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 时区时区的起点格林尼治原是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别了 格林尼治时间
    伦敦东部一片绿地环绕的小山丘,有一个全世界都熟悉的名字&&格林尼治。
  山顶一座古老但意义非凡的建筑便是1675年建造的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低下头,地上有一道橙色铜线,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本初子午线,百年来它一直是全球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经线,&世界时区&的起点。
  &时间守护者&的拉锯战
  &关于&闰秒&这件事,没人会说还有比之更麻烦的事儿了。&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国家标准实验室)彼得&韦博利博士说。
  正是这细微误差的存在,挑起了&时间守护者&们关于时间标定的一场拉锯战。而本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无线电全会,将对格林尼治时间的去留,做出&最后的审判&。
  目前全球通用的时间参考标准,是自1884年以来确立的以地球自转为依据的英国格林尼治标准时,也称&世界时&。但世界时受地球自转速度减缓影响,有一定误差。
  上世纪70年代,人们找到了更为精确的&原子时&,用原子能级跃迁振动频率计时,1000万年误差1秒,相对精准。由于&喝醉了的地球每一天都不一样长&,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会存在细微的差距。也是在那时,一项国际协议确定世界时和原子时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即&协调世界时&(UTC)。为协调两种标准,格林尼治天文台1972年引入&闰秒&概念,人工干预原子时,即在地球自转减慢致使世界时多出1秒时,把原子时拨慢1秒,反之亦然。
  &闰秒&的引入,保证了格林尼治时间的继续存在,同时也成为了科学界争论的焦点。
  美国是支持取消闰秒的主力军。国际电信联盟美国代表团主席、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时频基准专家韦恩&汉森博士说,闰秒的误差修正引起了美国许多硬件以及技术上的问题,其中时间敏感系统尤为突出。&闰秒的存在,甚至让一些专家都免不了在使用全球定位系统计时时犯错误。&
  美国的要求得到了意大利、德国等十几个国家的支持,法国是最为坚定的拥护者。
  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计量局,主要任务就是保证世界范围内计量的统一,包括时间基准。计量局负责时间基准工作的埃莉萨&费利西塔丝博士认为,闰秒的存在对于需要一个稳定而持续的时间参考的诸多系统而言,成了越来越大的麻烦,&它正在影响通信、互联网和金融服务体系,以及需要基于精确时间同步系统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百年格林尼治的前世今生
  从伦敦塔桥乘船沿泰晤士河东行至格林尼治公园,是不少游客来伦敦的必游线路之一。航线终点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虽然依旧沿用&天文台&的习惯叫法,但早已不再担负天文测量任务,而是博物馆的一部分了。
  以整个格林尼治公园为主体,旧皇家天文台、航海博物馆、格林尼治码头在内的整片区域,以&海事格林尼治&为主题,在199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格林尼治天文台始建于1675年。
  当时,纬度可以通过中午太阳在天空中的角度确定,而经度位置的确定相对复杂。英王颁布法例称,&不管在哪里,为了确定所在位置的经度来精准服务于航海和天文学,我们决心在格林尼治公园内建造一座小的天文台&。
  英王查理二世任命约翰&弗拉姆斯蒂德为首席皇家天文学家,完成&致力于以最热忱的关心和努力校正天体运动位置,以便能正确确定经度,使导航成为完美的艺术&的重大使命。天文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雷恩设计了最初的建筑物。天文台于1676年完工。
  1707年的一场海难,夺走了2000多人的生命,也再次加剧了找寻更可靠导航手段的迫切性。1714年,英国议会成立了一个由专家组成的&经度委员会&,设立高达2万英镑的巨额奖金,鼓励人们找出更好的计量方法。当时的2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200万英镑。
  获奖者让人们足足等待了半个多世纪。不是天文学家,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数学家,而是来自约克郡的一个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哈里森制出的钟依靠弹簧驱动,精度很高。哈里森的钟,也被称为H4海洋计时器,如今陈列在格林尼治供游人参观。
  随着世界航海事业的大发展,许多国家先后建立天文台测定地方时。1884年,为了协调时间的计量和确定地理经度,25个国家的代表团在华盛顿召开国际经度会议,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中星仪所在的经线,正式成为全球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经线,称为0&经线或本初子午线。
  此后,各国出版的地图都以这条线作为地理经度的起点,以格林尼治天文台作为&世界时区&的起点,用格林尼治的计时仪器来校准时间。格林尼治,正式成为世界&时间的守护者&,128年来它一直恪守着这一职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伦敦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城市。格林尼治地区工厂和人口剧增,空气污染严重,夜间灯光干扰对天文观测极为不利。天文台于1948年迁往英国东南沿海,又于1960年迁至剑桥。1998年,位于剑桥的皇家天文观测台关闭。
  2007年,皇家天文台完成了耗资1500万英镑的改建工程,建成当前世界最高水平的新天文馆,以做出重大贡献的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命名。此外,一个天文和时间画廊以及一个教育中心也同时建成,并对公众开放。
  生物钟与社会时
  有人认为,格林尼治时间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世界范围内的官方时间,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遵循的依然是自己国家所在时区所规定的时间&&这就像是人们自身有生物钟的同时,仍然要依社会时间而作息。事实上,当下这场重新被提起的关于世界时与原子时的话题,其背后隐含的依然是生物时间与外部时间的冲突。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对于生物时间和外部(社会)时间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社会时差&进行了研究。结果清楚表明,人体的昼夜节奏钟取决于太阳时,而不是社会时。
  通过比较单一时区国家各地的生活节奏,就可以看到太阳时对人体昼夜节奏钟的影响。在同一国家,生活在西边的人与生活在东边的人相比,睡觉、起床和吃饭时间一般来说都要晚。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佐证了提倡保留世界时的科学家们的观点&&人类无法与自己所处的地球割断联系,就像无论社会进步到哪一阶段,人们总是习惯于在黑暗中闭上双眼。
  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工具就是原子钟,它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原子钟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发出的电磁波来计时的。由于这种电磁波非常稳定,再加上利用一系列精密的仪器进行控制,原子钟的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才误差1秒。这种高度精准的时间切割,为天文、航海、宇宙航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但另一方面,原子时经过漫长的运行之后,也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如下改变:当人类不再理会地球的自转而采用更为均匀和精准的时间计量,终有一天,人类所谓的正午再也不是阳光灿烂,而可能是星月满天。这种局面意味着人类对于伴随自我进步的&时间文化&的一次抛弃。
  (据《国际先驱导报》)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Can not find mark:zw_wzli世界“时区”的起点格林尼治原是_百度知道
世界“时区”的起点格林尼治原是
提问者采纳
世界“时区”的起点格林尼治原是? : 一座小山峰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格林尼治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北京时间和格林尼治时间相差多少小时?还要告诉我怎么得出来的
閁錒0052琞
“格林尼治”.英国大伦敦的一个区.位于伦敦东南、泰晤士河南岸.人口21万.年设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也是世界计算时间和地理经度的起点.北京位于东八区,比格林尼治时间早八个小时.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为什么全世界不用一个时区?
就是说,现在有各个不同的时区,每次去其他时区都要调整时间才行,每次其他地方举行发布会什么的,非要换算这个时间,才能知道本地是几点。还有类似的哥哥比弟弟小的问题(当然不一定存在)那么为何不统一时区。只是各自地域按各自的时间上班,生活就可以了吗?例如:统一一个时区,中国还是9点上班,但是美国可能就是下午3点才开始上班?
按投票排序
同意的说法,应该是在时区概念之前,世界各地应该就已经习惯了用正午标记时间点,但是不同时区的正午都是不一样的,自然就统一不起来了;等有了时区概念时候,跨时区的交流却不多,也就没有必要去推行;而现在成本就高用正午标记大概是因为正午没影子,这个点最容易找到---------------------对 和 点赞,反对大多数答案,对题主的问题答非所问,还夹带私货 题主提问为什么不用一个时区,根据题设内容,问的应该是为什么全世界不对时区进行统一,就像中国是跨时区国家,但规定以北京时间为准,北京8点上班,新疆可以10点上班;同理,如果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格林尼治8点上班,北京0点上班;当人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的时候,北京地区的人应该也不会觉得0点上班是多怪的一件事。题主又不是不懂不同时区太阳光直射时间的不同,更和党国无关,而且和谁做主的问题关系不大,因为你们甚至没解释为什么不用一个时区,就在那里扯如何统一
倒也有类似的无视时差的计时法:,不过除了维基我就没在哪见到过有人用的。实际上早在地球人的科技发展到需要考虑时差之前,各地就已经采用以正午标记十二时的计时法了。如果为了换算时差方便就要改,成本大致等同于重新造一个地球。
你从中国到了美国,请问你几点上班?
太阳和地球的运动规律使得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日出早晚不同,但时区其实是人为规定的。其实使用不同的时区是为了方便本时区人们的生活,可以按自然规律依太阳昼夜运行恰当安排各种活动。这对我们身体本身也是一种调节与适应。而对于世界其他时区来说,可能计时上存在着换算上的麻烦,但也是提醒我们,这个时候其他时区的人们是进行着与我们不同的作息。在与人联系的同时需要尊重他人的正常生活,这大概就是使用不同时区的意义所在吧。PS:零时区的中央经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是为了纪念它的卓越贡献和标志它的重要地位。
谁做主?----我和
意见不同。能以技术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而这样的「全世界」问题,恰恰是一个政治问题。不过,我同意——解决政治问题的根本,需要依靠经济手段。
「日,美国东部罗德岛州,两辆火车迎头相撞,14人因此死亡。事故的原因在今天看来难以置信——两车工程师的手表差了2分钟。在此之前,类似原因的刮蹭已发生多次。那时,工业革命进展迅速,但时间测量还沿用中世纪的方法:以日晷等测量的太阳时作地方标准。这是火车事故的重要原因:各地的时间标准不同。当美国人还在为此事故震惊时,在铁路轰鸣中,伦敦时间已经完成对英国各地方的统一。1855年,不列颠岛与爱尔兰98%的公共时钟调整为格林威治时间。这是第一个将时间统一的国家,此后,客观、精确的时间体系随着工业、贸易、殖民的发展,占据了世界的每一块土地。【火车与电报的合谋】现代时间标准的建立,离不开准确的钟表。最早能持续不断工作的机械钟,出现在14世纪初期欧洲的修道院,以满足僧侣们准时祈祷的需求。这种钟十分笨重,只有时针,用整点报时的方式宣布时间。由于精度有限,僧侣每天至少要对时两次。机械钟楼也很快在市镇中出现,为世俗生活服务,1335年法国北部的Aire-sur-la-Lys镇建立单独的钟楼,因为需要“让布匹市场的雇员能按照特定的时间上下班”。随着技术的完善,机械钟的精确度不断提高,1475年第一次出现“分针”,但直到1665年才将时间精确到秒。这一时期的钟表产量稀少,十分昂贵——中世纪缓慢的节奏,也没有出现对精密时间的需求。1851年钟表大规模生产前,它们只是贵族的玩物。中世纪的节奏还体现在地方时上。甚至工业革命初期,各地时间仍然没有统一标准,散漫随意的设置仍然普遍。工程师Henry Booth在1847年的一本小册子中写道:“坎特伯雷,Colchester,剑桥……无数的城镇,各自有教区时钟,市场钟,每个都在宣示其独特的时间”。即使严格按照太阳时,各地与伦敦也有差异:牛津时间慢5分2秒,利兹慢6分10秒,康福斯慢11分5秒,巴罗则要慢12分54秒……这时,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铁路发展三十年后,1839年,出现了第一张火车时刻表。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它把时间作为客观的控制对象,将运输的效率与时间的分割联系在一起,整个流程精确到分钟。这与中世纪散漫、差异的时间观迥然不同。这一时期,另一件重要的发明也诞生了:电报。电报能跨越遥远的距离即时通讯,使得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校对变得准确可行。1854年,通过电报线路,格林威治天文台与东南铁路站台相连,能准确的传递天文台时间信号。1860年,英国的主要城市都能由电报线接收格林威治的报时信号,一年后,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都能由电报线与格林威治时间随时保持一致。在铁轨和电报大规模建设的帮助下,交通与通信网密集的相连,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时间误差的容忍度越来越低。铁路公司开始强硬的要求经过的城镇,都修改为伦敦(格林威治)标准时。一些城市的居民为了交通和电报的方便,发起了“与伦敦时间一致”的请愿活动。社会的普遍要求下,虽然没有法律规定,英国大部分的市镇都调整为伦敦时间。这种调整也改变着生活方式。“我准备就寝,却随时都想起火车时刻表,随时想着早晨必须在特定的时间起床,这让我无法安稳睡觉”,著名的外科医生Dr Forbes Winslow在《柳叶刀》杂志写道。甚至有赶火车过于兴奋猝死的案例。1854年,《协和医学期刊》的一篇文章写道:“兴奋,焦虑,紧张,为了登上那准时的可怕的列车,产生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多起猝死记录都与急迫赶上火车相关”。1868年,外科医生Alfred Haviland出版了专著,书名表达了他的忧虑:《急迫致死:特别写给火车乘客》。法国人想出来一个折中的办法:火车站的时钟显示正常时间,但是火车运行的时刻则调慢五分钟,以便为法国人的懒惰留出余地。这种双轨制时间一直运行到1911年3月。但是这些问题不能阻碍火车的发展,人们只有适应铁路前所未有的管控。这种管控直接反映在时间上,催生了近代的标准时间。1868年,新西兰殖民政府委托Dr.Hector,以东经172°30’为准,制定新西兰全境的标准时。通过电报线路,新西兰标准时与格林威治标准时相协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经度设定标准时的地区。而这,只是一个开始。【经度与时区】陆地标准时间离不开铁路,全球时区的建立,则离不开航海业。与铁路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不同,航海对标准时间的需求,是为了确定船舶的地理位置。在海上,纬度的测量很简单,只要量出正午的太阳高度就能知道。但是经度测量则比较困难,先测量出当地时间,再参照一个标准时间,才能计算出结果。麻烦在于,传统的时钟都经不起海洋的颠簸,失去了测量准度;而不同的轮船选用标准时不同,增加了海洋上的混乱。1707年,因为在暴风中无法测量经纬度,四艘英国军舰在锡利群岛沉没,1400余士兵死亡,极大地刺激了英国人对精准经度的需求。1714年,他们设立“经度奖”,为“能够将精度确定在30海里、40海里、60海里”分别悬赏2、10000英镑,相当于现在的百万美元。无数的钟表专家开始了海洋钟的研究。经过四次改进,1761年约克郡工匠约翰·哈里森提交了十周内误差不超过10秒的海洋钟——“Sea Watch”。不过,由于几十年间规则的变动,哈里森最终累计收获15000余英镑。此后,西方的船舶揣着哈里森钟表,开始了全世界的航行,1807年“克莱蒙特”蒸汽船诞生,让长距离的跨洋航行更加便利。不过,经度的另一个问题,确定标准时间,在此时变得突出:要以哪个天文台观测的时间为标准时间?哪个地方受得起本初子午线这一殊荣?1693年,一幅法国人绘制的地图,上面标出了不同标准经线混合的状况。最早讨论这个问题的,是1871年安特卫普的第一届国际地理学会议。学者们最终推荐格林威治标准时间。但是,这个结论却无法推行,1875年的第二次国际地理学会议,法国代表提出,只有英国接受公尺制长度单位,他们才同意以格林威治为本初子午线。会议僵在这里。19世纪80年代不同国家的地图中所采用的本初子午线。但是轮船不会等待会议结束再航行。由于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如图所示,越来越多的轮船采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876年,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被加拿大工程师桑福德·弗莱明提出:以格林威治时间为标准,建立东西半球协调一致的24个时区,这是时区制第一次系统的表述,这也是如今通行时区的雏形。它将全球纳入统一的标准时间系统,各地区将抛弃地方时,而归入格林威治为中心的各个时区。桑福德·弗莱明在国际经度会议上展示的数据,说明国际上大部分船只采用了格林威治标准时。这个提议逐渐被人们接受。最终在1883年,经美国提议,41个国家参加了华盛顿的国际经度会议,通过了格林威治所在经线为本初子午线,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格林威治天文台时间为标准时,称为GMT(Greenwich Mean Time,),建立全球时区的方案。此后天文学,物理学的发展,增加了时间测量的精确度,1937年,国际天文学会议提出了格林威治时间的精确版——世界标准时(UniversalTime,简称UT)。1958年以原子共振频率标准计算、保持时间的铯原子钟,比天文观测更稳定、准确。1967年,国际度量衡会议正式采用铯-133原子钟作为秒的基准依据,世界标准时也修改为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简称UTC)。上世纪末,美国研制成功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铯原子喷泉钟是该系统的基础支撑技术。——以上的变化都是1884年决议基础上的改进,进化的格林威治时间在20世纪完成了世界时间的统一。【时间与政治】各国家接受格林威治为世界时区标准的时间全球时区制在会议上虽然通过,但施行过程仍有阻碍。这些阻碍与政治因素、民族自尊心相关,法国便是很有趣的例子。1891年,法国人以巴黎为标准,将法国全境统一为一个时区。巴黎位于东经2°左右,其太阳时比格林威治早9分11秒。1911年3月,法国突然宣布将巴黎标准时向后拨9分11秒,仍称为巴黎标准时间,丝毫不提及已经完全对应的格林威治标准时。《纽约时报》在第二天报道中说:“一些法国科学家曾提出,为了挽回政府的面子,应该选用海边与格林威治经度一致的城市,而不是巴黎,来作为标准时”。这次调整还改掉了火车站内站外五分钟的时差——就是前文提到的法国人为了应对迟到做出的创举。1890年后,欧洲中部德国、意大利、波兰、立陶宛等国以东经15°为标准时间,统一归入东一时区。这下法国人坐不住了,1940年,法国人抛弃了修改版的巴黎标准时,加入到东一时区,即使巴黎与东经15°的实际时差达到50分钟49秒。同样的例子还有西班牙,1940年,佛朗哥宣布调整为欧洲中央时间。在此之前,自1900年起,西班牙一直使用格林威治时间。西班牙经度范围偏离格林威治时区(零时区),但离欧洲中央时间更远。实际上,这是佛朗哥为了与德国,意大利保持一致的措施,沿用至今。印度的时间则以1947年独立为标志,显现混乱和统一的两极形态:1802年,东印度公司的Goldingham决定设立单独的马德拉斯时间,比格林威治快5小时21分(UTC+5:21)——在孟买与加尔各答之间,新设一个时区,造成了铁路运输上的麻烦。1884年,英国政府以孟买与加尔各答为标准,设立了两个时区,但是铁路公司则将马德拉斯时间作为中间时区,印度的标准时间变得混乱。直到1945年,加尔各答仍保持着特殊的时间。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新政府将全国统一为一个地方时,虽然从东到西,它整整跨越了东五、东六时区。除了印度,另一个跨越多时区而只采用一个标准时间的,是中国。这是共产党统一大陆后推行的时间制度。现代化的新时间标准的推广,离不开其他现代要素的传播,尤其是交通。近代国门打开之前,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时间尺度,时间制度也带有节奏缓慢、周期性的特点。清末的工厂引入严格的时间管理,引发工人的普遍焦虑,此时钟表尚未普及,工人很少买得起,迟到又要非常严厉的惩罚。一些人根据公鸡打鸣,启明星的位置提醒上班,阴雨天则会失效,偶尔有工人在后半夜气喘吁吁跑到工厂,发现远未到上班时间,再瑟瑟离去。随着国门打开,各式运动兴起,铁路和电报铺设更引发社会上时间制度、观念的变化,上海等地“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钟楼也进入内地,交通工具对时间标准化的作用,同样开始在中国发生。不过,要在全国范围接受和维持新标准时间,行政权力的运作必不可少。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南京宣布中国分为五个时区,中原时区,陇蜀时区,回藏时区,昆仑时区,长白时区,分别比格林威治时间快八、七、六、五个半、八个半小时,第一次与国际标准时区相协调。同时,不再使用北平地方时,重要节庆时间以接近南京的东经120°经线为准。五时区制历经修补,一直运行到1949年。由于战时的指挥需要,共产党各军队均使用中原时间。1949年,新政权成立,旧称呼“中原时间”变得不合时宜。很快,北京新华广播开始播放“北京时间”,在各省市广泛传播。1950年后,除了新疆、西藏外,各省份陆续采用北京时间,其含义等同于原民国时期的“中原时间”,为东经120°的东八区区时。至于西藏、新疆时间的统一,贯穿了政治因素的影响。1959年,达赖喇嘛出境,国务院解散原西藏政府,原来的拉萨时间被北京时间取代。1969年,新疆军区发布通告,全疆统一实行北京时间,但1986年,新疆自治区政府又决定2月1日起,全疆改行乌鲁木齐时间,这种反复造成了时间的混乱。如今中国出版的所有地图中,新疆都属于东八区,而实际上许多民众都按照乌鲁木齐时间生活。这种不协调至今仍在延续。」——转载自《大象公会》原文作者:杜修琪
分时区也好 不分时区也好 最重要的时间的功能是把一串特定的数字转变成人头脑观念里具体有概念的时刻好比 当地时间15:00 不管这个当地是哪里 你脑袋里都会建立起一个是半下午的概念但是如果没有时区之后 在一个时刻全世界都处于一天中的不同时间 这样就算知道确切的时间这个时间也失去意义了 因为你不能从这个时刻中获得信息 你头脑里没有某地某某时刻是上午还是下午还是晚上的概念所以显然"某地处于什么时区现在当地时间是几点"比全世界都统一时间"某地现在太阳照射的情况相当于我们的几点"要方便多了
你可以使用格林尼治时间啊,那个是全世界通用的。在维基百科上使用的都是格林尼治时间。话说格林尼治时间在中学地理上就学到过的,都还给老师了?——不过如果真如你所说,都使用一个时区,比如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话,就会出现一个地方8点钟天还没亮,一个地方8点钟已经天黑,还有的地方8点钟还在吃午饭。你不觉得大家都使用这样一个时间更加混乱吗?好比新疆,使用的是我们东部北京时间,什么到了晚上10点钟才吃晚饭,才下班之类的古怪现象都会发现。我觉得那样还不如让新疆使用当地的标准时间呢。
说实话全球不是一个时区,约时间就成了一个难题,你跟全球各地的分公司说要几点开会,那每个分公司都得换算下时间吧,但是全球各地都习惯正午太阳最高的时候为十二点,这个习惯改变起来太难。以后星际时间也存在一个难题,比如银河系的公民和仙女座星云的公民相对于本星系群的速度并不是一样的,那么根据相对论,它们就并不处在一个时间体系中,可能后者的时间比前者的“快”一点
1、如果全球统一时区,以哪个时区作为基准?很有可能是GMT。世界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建于1675年。当时,英国的航海事业发展很快。为了解决在海上测定经度的需要,英国当局决定在伦敦东南郊距市中心约20多千米,泰晤士河畔的皇家格林尼治花园中建立天文台。1835年以后,格林尼治天文台在杰出的天文学家埃里的领导下,得到扩充并更新了设备。他首创利用“子午环”测定格林尼治平太阳时。该台成为当时世界上测时手段较先进的天文台。随着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先后建立天文台来测定地方时。国际上为了协调时间的计量和确定地理经度,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国际经度会议。会议决定以通过当时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中星仪所在的经线,作为全球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经线,称为0°经线或本初子午线。此后,不仅各国出版的地图以这条线作为地理经度的起点,而且也都以格林尼治天文台作为“世界时区”的起点,用格林尼治的计时仪器来校准时间。via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是在全球最先有时区交流必要的时候,世界上最发达和海上霸权最牢固的国家。如果国际经度会议在唐朝召开,那么本初子午线就穿过长安,标准时就不是GMT而是CMT。如果国际经度会议在二战后召开,那么本初子午线就穿过华盛顿,标准时就不是GMT而是WMT。2、全球时区一致真的利大于弊?这可能适得其反,更加不利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也不利于时差逆转地区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早餐、午餐和晚餐的说法;“伴着熹微的晨光”、“荷塘月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历史上有多少文化因子是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紧密相关的?如果半夜日出,或者晚上吃午饭,这些已经积累下来的文化因素,就失去了传承的现实基础。另外,比如说一个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能够共同交流他们对时间的感知,一定是因为他们都在恰当的时刻经历了类似的景观和体验,而不是在共同的时刻经历不同的东西。最后,古语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被知乎众黑出翔的中医啥的,或者人人网不转不是中国人,都告诉我们,人体的生理机能和一天当中的时间、光暗变化有共通的规律,我们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至少具体到我自己,如果开着灯我都睡不着。确实,新疆兄弟们可以和祖国一样体会到北京时间的关怀,但我有足够理由相信,时区和日出时间的差异带给他们的不是便利而是尴尬。你想象一下我们中国用GMT给你生活带来多大不便就知道了。补充一篇写的特别好的文章: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地图 时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