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任重道远说用一句话概括竹影

程国强:大连产业升级道路 空间无限 任重道远
天健网消息(记者 孙雨竹)面对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大连充分利用地缘和政策优势,形成了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结构。2008年,大连“两区一带”的产业聚集已经形成规模,东北的龙头地位日益突显;2008年,大连的石化、造船、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迅猛发展,中国一重核岛设备加紧建设,重工·起重风电机组扩能改造项目开始实施,船用曲轴形成批量生产能力,STX建造的首条船下水,大连石化2000万吨炼油扩能项目竣工投产;还是在2008年,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出重拳,大连港跨区域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与锦州、葫芦岛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迈出了资源整合、合作经营的历史性步伐……这样的大连,放在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又处于一种怎样的发展速度?大连的产业升级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全国甚至全球这样的一个范围内,大连的产业升级之路还有着怎样的空间?
在“2008大连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程国强先生,为我们解读了这样一个大连——
程国强解读大连产业升级“三个亮点”。
在程国强眼里,大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她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城市功能比较完善,经济比较发达,是我所向往的宜居城市。”
作为宜居城市,大连的经济如何?产业又如何呢?程国强说,现在, 不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湾地区,还是大连,都在谈论产业升级。根据他个人的调研,程国强认为大连的产业升级有三个亮点:
第一个是经营基础。说到基础,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连市长把经营战略引入到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从那个时候开始,大连逐步解决了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基础性问题,这些措施为大连日后的发展赢得了城市产业发展的环境优势。
第二个是产业定位。从上世纪末,大连开始注重它的经济积累,发挥它经济积累完善的环境优势,开创了它的产业战略优势,出现了战略创新、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引起关注的观念创新。也就是说,在战略产业定位上,大连构造出一个中心四个支柱产业,这包括电子信息和软件的产业、石油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船舶工业。这样的一个战略转型,使得大连有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第三是战略性开放。他说他十分欣赏夏德仁市长的一句话,夏市长说大连发展的空间取决于开放的空间,大连发展的水平取决于开放的水平。程国强认为,正是因为大连引领着改革开放这样一艘巨轮,使它成为东北地区的龙头,使它成为东北的开放性窗口。大连得益于开放,因为大连的主要产业表现在一些高端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软件产业,以致于有人把大连比作中国的“班加罗尔”。
程国强总结说,大连的这三个亮点构成了大连,甚至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一个精彩片断。
大连,在过去这些年的产业之路上赢得了很多掌声与喝彩。
未来,大连的产业升级之路还有怎样的空间?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努力?程国强认为,大连产业升级道路任重道远,空间无限,前景美好。尤其是,从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来看,应该说大连已经站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期待着,大连有更加辉煌的十年、三十年,有更加辉煌和灿烂的明天!
责编: 金波 &&&&来源:
】【】【】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函告知(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162号广电中心天健网),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个工作日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来源:京华时报
  &弘毅&出自《论语》当中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宋代先哲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至其远。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道。&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抱负远大,胸怀宽广,并且意志坚强,坚韧不拔,才能担负重任,持续前行。
  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似乎对&弘毅&这两个字情有独钟,在他的办公室里,&弘毅&的大幅书法被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遒劲有力。其实,在柳传志创办联想并带领联想成长发展的这三十年时间里,&弘毅&这两个字正是其最好的写照,可以妥协但不屈服,可以失败但不放弃,身段可以柔软但行动必须果敢,抱定目标,绝不动摇。
  如果不是柳传志的一封公开信,也许不会有太多人注意到这家中国最知名公司已经三十而立了。在这封公开信里,他说,今年是联想创立三十年,明后年联想控股要上市,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就不大宴宾朋了。与此同时,他表示很欣慰联想多年来形成的不是齿轮文化,而是发动机文化,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舞台上发挥着才干,这成为联想最宝贵的财富。柳传志还在信中问起,1999年前后入职的&小屁孩&们,15年后现在都在哪儿,过得怎么样,有车有房了吗?联想上海研究院院长毛世杰以一篇《我是一名联想&小屁孩&》的博文深情款款地回应道,&让我们做好联想精神的传承,下一个15年,我们将不仅是见证者、参与者,而更多地是贡献者、创造者。相信这也正是柳总对我们这一波员工的真正期望。&投稿信箱:
理论搜索: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双套]  发布时间:
  只要“雾霾还在天上,生态文明研究和建设就一定在路上”,这是日前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上,邱耕田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所说的一句话,得到了与会专家与领导的一致认同。这次研讨会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办,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常务副主任韩庆祥教授主持。会议代表围绕生态文明的内涵,全面深化改革中生态文明的地位和作用,在现实中如何坚守生态文明的信仰,生态危机的根源、解决路径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就生态文明与资本逻辑的关系,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资本逻辑,因为资本具有双重逻辑,一是创造文明的逻辑,二是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这两种逻辑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内在结合在一起的;但是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更为根本。资本逻辑要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必然要无限制地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生态危机。只要资本逻辑存在,生态危机不可避免。按照这样的思路,要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推翻资本逻辑。但是因为资本又具有创造文明的作用,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发挥资本的效用,就缓解危机而言,不管是节能减排,修复生态环境,还是发展绿色产业都离不开资本,应该将生态环境变成绿色资本,要驾驭资本、引导资本,将人的意志渗透到资本中。对政府来说,要合理引导投资方向。
  就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问题,中央党校赵建军教授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在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是自然界的本质特性,从基本粒子到宇宙都处于永恒循环发展中,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将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作为自身活动的前提条件,反映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就是应该坚持循环发展。高碳不是自然界本来的特征,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化石能源的过分开采和利用带来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越来越走向高碳,逐渐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净化能力,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人类未来的方向在低碳。绿色是生命的本色,体现文明内在的本质。动植物体现的是生命发展的延续,但是非绿色的发展破坏了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时代延续。循环、低碳和绿色是自然规律,只有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的文明才是生态文明。
  就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问题,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林业大学严耕教授指出:一是要将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与对生态环境的评价作出区分,虽然各级组织部门已经开始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考核的一项内容,但这只是一个指导性方向,对生态文明的实际进程仍然需要评价。二是要将生态与环境作出区分,作出这一区分,也就将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做出了区分。生态、资源和环境是“一体两翼”的关系,生态是“一体”,资源和环境是“两翼”。作为生物对生态的利用是环境,作为技术对生态的利用是资源,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三是在生态文明评价中要注重协调程度评价,也就是要评价万元GDP的能源、水消耗量和垃圾排放量。近些年,我们这一指标一直在降低,但是环境一直在恶化,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单位量在降低,但是总量一直在上升。所以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就是走生态文明道路,走绝对协调道路。
&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 &版权声明:转载必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版权所有:中共中央党校&&京ICP备号&&管理维护:中共中央党校信息中心&&关于我们&&
技术支持:&&CMS提供: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2.9613 second(s), 5 db_queries,
1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一句话概括竹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