶,法国巴黎大学植物学教授拉坦博士在非洲扎伊尔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人种部落,他们的椎骨都突出体外,有的达几公分,与我们熟知的食肉恐龙的脊椎骨很相似,被称为“恐龙人”。拉坦博士推测,这些人“似乎是从史前爬行动物直接演化而来的”。但她不愿意透露该部落的准确方位,只是说在扎伊尔著名的斯蒂恩莱瀑布西南约480公里的密林中。这些恐龙人的祖先是谁?恐怕不会是猿类吧!因为地球上还没有发现背上长角的猿类。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3英里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的奇妙足迹。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的水下摄影师穆尼,在海底看见过一个奇怪的生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四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卡来罗纳州比维市郊的沼泽地区,多次发现过“晰蝎人”,它们高达2米,长着一条大尾巴,每只手仅有三根手指,可以直立行走,力气惊人,;能轻易掀翻汽车。这些生活在水中、沼泽中的类人生物,其祖先又是谁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工学院的生理学家韦西在智利安第斯山脉探险时,曾在澳坎基尔查峰海拔6600米处发现了蓝色皮肤的人种。不但在南美洲,人们在喜马拉雅山也曾发现过蓝色皮肤的人种,在非洲的西部地区也有发现。如果按人种来说的话,这是一个全新的人种。  在厄瓜多尔境内亚马逊河原始雨林中,人们曾发现过一个原始的部落,他们身体的其他部位与人无异,只是两眼外突,手脚似蛙脚,趾间有短蹼相连,人们称其为“图皮人”。另外,在非洲南部还发现过“鸵鸟人”,他们的脚趾只有两根,形成乃夹角,有趾甲,有的趾中有短蹼。这些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人类的起源问题,历来都是一个古老的新问题,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关于人类起源的假设,并不能最终解决这个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至今,“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依然原封未动摆在那里,它与人类初期提出这个问题时还是一样的新鲜。
    延伸阅读:人类远祖在中国吗  在达尔文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时,当时少见化石证据。这种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改变。在南非盛产金钢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个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采石场,在采石时经常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924年曾发现一具幼年猿类头骨,后经解剖学教授达特的研究,认为它人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兰士瓦地区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发现一个成年个体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罗姆特莱伊采石场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头骨碎片,南猿逐渐引起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  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被称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过300万年,以后被订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个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  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发现距今440万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始祖南猿”,经过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更名为“始祖地栖猿”。1996年,来自13个国家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万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接近人和许多不同类型南猿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被订名为“惊奇南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勒地点,则相继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头骨化石。后者最后被订名为“卢道尔夫人”,距今年代为190万年,并被认为是人属中的最早成员;在湖西岸,1985年曾发现有一具距今250万年的头骨,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猿”,他是粗壮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点发现的距今410万年的原始类型南猿化石,被命名为“湖滨南猿”。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着上攀援的特点。这表明分子生物学所推测的距今500万年人与猿分道扬镳可能是对的。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我国在近半个多世纪也发现了大量有关人类演化的化石材料。自上世纪50年代在云南开远发现古猿以来,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又相继发现古猿化石,可分大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大型者可谓西瓦猿型,小型者属腊玛猿型。腊玛猿作为人类远祖的论点其时在我国正风行一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远祖已在中国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为“中国古猿”,以表达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科学界对腊玛猿属性认识的变更,国内有些学者将云南不同地区的古猿归属到一个新属,即禄丰猿属之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云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亚种。  上世纪60年代,陕西兰田公主岭和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了直立人类型的蓝田人和元谋人,他们距今年代超出100万年,后者甚至达到170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化石。但遗憾的是,元谋人化石目前仅限于2枚上内侧门齿,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胫骨,而在非洲发现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却有完整的骨架。虽然曾经有人将湖北建始地区发现的几颗化石牙齿看作是与南猿类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获得学术界的承认。  1989年在湖北郧县找到2具原始人头骨化石,一开始又将其归于南猿之列,修理后发现乃属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县及1993年在江苏南京也发现了直立人型头骨化石。虽然对于它们的年代说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万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门齿和一段下颌残块,同时还宣称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一开始它们被部分学者鉴定为直立人型,后来国外学者介入,认为与直立人形态差异大,而与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以上,甚至超过200万年。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在发掘和研究元谋西猿时,认为在元谋盆地小河地区豹子洞篝发现的古猿伴有石器。能制作石器,岂不是人?故将之订名为“东方人”,并将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万年前。而在同一地区的蝴蝶梁子发现的一具幼年头骨,鉴定为腊玛猿型,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宣称在地层中也找到了“石器”,将之更名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为距今400多万年前,并进而构筑了“开远腊玛猿”——“禄丰腊玛猿”——“蝴蝶腊玛猿”(或“蝴蝶人”)——“东方人”——元谋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畴人、丽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当完整的系列。鉴于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邻区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但遗憾的是,早在70年代后期,学术界已抛弃腊玛猿是人类远祖的观点。后经研究,所谓“蝴蝶人”的“石器”原来是天然石块;而“东方人”的石器,后来被证明是地表上拣来的,而且时代甚晚。  1997年,我国启动了寻找200万年和更早时期人类的“攀登项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获甚微。后来在安徽繁昌发现了距今200—240万年的石制品和骨器,发现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积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制品在学术界曾引起很大争议。此外,光有石器还远远不够,它只是间接证据,关键是找到人化石。1999年在河北蔚县上新世地层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万年的石器,这远远超过了非洲发现的不超出260万年的界限,并认为这是对人类非洲起源论的一次挑战。但该标本发现于1990年,事隔9年后才公布于世令人费解。  中国学者要挑战非洲起源论,就必须找出更多的早期人类化石。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就连目前所认定的我国最早的元谋人化石,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其距今只有60万年!我们必须找到更早时期的人类化石,而且这些化石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得非洲材料从属于这个体系才行。我国的古环境条件不算太差,既然已发现了丰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这样的生存环境同样适合早期人类生存。我们并不完全排除人类起源亚洲的潜在可能性,但仅有设想和冲刺的良好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有说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学性。
    第二章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指人们以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时代。当初,因为科技不发达,人们只会以石头制造简单的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木头、兽骨、贝壳、粘土和其它的材料也被广泛地使用。而一系列冶金技术的革新,则被用来描绘后来的年代,如黄铜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在John Lubbock 1865年所著的经典书籍《史前时代》中,石器时代是他的三时代系统中的第一级,它又被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事实上,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时代的更替彼此间有非常大的不同。石器时代的时间范围是含混不清且饱受争议的,不过可以提出一个笼统的全人类的“石器时代”的年代,一般认为,石器时代是从300万年前第一件人造工具在非洲出现开始的。  “石器时代”的称呼被考古学家用来表示冶金时代以前的漫长时期,这段时间约占人类历史的99%以上。在这段时期中,各种石制工具的使用远比用其它材料所制的工具多。石器时代包含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第一次科技的大范围传播,以及人类从东非萨瓦纳地区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扩张。随着农业、畜牧业以及冶金技术的发展,石器时代结束了。这段时期被称作史前时期,因为人类还没有开始书写传统意义上的历史。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时间上从300 多万年前开始到1万多年前为止,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现代人)阶段。  在上新世末期的非洲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一支被称为能人的现代人类的祖先,制作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石制工具,这些非常简单的工具就是我们所知的石器。大约在150万年前,一支进化程度更高的人种——直立人出现了。直立人学会了掌握火和制造更复杂石器的技巧,同时活动范围由非洲扩张到了亚洲。在欧洲,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是100万年前被使用的一种更先进的手斧。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采集与狩猎,这一时期的人类经济活动处于极其原始的萌芽状态。当时人们居住在山洞里或部分地居住在树上,晚期已学会搭盖简单的窝棚。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捞取和刺杀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与猿人化石共存的都有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和人类用火的遗址。除了粗糙笨拙的打制石器外,还有经过加工的鹿角和骨器。  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是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的经济活动逐渐活跃了。当时环球的气候都比较寒冷,欧亚大陆各地发现的人类遗址,常伴有猛犸象、驯鹿、熊、野马、野驴、披毛犀、狐狸、狼、羚羊、野猪等寒系动物群。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类智慧的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逐渐加强,因而人们活动的地域也迅速扩大了。不仅整个非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都遍布人类生活的遗迹,而且人们已能通过陆桥和驾驶独木舟从中国大陆到达台湾、日本列岛,从东北亚越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人类正是通过艰辛的劳动和不断地创造,才逐步发展了旧石器时代的经济,并完全脱离了动物界转变为现代人的。
  旧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个是集中的石器制造场的出现,另一个是人工取火技术的产生。  远古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一般都是这种情况。到了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捡拾的办法往往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于是在有条件时,人们便从适宜制造石器的原生岩层开采石料,制造和加工石器。因此,一些能够提供丰富原料的山地就会常有人从周围地区不断来到,从岩层开采石料,乃至就地制造石器,从而出现了一些集中的石器制造场。  人工取火技术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根据已有的资料,人类大约在150 万年前开始使用火。旧石器时代人们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控制,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人类对火的认识时期。这段时期人类由惧怕森林大火到利用野火取暖,或者在野火燃烧后的灰烬中寻找被烧过的动物来吃。他们依附于大自然,从自然形成的烈焰和灰烬中取得恩赐,对火的认识从惧怕逐渐转变为敬畏和崇拜。  第二阶段,是对火的主动使用时期。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学会将野火控制起来,移进洞穴加以保存,并由氏族中的老人和少年负责看守火堆,以便有效地用火来烧烤食物、驱逐野兽、取暖、照明和制作工具。  第三阶段,是人工取火即造火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和人类进化过程中智慧的增加,一些氏族从单纯地使用和控制自然火发展到人工取火。他们从制造石器时燧石撞击所迸射的火花和制作木器过程中发热冒烟的现象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燧石撞击引火和钻木取火。这样,人类就彻底摆脱了黑暗,并为制陶业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用火与取火,在现代人眼里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技术,然而在远古时代它却具有重要的意义。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境况,人们从此开始吃熟食,缩短了咀嚼和消化的过程,可吸收更多的营养,有利于人体特别是大脑的进化。早期人类有洞居的习惯,有了火可以取暖、驱除洞内的潮湿。特别是掌握人工取火方法后,人类不仅可在热带、亚热带生活,而且也可在温带、寒带存身了,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人类用火可驱赶凶猛的野兽,保护自身的安全,甚至围猎野兽,提高狩猎的效率。火还是人类制作工具的好帮手,木矛的尖部经火烧冷却后,会变得更加坚硬。而火的最重要的用途则是带来光明和温暖,同时给人以希望与力量,成为世界上许多地区原始部落崇拜与信仰火的原因。几乎在世界每一个地方,火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都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距今一万多年前,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逐渐结束了,在长达200 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活动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基本上同步发展,各地的文化面貌大同小异,没有根本的区别,共同迎来了狩猎经济的中石器时代。
    第二节 中石器时代  距今一万多年前,全世界普遍进入了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气候越来越温暖而干燥,许多冰冻的湖泊开始变成潮湿的沼泽地,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覆盖着荒野。人们的主要活动从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山麓洞居转变成在森林、草原和湖泊、沼泽进行狩猎捕鱼,并随处搭盖草棚以蔽风雨,过着迁徙性很强的半定居生活。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前所未有的宽刃打制石斧开始出现,以便砍伐树木,构筑简易的房屋;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弓箭在各地迅速推广,以便在追逐动物群中获取更多的猎物。  根据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和学者们的确认,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社会经济生活以狩猎和捕捞水生动物为主,并出现了氏族群体高强度的采集活动,个别地区出现了原始农业发生的萌芽;  ②继续使用打制石器和骨角器,大量制造细小石器和复合工具以适应更广泛的需求;  ③发明并迅速推广了弓箭、投矛、渔具等先进的武器和装备;  ④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山林走向更广袤的空间,在草原、湖沼、河谷间追逐兽群,出现较大规模的频繁迁徙,因此遗迹分布零散,很难发现;  ⑤与迁徙生活相适应,发明了独木舟和房屋建筑技术,较普遍地使用骨针缝缀;  ⑥狗开始作为第一种人工饲养的家畜出现,晚期则开始驯化羊和猪;  ⑦在最后阶段,出现了简单的磨制石器,掌握了钻孔技术,开始有目的地选择优良采石场以大量制作石器;  ⑧在发明磨光石器技术的同时,一些地区率先出现了陶器。  虽然世界各地中石器时代文化有大致相同的特点,但毕竟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这一过渡阶段限定在一个十分明确的时间范围内。总体而言,中石器时代从更新世晚期的最后阶段,即距今2万年左右开始,到距今1万年左右原始农业产生时基本结束,其间经历了近万年的发展过程。
  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经济生活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来源的,从世界各地发现的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看,无不是适于渔猎和采集的场所。由于狩猎和高度采集经济的流动性强,追逐兽群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迁徙生活决定了当时各个地区、各个氏族群体有比较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因此显示出细石器工艺传统的一致性。中国北方的细石叶及非几何形工艺技术,不仅波及亚洲北部和印度的恒河流域,而且越过白令海峡从亚洲的堪察加半岛传播到北美洲阿拉斯加,在日本的北海道一些遗址中也有同类细石器,尤其以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高原更为普遍。  在中石器时代,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并且氏族的血缘纽带对每一个氏族成员都具有强大的束缚力,所以各地的文化交流既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同时也产生了文化发展逐渐多元化的地域性差异。正是这种经济发展和文化面貌上的不同特点,导致新石器时代农业部落在长期定居之后的多中心发展,并逐渐拉大了彼此的距离。  在人类远古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一种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既不会突然出现或消失,也不可能存在一种全世界同时发展、完全统一的文化模式。作为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中石器时代的内涵特点是明确的,但在各地不同时期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比如尼罗河流域的库邦尼亚一些更新世晚期遗址,距今 年左右,曾发现大麦粒穗的残迹,种类介于野生大麦和后来人工培植的大麦之间;在埃及的努比亚等遗址中,还发现了距今 年的小麦,同时有磨石和石镰出土,显然反映出相当发达的经济状况。相反,在中国青海的拉乙亥遗址,大量细石器和其它遗迹遗物表明这里是中石器时代居民的营地,距今仅7000年左右。而与拉乙亥遗址同时,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发展阶段。  从世界范围来说,中石器时代是介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文化,也是远古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一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首要标志是产生了数量丰富的细石器,出现较多箭镞、矛头等更为有效的狩猎武器和猎犬;与后来的新石器时代相比,后者的明显标志是较多地使用磨光石器并明显出现了农业生产,中石器时代正是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7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是农耕和畜牧,还有许多新技术的产生,如制陶、纺织等等,现代人的许多科学技术都可追溯到这个时代。  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使世界许多地区的氏族部落逐渐学会了将植物果实和籽粒通过种植的方法,来获得有效的食物来源,这就是原始农业产生的萌芽。一些最常食用的野生植物经过一代又一代培植改良,终于成为各地氏族成员喜爱的粮食和果实。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小麦、中美洲的玉米、中国北方的粟和南方的稻,都是这样出现的。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农业,是刀耕火种阶段的农业,是采取点穴种籽、广撒薄收的方式进行的最原始的生产活动。当时使用的工具都很简单,主要是沿用着中石器时代采集用的尖木棒、石制砍砸器、大尖状器等。随着农耕生产的逐步开展,翻挖土地和砍伐灌木丛让石斧的作用显得很突出,磨制石斧开始大量出现;农作物收获量的增加,使得磨制的石刀和石镰得到了普遍地推广应用;紧接着,各种石铲和骨铲、木铲也很快取代了尖木棒……这一批陆续出现的磨制石器成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经济的重要标志。  早期人类在长期狩猎的过程中,为了补充食物,时常有意将一些幼小的野生动物带回住地中饲养,逐渐发现一些动物可以驯化成家畜,从而出现了原始畜牧业。人们首先驯化的是狗和羊,其次是猪、牛、马、鸡等。世界各地驯化野生动物为家畜的时间和种类不尽相同,但大致都经历了驯育野生动物、繁殖家畜新种和人工选择三个阶段。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刚开始是平行发展的,后来在一些靠近草原牧场的地方,人们发现畜牧业比农业更有利,便转以畜牧业为主,由定居生活转向游牧生活。于是,畜牧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在社会上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和以畜牧业为主的两大群体,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出现,给人类提供了可靠的衣食之源,使人们过上了比较稳定的生活。在此基础上,随着农业和畜牧业技术的发展,人们生产出日益丰富的产品,提供出一定的剩余劳动产品,这就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陶器的产生,与农业的发生和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标志之一。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对泥土的粘性、可塑性有所认识,知道泥土加水调和后可以捏塑成各种形状,人类还可能发现粘土泥坯经过日晒与火烧而变硬,并从中受到启发,这些都是陶器发明的先决条件。原始农业产生后,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使到处迁徙的氏族得以选择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定居下来,而且也使粮食日益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由于粮食不像鱼肉类那样可以在火上直接烧烤食用,因此必须使用一定的炊煮器,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新石器时代,世界各地区普遍使用了陶器,早期制陶主要采用手制和模制的方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就是普遍运用陶轮制陶。用陶轮制成的陶器,胎壁均匀,外型美观。中国距今约4000年前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用陶轮制作的单色无彩新型陶器,以黑色为主,胎壁极薄,有的仅有0.5 毫米,素有" 蛋壳陶" 之称,相当精美,代表了这时期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人类一项伟大的创举,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陶轮的发明更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类早期使用的一种原始的加工机械,也是迄今一切旋转切削机具的始祖。制作陶器需要一定的技术,特别是当陶轮出现以后,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掌握这门技术的。于是渐渐出现了掌握制陶技术的专门人员,而后形成了一门制陶手工业,手工业的出现常被称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考古学家最初习惯于把陶器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后来又把农业的出现作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有的学者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新石器时代革命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1、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2、发明了陶器;3、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所以,并不是3个特征齐备才能称新石器时代。
    延伸阅读:原始社会狩猎技术的发展  采集和狩猎是原始社会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基本手段。据人类学家的研究,早期人类(至少在南方古猿阶段)以采集植物为主,食物中少量的蛋白质是靠捕捉一些小型动物如鱼类、鸟类、啮齿类等,有时也可能靠分食那些死去动物的肉来获得。随着对动物习性的了解以及木器、石器、骨器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人类开始狩猎并逐渐发展狩猎技术,改进狩猎工具,使狩猎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人类自身与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很多的影响。  由于工具和智慧的限制,人类最初的狩猎对象是老、弱、幼的兽类,以天然的木棒、石头为武器,靠集体协作来获取猎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的一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据推测它们是人类狩猎的对象。这些动物与人的个体大小相当,多为成年个体,能快速奔跑而且不易捕获;对付这些兽类,天然石头和木棒已很难凑效,估计这时期人们除依靠砍砸器和尖状器外,主要使用竹、木等有机物制成的工具狩猎。把砍断的竹棍、木棒,用石器稍加修理、弄尖,便可用作狩猎。欧洲克拉克当文化中曾发现一件紫杉制成的木矛,勒瓦娄瓦文化发现过一件紫杉做的矛头,尖部经火烧法变得坚硬。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有使用木器狩猎的记载,如《商君书?画策?第十八》说:“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但无论是石器还是木器,都不是理想的狩猎工具,学者们认为这时期的狩猎技术,大多是靠群力协作,用木器、石器等简陋工具群起而攻之,也有可能利用自然陷阱等技术。  旧石器时代中期,新的狩猎技术涌现出来。从工具上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石球,我国丁村遗址出土石球百余枚,许家窑遗址出土的石球则数以千计,最大的石球重1500克,最小的石球不足100克。与石球同时发现的还有大量动物化石,有野马、披毛犀和羚羊等,仅野马的化石就有300多匹,它成为人类用石球猎获野马的有力证据。在非洲的罗得西亚人遗址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石球。石球是一种投掷工具,除了用手直接投掷外,据民族学资料分析,它还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是作为绊兽索,即把一长木杆的一端用绳系住石球,另一端拴系一段绳索。用时向野兽猛甩过去,杆与球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冲力,打中野兽的要害,野兽自然倒下;即使未击中要害,也可将兽足绊住。二是作为飞石索,用兽皮或植物纤维做一兜,兜的两头拴两根绳子,兜里放石球,使用时同时甩起两根绳子将石球抡起来,然后松开一根绳索将兜中的石球飞出,有效射程可达50-60米之远。  这一时期,人类采用的狩猎技术还包括集体围攻野兽,用火炬、叫喊声恐吓,并用木矛、石器等把野兽赶到悬崖,使之坠落摔伤、摔死。加拿大印第安人的野牛跳崖遗址,就是这种狩猎技术的一个佐证。
  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人类狩猎技术大发展的时期,标枪、投矛器、弓箭、鱼镖等一系列狩猎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狩猎技术的提高。标枪在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常见,我国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也出土了一件标枪。标枪枪头多为骨制,尖部锋利,绑附在木柄上作为一种投掷工具。投矛器(又称投枪器),多见于欧洲马格德林文化遗址,一般是用鹿骨和木头制成,是一种很富创造性的狩猎工具。这种工具一端有横档,把矛放置在它光滑的面上,将粗的一端支撑在横档上,使用时用力一推把矛推向目标。投矛器延长了手臂这一杠杆,从而可以使矛投出时的初速度加大,提高它的杀伤力,澳大利亚的土著民族就常利用这种投矛器狩猎。  在北非阿替林文化和欧洲梭鲁特文化遗址以及我国峙峪、下川等遗址均出土过制作精细的石镞。法国阿里埃叶、尼奥洞中,有两幅著名的中箭野牛壁画,反映出旧石器时代晚期弓箭已被发明与运用。弓箭首次将弯曲树枝的弹性和人的臂力相结合,并可用来瞄准猎物,射程远达80-100米,远远超过投石索和投矛器的射程,是狩猎技术的一大进步。  骨鱼镖是欧洲马格德林文化中极富特色的渔猎工具,我国小孤山遗址也发现了这类工具。这些鱼镖都含倒钩,且多为脱柄鱼镖。根据民族学资料判断,脱柄鱼镖是被活插在木柄的夹銎中,镖与柄之间用一段绳索相连。用时将镖刺入动物体内,猎物挣扎导致镖头与木柄分离,猎物越挣扎,倒钩便刺得越深,使其越难以挣脱。由于镖与柄之间有绳索相连,猎人可以通过挽引绳索将猎物捕获。世界上有许多民族把脱柄鱼镖作为捕鱼工具,因纽特人还用它猎取海豹、海象等海洋哺乳动物;我国台湾阿美族也常用这种工具狩猎,由此推论旧石器时代晚期,脱柄鱼镖不仅仅是捕鱼的工具,还是重要的狩猎工具。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们无论在狩猎工具还是在狩猎技术上都强于以往。成功的狩猎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促进了人类体质尤其是智力的快速发展。由于狩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群体协作,彼此之间需要交流和配合,所以狩猎对人类语言的产生和社会组织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章 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发展史  原始社会的发展史共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群时代、血缘家族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群是从人猿最初分化开始,在形成中人向完全形成的人过渡中人类祖先藉以生存的群体,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完全形成的人出现后,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公社时期,但在现代人出现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氏族制度仍未产生,取代原始群的是前氏族公社时期的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血缘家族衍生于原始群,并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而过渡到更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公社。    第一节 原始群时代  原始群是从人猿最初分化开始,在形成中人向完全形成的人过渡中人类祖先藉以生存的群体,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  生活在3000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期的埃及猿和原上猿被世界公认为人和猿的共同远祖,这个共同远祖后来逐渐分化为两支:一支为猿科,通过森林古猿演化成了现代大猿类黑猩猩和大猩猩;另一支为人科,通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进化到现代人。从人猿的最初分化到完全形成的人出现以前,人类走过了从猿到人的漫长过渡时期,这就是原始群时代,时间大约在一千四五百万年前至300万年或350万年前。我们称这一过渡时期的人为形成中人,至今我们知道的最早的形成中人是生活在大约1400 万年到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它是人类最早的祖先。  形成中人的代表除腊玛古猿外,还有南方古猿,从这两种古猿的考古资料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形成中人的原始群状况。考古发现表明,腊玛古猿较为近似人类,没有发现肢骨,说明腊玛古猿已能初步用两足直立行走。南方古猿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则比腊玛古猿更进了一步,考古发现的南方古猿枕骨大孔的位置与现代人很接近,盆骨、腿骨也与人近似,这些都表明他们已能直立行走,只是不如现代人平稳而已。他们都已从猿分化出来,开始逐渐向人类演化。  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都已学会狩猎和使用天然工具,但还不会制造工具,也不知道用火,这正是他们区别于完全形成的人的本质所在。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形成中人只有结成群,依靠集体的力量对付险恶的自然环境,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他们只有团结在群体中,彼此协作,共同劳动,才能战胜困难,免于被自然淘汰的命运。同样,在获取食物和性生活等方面,形成中人已开始抑制纯粹的动物私欲和本能。  原始群时代早期,形成中人的生产水平极为低下,生活毫无保障。到原始群时代末期,随着劳动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获取食物的手段增多,情况比以前有了好转。从现有的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化石来看,形成中人还只是居住在非洲和亚洲南部森林密布的有限地区范围内,过着群团生活,实行杂乱的性交,没有任何家族。具体地说,形成中人男女之间是杂乱的性交关系,同辈之间和上下辈之间都可互为夫妻;婚姻规则还未产生,没有任何家族,也没有真正的社会组织。这一时期的人类在共同的劳动与生活中,为了有效地使用天然工具来进行防卫和获取食物,彼此之间的初步交往已成为必要;于是,与初步意识的产生一起,形成中人产生了简单的语言。到原始群时代末期,人口的增殖引起原始群的内部分化,一个原始群逐渐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更小群体,构成各自独立的经济集团,开始向原始社会的更高阶段迈进。  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们最初怎样脱离动物界,他们就怎样进入历史。”原始群时代是从猿到人的过渡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无疑也是开创人类早期社会发展史的起点。它既反映了人与自然史的关系,又架起了自然史向人类史过渡的桥梁,从而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序幕。
    第二节 血缘家族时期  大约在300万年或350万年前,完全形成的人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从此结束,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原始群时代转入原始公社时代。由于氏族制度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才开始萌芽产生,所以我们常把从原始群结束到氏族公社产生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这一原始公社的前期阶段称为前氏族公社时期,这一阶段产生了原始社会第一个真正的社会组织——血缘家族,故又称血缘家族时期,年代是从早更新世约300万年前到中更新世约二三十万年前为止。  完全形成的人以直立人为代表,根据所发现的直立人化石情况,直立人又按时间先后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两个阶段。早期直立人生活在早更新世距今约300万年到200万年或150万年前,已具有人的基本特征。他们已经能够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进行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发展到了真正的人类。早期直立人化石主要发现于亚、非两洲,有坦桑尼亚的能人、中国的元谋人,以及肯尼亚库比福勒和埃塞俄比亚哈达尔的化石材料。  晚期直立人生活在距今200万年或150万年至二三十万年前,近似现代人那样地完全用两足直立行走,脑量继续增大,石器的制造有了一定进步,并已学会了用火。晚期直立人的化石材料比早期直立人的化石材料更为丰富,在亚洲有我国的蓝田人、北京人和1980年发现的安徽和县的龙潭洞人,还有印尼的爪哇人;在非洲,有坦桑尼亚的李基直立人、肯尼亚库比福勒的直立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毛里坦人,还有南非斯瓦特克朗司的“远人”;在欧洲,主要有德国的海德堡人和法国的阿拉戈人。  在社会结构方面,直立人开始拥有了自己的社会组织。血缘家族的出现,是原始群时代结束和真正进入人类历史的重要标志。血缘家族是从原始群的分化直接产生的,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分化出来的经济小集团,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细胞。血缘家族内部实行的是族内群婚制,婚姻关系是按辈份划分的。这种婚姻形式与原始群时代形成中人的杂婚有所不同,排除了上下辈之间的通婚,这是直立人生活经验积累、思维能力增长和自觉不自觉地避免自然淘汰的结果。  如前所述,血缘家族时期的直立人已经能够制造简单石器工具和使用火,采集和狩猎成了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并出现了简单的两性分工。狩猎一般由男子承担,女子通常从事采集或照顾小孩。在生产力仍极其低下的情况下,男女间这种简单的劳动分工,并没有造成血缘家族内部的分裂和不平等。虽有分工,但群体的经济是共有的,人们集体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原始集体主义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私有或人剥削人的现象。由于经常性的食物缺乏,人们不得不随时准备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根本谈不上过定居生活。  总之,血缘家族的出现,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原始群时代从猿到人的过渡,只是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序幕;而在血缘家族时期,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才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正开始。
    延伸阅读:进化让人类强大,劳动使人类更强大  生命物质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在与外界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改变着自身,从而完成了生命的进化过程。  植物是自主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因为植物不能自主行动,所以它只能在有限的环境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也决定了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与有限的事物相互作用从而完成自己的进化,这就决定了植物的进化过程也相对缓慢。  动物比植物最大的进步,就是有了行动能力,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有了更强的能动性。不但能有选择地、自主地和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满足需要;还有了自主选择生存环境的能力,使它比植物的进化速度大大加快。  环境是生命物质特别是动物进化和生存的根本,动物的灭绝都是生存环境不再适合动物生存的结果。虽然动物可以进化、可以选择生存环境,但动物进化的速度是缓慢的,它远远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更赶不上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外界环境的突发性巨变。所以,当沧海变成桑田的时候,沧海里的动物就只能成为桑田里的生物化石;强大的恐龙因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只能绝迹灭种了。  远古的人和其它有生命的物质一样,具有自主地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能够主动地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但对外界环境来说,人还是对外界事物充满了被动的依赖。外界环境中有适合自己生存生长的物质可供攫取,就可以生存下去;否则,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所以,人类和动物一样,为了满足生存生长的基本需要,必须要靠与外界环境的不断斗争得来。需要素食,就要去采集植物果实;需要肉食,就要去捕捉虫鱼鸟兽;需要休息,就要到山中去寻找洞穴;需要保暖,就要扯下兽皮缝制衣服。一旦气候发生了变化,一旦大地发生了震动,一旦这些变化使外界环境中缺少了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人类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面临死亡。因为远古人类的生存都是被动地依赖于外界环境的,所以变得强大就非常重要;从这一点来说,那是一个真正的弱肉强食的社会。生命物质要想生存,就要不断通过进化自身,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可是那个时候,人的身体并不强大,有很多动物都比人强大得多。在那个时代,人就是老虎、狮子、猎豹、恐龙等强大动物的肉食,根本不可能成为主宰世界的万物之灵。
  当人类发现要想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就必须要改造大自然、征服动物界的时候,人类不得不想着让自己强大起来。如何才能强大起来呢?从人类自身的身体构造来看,从人类进化的漫长过程来看,单靠人类的进化,人不可能比长颈鹿长得更高、比老虎更加凶猛、比猎豹更加迅疾,也不可能比鲨鱼庞大成为海中之王。于是,他们在追求强大中,学会了制造工具,学会了改变环境,学会了驯养动物,学会了种植谷物等等。他们制造了比动物的尖牙利爪更锋利的刀枪剑戟,制造了比豹子老虎还要快速的流石飞箭,制造了风吹不倒,雨淋不湿的房舍建筑……总之,正是因为学会了顺应环境、改变环境,学会了利用万物、创造万物,人类才真正强大起来,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劳动的丰硕成果。  当人打制出第一件石器,当人驯化出第一个动物,当人第一次把泥巴捏成器皿,当人第一次把谷物播种到大地,人便有了自己的第一次劳动。这一次劳动便使人类与动物有了本质的不同,使人从动物中真正走了出来,具有了人的本质,即具有了改变自我、顺应环境、创造物质、实现自身需要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主宰世界的万物之灵。  可见,劳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需要,与外界环境、外界物质长期相互作用、相互对抗、相互竞争,以求得不断进化、不断强大的过程中产生的。劳动的出现,对人类的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全可以这样讲:进化让人类强大,劳动使人类更强大!
    第三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发展与繁荣  母系氏族公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中石器时代得到很大发展,到新石器时代走向繁荣的顶峰。  1、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在改造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人类的祖先实现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直立人在劳动中双手变得更加灵巧,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大约距今二、三十万年前或稍后一些时间)逐步发展为智人。智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已经完全度过其童年时代,正向更高一级的社会阶段过渡。与此相适应,前氏族公社时期相对松散而不稳定的血缘家族逐渐被更稳固持久的氏族公社组织所代替,成为社会的经济细胞和基本单位,从此开始了原始公社时期氏族制度的漫长发展。  根据其发展情况,智人又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又称古人,生存于距今大约二三十万年到5万年前,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与直立人相比,早期智人具有与现代人更接近的特征,脑量与现代人相似,能制作多种形式石器,并能人工取火。已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很多,分布在欧、亚、非三洲。在欧洲,有德国的尼安德特人、埃林斯多夫人、斯坦汉人,法国的莫斯特人、圣沙贝尔人、拉甫勒西人、拉昆那人等。在非洲,除了赞比亚的罗德西亚人,还在苏丹、坦桑尼亚、摩洛哥等地发现了不少早期智人化石。在亚洲,重要的有中国的陕西大荔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山西丁村人等等。  晚期智人又称新人或现代人,已基本上同现代人相同,生活在距今约5万年前到1万年前,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的地区分布更为广泛,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世界的各色人种和种族。晚期智人化石,在欧洲主要有发现于维捷尔河上的克罗马农人,法国的孔姆卡佩尔人,捷克的布尔诺人;在非洲北部有阿尔及利亚的罗曼尔人,南部有德兰士瓦的斯普灵布克人和保司柯人;在澳洲有著名的昆士兰州塔尔盖人;在美洲有墨西哥河谷、秘鲁古塔利洛洞遗址等;在亚洲,中国的晚期智人化石材料比较丰富,主要有广西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四川资阳人、山东新泰人、云南丽江人、周口店山顶洞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近亲通婚的巨大危害,他们开始进一步排除兄弟姐妹等同辈之间的婚配,禁止族内通婚,实行族外婚制。族外婚制是长期逐步实现的,到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间的婚姻关系被禁止时,原来的血缘家族便转化成为氏族了。在族外婚制的实行与巩固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制裁违反族外婚制的习惯规定,还产生了与族外婚制相关的性道德。二者结合在一起,使族外婚得以最终普遍推广和巩固。  族外婚制的确立是远古人类婚姻史上的又一大进步,实行族外婚制后,一个氏族的男女必须到另一个氏族去寻找通婚对象。在当时族外婚制仍以群婚形式出现的情况下,性关系还很混乱,夫妻双方都不固定,因此子女生下后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属关系只能按母系延续下来。这样,取代血缘家族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氏族组织,显然就是由具有共同母系血统亲属所组成的集团,即母系氏族公社。  族外婚的实行,需要保持各氏族之间的经常联系,而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则使更为稳定的生活逐渐成为可能。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公社已在晚期智人中逐渐形成。  初期的母系氏族在经济领域方面的特征是采集、狩猎和原始捕鱼。由于妇女在采集经济、操持家务和养育孩子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之氏族内部的亲属关系按母系来承续,从而使妇女构成了氏族中最稳定的部分,并享有崇高的威望而普遍受到尊敬,逐渐成为氏族的当然领导者。当时生产力水平仍很低下,财产实行的是氏族公有制,氏族是一切财产的所有者。在氏族公社中,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仍过着原始的集体主义生活。尽管妇女享有更高的威望,但从考古发现氏族成员死后男女随葬品并无多大差别的情况,可以推断氏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2、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  大约在距今10000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就是中石器时代。这一阶段的劳动工具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进,弓箭和细石器的出现,成了中石器时代的标志。工具的更新、生产力的提高,使母系氏族公社经过了一个发展时期。  中石器时代的族外婚姻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地区都由群婚转成了对偶婚。当时的对偶婚还极不稳定,这种对偶家庭也很脆弱,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并未形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对偶婚初期,夫妻双方各自住在自己母方的氏族中,同本方氏族保持着紧密联系,孩子只属于母方氏族,没有自己支配的财产,母系氏族公社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对偶婚的产生,使过去群婚时代的各种传统观念和习俗逐渐被对偶婚制的观念和习俗所取代。例如,有的人类学家认为早在北京人时代就有食人之风,在德国发现的埃林斯多夫头骨和在南斯拉夫发现的克拉皮纳头骨等古人化石,死者都被认为是由于吃人的目的而被暴力打死的。到中石器时代,随着食物来源的增加,不仅这种残忍现象已逐渐消失,而且老人作为富有经验和对氏族有贡献的人,已越来越受尊敬和照顾。  在中石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财产的增多,使社会组织愈来愈趋向稳定,氏族公社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地位更加巩固。人们已经有了贮存食物的可能,用不着象以前一样因找不到食物而被迫四处迁移。氏族公社成员统一从事集体劳动,还没有出现任何社会分工。此前便开始存在的因性别和年龄不同而出现的自然分工,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贯穿于整个氏族制度的发展阶段。氏族成员通常被分成小孩、老人、成年妇女和成年男子四组,分工各有不同。这种自然分工的存在,并没有造成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之间的不平等。妇女虽然享有崇高威望,但男子与妇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同样,老人和小孩在氏族内部受到尊敬和爱护。氏族内部实行集体主义的生产原则和消费原则,氏族既是集体生产成果,又是个体生产成果的最高所有者。  氏族的管理是在原始的民主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最高权力机构——全体成年人会议决定氏族各方面的重要问题,并选举或撤换酋长。酋长是氏族的领导者,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妇女担任,管理氏族各项事务。酋长的权力建立在个人威望和大家尊敬的基础之上,虽没有任何法律保障,但却是任何人不能随意侵犯的。酋长代表氏族监督每一个氏族成员的言行,并惩罚违反氏族规则者。必须指出的是,母系氏族公社的这种权力结构,与阶级社会中的国家在本质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早在母系氏族公社初期,族外婚制的产生实际上就“必须开始于两个氏族”,氏族公社不可能单个地存在,两个互相通婚的氏族便导致了部落的最初萌芽。当时部落内部氏族公社之间的关系一般仅限于彼此通婚,部落还不是一个稳定的统一整体。到中石器时代,长期稳定的通婚才使部落内部氏族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巩固并复杂起来,出现了经常性的物品交换和经济协作。部落已有自己的名称、领土、方言和文化习俗,但一般还没有部落自治机构和部落首领,基本不具备作为一个社会权力共同体的特征,其作用仍不如氏族显著,氏族公社的权力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占着明显优势。
  3、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大约10000 年前左右,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许多地区都已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其中,农业较早地产生于西亚、东亚、中美洲和秘鲁等地区,畜牧业则最早产生于西亚。  劳动工具的改进,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以及陶器的发明,使经常性的食物贮存成为可能,为定居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原先半定居的生活方式逐渐为比较永久性的定居生活所取代了,原始人类从此进入完全定居的生活阶段。人们的住所有了很大改进,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榭花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