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河图与洛书洛书是怎么样的?就百科上画的那样?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河图洛书&&&我国最早的水文化
《河图洛书》,源于先秦文献记载的神话传说。长期以来,因其特有的不可知性和神秘色彩,受到了历代文人、学者的重视,并给研究者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众多的推测。如,先秦的文化起源论、汉代的神道设教论、宋儒的哲学文本论等,在历史上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随着多科文化现象研究的蓬勃兴起,如何进一步认识和看待《河图洛书》,研究其与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水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关系,再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河图洛书》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已被人们认可。
《河图洛书》与古人治水
&那么,究竟如何分析、认识《河图洛书》呢?周文顺、徐宁生两位先生主编的《河洛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河图洛书》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是以文字写成;二是一部治国经典;三是夏代河洛地区的产物;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山文献(参见《河洛文化》第7页)。而笔者认为,《河图洛书》应是与古人治水紧密相关的,并传达了大量的古人治水信息。要说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开山文献的话,首先应该是水文化。也可以说,《河图洛书》是水文化的最早起源。
&这首先得从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一次大的自然灾害说起。研究自然史的学者已经证明4000年前有过一次自然灾害集中爆发的异常期。在短短的一二百年间持续严寒、特大地震、百年不遇水灾旱灾频频发生(这次自然灾害异常期被史学界称为夏禹宇宙期)。其中,水患灾害最为严重。&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蛇龙居之&。舜禹之际&日妖霄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呼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这些都是在口耳相传的上古神话中对这一时期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描述。因此,在当时治理水患就成了部族首领和部落联盟的第一要务,也就有了共工、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
&大禹因成功的治理水患,被后人广为传诵。而遍阅历代经史典籍,谈到《河图洛书》之产生,几乎均与大禹相关。如《竹书纪年》记载:&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这是说禹执掌天下,是在舜设坛沉壁祭天之后,河图传达的天命。还说:&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退入于渊。治水既毕天赐元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至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这一段话,除反映君权天授外,值得注意的是提到河图是言治水之事,提到的洛书(龟书)是洪范,而洪范是治国的大法。显然,在这些中国古文化最权威的经典看来,《河图洛书》应是远古东方庄严而崇高的法典,是华夏传说中祥瑞而神秘的圣经。另外,《春秋运斗枢》言及黄河出图,在场者有帝舜及大司空禹;《尚书》称&天乃赐禹洪范九畴&;汉代孔安国称:&天癸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第之,以成九类常道&;《广物博志》亦述及&禹授河图&之事。&《河图洛书》的产生与大禹相关&,这一说法又与&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述形成了强有力的呼应。可见,《河图洛书》是与古人治水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大禹治水。
&其次,《河图洛书》最早诞生于河、洛两条河流,也同样说明了它与水的密切关系。&河出图,洛出书&,明确地告诉我们了黄河、洛河与《河图洛书》的关系。始于远古时代,《河图洛书》作为传授&天命&的重要方式,为什么会与水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呢?如前所述,它源于当时严重的洪患灾害。人们为了谋求生存,不得不长期与洪患灾害抗争。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以逃避洪水。到了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有了农业,有了一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需要保护,采取了&潺&和&堙&,防止洪水入侵,即以挡水的办法来防止洪水灾害。到了尧舜以后,大禹首先使用了&疏&和&分&的方法,即以宣泄减免水患。另外,也说明了河洛地区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考古专家已经证实,夏禹宇宙期后,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部族逐渐向黄河流域集中,河洛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史记》语),即从夏、商、周三代皆建基于此。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人们祈求上苍保佑,天赐祥瑞,河、洛安澜,《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在这里产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沉壁祭天&,&河出图,洛出书&为什么会发生在&洛汭&?&洛汭&之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是传说中黄帝&修坛沉壁&的地方(《水经注?异闻录》载,&黄帝东巡过洛,修坛沉壁,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绿字&)。尧、舜、禹、汤等也都在此举行祭天仪式,并接受《河图洛书》。《尚书?禹贡》说大禹治水,&东过洛汭,至于大邳&。&洛汭&位于巩义市境内的黄河、洛河交汇处。那么,这个地方在远古时期为什么会像秦以后泰山那样引起古人和古代帝王的高度重视呢?这是与当时&洛汭&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河、洛交汇后在这一带发生的河势变化等有着密切关系的。一是&洛汭&周围早在远古时期便是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地方。裴李岗遗址、仰韶遗址、龙山遗址,以及夏商周各代遗址等都是在这一带挖掘发现的。发展到中古时代,这里曾一度是政治、军事战略要地,也是水运交通的枢纽。洛口仓、洛口屯、洛口城、洛口驿等,都先后出现在这里。可见&洛汭&的重要历史地位。二是,&洛汭&在古代还曾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有许多传奇性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如,《尚书?夏书》中记载,&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等这几项享誉中外古今的传统文化,也都与&洛汭&有关。有人认为太极图虽然含有深奥的哲理,但他的图象是来源于自然界。是受河、洛在&洛汭&两水相撞,形成漩涡,清浊分明的启发而构思出来的。邙山上的&伏羲画卦台&的存在,更有力地证明了八卦的产生也始于&洛汭&。三是与&洛汭&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水情有关。据专家考证,远古时期,黄河、洛河交汇的地方有着广袤的水面,特别是在汛期。从华阴、砥柱一泻东下的黄河,在这里南纳入伊洛河水,北接入济水、沁河后,忽被横亘在面前的大邳山阻挡。于是,湍悍之水涡漩,抬升而形成巨大、宽广的水面。这种情况到东汉时仍未有多大的改变。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河堤谒者山阳东缗司马登曾有详细的记述:&伊洛合注大河,南则缘山,东过大邳,弥原淹野,蚁孔之变,害起不测。盖自姬氏之所常戚,昔崇鲧所不能治也。&因此,才有了河溢而出的荥泽,以及下游平原严重的洪涝灾害。而大邳山也因自然决溢和历代的人力开凿引水,由初始的腰斩,到逐步陷落泯灭,不见山形。(见《黄河史志资料》1995?2,王法星撰写的《河洛及其右山的历史变迁》)
&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有的河势变化和人文环境,引起了古人的极大兴趣和密切关注。因此,也就成为人们祈盼天降祥瑞,河清海晏的朝圣之地。&善治国者,必先治水&(管仲语)。抗争自然,顺应民意,解除洪涝灾害,是历代帝王治国兴邦的头等大事。远古时期,由于洪涝灾害特别严重,他们投入的精力更多。大禹治水就是明显一例。因此,也就有了&沉壁祭天&、&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洛汭&作为这一神话传说的诞生地,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
&第四,&河图&、&洛书&传达了古人什么样的治水信息。&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是讲大禹受&天命&而治水的事。大禹成功的治理水患,既是上天的安排,也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三过其门而不入&。因此,他也就成了人们永远敬仰的英雄。另外,在《尚书?顾命》篇中将其与&大玉、夷玉、天球&等并列,似乎&河图&、&洛书&应该是玉类宝器,故元朝人俞琰的《周易集说?系辞》中推测&河图&是刻有文字的宝器,南宋人薛季宣的《河图洛书辨》中推测&洛书&是古地图,&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类似《禹贡》、《山海经》一类图书。到了现代,更有人把&河图&、&洛书&推测为我国游牧时代的气候图和罗盘。但深究起来,&地图&说更为可信。远古时期,人类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居所不定是其最大特点,长途跋涉在所难免。在和大自然的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地图的重要性。地图成了人们战胜自然,获得生存的重要工具。当然,地图也被首领和古代帝王视为神授之物,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切。另外,地图在与洪涝灾害和军事的抗争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山川、河流是大自然中重要的地貌特征。只有认识它、了解它、把握它,才有可能战胜它。要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了解、掌握地理、地貌特征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从千百年来地图在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军事等方面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就不难看出。
&然而,在众多的文献记载中,&河图&、&洛书&为什么又成为代表神意,是&圣人&得到&天命&的征兆,相当于符命一类的东西了呢?&凤鸟不至,河图不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等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符命又是什么呢?它是被歪曲了的自然现象。如果我们剥去它的宗教神话外衣,便显现出一个核心观念:文化起源于人类模仿自然。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河图、洛书、八卦,都是初民图绘自然界物象,用以说明事理的,现在虽然所绘的物象已不可见,但在传说中还保留着这个图绘记事的面影。&(杜学知《河图洛书八卦与图绘记事》,载《大陆》杂志8卷2期)这是一个合理的见解。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河图洛书》的出现与古人治水的密切关系。因此,如果说它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话,它首先应该是水文化。水文化起源于《河图洛书》,后人在治水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都是这一现象的继续和延伸。
&古代水文化在治黄中的应用与发展
&传说,往往是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河图洛书》也不例外。深入研究《河图洛书》及与此伴生的古代水文化,可以看到它对后人治黄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大禹治水的精神,始终是后人治黄,战胜严重的黄河洪水灾害的动力和源泉。
&我国是一个水利大国,也是一个水利古国。中华民族的治水传统与华夏文明一样源远流长。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众多统治者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是与古代水文化所具有的这一重要特征分不开的。春秋战国时期大政治家管仲曾讲:&善治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即水、旱、风雾雹霜、瘟疫和虫灾)。&五害之属,水为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他第一次把治水列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而后,历朝历代每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无不以治水为重。无论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是清朝的康熙、乾隆,都把水利作为施政的重点。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局面,也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力于水利建设及其成效。水利兴,则天下兴,已为世人所共识。相反,忽视水利,工程长期荒废,严重的水旱灾害之后,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揭竿而起,即使没有外敌入侵,也必酿成天下大乱,以致改朝换代。黄河,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更是倍受关注。重视水利,无不把黄河的除害兴利放在首位。人民治黄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黄工作,取得了人民治黄60余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巨大成绩。
&大禹治水还昭示后人,治黄要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疏川导滞&的治河方略,使黄河1600多年无大的水患。这是大禹重视实践,勇于创新的结果。王景、潘季驯等治河名人成功地治理黄河和取得的卓越成就也无不与此有关。当然,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的艰苦创业精神也长期影响着后人。人民治黄60年形成的&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就是古代水文化和大禹精神在治黄中的具体体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要搞好水资源的除害、兴利和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尚面临着许多严峻而又繁重的任务。只有很好地继承发扬前人的治水精神,汲取前人的治水经验,更好地探索和掌握治水规律,努力做到科学治水,才能使水利建设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也才能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水文化。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最新图片文章
站点导航:&&&
-国内水利站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国水利报社
水利科技信息网
中国水文信息网
长江水利网
松辽水利网
珠江水利网
北京市水务局
天津水利信息网
辽宁水利信息网
吉林省水利厅
上海水务网
安徽水利信息网
福建省水利信息网
江西水利网
山东水利网
河南省水利网
湖南水利网
广西水利信息网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
海南省水利局
重庆市水利局
四川水利网
贵州省水利厅
陕西水利网
甘肃省水利厅
西藏水利厅
青海省水利厅
新疆兵团水务局
宁夏水利网
香港水务署
中国水工网
-省内水利站点-
太原市水务局
大同水务网
长治市水务局
阳泉市水利信息网
晋城市水利网
临汾水利网
晋中水利网
运城水务信息网
吕梁水利网
山西防汛抗旱网
山西水资源
张峰水库网
山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山西水利建筑工程局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水文网
山西水土保持网
长治市水土保持网
汾河水利网
山西省水资源研究所
山西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山西省水利信息中心
山西省水利学会
汾河水库网
山西省引黄工程管理局
汾河二库管理局
夹马口引黄管理局
柏叶口水库建设管理局
引沁入汾和川引水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
山西省水利技工学校
山西禹门口
山西省经济事业管理中心
省三门峡库区建设工程局
山西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政府网站-
山西省人民政府
大同市人民政府
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大同市委统战部
大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大同市经信委
大同市教育局
大同市科技局
大同市民政局
市政府采购中心
大同市人事局
大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大同市环境保护局大同市国土资源局
大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大同市水务局
大同市农业局
大同市林业局
大同市商务局
大同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
大同市卫生局
大同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大同市煤炭工业局
大同市统计局
大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大同市旅游局
大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大同市物价局
大同市房管局
大同市煤矿安全监察局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大同市公众信息网
大同市交警支队信息网站
-综合性网站-
黄河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太原新闻网
山西视听网
中国山西之窗
新华网山西频道
山西气象信息网
太平洋电脑网图解河图洛书:河洛真数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图解河图洛书:河洛真数
图解河图洛书:河洛真数,唐颐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唐颐 ISBN&5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开&&&&本&16开
河图洛书被称为“宇宙魔方”,它们产生于中国上古时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总源头,是中国先民智慧的最高成就,也是《易经》和所有术数学之母。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军事、政治、医学、美学、伦理学、天文学都围绕并寄生在它们的土壤中。不过,有如此份量的经典只是两幅简单的数字图,而且它们一直埋藏在历史的深渊,直到宋朝才被易学界的一代宗师陈抟公之于世。另外,陈抟还根据河图洛书和人的生辰八字,发明了推命法“河洛数”,并由他的奇才弟子邵雍著述为《河洛理数》流传于世。清朝的《四库全书》将此书收入其中,题名为《河洛真数》。《河洛真数》有两大特点:一、它把至今仍盛行的八字学和六爻法相结合,将人生命运化入卦、数之中;二、理论简单,判断容易,学完基础知识就可以立刻对人生做出预测。本书整理了大量资料,并以全新的“图解”手法将原书的晦涩化为简洁,让您轻松学会这种独特的命运预测术。[1]《河洛真数》断语示例
凝聚中国古人智慧的河图与洛书
编者序:易学第一神数
本书内容导航
导读卷河洛概说:《易经》中的数
1.河图洛书:《易经》之源
2.《易经》:中国文化之源
3.《易经》的内核:“天人合一”思想
4.八卦与六十四卦:《易经》的骨架
5.阴阳五行:易学的核心概念
6.天干地支;经天纬地的符号体系
7.《河洛真数》:易学第一神教
8.陈抟:《河洛真数》的始创人
9.邵雍:《河洛真数》的阐述者
10.《河洛真数》的推导前提(一):四柱排盘
11.《河洛真数*的推导前提(二):纳甲法
卷一 河洛数概说:由数定卦
1.干支取数:天干地支的数字解读
2.天地数:化卦的依据
3.元堂爻:卦中的重点
4.先天卦换后天卦:起大运的前提
5.大运卦和流年卦:预测年运吉凶
6.流月卦:预测每月吉凶
7.流日卦:预测每日吉凶
8.论天地二数:阴阳变幻的15种关系
9.年柱吉凶看法:元气、反元气、得势
10.是否得势的依据:六十四卦纳甲
11.月柱吉凶看法:化工、反化工、得时
12.日柱吉凶看法:得体
13.元堂吉凶看法:爻位、应援、当位、众宗
14.命运层次:富贵贫贱的三种看法
15.五命得卦:五行与卦象的关系
16.阴阳消长的细化:十二消息卦
17.卦象立体:六十四卦简释
卷二 断辞一:六十四卦卦爻吉凶
卷三 断辞二:六十四卦卦爻诗断
卷四 速查表一:流年卦
卷五 速查表二:流月卦
卷六 速查表三:河洛参评秘诀
1.参数计算:参评秘诀使用方法
2.水部:水命人参评断辞
金命人事评断辞
土命人参评断辞
火命人参评断辞
木命人参评断辞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河图(中国古代文明图案)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中国古代文明图案???? 收藏 查看&河图(中国古代文明图案)[hé tú]
河图是汉族神话传说中通过中浮出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的“”,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做“河图”。八卦源于阴阳概念,源于,但它的“根”是《河图》。地&&&&区中国
对,季节气候,草木兴衰等等,有一番深入的观察。不过,这些观察并未为他理出所以然来。
一天,东北境内黄河中忽然跑出了“”,也就是这一刻,他突然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强烈的精神之中,深切地感到了自身与所膜拜的自然之间,出现了一种的和谐一致。他发现身上的,与自己一直观察万物自然的“意象”心得暗合,就这样,伏羲通过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了“”,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做“河图”。
在“”中说“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伏羲八卦源于概念一分为二,源于天文历法,但它的“根”是《河图》!
《易·系辞传上》:“是故天生,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汉·:“《》者,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负文而列于背,其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唐·《》:“《河图》有九篇,《》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筹是也。”
出图:传说时,黄河里出了一匹神马,背上画着图,伏羲就照着此图,画出了八卦。河,指黄河!
洛出书:传说夏禹治水时,洛水出了个神龟,背上刻有文字,大禹就照此写出了《洪范·九筹》(治国的九种大法)。《·洪范》:“天乃赐禹洪范九筹。”
圣人则之:指依(效法)《河图》画出了(得到了),依(效法)《洛书》写出了(得到了)《洪范·九筹》!
《河图》《洛书》,过去认为很神秘,在今天看来,它们实际上只是数学中一个分支,通常叫它为幻方或魔方。南宋数学家杨辉称之为“图”,国外则称之为(magic Square)。二者虽为幻方无疑,但它的意义却不能忽视!
《河图》《》,究其本源,实为数学中的一支。先在它们的问世,被古人加以神化;后又在历史过程中,被《易》学们加入了五行、阴阳、四时和方位之说。一方面是科学内容丰富了,更能进一步说明节气、阴阳与万物生、壮、荣、衰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则使人恍惚迷,陷入迷信的成分也加多了、加深了。有所得,也有所失,看来也是一条规律!古河图河图以十数合五方,,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地六成之;二河图与七同道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为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为友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同途,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星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星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金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星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星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遂昌樵夫之研究道生一河图:
增加河洛范式
河图纳甲是一种生生数理。而其整体是一种模范,这是鼎文化时代整体中局部和局部中的整体的数理儒家关于《》卦形来源的传说。《·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孔 传:“伏牺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南朝 梁
《·正纬》:“昔康王河图,陈于东序。” 宋
《读书》诗:“天球及河图,千古所共秘。” 太平天囯
《英杰归真》:“且术士喜言怪诞,不曰予宗河图,则曰予宗洛书。”
《书信·给梁实秋先生》:“河图则取义于河马负图,伏羲得之演为八卦,作为文字,更进而为绘画等等,所以代表中华文化之所由始也。”参见“河图洛书”。[1]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象形之源也。1,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2,生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4,: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数:河图之数十,乃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1,河图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旋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图象形之理: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水,故为风水。乃天星之运,地形之气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纳天地五行之气也。
3,河图五行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图阴阳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之显也。
5,河图先天之理:什么叫先天?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图之理为方为静,故河图主静也。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暂且论之。北宋称九数为河图。图见其《》,南宋朱震《易卦图说》同此。刘氏将龙图发展为河图和洛书的两种图式,而以河图为龙马所负之图,即龙图。认为:“昔宓羲氏之有天下,感龙马之瑞,负天地之数,出于河,是为龙图者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腹心,纵横数之,皆十五。盖易系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也。太皞乃则而象之,遂因四正,定五行之数。以阳气肇于建子,为发生之源;阴气萌于建午,为肃杀之基。二气交通。然后变化,所以生万物焉,杀万物焉”。(《易数钩隐图》)图中白点为奇数,黑点为偶数,奇数之和25,偶数之和30,纵、横、斜相加皆15,共45。刘氏认为此数合于大衍之数和天地之数五十,减去五为隐而不显。宗刘歆和孔安国说,进一步说明八卦源于河图。“且天一起坎,地二生离,天三处震,地四居兑,天五由中,此五行之生数也。且孤阴不生,独阳不发,故子配地六,午配天七,卯配地八,酉配天九,中配地十。既极五行之成数,遂定八卦之象,因而重之,以成,三百八十四爻,此设卦观象之奥旨也”。(《》)其说来源于汉卦气说、五行说和汉唐说。刘氏将五行生成说同九宫说加调和,以说明河图为八卦之源。南宋称十数图为河图,与刘牧相反,其与朱熹合著之《易学启蒙》对此作了详尽解释。认为《·系辞》“天地之数”一节,“夫子所以发明河图之数也。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分而为二,则为阴阳,而五行造化,万物始终,无不管于是焉。故河图之位,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盖其所以为数者,不过一阴一阳,以两其五行而已······积五奇而为二十五,积五偶尔为三十,合是二者而为五十有五”。此即河图之全数。推崇五行生成图,认为此图体现了五行相生的顺序,始东次南、次中、次西、北北,左旋一周而又始于东也。由东始左旋,东到南为木生火,由南到中为火生土,由中到西为土生金,由西到北为金生水。认为河图之数以生数为主,即以一二三四五,统率六七八九十,生数居于内,成数成于外,中者为主,外者为客。其方位:一六为水居北方,二七为火居南方,三八为木居东方,四九为金居西方,五十为土居中央,反映了一年之中阴阳五行之气相为终始的过程。以卦气说解释五行生成图,企图从此图中直接引出八卦之象,进而说明卦象来源于天地之数、之数。认为河图与洛书具体与用、全与变的关系。“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河图主全,故极于十,而奇偶之位均,论其积实,然后见其偶赢而奇乏也。洛书主变,故极于九,而其位与实皆奇赢而奇偶乏也。必皆虚其中也,然后阴阳之数均于二十而偏耳”。(引自《易学启蒙》)蔡氏所定五行生成图(十数图)为河图,成为后世流行之说法。清朝万年淳所定外方内圆之河图图式。其《易拇》说:“盖河图外方而内圆,一、三、七、九为一方,其数二十也;二、四、六、八为一方,其数亦二十也;中十五,共五十五数,中十点作十方圆布,包五数在内,此外方内圆,而五数方布在中者。中一圈即太极圆形,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在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旧洛书二、 四、六、八皆两折,不知河洛本二四六八平。亦宜平铺”。“河图已具洛书之体。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此图六合一为七,二合七为九,三合八为十一,四合九为十三,五合十为十五,总数为五十五,皆为阳数。与洛书对位相合,皆阴数相对,御之以中五,则皆为阳数,说明阴阳相抱、阳生于阴、阴统于阳之理,是对《周易》扶阳抑阴思想的发挥。近人杭辛斋认为“万氏之图,较仅改形式而无意义者,自高一筹。然两数之体用分合,固极明晰,不必改作,意自可见”。并论述万氏河洛的关系:“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为后天,河图为体而体中有用,洛书为用而用中有体,此即万氏图中分圆分方、方含圆、而圆又含方之意也”。(《易楔》)雷思齐与《河图》
(),字齐贤,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亡弃儒服为道上,居乌石观,遍览云笈,深究。晚年应道教三十六代天师礼请为玄学讲师,布道于广信山中,学者尊称为空山先生。易学著作今存《》五卷、《易筮通变》三卷。
《易图通变》作于元大德庚子(1300年)。卷首列《河图四十徵误之图》,还有《参天两地倚数之图》、《参伍以变错综数图》和《参两错综会变总图》等图。雷氏主“河图”为四十数说,曰:“河图本数兼四方四维共四十,圆布为体,以天五地十虚用,以行其四十,故合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谓此四十数《河图》出于伏羲之前,为圣入则之画卦之具。雷氏以数配卦,用九宫数虚中之八宫数配《说卦》八卦方位:天一配坎、地八配艮、天三配震、地四配巽、天九配离、地二配坤、天七配兑、地六配乾。
其“河图辨徵”谓亲见陈抟《龙图》一书,内有形九宫的“本图”和五十五数的“形洛书”二图,至刘牧宗之衍出五十五图,而李觏“元不识此之三本之则一,妄析以为三”。曰:“至其甚者,以五十五数之图乃妄谓之河图,而以图南所传之河图反谓之洛书。颠倒迷谬,靡所底止。”斥刘牧、李觏以《洪范》九畴五行之数为“洛书”,“盖其之妄也”,斥朱熹、蔡元定“以书为图,以图为书者,又妄人中之妄人也”。雷氏主“洛书”不可画作点数图,曰:“余特谓图则有数可通,而书则有畴类可数,而不可布之以为图也。”
实际上,雷氏的四十数黑白点配八卦之图,是归纳刘歆&#39;‘河图”即为八卦说和刘牧黑白点九数《河图》及朱熹虚中为“太极&说,重新演绎所出之图,是“河图”发展史上一幅花样翻新的图而已。以所谓“河之出图羲前,既得以则而画卦,因及于洛之出书禹后,复得以则而叙畴尔”的“比类而互言之”之说,释《系辞》“,洛出书,圣人则之”之义,在当时看来似乎近正,然而今天以《易传》并非全为孔子作的共识来分祈,无论如何解释都是没有意义的。此已足见封建社会里文人受“圣入”言语羁绊的无可奈何心态。雷氏既不认为《系辞》此说是“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又不主刘牧的九数《河图》说和朱熹的十数《河图》说,如果仍要图释《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入则之”,也只有归纳诸说,从而演绎出新图和新说的一条路可走。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2,万物生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怎么理解,也就是把微粒等分55份,组成10种微粒,阴阳结合成万物。十种微粒组合,肯定是旋转,怎么旋转了,再看《河图》
怎么理解,阳就是发散,阴就是吸收, 6的吸力最大,9的发散最大。只要有1,2,3,4,5后面都可以相加得到。5和10是中间的,发散吸收的力较小,天地之数,大家共用,我们想想电子的排列,第一圈排两个,一个电子的时候阳性?对!氢原子是阳性。二个就满了,成中性?对!原子核外层电子第一层稳定电子为2个,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下面第二层,为阳性,一样道理。然后,五阳性,得失随便,化学有“半充满”之说,得失都行。六个吸力最大,得电子容易失电子难,就夺别人电子,不肯给别人电子,最稳固,碳和外层六个,就这德性。九个是发散最大,失电子容易得电子难,氟外层9个,就这样子,10个“全充满”,第三层4个电子。其它的无非是加加减减,最好的办法是编程让电脑计算,一算就明白。
由于同性相吸,同种微粒吸和在一起,内部核一定,就决定外部的空间,氢原子一定,和氧原子结合,接触面就扁了,拉开又圆了,跟原来一样。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生物的基因决定生物的形态就是继承了这个道理。核的排列越复杂,外在的表现也越复杂。人的基因多长的一串,很复杂,不过要是人的基因排列能被电脑认识,产生出人来,那么一切的基因解密工作就快了。我们找编码规律。往微粒一直找是没必要的,我们只要找到一个结合关系,编个迭代式,给出大环境,让物质在里面不断迭代就自然生成万物了,不需要一层一层推,人只能推简单的三层,所以,要忌讳死钻进去,而是去发现规律,很简单也没关系,四层之后要总结迭代规律,不要继续深入了。
找规律,假定一个宇宙的开始只有一种微粒流,它们顺时针转起来,核外部速度一致,同性相斥,碰撞少;核内部速度差别大,异性相吸,碰撞多。内外分层,中间的微粒聚成大微粒,外围是小微粒,整个宇宙形成同心圆或漩涡一样的结构体,宇宙中部,也一样,随着宇宙微粒流的旋转,形成同心圆结构。这结构生成一系列同性物体,我们熟悉的有电子,氢元素等,所以氢元素是最先形成的元素。就说氢元素,哪里形成容易呢?内层!因为内层稠密,质量大,能量大,压力大,温度高。但是生成后不稳定,很容易被能量入侵,打散。外层虽然能稳定,但能量小,形成不容易。但是内外层能量相差巨大,能量要传递。所以外层的氢元素逃逸了,但阻力大,走不了多远,还有射电呢,电下面还有同性结构的微粒呢,红光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其它射线。还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粒子一波一波往外走,传播到很远。不过,由于宇宙微粒流的存在,能量消耗也不少,最后跟大流而去,慢慢扩散到整个宇宙。在外围空间,只要这样的结构,它们就被吸引过去,然后吸收更多的能量,又可以组成电子,组成氢元素。所以氢是任何原始星球的主要成份;对于同一时期的星体,离核心越远,氢占的比例越大。
再回到核心,它也分好几层,哪儿算核心呢,以“能否核反应”为界。之内的算核心,如宇宙中心体和恒星体。在外层,氢元素是稳定的,核内是不稳定的,要不被打散,还有就是核聚变,怎么变呢,原子核相当于速度一致,半径一致的稳定的肥皂泡,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旋转反向肯定不行,速度同向的也不行,一个动的和一个静的可以。形成二连体,质量相加为2,电荷不变为1个。三连体,质量相加3,电荷为1个或者2个,还有就是四连体,质量为4,电荷为2。为什么不说中子,结合的时候,两个个体是统一的,不可能一个转一个不转。三个结合是,旋转方向与原来不一致,分开的时候才可以说中子。连外它们的结合要满足力的平衡,矢量的一致。所以四连体的电荷为2。当然稳定的还是只有四连体,二连体,三连体,它们很容易生成一连体和四连体。四连体就是氦结构的微粒,我们知道的还有黄色的光微粒,α粒子。氦结构生成后,再裂变。这下组合连体就难了。
网上的说法是,两个He-4高温聚变为寿命极短的Be-8,Be-8又在极短的时间内与He-4聚变为C-12。氦燃烧把三个氦原子核聚合成一个碳原子核。由此生成的碳原子核又可吸收一个氦原子核,生成氧原子核。氧原子核还可吸收一个氦原子核,生成氖原子核,就是一个一个变,氦聚变为碳、碳聚变为氧和镁、氧聚变为氖和硫、……..最后全部变成铁。
但必须要氦结构聚变吗,我用氦原子的上辈微粒,造下面的结构也行。而且需要的能量也不多。所以后面的元素都可以造出来,只是几率比较小。但不管怎样,还是可以的。如我们用电,光,微,介代表四代粒子,电荷+粒子表示微粒。2介子吸合1介子,成3介子,同性相吸,聚合成大介子,吸合3个1微子,同性相吸,聚合成大微子,再吸合3个1光子,聚合成大光子,再吸合3个电子就稳定的存在了,原本介子很容易受到能量而飞驶,生成第二代的时候也寿命很短,但到第三代,能量入侵就难了,第四代就相对稳定了。只要有机会吸合四代就可以重新组合了,这不是意识论的规律吗。再看第一代,它是无核的微粒泡可以吗?完全可以!可以无中生有,只有由大的空间,相差悬殊的微粒。看,分层后,每层核的交界处正好符合这一特点,内部大的泡上升破裂,产生大微粒,与小微粒结合。这种微粒体同性相吸,结合成大物体,再生成泡外跑,再结合成微粒,只要合到四层就万事大吉,结构稳定了,不会因为彼此的碰撞的能量把合好的结构解体,在微粒流中能较长时间的生存。就像一个彗星撞太阳,容易吗,很难!也许就把彗星捕获了。当然也不是一定稳定,太阳附近的星体很少,粒子流很强,直接把内核给打碎了,外面的结构就自行解体。前面讲能量入侵破坏物体,这里更强,直接干掉内核,外面的自行分解。中子弹的射线主要是中子,对什么元素破外最大,氢!中子只能破坏原子核,再上一层很难破坏,其它元素的都有中子,来一个换一个,氢没有中子,集中了就完蛋了。所以,生物体全部遇难,不含氢元素的影响较小。还有强粒子流照射有个特点,虽然无核了,有时外围的物质还能继续存在,但轻轻一点,变灰了,它就像肥皂泡,无核的不稳定结构体。
讲外层的物质生成。外层太空开始是不具备核聚变条件的,怎么生成物呢,首先得靠宇宙微粒流,生成大漩涡,有漩涡就能大量吸合,有合就有能量,有能量就可以继续发展,又发展具可以生成“氢结构”元素,然后吸收外围的“氢结构”,自己生一点,外围吸合一点就生产起来了。渐渐生成自己的场势圈,把自己的保护起来,免受宇宙微粒流的冲击,还可以吸收更多的光物质。如地球的水圈,硅土圈,火星的二氧化碳圈,金星的二氧化硫圈,还有最普遍的氢气圈。它们在某个温度上的固,液,气并存,主要是气体和液体,气体在外保护,液体在内吸住气体,形成自己的微粒圈。还有我们发现许多的大星球都是铁心。自己聚合铁元素需要好几辈微粒的努力,星体在成长过程中自己产生是很难的,所以它的最大可能还是来自外太空的铁微粒的前辈,在一定条件下,直接聚成铁,然后吸合铁性的微粒,不断成长。铁对磁有很好的感应,所以铁的前辈是磁。磁微粒哪儿来,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核心。整体结构和铁元素类似,铁元素,原子量56,26个质子,正二阶。一般夺2个电子为28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大星系,内有28小星系,它像谁呢?看古代的28星宿,铁石心肠,慈母心肠之说,我们就可以发现,它是银河系的上一层星系,中国古代只解释到那一层,佛的解释也就到达那一层,西方的神话中只解释到太阳的爷爷,也就是那一层。同样,我们知道太阳的结构与氧元素相似,也许从这些对应关系中,地壳中还有一种元素也很多,就是硅元素,也许对应着银河系。当我们把这些元素的温度降下去,也许正的可以发现结构的惊人相识,当然有待实验证明。
我们再关系各自的大气层。他们有一个十分特殊的特点就是按《河图》上讲,都是水性物质,晶体都以六个聚合。以六棱形,六角形,六棱柱,六棱锥的形体结构存在。正好符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
再看《河图》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五行为土。
怎么理解呢?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北就是天,就是核心,就是上层微粒。核心微粒都是一个水性的结构,六个单位一合,六个更六个还可以再合形成一个很大的结构体,然后吸合1个单位生成新的物质,它也是水性的。我们看看自然,所有的原子就是这个结构,不管几个电子,反正一个很大物体吸和一个很小物体。拥有一个很大空间。分子呢,只聚合不见有微粒绕它旋转。地月系才算一个,然后是太阳系,然后是银河系,宇宙。电子到宇宙才五层天。就狭义而言,外层电子为一的元素,酸性物质(大个的是母体阴性,小个的是氢离子),活泼金属,各类晶体。固体。特点是外围小,中间母体大,像个乌龟。温度上对应冷,颜色对应紫色,色温对应黑色,地理上对应北到东方(与前面说的北方是意识的北方,就是阳光最先到达的地方,对地球而言是东方),季节上为冬春之际。人物性格对应稳重型,冷谈。人物对应智者,谋士,预言家。文化上对应智慧,奸商,阴险。大圣和大盗多处于此类人,此类地方。星体上对应水星,神话上说到龟蛇,玄武就是指这个结构,对享有最高智慧和神奇的力量。当然,他还有一层理解就是,本层的地,下层的天,所以月亮和太阳也可以是,如中国的龙就是象征太阳,蛇神象征月亮,一般只把蛇和龟归到“水”性。
二与七为朋居南方,二和七朋居,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两两结合比较松散,结合容易生热,如气体到液体,液体到固体都是放出热量。还有氢核聚变核放出巨大热量。这类物质也很普遍,单质气体,外层电子为2的元素,如核,碳;碱性物质(因为氢氧根比较大),单质气体。其特点是外围大而且对称,很像两个翅膀,但比较小,所以是朱雀。温度上对应热,颜色对应红色和黄色,色温对应白色,人物性格对应活泼型,成熟,人物对应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地理上对应西南到西北方,季节上为秋季,金秋十月。文化上对应刚强,霸道,鲁莽。星体上对应火星,象征战争和血腥的场面。同时也带有天的意识,一生二,为地,二生四的时候,而就是天,所以许多的神话对鸟很崇拜,还有就是把神仙刻画成飞天,天使刻画成为长两翅膀的人,还有就是长翅膀的赤蛇,中国直接刻画位的龙。这里刻画最多的是氦结构,两羽四足,从元素上讲,后面的元素都由氦结构和碳结构微粒发展而来。所以,神话对这个形象有为崇拜,颜色多在红黄的暖色。
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友居,所以也比较松散,天三,地八,结构分散成阳性,不实,合起来成阴性,还是比较牢固。多为三阶元素,电子内二外一结构。主要为碳氢化合物,多以聚合物居多。其特点是如青龙,树木,一个粗壮的长家伙。温度上对应由冷到热为暖,颜色对应绿色,色温对应暖色,地理上对应东南到西南方,季节上为春夏之际。人物性格对应兴奋型。人物对应探险家,猛将,勇士,大力士。文化上对应勇敢,精力旺盛。星体上对应木星。古文江青龙,它与蛇的区别在于蛇是小的微粒的盘旋,龙是大微粒的直线排列。神话上,多出现巨人,大力士之类描绘此类。当然对木星评价较高,为岁星,万神之首,这主要是因为这一类主管生,万物形成都在这个时候。
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这个结构是内核紧密,外部较为疏松的结构,延展性较好,密度大,主要多为金属,特点是于木星相比就是短而四肢发达如白虎。温度上对应有热到冷为凉,颜色趋向白色,色温趋向冷色。地理上由西到北。季节上为秋冬时节。人物性格对应沉稳型。人物以宰相,政治家,文化上对应稳重、善于忍耐,内硬不易外露。星体上对应金星。神话上主要以内实外和刻画人物,传说太白金星主杀伐,对应它的“内实”的属性,能对付强敌。后来以和蔼的老人出现,对应它的“外和”的外表。西方刻画为爱神、美神,外表很美丽,但内心她对于爱情并不专一。这种内外的性格容易当领导,大哥,黑社会老大,但心计很重,对权,地位看的很重,所以是福星也是祸星。
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是一个大块头。五可以1+4,2+3的阴阳结合,四者之和为十。所以它表示时空奇点,一切生在土,长在土,死在土。星座对应土星。中国古代称镇星,一直陪伴压镇。在罗马神话中,土星是农神的名称。希腊神话中的农神是该亚的儿子,也是宙斯的父亲。它是一个很早期的结构微粒。也是很普遍的微粒,它在神话中处第二代之首。如果按宙斯生太阳来说,宙斯为银河系,它就是我们的看到的一切星系的中心了。它发出的微粒流自然也是极普遍的,一切天体的引力都可以由它来传递。我们的所有空间物体基本上都是它的组成物。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还有就是把它描绘为麒麟,象征吉祥,这主要刻画由“扩张”到“收缩”的属性,地的属性,统一和平的属性,如麒麟送子。颜色为黄色。有是也提到金龟,还有黄龙,其时这些都是对“土”的描述,寓意“和,合,统一”。看河图之理,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左旋之说。从春分开始,春夏秋冬,木火金水,龙,凤,虎,蛇龟,周而复始。为什么冬至到春分要“两个象”,这得看“龙尾”,收成好,中间大,为龟。收成不好,中间没有,为蛇。收成什么时候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看《河图》坐北(春分)朝南。头在春分,尾在秋分,中间成蛇成龟看自己造化。 也可以必成 “龙”,周期从“龙头算到牙尾”。“二月二,龙抬头”,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水开始生木。一直到“十二月十六”尾牙。大寒时节,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这中间的日子可认为是属木。动物为乌龟。寓意龟卜以生下一层天。
河图是阴阳合图
河图是用1—10数十个天地阴阳数之和,五十五数点组成的数图(图1-16)。河图自内到外有四层,最内层中间有五个圆点;其外由十个圆点,分五、五上下两组,为第二层;第三层,从下向左顺行,有一、三、二、四圆点依次布于四面;最外层,则由右向上向左逆行,有九、七、八、六 个圆点依次排列四方。图中以奇数点为白点,偶数点呈黑点,表示阴阳进退升降有别。
河图最内层的五个圆点,呈“+”字形排列,与洛书的中五数一样,包含有多层意思。其一,中心的一圆点与周围的四个圆点,表示东南西北中四方五位,四方表示立杆测影的观象地,中心圆点表示天地之中,即立杆与天中齐的位置。其二,表示天地阴阳交午,表示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及一日子午卯酉四时辰。其三,还表示月之朔望上弦下弦月之四相。其四,中间的五个圆点,又表示冬至夏至用于测影、祭天、调整历数的五天。
河图第二层的两个五数,相合为十,与含山玉版上的左右十圆孔意义相同。是伏羲十月太阳历的表达。两个五数,既表示上下半年各为五个月,又突出冬至夏至。突出冬至夏至的目的在于强调其时测影的必要性。河图把两个五数作上下分置,有夏半年和冬半年之义,目的在于强调二分阴阳合和的意义,隐寓着河图谜底。
河图第三层,一、三、二、四,与太阳历的春夏秋冬四时和二至二分四节相对应。这一点可以从《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五行数中得到印证。《尚书.洪范》说的五行数
与河图内层的冬一,夏二,春三,秋四含义相同。太阳为“万物资始”,故用天地数的四个生数。冬至日后,太阳出入的方位由南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由最短开始变长,是阴极阳生之时。冬至一阳生,故河图在下(北)方用一阳数表示。夏至日后,太阳从北始向南回游,白天由最长开始渐短,为阳极生阴之际,以阴数二表示。从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为阳半年,用阳数一、三,象征阳气升;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为阴半年,以阴数二、四,表示阴气进。太阳历为阳,所以一、三、二、四数作顺时针排列。同时,也反映了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一、三、二、四之和为十,又与十月太阳历的十数相同。
与太阳东升西落相反,月亮在一月中的运动则是西升东落。河图最外层的九、七、八、六圆点,其和为三十。三十是太阴历月周期。日为阳之精,月为阴之精。太阳光照强烈,感觉太阳与人的距离近,月光弱好像距离人远,月亮的变化被放在了最外层。太阴历是以月相的朔望周期为依据。
古人对于月相的周期变化有着独特的理解。《管子.宙合》:
岁有春夏秋冬,月上下中旬。
沈括《》:
殊不知一月之中自有消长,望前月行盈度为阳,望后月行缩度阴,两弦行平度,至如春木夏火秋金冬水,一月中亦然。
这就是说,古人把一月之中月相的朔望弦四种月相变化,与一年之中的四季阴阳变化相比拟。
“日兆月”,月光来自太阳光。古人把一至十数区分为生数和成数。九、七、八、六,分别是四、二、三、一生数的成(承)数。所以,人们用天地数的四个成数表示月相的变化。河图的九、七、八、六在四方的逆时针排列,象征着月相的变化。与表示太阳顺行其数也顺增相反,河图在表示月亮逆行同时,其数也由九、七,八、六逆减(图1-17)。
月相的变化是晦朔、上弦、望月、下弦四相。人们能观察到的是上弦月、望月、下弦月,晦朔月是看不到的。上半月,是上弦月开始从西方天空升起的时候,月相由缺而圆。“月行盈度为阳”,故河图用阳数九表示上弦月,阳数七表示望月。升为阳,降为阴。下半月,月亮是向东方落下的日子,月相由圆而亏,继而变为晦而不见的过程。“月行缩度阴”,故河图以阴数八表示下弦月,阴数六表示晦月。晦极生朔,终而复始,遂有新一周期的月相变化。
河图外层的阴阳数理排列,完全合于月亮的运动和月相变化的客观规律。由此说明河图外层的数理,表示的是每月三十天的太阴历。明确女娲太阴历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就是360天。与伏羲十月太阳历的三百六十日历度一致。它们共同以冬至夏至节为分界,分阳半年和阴半年;同以二至前后的测影、祭天节日的五天时间调节历数。因而,在不需要置闰的情况下,与太阳回归年的365天保持了一致,于是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阴阳合历和河图这一数理图式。
太阳运动形成的四时与一月中的四月相比应。古代先民在河图中,通过生成数之间阴阳合和的数理之象,表达和反映了日月地的运行规律。意在突出日月阴阳合和之理。
在河图的图式中,女娲十二月历在外,伏羲十月太阳历在内,“负阴而抱阳”[23] ,阴阳合和,浑然一体,结构巧妙。《》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太阳在上午下午或春秋二分象征阴阳平衡,与月亮的上弦、下弦“两弦行平度”相象。中午或夏至的太阳最明亮,与望月相象。夜间或冬至太阳隐没或日照时间少而寒冷,与晦月相象。故河图有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合,五与十合之说。就是对日月阴阳合历的数理描述。当把十数转换为十天干,天干的五合也源于此。
天地自然,男女社会。天地蕴育自然万物,男女延繁人类。天地阴阳之谓道,万物生生之谓德。阴阳合,万物生。日月为易,生生为易。伏羲女娲阴阳历的存在,说明《周易》的阴阳生生观念由来久远。
河图是伏羲十月太阳历与女娲十二月太阴历的合和图,是我国的第一部阴阳合历的数理图式。“河”、“合”同音,河图即“合图”。这就是河图秘密之所在!考古发现的各种阴阳合历的形象图形,应该都是河图的原始象数形式。
河图中的数理意义
一至十数中,奇数、偶数各五个。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为天,阴为地。因为河图为阴阳合历,故用一至十数,象征阴阳平衡。又一至十数之中,“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故河图用五十有五数,以象征天地日月之全数。
河图用五十五数,还有数学数理的意义。仰韶文化发现的三种数点三角形中,圆径3、6、9数的九重差三圆周之和,是用55数点(加中心一点)三角形表达的(见第三章)。河图既然表达的是日月合历,它表现的是日月地的关系。日月在天运行的轨道为圜道,故以55数的三圜圆周数表现,是与古人天圆观念一致的做法。
既然用圆周,就必然涉及到圆周率。圆周率在勾股方圆数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的“径一而周三”的圆周率,源于月相变化的“一弦三周”。女娲太阴历的一月三十天。十天一旬,三十天为三旬。三旬即三周。半月为弦,合弦为一月。故有“一弦三周”的说法。这也是古代先民取“一弦三周”,即圆周率3的原始由来。河图外层的月数三十,与表达太阳运动的一、三、二、四之和十数,成三比一关系,说明河图同时也蕴涵了“一弦三周”的数理内容。因此,河图在构图上也体现了古代勾股方圆数学数理的应用。
对于河图产生的时代,由于古代文献的缺失和考古资料的不足,还不可能作出具体的判断,但已有的资料表明它至迟应产生在殷商或夏代之前。
因为有趣的是,最早记载五行的《·》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所用的数竟与河图内层的冬一,夏二,春三,秋四完全一样。中心五为天地之中,地为土,故土取五数。
《洪范》中虽然没有涉及到河图外层数的五行。但是我们从殷商妇好墓出土的四分月相羽纹铜镜上,可以间接的发现对河图外层九、八数的表现。铜镜外层环周有51个乳钉纹(见图10-2)。弦月为半月,合弦为圆月。合弦即把象征上下弦月的两数相加。在河图中象征上下弦月的数是9和8,9、8相加为17。直径一而圆周三。直径17则圆周为51数(17×3=51)。这里虽然是以月相来象征圆周率数和一月三周的,但却是用了河图数中的九、八两个上下弦月数。
同时,从《》和早期《》都使用了一、六(∧)两个数作为爻的名称数并来表达阴阳合和这一作法看,也可以看出一、六(∧)数在河图中的阴阳合和的意义。一数代表的是冬天、冬至;六数代表的是晦朔月相。冬至是一年的终始,而晦朔是一月的终始。冬至子月,日躔在北方七宿的斗宿。斗宿也是该月日月会合的位置。
据《》、《史记·历书》索隐等文献记载,说神农时已有“正四时”、“分八节”的“上元太初历”。太初历的“真正的历元应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合朔并交冬至的历法”。[24]因此,河图中的一与六合所包含的冬至日月合朔的内容中,还蕴涵有历元的意义。这说明河图应该早在殷商或夏代之前已经存在。
因为河图中的一、六数表达的是日月合朔的天文背景,象征着是阴阳合和。这与“一阴一阳谓之道”易卦的阴阳合和主题一致。所以成为阴阳爻符号卦之前数字易卦符号。由于河图的六、七表达是朔望月相,九、八表达的是上下弦月的月相。所以六、七、八、九作为四象,后来在《周易》的筮数中出现。因此,易卦阴阳爻的形成与河图的数理有着密切关系。
在这一章中,我们结合考古发现,详细的论述了河、洛二图的由来,还原了它们的原本含义。从而荡涤了千百年来笼罩在河图、洛书上的神话迷雾,把它们从种种神话迷信怪谈中解放出来,还其一副科学的真实面容。
上古先民仅用一到十的十个自然数和勾股方圆数学数理,创造出河图、洛书两幅结构简单严谨的数理图,就把十月八节太阳历、伏羲女娲阴阳合历的天文历法内容,以及先民对天地日月阴阳变化规律的数理认识,尽囊其中。可谓是达到了:“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的最高智慧境界。
河图、洛书,及其以前的八卦八角图式、含山玉龟玉版图等各种宇宙图式,通过图解和数学数理的象数形式,表达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数学水平、宇宙观念。它们是以伏羲为代表的先民,在上古时期创造的科学文化成果,是数千年中华先民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的结晶。因此称河图、洛书是东方,是中华文明之源,毫不为过!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图与洛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