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续贵州陈氏家谱谱,

溧阳竹箦镇前马村《德星堂陈氏家谱》续修业已完成,原江苏省教育厅厅长陈万年先生作谱序...-溧阳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Pages: ( 2 total )
溧阳竹箦镇前马村《德星堂陈氏家谱》续修业已完成,原江苏省教育厅厅长陈万年先生作谱序...
修谱注重事实,同朝为官有无交集尚有待考证。是后人给先祖贴金,满足后辈自身的虚荣罢了…&&&你没有读,请不要胡乱猜测,能收入谱,一定有原因的。
=750) window.open('http://pic./p//bki-15-1883234.jpg');" style="max-width:75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50')this.width='750';" >&&
照片是陈万年先生吗?
引用 引用第25楼东园舍人于 06:56发表的&&:&&瞎讲讲先生,你又瞎.讲了,陈氏家族怎么又牵到一哥先生了,他本意好的,并不一味吹捧狄老先生,狄侃在历史上为中共做过不少好事,国共两党都吃得开,汪也利用他,据我所知,他并没有.为日本人做坏事,所以老蒋没定他为汉奸!假如是汉奸,不杀头也会坐牢,就如周作人,他是文化汉奸,被老蒋关了起来。好了,不谈这些了! && 这个不知天高地厚整天在论坛骂人的瞎讲讲,已经处置,被禁言!
引用 引用楼主平陵一哥于 09:33发表的&&:&=750) window.open('http://pic./p//bki-15-1883234.jpg');" style="max-width:75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50')this.width='750';" >&& &&一哥先生,照片上的人是否陈万年先生?
是的呀,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南工见过一次,也许已经没影响了,这张是摆渡的=750) window.open('http://pic./p/-1883234.jpg');" style="max-width:75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50')this.width='750';" >&&&&&  
引用 引用楼主平陵一哥于 10:15发表的&&:&[paragraph]是的呀,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南工见过一次,也许已经没影响了,这张是摆渡的=750) window.open('http://pic./p/-1883234.jpg');" style="max-width:75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50')this.width='750';" >&&&&&....... &&多谢了,为本帖添了光彩!陈先生儒雅,气度非凡,文人风采,很有文人气派!
以前论坛有过争议,先有国还是先有家?
竹箦镇王渚村也都是姓陈的,怎么没有家谱?&
引用 引用楼主陈玉伟于 19:16发表的&&:&竹箦镇王渚村也都是姓陈的,怎么没有家谱?& &&陈先生,前马德星堂陈氏是从王渚迁去的,至于你们没修谱,是因为你们的老谱已找不到了!前马德星堂谱也不全,只有谱头,中间二十多世找不到了,你们要修,也只能从近代修起,断了的只能找到后再补上!你们可以派人到前马联系!
是人就确实不能忘根忘祖,快过年了别忘了请祖宗吃庚饭。& &
人就不能忘根忘祖
家谱修好了
搞这些除了光宗耀祖的封建意识,我想不出有什么意义,修个谱并不能团结族人,自古国人就是窝里斗,一盘散沙,损人利已。
楼主先生,余桥陈氏是家族里哪个分支啊?请指点。
引用 引用楼主东园舍人于 09:24发表的&&:&吕公著,吕夷简四子,宋哲宗时宰相,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接司马光任宰相,他与苏轼兄弟关系密切。他写的人物赞很重要,其中说到-瓦峯之麓,而瓦屋山之南,即前马德星堂陈氏最早在北宋就定居在那里了,后来迁徙到王渚,壬渚陈氏子孙又分徙于前马,余桥等地。&陈襄,曾任杭州太守,苏轼任通判(相当现杭州市副市长),陈和苏是上下级关系,故陈氏宗谱中留有苏轼的诗作。这些,我从宋史中了解到的,可能有误差,望有识之士批正! &&我就是余桥 姓陈的么
引用 引用楼主若、回忆美好于 07:34发表的&&:&&我就是余桥 姓陈的么 &&余桥也是德星堂分支,从王渚迁徙去的!你们首先要找到老谱,至于谱头,前马德星堂已有了,去复印可以了。
五十七世徏迁金沙夏田村,此村在那?
苏轼与陈襄&&此博文包含图片&&&&( 12:10:36)&分类: 人物传记&苏轼与陈襄&&&&&&&&&&&&&&&&&&&&&&&&&&&&只有芙蓉独自芳&&&&&&&&&&&&&&&&&&&&&&&&&&&&&&& ——苏轼与陈襄&&&&&&&&&&&&&&&&&&&&&&&&&&&&&&&&&&&&&&&映日荷花&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苏轼服父丧期满,离开故乡眉山,回到京城汴京,担任殿中丞、直史官,差判官诰院(负责颁发官吏授官凭证机构)。&&&&&苏轼守丧离开京城的几年里,朝廷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任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针对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苏轼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重返京城。回京后苏轼看到他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受打压,先后离京。其时朝野秋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前几年的“平和世界”了。苏轼政治思想偏于保守,且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所以他不赞同王安石疾风暴雨式的革新变法,他主张进行和风细雨式的改良。苏轼发表反对变法的言论,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千方百计削减苏轼的影响力。熙宁四年(1071),放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知州的助理官)。苏轼四月奉命,十一月到杭州任职。&&&&&陈襄(),字述古,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福州闽侯人。北宋理学家,仁宗、神宗时期名臣, “海滨四先生”之首(陈襄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四人相与倡道于海滨,时称“海滨四先生”)。进士及第,历官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兼尚书都省事等。其人公正廉明,识人善荐,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传世。&&&&&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陈襄举进士第,授建州浦城县主簿,历知台州仙居县、孟州河阳县、彭州濛阳县。嘉祐二年(1057),以富弼之荐召试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编定昭文馆书籍。嘉祐六年(1061)出知常州。英宗治平元年(1064)召为开封府推官,除三司盐铁判官。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以谏议大夫奉使北辽。熙宁二年(1069)迁修起居注,寻兼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罢言责,留修起居注,知制诰。&&&&&陈襄五次上疏,论“青苗法”之害,请罢免王安石、吕惠卿,而神宗不从,但器重陈襄文才,召试知制诰。陈襄以言不见听,辞不应试。翌年,任知制诰,又直学士院。因为王安石所忌,熙宁四年(1071年),出知陈州(今河南淮阳)。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陈襄由陈州移知杭州(熙宁七年六月复调任陈州太守)。当时苏轼正任杭州通判,陈襄成为苏轼的顶头上司,陈襄虽比苏苏轼年长20岁,但当时苏轼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所以陈襄并没有把苏轼看作下属,而是作为忘年交朋友交往。在杭州期间,两人政见相近,互相尊重,诗词酬唱,亲密交往,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陈襄、苏轼在杭州,关心民间疾苦,为民办实事。“杭虽号水乡,而地斥卤,可食之水常不继,唐相国李长源旧为六井,引西湖以饮民。”(叶祖洽《先生行状》)“熙宁中,六井与沈公井,例皆废坏。”(苏轼《乞子珪师号状》,《苏轼文集》卷三十一)“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 (苏轼《钱塘六井记》,《苏轼文集》卷十一)。陈襄与苏轼共同探讨重修钱塘六井和沈公井方案,并付诸实施,选差僧仲文、子珪、如正、思坦四人,董治其事。修完既毕,岁适大旱,民足于水,为利甚博。(苏轼《乞子珪师号状》,《苏轼文集》卷三十一)两人配合默契,广有口碑。&公余时间,陈襄经常邀苏轼一起出游、赏花、宴饮、吟诗,俩人唱和的诗词达二十首之多。&&&&&熙宁五年(1072年)九月,中和堂木芙蓉盛开,陈襄与苏轼一同去观赏。陈襄写了《中和堂木芙蓉盛开戏呈子瞻》诗:&&&&&&&&&&&&&&&&&&&&&&&千林寒叶正疏黄,占得珍丛第一芳。&&&&&&&&&&&&&&&&&&&&&&&容易便开三百朵,此心应不畏秋霜。&&&&&苏轼则写了《和陈述古拒霜花》诗以和之(《苏轼诗集》卷八):&&&&&&&&&&&&&&&&&&&&&&&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苏轼在诗中感叹当时社会的腐败,当时的社会有多少人和自己志同道合,像木莲花般纯净。作者用的是借物喻人。用木莲花比喻为官清廉的人。&&&&&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正月二十一日,杭州知府陈襄写了《和苏子瞻通判在告中闻余出郊以诗见寄》一诗,邀请病后的苏轼去城外寻春,诗云:&&&&&&&&&&&&&&&&&&&&&&& 郊原芳意动游人,湖上睛波见跃鳞。&&&&&&&&&&&&&&&&&&&&&&& 闲逐牙旗千骑远,暗惊梅萼万枝新。&&&&&&&&&&&&&&&&&&&&&&& 寻僧每拂题诗壁,邀客仍将漉酒巾。&&&&&&&&&&&&&&&&&&&&&&& 寄语文园何所苦,且来相伴一行春。&&&&&苏轼欣然前往,并写了《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一诗答陈襄。诗曰:&&&&&&&&&&&&&&&&&&&&&&&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伴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时值有人送了官沽酒给陈襄,苏轼就请求陈襄带酒饮于西湖之上。苏轼写了《有以官酒见饷者,因用前韵,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诗:&&&&&&&&&&&&&&&&&&&喜逢门外白衣人,欲脍湖中赤玉鳞。&&&&&&&&&&&&&&&&&&&游舫已妆吴榜隐,舞衫初试越罗新。&&&&&&&&&&&&&&&&&&&欲将渔钓追黄帽,未要靴刀抹绛巾。&&&&&&&&&&&&&&&&&&&芳意十分强半在,为君先踏水边春。&&&&&熙宁六年(1073年)夏天的一天,苏轼与陈襄等朋友在西湖游宴,开始天气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不久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如果把西湖比作越国美女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表达他对西湖美景的由衷赞美之情。&&&&&第一首云:&&&&&&&&&&&&&&&&&&&&&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湖上有水仙王庙。)&&&&&诗以叙事起头,指出清晨的彩霞使得西湖边上的重峦叠嶂无比艳丽,好比换上鲜美的服装迎接游客,傍晚时分下起了雨,洗去了空气中的尘土,洗去了一天的喧嚣,正好留下醉酒的游客安静地听着雨声进入睡乡。苏轼说即使“晚雨留人”跟“朝曦迎客”一样都具有佳意,然而没有人能够感受到,倒是长年累月呆在西湖边上庙里的水仙王,能够尽情领略西湖富于变化的全部风光。&&&&&第二首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第二首中,苏轼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两句,高度概括了西湖多姿多彩的美景。在艳阳照耀下,西湖波光粼粼,蓝天、白云、柳枝的倒影在水中闪烁,远处堤岸山色交相辉映,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动的场景啊!天气变化,艳阳消失不见了,细雨迷蒙了整个西湖,山色朦胧,似有若无,忽明忽暗,飘渺不定,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朦胧美,让我们欣赏到西湖另有一番风味。&&&&&“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北宋末年的韩驹说:“子瞻作诗,长于譬喻。”苏轼以绝代佳人西施比天下胜景西湖,非常新奇,非常巧妙,非常精美。这样比喻,不单是以人比出了景的美,同时赋于景以丰饶的韵致。这新奇精妙的比喻,给读者以超出西湖美景之外更多的深刻的启示。使人们对西湖山水的审美情趣升华到一种无比纯净的境界。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这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南宋诗人武衍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四月,吉祥寺牡丹花将落,轼诗乃赋《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陈襄闻之,第二天即与苏轼一起去吉祥寺观赏牡丹,苏轼于坐上赋《述古闻之,明日即至,坐上复用前韵同赋》,(见《苏轼诗集》卷九):&&&&&&&&&&&&&&&&&&&&&&&&&仙衣不用剪刀裁,国色初酣卯酒来。&&&&&&&&&&&&&&&&&&&&&&&&&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杭州吴山之上有个有美堂,《淳祐临安志》卷五云:“有美堂。钱氏初建江湖亭于此,当在吴山最高处,左江右湖,故为登览之胜。”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云:“钱唐吴山有美堂,乃仁宗朝梅挚公仪出守杭,上赐之诗,有曰‘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梅以上诗语名堂。”&&&&&一天,陈襄与苏轼同游有美堂,乘月夜归,苏轼赋《与述古有美堂乘月夜归》(见《苏轼诗集》卷十),以记其盛。诗云:&&&&&&&&&&&&&&&&&&&&& 娟娟云月稍侵轩,潋潋星河半隐山。&&&&&&&&&&&&&&&&&&&&& 鱼钥未收清夜永,凤箫犹在翠微间。&&&&&&&&&&&&&&&&&&&&& 凄风瑟缩经弦柱,香雾凄迷著髻鬟。&&&&&&&&&&&&&&&&&&&&& 共喜使君能鼓乐,万人争看火城还。&&&&&八月十五日,陈襄与苏轼同游观潮,苏轼赋词《瑞鹧鸪》(见《东坡乐府》卷上):&&&&&&&&&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②。拍手欲嘲山简醉③,齐声争唱浪婆词④。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⑤。侬欲送潮歌底曲⑥?尊前还唱使君诗⑦。&&&&&九月初,陈襄招苏轼饮于介亭,苏轼赋《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诗(见《苏轼诗集》卷十):&&&&&&&&&&&&&&&&&&&&&&&&& 西风初作十分凉,喜见新橙透甲香。&&&&&&&&&&&&&&&&&&&&&&&&& 迟暮赏心惊节物,登临病眼怯秋光。&&&&&&&&&&&&&&&&&&&&&&&&& 惯眠处士云庵里,倦醉佳人锦瑟旁。&&&&&&&&&&&&&&&&&&&&&&&&& 犹有梦回清兴在,卧闻归路乐声长。&&&&&十月,吉祥寺开牡丹数朵,陈襄有《和子瞻吉祥冬日牡丹》诗三首(已佚),苏轼作《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见《苏轼诗集》卷十一):&&&&&&&&&&&&&&&&&&&&&&&&& 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花开时节雨连风,却向霜余染烂红。&&&&&&&&&&&&&&&&&&&&&&&&& 漏泄春光私一物,此心未信出天工。&&&&&&&&&&&&&&&&&&&&&&&&&& 当时只道鹤林仙,能遣秋花发杜鹃。&&&&&&&&&&&&&&&&&&&&&&&&& 谁信诗能回造化,直教霜卉放春妍。&&&&&&&&&&&&&&&&&&&&&&&&&& 不分清霜入小园,故将诗律变寒暄。&&&&&&&&&&&&&&&&&&&&&&&&& 使君欲见蓝关咏,更倩韩郎为染根。&&&&&此诗皆讥讽当时执政大臣,以比化工但欲出新意擘画,令小民不得暂闲也。&熙宁六年(1073)冬天,苏轼奉命到常州、润州地区赈灾安民,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人邀请,在宜兴外甥女婿单锡家住了两个多月。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善卷洞、张公洞、玉女潭、张渚桃溪、芙蓉山水、罨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尽情领略清山秀水,品尝宜兴的茶叶等土特产,感受到当地淳厚的乡风民俗。&苏轼在常润赈灾时,因为思念杭州太守陈述古(陈襄),写了五首诗,其中一首七律是:&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生计一生迂。&&&&&这首诗的前半首说常州属地的无锡、宜兴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我乐意在这里躬耕养老,你愿意来吗?下半首说,常州宜兴地处偏辟、可能容不下你的高车华盖,但民风俭朴真能让我这书生有个着落。不要怪我在常州停留时间长,我在这儿正在经营一生之计呢。《苏轼诗集》的编者注中说,东坡赋诗卜居,起始就在这时。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产生了归老于此的念头。&&&&&轼诗为《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见《苏轼诗集》卷十一)。襄诗《和子瞻沿牒京口忆西湖寒食出游见寄》乃和其一、其二,《和子瞻沿牒京口忆吉祥牡丹见寄》乃和其四,见《古灵集》卷二十五。轼诗其三云“三月莺花付与公”,其四云“谷雨共惊无几日”,皆作于三月。其五云“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作于五月。&&&&&熙宁七年(1074)正月二日,立春,苏轼赋《行香子·丹阳寄述古》寄襄,时轼以转运司檄赈济常润饥民,在丹阳。诗曰:&&&&&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此词是苏轼早期酬赠词中的佳作。词中多用忆旧和对照眼前孤独处境的穿插对比写法,触目兴怀,感想当初,抒写自己对杭州友人的相思之情。作者词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而且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情真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蕴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上片前四句追忆熙宁六年(1073)作者与友人陈襄(字述古)江村寻春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其时苏轼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陈襄的和诗有“暗惊梅萼万枝新”之句。词中的“梅雪飘裙”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销魂倾魄。“故人不见”一句,从追忆转到现实,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同游的故人不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他了。作者笔端带着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与陈襄的深情厚谊。以下三句表明,词人更想念他们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风景胜地——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过片四句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常常吟诗唱和。作者借用《青箱杂记》中的典故,廖廖数语便把昔日自己与友人寻常行乐光景都活现出来。“别来相忆,知是何人”又转到眼前。此句以诘问句的形式出现,文思极为精巧。词的结尾,作者巧妙地绕了个弯子,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不是泛指,而是说的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们杭州时常游赏的,它们对他的相忆,意为召唤他回去了。同时,陈襄作为杭州一郡的长官,可以说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唤就是主人的召唤。词的结尾妙用拟人法,将无情的自然景物赋予有情的生命,含蓄而有诗意地表达出词人对友人的绵绵情思。&&&&&陈襄有《和子瞻沿牒京口忆西湖寒食出游见寄》、《和子瞻沿牒京口忆吉祥牡丹见寄》。&&&&&结束常润循行回杭时,苏轼在道中赋《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东坡乐府》卷上)寄陈襄。《注坡词》调下注:“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词曰:&&&&&&&&&&&&&&&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苏轼以通判身份循行属县,与陈襄相别不会有多长时间,可旅途的劳顿,更多的是精神交流的匮乏使得这份思念越发地浓烈起来。忆山忆湖更忆人,孤寂的行程使人心老,自觉容颜变老。愈发向往那份青山绿水,尊前高歌。一个生性多情的人,总有思念的山,总有思念的水,总有思念的人,更有那对岁月的无限感怀!&&&&&熙宁七年(1074)七月,陈襄将移应天府(过亳,复有旨移知陈州),即将离杭,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之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一词。《注坡词·虞美人》小序:“为杭守陈述古作。”注引《本事集》:“陈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副职——笔者注)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词云:&&&&&&&&&&&&&&&&&&&&&&&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苏轼从远处着想,大处落笔,写出了西湖月色如练,秀丽奇绝的美景,充分表现了陈知府与僚佐们的友情,在物我交融中感到的无比欢乐,同时也写出了陈知府对钱塘的留恋之情。表达了再聚不易,当尽醉方休的惜别深情。&&&&&之后,苏轼又赋《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送襄,迎新守杨绘:&&&&&&&&&&&&&&&&&钱塘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先驱负弩何在,心已誓江西。&&&&&&&&&&&&&&&&&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作者在词中称赞了陈襄的诗才。&&&&&八月十三日,陈襄离杭赴南都,与苏轼、孙弈等别于佛日净慧禅寺,苏轼作《江城子》、《菩萨蛮》二首、《清平乐》以送行。&&&&&《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云:&&&&&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画堂新构近孤山。曲阑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这词借歌妓的口气,向即将由杭州调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的僚友陈襄(字述古)表达了惜别留恋之情。此词风格柔婉,感情细腻 ,哀而不伤,艳而不俗。作者对于歌妓的情态和心理描摹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读来令人感叹不已。&&&&&《菩萨蛮·西湖席上代诸妓送陈述古》:&&&&&&&&&&&&&&&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枕泪梦魂中,觉来眉晕重。&&&&&&&&&&&&&&&华堂堆烛泪,长笛吹新水。醉客各西东,应思陈孟公。&&&&&《菩萨蛮·西湖送述古》:&&&&&&&&&&&&&&&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清平乐·送述古赴南都》:&&&&&&&&&&&&&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陈襄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离开杭州时,苏轼同舟送至临平(在杭州东北),并在舟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其五)《南乡子·送述古》一词,词曰:&&&&&&&&&&&&&&&&&&&&&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词中,苏轼以临平高塔象征自己伫立远望的形象,再以秋雨有晴而泪不干的比拟,抒发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这首词回忆往昔两人相处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作者对陈襄离去的惜别之情。声泪俱下,凄然相别,足见两人友谊之深厚。&&&&&陈襄离开杭州赴应天府,过亳,复有旨移知陈州。其后,苏轼也被调往山东密州,陈襄仍有诗寄苏,苏轼作《答陈述古二首》以酬之:&&&&&&&&&&&&&&&&&&&&&漫说山东第二州,枣林桑泊负春游。&&&&&&&&&&&&&&&&&&&&&城西亦有红千叶,人老簪花却自羞。& &&&&&&&&&&&&&&&&&&&&&小桃破萼未胜春,罗绮丛中第一人。&&&&&&&&&&&&&&&&&&&&&闻道使君归去后,舞衫歌扇总生尘。(陈有小妓,述古称之。)&&&&&两人的友谊继续向前发展。&&&&&熙宁九年(1076年),陈襄被召入京,为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陈襄在经筵时,受神宗信任,曾举荐重臣、名士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苏颂、范纯仁、苏轼、曾巩、程颢、张载、苏辙、郑侠等33人。&&&&&元丰二年(1079年),陈襄兼管尚书都省事。坐苏轼乌台诗案,罚铜二十斤。&&&&&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十一日,病逝于京都,享年64岁。追赠给事中,阶累升为朝散大夫,勋累升为护军,爵累升为上党郡开国侯。其后累赠少师,谥“忠文”。葬常州宜兴县安定乡。&
1、《白头》 宋·陈襄 白头四十未逢知,锻石裨天已后时。正好中行求独复,岂能上施学颠颐。...&2、《常州郡斋六首》 宋·陈襄 近来无事学撄宁,聊得斋居养性灵。卧著麻衣穿草履,谁知参鲁解忘形。...&3、《常州郡斋六首》 宋·陈襄 山亭侧畔构山房,便是耕云钩月乡。未达功名穷饮水,此生应不误行藏。...&4、《常州郡斋六首》 宋·陈襄 桐花著地雪成痕,时有幽禽巧语言。应笑使君林野性,日依山水避尘喧。...&5、《常州郡斋六首》 宋·陈襄 使君非是爱山间,道在盈虚消息间。不见白云无一事,等间为雨却归山。...&6、《常州郡斋六首》 宋·陈襄 荀令当年此谪居,空文惟有七篇馀。我今亦作兰陵守,不忍援毫便著书。...&7、《常州郡斋六首》 宋·陈襄 一麾来此不岩丘,也学东山谢传游。今日鸟声并水色,不知何似五亭幽。...&8、《慈圣光献太皇后挽词二首》 宋·陈襄 天开华德嗣音徽,尝拥其人御殿闱。万国母仪刊积载,两朝圣嗣日光辉。...&9、《慈圣光献太皇后挽词二首》 宋·陈襄 庆寿蟠桃晓雾昏,忽闻笳鼓咽都门。宫闱有范遗文母,社稷无忧付圣孙。...&10、《次韵柯弟太博见示超化牡丹》 宋·陈襄 百草萧条病朔风,双枝成染魏家红。直疑天与凌霜色,不假东皇连化工。...&11、《次韵柯弟太博见示超化牡丹》 宋·陈襄 一朵鞓红折寺园,忽惊寒律动春暄。非关花好难功接,自是天时变木根。...&12、《登彼公堂燕贡士》 宋·陈襄 登彼公堂,维水汤汤。君子燕湑,其言有章。...&13、《登彼公堂燕贡士》 宋·陈襄 登彼公堂,有松有柏。君子燕湑,其仪孔特。...&14、《登彼公堂燕贡士》 宋·陈襄 登彼公堂,维山崔嵬。君子燕湑,其志不回。...&15、《登彼公堂燕贡士》 宋·陈襄 登彼公堂,鸿飞戾止。君子燕湑,维其不已。...&16、《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陈襄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17、《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陈襄 东群意浅著寒梅,十朵深红未暇裁。安得道人殷七与,不论时节遣花开。...&18、《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陈襄 过眼荣枯民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上人宴座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19、《和程公辟游宿猿洞二首》 宋·陈襄 几年营此草堂栖,施饰名园百卉齐。曾学子真耕谷口,今容摩什老山西。...&20、《和程公辟游宿猿洞二首》 宋·陈襄 老来归鞅海边村,犹喜诸亲聚里门。汉宗朱轓临祖账,韩侯清酒满离樽。...&21、《和定慧超胜长老寄谢紫衣颂三首》 宋·陈襄 恩袍出挂壮禅诽,试问何人达此机。船子夜来亲下钓,碧潭明月有馀辉。...&22、《和定慧超胜长老寄谢紫衣颂三首》 宋·陈襄 童子南来遗我诗,维摩方丈一伸眉。不劳言语通消息,夏热春寒各自知。...&23、《和定慧超胜长老寄谢紫衣颂三首》 宋·陈襄 得道无求幻与真,一筇一衲似间云。忽闻师唱报恩曲,百草千花特地春。...&24、《和通判九月望日始见菊花二首》 宋·陈襄 月满霜飞菊始华,幽丛冷落带烟斜。篱边过却重阳酒,泽畔谁怜野草花。...&25、《和通判九月望日始见菊花二首》 宋·陈襄 灼灼秋英缀露华,白衣不见日空斜。细看未减重阳泪,更晚犹胜二月花。...&26、《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宋·陈襄 我爱仙居好,临民必以诚。簿书无日暇,狱讼积年生。百疾求箴补,千钧...&27、《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宋·陈襄 我爱仙居好,安民去百奸。诚心虽照物,政体昧循环。喜有纲条立,惭无...&28、《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宋·陈襄 我爱仙居好,园池日退居。驯禽来鹤鹤,野水进徐徐。草树通樵采,桑麻...&29、《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宋·陈襄 我爱仙居好,经营尽国工。庶民心喜悦,小邑势尊隆。万瓦如云合,千题...&30、《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宋·陈襄 我爱仙居好,官卑分已盈。才非汉循吏,道似鲁狂生。击柝心虽乐,观民...&31、《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宋·陈襄 我爱仙居好,隆儒大方。诸生令讲艺,童子俾升堂。买地兴民学,驱车下...&32、《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宋·陈襄 我爱仙居好,公馀日在房。忧民极反覆,责已未周详。法律行随手,诗书...&33、《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宋·陈襄 我爱仙居好,家居十数人。民穷惟有疾,俸薄不知贫。弟妹间成癖,妻孥...&34、《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宋·陈襄 我爱仙居好,惭无德政馨。下车时问疾,治狱日空囹。老吏贫归里,苍生...&35、《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宋·陈襄 我爱仙居好,三年理尚宽。民虽离网罟,政未息风澜。悯物刑多省,劳心...&36、《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宋·陈襄 我爱仙居好,民纯不用拘。闾阎兴礼让,囹圄长榛鞠。网阔奸逾少,风恬...&37、《和子瞻沿牒京口忆西湖寒食出游见寄二首》 宋·陈襄 乞得湖山养病身,花时曾共忆行春。嘤鸣幽鸟还迁木,觱沸清泉复彩芹。...&38、《句》 宋·陈襄 西风斜日鲈鱼香。...&39、《句》 宋·陈襄 世有斯文属孔颜。...&40、《祈雨》 宋·陈襄 庆历甲申岁,旱极忧民田。农夫不得耕,相顾愁凶年。帝心恐民忧,诏遣...
古人崇尚“琴棋书画”,琴被列为“四艺之首”。古琴是中国的国粹。作为“代代相传,变而未变,独此一种”的音乐遗存,古琴古乐堪称中国古老文化的活化石,这也是它能最早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蔡邕的“焦尾”,世称中国古代四大名琴。溧阳,是焦尾琴的故里。&  焦尾琴,东汉蔡邕所制。蔡邕(公元132——192),字伯喈,博学多才,善操琴。有《琴赋》十首,《琴操》五十曲,被后人称为“琴圣”。《后汉书》记载,邕以“内宠恶之,虑不能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蔡邕当年为逃避宦官迫害,举家来到了吴地。流亡吴(吴郡)会(会稽郡)十二年,并在溧阳筑读书台定居。宋景定年《建康志》:“蔡邕读书台,在溧阳县太虚观东北(旧志)。考证:吴《顾雍传》云:邕因内宠恶之,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积十二年在吴。”宋代地方志引述“旧志”的说法,说明宋代之前的史书中就有蔡邕读书台的记载了。&  蔡邕读书台在溧阳的高邃山(后人称盘白山、观山)对面,黄山湖中的一个小岛上。“一拳宛在水中央,万倾湖波浸渺茫”。蔡邕在岛上筑台读书,抚琴法书。黄山湖在清末尚碧波万倾,后来湖面缩小,随着大溪水库的修建,古湖变成了良田。现在的蔡邕读书台,约有六、七十亩面积的山头,松竹间立,杂树生花,蔓草没径。一块平地上墙基犹存,这是“读书堂”遗址。 读书台南面,一箭之遥的陆家边村,蔡邕的旧居只留下了房屋的墙基。“中郎旧迹倚崔嵬,东汉遗碑事可猜。蔓草千年空谷遍,牧童歌上读书台。”(宋璜《蔡邕读书台》)&&&  音质不凡的古琴,多选用青桐、梓木制作。观山附近生长着成片的青桐。青桐质地疏松而韧软,不宜做房料、家具料,村民把粗大的青桐,锯成段丢在灶膛内当柴烧,烧火做饭,常有裂帛炸膛之声。《后汉书》:“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精通音律的蔡邕,听到邻居家做饭传来异常清脆的声音,知道这段青桐是做琴的好料,就请邻居拽出灶膛里的这段桐木,拿回家细心打制成一张乐音不凡的七弦琴,因琴尾尚留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琴”……&  “焦尾琴声远,梓桐木尤香”。据传,焦尾琴后来成了蔡琰(蔡文姬)的嫁妆。蔡邕被害后,焦尾琴被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齐明帝在位(494——497)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仲雄的超人琴艺,取出焦尾琴给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收藏了焦尾琴。此后焦尾琴便不知下落了。
陈万年80年代初见过一次面
引用 引用楼主晓军伟于 13:17发表的&&:&苏轼与陈襄&&此博文包含图片&&&&( 12:10:36)&分类: 人物传记&苏轼与陈襄&&&&&&&&&&&&&&&&&&&&&&&&&&&&只有芙蓉独自芳&....... &&晓军伟先生,你提供的这些资料很有价值,说明你对宋史较熟,陈氏宗谱上有记载但没这么详细.你能否整理成文章发到《溧阳族情》杂志。
现在网络发达,信息量较多,需要了解有关史实可以借助网络查询, 可以了解许多历史史实,我就是从网络上查询得来的,平时也喜欢关注历史。考证也可以从网络入手。
有许多历史名人可在网络上了解到。
我们溧阳,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优美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当然还有象东园舍人一样的热心人,热爱溧阳家乡,挖掘历史内涵,溧阳之所以美丽,是有一大批热心于溧阳经济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儿女,谢谢东园舍人。
引用 引用楼主晓军伟于 17:19发表的&&:&我们溧阳,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优美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当然还有象东园舍人一样的热心人,热爱溧阳家乡,挖掘历史内涵,溧阳之所以美丽,是有一大批热心于溧阳经济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儿女,谢谢东园舍人。 &&谢谢!老朽心有余而力不足,会用智能手机但不会用电脑,所以写文章只能手写,查资料更是困难。谢谢你为本帖增添了精彩而丰富的内容,代表前马陈氏宗亲再次表示感谢!
68代的路过
古灵陈氏宗祠坐落于福州仓山区螺洲镇鳌山村,是鳌山、乾元、天福三村陈氏天、地、人三房,供奉唐末入闽石井、古灵始祖陈檄公及本门历代宗亲、先贤的祖祠。&&& 历史悠久 雄伟壮观&&唐光启元年(885)河南颍川陈檄,随王绪、王审知从固始入闽,赐第城南,其三子陈令猷官至工部尚书、建州长史兼御史大夫,由石井徙居闽侯古灵崎峬,至十二世陈可权,于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迁居虎头山下乌龙江的福和洲,至明初十五世孙陈天玲再迁义山(即现在的鳌山、乾元、天福)世居,经三百年繁衍人丁兴旺,遂于清顺治初年,在家庙基础上扩建为古灵陈氏宗祠。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改建,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重建,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再次扩建,占地一千多平方米。2004年初成立宗祠董事会、理事会,落架重建,2005年初竣工。重建后的宗祠仍保留明清风格,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燕尾脊、国公墙,牌楼式门面。正门上方嵌有“古灵陈氏宗祠”青石门额,两边浮雕“花开富贵、梅雀争春”图案,艺术精湛,栩栩如生。东西仪门上分别镌刻“入孝”、“出悌”石匾,大门左右立有上马石鼓。祠埕以花岗石铺就,两边竖立花岗石双斗旗杆碣座,植两棵古榕。祠右墙立有宋重和戊戌进士给事中陈向神道碑,宋佥判状元陈贵神道碑各一座和清道光十六年重修宗祠石碑一座。祠前乌龙江支派绕过,像玉带环腰,祠后鳌山矗立,古榕参天,如凉伞华盖。整座宗祠气宇轩昂,雄伟壮观。&&& 联匾交映 富丽堂皇&&从祠埕上三级石阶入祠门,一进为木结构戏台,台中钟式喇叭形藻井,雕刻精美,古色古香。戏台四周樟木浮雕“二十四孝图”贴金彩塑。台柱由原省人大主任袁启彤亲笔行草“弘扬始祖圣德,继承中华文化;光大神州文明,共创世纪新风”的金字楹联;东西看台、游廊,两边立有三十四世孙、省人大常委、省检察院代检察长、省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陈友荣撰写的《古灵陈氏义山支源流考》、《古灵陈氏宗祠重建记》、《宗亲捐资名录、建祠董事会、理事会名单》的青石石刻。&&& 天井上三级台阶为二进祠厅,厅宽15米,深11.8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正厅横梁高悬清康熙钦赐“义山衍古堂”蓝底金字御匾及“工部尚书”、“状元及第”、“给事中”、“武德郎”、“迪功郎”、“进士”、“文魁”、“武魁”等历代名宦先贤牌匾及名人题词匾。祠厅堂柱镌刻有陈立夫亲笔及省人大主任、副主任、常委等著名书法家撰写的楹联。联匾交辉,文化底蕴丰厚。&&& 三进设祖宗神龛,供奉古灵一世祖陈檄公和历代先祖灵牌。龛上方高悬建祠董事会、理事会的“不忘始祖”金匾;左右掛有名书画家绘制的檄公和檄公妈楚国夫人的巨幅画像;龛柱由原省人大副主任宋峻草书“始祖史迹同日月星齐辉,古灵宗祠与天地人共久”石刻楹联。龛前青石雕花横案、祭桌,上列古铜香炉、烛台等祭器。庄严肃穆,富丽堂皇。&&& 人杰地灵&&源远流长&&据史载:唐僖宗光启元年,河南固始王绪等带领“十八姓从王入闽”。颍川郡汉太丘长陈实裔孙陈檄奉父勋公命,随王审知入闽,并长期辅佐闽王治理闽国,官至太尉大都督节度使、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封推诚奉国功臣。发三支:长子令镕,官至大中大夫,补阙上柱国颍川郡开国伯,为闽侯大义祖;次子令图,官至客省使、金紫光禄大夫、左骁卫上将军,颍川县开国子,为古灵晓洞、长乐东渡珠湖、福清陈库祖;三子令猷,官至工部尚书、建州长史兼御史,为古灵崎峬、福和、长乐岱峰、福安、罗源祖。檄公五世孙陈向为北宋重和戊戌科进士,官给事中;陈襄字述古号古灵先生,宋庆历二年进士,官至枢密院直学士,尚书右司郎中,赠少师。十世孙陈赏,为南宋丙辰科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二名:“榜眼”(文天祥为第一名状元),理宗恩赐“状元及第”,官佥判。 从宋至明清,本祠派下共出十进士三举人;廿八世孙陈世康,乾隆帝御赐“百岁耆英匾”。新中国成立后,出厅级干部陈友荣、陈斌、陈国政、陈坦文、陈真尔等六人,处县级干部26人和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教授。有二十几位子孙在政法部门工作,上至国家公安部,省市公、检、法、安全、海关任领导,下至县、区公安派出所干警;出现一家祖孙四代七人都在政法部门任职,被誉为“政法世家”等。人才济济,群星璀璨。&&& 祠下子孙五千余人,世居本地外,还遍布国内各地及港台地区、东南亚、欧美各国。全族以理学精神治家,发扬先祖美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祖国、家乡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本祠派下通谱行第:可法文天伯,孔孟仲叔德,仕君必宗存,世继惟尔则,治国传善政,忠爱道宜知,允守高曾志,祥和永在斯,敬睦敦孝友,勤谨致荣光,齐家思承泽,贤才望裕昆。&&& 祠内藏有宋、明、清编撰的本族谱牒及2001年重修的《古灵陈氏鳌山族谱》等珍贵史料。
引用 引用楼主晓军伟于 19:31发表的&&:& 古灵陈氏宗祠坐落于福州仓山区螺洲镇鳌山村,是鳌山、乾元、天福三村陈氏天、地、人三房,供奉唐末入闽石井、古灵始祖陈檄公及本门历代宗亲、先贤的祖祠。&&& 历史悠久 雄伟壮观&&唐光启元年(885)河南颍川陈檄,随王绪、王审知从固始入闽,赐第城南,其三子陈令猷官至工部尚书、建州长史兼御史大夫,由石井徙居闽侯古灵崎峬,至十二世陈可权,于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迁居虎头山下乌龙江的福和洲,至明初十五世孙陈天玲再迁义山(即现在的鳌山、乾元、天福)世居,经三百年繁衍人丁兴旺,遂于清顺治初年,在家庙基础上扩建为古灵陈氏宗祠。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改建,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重建,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再次扩建,占地一千多平方米。2004年初成立宗祠董事会、理事会,落架重建,2005年初竣工。重建后的宗祠仍保留明清风格,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燕尾脊、国公墙,牌楼式门面。正门上方嵌有“古灵陈氏宗祠”青石门额,两边浮雕“花开富贵、梅雀争春”图案,艺术精湛,栩栩如生。东西仪门上分别镌刻“入孝”、“出悌”石匾,大门左右立有上马石鼓。祠埕以花岗石铺就,两边竖立花岗石双斗旗杆碣座,植两棵古榕。祠右墙立有宋重和戊戌进士给事中陈向神道碑,宋佥判状元陈贵神道碑各一座和清道光十六年重修宗祠石碑一座。祠前乌龙江支派绕过,像玉带环腰,祠后鳌山矗立,古榕参天,如凉伞华盖。整座宗祠气宇轩昂,雄伟壮观。&&& 联匾交映 富丽堂皇&&从祠埕上三级石阶入祠门,一进为木结构戏台,台中钟式喇叭形藻井,雕刻精美,古色古香。戏台四周樟木浮雕“二十四孝图”贴金彩塑。台柱由原省人大主任袁启彤亲笔行草“弘扬始祖圣德,继承中华文化;光大神州文明,共创世纪新风”的金字楹联;东西看台、游廊,两边立有三十四世孙、省人大常委、省检察院代检察长、省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陈友荣撰写的《古灵陈氏义山支源流考》、《古灵陈氏宗祠重建记》、《宗亲捐资名录、建祠董事会、理事会名单》的青石石刻。&&& 天井上三级台阶为二进祠厅,厅宽15米,深11.8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正厅横梁高悬清康熙钦赐“义山衍古堂”蓝底金字御匾及“工部尚书”、“状元及第”、“给事中”、“武德郎”、“迪功郎”、“进士”、“文魁”、“武魁”等历代名宦先贤牌匾及名人题词匾。祠厅堂柱镌刻有陈立夫亲笔及省人大主任、副主任、常委等著名书法家撰写的楹联。联匾交辉,文化底蕴丰厚。&&& 三进设祖宗神龛,供奉古灵一世祖陈檄公和历代先祖灵牌。龛上方高悬建祠董事会、理事会的“不忘始祖”金匾;左右掛有名书画家绘制的檄公和檄公妈楚国夫人的巨幅画像;龛柱由原省人大副主任宋峻草书“始祖史迹同日月星齐辉,古灵宗祠与天地人共久”石刻楹联。龛前青石雕花横案、祭桌,上列古铜香炉、烛台等祭器。庄严肃穆,富丽堂皇。&....... &&.谢谢!
十世孙陈赏,为南宋丙辰科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二名:“榜眼”(文天祥为第一名状元),理宗恩赐“状元及第”,官佥判。
十世孙陈赏,为南宋丙辰科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二名:“榜眼”(文天祥为第一名状元),理宗恩赐“状元及第”,官佥判。
蔡邕之于陈寔,同属儒生。彼此的惺惺相惜,那是不用说。一个人在家乡教书育人,赢得家乡的人们的尊敬,那是很好理解的。然而,一个小小的县令,竟然让当时最有权力的何进专门吊唁,并且赠以美谥,那就值得研究。有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话其实也对。问题是:三年不成,三十年如何?三十年不成,三百年又如何?在这公元186年,离贾谊大约三百年。面对儒生的声望,刘家皇族已经无计可施。这其实是知识的力量,只不过公开称之为道德的力量。&&&&&&&&& 看历史演变,对贵族的美好生活进行臆想体会,是普通民众的业余爱好。只要不参与其中,不对现实的某人进行拥护或者反对,大致来讲,贵族也没有闲心来管你。于这种意淫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这种自我安慰:贵族身在江湖,身不由己,时而荣,时而辱。我们哩,反正都是穷人,富贵是不能想,同时也就安全得多。山妻稚子的生活,有的人想要,却也不能够哩。&陈太丘碑文   并序   蔡伯喈&先生讳寔。字仲弓。颖川许人也。含元精之和。应期运之数。兼资九德。揔修百行。于乡党则恂恂焉。彬彬焉。善诱善导。仁而爱人。使夫少长咸安怀之。其为道也。用行舍藏。进退可度。他的名是“寔”,字是“仲弓”。他是颖川郡许县的人。他聪明好学,对内修成儒教“九德”(源出《尚书》,包括: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每一种性格里面含有两个方面。其中一个为主,另一个为补充。这是一种承认任何性格都有缺陷的观点。),对外实践各种义行。他在自己家乡教书育人,有极高声誉。对于出来做官,他受到重用就认真工作,不受重用就悄悄隐藏自己的才华。(此即所谓“用行舍藏”)不徼讦以干时。不迁贰以临下。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宰闻喜半岁。太丘一年。德务中庸。教敦不肃。政以礼成。行化有谧。会遭党事。禁固二十年。乐天知命。在工作中,他不为了富贵而做违心的事,不以自己的情绪影响工作的正常程序。他曾经四次为颖川郡功曹(郡一级的选用人才的单位)录取,五次为豫州的人事部门录取,六次为中央的人事部门录取,两次被大将军(汉朝最高的武职。)录取。他曾经在闻喜县做了半年的一把手,在太丘县做了一年的一把手,都很有政绩。澹然自逸。交不谄上。爱不渎下。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及文书赦宥。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四门备礼。闲心静居。大将军何公。司徒袁公。前后招辟。使人晓喻。云欲特表。便有可入践常伯。超补三事。纡佩金紫。光国垂勋。先生曰。绝望已久。饰巾待期而已。皆遂不至。弘农杨公。东海陈公。每在衮职。群寮贺之。皆举手曰。颖川陈君。绝世超伦。大位未跻。惭于臧文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因为党锢(汉朝末年的重大事件,主要是指当权的宦官对于儒生的政治迫害。),他被剥夺政治权利二十年。其间,他乐天知命,并没有特别的偏激和愤怒,也不曾专门为之去活动关系。到赦免他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岁了。所以,他不愿为官,告老还乡。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一再邀请他入朝做大官。他说:“对于仕途,我早就绝望了。我只是等待死亡的来临。”所以,他没有接受。籍贯在弘农郡的太尉杨赐、籍贯在东海郡的司徒陈耽,经常在官员聚会的时候感念陈寔,说:“颖川郡的陈先生,有绝世的道德、才华,却没有做大官。就象臧文仲占据了柳下惠的官位一样,我们占据了应当属于陈先生的位子。”因此,人们崇拜陈寔的德,认为他比公爵、宰相还要高贵。&年八十有三。中平三年。八月丙午。遭疾而终。临没顾命。留葬所卒。时服素棺。槨财周櫬。丧事惟约。用过乎俭。中平三年(中平是汉灵帝最后一个年号,中平三年为公元186年。),陈寔八十三岁。八月丙午,陈寔因病去世。临终的时候,他要求就地埋葬。他的装敛用的是家常衣服,他的棺材没有进行修饰,他的葬礼俭省到低于礼仪应有的程度。群公百寮。莫不咨嗟。岩薮知名。失声挥涕。大将军吊祠。锡以嘉谥。朝中官员、民间学者都为他的去世感到悲哀。大将军何进专门派人吊唁,赐给他美好的谥号,曰征士陈君。禀岳渎之精。苞灵曜之纯。天不慭遗老。俾屏我王。梁崩哲萎。于时靡宪。搢绅儒林。论德谋迹。谥曰文范先生。传曰。郁郁乎文哉。书曰。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存诲没号,不亦宜乎。三公遗令史祭以中牢。刺史敬吊。太守南阳曹府君命官作诔曰。说:“征士陈君,有极高的道德、才华。然而,上天不保佑这个遗老,不让他为我王做更多贡献。他的去世,让绅士们想念他的品德,追忆他的一生。给他定谥号为:文范先生。”陈寔就是《论语》说的“郁郁乎文哉”,《尚书》说的“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文”字是说陈寔道德高尚,“范”字是说陈寔的事迹堪为儒生的楷模。这两个字,定得准确,定得恰当。朝廷的“三公”派令史用中牢(太牢为一牛、一羊、一猪,中牢是一羊一猪。)的规格对陈寔进行祭祀,派刺史代表朝廷进行吊唁。由籍贯在南阳的曹太守为陈寔做诔。赫矣陈君。命世是生。资始既正。守终又令。奉礼终没。休矣清声。诔文如下:光荣的陈先生,乃是命世之才!他的品德,是士人的楷模。他根正苗红,他操守醇正。他按照《礼》走完了一生。他的名声远扬后世。遗官属掾吏。前后赴会。刊石作铭。府丞与比比县会葬。荀慈明韩元长等五百馀人。缌麻设立。哀以送之。远近会葬。千人已上。河南尹种府君临郡。追叹功德。述録高行。以为远近鲜能及之。重部大掾。以时成铭。斯可谓存荣没哀。死而不朽者已。乃作铭曰。峨峨崇岳。吐符降神。于皇先生。抱宝怀珍。如何昊穹。既丧斯文。微言圮绝。来者曷闻。交交黄鸟。爰集于棘。命不可赎。哀何有极。 在这之外,又派了很多其他朝廷的官吏参加陈寔的葬礼,为他立碑,写碑文。陈寔家乡所在的郡、府、相邻的县,也都派官员参加。荀爽、韩融等五百余人,穿着丧服,参加送葬。参加葬礼的人数,合计约有一千人以上。河南郡的一把手种拂,亲自到葬礼现场,主持立碑的仪式。这葬礼也算隆重,这死者可以不朽了。这碑文如下:山岳降神谕,皇天生贤人。贤人去世了,谁来传斯文。《黄鸟》赋乱世,今人感古人!
人物生平&&折叠嗜学有行&&吕公著从小好学,以至废寝忘食。父亲吕夷简对他器重惊异,说:&今后必定为王公辅臣。&后因恩荫补任奉礼郎,并进士及第,召试馆职,没有赴任。任颍州通判,知州欧阳修与他结为讲学之友。后来欧阳修出使契丹,契丹皇帝询问宋朝学问德行之士,欧阳修首先以吕公著回答。后判吏部南曹,宋仁宗奖许吕公著淡于名利,赐给五品官服。又被任命为崇文院检讨、同判太常寺。寿星观营造真宗神御殿,吕公著说:&先帝已经有三神御殿,但不停地建立,岂不是祭祀没有丰厚父庙之义。&后进官知制诰,三次上疏辞谢。改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读。&&折叠濮议之争&&宋英宗亲政时,加吕公著为龙图阁直学士。当时正议论追崇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有人建议称呼濮王为皇伯考,吕公著说:&这是真宗来称呼太祖的,怎能施于濮王。&等到下诏称亲,而且分赐讳号,吕公著又说:&称亲则有两个父亲的嫌疑,濮王讳可以避于陛下面前,不应与七庙同讳。&吕诲等人因此事被调离朝廷,吕公著说:&陛下即皇位以来,纳谏之风没有彰扬,而且多次贬退谏官,何以风示天下?&英宗未听从。吕公著便请求补外任,英宗说:&学士为朕所器重,怎能离开朝廷?&吕公著一直请求,被任命为蔡州知州。&&折叠因时劝谏&&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即位,召吕公著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当时司马光因论事被解除御史中丞之职,回到经幄。吕公著封还诏命说:&司马光因举职赐罢,这是为有言事职责的人不能尽其言。&诏令以告示形式直接交付阁门。吕公著又说:&制命不由门下省,那么封驳的职责,因臣而废弃。希望陛下治臣的罪,来端正纪纲。&神宗示谕他说:&之所以流放司马光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学而已,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吕公著一直请求,最后被神宗解除了知通进银台司之职。&&熙宁(1068年-1077年)初年,吕公著任开封知府。当时夏秋久雨,开封发生地震。吕公著上疏说:&过去人君遇灾,有的恐惧以致福,有的简诬以致祸。陛下以至诚待臣下,那么臣下思虑尽诚以回报,上下至诚而变异不消失的,从来没有。做人君主的只有除去偏听独任的弊端,而不被先入之语所蒙蔽,那么就不会被邪说所乱。颜渊问为邦国之道,孔子答以疏远奸佞之人为戒。大概奸佞之人惟恐不顺合君意,那么其势必容易亲近,正直的人惟恐不符合大义,那么其势必容易疏远。只有首先格王端正此事,没有事正而世不治理的。&礼官遵用唐代旧例,请求神宗五月临御大庆殿接受朝拜,因而上尊号。吕公著说:&陛下正超越汉、唐,追复三代,何必在阴盛的日子,为不符合礼义的朝会,接受无益的虚名?&神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折叠争论青苗&&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吕公著奉命编修《英宗实录》。六月,任御史中丞。&&熙宁三年(1070年),当时王安石正颁行青苗法,吕公著极言道:&自古以来有作为的君主,没有失去人心却能图治,也没有能胁之以威、胜之以辩却能得人心的。过去所谓的那些贤能之人,现都认为青苗法是不对的,但发出议论的人把这一切诋毁为流俗浮论,难道过去都是贤能而现在都是不肖吗?&王安石对他的话感到愤慨。神宗让他荐举吕惠卿为御史,吕公著说:&吕惠卿固然有才能,但奸邪不可以任用。&神宗把这话告诉王安石,王安石更加愤慨,诬陷吕公著恶语中伤,神宗于四月初八贬吕公著为颍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年),彗星出现,神宗下诏求取直言。吕公著上疏说:&陛下临朝希望治理国家,时日已经很久,但左右前后,没有人敢直言。致使陛下有想治理天下的雄心,但没有致治之实,这是任事大臣辜负了陛下。大概士人的邪恶正直、贤能不肖,已经素定了。现在则不是这样,前不久所荐举,认为是天下最贤能的人;但后来被贬逐,认为是天下最不肖的。其于人才既然反复无常,那么于政事也违背常理不加审慎了。古代为政,开始不为百姓所信服的有之,像子产治理郑国,一年后人们怨恨,三年后人们歌颂。陛下垂衣拱手希望成功,于此七年,但众人的陈述,与以前相比也没有什么不同,陛下难道没有察觉吗?&&&后被起用知河阳军,入朝提举中太一宫,调任翰林学士承旨,改任端明殿学士、知审官院。神宗慢慢同吕公著谈论为治之道,便涉及佛老之学,吕公著问道:&尧、舜知道此道吗?&神宗说:&尧、舜难道不知道?&吕公著说:&尧、舜虽然知此,但惟独认为知人安民是难事,所以成为尧、舜。&神宗又说唐太宗能以权智驾御臣下。吕公著回答说:&唐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而已。&神宗对他的话表示赞许。&&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十四日,吕公著与枢密直学士薛向同知枢密院事。有人打算恢复肉刑,建议取死囚试验劓刑、刖刑,吕公著说:&如果尝试这些还不死,那么肉刑就会实行了。&便停止。当时西夏梁太后幽禁夏惠宗李秉常,朝廷将要大举征讨西夏。吕公著说:&兴问罪之师,当首先选择主帅,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不如不举兵。&等到兴兵时,秦、晋二地民力大困,群臣们不敢上言,吕公著多次上奏兴兵的害处。&&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二十九日,吕公著任枢密副使。&&元丰五年(1082年),吕公著因病乞求离职,于四月二十六日被罢为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不久,永乐城陷落(即永乐城之战),神宗临朝叹息说:&边地百姓疲敝如此,只有吕公著向朕说过而已。&便移其为扬州安抚使,加资政殿大学士。将要立太子赵佣(即宋哲宗赵煦)时,神宗对辅臣说,应当以吕公著、司马光任师傅(指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折叠守成良相&&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初五,哲宗即位,由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听政,守旧派再度执政。吕公著以侍读的身份返回朝廷。高太皇派使臣迎接,询问他所想要说的,吕公著说:&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务。但建议的人以变法侵夺百姓为务,斥去所有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因此日久而弊端更深,新法颁行而百姓更加困苦。诚然能得公允正直之士,讲求天下利弊,同心协力而为之,应该不难。&&&吕公著到朝廷后立即上十事疏,认为人君即位,要修德以安百姓,修德最要紧的也是首先要办的是&学&。有十件事最为重要,这十件事是:畏天、爱民、修身、讲学、任贤、纳谏、薄敛、省刑、去奢、无逸。又请求备置谏官,以开言路。同年七月初六,拜尚书左丞。&&元佑元年(1086年)闰二月初四,拜门下侍郎。同年四月十五日,吕公著被授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当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一同建置,中书独为取旨之地。吕公著就请求事于三省者,与执政大臣共同进呈,取旨而各自实行。又执政官员通常几天在政事堂一聚,事情多由其长官决定,同事不得干预。至此,才命每天集聚,于是成为定制。&&同年,司马光去世,吕公著独自当权。当时右司谏贾易因进谏攻击别人短处直接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替他说话,便只罢知怀州。吕公著退朝后对同僚说:&谏官所议论,得失不足言。看主上正值壮年,担心今后有人进谀说惑乱,正是依赖左右诤臣,不可以让人主轻厌言事的人。&众人没有不叹服的。&&吐蕃首领鬼章青宜结长期为洮、河一带的祸患,他听说朝廷息兵省戍,暗地与西夏人合谋再取熙、岷州。吕公著上疏派遣军器丞游师雄以方便之策谕求众将,不过一个月,就活捉鬼章青宜结致于朝宫下。&&哲宗在资善堂宴请亲近大臣,拿出所书写的唐人诗分赐给众人。吕公著就聚集所讲书中要语明白、切合于治道的,共一百篇进献,以备哲宗游意翰墨,作为圣学的帮助。&&折叠辞位薨逝&&元佑三年(1088年),吕公著恳辞相位,于四月初五被任命为司空、平章军国重事。自宋朝建立以来,宰相以三公平章重事的有四人,而吕公著与他的父亲吕夷简居其二,士人羡慕吕氏的荣耀。哲宗下令在东府南面建造府第,开北门,来方便执政大臣聚会议事。凡是三省、枢密院的职责,吕公著都得署理。每隔一天一朝会,到都堂,可不按时出门,这是特殊的恩典。&&元佑四年(1089年)二月初三(3月17日),吕公著逝世,终年七十二岁。高太后于接见辅臣时哭泣说:&国家不幸,司马相公(司马光)已死,吕司空又逝世。&痛惜怜悯许久。哲宗也悲痛感伤,亲到吕家祭奠,赐给金帛万计。追赠太师、申国公,谥号正献,亲自书写墓碑首为&纯诚厚德&。&&折叠屡复屡夺&&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任命翟思、张商英、周秩任言官,议论吕公著更变熙丰法度,哲宗于七月十八日下诏削除他的赠谥,毁坏所赐碑。&&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初四,哲宗再贬吕公著为建武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司户参军。&&元符元年(1100年)五月二十三日,新即位的宋徽宗追复吕公著为太子太保。&&崇宁二年(1103年)四月十九日,蔡京任右相时,徽宗下诏毁掉吕公著等人在景灵西宫的画像。又降为左光禄大夫,并吕公著等人称为&元佑党人&,刻元佑党人碑,禁止元佑学术。不久复赠银青光禄大夫。&&宋高宗绍兴(1131年-1162年)初年,封还吕公著的所有赠谥。&&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折叠元佑当国&&吕公著与司马光同属旧党,司马光在当政后,&尽废新法&。而司马光死后,吕公著继续采用司马光的做法,但他与司马光对于新法具体内容看法也有一些差别。吕公著对保甲法有保留,认为&止就冬月农隙教习,仍委本路监司提按,既不至妨农害民,则众庶稍得安业&。对此,司马光有非议,认为保甲法为害于民,应该&一切废罢&。&&吕公著在科举上要求经义参用古今诸儒之说,不得专以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取士,也不得出题涉及佛老内容,不得以申、韩和佛学为学;恢复贤良方正科。《童蒙训》称其&专以荐贤为务&,他主政时,举荐了孙觉、李常、王存、顾临、程颢、张戬等人。&&折叠开启吕学&&在宋代学术史上,吕公著开启了吕学端绪。吕公著一门登在《宋元学案》者有七世17人。吕公著重视教育,他在颍州时,欧阳修为颍州知州,焦千之客寓欧阳修处,吕公著招请焦氏为诸子之师。这个家族中,内有吕公著夫妇督导,外有焦千之等人的严格教育。他还多方聘请名师,吕氏家教促成吕学学风的形成。清人黄百家说:&吕氏家教近石氏,故谨厚性成。又能网罗天下贤豪长者以为师友,耳濡目染,一洗膏粱之秽浊,惜其晚年更从高僧游,尽究其道,斟酌浅深而融通之&。吕学至南宋吕祖谦而发扬光大,其流风所及,直至明清。&&折叠思想主张&&吕公著自年轻时讲学,以治心养性为本,讲说尤精,语约而理尽。主要门人有邢居实及子吕希哲、吕希绩、吕希纯。他主张以儒学治国,称《论语》、《尚书》&皆圣人之格言,为君之要道。&从《论语》、《尚书》、《孝经》等儒家经典中,节治道要语百篇进呈。要求君主以&畏天命、爱民、修身、讲学、任贤、纳谏、薄敛、去奢、省刑、无逸&为座右铭。强调自古有为的君主,未有失人心而能图治;亦没有能用威胁、强辩而得人心者。应修德以安民。修德之要,莫先于学。君应以至诚待下,则臣下思尽诚以应上,上下至诚而变异未有不消者。只有人君去偏听独任之弊,而不主先人之语,则不为邪说所乱。颜渊问为邦,孔子以远佞人为戒。佞人惟恐不合于君,则其势易亲;君子惟恐不合于义,则其势易疏。故应先格王正事,未有事正而不治者。&&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吕夷简:他日必为公辅。&&韩琦:才偏规模小。&&欧阳修:器识深远,沉静寡言,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公著性乐闲退,淡于世事。然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者也。&&王安石:① 具某官吕公著,冲深而能谋,宽博而有制,其器可以大受,而退然似不能言,故众人知之有所不尽。如蒙选用,得试其才,必有绩效,不孤圣世。② 疵吝每不自胜,一诣长者,即废然而反,所谓使人之意消者,于晦叔见之。③ 晦叔为相,吾辈可以言仕矣。&&司马光:① 每闻晦叔讲,便觉己语烦。②晦叔进用,天下皆喜,以为治。&&赵顼:吕公著之于人材,其言不欺,如权衡之称物。&&高滔滔:① 积德之门也。② 邦国不幸,司马相公既亡,吕司空复逝。&&苏颂:司空一代宗,累叶清风振。继父汉韦平,致君古尧舜。时叹人云亡,上嗟天不慭。&&吕希哲:正献公每事持重近厚,然去就之际,极于介洁。其在朝廷,小不合,便脱然无留意。故历事四朝,无一年不自列求去。&&王称:以夷简为父,而公著为子,其谋谟事业有大过人者,盖夷简善任智,而公著则持正以成天下之务,贤于父远矣...吾宋之韩吕氏,皆以相业世其家,乌宓盛欤。&&脱脱:公著父子俱位至宰相,俱以司空平章军国事,虽汉之韦、平,唐之苏、李,荣盛孰加焉。夷简多智数,公著则一切持正,以应天下之务,呜呼贤哉。其论人才,如权衡之称物,故一时贤士,收拾略尽。司马光疾甚,谆谆焉以国事为托,当时廷臣,莫公著若也审矣。追考其平生事业,盖守成之良相也。然知子之贤而不能荐,殆犹未免于避嫌,而有愧于从祖云。&&王夫之:牛之斗虎,已毙而斗之不已,牛乃力尽而死。安石既退,吕惠卿与离叛而两穷。吕申公、司马温公以洎孙固、吴充,渐起而居政地。&&全祖望:庆历以后,尚有诸魁儒焉。于学统或未豫,而未尝不于学术有功者,范蜀公(范镇)、吕申公(吕公著)、韩持国(韩维),一辈也。&&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折叠不仗父势&&吕夷简主政时,吕公著从故乡寿州(今安徽凤台)来京应试,他穿戴破旧,谦让如同寒门子弟一样,见到他的人虽然喜欢他的仪容举止,却也并未感到惊奇。等到他离开后,经询问得知是吕公著,才惊讶感叹。&&折叠以牙还牙&&吕公著曾以翰林学士身份馆伴契丹使者,使者颇为凶悍狡黠,与吕公著谈论时多次谈及北宋朝廷政事。吕公著也选了一段契丹的隐密询问说:&北朝(契丹)曾经试进士,出《圣心独悟赋》,赋没有出处,为什么呢?&使者感到谔然而说不出话。&&折叠简重清静&&吕公著为人庄严持重,心性纯正恬静,大概是天性使然。他平日居处时无疾言厉色,对于歌舞钱财荣耀,淡泊无所喜好。暑热时不挥扇,寒冷时不烤火,并影响了其婿范祖禹、孙婿赵演。&&折叠与王安石&&吕公著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好,王安石待他如兄长,王安石能言善辩,没有人与之抗衡,唯独吕公著能以精辟的见识和简洁的言语制服他。王安石曾说:&疵吝每不自胜,一到长者面前,即废然而反,这就是说使人打消自己的念头,这一点在吕公著那儿体现得最充分。&又曾对人说:&吕公著为相,吾辈可以谈论做官了。&后来王安石得志,受到重用,以为吕公著必定会帮助自己,但吕公著却数次公开上言,陈述他的过失,因此二人交情不终。&&折叠八字铭言&&吕公著曾于坐右写&不善加己,直为受之&八字。&&折叠颇好禅理&&吕公著素来喜好佛学,等到他为相后,追求施政不繁苛,很少与士大夫交谈,只有能够谈论禅理的,大多能够随从为客。热衷于仕进的人往往戴幅巾、穿道袍,天天游于禅寺,模仿僧人、谈说理情,来标榜自己。司马光素来不喜佛,吕公著常常劝他多留意,并说:&所谓的佛,学习的人只是崇尚它的观点的简要罢了,并非一定要每件事都要熟习,做方外人啊。&&&折叠编辑本段家族成员&&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父亲&&&&吕夷简&&&&字坦夫,宋仁宗时名相,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平辈&&&&长兄&&&&吕公绰&&&&字仲裕,官至右司郎中,卒赠左谏议大夫。&次兄&&&&吕公弼&字宝臣,官至西太一宫使,卒赠太尉,谥惠穆。&四弟&&&&吕公孺&&&&字稚卿,官至户部尚书、提举醴泉观。卒赠右光禄大夫。&--&&&&配偶&&&&鲁氏&&&&参知政事鲁宗道之女。&子辈&&&&长子&&&&吕希哲&&&&字原明,世称&吕荥阳&,官至刑州知州。&次子&&&&吕希纯&&&&字子进,官至颍州知州。&(家族成员参考资料)&&折叠编辑本段个人著作&&吕公著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并曾参与编修《仁宗御集》100卷、《英宗实录》30卷、《神宗实录》(神宗朱墨史)200卷、《太常因革礼》100卷、《编订六家谥法》20卷。《全宋诗》卷452录其诗18首,《全宋文》卷辑有其文92篇,《吕公著著述考》中别辑得12篇。&&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类别&&&&作者/来源&&&&篇目&史书&&&&脱脱&&&&《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王称&&&&《东都事略·卷八十七》&传记&《哲宗实录》&&&&《吕正献公公著传》&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十九》&笔记&&&&吕本中&《童蒙训》&&张光祖&&&&《言行龟鉴·卷一》
利民工程&&古老的宋文化啊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Time 0.568344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陈氏家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