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和自传自传速度在减小吗?

地球的自转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地球的自转2|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510.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地球概貌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地球概貌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的之一,其形状为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29%为陆地,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4个大洋及附属海域,海洋底有陆架、陆坡、大洋盆地、海底山岭、等地貌类型(见海底地貌)。陆地分为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北美大陆、澳洲大陆和南极大陆 6个大陆以及众多的岛屿,其上有高山、高原、丘陵、平原,以及河流、湖泊等地貌类型.
地球形状早在人类文明开始阶段,人类的活动范围很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地球形状的看法不一,有看作方形棋枰、平板、圆盘、圆盾形的,也有看作球形甚至圆柱形的。以后随着生产力、商业、交通、特别是航海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对地球形态的认识才逐渐深化。地理大发现最终证实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
科学意义上的地球形状,是指不考虑地表海陆差异、地势起伏,以及波浪、潮汐和洋流的影响,而以平均海平面即大地水准面构成的封闭曲面的形状。这个封闭曲面一部分为世界大洋上实际存在的海面,另一部分则是陆地下的假想海面,其形状是一个扁球体。地球的所有经圈都是椭圆,经线曲率自赤道向两极减小,而赤道和所有纬圈都是正圆。根据人造地球卫星观测结果,1980年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公布的地球部分参数为:赤道半径a为6378137米,极半径b为6356752米,扁率f为1:298.。地球的总面积约为51000万平方公里,总体积为10830亿立方公里,总质量为5.976×10克。
巨大的质量使地球具有强大的地心引力,地心引力使所有质点都尽可能靠近地心,因而使地球成为球形。但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指向赤道的惯性离心力分力促使海水自两极流向赤道,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因而地球形状不呈正球体而是椭球体。
精确的测量数据表明,地球的纬圈并非严格的正圈,经圈也不是严格的椭圆,地球的几何中心不位于地心,南北两半球也不相互对称,北半球较细长而南半球较粗短,前者的平均半径比后者小31.8米,北极海面高出大地水准面14米,南极则低于大地水准面24米,从包含两极的纵剖面来看,地球略似梨形。一些学者据此把地球形状称为梨形。但是,与地球巨大的半径相比较,这种偏离大地水准面的数字微不足道,地球形状仍宜称不规则的椭球体。
地球运动地球的运动十分复杂。对地球作为太阳系的组成部分在银河系中的运动,以及随银河系在本星系群中的运动等尚无深入的研究。地球的绕轴自转和绕太阳公转是最显著的,对地球物理特征最有影响,也是人们了解得最深刻的运动现象。
人类在观察天球周日运动的基础上,发现地球自转运动。重力测量和弧度测量的结果、自由落体的东偏现象、运动物体在南北两半球的左偏和右偏以及摆动平面发生相对于地球表面的偏转等,从不同方面证实了地球自转的存在。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例如在赤道海平面为464米/秒,高度增减100米,线速度增减26米;纬度60°海平面为232米/秒,两极为零。
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波。
除绕轴自转外,地球还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为一恒星年,约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轨道是一个扁率仅为1:7000、偏心率为1/60的椭圆。轨道近日点为1.471亿公里,远日点为1.521亿公里,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6亿公里,后者即为一个天文单位。平均角速度为每日59',平均线速度为每秒29.78公里,面速度为每日1.92×10平方公里。其中,前两者有季节变化。
地球公转轨道面称黄道面。黄道面现在与赤道面呈23°27′交角,即黄赤交角。黄道面对地轴的倾斜意味着地球轨道一半偏向北方,一半偏向南方。春分至秋分间,地球位于轨道的偏南部分,秋分至次年春分间,则位于偏北部分。这意味着太阳直射点半年在北半球,半年在南半球,并且以一年为周期在23°27′纬线(即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这一现象决定了地球表面热量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使地表分为赤道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等5个热量带,以及每年分为春、夏、秋、冬4季。南北半球季节出现正好相反,北半球为夏季和秋己时,南半球则相应为冬季和春季。
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对地球的运动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引力产生的力矩使黄道面向赤道面趋近。在地球自转条件下,黄赤交角不变,因此自转轴必然绕黄道轴旋进,从而导致春分点每年西移50″.2564,形成岁差。太阳和月球分别在一年和一个月内两次通过赤道面,引力方向的改变使地轴的长周期旋进附加了短周期摆动,造成地极的移动。
地球构造地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圈层构成的。在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是上下平行分布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互相渗透,甚至彼此重叠。通常把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称为地球的外部构造,而地壳、地幔和地核则是地球的内部构造。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为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0.03%)和水蒸气等。大气圈上界可达公里,但其质量的3/4集中在贴地面厚约8~18公里的对流层内。水圈主要由海水构成,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积雪、冰川也是其组成部分。生物圈渗透在下层大气圈、水圈和地壳表层,其质量虽仅及大气圈的1/300或水圈的1/7000,但它对改变地球的地理环境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地壳是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岩石圈,其厚度不一致,在海洋下仅为5~8公里,大陆上平均厚35公里,最厚处可达65公里以上。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公里的圈层是地幔。地幔的上部由橄榄岩质的超基性岩石构成,是岩浆的源地,故又称软流圈,密度为3.31克/厘米;下部含铁较多,密度达5.62克/厘米。由2900公里至地心,称为地核,亦分外地核与内地核两部分,主要由铁、镍组成,外层密度为9.5克/厘米,至地心密度增加到13克/厘米。地球演化按星云假说,原始地球在数十亿年前刚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时,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球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随着地球的温度变化,在重力影响下发生了圈层变化。撑射性元素所放射的能量积累于地球内部,使地球增温,铁呈液态,并因其密度大而流向地心,首先形成地核。重物质向地心集中时产生的压缩功转变为热能,使地球继续增温以至局部熔化,对流作用加强并伴以大规模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在这个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产生的气体经过脱气,形成了最外层的大气圈。原始大气以氢和一氧化碳或氢和氦为主要成分。以后演变为次生大气。绿色植物出现后,光合作用过程中放出的游离氧使一氧化碳和甲烷发生变化,二氧化碳大量增加,氨也转变为水汽和氮。最后,随光合作用对碳的固定和放氧的过程,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现代大气。
早期大气含有水汽,地球温度降低和尘埃的存在,使水汽凝结、降落,汇聚于洼地形成原始水圈。以后由于水量增加和地壳形状的变化,原始水圈才逐渐成为今天的海洋和河、湖、沼泽、冰川。
原始的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都早已存在着碳氢化合物。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生物。它们逐渐扩展至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了生物圈。
各圈层在地球表面附近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甚至重合,赋予地球表面一系列独特的性质。太阳辐射集中于地表,三相物质并存于地表,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土壤层的发育、动植物的存在以及人类社会的发生和发展等都集中在地表这个特殊圈层,形成了地理壳。它包括部分地壳和大气圈,整个水圈和生物圈。地球演化过程中分化出现地理壳,是地球历史极为重要的一页。
金祖孟编著:《地球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3。
潘树荣等编著:《自然地理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5。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地震特辑】地球自转为何减少1.6微秒?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地震特辑】地球自转为何减少1.6微秒?
日本地震导致地球自转快了1.6微秒,这在地球历史上并不罕见
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8.9级地震(后修正为9.0级),这次日本地震是1900年以来第5大强震。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地球物理学家葛罗斯(Richard Gross)的计算,它导致地球每天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6微秒。有心的读者应该还记得,类似的情况在去年智利地震之后也出现了,当时的计算结果是地球自转时间减少1.26微秒。而2004年发生在苏门答腊的地震,则使得地球自转快了6.8微秒。
有些人将这种地球“自转加快”的效果与“2012”之类的末日论联系在一起。可实际上,这种微秒量级改变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影响。这种微不足道的变化只有用最精密的地球卫星才能观测出来。
转动惯量变小,自转变快
一般我们想象中的地球是一个光滑精致的球体——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8米)只相当于地球半径(6400千米)的千分之一,我们手中的乒乓球都比地球表面粗糙得多。不过,地球并不是一个完全不变形、强度无限大的刚体玩具。众所周知的“板块构造学说”就认为整个地壳是个支离破碎的结构,并且各部分还在不停地相互挤压冲撞。我们所见到的高原山峰、巨大海沟就是板块运动的杰作。地震也是这种运动的形式和后果之一。
对于旋转的地球来说,其自转速度的快慢跟它的转动惯量有关。简单的来说,转动惯量就是质量乘以半径的平方。地壳运动(包括地震)会影响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一般来说,正如水向低处流,物质倾向于向地心方向运动,这样地球的转动惯量就会减小,从而使地球的转动速度加快。
地球一年曾有400天
即使没有发生地震,地球的自转速度也一直处于变化当中,只是幅度很小罢了。除了地壳运动,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地球自转。比如海洋潮汐,海水的摩擦作用使地球自转每百年变慢约千分之一秒;又比如季节变化,冰雪尤其是冰川的增厚和消融调整水的分布,使得秋天的地球比春天的地球要快大约千分一秒(相比之下,1微秒不过是百万分之一秒而已);此外大气运动(风暴等)、海洋洋流、地表河流、水汽侵蚀,甚至人类活动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地球实际是个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不安分的调皮孩子。
实际上,就连地球物理学家们也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因素在影响地球自转。这些变化虽然都很微小,对于古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是无所谓的。当然,这些微小变化的长期历史积累效果可能很显著,比如4亿年前地球一年大约有400天,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 不过,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如今,许多科学仪器的计时精度要高于1微秒,所以科学家们随时保持警惕,监测地球时刻的变化。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得以发现本次地震造成地球自转加快。
离赤道越远,越容易造成地轴偏移
NASA同时还指出,这次日本地震使地轴的位置改变了约25厘米。这个变化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地震只是发生在地球的一隅,局部的物质分布改变显然会影响地球对称轴的位置。有意思的是,2004年苏门答腊9.1级强烈地震发生之后,NASA曾尝试寻找其造成的偏移,却几乎没有发现任何有关的信号。其实,这是因为地震位置靠近赤道,对地球形状轴的改变并不明显。虽然后来的智利和日本地震的烈度要小一些,但由于它们远离赤道,更接近两级,所以会造成更为明显的地轴偏移。
与影响地球自转速度的因素相似,地轴的指向随着物质分布的变化也在随时发生改变,地震也仅仅是其中一种因素,这并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阅读更多【地震特辑】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
地球,请坚挺的……
比如4亿年前地球一年大约有400天,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一年的天数=地球公转一周期间自转周数~也就是说变量有两个~那~那个时候公转速度和现在比呢~求解~~~
由能量守恒可知。引用 果壳纸屑 的回应:比如4亿年前地球一年大约有400天,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一年的天数=地球公转一周期间自转周数~也就是说变......
引用 贝克街的亡灵 的回应:由能量守恒可知。详细来说………………???
引用 贝克街的亡灵 的回应:由能量守恒可知。引用 果壳纸屑 的回应:比如4亿年前地球一年大约有400天,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一年的......这个和能量守恒有很大关系么?
引用 果壳纸屑 的回应:引用 贝克街的亡灵 的回应:由能量守恒可知。详细来说………………???可以用万有引力粗糙的算一下。
直接说4亿年前一天有多少小时多直观。。。
护士,实验党
昨晚做梦,梦见一颗小行星砸来,把地球本来歪着的自转轴砸正了……这得多大的力~~~~~
压力容器初级工程师
我自重,没看此文前向朋友胡诌是转动惯量变小……恩,应该说是坐吃高中物理蒙对了www
植物生态学硕士
引用 半夏 的回应:昨晚做梦,梦见一颗小行星砸来,把地球本来歪着的自转轴砸正了……这得多大的力~~~~~好geek范的夢啊,赞个。
原来如此。看来我们都要普及科学知识,不要成天瞎恐慌。
公转速度应该变化不大吧,比起绕太阳旋转的轨道,那点地轴偏移能起到多大作用呢?再说地球又没有突然损失一大块质量……
引用 大逃 的回应:这个和能量守恒有很大关系么? .....私以为也是没啥关系的~所以才求解……用万有引力公式的话……地球和太阳4亿年前的质量…这个这个………
地轴到底偏了多少?有的说10cm,有的16.xx,这篇又是25……
因为地底下的石油每年被抽空,取而代之的是影响了板块之间正常的挤压,中间空了,装在一起自然会有磨合,然后地震发生了……发生之后板块就上下移动,而被撞击的地方就下沉了,也就是迎接海啸的地方,而撞击的地方也是底下空的地方,海水自然就流了下去,流下去的海水就是靠近了地轴,那么加快了地球的旋转。如果上述说的为何地球运转加速会快是“对”的话,那么我就这么想了一下。其实在我小时候知道人们在抽底下石油的时候我就在想,石头抽走了,底下不是空了出来,哪天,一块巨大的土地就陷了下去,那怎么办呢?石油啊,很值钱,继续抽啊……使劲抽!
引用 果壳纸屑 的回应:比如4亿年前地球一年大约有400天,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一年的天数=地球公转一周期间自转周数~也就是说变量有......4亿年前地球分布还不是很均匀,转的也比较慢,所以绕太阳一圈自然时间长;然后转了时间久了,质量重的东西就会越靠近中间,也就是靠近地轴,然后就越转越快了。其实地球每天都在越转越快,但是按天就就算不出了,要是按几亿天累计起来,就很明显了。再过个几亿年,地球就会:中间是一个完美的土地圆圈,外面是一圈被谁包围的水层(也是完美的圆圈),再外面就是完美的圆圈空气层……
4亿年前果壳算的好认真,400天,这证明微秒多了也会水滴石穿的。
地震与公转没什么关系吧,公转周期还与地球内力有关吗?现在时间精度能达到1微妙吗?
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也没什么关系吧,自转快公转就慢吗?
天文学博士,出版社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
自转和公转确实没什么关系。不过想想看,自转慢一点,我们看到同样的星空(没错,我们的日期时间是从星空/太空来的)的时间就晚了一点,那么这一年的时间也就相应长了一点。
显示所有评论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地球的自传与公转运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31页¥6.0030页免费22页免费50页免费48页免费 186页免费9页免费7页免费50页免费2页免费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运动|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45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第三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4页
文本预览:
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叠加
绕地球和月球的质点中心旋转 绕太阳公转 绕地轴自转 随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 随银河系在宇宙中运动
在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时针方向不同
逆时针方向
顺时针方向
下列图形中,哪些正确表示地球的自转?
太阳、月球、彗星、海王星? 太阳、或者其他遥远的恒星
地球的某一点 同时对准了太阳 和太阳后面的 某一颗恒星
此时地球上的 这一点却没有 对准太阳 在E2位置
地球上的这一 点又重新对准 了这颗恒星
T1=23时56分4秒
地球转了?角 才重新对准太阳 ?=59?
T1是地球自转的真正 周期:23时56分4秒
T2是地球自转360o59′ 的时长:为24时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比较
参照物 恒星日 太阳日 恒星 太阳 时间 23时56分4秒 24时 旋转角度 360? 360? 59?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
旋转一周的角度 自转的周期
360° 360° = =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 = 360° 24时 = = 15 ° 小时
全球相等,皆为15o / 每小时,极点为零
为什么极点的角速度为零呢?
因为地轴是不旋转的
极点在地轴上, 所以极点不自转
赤道与任一 纬度 周长 是否相同?
单位时间内 扫过的弧长 是否相同?
旋转半径小 线速度小
旋转半径大 线速度大
地球自转的线 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赤道最大, 约1670千米/小时 南北纬60o 处 ,为 赤道的一半 极点为零
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纬度越低,速度越大
海拔越高,速度越大
负相关 正相关
总结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运动 自转中心 自转方向 角速度 自西向东 自 地 转 轴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逆时针转 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顺时针转
速度 线速度 自转周期
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其余各地都相等。 o o 约为15 /小时,1 /4分钟,1′/4秒。
南、北极点无线速度,赤道处线速度最大 (1670km/小时) ,线速度因纬度而不同 —— 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为23时56分4秒,即1恒星日。
(一) 昼夜的界线——晨昏线(圈) 学法指导
晨线与昏线的判别方法
晨线、昏线的判别应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判别晨线与 昏线的方法主要有自转法、时间法、方位法等三种。判断 方法和依据如下所示:
如上图中,AOB为晨昏线,O为北极点,地球另逆时针方向自转,AO
为昏线,BO为晨线
若晨昏线与纬线相切与a°,则: 直射点度数为:90°-- a° (南北纬度以太阳光线方向为准)
D点昼弧270°,夜弧90°;
D点昼长18时,夜长6时。
第1页/共4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的公转和自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