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师怎样才能将阅读和作文讲得有声有色。

没有相关文章贾志敏老师教作文&第十讲要写得有声有色 - 名师频道特级教师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 多彩教育网
游客,您好&
欢迎光临本站,工作之余,你还可以:
- 浏览名家
贾志敏老师教作文&第十讲要写得有声有色
发布日期:&12:18:57
作者:贾志敏老师教作文
出处:贾志敏老师教作文
浏览:3735 人次
贾志敏老师教作文 第十讲要写得有声有色
作文讲评课上,老师常对同学们说,如果作文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的话,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呢?
俄国文学家格里戈罗维奇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街头乐师》。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当街头乐师停止了演奏,一位官员从窗口扔下一枚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当时,另一位作家看了给他提出了意见:“完全不是那样的,你写得太干巴巴了,‘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应该这么说:‘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马路上,丁丁当当地弹跳着……’”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那位街头乐师的脚跟前有一块磁铁的话,那么,这一枚五戈比的硬币就会悄无声息地落在那儿,否则,硬币落在马路上,必然会丁丁当当地弹跳着。写硬币落地时“丁丁当当地弹跳着”,确实准确生动多了。这样写,把事物的动态如实地反映出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观察动态的事物;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哪些是事物的动态;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则要研究怎样准确生动地反映事物的动态。
小学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怎样写董存瑞炸暗堡呢?如果这么写也未尝不可:董存瑞站在桥底下,把导火索一拉,炸药包爆炸了,桥炸毁了,英雄也壮烈地牺牲了。这样写不是太枯燥乏味了吗?请看课文中那生动的描述:“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到桥沿上,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1秒钟、2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这一段文字,将董存瑞炸暗堡这件事动态的顺序写得很有条理,而带点的这些动词,把连续动作又反映得极为准确。
因此,我们在叙述事件的时候,不能“***跳”,也就是说,把有些应该写出来的动作没有写出来。有一位同学在记叙一次劳动的过程时是这样写的:“我们包饺子包得可欢啦!有的擀面粉,有的洗菜切菜,干着干着我不想干了……”说他们“干得可欢”,可是下面只有十多个字的概述,这个欢乐的劳动场面,本来就写得过于简单,紧接着就写他“不想干了”,本来干得可欢,怎么又突然间不想干了呢?这中间断了线,跳了过去。这样写,就显得不够具体,也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事后经了解,这位同学在劳动的时候,并没有留心当时大家劳动的情况,因此对劳动的场面也不太了解,感受当然也不深。俗话说“看不真,写不清”,这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水浒传》在好几个地方写了打虎的故事。像解珍、解宝兄弟二人猎虎,黑旋风李逵沂岭杀虎,尤其是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这几节文字,更是写得栩栩如生。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什么能把打虎的故事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呢?原来,施耐庵是一位非常认真严肃的作家,他为了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曾经不顾危险,多次来到人烟稀少、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老林里。他爬到大树上,长时间地观察老虎行走、猎物、扑食的一举一动。同时,他还访问过很多有经验的猎户,向他们了解猎虎以及与猛虎搏斗的情况。
顺便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注意,这就是重视词语的积累,特别是有关动词的积累。反映任何事物动态的文章先要把“动”的过程写清楚,其次要靠准确的动词反映不同的动态。就拿“扫除”这件事来说吧,我们就要正确使用下列动词:扫,抹,擦,揩,掸,洗,冲,拖,铲,拾,拉等。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在平时,我们一面要不断留心观察事物的动态,一面还要注意会写会用反映它们的动词,只会说不会写不行,写不正确、用不准确也不行。
行文到此,我们似乎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要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不能说空话,而要注意用形象来说话,把此时此情此景如实地写下来。
这里不妨举个学生习作中的例子。一位四年级的孩子写他小时候学棋不专心,他是这么写的:
记得我在幼儿园念大班的时候,妈妈让我学围棋。每当我和小朋友下棋的时候,我总是“猴子屁股坐不住”。那一年,我参加市里的围棋比赛,跟我对弈的是那些戴红领巾的大哥哥大姐姐。比着比着,我没有心思继续下了,一会儿钻到桌子底下捡棋子,一会儿绕着桌子转几个圈儿。我的教练卜老师见了,干脆把我抱在他的大腿上继续比赛。这次比赛我胜四负二,连升两级,得到了八级证书。后来我升到高级培训班了,一个星期得训练三个晚上,由于我吃饭速度慢,加上作业多,没有时间去参加训练而缀学了。教练卜老师为此很惋惜,说我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如果坚持训练下去的话,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常昊、罗洗河”什么的。
这一段文字很精彩,也很传神。其主要原因便是小作者没有说空洞、乏味的话,他十分注意把自己学棋是如何不专心写得具体生动,真切感人。
还是那句老话:想得周密,才能写得清楚;看得真切,才能写得生动。
妙笔能生辉。“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是这么说的。
共有1条名家 页次:1/1
】?【】?【】?【】
&&&系统暂时关闭评论功能!
子栏目导航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ICP备案号:
我们的网址:服务团队: 朝阳 faw yybb
客服短信:
网站客服1:
网站客服2:
网站客服3:&&&&作文课,我们有办法:4位小学语文名师的作文教学智慧&&大夏书系...
&32.00当当价
(8折)电子书加价购
满额减每满&59减&20
请选择配送地址
钻石会员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其他会员自营订单满5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商品问答(%s条)
当当价:&27.80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包 装:平装丛书名:大夏书系国际标准书号ISBN:3所属分类:&&&
  阅读《作文课,我们有办法――4位小学语文名师的作文教学智慧》,你的作文教学思路一定会更加开阔!
  本书精选了4位小学语文名师于永正、朱煜、吴勇、何捷的作文教学智慧,真实再现课堂本色。根据各位老师的作文教学主张,介绍了他们对作文教学的观点和建议;通过精选的教学实录,反映了课堂作文的生成和智慧启发;通过生动的教学故事,反映了教学作文时教师对学生流露出的真情;通过各位老师的教学反思和评议,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难点和盲点,并对当下作文教学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思路。&
  《作文课,我们有办法――4位小学语文名师的作文教学智慧》精选了4位小学语文名师于永正、朱煜、吴勇、何捷的作文教学案例。全书涵盖以下方面:每位作者的作文教学主张;教学实录精选及反思和评议;对当下作文教学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思路。本书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值得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细细研读。
&&&&&&何捷,全国写作教学名师,作家。全国新作文写作联盟盟主。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专委会秘书长。福建省作协成员。福建地区“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和倡导者,近年来提出“写作教学进行时”这一全新作文教学主张。《语文教学通讯》等多部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先后发表文章一千余篇,已出版《作文真经》等近二十部个人专著、专辑。
&&&&& 朱煜,中学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名师巡讲团特邀讲师,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现供职于上海市福山外国语小学。《教师博览》杂志签约作者。出版专著《讲台上下的启蒙》,主编出版《新语文参考古诗文卷》 《学科有效学法指导.小学语文》,编写出版《古诗全脑学习法》《小学生朱自清读本》等作文教学书籍十余册(套)。另在多家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几十篇,提出“启蒙语文”和“分段互动作文教学”等观点。
“三维一体”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代序)
于永正专辑
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研究及做法
寓说写训练于活动、交际之中
――言语交际作文《认识苹果》课堂实录及评析
心有所感,不吐不快
――《考试》作文教学实录及评析
我在作文指导上的示范
小学作文分段互动教学
“三维一体”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代序)
于永正专辑
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研究及做法
寓说写训练于活动、交际之中
――言语交际作文《认识苹果》课堂实录及评析
心有所感,不吐不快
――《考试》作文教学实录及评析
我在作文指导上的示范
小学作文分段互动教学
小镜头的大作用
――五年级作文课“生活中的小镜头”课堂实录及反思
图文结合的妙处
――五年级作文课“已死的母熊”课堂实录及反思
妹妹的故事
“童化作文”教学
让习作与儿童的欲求同构共生
――五年级习作课“草莓红了”教学历程
一扇通向广阔童年生活的“窄门”
――六年级习作指导课“童年‘偷’着乐”教学历程
咱们班的风筝节
“校猫”传奇
“法尔布”的故事
和写不好作文说再见
请儿童做“指导教师”
――人教版单元习作“乡村生活”案例解析
特别的说明书
――非连续性文本读写联动案例解析
重写作文的故事
求神的故事
走访身边名人的故事
  作文指导光靠学例文,靠老师讲是远远不够的。有的作文虽然可以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但画的毕竟是瓢,而不是葫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示范――写个范本给学生看看。
  ――于永正
  作文是一种受情绪、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无论采用何种教材、教学方式,都不能单纯地进行写作基本能力训练,还要利用和诱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与情感。这样,学生对作文才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迸发写作热情,写出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的文章。
  ――朱煜
  小学阶段是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更是一个人写作的准备阶段,所有的作文指导应当重在养心――以儿童行为为主体,以儿童文化、儿童精神为背景,注重文心的修炼和涵养,为培育未来有写作意识、有写作责任的写作者做好积淀,打好基础。
  ――吴勇
  作文,就是用文字表述心中所想、眼前所见、耳中所闻、意念所到达之处的见闻感观,但这些信号不能直接成为文字,必须经过从原始形象到思维跃动再到言语表达的转换
  作文指导光靠学例文,靠老师讲是远远不够的。有的作文虽然可以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但画的毕竟是瓢,而不是葫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示范――写个范本给学生看看。
  ――于永正
  作文是一种受情绪、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无论采用何种教材、教学方式,都不能单纯地进行写作基本能力训练,还要利用和诱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与情感。这样,学生对作文才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迸发写作热情,写出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的文章。
  ――朱煜
  小学阶段是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更是一个人写作的准备阶段,所有的作文指导应当重在养心――以儿童行为为主体,以儿童文化、儿童精神为背景,注重文心的修炼和涵养,为培育未来有写作意识、有写作责任的写作者做好积淀,打好基础。
  ――吴勇
  作文,就是用文字表述心中所想、眼前所见、耳中所闻、意念所到达之处的见闻感观,但这些信号不能直接成为文字,必须经过从原始形象到思维跃动再到言语表达的转换过程。
  ――何捷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心有所感,不吐不快
――《考试》作文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备课历程
朱作仁教授多次说过:“作文教学要注意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同一班学生参加了同一项活动,为什么有人写得好,有人写得不好?写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感受,或者说感受不深。
感受来自对生活的思考。比如说参观菊花展,光看不行,还得会思考。这种菊花为什么叫玉佛座?佛座是什么?自然会想到,佛座是莲花宝座,再仔细观察,这菊花多像白莲花呀!难怪人们给它起了一个这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啊!――这就叫思考。这样的观察才叫真观察,通过思考才会有感受。如果再引导学生注意菊花以外的世界,寒风遭咫,万木凋零,那么对菊花的感受会更多、更深,写出的文章会更好。
这次习作――《考试》,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其实学生对考试已经很有感受了,因此,上课开始,我让学生以考试为话题,说说他们的看法和对考试的态度。学生各自发表了看法,这实际上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无处不在的,只要留心,它的切入点很多。
接下来的考试,目的是让学生有着深刻的感受。当学生有了较深刻的感受时,你不让他倾吐,他就会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接下来,便趁热打铁――写。有了感受就会有感而发,这是这次习作体现的第一个理念。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彰显个性,还得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对话首先昭示的是平等、民主、尊重,不是形式上的你说、我说。这就要求老师要和学生做朋友。平等、民主,老师先要体现出来。否则,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就不会存在,学生的潜能也难以得到开发,个性也难以得到张扬,课改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大朋友,才可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这是我努力体现的第二个理念。
二、课堂回放
(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我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生:(全体)姓于,叫永正。
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我来自江苏徐州,是一位小学教师。怎么称呼我啊?
生:(全体)于老师。
师:称呼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还可以怎么称呼我?
生1:还可以叫您于爷爷。
师:握握手。叫我于爷爷,说明他把我当作亲人。还可以怎么称呼我?
生2:于伯伯。
师:于伯伯,我一下子年轻了,降了一辈,由爷爷变成伯伯了。(笑声)
生3:那我就再叫亲切一点?永正叔。(生笑)
师:握握手!啊哟,多像我的侄女呀!有没有敢叫我于永正的?(几秒钟后)
生4:于永正好!
师:我是说谁敢叫我于永正。
生5:于永正!
师:到!在下便是于永正!(笑声)同学们,他叫我于永正,说明他把我当作他的朋友。名字就是个符号,是给人来叫的。叫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叫我于爷爷、于伯伯,是把我当作他的亲人。现在我们可以上课了吗?
生:(齐声)可以!
师:据我所知你们学校特别重视阅读,同学们读了大量的课外书,背了好多古诗。最近,我得到一张试卷,据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专家专门给六年级的小学生出的。专家说,这张卷子可以测试你们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如果你做得很好,就说明你的知识很渊博。(板书:知识渊博)我认真地把这张卷子看了一下,发现这张卷子并不难,特别是对你们学校的六年级同学来说,那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我看在座的都可以做出来,都可以证明自己是知识渊博型的小学生,不知道同学们对考试有什么看法?你们愿不愿意测试?
生:愿意。
师:有不愿意的吗?
生1:老师,我不想考试,考试太多了很累。
师:嗯!她讨厌考试,考试给她带来很大的负担。(问另一名举手的学生)你呢?
生2:说实话,每个学生都不是心甘情愿参加考试的。可是仔细想想,考试好像对我们也有益,所以我有点愿意,有点不愿意。
师:握握手,说了真话。她对考试作了认真的分析,非常有道理。我就猜想你们当中肯定有又想考试,又不想考试的。你呢?
生3:其实我们都不愿意考试,是尊敬您,为了给您面子,所以我们才说愿意考试。(生笑)
师:是为了给我面子才说愿意考试。真好!有时候,是要给别人面子的。有愿意考试的吗?
生4:我愿意考试,因为我觉得平时自己在班级里是读书比较多的,我想测试一下自己的知识是否渊博。
师:噢!她想证明一下自己,很自信。你呢?
生5:我是愿意考试的,虽然说我是打灯笼上茅房――找死,(生笑)但我家是开书店的,我阅读的书也比较多。其实我觉得重要的不在于成绩,而在于参与,所以我愿意!
师:握握手!虽然你引用的这个歇后语不好听,但是这个歇后语能说明问题,有意思!而且,我赞同你说的观点,过程比结论更重要。你呢?
生6:我也是比较愿意考试的,虽然我的知识不是特别渊博,但是我觉得考试也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如果现在知识已经比较渊博,也要继续学习;如果不渊博,今后就要更加努力学习。
师:这种态度好。听见没有?证明一下自己,如果真的知识渊博,对自己就是一个鼓励,增强自信心。你呢?
生7:我既喜欢考试,也不喜欢考试,喜欢的是那种另类的考试。
师:另类的?什么意思?
生7:比如考的是课外知识而不是课内知识。因为课内知识要死记硬背,比如默写,而课外知识只要你掌握了就行,所以我不喜欢考课内的知识点。
师:这位同学的话对我很有启发,作为老师一定要思考你的意见。但是课内的知识该记的还是要记。知识的获取,特别是学习语文,就要多读课外书。这一点我很赞同。好的,最后一个。
生8:我愿意考试,因为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种说法:“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在考试中得到一些启发,从中知道哪些知识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
师:多会分析问题,头脑多冷静!我听了你们的发言,觉得你们都很好。你们对考试的看法,对考试的分析,对于老师都有很大的启发。我可以断定,你们会考好,你们的知识都是渊博的。咱们下面考一考好不好?即使不愿意考的,不妨试一试,行吗?
生:(全体)行。
师:我有两个要求,第一,要细心;第二,要按要求做。(板书:细心要求)记住一定要按要求做。细心到什么程度?把每个字都要看清,时间5分钟。
(发试卷,生赶紧做。)
师:好,时间到。(收试卷)成绩马上就可以公布了。(师边翻着试卷,边自言自语:怎么回事?坏了!真坏了!糟糕,糟糕!发现一个,终于发现一个!)咱们班谁叫赵一帆,请站起来。
师:赵一帆,请把卷子读一读。(投影仪投出试卷内容)
生:(读)知识渊博型小学生测试题。要求:先填写自己所在的学校、班级、姓名,再读读每道题,读后再做。一、写出你最喜欢的两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二、默写一首诗,不写题目和作者。(三至九题略――编者)十、读完以上各题,只做一、二两题。
(全场哄堂大笑)
师:白纸黑字,印得清清楚楚。赵一帆你请坐。全班只有赵一帆一人按要求做了。老师不是说了吗?第一要细心,把每个字都要看清楚;第二要按要求做。要求多明确啊!要求是先读每一道题然后再做。看到你们此时此刻的表情,我想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感受。谁想说?
生1:我觉得出试卷的教授简直神了!他想到我们心里去了。一般我们拿到试卷就写名字,然后会一题题接下去做,他一开始就让先读一遍,然后再做。但我没按要求做,其他题目有诱惑人的感觉。
师:诱惑?你被诱惑了?是吗?你呢?
生2:我感觉好像被人当猴子耍了一样,(生笑)这么多都白做了,就因为最后一题没看清楚。我真不明白,那个教授为什么后面还要写,多浪费字啊!前面两题写出来不就行了吗?多简单,一下子就写完了!偏偏让我们看清楚全文。我以为下面还有,已经翻过去看了,可是最后一题没仔细看就开始写了,害得我白写了很多字。
师:那你现在最想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自己的心情?
生2:我好像被人给耍了。
师:哈哈!被人给耍了!用北京话说就是被人给测了!这话很深刻呀!如果这个耍加上引号的话,你就会思考得更多!你呢?
生3:我觉得出这张卷子的专家就是您――于老师。
师:没错,我故意说是专家出的,你真有眼光!
生3:您本来就是一个专家。我是说,您设下的这个陷阱是够深的。(笑声)
师:听见吗?他认为我设了一个“陷阱”,而且是很深的。(笑声)
生3:首先,您说要细心,要按要求做。一般考试的时候,同学们不会注意一个字一个字读,这就是我们的弱点,而您在最后写上只做前面的一、二两题,而且要求是在5分钟之内做完。这就让同学们产生了矛盾,就只能“哗哗哗”地做,5分钟时间做不完怎么办?当听到您在阅卷时说“糟糕、楷糕”,同学们以为名字忘记写了,这就说明您太聪明了!(生笑)
师:我太聪明了!哈哈哈,感受很深刻。你呢?
生4:我觉得像参加一次跑步比赛,快要到终点时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了;也像一群乌龟面对着火锅,一直在纳闷儿,该怎么吃呀,所以我觉得于教授出的这张试卷就像谢×(生3)所说,陷阱太深了,要是同学们不细心按要求做,真的会考不好。
师:不仅考试要按要求做,做其他事情都要注意要求,因为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要求和规则。好!你说!(指生5)
生5: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公司在招聘时也出过这样的试卷,结果许多人都落聘了。当时我觉得那些人好笨呀!他们为什么会不看清楚再做呢?现在自己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我觉得自己也好笨呀!而于教授您好聪明!您利用人的惯性思维来给我们编这样的试卷,我非常敬佩您!
师:我利用了多数人的思维习惯。
生6:刚才同学们几乎把我的想法都说完了,可是我还是有话要说。我忽然想起昨天我们的语文老师跟我们说的话。他说,明天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很有名的老师。现在我才知道,您这位老师有名在哪里啦!您知道学生心里在想什么,而且您刚才说有两点要求。一是要细心,二是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因此,我觉得您说的这几句话完全是在引诱我们走进陷阱。
师:不!我是真的在提醒你们要按要求做,恐怕你们上当,怎么反而说我的陷阱越来越深呢?(生笑)
生6:也许于老师您没有注意到,您刚才要求5分钟内做完。我们就在想,既然只有5分钟,那就只能快点做,根本不会花时间看后面的题。如果是平时的考试,我都会把题大致过一遍再下笔,因为平时考试时间足够。可是现在您只给5分钟时间,所以我们不会去读下面的题目。谁知道您说的要细心、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是在后面!所以我觉得于老师您真的好聪明!利用了我们的心理。出题都出得这么妙,怪不得别人说您书教得好!
师:是吗?我题目出得不够妙,是你的话说得妙!出口成章,如果把你刚才说的话记下来,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赞叹声)
生7:我现在觉得后悔莫及,我怎么没有发现于老师您这么阴险狡猾?(生笑)
师:听见了吗?他说我阴险狡猾。
生7:于老师您设下的陷阱是环环相扣的,您首先是提醒大家要细心且按要求做,然后又要求大家在5分钟内做完。其实试卷发下来时,我是看见后面第十题写了“只做一、二两题”的。
师:你既然看清楚了,为什么不去做呢?
生7:因为我看题目有十题,又说只做一、二两题,当时只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没有多想就稀里糊涂地做了下来。
师:哈哈!搞不大清楚就稀里糊涂做下来了!要说的同学太多了,这样吧,下面我请赵一帆来说一说。
生8:我和大家一样也觉得老师的陷阱挖得比较深。也许有人认为我比较聪明,其实不是我比较聪明,我只是听清了老师的话,于老师提醒我们要细心而且要看清每道题的要求,我当时就想老师肯定是有陷阱的。
师:噢!警惕性挺高的。(生笑)
生8:还有,我平时做试卷一般都会先把整张试卷的题目都看一下。
师:噢,你有一个好习惯!
生8:我觉得我们班同学都挺聪明的,为什么这次都没有看到最后一题?为什么除了我之外其他人都没看最后一题的要求呢?很奇怪噢!(生笑)
师:大家很有感受,考试之前有想法,考试当中也有想法,考试之后感受更多,刚才都是有感而发。想不想写下来?什么叫作文?作文就是有感而发,把看到的、听到的、自己很有感触的事和现象动笔写一写,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作文,一般都具有真情实感。如果这件事你确实感受很深,那你一定会把作文写好,真正的好作文不在于字数多少,只要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你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了,都是好作文。如果你想写这次考试的过程,那是记叙文;如果先把这件事简单说一下,然后说说自己的惑受,就是议论文。现在请大家拿起笔来,就今天这次考试,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你准备先出个什么题目?
生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师:好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
生2:都是您这个老狐狸惹的祸。(生大笑)
师:哇!在你面前,我变成了老狐狸!我相信这个老狐狸是加引号的。对吗?
生2:是的。
师:如果加引号,我就接受;如果不加引号,我就要难受了!
师:加引号,第一,我不是老狐狸。第二,我不是在骗你。我一再说大家要细心,把每一个字看清楚,一定要按要求做。为什么你不按要求做呢?那到底怪谁呢?
生2:怪我这支笔!
师:除了怪这支笔,还应该怪什么呢?(指指该生的脑袋)这就找到根源了,既不怪我老狐狸,又不怪这支笔,而该怪自己的大脑,请你写下来?用“到底怪谁?”作为题目好不好?同学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人说,好题文一半。什么意思呢?有个好题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记住了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你们真实的感受写下来,写吧!
(生习作,师边巡视边个别指导。)
师:写完了的同学,我送给你们一句话:“再念,再念,再念。”(老舍)有人请教老舍,怎么改作文?老舍先生说:“再念,再念,再念。”什么叫念呢?出声音读作文。这样就会发现自己作文的毛病,但是不要理解为只读三次,而是反复念。如果你写好了,为了不影响大家,可以轻声念,这是修改作文的方法。写好的同学请按老舍的方法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
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好吗?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学会倾听。因为任何人的作文,只要你听了,都会对你有帮助、有启发。学会倾听,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谁来读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指定一女生走到讲台前)
师:(师在该生耳边嘀咕了几句)请你指定一位不喜欢作文的人读。(生犹豫)
师:指定一位平时跟你过不去的男同学。(笑声)
生:平时跟我过不去的男同学多着呢!
师:女同学也行!
生:还是男同学吧!让我看看!
师:看看谁不顺眼。(笑声)(被指定的一男生走上讲台)
师:平时得罪她了吗?
生:我没有得罪她,是她乱讲。(生笑)
师:等会儿,你要感谢她的,因为她给了你很好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喜欢作文吗?
生:还成。
师:还成,说话很有分寸。这一次作文写完了没有?
生:写完了。
师:来!读一下。
生:题目:智力陷阱。
师:听见了吗?是智力陷阱,不是一般的陷阱。多好的题目呀!读!
生:一张试卷,一个智力陷阱。这就是于老师出的试卷。于老师出的试卷主要是出其不意,就像耍猴。我们这群猴子,当然除赵一帆外,以为很安全,所以放心地被于老师引进他挖的不浅的陷阱。
师:同学们,很安全、很放心地掉进我挖的不浅的陷阱,这句话多富有诗意。这句话写得好,就这句话该加5分。继续读。
生:谁知他这是害我们!
师:害字加引号吗?
生:没有。(生笑)
师:大家说要不要加引号?
生:(全体)要。
生:我觉得主要是我们太轻敌。以为陷阱很浅,走过去没关系,所以放心大胆地跟着引导者――于老师走。
师:嘿,这个破折号用得好,跟着引导者――于老师走。继续!
生:被牵进陷阱,还以为不但会顺利过去,而且会被称之为勇者。谁知这是白日做梦。朋友,做事千万要三思而后行。如果草草了事,不但会被人骂,而且要赔钱。这钱可是血汗啊!
师:同学们听见没有?这钱可是血汗呀!继续!
生:不扯远了。就说近的吧。比如做作业,如果不做好,不但会被老师骂,也会被家长骂。
师:暂停!骂在温岭是不是批评的意思?
师:那就好!(生笑)
生:看,如果不三思,要惹多少祸。最后一点,我要提醒大家,做于永正老师出的试卷,要百分之一百二十地仔细。(生笑)
师:这是教训,做我出的试卷要百分之一百二十地仔细。最后这句话好,虽然有点扯远了,但是中心明确,说明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该按要求做。这是一篇非常好的作文,形散神不散。起评分100,再加5分,105分!
生:谢谢老师!
师:请你再来指定下一个同学。(继续在学生耳边嘀咕。这次于老师要求指定一位作文写得好的人来读。)
生:那就找我的好朋友啦!
师:你的好朋友是哪一位?
生:钟可歆。
师:读,什么题目?
生:粗心的惩罚。
师:粗心的惩罚,粗心可以惩罚我们的。好题目!
生:歌手刀郎不是唱过一首歌叫“冲动的惩罚”吗?现在我没有感受到什么是冲动的惩罚,却感受到了什么是粗心的惩罚。
师:哎!(生笑)这个写法好呀,由别的事说到了今天这个事,这叫什么写法,大家明白吗?这个写法是很高明!读!
生:全国名师于老师来给我们上一堂作文公开课。在位子上我就思考,老师会让我们写什么呢?是“公开课”还是其他什么?是不是要列提纲呢……总之,我的想法就是:一定是有关公开课的!一般来说,上作文课是让同学们先说从几个方面写、注意什么,等等,再让同学们写。可是,于老师居然说要考试,什么知识渊博卷,作文课开课却要考试,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师:嗯!这个歇后语好听呀!比刚才那个同学说的好听多了。(生笑)很生动!因为这个歇后语加5分。
生:当时,大家心里都不停地喊苦,可表面上都点头说好,我哭丧着脸想:好好的考什么试啊?好不容易双休日了,又考试!考不好又得竹笋炒肉!
师:嗯嗯,停下来,竹笋炒肉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用竹片打屁股。(生笑)
师:是我们当地流行的吗?
师:这个比喻好!再加5分。
生:当试卷发下来后,我看都没看就先写上姓名。这时,于老师又说:“限时5分钟”,我一听,“刷刷刷”下笔如流水,就稀里糊涂地写了大约5题,当做到“中国四大发明是什么”时无论我怎么想,都只想出了3个,我心里那个急呀!考试考不好啦!偏偏于老师又说:“停!交卷!”我们大家都“啊”了一声,不情愿地把试卷传了上去,同学们都埋怨自己速度不够快。你猜结果怎么样?这试卷最后居然写着:“读完以上各题,只做一、二两题。”而我们班只有赵一帆过了这一关――细心关。
师:停下来,这里有一个词用得好?“居然”这词最能表达当时的心情。加5分,用词准确。继续读!
生:我心里那个气啊,于老师再三提醒我们要按要求做,要细心。可是我当时想:“这很正常。大多数老师在我们考试前都会说这类话的。”谁会想到这是一次另类考试啊!在后悔之余,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你们说这次考试难吗?一点也不难!可是为什么全班只有1个人做对了呢?这是因为不够细心。如果把这份试卷给全校的同学做,我猜有10个人能做对已经很不错了吧!这说明中国的教育是死板的。这种死板的教育很容易让学生养成粗心、考试之前不审题的坏习惯。
师:批评我们老师啦!很深刻,我代表老师,至少我自己接受同学的批评,我好好反思!
生:如果中国的教育注重素质、心理、习惯的培养,我坚信这次考试所有人都会过关的!今天给大家提个醒,粗心的惩罚比冲动的惩罚还要厉害。
师:起评分是120,再加15分,一共135分。(生笑)
师:你有什么话跟我说吗?(生笑)
生:有。首先,听您的课我感到非常荣幸,其次,我觉得这次考试肯定是我们人生当中最难得且最难忘的一次考试。
师:祝贺你,掌声!下面请蔡佳枉同学读一读。
生:于老师,我来拿话筒吧!我看你拿着挺吃力的。
师:(面对听课的老师)老师们啊!这就是素质!她见我拿着话筒挺累的就自己拿,多懂事的孩子!
生:“到底怪谁”。我真的好后悔,于老师这个“老狐狸”(解释:“加引号”,笑声)给我们出了一张卷子,最后一题居然写着:读完以上各题,只做一、二两题。害得我看也没看最后一题,就做到第三题。我到了这地步,只有在陷阱里大叫后悔了,不过仔细想想,这到底怪谁呢?第一,这份卷子我做错,是因为自己没看清要求造成的;第二,“于狐狸”(加引号)一开始也提醒过,要看清楚题目要求,问题还是在我自己;第三,于老师也没做错什么,只是在卷子上设了个陷阱,把题目出得另类了点,卷子是我自己做的,又不是于老师写的,我干嘛怪他呢?综合以上三点,我得出一个结论,于老师没有错,怪只怪我自己太粗心了。如果说于老师是只狐狸的话,那么他就是聪明的、老谋深算的狐狸,而我们不就是由于粗心而误入陷阱的兔子吗?如果老师们都像于老师这样,那我们岂不都是很聪明的学生了吗?总而言之,干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要细心才能干好事。(插白:我还没写完)
师:话还没写完,但这已经够深刻的了!
生:于老师,我还想说一下。
生:其实,我在班里的习作水平只是一般。我只不过口头表达能力好一点,说得好听一点而已,平时只是有勇气爱发言,其实这回您真的高估我了!(生笑)
师:这回,我又进入了一个陷阱。(生笑)你说的能力和写的能力比较起来,可能说的更好一些,我也承认。你认识很深刻,很会归纳,你以后会更厉害的。我真的不是高估你了,你真的很优秀!
生:起评分是多少呀?(生笑)
师:135分!掌声鼓励!
生:好朋友钟可歆,我跟你的分数一样高!(生笑)
师:对不起,想读的同学还有很多,下课的时间快到了。最后请赵一帆来读,看她是怎么写的。她的感受肯定跟大家的不一样。
生:我想先说个开场白,这是我们班语文老师经常让我们说的。
生:我这一次的作文写得并不好。因为毕竟这一次我跟大家都不一样,心里有点紧张,而且这次作文时间也有点短,而我平时写作文所需时间比较长,所以这次于老师叫我读真的是抬举我了。希望老师多多给我指教,我很高兴得到老师的赐教。(生笑)
师:能用“赐教”一词,说明你的语文能力非同一般。读吧!
生:大家不要笑我。
师:大家喜欢你才笑。读吧!(生笑)
生:神话发生在我的身边。
师:神话发生在她的身边,题目好不好?加上5分,读!
生:今天,我到温岭上课,是全国名师于老师给我班上作文课,心情好激动!我在途中一直想象着老师的模样,他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
师:是丑陋的还是英俊的?(生笑)
生:可一到台前,竟发现老师是个平易近人的老爷爷,而且奇怪的是一上课就给我们做试卷。于老师在考试前反复强调要细心,要看清要求,只有5分钟的时间。我一听,心想:老师肯定有什么陷阱设在这张试卷里,我做试卷时一般都会先审题。于是,我认真看了看所有题,结果发现最后一题让我们只做一、二两题,果然设有陷阱啊!想完我就动笔写起来。不一会儿,老师就收了试卷,我想,同学们应该不会被骗吧!可老师一边看试卷,一边连声说“糟糕、糟糕”,我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儿,莫非中间又暗藏玄机?可老师说我是唯一看清要求并按要求做的人,其他同学都没按要求做,真是神话。哎!“按要求做”真的很重要啊!上课要按要求做,做试卷要按要求,几乎所有事都得按要求做,如果不按要求可能就乱套了!开汽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那不惨了?审题是我平时的习惯,今天因为这个好习惯按要求完成了试卷。看来只要人人都按要求去做,神奇就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今天这堂课不仅使我明白了怎样写作文、做试卷,而且使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按要求去做的道理。
生:老师,我结尾写得有点潦草。
师:噢!草稿可以潦草,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
生:是作文写得潦草,不是字写得潦草;当然,字也写得有点潦草。
师:噢!如果说潦草的话,那不能怪你,因为时间紧来不及思考。多可爱的孩子,非常懂事!140分!
生:老师您太高估我了,我只有几句写得比较好。
师:你不要太谦虚了,只要有一句写得好就值千金;一个字写得好也值千金。“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就值千金了!掌声鼓励!(另一生提醒:老师,您刚才忘加分啦,应该是145分。)
师:哦,对不起,你真细心。回校以后,大家修改一下,抄在作文簿上好吗?下课了,亲爱的同学们,咱们后会有期!(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于永正)
三、课例评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习作课,我想起了苏格拉底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故事:
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麦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株最大的麦穗来,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直到苏格拉底大喝一声:“你们已经走到头了!”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问:“地里究竟有没有一穗是最大的呢?”弟子们说:“肯定有。”苏格拉底点了点头:“是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一穗?”“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拿在手里的。”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若有所悟:人的一生不正像是在麦地里行走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应该追求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呀!我为什么想到这个故事?因为于老师的这堂课,与苏格拉底的这则教育故事有着相似、相通之处。
第一,他们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苏格拉底是让学生去麦田里选择一株最大的麦穗,而于老师则是让学生参加一次另类考试。
于老师的体验活动设计得很巧妙,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全班除了一人的答案符合试卷的要求外,其余全都落入了老师预设的陷阱。
其实,让学生参加这次考试并非于老师的目的,让学生借此获得深刻的教训和新鲜的感受,从而引出写作的话题,这才是于老师的真正目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学生才能真正生成一些思想,有话要说,而且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言为心声,文为心声。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习作课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他们在学生进行深刻体验之后,都不失时机地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通过互动、交流、碰撞,以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建构、生成一些新的认识。
于老师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牵引式、灌输式习作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应命作文,学生不可越雷池一步;前者强调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因为强调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所以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不见了,我们看到的是一篇篇极具个性化的作文。单从题目看,就五花八门,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智力陷阱”“粗心的惩罚”“到底怪谁”“神话发生在我的身边”……我们没有看到全班学生的作文,即以当众朗读的几篇作文而论,就能看出他们的观点不同,风格各异。但异中也有同,都非常充实,说的都是心里话。
苏格拉底还认为,美德是一种永恒性的和普遍性的知识,是可教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进或提高,成为一个有德行、对社会有用的人。于老师的这堂课虽是习作课,但我们却处处可以感受到,老师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学生的心灵。有个学生抱歉地说:“老师,我结尾写得有点潦草。”老师则表示:“草稿可以潦草,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学生进一步坦言:“是作文写得潦草,不是字写得潦草。”老师则体谅地说:“如果说潦草的话,那不能怪你,因为时间紧来不及思考。多可爱的孩子,非常懂事!”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在于老师的课堂里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通过这一堂习作课,学生的收获绝不仅仅是写作能力上的提高,还有做人上的领悟。诚如一个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所说,“今天这堂课不仅使我明白了怎样写作文、做试卷,而且使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按要求去做的道理”。教学对话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让学生真正视教师为学习的伙伴,关键是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间去,这样才能在师生间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于老师利用课前的短暂时间,跟学生聊了有关称呼的话题,看似扯闲,实则是师生间的一次心灵对话,通过这样的对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于老师的这堂课自始至终充溢着师生之间心路的沟通、视界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教学的相长,所以我说,于老师的这堂习作课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张庆)
店铺收藏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语文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